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建筑业论文

摘要:建筑业在面对营改增带来的利弊时,要积极寻求使企业尽快适应营改增的方法,如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适时适当调整企业的经营策略,采用可行的增值税税务筹划手段,加强增值税的票据管理,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以提高其专业技能,以较大限度的享受税收利益。
建筑业论文

建筑业论文:低碳经济背景下建筑业的发展趋势论文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大趋势。煤炭和石油的大量消耗给我国环境和资源带来巨大压力,使我国发展低碳成为共识。12月7日至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举行,会议进一步促使世界向低碳经济迈进。在的领导人会议上,总理以“言必行,行必果”的决心向全世界宣布,我国将坚定不移地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温总理在此前8月份的国务院常务会上指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紧密结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而建筑在co&8322;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由此,发展低碳建筑成为热门话题。

一、合肥发展低碳建筑是大势所趋

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在新的时期,合肥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国家“中部崛起”及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合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合肥在以“大环境、大建设、大发展”为主题的141城市空间布局中,更应该重视低碳的问题,因为低碳被人们看作未来城市的经济之窗。合肥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建筑的“节能”和“低碳”注定成为绕不开的话题。

据《低碳地产研究报告》统计,我国现有建筑430亿平方米,另外每年新增建筑16亿平方米-20亿平方米左右。每年新增建筑中,99%以上是高能耗建筑;而既有的约430亿平方米建筑中,只有4%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据悉,到2020年,我国用于建筑节能项目的投资至少达到1.5万亿元,而在世界范围内,低碳建筑产业以60%的速度增长。据美国咨询机构麦格劳·希尔建筑信息公司在报告中的预测,2013年低碳建筑的产业规模将达到目前的3倍,即906亿美元-1400亿美元。

截至底,我国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40.8亿平方米,占城镇建筑面积的21.7%,且比例逐年提高。建设节能建筑,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建筑群更是体现了低碳建筑的发展大趋势。

世博会展示的低碳建筑对合肥的城市发展具有推广意义。据统计,目前合肥市常住人口有500多万人,规划2020年全市总人口为71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4%。低碳发展的紧迫感已显而易见。

二、发展低碳建筑的积极意义

由低碳经济,引出低碳城市的发展理念,再到低碳建筑的推广,这些都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当前大力推行低碳建筑是低碳经济时代抢占全球经济制高点、金融危机后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一条挑选路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合肥这样一个蓬勃发展的城市来说,发展低碳建筑显得尤为重要。

(一)低碳建筑切合节能减排的主题

目前,建筑相关能耗(包括建筑能耗、生活能耗、空调能耗等)已经超过工业成为社会及时能耗大户,占总能耗的46.7%,而在住宅使用过程中的能耗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相同技术条件下为发达国家的2-3倍。在发展低碳建筑的道路上,建筑的“低碳”和“节能”注定成为绕不开的话题,每个行业都有责任与义务解决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发展建筑节能减排将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减碳潜力巨大,更切合全球“节能减排”的发展主题。

(二)低碳建筑是城市与产业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绿色建筑探索了十年,绿色化进程蹒跚起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的严峻挑战与后果。从建筑节能,到绿色建筑,再到低碳建筑,可以看到对建筑“可持续”的研究不断深入和拓展。在全社会对低碳的呼吁与共同参与中,下一个十年,低碳建筑将成为绿色建筑发展的新视角。

发展低碳建筑不仅符合当前金融危机下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措施,缓解我国对能源的高需求,而且也符合国际上的可持续理念与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从而推进我国建筑业的国际化提高国际竞争力。低碳建筑的发展,将推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绿色建材可再生能源产业等,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优化升级。

(三)低碳建筑有助于合肥抢占国内经济制高点

随着碳强度控制时代的开启,“碳标准”的诞生,意味着未来社会的所有经济行为都会以低能耗、低排放为衡量标准,而低碳建筑的节能减排的特征符合低碳社会的标准,因此,推行低碳建筑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是世界上较大的建筑材料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之中,具有更加广阔的低碳建筑市场。低碳建筑技术以其巨大的市场潜在需求和相对较小的国际差距,将成为支撑我国新能源革命,抢占全球经济制高点的有力保障。合肥作为飞速发展的中部城市,要想赶上甚至超过沿海城市的发展速度,抢占国内经济制高点,发展低碳建筑应被提到战略的高度。

(四)低碳建筑再造将促进合肥内需发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确定安徽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合肥这几年大建设,在加紧滨湖新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解决老城区百姓的生活问题。投了600多亿,92%投在老城区的道路、环境、绿化、污水处理。在农村也有部分房屋改造需求,如果能将这两部分房屋转变为低碳建筑,就可能创造巨大的低碳建筑需求。这些建筑及相关配套设施的使用,除了大幅度降低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外,也为拉动合肥消费市场、扩大内需寻找到关键突破口。

三、发展低碳建筑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发展低碳建筑所面临的问题

低碳建筑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但在合肥甚至在我国要将低碳建筑与低碳经济联系起来,还有一些困难问题需要解决。

1、缺乏有效的鼓励政策和监管机制

目前,由于我国缺乏有效的成体系的鼓励政策和监管机制,导致了市场各方参与积极性不高,制约着低碳建筑的发展。

对于建材制造商而言,由于没有激励机制,在技术和资金上都受到了限制,研发能力较为不足,低碳材料造价比较昂贵,致使低碳建筑很难得到较快推广。

对于开发商而言,由于成本造价相对较高,利润空间有限,加之房价处于高位,市场认知度低,尤其在当前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的情况下,卖方市场导致开发商更多地关注短期利益,推行低碳建筑

的动力严重不足。对于消费者而言,由于低碳建筑的建造成本通常高于普通建筑,而这部分附加成本往往会转化为用户的负担。当相关税收优惠不足以抵消购房成本的增加额时,低碳建筑就只能成为品质住宅的尝试,而难以广泛赢得市场。

2、缺乏完善的产业相关技术标准

由于我国绿色建筑起步晚,实践经验少,基础数据不足,现有的评估体系侧重建筑环境质量的评价,强调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等内容,忽视了建筑本身的经济性和使用的舒适性,不利于实现包括开发商和建筑使用者利益在内的绿色效应较大化,也影响低碳建筑的推广和拓展。

3、低碳改造中资金来源不足

目前,我国对民用建筑节能在补贴、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激励措施非常有限,民用建筑节能工作推进起来难度较大。同时,我国还未成功搭建起与低碳建筑项目相关的融资平台,包括从政府层面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政府对部分低碳建筑项目融资提供信用担保等。这使得现有存量建筑低碳节能改造资金的来源不稳定,主要依赖地方财政,资金压力比较大。

(二)发展低碳建筑的相关举措

发展低碳建筑需要的是广泛的参与和关注,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努力,其中理念更新是根本,技术创新是关键,制度监督是重要手段。面对低碳建筑推广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出台指导意见,规范低碳建筑评估体系

在评估体系的标准制定上,坚持强制与指导,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国家层面上,规定低碳建筑应达到的总要求,提高相关节能技术标准,降低较高能耗标准;在执行层面上,结合我们合肥的气候、资源、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特点,由管理部门因地制宜地制定评价标准。

2、启动低碳公共建筑,强化社会低碳意识

在推广初期,以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建设强制执行低碳建筑标准为示范,强化社会低碳节能意识。

省政府可积极与有实力的房地产企业合作,如与万科、绿地这样的地产大亨合作,将政府在政策推动、引导市场上的优势和房地产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相结合,试点推出一系列受市场认可的低碳建筑产品,并逐步带动其他房企加入。

3、制定优惠政策,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

政府应出台对低碳建筑各环节的税收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开发商、建材制造商、消费者等各方的积极性,形成鼓励发展低碳节能建筑的财税政策体系。只有当开发商、建材制造商在生产和销售低碳建筑方面获得实际收益,低碳建筑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只有当更多的用户去购买并使用节能建筑时,低碳建筑市场才能得到根本的形成。

此外,通过财政拨款、税收优惠等方式,加强低碳材料与技术研发的投入,加快新技术与新材料的开发、应用以及推广。同时,鼓励发展绿色低碳建筑信托投资基金,通过多种融资方式为低碳建筑开发提供发展基金。

四、综述

低碳经济发展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股洪流背后已经形成了庞大的资金供给和金融流动机制,谁能把握建筑低碳经济先机,谁就将成为未来建筑业的主导者,低碳经济潮流中较大的赢家。从大的方面来说,我国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经济要发展,人民生活要改善,在这当中我们不能照抄西方的道路,高耗能的道路,我们应该用比西方低得多的能源让我们的人民过上健康的小康生活,成为建筑节能技术和建筑节能产业的强国。就合肥而言,发展低碳建筑不仅能为国家的低碳经济之路做出积极贡献,而且能成为安徽省抢占国内经济制高点的一个砝码。

建筑业论文:建筑业营改增会计核算论文

一、建筑业实施营改增的可行性

(一)建筑业具备增值税可抵扣机制定理的条件

从理论上看,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包括国民经济中所有能产生增值额的货物与劳务销售的行业和环节。但我国受经济发展水平、税收征管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一直对建筑业征收营业税,事实上建筑业具备计算增值税进项和销项税额的条件。首先,从生产经营过程来看,建筑业的经营资金同工业企业一样,随着供、产、销过程不断进行。其次,从建筑业资金形态的变换来看,由储备资金、生产资金、产品资金等各种形态,最终又回到货币资金形态。,从建筑业的原材料消耗过程及结果来看,建筑业同工业企业的过程类似,即原材料—未完施工(在产品)—已完施工(产成品)。因此建筑业具备征收增值税抵扣机制的基本条件。

(二)我国企业具备营改增后会计核算的应对能力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税收征管能力的加强,第三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会计领域也随之进行着改革和完善。集中表现为:会计法、税法、经济法等法律法规的日臻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不断趋同,2007年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等效。财务软件在大中小企业的普及,极大提升了会计核算的与及时。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逐步增强。以上这些条件充分保障了在建筑业进行营改增后,会计人员对成本、收入、利润、现金流的核算变化的应对。

(三)切合我国增值税征收管理需要

增值税具有普遍征收,环环相扣的特点。其特殊的计税方法,使得在上一环节已经缴纳的税额可以在下一环节征税时扣除,使各个环节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完整链条。然而,国家税务总局将建筑业排除在征收增值税之外,人为地扭断了以增值税发票管理为环节的管理链条,如建筑安装所需的机械设备、建筑材料等,它们都属于应征增值税的范围,可由于在我国不属于增值税的管理范围,专用发票给关联企业偷税、逃税以可乘之机。因此对建筑业的营改增是进一步加强我国征税管理的需要,也是促进建筑业进行设备改造和技术更新的必然要求。

二、营改增对建筑业会计核算影响的对比分析

(一)对成本核算的影响

建筑业的成本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材料费主要来自三大主材(钢筋、水泥、木材),地材(砖、砂料及石料等),混凝土及其他材料费用。建筑工程人工费包括基本工资、工资性补贴、生产工人的辅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生产工人劳动保护费。机械费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设备租赁费,二是使用自有设备产生的修理费、折旧费、燃料费、人工费。

1、对材料费的影响。

一是对钢筋、水泥、木材的影响,钢筋、水泥适用增值税率17%,还原成不含税价格后成本将减少14.5%。木材适用13%的增值税率,不含税的成本将减少11.5%。二是对地材的影响,一般由建筑企业项目所在地自行采购,而所在地的地材生产厂家多为小规模纳税人,其适用3%征收率,此时地材成本将减少2.9%。三是对混凝土的影响,混凝土适用简易办法征收增值税,按照6%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此时商品混凝土的成本减少5.6%。四是对其他材料的影响,建筑业施工中适用的其他材料多种多样,税率各不相同,如向一般纳税人购买,则材料成本减少14.5%,如向小规模纳税人购买,材料成本减少2.9%。

2、对人工费的影响。

建筑工程人工费占工程总造价的比重在逐年上升,目前已经达到30%左右,对人工费是否征收,征收多少已经成为营改增后建筑业整体税负增减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目前存在两种征收方法,一是分包建筑工程的纯劳务部分,应按取得的分包款全额缴纳3%的“建筑业”营业税,并在施工所在地向付款方开具发票。二是提供劳务派遣服务,建筑劳务企业按取得服务费收入缴纳5%的“服务业”营业税。营改增后如对建筑劳务按照11%征税,必将造成劳务成本大幅度上升,劳务费价格上扬,因此,应按照3%征收率向建筑工程施工征收增值税,按6%的征收率对建筑劳务承包取得收入与转付工资社会保险等的差额征收。以保障营改增规定的行业总体税负不增加或略有下降的基本原则。

3、对机械费的影响。

企业机械费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设备租赁费,二是使用自有设备的维护修理费。其中设备租赁费用占企业机械费的75%左右。实现营改增后,将使有形资产租赁的税率提高至17%。

(二)对收入核算的影响

营改增之前,企业需要依据全部工程造价乘以相应税率缴纳营业税。实现营改增之后,企业需依据不含增值税的工程造价缴纳相关税款。因建筑业预留税率为11%,因此不含税收入=含税收入(/1+11%)。但是实行营改增后建筑业的部分增值税进项税额将出现无法抵扣的现象,如果流通环节中购置的货物出现较难取得增值税税票及假发票等问题,这就使得企业多缴增值税,企业实现的利润总额将有所下降,增加了企业完成绩效的难度。

(三)对票据管理的影响

营改增之前,从事应税劳务的建筑企业在收取工程款项时,开具地税机关监制设计并统一印刷的建筑业统一发票(自开)或由地税机关代开建筑业统一发票(代开)。开具对象为所有接受应税劳务的单位和个人,不区分接受方纳税资格。在税收征管中,对建筑业重复征税现象严重。实现营改增之后,主管税务机关由地税改为国税,建筑企业在收取应税劳务款项时,需开具国税总局监制设计并统一印发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开具的发票会被购买方用于抵扣税额。但是社会上仍然存在的一些挑战将影响建筑业的票据管理,如超范围的开票,会导致购买方少抵扣或多抵扣税金,严重影响发票管理的有序性。另外,由于大型企业集团分布广、工程项目多,这给发票的收集带来了困难。因此税务部门,一方面应加强专用发票的管理,以防止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需严格审核、检查企业业务交易环节所涉及到的增值税发票,以规避各种不必要风险的发生。

(四)对现金流和利润核算的影响

营改增之前,企业现金流的增减与企业整体税负的增减呈现负相关。建筑业的税金预缴制对现金流的影响较大,具体表现为企业预先缴纳税款,待工程项目竣工后清算、找平,这将减少企业经营资金的流动金额。实现营改增之后,企业可在收到工程款后缴纳税金,这将保障经营资金在供、产、销过程中充分的流动,保障企业的经济利润。(五)对企业纳税的影响营改增之前,纳税人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合同的收入和支出,计提营业税。借:营业税金及附加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缴纳时,借: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贷:银行存款。年终结转损益进行利润核算时,将营业税金直接从收入中予以扣除。实现营改增之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进行差额征税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同。对于一般纳税人而言:在符合收入确认条件时按照实际或应收价款,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在符合成本确认条件时按照实际或应付价款,借:主营业务成本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缴纳时,实行差额缴纳即从销项税额中抵扣进项税额,如果销项税额大于进项税额按照差额缴纳,如果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应当结转到下一期继续抵扣。对于小规模纳税人而言:按照简易计税方法计算增值税,不需要核算进项与销项税额,直接通过“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等会计科目进行处理,这将缩小企业的利润空间。

三、建筑业应对营改增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建筑企业内部模拟运行营改增

各建筑企业联合起来在本年度现行营业税核算的模式下,再同步建立一套模拟增值税的账套。两种核算和计税方法并行,将年度税收结果进行比较。如税收不减反升,则积极向财税机关反映情况,提出企业的建议和诉求,力求降低税率,真正达到减税的目的。另外,尽可能的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从高选用抵扣率。一些小而全、大而全的企业应该分立或分散经营,适当拆分为若干独立核算子公司、分公司,延伸企业上下游抵扣链条,以便加大企业的进项抵扣。加强对建筑业四小票的管理。四小票(即货物运输业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缴款书、废旧物资发票和税务机关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作为扣税凭证,对其管理是增值税发票管理的重要方面。做好会计衔接和会计处理工作,如会计核算需增设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营改增抵消销项税额)等会计科目,以进一步完善内部的会计核算制度,以便应对税制改革,使税收核算顺利的进行。

(二)如果营改增政策实施增加

了建筑企业的税负,企业可尽量分散其成本如小幅提高项目报价,因为税负增加是整个行业的增加,所以相应的提高工程报价不会对企业的竞争力造成太大的影响。建筑企业积极应对“甲供料”的现象,在与开发商签订工程承揽合同时附补充条款,如开发商提供建筑材料,则开发商、建筑商、供料商三方需签订协议,供料商需要将可抵扣的进项发票提供给建筑商,如未提供而造成建筑商税负增加的损失由开发商承担。明确施工企业在选择供料商时,应该将开具增值税发票作为基本条件,便于施工商在订购建筑材料时获取发票。

四、结语

总之,营改增给建筑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发展的契机,如减少建筑业重复缴税,促进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给建筑业的内部组织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及企业的税收筹划带来一定的冲击。建筑业在面对营改增带来的利弊时,要积极寻求使企业尽快适应营改增的方法,如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适时适当调整企业的经营策略,采用可行的增值税税务筹划手段,加强增值税的票据管理,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以提高其专业技能,以较大限度的享受税收利益。

作者:崔东顺 单位:吉林广播电视大学

建筑业论文:水利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

1追根溯源,人是主导安全的及时要素

在建筑施工现场,通常我们看到的人员伤亡只是安全事故的结果,而引发事故的原因虽然表象各异,但归根结底不外乎两个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而改变物的不安全状态相对直观:(1)提高施工机械、设备完好率;(2)规范机械设备的操作;(3)控制物或材料来源,保障使用合格产品。物的不安全状态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大量的安全事故案例分析说明,“三违”是引发事故的结症所在,人是事故的受害者,同时又是事故的制造者,人是主导安全的及时要素。

2以人为本,加强全员的安全教育与培训

建筑行业具有流动性大、高空和露天作业多等特点,属于事故高危行业。近些年,大量富余农民改变传统的务工性质,以劳务分包的型式参与工程施工,已成为水利建筑行业不可缺少的一个特殊群体。但其流动性大,受教育程度低,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差,对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基本专业知识和安全常识,特别是安全教育与培训及易被忽视,不重视员工特别是农民工的安全培训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薄弱点。其有效的途径是重视全员的教育与培训,强化全员的安全意识,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操作技能,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才能减少直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1)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制定详细安全教育培训计划。

安全教育培训要适时、适地、内容合理、方式多样,形成制度,做到严肃、严格、严密、严谨,讲求实效。做好安全教育培训,首先必须制定符合本企业安全培训的计划,建筑企业安全教育培训有参加建设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企业“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和专项培训等。培训可以集中授课和自学相结合,通过专家面授、多媒体教育、班组班会、员工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内容应包括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行业和地方关于安全生产相关法规;国家及行业有关规程、规范;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岗位安全职责、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及相关安全生产基本常识等应知应会知识。

(2)注重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的实用性。

建筑业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应严格按照“三级”安全教育程序进行,应有针对性地适时调整、补充。教育培训主要包括:安全生产意识教育;各岗位的安全规章制度;现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潜在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现场紧急救护等。还应把适应性、季节性、应急性等多方面的安全培训内容纳入日常安全教育中。教育培训的重点是生产前沿的施工人员,他们操作现场设备、机具,是各生产工序的作业者,是各项规程规范、技术标准和安全措施的具体实施者。安全培训不能走过场,应严格考核,建立个人培训档案,颁发内部培训合格证或上岗证。

(3)强化项目经理在教育与培训中的领导与带头作用。

项目经理是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委托人,负责工程项目合同的履行与实施,是项目安全生产的及时责任人。因此企业负责人在与项目经理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时,应将培训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对项目经理进行考核。从而督促项目经理策划、督导项目经理部的安全教育培训内容、目标和效果;

3建章贯制,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建筑业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其体系文件主要包括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资金保障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安全检查制度、事故报告处理制度、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制度、特种作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事故应急预案制度、重大危险源识别办法等等。

4加强项目管理,提高生产一线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水利建筑业企业,不仅需要制定严谨的安全生产制度,更要保障制度在项目管理中得到有效执行,从而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效率和效能。但众所周知:“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所以,提升项目生产一线安全制度的执行力尤为重要。

(1)建立健全项目一线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项目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是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组织保障,要将每个岗位的工作任务、安全职责细化和量化,安全管理人员能充分行使安全管理职权。明确各班组、各岗位之间的工作流程和安全要求,做到环环相扣,相互监督,相互促进。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既是强制性的又要有可操作性,配套细则要涵盖到每个人员、每道工序、每台设备和工器具,安全管理要实行动态管理,工期相对长的项目要定期对其性和适应性进行评审和改进。

(2)科学规范制定程序。

好的生产一线安全管理制度一定是科学立制、结合项目实际立制的结果。有些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或管理办法照抄照搬,脱离实际,无法执行。只有紧密结合项目特点、施工环境,施工方法,广泛地听取收集作业人员的合理建议,汲取他人的经验教训,才能切实保障安全制度的质量和可操作性,大家才能自觉遵守。

(3)明晰责任,保障制度执行。

明晰安全管理职责要把复杂的工作程序化,对安全生产制度进行责任分解,明确具体责任人,做到责任层级清晰化,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负好其责。让每个作业人员明确本职岗位必须遵守哪些制度,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和后果。避免推诿扯皮,保障制度执行。

(4)强化监督管理机制。

没有监督,安全生产制度就成了不带“电”的高压线,更谈不上执行力。只有加强监督,制度才有震慑力。一是项目部管理层要经常深入现场监督检查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做到不违章指挥并接受监督;二是项目负责人和要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员)保驾“护航”并充分授权,安全生产管理员要尽职尽责;三是作业人员要相互监督并自觉接受监督。运用好监督管理,始终绷紧制度执行这根弦,让项目部全体成员自觉严格执行和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制度。

(5)严格责任追究机制。

项目部建立一个科学的考评机制,通过考核把项目部成员的行为纳入到制度化范畴内,通过赏罚、聘用与解聘等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手段实现管控。严格执行安全责任追究机制,体现制度的刚性,坚持制度制定与执行的“知行合一”。确保安全责任追究落实到项目部每一层次,每一职级,每一岗位。从而形成引导项目部全体成员自觉执行安全生产制度的长效机制。

5结束语

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是建筑业企业发展与生存的保障。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明的不断深化,全员综合素质和安全意识的提升,建筑业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一定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蔡宏玲 单位:长江科学院

建筑业论文:施工技术论文:建筑业质量管控机制思考

本文作者:崔卫国 单位:山西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

目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质量法律意识不强。国家有关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的颁布实施,明确了建筑施工企业的责任、义务及质量管理的操作程序和规范。但由于一些施工企业和施工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弱化,在施工活动中不遵守操作规程,不照图施工,不按规范操作,缺乏有效技术措施,有的甚至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工程质量低劣,工程质量事故时有发生。有的地方和招投标管理等相关部门对《招投标法》和市场准入制度执行不够严格,建筑市场不规范,在招标投标中使用有资质无能力或高资质低能力的施工队伍,更有的无证施工、借证卖照、超规定范围承包工程,有的逃避市场管理、私下交易,还有的违法转包、肢解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编制和施工作业指导书缺乏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具体性、指导性。每个建筑工程项目都有其各自的特殊性,但有的项目部却照搬照抄方案,对重大方案不组织专家进行有效论证,内容空洞化、笼统化、形式化。对材料供应商不进行有效考察评价,使用无资质或不合格供应商提供的材料;材料进场检验及试验不到位,使用了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工程质量过程检验控制不规范,作业人员以赶工期为目的,忽视工程质量管理,而项目质检员和工程监理人员又未能有效履行监管责任;质量控制点的设置与管理不合理、不规范,关键、重点部位有失控现象;工程质量检验评定不及时等。

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加强质量管理

组建精干高效的项目管理班子。施工项目现场管理具有复合型、综合性、专业性的特点。培养一批高素质管理班子队伍,是建筑施工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进企业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项目班子主要由项目经理、技术、质量等管理人员组成,是履行项目工程质量管理职能的主要力量,又是执行质量计划实行全过程控制的具体实施者,施工企业要根据项目规模等特点择挑选用、优化配置项目班子,充分发挥总体目标功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对项目经理的要求。项目经理是企业法人在项目上的全权委托人,是项目质量的及时责任人和质量总指挥,除必须具备的政治素质外,还应要求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要求项目经理应具备良好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社会交际能力、风险控制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依法办事能力、资源优化组合能力,需要德才兼备。建立和完善工程质量管理目标责任制。

施工企业和项目经理对所承担施工项目的工程质量负有终身责任。要认真履行《工程施工合同》对业主的质量保障,积极制定实施工程项目创优目标计划,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并把质量指标作为考核项目和有关人员的主要指标。建立并确保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正常有效运行。现阶段,随着我国与国际惯例接轨,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已通过并建立贯彻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制定了企业质量管理方针,编制了《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要依据体系文件要求,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持续不断开展并改进质量管理活动。在企业内部要自上而下建立总经理—总工程师—质量管理部—项目经理—质量员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网络。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大力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才兴企”战略和以质取胜的“质量品牌”战略,不断增强企业全员质量意识,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及时”的观念。

建筑施工企业应要适应项目管理的新要求,不断提高施工技术力量和水平,有计划地经常组织法律法规、规范标准、操作规程、工艺流程、企业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等知识培训,特别是对新员工、技术系统人员和项目专业技术质量人员要进行大规模的培训;让每位员工都能做到“写下要做的、做已写下的、记下做过的”,真正按规范程序要求实施运作,按程序要求做好记录。建筑施工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每年组织进行内部工程项目质量大检查,并要求企业质量管理部门不间断进行循环检查。为使施工质量管理做到有章可循,必须制定一系列质量规章制度,如《技术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隐蔽工程验收制度》《工程质量检测制度》《原材料检验试验制度》《成品半成品保护制度》《技术安全交底制度》《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和特工种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材料和设备供应方评价制度》《工程竣工验评制度》《工程质量奖罚制度》等,质量管理制度应具有可操作性。施工项目部应建立三级检验制度,即“班组自检、项目部复检、监理终检”;建立跟班旁站制度,对隐蔽工程、特殊工程部位、特殊层面施工等重要部位应有质检员、监理跟班旁站监督,消除工程质量隐患。

建立交接班制度,使工程质量状况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使出现的质量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加强施工技术管理。技术工作是做好工程质量的重要支撑。主要是掌握分析建筑工程特点、进度、工艺、质量等方面要求,了解当地气候环境、场地环境等客观条件,积极为项目施工组织创造有利条件,使施工保持连续性、均衡性,保障工程在规定的工期内交付使用。具体应采取以下管理措施:加强图纸会审,坚持按图施工,编制并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并具有科学性、针对性、操作性,制定质量创优计划,编制网络计划,加强技术安全交底工作,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施工,及时检查施工进度和计划执行情况,认真做好施工记录和隐蔽工程检查记录,做好施工资料的积累和整理,确保与施工进度同步,确保工程按期保质完成。创造和谐的施工环境。实施一项建筑工程项目,有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商、劳务分包方等诸多合作方,建立一个互信互利、合作双赢的和谐外部环境,也是确保工程施工顺利进行、品质高效完成项目的重要因素。

建筑业论文:新时期的建筑业对业主提出的课题论文

论文关键词:业主工程质量规避风险

论文摘要:提出若干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提高工程质量,积极规避工程质量风险,对保护业主利益不受侵犯具有重要意义。

0前言

业主如何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积极规避工程风险,是新时期的建筑业对业主提出的课题。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实行监理必然可以提高社会整体工程质量,但并不是实行监理后,代表每一个工程质量就一定能够得到提高和保障,业主就可以高枕无忧。

目前由于工程承包商的行为不到位,受业主委托承担施工质量监督与管理的监理人员的一些不作为行为,其结果造成了工程质量低劣,给业主造成损失的案例屡见不鲜。因此,在监理制实行的情况下,业主也应有所作为才能较大限度地降低己方的风险。

1规避风险的措施

1.1选择业主代表。选择责任心强、素质高、技术的建设单位人员作为业主代表,以此人为项目负责人,必要时可组成业主项目部,实行责任追究制。

1.2选择施工单位。要通过招标,选择施工力量强、素质高、质量保障体系、设备和施工装备优良及有着良好市场信誉的单位,并选择责任心强、技术、具有国家注册项目经理任职资格的项目经理组成施工项目部。这些队伍无论从施工管理、处理和解决施工难点等多方面都有较丰富、成熟、先进的经验。

1.3选择监理单位。通过招标,选择资质等级较高、技术力量雄厚、专业配套齐全、监理手段先进、服务水平、有着良好市场信誉的监理单位,并选择责任心强、技术、具有国家注册任职资质的总监理工程师组成监理项目部。

1.4加强施工过程的风险控制

1.4.1要求监理单位用人规范。总监或具有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任职资格的总监代表应常驻工地,专业工程师必须有工作经验,并取得监理行业上岗资格的工程师或技师。要有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现场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并能根据施工进度的需要,适时要求监理机构调整专业监理人员,以满足工程质量对监理人员的需要。

1.4.2要求监理部严格执行监理工作制度。要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抽查,尤其是对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证制度、图纸会审制度、开工报告审批制度、进厂设备及材料验收制度、技术交底制度、隐蔽工程检查制度、工程质量检验制度、施工进度监督制度、设计变更制度、质量问题处理制度、质量事故处理制度、安全控制制度、工程质量核查制度、监理日志制度、工程竣工及验收制度。通过抽查,努力敦促监理部各成员开展工作时有法可依,减少监理工作的随意性,克服监理工作的盲目性。

1.4.3坚持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制度。通过定期召开工作例会,业主代表能掌握工程及时手真实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可以判断出工程目前所处的质量状态,为下一步控制质量打下基础。

1.4.4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协调好设计、监理、质检、施工方等的关系,帮助各方形成友好合作、互帮互助、互相监督的关系。当出现工程质量问题时,不推卸责任,不互相扯皮,积极主动地采取合理有效的补救措施,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通过参建各方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工程项目建设的规范有序。

1.5积极实施事后监督。邀请代表当地政府行政机构的质检部门或有相关工程质量检测资格的单位,经常到工地定期及不定期对分部分项进行检测、验收,扬优曝劣,促进施工质量的改进和提高。

2业主应注意的问题

2.1业主代表应端正行事。业主的行为准则,对工程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自己行为不端,要求监理人员、施工单位就不能理直气壮,因此,业主应带好头,以身作则,不谋私利,对施工、监理人员起到示范作用。

2.2避免下列不规范行为:(1)施工、监理招标过程中暗箱操作;(2)搞不尊重客观规律,不切实际的首长工程、献礼工程;(3)盲目要求投标单位让利,压缩合理利润空间;(4)随意、擅自进行工程变更;(5)对材料采购权进行不规范使用;(6)对项目资金审批权进行越权处置;(7)对现场管理和控制直接干预。超级秘书网

3结语

业主单位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通过"规范介入、积极协调、事先预控、过程监督、事后验收",多方位杜绝施工、监理人员的不作为行为,切实提高工程质量,积极规避工程质量风险,确保利益不受侵犯。

建筑业论文:建筑业审批要程序化和系统化研究论文

摘要:企业总在不断地实施各种项目。但是,企业实施项目的决策是否总是从经营实际出发,企业的高层是否经常对拟定中的项目进行审批。管理人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是否不断监督项目的目标、方向与进度。管理层是否经常自问“当初我们为什么要实施这一项目”

关键词:项目管理建筑经济

对于上述问题,企业的回答可能分别是:“很少”,“有时”,“偶尔”以及“这个项目当时看起来是个好主意”。事实上,许多企业在把经营创意转化为现实的时候都遇到不少困难。

传统上,衡量一个项目是否成功实施的标准是“按时、不超预算和”。现在,这种标准已经太局限了。新的标准除了这些,还包括“实现预期收益、赢得股东的支持和企业的采纳”等。这些标准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绝非易事。

在项目管理中,时限、预算与切合目标等标准都是一些从属性变量。例如:一旦决定减少项目预算,会使完成项目的时限提前。而时间紧迫就有可能对工作的质量产生影响。反之,提高项目实施质量的决策会增加实施项目所需的成本与时间。不过,现在那些衡量项目实施的“新”标准同样也是从属性的。企业管理人员应在这些标准中确定一些关键性的指标,并据此对项目实施进行相应的管理。

为避免将来的各种困难,管理者必须采取最可行并最有把握成功的方法,对项目进行设计与管理。

企业很多实施了的项目都是从业务需要出发的。实际上应该是,只有能推动本企业经营目标的项目才能实施。很多企业都会对其经营目标进行定期总结,并出于种种原因对目标进行不断调整。因此,对项目的审批也必须因那些调整而调整。

审批要程序化和系统化

遗憾的是,很多企业审批项目时,往往缺乏一个系统化的程序来遵循。据我们所知,许多企业批准一个项目计划时,往往很盲目与随意,没有对项目的目标进行规划与了解。

比如某个企业决定更新现有的财务系统。在缺乏分析的情况下,这个企业就全盘照搬另外某个知名企业的资源管理系统,并雇用了一个华而不实的专业公司帮助实施。企业对引进的新系统所能产生的效益根本没有明确分析,而且没有对实施程序进行重新设计。企业的预期不明确,完成时限没有确定,也没有建立一些跟踪项目实施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

所以结果如何呢?这一项目不但超出了预算,而且根本没能产生预期效益。结果企业还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进行善后工作。为实施这个项目,企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金钱,对企业的效率却没有任何提高。

最终企业总算恢复了元气,但是项目实施的总成本却远远超出了预期。如果当初企业在进行项目决策时能够遵循一套周详严密的流程,其中许多损失可以避免。

尽管各个企业对项目识别与审批程序各不相同,但是所有企业都可以采取如下步骤,对项目进行合理的事先评估:

正式评估潜在项目。把所有提议的项目与企业发展战略进行对照,确定二者目标是否一致。由于企业的预算通常都是固定的,因此必须合理分配,将资金集中在那些能够为企业带来较大回报的项目计划上。高级管理层应制订合理的分配比例。对那些既符合企业经营目标,又能为企业带来较大收益的项目计划,应当开始转到第二步骤。

进行可行性分析。对每一个战略性发展项目都应进行相应的可行性分析。在分析中,项目实施后所产生的收益必须使预算投入物有所值。可行性分析要包括对收益的量化预估以及各种有利的证据。高层经理一旦评估并批准了可行性报告,就进入了第三个步骤:制定项目计划批准书。

制定项目计划批准书。计划批准书中主要应明确列出项目实施对企业的要求、项目的预期收益、项目的范围与目标、具体的成本/收益分析、项目的产出、对企业流程的影响、检验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业绩指标以及一切相关预测与限制。计划批准书应由高层经理评审通过。这一步骤应于项目的规划程序初期开始进行。

管理程序三大要素

通过严格程序审批的项目,可以为项目的实施开一个好头。但是,这只不过是及时步。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保持目标明确,就必须制定一个管理程序,保障项目的实施不偏离最初的经营目标。

管理程序对项目实施的有效监督非常必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遵照可行性分析与计划批准书的要求。很多企业想当然地认为,无论起始阶段情况如何,最终总会完成计划的目标。最近,一个企业通过自身的经历发现,情况并不总是如此。

这个企业决定采用一种新的、集成的系统代替现有系统。企业的行政总裁与高级管理人员审查并批准了这一项目,项目实施周期为三年。但是,项目刚刚实施了一年,该企业的行政总裁及高级管理层就离职了。

还有,项目实施要求首先以企业的一个部门作为推广新系统的试点。遗憾的是,企业所选择的部门并不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因此不适宜作为试点。由于缺少对项目的适当管理与监督程序,项目投入很快超出了预算数倍。等新的管理团队认识到情况的严重性时,这一项目已经失去了控制。

结果,企业不得不暂时中止了项目实施,使相当大的一部分投资付诸东流。

管理程序有很多形式,但主要应包括下面三个关键要素:

项目内部管理:项目内部管理主要包括微观层的细节,诸如资源管理、工作流程规划管理、预算控制及文件管理等。在项目执行团队内部,应当有一个事务办公室或类似的职能部门对此进行专项管理,并与宏观的项目外部管理程序密切配合。在通常情况下,这一部分工作没有必要由高层经理负责。

项目外部管理:项目外部管理程序需要管理诸如项目范围、总体时间表、预算、质量、风险以及面临问题等关键情况。这些情况每隔一、两个月都要向项目管理委员会汇报。项目管理委员会会议是项目实施与高层经理之间的主要纽带。项目经理人员还要向会议汇报项目计划批准书中规定的主要业绩指标完成情况。

第三者管理:除了对项目进行直接监管之外,还有必要建立一个独立的监督系统。无论项目管理团队怎样努力,总是难以对其项目及相关风险与问题做到客观。因此,有必要聘请一些公正的博学专业人士对项目进行独立的评估。其结论应直接呈报高级管理层,并与项目外部管理汇报进行对照。

项目管理程序是项目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收益相比,其所需的额外支出(大约占总预算的百分之三到五)少之又少。这笔支出可谓物有所值。

全程监督实施

即使建立了完善的审批制度与管理程序,也不一定保障项目实施能成功。高级经理人员必须切实负起责任,认真监督重要项目。如果企业忽视了对项目的监管,就会出现数倍超出项目预算和完成期限大大延误的可能。比如,有时项目经理汇报说该项目已经完成75%,实际上只是预算已经花去75%而已,而真正的工作只完成了25%。超级秘书网

当项目获批、管理程序确定好之后,为确保项目实施的成功,高层经理必须投入,认真负责监管。而且,由于外部经营环境不断变化,高层必须与项目的进展和变化保持同步,定期听取项目经理人员关于项目进度的客观和的汇报。

以下这些建议有助确保项目成功:

为每个主要项目配备一名执行经理;

任命主要高级管理人员组成项目管理委员会,对项目进行监督;

鼓励并促进有助于项目实施的企业变革;

明确一个流程,把项目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向上汇报,由企业高层负责解决;

确保项目管理委员会充分了解项目经理呈交的形势报告的内容。委员会要切实负责,多提尖锐的问题,不能轻易认为万事大吉。

高级管理人员应当拥有充分的机会制止不成熟的项目上马。他们应当每时每刻都知道项目是否进展正常。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当有能力停止该项目。诚然,实施庞大的项目不可能毫无风险,但是,建立完善的项目审查、批准、管理与汇报程序可以大大增加企业的胜算。

建筑业论文:建筑业中安全知识建设的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内建筑业行的快速发展,建筑业成为了一个仅次于矿山行业的事故多发行业,搞好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笔者以多年从事建筑业的经验在文中提出了建议及想法。

关键词:建筑企业;安全文化

0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内建筑业行的快速发展,建筑业成为了一个仅次于矿山行业的事故多发行业,搞好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提高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必须在组织上建立起完整的生产安全保障体系,还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加强安全文化的建设,以此形成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思想和安全文化氛围。安全文化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是因为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施工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增强安全意识和端正安全行为,从而使职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开展工作,即从“要我遵章守纪”转变成“我要遵章守纪”。

施工企业安全文化是关于施工企业的管理方法、管理哲学、文化思想、企业特色等诸方面与安全建设相渗透的一门新学科。搞好建筑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工作,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一项不能忽视的工作,事关企业的生存和企业员工的生命安全。

1企业安全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企业安全文化是由企业文化引申而来的一个概念。对企业文化,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根据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文化的描述,可以认为: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以物质为载体所体现出来的人本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的总和。

1.1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员工共同拥有的人本观点和社会责任意识,即:是否具有以人为本,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与健康的理念;是否具有社会责任心,努力维护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

1.2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安全生产管理历史的积淀,具有相对稳定性。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艰苦的过程,体现了精神文化建设的特点。

1.3企业安全文化应以物质为载体体现出来,即:既要有思想意识,还要有行为和行为的结果。

2建筑业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

安全文化融汇施工企业的现代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价值观念、群体意识、道德规范等多方面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2.1精神文化安全文化首先是施工企业的一种精神文化,也可称为一种观念文化,主要是指施工企业要培养和体现职工群体意志、激励职工奋发向上的施工企业精神。精神文化着眼于造就人的品格与提高人的素质,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道德建设、标榜示范等,在施工企业成员的灵魂深处产生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冲破各种不良影响的桎梏,把自己的事业与国民经济的繁荣、建筑业的振兴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促使施工企业全体成员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也促使施工企业成员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工作观念。

2.2物质文化安全文化也是施工企业的一种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利用物质条件,为施工企业所有人员创造有利于调动工作与生活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效率与安全的工作环境。在这些物质条件的建设与管理中,必须体现安全的要求。物质文化对人的感觉、心理产生一种影响,使人受情景的约束,自觉地遵守安全的特定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达到施工企业生产安全的目的。

2.3管理文化施工企业安全文化中的管理文化又包含以下三种文化:

2.3.1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按照现代管理科学的原则,用优化的管理方法,规范、约束施工企业全体成员的行为,以提高施工企业的管理效益和生产安全,实现施工企业的奋斗目标。这些制度应该具有法规性,需不折不扣地执行;应该具有针对性,紧扣管理对象、工作范围;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定性定量相宜;并要具有连贯性,易于贯彻执行。

2.3.2目标文化目标文化应体现施工企业的发展内涵及企业特色。施工企业的目标文化可宣传“品牌战略”、“精品意识”,但不能脱离现实,空喊口号。目标文化对外宣示了施工企业对外作出的保障,以树立起良好的信誉形象,获得社会的认可与支持;对内则产生一股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使施工企业全体成员同心同德为之奋斗。

2.3.3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施工企业全体成员的安全意识在实际行动中的体现,它促进施工企业成员积极地参与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活动,把理想、信念、认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为实现施工企业的安全目标而努力。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施工企业的物质文化是整个施工企业文化的基础,它决定和制约着施工企业的精神文化和管理文化;而施工企业的精神文化是核心、管理文化是手段,它引导着职工的行为,反作用于物质文化。因此,安全文化的三个主要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抓物质文化建设或忽略精神文化和管理文化的建设,都将达不到安全文化建设的预期目的。

3建设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的主要措施

既然安全文化可以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就象安全管理可以弥补安全技术不足一样,因此,安全文化绝不应是一种空中的楼阁,而应该紧密结合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实践活动。要切实加强建设施工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努力做到企业效益与企业安全相统一,并将其集中到以人为本的高度,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3.1坚持“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为指导,以先进文化为准绳。安全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和施工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其发生和发展的条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安全生产规律的认识。早先各个时期所形成的安全价值观、安全行为模式等,必然会对以后的安全文化产生影响。在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应该总结、宣扬现代安全文化与安全素养,摈弃陈旧错误的安全文化,从被动型、经验型的安全观转向效益型、系统型的安全观。在我国已经加入WTO的情况下,更应该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安全文化理论和方法,不断完善自我。

3.2注重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建筑企业安全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而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一主线不动摇。要切实形成,安全就是企业效益,安全就是企业生命的企业安全文化理念,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要通过有效的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来加深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一方面在企业员工中采取培训、讲座等形式,努力灌输安全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发放安全文化手册,宣传资料等方式,促使员工自觉学习安全知识,时时刻刻记住安全的重要性、必要性;再一方面要因人而异,主次分清,对文化层次稍高的员工,通过发动他们的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促进全体员工相互进步和提高;对安全意识极低的员工可以重点引导和深化,真正达到安全规章人人都懂、个个遵守的良好局面。

3.3以良好的安全技术、安全管理措施为基础,创造提高安全素养的氛围与环境。安全文化的推行,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安全技术措施和良好的安全管理基础之上。施工企业职工个人安全素养的提高,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还要依靠群体效应的引导,这与人的“从众心理”有关。施工企业的领导应该为职工创造一种“谁遵守安全行为规范谁有利,谁违反安全行为规范谁受罚”的管理环境,持之以恒,使职工将遵守安全行为规范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提高安全修养的工作应该以班组建设为基础。

3.4将安全文化建设融合于施工企业总体文化和各项工作之中。施工企业开展安全文化建设,不应该把安全文化看作特别独行的事务,而要在施工企业的总体理念、形象识别、工作目标与规划、岗位责任制制定、生产过程控制及监督反馈等各个方面融合进安全文化的内容。要紧扣施工企业的生产目标与管理体制,配合施工企业改革的步伐,采用动态的管理方法,设计安全文化的具体内容和有效的宣传方式以及具体的实施计划。从宏观出发,自微观入手,及时地研究社会与施工企业的状况,搜集安全文化的信息,不断地调整、完善安全文化的内容;同时注意评价实施安全文化的绩效,防止走过场、搞形式。

3.5组建专门的领导班子,加强对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直接领导,充分发挥施工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作用。由施工企业法人代表挂帅,并由党、政、工、团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该领导班子负责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统筹规划,制定施工企业的安全方针和安全目标,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具体职责。把安全文化建设与政治思想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施工企业全体成员中开展理想与道德的教育,提高全体成员的思想境界。

3.6加强各类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提高职工综合知识与技能。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土壤是职工,职工受教育的程度、知识水平的高低、业务能力的强弱等基础文化素养,与安全文化工作的实施密切相关。因此,进行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要结合职工基础教育和其他教育,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活动经常。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宣传倡导施工企业的安全文化,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如报刊、广播、宣传栏、会议等,树立先进典型,营造一种健康、活泼、高尚、进取的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环境。

3.7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一蹴而就,要准备打持久战。要善于总结,不断地积累经验,经过长期的培育、反复的强化,以形成系统的、独具特色的安全文化氛围,以此形成巨大的感染力。由于安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多层次的,因此不可能在短期内产生明显的、根本的效果。

4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较高决策层统一思想,并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和建设的企业安全文化的迫切愿望。超级秘书网

4.2建设过程中,首先注重外显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特别是应加强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切实提高标准化水平,以外显文化带动内隐文化建设。

4.3坚持一贯性原则,即工程项目无论大小、所处地域、取费情况、发承包形式、管理及作业人员组成以及无论在什么施工阶段、施工工序等,都要坚持同一个标准,从严要求,真正使“安全”成为一种理念和追求。

4.4在充分评价的基础上,应尽力保持分包协作队伍的相对稳定,以利于形成统一的企业安全文化。

4.5转变经营观念,加强市场开拓,不断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尽量满足员工合理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4.6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没有终点,要始终使企业安全文化适应时展的要求,符合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5结束语

总之,建设施工企业的安全文化,必将改善各施工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水平,提高施工企业全体成员的综合素质,提升施工企业全体成员的行为水准,是施工企业良性发展、创造企业特色、创造更佳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环节。

建筑业论文:建筑业建设项目信息系统分析论文

摘要:中国建筑业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取得管理和技术上的进步,才能抓住入世后的机遇,迎接挑战。目前国内建筑施工企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业一般实行三级管理,即公司下属分公司或项目管理部,再到项目体。

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建筑企业面临来自国际上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大企业的激烈竞争。中国建筑业与发达国家相比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管理和技术上。中国建筑业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取得管理和技术上的进步,才能抓住入世后的机遇,迎接挑战。目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一般实行三级管理,即公司下属分公司或项目管理部,再到项目体。这样传统的纵向分层次的管理模式,使组织机构设置庞大复杂,管理效率低下;使企业内部的信息采集、处理和传递分散、独立,无法满足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下决策分析对信息性和集成性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缺乏高效的管理手段与工具,使管理幅度很难提高,很难实现企业总部对工程项目的“面对面”的管理,对跨地区的工程项目的管理更是“鞭长莫及”。因此,信息系统的建立首先应消除三级管理所带来的一些弊端,优化资源组合,畅通信息渠道,进而为决策层提供及时的信息。

1消除地域分散的缺陷,实现办公自动化,使信息、政令等畅通

OA系统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讲,是能在最短的时间里体现网络优势和发挥作用的系统。该系统在一般的施工企业里无大的差别,可选择目前市场上的合适产品。OA系统应与企业内部的邮件系统结合,实现无纸化办公。OA系统可包括资产行政的管理,即办公用品的采购、企业资产的管理等。

2有效实施公司对项目的监督、指导、审批、服务等职责建立信息系统

除了及时掌握项目信息外,重要的是有效实施公司的管理职责。工程管理、质量监督等,均是对工程项目而言,其中包括工程进度、物资采购、调拨;机械设备安排与租赁;项目质量、安全情况、工程资金状况等。在开发相应的系统时,应与项目管理系统开发结合,使项目信息能够及时传递。另一方面应发挥公司统筹的作用,合理调配各种资源(机械设备、周转材料等)。工程项目从承接到工程竣工,整个过程中都牵涉到合同的签订和合同执行情况的反馈与评价。一般公司对合同签订都有规定,有的须经公司审核、盖章签订;有的可由法定委托人签订,送公司备案等等。其中涉及合同对象(如材料供应商、劳务队伍等)的选择、定价、合同条款的起草等,建立系统后,公司应能地了解和参与。

3以合同管理为主线,理顺系统间的关系

按合同管理这条线进行,因为,任何与工程有关的活动,都是以合同或协议为基础的。在与业主签订总合同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一系列的工程分包、劳务分包、材料采购、机械租赁等活动,这些也都以合同或协议方式确定,在工程管理和结算中亦是以合同为基础的。另一方面,合同管理还与企业的资金状况有关:业主合同工程款收入情况,分包、采购等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合同支付款情况。合同管理除包括投标管理、合同管理,分包商、分供应商管理,合同履行情况管理外,还应包括合同收付款管理。合同的收付款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该项工程的盈亏状况。合同管理系统与成本分析系统结合,在分析“量”的比对的同时,再进行“价”的比对。对于工程分包合同,合同履行情况管理、合同收付款管理与工程的进度密切相关:按月上报业主完成工作量,经业主认可后支付工程款,即合同收款,完成工作量即工程的进度状况;分包合同支付款,即在分包商完成合同规定的工程后的付款,也是以工程进度为依据的。物资管理系统中的材料采购也涉及合同的签订、分供商的确定,在物资管理系统中完成采购合同的签订,在合同管理系统中应能反映。

4实现灵活的查询统计功能

对于面向领导层的查询功能,不仅仅是一些报表的统计,经理查询应包括对各个子系统的主要数据的查询和子系统数据分析汇总后的综合查询。在经理查询模块中,对各子系统的数据分析和汇总较重要,尤其是对企业的一些重要信息,如工程的盈亏状况和分析、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等、投标情况、企业的财务资金状况、各下属公司的经营情况,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等。

5加强工程项目管理,以成本控制为主线,辅助施工管理为目的

工程项目是企业的成本中心和效益中心,也是原始数据采集点。项目管理注重的是过程控制,以成本控制为主线,以工程预算为基础,建立各个子系统,但必须注重各系统与公司的系统的联系,系统设计应考虑。项目管理是以成本为主线的,预算系统是基础。工程项目管理,在成本控制上是以预算和工程进度为控制标准的,材料领用、人工工日的开单是按进度依照预算开的,机械的施工更与进度有关,材料的采购计划也与进度有关。在成本控制上,工程的进度管理与预算系统结合,用预算的分部分项来表示工程的进度,在人机材等的耗用控制上,以此为标准。工程成本控制,除了构成工程实体的直接费(预算内的和预算外的)外,还有间接费等,如管理费,这些费用也应加入系统中,这样才是该项工程的真实成本。项目的成本分析分为分部分项成本分析、单位工程成本分析、整个工程的成本分析。成本分析的比较为预算成本、计划成本、实际成本;对实际成本的分析还可进行预算内消耗和预算外消耗比较。超级秘书网

6建立项目成本分析系统,及时掌握项目成本信息

对项目的成本分析主要在项目管理系统中进行,总公司的职能是及时掌握项目的成本状况,对出现的大盈亏督促项目及时找出原因。此系统与其他子系统的联系最为密切,构成成本的各项相关系统均是成本分析的数据源,如材料费、周转材料费等物资管理系统;机械费设备管理系统(实行机械内部租赁制的,对项目使用机械收取费用,未实行的应将机械折旧等摊入各项目中)。成本管理中,人工费也是比较大的成本构成项,对劳务队伍人工工日的管理也不应忽视。人工工日数来自项目的预算,每工日价格一般在合同中确定。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组织运作是否高效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目标和业绩。要更新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实行扁平式或矩阵式的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了的路径。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高效及时的信息收集与沟通的工具和渠道,为管理向扁平化转化,实现总部对工程项目的“一站式”管理带来了可能。

建筑业论文:我国建筑业科幻成份分析论文

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建筑师狄若克里忒斯给亚历山大大帝带来一个雄心勃勃的设计方案,他说:"我要把阿托斯山设计成男人的形象,在他的左手设计出围起坚固城墙的城市,在他的右手设计出承受这座山的一切河水入海口处的大湖。"这是我所知道的最早的关于未来城市构想的宏伟蓝图。许多年以后,苏联的科幻作家别里亚耶夫在他的《一个大西洲人》中,也描述了一个类似的场景:亚特兰提斯人把整座山雕成一位半躺半卧的太阳神像,"在他贴着大腿向前伸出的右手之中有一枝角笛,一条巨大的瀑布自角笛中喷涌而出。他的左肘撑地,手掌摊开一一太阳神微笑地看着自己手掌中的座座神庙和居于正中的波塞冬尼斯大庙,以及几座大大小小的金字塔……

从雕像的胳膊肘走到脚尖,足足需要两天半的行程……

"建筑师在某些方面总是与科幻小说家有些相似之处。想想看地球上那些曾经有过的或在传说中有过的一些建筑吧:巴比伦塔、亚历山大灯塔、空中花园、索萨尔伯里平原上的巨石阵、大金字塔、马丘比丘……

它们绐科幻小说家们带来了多少无尽遐想啊。而小说家有时也会禁不住地像一个规划师一说样描写幻想中的都市:像托马斯•摩尔期待能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发现的"乌托邦",康帕蒂内梦想的"太阳城",基至还有更早期的柏拉图笔下的"大西洋城"。这些小说家们对这些"虚无乡"的城墙、运河、神庙、港口、宫殿都有具有详尽的叙述,以至于人们都可以根据小说把这些城市的地图地绘制出来。

在这些小说面前,建筑师的幻想之路却鲜有人知。在建筑界,固然有极多的原因使大量建筑师不得不刻意追求复古效果、民族特色,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设计者把眼光看向了更遥远的未来。这些建筑是为了未来而设计的,它们体现着设计者对未来乌托邦的激情,对已知文明的变动和可能的衰退的恐惧一一这就是未来主义建筑,它们是这些建筑师们在两个多世纪以来共同具有的一系列思想的体现。

十八世纪的"宏伟"运动中就充满着一种先兆,艺木家们寻找创造一种与在自然尺度与力量前面所体验到相似的敬畏感,他们的方法是使用超尺度的、沉重的材质,特别是巨大的室内空间。它们不仅庞大,而且内部的视点没有尽端,更有效地传达给人一种渺小的感觉。

1851年伦敦的水晶宫是为当年的世界博览会所建,它凭借着铁架和玻璃装配而成。

它的轻巧透明、巨大空间、模糊的形式……

处处都是未来的象征与预兆。但是它受到当时上流社会的普遍抵制和反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机器文明的恐惧心理。

几乎在同一时期,科学幻想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载首次出现(我们都知道,《弗兰肯斯坦》描绘的正是人们对科学技木的恐惧心理),它随后带来了一个更广袤的更随心所欲的空间,到地球中心、到月球上、到太空中……

这些具有更使人敬畏的可能性使得人们把政治上和建筑上乌托邦的创见转移到了文字活动中去。这一时期,文学家们关于建筑和城市的幻想反而走到了建筑师的前面。

在二十世纪的早期和中叶,(惊奇故事》(AmazingStories)、《惊奇科学事实与幻想》(AstoundingScienceFactandFiction)、《幻想杂志》(TheMagazineofFantsy)中,作家和画家为了展望未来发挥想像的作品大量涌现,在他们的笔下,城市将成为巨大的更加集中的一种混合共生体出现在人们面前。阿西莫夫的《钢窟》就是其中最著名的关于未来的一种构想。

这些幻想出来的巨城可能建于地下、海底、轨道上、行星上,由于周围环境的限制,它们将被迫把自己封闭起来,人们普遍担心在它内部各层次中的主命不得不品尝幽闭恐惧的痛苦。

如果说19世纪中期欧洲建筑文化心理中的主调是传统,那么20世纪最晌亮的声音则是变革。及时个未来主义宣言是一位意太利诗人马里内蒂提出的,他热烈歌颂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他欢呼工厂、火车、流线型飞机等新技术广品:"最重要的主题将是奋勇、大胆和造反精神。一一拿起你的锄头和锤子!……挖掉那神圣古老的城市的基础!"未来主义宣言反映出那个时期广泛存在的技术乐观主义的社会心理。

随着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原有的都市模式和建筑模式带来的一些弊病越来越严重。与此同时,新技木和新村料不断涌现,它们被运用得越来越娴熟,诸如张拉膜结构、网式结构、充气膜结构钩、壳式结构、帆式结构纷纷出现,各钟建筑材料的性能几平可以被发挥到极限。

在这种大环境下,使越来越多不满当前建筑观念和建筑形式、躁动下安的建筑师们展示他们的才华成为可能高技派建筑是一种强调机器美学的设计流派,他们最辉煌的作品在巴素,那就是蓬皮杜艺术中心。它以十分引人注目的现代方式创造出一个连续的互不干扰的内部空间,所有的运转系统一一管道、线路、自动扶梯、结构不是包裹在建筑中,而是全部暴露在外,带有强烈的未来色彩。不喜欢它的人们形容它是"把肚肠翻在外面的建筑"。而高技派建筑师们则宣称,这个时代的精神在于技术。他们发出疑问,为什么建筑(作为一种居住机器)要与工业文明中的其它人造之物有所不同呢?为什么以能够使用工厂预制的能在现场快速装配的轻质精巧的构件,还要继续沿用砖块、混凝土和木材这些粗笨杂乱的村料呢?机器建筑学派在设计思想和建筑造型上与其有相似之处,他们的建筑形式使用机器造型、机器构件、原理和装置,根据宇航器、直升机、飞机、船,这些浮在海上或空中的机器来构成。

美国建筑师利布斯•伍茨是新建筑的另一个畅想者,他的作品形象犹如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他的两件代表作是"地下柏林"和"空中巴黎"(到目前为止尚不可建造),它们分别在地下和空中由金属和钢结构制成。在"地下柏林"方案中,他将人类社会居住的地表和人造物都拆毁,代之以地下的巨型球体空间。他解释说,这是为建筑物提供的场所,也是为人类实验性的生活提供的场所。在"空中巴黎"方案中,他使用了现代技术、结构、材料和新工程学知识,如表面张力、空气动力、磁县浮的磁场空间等,在巴黎的上空构想出各种奇特的悬浮建沉物。

托马斯•席勒的建筑横跨水面、气势宏伟,是另一种风格。他的方案通常想像大胆,造型新奇,却给人带来一股来自古罗马时期的气息。

此外,五十年代始还出现了许多企图以"高度工业技术"来挽救城市危机和改造城市的设想,即所谓的"建筑乌托邦"。建筑乌托邦一直是与社会改良的设想相联系的,建筑师们式图通过建筑和城市的进化来解决社会的弊病和问题,但是他们的构想往往过于宏大、理想化、完善化、而且是从较为纯粹的建筑和城市的领域提出,因此具有明显的乌托邦性质。

美国建筑师巴克米斯特•富勤认为以建筑单体来抵挡自然的侵袭是一种能源的浪费,

在1967年蒙特利尔的世界博览会上,他展示了自己的理想:用轻质杆件构成的半球形玻璃罩把整个城市包笼起来一一与《钢窟》的设想何其相似!他还设想了另一种海上城市方案,这种小城市有20层高,可容纳15000-30000人。它能漂浮于6-9米深的港湾或海边,与陆上有路桥相通。所有机械装置都位于底层,网球场和其它运动设施在上层甲板。

保罗•索勒里提出用高度集中城市的办法将土地解放出来,这是对世界城市无计划蔓延的一个遏止计划。这一计划被称为"生态村2",它设想在占地1700公顷,360米高,240米跨径的建筑中容纳3万人。

建筑师凯文•利奇在《未来都市》一文中,建议用一个3英里长的立方体把24万人容纳其中。

科幻作家弗雷德里克•波尔和杰克•威廉姆逊合作的《海底三部曲》讲述了几名深海军校生在大洋深处及海底城市的冒险故事。深海对于人类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但是人类总有24小时会踏入这个疆域。日本由于人多地少,土地问题极为严峻,因此对海底城市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70年代初设想的方案之一是以许多圆柱体城市单元组成一个城市整体。每个圆柱体城市单元与其它单元的连接采用自动步行装置以及运输交通轨。城市单元突出海面的大平台供直升机起降与轮船泊岸。超级秘书网

1960年,日本建筑师丹下建三设想了一个海上新东京,在东京湾深海底深度只有5o一80米的地方建设带形海上城市,把东京湾的两岸连接起来。1993年,他又与中国的珠海市当局构想了一个海上人工岛计划,称之为"海市"计划。在他的设计构思演讲中,多次提到了《桃花源记》和《乌托邦》给他带来的启发。

乌里扬姆•卡达瓦洛斯一一一名希腊裔美国建筑师则从浮游植物那里得到启发,构想了一种在海上浮游的城市,它是由许多可分可合的单个构件组成,所有材料由化学方法形成,为了调节房间温度和保持室内清洁也采用化学物质。

50年代到70年代的巨构建筑运运(MegastructureMovenent)则展示了另一种巨大的三向度长期性网架结构构成的未来城市。在结构架中可以自由安插标准模块的舱体。弗里德曼设想的这些巨构建筑可以有机主长,可以移动,甚至可以蹬越整个大陆。

伦敦的一个叫阿其格兰姆(Archigra)的建筑师设计组合构想出一种插入式城市,运输管道和市政设施构筑成巨大的网状构架,在这些构架上可以像在插座上一样插入装载生命的容器,也就是说,随着时代的友展,生活的变化,城市里的房屋和各种设施都可以周期性地进行更新。

前苏联建筑师1丁•麦蒙的未来城市是由一个中央直径20米的钢筋混凝土圆筒和巨大的预应力钢筋网组成的系统,承受着整个城市(住宅、广场、街道)的重量。每个圆锥形城市高达125米,它们的外形令人想起印第安人的帐蓬。

1968年建筑师索莱利规划的仿生城市是以植物生态形象摸拟城市的规划结构,其中主干部分为公共设施及中央公园。从主干向四周悬挑出来的是四个层次的居住区。空气和光线通过气候调节器透入主干,悬挑出来的居庄区可接触天然空气和阳光,仿佛一个空中花园。

意大利建筑师玛西莫•玛利雅•寇吉也把城市设计成树形,独立式住宅像鸟巢一样挂在树干上。这些巨大的树干中设有超级市场、公共中心、影剧院等服务设施,各种管网则归总到与地面垂直的主树干去。圆形的装配式住宅分为两层,上层供白天起居活动,下层主要这卧室,屋顶平台则作为空中汽车的停车台。住宅借助悬挂设施作为可旋转的单元,保障它永远是最理想的朝向。

事实上,建造什么样的城市通常不会由建筑师来做决定。虽然由于建筑师的职业关系,这些构想比之文学家的杜撰,往往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但是受现实各方面的制约,能实际建成的方案很少很少。更多的时候,它们仅仅停留在模型草图、技木说明和概念设计——一种建筑师的描述之中。

但是我宁愿相信,未来建筑时代会在这些喜好幻想的建筑师们的帮助下,一步步地向我们走来。德国首相科尔在莱比锡火车站通车典礼上说:"幻想者是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现实主义者。"这句话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未来主义建筑师应该是介于幻想和现实空间的传递信息者,也可以说,是另一个新世界的缔造者。

建筑业论文:建筑业企业成本管理论文

一、建筑业企业成本管理的层次和责任

项目部制和项目经理负责制,是建筑业企业普遍推行的一种管理模式。在实际操作实践中,通常会出现成本管理责任的不明确和核算的不。因而要求企业要分清层次,明确各层次的责任,做好公司—项目部—施工队三级成本管理和核算。

1.公司级的成本管理责任

公司级的成本管理责任应该突出把握企业全局宏观的生产经营状态和方向。统管和监控全体项目部并且综合平衡各项目部的经济技术指标,通过现场检查和每个项目部的报表来掌握成本管理的运行情况。公司在参与社会建设单位的招投标活动中,要把握前期成本的发生,投标报价合理、竞标让价适度。中标签订合同后,根据公司的计划安排和发展需要,对项目部提出一个综合的总体要求,也就是目标成本。公司的成本控制应高屋建瓴,统筹全局。

2.项目部的成本管理责任

项目部上对公司、下对专业施工队伍,内对各专业技术人员、外对建设甲方,内外兼顾,承上启下,是对工程进行综合管理的具体责任部门,是进行成本管理的前沿阵地,是项目成败盈亏的关键组织。因此每个项目部都要明确自己的成本管理责任。首先是项目经理和主管工程师应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落实成本管理责任制,进行成本分解,建立成本控制网络,按期组织经济活动分析,根据日常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相应措施。其次是“各大员”要各负其责,及时与公司对应领导部门沟通和互动,避免财务、材料、合同、计划统计等部门的工作脱节。通过分析及时提出各专业降低成本费用的建议与对策。第三是落实预结算人员的责任。坚持“先算后做”,杜绝“干了后算”或“边干边算”的传统弊病。所以项目部配备的预结算人员非常重要,他们要能够根据预算随时进行成本核算和项目经济分析,提出具体的节超措施供领导参考。

3.施工队的成本管理责任

各个专业施工作业队往往成本观念不是很强,为了有活干,不惜垫资施工,拖欠员工工资。施工队或者分包商也要明确自己的成本意识。对各班组或临时组织的施工队伍,建立日核算、旬分析制度,有效控制他们的实物消耗。

二、建筑业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对策

成本管理是一项涉及工程、材料、财务、劳资等方方面面的复合性工作,需要公司、项目部、施工队层层把关,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同心协力实现公司的总体成本目标,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会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损失。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对策:

1.建立统一的企业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组织的灵魂,是为之坚守并且身体力行的不变信念,是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和遵循的行为准则。我认为,建筑业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应该建立在正确的质量观、安全观、人才观和行风观的基础上。

2.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体制

项目成本核算制是建筑业企业推行项目经理责任制的关键和基础。没有对建设项目成本的核算、分析、考核、控制和计划,项目经理责任制就是个有名无实的空中楼阁。公司主管经营核算的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强化成本管理,挖掘内在潜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3.确保成本核算员工作的独立性

新颁布实施的《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明确增加了对项目部造价员等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考核指标。在很多建筑业企业,项目部的成本核算员是由造价员来兼任的。如果造价员的工作业绩和工资奖金由项目部考核和发放,势必影响他们行使职能的独立性,使工作行为受到限制,造成成本管理弱化。建议对每个项目、每个项目部,都要对应地配备得力的、能够独当一面的施工成本管理员,由公司集中管理和统一调配,使工程项目成本核算员切身利益从工程项目部分离出来。企业要重视成本核算人员队伍的素质建设,建立健康有序的施工成本核算工作网络和管理程序。

4.公司加强对项目部施工成本核算的监督

各工程项目经理要严格贯彻执行施工成本控制与核算管理制度,尊重成本核算员的工作,不利用职权干扰成本核算管理的正常程序,对成本核算员行使职权提供必要的保障。公司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基层成本管理的监督力度,设置项目部核算员的上岗关卡,对业务不熟悉、核算能力差、未按规定持证上岗的人员,要坚决撤换。对在业务上不负责任、弄虚作假者,要严肃处理。

5.进度—成本联合管理

众所周知,工程直接费随着工期的缩短而增加,间接费则随着工期延长而增加。成本核算员要随时掌握工程施工进度,找到能使直接费与间接费之和最小的工期,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对进度和费用进行综合性的动态管理。

作者:戴红霞 单位:邯郸市市政工程管理处

建筑业论文:建筑业工项目会计基础论文

一、建筑业工程项目会计基础工作面临的主要困境问题分析

1.会计基础工作执行有失规范

1.1会计职能发挥受阻

建筑业中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贯彻能够有效服务于企业决策,同时利于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推行。但现行建筑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贯彻执行却未能规范执行,比如一些企业的会计科目设置或者是财会信息报表等和《规范》规定相背离等;更有些项目为了尽可能简化繁复的会计核算流程,通常会造成账实不符与信息失真等现象;并且有些企业原始信息凭证审计执行力度差,关于记账、结算等的流程手续不全等,都进一步为单位内部虚报、套现等违法事件发生提供了契机。此外,有些会计工作者往往会在单位领导的唆使、授意下丧失主观职业判断能力,影响正常会计职能发挥。

1.2会计信息失真

财会信息真实是建筑企业核算工作流程执行的实施基础,也是保障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有力保障。但目前部分建筑企业项目财会信息失真却比较普遍,比如出于业绩的考量,有些建筑企业合同成本收入确认往往和建设一方的验工计价不予同步,没有严格按照建造合同的要求来确认收入,或者和实际开工作业进度不相一致等。如此一来,单位内部的项目财会信息则严重失真,难以真实、反映出实际状况,以至于对建筑企业经营发展决策贯彻执行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2.会计基础工作监督不力

对于建筑业在会计基础工作监督方面遇到的困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及时,由于项目会计基础工作监督体系健全程度较差,所以直接作用于监督工作,通常表现为监督职能发挥薄弱。第二,部分建筑企业对项目管理提供了较大自主管理权,总部往往对项目进度赶追较为重视,却对会计基础工作执行较为忽视,从而使得从项目负责人到各级单位管理人员都以考核进度指标为主,却缺乏会计基础工作的监督管理。第三,单位内部监督体系制度完善程度较差,会计工作者仍然需要加强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第四,会计人员在其所处单位的自身职责权属地位越高,通常所表现的则是其职业判断能力的独立性越强。这种情况下的会计从业道德观念价值较高;目前,不少会计人员的会计业务处理会受到领导阶层不同程度的行政指令干扰,对其职业判断能力保持独立性造成严重影响,最终丧失自身应有的职责权属地位。

二、建筑业项目会计基础工作解决困境问题的主要对策研究

1.项目负责人需重视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

公司内部领导对会计基础工作执行予以重视才能进一步抓好会计岗位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同时,项目负责人本身也要懂法、守法,在履行单位工作职责的前提下,抓好单位财务管理,确保项目会计核算工作符合《会计法》等法规文件规定要求。也就是说,项目负责人和会计工作者一样,都属于《会计法》下的主要责任主体,需要重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贯彻与落实。

2.强化项目会计工作者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工作者职业判断能力的高低与否与其自身从业素质高低息息相关。因此,企业内部要加强会计人员对《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行业法规文件的培训与再教育工作。此外,建筑企业也要配套建立规范、合理的会计人才引入、聘用机制,以通过整顿、培训现有会计工作者的前提条件下,引入具有高度责任观念和职业判断能力,守法、懂法的人才。也就是说,会计主体是经济行为市场下的特殊从业群体,各个行业都需要会计人才。因此,建筑业项目会计基础工作岗则更加需求带有高度职业道德和法规观念及职业判断能力的会计工作者。基于此,务必要确保项目会计基础工作下的各类财务信息报表能够真实处理,保持会计信息完整性,杜绝财务信息舞弊、造假等现象发生。

3.健全项目会计监督体系制度

项目会计监督体系制度应能结合建筑业中会计基础工作实务流程予以设立,目的是监督会计基础工作执行效果并促进会计基础各类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因此,建筑企业上至公司总部下至各级单位都应能、统一、健全地建立项目会计监督制度体系。基于此,体系制度中要明确会计监督具体规范内容,包括会计科目设置问题,会计实务规范处理流程,会计信息失真处罚规定,会计人员基础工作激励制度等,以确保和单位内部财务内控制度相互匹配。此外,还可以通过中介组织结构强化外部监督,有效降低各类假账、会计信息舞弊等行为的发生,以保障信息真实性,为企业项目决策提供有效凭证性依据。

三、结语

建筑业和其他国民性支柱产业不同,在项目经营建设时期除却和各参建单位打交道之外,还和供应商之间有商务协作关系,涉及到材料采购、项目预算成本控制等财会基础核算工作。特别是在当前“十二五”期间“营改增”税制改革提上试点议程的形势下,项目会计工作者所面临的工作挑战也就愈发强大。因此,单位会计人员应能加强自身审计,并强化建筑、会计行业法规的学习,以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保障会计基础工作实务信息真实有效,为建筑业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作者:彭瑞文 单位:云南建工第二建设有限公司

建筑业论文:建筑技术论文:建筑业技术革新影响因素探讨

本文作者:尚梅、杜彦艳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鉴于有关建筑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定量研究方面的空缺,本文基于1988-2009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借鉴向量自回归及协整分析技术,深入研究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建筑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其地区差异。

建筑业技术创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表征建筑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变量包括技术创新的投入和产出。其中投入包括建筑业R&D投入及科技人员投入;产出包括专利、科技论文及工法。考虑到数据的连续性和可得性,本文以表征技术创新产出的人均专利申请量来表征建筑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据统计资料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建筑业人均专利申请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东部地区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且2000年以后,区域间差距有逐渐加大的趋势(图1),造成这种局势的深层原因是本文关注的焦点。从经济理论及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可知,经济发展水平、R&D投入、教育经费投入、进出口贸易、实际利用外资及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结合建筑业的特征,本文认为影响建筑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

1.建筑业发展水平。技术创新是在一个大的行业环境中进行的,其中行业的发展水平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行业经济发展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原始的技术积累和扩张,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是促进技术创新的有力保障和基础源泉。经济发展的状况和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技术创新的形式和内容、速度和质量,也决定了行业的技术创新方向、技术创新政策、技术创新体系。纵观各国的经济发展史,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是互相促进、密不可分的。建筑业增加值是表征建筑业发展水平的重要经济指标,而且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建筑业发展水平差异较为显著(见图2),应作为影响建筑业技术创新的因素之一。

2.建筑业实际利用外资(FDI)。从1979年至今我国利用外资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在这段时期里,中国对外资的引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FDI的成果更为显著,我国已成为全球较大的FDI流入国之一,我国FDI存量早已超过4000亿美元。迄今为止,国外学者对于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11-12]。国内学者许和连、胡晓华[13]的研究实证了FDI的正面效应,而王志乐[14]的研究结果则表明FDI的大量引进没有带动中国科技创新质的飞跃,与当初“市场交换技术”的初衷还有很大差距。建筑业实际利用外资(图4)就可以认为是建筑业的FDI,其对建筑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3.知识产权保护。一般来说知识产权保护对于技术创新有双面的影响,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可以保护创新者的利益,进而有效的激励创新行为,并且,技术公开是专利制度的最主要特征之一,避免了重复研究和社会资源的浪费,提高了整体的创新效率。过度的知识产权保护导致垄断技术,使弱势企业和发展中国家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并难以摆脱技术劣势的局面,最终使得全球技术创新减缓。王公晓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周泊[15]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知识产权保护在促进创新的同时,也限制了对非竞争资源的使用。因此,知识产权保护对建筑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是本文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建筑业技术创新地区差异实证研究

1.技术创新及其影响因素的量化处理。本文的样本区间为1988-2009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其中,建筑业技术创新(I:件/万人)用人均专利申请量表征;建筑业发展水平(E:亿元)用建筑业增加值表征,建筑业科技活动投入(R:%)用建筑业单位产值R&D比例表征;建筑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亿美元)用建筑业实际利用外资额表征,知识产权保护力度(P)需要量化处理。与货币有关的数据用以1998年为基期的零售商品价格指数平减,同时为了减少异方差的影响,对各变量进行对数变换。

2.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进行量化分析。提出对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进行量化分析的是Rapp和Rozek[16],Ginarte和park[17]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为科学的量化指标体系。但其方法只适合立法、执法同样完备的发达国家。中国的司法体系正在完善之中,国内学者韩玉雄、李怀祖[18]在Ginarte-Park方法的基础上,增加“执法力度”因素,计算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修正后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本文借鉴韩玉雄、李怀祖提出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计量方法,从正式、非正式两类经济制度视角,选取是否加入WTO、立法年限、律师比率、知识产权案件结案率、人均专利申请量及人均GDP计算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图5)。

3.实证分析。(1)变量平稳性检验进行协整关及因果关系分析前,首先进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由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在5%显著水平上,各变量都是非平稳序列,但其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2)协整分析协整描述两个及以上单整序列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进行协整分析前,首先应建立各变量间滞后阶数为P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基于VAR模型,Johansen和Juselius提出了多变量协整检验(JJ检验)。一般来讲,一个VAR模型会对应不止一种协整关系,一般会考虑变量间的经济意义进行取舍。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性对滞后阶数P非常敏感,本文根据AIC及SC信息准则确定东中西部地区VAR模型的滞后期2,协整模型的滞后期为1。运用JJ协整检验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东部地区变量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中西部地区变量间存在三个协整关系(表1)。

结合经济理论,对各地区存在的协整关系进行取舍,得东中西部地区建筑业技术创新及其影响因素间的协整关系见式(1)-(3)及图6:东部地区:lnI=0.72lnE-0.04lnF+0.14lnP+0.5lnR(1)中部地区:lnI=1.62lnE-0.1lnF-0.01lnP+1.8lnR(2)西部地区:lnI=0.48lnE-0.14lnF+0.6lnP+0.3lnR(3)(3)因果关系分析经济序列常出现伪相关问题,即经济意义表明几乎没有关联的序列却可能计算出较大的相关系数。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可克服这种缺陷,用于考察序列X是否是序列Y产生的原因。若序列X是Y的格兰杰因(Grangercause),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及时,X应该有助于预测Y;第二,Y不应当有助于预测X。为了甄别出建筑业技术创新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按式(4)用Eviews6.0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建筑业技术创新及其他一阶单整的经济序列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其中滞后期根据AIC信息准则来确定,结果见表2所示。由表2可知,在5%显著性水平下,在东部地区,建筑业经济发展水平与技术创新互为因果;在中部地区,技术创新是建筑业科技活动投入的Granger因,在西部地区,技术创新是建筑业发展的Granger因,建筑业科技活动投入是技术创新的Granger因。

结论

及时,通过协整分析发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建筑业发展水平、科技活动投入、实际利用外资及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是影响其创新产出的主要因素,且长期看,建筑业技术创新产出与各主要影响因素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不同地区各因素的影响力度存在差异,其中建筑业发展水平及科技活动投入对技术创新都有积极影响,尤其中部地区影响效果显著;知识产权保护显著促进了西部地区建筑业技术创新活动,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次之,但抑制了中部地区建筑业的技术创新;建筑业实际利用外资都抑制了技术创新,对西部地区的抑制作用较大,中部地区次之,东部最小,这可能与建筑业本身技术创新需求低有关,因为利用外资往往伴随着技术引进,过多的技术引进会减少技术创新需求,削弱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发现,在东部地区,建筑业经济发展水平与技术创新互为因果,即在东部地区建筑业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在中部地区,技术创新是建筑业科技活动投入的Granger因,即在中部地区,技术创新是建筑业技术创新活动经费增加的原因,但科研投入增加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拉动作用却没有显现出来;在西部地区,建筑业科技活动投入是技术创新的Granger因,技术创新是建筑业发展的Granger因,即在西部地区,通过增加科技投入鼓励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建筑业发展的良性发展路径已经成型。

建筑业论文:建筑业诚信经营管理论文

1建筑业诚信体系建设需建立统一市场监控平台

建筑业诚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依赖市场监控平台,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市场监控平台的统一性,为建筑业的诚信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建筑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市场监控信息平台建设,可以对建筑业的各项信息进行管理和优化,为信息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1]。建筑业诚信经营与信息管理是紧密结合的,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信息管理的具体情况进行标准化模式分析,为建筑业的综合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筑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信息监管平台建设,可以实现信息的有效收集,为信用信息的管理营造良好的氛围。建筑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培养良好的企业信用体系,为建筑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管理体系,为信用信息管理营造良好的条件。建筑业诚信管理需要和公众信息优化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有效的信用信息体系建设,提高建筑业的信息管理水平,为建筑业的综合信用信息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筑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信用信息平台的体系架构,具体要按照部省市三级建设的要求,积极稳妥的推进建筑业信用体系建设,为建筑业的综合性发展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建筑业诚信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区域信息平台,为区域信息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筑业诚信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按照物理平台和虚拟平台的要求,提高诚信的性度量,为建筑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重要的基础性数据。建筑业诚信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诚信档案,按照诚信档案系统的要求推动建筑业的综合性发展[2]。建筑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稳定、有效,确保各项诚信指标能够符合建筑业发展的要求。建筑业发展的过程中要通过市场监管平台的要求,建筑逐步向市场开放的建筑企业信用信息,为建筑业的诚信信息平台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筑业诚信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种建筑违法行为进行不良行为记录和整理,为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筑业诚信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要按照监管信息平台的要求,积极稳妥的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管理,为诚信评价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2建筑业诚信体系建设需建立统一诚信评价标准

建筑业诚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建立统一的诚信评价标准,为诚信统一衡量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筑业诚信体系建设与诚信管理是紧密结合的,必须要从信用等级评定等模式出发,建立统一的信用管理标准,为建筑市场的稳定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筑业信用等级评价的过程中要进行标准化分析,具体要按照信用信息的管理要求,提高建筑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为建筑业的优化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筑业信用体系建设与标准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按照各项标准体系的要求,提高建筑业的信用管理水平,为建筑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建筑业实施的过程中要建立工程业绩制度,通过优化建筑业的发展模式,提高建筑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为建筑业信用标准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筑业诚信经营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进行资质动态管理,按照建筑企业诚信评价的要求,提高建筑业的诚信评价水平,为建筑业的优化发展营造良好的条件[3]。建筑业诚信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把各种诚信信息按照标准化要求记入信用档案,确保信用文件能够面向社会公布,提高建筑业的诚信管理水平。建筑业诚信经营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当地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建筑业诚信新机制,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从诚信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出发,保障建筑业诚信质量责任体系建设,把责任体系与质量体系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建筑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为建筑业的综合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筑业诚信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建筑监理机制,通过对各种竣工信息管理,实现对建筑业经营的全过程管理,为建筑业的综合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筑业诚信管理与差异化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完善各种机制,提高建筑业的综合性发展水平。

3建筑业诚信经营管理体系要构建统一的诚信奖惩机制

建筑业诚信经营管理体系建设与完善的诚信奖惩机制是紧密联系的,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对守信者进行保护,对失信者进行惩罚。通过监督和约束机制建设提高建筑业直觉履行诚信经营的意识,为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诚信经营环境。建筑业诚信经营的过程中要实现知法、懂法和守法,确保诚信经营的行为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的落实。建筑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要有法律责任意识,按照诚信体系建设的要求完成各项建筑任务,为建筑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实现营造良好的条件。建筑业诚信经营管理与诚信经营模式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严格的奖惩管理制度约束下实现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通过建筑业的奖惩诚信体系建设可以让建筑企业主动参与市场竞争[4]。通过建筑业的市场经营管理可以优化市场管理路径,实现建筑业的综合性管理,为建筑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诚信奖惩环境。建筑业诚信经营管理与奖惩制度要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各种市场监管机制的管理,提高建筑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为建筑业的优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初步建立工程建设质量信用体系,把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质量安全业绩状况与市场准入、资质升降、招标投标、企业评优评先、奖惩等相结合,形成了“市场”和“现场”联动的工作机制,体现激励与处罚,服务与管理并重原则,充分调动企业争先创优的积极性,有效地约束和规范企业及个人行为。建立奖惩机制,一要完善行政性惩戒机制。尽快实现各地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的联网,信息资源能够通过网络异地互查,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资质管理、项目招标投标、行政审批、执法检查等方面依法监督提供服务,对失信者惩戒,切实扭转失信违规成本小的状况[5]。二要逐步形成社会性惩戒机制。通过信用信息的广泛使用,把失信者对某一方的失信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失信,使其一处失信用,处处受制约。三要切实形成诚信激励机制。在创先评优、资质升级等方面给予守信单位以优先考虑,甚至在招投标竞争中给予加分。通过有效的建筑业奖惩管理制度,提高建筑业诚信管理水平。

4总结

建筑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完善诚信管理平台,通过建立信息资源的共享系统,实现建筑业的综合信息管理,为信息资源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统一的诚信信息平台建设是市场监管的基础,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提高建筑业的发展水平,通过发展模式优化积极稳妥的提高建筑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要保障信息资源能够有效的共享,为信息资源的平衡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筑业诚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依赖市场监控平台,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市场监控平台的统一性,为建筑业的诚信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建筑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市场监控信息平台建设,可以对建筑业的各项信息进行管理和优化,为信息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筑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信用信息平台的体系架构,具体要按照部省市三级建设的要求,积极稳妥的推进建筑业信用体系建设,为建筑业的综合性发展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建筑业诚信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区域信息平台,为区域信息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筑业诚信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按照物理平台和虚拟平台的要求,提高诚信的性度量,为建筑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重要的基础性数据。建筑业信用体系建设与标准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按照各项标准体系的要求,提高建筑业的信用管理水平,为建筑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建筑业实施的过程中要建立工程业绩制度,通过优化建筑业的发展模式,提高建筑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为建筑业信用标准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筑业诚信经营管理体系建设与完善的诚信奖惩机制是紧密联系的,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对守信者进行保护,对失信者进行惩罚。通过监督和约束机制建设提高建筑业直觉履行诚信经营的意识,为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诚信经营环境。

作者:侯迎威 单位:北京市金港鑫达建筑装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业论文:智能建筑业信息资源管理模式论文

1何谓信息资源

唯物辩证法表明,物质、能源和信息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资源。从资源变迁的角度看,经过人类开发、组织和利用的信息统称为信息资源。其实,信息资源和人力、物力、财力、自然资源一样,同是企业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锐利武器。现在讲的信息资源管理,是20世纪7O年代末、8O年代初,首先由美国学者霍顿(F.W.Horton)提出,并在全国发展起来的,然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它实际是一门信息资源管理和充分利用的理论。它以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为核心,对企业相关信息和信息活动,进行组织、规划、协调和控制,以实现对企业信息资源的迅速开发、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而且还可使企业各部门共享这些信息资源,借以推动企业生产、经营、销售、服务等工作,达到企业利润较大化的目的。信息资源管理至今共有3个发展阶段——传统管理阶段、信息管理阶段、信息资源管理阶段。目前,我国大部分智能建筑企业尚处于前两个阶段。开始起步的企业,一般着眼于文献信息源的收藏和保管,包括图书管理、情报管理、档案管理等。遗憾的是,这种传统管理模式逐渐形成沉重负担,占用大量场地、物力和人力。为了改进传统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和物力,以计算机为工具,以自动化信息处理和信息系统建造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模式——信息管理模式应运而生。随着信息数据不断增大,内容日益复杂,不仅需解决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4年第8期总第213期大量数据的处理和组织问题,还必须对数据进行存储、保护和修缮,并在需要时及时取出。面对上述情况,迫使人们以系统思想为指导,应用组织结构,对各类数据进行采集、加工、存储、检索和利用。于是,一种综合利用高新技术、经济和人文手段,对信息管理的新模式——信息资源管理模式脱颖而出。这种崭新的管理模式着眼于综合性、多方位控制和组织协调;同时,从经济角度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和优化配置。进入20世纪9O年代后,以因特网为基础的全球信息高速公路蓬勃兴起,人们的信息活动方式更加多样化,信息资源种类繁多,分布面广,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制作、加工、传播、转换和二次开发。人们可以向使用自来水一样,十分方便地使用全球信息资源。有理由说,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智能建筑企业为智慧城市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超强“发动机”。

2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建设智慧城市必须集万千企业之长,举全国民众之力,科学协调,有序进行。充分调动智能建筑行业的力量,紧紧抓住信息资源管理这一重要环节,是十分英明之策。为什么?及时,建筑物和建筑群的智能化,是智能建筑企业基本工作领域。这个领域资金密集、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激烈。实践证明,仅仅依靠增加投资,一味扩大生产规模,很难提高企业竞争力。智能建筑企业的竞争,除了生产资料、技术水平、产品价格竞争之外,更重要的是信息竞争。谁最早占有信息,谁就能提前找到发展方向,优先开拓市场。因此,占有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衡量企业是否有市场竞争力的标志。回顾世界智能建筑发展史,加强信息资源管理是驱动企业竞争、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二,在“云计算”的“大数据”环境时代,智慧城市信息集成的功能不断扩大。建设一座智慧城市,往往牵扯到上百个企业,成千上万道工序,宛如一场攻坚克难的大战役。更须注意的是,建设智慧城市还会给社会业态、市场面貌、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带来巨大变化。面对上述情况,必须要求智能建筑企业加强信息资源管理,努力构建符合国情,适应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机制,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进一步解决核心技术缺乏,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更有效地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战略,以满足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第三,智能建筑企业世界参与度较高。据欧洲智能建筑联盟资料显示,美、法、德、日、韩等国,都在加快国际化进程,都在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并争取在国际市场占有较大份额。我国智能建筑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走出去”,实施海外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值得高兴的是,深圳台电实业公司研制的世界首套无纸化多媒体会议系统,已成功用于联合国总部、世界银行、2O国集团首脑峰会等国际高端会议场所,受到肯定和好评。在欧洲、非洲、大洋洲一些重大建筑物上,有时也能看到我国智能建筑企业的佳作,同样受到国外用户的好评。但是,比起世界智能建筑强国,我们还有很大差距,还处于幼稚阶段。究其原因,除了起步晚、规模小、基础薄弱、品牌形象较差外,也与没有管好、用好信息资源有很大关系。

3加强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途径

综合国内外经验,加强信息资源管理大约有5条途径。

1)强化信息资源领导工作尽量由企业“一把手”担任总指挥,统一管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设置信息资源具体管理机构,按照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建立行之有效的“信息中心,配备强有力的管理千部。

2)提高信息资源工作人员的水平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门崭新的学科,首先要注重工作人员的培养和任用,千方百计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一个企业,务必要有一批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灵活经营头脑,并有较强专业技术能力、业务创新能力、现场运作应变能力的工作人员。

3)加快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技术、制度、基础管理工作,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基础管理和规章制度的建设,对企业发展的贡献度一般大于技术。因此,首先应加强企业基础工作,建立起科学实用的规章制度,组织起高效率的业务和信息流程。其次是建立企业“信息资源库”,保障企业信息资源的获取、传送、储存、处理和应用,做到、完整和及时。

4)实行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集成管理是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创新。通过集成管理,不仅可以将企业内外信息集中起来,而且能够实现企业信息系统各要素的优化组合,发挥较大的协同作用,借以放大信息资源的功能,达到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目的。

5)注重信息资源管理的投入加强信息资源管理,同样需要增强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改善软硬件设施,提升信息化水平。没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很难做到“稳中求进”。

作者:闫政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建筑业论文:建筑业工程管理论文

1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建筑工程管理存在众多影响因素,例如自然环境、材料质量、机械设备,但最主要的因素莫过于人的因素。从工程的招标、设计、规划、施工、验收与评估等各项环节都不开人的参与。人在工程建设中起决定性的因素。例如建筑工程管理中最主要的环节之一,施工环节,建筑的质量保障以及工人安全保障,都与这个环节的实施与管理紧密相关。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许多问题往往是由于建筑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等人的因素引起的,包括建筑施工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与管理理念,都对工程的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1.1建筑施工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及培训据2014年5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3年超过22%的农民工从事建筑业,约5900万人。由于目前我们建筑业施工人员的主要构成是农民工,其主要特点是受教育程度较低,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比例较低。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如表3,即使是新生低农民工中,初中及以下水平占66.7%,高中水平占20.5%;另一方面,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只约占30%。施工队伍受教育程度较低且接受培训比率较小,这为建筑工程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

1.2我国高校对建筑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不合理建筑工程管理离不开专业的人才,而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已成为我国学术及企业界广泛的共识,这与我们高校关于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式不无关系。本文以我国大陆及时批通过工程管理专业评估的六所高校(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作为调研对象,它们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同时,笔者通过文献调研及阅读,选取了美国的6所高校作为参照对比。表4和表5分别是我国这6所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各类课程分配比例以及专业课程设置学时比例,表6是美国6所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学时比例。从表4可以分析得出,6所高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学时安排平均为46.14%,38.48%,13.25%,这表明6所高校在安排公共基础课程,如计算机、数学、政治和外语等的学时较多。从经验及常识都可以判定,公共基础课程比重过大并不是工程管理专业特有的现象,其他专业也面临相同的情况,同时也可以留意到6所高校就课程分配比例并无太大区别,因此笔者不打算为此讨论,而专业课自身的学时比例才是重点。如表5所示,工程技术类学时占比较高,工程管理及工程经济其次,工程法律低,其中清华大学的工程技术的占比较高,而工程管理、工程经济及工程法律的占比均为低,尽管清华大学提出“致力于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这样的教学使命,但“重技术轻思想”的观念还是在课程设置的比例上地表现出来。这个现象背后的逻辑是,我们往往认为对于建筑工程来讲技术比较重要,施工过程及项目管理都依赖于个人经验,而轻视了建筑工程管理作为一门工程与管理交叉学科所起的作用。美国在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划分时分成3类,分别是建筑科学、建筑施工及经济与方法,尽管中美高校在课程划分方法上不尽相同,但仍不妨碍我们进行较宏观的对比分析。中美高校两种课程分配方案的相同点在于工程技术课程明显多于经济管理课程,而不同的是美国高校的课程设置更接近实操,例如“建筑施工”课程设置就比较地体现了整个施工过程的细节。

2对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一些建议

2.1加强建筑工人的技能培训,保障他们的权益尽管建筑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但提高建筑从业人员的素质刻不容缓,建筑工人的素质不仅影响自身的安全,也直接影响工程的进度及建筑的质量。建筑施工工人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才能上岗,特别需要对一线的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进行培训,同时他们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维权意识,只有当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他们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建设中去。首先,培训有利于工人掌握必须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建筑工程中涉及气候环境、化学材料、机械设备、电力电器等专业知识,如何高效、安全地运用或使用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保障工作人身安全的同时,也提高他们自身素质,掌握更多的技能也有利于他们自身的职业成长与发展。其次,培训有利于建筑工人团队的融合。前文中提到了建筑工人大多来自农村,受教育程度较低,且来自不同地区,生活习惯差异较大,文化观念也不同。必要的培训有利他们增进感情,相互了解。建筑工程需要把各种岗位的人聚集到一起,一个工程的离不开整个团队的协作,而培训必将有利于协作更高效地开展。,有效的建筑工程管理离不开保障建筑工人的权益。一方面,建筑工人自己需要有较强的维权意识;另一方面,企业及管理者必须尊重和保障建筑工人的权益。正当的权益得到保障,团队成员才可以各司其职,建筑人工才能在危险复杂的施工现场保持心态平静、精神集中地工作。

2.2进一步完善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建筑工程管理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而人才的供给离不开高校的培养。前文分析讨论了我国高校在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的现况及问题,同时对比分析了中美高校在专业课设置上的异同。笔者认为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才能培养出更的工程管理人才。首先“,重技术、轻思想”的课程设置需要调整与完善。高校在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必须从思想上转变过来,工程管理离不开土木工程技术,同样也离不开管理科学。技术与管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其次,“理论笼统、缺乏实操”的课程内容需要得到改善。高校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在重视理论基础的同时重视实际操作。过硬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都是成为一名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不可或缺的因素。

2.3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思维的一些思考建筑工程管理不仅受到人的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随着我国建筑工程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参与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工程项目中,带动了建筑工程信息技能的不断发展及广泛应用,并逐步与国际接轨,缩小差距。建筑工程不单纯的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同时也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不论是工程前期的立项与招标,或者中期的建筑设计、造价与施工,或者后期的项目的评估与验收,不同阶段都越来越依靠信息技术的辅助。建筑工程管理也离开不信息技术,而且这个趋势会越来越明显。例如,在建筑工程的立项与招标阶段中引入计算机技术,可以更方便、更地管理各类数据,同时也很便捷地在数据层面对不同项目进行横向对比。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必将持续应用于建筑工程管理中,例如RFID技术,可以更有效地监控施工现场,确保现场人员的有序流动,预测可能存在的危险。又如虚拟施工技术,可以在实际施工之前,模拟施工现场,收集各方信息,权衡各种利弊,以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随意绿色建筑观念的不断普及,可以预见信息技术将持续地为建筑工程管理提供更多创新而高效的方法。

3结语

本文首先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建筑安全事故的公开数据表明我国建筑工程安全形势的严峻现状,然后通过统计分析和文献阅读研究的方法,分析问题背后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农民工为主体的建筑施工工人缺乏培训,二是我国高校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导致高素质工程管理人才的缺乏,我们针对性的提出了促进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几个建议。除此之外,我们还提出利用信息技术为建筑工程管理提供更多创新而高效的方法。建筑工程管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期待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促进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发展起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作者:孔颖如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