乡土中国(精装)图书
人气:17

乡土中国(精装)

费孝通著作 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作者简介

费孝通出生于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完成题为《江村经济》的博士论文,该书成为欧洲一些学院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费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较高奖──赫胥黎奖。他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费孝通积极从事民族工作,曾率领中央访问团在贵州和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访问、调查。1952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1955年到贵州进行民族识别,1956年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组织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深入民族地区。1957年以后主要从事翻译和边界问题研究。1979年当选为社会学研究会会长。1980年被任命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他还历任国务院专家局副局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顾问、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83年6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50年来,费孝通一直致力于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坚持深入实际从事社会调查。为表彰他在人类学研究中作出的杰出贡献,1980年 3月,国际应用人类学会授予他该年度马利诺夫斯基名誉奖。1981年11月,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向他颁发1981年度赫胥黎奖章,成为及时位接受这项荣誉的中国学者。1982年12月,英国伦敦大学伦敦经济政治学院荣誉院士推选委员会推举他为该校荣誉院士。1988年获美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奖。1993年获亚洲文化大奖。

费孝通至少有两件事会被历史记住。及时面对着专制者的残暴,费孝通没有退缩,而是发出了比枪声更为响亮的呼声,第二件事他在《这是什么世界》一文中写到:“一个国家怎能使人人都觉得自己随时可以被杀!人类全部历史里从来就没有过这种事。我们如今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这两段叙述让世人感觉到了费孝通作为民主斗士坚定激进的一面,翻看同一时期费孝通的文章会发现与其说费孝通是一个民主斗士,倒不如说他是一个温和的自由主义者。

关于费孝通,谢泳曾经有过如下一段评价:他的晚年,或者说他的后半生,一直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政治家(想不出其他更好的称呼)的世界,这一面为人所知,另一个则是社会学家的世界,前者是公众的,而后者是个人的,理解晚年费孝通,非走入费孝通的个人世界不可。这为我们理解费孝通的两个世界提供了一把钥匙。

目录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后记

在线预览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侯。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的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包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愚”在什么地方呢?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这自然是事实。我决不敢反对文字下乡的运动,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我们是不是说乡下人不但不识字,而且识字的能力都不及人呢?

说到这里我记起了疏散在乡下时的事来了。同事中有些孩子送进了乡间的小学,在课程上这些孩子样样比乡下孩子学得快、成绩好。教员们见面时总在家长面前夸奖这些孩子们有种、聪明。这等于说教授们的孩子智力高。我对于这些恭维自然是私心窃喜。穷教授别的已经全被剥夺,但是我们还有别种人所望尘莫及的遗传。但是有24小时,我在田野里看放学回来的小学生们捉蚱蜢,那些“聪明”而有种的孩子,扑来扑去,屡扑屡失,而那些乡下孩子却反应灵敏,一扑一得。回到家来,刚才一点骄傲似乎又没有了着落。

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和教授们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捉不过乡下孩子,在意义上是相同的。我并不责备自己孩子蚱蜢捉得少,及时是我们无需用蚱蜢来加菜,(云南乡下蚱蜢是下饭的,味道很近于苏州的虾干)第二是我的孩子并没有机会练习。教授们的孩子穿了鞋袜,为了体面,不能不择地而下足,弄污了回家来会挨骂,于是在他们捉蚱蜢时不免要有些顾忌,动作不活灵了。这些也许还在其次,他们日常并不在田野里跑惯,要分别草和虫,须费一番眼力,蚱蜢的保护色因之易于生效。——我为自己孩子所做的辩护是不是同样也可以用之于乡下孩子在认字上的“愚”呢?我想是很适当的,乡下孩子不象教授们的孩子到处看见书籍,这不是他们日常所混熟的环境。教授们的孩子并不见得一定是遗传上有什么特别善于识字的能力,显而易见的却是有着易于识字的环境。这样说来,乡下人是否在智力上比不上城里人,至少还是个没有结论的题目。

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这一点,依我们上面所说的,还是不太能自圆其说。至多是说,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我们是不是也因之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说到这里,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文字的用处了。

我在上一篇里说明了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用另一句话来说,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在社会学上我们称之作Face to face group,直译起来是面对面的社群。归有光的项脊轩记里说,他日常接触的老是那些人,所以日子久了可以用脚声来辨别来者是谁。在“面对面的社群里”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我们自己虽说是已经多少在现代都市里住过一时了,但是一不留心,乡土社会里所养成的习惯还是支配着我们。你不妨试一试,如果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十之八九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这是说,你得用声气辨人。在面对面的社群里一起生活的人是不必通名报姓的。很少太太会在门外用姓名来回答丈夫的发问。但是我们因为久习于这种“我呀!”“我呀!”的回答,也很有时候用到了门内人无法辨别你声音的场合。我有一次,久别家乡回来,在电话里听到了一个无法辨别的“我呀”时,的确闹了一个笑话。

“贵姓大名”是因为我们不熟悉而用的。熟悉的人大可不必如此,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可以是足够的“报名”。我们社交上姓名的不常上口也就表示了我们原本是在熟人中生活的,是个乡土社会。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在十多年前青年们讲恋爱,受着直接社交的限制,通行着写情书,很多悲剧是因情书的误会而发生的。有这种经验的人必能痛悉文字的限制。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的。这不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映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的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为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就愈趋于简单化。这在语言史上看得很清楚的。

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所谓“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的。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最普遍的特殊语言发生在母亲和孩子之间。

“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不同。

“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因为他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语言象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我想大家必然有过“无言胜似有言”的经验。其实这个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而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李长吉要在这束缚中去求比较切近的表达,难怪他要呕尽心血了。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象征体系。

我决不是说我们不必推行文字下乡,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我而且愿意进一步说,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所以在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蓝湖112**的评论:

说的很深刻,也很贴合事实,让我对中国的农村有进一步了解

2016-02-18 15:02:34
来自代顾豪**的评论:

乡土中国(精装) 费孝通《乡土中国》。(好久没看这类严肃文学了,《江村经济》也束之高阁已久)。静婷姐课堂上推荐的书,读来确有收获。本书采用社会学中的社区分析比较研究法来研究中国的乡土社会结构,抽丝剥茧 条分缕析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旁征博引 理清了乡土社会的本质,讲明了乡土社会形成的来龙去脉。言而总之,中国的乡土社会是基于耕地本身的不动性质,在私人道德、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注释实质、长老权力及血缘、欲望的共同束缚下所形成的“熟人社会”。如果各项要素变化的速度追得上社会变迁的速率,这种格局会继续稳定地存在下去。

2017-11-17 19:30:2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乡土中国(精装) 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乡村是一个熟人社会,这里的自由信任总让我想起儿时的与泥土庄稼相伴的日子,而今这种情愫通过费先生的书慢慢流淌扩散。

2017-11-18 16:28:3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本书的内容主题都颇有趣,乡土中国,今天城市化虽发展迅猛,但一切来自历史土壤里的东西根植在大家心中。常读常新,很有趣的书。费先生研究的这个主题,也值得后来人不断为其添砖加瓦。

2017-11-11 13:06:54
来自***(匿**的评论:

乡土社会是个熟人社会、人情社会。乡土文明和城市文明不同,本书介绍了乡土文明。

2017-05-23 11:30:2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此书已看过。买来收藏的。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深度分析了由血缘,地缘关系构成的中国基层社会,中国人必读。

2016-11-12 10:11:4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还没有看完,只看了前面的一部分就让人收获很多,对中华社会构成及人际关系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对哲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印刷很好。

2016-12-19 15:57:08
来自大***五**的评论:

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2017-02-05 21:56:07
来自chamber**的评论:

很早就想买一本费老的《乡土中国》了。《乡土中国》解构的不止是乡土文化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关系,也说明了乡土塑造人格与社会的作用

2016-08-31 17:16:42
来自画***蓉**的评论:

费孝通著作 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2017-05-08 18:12:00
来自***(匿**的评论:

好书!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特别是窥探中国农村社会,这本书真是非常有帮助。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很多观点认识都与书中的见解相吻合,但它的深刻性、系统性一般人是达不到的。

2017-05-21 23:47:53
来自臭臭瞅**的评论:

费孝通出生于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

2016-12-06 23:08:0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薄薄的一本小书。现在的中国已非旧时的中国,而乡土也非彼时的乡土。那么多乡人走出千百年的黄土,那么多土地变成高楼。这本书的乡土已成幻影。用来追忆吧。

2016-12-07 19:39:5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是我买的读的第一本社会学的书,老费让我很服气,写的很贴合实际,比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写的东西实在也实用,语言简洁,我是学工学的,在搭出租车的时候听广播推荐这本书,没想到经过这么半个多世纪,依然是本好书

2017-11-02 20:29:01
来自泗州清**的评论:

当当的购书体验很好。首先是有发票,这点特别值得肯定。其次是配套服务措施,尤其是上门服务这一项,可以省去很多麻烦,而且能够得到最称心的购物体验。书的内容还好,价格比较实惠。《乡土中国》,主要性价比很高!

2017-03-08 18:07:58
来自金***中**的评论:

只看了前面几章,还放在床头,记忆深刻的是:中国人即使到了西伯利亚,也会尝试着播种,看能不能长出东西,这里就很直接地突出了“乡土”二字。乡土是最小的社区,我们离不开土地~值得一看

2017-06-25 22:25:0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费孝通先生解析中国乡土的力作,其中有很多新的观点,新的词语,对于今天中国农村的发展仍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想了解农村吗,看《乡土中国》

2016-12-03 12:18:13
来自沙洲青**的评论: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016-06-20 14:16:1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的质量无论是纸质还是印刷都很好,薄薄的一本书,很快读完,内容是关于解放前作者对中国农村的调查,但今天也还有一些影子。没想到的是在书中竟然有提到国外的“社区”,我一直以为这是现代的新词,没想到近百年前竟然就有了。惊讶。

2016-06-20 17:02:06
来自w***0(**的评论:

对于纯文字的论证缺乏敏感性。《乡土中国》的风格多从声明命题开始,然后以此为基础展开推论。另外感到并不舒服的是,费孝通似乎并没有论证为什么他的声明是合理的。更让我容易接受的做法应当是观察在于归纳之前。

2017-09-07 14:13:46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乡土中国(精装) 内容非常引人入胜,书中没有晦涩的理论铺陈,也没有专业空洞的专业术语,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出发,抽丝剥茧,一步一步分析中国社会的特性和结构,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而且文字平实,通俗,读起来意犹未尽。

2017-10-04 17:03:40
来自半***(**的评论:

了解中国可以从这本书开始,它至少为我们解答了我们为什么是这样的,我们要往何处去应该注意什么,意图“以儒救国”的或者只是以儒为幌的,也请读读这本书,至少在解释很多概念时,你们不至于不能自圆其说。这是今年最值得花时间读的一本。

2017-08-30 15:36:39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这本书,非常好。我特别喜欢看。很早的时候就知道这本书。费孝通先生是最早的身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的学者之一了吧?通过这本书。了解了中国最基层的一些事情,对于社会学,宗族等等事物,也有非常好的学习内容。

2017-01-19 22:24:28
来自阿萌神1**的评论:

这本书的内容主题都颇有趣,乡土中国,今天城市化虽发展迅猛,但一切来自历史土壤里的东西根植在大家心中。常读常新,很有趣的书。费先生研究的这个主题,也值得后来人不断为其添砖加瓦。这次买来送人的,希望收到的人喜欢。

2017-11-06 19:49:57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我们所看的社会只是沧海一粟,而乡土中国带领我们走进乡土基层的社会

2017-06-23 23:53:46
来自***(匿**的评论:

我怀着对社会学极大的热情读了这本费老的《乡土中国》,读罢,感触颇深。正如费老所说,这本书是一种尝试,尝试回答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2017-04-28 15:46:4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费孝通

2016-04-23 19:18:12
来自yam超**的评论:

乡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推荐,很不错,很值得现在的年轻人看看之前的农村生活

2017-10-30 17:52:4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乡土中国(精装) 对于中国乡村传统民俗方面的内容一直很感兴趣,希望读完之后能有收获。想不到这本书是这么薄,封面左上角的当当logo简直绝了。

2017-08-24 08:32:30
来自海的礼**的评论: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推荐的书籍。是我读过最好的社会学著作,没有之一。力荐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如果你想更好的了解中国,更好的了解中国基层社会,更好的丰富你的社会学观念。

2016-09-26 23:50:42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