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惊心动魄三十多年国运家事纪实图书
人气:30

深度:惊心动魄三十多年国运家事纪实

(继柴静《看见》之后,原新华社知名一线记者李锦作品狂风来袭!真实的报道、怀旧珍贵照片、感人的事迹再现。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学>纪实文学  
  • 作者:[李锦]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17107439
  •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5
  • 印刷时间:2015-05-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这本由新华社博学记者李锦撰著的40年职业生涯的纪实书,就是这样一本可以深层解读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的由来与实施,以及广大人民生活多层次的变化。在这近40年的记者生涯里,作者始终活跃在改革前沿,曾经长期单骑下基层,与农民同吃同住,用事实说话,并进行深度思考和理论总结一系列高水平的调研报告,为改革发展决策提供实践经验。一度引起媒体同行乃至40多位的重视,并为此作出批示。

编辑推荐

透过《看见》《深度》剖析中国改革开放后翻天覆地的大变革,用直达根基的调查记录再掀纪实风暴。他的调查报告真实、客观、有底气。他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三十多年惊心动魄的千里单骑之路,让他敢于为时声。范敬宜直言,这个时代需要一种“李锦现象”。

作者简介

李锦,1952年生于江苏盐城。中国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兼首席研究员,负责《中国企业报》总编辑工作。兼任清华大学等7所大学8个专业的教授。曾任第11届团中央委员、新华社西藏分社副社长、山东分社副社长等职。在山东从事新闻工作40年,长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1982年,批示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学锦调查研究事迹活动;邓小平亲自接见并称其“有发言权”。1994年,听取其汇报九间棚调研情况时赞扬他“会抓典型,会总结经验”。出版专著《马克思主义的新发现》、《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金融危机在中国的演变》等14部,510万字

目录

及时章饥饿:个人与时代的记忆从未远去(1960—1977)

及时节灾难从吃食堂开始

一、五斗米道的“福音”

二、大锅饭不够吃的无尽凄凉

三、我在新华社整理过的关于饥荒的照片

第二节采访路上目击的贫穷(上)

一、兰考火车站外出逃荒的灾民

二、夜不闭户无可偷

第三节采访路上目击的贫穷(下)

一、被遗弃的108个男人

二、祖宗啊,保佑儿孙吃饱饭!

第二章行者:在希望的田野上千里走单骑(1978—1985)

及时节历史拐了一个大弯

一、不能刊登的真实画面

二、马坊:更早的“小岗村”

三、棉花姑娘的喜悦

第二节蹲在鲁西北平原

一、第二次翻身第二次解放

二、媒体突破坚冰

三、那个时代的亲民

四、比中央文件早一步

第三节及时个报道万元户

一、算账算出来的“万元户”

二、农民朋友“王三万”

第四节市场经济在基层萌芽

一、千里单骑入农家

二、农民抢了政府的“饭碗”

三、认为问题值得思考

第五节邓小平说,你有发言权

一、庄户人家的好记者

二、让人民来评判

三、邓小平说,你有发言权

第三章蹲点:身入基层接地气(1986—1991)

及时节在大别山发现“初级阶段”

一、贫困落后,令人不安

二、与十三大的主题不谋而合

第二节九柱擎天

一、潜入深山

二、惊心动魄的风波

第三节九十年代最耀眼的农村典型

一、九名党员九根擎天柱

二、历史转折关头的新典型

三、说,“你会搞调查,会总结经验”

四、相信人民相信历史

第四章觉醒:报道?还是发现?(1992—1995)

及时节探索双星道路

一、“李锦是来潜水的”

二、总结出市场经济的模型

三、比十四大提前七十天

四、调研者的“三重境界”

第二节发现“兴福现象”

一、被跟踪的神秘人

二、与市委书记密室长谈

三、十五大报告的新修改

第三节提出资本经营理论

一、国有企业的困境

二、钻入《资本论》

三、“资本”一词写入十五大报告

第四节中央领导的调研随行记者

一、乔石的《倾听》

二、感受领导的思维

第五章亢奋:与达赖分裂势力较量的日日夜夜(1996—2000)

及时节感受分裂势力的阴影

一、拉萨的另一面

二、到帕拉庄园认识达赖

第二节甲日道路

一、发现甲日乡的斗争

二、来自中组部部长张全景的祝贺

三、在高原掀起红色风暴

第三节与美国议员沃尔夫的遭遇战

一、沃尔夫潜入拉萨

二、陈奎元说,这一仗打得漂亮

第四节零下四十一度的严寒

一、杨传堂口中的“大手笔”

二、吸着氧气到藏北重灾区

第五节提出治藏方略

一、喇嘛叛逃事件

二、凌晨的一个电话

三、再三要求回西藏

第六章漩涡:苟利国家,生死以之(2001—2005)

及时节提出“新阶层入党论”

一、百万富翁当支书

二、中央派来调查组

第二节天下焦点

一、躲进卫生间里写作

二、准备坐牢

三、党章修改了两处

第三节调研花埠圈事件

一、干部被包围在村里

二、坏事变成好事

第四节寻找农民走向市场的对策

一、为了总书记的指示

二、莒南经验

第七章活着:大丈夫当有为于世(2006—2014)

及时节社会稳定善治论

一、从“瓮安事件”确定平安协会方略

二、把群众路线引入社会稳定

三、一年38篇稿件被批示

第二节上疏温总理报告信贷风险

一、倾泻而出的四万亿

二、平信直寄温总理

三、中南海的电话

四、监管风暴

第三节探寻一条道路:混合经济论

一、“企业报所做的工作很好!”

二、六小时写出“央企市营六论”

三、“李老师相当于一个军”

四、树起“大企业时代”的理论大旗

第四节打好一个基础:实体经济基础论

一、快速推出“银行暴利论”

二、实体经济99评

第八章恩 长 敬:三人行必有我师

及时节我所知道的农村改革元勋

一、掀起农村改革风暴

二、利用新华社内参指导农村改革

三、主持制定五个农村“一号文件”

四、新闻工作者要有独立负责的精神

五、你为农民讲话,农民就会说你好

第二节长者穆青

一、谁是李锦?站起来!

二、庄户人家的好记者

三、到穆青家串门

四、抬头望见北斗星

五、为什么不找我

六、拍好照片,也要写出好文章

七、我在家里点上香

第三节亦师亦友范敬宜

一、至慈至善

二、求新求变

三、忧国忧民

四、夙愿未偿

第四节家是永远的

一、我的母亲

二、我的父亲

三、我的妻子

附录李锦调研年表

在线预览

一、被遗弃的108个男人

我到过鲁西北41个县中的39个,几乎在每个县都遇到讨饭的。特别是在津浦线上的县城火车站附近,常常是讨饭的人聚集的地方。有次在禹城车站旁的饭店,仅仅20分钟就有13个人进来要饭。往往是服务员刚刚端饭上来,要饭的人便蜂拥而上,一起把手伸到你面前,那脏黑的手,使人恶心,有的背部裂开口子,血都渗出来。一个来自刘长子村的两姐妹,大的11岁,小的仅5岁,在我面前站了一会,其中大的女孩一下子跪在地上,说母亲病了,弟弟饿,悲哀的眼神使人可怜,我只好把新端上的水饺全部留给她。

为什么那么多人外出讨饭?是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家乡的土地养不活他们。很多社队农民年均口粮不到200斤,不出来乞讨只有饿死。

在临清县康庄公社医院,我遇上医院抢救一位喝药水自尽的教师。当时,因为缺口粮,农村出现很多怪现象。胆大的有的砍公家树卖,有的到水利工地偷木材钢材卖,也有的到棉花收购站偷棉花。老实一点的就外出打零工,不要面子的便劝老婆孩子出去讨饭。这个教师本来是代课的,因为学生大多退学了,便在家中务劳。可他又是要脸面的人,不让妻儿出去要饭,眼看着家中口粮没了,到亲戚家借粮时又被羞辱一顿。一气之下,他喝了农药。亏得抢救及时才幸免于难。被救醒后,他还口口声声说“不怨天,不怨地,只怨自个没本事,不该养这么多孩子”,使听的人要掉泪。

因为贫穷,很多地方出现妇女成批外嫁的现象,使光棍汉迅速增多。茌平县王老公社民政干部统计人口时,发现在大王楼大队23岁至60岁的单身男人有108人,也就是说这个大队有108个光棍汉。历史上天灾战乱往往造成妻离子散的悲剧,那些漂泊在外,或死在他乡的多是男人,留下一群孤儿寡妇;而贫困造成的离散却是男人被遗弃的景象!

“108个光棍汉,这个村庄有多大?”当我听到茌平人介绍大王楼村有108条光棍汉时,极感诧异。

“这个村有200多户,600多人。”县委宣传部张宝海肯定地回答。

“是因为水质不好,残废人多,还是其它原因?”“水质也好,就是因为穷,逃荒到东北去的多。从1966年到1979年,只有闺女出门,极少有新媳妇进村的。”

我们知道,历代政权统治者总是想办法把农民稳定在自己的家园,以“安”字为要。安居乐业是政府、也是农民自己追求的理想。制度的建立意图之一便是依靠户籍制度把亿万农民固定在特定地盘上。然而,当物质财富到了极大贫乏以至生存无法维持的地步,户籍制度并不能阻碍农民外出的步伐。农民要么是揭竿而起,要么是逃荒要饭,舍此,别无它路。

在沂源县东里公社唐山山腰,我见到一个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家庭,他们一家有五条光棍。老汉鲍延吉72岁,四个儿子,十一个孙子,当我及时天来到他家时,老汉坐在门口,一个医生到他门上要债。三个月前老伴病死了,欠下210元药费和30元的棺材钱,四个儿子拿不出钱,债主就逼老汉。老汉也怪犟的,说“你跟他们要,娘死了,归儿子出钱”,儿子们说“老的还在,钱由他出”,弄得医生急得直嚷“不像个人家”。我进老汉家一看,屋里的床是土块堆起来的,靠门口有一缸咸菜。他一边喝着自己熬的地瓜干酒,一边用舌头舔着大块咸盐,喝一口酒,舔一次盐。医生生气地说“你不还钱还喝酒”?老汉说“不喝酒,我活着还有啥意思啊”?

第二天又路过他们家时已是中午十一点。没有一个下地干活的,都在老汉门前下棋。这个光棍堂很有意思,清一色的黑棉袄黑棉裤,没有一个穿罩衣裳的。老汉摆擂台,儿子们都赢不过他。问他们为什么不下地干活,老大说“没啥干的。干也是白干,没有水浇地,全靠老天。修了十多年水库,都是替外村干的”。老汉补充说:“也不让开山砍树,不让养鸡,口粮买不回,只有国家救济,饿不死,就行。”

春节中午11点。在沂源县东里公社唐山山腰,我见到一个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家庭,他们一家有五条光棍。

在农村有两件大事,一是能吃上饭,还有一件是能娶上媳妇。很多大队的党支部书记最焦心的便是这两件事。为了深入了解农村情况,我到陵县一个学大寨先进单位北小高大队书记家住下。他家也很穷,炕上只有席子,没有垫的,只有一床被子。他从一家刚结婚的人家借来一床新被,让我盖着。我们在炕上啦了半夜,他尽介绍怎样用转亲的方法为光棍汉找媳妇的事。

到了深夜一点,听到敲门声,进来一个面容憔悴的老太太,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直磕头。原来她儿媳喝药水还没死,请大队派拖拉机送到公社去抢救;她女儿要朝回跑,被邻村的婆家绑起来了,也请老支书找公社干部说话。老支书连忙起来忙活,等到他回来时天已亮了。原来是这位老太太的儿子快四十岁上还没说上对象,有个小妹妹才十六岁。正好邻村也有一户这样的人家,老支书出面介绍,让这个村的16岁女孩退了中学,嫁给那户人家,把那户人家的女儿换过来与她哥哥成亲。硬扭的瓜不甜,这两家常闹别扭。老支书一夜未睡便是处理这件事的。

第二天,老支书还领着我到小学校去看,介绍哪家有女孩,他哥哥将来就能换回一个媳妇。正因为老支书有这个本事,在村里威信很高,上级也对他满意得很。我问她,这样不符合婚姻法。老支书深深地叹一口气说,这二十年农村被折腾坏了,路歪了,只能用歪法子治,农村才能太平。

沂源县三岔乡有一户人家,哥哥残废在家,妹妹为了服伺哥哥,总不肯出嫁。想为哥哥换个对象,哪怕是聋子瞎子,她也情愿跟人家走。可是没有姑娘肯嫁给她哥哥,一拖再拖,她已经二十六岁了。村里是把她作为女青年推荐给我拍照片的,说全村人都夸奖她是好闺女。了解清楚情况后,我哭笑不得,这怎么能报道呢?但是,为了给村干部面子,我还是把闪光灯亮了一次,为兄妹俩留下了照片。

……

媒体评论

群众认为李锦是党的好记者、农民的好朋友,这是群众给他封的。自己说自己是高级记者、特级记者,那不行啊。深入生活,这条路子一定要坚持,不能动摇,这是我们几十年的经验。

—— 新闻学者 穆 青

20年前这场大变革,造就一批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肯于思考与探索的新闻记者,形成这个时期特有的新闻风格与做派。李锦是这批有作为记者中较为年轻的一位,可贵的是后来的20年能一直在农村基层坚持调查研究,成果甚多,积累也甚丰。他能够学会用政治家的眼光观察,学者的头脑来思考,史学家的立足点来回顾,用新闻文字与照片来表达,有不少独到见解。

—— 新闻学者 范敬宜

李锦的写作既纵横驰骋,又镇定自若,既热烈又冷静。他的文章里干货挺多,作品的厚重与真实——那种毫无遮掩、原汁原昧的真实,尤其让我感动。

---- 作家 刘玉堂

中国有几十万新闻记者,几百万理论工作者,在史无前例的金融风暴爆发以来,他们都在表现着、表演着。个中,功劳显著的是李锦先生。他做了一件事,写了长达万言的信给总理,报告了刚刚出现的信贷风险,列举种种危象,提出解困之路。总理认真看了,作出重要批示,、等都做了批示。国家财政部、发改委、央行、银监会开会研究,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了他提出的问题,这封信察风暴于清萍之末,出思路于风险之初,献策于国家危难之时,可谓力挽狂澜、扭转乾坤之作。他的实践告诉我们,在国家危急时,有智者在。

—— 作家 王光明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如其名,真的很有深度,难怪会和柴静的看见相提并论。值得一读

2015-10-19 17:15:4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好帮手。真是材料,第一手资料。

2015-12-16 17:17:0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三十年国运家事的另一种视角,即可做怀旧读物,也可作写作的背景资料。讲故事,谈改革,叙事很有趣~

2015-11-05 09:39:30
来自萌女一**的评论:

从书本里看到了很多我不知道的,真实发生过的事,很感动,很受启发

2016-10-07 20:16:31
来自博览群**的评论:

看看不错,了解下 当时的情况,比较有深度 正所谓“新闻背后的新闻,正在发生的历史”。

2016-04-27 12:33:36
来自野格**的评论:

很真实,虽然那段历史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那种记忆应该是一辈子都抹不去的。对这本书的评价,书名就已经概括了——《深度》,很真实很客观的。

2015-05-29 09:01:10
来自隐侠刺**的评论:

一些纪实,总体上描述了记者这个行业的心酸苦辣,阐述了新闻的发表过程及意义

2015-11-02 13:08:0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深度—惊心动魄三十多年国运家事纪实是一本好书,真实的故事,作者的亲身经历,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生活。

2015-05-25 09:03:00
来自月***(**的评论:

还没看,信任当当,都在这儿买书,发货快,质量好,服务也好。

2017-05-03 16:07:57
来自妞***觅**的评论:

铁肩担道义,肝胆著文章。原来,一个个名词背后,都有一段段心酸的故事

2017-07-12 10:39:4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看了一下,内容不但“深度”,而且真实。一线老记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跃然纸上,透过书能看到一段最真实的历史变迁,非泛泛的所谓纪实文学所能比。

2015-05-29 09:00:03
来自***(匿**的评论:

用真实的报道、怀旧珍贵的照片、感人的事迹来体现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种种发展与变化。

2017-01-25 11:56:52
来自h***i(**的评论:

内容详实,但是纸质不是很好,想购买的可要有个心理预期:虽然纸很差(像是环保回收的循环纸),但是内容足以掏钱买下它

2017-04-25 07:56:59
来自h***6(**的评论:

一直在当当买书,这本书找了好久了,终于趁搞活动下手了,赞一个!

2017-06-01 09:47:4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一个老记者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变化的实事报道,真心能够看到中国这几十年巨大的改观,更能引起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深思,值得一读和揣摩的一本好书!

2015-05-28 08:28:07
来自培升**的评论:

书收到了,翻看了一下,蛮好看的。讲故事,谈改革,叙事很有趣。原来“万元户”是这位先生发现的,西藏和达赖斗争原来是这么回事,比柴静的《看见》有道道,不错!决定给我读大学的妹妹再买一本。

2015-05-19 19:20:27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中国发生了许多的大事、要事,要书写中国普通人的生活命运,要书写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7-06-14 16:19:45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调查写实作品,《深度》有深度,道出三十多年国运家事,沉重的阅读!

2017-04-22 10:22:49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深度讲改革的故事,书中调查报告最具引领价值最有底气。

2017-08-18 19:29:41
来自自由人8**的评论:

记者一个人单枪匹马深入到一线基层搞调研,和普通老百姓吃住在一起,亲身体验进行深度思考写出的调研报告才会有深度,值得一看。

2015-11-06 11:48:26
来自li543**的评论:

快递真神速!当天拍当天收货!作者独具匠心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的风风雨雨,揭示了30多年间一系列重大事件的起源、发展、高潮与转折等,暂只粗略翻了一下就觉得很有看点!

2015-05-21 17:23:27
来自froyiza**的评论:

很有分量的一本书!字面上和内容上都是!调查过真相才更有资格说话,用真实的案例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这三十多年中的种种,真实的人所说的话,所经历的事,带给人的感动和启迪自然也是最真实的!

2015-10-19 09:19:22
来自辅***(**的评论:

深度:惊心动魄三十多年国运家事纪实 首先说优点,很喜欢内容,很充实,很真实,不愧是资深记者,感觉和柴静的书方式有点点一样,都是自己深入“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感,不过描写的年代不同而已。缺点嘛就是书页内感觉触感也能接受,但是纸张边缘有毛刺,不对比就没啥,一对比其他书就感觉纸张没有其他书好,不过还在接受范围内,书内容没有多大的错误。

2017-07-18 10:52:24
来自船锚的**的评论:

深度:惊心动魄三十多年国运家事纪实 首先我发表一下中肯的意见,这本书确实写实也接地气,作者理论水平高都无可挑剔,但话说回来,我们买这本书是看国家发展中的现状,我们想看历史中人民生活的环境,作者倒好,通篇累幅的讲自己有哪些理论研究,自己怎么怎么辛苦深入基层调研,取得了哪些成果,自己怎么怎么报道有收到了领导人的肯定。我脑子都晕了,这和本书主题搭边吗?就算作者神通广大,但我不想了解你本人,老同志请别再自夸了!谢谢。―看书看到一半有感

2017-08-24 09:40:2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深度—惊心动魄三十多年国运家事纪实,一本以作者蹲点经历为基础写出来的书,真实感人,一个对中国有深入了解以及有幸见证并了解改革过程的人,30年的国运家事,值得一读,特此推荐!收藏也不错哦!

2015-10-16 16:48:16
来自张534**的评论:

同事强力推荐的一本书,据说是看见这本书的兄弟版哟,书真心不错,这本深度的内容真的很真实,很感动,看出来了作者的真实经历,主要的是还买到了作者的亲笔签名的版本,哈哈哈,读过《看见》的一定要读《深度》哟,正在继续阅读中。。。

2015-05-25 11:30:18
来自430126**的评论:

这是一本写建国以来我们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所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的纪实文学集,文章不是泛泛而谈,而是写得有深度,让人读后回味无穷,让人去深思,文章既写出事物的现象,又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的一面,因而,让人读了口服心服。

2015-09-04 18:41:3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本书记录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的风风雨雨,揭示了30多年间一系列重大事件的起源、发展、高潮与转折,以及作者的困惑、苦恼与思考,展现了中国改革与现代化不断突破困境的步伐,反映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核心价值观。

2015-10-15 17:23:37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