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学术文化九讲图书
人气:17

钱穆学术文化九讲

三尺讲坛承载毕生家国情怀,九次讲演揭示五千年文化奥义。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化>文化研究  
  • 作者:[钱穆讲述] ,[叶龙记录]整理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45528329
  •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10
  • 印刷时间:2017-10-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264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一本生动忠实的讲堂实录。

一次对钱穆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的梳理。

一个与国学宗师亲近的机会。

钱穆一生讲学不辍,育人无数,对现代中国学术研究影响深远。这本由叶龙记录整理的《钱穆学术文化九讲》收录了钱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香港、台湾等地的9次讲演。内容涵盖思想、历史、文学、文化、政治、经济等诸方面。各篇互为补充,既有宏观上对文化历史的梳理,亦有断代研究的案例,以及个案研究成果的展示;既有思想文化的研究,亦有方法意义的探讨——是一本可以窥见钱穆宏大学术世界的小书。

读者如能从中了解钱穆的治学轨迹,明察其学问体系之庞大精细,体悟其对中华文化始终抱持的敬意,将对指导当下的精神生活、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有所裨益。

编辑推荐

1. 精选钱穆先生9次讲演,内容涵盖文、史、哲、政、经,展现钱穆学术宏旨。

2. 精彩评述故史旧事,指导当下人的精神生活。

3. 精辟讲解中华文化奥义,树立国人的文化自信。

4. 珍贵笔记还原讲演实况,语言通俗易懂,“零门槛”的学术普及书。

5. 版式疏阔,双色印刷,裸背锁线装帧形式,尽显品质。

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任院长。后移居台北。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其一生著述丰富,学识博达,被称为“一代通儒”。

叶龙(1928— ),新亚书院哲学教育系及新亚研究所毕业,曾师从钱穆多年。后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士、香港大学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曾任香港能仁书院院长、能仁哲学研究所及中国文史研究所教授及所长。

目录

序 叶龙

01 中国儒家与文化传统

讲到中国文化,便会联想到儒家学术。儒家为中国文化主要骨干,谁也会承认。

02 中国散文与中国文学史

散文史的发展与中国文学史的发展有关,即由散文史而文学史,进而中国文化史。

03 中国历史上的人物

读历史定要懂得人物贤奸,这是中国人一向极端重视的一番极大的大道理,也可说是中国人在人文学上一番大发明。

04 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文化是全部历史之整体,我们须在历史之整全体内来寻求历史之大进程,这才是文化的真正意义。

05 中国学术传统的精神

中国学术之主要出发点,乃是一种人本位主义,亦可说是一种人文主义。

06 中国经济史的特点与研究方法

中国历史传统对经济的问题所抱一项主要的观点,即是物质经济在整个人生中所占地位如何。

07 秦汉政治得失

殷周实不能称为统一之大帝国,特诸侯只举一共主耳。秦为一统之始,然在行政上,一方面无社会基础,一方面制度始创,兼又暴起兴作,故十多年而亡。汉兴与秦困难同,故只能因循无为。

08 魏晋南北朝思想文化综述

魏晋南北朝人于经学极重《礼》,于史学则极重人物。要之,乃是重视人生。

09 《庄子》导读

我认为《老子》与《庄子》,亦是人人必读书。因儒、道两家已有二千年历史,对中国影响最深最久。

在线预览

讲到中国文化,便会联想到儒家学术。儒学为中国文化主要骨干,谁也会承认。但现有两个问题须讨论者,其一为儒学之内容,即儒家学术究竟是什么;其二为中国文化中其地位之比重究竟如何。

吾人对此二问题当以客观的历史事实作说明。因此本讲范围乃系有关中国文化中之中国学术史部分。而在学术史中,又专就儒学史为本讲之题材者,唯如此讲法已嫌范围过宽,又且中国儒学史一题,亦向未有人来对此做过系统之研寻。

本讲演则可谓对此问题作一开头,但所讲范围牵涉已甚广。又属开始探寻,自有许多观点,既是一向无人提出讨论,在此讲座中只是把此许多观点提出,并无定论可言,以待此后继续有人就此纲要而探讨,再隔些时可有一部中国儒学史出现。这却是一项饶有意义与价值的事。

要讲儒学内容,必须讲到儒学史。此即中国儒学之演变历程。

历史上任何事物,传递久远的,必有其一番演变历程。儒学自孔子以来流传迄今,已逾两千五百年,自然有许多演变历程可讲。

要讲演变历程,必先划分时期。此下将儒家演变姑试划分为六个时期。

关于儒家之及时期,即儒学之创始期,此在先秦时代。自孔子起,下及孟子、荀子,以及其他同时代儒者均属之。

此一时期百家争鸣,儒家不仅起,而且亦最盛行。《韩非子•显学》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又说:“儒分为八,墨分为三。”可见当时儒学之盛,亦可见在中国学术史上,儒学一开始便已与众不同,值得我们之注意了。

接着儒学之第二期,此为两汉儒学。我姑名之为儒学之“奠定期”。也可说,儒学自先秦创始,到两汉而确立,奠定了此下的基础。

有人说先秦学术至汉代已中断,或说自汉武帝表彰六经,罢黜百家,而儒学定于一尊。此两说均有非是,其实儒家在晚周及汉初一段时间内,已将先秦多家学说,吸收融会,共冶一炉,有意组成一新系统。故说先秦各家学说,到秦代统一已中断,并对此后历史无影响无作用者,实是一种无据臆说。至谓汉后学术定于一尊,此说之非,待之后再提。

今讲两汉儒学,亦可说此时代之儒学实即是经学。只读《史记》《汉书》中之《儒林传》,便知凡属儒林,都是些经学家。而凡属经生,也都入《儒林传》,此下二十四史中,凡有《儒林传》的,莫弗如此。故说经学即儒学,此说乃根据历史,无可否认,而尤其在两汉时为然。我们也可说中国儒家则必通经学,不通经学则不得为儒家。如此说之,绝不为过。

现在试问,为何儒家则必通经学呢?此即就先秦儒家言,如孔、孟、荀诸人,他们所讲,即多是《诗》《书》《礼》《乐》,属于所谓经学范围,两汉承孔、孟以下,续此一传统,故成经学即是儒学了。

其次论到两汉儒学对当时之贡献与作用。我们当说两汉时代一切政治制度、社会风气、教育方法及私人修养等,种种大纲大节,无一非根据经学而来,故可说两汉经学实对此下中国文化传统有巨大之影响与贡献,此层实在无可怀疑。唯涉及经学内容处,已非本讲范围,今姑不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