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教改类论文

摘要:从事统计学教学的教师一般是从数理统计专业或是社会统计专业毕业的,社会统计专业毕业的教师有一定的经济学基础,更能胜任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对于数理统计专业毕业的教师,则必须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的培训,以适应教改需要。
教改类论文

教改类论文:农科类化学教改的研讨

一、我校分析化学基础课教学的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进一步推进,[1]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决定了高等教育必须不断改革和发展,以满足国家、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分析化学一直以来是高等农科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现行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否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社会对各类分析测试技术的具体需求,对环境、商检、药检、地矿、质检等行业的调查,各类滴定分析法、紫外可见光谱法、电位法、红外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社会需求高。[2]我校现开设了生物科学(师范)、蚕学与生物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林学、土地资源管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纺织工程、茶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包装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动物医学、草业科学、水产养殖学等二十多个近化学类农科专业。不同的专业对分析化学知识的要求不同、侧重也不相同。特别是分析化学作为化学的重要分支,于2世纪9年代,在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作为代表的生命科学的激励下,跨入了以生命分析化学为特征的新纪元。而流动注射分析法、酶、免疫等生化分析法在教学上还是空白。[3]分析化学基础课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多,课时数却越来越少;所涉及的专业越来越多,而开设的分析化学课程教材内容、实验项目、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均相同。这种不考虑学生专业特点,“一刀切”、“一锅煮”的教学模式,使对分析化学要求高的专业学生“吃不饱”,要求低的专业学生“嚼不烂”,无法满足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怎样在有限的课时中,从广度上介绍分析化学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有利于“向学生展示21世纪分析化学生龙活虎、立体多维的图像”,(3)同时也能在深度上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按学科大类招生”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招生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其宗旨是尊重学生个性,促进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我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已改革为按环境生态大类招生,在前2年完成环境生态大类课程结构体系中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程学习,后2年学院根据国家和社会人才需求情况、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志愿情况分专业。为此,该学院对学生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设置做了相应的调整,依据各专业对分析化学的不同要求层次,部分专业必修,部分专业选修。在今后的几年里,我校的部分学院可能还会有类似的调整和改革。在这种大类招生体系的新形式下,现行的统一的教学模式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分析化学的教学目标难以真正实现,从而阻碍了分析化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教师白费力,学生不受益”的尴尬局面屡见不鲜。像我校这种情况,在农林院校和综合性大学里较为普遍存在。如何针对各个专业对分析化学知识的要求而做到教学的有的放矢?我校为此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分类教学模式。

二、分类教学的可行性

分类教学模式以人本主义、素质教育为理论基础,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培养,通过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要素,求得教学效果。它的目标是为具有不同的文化基础、不同的专业学科、不同的职业去向的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准备,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1.农科类专业对分析化学知识的需求情况。以我校为例,有二十多个专业开设了分析化学课程,从培养目标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来看,他们的大类专业特征明确,对分析化学的要求各有侧重。①环境类。主要培养目标具备环境资源分析与测试、环境污染与防治、环保产品开发、资源利用与保护等知识和能力。对分析化学的要求侧重于各类滴定分析法、紫外可见光谱法、电位法、原子吸收光谱法。②医药类。生物药物分析对分析化学有较高要求,侧重于各类滴定分析法、紫外可见光谱法、红外光谱法、气液相色谱法。③食品类。食品质量与安全与分析化学息息相关,侧重于各类滴定分析法、紫外可见光谱法、电位法、气液相色谱法。④生物类。涉及植物化学保护,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饲料分析与质量检测,致病因素分析、检验,药物正确使用与开发,农业生物学,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及基因资源的保护、发掘与利用研究,水产动物病原诊断,水产动物病害的免疫防治及机理,水产动物营养生理、营养需求与代谢,营养与品质,营养与免疫,营养与环境以及重要经济水产动物人工全价配合饲料的配方和加工,品质分析,生理生化等,均对分析化学有相应的要求,侧重于各类滴定分析法、紫外可见光谱法、电位法、气液相色谱法、酶、免疫等生化分析法。由此看来,分析化学在各类专业的应用中是广泛的,但各专业由于分析的对象和要求不同,对分析化学的要求各有侧重,依据不同专业要求进行分类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析化学教师团队的情况。农林院校的分析化学教师,一般都来自于化学专业,专业知识扎实,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在学校内部很容易与其他专业融合。在自我素养方面

,通常都在硕博学位进修中,分别于药物分析、环境化学、食品化学、生物化学领域深入学习和研究,对于分析化学在其他各领域的应用有很深的认识和理解,为分类教学提供了品质的教学支撑。 三、基于大类招生下农科类专业的分析化学课程分类教学的设计思路

1.大类学科分类的划分。根据农科类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各类专业对分析化学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划分出大类学科。这需要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地深入研究、调整、合理化。

2.教学课程体系的完善。在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注重体系完整、简约实用。通过改革,使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社会性、生活性、新颖性更强。在教学内容确定后,组织相关教师编写新的更为合理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案,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了深入、高效地开展分类教学改革,必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形成课程分类教学梯队。结合我校实际,分析化学教师大部分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的老教师,每位教师都具有不同研究专长。这样的授课群体,集众家之长,利于分类教学的实施。分类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在分类教学改革中,应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主体作用和传帮带作用,组织任课教师的分类专业知识背景培训和教研活动,使新教师能很快胜任教学工作,建立起稳定的分类教学教师团队。

农科类专业的分析化学基础课实施分类教学的改革思路符合教育规划新纲要强调的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理念,适应我国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公共事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农科类专业的分析化学基础课实施分类教学可使分析化学的教学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适应,让学生能够尽量得到适合其自身发展需要的教育。因此,探索在大类招生新形势下农科类专业的分析化学基础课的分类教学模式,对近化学类专业分析化学基础课的教学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教改类论文:初中物理“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改探讨

初中物理“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改探讨

一、实验的原因

长期以来,初中物理教学,由于受班级授课制的束缚,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考查到评价,很少顾及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智能差异,均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得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特别是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95%以上的小学生进入了初中,而初中毕业生大约只有1/3能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2/3的毕业生将直接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即使升入高中的比例增大到1/2或4/5,仍然需要从义务教育的性质、任务上考虑初中物理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以便更主动积极地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而不应仅仅局限于适应升学的需要,为此我于1989年春,在教育科研部门的配合下,根据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和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班内分组教学”的理论,由点到面进行了初中物理“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课题的实验。

二、实验的做法

所谓“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就是在班级教学中,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规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学习物理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具体做法如下:

(一)了解差异,分类建组实验前,对全班学生进行前期调查了解,内容包括学生的智能,技能、心理、物理成绩、在校表现、家庭环境等,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归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好、中、差层次的学习小组,让师生知道每个学生在某一阶段所处的层次。在实施分层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在班级上公布好、中、差学生的名单,真正使学生在学校里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在学习物理各项知识的同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部分,并在这部分知识上可以超出课本的范围,这是符合个性发展规律的。同时师生要共同树立好对教学的乐观主义态度和信心,并使学生明确这种分组方式的意义。教师掌握各类学生层次后,学生的座位按优差搭配的原则编排。把学生分成甲(优生)、乙、丙、丁(差生)四个程度级,再接甲盯丙乙、乙丙、丁甲的搭配方法编座。这种编座法有两大优点:1.乙类集中在中间两纵排,两旁是丙类,丙类两旁是丁类,丁类左右是甲类,这种安排给教师按层次教学带来了便利;2.每一桌都有一个甲类(或乙类)学生和一个丙类(或丁类)学生,这样便于组织优良生辅导中差生活动,教师能巡回了解中差生的学习情况及优良学生的表现,使各类学生生活在和谐平等友好的学习气氛之中,共同奋发进龋

(二)针对实际,分类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教学大纲为准绳,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对差生采用低起点,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把教材的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允许差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步或几步逐步达到大纲的要求;对优生则允许他们超大纲、超进度学习。拟订各层次教学要求既不能过高,增加教学难度,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消化不良,丧失信心;也不能太低,降低大纲要求,过分放漫教学进度,完不成学习任务。力求地把握各类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域”,较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

(三)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1.备课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到实验准备课都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如针对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在课堂容量上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学生智能的差异,在课堂提问、例题讲解、巩固练习上有区别,所要求的思维程度不同,强调针对性,既保障“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补差”。

2.上课课堂教学中改变授课形式,保障在同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环节,又有兼顾优、差生的“分”环节。一般步骤按:分(分类自学)一合(集体讲授)一分(分层质疑)一分(分类指导)一分(分类练习)一合(集体归纳)。

这“四分二合”的课堂结构,“分”而不散,“合”而不死,不但自然地融进了预习、新授、质疑、辅导、巩固、小结的正常教学程序,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好、中、差各层次间的动静支配的矛盾。此外,我从各类学生听课神情、解题率中搜集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节奏和教学进程,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强化目标意识,做到课前公布各层次的学习目标,课终检查是否达标。另一方面把握课堂提问的策略,让各类学生均有输出信息的机会。通常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优生的作用,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在巩固练习时,检查差生的理解程度,及时查漏补缺,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这样能够较好地解决教材的统一性和学生个性差异的矛盾,使学生各有所得。

3.作业学生作业分课内、课外两类。课内作业全班统一标准,统一要求。

这是根据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设计的,面向中等学生,差生经过努力也能完成。

课外作业则分层设计。一是拔尖提高题,即是根据优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二是巩固练习题,即是根据中等生设计的,一般指教材后的习题;三是放缓坡度题,也就是根据差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分解成几个小题或给予具体提示。这样,既缓和了差生学物理难的状况,切实减轻了差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增强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

4.辅导实行分类型、多形式的辅导。一方面侧重于完成现阶段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类辅导以不增加课时,不搞全班性补课为原则,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辅导。具体地说,对差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辅导内容从低点开始,提倡“三超”,即旧知超前铺垫,新知超前预授,差错超前抑制,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思考,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对中等生采用分组讨论、教师提示的方法,促使中等生相互取长补短,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对优生除给予较多的独立思考和个别点拨外,主要通过成立物理兴趣小组,组织参加各种物理竞赛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辅导内容主要是拓宽、加深,以可接受为原则,不受大纲约束。另 一方面侧重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兴趣、爱好,培养其优良品德和创造才能。对中、差生主要让他们参加动眼、动口、动手操作物理实验,培养其观察、理解、表达、实验的能力;而优生主要培养其思维、想象、创造的能力。

5.考查即抓关键重补缺的过关考查。过关考查是根据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实行分类考查。每份物理试卷都包括基本题、提高题和深化题三大类。基本题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提高题是供差生选做,中等生和优生必做的;深化题是供中等生选做,优生必做的。三类题的比例是基本题占85%,提高题占10%,深化题占5%。分类考查后,根据物理考查的不同结果,采用不同的矫正措施。对没有过关的学生,除通过补课、个别辅导、建立帮学小组等方法进行帮助外,还组织平行检测,对在平行检测中达标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确保各类学生都能达标。

6.评价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考卷、回答问题,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学习有困难、自卑感强的学生,要多给予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逐渐消除自卑;对成绩一般的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指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

在考查、评价的基础上,每学期集中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两到三次,并进行必要的层次调整。对进步明显的学生提高一个层次,对有退步的学生则提醒、鼓励、热情关心,帮助分析原因,树立信心。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起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三、实验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过程是建立在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基础上的。实验中,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差异,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启发他们自觉地学习,积极地思考,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二)主导性原则

由于一个班级有几十名学生,他们不但存在差异,而且在不同时期存在差异的程度也不同,不同班级学生群体的差异也不尽一致。因此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区别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期,及时灵活地调控自己的教学安排,使各类学生得到的帮助与他们的个别需要相适应。

(三)保底性原则

这是保障实验能获得教学质量大面积丰收的根本。R·M·托马斯的“掌握学习原则”认为每个学生都应有均等的机会去达到学习目标,尽管每位学生达标的速度不同,但只要提供适当的条件,世界上任何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掌握、学会。所谓保底,即最终必须保障学习后进的学生达到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促使中等生向优等生靠近,允许成绩好的学生超大纲学习。

四、实验的效果

初中物理“分层教学”“分类辅导”通过6年的实验,现已取得可喜的收获。

(一)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素质。以往初中毕业生不升高中留在当地,对于农业生产或乡办企业的需要毫无准备,所学到的物理知识不知道怎样去运用,造成学用脱节。通过实验,使各层次的学生基本上都能适应社会各个领域的需要。

(二)转化了差生,培养了优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1993年秋我接教的初三(4)班,原来在初二年级全县期末统考检测中,物理成绩较差,及格率只有34.7%,率在10%左右。我接班后实施这种教学改革实验,经过一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效果。在1994年全市统一举行的初三毕业、升学考试中,及格率达80%,率达28.1%。可见,通过教学改革实验,两率上升幅度较大,学生学习的效果明显提高。又如,实施该实验的6年间,学生在参加国家、盛市、县(区)有关部门组织的物理竞赛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多次获奖。

五、实验的体会

(一)实验发挥了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摒弃了缺点,较大限度地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内在潜力,较好地处理了面向全体与照顾个别的矛盾,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利于转化差生,培养优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实验突出了教师主导,强化了课内外的结合,真正把学生从“满堂灌”、“齐步走”、“题海战”中解放出来,减轻了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他们的素质。

(三)实验重视了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教学信息的反馈,引进了平等竞争的激励机制,使各类学生始终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班级形成好的学习风气。

教改类论文:高职机械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改探析

论文关键词:高职机械专业 电工电子技术 教学改革

论文摘 要:根据高职机械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从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的改革,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

电工电子自问世以来,已经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机械类产品也慢慢的过度为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方向发展,社会对机械工人的要求也从机械类单一工种,转变为机电类复合人才的要求。因此,电工电子已经成为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而且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基础课程,本文针对应如何使非电类机械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在学习“电工电子技术”上,既能够满足专业和职业能力的需求,又不是像本科教育那样,立足打好深厚基础。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重点以实践、应用为主线来进行教学改革。

1 存在的问题

(1)理论与实践脱节。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分开的,而且理论知识往往过分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这就忽视了“电工电子学”作为应用学科的实用价值,使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难以理解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教学方法陈旧古板。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方式,有些教师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熟悉不适应,课堂教学讲得过多过细,缺乏新意,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供学生思考回味。此外,课后作业过多也使学生无暇思考,这样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无法激起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考核方式单一,内容片面。电工电子学”课程的考试方式采用闭卷笔试,内容主要是理论知识。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不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

2 改进措施

(1)课程整合和优化。

打破学科体系,改革课程设置,实施课程内容的简约、集成与重组,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精减教学内容,去除理论推导、证明、验证内容,注重技术重现和技术实现。

实现做中学,弱化过深、偏难的理论,突出知识在专业中的实际应用。以适用、实用为原则,优化知识技能结构,形成与应职岗位相一致的教学内容。从应职岗位需要出发,将各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实用性和针对性,删去一些与今后工作关系不大的枝节。例如,很多教材大篇幅讲解二极管如何形成单向导电性,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传输情况。而在实践中,只有从事专门研究的人员,才可能用到这些原理知识,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职学生,重点应该放在二极管、三极管的作用,如何判断二极管正负极,三极管的标号及管脚判别鉴定,如何通过参数来选择二极管、三极管的型号等内容上。对于电子电路应强化集成电路方面的内容,特别是集成电路的应用。对难度较大,求解过程复杂的例题、习题进行删减。

(2)加强与专业方向的对接。

大部分机械类专业均开展了电工电子课程,但专业方向不同,学生所需知识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电工电子是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在大一及时学期就开设了此课,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还不够了解,教师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上课时,授课内容既要注意与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衔接,又要兼顾与后续课程的联系。并且课程内容按不同专业编排,采用灵活的组合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科、不同学时和各层次学生对课程深度和广度的要求。比如,针对数控类专业,教师可以结合数控机床的定位系统,讲解数字电路中数模、模数的转换;针对汽车专业,教师可以结合汽车测速装置的工作原理,讲解计算器的功能。

(3)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基础知识、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精心组织,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比喻法、类比法、启发质疑法、讲练法、实验演示法,使学生能克服厌学心理,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求知欲。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教师要耐心对待学生,引入各种案例,多讲多练,反复强化重要的知识,不讲则已,讲的就务必使学生掌握。

(4)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拓宽教学手段。

抽象的电工原理讲解起来容易觉得枯燥乏味且生涩难懂,如电介质的极化、电容的充放电等,若能合理巧妙使用辅助教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录像,直观的实物模型和幻灯片、投影,生动详尽、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让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使教学过程缩短时间,尽可能增加信息量,开拓学生视野,进一步深化了对基础理论的掌握。为了适应目前既要减少教学时数,又要增加课堂信息量的教改形势,同时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自学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学是最有效可行的方法之一。在校园网络上向学生提供电子教案、网络课件等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网络进行答疑,接收学生反馈意见,更好地与学生交流。学生可以利用网上试题库,在网上随时进行自检自测。我们目前已具备的资源有: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网上实验室、精品试卷、习题库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论教学中引入eda技术,来改善教学质量,使理论分析得以验证。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教师用语言不易描述,学生也难以理解,还有许多电工电子的概念需要通过实验以阐述和验证。在课堂讲解内容涉及需要实验演示电路时,调用事先建立的eda电路文件进行现场演示,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降低了教学难度。例如,在讲解基本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对输出波形的影响时,要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实验教学中引入eda技术,可以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实验信号存在时间过短,用常规仪器往往很难观察得到,借助eda技术,可以方便观察;二是在电工电子实验中,将实验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进行理论设计,然后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计算机仿真设计,完成仿真设计后,再在实验室按照仿真电路装配实际电路进行测量;三是可以进行虚拟的仿真实验,根据教学内容和专业要求,联系生产实际提出简单的设计题目,让学生进行理论设计,然后在计算机上完成仿真实验,检验和完善自己的设计作品。

(5)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学生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这些理论灵活应用于实践中。但是学生到工业、企业中实践的机会很少,从而无法了解工业、企业中是如何进行具体工作的。

为此,在教学中,每章都从最基本的应用实例出发,由实际问题入手通过技能训练引入相关知识和理论,由实训引出相关概念及相关电路。首先是教师提出学习的内容、目的、要求及其他相关事项,学生自主学习有关内容,再通过自己动手做的方式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获得相关技能的训练。这种在教师指导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交互进行,对学生自主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学所选实训项目应与机械专业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式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动机。

此外,实践教学场所按照职业活动环境来布置,突出其职业性的特点,同时,实践教学严格按照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及时线的现场有关规定,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训导,着重要求学生要有一丝不苟、严格认真的工作作风。

(6)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考核体系。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强调考核学生的能力,实现课程考核向过程考核的转变。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整个教学过程,与之相适应,考核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素质为考核中心,考试不再局限于闭卷一种形式,而是采用开放灵活的考试方法,包括开卷考试、课程论文、口试、实际操作、调查报告、综合考查等形式。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考核形式,如考基本理论采用闭卷的形式;考实训采用项目制作的形式,根据学生态度和动手操作能力,现场综合评定学生的实验实训成绩;对于综合分析和电路设计采用开卷的形式;平时的作业可以结合生产实际写课程论文和调查报告;使评分方式科学化。课程结业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实训成绩、期末成绩(试卷)组成,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全程参与学习,使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日常学习中,扩大平时成绩和课程测验的比例,具体是平时成绩占20%,课程测验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40%。另外,在平时测试和实验考核中,改革记分方式,实行实质性评价,一些考核按照abcd级制度评分,淡化分数,促进学生的发展。

注重考核反馈,现在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注重考核,不注重反馈,其实考核的目的是要重视反馈,通过反馈来是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使老师反省在以后的教学中如何讲解来是学生能够更好的减少错误,学生在反省中找到原因,改正错误。

3 结语

机械类专业的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经过多年的思考与经验积累已初有成果,在以后的改革中,是该课程更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具有鲜明的特色,真正的实现做中学,快乐学习。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改类论文: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非专业统计学教改探讨

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非专业统计学教改探讨

大部分经济管理类专业都将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进行课程设置, 学分制管理中,统计学一般为2.5~3.5学分的闭卷考试课程。针对个别经济管理类专业从实用角度出发,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为目的,盲目地将统计学课程从专业基础课中删除的做法,笔者的观点是:停止开设统计学课程是学生的损失,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不是技术工人,而是达到一定素质标准的大专毕业生。因而不能因为难度大,就将《高等数学》、《统计学》等基础课程从教学计划中删除。但课程的改革是必不可少的,笔者结合几年来对统计学教学的经验和感受,探讨对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教学的一些认识及改革建议。

1 统计学对高职学生的重要性

统计学是一门收集、组织、展示、分析和解释统计数据资料,从而帮助人们做出更为有效的科学决策的工具学科。高职高专院校进行的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较高目标是养成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职业行为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和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指为完成今后任务应获取的跨专业、多功能和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专业知识需要一生不断地学习来加强,而关键能力的培养才是职业教育的较高目标。统计知识作为学生今后不断获取新知识以提升自我的工具,对学生在今后工作中进行决策及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统计学课程的学习理所当然成为关键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2 非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显得异常重要,统计学作为工具学科的地位不容否认,然而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建设中却存在诸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如下4个方面:

2.1 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

高职高专批录取的学生智育大体上低于本科批录取的学生,加之大部分学生是因为数学不好才放弃理工类专业而报考经济管理类专业, 此类专业基本上都是文理兼收,因而学生的数理功底普遍较差, 学习传统的统计学理论课程通常都感到力不从心。

2.2 教学内容不科学

教材的无针对性导致了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在难度上没有把握好, 教材中从公式的表示到证明, 数学味太浓, 根本不适合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需求,忽略了学生的数学功底。

2.3 没有合适的教材

由于大部分教材内容过于理论化,导致与当今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时代脱节。基本上所有的高职高专统计学教材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不利于学生自学。而且教材中缺乏专业性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 忽视了统计方法在现实中的操作, 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对统计学失去兴趣,更不可能做到主动学习。

2.4 师资缺乏

许多院校担任统计学课程的教师数量不够,特别是民办高校为了节约成本,经常可以看到一位统计学教师负责全院的统计学课程教学。因而教师没有精力去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

3 非专业统计学教改对策

3.1 教学内容上的调整

针对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的特点,应本着实用、够用为度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上进行较大的调整。因而课程安排上, 为了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建议减少理论知识的讲授课时, 取而代之的是统计案例分析、统计软件操作、实际统计调查等实验课时。整体的思想是这样的:作为经济管理类非专业统计学课程,更多的是把统计学当作一个工具,对于统计计算公式的来源、具体的计算方法等专业性问题可以不予要求,而结合现代统计分析软件,如sas、eview、spss、excel等等进行教学。笔者根据自身几年的教学经验,具体列举了几个章节的教改建议:

① 统计整理,大多数统计学教材上提供的统计整理方法早已过时,如手工汇总法,与现今的计算机时代是格格不入,变量数列的编制可以利用excel进行操作。

② 相关与回归分析中的公式都较为复杂,公式的推导更是教学中的难点,特别对于连《微积分》都没开设的专业,学生对求偏导知识一无所知,根本就无从下手,所以许多老师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基本上都在考试结束后将之抛诸脑后,根本没有真正掌握。笔者认为,对于非专业经济管理类学生,可以不要求公式的推导与记忆,只要求学生理解相关与回归分析的作用及其应用,至于具体相关系数与回归方程系数可以通过spss、eview等统计分析软件得到,学生只需掌握软件的应用即可。

③ 统计指数这块内容基本上所有教材中的实例都比较陈旧,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可以引入与贸易相关的指标作为实例,如贸易依存度是强度相对指标等等,并应用近期的数据来提高学生的关注度,使学生在学习统计学的同时又对本专业的近期动态有所了解。

④ 时间数列分析的讲授方面,许多老师还是运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或是以多媒体替代板书教学,仍然要求学生通过计算器来计算季节比率等。但季节比率的计算可以利用excel进行,应该让学生通过该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办公软件在统计分析中的作用。

3.2 考核方式上的改变

在课程考核上,应改变以往只是理论知识的卷面考试,因为这种方式虽有计算题, 但都经过简化, 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体现,而且对于数学基础差的学生根本无法顺利通过,导致了学生对该课程的恐惧。因此,应该把该课程的考核分为两部分:理论和实验。理论部分的考核着重于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知识,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而实验部分的考核着重于平时考查,包括上机操作测试,以及分组进行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和实施、统计调查报告的撰写等等。其中, 在上机操作时,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与实际相符的本专业相关的案例和数据资料,从而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对课程的兴趣。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 减少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精神负担,使他们不再认为统计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 而是一门实用性极强、不可或缺的专业基础课。

3.3 其他对策

首先,许多高职院校为了节约成本,统计学教学都采用了大班授课,对于传统板书教学或许此方式可取,但传统板书教学的弊端就是忽略了该课程的实践性,学生对于自己掌握的统计学知识无从应用。如果在教学内容上做出上述重大调整以加强统计学课程的实践性,授课规模就不宜过大,授课效果才能得以保障。

其次,从事统计学教学的教师一般是从数理统计专业或是社会统计专业毕业的,社会统计专业毕业的教师有一定的经济学基础,更能胜任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对于数理统计专业毕业的教师,则必须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的培训,以适应教改需要。

再次,有些高职院校计算机房数量有限,无法满足此类课程的需要,因而这些院校要加大机房建设经费投入。同时高职院校应该通过政策多鼓励教师参与本专业统计学教材的编写及出版,以改变无合适教材的现状。

教改类论文:动漫类教改实践及革新

作者:魏三强 陈秋 钦单位:安徽宿州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动漫兴趣小组的学生成员是通过精挑细选的方式入选的,目前在校的动漫兴趣小组的成员总数是37人。动漫兴趣小组的建设与发展历程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2]。近四年来,动漫兴趣小组学生参加安徽省省级动漫大赛、市级动漫大赛等各类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动漫兴趣小组学生原创《大学生活》、《青少年法制教育之溺爱》、《埇桥马戏文化动漫宣传片》等动漫作品三十多部(如图1所示);动漫兴趣小组毕业生以优异的成绩分别被河北电视台、合肥飞天黑马动漫公司、宿州凹凸广告传媒公司、宿州中卡通动漫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录用。依靠较为科学的管理及指导方法,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动漫兴趣小组的建设成效显著。《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明确指出:“高职院校应创新办学机制,探索充满活力的多元办学模式;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据此,我们以“动漫兴趣小组”为教改中心,健全动漫兴趣小组的管理模式,规范其运行机制,改革创新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开展多种模式的实践活动,以期实现动漫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3]。

动漫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教育部为了提高我国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意见。例如,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强调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障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4]。为深入贯彻(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针对目前动漫专业学生就业难、动漫企业招工难的“两难”现状,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创新改革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缩短动漫企业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力争把“两难”变成“两易”。为此,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动漫专业教学团队进行了“园中院、院中园”模式的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5],改革五年来的实践成果是:动漫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增强了,动漫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明显提高了,学院的动漫专业招生计划人数和录取人数逐年增多,2011年动漫专业学生的对口就业率提高了17.6个百分点,主动到校进行“订单”的动漫企业明显增多,学院培养的毕业生深受动漫企业的欢迎。

宿州凹凸广告传媒有限公司是与宿州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合作企业之一,两者的教学、文化、管理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已经联合培养了许多的高端技能型动漫人才。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动漫兴趣小组是校企合作的纽带,依靠它的“以点带面”的作用,提高了动漫专业学生整体的动漫设计与制作水平。学院与公司以“大发展、大繁荣”宿州动漫文化产业为契机,以校企签约并获立项建设的省级自然科学研究产学研项目“基于校企合作的宿州特色文化动漫宣传片的开发研究”为突破口,以共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动漫人才为目标,大胆改革动漫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灵活多样的“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模式的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6]。

动漫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以动漫兴趣小组为打造核心,对“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教学改革的实践进行探索,虽然在实践活动开展中出现了“资金不足”、“实验设备不足”等问题,但是其成效确十分明显。

(一)“边学边做”实践借鉴美国的“学徒式合作教育模式”的成功典范,以动漫兴趣小组学生成员为班底,组建“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动漫短片集训班”,主要在校内开展“边学边做”实践活动。由宿州凹凸广告传媒有限公司、宿州中卡通动漫公司等本地企业的能工巧匠和学校的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对集训班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并把企业的动漫制作小项目、学院教科研动漫课题中的子项目交给集训班学员制作,切实推行“边学边做”的教与学实践。“边学边做”和“学中做”模式的基本涵义相同,但是“边学边做”更强调“学”与“做”联系的紧密性、同步性[7]。以省级“基于校企合作的宿州特色文化动漫宣传片的开发研究”课题的子项目实践制作为例,让学生们亲自参与“埇桥马戏文化动漫宣传片”的制作实践(如图2所示)。指导教师将集训班学员分小组和分任务(动画制作的前期、中期、后期),定期进行教学与辅导。学员一边学习一边制作,在规定的时间内上缴作品。同时为了激发小组成员的制作兴趣,实行奖励机制,对完成任务质量较高的小组给予精神与物质奖励。在作品制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技术问题或创艺难题,这些都“逼”着学员主动查资料学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无形中便扩展了他们的专业知识面和技术制作水平。例如,学生在用Photoshop软件制成背景色为透明的动漫宣传片中的“宿宿”人物角色后,直接导入到Flash8版本软件的画布中,发现抠图失败的问题,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请教老师,得知是Flash8版本软件不具备直接抠图的功能,而在FlashCS新版本中可以实现直接抠图。在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探索学习所获的知识,比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效果要好很多。再例如,学生把一首MP3格式的音频直接导入到Flash作品中,然后导出为SWF格式的文件,发现文件容量比较大,学生就会问老师其原因和解决的方法,老师将GoldWave软件知识讲授给学生,通过利用Gold-Wave对音频进行导入Flash软件之前的巧妙编辑方法[8]。当学生验证用这种方法把输出的SWF文件容量减小很多的时候,不但轻松学会了知识,还能享受学会知识的乐趣,并且不易遗忘。#p#分页标题#e#

(二)“边做边学”实践“边做边学”实践活动主要在动漫企业开展,动漫兴趣小组的成员以进企业顶岗实习的方式进行。“边做边学”和“做中学”模式的基本涵义相同,但是“边做边学”更强调“做”的重要性,以及“做”与“学”联系的紧密性、同步性、不可分割性[9]。在“边做边学”实践活动中,动漫企业的指导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直接让动漫兴趣小组成员参与企业的动漫项目制作实践,在“做”的过程中继续学习,在“做”的过程中实现和动漫企业的“零距离”对接[10]。

在此期间,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学院指导教师可以通过现场指导和网络等形式的远程指导。例如,我们创建了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动漫学院QQ群”,动漫企业工程师、动漫专业教师、动漫兴趣小组成员加入进去,构建了便捷高效的“第二课堂”。利用QQ群的多种功能,进行在线网络教学与互动,实时了解动漫企业的需求、生产经营和发展等方面的近期动向(如图3所示),收到了学生、教师、企业三方受益的良好的教改效果。针对“边做边学”实践的开展,我们也建立了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动漫学院“好看簿”博客网络教改平台,已相关的教学与改革实践的“故事”400多个,已发起小组的“活动”近30项,上传照片1000多张,网络交流动漫专业课程的课件20多个,和动漫专业学生在线教学互动700多次,动漫学院博客群吸引学生访问次数达30多万人次(如图4所示)。通过这个网络平台,辅助推进了“边做边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12]。为了检验“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教改实践的效果,在2010年~2012年期间,我们针对动漫兴趣小组成员以及动漫专业其他学生,进行了4次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四种等级,共发放问卷720份(分A问卷和B问卷:动漫兴趣小组成员答A卷,动漫专业其他学生答B卷),收回有效的答卷共713份(其中A答卷177份,B答卷536份),数据统计结果显示:A答卷的非常满意率为91.33%、满意率为8.67%、基本满意率和不满意率均为0%;B答卷的非常满意率为85.92%、满意率为7.51%、基本满意率为4.26%、不满意率为2.31%(如图5所示)。经过五年磨一剑的不懈努力,宿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动漫专业“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及“园中院、院中园”等模式的教改探索和实践,所取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已经在部分兄弟院校中产生积极的学术影响。我们以安徽省“十二五”动漫产业发展规划为指引,以宿州动漫产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时代背景,以宿州市正在建设大型的“神游世界动漫产业园”为契机,将继续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争实现学生与动漫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努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的高端技能型动漫人才。

经济类高职的统计学教改

《统计学原理》是高职高专经济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我校会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专业均开设了这门课程,学分为3学分,经济类学生掌握一定的统计方法,具备基本的统计素质对于参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是必不可少的。统计学原理是经济类得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凸显出统计知识在经济类专业的重要地位。那么针对高职高专的学生知识基础普遍薄弱,对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浓,自学能力较差等特点,应该如何上好这门课程,值得我们深思。为此根据自己几年的统计教学实践,对经济类的统计学教学改革进行浅析。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职高专经济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内容的改革是近年来统计教学界的讨论热点,有关教学内容改革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 (一)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要与各专业相融合 由于统计学教学时面对经济类各个专业,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教师要注重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对不同专业授课对象做到因材施教,将学生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他们,这样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如有市场营销专业的统计学课程,会计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等等,并针对不同专业的统计学课程开设不同学时,如营销专业可能会做市场调研分析,应用较多,开设64学时;会计专业做财务分析,开设60学时,物流专业开设51学时。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不同专业不同学时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要根据各专业应用的特点,授课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完成教学计划又要突出重点地讲授。即授课教师课堂授课内容要有专业特点。 (二)在讲授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统计教学课程多是在本科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降低了理论教学的难度,引进一些案例多做一些练习,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并没有真正体现理论教学的针对性,案例教学的实际性,统计方法的实用性。高职高专的课程更突出实用性,因而在教学内容上就更应加大推断统计方法的讲授。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改革过程中,高职院校统计课程的建设始终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中心,统计课程的开设必须符合各专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体现其职业定向性。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应当遵循现代教育思想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强调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应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为启发式教学,在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的结合上下功夫。具体来看,就是要改变原来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提问式、讨论式教学,实践教学。 (一)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以统计工作过程为向导、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教学。也就是说把统计学这门课程以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为线,将所有知识点穿成串来完成。在这条线下有设有九大模块分别是认识统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静态数据特征分析、动态数据特征分析、统计指数分析、统计数据抽样估计、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撰写统计调查报告。在每个模块下设有若干个情景化项目,学生在完成每个项目的具体任务的工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提升实践能力。 (二)提问式与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 通过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有了兴趣,就有了好奇心,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进行头脑风暴,并且使学生能够具有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在运用这种提问及讨论形式时,可以选择原有的课后习题,但更应该注重选择一些实践性强的开放型问题,也适用于项目教学,完成任务,更有利于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现在的统计实践必须掌握以下方面的技能:设计调查方案、收集调查资料、整理调查资料、撰写分析报告。围绕着教学目标,可选择与学生相关的、熟悉的课题,指导学生进行统计实践活动。可以依据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分成若干个调查小组,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演练。比如开展我系在校生生活费收支情况调查、我系在校生使用手机情况调查、我系在校生逃课问题调查等。指导学生进行方案设计时,重点关注调查问卷的设计,对学生而言,这是最难把握的,哪些标志是必须调查的,哪些标志与调查目的关系不大的,可有可无的,这些必须区分清楚。收集资料过程要注意调查对象的配合问题,以确保问卷的回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可以充分利用Windows操作系统里的Excel,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进行处理,要求学生写出统计分析报告。通过完整的统计实践活动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及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同学们互相合作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的责任感。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过去学生学生成绩主要是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如今高职教育要做到既姓“高”又姓“职”既重理论又重实践。因而我们到考核方式要与教育目标相一致,必须也进行改革。学生成绩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综合评定: (一)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10%。由于统计学学科的特点,需通过做作业来加深和巩固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因此,平时作业是少不了的。但班级人数太多,全批全改也不现实,为了使得学生能按质按量完成作业,可采用分组的形式,在每组中随机抽一部分同学的作业进行批改,中选的学生成绩按实际记录,未中选的学生成绩按该组的平均成绩记录。如果抽中的学生中有未做作业的记为0分,记入中选学生总成绩,该组平均成绩仍然是总成绩除以中选人数,这样可以提高各组成员的集体意识。 (二)每次任务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30%,主要考察学生运用统计知识的能力。此环节可以考虑安排每次课程结束时进行。这部分成绩每次任务都以100分满,其中包括重点知识内容的运用占80%,小组成员课堂讨论热烈、积极回答问题、积极参与操作占10%,小组成员分工操作合理,按时完成操作情况占10%。这部分成绩的评分人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有“自我评价”×20%、“他人评价”×30%、“教师评价”×50%,得出该项任务的综合得分。#p#分页标题#e# (三)实践(包括统计资料的调查、整理、上机操作、分析报告)占总成绩的20%,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统计实践的理解,又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四)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这部分比重较大,题型灵活多样,有主观题,有客观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知识的领悟和运用,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之,对经济类高职学生的统计学教学中,坚持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尽量做到以知识为载体,以求达到“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教改类论文:高职平面设计类课程教改研究

1开设平面设计类课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教材选择不当。在有些高职院校,教材的选用存在几种情况,一是有些专业被指定一定要用某公司出版的标准培训教材,这类教材可以说是一本典型的软件说明书,案例很少;二是受到某出版社高回扣的诱惑选用的教材;三是教师随意选择针对性不强的教材,选择教材之前我们应该明白该专业学生以后的就业方向,有意识地选用该方向的教材。

(2)教学目标不明确。对专业调研不够,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再加上选用教材不当,随意安排教师,导致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学完一个学期后,只会简单的操作,只会做教材上的几个简单案例。

(3)硬件条件跟不上。理想的平面设计类课程的上课应该是全机房上课,老师讲授完一段就马上安排学生动手操作。而在大部分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院校是做不到的,他们还把这类课程分为理论课和上机课,条件较差的学校理论课全在黑板上讲授的,老师讲满两堂课,学生没机会动手操作,时隔几天上机课时又全忘,还得重头讲一次。

2了解高职学生的特点

同样是开设平面设计类课程,在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还是有区别,这主要还是我们所面对学生群体的不同,我们只有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高职院校学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大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缺乏主动学习。正因为有这些特点,他们是高考的失败者,上了高职,他们继续将这种习惯带上来,上高职学生的课,老师一般都要善于管理课堂,要经常去纠正某些同学的讲话、做小动作和睡觉,而且还不能讲得太严厉。对于经常缺课的同学还得多过问,多关心,否则到课率会越来越低。(2)大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他们经历高考失败后显得很迷茫,对新事物更是缺乏兴趣,勉强被老师赶着往前学,当遇到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显得没信心,会不由自主地选择放弃,如果班上这类同学多了,老师有时是顾及不到的。

(3)动力能力强,思维活跃。大部分高职学生对于理论的学习兴趣不高,但只要遇到需要动手制作的,对能立竿见影的制作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联系实际的案例更能吸引学生。

3高职平面设计类课程教改建议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教学过程中注重他们动手能力、技能的培养,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结合笔者近十年的平面设计类课程教学经验,提出以下教改建议:

(1)上好前导基础课程。开设平面设计类课程之前的学期应先开设如美学、素描和色彩等知识的相关课程,为平面设计课程打好基础,不学这些课程以后将造成美感和灵感的缺失。

(2)根据社会需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平面设计类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比如:广告专业要注重平面广告设计方面的教学,室内设计专业要注重平面设计软件在室内设计方面的教学,电子商务专业要注重平面设计软件在网站设计、网店美工方面的教学。

(3)教材的选择。虽然我们鼓励选择与专业相关、以后就业相关的教材,但教材选择完后不是一劳永逸的,全部按照教材讲授,而是需要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不断补充,不断更新,不断完善。

(4)安排有实践经验的老师担任主要教学任务。高职老师上课要持之以恒地做到在上课内容方面吸引学生,善于管理好课堂。当然我们要强调的是有实践经验还是不够的,还要了解高职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大部分学生都学有所长。

(5)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理想的平面设计类课程应全在机房上课,使用教师机上的广播系统进行现场教学,便于学生在自己显示器上看到教师操作,教师在自己的显示器上控制、查看任何一位学生的操作,可以实现双向传递文件。

(6)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发展。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要尽量关注到每位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您的教学中,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每个学生的悟性都不同,我们不求齐头并进,考核标准也可不同,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到后续课程。

(7)以任务驱动为主线,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8)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以我院为例,在独立实践周、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这三个环节开展校企合作,在前两年的独立实践周中,让学生先认识企业的工作岗位,了解上岗所需要的技能,从而确定学习目标,从大三及时学期开始开展校内外综合实训,一部分学生进入学院的实训中心,在实训老师的带领下做一些模拟项目和真实项目,另一部分学生进入合作企业实训,他们在部门主管的带领下由简到繁,一步步完成真实项目,离企业的要求越来越近,在这个环节从系部到主管实训的教务处都要进行定期巡查,实地了解实训效果,不断总结经验。安排在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先前在企业能坚持下来的学生,大部分都已经转正,真正做到在企业真实岗位上工作。开设平面设计课程是为了培养实践能力强的技能人才,教学实践的前提是必须对市场和行业的发展趋势有认识,站在这个高度才能充分认识平面设计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教学核心应落实于重视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思考力和决策力的平面设计人才。

作者:李向东单位: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教改类论文:物管类课程教改分析

一、高职院校《采购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传统课堂讲授形式为主导

采购活动既是一项古老业务,同时也是一门新兴学问。对于这门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在国内才刚刚起步,各方面的软硬件设施的搭配,都与现代企业的要求差距甚远。限于学校的实际条件,相应的专业师资不足,学校配置的实训条件相对滞后,并且没有现成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也缺乏系统且成熟的采购案例相以辅佐。因此,课程的分析讨论更多的是围绕教材的内容来展开,传统教学模式在课程的讲授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教材多以知识体系为主线

《采购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核心课程,与企业实际操作紧密相联,课程的学习也就相应地要体现出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更重要的是,作为指标性、方向性的课程教材,应该紧密跟随市场需求。在现有的高职教材市场中,突出实践操作性的这方面教材还是凤毛麟角,虽然有的也体现出创新,或以模块形式来重新编排知识结构体系,但是其主要内容仍是知识分析的传统模式,学生反馈仍不太满意。

(三)课程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采购工作对于企业来讲,特别是生产企业,涉及最基本的商业机密,是企业管理者非常关心的一项核心经营管理工作。它事关企业的生存发展,出于商业保密的规定或要求,大多数企业都不会允许让采购或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去进行短期的实习或实训。基于此,《采购管理》的课程实训和综合实训的开展就显得十分困难,采购实践环节多数流于形式,纸上谈兵的情况多、机房模拟操作实训的多,而这些实训活动对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讲,很难形成直观感受,收获不大。

二、高职院校《采购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一)课程体系的模块化

以“必需、够用和实用”为原则,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章、节及前后顺序,分解成若干模块,每一模块下则根据其自身特点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建立适合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采购管理》学习的课程教学体系。基于上述原则,物流管理专业《采购管理》的课程内容体系设计为五个模块:模块1:采购基础知识。重点包括:商品采购的概念、采购原则、采购渠道、采购方式以及采购岗位和采购部门的设置等。模块2:采购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熟知一般企业的采购流程和商品采购认证过程,会进行采购需求预测,并进行采购计划和采购预算的编制,熟知选择供应商的程序、流程和方法。模块3:采购的实施。重点包括采购方式的选择(招标采购、电子商务采购、JIT采购、联合采购等等),采购谈判的基本内容、原则和技巧,以及采购合同的种类、内容条款和争议及解决方法。模块4:采购过程控制。主要包括采购成本分析和控制、降低成本的技巧,采购质量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等。模块5:采购的事后管理。重点包括供应商管理管理,采购的绩效评估与监督控制。

(二)教学内容的丰富化

《采购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借鉴工作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改革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个个可供学生学习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不断递进的学习任务实践中,完成一项项连贯的、必要的工作活动,强化学生对采购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能真正融入到学习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将工作任务编入到教学内容中,能有效强化学生对采购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不同阶段的工作活动中,不断整合相关的采购操作、管理知识,加强学生工作实践技能的训练和锻炼。利用模拟的企业任务,将采购专业知识融入到实训活动中,使学生能在“做中学、学中做、学做融通”,在不断练习中深入地掌握采购业务管理。通过把工作任务转化为具体项目,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能进一步地深入推进;在不断的探索中激发学习兴趣,收获相应的学习乐趣。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与应用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严格贯穿教师是导演、组织者,学生是演员、参与者的思想,采用讨论式启发、案例教学、小组合作、模拟谈判、游戏教学、角色扮演等方法。学生不仅熟练掌握物流采购的课程知识,更培养了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以及组织和创造能力,还能够举一反三的联系到许多其他相关知识,拓宽知识面。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缩短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1.讨论式启发。在预习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引入问题,让学生先讨论,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讲到企业的采购流程时,可先给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某超市的采购员,正值端午节来临之际,因市场对粽子的需求增大,现让你去采购一批粽子,你该如何采购?主要的流程有哪些?先由学生讨论、表述观点,教师在讨论基础上点评并总结归纳,在讨论中既加深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案例是对采购理论的一种情景再现,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也需要对案例进行引申和拓展,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案例所呈现的问题往往不设标准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通过案例的阅读、分析、讨论就有关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采购商品的质量和供应商方面就有很多案例,再结合“三黄鸡”、“毒胶囊”、“烂皮鞋做酸奶”等热点话题分析讨论。因此,案例教学是一种民主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3.小组合作。设置学习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进行研讨、实地调查等活动,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4.模拟谈判。教师设计好采购谈判的背景资料并提前让学生熟知,然后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准备谈判资料、制定谈判方案和策略。上课时一部分学生模拟采购谈判过程,另一部分学生在观看后总结其采用的各种谈判策略。通过组织模拟谈判,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能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既锻炼了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随机应变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5.游戏教学。游戏教学法是一种参与式的管理教学模拟,是在教师设置的管理情景和模拟的管理环境下,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较快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各种管理技能。游戏教学法针对缺乏管理经验的在校学生,可以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库存控制这一部分的讲授时,为提高学生对库存控制的理解程度,让学生对整个采购活动和供应链的运作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可针对班级具体情况完成啤酒游戏,帮助学生理解。游戏结束后学生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不同对游戏进行总结,强化教学效果。

(四)课程考核的多元化

考核以课业为主、多种形式并用。例如:总成绩的考核可以由平时成绩、书面考核和项目考核三部分组成,每部分按照重要程度赋予一定的权重,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为:总评成绩=平时成绩×10%+卷面成绩×40%+项目考核成绩×50%。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的日常考勤、平时的学习态度。考核这些内容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醒学生课堂纪律的重要性,也是为今后进入工作岗位更好的遵守工作纪律打好基础。卷面成绩除了考查基本理论的掌握之外,主要侧重学生综合技能的考核,结合现实采购活动中常见的问题及案例,考核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既避免了学生临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考场作弊等不良行为,又能让学生真正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项目考核又称为过程考核,给定学生一定的项目背景和项目目标,然后学生以学习小组或个人的形式通过多种手段(如实地调查、上网、查阅文献资料等),收集信息并进行归纳、分析然后完成项目报告。

教改类论文:非会计类会计课程教改分析

1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目标不明确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理解会计的涵义、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基本理论,掌握设置账户、借贷复式记账等基本方法,形成运用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对日常简单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如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账簿的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基本操作技能。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而不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因此教学内容不应该特别强调会计核算方法和操作技能,应在兼顾会计基础理论上,侧重掌握会计与经济活动的联系以及会计信息的分析技能。而目前的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往往并没有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要设置会计课程体系,教师授课基本照搬会计专业的大纲、教案要求组织实施教学,其结果导致学生认为学习会计与其所学专业毫不相关,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更谈不上学习热情。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偏离了非会计专业开设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

1.2教学内容体系不合理很多高职院校不论是会计专业还是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学,基本都采用同样的教学内容体系:以理论知识为核心,介绍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按会计核算方法设置教学内容,包括会计科目与账户设置、复式记账的原理、借贷记账法的运用、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财产清查的组织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等。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学受课时限制,可能只是会计专业教学的简化版本。同时因为缺乏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后续课程的衔接和巩固,许多学生头脑中无法系统理解会计核算的整体性,更谈不上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学会分析和应用会计信息。除上述问题外,当前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还存在着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滞后、忽视会计实践教学、缺乏针对性强的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材、教学效果评价手段单一等等问题。

2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析

2.1有效整合教学内容是针对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前后对比,从中可以看出,整合后的教学内容弱化了对学生“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操作技能的要求,在理解会计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强调通过理解会计工作与经济管理活动之间的联系掌握会计信息的分析和使用技能。在授课过程中,各专业还可以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在模块二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方法中引入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了解本行业的会计知识。

2.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根据基础会计课程的特点以及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突出了“学生本位、能力中心”的思想,结合课程内容的改革,应灵活运用多种适合于学生特点和课程具体内容的教学方法。

2.3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在课程考核上也应充分体现这一特点和要求,改革以往的以期末考试为主导的考核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课堂表现、课堂作业、团队报告、期末笔试四个部分,评价标准如下:

2.3.1课堂表现,权重20%。平时对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考勤并记录,占10%;课堂案例讨论的参与积极程度和讨论结果,占10%。

2.3.2课堂作业,权重20%。主要指平时布置的书面作业和课堂训练完成的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书面作业占10%;完成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占10%。

2.3.3团队报告,权重20%。主要指学生在ERP沙盘实验室分组进行的企业经营模拟对抗实训,经营成果评价占10%;出具的书面团队报告占10%。2.3.4期末笔试,权重40%。采用期末闭卷笔试形式,以考核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核算方法为主。

教改类论文: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改研究

摘要:

大数据时代给统计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对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方面都带来很大的影响。为了适应大数据的需要,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文章给出了相应的教改思路。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统计学教学;课程教学改革

教育部规定,统计学是高等院校管理类和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及其处理技术的日益更新,影响着当前各行各业、相关领域及学科的发展,尤其对统计学的影响更为深刻。统计学原有的结构架构、理论体系等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如何提高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应用统计学的理论方法解决大数据时代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是目前统计学教学有待解决的问题。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开设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大数据对统计学的影响

统计学是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论科学。大数据时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依旧是数据。大数据对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和冲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数据对数据收集的影响。以往统计数据主要是由统计调查和实验获得的。在大数据时代,统计数据的产生方式呈现多样化,如由网站浏览痕迹、GPS系统、监控视频等方式产生,由此数据量呈现几何级数增长,使海量数据很容易获得。在大数据时代,很多数据在收集的时候不像以往的统计调查那样首先要确定收集数据的目的和用途,而是漫无目的地收集数据,事先并没有确定性的用途,因此数据的价值密度很小。例如大街小巷布满了监控录像设备,几乎公共场所所有发生过的事情都被摄录下来形成了视频数据,但如果想从中获取某事件的线索,却是大海捞针。不过大数据由于其数据量很大,通过各种统计分析后最终可能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价值和效果。这对大数据的整理、分析、解释和应用等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2.大数据对数据整理的影响。以往通过统计实验和调查得到的数据都是结构化数据,如时间数列等,可以很方便地用二维表格表示。而大数据时代的数据除少部分数据具有结构化特征外,更多的是非结构化数据,很难直接转换成二维表格,例如文本、图片、所有格式的办公文档、各类图像和音频/视频数据、HTML等等。这些复杂结构的数据使得数据的整理过程要有所调整。传统的统计数据整理包括数据的审核、筛选、排序等预处理,数据的分组、汇总与显示等。大数据的获取,使数据整理步骤更加复杂,需要应用更多的技术,例如数据的甄别技术、数据仓库技术等等。

3.大数据对数据分析的影响。大数据时代由于数据是海量的,使数据具有样本即为总体的特征。因此,数据分析不再总是对样本分析,有些是直接进行总体分析。传统统计学的样本分析方法,例如假设检验、参数估计等方法,有的已不再适用。还应加入一些新的分析技术,例如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

二、适应大数据时代需要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改思路

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主要包括统计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内容。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可以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

1.统计学理论教学改革大数据相对于统计学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夯实统计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讲清楚统计学的基本原理方法。结合大数据的特点,对统计学的基本内容进行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把已学过的统计学基本方法和原理应用于大数据处理过程中,例如在大数据下怎样完成进行数据的获取、选择与辨别、保存与处理加工等,怎样确定可能的数据范围与来源,怎样建立指标体系并分类数据,怎样调整或制定相应的统计参考标准,以及怎样把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结构化再统计分析等。另外,统计学教学,应该结合各专业的特点。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各行业对统计人才的需求量都会增加。《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要探究与经管专业学科的交叉性,使统计学基础知识与学生的专业课程能有效地结合,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工商管理、会计、市场营销、金融、国际贸易等专业,结合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总结出能为本专业服务的可行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和内容。例如对于会计专业的同学,通过解读财务数据背后隐藏的内容引起学生对数据统计的兴趣,在指标分析内容上着重讲解财务分析指标以及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问题;再如进入网购时代后,电子商务日益壮大,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则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调查问卷,从身边的同学入手收集自己所关注的数据,从中获取专业信息。因此,一定要结合各专业的特征,以及“大数据”的特征,着力加强统计学的拓展教学和基础知识教学。

2.统计学案例教学改革大数据产生和发展于规模经济,每个大数据问题都与实际经济或社会问题有紧密联系,因此,在实际教学时,要突出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慢慢引入大数据的定义和相关的大数据处理技术,增强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案例教学把学生引入具体事件,使学生直接认知和分析问题的原因和趋势,从现实问题出发,寻找问题的各种解决方案,并进行选择。老师可以设计一些题目,给出要求,让学生自行设计方案,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撰写研究报告,完成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等。案例教学比课堂习题更接近“实战”,能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也利于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3.统计学实践教学改革在案例教学中,同学们掌握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方法,需要进一步到相关领域中去实践,如电商、企业、金融、营销等需要决策的领域。实践教学能考核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把学过的基础知识与相关行业联系起来,面对大量数据辨别出有用的数据,深入处理,进行行业分析做出决策,最终完成行业分析报告。此外,还要加强统计软件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使用Excel,SPSS,SAS等统计软件,让学生运用软件来加工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在讲授理论内容时,与统计软件操作同步讲解,使学生能够上机实现所有操作。给学生增加实践机会和拓展的机会,满足统计学实践教学目的,让学生不仅掌握理论知识,而且不断地进行实践操作,并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充分的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三、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要抓住机遇,在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促进统计学的发展。同时对统计学课程教学上,进行统计学理论教学改革、案例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改革,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出复合应用型的专业人才。

教改类论文:经管类管理学教改分析

一、课程的考核方法单一

教学效果检验的重要环节之一的就是考核,通过考核结果可以很快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及时发现教学存在的不足。目前,高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考核方法上形式单一,基本上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题目设计上也缺乏创新,客观题目比较多,发挥性的题目比较少,这样一来,只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很难检测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二、独立院校管理学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

(一)新社会就业形势下学生的“考研考证”风气

在当前非常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状况下,很多学生趋向考研或者考各种从业证书。因此,大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就会做相应准备工作,对于其他课程就会敷衍对付。大学很多的课程对于这样的学生来说基本上是形同虚设。

(二)不同校园文化下的学习态度

大家都知道,西方学校的育人理念是宽进严出,在这样的学校里有些学生会觉得很辛苦,然而他们也会学有所成。但是,我国的很多高校都是是严进宽出,致使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投入不够,从而影响其学习结果。

(三)教师对管理工作实践经验不足

我国纯理论的大学教师居多,这不仅是教师自身没有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愿和能力,学校也缺乏支持政策和措施。没有管理工作的实战经验,教师很难做到将理论与实际有效的结合起来。并且缺乏理论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对于一些非常抽象的管理问题很难掌握其本质,也将会影响其课程教学的效果。

(四)大学生自身的认知不足和不同学习习惯的影响

大学生是具有活力的群体,有些时候难免盲目、冲动。因为对管理方面经验基础的缺乏,其认知能力往往有限,也难免会对管理学课程产生一些错误看法。此外,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很多学生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管理学课程恰恰是一种思维的训练,然而这正好是许多大学生所缺乏的关键环节。

三、提高独立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措施

管理学的内容比较宽泛,需要有效综合各学科知识并做到融会贯通。提高管理学的教学质量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需要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的。全方面积极推进教学改革,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体来说,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学的理念上

应该正确认识管理学课程本身的性质与意义,并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塑造融为一体,并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为此,国家需要从宏观层面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端正教学思想,形成依靠教育、发展教育、崇尚教育的先进理念,培养良好的学习文化,掌握课程本质。

(二)在教学的内容上

搞好课程教学的基础是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合理的教学内容是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应该规范学校教学大纲与制度,提高理论与实践水平,加大力度宣传和教育师德师风。始终保持新颖性、规范性、参与性、系统性相结合原则,并且要不断完善管理学的教学大纲,使其内容科学合理。转变被动式的教学方式,增强自主性教学方式。在讲课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教学方法,将理论、案例和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导,开展参与式课程教学活动。

(三)在教学的实践环节上

最近几年,以ERP实验室为主,以软件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资源为辅,构建起了“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因为条件的限制,管理学课程很难在真正的企业管理实际中去体会。但管理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改进管理教育的模式可以通过探讨管理学的实验教学来进行。目前来看,国内应用实验软件涵盖了管理的诸职能。比如:用友公司的ERP沙盘模拟电子信息化与手工相结合的训练软件;以及在国外最早产生的GMC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中国赛区的竞赛应用的软件等。学生们可以把用友公司的ERP作为对管理知识的入门的基础性训练,同时也可以检验对管理学课程学习的效果。如果想通过赛事来对学生的管理学知识进行检验的话可以参加GMC国际企业挑战赛,这个赛事不仅能检验学生对管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其运用能力。笔者认为,如果想将这两个赛事融合到实验课程内容中的话,用友公司的ERP沙盘比较适合。可以在理论课程结束后,安排一到两周的实训课程集中进行。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是管理课程教学迫切的要求,我们应该邀请企业高管做专题讲座,使企业家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与学生展开交流,并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求知欲。

(四)在教学考核方式上

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考核,它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学习方式和改进教学方法。传统的考试形式较大的弊端就是导致学生为应对考试而学习,高分低能。建议采用以下几种考核方法:(1)学生课堂抽题签进行口试考核。教师可以事先制作考试题目,学生在课堂上现场抽题,在学生口试回答过程中老师可以追问,这样不仅能考核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考察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2)学生随堂进行开卷综合分析相关案例考核。测试内容可以以综合案例分析为主,其主要是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生通过网络模拟管理环境进行相应问题解决等。管理学本身很难把握,要将它的精髓传授给学生并且还要符合独立院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其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有诸多要改进的地方也属正常。只有找出一条适合独立院校管理学教学的路径,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管理人才,才能使独立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作者:程婷单位:哈尔滨华德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教改类论文:高职农科类生物统计课教改

农业科学是一门复杂的系统科学,农作物作为农业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其生长发育不仅受到自身遗传与变异等内部矛盾的制约,同时还受到诸多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不断运动变化的外部条件决定了农业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多样性和随机性。农业科学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研究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必须运用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数理统计方法。生物统计作为高职农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门重要的实践性课程,是应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处理生物学中各种数量资料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生物统计课程涉及的内容多、公式多、概念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概念难记,形成了教师怕教、学生怕学的局面,从而导致该课程的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了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有机结合起来,变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概念难记为教师好教、学生易学、概念好理解,进而提高高职农科专业生物统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笔者对高职农科专业生物统计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分析。

一、农业生物统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材实用性差,课程体系不完善近年来,各农业院校虽然开发了一系列高职高专生物统计课程教材,但还不能尽如人意,概括起来大体有以下三大缺陷:及时,教材使用对象不清晰,没有对读者群体进行细分,对拥有不同层次知识背景和需求的学生使用同一教材,教材的适用性差。第二,介绍的理论方法比较陈旧,不能与计算机生物统计软件相结合,教材的时代感差。第三,重复介绍理论知识而欠缺应用方法的举例,不能指导统计理论应用于生活,教材的应用性差。在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上,许多专业的教学计划有时过于教条,且重复课程很多。甚至出现不同专业学生在学习统计课程时使用同一本教材的情况。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二年级及时学期。在这个学习时段,大多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还不够深刻,还不能和专业结合起来进行学习,这是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所面临的困难。

(二)片面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有名无实在农业生物统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采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授轻参与的现象,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只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强化记忆。因而感觉学习枯燥乏味,产生厌学情绪,影响教学质量,即使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只停留于对理论的记忆,而对理论的运用即实际操作知之甚少、了解甚微,并未达到对统计学知识及其运用熟练掌握的目的。这与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重视学生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技能培养的宗旨是不相适宜的。

(三)教师的教学难度大,授课形式缺乏新意随着高校的扩招,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专业教师却越来越少,授课时数也大为减少,教师要跨越不同专业授课,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教材的核心内容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懂得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生物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等,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目前许多教师都是采取讲授的形式组织教学,遵循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离不开“三尺讲台”,较少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只是一味的“我说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记”。另外,上课的时候,学生听到的是书本上的内容,看到的是老师写在黑板上面的字,没有新意,造成了“你说我睡,你问我忘,你写我抄”的课堂现象。

二、农业生物统计课程改革的方向

(一)加强专业教材建设,完善课程体系高职教学对于教材的要求很高,要及时引入生物统计学的近期研究成果和方法,体现该领域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先进性;在教材各章节的安排与布局上体现系统性;在实验课中增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方法上的可拓展性,操作上的简便性,使用上的开放性,实践环节的连贯性。在统计学教材的编写工作中,应该尽量减少冗长的、陈旧的、不必要的理论体系的介绍,将重点放在统计方法的应用及各学科相关实际案例的分析上。根据高职院校不同农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应用新的分析方法、手段和开放式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形成各专业生物统计学完整的教学体系,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实施差异化教学,使农学各专业学生对统计学知识和能力的不同需求得到满足。

(二)提高教师素质,探寻多样化教学模式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没有教师的认真教学,就谈不上教学质量的提高,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师的素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教师的素质包括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思想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态度、敬业精神。教师要在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教学观摩会以及教学调查研究等活动的同时,多参加科研和相关学术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学术水平。在高职院校中,教师不仅肩负着理论教学的任务,还要承担实训指导、技术推广等任务,这就要求在高职院校中任教的教师,应该是适应时展要求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优势,探索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获取近期的知识和技术信息,并把它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催化剂,不断地注入到教材和讲义中去,确保教学内容对过去具有诊断性、对现实具有指导性、对未来具有预测性,这样才能真正地带领学生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既能使学生增加知识积累,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突出基本原理,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生物统计方法的正确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生物统计中统计学原理的理解,如果学生不能理解统计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在对具体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时就会出现许多错误。如用“t”检验对实验数据进行假设检验分析时,学生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统计学基本原理,即使能够计算出统计量“t”,查出临界t值和P值,却不能理解统计假设检验结果的意义。教师应在生物统计教学中运用PPT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实例、图示等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知识以更有效和更简单的方式来讲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数学基础薄弱的农学专业学生理解统计学基本原理。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提高人才质量有着重要作用。让学生到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的及时线中去参与科学研究和生产,使学生掌握生物统计知识在科学研究和生产中的运用技能,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通过联系实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生物统计中的统计学原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改革考核方式,推行过程考核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考核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情况主要通过试卷考试来完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在观念上要重视学生的学,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记忆的规律进行多种形式的考核,充分利用作业、提问、小测验、技能考核等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在技能训练中,每项技能训练结束时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考核,要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与自我评价,记入平时成绩。这样有利于加强过程监控,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更有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在课程期终开卷考试过程中,教师只进行答疑,这种方式带有实际工作总演习的性质,有一定的真实感,学生有被信任感和重视感。强调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学生自身也就会更有动力、更能努力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取得良好的成绩。

三、农业生物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途径

(一)传统教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在生物统计学教学中,我们尽量将传统教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对理论知识、复杂的运算推理尽量做到简化,而尽可能利用计算机来完成计算过程。让学生从繁杂的公式、推理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掌握各种统计学工具的使用方法、使用条件等。简而言之,就是利用计算机的功能,把生物统计学当成一个非常简单有效的工具来使用。在教学改革中,我们把Excel统计分析软件穿插到理论教学中,让学生在理解生物统计学一般原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机Excel统计分析应用软件,能利用Excel进行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与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能够快速得出分析结果,减少手工计算的误差,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生物统计课程的教学应本着“给学生树立统计思维”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生物统计课程的教学中要以统计思想为核心,以原理、方法为主线,以问题为链条,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使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指导学生完成实验设计的基础上,把学生组成若干小组,进行统计调查实验,从具体调查对象的确定、样本的抽取、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全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样,学生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整个过程,通过统计实践来学习统计,从多侧面、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

(三)开放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新活动有赖于学生个体心理过程的充分展开,所以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教学中应根据生物统计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生物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特有的概念,教学中可以适当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影响学生的心智,塑造学生的灵魂,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善于设疑,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充满求知思索的激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对自己能力的欲求和学习信心,不断地在自我实现中超越自我。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必要的技能,例如,在书本之外如何查阅图书、报刊、杂志、网络等资料,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吸取精华,为我所用。也就是说,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改类论文:通信类实践教改

1引言

独立学院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一些公办高校内部以民办机制运行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是普通高等学校和社会力量合作办学的产物,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举措,不仅对高等教育办学机制进行了大胆探索,而且在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和高校办学规模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自1999年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增长的需要,在公办高校内以民办机制运行的独立学院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国独立院校的数量截止2008年底已经达到315所,在校生人数超过一百万。纵观以普通四年制高校为主要形式的我国独立学院,不管从设立初衷还是现实需要、从学生生源还是师资结构看,人才培养目标无不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或高水平大学的母体在培养目标上合理分工,错位发展。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对于通信专业,实践教学更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我校是一所创办时间不长的独立学院,依托于母校的强大实力,近几年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系在通信专业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教材的选择

实践课程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因此为了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应当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而不只是从实践教学环节本身,这其中,课堂用教材以及实践用教材的选择非常关键,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为了使学生能够学得懂、学得精,在选择教材时应当与公办普通高等院校的所用教材有所区别,但是现在市面上出版的各类高等院校教材中,很少有专为独立院校学生编写的,针对这种情况,在教材选择上可以使用国外社区大学教材。国外出版的社区大学教材,很多都是由跨国公司的技术工程师编写的,长期的工程背景使得他们编写的教材内容新颖、趣味性强、难度适中、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够紧跟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趋势,有着很强的实用性,非常适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中有很多教材在国外已经被视为经典教材。例如由美国培生教育出版集团出版、ThomasL.Floyd编著的《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与数字部分)》、NigelP.Cook编著的《实用数字电子技术》以及JeffreyS.Beasley等编著的《现代电子通信》等教材在国外都有很大的印刷量,而这与作者的长期工程背景有很大的关系,这些教材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都是非常好的实践教材,目前国内有很多出版社引进出版了许多这方面的教材,使用这些教材可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3实践课程的设计

独立学院在通信专业实践课程的设计方面,应当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以市场和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开设与实践结合紧密的新课程,培养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实用型人才。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除了传统的基础实验外,我们为学生开设了电子综合设计、蜂窝网络优化、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综合实训等有自己特色的实践课程,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①改革现有实践课程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在电子综合设计课程上,传统的做法是仅仅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小的不太复杂的课题,我们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对电子综合设计课程进行了一些改革,首先增加电子综合设计的课时,其次从选题上以一个小的实用产品为设计目标,例如,函数信号发生器、,程控稳压稳流电源、GPS接收机等。开课时将3-5名学生分为一组,小组内每名学生有不同的分工,比如可以将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设计分为频率计、信号发生单元、末级放大电路及电源、PCB板设计等几个部分分别由不同的学生去完成,再进行系统联调。设计要求要完成产品电路的设计,还要完成产品外观的设计,直至产品文件归档。通过电子综合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使学生真正掌握整个产品的设计流程,让他们在学校就完成其人生的及时个作品,电子综合设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动手能力。②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开设新的实践课程。为了适应国内3G网络建设方面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对网络规划与优化方面人才的需求,我校在通信专业开设蜂窝网络规划与优化课程,聘请了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并购买了相应的软件与硬件设备,让学生了解传播模型测试、基站勘测、规划仿真、DT测试、CQT测试以及网络评估等各方面流程和方法,通过相关实践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加深了对蜂窝网络规划与优化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并为学生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③校企联合,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开拓学生视野。近几年我校还与多家国内知名企业联合设立了学生实习基地,比如大唐电信、铁道部西安西安铁路信号厂等单位,每年通信专业的学生会到相关的单位进行为期3周的生产实习,并且会安排一定数量的学生到这些单位进行毕业设计,直接参与企业的科研课题,通过这种校企合作,能够使学生尽早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为他们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我校通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4结束语

在独立学院通信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把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人才市场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将学校实践课程与实际产品设计以及实际工作相结合,开展多方位的校企合作能够使学生掌握新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教改类论文:创新与实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类课程教改模式探讨

摘要: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遇到了一些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很多高职院校进行了积极探索。南通职业大学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改革考评制度、引入评价机制等手段,走出一条创新之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类课程;教改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就是立足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类课程是提高人才思想道德素质的主阵地,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然而,在现实中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教学都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教学效果很难让人满意。为此,一些高职院校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以南通职业大学为例,就思政课教改模式进行探讨,以期引起更多的专家学者来关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

根据教育部“05方案”的相关规定,高校思想政治类课程由原先的7门改成了现在的4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类课程开设可以与一般本科院校的开设有所区别,即一般本科院校必须按规定开齐开满4门课程,而高职院校只需开设其中的2门。为此,多数高职院校都选择了只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而选择放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中国近代史纲要”。虽然在课程开设上,教育部放宽了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类课程的要求,但是在教材选用上却有更加严格的规定,在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上并没有降低。2006年后,国家教委统一了全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类教材,全国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教学展现出了新的面貌,如对一些关键问题的理解、对一些重要章节和主要内容的认识都比较的一致和统一了。为了更好地使用新教材,教育部对全国所有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类教学的教师都进行了专门的培训,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新教材无论是内容还是体例都充满了时代的气息,让人觉得耳目一新。

然而,新教材的使用、新的课程体系的出现,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这些矛盾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学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职院校招生多样化,存在成教生、单招生和普招生,这些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基础参差不齐,增加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难度,且这些学生文化理论课程整体素质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多数高职院校为了生存,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努力扩大毕业生的就业率,增加实训教学和实践教学,而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学生直接就业,关联不强;高职院校本身学制年限较短,所以多数高职院校的政治教学理论课时与普通院校相比,压缩明显,很多知识点,教师只能蜻蜒点水,无法展开;一些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异常缺乏,导致相关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为了克服和缓解此问题,一些学校不是引进教学人才,而是采用合班式教学,学生人数太多,再加上很多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所限,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导致教学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迫使高职院校必须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一些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教学中不断摸索和总结,形成了自己的经验模式。

二、基于南通职业大学实践的政治课教改模式

南通职业大学是全国高职高专基础课改革工作委员会主任单位,在基础课程改革与创新,尤其是思想政治类理论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具体做法如下:

1.认真组织教学,改变教学方法

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南通职业大学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党委副书记和副校长任副组长,党办、宣传、校办、教务、人事、财务、科研、社科、学工、工会等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实施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积极指导各部门制订开课计划,按时开齐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并把新课程方案实施工作与进一步深化学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改革结合起来。同时,在全校课程建设经费中划出专项经费,切实保障新课程的实施。学校领导还深入教学部门参加教研、教改,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检查课程落实情况。同时,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央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讨论开课方法和教学方法。

为了抓好教学,从事思想政治类教学的社科部派教研室主任参加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订购了教学参考资料,并组织全体教师收看专家专题讲座的VCD。相关教研室利用业务学习组织教师集体备课,逐章逐节吃透课程内容,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开展“试讲”观摩活动,根据“试讲”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改进和调整。在教学方法上,以理论结合实际为重点,根据学生思想实际和关注问题优化教学内容,实行多样化教学方法,规范化实践教学,每一章节选择一种课堂实践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诱发学生探索兴趣,在课堂上组织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实行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因势利导,通过恰当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就,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积极开拓第二课堂,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指导学生参加南通市大中专院校“廉政文化进校园”辩论赛;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江苏省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竞赛;指导学生开展专题研讨会;在学校学术活动月向全校开设“南通精神与腾飞”等专题讲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视现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和就业能力。

2.努力创新,变革传统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评一般是在教师满堂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基础上,以一张试卷的成绩来考核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掌握,其效果往往难如人意。为了扭转这一现象,南通职业大学社科部在考核方式上,采用多种考核方式,注重对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注重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注重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60%,课程结束前组织开卷考试一次,占40%。同时,还与系科专职思想政治教育人员配合,把学生日常遵守行为规范的情况量化计人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成绩。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课程中调整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和计分方法。具体如下:

(1)热点评述。根据各班级人数分成若干小组,每6-8人一组,由小组成员自由选题,每次课利用5-10分钟时间进行评述,小组代表的发言成绩作为全组的成绩。(2)课程作业。我们对课程作业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认真考量,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如围绕“绪论

部分:积极适应大学生活”。要求每位学生就进校后所面临的困惑、存在的焦虑、如何实现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如何确定自己的成才目标等写出入学感受;围绕“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部分,就当前社会最关心的“诚信”问题写一篇演讲稿。(3)课外调查。调查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前,任课教师发放统一的合作学习情况记载表,内容包括:调查主题、小组成员姓名及分工、调查的结论及启示等。(4)行为实践。一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上课是否认真听讲、是否踊跃发言等。二是课后的现实表现,这一部分可与班主任、辅导员共同考核,行为实践的成绩采取“基本分加减法”,即确定基本分值后,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加减。制定行为实践考核表,对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表现突出、文明宿舍评比活动中获奖、见义勇为、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做义工等学生凭相关证明材料予以加分。(5)考勤。采取随机抽查和点名相结合的办法,实行扣分制。旷课一次扣2分,两次以上旷课任课教师要及时与学生所在系科取得联系。以l O分为限。(6)期中测验。为了检验教学效果,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教学状况以及所授班级的具体情况,自己制定期中检测的形式。考核完成后,在每周的例会上交流考核所出现的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上六个部分的考核构成了平时成绩的60分。

3.引入课程教学评介机制,合理规范教学

(1)督导听课。为了检查教学质量,实时检测任课教师教学状况,学校专门成立了教学督导室。督导室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直接领导,由学校经验丰富的离退休老教师组成。督导在听课过程中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资料,包括教案、大纲、课程记录本、班级名单等,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板书设计以及组织教学能力进行评介,填写评介记分表,评出优良等级,对教师直接提出改进意见。教学督导的听课成绩,将作为该教师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2)部门自查。坚持主任听课和全体教师相互听课评课相结合的制度,教师全年累计听课不得低于8人次,老教师与年青教师结成“青蓝工程”,相互听课,彼此观摩,根据听课情况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交流,帮助年轻教师提高教学经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定期检查教学进度、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3)学生评教。在每学期结束,学校都会发放任课教师评介表,由学生对教师上课状况进行打分;此外,在课程结束时,社科部还对全校10%的学生开展问卷抽查,内容涉及教师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授课质量、教学实践活动、作业批改等,并把学生评介状况与相关教师进行直接沟通,使得相关人员不断得到提高和改进。

三、基于对此种教改模式的总结与反思

南通职业大学进行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学改革后,总结出一些宝贵经验,并且取得了积极的效果。课堂上学生对一些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积极发言,课后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调查,彼此之间团结协作能力和利用政治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改革实施后,在学校历年组织的学生评教和抽样问卷调查中,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教学满意度,一直名列前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成为广大在校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同时,通过引入评介机制,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教学责任感显著增强,出现了学生爱上政治课,老师努力讲好政治课的良性互动,把党中央努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落到了实处。

与此同时,此种教改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例如:考核方式的多样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普遍学时较短的矛盾如何解决?如何正确处理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与专业课程建设的关系?学生评教有无真正体现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程专业领域的教学水平?教学督导的评介是否符合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自身特点?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实践与探讨。

教改类论文: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改的探究

摘要:本文针对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从教学现状、教学环节、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对该课程教改的探索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教改;《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类专业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是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在整个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课程应用十分广泛,且渗透到其他学科领域,在工程中有广阔的背景,但是普遍学生反映内容多、难度大、不易学懂。这主要由于该课程综合了电路的基础知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磁场、可编程控制器及电机理论及其应用知识,跨度非常大,基本上包含了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1]。因此,结合机械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对《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以成为该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

一、目前的教学现状

针对该课程内容多,学生在学习中有一定难度的特点,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学习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好后续专业知识和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时打好电工电子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对《电工与电子技术》的教学思想、教学环节、教学手段等进行了多方位的改革与实践,以提高学习效果。由于学校是一所年轻的院校,缺乏办学经验,且年轻教师居多,尤其是针对机械类学生整体水平较弱的情况,原有的光靠课堂板书讲授的单一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教学的发展。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该课程,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购置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及实验设备,用于课程的建设中。

二、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类专业的课程在逐年增加,无形中导致了《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学时进一步的压缩,教学内容与教学学时的矛盾进而突出。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法之一。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信息量,如可以结合图形、文字、声音等,使课堂教学内容不再枯燥无趣。比如讲授继电器这章,可以采用动画演示的方法让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继电器的工作原理,深入浅出地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不但具有形象化辅助教学的效果,而且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教学减少了教师上课时的板书时间,尤其是《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电路图非常多,板书画图会浪费很多时间。采用多媒体则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详细地讲解难点等等。因此,这种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保障了教学质量。但是多媒体教学在该课程中也存在多方面的缺陷。传统教学时,学生在一边听课思考问题的同时一边可以有时间记笔记,听课节奏慢,听课效果好。而多媒体教学速度快,学生往往跟不上,来不及记笔记。用多媒体教学后,频繁地翻页让学生感到授课速度快,跟不上教学进度,且视觉会感到疲劳。久而久之,学生很难长时间高度的集中听课,导致学习连贯性差。学生的特点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尤其对于我校学生,除了少部分基础知识扎实之外,大部分学生基础不好,理解能力差。这样单纯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然不适合。因此,多媒体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认为多媒体和板书结合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方式。比如重要公式的推导或者讲解习题,则采用板书的形式,这样讲课速度有所减慢,学生可以有时间理解、思考、做笔记,从而加固了对知识的理解。②“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这种陈旧、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掌握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2]。为了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授课过程中,带一些实物,让学生先有感官上的认识。比如上电机这部分,比较抽象,教师可以把小型电机现场拆开让学生见到内部的构造,这可以使学生对于理解电机工作原理及绕组的绕制方法有了深刻的印象。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理论问题实际化、抽象问题形象化,学习就变得不再枯燥,容易理解了。

2.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实践环节可以实现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动手能力及同学之间互相协作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实践课程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按照实验指导书完成实验,这样只是起到了单纯的模仿,重复的工作,并没有真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今后的实验教学改革应着手解决上述问题,把重点放在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上,不只是对一些理论的验证,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工程的角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创作激情[3]。另外在课下开放实验室,由学生自主创新实验,激发潜在力和创造力,有效地利用实验室资源,使该课程不再是“纸上谈兵”。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及社会举办的各类竞赛,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

3.增加辅助教学环节。针对机械类学生普遍基础较薄弱的特点,我们采取“精讲多练”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习题课的讲授,讲解一些经典题型,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由于每个学生掌握的层次不同,理解的速度也就不同,如果习题课也按照大班上课就很难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也不能及时解决每个学生的问题。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与教师交流,我们在学生课余时间安排了答疑辅导课。在课下答疑时可以使每个学生能够很好的运用理论课学习的内容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思考,也能让教师对每个同学的掌握情况有所了解,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由于《电工与电子技术》分为上、下两篇,为了减轻学生期末考试的负担,同时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后续的内容,在学习完上篇电工部分之后,我们安排了期中考试的环节,这样可以督促学生巩固前期所学过的内容,让学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同时有紧迫感,激发他们对学习该课程的热情。通过期中考试,也可以及时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利于教师安排下一阶段的教学计划。通过实践证明,期中考试对他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深化教学改革,实现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在机械类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创新教学中,我们要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不懈的探索和创新,结合本校的实际,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文化知识、学习习惯和方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教学工作重点,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二十一世纪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教改类论文:高职平面设计类课程教改初探

摘 要:平面设计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需要,但随着大量开着带来的问题不容忽视,我们应该抓着高职学生的特点,对市场和行业发展有着的认识,才能培养出社会认可的平面设计类高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平面设计;教改

平面设计在中国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水平落后于西方国家,但在近十年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的设计公司更是成千上万地发展起来,由此引发的对平面设计类人才的大量需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相继开设平面设计类课程。

1 开设平面设计类课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非相关专业随意开设。在有些高职院校,未经过市场调研在非相关专业随意开设平面设计类课程,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为凑足周课时数、理论性课程太多、学生提出要上这类课等,笔者曾见过应用外语专业、经济管理专业开设平面设计课程,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在加上没上过相关的基础课程,显然学习效果不佳。(2)任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在有些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有时招生过多,同时开课时需要大量这类教师,有经验的任课教师一时难找到这么多,就临时赶鸭子上架,找一些计算机类或美术类毕业的教师上课,这些教师对这些设计软件本身就没接触过,边学边教,上课照本宣科,对照书上案例一步步操作,甚至会出现错误,对于学生的提问有些无法作答,随便敷衍了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3)课程教材选择不当。在有些高职院校,教材的选用存在几种情况,一是有些专业被指定一定要用某公司出版的标准培训教材,这类教材可以说是一本典型的软件说明书,案例很少;二是受到某出版社高回扣的诱惑选用的教材;三是教师随意选择针对性不强的教材,选择教材之前我们应该明白该专业学生以后的就业方向,有意识地选用该方向的教材。(4)教学目标不明确。对专业调研不够,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再加上选用教材不当,随意安排教师,导致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学完一个学期后,只会简单的操作,只会做教材上的几个简单案例。(5)硬件条件跟不上。理想的平面设计类课程的上课应该是全机房上课,老师讲授完一段就马上安排学生动手操作。而在大部分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院校是做不到的,他们还把这类课程分为理论课和上机课,条件较差的学校理论课全在黑板上讲授的,老师讲满两堂课,学生没机会动手操作,时隔几天上机课时又全忘,还得重头讲一次。

2 了解高职学生的特点

同样是开设平面设计类课程,在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还是有区别,这主要还是我们所面对学生群体的不同,我们只有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高职院校学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大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缺乏主动学习。正因为有这些特点,他们是高考的失败者,上了高职,他们继续将这种习惯带上来,上高职学生的课,老师一般都要善于管理课堂,要经常去纠正某些同学的讲话、做小动作和睡觉,而且还不能讲得太严厉。对于经常缺课的同学还得多过问,多关心,否则到课率会越来越低。(2)大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他们经历高考失败后显得很迷茫,对新事物更是缺乏兴趣,勉强被老师赶着往前学,当遇到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显得没信心,会不由自主地选择放弃,如果班上这类同学多了,老师有时是顾及不到的。(3)动力能力强,思维活跃。大部分高职学生对于理论的学习兴趣不高,但只要遇到需要动手制作的,对能立竿见影的制作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联系实际的案例更能吸引学生。

3 高职平面设计类课程教改建议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教学过程中注重他们动手能力、技能的培养,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结合笔者近十年的平面设计类课程教学经验,提出以下教改建议:

(1)上好前导基础课程。开设平面设计类课程之前的学期应先开设如美学、素描和色彩等知识的相关课程,为平面设计课程打好基础,不学这些课程以后将造成美感和灵感的缺失。(2)根据社会需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平面设计类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比如:广告专业要注重平面广告设计方面的教学,室内设计专业要注重平面设计软件在室内设计方面的教学,电子商务专业要注重平面设计软件在网站设计、网店美工方面的教学。(3)教材的选择。虽然我们鼓励选择与专业相关、以后就业相关的教材,但教材选择完后不是一劳永逸的,全部按照教材讲授,而是需要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不断补充,不断更新,不断完善。(4)安排有实践经验的老师担任主要教学任务。高职老师上课要持之以恒地做到在上课内容方面吸引学生,善于管理好课堂。当然我们要强调的是有实践经验还是不够的,还要了解高职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大部分学生都学有所长。(5)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理想的平面设计类课程应全在机房上课,使用教师机上的广播系统进行现场教学,便于学生在自己显示器上看到教师操作,教师在自己的显示器上控制、查看任何一位学生的操作,可以实现双向传递文件。(6)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发展。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要尽量关注到每位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您的教学中,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每个学生的悟性都不同,我们不求齐头并进,考核标准也可不同,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到后续课程。(7)以任务驱动为主线,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8)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以我院为例,在独立实践周、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这三个环节开展校企合作,在前两年的独立实践周中,让学生先认识企业的工作岗位,了解上岗所需要的技能,从而确定学习目标,从大三及时学期开始开展校内外综合实训,一部分学生进入学院的实训中心,在实训老师的带领下做一些模拟项目和真实项目,另一部分学生进入合作企业实训,他们在部门主管的带领下由简到繁,一步步完成真实项目,离企业的要求越来越近,在这个环节从系部到主管实训的教务处都要进行定期巡查,实地了解实训效果,不断总结经验。安排在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先前在企业能坚持下来的学生,大部分都已经转正,真正做到在企业真实岗位上工作。

开设平面设计课程是为了培养实践能力强的技能人才,教学实践的前提是必须对市场和行业的发展趋势有认识,站在这个高度才能充分认识平面设计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教学核心应落实于重视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思考力和决策力的平面设计人才。

教改类论文:探析机械类专业的教改与实践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机械类专业课程,一直以来都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实践教学对于高等院校的机械专业课程来说,无疑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教学改革。鉴于此,文章结合当前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教学的现状,对该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教改;实践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政策的不断调整,人们的就业意识和工厂用工的意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对于部分特种作业,国家规定必须持证上岗,这也对我国各大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要更加注重实践操作的教学改革得到了我国各大高等院的普遍认可,尤其是对于机械类专业来说,理论结合实践操作的教学改革其意义更加深远。

二、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生产、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先进的生产管理不断涌现。但是对于很多高等院校来说,机械类专业的教学资料、教学设备和场地呈现出比较落后的状态,尤其是在专业学习和实训的过程中,问题暴露得更加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条件有限。目前,我国很多的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教学所采用的教材相对比较落后,内容也不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实践教学方面与理论教学脱节,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只是走马观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同时随着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激增,现存的教学设备和实训场地已经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并且实训设备陈旧、实训消耗的费用增加等问题对实训教学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了恶性循环。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教学效果不佳。传统的机械类专业教学,认为理论教学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实践教学,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也不高,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简单指导学生按照书上的操作模仿一遍,严重遏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长此以往势必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对实训课失去了学习兴趣。

3.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实训教学和理论教学存在一定的区别,教师也有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的区别,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应该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4.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过于被动。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机械类专业教学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在实际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参与实践教学过程的主动性不高。一些教师也很难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只要学生能够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应的教学任务,教师就没有了其他的要求,忽视了实践过程的重要性。另外,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没有专业的理论来指导实践环节的创新活动,的实践教学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如此,不仅没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教学质量,反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促进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和实践的几点建议

1.优化机械类专业教学体系。优化机械类专业教学体系是提高机械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主要由两大模块组成,一个模块是实验室以及实训场地等,另一个模块指的是教学内容和方式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硬件和软件。机械类专业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学生必须在掌握基本知识理论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毕业之后顺利找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因此,在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中,应该强调以实践教学为中心,完善和优化教学体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有感触,高等院校的机械类专业教学体系应该采取两阶段、三模块的方式。三模块主要内容有基本实践、实训实践以及综合实践这三个重要部分,并且在这三个重要部分都应设置教学和实践两个阶段。基本实践是基础教学阶段,主要内容应该以简单机械操作、测绘以及CAD等为主;实训实践应该结合院校对机械类专业的职业实践学习,最常见的如数控技术专业可以开设相关的机械设计与维修等等;综合实践就是利用岗位实习来全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阶段。在这里值得一提的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在设计实践方案和动手操作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他们的各项能力得到提高。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要想培养出高素质、有能力的人才,首先应该有高水平的教师,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高等院校应该重视到这点,以“双师”素质培训为目标,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与校外的进修学习合作,有组织地对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3.注重实践教学,增强动手能力。在新时期的今天,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理论教学。首先要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训技能。其次要拓宽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在教学内容上不应该只重视机械类专业课程,对于相关的计算机基本操作,基本英语能力的应用等等也要进行突出加强。这样学生毕业后,在拥有了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具有其他方面知识的基础,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就是要重点突出核心技术能力,对于一般的机械类专业学生来说,其核心技能应该是机械cad或机械cam技术能力,这方面的专业技能更加需要在专业的实训环境下进行理解和巩固。教师也要设计出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对核心技能的学习。

4.拓宽学生的实践渠道。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仅与教师的资质能力有关,与教学资源的丰厚与否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上文中提到了在我国许多的高等院校当中,实训的场地和机械设备非常有限,极其不利于学生实践操作,那么拓宽实践渠道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从外界渠道获取的更多的教学资源相比于校内的学习,其教学效果更佳,通过校企合作将丰富的时间经验带到校园中来,这对于实践教学的效果有非常大的帮助。校外实习单位拥有真实的时间场所,在校外进行实习的过程中,依托企业的技术人员和专家对我们的学生和教师进行指导和帮助,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并且建立校企合作对于双方都有利。这样一来可以使得实习基地不仅可以为科研开发提供良好的平台,还能促进人才培训工作的开展,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不断推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院校的机械类专业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展的需求,暴露出种种问题。为了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只有在教育上进行创新和改革。在上文的论述中,对于机械类专业的教学创新和改革方法源于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感悟。笔者希望能够以此得到社会和相关部门的关注,使得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教学能够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精选范文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