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灾害论文

摘要:气象灾害的产生与当前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要求相关政府与防灾减灾工作人员了解环境变化、掌握气象规律,提高农业对气象变化的防御性,进而调整农业布局,以达到农业发展与气象资源充分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而实现农业高产、高质,农业经济高效的目的。
灾害论文

灾害论文农业经济气象灾害论文

一、我国气象灾害的分类与特征

1.干旱。

干旱是指由于水分的收支及供求失衡而造成的水分短缺。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极为显著。我国的干旱情况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季节性与区域性。我国的干旱平均两三年就会发生一次,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特大旱灾发生次数至少十余次。我国的干旱横跨四季,春季集中在华北、东北、云南、四川等地,夏季在东北、华北、西北、黄淮地区,秋季在东北西南、黄淮、长江中下游、黄淮、华南等地,冬季则主要集中在南方。

2.洪涝。

洪涝灾害的形成与降水量、土壤结构、地理位置、植被、季节等密切相关。自古以来,洪涝灾害都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气象灾害,我国江河众多,每年汛期都会有一定的洪涝灾害发生。尤其是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耕地密集,洪灾频发必会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主要特点分为:一是普遍性。我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区都曾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侵蚀。二是高损失性。根据1991年到2007年的中国历年洪涝灾害损失官方数据,其中损失中重度以上的年份个数有八个,损失金额都在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三是突发性。以我国东部地区为例,洪涝灾害时有发生,然而防洪能力较弱,经常是洪涝灾害突袭来临,造成损失较大,突发性较强。

3.台风。

台风源自于热带海洋上产生的低气压,当近地较大风速超过17.2km/s时就称之为“台风”。我国在气候上受到了北太平洋西部热带气旋的影响,主要在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受灾严重,台风也被人们称为全球上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台风具有影响范围广、季节性强、受灾程度大、出现频率高、以及灾区较为集中等特点。台风一般发生在5月到11月之间,由于受到西北太平洋与热带季风的影响,我国沿海地区成为台风的高发区,间接影响达到32个省市。

4.冰雹。

在农业气象灾害范畴内,冰雹是一种区域性较强的气象灾害,它对农作物的危害主要集中在果实、枝叶以及杆茎上,属于机械性损伤。冰雹灾害产生于强对流天气中发生,与地理位置、外部环境以及气象条件所形成较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它在山区、平原、内陆、沿海均由分布,可以说一种比较常见的气象灾害。近年来,在不经常发生冰雹灾害的湖南、江西等省也遭受了冰雹的袭击。我国的北方山区地带是冰雹灾害的高发区,导致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危害。

5.冷冻。

冷冻灾害主要指由于温度较低而引起的霜冻、寒冻等气象灾害,根据冷冻灾害程度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冻害与低温冷害。冻害产生于冬季期间,一般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冻害分为霜冻害和寒潮冻害两种,在此种条件下。农作物较易产生冻害,严重时农作物则会死亡。低温冷害则指的是由于温度偏低而使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发生障碍的情况,导致农作物的减产的气象灾害。

6.其它气象灾害。

除了上述五种气象灾害以外,还有低温连阴雨、雪灾等也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乃至农业经济都受到一定影响。根据报道,2007年,我国华北、西北、东北等地区遭受了连续十几天的低温阴雨天气,导致了很多农作物产生霉变,有的已长出的农作物也产生的烂果现象,致使农民受到巨大的经济损失。2008年,我国湖南、广西等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雪灾侵害,直接影响到冬季农作物的生长,农作物减产,农业经济稳定性失衡。

二、我国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气象灾害的产生,它对农业的不良影响,首先体现在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我国疆土辽阔,包括多种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冰雹、冷冻等等,不同种气象灾害都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不同程度的损害。以洪涝灾害为例,每年七八月份是洪涝灾害的高发期,此时也是长江流域玉米的生长盛期,此时,如果发生洪涝灾害,容易造成大片玉米的绝收。

2.对农作物种植时间的影响。

如果时值农作物的生长旺盛期,却发生了气象灾害会导致推迟农作物的种植,如果继续提前播种,甚至有可能会影响到该农作物的整体产量与质量。以山东省冬小麦的种植为例,到了小麦的生长发育期却恰逢冷冻气象灾害,为了能够使冬小麦的生长发育进程与诸多外界因素相适应,势必要延迟播种时间。如果提前播种,就会出现小麦在入冬前长势过旺,造成小麦过冬时遭受冷冻灾害侵蚀,从而引起冬小麦的产量下降。

3.对设施农业发展的影响。

所谓设施农业是指人们为了抵御气象灾害或者是不良气候条件而进行的工程农业,如保温、加光、人工建筑等,主要以花卉果蔬、田间作物以及水产畜牧营造一个小型的气候环境。气象灾害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设施农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气象灾害也会对设施农业造成破坏,如暴雨、冰雹、冷冻等,都会造成相关设施的毁坏。

三、我国气象灾害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1.农业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

我国的农业经济因气象灾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呈现显著的上升走势,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至今,气象灾害对我国农业经济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分为十五个阶段,其中,1988年到1991年的农田受灾面积达到了全国农田面积的一半以上,平均每年的经济损失达到750亿元以上,而受灾面积则达到47952万平方公顷。根据2007年的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因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业受灾面积达到5000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占我国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1%到3%。2008年,同样尤其气象灾害导致我国农业经济损失超过4100亿元,占GDP总值的4.5%。

2.农业经济影响频率加快。

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从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至今,其发生气象灾害的频率分别为12.5%、42.9%、60%、70%、,从中不难看出,我国气象灾害对农业经济的影响频率不断加快,危害随之增加。平均每年国民生长总值的4%都被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所抵消,损失严重。

3.农业经济市场稳定性的影响。

气象灾害的发生,不仅对农业经济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还对其市场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一旦气象灾害产生,将会极大地降低农业产量,而产量的降低将会直接影响到当季农作物的市场价格,由于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作用,农产品市场价格将会增涨,气象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短期通胀压力,不利于我国市场的稳定。

四、我国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

1.构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体系。

各地政府应加强对气象灾害的重视程度,将其纳入到农业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范畴内,由政府牵头对气象防灾减灾进行通盘部署,其构建完善的防御工作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构建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工作系统,以统一领导、联合进行的方式,有规律组织气象灾害的防御指挥、预报警报、防御实施;构建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系统,从而保障各项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开展大型农业设施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系统,减低灾害的破坏率。

2.掌握气象规律,调整农业布局。

气象灾害的产生与当前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要求相关政府与防灾减灾工作人员了解环境变化、掌握气象规律,提高农业对气象变化的防御性,进而调整农业布局,以达到农业发展与气象资源充分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而实现农业高产、高质,农业经济高效的目的。

3.树立防灾减灾意识,提高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

首先,建立农村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系统,将减灾教育纳入各类农村教育体系中,通过该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使气象灾害易发区人群了解灾害的起因及防御措施。其次,提高从事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相关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和技能,充分发挥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系统的建设效益,从而减少农业生产损失,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4.逐步建立农业灾害保险与补贴机制。

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灾害天气农业保险模式,建立由政府牵头,商业保险公司参与,补贴与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农业保险新模式,有效化解农业灾害风险,稳定农业生产。

5.增强生态意识,农业生产与气象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

气象灾害的发生与环境有密切关系,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加以对水资源污染控制与保护,人居环境改善与防灾减灾进行统筹考虑,比如对山、水、林等合理开局,统筹考虑村镇小气候形成,避免发生气象灾害。

五、结语

总之,气象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经济的影响较大,尤其表现在农作物的播种、生长以及农业经济的稳定性上,需进一步进行灾害防治与科技创新,才能完善实现防灾减灾的重要目标。

作者:于志明 王驷鹞 单位:唐山市气象局

灾害论文灾害视域中防灾减灾土木工程论文

1灾害属性及其严重性

1.1灾害属性

在整个宇宙系统中,灾害无处不在,甚至人类的诞生发展都与灾害息息相关:宇宙大爆炸、火星撞击地球、洪水肆虐等等。灾害具有7个属性:①灾害具有普遍性与永恒性,灾害几乎与宇宙同生;②灾害具有多样性与差异性,表现为种类复杂、起源不同;③灾害具有全球性与区域性,总体属于全球,但区域内灾种及程度不同;④灾害具有随机性与预测困难性,以地震为例,其发生时间、地点、范围、强度均难以预测,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预测将不再是梦;⑤灾害具有突发性与缓慢性,地震、火山属于突发灾害,沙漠化、水土流失则属于缓慢灾害;⑥灾害具有滞后性与迁移性,人口膨胀滞后性表现突出,大气污染具有严重的迁移性;⑦灾害具有联系性与伴生性,暴雨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继而引发瘟疫、溃坝等。

1.2灾害的严重性

①自然灾害呈上升趋势全球自然灾害不断增加,全球变暖、冰川融化不仅对动植物影响巨大,对人类的生存也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地震频发造成的损失以亿元为单位估计,是人、财两方面的损失。②人为灾害广受关注人为灾害大体上包括战争、恐怖袭击、生态失衡、人口膨胀等几个方面。战争主要指非正义战争,比如日本侵华战争,这种战争不仅对受害国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对人民心灵的伤害更甚,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至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奴役我国整整14年之久,更制造了一起又一起惨绝人寰的惨案,如南京大屠杀。恐怖袭击首属美国纽约世贸大厦911事件。此次恐怖事件共造成损失高达300亿美元,死亡人数3000多人,此事件之后,虽然掀起反恐热潮,但恐怖袭击案仍居高不下,呈日益严重趋势。生态失衡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导致的,不合理开发资源将导致资源日益短缺,不合理的利用自然发展生产,将导致环境污染等问题。我国是一个灾害高发的国家,洪涝、干旱、地震等灾害每年都会造成大量人财损失,各种灾害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沙漠化是我国面临的一个大问题,西北地区尤其严重。人口的过度膨胀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口基数大,导致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老年人口过多,人口老龄化使中青年压力增大,制约经济发展。经济的短时间高发展必然伴随着资源过度开采及不合理利用,环境污染等问题,相应的在生产中,是否安全生产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2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性

2.1防灾减灾是全球性的任务

人类社会只是整个地球上的一部分,在整个地球上,人类不可能独自存在,只有依赖于其他部分人类才能存活在地球上,大气、生物、水资源等等。这些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组成多姿多彩的地球家园。对于每一部分,我们可以称之为“圈”,比如大气圈,任何一个圈的平衡遭到破坏,都会对其他圈的生存平衡造成影响。因此,每一个圈都应该稳定的运行,过度的失调必将导致灾害的来临。比如,人类社会如果大量开采矿石资源,不善加利用就会破坏岩石圈的平衡;人类大量捕捉动物就会导致动物濒临灭绝,破坏生物圈的平衡,最终会引发人类社会圈的失衡。生态破坏、能源短缺、资源枯竭等问题将会日益严重,造成不可挽回的灾害。人类社会圈与其他部分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着其他部分的变化发展,反过来,其他部分的发展变化也会制约人类发展,严重的还会导致灾害的发生。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各个部分不仅是相互依存与制约的关系,甚至是生死与共、错综复杂、对立统一的关系,在这样的客观存在中,人类作为干预能力最强的主体,其干预能力一方面表现在干预的局限性上,即面对自然现象有时难以驾驭和掌握,如光、风、水等;另一方面表现在过度干预导致的“惩罚”上,这种惩罚即为灾害。

2.2防灾减灾成为重要学科

随着灾害的日益加剧,灾害种类不断增多,灾害等级不断增强,逐渐有一大批专家学者相继关注这个领域,并且逐渐形成一门专门学科———灾害学,其中包括众多分支,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很多领域。在这门学科中,各个领域是相互交叉相互联系的,具有综合性,相互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依存制约关系,这是由于灾害本身具有复杂性。任何一个领域出现问题,必将导致其他领域出现变化,这就是所谓的“灾害链”。灾害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正确认识灾害并采取果断合理的措施才能减少灾害损失。面对这样一个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逐渐形成一个日益壮大的学科是必然的。

2.3高度重视土木工程的重要性

①土木工程的属性防护性:现代土木工程的防护性主要体现在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之中。超前性:土木工程的超前性是其重要属性,是与该行业与生俱来的。基础性:该属性表现在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服役周期长。普遍性:土木工程的普遍性是由于各行各业对它的依赖性。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是永恒的,土木工程就是永恒的。②土木工程的重要性由于灾害具有随机性和预测困难性,因此,人们在面对这些突发灾害时,只好采取“守势”,而这恰恰是土木工程的优势所在。土木工程的五大属性决定了其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性,比如,我们虽然无法知道本年有没有洪水,但我们可以依据往年资料预计洪水并修筑堤坝。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土木工程依然可以发挥无可比拟的作用,以火灾为例,由于火灾多发生在市区且频率较高,因此在规划建设时就应该考虑防火墙、防火通道等设施,除此之外,在灾后救助方面,要保障有足够的消防站,消防站首先应建设车库、油库、消防员居住及训练等设施。因此可以看出,土木工程无论在主动防灾还是灾后救助方面,都发挥着巨大作用。

3结论

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超前性和永恒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只要世界是物质的,是永恒运动着的,灾害就是不可避免的,作为防灾减灾重要手段的土木工程,也就是永恒的。

作者:刘任峰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灾害论文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网络技术论文

1系统的总体结构

晋城市气象灾害预警公共服务系统的总体结构包括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其中,逻辑结构表示软件的整体结构;物理结构表示软件部署时的总体结构。网站设计采用Web四层结构,自顶部向下依次为表示层、逻辑层、数据持久化层和数据库层。上述各个层级的功能和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4方面:①表示层。表示层是指网站用户和管理员在浏览器中能看到的所有页面,包括网站所有的页面展示部分,且与逻辑层分离,这有利于网站的制作、维护和扩展。②逻辑层。逻辑层包括用户和管理员的业务逻辑,定义了业务流程和用户交互的过程。单独划分逻辑层有利于重新定义网站和升级业务逻辑,且不会影响其他层次。③数据持久化层。数据持久化层负责所有信息集和信息项的数据持久化操作和增删改查,可接受其他模块的调用和逻辑组织,并具有执行相应的持久化功能。④数据库层。数据库层负责管理系统中的oracle数据库或其他数据库。晋城市气象灾害预警公共服务系统采用了当下比较流行的四层用户/服务器模式。这种模式在逻辑上将应用功能分为用户显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持久化层和数据层。用户显示层可为用户提供应用服务的图形界面,有助于用户理解和高效定位应用服务;业务逻辑层位于显示层与数据持久化层之间,是专门为实现气象局提供明确的业务逻辑的层次,该层次封装了与系统关联的应用模型,主要负责业务逻辑的封装,并分离用户表示层与数据库持久化代码;数据持久化层可确保用户应用程序和数据服务之间的联系,主要功能是执行用户数据的持久化工作,将封装的模式呈现给用户应用的程序,并提供固定的持久化接口;数据层是上述模式中最底层也是最关键的一层,用来定义、维护、访问和更新数据并管理和满足应用服务对数据的请求。晋城市气象灾害预警公共服务系统四层结构具有以下4个特点:①任何系统都须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对于环境和应用条件经常变动的情况,只要对应用层实施相应的改变,就能达到适应环境的目的。②增强了气象对象的重复可用性。气象对象是指封装了企业逻辑程序代码、能够执行特定功能的对象。③随着组件技术的发展,这种可重用的组件模式会被越来越多的网站开发商接受。④该系统的四层模式具备很高的稳定性、延展性,可集中管理服务,并将服务统一于用户端。网站在web设计四层结构中各个模块的部署位置。其中,包括1台数据库服务器、2台应用服务器和1台流媒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用于部署数据库管理系统,比如MySql和oracle;1台应用服务器分别部署管理员功能模块和普通用户模块;流媒体服务器可播放视频天气预报。Web四层结构中的表示层、逻辑层和数据持久化层均部署在应用服务器上,数据层部署在数据库服务器上。采用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分离的方式可提高数据库的安全性,同时还能提高网站的性能。此外,采用2台应用服务器分离管理员和普通用户有助于提高网站的整体性能。

2关键技术

该系统中的关键技术有以下6种:①信息中插入图片。采用FCKEditor中的html编辑器,在信息中插入图片后可直接看到效果,从而简化了图片信息的录入过程。②系统安全性。建立了严格的用户校验机制,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实现了对后台管理系统用户访问权限的管理,以保障系统的安全性;建立了日志管理机制,可记录系统的登录、退出、编辑和删除等行为。③并发访问。选择了性能较好的Web服务器tomcat,并采用静态页面等方式减少并发访问时数据库连接对资源的消耗。在信息时,可生成静态页面,用户访问时直接读取静态页面,无需从数据库中动态读取数据,大大减少了数据库的连接次数,解决了并发访问时数据库连接耗尽的问题。④气象站与地理信息的结合。选择了WebGIS提供的MapABC,可将气象信息与地理信息有机结合,并展示于互联网中,使相关用户能自主获得更多的气象信息,且具有良好的并发性。⑤气象探测信息的互联网展示通过统一的编程接口发出,整合了零散的气象探测信息,且能够有效地在互联网上展示,使相关用户能够在气象产品中获取更多的收益,进而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农业活动和广大科研机构提供了更有效的信息展示方式。⑥在流媒体气象视频展示中,采用了视频压缩技术和多种流媒体服务方式,可向相关用户展示立体的图像和音频信息。

3安全防范措施

3.1数据的安全保护措施

在业务内网的数据收发过程中,需要在数据收发、身份识别和网络系统等方面具备特别的保护措施,具体可以采用以下4种措施保护数据的安全:①全套接层协议(SSL)是在Internet的基础上提供的一种保障私密性的安全协议,它能使用户与服务器应用之间的通信不被攻击者窃听,并始终对服务器和用户进行认证。因此,采用SSL协议可有效加密和认证网络服务。②采用SSH协议实现Internet的加密访问。③后台数据文件的安全是该系统最为关键的部分。因此,应采用信息加密工具PGPi实现窗口信息加密、签名文件加密、传统档案加密、文件和磁盘的安全清除等功能。④应独立为系统安装硬件身份识别工具,可保障与第三方CA认证机构单位认证和数字签名系统的良好连接,以确保终端用户身份的真实性。

3.2病毒和恶意代码的防范措施

应安装先进的病毒防治软件。晋城市气象局从2008年起,购买了正版的卡巴斯基杀毒软件,并实现了业务内网病毒库的自动更新,实施监视和判断系统中是否有病毒存在,从而阻止了计算机病毒的进入。杀毒软件可识别计算机病毒具有的特征,并提出处理策略,比如删除可疑病毒、恶意代码和恢复文件。

3.3黑客的防范措施

黑客的防范措施由以下3部分组成:①安全检测网络、系统、数据库和前台应用程序;②对网络、系统和数据库、前台应用程序进行安全漏洞修补服务;③全天候实时扫描和监控入侵行为。

3.4系统的备份和恢复

近年来,晋城市气象局为拓展气象服务领域,新增了5套应用服务系统,根据这些系统的运行状况,任何应用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难免出现整体或部分的异常情况。因此,系统软、硬件的备份和恢复是十分关键的。晋城市气象实施了不同的备份和恢复措施,目的是尽可能快地恢复运行计算机系统所需的数据和系统信息。备份不仅在硬件故障或人为失误时可起到保护作用,还能在入侵者非法访问或对网络攻击时起到保护作用。根据系统中不同信息的安全需求,采用的备份机制为场地内高速度、大容量、全自动的数据存储、备份和恢复;场地外的数据存储、备份和恢复;系统设备的备份和恢复。为了备份该系统,采用了2套相同的服务器备份数据。如果系统出现异常,则启动另一台备份服务器即可。

4结束语

21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革命给气象服务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气象灾害预警的手段只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不断完善、改进,才能及时、地服务于社会的各个方面,这是该系统在今后很长时间内追求的目标。

作者:宋方超 单位:山西省晋城市气象局

灾害论文灾害地理视角下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一、我国新课改下灾害教育的实施情况

1.高中生的自然灾害教育知识比较缺乏。

经过问卷调查研究,高中生对于自己周边容易出现的自然灾害、灾害类型了解不多。在教学活动中,高中生不但要知道我国现在灾害的情况,还要了解灾害生成的原理,有助于学生增加对自然灾害的理解。还要了解其他自然灾害发生之前的自然特征,知道如何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生存下来。而我国的高考对于自然灾害知识的考察也不多,致使高中地理教师对于自然灾害的知识没有太重视,导致学生缺乏对于灾害知识的了解。

2.高中生的自然灾害生存能力较弱。

经过笔者的问卷调查研究,当自然灾害出现的时候,学生往往不知道怎么处理,不知道如何逃生。而学校展开的防灾减灾的教学,都出现了“走走形式”的情况,自然灾害的教育并没有深入学生的脑中。与我国的防灾教育不同的是,在日本每位同学都配备一个防灾包,内有很多的防灾减灾工具,当自然灾害出现的时候,它能给人们带来很大帮助,我们可以拿来借鉴。

3.高中地理灾害教学课本配套不太。

地理学者把灾害教学的有关知识放在地理课本中是挺好的,可是在地理课本中灾害教育是放在高中地理选修中教学的,而那些学习理科的学生就得不到这些知识的教育。可是在日本的灾害教学知识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普遍教育的。此外,地理课本中的自然灾害和防灾减灾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但是实际的操作性不强。高中的每个学科都属于不同的教学体系,各个学科之间很少联系,可是灾害教学的致使又是一个跨越许多课程的致使,学科之间没有弥补,肯定会约束自然灾害教育教学的实施。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对于高中灾害的教学知识可以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来补充教材上的缺陷。

4.高中地理灾害教育教学的方式单调。

经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学校的灾害教育教学一般会让教师来开讲,学生们难免会觉得枯燥无聊。而对于自然灾害的教育教学,也可以采用很多其他的教育教学手段,有一些新鲜感与新奇感,比如某个地方海啸之后,高中学校里可以开展班会的活动来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这样做,不但可以增加了教师给学生灾害教育教学的教学手段,还能够有效落实学生的灾害知识的了解。

5.自然灾害的教育制度不太合理。

目前的灾害教育评价是依据学生的地理成绩来判定的,可是这只是体现了学生对于自然灾害的了解情况,而缺乏对于学生防灾技能的考察。因此,应该马上构建一个科学的防灾教育制度,来确保灾害教学的顺利实施。

二、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教育教学的建议

1.从灾害的危害程度与防范程度的角度而言,需要很好地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情况

指导有关的防范灾害的措施,才可以把自然灾害的后果减小到最小。就高中学生来看,学校可以增强学生处理自然灾害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在灾难出现的时候能够知道如何处理,对于学生在灾难中确保自己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2.提高学生处理自然灾害的技能

指导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对于学生今后的人生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认真教育与培育学生具有不错的处理自然灾害的技能,才可以提升人们处理自然灾害的技能,提高人们的自我素养,有助于创建一个和谐稳定的良好人类社会。

3.增加高中地理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让学生可以关注到现实生活,又能联系到学习到的地理知识,使学生们知道学习地理知识的好处,来增加防灾减灾的素质教育。教师在设计高中灾害地理的过程中,应该事先确定学生们学习的目标,一定要利用好宝贵的时间与资源,联系现实中的例子,增加学生对于自然灾害的了解。

三、结束语

自然灾害是一种我们很难逃离的灾害类型,更加需要我们去关注、去注重自然灾害,还要提升自己对于自然灾害的防范能力。而高中地理课堂可以给学生提供自然灾害的教育,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自然灾害情况。学生是祖国辛苦培养的教育人才,所以,可以给学生进行自然灾害的教育教学,学校也是灾害练习的好地方。因此,在高中的地理课堂上开展自然灾害的教学是科学而合理的。

作者:张美玲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车轴山中学

灾害论文城市地质灾害风险管理论文

1研究进展

1.1国外研究进展

国际上有关自然灾害领域的研究在近十年来实现了质的飞跃,思想观念的转变使灾害风向管理被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的主流规划中。法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正式了自然灾害管理新政策,对各强震区进行风险级别的划分,对无风险区给予优先发展权,风险较高的地区则通过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力度,提高城市风险防范能力。瑞士联邦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了自然灾害管理新规,26个州相继落实了滑坡灾害填图与土地区划工作,大部分地区滑坡风险获得有效控制。由于日本大部分地区均处在地震频发的地带,所以日本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工作开展得比较早。日本地区一般会根据城市地质情况,进行灾害风险评估,在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实施各项风险管理措施。

1.2国内研究进展

近年来,我国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局对强震区城市开展了大规模调查与区划工作,对地质灾害高发地段进行了综合性评估,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治规划,借助网络技术,构建了群测群防网络与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在2004年,我国正式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正式宣告地质灾害防治与管理工作已上升至国家法律法规层面,为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随着条例内容逐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与管理的工作质量较从前获得极大改善,全民地质灾害风险防范意识与能力均获得显著提升。

2研究方向

根据我国强震区城市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外相关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与控制研究的成果,着重探讨城市发展和地震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充分利用强震区城市地质灾害风险的变化规律与特征,提高预估地质灾害风险的性,为我国强震区城市地质灾害地区抗震减灾工作提供依据。另外,要对强震区城市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概念、内容进行的定义,做好相关宣传推广工作,并构建能够满足强震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体系,为城市地质灾害减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基础。

3研究内容与方法

3.1风险机制与风险量化分析

文章研究内容是在分析强震区城市地质灾害风险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以地震活动条件与地质灾害受灾体的条件作为起点,对风险评价与管理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在研究过程中,归纳强震区城市地质灾害风险结构的组成要素,分析结构个组成要素的重要意义与关联性,研究风险分析种类、对象以及风险的组织。对于风险量化问题,主要结合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条件,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风机划分。总结各风险因素的发生几率,预估地质灾害给城市带来的不利影响。利用危险性指数与易损性指数,对该城市可承受的风险标准进行设置。

3.2管理途径与方法研究

强震区城市地质灾害应急措施是城市地质灾害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在研究研究过程中,需对整个城市可承受的地震强度进行预测,结合当地地质灾害强度,拟定风险管理制度与灾害应急措施。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前期的预测工作、预报工作、预防工作以及灾害发生后的抗灾工作、抢险救援工作。因此,有必要加强各项工作的联系,以便构建统一的危机应急管理系统,一旦发生地质灾害能迅速做出反应,有条不紊地进行抢险救灾工作,尽量将灾害给城市带来的损害程度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可在安全时期面向大众开展有关减灾防灾的宣教活动,定期举行应急救援沿袭,以此来提高整座城市防灾抗灾的综合能力。

3.3风险管理与管理效能监控

强震区城市地质灾害管理的效能监控,旨在利用最合适的风险管理方案,较大化降低地质灾害给城市带来的损害。城市人口增长、陡坡地开发过于频繁等,均会提高强震区地质灾害的风险。所以,要定期对陡坡地带进行勘测,发现异常征兆要引起警觉,予以维护与保养,降低风险发生率。强震区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工作内容复杂,对工作的时效性与协调性均有着很高的要求。所以,在相关问题的研究过程中,需对现阶段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反思,寻找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提出改进措施,增强管理力度。

3.4风险管理模式和规范体系的研究

强震区城市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工作,涉及到多个领域,内容十分复杂,对各部门协调性、时效性均有着较高要求。为促进强震区城市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朝着规范化、高效化、科学化发展,对强震区城市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政策与协调机制进行研究很有必要。结合公共政策,剖析风险分析与评估对城市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各类有关减灾政策的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增进各级行政部门的联系,提高风向管理的工作效益。毋庸置疑的是,强震区城市地质在家风险管理体系,应建立在我国公共安全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结合公共安全管理体制的规定,对城市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工作的不足之处加以指正。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构建风险管理工作体制以及优化风险管理过程等内容上,将风险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强震区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旨在提高城市防灾抗灾能力,较大化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将灾害对城市造成的损害控制在理想范围内。结合文章探讨情况来看,在强震区开展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工作,有必要将工程与非工程两方面结合起来,并适当借助法律手段,以经济补偿作为诱导,引进高新技术,才能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城市的协调发展与长远利益提供保障。

作者:苏宝杰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国土资源局

灾害论文岩土工程地质灾害论文

1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主要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

1.1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主要类型特征分析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地质工程学就在我国诞生了,地质工程学主要就是对地质灾害的防治所进行研究的。地质灾害工程涵盖着对地质灾害的防治以及岩土两个重要的层面,其中的岩土工程则是施工间所设计到的开挖岩土体的加固处理。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特征层面,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就有着不同的特征,岩土工程中的泥石流地质灾害类型是降水作用下,沟谷以及山坡等出现的携带大量石块及泥沙物体的洪流,主要是表现为固体流动和液体流动相结合的混合物,这一地质灾害类型受到弃土弃渣的防护不合理所致,再有就是在开挖过程中没有科学化进行。再者,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中的滑坡类型也比较常见,主要是地下水以及河流的冲刷等使得斜坡的岩体或者土地的软弱地带发生的下滑情况。滑坡地质灾害主要的由于强降雨或者强降雪所致,还有就是受到地表水冲刷、浸泡等也比较容易发生滑坡地质灾害。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类型中的崩塌也是比较常见的灾害类型,这一地质灾害主要就是由于根部的虚空使得陡坡裂缝分割岩体而发生局部的折断等状况,这样就失去了原有的稳定性鞥发生翻滚。崩塌地质灾害主要是受到矿产资源开采及道路边坡开挖影响比较严重。另外,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中的地面变形也是常见灾害之一,这一类型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面的沉降额塌陷,或者是出现裂缝等。地面变形的地质灾害受到区域内地表水的大量抽取以及表面的熔岩和对矿产的不合理开采的影响比较严重,所以在对岩土工程中地质灾害的防治过程中就要能够结合实际进行处理。

1.2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根据类型的不同也会有着多种成因,主要体现在受到地形地貌的影响比较显著,我国是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由于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比较巨大,这对多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了限制。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层面来看,分为自然因素及人为活动因素,其中的人为活动因素是造成地质灾害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由于在一些建设和开发开采等活动的实施下,就对原有的地质自然形态造成了破坏,从而引发了一些列的灾害,其发生和地质本身的关系并不大,主要就是由于人为破坏的。对于岩土工程的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在自然地质演变和气候的变化下逐渐形成的不稳定状况,经过人为活动对这一不稳定活动的破坏,加快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人们的经济财产以及生命等都有着很大的危害,这也是灾难性的事故。另外就是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自然因素,这一影响因素也被称为是及时环境问题,不会因为历史变迁而发生变化。地形地貌的影响以及水文气候的特点和地质环境的特点等都会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起到促进作用。

2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措施探究

及时,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分析,采取多样化的防治措施,由于地质灾害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条件促进才能形成,所以为能够将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得到有效防治,就要从源头上进行消除。首先是对岩土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要能对地质灾害的勘察得到充分重视,地质灾害额发生和地质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就要对地质的实际状态加强勘察,进而保障岩土工程施工中的安全性。具体的措施就是先成立地质勘察小组,对岩土工程施工的地区进行实际的勘察,对施工场地的地质特征以及形成原因加以详细化分析,然后对地质灾害发生可能程度进行评估,并要定期的到现场实施观察。第二,当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将其在岩土工程施工的有效应用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就有着积极作用。从我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发展过程中来看,有的是通过先进仪器设备诶等进行的专业监测,还有的是通过群众参与的群测群防。总体而言,对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要能将“感”、“传”、“知”、“用”这几个层面得到的掌握,其中的感就是对监测数据进行采集,再通过移动终端对所采集的信息加以传递,这样就能通过卫星传回监测的数据,然后再对这些数据加以处理分析并建立模型,对地质灾害的状态以及发展趋势加以判断,就是采取辅助性的决策对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以及搬迁转移等措施提出。第三,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还需要开展相应的防治工程设计,结合实际岩土工程所受到的灾害情况进行对防治的途径加以确定,然后再按照灾害的发生程度以及对防治目标的确定等对防治的实际强度和工作量详细的制定,例如采取支挡或者排水以及加固等方面的措施进行实施。从工程层面来看采取工程型防治是地质灾害最为主要的防治措施,工程开展过程中要进行实施削方减载,并把缘地表排水及开展前缘支挡的方法对实际的施工要求加以满足,在工程防治方面要能结合实际来采取相关措施。第四,而采用生物防治的措施,则主要是通过植树造林以及草坡护理等方式实施防治,这在环境保护以及防治的时间上都有着较好效果的呈现。还可再用地质灾害的避让措施的实施,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通过避让措施能够对地质灾害的损失降到低。对于灾害隐患点及变形斜坡在雨天所采取避让措施比较有效,如在下雨天可让比较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群众及时的搬迁,在对这一措施实施过程中要能有效遵循就近以及不受灾害威胁的原则。对于有着较大危害的采取避让措施是比较有效的。

3结语

总而言之,结合我国地质灾害多这一特点,在岩土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要能够考虑多方面的原因,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及时的进行防治,防止灾害的加重。通过当前的一些先进技术的应用,对岩土工程施工中地质灾害的防治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施工人员也要能对地质灾害防治的长期性及艰巨性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在日常当中也要能够加强这一层面额研究。

作者:徐诗婷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灾害论文灾害治理地质环境论文

1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灾害治理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矿业大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多,矿山开采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当前,矿山资源开发利用已经成为提升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之一,因此,加强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十分有必要。由于我国地形、地貌比较复杂,地质构造运动强烈,很容易诱发地质灾害。近年来,大规模的开采矿山资源以及建筑工程施工建设,对地质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再加上人们对环保不够重视,在长期持续性开采过程中,很容易诱发地质灾害,导致矿山事件频繁发生。虽然通过矿山整顿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治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总体来看,我国矿山环境恶化现象依旧没有得到根本上治理,矿山防治水平有限,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护矿山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已经成为矿山开采行业的一项艰巨任务。

2矿山地质环境灾害治理的措施

目前,我国矿山开采过程中,很容易诱发水土流失、滑坡、水体污染、固体废气物污染以及地面沉降、坍塌等一系列矿山环境灾害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并限制着整个开采行业的质量和水平的提升,笔者通过自身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归纳并总结到一些解决矿山地质环境灾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进一步加强对矿山地质环境灾害的治理,具体有以下几点:

2.1矿山地面减沉技术的应用

矿山资源开采过程中,开采和利用大量资源的同时会造成矿区出现空区现象,影响周围环境。矿山地面减沉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利用砂、厂砂炉渣以及尾矿等材料,对开采后的空区进行填充,避免出现坍塌、变形以及地面沉降等现象的发生,能够有效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污染。地质环境范畴中,沉陷对环境的危害性较大,尤其是在预计会对沉陷地面进行冲刷,破坏周围土层结构,诱发泥石流或者是水土流失等危害。采用矿山地面减沉技术,能够有效减少沉陷地表的面积,减轻对周围环境造成的破坏,避免水土流失、洪流等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

2.2种植复垦技术的应用

矿山开采中,大面积开采可能造成地面塌陷现象,对环境造成严重威胁,极易引发地质灾害。为了降低开采对地质造成破坏,因此,必须要做好地质灾害的治理对策,而种植复垦技术的应用,主要对塌陷地区实施复垦填充,以煤矸石为填充的主要材料,在复垦区域内进行种植,大面积的树木和草,能够避免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降低对复垦区的环境影响,同时在填充区复垦种植过程中,必须要做好地面压实处理,确保地基紧密度,提升复垦技术的应用效果。

3加强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建议和对策

近年来,随着矿山开采行业在快速发展,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关注,笔者通过上述介绍和探究,归纳并总结出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为此,提出了几点关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够帮助矿山地质环境灾害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具体有以下几点:

3.1提升矿山地质勘察队伍的综合素质

由于我国矿山资源比较丰富,矿山地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率高,该行业对于提高国民经济总值有着重要作用。矿山地质勘察是综合多工种、多学科的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对于勘察人员的要求比较高,不仅要熟练掌握工程学、地质学的相关资料,更需要具备野外实践训练的经验,只有具备综合素质,才能够根据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措施,从而降低对环境及其周围环境的影响,提高矿山地质开采的效率,避免地质环境灾害的发生。

3.2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法律法规

结合矿山地质开采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相关管理法律法规,加强对矿山地质开采管理的力度,针对一些违规开采或者是不正当开采的行为,及时予以处罚和制止,严重时追究其刑事责任,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同时,还要抬高矿山资源开采的准入门槛,将环境保护工作放在首位,通过对矿山资源开采队伍的资质进行审核,确保其技术水平、安全生产能力以及企业规模、环境治理能力等都符合相关规定,如有一项不达标,则不能正常进入开采工作。

3.3实施奖励机制,加强对矿山环境保护

通过奖励机制来扶持施工企业积极投入新的开采技术和开采工艺,在提升开采质量和效率的同时,降低和减少对地质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鼓励新工艺、新技术的大力推广,不仅能够提升整个矿山资源开采的效率,避免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而且降低了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及影响,有利于环境及时恢复,提高矿区环境治理水平。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矿山开采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工程,随着矿山开采规模在不断扩大,对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剧,甚至会引发地质灾害。本文通过探究矿山地质环境的现状,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灾害提出了治理措施。笔者通过自身多年实践工作经验,以及自身对矿山开采行业的深入了解,提出了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建议和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和探究,能够进一步改善矿山地质环境灾害问题,有效解决矿山开采过程中出现的地质灾害问题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进一步做好环境治理及环境恢复工作,提升矿区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矿山地质开采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作者:毛晓明 袁子成 刘涛 张盛艳 单位:河南省煤田地质局资源环境调查中心

灾害论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隧道工程论文

1.基本地质特征

1.1工程地质条件

地基土层主要由人工填土、第四系松散沉积层、以及第四系残积层组成。土体以人工填土、淤泥质土、粘性土、砂类土多层土体为主。底部隐伏基岩为古近系华涌组(E2h)泥质粉砂岩。

1.2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类型主要有二种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砂类土层中,属承压水,地下水埋深浅,水量贫乏,地表水系发育。

2.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在评估区范围内有4处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地面产生裂缝、房屋产生裂缝破坏等。

3.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类型有地面沉降和崩塌或滑坡2种。

3.1地面沉降:选取6个钻孔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中应力面积法计算路基沉降量,公式为s=ψss′=ψsnisioEP1(ziαi-zi-1αi-1)。计算结果为:工程沿线各孔最终沉降量为71.5mm、194.4mm、46.4mm、43.6mm、127.5mm、82.2mm。全线沉降量小,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3.2基坑边坡崩塌或滑坡

隧道基坑开挖深度0.5~11.0m。可用2种方法分析。

3.2.1坡率法

根据《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第八篇第四章边坡工程中的土质边坡坡率允许值表,拟建隧道工程基坑开挖U型槽和框架段为垂直开挖,挡土墙部分为1:0.25坡率开挖,均大于其低坡率允许值,本拟建工程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边坡不稳定。

3.2.2计算法

根据瑞典条分法,总应力模式计算天然和暴雨工况的边坡安全系数。计算结果显示:在K2+180截面的安全系数分别为0.78和0.66,K2+280截面的安全系数分别为0.94和0.76。坑壁不稳定,发生崩塌或滑坡的可能性大,此段整体开挖深度较大且局部地段地基有软土分布,总体评价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和危险性大。K2+180截面的安全系数分别为0.94和0.76,基坑坑壁较不稳定,由于此段开挖深度较小,总体评价其危险性中等。

4.评估结论

预测拟建项目在工程建设及使用过程中,可能引发或遭受的地质灾害类型有2种:地面沉降和基坑边坡崩塌或滑坡。

4.1地面沉降

工程全线沉降量小,发育程度弱,危害程度与危险性均小。

4.2基坑边坡崩塌或滑坡

工程沿线K1+895~K1+953.472段发生崩塌或滑坡的可能性小,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和危险性小;工程K1+953.472~K2+280段发生崩塌或滑坡的可能性大,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和危险性大;工程K2+800~K2+379.66段发生崩塌或滑坡的可能性中等,其危害程度中等,危险性中等。

5.工程建议

拟建工程主要为隧道工程,在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坑壁岩土体其自稳性较差,注意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场地紧邻重要的铁路及建筑物,须采取措施控制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作者:颜秋实 谢伟华

灾害论文矿山地质灾害论文

一、评估的方法和意义

在评估矿山地质灾害的时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障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性,由于其评估方法比较多,所以在评估的时候选择评估方法,应当根据当地地质的实际情况而定。在评估的时候首先应该搜集整理矿区的资料,其中包括矿区前期的地形、地质、矿山开采设计、矿体分布等等方面的资料,如果这些矿山基本的地质资料都没有收集到,那么定性评价的方法就比较适用;如果以上这些资料都能搜集到,不过由于这个矿区曾经比较少的发生地质灾害,导致采样数量不足,这种就好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了;而对于矿山历史上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灾害的采样数据比较丰富的情况下,就可以选用神经网络、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评估。地质灾害的评估方法主要有:

1、专家评估法

此种方法一般是由在研究区当地生活工作多年,因而对当地的地质情况比较熟悉的的专家,对灾害进行直接的评估。这种方法虽然效率高,也能结合现场的很多因素进行考虑,不过人为因素比较大,评价的结果受制于专家的经验水平。

2、参数合成法

对影响质地灾害的所有因素分类,然后根据经验,对每一个因素给予一个权值,对这些所有的权值平均。此种方法是定量评估,利用软件,工作效率也很高,缺点是当矿山面积比较大时,灾害点多,应用就比较复杂,而且权值的确定主观性比较强。

3、数理统计

通过对现有地质灾害以及影响它的因素,建立调查和统计分析,总结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从而建立评价模型,并利用所建模型进行的评估预测。这种方法比较复杂,模型需要反复的验证,不过评估结果科学。

4、人工智能

这种方法包括神经网络、向量机、灰色聚类。

二、评估及治理工作开展的思路

在开展评估及治理工作的思路上,首先应该对矿区进行现场的调查和数据的收集整理,对以前的一些相关资料和评估方法进行一个综合的分析和评估,进而对矿山的地质灾害提出一个治理的合理措施,在治理完成后,还必须对矿山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如果发现任何的安全隐患以便及时上报给相关部门。

三、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护措施及治理方法

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护措施和治理方法,必须要根据评估的结果以及灾害的类型来制定相应的措施。这是因为不同的灾害类型,它的灾害体所危害对象的范围也就相应的不同,所以在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的时候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根据矿山的地质特点和条件以及地质灾害灾点的分布情况基本可以划为几个不同的防治区。其次是次重点防治区,这个主要针对的是矿山的生活区和进场公路,这两出地方很容易形成大量的边坡,周围还有一些废弃的渣,如果这些边坡失去稳定就很有可能造成塌方和滑坡,而那些沿途的废弃的渣也会造成矿区的水土流失,从而形成泥石流;一般防治区,就是指在无主要建筑和项目工程的建设的矿区内,一些地表岩石由于破裂、破碎等原因而造成的水土流失,这里应该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做好植被的防护工作。那么发生了地质灾害应该怎么做,采取哪些措施?下面是一些典型的地质灾害的治理方法:1、滑坡:修建排水设施,建立安全平台;2、塌陷:可以采用充填复垦的方法;3、崩塌:降低陡峭程度,清理或拦截危岩;4、泥石流:封固矿山的物质,建立拦挡设施,建设疏导通道;5、瓦斯爆炸、矿坑火灾:设置检测点,设计预火方案;6、水土流失:绿化植被;7、矿坑突水、涌水、涌泥:做好坑道排水、排沙设计。

四、对矿山地质灾害的监测方法

矿山地质灾害的监测方法主要有三种:即人工巡视法、工程测量法和遥感解译法。

(一)人工巡视法

人工巡视法可以监测不同类型的矿山,比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还能根据季节的变化,增加监测频率,比如在雨季的时候,监测频率要频繁一些。人工巡视法主要是针对矿山地质灾害点多、点散,规模较小的致灾地质体。

(二)工程测量法

工程测量法主要应用在三个方面:一是灾体已经发生变形,周围有青瓷的滑坡、不稳定斜坡的矿区;二是防治效果监测方面,如挡土墙等防治工程部位;三是矿区地表的变形和沉降等监测方面。工程测量法只要的是测量仪器对致灾体进行相对位移的测量,因此,大多时候是用在滑坡有变形的阶段以及防治工程效果的检测。

(三)遥感解译法

遥感解译法一般应用在对地质灾害的监测方面,这是由于遥感解译法可以发现大规模的泥石流和滑坡灾害,并且监测的效率比较高,不过同时也需要现场调查核实验证手段来进行辅助,所以遥感解译法一般应用在区域性的矿山地质灾害的监测,以达到大面积的观测的目的。

五、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对矿山地质灾害的评估方法以及治理工作的内容、方法做了一个总结,并介绍了一些监测的关键技术,总之,对矿山地质灾害的研究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认真总结这几年治理矿山地质灾害正反两方面的工作,因地制宜,依靠科学,不断推进矿山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工作。

作者:郭昱宏 郭宇 韩旭渊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灾害论文山区公路地质灾害论文

1山区地质灾害对公路建设的不良影响

1.1崩塌对公路建设的不良影响

崩塌是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大规模的崩塌现象会在瞬间将公路摧毁,造成严重的灾害,零星的落石也对车辆和行人造成致命的威胁,因此崩塌对山区公路的建设和营运安全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需要引起我们的特别重视。

1.2滑坡对公路建设的不良影响

滑坡无论大小,对公路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通常情况下而言,一般小型滑坡会造成山区公路的阻塞,严重的情况下,大型滑坡会直接将公路毁坏,给山区公路的建设造成很大的危害。

1.3泥石流对公路建设的不良影响

泥石流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往往在短时间内产生强大的破坏力。泥石流在爆发的过程中都会表现出较强的剥蚀作用、搬运作用以及沉积作用,对地表产生强大的改变和破坏作用,可以将山区的公路掩埋,甚至摧毁,对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造成公路堵塞、断道,交通中断,给地区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不变,甚至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很大损失。山区主要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很容易对山区公路的建设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我们国土、水利、交通等各相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并在公路建设的可研、勘查、设计、施工、养护等环节积极采取措施,认真落实。使地质灾害的防范和处治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

2建立健全系统化的地质灾害的联合监测机制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的各部门联合监测机制,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体系化,是防范地质灾害、保障山区公路建设安全的首要工作。

2.1加强宣传教育

我们要加强地质灾害相关知识的普及,通过社会宣传和从业教育,使人们、特别是参与山区公路建设的人员都能够了解地质灾害的识别、防范知识以及地质灾害灾情的统计标准等,为保障山区公路的正常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2.2建立联合监测机制

交通、国土、水利、地质各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协调联合,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对各个不良地质地区进行重点监测。特别是我们公路部门自己,应将公路地质灾害监测工作纳入日常和养护工作中来,建立公路地质灾害数据库。联合监测体系中各成员应资源整合,信息共享,预防和处治工作统筹安排,争取的社会效益。

2.3加强汛期监测

在山区降雨的多发季节要主动提高地质灾害的监测力度,并将具体的监测结果、及时上报。因为在降雨多发季节,山区会进入汛期,此时极易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我们只有努力提高地质灾害的监测力度,尽较大努力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防范,在及时时间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较大程度上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2.4延伸参与图纸评审和施工监督工作

要让监测结果利用到设计和施工中去,就要让勘查设计单位充分享用监测数据,还要让监测体系的主要专家和人员参与可研和施工图的评审、施工督察工作,确保地质病害工作预防和处治工作到位。

3着重做好山区地质灾害的勘察设计工作

对于山区地质灾害我们有些见子打子,穷于应付,要做到心中有数,除了动态监测,我们还应着重做好山区地质灾害的勘察设计工作,做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范化。(1)要重视对山区公路地质灾害的研究。我们在对山区公路的建设进行可行性研究时,要积极获取和收集地质灾害监测体系的监测数据,并且要深入实地了解山区公路地质地形地貌,并制定防治地质灾害的相关规划,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准备工作。(2)加强对山区地质灾害的勘察。我们要积极加强对山区的地质和地形条件进行勘察,对不良的地质构造和地形条件进行及时确定。(3)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处治措施纳入施工图设计。在施工图设计阶段,针对每个地质灾害点的具体特点,积极采取相应的防范和处治措施,做到公路地质灾害预防和处治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工作规范化。

4科学化的地质灾害防范和处治施工

施工是地质灾害防治的最最重要的关键环节,要有科学的防治方案,还要靠老老实实的施工质量。因此,在施工环节,一是要注意防治措施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二是要认真保障施工质量。为了提高地质灾害防范措施的针对性,我们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地址灾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尽量采用常规的、针对性强的、造价方面经济的、效果上适用有效的措施,不到万不得已,应避免动辄采用桥隧那些高大上的方案。下面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三种常见地质灾害作重点讨论。

4.1崩塌

(1)崩塌形成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一定的坡度和一定的高差是崩塌发生的前体条件,通常情况下而言,坡度在50度以上,高差较大才有可能发生崩塌现象。其次,结构松散破碎的岩石最容易发生崩塌,构造运动比较强烈、地震比较频繁的地区也是崩塌的多发地区。第三,人类的不合理活动以及降雨等天气因素也可能会引发崩塌。(2)崩塌常规防治。我们首先要对其进行严密的监测,随时注意可能发生的各种险情。其次我们要对各种危险岩石进行清除,并对坡度较大的山坡进行积极改造和绿化,对于那些规模比较大的大型崩塌,我们要采取积极避让的措施。第三,在公路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科学施工,避免对周围的山坡形成较大的扰动,在人工开挖和爆破的时候要注意采取防范措施,避免因此引发崩塌。

4.2滑坡

(1)滑坡的形成机理。滑坡由滑坡壁、滑坡体以及滑动面三个部分组成,是山区公路建设过程中经常遭遇的一种地质灾害[2]。其形成机理,从地质的角度来说,比较松散的沉积层很容易发生滑坡,尤其是下伏岩石比较坚硬,而上覆岩石比较松散的地区更容易发生滑坡;另外,如果岩层的倾斜方向和斜坡的方向一致,也很容易诱发滑坡。从地形地貌的角度来说,坡积物比较丰富的、植被覆盖比较差的陡坡地区也容易出现滑坡现象。从水文角度讲,水是滑坡形成的必要原因,当地下水排泄不畅,在底层中形成了软弱滑动面,一旦力学平衡突破临界点,就可能发生滑坡。(2)滑坡的常规防治。在进行山区公路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注意主动避开滑坡多发地带,同时做好滑坡的监测。其次,减少人为活动的不良影响,同时从挡、固、减、排等角度采取措施防范滑坡的发生。挡主要是指修建相关的挡土墙,对下滑的岩体进行阻挡;固是指在容易发生滑坡的岩体内打上抗滑桩,使想要滑动的岩体和岩石本体进行稳固的结合;减主要是指在想要发生滑坡的岩体上方取土,这样可以使想要发生滑坡的岩体的负荷减轻,从而减小下滑力;排主要是指将滑坡易发区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排干,避免滑坡的发生。

4.3泥石流

(1)泥石流的形成。泥石流一般由山洪、大量的泥沙和石头等组成的,是一种具有巨大破坏力的地质灾害。泥石流的主要类型有粘性泥石流和稀性泥石流,通常情况下而言,构造运动强烈和岩性脆弱的地区是泥石流的高发地区,而且泥石流往往是由暴雨引发的,暴雨的降水量和泥石流的具体规模呈现正相关关系。除此之外,人类活动对泥石流的影响也非常大,植被破坏以及废弃土石方的堆积等都会为泥石流的发生创造条件。(2)泥石流的常规防治。我们可以根据其具体的区域进行有效的防治。在泥石流的上游区域提高植被覆盖率,并修建相关的排水系统,同时注意将泥石流的物质来源进行断绝。在泥石流的中游区域修建相关的阻拦设施,将泥石流携带的泥沙和石块进行拦截,使泥石流的速度和规模得到有效的削减。第三,在泥石流的下游区域,我们要积极修建一些排洪泄流的堤坝,使泥石流顺着我们修建的堤坝流动,减少对公路以及其他建筑物的危害。当然对于常规措施无法处治而又无可绕避时,也只有采取棚洞、桥、隧等高端方案了。

4.4加强施工质量

地质病害的处理,施工具体而琐碎,难以批量化、标准化的生产和计量,因此施工过程中,要求施工方精细化施工,监理和管理方要加强旁站、巡查和抽检,把质量落实到工序上,控制在验收前。以确保地质病害的处治效果。

4.5加强养护和后期监测工作

地质病害处治后,施工和设计方应加强质量回访,总结经验。公路管理部门应注意日常养护和后期观测,强化管养,动态监测。

5结语

综上所述,山区公路是我国山区经济发展的命脉,但很容易受到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破坏,影响到人们安全出行甚至地方经济发展。因此我们应重视地质灾害的影响,各部门联动协调,建立健全联合监测机制,着重做好山区公路地质灾害的勘察设计工作,针对性采取具体而适用的措施,精细施工,严格质量,做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真正减少地质灾害的危害,保障山区公路建设和营运安全。

作者:青光坤 单位:四川兴蜀公路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灾害论文工程地质灾害论文

1昆钢54万吨/年钢渣综合利用项目的地质勘察

1.1区域地质构造

安宁市境内构造复杂,东西两面为两条南北向大断裂,被普渡河大断裂和易门大断裂夹持。规模较小的褶皱构造较为发育。较大的褶皱构造位于中南部的黑风洞背斜,轴线成东西向经鸣矣河乡延伸到昆阳。轴部出露上元古震旦系地层,两翼为古生界地层,构成宽缓舒展背斜。受断裂活动影响,区域内温泉、崩塌、滑坡较为发育。工程区附近有两条大型断裂带,受断裂带影响,区域内出露岩体较为破碎。区域内主要发育有2条裂隙。勘察区从地质构造上看,位于普渡河大断裂和易门大断裂之间,区内地质结构较为复杂,存在多个小型断裂层。据历史地震资料,自1500年至今,安宁地区发生5级以上地震21次。

1.2变形破坏机理

该滑坡原始地形坡度按照工程地质测绘和钻探揭露为5°~12°,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中。为了对昆钢54万吨/年钢渣综合利用厂区进行修建,前缘位置形成了陡坡(高10.0m、坡度为31°),因此应力在坡脚处集中分布。同时,含碎块石粉质粘土层在坡脚初露,局部地段的石含量较高,存在较为严重的架空现象,地表水下渗,而下伏粉砂质泥岩具有相对较好的隔水性,容易在基覆界面处形成一条活跃地带,便于地下水运移。因此,在降雨等因素的影响下,在8日下午5点出现了整体滑动现象,最终就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种地貌特征

1.3工程地质灾害防治

本次设计选用2—2'剖面对各个该滑坡的整体和局部稳定性进行计算和分析。对该滑坡的整体稳定性选用勘察确定的滑动面计算其稳定性。根据分析显示,边坡稳定性系数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降雨作用,边坡土体含水量增加,引起的抗剪强度降低,说明水对边坡稳定性起着主要控制作用。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应做好边坡区及周边环境中的地表水的排水过程。同时,在边坡坡脚处应设置支挡结构,支挡结构形式应根据计算合理确定,以确保边坡的稳定性。

2工程地质灾害治理设计

2.1指导思想

在充分掌握滑坡和边坡的活动规律、影响因素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合理的、科学的手段,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对防治工程进行合理布设。将现阶段的灾害治理作为重点工作,寻找灾害治理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结合点,这样才能利用最小的代价得到较大的收益。

2.2设计目标与原则

从变形机制的角度来看,因为受到于前缘开挖和地表水入等作用的影响,在前缘开挖过程中形成临空面,在其作用下使得原有坡体内部的应力状态将要发生变化,从而出现应力重分布等效应,最终出现斜坡变形。随着地表降水入渗,斜坡土体长时间受地下水的浸泡,特别是土体抗剪强度(基覆接触面)降低,直接导致变形体稳定性下降,因此防治工程治理应严格按照“根治变形”的原则,将防治前缘继续强烈变形作为基本目标。工程布局以防止滑坡继续发展,导致发生灾难性地质灾害为目标,在设置抗滑桩进行治理,确保变形区内设施和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在灾害防治过程中,应采用有效的治理措施对滑坡的继续发展进行限制,对其形成的诱发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尽量减少治理工程对植被造成的破坏,并注意利用合理措施对坡面进行绿化,应按照地质单元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措施。

2.3治理工程总体设计

根据滑坡的破坏特征、变形情况、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采用前缘设置支挡措施和坡面截排水的处理方式进行治理:(1)在滑坡体前缘的拟建公路内侧设置一排抗滑桩,桩长和截面根据计算剩余下滑力和边坡高度设置;(2)在滑坡后缘1.0m处设置截水沟。截水沟截面为0.4m×0.5m,采用M7.5砂浆砌筑MU30片石,砌筑厚度为0.3m;(3)在滑坡体上设置截水沟。截水沟截面为0.3m×0.4m,排水沟截面为0.4m×0.5m,采用M7.5砂浆砌筑MU30片石,砌筑厚度为0.3m;(4)根据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和地形特征,对4-4剖面对应的边坡在其前缘设置抗滑桩进行整体支护并采用钢筋混凝土菱形格构进行坡面防护,对5-5剖面对应的边坡拟在坡脚设置护脚墙并采用钢筋混凝土菱形格构进行坡面防护,在边坡外设置截排水沟,截水沟截面为0.4m×0.5m;(5)对公路外侧的边坡拟采用局部放坡+桩板墙(或浆砌块石路肩墙)的治理措施进行治理,桩板墙设计桩长为12.0m,截面为1.0×1.5m,挡土板厚度为0.3m,设计墙高为6.4m;(6)对滑坡区道路,首先应将表层松散的土层开挖后,然后分层回填碾压。

3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存在重要影响,因此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勘察与规划等相关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对工程地质灾害进行勘察,相信未来工程危害会得到逐渐的改善。

作者:申万江 王强军 单位:核工业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灾害论文应急物流自然灾害论文

一、救灾应急物流中心选址问题

应急物流设施选址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物资供应与需求,这是救灾应急物流中心配送的对象,救灾物资数量是随配送规模的增长而不断增长。救灾物资增长率越高,对配送中心选址的合理性要求越高。运输的交通路线。交通环境是提高发运效率、节约运输成本、提高服务水平的关键。建设用地条件,物资储备和周转量大,物流中心规模大,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土地供应水平以及土地的供应价格都是必须考虑在内的,这直接关系到物流中心的建设成本。综合因素的考虑,包括社会治安状况、周边环境、服务水平、国家政策,人员素质等。救灾储备中心主要就是采用综合因素评价法来选址的,现代综合因素评价法主要包括成分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等。综合地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确定综合指标体系,收集数据,对不同方案进行评价、打分,以找出的选址方案。该方法的特点是考虑各选址影响因素,通过一些特殊方法将多个指标同时完成,根据不同影响程度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加权处理。此类方法需要根据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必要因素来排除某些不合适位置,然后再对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因素进行量化之来评价各方案的优劣。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建设项目选址在安宁市思邑村委会多衣者村民小组华里山。其距离读书铺火车站10公里,距离小桃花枢纽货运站5公里;距离年内即将建成通车的安晋高速公路辅道出口2公里,该库较大储存物资量可满足转移安置70万人的物资需求。已基本形成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省属分库、州市县所在地救灾物资储备库三级结合的、布局合理的、辐射全省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截至2012年年底,共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109个,其中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个,分库5个,州级库11个,县级库92个,建设仓库面积5.4万平方米。其中,省救灾物资储备中心项目建设规模大、建设标准高、功能设计完善,各项设计建造标准已达到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大型库标准,为目前全国规模较大的救灾物资储备库,现已报请国家民政部批准同意列为中央救灾物资昆明储备库管理。通过储备大量的救灾物资,建立灵活储备和调度制度,促进了应急救灾工作的快速、有效开展,可确保首批救灾物资在灾后24小时内运抵灾区。

二、应急救灾物资运输路线选择问题

救灾物资运输调度指挥系统是救灾应急物流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需求为:收集灾区及周边区域的运输环境信息;综合分析灾区运输环境、救灾物资需求地点和需求量、救灾物资供应地点和供应量等因素,科学制定和及时调整运输方案;通过调用最合适的运输工具,规划较高效的运输线路,提供最及时的导航信息,实现救灾物资的及时和到达。救灾应急物流的特性决定着救灾物资的运输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次生灾害可能在重灾区以外更加广泛的区域内随时发生,对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造成破坏;救灾车辆大量向灾区集中,造成道路阻塞等。这些不利因素,都会使救灾物资运输更加的复杂和困难。建立高效的救灾物资调度指挥系统,对救灾任务的顺利完成起着重要作用。交通环境监测主要通过卫星监测、飞机监测、地面监测实现。交通环境信息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情况、路线行驶图、运输装备实力、应急物流中心地址等,这些信息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会不断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损毁情况、运输装备实力变化、天气变化情况、道路拥堵情况、已派出运力的运行情况等。发生地震、泥石流等突发性、高破坏性自然灾害时,灾区道路监控设备、通信设备往往遭到巨大破坏,难以正常获取和传递信息,就必须依靠动用飞机、卫星等设备,才可以获取灾区交通环境信息。运输调度指挥中心应急物流运输调度指挥中心是整个体系的中枢神经机构,发挥着指挥与决策的核心作用,其他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组成要素都是在应急物流调度指挥中心的统一调度下活动。具体来说,应急物流调度指挥中心通过领导活动、计划活动、组织活动、控制活动等实现对整个物流系统的管理,应急物流供应链中心的采购、仓储、运输、配送、分发与应急物流信息中心的信息处理都是通过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整合起来,相互配合地发挥作用。对救灾物资运输路线进行优化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选择最短运输路径,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救灾物资运往救灾地点。

三、救灾工作的反馈

从救灾工作中不断地完善应急物流保障机制,制定更加适合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保障在下次自然灾害来临的时候更加及时、高效地完成救灾工作。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个人、社会团体、政府部门能更加明确和做好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实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局面。在救灾工作完成之后,政府相关部门对整个救灾工作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评估体系。评估的内容大致包括救灾物资的决策、指挥部门的决策、信息部门的决策、运输部门的决策等。整个物流体系的评估,要对各个环节的表现进行评价,也要对整个物流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等进行评估。这样有助于决策者的决策,并以此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为了使救灾工作顺利完成,不能只是政府部门在行动,应该让人民群众参与其中。在平时应该加强宣传自然灾害物流方面的知识,让人民群众了解应急物流的基础知识和应急方法。做好事先预防和模拟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作者:李婷李金秀

灾害论文通信保障任务自然灾害论文

一、重特大自然灾害应急通信保障的核心任务

1.人员的保障现代通信保障工作的主要开展形式是发挥各类通信技术装备器材的作用。装备是完成任务的工具和基础,而操作器材装备的人则是核心。应急通信岗位人员必须能够熟练使用通信器材,还要精通计算机操作、各类电气设备使用、视频图像软件操作;同时还要具备强健的体魄,随机应变的头脑,还需要各类维修保障技能,合格的通信保障分队人员真正做到了一专多能。而通信领域的技术更迭快,对人员操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受制与装备器材的性等因素,还对操作人员提出了在使用中维护和解决故障能力的实际要求。这些能力的培养只依靠各种形式的培训是无法满足的,只有通过长期的操作实践,在日常使用中通过遇到故障解决故障这种模式不断的磨合积累经验才能达成。因此选拔、培养人员并保持队伍的稳定是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通信保障队伍的基础条件。同时,应急通信保障队伍人员配置上应该打破分岗位分专业的局限。实行驾驶员、通信员以及各类操作员的岗位安排并不能够适应实际需要。在应急通信保障任务中们的投送能力也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将主要的人力资源向救援力量配置上倾斜,因此随队通信保障人员必须是一支精干的队伍。驾驶员只负责驾驶,通信员只负责通信保障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人力浪费,同时也减弱了保障小组/分队在执行任务时候的灵活性。这一点在通信保障分队人员的选拔,日常的训练中必须要予以贯彻,在日常的训练中实行各种类型的分训、组训、全装备展开训练、拉动演练及跨区域拉动演练。通过长期的业务训练和培训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默契程度,才能培养出一只成熟的应急通信保障队伍。

2.装备的保障在执行重特大灾害事故应急通信保障任务时,所携装备是完成任务的基础条件。选择符合现场环境需求的装备,并使其在现场正常工作发挥作用,任务就成功了一半。现阶段,科技发展速度快,各类通信新技术层出不穷,各类新装备器材更新换代很快。如何配置通信器材装备,选择真正适合应急通信保障任务需要的装备,我认为应当重点考虑一下几个方面:器材装备的小型化小型化并不是针对常规状态下的应急通信系统。常规情况下,系统是大区制的、广泛覆盖的,设备复杂、功能完善,而体积重量不是考虑的重点因素。在特殊情况下,诸如地震、洪水、雪灾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面前,基础设施部分或全部受损,这时的应急通信装备器材需要具有小型化的特点。小型化具体是指可以迅速运输、快速部署、自持力高。器材装备的移动性能要非常:形状规整方便装箱以利于交通运输;重量轻、体积小以利于人力背负携行。

3.结构简单,性高,简单易操作在开展应急通信保障任务时,在人员装备的投送、到场后的展开过程中,人员还是器材装备面临的环境是非常严酷的。而人员可以通过休整治疗进行恢复,装备一旦出现故障无法修复将会直接导致任务的失败。因此性是个非常关键的性能指标。消防部队采用的通信器材装备,多以民用器材装备为主,性层次不齐,如何保障器材装备在运输、携行以及使用时能够克服严酷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我认为在这类应急通信保障器材选型中引入防水、防尘、高低温使用环境、抗冲击等具体技术标准体系非常必要。这类技术装备可以不要求采用近期的技术,但是必须要求性经过必要的实验环境检验。真正符合使用环境需要的器材装备才能够确保任务的开展和完成,才是真正部队需要的器材装备。同时这些器材装备应该尽量简化设计,使其具备结构简单的特点,从而减少故障节点,降低故障修复难度。同时设备操作界面简洁、友好、直观;硬件系统标准化、模块化,能兼容现有的各种常用设备器材,从而简化操作环节,便于快速部署、展开、运行,从而提高使用效率。

4.任务的展开由于灾区交通中断,公网瘫痪,自然环境严酷。如何配置人员、选择和携带器材装备决定了任务的成败。我认为在执行重特大灾害事故应急通信保障任务时,不应贪大求全,对通信保障任务设置过高的任务要求。应该采取到场分波次、任务分阶段的方式开展。到场分波次具体是指在前往灾害现场的及时波救援队伍中随队配置精干的应急通信保障小组。人员不应超过3人。保障小组根据对现场环境、任务特点的分析判断,选择符合任务要求、成熟便于携带的器材装备跟随及时批次救援力量前往现场。以保障救援队与外界的通信联络,到达现场后回传反馈现场信息为基本任务目标。器材装备选择应以海事卫星便携站、卫星电话、轻量化的短波背负台和中继台,对讲机、防水照相机摄像机等成熟,携行方便,自持力高、抗冲击掉落、重量轻、保障需求低的器材装备为主,携带的器材装备重量不应超过15公斤。这样做的原因是及时批次救援人员面临的现场环境困难是最为严酷的,除携带器材外还要携带个人的携行装具。而且保障小组人力资源紧张,路途中各类突发情况和现场环境不利于卫星便携站等各类大型器材装备的携行、保障和使用,同时大型器材装备在携行过程中导致设备故障发生率高,设备性不强,强行携带反而会影响到保障小组的运动能力以及其他器材装备的配置,造成各种不利困难。及时波保障小组的主要任务目的为“通”,不宜要求过多的通信需求。保障小组人员只要能够顺利到达现场,在途中和现场满足语音、短信及一些简短视频、照片资料的发送等基础性通信需求,就可以说及时到场的通信保障任务已经成功完成。后续的通信保障分队人员依托及时到场通信保障小组的信息反馈,携带各类保障器材、维修装备及大型器材装备跟随第二到场救援力量前往现场,开展通信保障,从而降低了到场的难度、减轻人员和器材的消耗。第二波次通信保障人员到场后,开展各种大信息量的通信保障条件已经具备,可以建立完善灾害现场和后方指挥部之间不间断的语音、视频以及信息沟通渠道,直至救援任务的完成。

二、结语

综上所述,完成重特大自然灾害应急通信保障任务从近处说是一个具体的实施过程,而从根本上说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人员、装备相辅相成。有合适的装备而没有合适的人员配置无法完成任务,而有合适的人员队伍没有符合实际需求的装备也无法取得任务的成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样符合应急通信领域。我们应该真正做到立足实际,一切以任务需求为导向;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在平时的工作中,花大力气提高人员素质;同时慎重开展器材装备的选择、测试和配备。才能在突如其来的灾害救援中真正完成好应急通信保障任务。

作者:孟涛单位:乌鲁木齐公安消防支队

灾害论文应急广播电台自然灾害论文

一、自然灾害应急广播电台的系统设计

1.甚高频骨干网建设建设骨干网络是自然灾害应急广播电台整个系统的承载关键,在地市级安装主控平台,县区安装分控平台,主控平台可以对分控平台进行监控、可以替代分控平台对外预警信息,各级控制中心采用以Internet,GPRS/3G等多网络方式与中转设备进行数据通讯,再通过甚高频无线广播进行信息的下发,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到达,最终形成覆盖整个区域的甚高频无线骨干网络。信号中转站建设信号中转站建设采用混合组网进行信号的接收,保障有多种手段可以将预警信息到达信号中转站,确保信息传输畅通。混合组网包括:互联网信号中转(主控平台、分控平台可采用互联网方式将预警信息传输到中转站)、GPRS信息中转(中转站支持接收GPRS信息并合成语音进行信号中转)、GSM电话中转(可以通过拨打电话形式转成甚高频信号进行中转),进而形成全区域的覆盖网络。接收终端布局根据场合及终端类型,结合实际,一是在村、委(社区)对现有的大喇叭系统(气象、国土、水利、远教)接收终端进行改造,使其进一步发挥功效,扩大信息覆盖面;二是对农业大户使用悬挂式无线预警终端,使其在一定范围内有效传播;三是针对地质隐患点监测人员等配备手持式无线预警终端,使其及时时间接收信息,有效引导村民合理避险。预警信息平台自建预警信息服务器,确保系统运行正常,及时信息。

2.系统特色不依赖:系统建立在基于气象部门原有的甚高频频率资源,建立全新的甚高频多网融合无线广播系统,是气象部门自有的一套独立于其它运营商的气象信息及灾害预警信息系统,不依赖任何第三方通讯资源,自主度高,信息快速、传播时效性好、安全性高。可整合:系统在建立自有的渠道的基础上,可对国土、水利、远教等部门的大喇叭资源进行改造,整合各部门信息传播资源在广大农村和偏远山区预警信息,达到及时预警目的。可集成:在各类灾害预警信息的同时,还可集成政策法规、农业时政、科普知识、实用技术、时政要闻、音乐、相声、广告等内容增强节目的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办成广大农村村民喜闻乐见的广播电台。可实现:系统通过建立服务器终端可实现远程操作,通过登陆平台录入文字信息,系统自动合成语音信息,在规定的范围和时间信息,实现信息的、及时、快速,无需人工干预。可支持:系统可充分发挥气象部门的甚高频无线电资源,同时半户外的LED屏还兼容GPRS通道,在面向城区预警信息时,可采用语音通道、甚高频文字通道、GPRS通道对不同的终端不同的内容,还可支持人工语音播报和实时广播。⑥可定点:系统不受流量限制,可对灾害可能发生的重要区域进行实时提醒,针对性强,服务效果好。可调节:系统具备延时播放功能,可随时中断或切换播放内容,确保播报信息的安全性。可分区:系统支持分区预警功能,可通过各自的分控平台对本地的中转站进行操作,可以通过错频方式本地分区预警,也可以通过编码方式利用中转站进行分区预警。

二、小结

自然灾害应急广播电台是政府应急处置自然灾害的广播电台,将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部门联动”的背景下积极整合各部门资源,及时、高效各类预警信息。自然灾害应急广播电台的成功实施将进一步拓宽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提升信息的时效性、安全性,同时也提升了为农服务、气象应急保障能力、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进一步塑造部门形象。自然灾害应急广播电台的实施将极大提高各类预警信息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有效解决农村自然灾害防御监测预警信息传播“一公里”的问题,提升农村防灾减灾、趋利避害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作者:杨子江龚科曹青单位:贵州省关岭自治县气象局

灾害论文农业自然灾害粮食生产论文

一、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产品的间接影响

1农业自然灾害对耕地的影响

(1)农业自然灾害对耕地的毁坏是导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洪灾冲毁耕地而造成水土流失,将直接导致耕地面积的减少;风雹剥蚀土壤,使耕地沙化。

(2)农业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将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而造成对耕地资源的严重破坏,使土层浅薄,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的pH值及微量元素等都遭到改变,严重时可能导致耕地的粮食产出能力发生不可逆转的下降。

2农业自然灾害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影响

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提高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粮食生产对自然气候的依赖性,降低水灾、干旱等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然而一旦遭遇自然灾害,水利基础设施本身也可能成为被损毁的对象。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不少地区的水利基础设施还比较脆弱,农村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六七十年代的设施设备还在被广泛使用,因此非常容易遭受自然灾害的破坏。

3农业自然灾害对劳动力的影响

(1)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将直接造成农民收入的减少,使农民因灾而致贫或返贫。调查表明,水灾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平均每提高10%,农村贫困发生率将会增加2%-3%,而农民的贫困将造成农村贫困地区基本建设落后,文化、卫生、教育水平差,最终降低了粮食生产要素的投入水平。

(2)粮食生产因经常受到低温、干旱、台风、暴雨等恶劣自然条件影响而变得不稳定,粮食作物种了毁,毁了种,加之种植效率低下,农民反复对生产进行投入,同时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成本不断攀升及人工成本的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农民辛苦一年却收入微薄。在自然灾害降临时,农民们可能会无法承受因承种土地而带来的风险与压力,由于劳动生产率很低,农机具闲置浪费很大加上农业自然灾害的影响,以致种一年的地不如打一个月的工,由此导致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粮食生产积极性逐年下降,很多农民就宁可让耕地荒芜也不愿耕种,出现弃田荒田的情况。

二、减轻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能力影响的对策

1.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及时,地方政府必须制定严厉的政策规范,禁止胡乱砍伐树木、破坏草地及毁林开荒等行为,加大耕地的保护力度,开展大规模的造林、种草还草的运动,提高森林覆盖率,让其充分发挥生态“稳定器”的作用,从而有效防止发生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此外,政府还应该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大对生态环境的财政投入和补偿力度,较大程度上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可以促使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天然绿色屏障。第二,政府要加大财政对农村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力度,推进水利工程设施的配套工程建设来确保现有的水利设施充分地发挥其作用,并且加快先进水利设施和节水灌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此外,在推进农村水利管理体制改革时,一方面要深入认识和理解到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与其带来的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在保障各项水利工程能够很好地发挥其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不能丢掉市场的竞争机制,因为市场的介入将可能会很大程度上降低水利工程自身的运行和管理成本;另一方面要把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防灾同等主要的位置,不能只注重工程建设而忽视了管理,而是应该再加大工程建设投入的同时,相应地增加管理资本的投入,做到“建设和管理并重”。

2.提高粮食作物的抗灾能力

及时,选育抗逆粮食作物。为了切实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从根本上提高粮食作物的抗灾能力,育种工作中在选育粮食作物时要尽可能利用品种间杂交/远缘杂交或人工物理化学方法来挖掘与抗逆相关的新基因,选育耐抗逆性强的粮食作物,确保它们能适应恶劣的生长环境。第二,用物理方法或化学制剂来增加粮食作物的抗逆性。在自然条件较好的环境中,大部分粮食作物具有的性状更适合其生长发育;但当生长环境出现恶化时,粮食作物具有的性状可能就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人们为减少不利因素对粮食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一般釆用物理方法或化学制剂来改变粮食作物的性状提高其抗逆性(例如施用矮壮素抑制株高来增强作物抗风能力),这就需要科研人员研发出效果更有效、使用更方便、价格更便宜的化学制剂或发现新的物理方法来提高粮食作物的抗逆性。第三,科学栽培管理来增强粮食作物的抗逆性。科学栽培管理能极大地增强粮食作物抗逆性,例如科学灌溉能有效控制小气候湿度,从而影响粮食作物性状发育提高其抗性并减轻病害的发生;合理施肥能提高土壤肥力并改良土壤结构,使其疏松绵软且透气良好,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从而有利于粮食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合理轮作能调节地力,有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发育。

3.调动农民的粮食生产积极性

首先,在控制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同时,继续加大对种粮农民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及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力度,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让农民生产粮食能够获得利润。只有建立科学、规范且统一的粮食收购保护价政策,对粮食实行低保护价收购,在财政、税收及信贷等各方面给予粮农实惠,使农民减产年不减收,丰产年大增收,才能较大限度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第二,加大粮食生产保险的投入。农业保险属于典型的低收益、高风险产业,而保险公司作为利益主体,难以在低保费、高赔付之间寻求平衡,所以必须依靠政策性支持。因此要以政府为主体,建立农业保险长效发展机制,加快完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发挥政策促进作用,运用保费补贴等调控手段,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尤其是水稻保险),建立将农业信贷、救助政策和支农惠农政策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机制,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机构和农业自然灾害风险保障基金。这样做,既能增强农民抵御农业自然灾害的能力,又能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三、结语

从全文的分析可知,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耕地、农田水利设施及劳动力等都会产生直接影响,为此本文就如何减轻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作者:傅冬云单位: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粮食管理总站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