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

摘要:树立商业银行会计结算方法防范的意识树立大局观念和进一步增强,会计风险防范的责任,商业银行是社会资金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承担着全体干部职工的使命。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所以,商业银行必须要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及时的清算中心业务运行系统的安全保障,市场的良性发展和金融业的稳定。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操作风险商业银行会计论文

一、操作风险的内涵

因为内部程序不完善、失灵、相关人员以及其他外部事件所导致的风险成为操作风险。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将商业银行会计结算中的操作风险认为是发生于商业银行组织内由于会计人员内部管理不当或者操作不当所导致的经营风险。

二、商业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原因

(一)管理风险

由于会计人员的管理行为所导致的各类风险被称为管理风险。近几年来,体制改革在商业银行核算体系之内推进,从事会计结算行业的人员的工作职能由最初的单一职能变为现在的多职能,这样一来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就不仅仅局限在营销业务产品,还要监督自己的经营行为以及对自己的经营行为进行必要的检查,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实现对市场拓展与内控管理的关系的正确处理,从而容易导致操作风险的发生。除此之外,各式各样的新业务也在不断推出,升级业务系统的频率也在逐渐加快,规章制度的更新也紧跟其后。因此对商业银行从事会计的有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也要紧跟时代的需要,但目前的业务培训水平还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

(二)执行风险

因会计人员进行业务操作时出现失误所导致的各类风险统称为执行风险,也是各类操作风险中最突出的一种。结合近几年的经济类案件来看,一旦涉及会计人员就一定是在执行规章制度的某一环节中会计人员发生了主观恶意或是主管随意。我们这里所提到的的主观随意就是会计业务从业人员在进行业务操作时并未按照规章制度以及流程标准执行,而是按照自己的工作经验、工作习惯等而导致的操作风险。我们这里所提到主观恶意就是某些负责人以及领导人员将服务客户等作为借口,要求从事会计业务的人员省略一些手续流程或者是审核流程,而从事会计业务的人员也理所当然的认为这属于一种灵活的处理方式,使得规章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漏洞。

(三)道德风险

因为从事会计业务的人员在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所导致的风险被称为道德风险。商业银行紧跟时代的步伐也推出了股份制改革,随之薪酬制度以及人事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也逐渐展开。但是目前我们国家仍处在经济转型期,情况比较复杂,物质财富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是精神层面却备受不良思想的污染,某些不良思想正在肆意泛滥。会计人员在社会压力、生活压力以及工作压力之下,难免会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导致价值观的改变,最终诱发操作风险。

三、商业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相关措施

(一)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预防商业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产生的前提条件。制度是人为制定的,其执行者也是人,人是一个重要因素。商业银行需要意识到会计业务结算工作的重要性,对会计人员进行更深一层次的培养,从而给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一个优越、理想的工作环境,创造出一个合理的制度环境,人尽其才,最终达到才尽其用的目的。其次商业银行要加强对会计人才的培训工作,将会计人才作为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资源之一。与此同时还需要在工资分配、晋升体制以及人员考核等方面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使得会计人员深刻体会到自己的地位与责任。第三,需要注意培养从事会计业务的人员的职业道德,使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可以有很好的职业道德作为基础,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出现因职业道德缺乏而引起的道德风险。除此之外还要提高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对违章操作等行为进行阻止,对整个管理工作加以规范与整顿。

(二)建立相关规程

建立规程可以有效预防并阻止商业银行发生会计结算操作风险。随着社会的进步,商业银行也走向现代化,对从业人员以及机构进行必要的简化,所开发的各类金融产品较以前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科技含量以及处理业务的手段有所提高。从事会计业务的人员们的工作内容跟以前比有所升级,业务对象由单一变为现在的客户群,业务和短范围也逐渐扩展。然而,会计人员在处理业务的能力方面仍然没有达到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可以有效防止会计结算操作风险产生的规程。建立规程要做到规范性、可操作性以及严肃性,使它发挥它应该有的作用。

(三)强化监督

预防商业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发生需要对其强化监督。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内部监督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多方位的管理层次,但是工作职能没有被很好落实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我们要对商业银行内部监督体系进行完善。首先要重视会计管理人员的培养与选拔,其次要做到最会计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实现监督职能与其他各职能的有机结合,从而有效防范各类风险的产生。

四、结语

综上可知,商业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针对这些导致操作风险产生的各种因素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相对应的解决措施。操作风险的防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从多方面入手积极解决,但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姜志平 单位:重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事后监督商业银行会计论文

一银行会计事后监督的完善对策

1提高对事后监督工作的认识

商业银行提高对事后监督工作的认识,是保障会计核算质量,强化内部控制水平的重要前提。会计事后监督工作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还可以提高行业的风险防范能力,防止各项制度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业务操作的违规性。从本质上来讲,会计事后监督具有强大的预警功能,银行管理者应该正确认识事后监督的存在价值,并对事后监督工作进行逐步强化,从而认可事后监督在银行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事后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

2强化内控联动机制

商业银行事后监督的对象是会计传票、凭证以及报表等,这些都是由柜台交易所产生。事后监督只能对这些票据的性进行审核,无法对柜台交易的规范性进行判断。在这一方面银行会通过视频监控系统来对柜台交易的全过程进行监控。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可以将事后监督部门与视频监控审查部门、稽核部门、风险控制等部门整合起来,建立起能够取长补短的联动协调机制。从而对各控制手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传递,实现内部控制信息与资源的共享,提高事后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3定位

监督职能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监督需要对银行每天办理的业务进行事后监督和审核,其职能范围比较,是其他监督及控制手段所无法代替的。现阶段,商业银行事后监督不仅要对业务表面的合规性进行审核,还应该对核算过程中存在的差错进行及时发现和纠正。也就是说,事后监督应该通过日常的监督,来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或风险,并及时提出整改建议。这就要求会计事后监督必须以风险控制为战略目标,将工作重心调整到事前和事中,不应该只停留在对会计操作表面合规性的审核上。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大多风险事件或经济案件都具有一定的表面合规性,在会计核算方面也看不出毛病。但是如果能够从流程的角度来进行审核,就很容易发现问题。事实上,风险事物或经济案件,都是由于控制不利或流程不规范而引发的,但是却总是在问题暴露后,才会意识到。如果事后监督能够在日常监督过程中,及早地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预防,将大大提升其控制功能。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对会计事后监督工作进行定位,将工作方式从单纯的监督会计核算,转移到对资金风险、业务流程方面的全过程监督上。这样,即可实现事后监督的性。

4积极完善监督手段

为了提升事后监督工作的高效性和规范性,商业银行应该着力开发和建设一套更加完善的事后监督系统。这套系统首先能够利用自身功能自动完成事后监督的一系列工作,转变以往全部依靠人工审核的方式。比如对于需要监督人员进行审核的业务,可以在系统上设定好工作流程,监督人员根据系统规定的流程标准进行逐一审核确认即可,只有在监督人员全部确认后才能通过,这样既保障了事后监督的规范化,又提高了事后监督工作的效率。

二结论

会计事后监督是商业银行必不可少的内部控制手段,对保障商业银行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重视会计事后监督体系的建设和改进工作,以便让会计事后监督承担起对银行所有业务活动的监督及审核职能,并保障其职能的性和有效性。

作者:曹毅单位: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内部控制商业银行会计论文

一、商业银行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环境缺失与内部监督不足

朱荣恩教授在2008年提出,与会计准则相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更多表现的是理念、要素和框架,在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实施难度和评价难度都较大。因此,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在内部控制中的地位逐渐凸显了出来。目前我国前行的内部控制评价系统仅仅只关注了其中的某一具体要素,而非权衡大局;二是我国内部控制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并不科学,缺乏可操作性。当然,这种现象在财政部等五部委了《配套指引》及其他相关条款后有所改善。此外,管理层意识不到位,监督检查或奖惩机制不到位也会导致已建立的内部控制体系难以有效运行。作为一类特殊的行业,商业银行在自身运营中普遍存在着管理层内控意识不足这一问题。在观念上,很多商业银行认为内部控制管理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风险管理问题,管理层会认为只要内控制度设置完善、机构设置合理就可以有效运行内部控制制度,而并未意识到一旦内外部运营环境发生变化时原有的规章制度就可能失灵的情况。除此之外,商业银行在进行内部控制管理控制工作的重心主要为基层操作人员,而忽视了对各级管理层的监管,处于放任管理状态。但其实各级管理者不同程度地操控着基层人员、企业财物等,由其引发的风险性更高、危险性更大。,我国的中小型商业银行个别员工对待内控管理工作的意识还停留在接受任务的低层次阶段,没有真正理解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对于保障自身业务发展、推动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风险意识较弱且风险评估机制缺失

合理完善的内控制度要求商业银行设立切实可行可辨认的风险评估机制,以助于商业银行了解自身已经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并及时加以适当处理。一般来说,分析按惯例要求商业银行按照公司的经营战略,采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识别出风险,并采取适当措施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在风险评估这一内控要素上出现漏洞的企业还有华夏证券公司。在风险容量方面,华夏证券公司的风险承受限度大大超过了其所能承受的能力与证券行业的整体指标。比如说华夏证券的受托投资管理业务持股比例达到19%以上,超过我国证监会所规定的10%的上限。在风险识别方面,公司并未能及时识别可能影响其运营安全和财务状况的内部因素及相关风险,以及可能影响银行、证券市场的其他外部风险。此外,公司没有建立自己的风险数据库,对潜在风险的认识不到位,没有制定相关的应急风险策略,最终由于冲仓持有太极集团等三只股票造成浮动亏损导致公司亏损严重。

(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成本过高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成本过高及成本费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小型商业银行相对而言规模较小、业务结构单一,因此抗风险能力弱,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信息变化迅速的大环境下,小型商业银行的内控执行效果和其内控成本大大被抬高,特别是其管理成本在这种环境下会逐渐增加。不仅仅是针对小型商业银行,这是我国部分中小型企业的通病。另外,内部控制的成本包括内控制度的设计成本和执行成本等多个部分组成,内控成本的结构组成也会影响企业内控运行的有效性。小型商业银行在目前的财务状况中,管理费用的比重较高,甚至占到企业总成本的一般水平,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该企业的管理结构混乱、流程过于复杂所造成的。

二、商业银行会计控制完善的措施

(一)优化内部环境作为内部控制

其他各要素的基础,只有完善的内部环境才能使控制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具有保障。而优化内部环境,我认为首先应完善商业银行组织控制结构。纵然其内部各个结构的设置都相当完整,但有些职能结构有所重叠,信息在各层级人员间的传递并不畅通,沟通困难,高层管理部门虽拥有管理权但对其下属部门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公司可考虑采取更为中立的组织结构,如跨越功能的团体。这种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弹性化,有效避免专业分工带来的僵化与协调问题。除此之外,还要强化董事会在商业银行中的主导地位。在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建设中,董事会是较高级别的管理层,只有董事会发挥能力和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对内部控制的监控与引导作用。其次为了使内部环境优化更大化,商业银行应考虑其文化氛围。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规范企业员工的道德素养,形成一种不触规忠于职责的大环境。此外,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也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措施,把经营者的利益与商业银行的经营和财务状况相挂钩,以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

(二)明确内控管理职责,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首先商业银行要明确有业务交叉时内部控制管理的部门和职责。商业银行的各个部门都应明确自己在内部控制管理活动中自己的分工职责,使工作内容更实效,将内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在监督检查方面,以上述存在问题的商业银行为例,其总部及各分支机构的各个部门都要严格履行各自的内部控制管理职责,加强自身的监督检查机制,特别是对重点部位与风险点要更加防范。要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要将内部控制管理与监督工作覆盖到业务经营的各个方面。针对热点的问题或者风险隐患较大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开展重点检查,并做好对业务管理部门自身内部控制管理的再监督工作。

(三)加强内部控制成本管理

在及时点优化建议中所说的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内部控制成本预算中同样受用。有成本管理的理念是商业银行进行良好成本管理的基础,内部控制成本预算的理念要求商业银行各级管理层及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必须要有控制成本,使其合理化的意识,通俗地讲就是要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终极目标正是使在合法且效益相仿的情况下使成本最小化。此外,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以减少在内部控制制度运营中所发生的错误成本。特别是在内控成本体系较弱的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定期对管理层进行内部控制系统培训,提高管理控制水平,增强其针对商业银行和下属员工的内部控制监督能力。另一方面,针对商业银行员工,商业银行要加强对他们的职业技能、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尽量降低业务错误率。

作者:张敏华单位: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计划财务部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操作风险下商业银行会计论文

一、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业务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会计核算风险的发生

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风险主要是由商业银行的核算机制和工作准则出现问题,或者是由于商业银行的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专业、缺乏责任感导致工作的随意性造成的。例如,信息披露的不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北京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拥有湖北仙桃北农商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即墨北农商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两家控股子公司,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并且要将合并的范围予以披露。这些内容都需要如实反映,否则将导致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再例如,会计账务处理过程中违背了真实性原则。有的商业银行在利息的核算期限上大做文章,延长在本行核算的期限导致银行利息收入大大膨胀,为银行的经营埋下了隐患。还有在贷款核算方面,商业银行存在严重的不良贷款坏账,不能及时回收不仅增加了银行的筹资成本,更是使风险一触即发。

(二)会计结算的发生会计的结算风险

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的会计工作人员在与债权人或者债务人进行结算时由于工作的失误而引发的商业银行损失。例如,对于银行存款结算账户,主要是存款人在经办银行开立的办理资金收付结算的人民币活期存款账户。可以将其按照存款人的不同而分为单位银行结算账户、个人银行结算账户两种形式。银行账户是单位从事经济活动的基本前提,银行结算账户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对开户资料的审查风险、客户预留印鉴的风险、大额现金与异常收付的风险、挂失业务的风险、挂账资金清算的风险、对账环节的风险等。无论哪一种风险的发生都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巨大损失。例如,对账环节的风险,主要是由于对账不及时、对账单的回收率低造成的,如果在该环节中出现问题很容易引发银行内部与企业人员内外勾结作案,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出纳业务带来的风险

一般而言,很多人一提到商业银行的出纳就会联想到银行的巨额资金或者现金。这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每天的业务处理中要接触大量的现金,主要的职责是:支票的兑现、接受各种存款、进行贷款付款、处理提款服务等。当然,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业务范围的扩大,出售储蓄债券、接受客户的公用事业账单与签帐卡的支付、处理存款单所必须的文书工作、出售旅行支票等,都成为商业银行出纳的工作职责范围。因此,银行的出纳人员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商业银行出纳业务风险的发生。例如,商业汇票是由出票人签发的,要求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一定的期限内向收款人、持票人无条件支付的一定款项的票据。它在结算中是最常见、使用最广泛的一种信用工具,具有较强的流通性,受到众多企业客户的欢迎,但是,稍有不慎,其业务风险必将显露出来。如,商业银行在对票据本身的真伪进行核对与鉴别、还要对票据所记载的经济事项进行审核,只有审核无误的汇票才能进行付款,而在审核中很容易由于出纳人员的疏忽而造成风险。

二、有效防范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的对策

(一)不断完善与健全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机制的建设

完善的制度是进行操作的基本前提。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根据自身业务的特点建立完善的会计运营操作风险管理制度,这也是降低与减少会计运营操作风险的基本保障,必须将这项工作放在首位。由于商业银行所处的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业务流程也在随时发生变化,因此,必须及时修订与完善原有的规章制度,提高会计运营业务的合规性;由于各项资金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因此,必须加强对商业银行中资金的管理与风险的控制,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加强基础管理制度的建设,稳步推进各项监管的要求,逐步提升银行抵御风险的管理能力;加强对商业银行数据的调整、信息的维护、内部账务处理与错账的调整等基础作业制度的建设,狠抓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案件治理的长效机制。

(二)不断规范与强化会计流程控制

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经常出现由于会计流程不规范而钻孔子的案件。例如,北京农商银行杨镇支行的柜员姚某就钻了业务流程执行不严的空子,伪造了巨额的银行进账单;还有某女商人伪造合同,同银行内鬼相互勾结共同骗取北京农商银行4.8亿元。这些案件的发生都是由于商业银行流程控制在执行过程中的不严格造成的。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会计流程的建设与完善,统一规范、严格标准、强化流程控制、加强集中作业、增强对过程的控制,尽可能较大限度的分散各项作业的操作权限,将风险的发生扼杀在摇篮里。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不同的岗位与职责,合理的、科学的对每一岗位进行界定,形成专业化分工,使各业务与岗位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牵制的关系。

(三)不断提高商业银行内部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商业银行中经常会出现由于会计人员素质较差而造成银行损失的案件。例如,北京农商银行平谷支行的原行长韩某为他人谋取利益,受贿金额达1318万元,受贿数额巨大。可见,商业银行内部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综合素质、业务素养、职业操守等一旦出现问题必将引发商业银行会计运营操作的风险。因此,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必须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在人才优化方面,可以构建与现代商业银行运行机制相匹配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采用各种激励机制留出人才,并根据每位员工的工作能力、性别、年龄、性格等特点为其选择适当的工作岗位。要想提高人员的素质方面,必须提高全行员工的归属感、使命感,为员工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提供平台,使每位员工充满信心、充满活力的工作。

作者:王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青岛分行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结算风险商业银行会计论文

1商业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具体表现及成因

1.1结算操作风险

有时由于,商业银行相关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工作意识薄弱,操作风险意识的淡化会使银行会计在结算的时候,发生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风险。在会计结算时业务之间相互制约机制得不到落实或者,出现了一些漏洞。而相关,抽调会计人员不负责任或应付了事,都会给犯罪分子有机可趁。

1.2内控风险

商业银行内部人员配备,不足或是各机构之间相互制约的机制得不到落实,特别是有的机构,配备的人手不足以随意抽调的,会计人员应负相关的任务。这会使各个级别之间的相互监督,流于形式的不的真正的落实。有的管理岗位的会计从业人员,对待各项检查成了例行公事,是一些内部案件,长期得不到处理。使得商业银行会计的内控风险增加。

1.3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经济的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给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因此,有的商业银行为了应对,使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的压力,采取违规经营的方式,使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的质量得到下降。同时持有的不良资产的比例再放上生。经营风险则是商业银行在应对,内部和外部的竞争的同时,银行的自我约束机制和内部调控机制没有真正的建立。由于银行的经营不善导致了各种风险聚集的一种表现,不从而引发了这种资金流动,而出现的支付风险和经营风险。

2商业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成因

2.1票据的风险

一些商业银行票据市场的重要原因是过度竞争导致商业风险积累。票据市场交易完成由供需双方企业提供纸,是资金的需求者;商业银行提供资金,需求者是纸。只有商业银行仪器的要求,能完成货币供应,否则交易无法实现。

2.2一些清算风险的商业银行

现金管理、业务、人员部署,财务会计,等没有效的管理和培训,他们使用储蓄证书或单位存款开户证明欺诈。假的银行存单,例如,在其他金融机构骗取贷款保障,或骗取企业供应。

2.3违章操作

商业银行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业务开发和市场营销,重点经营灵活、方便实用,预防风险的业务系统没有做到未雨绸缪,不仔细考虑安全管理体系,特别是在业务监管开关过程中暴露了许多问题。

2.4不足够关注内部检查

一些商业银行由于缺乏会计人员,会计检查的相关人员通常是在办公室坐班。一些日常业务,办公室主任通常无法正确地进行监督检查。由于内部检查的频率和范围都没有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不能发现结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商业银行会计结算风险防范的措施

3.1防范清算风险

树立商业银行会计结算方法防范的意识树立大局观念和进一步增强,会计风险防范的责任,商业银行是社会资金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承担着全体干部职工的使命。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所以,商业银行必须要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及时的清算中心业务运行系统的安全保障,市场的良性发展和金融业的稳定。提升商业银行会计结算风反意识到防范意识,增强其安全性。

3.2防范票据风险

对支付过程当中产生的会计结算的票据要进行检查。各部门要仔细认真的核对票据的真实性,保障无虚拟的商品交易和劳务应供应关系。对申请保障人进行资格的审查,对客户的经营情况进行监督,并要求商业银行的客户出具委托书,对,收取保障金和手续费的情况进行核查,还要防范票据结算的诈骗犯罪行为。

3.3防范结算操作

风险银行应按照决策、执行、监督反馈三个系统相互制衡的原则进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组织体系的设置。会计内部监督系统应当分层次建立,在基层营业机构应当建立实时控制的事中监督系统,在上级会计管理机构应当建立针对基层柜台业务的事后监督机制。银行应变革现有的风险管理系统组织结构,增加关于会计结算操作风险方面的管理内容。

2.4、防范内控风险建立

明确的的会计内部监控防范体系,明确各部门的风险管理责任,加强商业银行,会计结算的内部控制。同时还要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建立严密的商业银行会计结算业务风险防范体系是一个长期持续发展和改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上级下级要发挥相应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会计结算风险存在的自身不健全的情况。找出,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出现问题的根源并加以防范。

作者:李霞单位:重庆银行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上市商业银行会计论文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

假设财务会计与税法的目的不同,税法旨在实现政策目标———增加收入,相反财务会计的目的是向外界提供企业业绩的相关信息。因此,税务机关所需的信息不同于市场参与者所需的信息。如财务会计要求前瞻性地估计未来潜在的损失并计提坏账准备、确认资产减值等,而税法则不允许扣除这些尚未发生的损失。因为应纳税所得额是在会计利润上予以调整得出的,所以会税差异可能会提供更多关于企业盈余持续性的有用信息(Joosetal.,2000;Mills&Newberry,2001;Manzon&Plesko,2002;Hanlon,2005)。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都存在追逐利润、拓宽融资途径等目标。商业银行在金融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其首要目标是利润较大化,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储户,所以必须显示良好的业绩成果。而金融系统作为国家经济的平衡杠杆,必须接受严格监督。根据委托-理论,相对于作为委托人的外部投资者,管理层对企业的实际经营业绩拥有更充分的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投资者有动机对信息进行甄别。对于特殊的金融行业,为了考虑正向和负向的会税差异对盈余持续性的不同影响,本文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借鉴Hanlon(2005)的分类方法,将会税差异进行四分位升序排序,将样本分为三组即具有大额正向会税差异的银行、具有大额负向会税差异的银行和具有小额会税差异的银行。关于大额会税差异,尽管投资者难以识别大额会税差异中盈余管理引致的差异和制度性差异所占的比重,但投资者会根据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背离的程度和方向进行理性分析。大额正向的会税差异是指企业会计利润远大于应纳税所得额,蕴含了企业可能夸大利润的信息,向投资者传递了企业可能采取激进会计政策的信息,预期未来企业盈余很可能下滑。大额负向的会税差异则是指企业会计利润远小于应纳税所得额,蕴含了企业可能低估利润的信息,向投资者透露了企业可能采用了稳健的会计政策(如加速折旧,计提较多减值准备)。鉴于低估的利润很可能在未来期间因为反转(如折旧已全额计提无法再提,流动资产减值转回)而增加,投资者将对盈余的持续性赋予更高的权重。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1。H1:大额会税差异为正的银行的盈余持续性低于大额会税差异为负的银行。Mills&Newberry(2001)发现会税差异与粉饰财务报告的动机(比如平滑利润或度过财务危机等)呈正相关关系。在自身经营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通常会出于平滑利润的动机而进行盈余管理。同时作为资金运动的重要环节,商业银行又要接受层层监管,为了顺利通过监管,也存在盈余管理动机。在盈余管理观下,盈余质量用盈余生成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程度来度量,盈余管理程度越高,盈余质量越低,反之则盈余质量高。一般而言,大额会税差异体现了更大的盈余管理程度,预示着较低的盈余质量。商业银行通常对贷款中的不良贷款余额以及贷款损失准备金进行盈余管理,向外界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一方面,如果通过盈余管理造成了大额正向的会税差异,这会增加所得税税收成本,本期被夸大的盈余未来期间很可能下滑。另一方面,银行可能为了降低所得税税负等原因通过盈余管理刻意低估自身利润,但这可能会失去资本市场投资者的投资,进而降低盈余在未来期间的持续性。总之,不管大额会税差异是正向还是负向的,都可能降低当期盈余在未来的持续性。H2:大额会税差异银行的盈余持续性低于小额会税差异银行的盈余持续性。

二、研究设计

(一)变量的定义

会税差异是指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按照差异能否在未来期间转回,会税差异又分为长期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前者是由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对同一个经济业务的处理口径规定不同导致的,该差异不会在未来期间转回;后者是指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对同一经济业务的处理时间规定不同导致的,该差异在未来期间会转回。即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期性差异一直存在,而暂时性差异将消失。目前,常用的会税差异计量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基于纳税申报数据、基于财务报告数据、兼用财务报告和纳税申报数据。基于财务报告数据的估计方法是当前衡量会税差异的主流方法,其中包括了长期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暂时性差异为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相比于税法规定,企业会计准则有更多的可操纵性,暂时性会税差异揭示了一些关于非税收会计应计项目的可操纵性。学者认为,暂时性会税差异反映了实质性的盈余管理行为(Joosetal.,2000;Phillipsetal.,2003;Hanlon,2005),而长期性会税差异则是由税收筹划行为及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则之间的差异造成的(Franketal.,2009),难以反映盈余质量。因此本文侧重暂时性会税差异。与Phillipsetal.(2003),Hanlon(2005),Huang&Wang(2013)一样,本文用递延所得税费用除以法定税率来计量暂时性会税差异,即暂时性会税差异=(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所得税率。暂时性会税差异还可以从方向和额度两个层面来细化研究。在方向层面,如果一个银行当期会计利润大于应纳税所得额时,本文称该银行当期的暂时性会税差异是正的,反之则反。在额度层面,本文将银行暂时性会税差异按照当期期末总资产标准化后,通过四分位升序排序后,分为大额和小额两类。其中,处于较高四分位的被称为大额正向的会税差异,处于低四分位的被称为大额负向的会税差异,其他被称为具有小额会税差异,表示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较小,属于正常的差异水平。

(二)模型的设定

为了验证假设,用四分位升序排序法将标准化后的暂时性会税差异进行四分位升序排序,分为三组子样本:及时组样本是处在低四分位的所有银行,为具有大额负向暂时性会税差异的上市商业银行,表示为LNBTDt;第二组样本是处于较高四分位的上市商业银行,为具有大额正向暂时性会税差异的上市商业银行,表示为LPBTDt;第三组样本包括其他银行,为小额暂时性会税差异的上市商业银行,表示为SMBTDt。将第三组样本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样本两两之间的盈余持续性。

(三)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样本包括2007—2012年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剔除了缺失值和异常值后,有效样本容量为88。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深圳国泰安公司的CSMAR数据库,部分数据通过手工从相关网站获取。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列示了所有变量的总体统计指标,可以发现t+1期会计利润的均值、标准差、中位数、较大值、最小值、25%位数和75%位数均高于t期,说明在2007—2012年期间,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整体收益呈上升趋势。

(二)多变量回归分析

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盈余持续性方程的回归模型拟合度较高,R方为0.556。回归结果显示了SPTBIt+1与SPTBIt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根据变量统计以及回归结果显示,在样本期间,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当期会计利润与后一期会计利润呈正相关关系,但二者的均值相差无几,可知商业银行的会计利润遵循均值回转模式(MeanRevertingMode)l,同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Sloan,1996;Xie,2001;Hanlon,2005;林翔,2005)。均值回转是指当一种现象大幅度偏离其历史平均水平时,后期的发展会趋近于历史平均水平。商业银行会计利润遵循均值回转模式,暗示着银行业的会计利润终将向同一利润水平趋近。因为在竞争环境下,当银行行业中某一企业的会计利润大幅度高于行业均值时,如果会计利润是通过盈余操纵而来的,那么后一期的会计利润很可能下滑;如果会计利润是真实的,银行可能为了降低所得税税负等原因通过盈余管理手段平滑利润,进而降低会计利润在后一期间的持续性。反之,当银行行业中某一企业的会计利润大幅度低于行业均值时,在竞争的环境下,为了吸引到更多的投资,企业可能通过盈余管理等手段使未来的会计利润有所提高。会税差异对盈余持续性影响的回归模型拟合优度R方值为0.661。其中,δ3=1.022,δ4=-0.580,δ5=-0.646,δ4>δ5,且均在0.05水平上显著,表明具有大额负向暂时性会税差异的商业银行的盈余持续性高于大额正向暂时性会税差异的盈余持续性。值得注意的是,δ4<0,δ5<0,表明具有大额负向暂时性会税差异的商业银行和具有大额正向暂时性会税差异的商业银行,其盈余的持续性显著低于具有小额暂时性会税差异的商业银行,即具有大额暂时性会税差异的上市商业银行的盈余持续性低于具有小额暂时性会税差异的上市商业银行的盈余持续性。但是,控制变量SIZEt的符号与预期相反,可能的原因是商业银行规模越大,管理成本越高,盈余持续性越低。

四、稳健性检验

当前度量会税差异的主流方法是利用财务报告数据,用当期所得税费用估计应纳税所得额,从而计算会税差异。目前国内有关会税差异的研究中都将长期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作为整体来估计会税差异,鲜有单独通过暂时性会税差异来研究会税差异。为了文章结论的性,本文用主流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即用长期性会税差异和暂时性会税差异之和估计会税差异,具体的度量方法是:会税差异=会计利润-所得税费用/所得税税率+(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所得税税率。回归模型不变,进行回归检验。经检验后,结果与前文结论没有实质性差异,表明本文结论性较好。

五、结论

本文检验了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会税差异与盈余持续性的关系。总体而言,财务会计在会计方法选择上的灵活性使得会计利润有着很大的操纵空间,而税收法规的刚性要求使得应纳税所得额相对来说难以操纵。笔者认为,大额会税差异蕴含了企业进行盈余操纵的信息,可以作为盈余持续性降低的潜在信号。本文用暂时性会税差异度量会税差异,借鉴Sloan(1996)模型度量会计盈余的持续性,在控制银行规模与财务杠杆的基础上,检验了银行业会税差异对盈余持续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而言,暂时性会税差异对盈余持续性有显著的影响,具有大额负向暂时性会税差异的商业银行的盈余持续性高于大额正向暂时性会税差异的商业银行,且暂时性会税差异越大的上市商业银行,盈余持续性越低。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导向的改革,使得商业银行正逐步摆脱行政管制,开始注重市场竞争,一方面,由于小额的会税差异往往意味着较少的盈余操纵以及较高的盈余持续性,在竞争的压力下,为了抑制盈余管理的动机,提高上市商业银行的盈余持续性,商业银行应自觉严格执行新会计准则;作为高风险行业,同时应增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充分性,不仅要披露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也要披露反映经营风险的信息;建立健全有效的贷款风险预警机制,完善损失准备金特别是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并根据风险的情况来选择计提风险准备的方法。另一方面,政府监管部门需要严格监督商业银行执行新会计准则,并且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可以利用税收信息,通过暂时性会税差异判别上市商业银行是否存在一定的盈余管理行为以及评估上市商业银行的盈余持续性。目前,国内有关会税差异与盈余持续性的研究文献较少,鉴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大多数学者通常把商业银行排除在外。本文从上市商业银行视角提供了会税差异对盈余持续性影响的经验证据。

作者:曹越李诗韵张肖飞单位: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商业银行会计管理模式银行会计论文

一、改善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会计工作模式的原因

(一)解决当前商业银行风险性的要求

会计工作的基础职能是反映真实的经济信息情况,所以,在商业银行中会计工作占有重要地位。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商业银行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是由于其经营上的特殊性,以及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的重要位置,使得其内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在整个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工作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使得银行会计信息的质量和数量都无法满足银行化解与防范风险的需求,面对商业银行会计工作的现状,为了促进商业银行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降低其经营风险,提高其会计信息的质量与数量,保障其信息的透明度和真实性,需要对会计工作的模式进行现代化改制。

(二)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工作的不断展开,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也愈发的激烈,这就要求企业要不断的提升自身产品的服务和品质,做好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以便突出自身的发展优势。但是由于商业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同质性的,各个银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在本质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商业银行要想有效的提高自身的企业竞争能力,就必须要从企业内部管理以及体制改革入手,会计工作作为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更是银行改革的重点内容。

(三)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

我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的经济已经与国际经济相融合,这就要求我国商业银行施行的会计标准要与国际会计标准相协调,古河国际惯例。该做法既能够帮助外国投资者快速有效的了解到我国各企业的财务基本情况、经营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内在潜力,还能够为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资本市场进行资金筹集带来便利。

二、改善会计工作的模式,提升其化解与防范风险能力的措施

(一)完善会计工作的管理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会计管理模式还存在着较多的弊端,这些弊端使得会计工作的职能无法正常发挥,导致商业银行会计管理工作中的许多问题都无法体现出来。因此,要统一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模式,实现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工作的集中管理,以便有效的化解与防范银行的风险问题。所谓集中管理,就是在原有的会计管理模式上,实施深程度的会计核算管理。其主要流程为:银行需要在总行对财务会计进行统一的核算,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设置多个负责处理会计信息数据的中心,一个中心的数据核算处理单位要负责多个基层数据核算处理单位。集中管理体制能够使商业银行实现财务会计的核算与管理工作分离,使得银行总部制定的各项方针指标都能够直接进图基层核算单位,其管理的效力能够渗入到基层之中,保障各分行的会计核算工作都由总行统一管理。这种制度不仅能够防止会计信息、报表等会计数据被篡改,还能够对部分人为伪造的会计数据进行有效的治理,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同时,这一制度将商业银行的会计部门进行了有效的统一,极大的提高了银行内部会计工作的效率。

(二)加快会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当今社会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是当前企业建设的重要标准,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工作模式也要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从而实现会计工作电算化。首先,商业银行进行进行会计工作电算化建设能够有效的提升其会计核算的质量和速度,为银行的经营、管理和监管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数据,降低银行的管理风险,提升会计工作管理能力与控制风险能力。其次,会计工作电算化,有利于银行实施集中管理体制,可以有效地满足银行会计核算层次上的工作需要。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大对于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大对信息技术方面的资本投入,从而促进会计工作信息化的建设的快速发展。

(三)加强会计从业人员培训

会计工作的主体是人,在银行的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质量高低、数据真实与否的直接决定者,所以,要想改善会计工作的工作模式,就必须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做好相关培训工作。及时,要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思想、法规教育,提高其道德素质与职业素养,保障其工作的公正廉洁。第二,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教育,做好会计工作人员基础知识的培训工作,开展多层次、多方面、多元化的岗位培训班,的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第三,加强对会计工作主管人员的培训,提高会计主管的业务水平、职业素养以及责任心,同时,在选用会计主管时,不仅要考核其业务水平,会计工作的管理能力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对其责任心、道德素养以及个人品质进行严格考核,从而选出高技能、高素质的会计管理人才。

三、结论

综上所述,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愈发的明显起来,为了能够较大化的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就需要对银行内部的会计工作模式进行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改善。同时,在对银行的会计工作模式进行现代化改善时,一定要从银行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特点出发,不断的吸收和借鉴外国先进的工作模式,并且要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做好会计核算工作的管理,从而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完整,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作者:叶进华单位:建设银行南京中山支行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商业银行银行会计论文

一、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

(一)金融管理模式不完善。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管理模式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仍有一些欠缺。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市场经济所常见的缺陷也暴露出来,例如: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缺乏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地方政府的本位主义,使得各地金融机构剧增,违规经营、从事非法活动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银行会计风险日趋增大。

(二)会计管理模式不健全。总分行制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普遍采用的管理模式。总分行制是银行在大城市设立总行,在本市及国内外各地普遍设立分支行并形成庞大银行网络的制度,分支银行的各项业务统一遵照总行的指示办理。这一模式的缺陷在于一是导致了管理层级多、管理人数增加,指令的传递或信息时沟通渠道明显增长,极易发生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现象。

(三)会计人员风险意识不高。一方面,不法分子想方设法地找到并利用银行内部管理的漏洞,有计划有组织地采用犯罪手段进行诈骗。另一方面,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各种手段拉拢银行员工,致使少数员工误入歧途,二者通过内外分工,骗取银行资金,这样更加大了银行风险防范的难度。

二、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

(一)内控制度建设滞后。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商业银行更侧重扩大经营规模,搞粗放型经营,对银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往往不重视,没有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对内控制度资源进行合理地配置,造成内控制度建设滞后,内部会计控制薄弱。商业银行对现有的制度不严格执行、不能落实到位,重建制、轻落实,导致各类形式的会计风险案件时有发生。

(二)会计人员素质堪忧。银行新业务的迅速发展,同时缺少精通银行会计业务的人才。有的会计人员自我防范的意识缺乏,再加上对业务认识没有深入的了解,没有掌握牢固的业务知识,难对业务流程的风险点进行识别和判断,使会计人员不能很好的认识内控制度。

(三)内部检查监督乏力。一是银行会计监督检查针对性和计划性不强。财会主管部门的检查往往只是例行公事,缺乏上下级的沟通,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二是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和性相对不足。内部审计部门附属于银行机构,其独立性和性不高。三是监督不力。会计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会计风险,没有起到稽核工作的实质作用。

三、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完善金融监管模式。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应规范银行业监管标准、统一监管规则、完善监管政策;明确银行业与银行监管部门的分工,规范监管约束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监事会运行机制,提升监管水平。

(二)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商业银行应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风险的存在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稳定性。建立风险预警系统的目的就是要将这些风险尽可能地防范、控制或化解,从而实现风险管理损失最小化的目标。将单纯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多方位控制。通过实现银行经营管理规范化、操作流程化、制度严谨化、业务标准化、监控综合化、整改彻底化等目标,落实会计风险的防范措施,坚决遏制重大差错事故和重大经济案件的发生。

(三)健全会计内控制度。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是防范会计风险,保障各项业务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银行内部的各级管理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执行者,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是银行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会计人员的责任心、道德水平、业务技能如何,直接影响到会计工作的规范与否。一是要求银行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在思想上统一认识,重视了会计工作在防范银行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在岗位设置,人员配置上给予支持;二是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纪政纪、反腐倡廉、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自觉遵守财经纪律和执行有关的规章制度;三是为了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开展有针对性、适用性强的岗位培训,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技能。

作者:张凯峰单位:甘肃送变电工程公司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风险防范下商业银行会计论文

一、商业银行会计风险表现及防范难点

(一)会计操作流程执行不到位,风险掌控难目前部分商业银行将原财会部门分设为计财和运营管理部门,削弱了会计核算合规风险的监督。如交易系统未对交易和核算进行分离,易引起会计信息失真等。由于权责不明,会计核算差错难以追本溯源。此外,会计业务操作风险点分散,控制难度较大。如某银行2013年合规管理考评结果显示,会计核算违规问题笔数达163笔,占所有差错比例的63%,涉及账务处理、账户管理、对账和事后综合会计等14个方面。

(二)会计原则执行不到位,风险揭示难一是违背真实性原则派生风险。贷款资产质量方面,有的银行机构贷款质量迁徙度未及时调整,致使应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不足,掩盖或延迟了风险暴露;财务成果方面,有的银行为完成利润指标,利用应收应付利息、其他应收应付账款、内部往来科目等隐藏收入或成本。二是违背审慎性原则诱发风险。贷款应收利息核算期过长,造成虚增利息收入;贷款呆账积重难返,无法核销,造成银行风险高度集中;忽视或有资产的真实反映,易诱发潜在风险。三是违背及时性原则潜藏风险。如银行清算业务压票、银企对账不及时。

(三)内部控制约束不到位,自我监督难一是知“法”犯“法”。突出表现在表外业务,有的银行以信托、委托理财等方式规避信贷规模调控,一旦无法兑付、偿还,将不得不动用表内资金代偿,表外风险转至表内。二是以习惯代替制度。如某银行组织的2014年一季度检查中发现仍有柜员自办业务3笔,末笔传票登记问题986笔。三是制度执行力递减。一些银行岗位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未执行到位,致使内控监督乏力。

(四)会计制度更新不到位,核算跟进难商业银行自2008年起执行新会计准则,新旧会计制度科目之间过渡无统一标准,造成不同商业银行会计部门对科目理解不统一,有些银行新业务、新产品推出时,核算方法未及时跟进,致使业务信息数据不能被真实反映,造成收入成本核算滞后。

二、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违背会计原则引发会计风险主要是少数基层行受业绩考核指标驱动,片面追求部门利益。少提呆账准备金,将应收应付利息作为调节利润的“蓄水池”,提前或推迟利息收支入账时间等,影响盈亏的真实反映。银行信息披露内在动力不足,披露信息内容选择性强,披露会计信息不完整。

(二)内控机制不完善滋生会计风险一些银行分支机构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部门,对主要负责人和决策管理层的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措施,常常“控下不控上”。此外,部分基层银行负责人在防范风险方面存在“重库款保卫、轻会计风险防范”的错误倾向,使得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部控制制度难以落实,加大了业务操作风险。

(三)市场竞争催生会计风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商业银行片面追求规模和效益,使得服务与制度执行、规模与规范操作等方面发生矛盾。如受当前信贷从紧政策以及同业竞争的影响,某些银行以票据业务规避信贷规模控制,造成违规现象时有发生,银行会计风险也随之增大。同时,银行某些新业务存在监管盲区和空缺,如近年来,新型金融产品和业务层出不穷,但是银行的内部监督机制并未及时跟上,造成了会计风险的加大。

(四)会计人员道德风险诱发会计风险因会计人员主、客观因素导致的会计风险仍然存在。如在某行对其基层机构关键风险点检查中发现,个别员工临时离柜未及时退出计算机界面或未将印章专匣上锁保管;在某行对全省银行财政账户风险排查中,存在对公账户法人代表或人身份核查不严等问题。部分商业银行管理层更看中业务拓展工作,会计岗位人员调入业务营销等岗位,会计队伍的稳定性差也留下会计风险缺口。

三、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对策

(一)以“双线三关”为突破口,打造立体式控险体系紧扣“双线”,严把“三关”,是打造立体防控风险的关键。“双线”即会计风险防控紧扣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两条主线;“三关”即会计风险防控须覆盖事前预警、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三道关口。一方面商业银行要依据各项内控制度规定,并依托商业银行现有的交易系统、会计稽核系统等,对会计业务各环节进行序时评价和持续纠改,开发相应风险监控管理系统,构建多方位的风险防控体系。另一方面强化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定期召开会计风险防范会议,分析会计风险点,提出相应防范对策。

(二)以内控建设为重点,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强化内控机制建设,坚持“一制度二组织三考核”的原则。首先,加强制度执行力。柜面业务要严格操作流程,对各项业务环节标明注意事项和风险提示。风险监督制约制度要及时跟进新业务、新产品开发推广;其次,优化会计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严格执行重要岗位定期轮换制度,建立前后台监控的相互制约机制,按照决策、执行、监督反馈三个系统相互制衡的原则,进行会计操作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组织体系的设置。再是建立风险责任层层考核制度。逐级签订会计内控责任书,加强对违规和案件的责任处罚力度。

(三)以强化监督为手段,构建内外双重监督体系一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专门监督职能作用。保持内部审计部门的相对独立性,促进其加强对日常银行会计业务的合规性检查。二是完善银行业有效监管手段。监管部门要从注重高管人员任职资格审查转变为强化履职考核,重点考核风险责任;从关注会计报表比率合规性监管,转变为会计报表比率监管与会计资料真实性检查相结合;从关注商业银行报送会计报表各类指标是否达标,转变为考核原始会计凭证真实性和合法性与报表数据反映一致相结合。三是强化市场监督手段,逐步建立“充分揭示”的信息披露制度。上市银行要不断完善信息披露的内容,在一定范围内充分披露影响银行稳健经营的因素和事项。同时,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银行监管完善奖惩措施,确保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完整性。

(四)以人员管理为根本,打造新型的高素质会计人才梯队一是加强员工思想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强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加强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性教育,提高员工的合规操作意识。二是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加强员工职业教育培训和岗位培训,促进员工知识更新。三是进行会计人员职业生涯规划。实行公平、公开的竞聘上岗制度,允许会计人员有双向选择的权利,形成正面激励。

作者:张文天单位:渤海银行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风险防范下的商业银行会计论文

一、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成因

明确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成因对于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有着重大的意义。央行是我国城市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上级单位,主要负责对金融机构进行金融监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创新不断涌现,这不仅使央行的监管面临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央行的监管也显得相对滞后和乏力。由于各项法规机制的欠缺,比如凭证、账务处理等,央行对会计制度的执行、人员岗位牵制等与会计风险相关的监管较为薄弱。就内部原因而言,首当其冲的是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会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不熟悉甚至不了解会计结算操作程序和内控机制,摸不清会计风险的防范重点和目标。很多商业银行的主管会计人员都更侧重于银行业务扩展,而对内控建设和风险防范较为忽视。当前,无论何种性质的单位,在会计工作方面都普遍采取电算化。但是,目前我国城市性商业银行却在电算化会计方面明显缺乏风险防范意识,贯彻相关机制和制度时缺乏严肃性和自觉性。

二、建议及对策

1.树立正确的风险控制观念首先,银行内部的工作人员应当建立的、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思想观念。从企业的高层着手,树立起健全的风险控制意识,的提升会计风险的防范水准。此外,还应当从银行自身的角度着手,开展定期的培训讲座,通过各种类型知识的讲授以及各种类型案件的分析,以帮助内部的工作人员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起健全的风险控制思想意识,加强对各个环节的掌控,以更加高效的风险处理思想态度,加强系统化的建设。,则应当保障内部的工作人员的遵守各项规定,所有的项目都应当严格按照既定的程序开展,使得风险得到根本性的控制。

2.建立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预警体系其次,则应当建立起以商业银行为基准的风险预警体系。在最近的几年之中电子化以及网络化已经逐步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全新方向。电子化的应用,为我国商业银行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是银行建设的关键物质基础。但是在会计风险的预警分析这一层面之中,缺陷相当明显,故在今后的工作当中还应当的遵循商业银行不断发展的趋势,加强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以控制会计风险。我国城市性的商业银行应当在现代化信息处理基础之上,加快风险预警体系的建设,健全传统的工作机制,将会计核算和风险预警等工作紧密的结合起来,加强对录入数据信息的分析,且加强对整个运作流程的跟踪研究。

3.完善商业银行会计报表体系,则应当进一步的完善商业银行的会计报表体系,加强信息的性和信息的真实性。一般情况之下相关报表应当可以的体现出商业银行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状况,在比率方面之中,则可以集中性的体现出商业银行的资本风险比率、资本风险比率以及资本充足率等等。,在贷款等项目之中,则可以体现出贷款方式的长期、中期和短期等,真正意义上实现对风险信息的分析和处理,以增强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的性、真实性,以正确的态度和思想观念对银行经营的成果进行评价,实现对风险的防范。

三、结束语

总的来讲,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应当从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角度着手,重点的对工作现状和工作的疑难点进行整改,重点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在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控制过程之中应当充分的认识到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且明确风险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以实现工作的改进和创新。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商业银行运作过程之中存在的相关风险因素等进行细致的研究,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深入的探讨了风险的类型、形成的原因以及控制的必要性。以此为基础,对今后改进的措施和政策的制定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力求更好的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有效的规避运营过程当中存在的风险因素,真正意义上建立起系统化的工作体系,以实现商业银行工作的新局面。从本质上加以分析,对商业银行会计风险进行控制,不仅是当前银行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建设的关键点。

作者:荆楠单位: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太原分行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操作风险控制下的商业银行会计论文

一、会计操作风险概述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操作风险的定义为: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充足或者运行失当、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导致直接或者间接损失的可能性的风险。会计操作风险,就是在商业银行会计结算业务中发生资金损失的风险。商业银行的资金和资本运作、产品与服务都依赖会计操作,会计是操作风险产生的土壤。会计肩负着银行经营全过程的收支、结算、核算业务,反映银行资金和资本运动信息,是实现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保障。但会计操作风险涉及的机构和人员多,涵盖窗口柜员、部门主管、机构负责人及各业务部门管理人员等银行的各个层次;不同业务种类、不同操作环节、不同社会环境、不同客户群体,都存在着风险源,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所以会计操作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是需要严肃对待和认真思考的。

二、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队伍不稳定,从业人员待遇低基层商业银行往往把有限的人工费用倾斜于市场人员,领导对会计工作及其对风险控制作用的认识不足,会计队伍难留人才。一些基层单位为了降低成本,较多地使用素质不高的临时工,简单培训后便匆匆上岗,对操作风险无认识。另外会计人员管理分散,没有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其升职、薪金待遇等大多由银行领导来定夺,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个人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导致“人情票”出现。

(二)会计制度不完善,监督管理不到位商业银行的工作制度一般是以部门职责来设计的,有些部门职责本身就是重复的,也有些业务没有归属于具体部门管辖,边界划分模糊,实行起来困难重重,经常有“踢皮球”的现象。另外会计工作也没有标准化流程,使不同分支机构由于理解、分工的不同,导致具体操作出现差异,难于统一管理。虽然银监会和总行都加大了监督管理,但普遍存在照顾情面、检查有效性不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等情况。(三)岗位设置不明确,业务职能无细分很多基层营业网点在岗位设置上不明晰,一人多岗、岗位交叉、分工不明确等情况时有出现,如很多基层会计管理人员要负责柜面服务、会计核算、内控检查、产品营销、零售理财、个贷业务等多项工作,繁重的工作使得其在会计审核上投入的精力有限,在授信等方面更是分身乏术。而网银、信用卡、理财产品等,未明确管理责任,相关业务部门和会计部门都未将此类业务纳入监控范围。

三、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控制的对策

(一)人员层面抓好队伍建设。首先是领导层的职业操守问题,要解决好堆支行“一把手”的有效监控问题,防止其滥用职权干涉会计工作。二是会计、会计主管、信贷科长等基层会计人员队伍建设,完善各操作环节的管理与监控,保障会计工作的稳定性。三是监察队伍的建设,要有专门的内部审核部门保障会计工作的有序性,实行责任连坐制。完善薪酬制度。让业务发展能更多惠及会计人员,提高会计工作者的待遇。这首先要建立健全一套可量化、奖惩分明的考评机制,除了考虑会计人员的业务量,还应该体现其工作中的风险控制情况,对于出现操作风险频率高的职工及时进行教育。风险控制情况应该与收入和晋职挂钩,增强会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实行集中管理。从风险控制的角度看,市场拓展和会计核算能起到互为制约的作用。要充分发挥这种作用来防范风险,必须改变目前会计人员在各基层网点分散管理、自行调配的情况。实行条线垂直管理,人员培训、调动、任命、考核要集中统一,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也给会计工作者一颗定心丸。

(二)制度层面科学制定制度。要充分权衡控制措施的必要性、可行性、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制度能得到大家的认可,能有效落实下去。同时,制度推出后应有三个月到半年的试用期,有相应的修订机制,试用期结束后组织总结会,听取广大职工的意见与建议,对制度中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及时修订。严格执行制度。要工作落实到位,明确各岗、各操作环节、各管理层、各操作员的责任,谁出了问题,就要追究谁责任。当然这需要对制度贯彻的决心,不管是谁都要不留情面,避免走形式、走过场的做法。我们要尽快对现有制度进行重新整理,以作业准则的形式统一全行的会计操作,实现标准化管理。完善风险补偿和转移机制。金融业中风险总是和收益如影随形,要彻底消灭风险是不现实的,在尽力防范的基础上还应该有风险补偿和转移机制。比如购买商业保险、在年度预算中规划会计操作风险准备金等途径。商业银行也可将非核心的部分业务,如会计电算化系统外包,将此风险损失转移到系统开发商身上。

(三)业务层面加强业务操作日常管理。对大额存取、账户信息修改、库存及重要凭证保管等重点业务要加强管理,实行全过程监控,分级管理授权,防范内部人员违规。对公业务、银行卡业务、信贷业务等也应纳入会计风险控制体系,有专职的稽查员或核算部门进行内部的定期核查和不定期抽查,避免操作失误风险,提高员工风险防范意识。实现会计作业的集约化。将商业承兑汇票签发、授信业务出账、贴现票据查询审核、抵押或质押品估值与保管等业务统一到市级分行处理,提高办事效率,还能改变目前基层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点多面广的现象。前台柜面业务要明确范围,并设立后台会计业务处理中心,将操作风险较高的业务则纳入后台处理。

作者:翟瑞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长春大经路支行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我国商业银行会计论文

一、概述

1.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指以营利为目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

2.会计制度与核算业务。按照国家法律制度和统一的会计制度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健全该有的财务会计。银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主要是筹募资金、运用资金、增减节支、改善管理、提高效益、依法纳税,并接受有关部门监督的财会制度总称。核算业务包括,信托业务核算、证券业务核算和其他业务核算。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以会计的基本原则理论为基础,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特殊的业务特点,为适应银行经营管理的需求而形成的较为科学的会计方法体系。商业银行属于一种金融机构,虽然主要也是以盈利为目的,但在具体的会计核算中,与一般国有经济其他部门的行业会计,既有一定的联系,也有区别。商业银行会计与一般企业会计相比,其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会计核算的内容不同:一般企业会计主要是以企业为核算对象,以其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能以货币表现的资金或资金运动为内容;而商业银行会计的内容却是以商业银行这个主体为对象,以金融资产和负债等各项业务和财务活动的情况为内容。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是整个社会范围内的资金运动,既包括银行内部的业务和财务活动,更包括整个社会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资金运动,比一般企业会计核算更具社会性和广泛性。

(2)会计核算方法的不同:商业银行会计将业务核算手续纳入银行会计核算方法之列,这样就将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与其业务处理紧密联系起来,使会计核算与业务处理具有同步性;而一般企业的会计核算则与各项业务处理之间是相互分离的,这是商业银行会计与一般企业会计在核算方法上的显著区别。

(3)作用和任务不同:一般的企业会计只是依据微观层面来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的状况和财务收支的明细,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单个企业内部,其任务也就是为企业经营或管理人员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帮助其作出科学的决策,促使企业更好地发展;由于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内容涉及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会计对国民经济和国家宏观决策的作用更为显著,而不仅仅限于商业银行内部。因此,商业银行会计不仅要以自身利益为基础,来更科学合理地制定和管理会计核算制度。还有一个特殊的任务,那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国家货币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整,并使其真正地得以贯彻落实。

二、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主要方法

本文结合商业银行特别的业务特点,从设置与使用会计科目、运用记账方法、编制会计凭证、处理业务程序和组织账务结构等方面,对商业银行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进行详细论述。

1.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的进一步分类。不同的企业所涉及的经济业务各不相同,因而在设置会计科目时也各不相同。依据商业银行自身的业务特点,银行会计科目分类主要如下:

(1)按照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内容作为划分的标准,可以分为负债类、资产类、损益类、资产负债共同类和所有者权益类。负债类反映出了银行债权人的应有的权益。资产类是银行的资产出入和债权情况。损益类是银行的财务收支情况和经营成效,它记录着银行的各项科目的收支以及各项科目所需的费用。资产负债共同类反映的是在银行会计所特有的会计科目,它经常是适用于核算联行之间的往来、辖内区域的往来、同城票据的清算等业务,反映出了银行的债权和债务。所有者权益类是反映对银行拥有净资产的银行投资人的所有权。

(2)依据科目与资产负债表的关系,可以分为表内科目和表外科目两类。表内科目,用来反映与资产负债表中的有关项目之间的关联,以控制银行资金的实际增减变化情况的会计科目,如抵押贷款、活期存款、联行往来账、实收资本等。表内科目的余额往往控制在资产负债表内,要求平衡合理。而表外科目是以不反映涉及银行资金实际增减变化,用以反映各项重要业务事项的会计科目,资产负债表内的余额不反映表外科目,平衡性不强制要求。比如说重要的空白凭证、代保管抵押品、银行承兑汇票等会计科目。

2.记账方法。记账方法,是依据记账的凭据,使用相应的记账符号以及记账规则把经济业务记录在账户上的相关技术方法。以不同的登记经济业务的方式,记账的方法可以分成两种:单式记账法与复式记账法。我国商业银行会计记账的方法不仅涉及复式记账法,也会有单式记账法。一般地,对于表内科目,通常采用借贷记账法(即复式记账法的一种),表外科目则使用复式记账法。然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经济业务发生了之后,都需要在同一时间进行复式记账和单式记账。对一些不通过账内核算而又一定要记载反映的业务事项,就要经过表外科目来核算。

3.银行会计凭证。银行会计凭证,是指银行的各类业务、财务活动的初始记录,同时还是办理业务、记载账务的凭证,更是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

(1)商业银行会计凭证的类别。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商业银行会计凭证会有很多不一样的类型。依据填制流程以及用途的区别,能够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记账凭证依据外表形式可分为单式记账凭证和复式记账凭证;记账凭证依据适用范围划分为基本凭证和特定凭证,现金收入传票、现金付出传票、转账借方传票、转账贷方传票等都属于基本凭证,支票、现金缴款单、联行报单等都属于特定凭证;记账凭证按照是否计入资产负债表,可分为表内会计凭证和表外会计凭证。

(2)商业银行会计凭证的特征。首先,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凭证不仅需要供银行内部来管理使用,而且还要供对外营运业务的使用,因而具有社会通用性和统一性。其次,介于银行的业务量过大、岗位的分工过细,因此,银行通常使用单式凭证,以便会计凭证的传递与按科目轧账的工作效率提高。接着,商业银行会计广泛采用由客户填写的原始凭证来取代记账凭证。,商业银行会计凭证联数多。

4.商业银行会计的账务组织。商业银行会计的账务组织指的是账簿设置、记账程序以及账务核对的方法等之间相互配合的账务系统,主要是由三个系统组成:明细核算、综合核算和账务核对。明细核算是指按照账户所进行的核算,它会在每一个会计科目之下设置明细账户,用来相对具体地反映各个账户的资金增减变化情况和结果。明细核算系统可分为五个部分:分户账、登记簿、余额表、现金收入、现金付出日记簿。综合核算就是指按照各会计科目进行的核算,它可以综合地、概括地反映出各个科目资金增减变动的状况,是对明细核算的综合反映。综合核算体系可分为三部分:科目日结清单、总账、日计表。账务核对是为了保障银行会计账目、账实、账表、账据、账款和内外账务相符,账务核对主要分为每日核对和定期核对。

三、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内容

1.活期存款业务的核算。

1.1现金存入时的核算:借:库存现金贷:吸收存款——单位(个人)活期存款——XX户

1.2现金支取时的核算:借:吸收存款——单位(个人)活期存款——XX户贷:库存现金

1.3利息的计算与核算:资产负债表日处理借:利息支出——单位(个人)活期存款利息支出户贷:应付利息——单位(个人)活期存款应付利息户结息日的处理借:应付利息——单位(个人)活期存款应付利息户贷:吸收存款——单位(个人)活期存款——XX户

2.单位(个人)定期存款业务的核算。

2.1单位定期存款业务的核算。(1)款项存入时的核算:借:吸收存款——单位活期存款——XX户贷:吸收存款——单位定期存款——XX户(2)到期取款时:借:吸收存款——单位定期存款——XX户应付利息——单位定期存款应付利息户贷:吸收存款——单位活期存款——XX户(3)提前支取时的核算:借:吸收存款——单位定期存款——XX户(全部本金)应付利息——单位定期存款应付利息户(提前支取的利息)贷:吸收存款——单位活期存款——XX户借:吸收存款——单位活期存款——XX户(未支取的本金)贷:吸收存款——单位定期存款——XX户(未支取的本金)(4)逾期支取核算:如果单位逾期支取了本息,逾期的部分将会按照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存款的利率来计算利息,将不再分段计息。

2.2个人定期业务核算。(1)开户存入的核算:借:库存现金贷:吸收存款——个人定期存款——整存整取XX户(2)到期支取的核算:借:吸收存款——个人定期存款——整存整取XX户应付利息——个人定期存款应付利息户贷:库存现金(3)提前支取的核算:借:吸收存款——个人定期存款——整存整取XX户(全部本金)应付利息——个人定期存款应付利息户贷:吸收存款——个人定期存款——整存整取XX户(未支取部分)

3.贷款业务核算。

3.1信用贷款(1)贷款发放时:借:贷款——信用贷款——XX户贷:吸收存款——单位/个人活期存款——XX户(2)贷款收回时:贷款人主动核算:借:吸收存款——单位/个人活期存款——XX户(客户归还的本金)贷:贷款——信用贷款——XX户(贷款本金)应收利息——XX户(收回的应收利息)利息收入——贷款利息收入户(借贷方差额)(3)逾期贷款时:借:贷款——信用贷款逾期贷款——XX户贷:贷款——信用贷款——XX户

3.2抵押贷款。(1)贷款发放时:借:抵押贷款——XX户贷:吸收活期存款——XX户(2)贷款收回时:借:活期存款——XX户贷:抵押贷款——XX户(3)逾期贷款:借:贷款——抵押贷款逾期贷款——XX户贷:贷款——抵押贷款——XX户借:抵债资产(公允价值)贷:抵押贷款应收利息营业外收入(差额)【或记借方】

3.3担保贷款。(1)受托担保物:收入:担保物——债务履行期担保物——XX单位(2)取得担保物处分权:收入:担保物——待处分担保物——XX单位付出:担保物——债务履行期担保物——XX单位(3)预期为处分担保物:收入:担保物——逾期未处分担保物——XX单位付出:担保物——待处分担保物——XX单位(4)退还担保物:付出:担保物——债务履行期担保物——XX单位

4.资金清算往来核算。

4.1发报行清算:借:吸收存款——付款人户贷:清算资金往来——辖内往来

4.2发报清算行清算:借:清算资金往来——辖内往来贷:存放同业——上存总行备付金户

4.3总行清算中心清算:借:同业存放——发报清算分行营业部备付金户贷:同业存放——收报清算分行营业部备付金户

4.4收报清算行清算:借:存放同业——上存总行备付金户贷:清算资金往来——辖内往来

4.5收报清算行清算:借:清算资金往来——辖内往来贷:吸收存款——收款人户以上是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其他的还包括往来业务的核算、国内外支付结算业务核算和外汇业务核算等等,此处不再一一论述。

四、结语

商业银行会计核算方法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行业会计核算方法具有相似之处,但在具体运用中又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与业务处理具有紧密联系。然而新的会计准则对我国商业银行部分业务的会计核算及处理产生了微妙影响。我们只有熟练掌握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主要的方法及内容,才足够更好地发挥商业银行会计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应有的作用。

作者:陈硕单位:宇东集团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结算操作商业银行会计论文

一、商业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原因

(一)管理风险

由于会计人员的管理行为所导致的各类风险被称为管理风险。近几年来,体制改革在商业银行核算体系之内推进,从事会计结算行业的人员的工作职能由最初的单一职能变为现在的多职能,这样一来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就不仅仅局限在营销业务产品,还要监督自己的经营行为以及对自己的经营行为进行必要的检查,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实现对市场拓展与内控管理的关系的正确处理,从而容易导致操作风险的发生。除此之外,各式各样的新业务也在不断推出,升级业务系统的频率也在逐渐加快,规章制度的更新也紧跟其后。因此对商业银行从事会计的有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也要紧跟时代的需要,但目前的业务培训水平还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

(二)执行风险

因会计人员进行业务操作时出现失误所导致的各类风险统称为执行风险,也是各类操作风险中最突出的一种。结合近几年的经济类案件来看,一旦涉及会计人员就一定是在执行规章制度的某一环节中会计人员发生了主观恶意或是主管随意。我们这里所提到的的主观随意就是会计业务从业人员在进行业务操作时并未按照规章制度以及流程标准执行,而是按照自己的工作经验、工作习惯等而导致的操作风险。我们这里所提到主观恶意就是某些负责人以及领导人员将服务客户等作为借口,要求从事会计业务的人员省略一些手续流程或者是审核流程,而从事会计业务的人员也理所当然的认为这属于一种灵活的处理方式,使得规章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漏洞。

(三)道德风险

因为从事会计业务的人员在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所导致的风险被称为道德风险。商业银行紧跟时代的步伐也推出了股份制改革,随之薪酬制度以及人事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也逐渐展开。但是目前我们国家仍处在经济转型期,情况比较复杂,物质财富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是精神层面却备受不良思想的污染,某些不良思想正在肆意泛滥。会计人员在社会压力、生活压力以及工作压力之下,难免会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导致价值观的改变,最终诱发操作风险。

二、商业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相关措施

(一)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预防商业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产生的前提条件。制度是人为制定的,其执行者也是人,人是一个重要因素。商业银行需要意识到会计业务结算工作的重要性,对会计人员进行更深一层次的培养,从而给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一个优越、理想的工作环境,创造出一个合理的制度环境,人尽其才,最终达到才尽其用的目的。其次商业银行要加强对会计人才的培训工作,将会计人才作为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资源之一。与此同时还需要在工资分配、晋升体制以及人员考核等方面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使得会计人员深刻体会到自己的地位与责任。第三,需要注意培养从事会计业务的人员的职业道德,使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可以有很好的职业道德作为基础,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出现因职业道德缺乏而引起的道德风险。除此之外还要提高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对违章操作等行为进行阻止,对整个管理工作加以规范与整顿。

(二)建立相关规程

建立规程可以有效预防并阻止商业银行发生会计结算操作风险。随着社会的进步,商业银行也走向现代化,对从业人员以及机构进行必要的简化,所开发的各类金融产品较以前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科技含量以及处理业务的手段有所提高。从事会计业务的人员们的工作内容跟以前比有所升级,业务对象由单一变为现在的客户群,业务和短范围也逐渐扩展。然而,会计人员在处理业务的能力方面仍然没有达到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可以有效防止会计结算操作风险产生的规程。建立规程要做到规范性、可操作性以及严肃性,使它发挥它应该有的作用。

(三)强化监督

预防商业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发生需要对其强化监督。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内部监督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多方位的管理层次,但是工作职能没有被很好落实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我们要对商业银行内部监督体系进行完善。首先要重视会计管理人员的培养与选拔,其次要做到最会计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实现监督职能与其他各职能的有机结合,从而有效防范各类风险的产生。

三、结语

综上可知,商业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针对这些导致操作风险产生的各种因素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相对应的解决措施。操作风险的防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从多方面入手积极解决,但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姜志平 单位:重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会计控制商业银行会计论文

一、商业银行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环境缺失与内部监督不足

朱荣恩教授在2008年提出,与会计准则相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更多表现的是理念、要素和框架,在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实施难度和评价难度都较大。因此,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在内部控制中的地位逐渐凸显了出来。目前我国前行的内部控制评价系统仅仅只关注了其中的某一具体要素,而非权衡大局;二是我国内部控制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并不科学,缺乏可操作性。当然,这种现象在财政部等五部委了《配套指引》及其他相关条款后有所改善。此外,管理层意识不到位,监督检查或奖惩机制不到位也会导致已建立的内部控制体系难以有效运行。作为一类特殊的行业,商业银行在自身运营中普遍存在着管理层内控意识不足这一问题。在观念上,很多商业银行认为内部控制管理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风险管理问题,管理层会认为只要内控制度设置完善、机构设置合理就可以有效运行内部控制制度,而并未意识到一旦内外部运营环境发生变化时原有的规章制度就可能失灵的情况。除此之外,商业银行在进行内部控制管理控制工作的重心主要为基层操作人员,而忽视了对各级管理层的监管,处于放任管理状态。但其实各级管理者不同程度地操控着基层人员、企业财物等,由其引发的风险性更高、危险性更大。,我国的中小型商业银行个别员工对待内控管理工作的意识还停留在接受任务的低层次阶段,没有真正理解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对于保障自身业务发展、推动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风险意识较弱且风险评估机制缺失

合理完善的内控制度要求商业银行设立切实可行可辨认的风险评估机制,以助于商业银行了解自身已经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并及时加以适当处理。一般来说,分析按惯例要求商业银行按照公司的经营战略,采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识别出风险,并采取适当措施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在风险评估这一内控要素上出现漏洞的企业还有华夏证券公司。在风险容量方面,华夏证券公司的风险承受限度大大超过了其所能承受的能力与证券行业的整体指标。比如说华夏证券的受托投资管理业务持股比例达到19%以上,超过我国证监会所规定的10%的上限。在风险识别方面,公司并未能及时识别可能影响其运营安全和财务状况的内部因素及相关风险,以及可能影响银行、证券市场的其他外部风险。此外,公司没有建立自己的风险数据库,对潜在风险的认识不到位,没有制定相关的应急风险策略,最终由于冲仓持有太极集团等三只股票造成浮动亏损导致公司亏损严重。

(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成本过高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成本过高及成本费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小型商业银行相对而言规模较小、业务结构单一,因此抗风险能力弱,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信息变化迅速的大环境下,小型商业银行的内控执行效果和其内控成本大大被抬高,特别是其管理成本在这种环境下会逐渐增加。不仅仅是针对小型商业银行,这是我国部分中小型企业的通病。另外,内部控制的成本包括内控制度的设计成本和执行成本等多个部分组成,内控成本的结构组成也会影响企业内控运行的有效性。小型商业银行在目前的财务状况中,管理费用的比重较高,甚至占到企业总成本的一般水平,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该企业的管理结构混乱、流程过于复杂所造成的。

二、商业银行会计控制完善的措施

(一)优化内部环境

作为内部控制其他各要素的基础,只有完善的内部环境才能使控制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具有保障。而优化内部环境,我认为首先应完善商业银行组织控制结构。纵然其内部各个结构的设置都相当完整,但有些职能结构有所重叠,信息在各层级人员间的传递并不畅通,沟通困难,高层管理部门虽拥有管理权但对其下属部门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公司可考虑采取更为中立的组织结构,如跨越功能的团体。这种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弹性化,有效避免专业分工带来的僵化与协调问题。除此之外,还要强化董事会在商业银行中的主导地位。在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建设中,董事会是较高级别的管理层,只有董事会发挥能力和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对内部控制的监控与引导作用。其次为了使内部环境优化更大化,商业银行应考虑其文化氛围。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规范企业员工的道德素养,形成一种不触规忠于职责的大环境。此外,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也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措施,把经营者的利益与商业银行的经营和财务状况相挂钩,以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

(二)明确内控管理职责,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首先商业银行要明确有业务交叉时内部控制管理的部门和职责。商业银行的各个部门都应明确自己在内部控制管理活动中自己的分工职责,使工作内容更实效,将内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在监督检查方面,以上述存在问题的商业银行为例,其总部及各分支机构的各个部门都要严格履行各自的内部控制管理职责,加强自身的监督检查机制,特别是对重点部位与风险点要更加防范。要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要将内部控制管理与监督工作覆盖到业务经营的各个方面。针对热点的问题或者风险隐患较大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开展重点检查,并做好对业务管理部门自身内部控制管理的再监督工作。

(三)加强内部控制成本管理

在及时点优化建议中所说的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内部控制成本预算中同样受用。有成本管理的理念是商业银行进行良好成本管理的基础,内部控制成本预算的理念要求商业银行各级管理层及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必须要有控制成本,使其合理化的意识,通俗地讲就是要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终极目标正是使在合法且效益相仿的情况下使成本最小化。此外,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以减少在内部控制制度运营中所发生的错误成本。特别是在内控成本体系较弱的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定期对管理层进行内部控制系统培训,提高管理控制水平,增强其针对商业银行和下属员工的内部控制监督能力。另一方面,针对商业银行员工,商业银行要加强对他们的职业技能、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尽量降低业务错误率。

作者:张敏华 单位: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计划财务部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专业管理商业银行会计论文

一、建立以预警预报和复核检查为主要手段的风险内控体系,形成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管环环相扣的风险防范闭环,实现会计专业平稳运行

对不断再现、易突变的会计风险管理环节进行预报和预控。一是通过风险提示对典型案例具体风险问题的剖析,重申重点环节的风险控制措施,使会计人员时刻绷紧风险防范之弦。二是深入基层广泛动员,通过召开风险分析讨论会,将“控风险、防案件”的精神和要求直接传达至一线会计人员,形成上下联动、共同防范会计案件的良好局面。三是制定案件防范实施方案,逐级签订案件防控保障书,建立问责和奖惩机制,保持案件防范的高压态势。突出专业检点和实效,提高监督工作把控力度。一是以常规检查为重点,通过专项检查和突击检查扩大监管和指导的辐射面,对会计专业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做到审视。二是建立并完善一支懂业务、有责任的会计检查辅导员队伍,查找管理工作中的漏洞,有的放矢地提出改进措施。三是加强检查结果分析运用,建立差错分析数据库,掌握差错类型、发生频率、分支行分布及整改情况,实现会计检查、系统反馈、改进提高的有机统一。四是严防差错重犯,做到“四不放过”,即差错及原因没有查清楚不放过,整改措施落实不到位不放过,有关人员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责任追究不到位不放过,实现人人受教育、人人掌握正确做法的目标。五是强化事中监督的现场实时监督作用,重点把控账户开户、印鉴管理、票据业务、大额支付等业务的风险节点。六是完善事后监督流程、标准和考核机制,从一般事项性监督向风险事项性监督转变,建立事后监督工作与会计风险管理的联动机制,针对发现的可疑点和违规事项开展专项突击检查,针对差错频现的业务种类进行重点培训。

二、从优化业务处理流程、优化制度制定质量、优化统一岗位职责、优化系统控制环节四个方面入手,减轻无效负担,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会计专业运行质量

解剖麻雀,减负保质,实现业务流程精简高效。一是合并业务流程,找出存在的重复劳动,按照最少化原则将其合并成一个单一作业。二是删除业务流程,流程的合并减少了业务需要通过的环节和人员,去除与风险控制无关的业务审查、信息衔接、检查监督等不必要的流转过程。三是业务流程多样化,区分不同业务类型、不同服务需要而设计不同的流程版本。四是提高流程的专业化程度,通过手工操作电子化,缩短输送银行产品和服务的时间。贴近实际,贴近发展,增强专业制度的有效性。一是深入开展会计制度重检工作,依据“严密、实际、好记、管用”的标准,按照征求分行意见制度修订人修订集中讨论研究再次征求意见再次修订的流程,分批次逐项梳理完善,提高专业制度的性、可操作性和协调性。二是避免制度修订过程中的“补丁层叠”问题,对会计制度体系框架进行重新设计,区分基本制度、管理办法、操作规程管理层次,形成更加清晰、科学的专业制度管理体系。明确职责,规范操作,确保岗位动作标准划一。一是按照柜台不同组织模式进行岗位设置及固定岗位职责的统一,实现相同管理模式、相同人员配置下,所有基层营业机构会计人员岗位设置一致、岗位职责一致。二是编写操作规程标准动作,规范业务环节的处理流程,实现全行会计人员按照规定流程、规定步骤、规定标准办理每一笔业务。严堵漏洞,防范风险,完善业务操作系统功能。一是将制度要求落实到系统中,严禁授权、审批流于形式,遏止违规操作。二是增加系统提示信息,避免先做交易后核实信息带来的资金风险。三是降低因系统自身缺陷导致的业务处理时间长、流程不完整、不符合相关制度的风险性因素。

三、坚持创新工作方法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关键环节管理和抓住源头治理相结合,提高会计专业管理效能

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一是抓两头带中间,促会计专业平衡发展。树立1-2家“标杆”分行,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确定2-3家“薄弱”分行,加大监督辅导力度,以点带面,推动全行会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二是求真务实,以“符合外部监管要求、有利于风险控制和有利于业务发展”为原则,循序渐进改革关键环节管理模式,实行先“试点”后“推广”,先“完善”后“使用”。三是紧扣形势变化,抓住重点环节和岗位人员,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因势利导、堵疏结合,防患风险于未然。四是加强调查研究,加强沟通协调,按照“情况明、数字准、职责清、制度严、作风实、效率高”的基础性要求和“前瞻性、计划性、协调性、实效性、合规性”的增强性要求,在服务中不断加强管理,在管理中不断改进服务。突出关键环节管理,抓住源头治理方向。一是在基层营业机构设立会计主管辅助管理岗位,通过分级授权和对非账务处理事项进行再次审核,形成与会计主管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前台风险控制体系。二是加大结算类业务风险防范中的技术含量,通过推广支付密码器,逐步实现支付环节风险由人控向机控和流程控制模式的转变,提高票据真伪的鉴别能力。三是实行基层营业机构会计人员全员强制休假,采取突然通知、现场交接的方式,加大风险排查力度。四是严格对账流程管理,由银企双方约定对账方式,针对重点账户和非重点账户分别提出对账要求,通过核验对账单回执企业预留印鉴,确保信息反馈真实。

作者:华芳 单位:华夏银行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