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形象塑造论文

摘要:雕塑艺术同我国文化一样拥有悠久的历史,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雕塑艺术形式。同时,雕塑艺术广泛地被应用到城市形象塑造,也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新时期下,在走文化强国之路的中国,广大的雕塑家和艺术爱好者将肩负起更多的责任,推进我国雕塑艺术进一步发展。
形象塑造论文

形象塑造论文:品牌形象塑造中广告设计论文

一、广告设计的任务内容

广告设计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能够表达商品的信息,广告在进行传播或推广中要能够的传达商品的名称、特点、功效等信息,使受众群体清晰的了解广告的内容,判断该商品是不是为受众群体所需要,从而做出是否购买的决定。广告信息内容传递的与否,也直接决定了消费群体的购买动机和购买欲望,同时也是商家能否获得经济价值的关键因素。良好的广告策略对于品牌形象的树立和提升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企业的形象和品牌又决定了消费者对与该企业和产品的认知程度,从品牌标志、品牌包装、甚至品牌形象的代言人,都是品牌个性的体现,在广告推广中出现的理性诉求方式或感性诉求方式都是品牌营销策略的表现。长期有效的广告策略可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助于品牌形象的形成和完善。广告在促进消费及情感诉求方面也有其特殊的作用,广告在推广中往往大力渲染购买商品之后的效果,同时一些促销广告的传播也能够很大程度上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促使消费者产生购买动机。另外,部分广告的诉求方式很有特点,能够紧紧抓住消费群体的心理,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使消费群体对与该商品或品牌产生信赖感。

二、品牌形象的打造及推广

品牌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是品牌的核心,同时也是品牌经久不衰的支柱之一。在品牌慢慢发展及成型当中,要不断的寻求创新,保障质量,使用科技手段来完善品牌,在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现在,服务也已经成为了企业竞争必然的焦点。当然服务也是品然战略的重要部分之一,拥有的服务可以大大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使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更加稳固。广告运用在品牌推广是当今市场最稳健的发展之道,若是企业资金充足,那么大多数都会通过电视广告或是平面广告进行品牌推广,这是效果明显的广告模式;若是中小型企业则多数都会采用一种常见的广告模式即网络广告,这种广告见效快的同时操作也十分的方便。要品牌形象得以更好的发展,它的推广方式无疑是好的加分点。品牌形象的推广方式有这么几种。

1.主题化推广:

大多数品牌的推广,往往会忽略品牌之下各别产品之间的连带升值的机会。所以在推广产品时,进行品牌化使其形成一个大的主题,可以发现隐藏在产品背后的价值主次性,并且有针对的引导主要的推广主题和辅助性的推广主题。这样可以防止系列产品推广中的散漫现象,提高推广的递延效应。

2.风格化推广:

在现在产品不断更新的情况下,许多厂家都忽略了风格的变化,导致产品渐渐脱离了竞争行列,所以在进行品牌化的推广时,需要给产品识别系统的铺垫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在不同产品的外观设计中融入统一共同的品牌价值,让产品的定位和价值更加显而易见。

3.优势化推广:

在一些产品呈现良好的销售情况后,部分厂家会出现自满的状态,导致所有的产品资源一视同仁,造成产品的结构混杂。殊不知在这些产品中有些潜力股,造成了大量的损失。把这些优等资源放弃原有的资源分配模式,以重点的打造对象建立产品的优势,来提高整个品牌的市场形象力。Ⅳ、时尚化推广:在潮人涌动的当下,跟不上时尚潮流的产品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的新鲜感。只有不断得应时而变才能保持着鲜明的时尚性消费的持续性。

4.持续化推广:

每个产品都有其特定的使用寿命,产品使用寿命的短暂直接影响产品推广收益期。只能通过产品向品牌的转换,才能通过持续化推广来有效的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使得产品在多变的市场需求里获得持续受益。

三、品牌形象的价值体现及维护

品牌形象的塑造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时期,广告的投入,品牌文化的建设,品牌理念的形成,品牌竞争力的凝聚,都在品牌塑造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品牌形象一旦形成,则代表了消费者对于商品和品牌的认知程度的提升,品牌的价值也会随之转化为市场营销力,形成了固定的消费群体,从而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这是企业长期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品牌之间的竞争以及品牌形象的维护显得愈发重要,如何保持和维护品牌的生命力是企业迫切需要注意的问题,市场需要的变化以及消费者对于品牌需求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品牌的生命力,良好的预防手段可以防止品牌老化,抵御品牌竞争,使品牌可以较长时间的保有其生命力,这也是要求只有不断的完善商品的质量及服务,提升核心品牌价值,加强市场安全防范意识才能够更好的做到对企业品牌形象的维护。

作者:李辉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形象塑造论文:中文学形象塑造音乐艺术论文

一、音乐文学形象的定义及其特征

(一)音乐文学形象的概念文学语言紧密结合音乐形成音乐文学,它是充分呈现文学内容以及歌舞形式的一种文学作品,也是音乐与文学艺术的结合,尽管其本身属于文学,但却必须具备音乐性,所以要求运用特定的创作方式。音乐文学在广义上通常涵盖了戏曲、歌剧、曲艺(各种说唱艺术)、歌词、民间小曲等。而狭义上的音乐文学指的就是歌词。音乐文学形象指的是利用歌词所体现出来的十分感性的、具备很强的艺术气息、蕴含了非常丰富的情感、包含了审美价值的各种人物形象、有着具象事物的有形表现,充分反映了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加工、提炼并不断升华,通常指的是歌词的各种形象,主要包含了所传承的历史文化,所描述的地域特色、风土人情,所诠释的十分细腻的情感以及心情等等。其实质是它所具有的音乐属性,其表象是它的文学特性。古代诗歌是我们国家最初的歌词文学形象,比如我们国家的及时步诗歌总集《诗经》、汉魏六朝(即曹魏、晋朝以及南朝)的乐府民歌等等这全部是一些可以唱的歌词,诗歌创造出来的形象在本质和歌词形象并无区别。

(二)音乐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1.特定的研究对象:音乐文学形象是一门属于音乐紧密结合文学的交叉学科,歌词是其重点研究的对象,而普通文学形象所研究的对象通常是文学文本,在创作歌词时要受到音律的制约,并需要符合节奏性与审美性的要求,传递出让人们充分体会到诗意以及乐感的双重享受。与单纯的文本表现形象进行对比,歌词和音律有机结合展现出来的音乐文学形象具有更强的美感以及欣赏性。

2.审美功能更具协调统一性:创作音乐文学是灵活运用各种艺术形式以及技巧把那些自然的、处于游离状态的生活元素转化成严谨有序的艺术形式,从而使得那些无序的原生态的具体形象升华为规范有序的艺术形象,使得体现出来的文学形象更为集中,进而达到外在与内在形象的协调统一。3.时代性特征:歌词形象有着强烈的时代性,在古代歌词通过诗歌形式表现出来,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社会现实生活、思想理念以及情感价值。到二十世纪初,我们国家所创作的歌词形象逐步摆脱诗词格律的制约,朝着自由化、口语化趋势转变。所创作出来的歌词形象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有着较强的新时代的气息或者受到一些政治因素的影响,比如1926年赵元任谱曲的刘半农的白话诗《教我如何不想他》、徐志摩的《海韵》等都充分体现了时展的脉搏以及浪漫主义情怀,光未然的《保卫黄河》、李叔同的《祖国歌》等充分反映了人们的爱国革命情怀。建国之后涌现了诸如《祖国颂》、《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等众多歌颂新中国的歌曲,时期创作出了许多单一化、政治色彩比较浓厚的歌曲,比如《思想放光芒》、《思想传万代》等。改革开放之后是我们国家歌词创作的新高峰时期,尤其是跨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所创作出来的歌词形象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歌词形象不断涌现。

二、塑造音乐文学形象的方法

(一)歌词在创作文学形象中的重要作用创作音乐文学形象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创作歌词形象。歌唱所抒发出来的情感是最为感性的,且歌词的基本内容以及创作灵感往往源于现实生活,有很强的通俗性,所以歌词这种文学形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其它的文学形象进行比较,它更加通俗易懂、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加上音乐所赋予的十分强大的活力,词因曲而更美,一首的歌词形象所产生的影响力大大超过其余的文学形式。同时,普通的文学形象需要借助阅读者自己人生经历以及文化素养而对之加以想象得以构建,而音乐形象主要利用音乐的节奏、韵律以及和声等方式进行表现,无需借助外力、更加直观而深入人心。

(二)创作歌词形象的基本方法歌词和诗歌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均注重格律以及词语的相互搭配,重视情感的升华。所以,对于歌词形象的创作在方法上能够参考创作诗歌的基本技巧,不过歌词更加侧重通俗易懂,在表现音乐方面能够让人非常直观地获得情感的共鸣,而诗歌更加讲究意境以及诗眼,存有很大的想象余地,所以所创作的歌词在语言方面应当尽量避免晦涩以及跳跃性的语言。

1.把握音乐的主题是创作歌词的核心,也是音乐文学形象的前提,要想充分反映音乐主题就必须使得词曲实现协调统一,主题的组成要素主要有歌词、韵律、节奏、声调、伴奏以及音区等等。

2.歌词韵律充分结合曲调、掌握韵脚的尺度,避免在同样的段落中间转换韵脚,好在段首或段尾转韵,并且段首与段尾的韵脚应不一样。

3.孙宁在创作歌词过程中对于词语的选择以及搭配方面,应当按照旋律的不同内涵选择力度不一样的词语,并注重创新,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让人有焕然一新的感觉。

4.还应当按照音乐自身的需要,对歌词仔细斟酌与修饰,针对不能满足韵律流畅性要求的部分进行剔除、修正或者弥补,以实现音乐文学形象的内在以及外在的协调统一。

(三)歌词形象的延伸与升华音乐文学形象来源于现实生活形象的进一步的延伸,歌词形象的基本素材同样取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并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更具渲染力。创作歌词的人员根据自身的体会,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对现实生活中的具象事物进行延伸,并进行自由发挥充分联想、想象,此外,还通过在精神层面的创造活动,从而在意识层面获得进一步的升华。歌词创作人员运用形象思维进行理性的拓展,使得众多的想象元素融入现实生活元素中去获得艺术的升华,从而实现创作内在形象的目的。用来进行思维的形象事实上是比较观念化的一种形象,通过这些思维活动,最终实现从文学形象到艺术的快速升华。

三、结束语

伴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的民族声乐事业也随之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与其他国家的声乐交流越发的频密,这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中所具有的内涵。民族声乐的跨越发展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它是歌唱的艺术,我们需要勇于借鉴其他声乐的演唱技巧,取他人之长来补己之短,表现歌曲中的独特韵味,这样方能推动民族声乐的良性发展。歌词在文学形式的分类中并不是一种单独的文体类型,而是涵盖于诗的文体中,但是歌词是比较独特的文学形式之一,歌词形象所具有的双栖性、演唱性、通俗易懂性,感官享受与意境美感的双重性等特性,这些是别的文学形象难以相提并论的。从时代的发展潮流、艺术发展的方向以及人们喜好的程度而言,将音乐文学形象当作一种单独的文学形象、使其在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就显得十分重要。

作者:孙宁单位:北华大学师范分院音乐系

形象塑造论文:形象塑造服装企业品牌论文

一、我国服装品牌现存问题

首先一点,设计薄弱,内涵不足。很多设计师的创作还是在拷贝国外的款式,没有自己明确市场定位的产品对消费者来说是不具有吸引力的。第二,品牌延伸过快。当品新产品和原有主打产品的市场不同时,会使品牌形象变得模糊,影响品牌独特的识别。第三,中国服装加工贸易占据服装出口的半壁江山。许多企业放弃自己的品牌,进行贴牌经营。这将导致品牌建设资源的匮乏。

二、我国服装品牌形象塑造的必要性

商品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品牌独特的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品牌附加值将是企业获利的源动力。在服装行业国际化大环境下,质量与创新已不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性的品牌形象塑造与管理已成为企业赢得市场的有力武器。

三、我国服装品牌形象塑造的途径

1.明确定位,提炼品牌内涵我国服装品牌建设首先要明确品牌的定位,多方位地提炼品牌的价值观和内涵,以此建立品牌个性形象。品质、品位的提升,才能让品牌在如今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2.完善终端视觉形象终端店铺是品牌形象给消费者最直接的呈现,所以要完善终端视觉形象的各个细节。店铺空间环境,模特的组合方式及系列感,货架上服装的色彩组合,正挂侧挂的搭配陈列,品牌的logo及活动pop,店铺内音乐及视频的播放,陈列道具的点缀等,做好这些细节,就能够建立起良好的营销氛围,带给顾客以感官享受,加深顾客对品牌的直观了解。如果缺乏终端视觉体验这个环节,很难引起消费者对品牌的亲和力,认知感。

3.合理采用品牌延伸策略品牌延伸是企业研发新产品时采用已经在市场上定位成功的知名品牌名称,进行品牌繁殖。但它是把双刃剑,新产品借助原有产品的口碑,可以尽快在市场上渡过引入期;但延伸的不好不但对新产品造成不好的影响也会损害已有的品牌形象。浙江服装企业较多采用品牌延伸,基本上都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4.合理的价格策略一些品牌服装缺乏市场调研,前期制定的价格较高,销售过程中,会频繁打折促销。商家相互压价,有的产品甚至以低于成本价倾销;因此,品牌不能轻易打折,要传达给消费者:产品是高质量的,所以我们的品牌不打折,从而维护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较高定位。

作者:秦一河单位:皆柏贸易(杭州)有限公司

形象塑造论文:品牌形象塑造中广告设计论文

一、品牌形象的打造及推广

品牌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是品牌的核心,同时也是品牌经久不衰的支柱之一。在品牌慢慢发展及成型当中,要不断的寻求创新,保障质量,使用科技手段来完善品牌,在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现在,服务也已经成为了企业竞争必然的焦点。当然服务也是品然战略的重要部分之一,拥有的服务可以大大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使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更加稳固。广告运用在品牌推广是当今市场最稳健的发展之道,若是企业资金充足,那么大多数都会通过电视广告或是平面广告进行品牌推广,这是效果明显的广告模式;若是中小型企业则多数都会采用一种常见的广告模式即网络广告,这种广告见效快的同时操作也十分的方便。要品牌形象得以更好的发展,它的推广方式无疑是好的加分点。品牌形象的推广方式有这么几种。

Ⅰ、主题化推广:大多数品牌的推广,往往会忽略品牌之下各别产品之间的连带升值的机会。所以在推广产品时,进行品牌化使其形成一个大的主题,可以发现隐藏在产品背后的价值主次性,并且有针对的引导主要的推广主题和辅助性的推广主题。这样可以防止系列产品推广中的散漫现象,提高推广的递延效应。

Ⅱ、风格化推广:在现在产品不断更新的情况下,许多厂家都忽略了风格的变化,导致产品渐渐脱离了竞争行列,所以在进行品牌化的推广时,需要给产品识别系统的铺垫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在不同产品的外观设计中融入统一共同的品牌价值,让产品的定位和价值更加显而易见。

Ⅲ、优势化推广:在一些产品呈现良好的销售情况后,部分厂家会出现自满的状态,导致所有的产品资源一视同仁,造成产品的结构混杂。殊不知在这些产品中有些潜力股,造成了大量的损失。把这些优等资源放弃原有的资源分配模式,以重点的打造对象建立产品的优势,来提高整个品牌的市场形象力。

Ⅳ、时尚化推广:在潮人涌动的当下,跟不上时尚潮流的产品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的新鲜感。只有不断得应时而变才能保持着鲜明的时尚性消费的持续性。

Ⅴ、持续化推广:每个产品都有其特定的使用寿命,产品使用寿命的短暂直接影响产品推广收益期。只能通过产品向品牌的转换,才能通过持续化推广来有效的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使得产品在多变的市场需求里获得持续受益。

二、品牌形象的价值体现及维护

品牌形象的塑造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时期,广告的投入,品牌文化的建设,品牌理念的形成,品牌竞争力的凝聚,都在品牌塑造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品牌形象一旦形成,则代表了消费者对于商品和品牌的认知程度的提升,品牌的价值也会随之转化为市场营销力,形成了固定的消费群体,从而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这是企业长期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品牌之间的竞争以及品牌形象塑造的维护显得愈发重要,如何保持和维护品牌的生命力是企业迫切需要注意的问题,市场需要的变化以及消费者对于品牌需求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品牌的生命力,良好的预防手段可以防止品牌老化,抵御品牌竞争,使品牌可以较长时间的保有其生命力,这也是要求只有不断的完善商品的质量及服务,提升核心品牌价值,加强市场安全防范意识才能够更好的做到对企业品牌形象的维护。

作者:李辉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形象塑造论文:城市形象塑造雕塑艺术论文

从历史的角度看,雕塑是一个时代的重要标志,具有时代标志性意义,雕塑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雕塑能够反映每一个朝代的政治信仰和主张,某些雕塑是某个时期的英雄人物的化身,通过雕塑可以记录每个时期的一些具有纪念价值的人或事,这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便于后人查询历史的证据;其次,雕塑还广泛的被应用到君王的祭祀和随葬中。同时,从人类文明进程中可以发现很多雕塑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性质,比如说埃及的金字塔,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王权专制的社会性质、强化权力无限扩张和人类控制自然的体现。这些都是历史时期雕塑的价值。在当代社会中,雕塑不仅具有文化艺术价值,而且被运用到城市形象塑造中。雕塑在城市形象塑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艺术可以改变环境,而雕塑艺术可以改变城市环境。同时,雕塑本身也因为所处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含义,这样的艺术与环境的结合可以给人们更多的美的享受,雕塑公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城市雕塑是构成都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要素。

一、雕塑的城市价值

雕塑承载着人们强大的精神力量,它与城市的人文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雕塑是一个特定时期城市发展的结果,它随着历史变迁和城市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地变化,它是一个城市文明发展的不可磨灭的标志。另外,每个城市都具有地方文化属性,而雕塑艺术也具有自身的独立特性和地方属性。无论城市如何发展,作为城市文化空间载体都应当符合地方文化属性。

二、雕塑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运用体现

雕塑艺术在城市未来的发展和城市文化形象建设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记录了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另外,城市的发展需要充分的文化积累。城市的形象是城市文化不断积累的结果,文化环境也可以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雕塑艺术与建筑艺术共同构成城市文化形象的时代特性。

(一)城市雕塑的分类

根据雕塑在城市形象塑造中所起作用不同分为五类,即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装饰雕塑、功能性雕塑、陈列雕塑。及时,纪念性雕塑是用雕塑的形式来纪念某些人或事,比如纪念碑就是用来纪念某些具有纪念意义的人和事迹,但不是所有的纪念碑都有雕塑,而纪念性雕塑中雕塑要占主导地位,与雕塑结合的其他要素放在次要位置。第二,主题雕塑指的是雕塑要与建筑相结合,补充了建筑物本身的缺陷,主题雕塑的雕塑要求比较高,要通过雕塑来展示某一个主题。第三,装饰雕塑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大的,它可以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第四,功能性雕塑,这是一类具有特定目的的装饰雕塑。第五是陈列雕塑,指的是具有特定位置的一类雕塑。

(二)雕塑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应用

城市是人类的重要生存空间,人们对城市文化的认识是从城市的公共空间开始的。公共雕塑在城市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的发展是城市文化发展的综合体现,雕塑艺术作为城市景观艺术的体现,需要有自己的特性。城市雕塑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反映了民众的精神面貌,它是城市精神文化的浓缩。随着城市文化的发展雕塑艺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公共雕塑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雕塑的运用要根据雕塑本身的特征,再结合城市特定的地点和环境来确定。它在城市形象塑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城市雕塑通常立于一些大的公共场所,城市雕塑的应用使得城市因为建筑物集中的拥挤、单一、呆板得以缓解,同时增加了城市空旷场地的平衡感。

三、结语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时期,我国推出了文化强国战略。雕塑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它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雕塑艺术同我国文化一样拥有悠久的历史,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雕塑艺术形式。同时,雕塑艺术广泛地被应用到城市形象塑造,也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新时期下,在走文化强国之路的中国,广大的雕塑家和艺术爱好者将肩负起更多的责任,推进我国雕塑艺术进一步发展。

作者:孟继兵

形象塑造论文:旅游企业形象塑造课程改革论文

一、旅游企业形象塑造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交叉课程内容重复多

旅游企业形象塑造课程内容繁杂,与其它专业课程重复内容较多,如旅游企业形象调查课程内容有重复,旅游企业形象危机处理课程内容有重复,旅游企业形象案例内容有重复。因此,在组织《旅游企业形象塑造与维护》课程教学时,要根据开课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学时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保障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2.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旅游企业形象塑造在教改前始终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即课堂讲授。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停留在表面,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如讲授企业形象cis战略等实践性很强的内容时,教师只能通过课堂上对各子系统的设计和构建的叙述让学生了解授课内容,但是无法达到学生真正掌握和操作的目的。

3.实践教学内容简单,学生实践能力差

由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经费和实践教学条件有限旅游企业形象塑造在教改前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如做旅游企业的形象调查项目,原理性强,计算较多,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较难,学生只能通过在教室内假定命题进行项目的设计与计算,但具体的调查过程受教学实习条件和课时少的限制而不能具体的实施,由于学生设计的方案的合理性无法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实训实习过程中以认知性项目为主,如企业外在特征的识别、了解知名企业形象塑造的案例等,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1.明确教学目标

在旅游企业形象塑造与维护课程教学中,首先要根据旅游企业岗位需求重点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其次教师在每次授课时需要提供详细的授课方案,详细说明课程的具体安排,包括每小节课的授课目的、重点及难点,学生应完成的任务及要求,从而使课程清晰明了,利于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安排学习进度。

2.修改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制定的是否切合实际,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效果。对旅游企业形象塑造课程进行改革,就必须根据高职旅游相关专业人才从事的不同类别岗位的培养目标修订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针对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重点不突出、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进行整合,根据学生的类别、课程的性质、培养目标调整学时数,适当地简化理论教学,重点讲授与实践操作联系紧密的理论知识,注重不同章节内容的层次性和连贯性,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3.强化实践教学,并将实践任务纳入考核

首先,在保障不偏离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学时不低于教学总学时的50%,体现理论与实践并重,强化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其次,设立独立教学实践周,安排一个星期的独立的集中实习,安排学生在校外旅游企业管理实践,将学生分为6-8人一组,布置实习任务并进行考核,通过集中实习,再次巩固学生掌握旅游企业形象的调查、设计、维护等实践技能。,注重产学结合,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模拟创业设计活动,利用学生创业设计进行实践教学。同时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现场教学,确保学生人人动手参与不同岗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1.灵活应用多媒体教学

为改变传统黑板的枯燥的抽象教学方法,使理论教学内容更加形象,采用网络搜集案例、图片、现场拍照等途径,制作旅游企业形象塑造教学课件,可以更清晰的传授教学内容,增强真实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多媒体教学容量大、直观性强,学生能够从不同的层次了解教学内容,便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更多的知识点,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辅以板书,可以减缓多媒体的教学速度,提高学生对多媒体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吸收,促进搭建良好的师生交流平台。

2.交互式光盘在教学中的运用

交互式光盘将色彩画面、配音解说、现场讲解等真实场景引入课堂,更具有直观性,增强教学效果。交互式光盘具有仿真性和交互性,使得教学内容真实可信,更便于学生自学。仅靠有限的学时就学到企业形象设计塑造的技能是不可行的,而交互式光盘可以在电脑上播放,引导学生在光盘的指导下有选择性地学习,为学生巩固学习成果提供了可能。

3.项目兴趣小组教学法

学生学习分为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两种,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学生始终是被动接受者,接受知识的效率有限。只有基于学生自身的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在每个班级组织建立2个课程兴趣小组,在没有教师主导的情况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与课程相关的知识,由学生自己通过搜集资料、方案设计、方案实施来完成全部过程。使学生学习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

四、课程教学改革成效

通过对2010、2011、2012、2013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教改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岗位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多途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后,从事旅行社计调、旅游企业活动策划、旅游产品销售等岗位工作的毕业生均能零距离就业,缩短用人单位的再培养时间。旅游企业形象塑造课程内容对于高职旅游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至关重要,是最直接的专业知识技能课,因此要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就要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同时要求具备充足的教学经费、必需的教学设备和完善的实训基地等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

作者:潘元单位: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形象塑造论文:美国电影中的青少年形象塑造探索论文

摘要:青春电影主要是指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在近些年出现的美国青春电影中,青少年的形象大钵可以概括为积极的、浪漫的、堕落的以及颠覆性的青少年形象等几种,这些形象的出现和青少年的生活状态与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因素紧密相连。由于好莱坞成熟的商业体制以及美国文化的影响力,好莱坞青春片这一美国类型电影越来越频繁地进入普通观众的视野。实际上,除了好莱坞之外,在世界范围内都曾出现过一些引起人们关注的青春电影,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青春电影更是进入了一个高产期。本文从当今美国青少年心理特征及社会环境的角度剖析了美国年轻人在校园电影中的形象及其所折射出的美国年轻人生活态度及生活状态。

关键词:青春类型电影;青少年形象;心理特征

一、在美国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中,青春类型电影(也被称为青少年电影、校园电影或者成长型电影)一直备受美国乃至世界各地青少年观众的喜爱。

尽管几乎从未被视为影迷中最富洞察力的骨干群体,青少年却无疑是最为有力的好莱坞青春电影票房的保障。这些主要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尽管故事风格不同,表现手法多样,但却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了美国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及生活状态。而当代的美国年轻人,作为多元化的一代,在美国青少年电影中也折射出了不同类型,风格迥异的青少年形象。最容易为观众拍手称赞的青春电影为青春励志型电影,它给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怕挫折,并充满热情的青少年形象。在这种类型中,青春成为主题,青春片是一种并不纯粹的电影类型。如果把它放到一个世界性的类型参照系中.它既不像西部片那样有着明显的视觉符码,也不像歌舞片那样有着固定的外部表演模式.甚至也不像喜剧电影那样谈得上有稳定的风格效果。在青春片那里,只有一些通常的母体式的主题类型或某些常见的环境标志。如家庭、校园。确切地说,青春片更接近于一种题材,而励志则成为叙事的主线,成为主体的行为动机。这类电影多以喜剧为主,尽管剧情有时落人俗套.却丝毫影响不了人们对于此类电影的热衷。作为涉及机能与情感的作品,好莱坞青春电影尊奉着一条体现在所有幽默中的心理规律,即它们令观众身心放松。这也成为青春电影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青春励志片之所以近几年来在美国、日本等国大受欢迎,并受到极大地关注。这和它自身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密切相关。人物角色的错位,必然产生一定的喜剧效果。贬低、不一致、机械作用和解脱之感。都是笑的源泉.而这些源泉绝不是详尽无遗的了。不过,在这些源泉当中。最巨大的源泉无疑是不一致。俄国著名哲学家别林斯基(v.G.Belinskiy)在诗的分类中也曾说过:“喜剧的内容是缺乏合理的必然性的偶然事件。是主观幻想的世界或者似乎存在而实际上不存在的现实的世界。”喜剧的主人公是离开了自己精神天性的本体性的人们.“喜剧的实质是生活的现象同生活的实质和使命之间的矛盾”。在这个意义上,生活在喜剧中便表现为自我否定。在青春励志片中,就出现了这种“不一致”.作品的内容都是“缺乏合理的必然性的偶然事件”,从而产生了喜剧效果。

以爱情为主线的美国青少年电影也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校园电影。在动人的校园爱情故事中。这类电影给我们塑造了充满活力并纯情浪漫的青少年形象。而好莱坞的一些青春片中青少年的浪漫形象则由于好莱坞的商业机制而表现为另外一种特点。上个世纪90代中期以后,好莱坞的青春电影进入了一个高产期。在这个时期,《一吻定江山》《我恨你的十件事》《美少女啦啦队》等一批描写高中生生活和初恋故事的影片相继问世。

青春电影是关于青春的,所有上文提及的影片都包含年轻的角色以及他们特殊的问题和生活方式。很明显,影片中的这些设置都是为了吸引年轻观众的。然而,和日本唯美、青涩、浪漫的青春电影有所不同,美国的青春类型影片非常注意将校园文化和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因此在这些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年轻人健康美丽的形体和优美动感的舞姿;可以欣赏到在年轻人中受欢迎的流行音乐和摇滚乐:可以听到高中生流行口头语:而生日派对、毕业舞会这些高中生活必不可少的场景也频频出现。再配以初恋的故事,青少年的形象在这些影片中显得浪漫又不失幽默和时尚。很显然,好莱坞青春片中青少年的形象的这些特点与好莱坞的商业体制是分不开的。定位于暑期档、以青少年为主要观众的好莱坞青春电影。制作时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目标人群的欣赏口味,生产出一个个带有明显商业特征的浪漫故事。而青少年也乐于在观看这些人为的浪漫中得到青春宣泄,并从片中青少年的形象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二、清新浪漫的青少年形象之所以在美国青春电影中一再出现,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不无关系。

可以说,青春期是青少年对异性的心理需要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时期,也是最容易并最渴望与异性交流、了解并成为朋友的时期,应该说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对异性朦胧的情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爱情也因此成为青春电影中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而这种情感因为初涉人世而显得更加美好和浪漫。初恋的故事往往因为其所表现的不掺杂其他因素的纯粹的爱情而令人感动和流连。

除了正面形象的塑造,我们在许多美国青春电影中也看到了各种叛逆的,堕落的甚至走向毁灭的人物形象。这就是被称为“青春启示电影”(youthapocalypsefilms)的亚类型片。青春启示电影有个特点,或者破坏力急剧爆发,或者受到压抑直至毁灭。美国白人青少年在此类影片中总是被塑造为这样一种形象:他们往往具有病态的暴力倾向,并对现实和未来表现出骇人的冷漠。进一步说,被认为与这种对病态的暴力和快感的渴望相一致的,正是他们对于白己的白人青少年身份的认同需要。这一片型不同于曾在美国80年代流行的平庸青春片。青春启示电影常常受到一部分年轻观众的狂热追捧并享有无上地位,其中某些影片也同时获得了惊人的票房和评论界的赞誉。

这些走向毁灭性的青年形象的塑造暗示了我们最深切的社会和个人的焦虑。那就是:性恐惧、社会失序和青年人前途黯淡。这些无疑在不同层面影响着部分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而媒体对于对少年犯罪、暴力和性的大肆渲染和夸张,艾滋病的威胁等等对于尚处于青春不稳定期且模仿力很强的年轻人来讲,无疑会受到极大影响。因此在青春启示电影所呈现的特定媒介环境中,青春期及其相关问题应当被视作某种社会现实而得到力求真实的反映和重新思考。

电影《半熟少年》没有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故事,其情节展开也并未遵循常规的开端、发展和结局。反之,影片记录了“不算主角的主角”几位生活在都市中的少男少女24小时之内的生活状态。影片追随其男主人公们在曼哈顿的街上和公园里游逛,记录他们追求女孩、偷啤酒、闲逛、玩滑板、消磨时间、买、吸毒和斗殴。尽管他们有不同的社会背景,然而这些男孩的不同种族的身份设定却受制于他们所共同拥有的百无聊赖和对性的追求与沉迷。他们的欲望大多数都围绕着性:追求它,保有它以及对自己曾有过的性经历的自吹自擂。影片还表现了女主人公珍妮的遭遇。当她被确诊为感染了艾滋病时,她试图寻找泰利,正是泰利将艾滋病毒传给了她。泰利并不知道自己患有艾滋病,更不知道他已经传染给珍妮。在影片结尾,当珍妮找到泰利时,他正在奸污下一个纯洁的受害者达茜,而且很可能也传染了她。然而,当珍妮发现他们时,她自己已经因服用而变得茫然麻木,所以并没有对此加以阻止。

这些少年的所作所为,加上他们不断提及的,所表现的正是我所认为的“年轻身体的破坏力”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些少年对他们自身及其体液的失控是一种表层的、象征性的失控,而这实际上是对于他们的“反叛的”行为的巧妙隐喻。

而曾在美国创下超高票房记录的《美国派》《大学新生》等所谓青春性喜剧类型的电影,则以轻松幽默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另外一种另类、特别、颠覆传统,但并非走向毁灭的年轻人的形象。性既是好莱坞青春片的心理学规律的一部分,也是其社会学规律的一部分。好莱坞青春片中的其他身体机能亦然。以《美国派》为例,这部影片因为它对于传统观念的颠覆和戏剧性的故事而大受人们欢迎,片中的四个高中生也受到了青少年观众的狂热追捧。有人认为,这部影片使用的狠衰的语言和以色情为基础的滑稽场面显得过于粗俗。但不管怎么样,人们不得不承认,在它之前,还没有哪个银幕形象能够把青少年的性焦虑表达得如此幽默和透彻,因此这四个高中生受到青少年观众的喜爱也是必然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青少年形象的出现也是颠覆性的,它消饵了青春电影中“浪漫”与“毁灭”两种形象之间的界限。《美国派》中的主人公撕破了浪漫青春片中异性之间温情脉脉的面纱,对于性采取了直言不讳的态度;另一方面,和反映青少年问题的电影不一样,性在《美国派》中被处理得理俗而又清澈,丝毫没有罪恶感。公务员之家

美国学者埃?拉宾认为,青春片的核心主题是“作为一个十几岁的青少年,既不是无能为力的儿童,又不是自立的成人,而是处于一种成长中的过渡状态”,它涉及“年轻人的生活脱离大社会中成人所关心的问题和责任的转移”。这也明显使得青春片标志着一种统一的消费行为,其中既包括每个时代对电影的消费,也包括对电影中所表现的时尚的消费。美国学者斯蒂芬尼?扎切莱克在论及《美国派》等“青春喜剧片”时认为,这些青春喜剧满足了青少年心想事成的实用主义心理。

无论积极向上,活力浪漫,还是堕落颓废,美国青春电影中所塑造的各种青少年形象都不同程度地给我们展示的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这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代青少年的喜、怒、哀、乐和他们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跃动的青春,教会了美国青年们坚持自己的梦想,也教会了美国家长们尊重孩子的梦想。而笔者认为通过播放正面的青春类型电影,不仅能够大大提升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也能带来不错的教育影响。

形象塑造论文:现代城市形象塑造定位策略旅游营销研究论文

摘要在现代城市形象的塑造中,将定位策略加以灵活运用,将会对城市形象的个性塑造起到重要的作用。各种具体的定位策略都可以被运用于具体的城市形象塑造。在运用过程中有相关事项需要引起注意,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关键词定位城市形象运用

城市形象是指城市内部诸要素(比如城市布局、城市资源等),经过长期综合发展后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印象和评价。。城市形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性、整体系统性、长期规划性和地方特色性等四个方面。从总体上来说,城市形象涵盖了城市空间形象、城市环境形象、城市功能形象、城市景观形象和城市产品特色形象(即产业结构)等内容。

一、现代城市进行形象塑造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文化与形象的竞争日益成为世界城市竞争的主要方面,因此,城市形象问题刻不容缓地提到了各地政府的战略规划高度。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总体的特征和风格。拥有一个良好的城市形象,无疑是在为城市做着生动的活广告,它一方面展现出城市的巨大魅力,另一方面则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力、辐射力,成为扩大对外交往、吸引投资与游客的“金字招牌”,并使有形资产进一步增值,把无形的精神财富转化为有形的物质财富。

及时、城市形象的塑造与改善,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扩大城市的影响力。良好的城市形象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而城市知名度的提高是吸引外资、引进人才的外部条件,也是集聚经济、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并能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第二、城市形象的塑造,有利于树立新的城市风貌与城市精神,改善市民的行为、心态,是一种城市文明的投资。良好的城市形象可以给市民带来自豪感,并由此形成奋发向上、敢于争先的精神风貌,成为城市发展的一种生产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塑造城市形象其实也是在发展生产力。

第三、城市形象塑造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良好的城市形象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业的发展又可以带动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并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从长远观点来看,旅游项目已不局限于传统的山水园林和自然景观,城市特征形象和一些经济文化活动也将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第四、良好的城市形象有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通过城市形象的塑造与经营,使城市的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得以改善,政府管理效率大大提高,城市文化得以发展,这不仅为城市现实竞争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城市发展的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这将有助于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总而言之,城市形象是“新经济”条件下极其重要的“注意力资源”,它不仅本身构成了一个独立的高层次的城市生产力要素,而且是“新经济”资源的整合器,在高层次上担负着整合城市其它生产力要素的重要功能。

二、定位策略运用于城市形象塑造的意义

定位策略的创始人艾·里斯和杰,特劳特于1969年6月在《广告行销杂志》发表了《定位:同质化市场突围之道》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定位”一词,用来指在产品模仿日盛的市场环境里新的市场竞争策略和手段。

1981年艾·里斯和杰·特劳特出版了《广告攻心战略——品牌定位》一书。对定位一词做了如下解释:定位是你对潜在顾客心智上所下的功夫。也就是把产品定位在你未来潜在的顾客心中。定位是一项内心中用以决定是否让其进行系统组织的门户,其观念是基于传播,只能在适当的时间及适当的环境之下,才能得到沟通。定位是“种逆转的思考方式”,不以你自己为出发点,而是以潜在顾客心智状态为起点。

由此可见:定位策略很注重产品与其目标顾客(即目标受众)之间的关系列接:即通过定位使产品在目标受众心目中占据一个特别的位置。这个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独特的、是其他竞争对手很难轻易取代的。而城市形象的建设就是为了使每个城市有其鲜明的、对手难以替代的特征或优势,以避免城市形象的雷同与接近。从这个角度来看,将定位策略恰当运用于城市形象的建设就有了现实的意义。

及时,定位策略在城市形象塑造上的成功运用,将有助于树立该城市鲜明而独特的形象,以和竞争对手有效区隔开来。这是定位策略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一个直接作用。定位策略通过挖掘城市的特性,结合目标受众心智中的空白,将该城市的特性放置在目标受众心智中的空白处,这样就使得该城市在受众心智中占据了一个相对优势,其竞争对手要再挤占这个独特的心理位置是比较困难的,从而该城市独特的城市形象也就得以树立。

第二、有助于形成城市与其目标受众之间的心理对应关系。定位策略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成功运用,将会使得目标受众在心理对该城市有一个明确的印象,从而形成一种心理对应关系。比如,现在社会大众一提到义乌,就会自然而然的首先联想到小商品,这得归功于义乌鲜明的定位:小商品的海洋。义乌在其独特的定位确立之前,只是浙江众多小城市当中默默无闻的一个,但是现在却已经成为闻名全国的小商品集中地。

第三、借助定位形成的鲜明城市形象将极大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借助定位形成的鲜明城市形象一旦被受众认可,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能量,从而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点从上海的发展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上海一直将自身的城市形象定位于“国际化大都市”,这一鲜明的城市形象定位使得上海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一直保持长三角地区的领头羊地位,其城市经济也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中。

第四、有助于城市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竞争焦点开始聚集到城市形象上。这从央视逐年攀升的城市形象广告宣传上也可窥见端倪。各城市要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获得优势,占据竞争中的有力地位,那么一个很好的武器就是借助定位形成个性鲜明的、对手无法模仿的城市形象。

三、城市形象塑造中的具体定位策略

在城市形象塑造中不仅要运用定位策略,而且这些定位策略还需要结合城市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只有这样的定位才具有针对性,也才更加有效。此外,还需要挖掘城市形象众多要素当中最能代表该城市特征或者最能形成的竞争优势的某一个方面加以突出,这样,鲜明的城市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及时、文化定位策略。文化定位就是将文化内涵融入到城市形象建设之中,进而使城市形成文化上的识别,文化定位能大大提高城市的品味和附加价值,使城市形象更加独具特色。城市的功能与属性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而城市的文化内涵却是竞争对手所模仿不来的。如果能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一个精髓与城市形象的定位结合起来,是很容易实现城市与目标受众之间的心理对应的。运用文化定位的一个典范就是山东曲阜。曲阜将自身的形象定位于孔子故里,就是采用的文化定位。孔子及其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本,曲阜采用这种文化定位就使得自身的形象更加厚重,对于社会大众所产生的心理吸引也是非常大的。

第二、历史定位策略。所谓历史定位简而言之就是将城市沉淀的历史底蕴挖掘出来作为城市形象独特的要素来加以彰显。我国的西安、开封、北京、洛阳等都是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这些城市本身长久的历史就可以成为其城市形象塑造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比如洛阳的广告语就直接体现了其历史定位:“千年帝都”。这一广告语以很简省的方式将洛阳厚重的历史沉淀加以彰显。

第三、比附定位策略。所谓比附定位就是攀附社会大众已经耳熟能详的、知名的事物,从而达到提升自身知名度的目的。在城市形象塑造中,采用比附定位,就意味着该城市在竞争中要甘居第二,而非及时。这样比附定位才可能产生理想的效果。在比附定位中,城市可用于攀附的事物是很多的:它可以是知名的大山、河流,也可以是建筑,甚至是其他知名的城市……。当一座城市自身的知名度不是很高,而又期望能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知名度时,如果能找到一个很好的攀附对象就是一个不错的策略。比如泰安就可以采用比附策略进行城市形象的塑造。泰安因泰山而得名。从古语“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中来,寓意“国泰民安”。”泰安本身的知名度是相当有限的,但是它有一个很好的攀附对象,那就是全球都很有名的“五岳之首”——泰山。因此,其城市形象塑造就可以比附泰山,泰山是世界上及时个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改写了世界遗产的分类,其地位可想而知。因此,泰安比附泰山来进行城市形象的塑造是有很好的根基的。

第四、情调定位策略。情调定位是使受众在对城市的接触过程中能体会出一种良好的令人惬意的生活气氛、生活请调、生活滋味和生活感受,从而获得一种精神满足,该定位能使城市融入受众的生活中,成为受众的生活内容,使城市形象更加生活化。情调定位可以赋予城市以精神气质,使城市灵动鲜活,倍添情调魅力;同时情调鲜明的城市形象还可以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富有感情色彩,有利于增强城市对人的精神引力。情调定位策略的运用在杭州城市形象建设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_这从其广告语“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可以明显看出来。

第五、功能定位。所谓功能定位就是将城市某一方面的功能加以特别提炼而直接在定位中彰显出来,这样,当目标受众一想到这个城市就首先想到它的某个独特功能。这一策略非常适合那些自身的经济发展在某一领域已经形成独特优势的城市。公务员之家

第六、旅游资源定位。城市的旅游资源是城市形象最显性的组成部分之一。运用旅游资源给城市进行定位,可以使城市特色突出,加强人们对城市的印象。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主要是因为旅游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前转移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城市独有的标记符号,因此一些城市开始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来塑造并对外宣传其城市形象。运用旅游资源进行城市形象定位的成功典范不少,比如杭州曾经做过的“情系西湖,中国杭州”、海口的“椰风海韵,南海明珠”、桂林的“山清·水秀·城美”等都是以城市本身特有的旅游资源来塑造其自身的城市形象与城市特色。运用旅游资源进行城市形象的定位与宣传还有一个直接的效果就是可以在短期内引发城市旅游热潮,刺激旅游消费,增加旅游业收入。

第七、品质定位策略。品质定位简单来说就是彰显城市的品质与品位。在这方面,上海就是典范:国际化大都市。这个定位就直接彰显了上海这个城市的品质与品味:上海的经济、贸易、金融都与国际接轨,成为世界闻名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公务员之家

四、城市形象塑造中运用定位策略应注意的问题

在城市形象塑造过程中运用定位策略要注意一些事项,否则,定位策略产生的实际效果将不会很理想。

及时、这个定位一旦确立,还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将城市的独特定位告知社会大众,这样,定位才真正发挥作用。传播城市定位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城市形象广告。城市形象广告如果紧扣城市定位,并用精练的语言将城市的定位加以彰显,那么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又可进一步发挥推广作用,从而切实提高城市形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借助城市形象广告来宣传城市定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城市形象广告的表现要有新意、有个性。这样才能真正吸引受众的眼球,并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借助城市形象广告来宣传城市定位的时候,要做好目标受众群的细分,并在受众细分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传播媒介。如果目标受众和媒介的运用不能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就很可能导致城市形象广告传播了,但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

第二、城市的定位一经确立,就不要轻易变动,否则,频繁变动的定位将会使受众对城市形象的认知更加模糊,而不是更加鲜明。

第三,有关城市的定位必须具有鲜明个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城市形象定位必须有扎实的根基,而避免空洞、无实际内涵的口号。比如“魅力之都”,这样的定位尽管确立,但会因为其缺乏独特内涵、替代性太强而无法真正塑造城市的鲜明形象。

形象塑造论文:管理公关传播矛盾塑造职业培训机构良好形象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公共关系传播成为职业培训机构宣传的一种有效手段;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的矛盾性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公共关系产生于西方工业社会,现代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公共关系、传播是连接公共关系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的矛盾、信源,即信息的者、传播者、职业培训机构需要采取灵活措施,积极培育全员公关传播意识、公关传播信宿的广泛性与单一性的矛盾、公关传播着眼点的长远性与近期性的矛盾、公关传播信息的个性与共性的矛盾、职业培训机构的职能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创新精神对机构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本文就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的矛盾性做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这些矛盾包括: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矛盾;公关传播信宿的广泛性与单一性矛盾;公关传播着眼点的长远性与近期性矛盾;公关传播信息的个性与共性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传播公共关系公共关系传播

一、公共关系传播成为职业培训机构宣传的一种有效手段

公共关系产生于西方工业社会,现代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公共关系。对于公共关系的认识,学界对其也有不同的界定,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这里,我们把公共关系理解为:一个社会组织为了推进相关的内外公众对它的理解、信任、合作与支持,为了塑造组织形象、创造自身发展的社会环境,在充分尊重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利用传播、沟通等手段而努力采取的各种行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关系。

传播是连接公共关系主体和客体的桥梁,是特定的个体或群体运用一定媒体或形式向受传者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和分享。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公共关系活动就是以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为主要方法的一种组织与公众交流行为。

当前,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终生学习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迫切需要,职业培训日益成为人们再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面对竞争激烈的培训产业,传统的宣传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了,职业培训机构纷纷采取公共关系传播的方式加强组织的宣传。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存在着信息的个性与共性等方面的矛盾。

二、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的矛盾性

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的矛盾性影响到职业培训机构形象的传播,这些矛盾包括: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矛盾,公关传播信宿的广泛性与单一性矛盾,公关传播着眼点的长远性与近期性矛盾,公关传播信息的个性与共性之间的矛盾。

1、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的矛盾

信源,即信息的者、传播者。从职业培训机构公关传播的角度来讲,笔者认为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应当具有全员性的观念,即公关传播的信源应该是职业培训机构的全体成员。这一观念对内能提供职业培训机构的凝聚力,对外能表现职业培训机构的良好组织形象。在与客户的交往过程中,职业培训机构员工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客户对机构形象的认知,影响机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然而在实践中,职业培训机构公关传播信源的个别性现象比较突出。有些职业培训机构看不到良好的公共关系传播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领导不重视,员工不参与。大多数人认为公关活动是可有可无,即使要开展,那也只是专职公关部门或专职公关人员的分内事。这些现象显示了职业培训机构全员公关意识淡薄。

面对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的矛盾,职业培训机构需要采取灵活措施,积极培育全员公关传播意识,并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言一行中,从而形成一种无意识的职业习惯,树立机构良好的精神风貌。职业培训机构全员公关意识是一旦形成,将会给职业培训机构的发展带来长期的、深远的和积极的影响。

2、公关传播信宿的广泛性与单一性的矛盾

信宿,是指接受并利用信息的人。公共关系传播的信宿是社会公众,社会公众以数量不等的群体或个人形式存在,并形成对组织以不同影响的环境。[

如果把社会公众看成是一个系统的话,那么这个系统是由内部员工、消费者、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社区居民、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和其它利益团体等要素组成的一个动态稳定的统一整体。因此职业培训机构在开展公关传播过程中,必须善待社会公众中的每一位成员,注重公关传播的广泛性。

然而在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实践中,有的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对象过于单一,主要选择政府和知识消费者,而对媒体、社区居民、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等其它社会公众缺乏关注,致使公关传播活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公关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面对这一矛盾,职业培训机构在公关传播实践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公众因素,加强与不同类型的社会公众进行沟通,从而达到公关传播效果的较大化。

3、公关传播着眼点的长远性与近期性的矛盾

在当前培训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状态下,传统的广告营销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宣传的需要,因此很多职业培训机构也热衷于公关传播。然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慢慢培养才行。特别是在职业资格培训市场,虽然我国教育部、人事部、信息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国务院各部委都做了职业资格认证相关方面的规定,但是持证上岗还没有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特别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对社会的认知还不够深刻。其次,用人单位对持证上岗的认识也不够。因此,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不能一味考虑眼前的利益,而应注重传播的长期性。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职业培训机构的领导或者工作人员认为开展一两次大型的公关传播活动就能迅速地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客户就会迅速认可自己的培训项目,过于注重公关传播的近期利益。这就造成了公关传播的长远性与实际操作中的近期性的矛盾对于职业培训机构来讲,公关传播活动不仅是一项近期的活动,更是一个长期的有计划的充满艰难与坎坷的系统工程。每一次具体的公关传播活动都只能看成是通往长远目标的一个环节。用公关传播活动来塑造组织形象的道路是没有尽头、没有终点的。职业培训机构要将每一次活动,每24小时工作都看成是公关传播的一种表现形式,踏实做好当前的每一件事情,立足长远,才能卓有成效地完成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任务。

4、公关传播信息的个性与共性的矛盾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日益加深,世界各国政治一体化,经济一体化以及文化一体化的趋势明显。与此同时,当今时代也是一个多元化或者说是个性化、差异化的时代,如政治多元化、经济多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等等。两种趋势同时并存,两者辩证统一,不可分割。面对这一趋势,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不仅需要遵循职业培训行业的相关政策,而且需要不断创新,善于塑造独特的组织文化,从而提高职业培训机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实践中,有的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形式过于呆板,缺乏特色,难以引起职业培训机构内外公众的广泛关注。在职业培训机构公关传播方式中,“物质公关”相对较多,对人性的关注则相对较少。另外,有的职业培训机构也狭隘地认为公关传播就是迎来送往,喝酒干杯等等。在公关传播活动中,有的职业培训机构甚至采取有违社会公平竞争秩序和伦理道德习俗等手段,刻意贬低竞争对手,欺骗社会公众。

面对这一矛盾,职业培训机构的职能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创新精神对机构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当前人们对职业培训的需求强烈,但职业培训机构众多,竞争激烈,任何一个职业培训机构唯有创新,才能赢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首先职业培训机构的职能部门要鼓励创新,奖励创新,重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提拔。其次,要在职业培训机构内部形成一种善于学习、积极学习的组织氛围,构建学习型的组织文化。第三,要采取灵活措施加强职业培训机构的平行沟通,上行沟通和下行沟通,碰撞思维的火花,分享创新的乐趣,从而在职业培训机构内部创造一种和谐的人际氛围。

总之,目前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还存在着许多矛盾。面对这些矛盾现象,职业培训机构要善于承认矛盾、认识矛盾才能更好地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达到塑造职业培训机构良好形象的目的。

形象塑造论文:塑造职业培训机构形象矛盾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公共关系传播成为职业培训机构宣传的一种有效手段;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的矛盾性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现代经济与社会的展离不开公共关系、传播是连接公共关系主体和客体的桥梁、终生学习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迫切需要、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的矛盾、公关传播信宿的广泛性与单一性的矛盾、公关传播着眼点的长远性与近期性的矛盾、传统的广告营销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宣传的需要、公关传播信息的个性与共性的矛盾、两种趋势同时并存,两者辩证统一,不可分割、任何一个职业培训机构唯有创新,才能赢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摘要:本文就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的矛盾性做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这些矛盾包括: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矛盾;公关传播信宿的广泛性与单一性矛盾;公关传播着眼点的长远性与近期性矛盾;公关传播信息的个性与共性之间的矛盾。

论文关键词:传播公共关系公共关系传播

一、公共关系传播成为职业培训机构宣传的一种有效手段

公共关系产生于西方工业社会,现代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公共关系。对于公共关系的认识,学界对其也有不同的界定,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这里,我们把公共关系理解为:一个社会组织为了推进相关的内外公众对它的理解、信任、合作与支持,为了塑造组织形象、创造自身发展的社会环境,在充分尊重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利用传播、沟通等手段而努力采取的各种行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关系。

传播是连接公共关系主体和客体的桥梁,是特定的个体或群体运用一定媒体或形式向受传者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和分享。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公共关系活动就是以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为主要方法的一种组织与公众交流行为。

当前,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终生学习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迫切需要,职业培训日益成为人们再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面对竞争激烈的培训产业,传统的宣传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了,职业培训机构纷纷采取公共关系传播的方式加强组织的宣传。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存在着信息的个性与共性等方面的矛盾。

二、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的矛盾性

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的矛盾性影响到职业培训机构形象的传播,这些矛盾包括: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矛盾,公关传播信宿的广泛性与单一性矛盾,公关传播着眼点的长远性与近期性矛盾,公关传播信息的个性与共性之间的矛盾。

1、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的矛盾

信源,即信息的者、传播者。从职业培训机构公关传播的角度来讲,笔者认为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应当具有全员性的观念,即公关传播的信源应该是职业培训机构的全体成员。这一观念对内能提供职业培训机构的凝聚力,对外能表现职业培训机构的良好组织形象。在与客户的交往过程中,职业培训机构员工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客户对机构形象的认知,影响机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然而在实践中,职业培训机构公关传播信源的个别性现象比较突出。有些职业培训机构看不到良好的公共关系传播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领导不重视,员工不参与。大多数人认为公关活动是可有可无,即使要开展,那也只是专职公关部门或专职公关人员的分内事。这些现象显示了职业培训机构全员公关意识淡薄。

面对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的矛盾,职业培训机构需要采取灵活措施,积极培育全员公关传播意识,并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言一行中,从而形成一种无意识的职业习惯,树立机构良好的精神风貌。职业培训机构全员公关意识是一旦形成,将会给职业培训机构的发展带来长期的、深远的和积极的影响。

2、公关传播信宿的广泛性与单一性的矛盾

信宿,是指接受并利用信息的人。公共关系传播的信宿是社会公众,社会公众以数量不等的群体或个人形式存在,并形成对组织以不同影响的环境。

如果把社会公众看成是一个系统的话,那么这个系统是由内部员工、消费者、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社区居民、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和其它利益团体等要素组成的一个动态稳定的统一整体。因此职业培训机构在开展公关传播过程中,必须善待社会公众中的每一位成员,注重公关传播的广泛性。

然而在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实践中,有的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对象过于单一,主要选择政府和知识消费者,而对媒体、社区居民、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等其它社会公众缺乏关注,致使公关传播活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公关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面对这一矛盾,职业培训机构在公关传播实践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公众因素,加强与不同类型的社会公众进行沟通,从而达到公关传播效果的较大化。

3、公关传播着眼点的长远性与近期性的矛盾

在当前培训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状态下,传统的广告营销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宣传的需要,因此很多职业培训机构也热衷于公关传播。然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慢慢培养才行。特别是在职业资格培训市场,虽然我国教育部、人事部、信息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国务院各部委都做了职业资格认证相关方面的规定,但是持证上岗还没有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特别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对社会的认知还不够深刻。其次,用人单位对持证上岗的认识也不够。因此,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不能一味考虑眼前的利益,而应注重传播的长期性。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职业培训机构的领导或者工作人员认为开展一两次大型的公关传播活动就能迅速地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客户就会迅速认可自己的培训项目,过于注重公关传播的近期利益。这就造成了公关传播的长远性与实际操作中的近期性的矛盾对于职业培训机构来讲,公关传播活动不仅是一项近期的活动,更是一个长期的有计划的充满艰难与坎坷的系统工程。每一次具体的公关传播活动都只能看成是通往长远目标的一个环节。用公关传播活动来塑造组织形象的道路是没有尽头、没有终点的。职业培训机构要将每一次活动,每24小时工作都看成是公关传播的一种表现形式,踏实做好当前的每一件事情,立足长远,才能卓有成效地完成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任务。

4、公关传播信息的个性与共性的矛盾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日益加深,世界各国政治一体化,经济一体化以及文化一体化的趋势明显。与此同时,当今时代也是一个多元化或者说是个性化、差异化的时代,如政治多元化、经济多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等等。两种趋势同时并存,两者辩证统一,不可分割。面对这一趋势,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不仅需要遵循职业培训行业的相关政策,而且需要不断创新,善于塑造独特的组织文化,从而提高职业培训机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实践中,有的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形式过于呆板,缺乏特色,难以引起职业培训机构内外公众的广泛关注。在职业培训机构公关传播方式中,“物质公关”相对较多,对人性的关注则相对较少。另外,有的职业培训机构也狭隘地认为公关传播就是迎来送往,喝酒干杯等等。在公关传播活动中,有的职业培训机构甚至采取有违社会公平竞争秩序和伦理道德习俗等手段,刻意贬低竞争对手,欺骗社会公众。

面对这一矛盾,职业培训机构的职能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创新精神对机构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当前人们对职业培训的需求强烈,但职业培训机构众多,竞争激烈,任何一个职业培训机构唯有创新,才能赢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首先职业培训机构的职能部门要鼓励创新,奖励创新,重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提拔。其次,要在职业培训机构内部形成一种善于学习、积极学习的组织氛围,构建学习型的组织文化。第三,要采取灵活措施加强职业培训机构的平行沟通,上行沟通和下行沟通,碰撞思维的火花,分享创新的乐趣,从而在职业培训机构内部创造一种和谐的人际氛围。

总之,目前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还存在着许多矛盾。面对这些矛盾现象,职业培训机构要善于承认矛盾、认识矛盾才能更好地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达到塑造职业培训机构良好形象的目的。

形象塑造论文:记者招待会记者形象塑造论文

一、记者招待会及其特点

当前,对于记者招待会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各类官方机构、各种社会团体的代表或知名人士等为了塑造自身形象重大新闻信息、回答受众关心的问题,便于媒体进行报道而专门为新闻记者举行的会议。另外与此类似,还有新闻会的说法。有人认为记者招待会只回答记者提问,不新闻,新闻会只新闻,不回答记者提问。但是在现实中,记者招待会并非只回答记者提问,也新闻信息。新闻会也回答记者提问并非只信息。由此可见,记者招待会和新闻会区别不大。也有人将二者合二为一,把新闻会作为记者招待会的一种类型。本文所说的记者招待会同样是包括新闻会在内的。

那么记者招待会有哪些特点呢?

首先是性。记者招待会的举办主题,都是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答记者问的一般都是有关方面担任着重要职务的负责人或能够代表一级组织讲话的人士,甚至是党和国家、单位、部门、社会团体的较高领导人。记者提出的问题代表这群众共同的想法意愿,而不是个别现象和个别情况。答问的内容也是经过有关方面反复研究确定下来的,答问者是代表“官方”立场,也不是个人的意见和看法。

其次是开放性。记者招待会大都是公开举行,且有多种媒体参与报道。有关方面所论及的政策、立场、观点、态度,重要问题和重大事件的经过、细节等,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传播工具,为千百万人所了解,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透明度。

二、记者招待会对记者形象的要求及塑造形象的重要性

(一)记者招待会对记者形象的要求

记者招待会因其具有性,所以形式比较隆重,规格比较高。记者招待会现场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特定性,但是它所吸引的眼球却不止现场的数十或数百人。尤其是在一些重大的记者招待会上,比如每年两会的总理记者招待会,广播电视几乎都要进行现场直播,那此次二次传播的对象就是数以万计的媒体受众了。因此,这首先对与会的记者的外在形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起码要求穿戴整洁,其次是能突显个性。

与会记者一到会场就会跟不同的对象打交道,会议开始前后与同行们打交道。更重要的是,在争取到发言机会时与发言人打交道。尽管记者提问时间只有那么短短的一分钟左右。但这一分钟左右记者的一言一行不仅显露在会场的每一个人眼里,同时也显露在电视机前的每一位观众。这就对记者形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

(二)塑造记者形象的重要性

1、记者形象能传播媒体组织形象。

记者形象是媒体组织的子形象(个人形象)、记者个人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公众对媒体的总体评价。媒体组织成员的个人形象是构建媒体组织整体形象的基础。在媒体组织行为中,记者个人形象的塑造与组织形象的塑造是同步进行的,记者个人形象是展示、传递组织形象的载体,而记者往往又活跃在媒体受众视野的最前线,因此只有首先拥有良好的记者形象,才能保障形成积极正面的媒体组织形象。记者的塑造是组织形象塑造中关键的一环,并且是可以控制的一环。只要媒体组织树立这种意识,并有效地执行,就一定会实现双赢。整体是不能忽视细节的,在组织形象塑造中,细节就是记者形象的塑造。

2、记者形象能扩展媒体组织形象。

记者形象不但可以有效地传播组织形象,而且还可以扩展组织形象。前提是记者形象必须在公众面前能非常地展现出来。公众往往对最近发生的对感官刺激强度较大的事物留有崭新的印象。良好的记者形象可以给在场的和间接接触到会场画面的公众留下美好印象,公众进而会以此联想到记者所代表的媒体的整体形象也是良好的。1998年朱镕基亲点吴小莉,让全国人民认识了吴小莉,她的从容、自信与美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吴小莉一炮而红,凤凰卫视也借此迅速地进入了广大公众眼中。

三、记者招待会记者形象及内涵

(一)外在形象

人被认识首先从视觉上开始,人的外在形象是他人接触到个体的及时感知。在记者招待会上。首先被他人认知的就是外表形象,即记者的衣帽服饰和仪容仪表。这是他人跟记者尚未进行言语交流时候首先得到的形象信息。因此,记者首先在服饰上要穿着得体,正规的场合必须穿戴整齐。在规格比较高的记者招待会上,如两会期间召开的记者招待会、国家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记者招待会、各省市政府机关等召开的记者招待会,记者还应该穿着正装。在一些规格不高的记者招待会,记者可以不着正装,但是切忌不可以穿短裤、拖鞋到达会场。

人被认识不单从视觉上进行感知,也从听觉上进行感知。因为人与人之间离不开言语的交流。这种言语交流包括说者和听者的实际互动,也包括单向的,即说者和听者没有进行直接交流的单向。出席记者招待会。记者必须跟到场的包括会议组办方、其他媒体记者、会场的其他人员进行交流。因此记者应该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和姿态动作,做到举止高雅、谈吐大方。这些都是记者跟另一方在进行双向互动。所谓的单向,即记者在向信息方提问时与电视广播受众的间接交流。记者的谈吐举止都被受众尽收眼里、耳里,而受众对记者的评价只有部分会滞后地反馈到媒体单位。而大部分的评价则转化成另外一种以支持或不支持媒体的态度出现的反馈。例如,一位记者因在提问时候声音颤抖、表达不清、举止不雅而令受众对其及其所在媒体产生负面评价,进而表现为不收看收听该媒体的节目。(二)内在形象

出席招待会的记者首先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才会拥有敏捷的思维、敏锐的洞察力和清晰的思辨,才能提出深刻的问题,才能赢得发言人的青睐和公众的认可。或许记者因为所在媒体名声好而得到了提问机会,但是错漏百出或者毫无新意的问题会让人大失所望,形象一落万丈。每年两会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公众往往也非常地关注哪家的记者被点名提问了,他们提的问题水准如何。

其次要求记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让记者在与众多同行交流时表现出独有的自信,良好的精神风貌。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造就开朗的性格,从而健谈而沉稳。尤其在获得提问机会时能表达自然流畅,表现出从容的一面。

再次要求记者拥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工作能力是综合多方面的集中体现,如与现场人员的交流沟通能力,对会议主题的把握、寻找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在招待会现场最忌讳就是记者一来到会场就一声不吭地坐在角落里等待会议开始。不主动与人交流不但不能很好地让别人了解和熟悉记者所在的媒体,更有甚者,还会影响到媒体的形象。主动与同行交流或许还可以知道对方的写作方向,进而改变策略,另辟蹊跷,创造出更有新闻价值的新闻来。

四、记者形象塑造的原则

(一)内外一体化原则

记者内在和外在形象二者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必然有什么样的形式与之相对应,内容的发展决定着形式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因此,内在形象决定外在形象,内在形象是个人形象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外在形象的基础,一个人的内在素质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着其形象的外在表现形式。其次,形式又积极地影响内容,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因此,个人在重视内在修养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外在形象的塑造。只有内外有机结合,才能塑造记者形象。

(二)个性鲜明的原则

健康鲜明的个性能使记者形象增值。记者形象的塑造应该讲究突出个性,体现自我,展示特有的个人气质。鲜明的个性。特有的气质更容易引起他人注意和记忆。

五、当前记者招待会记者形象之差距

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对每一个社会地位的人都提出了期待要求(理想角色)。而每一个人因所处环境不同对自己充当的角色的理解可能会产生差异(领悟角色),进而在实践中又因人的行为受到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人们不可能按照理想角色和领悟角色那样去做,以至实践出来的角色可能会与理想角色和个人领悟角色有很大的差距(实践角色)。

衣着不讲究,外在形象大打折扣。有些记者认为,记者是一种行动相对自由的职业,因此认为穿着可以自然随便。有些记者出席招待会还戴帽子,尤其年轻的记者,觉得那是一种时尚和个性的体现。有些男记者身穿中短裤,脚着凉鞋,这是相当不合时宜的。我们无法想象这样一个形象的记者站在一位头发梳理整齐、西装笔挺、皮鞋锃亮的发言人面前进行采访,那是一幅多么不协调的画面!

会议迟到,留下不守时的印象。有些记者出席会议不准时。会议开始后才灰溜溜地跑进来。新闻工作者因新闻的特殊性本质注定它是讲究时间效率的职业。记者在招待会上,不但严重影响个人形象和媒体形象,甚至还可能错过最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言行举止不规范,严重损害形象。有些记者一到会场就大声地喧哗,高声谈论会议主题以外的话题。有些记者在会议期间嚼口香糖。旁若无人。记者招待会是特定的场合,记者的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形象。

提问时紧张过度,语无伦次。礼仪不周。有些记者心理素质差,获得提问机会后由于紧张,声音颤抖、表达不清,出现语句重复和字词回读。由于紧张,提问前忘记报上所在媒体单位名称就直奔主题,提问结束后没有说谢谢。这些记者的表现也往往比较引人注意。因为别人想获知这位记者到底是来自哪个媒体的,

提问的问题不够深刻,既没有表现出深邃的思辨色彩,也没有切中要害,就像一碗清水,喝过后索然无味。为什么每年两会总理记者招待会上,外国记者的提问总会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因为外国记者提的问题总是非常的尖锐和深刻,总会切中问题的要害,给人以无限的思考空间,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

六、如何矫正

首先从外在形象抓起,媒体组织要求记者学习公共关系礼仪知识,培养个人良好的外在修养,懂得依据时间、场合、工作性质的变化,合理调整自身的服饰、语言、行为等,努力塑造良好的个人外在形象。因此,对于媒体单位来说,适时地对记者员工进行礼仪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培养记者的业务素养。从某个角度来说,记者是一个杂家,因此合格的记者除了掌握专业的新闻采访写作技巧外,还必须博览群书,涉猎其他领域,把自己练就成为通才。只有积累了多方面的知识财富,才能获得敏锐的洞察力,才能提出尖锐、切中要害的有价值的问题。

重点培养有实力的记者,代表媒体出席重要的记者招待会(新闻会)。小型的记者招待会,只要派专线的记者出席即可。但是对于比较重大的记者招待会,如部级别的、省市政府级别的记者招待会,媒体可以派出比较有实力的记者出席,这些记者多是媒体的著名主持人、记者、评论员。一方面,这些记者具有丰富的采访能力和较强应变和处事能力,可以保障在招待会上出色地完成任务。另一方面,有声望的记者往往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出色的表现也往往能给媒体形象增值。

形象塑造论文:领导干部形象塑造研究论文

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是对我们党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是新形势下对全党提出的新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感。我们党要走在时代的前列,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领导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就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建设一支能实践“三个代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

我们党历来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适应革命、建设和改革需要的领导干部。今天,我们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要保持党的先进性,达到同志“三个代表”的要求,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必须首先在政治上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其次是知识要丰富,能力要,能体现时代精神;三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作为面向新世纪的党员领导干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塑造好自己的形象。

一塑造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形象

共产党员思想政治素质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也就是同志所讲的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这是共产党员入党时的誓词,是共产党员与非共产党员的本质区别。中国共产党是以理想信念坚定而著称的。我们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他们艰苦卓绝的奋斗及他们的生命和鲜血为我们树立了坚定不移,矢志不渝地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的榜样。他们的理想信念经历了生与死、公与私、胜利与失败、成功与挫折,以及执政地位、和平环境、重大政治风浪与复杂局面的种种考验。可以说,这种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政治优势的精神力量源泉。

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是我们党的性质、宗旨、根本任务所要求的。然而,不同的时代,我们党的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却面临着不同的考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日益多样化,长期以来形成的利益格局、价值体系打破了,现实与传统的观念之间发生了矛盾,人们的思想变得活跃起来,同时又产生了种种迷惘、困惑,我们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也同样会处于这一状况中,并且还会比其他人群体验更深。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下,西方的政治思潮也趁隙而入,“”等邪教也借机蛊惑,这就可能在我们党和人民中产生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这些现象表明,我们党的领导干部正面临着一场新的考验。要经受住这场考验,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坚决捍卫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坚决回击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潮对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挑战和攻击;同时,努力克服党在思想建设上存在的缺陷,进一步坚定全党的理想信念。

我们也应该看到,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是风平浪静的。长期以来,我们许多党员领导干部对于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大多基于直观朴素的价值认识,还不是建立在深刻理性思考基础上的自觉稳定而又系统的价值观念。因而也就很难识别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的冲击。另外,由于教条主义的影响,我们曾经不自觉地把理想信念的丰富内涵简单化、片面化、庸俗化;同时,我们的教育还自觉不自觉地持守农业文明社会的信仰思维方式,信仰、理想、信念与现实生活的联结被割断,使其成为远离现实、与现实脱节的既神秘又的“崇高”。教条式地宣传马克思主义,造成我们对“老祖宗”思想的误解、曲解,按误解了的理论去实践社会主义,自然就出现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失误,甚至使现实显得荒谬。荒谬的现实与人们头脑中的信仰、理想信念的和崇高形成巨大的反差。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盲目推崇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作风,沉湎于灯红酒绿,声色犬马;有的人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思想迷茫,精神空虚,竟然到封建糟粕中寻找慰藉;有的人面对改革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不是挺膺负责,而是消极对待,甚至为自己另谋退路;有的人看到别人先富起来,心理不平衡,不再安心于公职人员的工资生活,远工农、傍“大款”,逐渐由小捞变成大贪。

针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同志反复强调一个重要思想,这就是“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干部”。要使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做到“三个代表”,就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解决好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由于党员领导干部处在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党要始终坚持“三个代表”,关键在于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这支队伍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这样,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就能更好地认识并把握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前进的客观规律,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使全体党员领导干部无论在什么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不动摇共产主义理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坚定信念。

二塑造体现时代精神的形象

面向新世纪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按照同志“三个代表”的要求,体现出时代精神或新时代的特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决定了党员形象也应该具有时代的特征,时代的风格。作为“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为最终目的”的中国共产党的形象,直到党自然消亡之前是始终不会改变的。但是,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党员的具体形象,必须具有时代的特点。因为,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才能逐步接近并最终达到这个目标。这就是说,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有时代使命感,其形象应体现出时代的特征。比如,在革命战争年代,人们见到的共产党员的形象是勇猛冲锋,克敌制胜的一派英雄气概。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共产党员则表现出艰苦奋斗,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精神,等等。今天,我们国家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要完成这一阶段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坚持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这就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素质。面向新世纪的变革和建设是一个充满新情况,新挑战的过程。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到政治坚定,头脑清醒,面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大量的实际问题,面对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具有把握大局,驾驭复杂局面,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也应具有丰富的知识。新世纪是知识加速发展的时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这就要求领导者要按照同志在《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讲话中提出的要求,“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还要努力钻研业务,要坚持不懈地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法律知识和其他各方面的知识”。从而使我们党的领导干部真正成为各种行业的行家里手,懂得事物运动的一般规律。我们党的领导干部要坚持发展和创新。事物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中,人们的认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停滞的观点、僵化不变的认识和思维方式,固定不变的工作思路都是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背道而驰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实践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破除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和实行,从姓“资”姓“社”困惑的解除,到所有制观念的革新,以及具体政策上的多方位改革,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同样,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工作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勇于实践不断创新。三塑造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形象

在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三个代表”的最终归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本。

同志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符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较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较高标准。”邓小平同志说:“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较高准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是我们党的宗旨决定的,是我们党用七十多年的奋斗史铸成的共产党人的标志,是凝聚全党、团结全民的党魂。民主革命时期,为了人民的解放,共产党人英勇斗争、流血牺牲、前赴后继。一些共产主义者抛弃多少人梦寐以求的高官厚禄,冒着杀头的危险加入共产党,他们为了人民大众都过上幸福生活,甘愿去过食不果腹的日子;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继续战斗;长征路上共产党人吃草根,啃树皮,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用胸口堵枪眼,手托炸药炸碉堡;还有多少共产党人被捕入狱,贤贞不屈,为了人民的解放愿把牢底坐穿……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千百万共产党员为了祖国的强盛、人民的幸福而艰苦奋斗,忘我工作,焦裕禄、孔繁森、李国安、吴天祥,就是无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员领导干部的杰出代表。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由十几个人发展为具有六千万党员的党?为什么共产党历经艰难曲折而经久不衰?为什么在世界社会主义低潮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却欣欣向荣?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有一大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员、干部,这是支撑社会主义事业大厦的中坚力量。实践证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实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有力量的根本原因。在今后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必须坚持为绝大多数人民谋利益,保障我们党的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取得执政地位使我们党获得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也增加了脱离群众甚至腐败变质的危险。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日益显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面临着许多方面的诱惑,在这些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考验面前,我们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渐渐疏远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淡漠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有的领导干部思想不纯,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过时”了;有的领导干部“主仆错位”,高高在上,当官做老爷,把为群众办事当成是自己的恩赐;有的领导干部沉迷于灯红酒绿,追求奢侈享受;还有极少数领导干部把权力当成商品,跑官卖官,大搞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这些都是极端错误的和非常危险的。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应当牢牢记住,不管形势和任务发生怎样的变化,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永远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不能变,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永远不能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永远不能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应当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坚持党性原则与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的关系。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我们认为,应坚持“各行其道”的原则。按行为学的划分,人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如亲情伦理行为、社会经济行为、政治管理行为等,各类行为应遵循各类行为的规范。和父母、子女相处,就要遵循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要尊老爱幼。总不能给老母亲倒杯水,还要小费,不给小费就不给倒吧?在市场活动中,作为经济人,就要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按照市场法则办事,也不能“把赢利让给别人,把亏损留给自己”,如果长此以往,你也经营不下去。但是,又不能把等价交换原则搬入党内政治生活,也不能把它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作为一个有坚强党性的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是会遵守市场道德,坚持等价交换、互利互惠、利己利他原则,而不会去干那些坑蒙拐骗、损人利己的事;在社会生活中,会发扬社会公德,发扬雷锋精神。“各行其道”就好比交通规则一样,汽车走汽车道,自行车走自行车道,行人走人行道。同一个人,你开汽车时,就走汽车道,骑自行车时,就走自行车道。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可以按照“各行其道”的原则处理这两者的关系。

二是正确处理坚持按劳分配的现行政策与发扬无私奉献精神的关系。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是我们长期坚持的现行政策。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党的宗旨,要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有人觉得这两者是矛盾的,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应再提奉献精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那么,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我们认为,要分层次要求。不能因为执行按劳分配的现行政策就降低对党员干部的要求;也不能因为要求党员干部发挥奉献精神就否定党的按劳分配的现行政策。

按劳分配的现行政策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绝大多数人的觉悟,适合我国国情,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并长期坚持。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我们承认人们正当的个人物质利益,也承认党员干部正当的个人物质利益,这一政策对党员干部同样适用。

那么,党员干部多劳了,也多得了,还如何体现奉献精神?在按劳分配政策下,党员干部发扬奉献精神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1.按劳分配,但党员干部又不搞斤斤计较,按酬付劳。2.多劳多得的事,只要人民需要,党员干部应带头去干;多劳少得的事,只要人民需要,党员干部也应带头去干;有些事情可能是劳而不得的事情,只要人民需要,党员干部仍应带头去干;特别艰苦的工作、危险的工作、别人不愿意干的工作,党员干部也带头去干,这就是奉献精神。3.当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利益发生矛盾时,自觉自愿以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直至生命。我们一些党务工作者、党员谈到他们如何发扬奉献精神时,有四点经验:及时是吃苦。凡是吃苦的事,党员、领导干部走在前面,群众自然就会跟上来。第二是吃亏。在某些利益不好平衡时,个人自觉自愿地吃点亏。群众心里都有一杆秤,你不谋私利,自愿吃亏,大家就佩服你。第三是委屈求全,能够任劳,也能够任怨。任劳不易,任怨更难。为了共同的事业,党员领导干部需要委屈求全。第四是敢于开拓敢担风险。在改革中敢于当及时个吃螃蟹的人,能创造性地工作,加快本单位的建设与发展。这就为奉献精神注入了时代的新内容。提倡奉献精神,并不是否定党员干部正当的个人利益,按劳分配政策对党员干部同样适用。在通常情况下,党员干部自觉为人民、为社会做奉献,自己的正当利益也能得到保障。由于党员是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尤其对党员领导干部要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当在利益要求多样化的情况下,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及时位;当为维护人民利益需要作出牺牲时,党员干部要自觉牺牲个人利益。这样做了,党员领导干部的形象就会在群众中高大起来。

形象塑造论文:品牌形象塑造研究论文

摘要: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汽车市场,荣威作为自主品牌汽车新军短时期内拥有了良好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对荣威的广告营销手段以及品牌形象塑造的分析,对自主品牌汽车品牌形象塑造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品牌;广告;营销

1荣威的历史渊源与标志释义

上汽荣威的渊源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具体可以追朔到具有百年历史的英国豪华汽车品牌——罗孚汽车(Rover),其用户曾包括英国女王、英国首相等显赫任务。20世纪70年代后,罗孚汽车受到英国经济政策的影响走下坡路。2004年6月16日,上汽收购了罗孚25、75车型和全系列发动机的知识产权,为上汽荣威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但上汽股份在争购罗孚品牌失败给福特后,便决定打造一个全新的属于中国人的中高端品牌。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汽股份”)正式对外宣布,其自主品牌定名为“荣威(Roewe)”,取意“创新殊荣、威仪四海”。荣威的品牌口号为“创新传塑经典”,表达了上汽以国际化的视野、创新的理念传承国际汽车的先进技术,打造国际品牌新经典的决心和信心。

荣威的LOGO设计,也是遵循“创新传塑经典”的原则,ROEWE从文字识别、语言识别中都可以看到对ROVER的继承,同时其标志外观在相似性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色彩依旧采用了ROVER商标中的红色、黑色与金色,尽显庄严与尊贵。站立的中国狮与华表的造型中西结合,打破中国狮子坐立的传统,暗寓了荣威的品牌理念不仅仅传承英伦汽车文化,更蕴涵着上汽敢于创新的精神,即坚持传统汽车核心价值,坚守经典汽车设计理念,以创新科技品质满足及超越消费者的需求。就像其所宣传的“世界为我所用,创新传塑经典”。

荣威(Roewe)品牌定位于中高端市场,其目标客户是有知识、有修养,事业发展成功,勇于创新突破,积极向上,追求品味的消费者。荣威品牌将为消费者创造出优雅尊贵、自信进取且富有内涵的品牌体验。

2荣威的广告营销策略

2.1平面广告

作为荣威的及时款上市车——荣威750车,其系列平面广告也是以英伦血统为诉求,精心写作的文案配以莎士比亚、丘吉尔等英国著名历史人物的名言,并以彰显尊贵的车身图片强化其产品外观设计。在另一系列广告中荣威则以商界精英、社会名流等荣威的客户现身说法,以及时者口吻诉说着荣威带给他们的良好感受,目标直指那些富有气质与内涵,追求品味并具创新精神的社会进取族群。其所展现出的品牌个性不仅仅是尊贵、典雅、绅士、品味等传统英伦汽车特征,还包括了自信、创新等时代元素。

2.2影视广告

“世上只有两条路,一条是由来,一条是未来;世上只有两种车,一种由来已久,一种创塑未来。”这是荣威在电视广告片中的独白,不同于传统国内中品质汽车宣传的方式,尚处在品牌创立阶段的荣威没有选择用过度矫饰的语言来表述它的性能优势,而是将言简意赅、蕴涵哲理的文字以无声字幕表现出来,给广告受众和潜在消费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锦上添花的是片中配乐,令很多人在首次听到它时就震撼心灵。唯美天籁般的童声,像纯净的泉水洗涤心灵,让那些在都市中繁忙的人瞬间得到一种难能可贵的平静感和归属感。而在音乐的衬托下,广告中那些地中海的美景、葱郁的林荫之道也显得更加令人向往。黑白画面与彩色画面的交替象征着“传承”与“创塑”在荣威身上的交融,贵族气质卓显的荣威750从具有历史积淀的古建筑群中驶来进入视野,很好的诠释了“创新传塑经典”的品牌理念。

2.3户外广告

荣威汽车还充分利用户外广告,2006年北京车展,一辆500米的“超长荣威”出现在首都机场旁的高速路上。当时,这个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的巨幅广告就曾创造出国内“最长广告”的记录。

2007年上海国际车展期间,荣威的广告覆盖了整幢28层楼高大厦的外墙,这是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周围的惟一制高点,高达100多米,总面积达8680.75平米,创国内户外广告之最。此外,荣威还曾在上海交通最繁忙的延安路高架,架起过一幅50米、宽40米、总体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的广告。这是国内汽车厂家首次运用玻璃幕墙海报这样的特殊广告形式。接二连三的“大手笔”广告显示出上汽荣威的广告策略创意不断,时时出现令人刮目相看的创意和气魄,也显示出荣威成为国际大品牌的决心及实力。2.4网络营销

2007中国汽车品牌综合满意度调查查表明,随着网络环境成熟,63%的中国车主使用互联网选购新车;75%的中国汽车消费者受汽车广告的影响寻找新车的信息。在2008年初的特大雪灾期间,荣威汽车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性和传播性特点,运用“热点事件营销法”,掀起“善舞风雪间”网络活动,呼吁陷入雪灾中的人们相互理解,守望相助,共同度过大雪灾,并搭建“善舞风雪间”网络互动平台,让网民主动参与,鼓励大家下载公益壁纸并相互转发,从自身做起,节电节能,帮助断水断电的灾区民众,极大的提升了其品牌美誉度。

2.5会展营销

荣威高调参加北京、上海等国际大型汽车博览会,车展现场的荣威展台设计以一种展示经典与昭示未来思想为主调。它精心营造了许许多多的体验细节供参观者细细品味。“荣威艺术馆”则展现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之美。除此之外,“荣”管家与“威”女郎出现代表了是经典英式的现场服务和高雅艺术的美丽风景线,在众多参展车商中脱颖而出。

除了尊容典雅的荣威750亮相,自主概念车W2更是夺人眼球,这款概念车是基于上汽自主创新的平台上全新开发设计的。它的推出,表明上汽已消化了收购的罗孚知识产权,并转化为自己的独立开发能力。这说明荣威汽车不仅仅具有超强的购买能力,而且具备了强大的营销能力和开发能力。

2.6体育营销

现在的中品质汽车体育营销,多以赞助运动会、汽车拉力赛,或者网球等赛事为主。荣威在这点上独辟蹊径,2007年的“荣威斯诺克大师杯”让汽车首度结缘高端运动斯诺克,开创了国内汽车品牌体育营销的新阶段。现在的自主汽车品牌体育营销重叠的很多,像这样与品牌契合,又互相提升的合作活动,可以算非常成功。此外,荣威还赞助了2007年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中国深圳大奖赛,举办现场展示及试驾活动。

2.7体验式营销

“体验式营销”是如今的汽车营销的热点,上汽荣威的对“体验式营销”的运用可谓驾轻就熟,在产品体验方面,有“天门山攀越”、“荣威驾控巅峰全国巡演”、“千岛湖全国媒体试驾”;就服务体验而言,体现在荣威车主“专享车位”尊荣享受、“一对一”管家式服务、四项差异化服务;就品牌体验而言,反应在“像绅士一样生活”、ROEWETASTE、赞助上海艺术沙龙等体现品牌内涵的活动上。

消费者通过产品体验,进一步了解了荣威的动力与操控;通过服务体验,真正了解了“尊荣体验”的真谛;通过品牌体验;渐渐了解了荣威的品牌内涵。在产品、服务、及品牌体验的共同作用下,荣威品牌的美誉度知名度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荣威的成功是建立在其强大的品牌策划和广告营销能力基础上的,并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其品牌理念,虽然与国际知名品牌尚有差距,但与它们数十载甚至是百年的浇灌而言,可以说是为自主品牌汽车的品牌塑造树立一个良好开端。

形象塑造论文:教师形象塑造研究论文

摘要:曾被盛赞的教师威信和地位却逐年下降,每一位有良知的教师都应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从而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重获大众的认可。

关键词:教师形象爱生敬业博学高雅

曾几何时,教师被尊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无怨无悔的红烛”,并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然而在如今的社会舆论中,“眼镜蛇”、“变态狂”竟成了一些老师的代名词。最近拜读了李燕玲女士的文章《解构与妖魔化——大众传媒中的教师形象》颇有同感:

“电视中的教师(尤其是广告中)通常以古代私塾先生或英国老处女式的形象出现,手持教鞭或戒尺,戴着厚厚的眼镜,古板而严肃地站在黑板前面,不苟言笑,态度生硬。”“在大众传媒中,教师正面形象单一苍白,负面形象则五花八门,教师形象有被妖魔化的趋势。”“教师曾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在过去几千年里,并没有发生过多大的变化。而在当代中国,事情却发生了逆转,政府强调尊重教师,强调提高教师待遇,但在社会舆论中,教师的威信和地位却逐年下降,许多大众传媒更是不遗余力,对教师极尽批判之能事。”

这固然有媒体推波助澜的责任,但也确实有个别教师缺乏师德、不自尊自重,败坏了师风,让广大的教师背负骂名,真可谓“一块臭肉坏满锅汤”!因此,我们每一位有良知的教师都应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从而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重获大众的认可。

“形象”这个词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既可以指人的外表形象,也可以指人的内在形象。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教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教师言传身教、圆满完成教学使命的根本保障。它不仅具有外在的表现,也具有丰富的内涵。我认为它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关爱学生,无私奉献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来源于对祖国的忠诚和对教育事业的挚爱,来源于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神圣的历史使命感。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掉一个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因此不论学生的外貌、秉性、智力、才能、家庭背景如何,教师都应做到一视同仁,特别是不嫌弃、不放弃每一个后进的学生,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看到希望,受到鼓舞,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理智的,不仅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任何一个闪光点,鼓励其发扬光大,而且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导其防微杜渐。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的,不仅关心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业能力、身心健康各方面的状况,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对学生的终身负责。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将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自己的亲人,用宽心去接纳学生,用爱心去感染学生,用耐心去引导学生。学生有成绩时鼓励他;学生有困难时帮助他;学生有缺点时开导他,但绝不会挖苦他、嫌弃他。这种爱超过了亲子之爱,不是父母,胜似父母,是人类复杂情感中较高尚情感的结晶,是一种无私的合乎理智的具有伟大社会意义的情感。

二、立足本职,爱岗敬业

敬业是爱生情感与力量的源泉,敬业与爱生相得益彰。教师爱生敬业,就必须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全身心地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

教师的岗位是教育教学,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只有深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才会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会尽自己所能为教师职业增光添彩;一个教师要想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辛勤耕耘,甘于奉献。古往今来,凡有作为之人,无不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做为教师更应该立足本职,干好工作,树立良好的工作形象,这是成就事业的前提。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树立坚定的事业心。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但平凡中却孕育着伟大。在实际工作中,珍视为人师表的这份荣耀,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赖和领导的认可。

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能呕心沥血,对工作一丝不苟,即使遇到困难也会想办法克服。以学生是否满意、学生是否快乐,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归宿。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虽然明知工作上的付出与经济上的收入永远也成不了正比,但仍无怨无悔地默默奉献着。

三、博学多才,与时俱进

教师不仅要具备本专业的扎实、系统的知识功底,能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更新、充实,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知识发展、学术研究的情况,而且要有相关专业的知识。教理科的要懂得一些文科知识,教文科的也要懂得一些理科知识,做到学有专长,文理兼通。此外,还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而且体育、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也都应当有所涉猎。对于现代教师来讲,外语和计算机知识与技能更是不可缺少的,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知识也是必须具备的。

教师应当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要适应时展的需要,要做好教育工作,就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来充实、完善和提高自己,所以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教师是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每一个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必定是个读书人,也只有不断地读书,把读书化为生命的一部分,这样的教师才是永远的人师,才是永远走在文化前沿的人,才能展现一身的文化气质以及教育的儒雅。

四、气质高雅,仪表大方

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的特殊职业决定了与学生朝夕相处,学生对教师有着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情感,而且青少年儿童模仿性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自身素质,道德修养,客观上就是每一个学生的楷模。教师应以良好的形象率先示范,去影响和激励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道德素质的提高,以期达到用人格塑造人格的理想教育境界。因此,教师的一切思想行为、言谈举止——无论在课堂内外、学校内外,还是在日常生活和个人生活中——都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

不同的职业对服饰、外貌的要求也不同。“为人师表”的育人职业特点,对教师外貌形象的总体要求是大方、整洁、自信、稳重。总之,教师不仅要仪表端庄、服饰得体、态度谦和、语言亲切,而且要纯洁高尚,富有同情心与正义感,要宽容、大度、热情、笃实。

当然,良好的教师形象的塑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必须经过社会生活和教师教学实践的刻苦磨练,认真向社会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

当教师难,当一个好教师更难,但这正是我们的光荣所在!我们既然从事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那就应该对自己严格要求,尽较大的努力做得更好一些。这样,我们才能无愧于人民的期望、时代的重托,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形象塑造论文:记者招待会形象塑造管理论文

摘要:当今,记者招待会(新闻会)越来越成为记者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在记者招待会上,记者代表的是一家媒体的形象,扮演的是一名采集新闻信息、编写新闻稿件的专门媒体机构信息采集者的角色。因此,记者形象的塑造就变得尤为重要了。那么记者招待会对记者形象的要求是什么,记者形象的内涵构成、形象塑造的方法和原则,当前记者招待会记者形象的现实差距以及我们应如何进行形象矫正等内容就成为本文论述的主要方面。

关键词:记者招待会:记者形象;形象塑造

一、记者招待会及其特点

当前,对于记者招待会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各类官方机构、各种社会团体的代表或知名人士等为了塑造自身形象重大新闻信息、回答受众关心的问题,便于媒体进行报道而专门为新闻记者举行的会议。另外与此类似,还有新闻会的说法。有人认为记者招待会只回答记者提问,不新闻,新闻会只新闻,不回答记者提问。但是在现实中,记者招待会并非只回答记者提问,也新闻信息。新闻会也回答记者提问并非只信息。由此可见,记者招待会和新闻会区别不大。也有人将二者合二为一,把新闻会作为记者招待会的一种类型。本文所说的记者招待会同样是包括新闻会在内的。

那么记者招待会有哪些特点呢?

首先是性。记者招待会的举办主题,都是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答记者问的一般都是有关方面担任着重要职务的负责人或能够代表一级组织讲话的人士,甚至是党和国家、单位、部门、社会团体的较高领导人。记者提出的问题代表这群众共同的想法意愿,而不是个别现象和个别情况。答问的内容也是经过有关方面反复研究确定下来的,答问者是代表“官方”立场,也不是个人的意见和看法。

其次是开放性。记者招待会大都是公开举行,且有多种媒体参与报道。有关方面所论及的政策、立场、观点、态度,重要问题和重大事件的经过、细节等,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传播工具,为千百万人所了解,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透明度。

二、记者招待会对记者形象的要求及塑造形象的重要性

(一)记者招待会对记者形象的要求

记者招待会因其具有性,所以形式比较隆重,规格比较高。记者招待会现场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特定性,但是它所吸引的眼球却不止现场的数十或数百人。尤其是在一些重大的记者招待会上,比如每年两会的总理记者招待会,广播电视几乎都要进行现场直播,那此次二次传播的对象就是数以万计的媒体受众了。因此,这首先对与会的记者的外在形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起码要求穿戴整洁,其次是能突显个性。

与会记者一到会场就会跟不同的对象打交道,会议开始前后与同行们打交道。更重要的是,在争取到发言机会时与发言人打交道。尽管记者提问时间只有那么短短的一分钟左右。但这一分钟左右记者的一言一行不仅显露在会场的每一个人眼里,同时也显露在电视机前的每一位观众。这就对记者形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

(二)塑造记者形象的重要性

1、记者形象能传播媒体组织形象。

记者形象是媒体组织的子形象(个人形象)、记者个人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公众对媒体的总体评价。媒体组织成员的个人形象是构建媒体组织整体形象的基础。在媒体组织行为中,记者个人形象的塑造与组织形象的塑造是同步进行的,记者个人形象是展示、传递组织形象的载体,而记者往往又活跃在媒体受众视野的最前线,因此只有首先拥有良好的记者形象,才能保障形成积极正面的媒体组织形象。记者的塑造是组织形象塑造中关键的一环,并且是可以控制的一环。只要媒体组织树立这种意识,并有效地执行,就一定会实现双赢。整体是不能忽视细节的,在组织形象塑造中,细节就是记者形象的塑造。

2、记者形象能扩展媒体组织形象。

记者形象不但可以有效地传播组织形象,而且还可以扩展组织形象。前提是记者形象必须在公众面前能非常地展现出来。公众往往对最近发生的对感官刺激强度较大的事物留有崭新的印象。良好的记者形象可以给在场的和间接接触到会场画面的公众留下美好印象,公众进而会以此联想到记者所代表的媒体的整体形象也是良好的。1998年朱镕基亲点吴小莉,让全国人民认识了吴小莉,她的从容、自信与美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吴小莉一炮而红,凤凰卫视也借此迅速地进入了广大公众眼中。

三、记者招待会记者形象及内涵

(一)外在形象

人被认识首先从视觉上开始,人的外在形象是他人接触到个体的及时感知。在记者招待会上。首先被他人认知的就是外表形象,即记者的衣帽服饰和仪容仪表。这是他人跟记者尚未进行言语交流时候首先得到的形象信息。因此,记者首先在服饰上要穿着得体,正规的场合必须穿戴整齐。在规格比较高的记者招待会上,如两会期间召开的记者招待会、国家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记者招待会、各省市政府机关等召开的记者招待会,记者还应该穿着正装。在一些规格不高的记者招待会,记者可以不着正装,但是切忌不可以穿短裤、拖鞋到达会场。

人被认识不单从视觉上进行感知,也从听觉上进行感知。因为人与人之间离不开言语的交流。这种言语交流包括说者和听者的实际互动,也包括单向的,即说者和听者没有进行直接交流的单向。出席记者招待会。记者必须跟到场的包括会议组办方、其他媒体记者、会场的其他人员进行交流。因此记者应该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和姿态动作,做到举止高雅、谈吐大方。这些都是记者跟另一方在进行双向互动。所谓的单向,即记者在向信息方提问时与电视广播受众的间接交流。记者的谈吐举止都被受众尽收眼里、耳里,而受众对记者的评价只有部分会滞后地反馈到媒体单位。而大部分的评价则转化成另外一种以支持或不支持媒体的态度出现的反馈。例如,一位记者因在提问时候声音颤抖、表达不清、举止不雅而令受众对其及其所在媒体产生负面评价,进而表现为不收看收听该媒体的节目。

(二)内在形象

出席招待会的记者首先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才会拥有敏捷的思维、敏锐的洞察力和清晰的思辨,才能提出深刻的问题,才能赢得发言人的青睐和公众的认可。或许记者因为所在媒体名声好而得到了提问机会,但是错漏百出或者毫无新意的问题会让人大失所望,形象一落万丈。每年两会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公众往往也非常地关注哪家的记者被点名提问了,他们提的问题水准如何。

其次要求记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让记者在与众多同行交流时表现出独有的自信,良好的精神风貌。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造就开朗的性格,从而健谈而沉稳。尤其在获得提问机会时能表达自然流畅,表现出从容的一面。

再次要求记者拥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工作能力是综合多方面的集中体现,如与现场人员的交流沟通能力,对会议主题的把握、寻找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在招待会现场最忌讳就是记者一来到会场就一声不吭地坐在角落里等待会议开始。不主动与人交流不但不能很好地让别人了解和熟悉记者所在的媒体,更有甚者,还会影响到媒体的形象。主动与同行交流或许还可以知道对方的写作方向,进而改变策略,另辟蹊跷,创造出更有新闻价值的新闻来。

四、记者形象塑造的原则

(一)内外一体化原则

记者内在和外在形象二者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必然有什么样的形式与之相对应,内容的发展决定着形式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因此,内在形象决定外在形象,内在形象是个人形象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外在形象的基础,一个人的内在素质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着其形象的外在表现形式。其次,形式又积极地影响内容,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因此,个人在重视内在修养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外在形象的塑造。只有内外有机结合,才能塑造记者形象。

(二)个性鲜明的原则

健康鲜明的个性能使记者形象增值。记者形象的塑造应该讲究突出个性,体现自我,展示特有的个人气质。鲜明的个性。特有的气质更容易引起他人注意和记忆。

五、当前记者招待会记者形象之差距

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对每一个社会地位的人都提出了期待要求(理想角色)。而每一个人因所处环境不同对自己充当的角色的理解可能会产生差异(领悟角色),进而在实践中又因人的行为受到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人们不可能按照理想角色和领悟角色那样去做,以至实践出来的角色可能会与理想角色和个人领悟角色有很大的差距(实践角色)。

衣着不讲究,外在形象大打折扣。有些记者认为,记者是一种行动相对自由的职业,因此认为穿着可以自然随便。有些记者出席招待会还戴帽子,尤其年轻的记者,觉得那是一种时尚和个性的体现。有些男记者身穿中短裤,脚着凉鞋,这是相当不合时宜的。我们无法想象这样一个形象的记者站在一位头发梳理整齐、西装笔挺、皮鞋锃亮的发言人面前进行采访,那是一幅多么不协调的画面!

会议迟到,留下不守时的印象。有些记者出席会议不准时。会议开始后才灰溜溜地跑进来。新闻工作者因新闻的特殊性本质注定它是讲究时间效率的职业。记者在招待会上,不但严重影响个人形象和媒体形象,甚至还可能错过最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言行举止不规范,严重损害形象。有些记者一到会场就大声地喧哗,高声谈论会议主题以外的话题。有些记者在会议期间嚼口香糖。旁若无人。记者招待会是特定的场合,记者的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形象。

提问时紧张过度,语无伦次。礼仪不周。有些记者心理素质差,获得提问机会后由于紧张,声音颤抖、表达不清,出现语句重复和字词回读。由于紧张,提问前忘记报上所在媒体单位名称就直奔主题,提问结束后没有说谢谢。这些记者的表现也往往比较引人注意。因为别人想获知这位记者到底是来自哪个媒体的,

提问的问题不够深刻,既没有表现出深邃的思辨色彩,也没有切中要害,就像一碗清水,喝过后索然无味。为什么每年两会总理记者招待会上,外国记者的提问总会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因为外国记者提的问题总是非常的尖锐和深刻,总会切中问题的要害,给人以无限的思考空间,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

六、如何矫正

首先从外在形象抓起,媒体组织要求记者学习公共关系礼仪知识,培养个人良好的外在修养,懂得依据时间、场合、工作性质的变化,合理调整自身的服饰、语言、行为等,努力塑造良好的个人外在形象。因此,对于媒体单位来说,适时地对记者员工进行礼仪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培养记者的业务素养。从某个角度来说,记者是一个杂家,因此合格的记者除了掌握专业的新闻采访写作技巧外,还必须博览群书,涉猎其他领域,把自己练就成为通才。只有积累了多方面的知识财富,才能获得敏锐的洞察力,才能提出尖锐、切中要害的有价值的问题。

重点培养有实力的记者,代表媒体出席重要的记者招待会(新闻会)。小型的记者招待会,只要派专线的记者出席即可。但是对于比较重大的记者招待会,如部级别的、省市政府级别的记者招待会,媒体可以派出比较有实力的记者出席,这些记者多是媒体的著名主持人、记者、评论员。一方面,这些记者具有丰富的采访能力和较强应变和处事能力,可以保障在招待会上出色地完成任务。另一方面,有声望的记者往往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出色的表现也往往能给媒体形象增值。

精选范文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