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心理咨询论文

摘要:“心理咨询与治疗”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为学生掌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而设置,该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毕业后从事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团体心理咨询、健康心理学、特殊儿童矫正等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实习也非常重要。
心理咨询论文

心理咨询论文:员工帮助计划心理咨询分析论文

摘要:从员工帮助计划(EAP)的含义、起源与发展、具体实施及作用效益等方面介绍了这一新兴的心理咨询模式和基于心理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出了EAP的四级服务体系,探讨了EAP在中国存在的必要性和服务于中国的可能性。

1EAP的含义、起源与发展

员工帮助计划(EmployeeAssistantProgram,EAP)是由组织(如企业、政府部门、军队等)为其成员和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精神福利(相对于物质福利而言)与心理援助支持项目。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进行诊断和建议,对员工及其亲属提供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帮助其解决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企业绩效及改善组织气氛和管理[1]。

它充分发挥心理学对企业生存发展的作用,是一项由应用心理学专家队伍深入企业,根据企业具体情况,为其管理者和员工提供管理以及个人心理帮助的专家解决方案。目前这项工作主要由心理学家组织开展,此外也有社会工作者和医生等人员的参与。EAP起源于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一些企业注意到员工酗酒问题影响个人和企业绩效,而且人们已了解酒精依赖是一种疾病,而不是精神或道德问题,于是有的企业聘请专家帮助员工解决这些问题,建立了职业酒精依赖计(OccupationalAlcoholismProgram,OAP),这是EAP的雏形。后来,二战推动了OAP的发展,由于战争的压力,建立了更多的服务项目,帮助员工克服酗酒习惯、提高工作效率。

到了上世纪的60!70年代,美国社会急剧变动,酗酒、吸毒、药物滥用等问题日益严重,家庭暴力、离婚、精神抑郁越来越影响员工工作表现,于是很多OAP项目进一步扩大范围,把服务对象扩展到员工家属,同时项目增多,内容也更丰富。如今,EAP已发展成一种综合性服务,内容包括压力管理、职业心理健康、裁员心理危机、灾难性事件、职业生涯发展、健康生活方式、法律纠纷、理财问题、饮食习惯、减肥等各方面,以期帮助员工解决个人问题。

美国EAP的发源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进步、企业壮大、管理思想的革新,EAP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有长足发展和广泛应用。据统计,美国有四分之一的企业为员工提供常年的EAP服务,其大多数员工超过500人的企业目前已有EAP,员工人数在100!490的企业70%以上也有EAP,并且这个数字正在不断增加;在英国,全部员工中有近10%能够受到EAP服务;日本企业近年来在应用EAP时则创造了一种被称为“爱抚管理”的模式,在企业设立放松室、发泄室、茶室等,来缓解员工的紧张情绪,或制定员工健康研修计划和增进健康的方案,帮助员工克服身心方面的疾病[2]。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世界财富500强中,90%以上的企业都建立了EAP项目。

对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EAP是个崭新的概念。

EAP在我国的应用首先是在港澳台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地区有更多的机会与西方接触,在接触和学中,这些地方也设立了专门的EAP机构,许多企业开始应用这项服务,其中台积电(全称为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位于有台湾“硅谷”之称的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EAP的实施曾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

在我国内,EAP的引进较晚,但在竞争最激烈的IT业也已引入EAP服务,2001年,联想公司在心理专家的帮助下,率先实施了国内首个完整的EAP项目——联想客户服务部的员工帮助计划。国内还出现了专门的EAP服务机构,2001年10月,北京易普斯企业咨询服务中心成立,此后相关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开始涌现,这表明中国的EAP发展逐渐迈向了专业化和商业化的道路。勿庸置疑,在我国会有越来越多的组织和员工受益于EAP服务。

2EAP的行业和情境需求

时间和地点!"#地点———哪些行业需要$%&EAP对所有公司都有作用,而对如下特殊行业和企业特殊部门,EAP更能显现其价值:

(1)服务行业或企业客服部门对这些直接面对客户的工作来说,最重要的原则是如何让客户满意。但现实中时常会有员工抱怨。这样的工作需要员工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清晰、到位的理解和认识,有豁达的心胸和控制力等,但同时也需要向他们提供一个很好的释放压力的途径和方法,来帮助他们处理各种来自工作的中的压力和困惑,并通过培训和咨询来加速其自我成长和发展。

(2)航空业、远洋业等行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要求飞行员、船员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同样,“空姐”、“海嫂”等相关服务人员的心理素质也一样重要,他们不仅要感受作为一个普通人在不着陆的密封空间中产生的不安全感,而且要承担作为服务人员在面对客人时可能遇到的各种怨气,更要处理危急情况下的各种突发事件。所以,这类工作对员工心理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一方面,必须对自身的工作有清晰的认识,有方法排解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在处理与客人关系的时候,也必须有着良好的心态,有着正确释放压力的方法。

(3)对安全有特殊要求的行业对这类行业(比如核电站、化工行业等),员工的任何动态都需要密切关注,因为其工作中的任何差错都可能导致整个公司乃至周围环境的大灾难。对其员工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包括帮助员工解决来自家庭的后顾之忧等,成了这类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头等大事。!"!时间———哪些情境下需要$%&除一些行业和企业部门需要EAP服务外,当企业处于某种特殊情况时,EAP也能显现其作用和意义:

(1)机构合并、裁员时企业的全球化和多元化使得机构的合并或裁员变得普遍起来。在这种挑战与机会并存的时候,作为企业变革最主要的执行者,他们对企业现状的判断,对自己情况的分析,以及与同事关系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变革的成败。如果有力量能够帮助员工更好地认识自己、调节心态,处理和周围人的关系、判断企业的真实现状,无疑能使员工更快、更积极地成长,减小影响变革的负面因素。

(2)经历危机事件时面对“9.11”和SARS这类灾难性和创伤性的事件,员工的心理状态会对公司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表现在产出上,整个公司的氛围也会变得不尽如人意。这时,员工就需要有一种外在支持,能够让他们更清楚、客观的面对这种突发事件,了解自己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和行动[3]。

3EAP的作用与效益

大量事实证明,投资方的努力是成功的,EAP的实施,有助于发现员工的心理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组织气氛、企业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的因素,这对企业的决策、管理、改进和员工开发都意义重大。据国内外专业机构的研究,EAP能够在以下方面帮助员工、企业和社会:

(!)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节省招聘费用和培训开支;减少错误解聘和赔偿费用;降低缺勤(病假)率和工伤事故率;降低管理人员的负担;提高组织的公众形象;改善组织气氛;提高员工士气;增加留职率(尤其对关键职位员工);改进生产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提高个人生活质量,保持社会安宁降低工作压力;减少失业机会;消除不良嗜好;节省家庭开支;增进个人身心健康;促进家庭和睦;改善家庭与工作的关系;改善个人与社区的关系。(#)高投资回报率据美国健康和人文服务部1995年的资料,EAP的投资回报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美国,对EAP每投资1美元,将有5至16美元的回报;

1994年Marsh&McLennon公司对50家企业做过调查,在引进EAP后,员工缺勤率降低了21%,工作事故率降低了17%,生产率则提高了14%;1990年McDonnellDouglas对经济增长的研究报告显示,实施EAP项目4年来共节约成本510万美元;在美国一家拥有7万名员工的信托银行引入EAP后,仅一年,其在病假的花费上就节约了739870美元的成本;据报道,Motorola日本公司在2002年引入EAP后,平均降低了40%的病假率。

4EAP的服务项目与具体实施’

"#服务项目:来自国际$%&协会的资料根据国际EAP协会提供的资料,目前EAP能够提供的服务可分为以下7类:管理员工问题、改进工作环境,咨询问题涉及有关员工业绩改进、培训和帮助,给组织的领导者、员工及其家属提供有关EAP服务的教育宣传;为组织提供保密和及时的察觉和评估服务,以保障员工个人问题不会对他们的业绩表现有负面影响;运用建设性的对质、激励和短期干预,让相关员工认识到个人问题和工作表现之间的关系;转介员工到专门的内部或外部机构,以更好地进行专业咨询、治疗、帮助和跟踪服务;为组织提供咨询,帮助其与EAP提供者建立和保持有效的工作关系,例如那些提供治疗、管理和经营的EAP服务商;确保提供服务与组织和员工的需求确实相契合;确认EAP在组织和个人表现中的有效性[5]。

具体实施:完整的$%&作为员工职业和心理问题以及企业相关管理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完整的EAP应该包括企业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宣传教育、针对性培训、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四级服务体系:

(1)企业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是EAP有效开展的前提,旨在发现和诊断职业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诱因,并提出建议,减少或消除不良的组织管理因素。

(2)宣传教育应用卡片、海报、网站、讲座等媒介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员工心理健康和自我保健意识,同时也提高对EAP项目本身的关注。

(3)针对性培训就是进行咨询式管理者的培训,让管理者学会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巧,在工作中随时注意预防和解决员工心理问题;对员工开展压力应对、情绪调控、工作与生活协调、自我成长等专题的培训或小组咨询。

(4)心理咨询与治疗是EAP解决员工心理问题的步骤,需建立相应机制,如开通热线电话、建立网上沟通渠道、开辟咨询室等,使得员工能够顺利、及时地获得心理咨询及治疗的帮助和服务。除上述内容外,EAP项目还应当有良好的监控和反馈机制,保障EAP的正常、正确运行,并及时报告项目进行中发现的企业管理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5EAP所展现的深层次意义

EAP除了可以提高员工健康度和企业绩效,其产生和发展对于心理服务事业和企事业组织的管理所展现的深层次意义还在于它给人们带来的新观念。’"($%&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咨询模式EAP的发展历史和实践证明,EAP是解决企业员工心理和个人问题的有效途径,它成功地将以前以学校和医院为主要基地、主要面向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心理咨询活动拓展到了企业和经济领域,开辟了一条心理咨询事业职业化与商业化的光明道路,是20世纪初以来的世界性的心理健康运动的重大突破和成果之一。它对我们进一步探索心理咨询的开展模式和服务领域等问题都提出了很好的参考架构。’

作为一种基于心理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近20年的发展,EAP已从最初酗酒、滥用药物等行为矫正发展到现在对个人问题的帮助,现在的EAP还涉及到与员工心理问题相关的组织和工作设计、企业文化、管理风格、员工发展等方面,越来越多地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联系在一起。研究还发现,EAP的实施结果和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也是一致的。

EAP给企业带来的非财务收益,除了前文所述的提高留职率、提升员工士气、改善组织气氛外,还将建立尊重员工价值、关心员工困境的文化;培养注重解决问题和个人发展的学习型文化;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业务重组、并购、裁员等变革和危机;改善管理风格、沟通组织关系、谋划工作设计等,这些正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渴望达到的目标。因此,EAP将成为主流的组织干预、组织发展以及管理思想的一部分。或者说,EAP正形成一种基于心理学的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超级秘书网

事实也证明,由于EAP对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形成健康积极的企业文化的良好作用,其已为世界各知名企业所广泛接受,正成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6EAP在中国的前景与展望

目前国内企业引进心理服务的还很少。但是,随着企业管理的完善,这一状况也会得到改善。可以预计,EAP这样的咨询服务在中国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当然,目前EAP在中国的发展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一是企业和社会的观念尚不够先进,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足够地认识到处理好员工心理问题的重要性。二是国内EAP发展时间太短,研究和实践的积累不足,人才的储备也很欠缺。

此外,EAP在中国的发展还会产生中国模式与本土化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国EAP的发展应当符合中国社会和企业的具体情况,遵循自己的应用模式和发展道路,走本土化的特色道路,而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做法。当前中国EAP的发展,应该坚持面向全体员工的原则和方针,因为真正需要接受心理治疗的员工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所以,EAP在我国是属于发展性、建设性、教育性和预防性的,侧重点应是与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机结合,主要关注全体员工的健康维护、潜能开发和工作绩效提高。

心理咨询论文:艾滋病心理咨询健康教育论文

一、创设交流的平台,形成良好的艾滋病心理咨询环境和温馨的氛围

(一)艾滋病使得人们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艾滋病患者在知道自己的病情以后,大部分人都会产生一种恐惧、害怕、过于焦虑的一种紧张心情,他们(包括一般人)普遍认为“只要是得了这个病情,这辈子就算是完了,而且还会传染,一不小心给别人感染上怎么办。”等等的问题就随之接踵而来。

(二)设立艾滋病心理咨询平台以及公众咨询电话

对于艾滋病咨询者容易产生紧张、悲哀心情的特点,我们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对于咨询人士要轻声细语的说话,耐心的讲解,营造出一种和谐、轻松、美好的气氛,让他们觉得就像是朋友般的聊天,这样效果会很好。否则的话,容易让他们产生自暴自弃的理由,从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对社会失望,甚至发生自杀等无法挽回的局面。面对艾滋病这样的疾病,很多人觉得难以启齿,不愿意让人们知道,也不愿意面见其他人,那么设立咨询电话是非常有必要的,免去了咨询者的尴尬,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但是电话聊天内容也需要讲究正确的方式方法,不能对他们大声呵斥,不能不耐烦,不能问他们具体的电话、姓名等,除非咨询者自己开口告知,打消他们的疑问与心理紧张的问题,正确引导。

二、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艾滋病

(一)利用媒体进行宣传与教育

让社会各界的媒体(手机、电脑、电视、书籍、报刊等)帮忙进行宣传教育,开设一些艾滋病宣传的栏目,对于怎样进行预防艾滋病的途径、知识和具体人物的预防事例进行刊登出来,而且要多次报道,让看到宣传知识的人们进行口头宣传,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的方式,相信效果一定不错。

(二)开展大型的艾滋病活动座谈会

我们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举行一些健康知识讲座的宣传,要搞得有声有色,吸引人们的眼球,尽可能地吸引越多的人们参与到活动中来,这样的话,他们就能够及时地了解艾滋病的具体情况,如何预防、如何减轻病情,对艾滋病的预防有很大的作用。

(三)打印一些广告牌,宣传纸以及教育课堂

在公共场所、娱乐场所、医院、社区等人流量集中地多的地方放置一些提前打印好的大广告牌、宣传纸、报纸等,让人们随处随地可见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增加人们的防范意识,意识到它的严重性以及传播性,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对艾滋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一)进行经常性的健康教育知识活动的宣扬与传播

“任何事都要进行提前的准备工作,不能等到发生的时候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这句话告诫我们:对于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时时刻刻进行,预防其发生,在社会人民当中积极地宣传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措施,给人们的心中注入健康的警醒剂,尽量地避免艾滋病患者的出现。对于不同类型的人群,需要采取不尽相同的健康指导工作,这可以归纳为:在校学生需要经常接受知识的教育,使得他们从小就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他们知道社会中那些事情该做,那些事情不能碰,不会轻易地被社会中的不良现象所影响。比如说:染上一些诸如吸毒、生活作风不好的问题等,毕竟接触知识的范围或者是了解的东西比较多,自然对于防范的意识就强;对于高危人群需要需要用特殊的方式进行宣传,让人们了解艾滋病的传染以及危害性,不要觉得这是危言耸听,认为那不会出现在自己的身上,等到发觉的时候就为时已晚了!

(二)一定要确保艾滋病患者的饮食健康

艾滋病患者的吃饭方面主要以高热量和容易消化、容易吸收的一些食物为主,然后为艾滋病患者提供每天所必须的供给量。因此,在选择饮食物品时,一定要注意选取的东西要符合艾滋病患者的体能,而不是随便选取,任意给点食物,填饱肚子即可,在平常的生活习惯当中,给病患制定一系列具体的饮食列表,让家人牢牢记住这些,按照规定给患者服用,不能任其发展,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那样只能是有百害而无一益。

(三)让艾滋病患者适当地做一些运动,增强体质

选择恰当的、或者是艾滋病患者的病情缓解的时候,让他们适当性地做一些简单的活动,增加自己的体质与身体的灵活程度,有益于病情的缓解,也能够使得艾滋病患者的心情放松,达到身心愉悦的境界,这样的效果等于免费的精神治疗。

(四)夫妻生活尽量减少接触或者是采取安全措施

众所周知,艾滋病比较容易感染,然而夫妻间的生活尤其是性生活的时候,需要进行直接的、比较频繁的接触,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建议夫妻间不间断地进行健康检查,为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尽量地减少正面的接触,诸如接吻或者是同用吃饭用具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性生活的时候一定要使用避孕套或者是采取一些安全的方式,防止艾滋病病毒感染到彼此,或者是扩散。

作者:王魁广 单位:北京仁心高专医学研究院

心理咨询论文:“心理咨询与治疗”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针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需求,修正传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发现了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心理咨询与治疗;教学改革;案例教学法

“心理咨询与治疗”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为学生掌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而设置,该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毕业后从事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团体心理咨询、健康心理学、特殊儿童矫正等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实习也非常重要。

一、传统教学中的问题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的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比较突出,学生反映虽然在学习时都掌握了相关理论,考试时分数也很高,但是在实际生活或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需要用到相关知识的时候却显得力不从心,实践操作能力欠缺。为了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需要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二、系统的教学改革思路

基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欠缺,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实践指导。尝试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结合实际需要,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

在广泛学习国内外心理咨询方面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前几年教学的探索,倾听学生的反馈意见,并结合近年来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要求的相关内容,自编教学讲义,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目前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所占的比例分别是70%和30%,以后还可以根据情况适当调高实践课时的比例[1]。

2.随时补充近期研究成果

关注心理咨询领域的发展动态,教学中随时补充近期的研究成果,以使教学内容能够与时俱进,保障教学内容而有重点,并联系前沿、联系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际。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课堂教学改革

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实践,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领悟和技能的掌握。诸如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课堂讨论、模拟训练、角色扮演、实战练习等等。

2.实践教学改革

寻求多样的途径和形式来实施。及时,依托本系心理学实验室,利用现有的设备进行实践,形成相应的基本实践能力。第二,依靠本系的大学生互助之家和与中小学、社区、企业、医院、监狱等实习单位建立的良好关系,向学生提供进行心理咨询工作的可能性,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高相应的心理咨询技能。第三,带领学生参加本课程教师主持的科研课题,并积极鼓励学生自己申报相关的大学生科研课题,培养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三)考核方法的改革

本课程的考核采用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增加了技能考核所占的比例,目前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所占的比例分别是60%和40%。理论考核强调基础知识和理论,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基本分析判断能力;根据需要,在考核的形式上采取闭卷或开卷,也可以是闭卷与开卷相结合。技能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性能力,让学生扮演咨询师,自行寻找合适的来访者,在专用的咨询室进行一段正规的心理咨询,对咨询过程进行录像,随后教师对录像进行分析、判定,根据咨询师表现的技能进行评分。

三、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分析、研究,从而理解课程基本内容和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判断力、创造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实际进行心理咨询工作打下了基础。案例教学法不是简单地呈现案例,其操作过程一般包括收集与精选案例、分析讨论案例、对案例总结和反思三个过程[2]。

1.收集与精选案例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精心收集整理资料,选择和撰写富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在准备案例时,关键是要思考案例中蕴涵的问题,教师需要针对案例内容提出将要讨论的基本问题。对于案例中蕴涵的问题,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案例中应该尽量多地涉及心理咨询的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通过案例来理解和领悟相关知识。二是案例中应该包含模糊的、复杂的、存在争议或有待发展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最终达到重新建构知识的目的。

2.组织案例讨论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时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教师只是启发者,起带领、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参与讨论的主体,学生的讨论状况决定了他们对问题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二是要多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表现。学生的讨论往往会有很多不同的视角和答案,教师要表示尊重和肯定,及时给予鼓励,特别是对于一些个别的、奇异的见解,切忌忽视、不回应甚至嘲笑。

3.对案例的总结和反思

教师要指出学生讨论分析中的优点和不足,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概括总结,澄清一些问题的结论,必要时进行知识点的补充与拓展。

(二)模拟练习法

模拟练习法来源于体验式教学法的理念。体验式教学法是创设、创造或引入与教学内容一致的某种氛围或具体场景,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并获得一些情感体验,进而帮助学生正确并快速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的一种方法。体验式教学法是心理咨询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如日本学校咨询人员进行在职培训时,就是集讲义、演习研究为一体,特别将体验学习作为掌握心理咨询的重点[3]。在教学改革中,进行模拟练习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讨论法

根据班级人数的多少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比如五到八人一个小组,教师对每个小组提供一个个案的背景材料,让学生进行充分地分析与讨论,通过讨论,小组成员集体对个案进行心理诊断,商讨出解决问题的咨询方案。随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出本小组的观点,老师进行点评。全部小组汇报完后,教师进行系统总结。

2.教师示范与学生观摩

基于学生自愿与共同保密的原则,教师征求学生做来访者,教师做为咨询师,进行个案的咨询示范,其余学生进行观摩并做必要的记录。咨询结束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探讨咨询的思路、过程、方法与技术及咨询效果,再让作为来访者的学生谈谈自己在整个咨询过程中的心理感受,特别是一些体验深刻的细节。通过讨论,让大家掌握一些心理咨询的技巧[4]。

3.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分别扮演来访者和咨询师,其他学生充当观察者,进行一次真实的咨询过程,从而让学生亲自体验咨询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咨询结束后,咨访双方可以互相进行反馈,观察者与他们共同讨论咨询师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教师做出必要的总结和指导。每次演练时间限定在50分钟左右,力求做到与真实场景一致。

(三)实战练习

这是基于服务学习的理念而进行的一项教学改革。服务学习是“将社会服务和知识学习相结合,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社会服务行动中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服务学习强调在实践服务中进行学习、体验,学生不仅直接从课堂中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从所参与的服务活动中学习[5]。本着服务学习的原则,教师在课下为学生创造进行心理咨询活动的各种机会。如联系中小学、心理咨询机构等实习单位,让学生进行实地学习与观摩;联系本系的大学生心灵互助之家,让学生担任兼职心理辅导员,为本校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联系社区、企业、监狱、养老院等实习单位,让学生为有需要的人员做心理辅导,进行实战练习。在进行实战练习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提供合适的平台

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各方面资源,争取外界的大力支持,充分扩展实践实习基地,为专业教学搭建充足良好的实践平台。同时要考虑学生实际能力的局限性,及时与学生沟通,提供相应的辅导,保障学生通过努力和学习,能够完成相应的实践工作。

2.促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要想办法促进学生主动投入,比如使用一些奖励、竞争策略,使学生对实战练习感兴趣,从而在学习活动中高度自主、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积极地全身心投入。

3.促进反思

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充裕时间,引导他们进行高质量地、深刻地反思,联系课堂上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地去运用,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作者:孙远 单位:江汉大学教育学院

心理咨询论文:心理咨询德育工作论文

1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之间的相关性与差异性

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之间的相关性。两者在工作目标及工作任务方面是相同的,都是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为基本目标,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指导。如果德育是关注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那么心理咨询则是更加关注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两者相辅相成,并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心理资源与德育工作在职能上具有一定的连接性。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人才,而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成长并发展的基本要求。换句话说,心理咨询通过改善学生心理状态,使学生形成一种乐于接受教育并反省自我的心态,为后续的德育工作制造条件。而德育则是通过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塑造,对学生心理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正面作用。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之间的差异性两者具体工作任务具有差异性:德育旨在改善学生政治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规范学生思想;而心理咨询则更加关注学生心理和谐化发展,帮助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远离负面情绪,并认可自身价值,结合自身特点来制订发展计划。另外,两者在内容上存在差异,德育内容主要为爱国主义及集体主义等,心理咨询内容主要由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心理障碍等部分构成。除此之外,在工作方式上也不同,德育主要是通过集体教育、集体培养等公开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心理咨询则更偏向于暗示、谈话等隐蔽性方式,针对每个人不同情况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两者在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差异,在德育工作中的任务分别充当教育和被教育的角色,其中教育者为主导者,而被教育者则是教育者施加教育的对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双方所扮演的角色是相等的,与其说是教育过程,还不如说是互相交流、沟通的过程,教师对学生通过询问、商量、帮助等方式提供心理指导。

2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之间的有效结合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知,德育与心理咨询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德育和心理咨询工作进行有效结合,在共同作用下展开工作,才能发挥其作用。在此过程中,两者结合得越充分,效果越显著。心理咨询是德育过程的有效依据,同时也是德育开展的基本目的;而德育对于心理咨询来说,有助于人格的健全及提高。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理咨询在德育工作方面的功能首先,心理咨询对于德育工作具有补偿功能。心理咨询德育工作者更深层地补偿了德育观念的内涵所在,并明确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不仅仅是的主导者和,而应该是和接受教育的人员保持平等的地位,相互沟通,协助治疗;传统的德育方式主要体现为教育、灌输、评价等方式来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这些方式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不能真正注意到学生内心真实想法,使治疗效果减弱。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咨询者同时有着协助者和治疗者的双重身份,通过引导及沟通来协助学生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大多数问题都是通过学生自身力量去解决。传统的德育工作倾向于解决学生在政治、社会、道德、法律方面的错误意识,忽略学生最基础的人格教育,如对社会的适应性、面对困难及人机障碍时的解决方式等;而心理咨询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方式,因此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充分补偿。其次,心理咨询对德育工作具有指导功能。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德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生。如在心理咨询工作中,经常会通过测试、宣泄、联想等方式来掌握咨询者内在的人格弱点,根据人格弱点去分析学生人格中存在的消极部分,使德育工作能够因人而异进行个性化教育。除此之外,心理咨询工作也为德育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传统的德育仅仅将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普通角色进行要求,而心理咨询中会将学生作为复杂人际关系中的具体人物进行要求,它提倡对咨询者的人格进行尊重,并理解咨询者人格中存在的缺陷。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不应在短时间内急于对咨询者所表现出来的缺陷思想及行为做出断定,而是与咨询者共同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案,帮助咨询者更快地解决心理问题,重新以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美好的生活。

德育在心理咨询工作方面的功能。首先,德育对心理咨询工作具有约束功能。给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确保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及个性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个性指的是某个人在意识方面的倾向及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状态。德育工作对于心理咨询具有调节作用,思想品质在人类个性中占据了重要部分,它对个性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同时也会支持并鼓励其个性行为,对于消极行为进行约束,使学生的个性保持在良好的道德水平之上。其次,德育对心理咨询工作还具有心理保健功能。思想品德程度的高度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自尊、人际关系、价值观、自信的形成。若某人抱有宏远的理想和抱负,那么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这一理想,他必须比其他人更加勤奋努力;若某个人具有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那么他的人际关系必定较为糟糕。通过举例可以发现思想道德与个性之间存在必然关系,一个人若不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行,也不可能会拥有完善的个性。同样,若没有完善的人格,道德品行也不能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该如何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呢?笔者认为,改善学生心理问题的重点就在于改变其认知观念中存在的偏离现象。应结合哲学理论及观点,掌握学生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从心理学角度去试图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这就要求广大教育从业人员应具备的道德品行及心理素质、相应的专业知识及教学技巧。

3结束语

综上可知,只有将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与德育工作有效地进行结合,才能够减少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之间存在的各种矛盾,从而将学生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做好,实现培养新时代品质人才的目标。

作者:王桂凤单位: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心理咨询论文:心理咨询工作中企业工会论文

一、企业工会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原则

心理咨询工作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帮助来访人员及时解决心理问题,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心理咨询关节的建立,可以为企业员工在发展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发展方向,通过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使企业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与企业树立起一致性的发展方向,从而使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形成集体性思维模式。因此,对于企业的工会而言,在建立心理咨询工作模式的过程中,应该组建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团队,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师通过对相关人员的心理咨询,可以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从而使企业工作人员可以及时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建立正确性的发展方向,更好的融入整个工作环境,形成团队化的工作模式。所以,对于心理咨询师而言,在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建立公正性的工作理念,不能通过自己的价值观对人们的思想进行评价。如果在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对来访人员做到公正性、积极性评判,会使来访人员在整个过程中产生反感的心理,也会影响两者之间和谐性关系的建立。因此,在专业性心理咨询人员选择的过程中,一定要实现专业性人员的组建,但是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专业化的人员优化,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通过自己的主观意愿进行心理因素的评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咨询内容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建立公正性的心理咨询模式,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企业工会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限制性因素

(一)心理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

对于心理咨询师而言,在对相关人员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不能将自己的个人情绪融入到整个过程之中,主要是为了避免在咨询的过程中形成客观性的判断。对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而言,应该保持一种平等性的咨询方式,如果在咨询的过程中遇到与自己熟知的人,在咨询的过程中可能会失去原有的公正性,这种现象并不利于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而在人员选择的过程中如果选择单位的员工进行相关的心理咨询工作,由于人们互相之间彼此了解,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人员要在较大限度内坦露自己的心声以及内心的真实想法,虽然对于心理咨询师而言,在工作的过程中要遵守保密的原则,但是在熟悉的人面前坦露心声会使被咨询者产生一种新的压力,这对于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避免两者之间限制因素的产生。

(二)咨询目标建立过程中出现的限制性因素

在心理咨询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其目标的建立主要是为了确定来访者的心理状态,从而在根本意义上解决心理问题,但是并不包含由心理问题产生的具体事件,换句话说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并不会帮助来访者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在现阶段企业心理咨询的建立的过程中,企业员工并没有充分的理解到心理咨询的基本含义,一般会认为通过自己的咨询可以及时解决自己生活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但是在经过咨询之后,自己的事情没有得到的解决,就会形成一定的心理落差,还有可能会对工作建立该组织机构产生一定的误解,从而影响相关心理咨询工作的展开。

(三)心理咨询过程中专业性知识的限制

心理咨询作为临床心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专业性相对较强的科学性工作模式,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又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模式。所以在该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对于心理咨询人员的能力具有较高的专业性限制。在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要具有专业性的知识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质还应该掌握丰富性的知识,但是在现阶段的人员选拔过程中,虽说很多工作人员取得了上岗许可证,但是所掌握的知识缺少一定的科学性及专业性,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如果心里咨询人员没有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就很难解决这些专业性的问题,从而制约着心理咨询工作在工会工作过程中的开展。

三、企业工会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思考

(一)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及心理疾病的预防

企业工会在开展心理健康的工作过程中,应该在日常的工作及生活过程中开展健康知识的讲座,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工作人员的思想误区,丰富人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让企业员工充分的了解到心理疾病形成的原因。对于心理疾病而言,一般人会认为这种心理不健康就是产生了疾病现象,就算是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困惑,也不想去专门的机构寻求帮助,直到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影响到工作效果时,才会引起关注。因此,针对这种现象企业的工会组织就应该积极的宣传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重点内容的教育工作,使人们认识到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多种多样。正常人在面对生活压力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而当出现这种现象时就需要及时的调整,通过对专业人员的咨询,及时得到心理疏导,通过专业人员的帮助及时度过这种阶段。因此,对于企业的员工而言,只有通过自己主观的意愿进行心理的调节,才会与专业人员建立起和谐化的沟通模式,通过专业性的心理咨询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及时的改善。所以,对于企业而言,只有及时解决员工的思想状况,积极的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才可以使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心理防护意识,从而更的发挥出企业工会的主要职能。因此,对于企业工会而言,在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一定要建立多元化的知识宣传工作,从而为员工心理健康的成长提供便利性的服务。与此同时,在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企业工会可以聘请专业性的心理咨询人员进行讲座,从而在根本意义上优化企业人员的心理健康状态。

(二)充分发挥企业员工心理预防工作的自身优势

在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工作过程中所面临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所以对于企业的工会而言,要充分的结合这种社会的变化在根本意义上减少企业员工的工作压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员工的心理压力得到舒缓。例如,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工资集体的协商制度模式,合理的增加员工的工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企业员工的工作条件,从而保障企业人员可以在合理的时间内进行相关的工作,使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归属感。与此同时,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定期开展企业的文化活动,增进员工之间相互交流的模式,从而在根本意义上营造一种和谐化的工作模式,释放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关压力,而且要及时解决困难员工所面临的生活压力,使员工的生活压力得到一定的缓解,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员工的向心力,是企业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形成了与企业共进退的工作模式。而且,要树立起工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形象,当员工在工作或生活过程中遇到一定的困难会选择相信工会,建立起和谐化的共同平台,从而及时解决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为了在发展过程中适应市场的基本需求,就应该建立健全的科学化心理咨询机构,改变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充分的考虑到企业员工的发展现状,使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得到一定的尊重。与此同时,可以通过专业化心理咨询机构的建立,使企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遇到心理问题时,可以得到及时解决,从而使员工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树立正确的发展方向,通过这种工作模式的建立,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提高基本的创新能力,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保障。

作者:陈聪单位: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建设事业总部

心理咨询论文:校园心理咨询干预体系下德育论文

1校园心理咨询干预体系构建背景

高职校生源均为初中毕业生,学生入学年龄一般在16岁左右,这些学生既不同于普通中学生也不同于一般大学生。从现实情况分析,这些学生多半是基础教育中经常受到忽视的弱势群体,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品德和行为上的缺陷,因此他们的心理问题比起同年龄段的中学生或大学生呈现出多发、易发且情况复杂的特点,是一个需要特别关爱的群体。从心理学观点分析,这些学生正值青春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行为情绪化、心理素质较差,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极易使他们产生厌学、行为怪异等一系列问题。加之医药卫生类高职校学生以女生为主,主要专业方向为护理和药学,学生未来所从事的是与生命相关的医药卫生类工作,这种性别、年龄层次及就业岗位的鲜明特点使得卫生类高职校学生更需要得到心理需求的充分满足。为了使高职学校德育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见到成效,有必要针对高职校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以及其生活、学习实际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和心理健康辅导。为此,相关教研组教师注重以日常教学和心理咨询室常规工作为基础,辅以讲座等其他形式,逐步构建起了较为完善、成熟的校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干预体系。

2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夯实心理咨询干预体系构建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经过几年的德育工作经验积累,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及对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作用,在改进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时,创建心理实验室,自行编制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测验手册》,安装多套心理测试软件并配置多种心理学测试仪器;将心理学必修课与心理健康选修课相结合,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邀请校内外心理学教师、专家针对学生的共性心理问题开展系列专题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例如“悉心呵护自己的心灵”、“走进青春”、“青少年心理保健”、“五年制高职学生心理特征及对策”、“情绪与健康”、“浅析情商”等,力求使学生在掌握与自身职业有关的心理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应用心理学知识调整心态,解决自身心理问题。专业心理学基础课程、心理健康选修课程和系列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三位一体,形成了多方位、多形式、多对象的校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效地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为最终构建校园心理咨询干预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构建心理咨询干预体系,为学校德育工作保驾护航

3.1“心灵氧吧”的建立

学校于2004年创建了“心灵氧吧”工作室,组建了一支人员结构合理、专业水平高、经验丰富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干预工作团队。核心成员为心理学副教授1名,心理学硕士且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名。工作室有专门的工作场所,环境布置温馨大方。“心灵氧吧”坚持每天定时开放,常年24小时开通心理援助热线电话,学生可以通过热线随时进行心理咨询预约或是及时得到心理干预。“心灵氧吧”为每位前来咨询的人员建立了心理档案。经过多年辛勤努力,“心灵氧吧”的工作流程日益规范,学生对于心理咨询已从最初的误解、排斥到接受、尊重。现如今,“心灵氧吧”面向的群体不仅是学校学生,还包括学校教师及学生家长,每年接待来访学生、教师和家长多达百余人,成功为多位学生实施了有效的心理干预,为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挥了显著作用。全校师生已达成共识———心理咨询是校园生活中必不可缺的“营养保健品”,有心理困惑就到“心灵氧吧”做“心灵充氧”。

3.2心理学书籍的推广普及

随着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处在人生发展重要时期的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心理困惑明显增多,加强对高职学生心理干预的研究显得越发重要和迫切。心理咨询从学生生活的“调味品”逐渐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品。“心灵氧吧”的负责教师凭借多年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中的经验,编写了《心灵氧吧———高职学生心理行为障碍及解析》一书,旨在使学生了解学习心理学知识可以提高生命的质量,使学生懂得心理健康是一切的根本。在内容陈述上,深入浅出,讲解心理学最基本的原理;在语言描述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列举了与学生生活、学习等息息相关的实例。此书于2010年7月由中国铁道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现已成为全校学生的科普读物,在校学生人手一册,用于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自我心理保健意识的提高以及掌握一些简单易学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深受广大师生欢迎。同时配合适用于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教材《心理保健———走出心理困惑》,并使用多套心理测验软件及心理功能测试仪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了显著成效。

3.3全员参与,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干预立体工作体系

全员参与出现于经营管理领域,后来此概念被广泛延伸,用于社会生活其他领域,也被引入到了教育领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职业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对其他素质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基础性、促进性的作用。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构建心理咨询干预体系就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为此,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干预体系的过程中,注重引入教师全员参与模式,尤其强调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巨大作用。班主任的工作职能决定他们与学生接触多、与学生家长联系密切、与学科教师易于协调,故首先在校内专为班主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以激发班主任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工作的热情。同时,指导班主任更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工作,如利用主题班会开设内容丰富的“心育”活动课,以团体辅导形式促进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导班主任多采用激励、赏识性的语言,使学生在积极、肯定的评价中肯定自我、超越自我。此外,通过向全体教师解读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神秘,通常所说的学习指导、智力训练、能力培养、情感教育、人格教育、技能训练、社会适应性培养、择业辅导等均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都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让全体教师感受到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此外,全员参与也从另一个角度调动了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学校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将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与专业心理咨询干预相结合,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体系,已形成以“心灵氧吧”心理咨询干预为核心,以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和相关职能部门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为主力,以班主任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干预的立体工作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德育工作的对象是正处于心理成长敏感期的学生,这就决定了德育工作的复杂性和情感性。尤其对高职校学生,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更要注意德育的方式、方法,投入更多感情,将学生当作朋友、伙伴,而不是特殊的学生来对待。正是始终坚持以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干预体系为德育工作保驾护航的理念,学校至今未出现一例因学生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恶性事件。相信只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心、爱护学生,通过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干预,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心理调节,自主地将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品德和行为。

作者:胡晶顾承麟单位: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心理咨询论文:辅导员心理咨询角色定位方法与对策论文

摘要:从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意义出发,分析了辅导员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优势,探讨了其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并针对思考的问题提出了有效开展心理咨询的方法与对策。

关键词:学生工作辅导员;心理咨询工作;角色定位;方法与对策

近年来,我国在物质文明、经济指标、综合国力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社会竞争不断增强。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当代大学生们由于心理失调导致各种问题的产生,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意义

199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中明确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党委高度重视,切实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抓紧抓好。

随着心理咨询工作在高校的逐步开展,越来越多的辅导员经过培训后,参与到心理咨询工作中。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工作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心理咨询专业队伍的有效补充,对于健全心理健康保健的三级网络,提高学生工作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成效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学生工作辅导员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还能在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优势

学生工作辅导员的工作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宗旨,与学生相伴成长,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工作的时候,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一方面,作为学生工作一线的工作人员,他们最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状况,并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同时由于和学生年龄、知识背景、经历等方面都相仿,学生也愿意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既是朋友又是老师的双重身份,对做好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学生工作辅导员可以通过各类学生团体和校园文化活动来营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氛围,提高广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必要时进行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

三、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心理咨询角色的定位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心理咨询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

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是辩证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工作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时需要以一个心理咨询员的角色出现,以心理咨询的态度来对待学生,运用一些心理咨询技巧和倾听等手段来解决学生的问题,以帮助他们健康的发展。

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教育从适应社会和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前者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比较专门化地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工作。后者的范围更广一些,它从总体上、从社会中各个方面来研究人、了解人。在实践过程中,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教育常常交织在一起,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要能够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就可了解人一般心理特点和思想观念,还可从更高的层次上了解某个人的情绪、情感、性格等方面的具体情况,真正做到因人制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心理咨询人员应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才会对来访者提供更科学、更实效的帮助。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以下几点:①两者的指导思想不同。心理咨询工作是建立在以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等基础上的。②其次,两者工作的重心和侧重点不同。心理咨询的内容侧重于人的心理、生理层面,其内容常常与人的生理状态、身体素质、遗传因素等各种心理压力相联系,带有明显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于人的思想层面,它常常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联系,带有明显的政治和道德色彩。③两者开展的方式方法不同。心理咨询主要是以一对一的交流为主,坚持保密原则,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团体等规模交流为主;心理咨询除了话疗之外,还可以采用心理测量、行为矫正以及具有医疗色彩的催眠、药物等,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只能采用宣传、说服、批评、表扬等为主的方法。

(二)正确把握学生工作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双重角色

学生工作辅导员兼职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作为心理咨询专业队伍的有效补充,既是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代需要,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

然而在实际开展工作过程中,不少辅导员却面临着辅导员角色与心理咨询师双重角色冲突的问题,咨询效果差强人意。多数学生都在乎辅导员对自己的看法,害怕影响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他们往往保留了一些隐性的、真实的想法而不敢对辅导员说。另外,辅导员特定的管理与教育角色,使得不少学生前来找辅导员咨询,还带有一定的期望和依赖,他们期望辅导员能够帮助自己解决实际困难。因此,学生工作辅导员兼职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要在掌握心理咨询专业知识和咨询技巧的基础上,摆正自己作为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努力克服学生辅导员角色给心理咨询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真正发挥心理咨询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三)做好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与心理学专业教师的分工协作

现在,许多高校都会有针对大学生心理辅导的专门措施。无论是学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咨询员还是心理专业的教师,在进行个别咨询时,都是通过学生主动预约或者由学院学生工作人员转介的方式进行。这些心理辅导的途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平时与学生的接触及了解也不多等。因此,辅导员可以与心理学专业教师做好心理咨询工作的分工协作。另外,两者也应有大体的分工,辅导员应侧重解决学生中比较普遍而不很严重的心理困惑与心理障碍,如遇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应推荐给心理学专业教师帮助解决。

四、学生工作辅导员有效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方法与对策

(一)加强心理咨询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心理咨询的一般方法与技能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基础条件,因此,在开展咨询工作之前先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辅导员从事心理咨询最急需补充的知识:一是“普通心理学”,以心理学基本理论为主;二是“健康心理学”,为预防、评估和干预心理危机提供基本依据;三是《心理咨询与行为矫正技术》,主要介绍了包括如何建立咨询关系,如何运用各种咨询技巧等问题。同时,除了以上介绍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辅导员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多了解“社会心理学”“性心理学”等,并注重开展典型案例的研讨,将在咨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向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进行交流与分析,探讨咨询技巧的各种疑难问题的处理方法,互相学习和提高。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工作,让学生增强咨询意识,充分了解心理咨询的作用

现在仍有不少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误区,因此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时候,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心理咨询,帮助其充分认识心理咨询的意义和作用。

心理咨询的形式可以是个人咨询、团体咨询,也可当面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心理QQ咨询、邮箱咨询、书信咨询等多种方式,以便更多的学生有多种途径选择咨询。

我们还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尝试利用多媒体软件来设计网络互动活动、网络心理小游戏,结合多人QQ聊天功能完成个别内容的团体咨询或者训练等,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作用,在娱乐的同时让学生获取心理上的帮助,不断完善自身。

(三)提升人格魅力,拥有健康心态,通过心理咨询提高学生自助能力

古语有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从一定意义上说,身教重于言教。因此学生工作辅导员自身必须提升个人人格魅力,用自己的健康心态来影响感染学生,做到“欲正人,先正己”,真诚地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其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给予学生必要的心理指导和心理帮助的基础上,应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真正体会到“心理支援就在身边”,做到“助人自助”。这样,当其再度遇到问题时,就懂得适时宣泄自己的情绪,缓解压力,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公务员之家

(四)运用心理咨询技巧,把握工作类别,做到以人为本

心理咨询工作应从以教导为主的辅导员工作模式转变为以倾听为主的心理辅导工作模式,从单项劝说转变为双方共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直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转变为帮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在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时,首先应做到倾听,不是随便地听,而是全神贯注地听,用心去听。只有耐心地听,才能理解学生,从而安慰和鼓励学生,使他们抛开顾虑,在比较宽松的范围内将自己的烦恼和困惑诉说出来。其次,要运用“共情”技术,唤醒大学生的积极情感。“共情”是一种体验别人内心世界如同体验自己的内心世界的能力,不仅能提高来访者的动机水平,更能增强他们的信任感,有利于学生和辅导员愉快和谐的工作关系的建立。要作出适当的情感支持与反应。因此,在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辅导员要经历从教育模式转变为辅导模式的过程,做到换位思考,真正从学生出发。

(五)善于借助多方教育力量,发挥自助与互助的优势

学生工作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教育者、组织者和指挥者,在实践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各种教育力量的作用。要争取班主任、任课教师的配合,经常与他们进行沟通情况,同时把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反馈给班主任、任课老师等,共同探讨应当注意的问题。其次,应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与家长保持交流,以便更地了解学生。再次,要争取心理专家的指导和帮助,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应主动向专家请教。,在学生中设立“互助员”这一学生干部岗位,通过他们开展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发挥自助与互助的优势,也方便辅导员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

综上所述,学生工作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如果加以培养自己的心理咨询能力,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将心理咨询的特质自觉地应用到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一定能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协助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成长,为出色地完成辅导员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心理咨询论文:心理咨询与德育之间的联系研究论文

心理咨询与德育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个体人格的完善和品德的发展,具有促进个体素质发展的共同目的。心理咨询有着不容忽视的德育功能,但心理咨询与德育依据的理论、运用的方法、涵盖的内容及运行的机制等存在差别。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者之间往往存在角色冲突而使两者不能有机地结合。为此,必须加强心理咨询与德育之间的联系,以丰富德育的内涵,提高德育的效率。

一、两个误区:心理问题德育化与德育问题心理化

近几年来,我们逐步体会到,德育要与心理咨询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功能,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建立了心理测试咨询中心,研究了心理测试咨询在德育中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正像“心理学”不同于“德育学”一样,心理咨询毕竟不是德育。能否在认识上明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能否成功地完成教育任务,特别是德育工作者能否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在德育与心理咨询的关系上至少存在着两个误区,既心理问题德育化和德育问题心理化。

长期以来,很多人是把心理与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的,没有弄清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在德育中,容易把心理问题当成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导致了心理问题的德育化。其主要原因是:(1)长期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温饱问题上,心理问题没有受到关注。甚至有人认为心理咨询是现代社会的奢侈品,就像“休闲文化”是发达地区的奢侈品一样。(2)过分强调政治,往往把人们的一切心理问题都看作是思想觉悟和政治观念问题,不能科学和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心理问题。(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容易把个体的动机和需要简单地看成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忽视社会变革给人们内心世界带来的震荡和不安。(4)对人的素质要求上只重视思想觉悟、知识水平,而忽视了人们心理素质的提高,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甚至把心理疾病同思想认识上的错误混为一谈。这就导致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心理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或事倍功半。

但近年来随着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有些人又过分夸大了心理咨询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咨询应该代替德育,导致德育问题心理化。随着心理咨询热的不断升温,一些人认为传统的德育工作已经过时,提出心理咨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崭新道路”,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一种新形式”,并由此片面地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咨询代替德育,用心理咨询取代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这就致使德育工作矫枉过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以上有关心理咨询与德育关系的两种认识偏向,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是不利的,必须在理论上加以纠正。而这首先涉及到的是对人格与品德这两个基本概念的界定及其关系的认识问题。

二、两个范畴:人格与品德(道德品质),心理咨询与德育

1.人格与品德。习惯上,我们认为心理咨询是解决人格问题,而德育是解决思想品德问题。在心理学与教育学中,人格一词虽然广泛使用,但却很难为之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本文倾向于将人格定义为“个体在适应客观环境时所显示的独特个性”,此个性是在环境、遗传、教育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个体的心理倾向和各方面的特征。一个人的人格只有一种,但组成人格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却有很多,可供描述的如人的兴趣、动机、需要、理想、信仰、世界观、性格和能力等。而思想品德通常指个体的内在政治、社会信仰、世界观、道德观及法律意识等等。人格与品德是既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两个范畴。

(1)它们都指个体内在素质因素,都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二者均属于心理现象的范畴。虽然这种反映包括一些共同的要素,如信仰、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而且这些要素所包含的主要意义相同,但反映的色彩却是有差别的。反映思想品德的客观事物偏重于一定社会或阶级意识。如社会主义的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备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而我们在研究人格结构时,却并未强调个体所处一定社会的阶级利益、政治背景等与社会意识相联系的社会倾向因素。如《卡特尔十六种个性因素》测试,对于“乐群性”个性特征的测试,某些学生表现出缄默、孤独、落落寡合、处事谨慎等;也有些学生外向、热情、合作随和、适应能力强等。从这些特征中我们无法知道个体的政治立场、思想和道德状况如何,一个缄默孤独和一个外向热情的孩子都可能是热爱祖国的。

(2)它们虽然都有优劣或好坏之分,但二者的具体标准存在差别,同时又具有统一性。如我们在讲人格健康的标准时,一般强调个体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能正视现实,接纳他人;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对社会有责任心;具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有独立、自主的意识等等。我们讲品德(道德品质)的标准时,一般指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包括鲜明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思想素质包括社会主义的思想觉悟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素质包括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和生活道德等等。因此,思想品德着眼于社会、国家和时代的任务,而人格内容强调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因此,思想品德着眼于社会、国家和时代的任务,而人格内容强调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的关系等。相对来说,品德更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而人格更强调个体的自然属性。但二者又有统一性,是表现在同一个体身上的不同素质特点。所以有人从两者的统一性出发,把它们归结为人的心理素质的10个要项:强烈的爱国心、进取心、献身精神;正直、诚实、守纪律,遵守社会公共行为准则,法制观念;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善于合作,正确评价自己,善于理解别人;适应社会环境,懂得适时、适度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具有广阔的视野和灵活的头脑,乐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以积极心态对待变革和变化;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有不断吸收新知的自觉要求,善于自学并灵活运用知识,树立攻克难题的心理优势;自信心、意志力、勤奋刻苦精神,敢于面对挑战,正确对待挫折,锻炼受挫的恢复力;具有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投入生活;脚踏实地,乐于从基础实践做起,从“基层”起步;树立效率观念,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学会以最少投入获较大效益等等。从上述要项可以看出,它们是个体的人格与品德因素的高度综合,因此人格和品德是统一的。

(3)两者的联系还表现为形成过程的统一性。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个体人格的完善过程。因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的实质是个体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而知情意行的活动过程是许多人格因素,如动机、理想、情感、意志等的参与及协同作用的结果,并且思想品德要求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动机、信念、理想、能力水平等一些人格要素上。因此,无论人格的发展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是诸种心理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

2.心理咨询与德育。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德育旨在使个体具有一定的政治观点和立场,具有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及一定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等等。而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促进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因此,它是一种技术性的服务,也是一种教育影响。心理咨询与德育有着共同的目的,即培养人格完善的发展的人,但它们的内容、实施方法及其理论依据是有区别的。

(1)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心理咨询主要是以心理学理论,如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及认知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德育主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2)虽然有共同的目的,但具体任务不同。德育主要是解决政治观念、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规范及法律意识等问题。心理咨询则强调个性和谐,使对象摆脱消极情绪,确认内在价值,了解自身需求,洞悉自身心理特点,提高自我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明确生活目标,建立“社会一个人”协调的生活模式。(3)两者的内容不同。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劳动观念及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等,而心理咨询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卫生、学习生活、智力发展、恋爱婚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人格评定、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变态心理等。(4)两者采用的方法不同。德育主要采用说服、集体教育、环境陶冶、实践锻炼等方法,具有公开性、群众性等特点。心理咨询则注重渲泄、暗示、自由联想、角色转换等方法,具有个别性、保密性、教育者倾听等特点。(5)运作机制不同。德育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规范”过程,个体被动适应它提供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符合”就予以公开性肯定、奖励,“不符合”就予以公开性否定、批评、惩处。而心理咨询虽然也会提供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健康心理的模式让学生参照,但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接受的基础上改造、建构其心理世界。在心理咨询中教师一般没有对学生的否定权,教师永远理解、尊重、信任、接纳学生,即便对有严重心理障碍者也一样。这与在德育工作中对待犯了严重政治、思想错误的学生的态度是不同的。

3.心理咨询的德育功能。以上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德育与心理咨询的联系与区别,但心理咨询究竟对德育有何作用或者说具有哪些德育功能呢?

一是补偿功能。(1)观念补偿。心理咨询使德育工作者进一步丰富了德育观的内涵,它明确了德育工作者的地位不仅是主导者、者和塑造者,而且更应是协助者和治疗者。一方面,德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不仅是组织者和设计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不仅是组织者和设计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内在信息的接受者。因此,德育过程不仅是以掌握道德知识、训练行为习惯为基础的过程,更是一个注重学生潜能开发、元认识能力培养及其他人格因素发展的过程。(2)方法补偿:传统的德育主要运用说服、榜样、评价、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虽然这些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在具体运用时往往过分强调外在强化,强调社会要求等外在影响。而在心理咨询中,教育者的地位由主导者、者变为协助者和治疗者,因此,教育者往往根据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和认知分析等理论中的具体方法,如疏泄、自由联想、暗示、系统脱敏、厌恶疗法、催眠疗法等来发掘学生心理中的潜意识能量,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3)内容补偿:传统的德育,主要使学生在政治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它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一些最起码、最基本和最一般的人格内容,如学生的社会适应、职业选择、应付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咨询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德育内容提供了补偿。

二是指导功能。(1)在对象的研究上,心理咨询为德育提供了客观基础。如通过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测试、疏泄、自由联想等手段和方法,掌握学生的“内在冲突”、“心理危机”、“行为障碍”及人格特点,有利于分析学生人格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2)在方法上提供了理论基础。传统的德育把学生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在心理咨询中,我们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一个具体的人来要求,它强调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人格缺陷。教育者一般不急于对学生暴露了思想和行为问题作出判断,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合适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三是调节功能。(1)克服意义障碍。影响教育效果的内在因素是学生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所谓学生的意义障碍是指由于学生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的存在,使其对道德要求和意义的理解受到阻碍,从而对教育目的要求、措施手段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和消极行为。学生产生意义障碍是不可避免的,教育者如果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如压制、惩罚等,一般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如果采取心理咨询中的一些方法,如疏泄、暗示、角色变换等方法,效果肯定会好些。(2)建立良好的心境。心境具有弥散性特点。如心情愉快时会感到周围的一切充满生机,富有一种喜悦的情绪色彩;抑郁不快时,就可能“见花落泪”、“对月伤心”。因此,良好的心境有利于调动人的主动性,提高活动效率。心理咨询则能改善学生的不良心境,指导他们采用自我暗示、适当发泄、转移注意等方法来调节自己的心境,以达到人格发展与环境和谐统一。(3)矫治心理疾病。目前,许多学生由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产生了各种生理、心理反应,如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一般的医药措施只能缓和症状,采取德育手段也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但如果采用咨询中的某些行为治疗方法,则能帮助他们克服某些行为障碍,从而进一步改善情绪和消除不良生理、心理症状。

三、德育与心理咨询的角色冲突与统一

在实际工作中,无论德育工作者还是心理咨询工作者,常常会产生多种角色的冲突。

首先是工作依据上的冲突。作为德育工作者的角色体验,工作的依据是比较确定的政治观点、哲学思想和道德标准等,常常使用它们来教育学生掌握其内涵并以此来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从而让学生作出价值判断,并通过强化途径来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作为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角色体验,其工作的依据是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不把自己对生活的看法、真善美的标准等强加给学生。由此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出现“价值导向”观点与“价值中立”观点的冲突。

其次是工作重心上的冲突。前面已阐述过德育的着眼点在于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方面,强调社会的政治观念、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等,倾向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而心理咨询是着眼于个体的自然属性,强调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本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取向,达到独立自主,自我实现,倾向于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由此,在工作中,常出现是以“社会利益为重”还是以“个体利益为重”的矛盾与冲突。

再次是工作原则上的冲突。工作原则是工作指导思想的保障,德育要求教育者要有敏锐的眼光,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发现问题要及时向有关方面汇报,与有关人员取得联系并尽快解决好问题,这是一种“公开的”教育原则。心理咨询却正相反,“保密性”是心理咨询的首要原则。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学生怀着对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信任,倾述自己内心的隐密,期望得到同情和帮助。为来访的学生保密是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也是心理咨询取得学生信任、取得成效和提高声誉的重要保障。因此,工作中常有“公开性”与“保密性”的原则冲突。

面对德育工作者与心理咨询工作者角色的种种冲突,我们应开拓视野,寻找减少冲突、协调发展的突破口,有效地促进心理咨询与德育间的联系,以提高学生做人的素质。公务员之家

因为从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可以看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其认知观念上的偏差。这就需要我们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真正的内心感受,从德育的角度来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弄清楚学生中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原因,以及思想认识上出现的误区,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他们。这就要求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具备的思想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认真研究和掌握心理学规律,有效地改进我们现有的工作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两种角色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德育工作,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心理咨询论文:心理咨询中的人性化理念论文

摘要:本文探讨了心理咨询中人性观的概念,进而提出咨询理论与技术的应用应该具有一种折衷主义的态度,同时从这种态度出发,分析了五种主流咨询理论折衷主义应用的可能。

关键词:心理咨询;人性观;折衷主义

一、咨询者的人性观是对来访者的人性观照

人性观就是对人性的认识,在心理咨询中,就是对遭遇心理与行为方面问题的潜在来访者的心理与行为以及它们存在于其中的人文环境、二者的相互作用的考察,其结论是对人的性质的抽象。从传统上说,人性观抽象可以以纯粹的方式比较人与动物的不同,尤其是人对动物界、自然界的超越属性;也可以以社会现实的方式用善恶进行总结;还可以以推断行为因果和人性本身的条件的方式表现出来。及时种方式并不能引出对“病人”和正常人的区分,故本文中未有涉及;第三种方式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了科学实证的领域,本文中或有涉及,但不应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而只是作为论述的材料;本文使用的是第二种方式,即使用含有价值标准的人性抽象作为对人性观概念的外延的界定。进一步的分析可以知道,这种抽象既可以以抽象的价值为评价标准,也可以以对社会的适应为评价标准,后者在其本质上是以主流文化的价值信念为标准的间接评价。由于适应概念显然具有更为广义的范畴,也较为切合心理咨询的实际,因而本文中使用适应的标准即以主流文化的价值体系进行间接评价的标准。鉴于主流文化的价值体系并不能很现实地从文献中检索出来,所以在讨论时,实际上是采用了实用主义的观点,即是否影响了社会功能的实现和是否造成了主观上的痛苦。对于一些案例而言,两者是同时出现的。由于这些影响和痛苦都还不具有操作定义的条件,但都具有可识别的表现,因而这种评价实际上暗示了对更为广泛的人群的推广。

人性观与心理咨询的理论、技术相辅相成,作为哲学的出发点之一和咨询的方面而存在于咨询工作中。在咨询师分析来访者的问题性质的时候,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态度。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传统即“主流”心理学的传统主要地针对问题发生在来访者身上的原因、形式和变化的可能:社会标签论代表了在实践中看来不很现实的另一种态度,即研究什么使得在来访者身上发生了问题,力图从来访者的环境的方面,主要是并不完善的现实社会方面出发考虑问题。还有第三种态度,即考察环境与人的交互作用方式,虽然在社区心理学里面有从环境着眼的可能,但无论完形理论或交互作用理论更关心的还是前来咨询的来访者对改变自身的问题所做的努力,因而与主流心理学的传统殊途而同归。及时种态度也较为现实:来到咨询室寻求帮助本身表现出改变现实遭遇的愿望,即我们常说的痛苦背后的希望,而这种希望可以作为来访者内在冲突中的主要方面加以把握。

我们把操作主义、经典的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作为三种典型的理论模式加以考察,同时认为其他理论形态可以看作这三种理论的变式或中间状态。在这三种理论中,人性观的矛盾十分的明显,操作主义以咨询者为主导的力量,从实验室中获得技术的支持,而视来访者为被动;精神分析以为非理性决定人,决定人性,而以某种特定的结构解释心理和行为;人本主义希望在咨询室中令来访者发现自身的价值和潜力,并且在多次的来访中巩固这些发现的生态学效度。虽然我们在直觉上感到折衷主义的合理性,而且也确实注意到了不同理论技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作为一般咨询者,比如学校的专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又不可能以特殊治疗立场自居,而拒绝禁忌症学生的求助,这时,与人性观冲突纠缠在一起的各种方法、技术之间的冲突,便突出地令我们感觉到有必要在理论和应用上寻求突破,最终形成一种有价值观的折衷主义模型。这样说是因为咨询者作为普通人不能具有矛盾的价值观,否则,或者使用一种并不相信其理论的技术而隐含着对来访者的欺骗暗示,或者使用多种技术带来的各种价值观冲突作用于咨询者观念深层的问题,或者,第三种可能是认识到并没有必然的冲突或者冲突可以现实地加以解决。方法任选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看起来已经充分地把握住了最为有效的第三条途径。而且在一次调查中,美国咨询师倾向方法任选的人数比例超过了占主流的其他四种理论即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合理情绪和人本主义的特殊咨询师的人数比例之总和。就我所了解的有限的材料来说,这种现象在理论上仍然是个谜:如何能折衷主义地使用各种技术而不为它们之间的冲突所左右呢?

一把锤子可以砸钉子,一支钢笔可以写字,钢笔和锤子并不冲突,但一旦用钢笔砸钉子或者用锤子写字就遇到了冲突,但用钢笔和用油笔在写字上却不发生冲突。工具的冲突发生在工具先验占有的目的上,几种典型的理论都假定了自己的治疗观和方向,也就先验占有了特殊的目的。但对于我们这些最一般的实践者来说,却只有一个目的即改善来访者的人性状况,或者说,免除他的痛苦,恢复他的功能,包括祛除他的多余反应——如果他需要的话。

这样我们就从方法的冲突而转移到了价值观、人性观或称咨询理念的冲突上,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是我们自身的咨询理念:作为折衷主义方法的前提,这种咨询理念存在的合理性就是平等地承认各种咨询理念的合理性。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它和各种具体的理论必然有着冲突,因为它承认了冲突的双方,所以冲突双方就要同时反对它;而作为一种支配技术的理论,它却必须同等地判定不同的技术所具有的先验的合理性。

这样我们就到了咨询观念的构成上,它首先必须是描述性的,涉及解释以上包括预测和控制的都应该留给实证,虽然临床本身就是实证的一种方式,但理念的内容过于间接,如果可能,当然希望把它从实证的解释循环中解放出来。也就是说,用大家都能够理解的描述方式陈述我们的咨询理念,而且描述一旦遇到与其他观点的冲突,只要冲突合乎逻辑地存在,需要改变的总是这种描述本身。就象我们已经做的那样,把我们和来访者共同遇到的问题定义为“社会功能的缺失和主观的痛苦”,若两者共存于一个案例中或在一个案例中只存在其中一个,都是合理的,但若有一个案例中两个都不存在,描述就需要加以改变。所以我们把目的定义为“免除他的痛苦、恢复他的功能,也包括祛除他的多余反应——如果他需要的话”,其中第三个内容是据行为主义加上去的,加上它可以避免关于痛苦的无效的争论,于是就加上它。

可能这意味着科学上的“耍滑头”。如果折衷主义和实用主义是滑头的话,人性观的超越本质上就是在“耍滑头”。因为它试图避免实际上是价值观各执一辞的无结果的争论,从而获得使用每一种技术的许可。但也因此,它就不能回避它如何处理价值观的根本问题。

二、折衷主义的理论探讨

折衷主义模型的这种形式的前提假设是:主流文化形成了符合它的要求的多数人的价值观。多数指正态曲线上的大数,它的边界概率需要从实际的调查统计中得到,但作为一个假设,它不为目前心理测量学的落后所导致的各种现象负责,换句话说,象很多理论已经认识到的那样,象主流文化这个包罗万象的概念所暗示的那样,虽然我们可以试图小心地在定义文化时摆脱价值观的内容,但仍然不可能避免我们所说的价值观和主流文化相互循环论证的可能,而且在对革命和变革的考察中,我们发现它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在先”的问题在概念上有一团尚待澄清的云雾。但是即使到了那里,也还不会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问题发生必然的冲突,因为这团云雾只是概念上的。当然,那也超过了本文的概念限制。

主流文化培育了多数人合乎要求的价值观,但不是全部的人,也不是人的全部的价值观,因而可能有价值观发生冲突的情形,但就全部的来访者而言,也并不必然是价值观方面的冲突。价值观与主流文化相冲突和使自己的行为适合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可以区分成两种不同的概念:前一种概念将着眼点放在价值观上,后一种概念将着眼点放在行为模式方面,在二者相互交叉的部分,二者必然地发生冲突。但冲突并不是必然地要受到我们的重视:在这个区域的两个方向之间,我们选择现实的方法任选,即行为主义拿来对付独特的行为模式,独特的行为模式如果并不必然多余则选择另一个方向:精神分析传统及其延伸的存在主义传统或人本主义传统,也许正是在存在——人本主义的作用下,才出现了行为主义与其他两个学派之间的理论形式:合理情绪疗法以非常具体的方式,或者说行为主义的方式,处理着来访者的价值观冲突。

这样,我们在价值冲突的层次区分开行为主义和其他,而区分的手段是独特行为模式的多余化,当然,象我们说过的那样,作为一种对理论本身的描述,可能会从心理学史中吸取很多可以利用的观点来丰富它,也可能会从实践和理论的争论中吸取很多可以接受的观点来完善它。

价值冲突在弗洛伊德的理论里是超我与本我的冲突,而在人本主义那是似乎是人潜在的价值、能力与实际的认识之间的冲突,虽然人本主义在其历史源流上与经典的精神分析存在着某种关联,但考虑到精神分析运动中有名的两次分裂和现实中发展起来的理论之间概念的不可通约性,我们只能使用一个方面的术语,来描述冲突即必须加以区分的对象,作为一种平衡,却必须使用另一个方面的思想作为判别冲突的标准。也就是说既然形式上同时使用两方面的标准是不可能的,而单独使用任何一方面的标准都将陷入一个逻辑上的陷阱;若将两方面的标准统一起来一方面可能导致第三种观点的出现——那是我们要刻意地避免的,另一方面可能陷入自身的逻辑陷阱而隐藏了冲突,所以我们两次均衡地使用两方面的标准来达到我们折衷的目的,及时次是把现象区分成两方面考察的结果,第二次对双方冲突的区域作出实际的判断。在这里,弗洛伊德的术语的规范性令我们不得不投入一次神秘的超我之中:弗洛伊德对歇欺底里的症状和机制的分析至少在少女杜拉身上让我们看到了科学的奇迹,而这种奇迹在行为主义或人本主义那里大概要谦让给红十字下的化合物和手术刀。“超我”与“本我”的冲突在每个人的自我结构中都是存在着的,但若要使这种冲突有效地意识到,精神分析的催眠术和极富震撼力的乱伦情结即使不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十分便利的。另一方面,当来访者已经明确冲突的状况,那么根据矛盾律,应该是来访者内在的希望在咨询者的帮助下战胜痛苦。而试图向一个人灌输一种他不敢相信的事实——三岁的时候在思想上强奸了自己的母亲——如果不是徒惹讨厌的,那也将旷日持久。内在的希望不是别的,正是人的潜力与价值向现实提出的要求。

在我们违背原则地冒险之后,我们回到我们的主旨上来:当我们的来访者对自己身上发生的价值观念冲突的事实不能清晰地描述和分析的时候,必须用重炮打开他现实的视野;而当来访者自身的冲突表面化到势均力敌的时候,则只须为他的希望助一臂之力,也就是说我们在价值冲突的意识水平上区分两个立场:

是意识还是无意识在起着主导的作用?人的潜能和价值向现实的要求即希望已经获得了多大程度的实现?

在意识比较充分地把握了自己的冲突而希望还只是萌芽的种子那样弱小,笔者们建议使用理性情绪方法,即第四种主流的理论方法。

总结起来说,我们试图分析如下立场和有效性:

(A)多余行为模式;(B)潜意识的冲突;(C)情绪化的冲突;(D)盲目自由的人。

需要进一步解释的是C和D之间的矛盾性质,也就是B和C相互冲突而同时被放弃的领域。合理情绪疗法象他的名称所指代的那样,把理性作为刺透非理性黑暗的一把利剑,在艾伯·艾利斯的手中有力地挥舞着。实际上这种方法在我们的实践中适合很多来访的学生,他们并非失去了希望,只是笼罩在他们的思维上面的,只有情绪世界的凄惨和黑暗,也就是说,合理情绪疗法一方面补救了在使分析者的神秘迷宫化为虚幻的充分意识领域中的精神分析,另一方面则谢绝了在使咨询者的大慈大悲成为空想的非理性情绪领域中的人本主义;后者在这时显然在使用着探询之类的违反罗杰斯原则的术语,就象前者在丢掉了催眠术之后的漫长等待一样。

实践与理论同时的成长使我们对于边界的分析可能没有穷尽的时候。事实上在掌握了自己的意识的人本主义的领域的边缘,有着一大群反复地认识着同一件“真理”的“蠢人”们,这群既不表现出非理性情绪从而可以使他向上一个层次跃迁,也不表现出多余行为或潜意识冲突而压抑或躯体化的人,在巨大和多样的未来可能性面前茫然若失,咨询师很可能会一改往日的慈眉善目而大声(或小声)地呵斥他意志力的不足,然而在交互作用或完形主义的治疗室里,他们却如鱼得水地学会了本来不足的行为模式:不足的行为模式一方面解放了自由中盲目的空谈者,另一方面则与行为主义多余的行为模式一较短长。从而我们在数字5中发现了一个完满的圆。但是我们必须在这个圆中看到:虽然理性情绪和交互作用似乎是作为填空补缺而出现在我们的折衷主义大拼盘上面,但只要我们从一开始使用了另一组分析对象,比如,行为主义和合理的情绪,我们便可以改写我们的分析而结论却是一样。当然,它必须时刻注意到自己的折衷性质即向其他理论和观点的开放性质,却拒绝任何一种化的原则。公务员之家

三、从情绪出发的人性观照

在实践中发现五种主流的疗法与情绪表征之间具有某种可能的关系,作为必然要受到科学批判的一种理论认识,笔者将它们简单地附述于后。

“行为主义的”各种情绪源于某种多余的通常是刻板的反应模式;而不是相反。

“精神分析的”各种情绪首先表现为压抑、抑郁、沉默、悲观、意识保存完整的逻辑性。

“理性情绪的”各种情绪正如艾伯·艾利斯所指出的那样,透露着糟糕至极的判断。

“人本主义的”各种情绪变异度很大;而且也不稳定,但空虚和无聊较常见。

“交互作用的”各种情绪首先引人注目的是自卑,是现实的逃避人际环境之后的省思。

对于咨询者而言,来访者首先表现出来的可能不是清晰的“问题”,而是可以经验地加以识别的各种情绪,所以对人性的判断,也许应该现实地从来访者的情绪开始。而人性观的概念,在外延上应该现实地容纳来访者的全部自我表现,人性观的抽象层次,在心理咨询中不取决于理论的“正确”而取决于方法的实用。

须要说明的是,即便我们在理论上做了尽可能充分的分析,最终检验和发展理论的,只能是实践和实验,也就是说,从人性观概念出发的折衷主义与其说是一种咨询理论,不如说是对咨询理论应用条件的接受而把检验留给实践的一种标榜客观的对咨询理论的态度。

心理咨询论文:心理咨询发展论文

1.我国心理咨询的特点

1.1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

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亚健康人群。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较快,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因利益分配、竞争压力、观念冲突引起各种矛盾剧增,由此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值得关注。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对全国21个省(直辖市)的39个城市取样研究报告表明: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具有轻度心理问题,应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急需获得心理咨询与治疗。[2]据此推算,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1.2我国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

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是心理学,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比较滞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程度低,心理学理论研究比较滞后,心理学专业人才比较少,心理学培训机构的实力较弱、社会机构的建设不够壮大。由此导致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在知识普及、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行业规范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约。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当前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将来心理咨询行业的成熟和规范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

1.3我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有着深刻影响

心理咨询作为心理科学在咨询领域的应用,反映了一定的超文化的科学性,然而,具体的心理咨询理论、技术、取得的一些经验性的成果局限于一定的文化背景。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心理咨询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风格等方面影响着我国民众的心理。由此导致西方的某些心理咨询理论不适合中国人的心理特征或者对中国民众的心理辅导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的影响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发展方向。

2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取得的成绩

2.1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国在心理咨询的宣传方面取得一定进步,翻译和编著出版的介绍心理咨询技术和心理咨询知识的书目已多达几百种,刊登有关心理咨询的文章的学术类与普及类期刊之和多达数十种,包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杂志》、《心理与健康》、《大众心理学》等。关于心理咨询方面的文章在近几年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集2001年到2008年期间的文献,以“心理咨询”为主题搜集,据不统计,共有5083条;以“心理咨询”为篇名搜集,据不统计,共有833条。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2.2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

就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来讲,我国公众对心理咨询经历了从怀疑到初步认同的过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缺乏了解,一提起心理咨询,人们总是想到精神疾病,公众对心理咨询持漠视和怀疑态度。最近几年,各方面关于心理咨询的报道使公众对心理咨询有了比较客观的了解,我国公众特别是城市居民越来越积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有所改善,持逐步接受态度。2008年零点调查公布的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共10个大城市3254名常住居民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存在心理问题时,35.1%人愿意寻求心理医生帮助,38%的人视情况而定,有26.1%的人明确表示不去看心理医生。[3]以上数据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越来越多的人可能成为心理咨询的对象。

2.3我国心理咨询专业化建设取得较快进展

我国心理咨询起始于医院,其后在高校取得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心理卫生协会成立了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委员会,促进了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为了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我国启动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当前,我国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已经遍布全国。有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7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112个;截至2006年9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机构149个;到2007年9月,我国心理咨询师队伍已壮大到12万人。[4]我国心理咨询机构的完善和心理咨询师队伍的壮大促使我国的心理咨询沿着专业化的道路较快发展。

2.4我国心理咨询的法规建设逐步加强

当前,我国心理咨询建设逐步法制化。近几年来,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颁布了很多标准,心理咨询机构的建立趋于完善,人才的培养初具规模。2001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正式公布。2002年,心理咨询师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同年7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布正式启动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启动国家心理咨询师远程培训项目,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2004年4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在全国正式进行。2005年10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2005年版)》的颁布,从此正式为心理咨询师确立了职业规范。2007年制定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用文件的形式颁布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标准》(及时版)和《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及时版),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咨询的管理体制,规范了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职业行为。

3.我国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3.1我国心理咨询的市场需求不旺

虽然我国公众逐步趋于对心理咨询的认同,然而由于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民众比较保守,出现心理问题时,宁愿自己去面对困难,也不愿意求助咨询人员的咨询服务,加之我国心理咨询服务市场良莠不齐,增加了一些人的顾虑,另外心理咨询要收取不菲的服务费,也让一部分人对心理咨询望而止步。2007年中国一些地区就出现了由于缺乏咨询对象,心理咨询机构处境艰难的状况。[5][6]心理咨询的呼声较高但有效需求不足的“冰火两重天”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蓬勃发展,是我国一线心理咨询工作者需要努力克服的问题。

3.2我国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

2008年秦漠教授等对我国六大区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调查表明:我国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让人担忧,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学历背景为心理学的仅占总体的34.8%。秦漠教授分析认为,许多人可能是在接受了一些在职专业培训后进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工作的。[7]和国外咨询人员一般要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并且经过长达5年以上的专业训练相比,我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专业基础非常薄弱。学校部分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是从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员转来,这些人员虽具备心理学背景,却缺乏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和实践;医院心理门诊的医务人员多是医学出身,没有系统地接触心理学知识;社会团体的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质同样让人担忧。从专业背景看,我国的心理咨询师大多不是学习心理学专业,而是其他专业的心理学爱好者;从接受专业培训情况来看,咨询师的接受的培训时间短,专业素养与严格意义的咨询师的从业要求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的培训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3.3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

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道路,然而,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发展也存在较大隐患,原因在于我国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服务缺乏有效监管。具体表现在:及时,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认证和资格审查不严。有些未经心理咨询资格的认证的人员或只经过简单培训的人员也进入咨询领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第二,心理咨询行业职业资格缺乏统一标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有“心理咨询员”和“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认定,卫生部有“心理治疗师”从业认定,中国保健协会和人才交流中心又推出“心理保健师”的人才评定。[8]第三,我国没有建立起心理咨询工作效果评估和督导体系。我国一级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标准未启动,心理咨询的督导工作缺乏专业人员的完成。[9]基于以上原因,我国心理咨询服务行业管理比较混乱,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制约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化发展,需要国家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加强协同,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3.4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任重而道远

我国现有的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多引进于西方,而针对我国人民的心理特点所进行的研究不足。由于文化差异,西方心理咨询的一些概念仅仅是西方心理咨询发展的特定环境的产物,翻译的西方心理咨询理论并非适应我国人民的心理。有鉴于此,我国心理咨询工作者强烈地呼吁加强心理咨询理论的本土化,创建适合本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理论,并为此做出了一些创造性的工作。1999月,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的心理辅导国际研讨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林孟平教授在其主题演讲中提出了这个问题,引起了与会者的较大关注,并引发出广泛的研讨。[10]2001年12月,在清华大学召开了“华人文化与心理辅导的国际研讨会”,来自台湾、香港、大陆等地的一百多名心理咨询专家和临床学家热切地讨论了心理咨询本土化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本土化的治疗技术、方法。[11]近几年,诸多的学者撰文对我国心理咨询的本土化从发展历史、结合文化到创新技术、培养人才诸方面都作了深入的有意义的思考和探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的目标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未完成适应国情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不成熟,还需我国心理咨询人员特别是专家在此方面作出贡献。

4.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心理咨询初步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可,并走上了专业化、法制化的发展道路,我国的心理咨询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心理咨询市场推动力不足,咨询人员专业素质偏低,职能部门监督管理有待加强,以及心理咨询本土化转型未实现,因此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历程实现成熟和完善。

论文关键词:心理咨询发展问题

论文摘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心理咨询体系建立以来,我国心理咨询取得了初步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在理论研究、舆论宣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并沿着专业化、法制化的道路向前推进。然而也应看到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持续发展面临着市场需求不旺、工作人员素质偏低、管理监督体系不完善、心理咨询未实现适应国情的转变问题。本文对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心理咨询论文:高校朋辈心理咨询员分析论文

一、朋辈心理咨询员自身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

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员作为教师(或学生)的普遍一员,其自身也有着“七情六欲”,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是与求询者一样的问题。如果朋辈心理咨询员自身心理素质、专业素质不过硬,那么他们将很容易被求询者所“感染”,甚至于同病相怜,这不但会耽误对求询者的辅导与治疗,而且会害了朋辈心理咨询员自己。因此,朋辈心理咨询员上岗前必须经过一定程度的系统培训,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掌握必要的咨询方法和技巧,以确保在各种类型的心理患者面前能做到“不误导且能自保”。

二、朋辈心理咨询员要能始终把握住“心理健康的标准”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要求咨询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着清晰的认识,并能做到始终用这一标准来对求询者进行辅导。本人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特点:(1)快乐。虽然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快乐的时候,但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情绪是积极而愉悦的,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豁达的,他在不快乐的时候善于宣泄、并能较快地从不快乐的状态中恢复过来。(2)行为有效。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的行为是有意识的,并且有一定的目标性;他能较妥善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心理、情绪以更好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3)与人善处。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做到跟多数人相处融洽,善于尊重他人,容纳他人,与人易达成共识。(4)耐挫能力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正视失败,在失败面前不会一撅不振;还能正确面对成功,在成功面前不会得意忘形、停步不前。(5)自信心较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为人处事不卑不亢,对自己的行动充满自信,同时不自以为是,为人谦虚、处事谨慎而不独断专行。

三、朋辈心理咨询员要正确认识求询者的“本土化”特点

有这么两组漫画:及时组描绘的是美国的一对青年大学生。女生对男生说:“你看起来心理有点问题”。男生听完后说:“是吗,那我得回去看看家庭心理医生。”。女生羡慕地惊叹:“你竟然有家庭心理医生!”。第二组描绘的是中国大陆的一对青年大学生。当女生对男生说“你看起来心理有点问题!”时,男生听完后显得很沮丧,低着头自言自语:“是吗?……”然后,黯然走开了。同样的情景,同样一句话,为何不同国家的青年大学生的反映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青年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有着一种“本土化”的反映。

正确认识大学生的“本土化”特点,是朋辈心理咨询员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我们的学生往往会逃避心理问题,认为身体有问题的人能得到关爱、照顾,而心理有问题者却会被人歧视、甚至打击。他们普遍有三个特点:首先,他们是晚来的求询者(已造成了心理疾患)。在刚产生心理问题时,他们虽然也感到自己存在着异样的心态或行为,但总担心被别人知道,害怕去找心理老师和心理医生,只有当造成了心理疾患时才会以此为由去寻求治疗。其次,在求询过程中,往往将情感问题躯体化,只报告身体症状,而隐瞒心理症状。当你问到关于心理上的敏感问题时,许多来询者会隐晦其词或故意避开。再者,他们对所陈述的内容能否保密极为关注,非常担心自己的“私隐”被周围的人知道。

四、朋辈心理咨询员要有“本土化”的工作理念和方法

面对有着“本土化”特点的大学生群体,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必须“本土化”。首先,对心理问题的关注要“本土化”。西方人认为是心理问题的,我们不一定觉得是问题,例如,西方性解放、性混乱了几十年,他们对性方面的问题特别关注,在这方面的理论、治疗方法特别丰富,而在我国对这些问题就未必如此关注。

其次,对心理咨询工作的理念和方法的运用要“本土化”。心理咨询的许多理念、治疗方法都是从西方引进来的,在西方适用的理念,在中国就未必适用,必须结合国情、地方特点加以改造创新,才能使之在我们的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再者,研究问题的方法、方式要“本土化”,要不断创新。譬如,就问卷调查而言,由于西方人个性化较突出,参与意识较强,往往调查结果能反映调查对象的真实想法或情况。而我们的学生在填写问卷时可能会表现出“应卷反映”(如揣摩学校、老师希望自己填写哪项),社会“暂需反映”(被社会舆论左右)、“中庸反映”(趋向于选择不好不坏、不偏不倚的选项,避免极端化)。我们必须对调查结果在何种程度上能反映出事实的真相进行认真的分析。可见,在西方行之有效的咨询方法,在中国不一定有效,我们必须针对求询者的特点采取相应有效的咨询方法。

,表达沟通用语要“本土化”。由于心理咨询的许多理念、治疗方法都是从西方引进来的,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地进行理解、翻译、消化、改进和利用,其中包括正确地表达(书面和口头上),即心理咨询方面的有关用语要使用国语,要符合国语的标准并利于求询者理解和接受。

【摘要】本文对高校朋辈心理咨询员如何才能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探讨,指出高校朋辈心理咨询员自身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要能始终把握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并用这一标准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重点介绍了高校朋辈心理咨询员如何正确认识大学生寻求心理辅导时的“本土化”特点,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树立“本土化”的工作理念、掌握“本土化”的工作方法。

【关键词】高校朋辈心理咨询员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思考

心理咨询论文:心理咨询方法在德育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心理咨询与德育有着共同的工作对象,工作的原则、方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他们是学校学生工作中两支不可缺少的力量。长期以来,德育的实效性比较差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德育工作中忽视了学生心理特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德育合理地借鉴心理咨询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方法必将使其更具有实效性。

[关键词]心理咨询德育方法结合

21世纪的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但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需要靠教育。对于我国来说,要确保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就必须重视教育,特别是重视教育中的德育。因为正如俗语所说:“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一个越是拥有渊博知识的人,如果缺乏应有的德性,那么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更需要教育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而目前德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本文试图探讨把心理咨询方法与德育方法结合起来,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心理咨询方法与德育方法相结合是必要的

(一)重视德育与德育实效性差的矛盾,为二者结合提供动力

我国历来都非常重视德育,但传统的德育的效果总是不佳,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德育工作本身对学生心理世界的忽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而心理咨询在这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心理咨询有利于德育实效性的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高低关键取决于能否把外在的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的品德。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个体的情感、意志、性格等对此都会产生影响。如果个体在这些方面产生心理矛盾、困惑甚至形成心理障碍,就会削弱甚至抵消德育的效果。如果通过心理咨询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就会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有利于提高的德育的实效性。其次,心理咨询有利于德育的科学化。传统的德育方法习惯于“填、卡、压”,难以摆脱德育方法公式化和简单化的弊病,难以做到因人而异。而心理咨询不仅能丰富德育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有利于克服德育改造中的某些简单化和成人化倾向,而且运用心理咨询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针对性更强,因此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大胆借鉴心理咨询的原则和方法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保障德育工作的科学化。

(二)心理咨询已成为人们解决思想问题的主要途径,为二者结合提供契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一词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变化,即由传统的无病即健康的认识到生物—医学模式(即认为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的劳动效能状态)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提出的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状态)以及到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观,把心理健康作为健康的重要内容。至此人们在关注心理健康的同时,也把更多的目光投入到心理状态方面,追求心理健康也不再是人们生活的奢侈品,而成为生活的必需。当人们遇到心理问题、心理困惑时,人们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而其中的心理咨询就成为一些大学生求助的主要途径。特别是随着大学校园心理咨询热的不断升温,为运用心理咨询方法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提供了契机。

二、心理咨询与德育的联系为二者结合提供可能

(一)心理咨询与德育的概念的界定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借助语言、文字等媒介,与心理对象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进行信息交流,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问题与障碍,增进心理健康,发挥自身潜能,有效适应社会生活环境。

关于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关系愈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如“平行论”,“取代论”、“并构论”等。我们应如何来把握二者的关系呢?

(二)心理咨询与德育的不同

从以上二者的概念可以看出,他们确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这主要体现在:

1.从理论基础上看,德育工作是以伦理学、道德心理学、德育理论、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的,而心理咨询是以心理治疗理论、人格心理学、意志心理学为基础的。

2.从二者的具体任务看,通过德育主要使个体具有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等;而心理咨询侧重于个性的和谐发展,使个体摆脱消极情绪,在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等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从价值趋向上看,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往往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并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社会需要的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其价值趋向是明确的。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者在充分尊重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作出选择,咨询者应保持价值中立。

4.从运作机制上看,德育是以社会利益为出发点,用符合某一社会、某一阶级的一些规范来约束个体的言行,并为个体的言行提供一种模式,符合这一模式就给予肯定、给予奖励,不符合就给以否定、批评、惩处。而心理咨询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在工作中给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标准和模式让学生参照,是让学生在自己接受的基础上改造、构建其内心世界。

(三)心理咨询与德育的联系

尽管德育与心理咨询确实存在着许多对立之处,但这些并不能掩盖二者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其具体体现在:

1.从教育对象上看具有一致性。二者的工作对象都是人,都是有知识、有感情、有独立人格的学生。一方面通过心理咨询可以有效地调整好心理不适,解决心理危机;另一方面通过德育就可以消除由于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造成的消极影响。

2.从终极目标上看,具有统一性。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德育的目标更强调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从道德教育的本质意义上看,德育不仅具有社会性功能,还具有个人性功能,即通过德育不仅能促进社会发展,而且可以使个性充分发展,个体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德育的人文关怀价值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强调对人自身的关注,促进人的发展和完善,已成为德育的新目标。心理咨询具有明显的个性功能,但其社会功能隐藏其中。在工作中,心理咨询并非单纯以个人利益为重,因为各种社会标准影响咨询员的价值趋向和行为目标。所以说,二者在终极目标上是统一的。

3.从促进个体发展看,具有相通性。无论是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还是德育工作都遵循知、情、意、行这一过程,它们是相互渗透的。因为知、情、意、行的过程中需要许多人格因素如动机、需要、情感、理想等的参与,德育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动机、信念、理想、能力水平等一些人格要素上。因此无论是健康人格的塑造,还是良好品德的养成,都是各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4.从工作原则和方法上具有相似性。就工作原则来说,心理咨询所遵循的诸如开发潜能原则、综合性原则、灵活性原则、矫正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对来访者负责原则等,是着眼于维护来访者利益。而德育所遵循的原则诸如方向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继承和创新原则、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严格要求与热情关怀相结合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等,是着眼于维护集体和社会利益,但在来访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结合上,具有一致性;就工作方法来看,心理咨询的方法主要有精神分析法、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法、认知疗法、催眠法、生物反馈法等,这些方法更强调以尊重和理解为基础,工作的重心是“听”,而德育的主要方法有正面灌输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个别教育法、修养指导法、批评教育法、实际锻炼法、品德评价法等。这些方法是以示范和社会学习为基础,注重言教与身教,强调灌输与疏导,工作重心在“讲”。

从表面上看两者在工作原则和方法上似乎很少有共同之处,然而深入分析就可发现差异背后有着许多的联系。如心理咨询中的认知疗法与思想教育中的说服教育、正面引导法;行为疗法中的奖惩法、模仿法与思想教育中的表扬与批评法、榜样与示范法;心理咨询中的脱敏法与思想教育中的行为实际法等都颇为相似。

综上所述,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就为我们在实际德育工作中借鉴心理咨询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通过本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具体实践证明是可行的。

三、在德育实践中借鉴心理咨询方法探索

(一)适当运用倾听技术弥补德育中说服灌输的不足

在德育过程中,经常用到说服灌输法,即教育者借助于语言把自己所代表的某一社会、某一阶级的观念灌输给受教育者。在此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常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不仅使受教育者的积极性难以发挥,而且极易引起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在心理咨询中通过倾听,就能使咨询师以平等的、朋友的身份对待当事人,能够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呼声、他们的要求和他们对事情的看法,并能理解他们的行为。事实上倾听不仅是为了明了情况,也是为了建立一种和谐的辅导关系,以获得的育人效果。倾听并非仅仅用耳朵听,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听,去设身处地地感受,不仅要明了当事人通过语言、行为所表达出来的内容,还要知晓当事人在交谈中所忽略的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正确的倾听要求辅导教师以机警和同情的态度深入到当事人的烦恼当中去,细心地注意当事人所做所行,注意对方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意,如何谈论自己和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对所遇问题做出如何反应,还要注意当事人在叙述时的语调变化以及伴随言语出现的各种表情、姿势、动作等。从而对言语做出更的判断。

本人在德育实践过程中,一方面通过恰当运用倾听技术,对受教育者的内心需求、思想现状了解得十分清楚,也能依据学生当前的思想状况,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去,从而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另一方面,通过恰当运用倾听技术,了解到受教育者的独特一面以及他们与别人的关系,使教育对象感受到教育者对他们个性的尊重和人格的关怀,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度,为进一步做好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但要想通过倾听技术达到上述效果,教育者在倾听时要注意:①要专注地倾听。通过自己的表情、眼神等一系列言语行为使教育对象感觉到你在认真听他的讲话,他是值得你倾听的人。②善于运用鼓励和重复语句,这样不仅表明你对谈话的专注,能促进会谈继续外,而且能引导教育对象的谈话朝着一定方向深化。③对听的内容不要急于做出判断,一定要克服德育工作中凡事都要用对与错的标准来评价的习惯倾向。在倾听时,先不要这样进行判断,以便教育对象把自己的思想问题暴露出来。

(二)适当运用强化法提高德育中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的科学性

德育中的表扬与奖励是对学生好的思想行为给予肯定的评价,使受表扬与奖励者明确自己的优点与长处,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批评和惩罚是对学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给予否定的评价,目的在于使学生克服缺点和错误,帮助学生辨别是非,明确以后努力的方向,然而这种德育方法,如果不能恰当运用,就不能起到惩恶扬善的作用。

心理辅导中的强化方法是系统的运用一些手段去增进学生适应性行为而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的做法。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它是建立在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之上的,在运用强化法时,为了达到强化的效果,非常注重强化的频率,强化物的选择等。这就给我们在德育过程中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如下启示:

1.在德育中适度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批评与惩罚的实质是负强化,负强化会造成客体某种程度上的心理伤害。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批评与惩罚要适度运用尤其不能经常使用,只有善意的切中要害的,就事论事的和恰如其分的的批评与惩罚才能将暂时的心理挫折变为一种激励力量。否则容易造成学生消极悲观、丧失信心或习以为常、满不在乎。同样,表扬与奖励的实质是正强化,若过多运用就不能使学生感到光荣,也容易使学生不重视,视为无足轻重。

2.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在德育中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然而正如运用强化时需要选择强化物进行选择一样,对于奖惩的方式也要进行科学的选择,即依据学生的特点,特别是学生当前的心理需求,选择能较大限度地起到惩恶扬善的方式。

3.适时地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根据强化原理的及时性,既对教育对象出现的正性行为或负性行为只有及时地进行强化,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学生在品德形成过程中出现的行为应该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

(三)运用行为疗法中的模仿法优化德育中榜样示范教育法

模仿法就是患者按照别人提供的模式、样板来进行模仿,从而形成相似行为的治疗方法。在运用此方法时,特别强调的是:①给患者提供的示范情景应尽可能真实。同时示范事件的顺序应从易到难,由简到繁,呈循序渐进的过程。②示范者应富有感染力。通常情况下,示范者的感染力越强,模仿者的动机就越强,成绩越好。如果示范者高高在上,非通寻常,即使有杰出的示范表现,也只能让模范者自叹不如,有可望而不可即之感。③对正确模仿行为的强化。模仿并不十分困难,尤其是在有经验示范者的影响下,但要将模仿行为吸收、巩固、融合为个体自然行为中的一部分,就需要给予及时的强化。

从以上所述,可以给德育工作中运用榜样示范法以启发。长期以来德育中运用榜样示范法效果之所以不尽如人意,实质上就是因为没有注意到以上几个方面。因此要提高榜样示范法的效果,一方面要注意对榜样的选择。使榜样具有先进性和典型性,富有感染力,即所选的榜样要与学生的实际相接近,这样不仅能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能激起学生模仿的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模仿榜样的行为;另一方面,要对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正确的言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及时给予强化,以使这些行为内化为个体的一部分。

心理咨询论文:心理咨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心理咨询;思想政治教育;启迪

论文摘要:心理咨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有益尝试。高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心理咨询的工作理念,方法、态度正在逐渐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理咨询以其独特的工作角度和方法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社会培养出了身心健康、品学兼优的新世纪人才。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大的变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学生已成为心理问题较多的群体。当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充满热情,他们往往对思想政治教育持有某种偏激看法,甚至表现出排斥、反感、厌恶和抵触情绪。为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我们认为有必要将心理咨询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通过加强心理疏导和行为引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进而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以适应提高人才素质的要求。

一、心理咨询的概述

(一)心里咨询的内涵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使咨询对象的认识、情感和态度有所变化,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疾病康复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的过程。

高校心理咨询主要是指高校的心理咨询人员针对在校学生的学习、适应、发展、择业等方面的问题提供直接或间接的知道或帮助,其目的可概括为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成熟及发展。

(二)心理咨询的原则

1、保密原则,无论您说什么,咨询师都会为您保密,绝不会有第二人知道。所以您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2、信赖原则,咨询师应是信任与接纳的化身,要以满腔的热情、真诚的态度,积极审视求助者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咨询师必须对人的本质有积极的信念,重视每一个体的人性尊严与价值,相信人的可塑性。

3、助人自助的原则,咨询师的咨询过程不是替您出主意、想办法的过程,而是帮助您自己想清楚问题的所在,并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咨询过程中,您自己的心理能够得到成长。因此,咨询是“授人与渔”,不是“授人与鱼”。

4、无条件关注原则,无论您说什么,咨询师都不会以道德的观念去评判事情的对错,你所做的一切都有您做的理由。

5、中立原则,咨询师在心理咨询中应始终保持冷静、清晰的头脑与中立立场,确保咨询的客观与公正,不得把自己的私人情感与利益掺杂进去;咨询过程中不可轻易批评或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求助者。

二、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两者之间的联系

两者在现实工作中的联系。首先,在中国高校,心理咨询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心理咨询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保障心理咨询有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性、性、和感染力。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缓解紧张的心理矛盾,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率。

(二)两者之间的区别

1、两者内容的异同。心理咨询的内容包括心理障碍、心理适应、心理发展咨询三大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个性心理健康教育。一个人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形成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联系密切。一方面,心理健康的人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能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一些错误思想、不良品德往往是在不健康的心态下形成或表现出来的,其中有些违法乱纪的行为本身就是心理障碍的结果。

2、两者原则的异同。两者都是与活生生的人打交道,对工作对象要热情、尊重、诚恳、耐心,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重视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视社会利益,而心理咨询则更强调来访者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除采用个别谈心的方式外,还常采用听报告和参加社会实践等方式,而心理咨询除以言语作为工具外,还可适当采用具有医疗色彩的方法;心理咨询在形式上多为等待来访者求询,在很大程度上以来访者自愿接受咨询为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常采用主动方式,即使教育对象没有主动接受教育的愿望,教育者仍将根据工作需要努力促进教育对象转变。

3、两者方法的不同。心理咨询主要采用个体咨询或治疗、集体咨询或治疗、测量、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一般是等待来访自愿接受咨询,来访者与咨询之间是平等信任的关系,以来访者为中心,咨询者重在聆听、疏导。思想政治教育以党的基本路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理想道德、民主法制和形势与政策教育等为内容,主要采用个别谈话、集体座谈、大会报告、德育课程等方式,积极主动根据工作需要来实施教育,重在传统、灌输,以努力促使教育对象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的提高。

三、心理咨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

通过对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关系的分析,笔者认为,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深层次的关联性,二者应内在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心理咨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如下: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反映。思想也有着相同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头脑中,经过思维加工而产生的,思想与心理的形成过程具有统一性,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不论是健康人格的形成还是高尚思想的养成,都是人的知、情、意、需要、动机、性格等诸种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因素,只有从心理入手,才能掌握学生思想意识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思想对心理起决定作用,支配心理活动的方向;心理对思想有反作用,思想的发展变化受心理因素影响和制约。因此,一方面,心理咨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提供必要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又具有心理优化的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而这些观念反过来又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2、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成熟,心理、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引起焦虑、不安的心理,有时甚至表现出激烈或异常的行为。借助于心理咨询等理学理论和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能促使人们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重新认识,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者从多种学科、多种角度研究思想状况,将思想问题同心理问题区分开来,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正因为心理咨询是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方面有独到作用,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3、思想政治教育应贴近学生思想和心理实际。心理咨询工作只有深入了解来访者的心理实际,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咨询才更有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也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和心理实际的了解。一要充分掌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对外向型学生可严厉一些,这样易使他们受到震动,而对内向型学生则要更多的鼓励和肯定,如果过于严厉,就会使他们丧失信心。二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教育者在灌输新的思想观念之前,首先要了解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在起作用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帮助他们从内心接受正确的思想。可借鉴心理咨询的做法,综合运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深入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4、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心理咨询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起了平等信任的关系。平等信任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利于来访者按咨询者的要求平静地思考、真实地回答和积极地改变。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是外在的社会要求的倡导者,往往处于居高I临下的主导地位,受教育者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次要地位,这样不平等不信任的关系很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抵触反感情绪,教育的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因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信任关系的建立,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应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5、思想政治教育应采用群体与个体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人,即有群体的共同特征,又有个体的个性特征,心理咨询工作既要面向群体,更要注重个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侧重于群体教育,授课、大会报告、集体座谈都是以学生集体为对象,缺乏对个体思想状况的关心和了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效果。群体和个体是相互影响的,群体正确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意味着群体教育的成功。因此,群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方法。

6、心理咨询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如行为治疗理论、认知理论等也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尤其是认知理论,揭示了思想认识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强调思想的变化要经历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思想教育是一个分阶段的长期、反复的过程。认知理论还认为,思想转化的心理机制是认知的失调状态,因此,心理和教育工作者要先创造学生认识上的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就是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过程。这些科学的理论都应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鲜活的质料,对它们的深入研究,摄取其中有价值成分,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和工作的实效性。

心理咨询工作形式新颖,针对性强,与大学生心态特点相吻合,易为大学生所接受,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把心理咨询工作的一些方式法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针对性的重要途径。

心理咨询论文:高校团体心理咨询效果研究论文

【摘要】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充分发挥团体心理咨询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文章在阐述团体心理咨询意义的基础上,对加强高校团体心理咨询效果的对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团体心理咨询效果对策

团体心理咨询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已经逐步开展,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团体心理咨询效果还不够理想。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其心身健康,文章对加强高校团体心理咨询效果的对策进行了分析。

1团体心理咨询意义

团体心理咨询可以让学生在团体中彼此深入了解、互相观察、学习、体验,从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通过交流来缓解大学生活中的各种共性心理问题[1]。同时也为参加者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社会活动场所,创造了一种信任、温暖、支持的团体气氛,使成员以他人为镜,反省自己,深化认识,同时也学会为他人提供社会支持。所以,团体心理咨询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和适应大学生活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2加强高校团体心理咨询效果的对策

2.1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师资力量是提高团体心理咨询效果的有力保障。所以高校要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水平,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强对专、兼职教师进行长、短期培训,提高心理咨询师的知识水平、业务技能和科研能力[2]。

2.2加大学校的支持力度学校对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决定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成败的关键。有些学校领导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心理咨询的重要性,把心理咨询工作仅仅当成摆设,为应付检查而象征性地设立心理咨询机构,泛泛开展一些活动。由此在组织管理、人员定编与设备建设问题的落实上显得薄弱,心理工作难见成效。为使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的积极有效,学校政策应给予全方面的大力支持。

2.3对团体成员进行筛选尽管团体咨询有很多优越性,但并非适合所有的人。咨询团体可分为发展性团体和治疗性团体,有的学生不敢面对自身问题,难于面对治疗性团体,而参加发展性团体;有的学生目标不明确,自身问题并不严重,而参加了治疗性团体。往往在团体咨询活动初期,参加人数有下降的趋势,中途退出的那部分成员是因为目标不明确或发现所参加的团体与自己的期望不符而做出的反应,这样的行为不利于自身和团体的发展[3]。那些表面愿意但内心不愿意或还没有准备好参加团体的个体会破坏团体,使自己或他人受到伤害,因为团体压力可能会导致成员在还没有准备好之前就采取某些不适当行为或自我封闭[4]。人与人之间以及不同情境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面对还未准备好参加团体的个体,采用个别咨询的效果可能会好过团体咨询。当团体咨询师认识到某个成员的问题是团体咨询所不能解决或该成员即将变的具有破坏性时,应当鼓励成员考虑一下个别咨询这个替代办法。因此,在团体咨询开始之前,组织者要根据一定的条件来选择团体成员,并且还要使成员尽可能地了解团体咨询的目标和过程,使他们的需要与团体目标相一致。

2.4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和团体基调团体咨询师与团体成员之间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咨询成功的关键,咨询师的言行要体现出对每一个成员的平等和积极关注,使每一位成员都能感受到咨询师对自己的尊重和鼓励[5]。良好的咨询关系能够促使团体尽快产生凝聚力,使成员在咨询师的带领下,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因此,团体咨询师要积极与团体成员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团体基调是指团体心理氛围,对调动团体成员的情绪和解决团体成员的问题至关重要。团体氛围的变化是由困惑、探索到逐步了解,继而相互信任,形成融洽的气氛和深入的人际关系,使参与者能在这种气氛下面对自己的问题并努力解决。所以,团体咨询师要对咨询活动的内容精心设计,掌握团体气氛的变化。

2.5应把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作为团体咨询工作的核心人格的塑造是个长期的过程,要使学生主动去领悟,自我锻炼,自我提高。所以许多研究者认为团体咨询应当以人格为核心开展工作,对有各种心理问题并自愿参加团体活动的学生进行人格辅导,使他们针对自己的弱点调整人格结构,增强自我效能感,以此带动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6]。

2.6咨询方法应走整合之路团体咨询应以人本主义治疗原理为工作背景,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主要手段,并结合其他咨询方法,走整合之路。人本主义治疗原理强调以来访者为中心,强调“咨询的成功并非依赖咨询师技巧的高低,而依赖于咨询师是否具有某种态度”。团体咨询师要以此为工作背景,把握好工作态度,尽可能地做到共情和无条件积极关注,同时又不能轻视咨询的操作技巧和方法。团体咨询中,成员要直面他人、袒露自己,并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觉察自己的问题,去除非理性观念,建立起客观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体系;同时从行为方式的改变入手,并强化改变所带来的积极感受,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具体操作可视团体成员的实际情况进行活动,灵活地采用各种方法,只要收效显著,都不失为好方法。

2.7加强信息反馈,促进咨询效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的学生在活动结束后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有的学生在走出团体活动后,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活模式,又带着原有问题再次寻求咨询帮助。由此看来,有必要适当地延长团体咨询活动,或在咨询结束后进行阶段性回访,反馈他们的情况并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

心理咨询论文:心理咨询与德育关系研究论文

一、两个误区:心理问题德育化与德育问题心理化

近几年来,我们逐步体会到,德育要与心理咨询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功能,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建立了心理测试咨询中心,研究了心理测试咨询在德育中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正像“心理学”不同于“德育学”一样.心理咨询毕竟不是德育,能否在认识上明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能否成功地完成教育任务,特别是德育工作者能否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在德育与心理咨询的关系上至少存在着两个误区,既心理问题德育化和德育问题心理化.

长期以来,很多人是把心理与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的,没有弄清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在德育中,容易把心理问题当成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导致了心理问题的德育化.其主要原因是:(1)长期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温饱问题上.心理问题没有受到关注.甚至有人认为心理咨询是现代社会的奢侈品,就像“休闲文化”是发达地区的奢侈品一样.(2)过分强调政治,往往把人们的一切心理问题都看作是思想觉悟和政治观念问题,不能科学和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心理问题.(3)随著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容易把个体的动机和需要简单地看出对物质利益的追来,而忽视社会变革给人们内心世界带来的振荡和不安.(4)对人的素质要来上只重视思里觉悟、知识水平,而忽视了人们心理素质的提高,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甚至把心理疾病同思想认识上的错误混为一谈.这就导致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心理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或事倍功半.

但近年来随着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有些人又过分夸大了心理咨询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咨询应该代替德育,导致德育问题心理化。随着心理咨询热的不断升温,一些人认为传统的德育工作已经过时,提出心理咨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崭新道路”,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一种新形式”,并由此片面地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咨询代替德育,用心理咨询取代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这就导致德育工作矫枉过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以上有关心理咨询与德育关系的两种认识偏向。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是不利的,必须在理论上加以纠正.而这首先涉及到的是对人格与品德这两个基本概念的界定及其关系的认识问题.

二、两个范畴:人格与品德(道德品质),心理咨询与德育

1.人格与品德.习惯上,我们认为心理咨询是解决人格问题,而德育是解决思想品德问题。在心理学与教育学中,人格一词虽然广泛使用,但却很难为之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本文倾向于将人格定义为“个体在适应客现环境时所显示的独特个性”,此个性是在环境、遗传、教育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个体的心理倾向和各方面的特征.一个人的人格只有一种,但组成人格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却有很多.可供描述的如人的兴趣、动切、需要、幻想、信仰、世界观、性格和能力等.而思想品德通常指个体的内在政治、社会信仰、世界观、道德观及法律意识等等.人格与品德是既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两个范畴.

(1)它们都指个体内在素质因素,都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二者均属于心理现象的范畴.虽然这种反映包括一些共同的要素,如信仰、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而且这些要素所包含的主要意义相同,但反映的包彩却是有差别的.反映思想品德的客观事物偏重于一定社会或阶级意识.如社会主义的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备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而我们在研究人格结构时,却并未强调个体所处一定社会的阶级利益、政治背景多与社会意识相联系的杜会倾向因素.如《卡待尔十六种个性因素》测试。对于“乐群性”个性特征的测试,某些学生表现的缄默、孤独、落落寡合、处事谨慎等;也有些学生外向、热情、合作随和、适应能力强等.从这些特征中我们无法知道个体的政治立场、思想和道德状况如何,一个缄默孤独和一个外向热情的孩子都可能是热爱祖国的.

(2)它们虽然都有优劣或好坏之分,但二者的具体标准存在差别,同时又具有统一性.如我们在讲人格健康的标准时,一般强调个体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能正视现实,接纳他人,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对社会有责任心;具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有独立、自主的意识等等.我们讲品德(道德品质)的标准时,一般指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包括鲜明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思想素质包括社会主义的思想觉悟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素质包括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和生活道德等等.因此,思想品德着眼于社会、国家和时代的任务,而人格内容强调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因此.思想品德着眼于社会、国家和时代的任务,而人格内容强调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的关系等.相对来说,品德更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而人格更强调个体的自然属性.但二者又有统一性,是表现在同一个体身上的不同素质待点.所以有人从两者的统一性出发,把它们归结为人的心理素质的1O个要素:强烈的爱国心、进取心、献身精神;正直、诚实、守纪律,遵守社会公共行为准则.法制观念;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善于合作.正确评价自己,善于理解别人;适应社会环境.懂得适时、适度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具有广阔的视野和灵活的头脑,乐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以积极心态对待变革和变化;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有不断吸收新知的自觉要求,善于自学并灵活运用知识.树立攻克难题的心理优势;自信心、意志力、勤奋刻苦槽神,敢于面对挑战.正确对待挫折,锻炼受挫的恢复力;具有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投入生活;脚踏实地,乐于从基础实践做起,从“基层”起步;树立效率观念.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学会以最少投入获较大效益等等.从上述要项可以看出.它们是个体的人格与品德因素的高度综合,因此人格和品德是统一的.

(3)两者的联系还表现为形成过程的统一性.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个体人格的完善过程.因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的实质是个体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而知情意行的活动过程是许多人格因素,如动机、理想、情感、意志等的参与及协同作用的结果,井且思想品德要求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动机、信念、理想、能力水平等一些人格要素上.因此.无论人格的发展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是诸种心理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

2.心理咨询与德育.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德育旨在使个体具有一定的政治观点和立场.具有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及一定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等等,而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促进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因此,它是一种技术性的服务·也是一种教育影响.心理咨询与德育有着共同的目的,即培养人格完善的发展的人.但它们的内容、实施方法及其理论依据是有区别的.(1)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心理咨询主要是以心理学理论,如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及认知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德育主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2)虽然有共同的目的,但具体任务不同.德育主要是解决政治观念.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规范及法律意识等问题.心理咨询则强调个性和谐,使对象摆脱消极情绪,确认内在价值,了解自身需求,洞悉自身心理特点,提高自我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明确生活目标,建立“社会--个人”协调的生活模式.(3)两者的内容不同.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劳动观念及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等,而心理咨询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卫生、学习生活、智力发展、恋爱婚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人格评定、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变态心理等.(4)两者采用价方法不同。德育主要采用说服、集体教育、环境熏陶、实践锻炼等方法.具有公开性、群众性等特点.心理咨询则注重渲世、暗示、自由联想、角色转换等方法.具有个别性、保密性、教育者倾听等特点.(5)运作机制不同,德育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规范”过程.个体被动适应它提供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符合”就予以公开性肯定、奖励.“不符合”就予以公开性否定、批评、惩处.而心理咨询虽然也会提供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健康心理的模式让学生参照,但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接受的基础上改造、建构其心理世界.在心理咨询中教师一般没有对学生的否定权。教师永远理解、尊重、信任、接纳学生,即便对有严重心理障碍者也一样.这与在德育工作中对待犯了严重政治、思想错误的学生的态度是不同的。

3。心理咨询的德育功能。以上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德育与心理咨询的联系与区别,但心理咨询究竟对德育有何作用或者说具有哪些德育功能呢?

一是补偿功能。(1)观念补偿。心理咨询使德育工作者进一步丰富了德育观的内涵,它明确了德育工作者的地位不仅是主导者、者和塑造者。而且更应是协助者和治疗者。一方面.德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不仅是组织者和设计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内在信息的接受者。因此,德育过程不仅是以掌握道德知识、训练行为习惯为基础的过程,更是一个注重学生潜能开发、元认知能力培养及其他人格因素发展的过程.(2)方法补偿:传统的德育主要运用说服、榜样、评价、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虽然这些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在具体运用时往往过分强调外在强化、强调社会要求等外在影响.而在心理咨询中.教育者的地位由主导者、者变为协助者和治疗者,因此,教育者往往根据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和认知分析等理论中的具体方法,如疏泄、自由联想、暗示、系统脱敏、厌恶疗法、催眠疗法等来发掘学生心理中的潜意识能量,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3)内容补偿:传统的德育,主要使学生在政治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它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及杜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一些最起码、最基本和最一般的人格内容,如学生的社会适应、职业选择、应付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咨询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德育内容提供了补偿.

二是指导功能.(1)在对象的研究上,心理咨询为德育提供了客观基础。如通过心理咨询中常见的测试、疏泄、自由联想等手段和方法.掌握学生的“内在冲突”、“心理危机”、‘行为障碍”及人格特点,有利于分析学生人格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使德育工炸更具有针对性.(2)在方法上提供了理论基础。传统的德育把学生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在心理咨询中,我们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一个具体的人来要求,它强调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人格缺陷.教育者一般不急于对学生暴露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作出判断,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合适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三是调节功能.(1)克服意义障碍。影响教育效果的内在因素是学生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所谓学生的意义障碍是指由于学生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的存在,使其对道德要求和意义的理解受到阻碍,从而对教育目的要求、措施手段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和消极行为‘学生产生意义障碍是不可避免的。教育者如果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如压制、惩罚等,一般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如果采取心理咨询中的一些方法.如疏泄、暗示、角色变换等方法,效果肯定会好些.(2)建立良好的心境.心境具有弥散性特点.如心情愉快时会感到周围的一切充满生机.富有一种喜悦的情绪色彩:抑郁不快时,就可能“见花落泪”、“对月伤心”.因此,良好的心境有利于调动人的主动性,提高活动效率.心理咨询则能改善学生的不良心境.指导他们采用自我暗示、适当发泄、转移注意等方法来调节自己的心境,以达到人格发展与环境和谐统一.(3)矫治心理疾病.目前,许多学生由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产生了各种生理、心理反应,如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一般的医药措施只能缓和症状,采取德育手段也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但如果采用咨询中的某些行为治疗方法,则能帮助他们克服某些行为障碍,从而进一步改善情绪和消除不良生理、心理症状.

三、德育与心理咨询的角色冲突与统一

在实际工作中,无论德育工作者还是心理咨询工作者,常常会产生多种角色的冲突.

首先是工作依据上的冲突.作为德育工作者的角色体验,工作的依据是比较确定的政治观点、哲学思想和道德标准等.常常使用它们来教育学生掌握其内涵并以此来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从而让学生作出价值判断,并通过强化途径来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作为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角色体验,其工作的依据是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不把自己对生活的看法、真善美的标准等强加给学生.由此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出现“价值导向”观点与“价值中立”观点的冲突.

其次是工作重心上的冲突.前面已阐述过德育的着眼点在于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方面,强调社会的政治观念、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等,倾向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而心理咨询是着眼于个体的自然属性,强调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本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取向,达到独立自主.自控实现.倾向于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由此,在工作中,常出现是以“社会利益为重“还是以“个体利益为重”的矛盾与冲突.

再次是工作原则上的冲突.工作原则是工作指导思想的保障,德育要求教育者要有敏锐的眼光,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发现问题要及时向有关方面汇报,与有关人员取得联系并尽快解决好问题,这是一种“公开的”教育原则。心理咨询却正相反.“保密性”是心理咨询的首要原则.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学生怀着对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信任,倾诉自己内心的隐秘,期望得到同情和帮助。为来访的学生保密是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也是心理咨询取得学生信任、取得成效和提高声誉的重要保障.因此,工作中把有“公开性”与“保密性”的原则冲突.

面对德育工作者与心理咨询工作者角色的种种冲突,我们应开拓视野,寻找减少冲突、协同发展的突破口,有效地促进心理咨询与德育间的联系,以提高学生做人的素质。

因为从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可以看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其认知观念上的偏差.这就需要找们从哲学的角区去分析学生真正的内心感受,从德育的角度来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弄清楚学生中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原因.以及思想认识上出现的误区,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他们。这就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具备的思想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认真研究和掌握心理学规律.有效的改进我们现有的工作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两种角色的矛盾和冲究.从而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德育工作.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