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力球图书
人气:35

柔力球

人们对文体活动实用性和多样性的追求,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生活的热点和时尚。柔力球运动从1991年创编以来,深受社会中老年朋友们的热衷与喜爱。从全国大、中、小学的柔力球推广效果来看,其为中老年活动项目的误区日...

编辑推荐

本教材编者均系国家重点高校一线体育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柔力球属于近几年才开始推广的体育项目,目前处于社区向学校扩展期、理论落后与实践期,借助本教程来推广柔力球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方面可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推进全民健身又实现运动器械低消耗方面将显有成效。

作者简介

王宏,男,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实践、体育哲学。历任湖北省柔力球赛事套路裁判长。并先后担任2012年首届全国柔力球大赛套路副裁判长、2013年全国绿运会柔力球比赛套路副裁判长、2014年全国柔力球赛事套路裁判长、2015年全国柔力球武汉分站公开赛套路裁判长、2015年全国柔力球比赛套路副裁判长等裁判工作,执裁经验丰富,受到业内好评。

目录

目录

及时章柔力球运动概述/1

及时节柔力球运动起源与发展/1

第二节柔力球技术原理与特征/4

第三节柔力球在武汉体育学院/5

第二章中国社会转型期柔力球核心价值体系及特征/13

及时节柔力球运动健身效果评价与分析/13

第二节柔力球运动核心价值体系及特征/16

第三章柔力球装备与场地/23

及时节柔力球运动装备/23

第二节柔力球运动场地设施/24

第四章柔力球运动基本理论与技术原理/27

及时节柔力球基本理论/27

第二节握拍法、基本站位与发球/30

第三节原地体前平弧球/33

第四节原地体侧球/35

第五节原地体侧转身球/39

第六节原地水平球/42

第七节水平转身球/45

第五章柔力球运动的基本战术与运用原则/47

及时节柔力球运动的基本战术/47

第二节柔力球运动战术运用的基本原则/48

第六章柔力球套路运动概述/50

及时节柔力球套路的握拍方法/50

第二节柔力球礼仪与示范/54

第三节柔力球套路审美及创新/57

第七章柔力球套路辅助训练及表演套路/62

及时节柔力球套路的专项辅助训练方法/62

第二节柔力球规定动作表演套路(一)/66

第三节柔力球规定动作表演套路(二)/81

第四节柔力球规定动作表演套路(三)/107

第五节自编套路的创新原则/134

附录A柔力球竞技的比赛通则/137

附录B柔力球竞技的裁判职责及手势/144

附录C柔力球竞技的竞赛用表/148

附录D柔力球套路比赛通则/150

附录E柔力球运动的运动员、教练员条例/154

附录F柔力球运动的仲裁委员会及工作职责/155

附录G柔力球套路比赛评分办法与标准/158

附录H柔力球运动套路比赛的各种用表/161

主要参考文献/167

后记/169

在线预览

一、柔力球项目起源

从小热爱体育,1984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体育系,分配在山西省晋中市卫生学校担任体育教师的白榕副教授,在体育运动中,对球类运动和武术、拳击比较偏爱。在一次训练器材的改进中触发了灵感,经过多次实验和改进,最终将中国传统的太极运动思想与现代球类项目结合起来,创造出了全新的体育项目“太极柔力球”。 1991年正式完成了球拍和球两项专利的设计,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了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并都获得批准。经过进一步科学发展,2002年,该项目正式更名为“柔力球”。

二、柔力球发展概述

1992年中华全国总工会职工大众体育创编项目征集活动中柔力球运动得到了活动组织和专家的充分肯定。1993年全国职工大众体育创编项目展示中,被评为“创编项目”。1995年,柔力球运动又分别通过了国家教委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指导小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正式评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运动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广泛的实用性,适合在我国大、中、小学中开展。特别是在1996年9月,全国第三届工人运动会成功地将其纳入正式比赛项目。在此届工运会上共有来自全国18个产业部委和19个省市区的37支代表队和281名运动员参加了角逐,比赛取得了圆满成功,也为柔力球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0年3月,全国老年体协体育工作会议上郑重地做出了要在全国大力普及和推广柔力球运动的决定。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随即成立了太极柔力球运动指导委员会,北京市也成立了太极柔力球运动委员会。同年8月,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在北京举办了全国裁判员培训班,2001年中国老年体协成立了太极柔力球推广办公室,建立了项目服务体系,邀请了各方面的专家,组成了太极柔力球教学科研小组,对这项运动进行了改编,修订了中老年竞技比赛和表演赛规则。重新编写了《太极柔力球教与学》教材,拍摄了大型教学片《太极柔力球教与学》。并通过中央电视台向全国播放。仅2002年,就先后在北京、江西、陕西举办了五次全国柔力球教练员和裁判员培训班,并于2002年11月举办了全国首届中老年太极柔力球比赛。2003年在全国掀起了柔力球运动的热潮,又分别在上海、湖南、云南、甘肃、福建等省市举办了培训班,使柔力球的普及范围和技术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提高。从2002年开始,在中国老年体育协会的组织下每年举办一届全国中老年柔力球比赛,规模逐年增大,参与的省市也在不断增加。截止2007年,已举办过六次全国比赛,使柔力球运动在中国大地得到了真正的普及。 2006年5月22日,国务院总理在北京菖蒲河公园向正在中国进行正式访问的德国总理默克尔介绍柔力球的玩法,更是使这一典型的“中国式的运动”起到了推进两国的政治、经济交流的作用,同时,也为柔力球运动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契机。

目前,全国已有26个省市自治区开始了柔力球运动的推广和普及,在全国有近200万人在参与这项运动。柔力球运动已成为一种中国民族体育的象征和文化符号,在奥运宣传片中,在民俗文化旅游中,在社区体育活动中,在大型体育比赛和文化节的开幕式上,到处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一、柔力球项目起源

从小热爱体育,1984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体育系,分配在山西省晋中市卫生学校担任体育教师的白榕副教授,在体育运动中,对球类运动和武术、拳击比较偏爱。在一次训练器材的改进中触发了灵感,经过多次实验和改进,最终将中国传统的太极运动思想与现代球类项目结合起来,创造出了全新的体育项目“太极柔力球”。 1991年正式完成了球拍和球两项专利的设计,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了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并都获得批准。经过进一步科学发展,2002年,该项目正式更名为“柔力球”。

二、柔力球发展概述

1992年中华全国总工会职工大众体育创编项目征集活动中柔力球运动得到了活动组织和专家的充分肯定。1993年全国职工大众体育创编项目展示中,被评为“创编项目”。1995年,柔力球运动又分别通过了国家教委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指导小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正式评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运动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广泛的实用性,适合在我国大、中、小学中开展。特别是在1996年9月,全国第三届工人运动会成功地将其纳入正式比赛项目。在此届工运会上共有来自全国18个产业部委和19个省市区的37支代表队和281名运动员参加了角逐,比赛取得了圆满成功,也为柔力球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0年3月,全国老年体协体育工作会议上郑重地做出了要在全国大力普及和推广柔力球运动的决定。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随即成立了太极柔力球运动指导委员会,北京市也成立了太极柔力球运动委员会。同年8月,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在北京举办了全国裁判员培训班,2001年中国老年体协成立了太极柔力球推广办公室,建立了项目服务体系,邀请了各方面的专家,组成了太极柔力球教学科研小组,对这项运动进行了改编,修订了中老年竞技比赛和表演赛规则。重新编写了《太极柔力球教与学》教材,拍摄了大型教学片《太极柔力球教与学》。并通过中央电视台向全国播放。仅2002年,就先后在北京、江西、陕西举办了五次全国柔力球教练员和裁判员培训班,并于2002年11月举办了全国首届中老年太极柔力球比赛。2003年在全国掀起了柔力球运动的热潮,又分别在上海、湖南、云南、甘肃、福建等省市举办了培训班,使柔力球的普及范围和技术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提高。从2002年开始,在中国老年体育协会的组织下每年举办一届全国中老年柔力球比赛,规模逐年增大,参与的省市也在不断增加。截止2007年,已举办过六次全国比赛,使柔力球运动在中国大地得到了真正的普及。 2006年5月22日,国务院总理在北京菖蒲河公园向正在中国进行正式访问的德国总理默克尔介绍柔力球的玩法,更是使这一典型的“中国式的运动”起到了推进两国的政治、经济交流的作用,同时,也为柔力球运动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契机。

目前,全国已有26个省市自治区开始了柔力球运动的推广和普及,在全国有近200万人在参与这项运动。柔力球运动已成为一种中国民族体育的象征和文化符号,在奥运宣传片中,在民俗文化旅游中,在社区体育活动中,在大型体育比赛和文化节的开幕式上,到处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现在已在欧洲、亚洲、澳洲和美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这项运动,并成立了相应的专业协会。其中以日本和欧洲开展的规模较大。2006年9月和2007年10月在日本大阪举办了两届全国比赛以来,形成了两年一届的日本国际太极柔力球交流大会;欧洲的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十国在青岛建立了培训基地,每年来中国接受培训。2006年10月和2007年9月分别在德国和奥地利举办了两届欧洲太极柔力球锦标赛。2006年5月在北京成功举办了国际邀请赛,2007年6月在澳门举办了两岸四地邀请赛。各项国际间的赛事都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n***t(**的评论:

纸质不好,油墨味太重

2017-04-12 22:19:3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很好!!

2017-07-07 15:26:2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很好!!

2017-07-08 17:53:26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