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德育案例范文

摘要: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德育案例的应用研究,要以“案例”为载体,采取“德育工作实践—案例形成—案例积累—传播分享—案例应用—总结理念—前瞻性探讨”的校本教研途径。主要采用理论研究、行动研究、案例开发与传播共享研究等方法。在研究中,坚持实践性原则,着眼过程,注重发展,重视操作,强调行动性、开放性与生成性。
德育案例范文

德育案例范文:体育课中的德育教育教学案例

一、案例

在一次跳绳课中,体委整队汇报人数的时候,我发现少了几个同学,就问其原因,体委汇报说有几个同学去排练节目了,可是说到某同学的时候,突然有个学生脱口说:“小蛤蟆”去厕所了。当时我就把那位同学喊到前面来,问他为什么给同学起外号。他对我解释说那位同学爸爸的外号就叫“丁蛤蟆”,因为他爸爸养蛤蟆得的这个外号,所以同学就叫他“小蛤蟆”和他开玩笑,又恰好上一节课学了《童趣》,文中有一句“忽然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当时我明白了,原来这个所谓的“小蛤蟆”碰上了“癞蛤蟆”。后来我让学生进行常规热身活动(跑步),之后我问了那个学生,他说大家都是这样说的,我当时就问为什么我只听到你一个人说呢,他没有回答。之后我又问:“那你认为那个同学听到你们这么说他有什么反应呢?”他也没有回答。我接着问:“如果同学都喊你‘癞蛤蟆’的话,你怎么想?”他说:“听到了很伤心。”我接着说:“那你认为那个同学是会有与你相同的感受,还是无动于衷呢?相信你比老师更加了解那位同学吧。”他哭着回答说:“他也会很伤心的。”于是我就顺着他的回答,给他一个结论:大家都是同学,要互相尊重。今天还好他不在,但不要认为他本人不知道就可以随便叫。像这样的情况我想在教学中还是很常见的。比如,在上课的时候因为一点小摩擦就会发生小的碰撞,在分组练习的时候就孤立他,或是在体育活动中故意推、拌等等。试想,如果我没有及时制止或者在所有同学面前批评他的话,也许会造成反面效果,我想也许会有这样几个结果:一是随便你怎么说,反正大家都是这么叫的,造成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找些臭味相投的人来反抗;二是在同学面前感到羞愧,自尊心稍微差点的学生就会影响学生间的相处;三是让被羞辱的同学有报复心理,造成恶性循环。

二、反思

在这个案例中,如果没有及时了解并解决问题的话,学生间的这种不尊重同学的行为会在不同的学科学习中上演,同时在体育课上,学生的自由度要高于其他学科,如果矛盾升级的话,就会导致在练习中进行报复行为,在中途伸个手或者伸个脚的,令练习者感到害怕,导致危险的事故发生。试想一下,要是情况恶劣的话,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我想这不是我们能够承担的。德育教育要适时地开展,把危险的事情扼杀在萌芽之中,以防万一,做好保护和帮助的措施。所以体育与德育要并重。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化县四棚中学)

德育案例范文:职高德育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案例

2012年我在2011级机电青海班开设了一节教学研讨课,课题是《民族区域自治》。

一、创设生活化的课堂

首先我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MTV《爱我中华》,并请他们带着问题思考这首歌曲中反映了什么问题,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情感。欣赏完歌曲后学生都能够说出反映各民族大团结等内容。

随后我趁热打铁问:“你知道我国有多少民族吗?”“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这时学生纷纷你一言我一语地争相发言,“藏族”“傣族”“蒙古族”“白族”等等,接着我给出一组图片让他们指出分别属于什么民族?为什么属于这个民族?有哪些民族特色?绝大多数民族学生都能说出,如藏族,服饰很有特点,长袖、宽腰、大襟,喜欢哈达等,但学生对有的民族学生不是很了解,如白族,这时就需要教师补充讲解,如白族崇尚白色,青年女性衣服主要有头帕、上衣、领褂、围、长裤等组成。通过这一组图片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开始活跃起来。因为我任教的是青海海南州班,于是我问“我们班有少数民族的同学吗?”不出意外,居然还真有,少数民族的学生纷纷举手,大约有26个同学是少数民族,我请其中一个同学说说他们民族的特色,这个同学是壮族的,他说他们那里过年时大家都会聚集在一起,走亲访友,吃美食。其实他的回答和其他民族并没有任何不同,但是我又不能抹杀他的积极性,于是我说:“这些特色和其他许多民族都差不多,这正是民族大融合的好体现啊。”

二、结合实际进行教学

接着我又抛出一个问题“我国历史上哪些朝代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学生都抢着回答“元朝”“清朝”,得出结论:各族人民共同完成了祖国统一大业。

我们应该实行怎样的民族制度呢?接着我给学生介绍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特别是重点介绍了五个民族自治区,通过动画的形式通过多媒体一一给学生展示,还讲解了自治区的自治权。然后我请同学分析我国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它的优越性有哪些?关于这部分内容我没有用传统的教学思路由教师讲解,而是给出一系列图片,一组是新中国成立前西藏同胞特别是农奴所过的悲惨生活和所遭受的各种酷刑,另一组图片是新中国西藏同胞所展露的幸福笑脸和美好生活。看到旧中国西藏农奴的衣不蔽体、骨瘦如柴和遭受的各种酷刑时,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啊!”的声音,看到新中国西藏同胞崭新的房屋和在明亮的教室接受教育时,学生纷纷说:“变化好大啊!”“真好!”

三、学会正确分析事件

我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关于新疆“7.15”事件的视频,视频中的少数藏独分子打、砸、抢、烧,对当地的居民和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和破坏,我让学生分析了这一现象,问他们希望生活在安定的环境下还是动乱的社会中?学生纷纷指责那些破坏分子,同情无辜受害的群众。

我给学生总结,我们播放这段视频,不是为了说什么大话、假话,我们应该切实感受到和平的重要性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我们也应该感受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之后各民族的巨大变化。大家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更好地生活和学习,并且要积极维护这种民族大团结的美好生活。我发现看了视频后大家都很愤慨,都很痛恨那些民族分裂分子,鄙视他们的恶劣行为,这比老师千言万语的说教要有效得多!让学生自己深切感受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他们才会珍惜。

课后我给学生留了一道作业:你是如何看待新疆事件的?从作业情况来看,学生都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甚至在网上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效果很好。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自治区,熟练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的国情的民族制度。运用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学会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分析近期我国民族自治区域出现的一些政治现象,确立自己的政治方向,并且能学会利用这一民族政策从而促进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

课后我询问了其他听课教师的意见,他们说这节课的好处有四个:一是结合学生实际进行讲解,主要表现在让班级实际存在的少数民族的学生讲本民族的特色和实行民族区域的好处;二是不回避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播放“新疆事件”的视频,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民族分裂对人民、对社会、对国家的危害;三是并非就教材讲教材,而是能够突破教材,给学生补充教学;四是通过图片说明前后西藏的巨大变化,比教师乏力的语言效果要好得多。

德育贴近生活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以生活实际为切入点,进行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 仪征技师学院)

德育案例范文:浅谈德育课堂教学中案例的应用

【摘 要】针对中职德育课教学的特点,阐述德育课教学适于采用案例教学法,并举例说明案例在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德育课堂 案例教学 应用

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及教学目的、要求,使用具体的案例,通过展示案例、学生分析讨论案例和教师讲解案例展开对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浅谈德育课堂教学中案例的应用。

一、案例的选择

在案例的选择上,应考虑以下特征:

(一)教育性。德育课是一门培育学生做人的课,它对帮助学生提高他们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以及就业后继续学习、创业、创新的能力,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导向作用,最终帮助学生修正和完善其个人的性格。德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将有教育意义的、积极向上的案例贯穿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

(二)针对性。德育教学要达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统一的目的,就必须围绕教学任务和目标,针对要传授的知识点,以及学生的思想实际,选择最贴近学生的事例,启迪学生,纠正学生片面或错误的认识,且案例的叙述要明确,要呈现出问题的困境,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切不可设计那些只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脱离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思想实际的环节。

(三)生活性。案例的内容应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要贴近生活,要贴近社会实践,内容要有具体的细节,通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使学生感到看起来深奥难懂的知识,其实也亲切有趣,易于理解,这样学生才有了进行思考和比较的丰富的信息材料意愿,容易发现具体问题所在,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更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与反应。

(四)时效性。兴趣是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强大动力。古老、经典的案例,以及教材上的案例,容易满足教学的需要。但这些案例难免使好奇心重的中职学生产生倦怠心理,难以吸引他们的兴趣。因此,为了引起学生对案例的兴趣与参与,案例的选择要尽量新奇、有趣、时代感强,或者紧跟形势。发生不久的影响较大的事件,能较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切中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开启学生的思维,为整个课堂教学的成功打下基础。特别是在课堂导入案例时,这是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内容的关键之一。

二、课堂教学中案例的具体应用

在教学过程,处处都存在使用案例的时机,一般来说,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处:

(一)利用案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进入新课教学之前先举案例,以精彩案例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让学生在案例中得到启发,从而过渡到新课教学。如在学习《学会和谐交往》时,笔者就首先向学生讲述了一个摘自《中国教育报》的案例:一位医学博士毕业后回到原单位,由于以前与单位同事的关系不好,被医院以人事改革的缘由拒绝接收。该博士在网上找工作并被美国的一家医院录用。讲完案例后让学生讨论,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学生的回答自然是五花八门:“树挪死,人挪活,找工作不要在一棵树立上吊死”,“用人单位应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人际关系的好坏会影响到工作”,等等。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后,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进新课的教学中。当然,通过案例学生从中受到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教师也可以因此引导学生学会多方位、多角度地看待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巧用典型案例,突破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巧用一些典型案例,从案例分析入手,将抽象的理论用形象的案例进行表述,则比较容易让学生理解贯通,将重点难点内容突破。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在讲《影响商品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一课时,笔者给学生播放了视频案例——上海农民用拖拉机碾掉百万斤滞销卷心菜》,同时,结合本土案例——2009年南宁的香蕉滞销,引发学生思考:卷心菜为什么销售不出而被农民用拖拉机碾掉?农民的香蕉为什么烂在地头无人收购?一年当中鸡蛋价格大概什么时候是最贵的?商品价格的波动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在生动的事实案例面前就会积极地开动脑筋思考并寻求问题答案。

(三)练习使用案例,巩固知识、能力。为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在讲解完重点难点内容后,教师可根据需要设计综合性的案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讲“学会合理消费”时,教师用两个老太太在天堂相遇时的对话的案例,根据老太太的话:“我终于把买房子的钱攒够了,在前几天住进了梦寐以求的大房子”、“我年轻时通过贷款买了一套大房子,终于在前几天还清了银行的贷款”所(下转第41页)(上接第36页)反映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消费观,把学生分为两组,每组学生各代表一位老太太的消费观,然后两组学生互相质疑,在争论与质疑中逐步认识到了传统的消费观与现代的消费观的利与弊,不仅巩固强化了所学的知识,顺利达到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通过这样有力的对比,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是经过思考的知识、活的知识,更容易使学生认识到问题的实质。同时,他们慢慢地也能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三、案例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案例应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举例要适当,必须紧扣教学任务和目标,针对要传授的知识点来进行,切忌脱离教学内容。二是案例推出后,教师要给充当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不能要求学生马上就给出答案。三是教师要善于引导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四是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于教材及自己的观点,允许百花齐放,形成一种共同讨论、共同促进的良好环境和气氛。五是案例经过学生的课堂讨论后,教师应及时作出总结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以肯定为主,然后对不足的内容加以分析,并提出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从案例中你学到了什么?对你今后的学习有哪些启示和帮助?帮助学生在错误中学习。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实现了两个基本的转变:一是由教师的“教”为主向学生的“学”为主的转变,教师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与组织者。二是由重知识的传递向重能力培养的转变。在教师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一定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分析案例,自由探索、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充分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其思维与表达、辩述与讨论技能。而德育课堂变成师生互动的舞台,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是能充分发挥技校学生的潜能,是一种比较适合技校学生的有效教学方法。

德育案例范文:一个案例引发的德育反思

【案例】

教师节前,我布置学生采访心目中最敬爱的老师,并写一篇采访稿。文稿收上来一看,孩子们无论是视角切入、事例典型、遣词造句都令人耳目一新。我不禁“龙心大悦”,第二天自然广点“英雄谱”,他们也都喜笑颜开。其实做教师的情感都是那么朴素,快乐着孩子的快乐,幸福着孩子的幸福。学生何尝不是如此,你的一笑一颦可以使他手舞足蹈、信心倍增,也可以使他泪眼婆娑,失望无助。

下午,我余兴未了,信手拈了两本想找点感觉,谁知一翻吓一跳,张宇(化名)本子上的“良”赫然变成了“优”。我忍不住勃然大怒,但还是强压怒火等到下课。来到班上时,发现竟是两堂连上的微机课,转而又回到办公室,心境也渐渐平息下来。细细想来,张宇平时不是非常活泼,甚至有些内向,成绩也不是很理想,但他讲文明、有礼貌,做事认真踏实,按理说他不会这么做。我决定要找张宇好好谈一谈。

终于放学了,我单独留下张宇,一眼就捕捉到他竭力隐藏的慌乱眼神。但我不动声色,和他谈起最近练琴情况。此时,他略显紧张的心情逐渐放松下来。当我拿出他那本作文本,他又立刻变得局促不安了,脸涨得通红,嘴里打着卷。经过一番“善诱”,他终于道出了真心话:“其实我觉得自己的这篇文章能得到‘优’。”我闻言大吃一惊,重新翻开作文本并逐字逐句读了一遍,发现虽然语言不够优美,遣词造句也不够华丽,而且字也写得不是很工整,但真情实感,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老师发自内心的尊情敬意,看得出来他很努力了,对他来说,确实应该可以打“优”的。“真的耶,细看真写得不错,你的进步可真不小呀,如能将其中的病句和错别字改了就更好了,你想试一试吗?”我拍了拍他的小手说道。“我马上就改。”张宇说完就忙活起来,漾起一脸的微笑。

张宇走的时候,我一直送到楼梯口。我暗自庆幸没有因一时的怒火而犯下大错。古语云:因材施教。首先要读懂孩子,学会从孩子的视角观察他们的心灵,不要用成人的标准衡量孩子。其实这些思想和教育理论我们都知道,但实际践行了多少呢?回到办公室,我郑重地写下一行字:蹲下身子,孩子如此美丽。

【反思】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将教师比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说出了教师职业的本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新一代灵魂的塑造者。德育的神圣使命,要求教师必须用心灵的雨露、人格的力量去感化、影响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和人格。

一、聊天:成就孩子美丽人生的甘泉

(一)聊天的意义

1.拉近师生距离

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孩子的学习状态和效果。“爱屋及乌”就是这个道理,而和孩子聊天是实现和谐、民主师生关系的重要方式。通过聊天可以让孩子近距离、了解老师,知道老师其实也是有喜怒哀乐的普通的人;通过聊天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孩子更爱他们的老师,更喜欢上他们的课。

2.了解学生“他面”

当教师只注重学生的成绩时,那就只是关注学生的“智力因素”,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影响学习活动的速度和质量,解决“能不能学”的问题;非智力因素为学习活动提供动力,解决“想不想学”的问题。所以,通过聊天地了解每个学生,关注他们学习中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才能促进每个学生“想学习”“能学习”。

(二)聊天的策略

1.聊天之功在于心。学生年龄不大,但心理感受同样细腻而敏感,如果你对学生冷暖不问,说起话来冷言冷语,随意应付,学生便不会信赖你;如果你对学生一片真心,学生就会与你心贴心。聊天就是用真诚的心灵去关心、帮助学生,就是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与学生聊天要多用心,多讲真话、实话和贴心话,如果只是一味地讲大道理,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效果适得其反;要从学习和生活的每件实实在在的小事上去理解、关心学生,这样学生才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2.聊天之法在于情。教师与学生对话不能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要热情谦虚,从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把批评包含在真诚、理解与爱护中;创造愉快的气氛,善于从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事物聊起,循循善诱地进入主题,达到情感相通、言语相容。教师应做到有怒气者来时先消其气,急躁者来时我不急,无礼者来时我有礼。

3.聊天之力在于理。聊天要取得效果关键是以理服人,通过与学生相互探讨交流思想,帮助学生明辨是非,驳歪理而树真理。育人就要使人心服口服,以平等的姿态,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在一个平等、和谐的语境里交流。

4.聊天之路在于导。聊天时教师不要怕麻烦,要如绵绵细雨,同样要防止“久旱不雨,一下就满”的方式。对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可采取“拉家常”,由远而近,先轻后重;对性格耿直的学生,教师好直截了当把问题点出;对性格独特的学生,教师要善于从对方的内心需求谈起,先回避“烦恼”“卡壳”的问题,从旁诱导,迂回曲折前行。教师谈心要多方位出击,只走“宽阔大道”不成,要善于穿大街走小巷。同时聊天要尽可能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孩子感情上的共鸣。

二、赞美:激发孩子上进的力量之源

(一)赞美的意义

赞美是一剂良药,能够愈合因为犯错误而引发的心灵创伤和悔恨。尝试着用赞美的方法去教育犯错误的学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当你说他(学生)好时,他才会好起来。”所以,教师不要在学生中留下说教、监管、刻板的形象,而应是面带微笑的对话者,是一个常常带着欣赏的眼光看着学生们成长的智者。

赞美是一首动听的歌。思想家梭罗有句名言:“世界上有一首最动听的歌——赞美,这也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赞美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生命中无形的土壤、空气、阳光和水;赞美是沟通和理解,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

(二)赞美的策略

1.不失时机:抓住赞美的节点

正如雨水可以成为甘霖,亦可以为洪魔。 赞美只有在最需要的时候才发挥较大的作用。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时,赞美能让他再接再厉;当学生面临困境时,赞美如一针强心剂,让他振作起来;当学生沉浸在失败的痛苦之中,赞美如黑暗中的明灯,让他重燃希望。学生做了件好事,取得一点小小的进步,纪律有所好转,教师提问虽没答对却能认真思考,今天上课又没迟到,等等,都是表扬的好时机。每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赞美的渴望,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赞美他们。

2.恰如其分:把握好赞美的尺度

赞美不仅是对学生的肯定与鼓励,同时也是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赞美要做到言如其实、恰如其分。过轻的赞美让学生失望、泄气;过头的赞美有时让学生产生自满情绪,或者反过来认为你在取笑他。赞美应措辞恰当,有时还要在赞美时与教育相结合,或者赞美中有批评,这样有褒有贬,是非分明。

3.不拘一格:丰富赞美的形式

赞美通常以口头表扬为主,但不仅限于此,手势、表情、字条等都可以使用。不同形式的表扬可以收到异曲同工的效果。如赞美一同学有进步,可以说“嗯,不错!”也可以向他竖大拇指,或显露惊喜之色,或微笑点头,也可以在批改作业时,将你要赞美的话写在上面。

三、换位: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

(一)换位的意义

1.了解孩子的动机,从而真正理解孩子。换位可以让教师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行为动机,有利于教师找到最适合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否则,教师在教学过程容易误解孩子,错误地回应孩子,弄不好还会采用错误的教育方式。

2.体验孩子的感受,从而改变教育行为。换位思考其实就是理解孩子、感受孩子。从孩子的立场来看事情,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感受世界,才能有真正的理解、改善师生关系。

3.了解孩子的需求,从而关注孩子内心。看问题不要只看表面现象,而要寻找行为背后的动机。有时候,换一下位置,站在孩子的这一边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去看问题,多学点育儿知识,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那么我们就更容易理解孩子,能更理性地对待孩子。

(二)换位的策略

1.放下架子。自古以来,师生关系多讲究“师道尊严”。教师总是高高在上,强调教师的,学生必须服从教师。在工作中,有些教师对学生总是盛气凌人,往往学生对这样的教师是敬而远之。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有自己的人格、自尊,以及独创见解,新课程改革中也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师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必须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先成为小孩子,才能做孩子的先生。”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中,积极观察每个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设身处地去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和教师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广泛,获取知识的手段更便捷。在“试听环境中长大”的学生,很多方面比教师学得快,学得多。所以,教师应该学会放下架子,和学生一起成长。

2.蹲下身子。孩子从小就有交流的欲望,进入校园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角色定位上存在的主从性,在客观上导致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常常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一种欲说还休的被动境地。要使学生在与教师交往处于平等地位,让他们对教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教师必须遵循尊重、平等、理解的原则,蹲下身子,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少年儿童的大朋友。

3.搭好梯子。师生的正常沟通,仅仅是教师蹲下身子还不够,还需要给孩子搭好梯子,培养孩子自信。由于个体的差异,在学生群体中会出现一些学生表现缺乏自信、学习被动,不善交流,甚至被自卑困扰。作为教师,要在实践中帮助他们播下爱的种子,培养自信,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比如及时去发现孩子的每一点变化:课堂上勇敢地举手发言,及时次主动与教师打招呼,热情邀请孩子到自己家做客,向一个陌生人微笑致意,购物时学着讨价还价,同情弱者,帮助他人……所有这一切,教师都要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持续不断地鼓励他们。

换位,是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总有24小时,他会满怀自信地来到你身边,把你当作他的大朋友向你倾诉心中事,抒发心中情。(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小学)

德育案例范文:网络时代高职校德育案例传播与应用研究

国务院总理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今天担负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除了强化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育人德为先”,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必然渗透着政治的、世界观的、人生观的因素等,所以我们把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以及作为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思想教育统称为“德育”。

二十一世纪,全球互联网快速发展,中国互联网迅速与国际接轨,进入网络时代,博客、微博、QQ等迅速普及,学校教育教学也自然无法脱离网络。

德育案例是高职院校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学校各部门行政管理人员等全员育人工作中形成的具有先进性、科学性、价值性、可行性的真实事例,是教师总结撰写并通过网络来实现传播应用的一种策略支点。重点是个案资料的积累、研究,并通过实践、传播、分享、应用这些案例,使高职校的德育工作者、尤其是青年教师,在网络时代层出不穷的新问题面前,更好更快地应对,游刃有余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建立起网络德育案例信息库和交流平台,对教师转变传统德育的观念,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借助多媒体网络研究新时期的德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接受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复杂化

现今的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了学校、家庭以外的未知领域,结交了许多不相识的朋友,改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互联网对青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不如高中、大学紧张,业余时间可以游离于学校和家长的监控之外,学生们喜欢泡网吧,上网聊天、看新闻、发微博、在BBS上涂鸦、贴图、上传视频、玩网络游戏等,有的甚至上课时还在用手机上网。学生们大面积“触网”,使得他们接触新信息、新思想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的机会大大增加,从而对传统的德育方式的效果提出了挑战。当我们还停留在对个案的“孤岛式”研究的时候,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走在了教师的前面,在运用网络分享他们的经验。与普通大学、中学相比,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接触网络,负面的情感、事例的传播在一个学校与另一个学校之间,比正面的还要快。因此,对于德育工作案例的传播与应用,我们如果还停留在开会交流学习或传统的纸质出版物为载体的阶段,显然是很不适应的,也是很不利于德育工作开展的。德育工作在校内主要会受到时间的局限,在校际与地区之间,更将面临时间与物质双重成本的制约,恐怕更加无法适应新网络时代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年龄特征也正在年轻化,将以80后、90后为主。对于网络他们可能并不陌生,但作为独生子女一代成长起来的这些教师,在成熟的速度上却较60后、70后的老师更为缓慢。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实践也日趋具体化、多样化、复杂化。有许多年轻教师主要是专业教师,对学生既要传授专业技能,又要提升学生修养,并用自己的师德去影响学生,往往有些不知所措。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想方设法把老教师的宝贵经验尽快地保留与传播给新教师;另一方面,在网络时代,80后、90后的新教师将会遇到许多依靠过去经验和理论难以解释和应对的问题,这些问题随时产生,因地因人而异。解决这些问题,仅靠专家和教研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当事学校、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把出现的新问题以案例的形式收集起来,进行实践研究,一个一个地加以解决。所以,要使青年教师能够承上启下,快速成长,其关键在于利用网络,建立以校为本的德育工作案例制度,把学到的理论与对德育工作案例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断反思,来同化并形成新的德育理念,从而推动德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教师传统培训的理论化、简单化

传统的教师在职教育,目前都以理论、经验的课程培训为主,指望教师们通过理论培训马上“听了能懂,懂了会用”,这是不太现实的。传播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人们总是习惯于回避同自己原有认知要素相对立的不协调信息,反而积极接触与之协调的信息。年轻教师对不协调信息易于排异、歪曲,难以重构。专业人员所具有的知识大多要嵌入于情境活动之中,需要边做边学,才能学会。实际上,大部分教师在参与讲授为主的培训后,都很难把听来的知识和技能马上运用到日常管理上,反而成为难以消解的困惑。所以年轻教师在德育工作上的成熟,更是依赖于老教师的传帮带和自身经验的积累,这与飞速发展的新网络时代已经不相适应。目前各类教师培训往往为了培训而培训,简单化地搞几次讲座不能真正有实效。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是通过网络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建立以校为本的德育工作案例制度,并利用好网络开展校与校、地区之间的分享交流,达到传播与应用的效果,80后、90后的青年教师在这方面比老教师更有优势。德育工作案例的应用与传播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德育案例积累,教师把实际工作与教育研究相结合,重点围绕德育个案进行分析,撰写案例报告。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寻找同类个案,通过对同类个案的比较研究,从中可以发现新问题,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利用网络逐步积累大量案例,再进行研究的话一定可以总结出诸多的教育策略,这就为教育行为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二、网络时代德育案例的传播应用研究策略

为了使德育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德育真正使学生入耳、入脑、入心,学校要建立开发德育案例研究的机制,并加以传播、应用。在行动中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推广案例成果,制定德育工作案例共享机制,使之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和中介;让青年教师在案例中学习和总结先进的德育工作理念,再将先进的德育工作理念通过案例变为德育工作行为;通过问题的解决将成功的经验运用于德育工作之中,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典型的德育工作案例资料的积累

通过对德育工作案例资料学习与应用,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水平。首先要在学校建立网上德育信息资料库,为德育案例的应用研究搭建好交流平台。全体教职员工在教育实践中撰写德育工作案例,能够将典型事实用记叙文的形式写出来,并上传到网上,经过部门负责人的审核,才能公开。其原则是案例的撰写必须具有真实性,即所写案例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有据可查的,而非道听途说的。但是要隐去所有当事人的姓名和班级等有关信息,重要的是在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即选择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影响的案例。建立了德育职教网络平台,旨在加强各校德育交流,高职院校德育网络平台为彰显各校风采,可以分级设置:一级版块以学校名称建立,二级版块以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案例、德育活动案例、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社团活动、学习资料为分类。各成员单位指定一名工作人员为本校版块管理员,负责审核本校成员注册信息的正确性和发贴的合法性。当各校不断有德育案例上传,网络的资源就会越来越丰富,加入的人员也会越来越多,德育研究交流就会蔚然成风,德育工作的创新成果也会不断出现。

(二)形成德育工作案例的传播交流机制

做到送出去时有接收的,引进来时有供应的。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特别需要迅速及时地掌握近期的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德育的新的内容。如果利用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及时、大量、交互等优势,就可以在自己的实践中边学习边运用。网络可以使学校德育内容得到扩展,网络信息会极大地丰富德育资源,使我们的德育工作有了凭借。网络提供了与有关学校、有关地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共同发展的可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案例的积累,有赖于各校结合自己的德育工作案例,及时回顾反思,积累自己和他人的案例;形成研究学习氛围,学习别人,探讨实践,总结反思,共同提高。这会产生以下作用:

更新德育观念。高职院校通过德育案例的传播共享,德育工作者会积极深入地研究德育在网络时代的特点和规律,充分认识网络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会改变老的思维方式,也会同理学生喜爱网络的心理,不再一谈到网络就只看到学生接触它的负面的影响。教师会采取变堵为疏、积极参与、正确引导的做法,将德育渗透到媒体教育和信息教育之中。教师也会利用网络开展自身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如利用家校路路通平台跟学生的家长积极沟通,教师建立QQ群与学生交流。有一位教师就利用QQ群解决了一个学生离家出走的问题。学生由于父母闹离婚而离家出走,手机不愿意接听,但教师发现她建立的QQ群中该学生在线,于是耐心地跟她聊,学生也把她的烦恼在QQ中倾诉出来。在教师的开导下,学生终于回家了。目前学校的专题学生工作都开通了微博,交流更加直接,不受时间、地域等因素的影响。

教师会意识到利用网络德育案例的交流可以找到很多方法,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网络是这个时代的人们人际互动的新空间,在互动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网络道德规范。但部分学生网络道德感弱化倾向明显,网络道德失范,通过德育案例的交流,可以着重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网德教育”,形成青年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知。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要他们学会选择,识别良莠,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自律的习惯。学校在传授网络技术的同时,加强网络道德训练,增强青年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从而改善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状况。

在新的形势下,培养一支业务精通又懂网络技术的德育工作者队伍显得尤为紧迫。网络时代要求从事德育工作的干部和教师学会运用网络,把德育教育渗透进去,这样才能面对新世纪的高职院校学生,解决网络时代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这支队伍应当具有深厚的德育理论水平,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责任感;具有深入了解网络的特征,熟练地使用网络、驾驭网络,即会用网上的正面材料,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培养其解疑释惑的能力;具有强烈的开拓精神,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思路的与时俱进的精神。也会利用网络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学生的才艺可以在网上展示、学生取得的成绩可以通过网络公示,学生之间的矛盾可以利用网络来化解。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平台开展教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合理运用现代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网络为教师服务的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可以自由探索的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德育案例的交流,让学生在网上自由地谈天地、论古今。这样网络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参与性和探索的精神。

(三)通过德育案例应用进行自我反思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工程。教育工作者需要经常反思,在反思已有德育工作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间的差距中完成理念的更新,这一过程需要经验与理念的共同引领。所以当自己的德育案例受到别人的关注时也要多关注与自己相似的德育案例,看别人处理的办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以后的德育工作中进行完善,并修改自己的德育案例。

在反思理性的德育工作与现实的差距中完成向行为转移的飞跃,这一过程需要同伴互助。教育工作者不能是孤立的,在原来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体系中进行创新,特别是与同伴的探讨,在德育案例的交流平台把自己应用的心得告诉别人,并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这样可能会有更加创新的方法。遇到困惑借助德育案例交流网络还可以向同伴讨教,这样的策略可能对年轻教师的成长更加有帮助。

在反思德育工作行为与学生实际收获间的差距中完成规律的揭示。这一过程是需要专家引领下的行为反省。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使教师获得养料,完善知识结构,学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和先进经验,并借助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甚至普通人的力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德育案例的应用研究,要以“案例”为载体,采取“德育工作实践—案例形成—案例积累—传播分享—案例应用—总结理念—前瞻性探讨”的校本教研途径。主要采用理论研究、行动研究、案例开发与传播共享研究等方法。在研究中,坚持实践性原则,着眼过程,注重发展,重视操作,强调行动性、开放性与生成性。根据不同的问题,还可以确定不同的研究课题;各研究课题小组及个人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发展。在具体实施时面向全校,或一个地区同类几所学校构成一个整体的运作体系。

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德育案例的应用研究,更应注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活动的案例。教师要帮助学生多开展职业生涯的规划活动,并在各阶段引导学生认识所学的专业。各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案例可以充分地在网络上分享,并真正地运用到德育的活动中去。这样正面的活动开展得多一些,学生的院校生活就会更加丰富多彩,德育案例的交流研究就更加有实际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德育案例范文:新网络时代高职德育案例传播和应用研究

[摘要]新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主要是学生接受信息已经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来自网络的信息非常普遍。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利用网络进行德育案例的传播与应用的研究,以“案例”为载体,采取“德育工作实践—案例形成—案例积累—传播分享—案例应用—总结理念—前瞻性探讨”的步骤,相互交流学习,提升德育工作的水平。

[关键词]新网络时代 德育案例 传播 应用 研究

国务院总理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今天担负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除了强化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育人德为先”,道德是不容忽视的。我们把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以及作为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思想教育统称为“德育”。“新网络时代”区别于前十年已经习惯称为的“网络时代”,它是指以2005年为起点的十年,是全球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第三个十年,也是中国互联网迅猛发展的第二个十年。

“德育案例”是指高职院校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学校各部门行政管理人员等全员育人工作中形成的具有先进性、科学性、价值性、可行性的真实事例,教师总结撰写并通过网络来实现传播应用的一种策略体系;重点是个案资料的积累、研究,并通过实践、传播、分享、应用这些案例,从而使高职校的德育工作者、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新网络时代”层出不穷的新问题面前,更好更快地应对,游刃有余地分析、解决问题。所以,网络德育案例信息库和交流平台的建立,对教师转变传统德育教育观念,适应新形势发展,借助多媒体网络研究新时期的德育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接受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复杂化

新网络时代,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学校、家庭以外的未知领域,改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互联网对青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不如高中、大学紧张,业余时间学生们喜欢上网聊天、看新闻、发微博以及在BBS上涂鸦、贴图、上传视频、玩网络游戏等,学生们大面积“触网”,使得他们接触新信息、新思想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的机会大大增加,从而对传统德育方式的效果提出了挑战。当我们还停留在对个案的“孤岛式”研究的时候,学生已经走在了教师的前面运用网络分享他们的经验。与普通大学、中学相比,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接触网络,负面情感、事例的传播在一个学校与另一个学校之间,比正面的还要快。因此,对于德育工作案例的传播与应用,我们如果还停留在开会交流学习或传统的纸质出版物为载体的阶段,显然是不行的,也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

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也正在年轻化,对于网络他们可能并不陌生,但相对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教师,他们掌握的速度很慢,同时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实践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有许多青年教师主要是专业教师,对学生既要传授专业技能,又要提升学生修养,往往有些不知所措。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想方设法把老教师的宝贵经验尽快地保留与传播给新教师,使他们间接地接受学习;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把出现的新问题以案例的形式收集起来,进行实践研究,一个一个地加以解决。所以,要使青年教师能够承上启下,快速成长,其关键在于利用网络,建立以校为本的德育工作案例制度,把学到的理论与对德育工作案例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断反思,来同化并形成新的德育理念,从而推动德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教师传统培训的理论化、简单化

传统的在职教师教育,都以理论、经验的课程培训为主,老师们很难做到“听了能懂,懂了会用”。传播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人们总是习惯于回避同自己原有认知要素相对立的不协调信息,反而积极接触与之协调的信息。青年教师对不协调信息易于排异、歪曲,难以重构。专业人员所具有的知识大多要嵌入于情境活动之中,需要边做边学,才能学会。所以青年教师在德育工作上的成熟,更是依赖于老教师的传帮带和自身经验的积累,这与飞速发展的新网络时代已经不相适应。通过网络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行之有效的,而且不受时空限制。

建立以校为本的德育工作案例制度,并利用网络开展校与校、地区之间的分享交流,达到传播与应用的效果非常迫切。通过德育案例积累,教师把实际工作与研究相结合。重点围绕德育教育的个案进行分析,撰写案例报告。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寻找同类个案,通过对同类个案的比较研究,从中可以发现新问题,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这将为教育行为提供科学的指导。

二、 新网络时代德育案例传播与应用研究策略

为了使德育教育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德育教育真正使学生入耳、入脑、入心,学校要建立开发德育案例研究的机制,并加以传播、应用。在行动中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推广案例成果,制定德育工作案例共享机制,使之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让青年一代教师在案例中学习和总结先进的德育工作理念,再将先进的德育工作理念通过案例变为德育工作行为,通过问题的解决将成功的经验运用于德育工作之中,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的德育工作案例资料的积累,德育工作案例资料学习与应用

首先要建立网上德育信息资料库,为德育案例的传播与应用搭建好交流平台。全体教职员工在教育实践中撰写德育工作案例,将典型事实用记叙文的形式写出来,并上传到网上,经过部门负责人的审核,才能公开。其原则是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即案例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有据可查。但是要隐去当事人的姓名和班级,重要的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德育职教网络平台,旨在加强各校德育交流,高职院校德育网络平台为彰显各校风采,可以分级设置:一级版块以学校名称建立;其下的二级版块以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案例、德育活动案例、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社团活动、学习资料为分类。各成员单位指定一名工作人员为本校版块管理员,负责审核本校成员注册信息的正确性和发贴的合法性。当各校不断有德育案例上传,网络的资源就会越来越丰富,加入的人员也会越来越多,德育研究交流就会蔚然成风。德育工作的创新成果也会不断出现。

(二)形成德育工作案例的传播交流机制

如果利用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的及时、大量、交互等优势,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就可以在自己的实践中边学习边运用,迅速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德育的新内容。网络可以使学校德育内容得到扩展,极大地丰富德育资源。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案例的积累,有赖于各校结合自己的德育工作案例,及时反思,积累自己和他人的案例;形成研究学习氛围,学习别人,探讨实践,总结反思,共同提高。这会产生以下作用:

1.更新德育观念。高职院校通过德育案例的传播共享,德育工作者会积极深入地研究德育在网络时代的特点和规律,充分认识网络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改变旧的思维方式。教师将采取变堵为疏、积极参与、正确引导的做法,将德育渗透到媒体教育和信息教育之中。教师也会利用网络开展自身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如利用家校路路通平台跟学生的家长积极沟通,教师建立QQ群与学生交流。有一位教师就利用QQ解决了一个学生离家出走的问题。

教师利用网络德育案例的交流,可以着重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网德教育”,形成青年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知,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要他们学会选择,识别良莠,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自律的习惯。学校在传授网络技术的同时,增强青年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从而改善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状况。

2.提升网络德育队伍的专业化。在新的形势下,培养一支业务精通又懂网络技术的德育工作者队伍显得尤为紧迫。“新网络时代”要求德育工作的干部和教师,学会运用网络,把德育渗透进去,这样才能解决网络时代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这支队伍应当具有深厚的德育理论水平,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责任感;具有深入了解网络的特征,熟练运用网络,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和解疑答难的能力;会利用网络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平台开展教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运用现代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网络为教师服务的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可以自由探索的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德育案例的交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

(三)通过德育案例应用进行自我反思

德育工作者需要经常反思,在反思已有德育工作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间的差距中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这一过程需要经验与理念的共同引领。所以当自己的德育案例受到别人的关注时,也要多关注与自己相似的德育案例,取长补短,并不断地完善。

在反思理论性的德育工作与现实的差距中完成向行为转移的飞跃。这一过程需要同伴互助。教育工作者不能是孤立的,在德育案例的交流平台,把自己应用的心得告诉别人,并与他人进行思想的碰撞,这样可能会有更创新的方法。遇到困惑借助德育案例交流网络还可以向同伴讨教,这样的策略可能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更有帮助。同时在反思德育工作行为与学生实际收获间的差距中完成规律的揭示。这一过程是需要专家引领下的行为反省。教师利用网络学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和先进经验,并借助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甚至普通人的力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新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德育案例的传播与应用的研究,要以“案例”为载体,采取“德育工作实践—案例形成—案例积累—传播分享—案例应用—总结理念—前瞻性探讨”的校本教研途径,采用理论研究、行动研究、案例开发与传播共享研究等方法。在研究中,坚持实践性原则,着眼过程,注重发展,重视操作,强调行动性,开放性与生成性。根据不同的问题,还可以确定不同的研究课题;各研究课题小组及个人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发展。在具体实施时面向全校,或一个地区同类几所学校构成一个整体的运作体系。

新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德育案例的传播与应用的研究,更应注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活动的案例,教师要帮助学生多开展职业生涯的规划活动,并在各阶段引导学生认识所学的专业,各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案例可以充分地在网络上分享,并真正地运用到德育活动中去,这样正面的活动开展的多一些,学生的院校生活就会更加丰富多彩,德育案例的交流研究就更加有实际意义。

德育案例范文:关爱留守学生德育案例

【案例背景】

留守学生是伴随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社会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向城里打工,在农村悄然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乡村留守子女。他们接受的教育也许仅在学校了。家庭教育这一环节已经严重缺失,因为他们的家长——农民工对孩子的监护是处于真空或半真空状态的。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亲情的温暖,孤僻、偏执、情感冷漠是他们的通病。他们渴望亲情的爱,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渴望得到同学的关怀。当我们用心地走进留守学生的心灵时,就会发现他们的行为习惯不良,人格发展不健全。他们是缺少成人的正确引导,做老师的应对自己的学生一视同仁,甚至要付出更多,只要我们不放弃,肯定会有收获。

【情景描述】

那是在一个晚自习,我正在批改学生的作业,一个女生来到我面前,说想与我单独谈谈,这个孩子叫徐丽(化名),是我的地理课代表,平时虽不爱说话,但工作认真负责,成绩也还不错。只是最近精神有些恍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我在今天课上发现他没有认真听讲时,对他说:“孩子,你最近精神状况不好,要不要回寝室休息。”她含着眼泪看了我一眼,摆了摆头。我留下了一句话:“如果想找人说说话,就找我吧。”

晚上,她果然找了我。我忙把她叫到办公室与我并排坐下,关切地问:“最近怎么了?”她坐在那里,头埋得低低的,眼泪唰唰的直往下掉,磨蹭半天终于说了句:“我不想上学了,我是个坏女孩。”听这此话,我十分吃惊,忙问发生了什么事,她只是小声的说:“我喜欢上了一位男生。”听到这里,我已明白几分,初三的学生,此时正是对异性产生朦胧感情的时候。于是,我就对她说:“你可以跟我详细说说吗?”可她坐在那里,不再说话,也许是难为情,也许是办公室还有他人,她不愿说。看到这,我不再要求她,就让他回教室,要她把心里想说的写下来给我,她含泪答应了。

看到她离开了办公室,我就想起这孩子的班主任曾经向我说过她的父母在外地务工,很久没有回来过,她是跟在奶奶身边,还有一个弟弟,家庭负担很重,她虽很听话,学习上,也很刻苦,成绩也还可以,但是性格内向,孤癖,不愿与同学、老师说话交朋友。这时我就想,这孩子难道仅仅是因为喜欢上了一个男生就不想上学了吗?

一节课过后,她交来了写的东西。我认真地看。把她的思想问题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初三以来,在强大的竞争面前,她有些力不从心,渐渐地对理科综合学习失去了兴趣和自信。二是喜欢上了本班的一位男生,明显的她“早恋”了。这两个问题,比较棘手,不是一时半会儿就可以解决的。怎么办?经过短暂的酝酿,我采取了以下工作方法。

【解决措施】

首先,我对其“早恋”有这清醒的认识,表示肯定。说明她已经对自己的思想进行了一次反思,而且找准了症结。这有利于老师工作的指导。也利于自己心理的调整。

其次,对她的这些“早恋”表示理解,但不赞同其逃避的想法——放弃学业。我对她说:“你这二个问题有其中一个就很麻烦,何况是两个,这是情感的堆积,必定烦恼。要是我,肯定也会忧愁烦恼的。但是我不主张采取消极逃避退让的策略。”我用了近一个多小时给她讲了早恋学生的特点,让她明白这是每个青春期男女生必经情感经历,让她明白早恋这种感情是圣洁的,是年轻人纯真性格的体现,不是可耻的事,但我们应学会驾驭感情的本领,而不做感情的奴仆。如果陷入早恋不能自拔的话,这种感情就成了自己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同时要多与班上的同学多交往,尽量在班集体中找到依靠、快乐,从而谈化、疏远这份青春的情感。

第三,学习问题。首先从她的理想说起,发现她给自己定的目标太高。其次分析了她目前的学习状况,指出她不笨,成绩也还过得去,只是一时没有看到希望。然后从家庭着手,希望她不要轻易放弃学习,否则这是一个种“自私”,不负责的表现,让她理解其父母虽极少回家,但却是她的生活保障的经济来源,让她明白父母由于没有文化,还要在外务工,所给她们寄的每一分钱是多么的不易。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角度告之:社会现在对人才的需求不会仅看你的学识,而更多的可能是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综合素质,而这综合素质就包括与人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等,因此我们现在的学习应该是过程远比结果重要。

第四,多管齐下,录求帮助。为了能尽快解决她的思想问题,我又采取了多管齐下,寻求更多帮助和关心的办法。因为她父母都在外务工,不好过多打搅,我就找了几个好同寝室的女同学,请她们多关心她,多与她一起学习聊天,几个女同学都爽快的答应了。

经过多次谈话和努力,现在徐丽情绪稳定,心情开朗,正积极复习,迎战中考。几周后,还给我写了一张条子,里面谈到了她的转变,看到它的条子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同时,她的这些情感经历我也为她保密,并没有告诉她的班主任和家长,因为我答应为她保密,我会继续关注这个孩子。

【案例反思】

留守学生,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学校的教师应本着把学生当孩子的思想,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并对其及时关心和帮助,让他们能轻松愉快地学习和生活。这些孩子们也不需要太多,只要做教师的稍加留心,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耐心、真心和诚心地给予帮助,就可以让他们在求学的道路上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

德育案例范文:德育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一、活动背景分析

我校地处盐城市闹市区,共有43个教学班级,近3000名师生员工。学校门前是一条有着几十年历史的老巷道,长约120米,宽不足5米。然而就在这狭窄的巷道两侧,却有二十多家小商店占道经营,使得门前的巷道拥挤不堪,学生行走举步维艰。特别是到了雨天,交通情况更为糟糕,学生进不得、退不出,险象环生,这严重影响了我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影响了我校师生的交通安全。由此,老师和同学们产生了解决该问题的想法。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向有关部门提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建议。学生是学校的主人,何不让他们试试!于是,我们决定让学生以“关注周边环境 探寻改善对策”为主题,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二、活动时间及活动目标

1.活动时间。本活动约需4周时间,先由教师提出本次活动的目标,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再成立调查小组,活动过程中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

2.活动目标。开展“学校周边环境调查及改善对策”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是为了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观察周围的世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身的价值感。通过活动,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社会,初步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同学、老师、家长交流合作的能力,帮助学生不断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三、活动准备

教师设计活动方案并与有关部门协商沟通,以方便学生完成本次实践活动;学生组成调查小组,了解学校周边环境,召开小组讨论会等。

四、活动过程

1.教师简述学校周边环境概况,激发学生开展该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2.小学六年级四班的学生自由组合,组成不同的调查小组。

3.各小组开展调查,教师参与其中的一些小组当参谋。调查内容大致如下:①了解学校周边环境的基本情况。(如卫生、绿化、交通、居民、商业区、无证摊点……)②采访当地的居委会干部,了解育红巷的历史。③采访城建部门,了解市政府关于我校周边建设的远景规划。④采访学校领导,了解学校发展的远景规划。⑤走访交通警察,了解有关交通管理法规。(如:商贩是否可以在此经营,摩托车、三轮车是否可以在此通行)⑥对小商贩所售食品进行采样,请市防疫站化验分析。

4.各个活动小组内部交流搜集到的各种信息,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整理成调查报告。

5.各个活动小组内部审议调查报告,并讨论、研究改善学校周边环境的对策。

6.教师深入各调查小组,了解各小组的调查研究情况并对各小组的调查研究情况加以指导。

7.班级召开交流会,邀请当地居民、社区领导、学校领导参加。各活动小组宣读调查报告及改善对策。学校领导、社区领导讲话肯定同学们的成绩,并对同学们的调查报告及改善对策进行具体的指导。

8.集体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提交给学校、社区及有关政府部门。

9.各活动小组在老师、校领导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分头落实各自提出的改善对策。

五、活动成果的交流与总结

1.指导学生写一篇有关育红巷交通状况的报道,投到当地报社,以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重视。(该报道已发表在《盐阜大众报》上)

2.为缓解学生行路难的问题,建议学校增开东大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东大门已开设并由学生自己管理)

3. 给市长写一封信,从而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已落实)

4.建议工商、城管等部门联合开展执法活动,取缔无照经营的摊点。(工商、城管部门已经两次联合开展执法活动)

5.建议市质检、卫生部门对学校两侧所售的食品进行质量卫生检查。(已经两次建议)

6.建议学校向学生供应物美价廉的午餐。学生提出多种营养餐方案。(由于多种原因未能落实)

7.组成红领巾绿化护林小组。与当地居委会协商社区的绿化工作。(已落实)

8.向当地居民印发一份倡议书,建议广大居民重新使用菜篮子,尽量减少白色污染。(已落实,有一定效果)

9.设计校园发展的远景规划图。(学校部分采纳了建议)

10.因学校地处闹市区,交通拥挤,部分学生提出迁校的主张,并在家长的协助下完成了可行性论证。

11.社区内开展一次以宣传保护环境为主题的摄影展览。(已举办)

12.社区内开展一次宣传遵守交通法规的活动。(已开展)

13.建议学校设立红领巾“金点子”信箱,广泛征求广大师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建设学校及改善学校周边环境的建议。(已落实,已收到一些好的建议)

14.班级召开总结会议,表彰奖励活动积极的学生。

六、活动评析

本次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事可做,有话可说。在活动中,学生增强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身的价值感。例如针对学校门前巷道拥挤的现状,学生建议学校增开东大门。这个建议很快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不久就增开了学校东大门,并由学生自主管理,对缓解行路难的问题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学生也从中体验到了小主人的快乐。再如学生建议学校设立红领巾“金点子”信箱,现在已得到了广大师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学校陆续收到了一些好的建议,并评选出了一批“小诸葛”。学生开展的各种各样的采访活动,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但本次活动过后,学校门前的巷道拥挤情况依然没有实质性改变,二十多家小商店虽经整治,一段时间后又卷土重来。学校提出的课间营养餐方案由于多种原因也未能落实。这些都给这次活动留下了遗憾。

德育案例范文: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中的运用

从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的需要出发,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简要介绍了案例教学法的定义,具体分析了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中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概括说明了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中实施的主要环节:精心选择适当的案例、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案例教学法 德育课 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指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情境,通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领悟和揭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深化感情和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德育课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在德育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中的作用

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般来说,在被动学习的情况下,教学的效果不会很理想,因而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教学中,尽管我们也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由于教师往往是以的姿态呈现信息,学生要接受、理解和记忆信息,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很明显。案例教学则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课前要搜集、查找资料,课上要阅读、理解资料,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获取信息,提炼观点。因此,学生在案例教学中要比传统教学中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得到更加充分和有效地发挥。

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首先,案例教学法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书本知识理论性强,而现实社会是个万花筒,通过案例教学,把社会现实中鲜活、生动的案例引进课堂,使学生能更真切地贴近生活,更具体地了解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基础。其次,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学生会身临各种各样的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和研究,努力去解决问题。如此反复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会有所提高。再次,案例教学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好奇心。尤其是案例教学法中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往往不设标准答案,只要学生分析得有道理,都会得到教师的肯定。这种民主、科学的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锻炼提高。

⒊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

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技能素质、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要求都很高。既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广博的学识基础,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既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又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客观的社会生活实际,及时地从生活实际中选择适宜教学的案例。采用案例教学法还可以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中实施的主要环节

⒈精心选择适当的案例

选择适当的案例,是发挥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的首要任务。要想使案例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教师所选择的案例应具备如下特征:真实性、时效性和适当性。

(1)真实性。是指选择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真实事件,真实的事件才更可信,也更有说服力。如在教学“做遵纪守法的人”这部分内容时,我结合护理专业学生特点,选择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2010年2月,一个6个月大的婴儿到河南省方城县某医院儿科住院治疗腹泻,该院护士给孩子输液扎针时,把止血带绑在孩子胳膊上24小时半,造成孩子半截胳膊发黑,后来,孩子被转入郑州大学及时附属医院住院治疗,主治医生说不排除截肢的可能。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不遵守规则的危害,使他们对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时效性。是指选取的案例要跟上时代步伐,反映社会现实。青年学生喜欢新事物,乐于追赶潮流。过于陈旧的案例不仅不能激发兴趣,还会使他们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从而影响到整体教学效果。因此,要紧跟社会现实的发展,不断更新补充案例,保障案例的时效性。如在教学“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这部分内容时,我选用了不久前刚刚评选出的“2011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孟佩杰的案例,她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孝心、真诚、善良、乐观,勇于面对现实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个学生,收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3)适当性。是指所选案例要长短合适,难易适中,符合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在讲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时,可以运用短案例,即篇幅短小、言简意赅的案例;在进行案例讨论时则可选用长案例,即需要用多个相关知识点的认真分析才能得出结论的案例。同时,选取的案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还要注意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结合。

⒉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分析讨论是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核心环节。要把握好这个环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⑴自由讨论与分组讨论相结合。一方面,自由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有机会就同一个案例交流看法;另一方面,分组讨论可以使案例分析更具针对性,进一步提高讨论的效果。⑵努力营造宽松活跃的讨论氛围。在案例讨论之初学生大多比较拘谨,因此教师应该对他们多加鼓励,帮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并想方设法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踊跃地发言。⑶适度引导和控制讨论的过程。在案例讨论过程中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但是,如果让学生处于“自由讨论”的状态,则又可能出现讨论内容偏离案例范围甚至会出现课堂秩序失控的情况。因此,教师应该提前明确讨论的任务和时间,对讨论情况进行观察,适时对讨论活动进行引导,让学生围绕案例和相关教学内容展开讨论,避免讨论失控。

⒊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在讨论中,同学们提出的想法有的客观正确,有的错误偏激,这就要求教师在案例教学的环节要认真细致地做好总结和点评。从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来看,好的总结点评可被称为“画龙点睛”之笔,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对案例的认识进一步扩展、升华,同时使学生在方法论方面得到启迪和提高。总结和点评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⑴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总结点评,给予学生最及时的反馈。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在讨论中的正确观点、创新精神和积极表现加以肯定,肯定会使学生受到激励,他们以后才会愿意积极参加案例教学和讨论;同时,又要巧妙适当地点出学生的错误或偏激之处,既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又能使他们的错误认识得到及时地纠正和正确地指导。⑵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案例本身,从学生的发言出发,归纳提炼出案例的结论。案例的结论可能不是的,但是,无论是哪种结论,都要给予充足的理论解释,让学生信服。同时,还要补充和拓展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对案例的分析讨论相结合。⑶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总结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授之以渔,并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和方向,引导有能力的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德育案例范文:德育课中案例教学法的积极导向作用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行为导向教学法中诸多教学法之一,本文结合中职德育课课改与教改实践谈谈案例教学法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师角色转换、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等方面所产生的积极导向作用。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案例教学法

中职德育课从产生至今经历了三轮改革,即1993年、2001年和2009年,每一轮课程改革都适应了当时具体形势的要求,比之前有较大的突破,特别是2009年开始的近期一轮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课程设置的更新,更对德育课的课堂教学、教材的使用及学习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从2008年起开展了以部级课题“行为导向教学法”为主导的课改与教改活动,这项活动与新一轮德育课程改革正好相呼应。本文选取“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子方法“案例教学法”进行阐述,分析其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积极导向作用。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看待自己的学生,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我们应该对所有的学生负责,避免用陈旧观念把学生分为“好生”与“差生”,要从“能力特点有差异,学习习惯不一样”的观点出发,更多地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潜力。比如笔者任教的11级会计2班一位女生,原本无心上学,经常旷课、迟到、早退,上课大声说闲话、玩手机、看课外书,可就是这样一位让班主任和各位教师头疼的所谓“差生”,也有她积极的一面,比如头脑聪明,有很多稀奇古怪、创意十足的想法。如今,通过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及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这个学生在课堂表现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已经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了。所以,对待中职生,我们要有更大的爱心、更强的耐心和更多的关心。

二、树立新的课堂教学理念,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行为导向教学法理念的最核心意图就是提出个体行为能力(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即专业能力、社交能力、伦理道德反应能力、思维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或者是社交能力、个性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中应用比较广泛,它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和提高能力的方法。案例教学法不同于其它教学法中的案例分析,尽管两者都是利用案例来进行课堂教学,但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案例——理论——案例,案例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探究案例需要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为了探究案例;而在其它教学方法中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案例——理论,理论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掌握理论需要分析案例,案例分析是为了掌握理论。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主要包括三个过程:选择整理教学案例、组织案例讨论和对学生的案例分析进行考核。由此可看出,案例教学法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 关注基于个体生命本位的知识与能力的有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学习者并非消极地回应或接收教师灌输的知识的容器,而是具有独立人格与独特生活经验的完整的人。教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引发学生的认知失衡,而提供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环境是进行有意义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一个案例即一个真实的、多极的故事,包含一个或多个矛盾,引发学习者调动自身经验与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案例教学的问题是开放性的,没有标准化的答题模式,学生可以融入自己的亲身体验进行个性化解读,并在与同伴观点碰撞中逐渐明晰带有鲜明个体生命烙印的新的认知图式。

在德育课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新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以及《心理健康》中的每一章每一课每一环节的编排设置,都是在启发和引导任课教师去关注学生、尊重学生、激发学生。每一门课中都提供了大量的案例,由任课教师灵活选取,教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并提高其相关能力。

(二)积极倡导“交互主体论”或者“师生互动型模式”。

新课程基于建构主义、认知主义以及人本主义等理论基础,力求营造互动、开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是多维度、多层次、多目标和互动开放的。课堂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沟通中生成式推进。在案例教学中,课堂主要围绕案例的剖析、讨论展开。教师不是话语的垄断者,不能霸占学生的自由言语时间,操控学生的言语形式与内容;教师应该创设轻松、自由、和谐的言语环境,鼓励学生呈现个性化的丰富多彩的言语成果。教师也并非课堂的缺席者、言语的失声者,放任学生无序、无意义地讨论交流,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教”应该借助学生的“学”,促进学生的“学”,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在德育课的具体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是抛出一个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分析讨论,教师适时引导,并给出新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促使学生对相关问题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让课堂在交流沟通中呈现健康、活泼、愉悦的形态。

(三) 通过情境、探究与合作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1. 情景学习。

情景学习强调以真实活动为学习背景,认为只有将学习镶嵌于该知识萌发的社会或自然环境中,才是有意义的。案例教学叙述的是一个真实的事件,包含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他们在特定情节中所遭遇的难题或困境。可以说,一个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问题情境,引发学习者在高度仿真的活动情景中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并在将来遇到相似的问题时能将其活化运用出来。例如《哲学与人生》课程在“人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和“敢于行动、善于行动”两个课题就有两个案例:及时个是刘翔在2008年奥运会110米栏预赛中因伤退赛的录像视频,该案例的问题情境是:刘翔该不该退赛?为什么?假如不退赛刘翔的人生之路又会是怎样的呢?第二个是2009年刘翔复出的视频,该案例的问题情境是:2009年刘翔复出,表现,但教练提到安全及时,也就是速度要控制在13秒50,刘翔自己也说要避免大大小小的伤病,要及时进行放松理疗。为什么?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人生哲理?

德育案例范文:浅谈用案例教学法提高中职德育的实效性

摘要:2008年l2月10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增强德育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故而,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问题再次成为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德育实效性的概述,分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优势,具体介绍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提高;中职;德育实效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呈现多元化,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职业教育一样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反思当前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不难发现,德育仍以灌输式为主,常常流于教师的说教和学生的死记硬背,不顾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接受能力。学生毫无积极性、主动性,难以把德育要求转化为自身的要求。在德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突破理论的抽象性的一个有效地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法与德育实效性的概述

1.案例教育学。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2.德育实效性。所谓德育实效性,学校德育既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同时,又能真正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并能以最小的教育资源投入达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水平。

二、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优势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1.用案例教学法紧密地将学生与社会现象联结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案例教学中将学生所掌握知识原理、规则,直接运用与现实的案例,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时案例分析针对某一个主要问题或现象,但它还涉及到解决该主要问题的相关内容。使学生理解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可见,学生通过案例教学不仅仅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

2.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德育课课堂教学着眼点不在于使学生获得那些确定的原理、规则,而在于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学会理论的运用方法,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养成科学的思维能力,逐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案例教学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训练的过程。

3.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缩小学生之间的德育差距。现阶段德育差距主要体现在德育要求与现有学生德育水平的差距,差距大小还因学生的自身的素质不同而不同,通过案例教学法让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学生在分析、讨论、解决问题时,发觉和体察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引发学生反思并逐步减少差距。

三、如何用案例教学法搞高德育实效性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教学目标的实现取决有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堂的应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精心的准备。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教师在课前必须大量搜集材料,制定一个有效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法顺利进行的前提,我认为案例的准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接近性:心理学认为同龄的兴趣爱好更有接近性,所以案例选择的首要原则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接近他们生活的案例,容易引起共鸣并引导他们试着去解决。

(2)多样性:案例展现形式多样性。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时代,学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已经不满足于简单“讲故事”式的案例分析。案例展示的要有多样性,如声频、视频、图片、动漫等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

(3)教育性: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必须产生教育影响和作用。案例来源于社会现象,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以达到几个教育功能:一、个体思想的社会化。二、个体行为的社会化。三、富于学生社会角色。

2.案例的实施。一个好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而案例的实施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课堂实施案例教学要做到以下三个环节:

(1)善于引导。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受到热烈、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案例教学法的课堂较大特征就是让学生自主化,就教师的角色只是引导,更多是让学生自己做主,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作用。

(2)交流研讨。交流研讨是案例教学的精华部分,通过分组等形式让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每个人在共同经历中的反应从来都不是一样的,让学生在一起把各自的看法谈出来,每个人都可以分享其他人的思想,就会有丰富的内容,并且引起进一步的思考。

(3)总结归纳。总结归纳作为升华部分,教师的点评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整理思路,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在这个环节要注重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犯错误的意义,一方面不同的学生他们所思考问题时的思路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不能几句话就能改变,另一方面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迈进,通过归纳总结寄语希望。

因此,学校德育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革应试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教学方法,创造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新方法。案例教学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地做,去领悟和体验,最终将德育的要求内化为对自身的要求。

德育案例范文:德育创新案例之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怀,也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如何去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回馈社会。然而,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来临,现在的孩子们都是在父母的百般宠爱下长大。他们接受了太多的爱,渐渐的,他们习惯了"索取",习惯了"接受",却对"付出"与"回馈"漠不关心。甚至稍有不如意,便大发脾气。面对这些普遍现象的现实,作为教育者我们不得不深思:今天的孩子怎么了?为什么在我们物质生活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的孩子们却越来越麻木、越来越不懂事?是得到的爱太少?还是给予的爱太多?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他们养成感恩父母的意识,从而进一步感恩社会,只有让学生学会感恩,才能消减教育的阻力。为此我在班内进行了一系列的德育教育活动,收效显著。

一、提高认识,激发情感

1、每周布置一篇《感恩日记》,利用班会课的时间选取感人的事例,给大家朗读,并让其他同学谈一谈自己的想法或列举自己身边的感人事迹。看了学生们的日记,我非常欣慰,孩子们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父母的爱和感恩。如在张华为的日记《妈妈的手》中这样写道:今天是周末,又是我写感恩日记的时间了,我想写一写我的妈妈,写写妈妈的手。记得上幼儿园小时候,我总爱跟着妈妈,她走到哪里,我就去哪里。那时候妈妈的手柔软而莹润,她总是紧紧地攥着我的小手,生怕我会走丢。我也特别依恋妈妈的手,因为那是我儿时的天堂,我总能从她的手里拿走我想要的一切。

渐渐的我长大了,自以为有了自己的思想,成熟了,对妈妈少了那份依赖。很少与她交谈,即使她主动找我,我也只是爱理不理。老师提醒我们观察一下妈妈的手。我借帮妈妈洗碗的机会,摸了一下,呀,真粗糙,我不禁拿起了妈妈的手,指肚早已老茧累累(妈妈常年在田间劳作),手背黑黑的,皮肤松弛。天啊,这是小时候牵我的手吗?原来我十几年的成长,让我的妈妈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我当即向妈妈保障,今后的碗都由我来刷吧,妈妈你多歇一歇吧。妈妈一下子瞪大了眼睛,高兴的合不拢嘴。

看了学生们的日记,我非常欣慰,孩子们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父母的爱和感恩。

2、多途径宣传。利用板报、广播刊登、选播一些有代表性的名人名言、歌曲和美文,歌颂父母之爱,传播感恩情怀。如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感恩的心》、散文诗《感恩树》、《学会感恩》还有一些学生习作等,在学生中间反响很大。

3、利用"父亲节"、"母亲节"实施感恩计划。利用课余时间为同学们讲父亲节、母亲节的来历。为学生布置一些亲情作业(如为父母亲洗脚、梳头;给父母制作一张亲情卡片等)。鼓励学生制定自己的亲情计划,比一比看谁的计划有新意。

下面是来自我们班谷有桥的感恩计划:

母亲节就要来到了,我要启动一个特别的计划来感谢我的母亲。

(1)清早,为父母去买早点,我会把一切都准备好,给他们这个惊喜。

(2)为父母写一封感谢信。肯定他们的付出,告诉他们我有天下好的爸爸和妈妈。我也要他们相信,他们的儿子也是最棒的。我把感谢信藏好,等到中午时,打电话回家让妈妈找到这份特别的礼物。(我相信妈妈一定会感动得流泪。)

(3)晚上回家帮妈妈洗碗,收拾餐具。并且睡觉前帮妈妈洗脚。我会告诉她,等她老的时候儿子会每天给她这样洗。

通过以上教育途径,使学生们充分认识父母劳动的艰辛和付出,体会父母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并学会感恩。并且为下一步主题班会的举行积累材料。

二、主题班会、专题升华

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教育,加深学生对感恩的认识,并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为此我们举办名为"感恩父母"的主题班会,具体环节如下:

1、出示典型图片和典型事例引出父爱母爱。

2、"说出你的故事,分享你的感动"引导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感悟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的爱。在此环节,大多数学生都能主动发言,列举自己身边的故事。当学生讲述的时候,有的泪湿眼眶,有的泣不成声,说着如此,听者也独自伏案啜泣。在学生的娓娓讲述中,听者与讲述者达到了共鸣。

3出示美文,细数爱。从一个人的出生到长大成人,我们从父母身上得到多少?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每个人读到了自己的成长、读到了自己的幼稚;同时也读到了父母的付出与衰老。

4、爱的回报。引导学生感恩父母。学生以保障书的形式,向父母、老师表达自己的觉心与行动。在这个环节同学们有的慷慨激昂,有的眼含热泪表达了自己今后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想法和决心。

5、感恩情怀。集体朗诵"感恩情怀"。教师借此机会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感恩,认识感恩。

三、收获

在一次次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孩子们学会了体量别人,学会了施恩于他人,学会了感恩于他人。孩子们的改变,使我体会到感恩教育的成果。

家长的反馈:

一个母亲说:那天中午,我收到一个电话,原来是我的儿子让我打开抽屉,去读一封信。上面写着'亲爱的爸爸妈妈收',打开一看,是孩子写给我们的感谢信,这是孩子及时次给我们写信。信中说'爸爸妈妈,你们对我付出了那么多,以前我从不知道回报,还时常大发脾气惹你们生气,请你们原谅我。现在儿子已经长大了,现在我已深深地体会你们的艰辛,我会加倍努力,多做力所能及的事,减轻你们的负担。我爱你们,你们是最棒的。看了孩子的信,作为妈妈的我,真的控制不住了。

......

听着家长们的反馈,目睹着孩子们可喜的变化。我为自己的德育教育活动感到很骄傲,我将继续努力,同时我也意识到:情感教育高于一切。我们的思想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还要教育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他们懂得感念父母之恩,感念祖国之恩,感念自然之恩,感念社会之恩,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丰满的教育,才是"刻骨铭心"的教育。

德育案例范文:班主任德育案例分析

摘 要:德育工作需要教师的耐心,更需要教师对学生真诚的一颗爱心。文章针对当代中学生感恩意识缺失这一现象,探讨问题存在的症结,倡导用爱呼唤学生走出心理发展的冲突矛盾,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找回缺失的感恩之心,用感恩之心拥抱生活,笑对未来。

关键词:心理发展;德育;爱心;感恩

爱因斯坦曾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使青年人在离开它时,具有一个和谐的人格,而不是使他成为一个专家。”当代中学生感恩意识缺失较为严重,情感冷漠,普遍缺乏对父母、师长和社会的感恩意识,不懂得知恩图报。中学时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健康人格的形成离不开感恩这种品质,探讨这一问题,具有现实必要性。

当今青年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严重影响了他们健康人格的发展形成,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学校感恩教育的忽视。长期以来,我国在应试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学校把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追求高分数和升学率上,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忽视了教育的本质:育人。感恩教育普遍缺乏实质内容,教育方式单一,仅停留在概念化、形式化的理论灌输层面,学生没有情感的真实触动,因此许多中学生成为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的“冷漠一代”,就可想而知了。

在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是密切相连的,在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速度是相互协调的,因而使个体的身心能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但中学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中学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中学生的身心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作为班主任,就要针对其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因人施教。中学生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主要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抗性与依赖性

步入中学,许多学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对一切都不愿意顺从,不愿听从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在生活中,从穿衣戴帽到对人对事的看法,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但是,在他们的内心中并没有摆脱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只是其方式较之过去有所变化。他们的依赖从童年时情感上、生活上的依赖逐步转变为希望得到精神上的理解和支持。

二、闭锁性与开放性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渐渐地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加之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又增加了这种闭锁性的程度。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希望能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他们不断地寻找朋友,一旦找到,就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可见,中学生在闭锁的同时,又表现出了很明显的开放性。

三、高傲和自卑

由于中学生尚不能确切地评价自己的智力潜能和性格特征,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恰当的估价,而是凭借一时的感觉对自己轻下结论。这样就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自信程度把握不当。几次甚至一次偶然的成功,就可以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的人而沾沾自喜;几次偶然的失利,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无能透顶而极度自卑。这两种情绪往往交替地出现于同一个学生身上。

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因人施教,用理解和关爱呼唤学生走出心理发展的冲突矛盾,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而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的人格健全有着重大意义。

作为一名班主任,以乐观的心态看待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努力成为他们的朋友,是十分重要的。班主任应该悉心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每周都可用日记和他们交流,对于他们在日记中表露的思想和困惑,以一个朋友的姿态讲述自己的想法、建议,对于那些健康向上的思想,则要热情地给予肯定和支持,决不吝惜自己的鼓励、赞扬。现选取我校一则班主任德育案例,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因人施教之法。

起因是班上一名叫“颖”的学生与父母产生了的极大矛盾。因为面临毕业,学习压力增大,加之性格又比较内向,原来成绩较优异的她成绩有些逐渐下滑,于是心生自卑和烦躁情绪,认为父母不理解她,总是唠叨她的成绩,限制她周末的活动,限制她的零用钱,限制她交友,认为自己的父母没钱没权,比不上其他同学的父母(她母亲下岗在家,全家就靠她父亲开出租车支撑),于是在气头上说出了严重伤害父母情感的一些话,班主任与她母亲交流时知道了这些,然后通过日记给她写了一封信。

周二 晴

颖丫头:

这是老师及时次单独写信给你,个中缘由我想冰雪聪明的你看后便知。

浇“花”多年,从来没有什么日子能像今天这般让我如此地痛苦,让我如此地难过,心灵深处留下了一道明显的擦痕,现在还隐隐作疼。

人生旅途中,我一直在思索,人活在世上的目的是什么?

随着年岁渐长,我慢慢明白,人活在世上的目的之一就是永远不要忘记感恩!

在这世界上,最值得我们感恩的就是我们的父母啊!

丫头,老师和你一样,当初都是赤裸裸地向这个世界走来,一无所有。在这最初彷徨无助进而惊恐不安的日子里,是我的父母伴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漫漫长夜,渐渐的,我懂得了母爱如海,父爱如山。我如沐春风,如沐阳光,雏燕一般接受着父母给予的一切,抢夺一般索取着父母付出的一切,并开始了人生的艰辛跋涉。而这份亲情如同厚实的山脉,使我有依有靠,感到无与伦比的踏实。即使途中风浪巨变,雨打风吹,但有父爱做桨,母爱做船,我便无所畏惧地扬帆远航了!

航行途中,因为自己一时的贪玩懈怠,常常会偏离航线,这时,桨总是毫不留情地狠狠击打我,让我疼痛不已,从而变得头脑清醒,纠正了错误的航线,回到正确的方向上来。我曾不止一次地责怪桨的“残暴”,甚至好几次都想用手、用脚狠狠地进行还击,但最终我控制住了自己,没有鲁莽地动手。因为,假如失去了桨,我又将如何前行呢?

德育案例范文:浅谈德育课堂教学中案例的应用

【摘 要】针对中职德育课教学的特点,阐述德育课教学适于采用案例教学法,并举例说明案例在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德育课堂 案例教学 应用

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及教学目的、要求,使用具体的案例,通过展示案例、学生分析讨论案例和教师讲解案例展开对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浅谈德育课堂教学中案例的应用。

一、案例的选择

在案例的选择上,应考虑以下特征:

(一)教育性。德育课是一门培育学生做人的课,它对帮助学生提高他们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以及就业后继续学习、创业、创新的能力,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导向作用,最终帮助学生修正和完善其个人的性格。德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将有教育意义的、积极向上的案例贯穿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

(二)针对性。德育教学要达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统一的目的,就必须围绕教学任务和目标,针对要传授的知识点,以及学生的思想实际,选择最贴近学生的事例,启迪学生,纠正学生片面或错误的认识,且案例的叙述要明确,要呈现出问题的困境,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切不可设计那些只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脱离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思想实际的环节。

(三)生活性。案例的内容应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要贴近生活,要贴近社会实践,内容要有具体的细节,通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使学生感到看起来深奥难懂的知识,其实也亲切有趣,易于理解,这样学生才有了进行思考和比较的丰富的信息材料意愿,容易发现具体问题所在,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更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与反应。

(四)时效性。兴趣是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强大动力。古老、经典的案例,以及教材上的案例,容易满足教学的需要。但这些案例难免使好奇心重的中职学生产生倦怠心理,难以吸引他们的兴趣。因此,为了引起学生对案例的兴趣与参与,案例的选择要尽量新奇、有趣、时代感强,或者紧跟形势。发生不久的影响较大的事件,能较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切中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开启学生的思维,为整个课堂教学的成功打下基础。特别是在课堂导入案例时,这是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内容的关键之一。

二、课堂教学中案例的具体应用

在教学过程,处处都存在使用案例的时机,一般来说,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处:

(一)利用案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进入新课教学之前先举案例,以精彩案例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让学生在案例中得到启发,从而过渡到新课教学。如在学习《学会和谐交往》时,笔者就首先向学生讲述了一个摘自《中国教育报》的案例:一位医学博士毕业后回到原单位,由于以前与单位同事的关系不好,被医院以人事改革的缘由拒绝接收。该博士在网上找工作并被美国的一家医院录用。讲完案例后让学生讨论,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学生的回答自然是五花八门:“树挪死,人挪活,找工作不要在一棵树立上吊死”,“用人单位应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人际关系的好坏会影响到工作”,等等。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后,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进新课的教学中。当然,通过案例学生从中受到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教师也可以因此引导学生学会多方位、多角度地看待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巧用典型案例,突破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巧用一些典型案例,从案例分析入手,将抽象的理论用形象的案例进行表述,则比较容易让学生理解贯通,将重点难点内容突破。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在讲《影响商品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一课时,笔者给学生播放了视频案例——上海农民用拖拉机碾掉百万斤滞销卷心菜》,同时,结合本土案例——2009年南宁的香蕉滞销,引发学生思考:卷心菜为什么销售不出而被农民用拖拉机碾掉?农民的香蕉为什么烂在地头无人收购?一年当中鸡蛋价格大概什么时候是最贵的?商品价格的波动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在生动的事实案例面前就会积极地开动脑筋思考并寻求问题答案。

(三)练习使用案例,巩固知识、能力。为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在讲解完重点难点内容后,教师可根据需要设计综合性的案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讲“学会合理消费”时,教师用两个老太太在天堂相遇时的对话的案例,根据老太太的话:“我终于把买房子的钱攒够了,在前几天住进了梦寐以求的大房子”、“我年轻时通过贷款买了一套大房子,终于在前几天还清了银行的贷款”所(下转第41页)(上接第36页)反映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消费观,把学生分为两组,每组学生各代表一位老太太的消费观,然后两组学生互相质疑,在争论与质疑中逐步认识到了传统的消费观与现代的消费观的利与弊,不仅巩固强化了所学的知识,顺利达到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通过这样有力的对比,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是经过思考的知识、活的知识,更容易使学生认识到问题的实质。同时,他们慢慢地也能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三、案例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案例应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举例要适当,必须紧扣教学任务和目标,针对要传授的知识点来进行,切忌脱离教学内容。二是案例推出后,教师要给充当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不能要求学生马上就给出答案。三是教师要善于引导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四是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于教材及自己的观点,允许百花齐放,形成一种共同讨论、共同促进的良好环境和气氛。五是案例经过学生的课堂讨论后,教师应及时作出总结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以肯定为主,然后对不足的内容加以分析,并提出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从案例中你学到了什么?对你今后的学习有哪些启示和帮助?帮助学生在错误中学习。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实现了两个基本的转变:一是由教师的“教”为主向学生的“学”为主的转变,教师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与组织者。二是由重知识的传递向重能力培养的转变。在教师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一定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分析案例,自由探索、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充分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其思维与表达、辩述与讨论技能。而德育课堂变成师生互动的舞台,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是能充分发挥技校学生的潜能,是一种比较适合技校学生的有效教学方法。

德育案例范文: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中的运用

从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的需要出发,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简要介绍了案例教学法的定义,具体分析了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中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概括说明了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中实施的主要环节:精心选择适当的案例、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案例教学法 德育课 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指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情境,通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领悟和揭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深化感情和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德育课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在德育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中的作用

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般来说,在被动学习的情况下,教学的效果不会很理想,因而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教学中,尽管我们也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由于教师往往是以的姿态呈现信息,学生要接受、理解和记忆信息,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很明显。案例教学则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课前要搜集、查找资料,课上要阅读、理解资料,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获取信息,提炼观点。因此,学生在案例教学中要比传统教学中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得到更加充分和有效地发挥。

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首先,案例教学法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书本知识理论性强,而现实社会是个万花筒,通过案例教学,把社会现实中鲜活、生动的案例引进课堂,使学生能更真切地贴近生活,更具体地了解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基础。其次,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学生会身临各种各样的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和研究,努力去解决问题。如此反复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会有所提高。再次,案例教学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好奇心。尤其是案例教学法中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往往不设标准答案,只要学生分析得有道理,都会得到教师的肯定。这种民主、科学的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锻炼提高。

⒊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

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技能素质、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要求都很高。既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广博的学识基础,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既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又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客观的社会生活实际,及时地从生活实际中选择适宜教学的案例。采用案例教学法还可以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中实施的主要环节

⒈精心选择适当的案例

选择适当的案例,是发挥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的首要任务。要想使案例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教师所选择的案例应具备如下特征:真实性、时效性和适当性。

(1)真实性。是指选择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真实事件,真实的事件才更可信,也更有说服力。如在教学“做遵纪守法的人”这部分内容时,我结合护理专业学生特点,选择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2010年2月,一个6个月大的婴儿到河南省方城县某医院儿科住院治疗腹泻,该院护士给孩子输液扎针时,把止血带绑在孩子胳膊上24小时半,造成孩子半截胳膊发黑,后来,孩子被转入郑州大学及时附属医院住院治疗,主治医生说不排除截肢的可能。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不遵守规则的危害,使他们对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时效性。是指选取的案例要跟上时代步伐,反映社会现实。青年学生喜欢新事物,乐于追赶潮流。过于陈旧的案例不仅不能激发兴趣,还会使他们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从而影响到整体教学效果。因此,要紧跟社会现实的发展,不断更新补充案例,保障案例的时效性。如在教学“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这部分内容时,我选用了不久前刚刚评选出的“2011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孟佩杰的案例,她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孝心、真诚、善良、乐观,勇于面对现实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个学生,收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3)适当性。是指所选案例要长短合适,难易适中,符合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在讲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时,可以运用短案例,即篇幅短小、言简意赅的案例;在进行案例讨论时则可选用长案例,即需要用多个相关知识点的认真分析才能得出结论的案例。同时,选取的案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还要注意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结合。

⒉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分析讨论是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核心环节。要把握好这个环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⑴自由讨论与分组讨论相结合。一方面,自由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有机会就同一个案例交流看法;另一方面,分组讨论可以使案例分析更具针对性,进一步提高讨论的效果。⑵努力营造宽松活跃的讨论氛围。在案例讨论之初学生大多比较拘谨,因此教师应该对他们多加鼓励,帮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并想方设法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踊跃地发言。⑶适度引导和控制讨论的过程。在案例讨论过程中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但是,如果让学生处于“自由讨论”的状态,则又可能出现讨论内容偏离案例范围甚至会出现课堂秩序失控的情况。因此,教师应该提前明确讨论的任务和时间,对讨论情况进行观察,适时对讨论活动进行引导,让学生围绕案例和相关教学内容展开讨论,避免讨论失控。

⒊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在讨论中,同学们提出的想法有的客观正确,有的错误偏激,这就要求教师在案例教学的环节要认真细致地做好总结和点评。从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来看,好的总结点评可被称为“画龙点睛”之笔,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对案例的认识进一步扩展、升华,同时使学生在方法论方面得到启迪和提高。总结和点评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⑴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总结点评,给予学生最及时的反馈。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在讨论中的正确观点、创新精神和积极表现加以肯定,肯定会使学生受到激励,他们以后才会愿意积极参加案例教学和讨论;同时,又要巧妙适当地点出学生的错误或偏激之处,既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又能使他们的错误认识得到及时地纠正和正确地指导。⑵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案例本身,从学生的发言出发,归纳提炼出案例的结论。案例的结论可能不是的,但是,无论是哪种结论,都要给予充足的理论解释,让学生信服。同时,还要补充和拓展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对案例的分析讨论相结合。⑶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总结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授之以渔,并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和方向,引导有能力的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