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野生动物论文

摘要:野生动物既是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家宝贵的自然资源,对维护生态平衡、发展经济、开展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责任主要由政府来承担,政府应将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野生动物论文

野生动物论文:道路工程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摘要:道路工程对野生动物死亡威胁巨大,施工、运营两阶段以栖息地侵占、生境切割、噪声、光污染等为其具体表征,相关制度、体系、保护区、野生动物通道等措施减少了相应的影响,但野生动物生态学是一个系统、复杂的科学,对其认知并提出问题解决方式需要不断的总结、积累。文章从规划、生境、噪声、防撞等角度总结相关问题及措施经验,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及工作重心。

关键词:道路工程;野生动物;保护措施

随着“十三五”及“一带一路”规划理念的推进,以公路铁路为代表的道路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将会进入新一轮的大发展阶段。道路工程建设对野生动物的影响问题日趋严重[1],期间如何实现道路工程与野生动物保护二者之间的平衡成为问题的核心。本文以道路工程造成野生动物致死问题为切入点,总结道路工程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及危害,进而提出现阶段道路工程野生动物保护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旨在通过文章的归纳总结为今后的道路工程野生动物保护领域提供相应借鉴。

1影响及保护措施研究进展

1.1野生动物致死问题日趋严重

以公路、铁路为代表的道路工程所导致的野生动物死亡数量巨大。距统计,荷兰每年有约1519只兽类与6513只鸟类、澳大利亚每年则有548万只蛙类和爬行动物因道路工程建设、运营致死,且致死数量基本呈逐年递增态势[1]。有学者认为,现阶段道路工程已经逐步替代人为猎杀成为导致野生动物死亡的首要原因[2]。著名的Trans-CanadaHighway(TCH)公路经由加拿大Banff国家公园穿过,每年因该条道路致死野生动物数量巨大而被戏称为“吃肉的公路”[3]。美国弗洛里达州在过去的50年时间里,高速公路则以每天4.5英里(7.2km)的速度递增,公路里程的增加直接导致区域内美洲狮(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死亡数量增加,仅过去12年时间里就有因交通运营导致近20头美洲狮、超过800只黑熊死亡[4]。由此可见道路工程导致野生动物致死问题日趋严重。

1.2道路工程与野生动物生境冲突点

公路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可分为施工期和运营期两个阶段[5]。施工期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负面影响[6],大临工程影响野生动物栖息、繁殖场所,导致动物不能顺利觅食、夜宿、产卵等生态行为,进而导致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减少[7-8]。运营期影响则体现在交通噪声、光污染等方面。交通噪声使沿线声学环境质量较原生环境质量有所下降,野生动物短期无法适应沿线声级较高的声环境现状,导致某些动物远离线路或侧向迁徙。车辆夜间灯光往往对动物产生光污染,而大部分野生动物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适应了夜间黑暗的光线条件,突现强光照射会影响野生动物夜间活动和夜宿水平,其次夜间活动的鸟儿运用月光和星光进行迁徙,如果飞到一个很亮的区域,则会迷失方向,目前有关光污染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报道较多,如佛罗里达的海岸线作为绿色海龟的巢穴,明亮的灯光使雌龟无法回到海岸孵化幼龟[9]。公路对野生动物的间接影响是对生态区域的分割限制。随着森林的减少以及居民和交通网对森林的分割,使得动物活动范围日益变小,威胁着仅存的少量珍稀野生动物,最终导致这些野生动物的灭绝[10]。公路网将对野生动物生活所需的大面积森林分割成小区域[11],野生动物的领地太小,从而对野生物种种群数量的增加产生影响[12]。就现阶段而言,目前道路工程对野生动物的影响研究多集中在对野生动物生境、道路阻隔、车辆运行碰撞致死等方面,且受观测条件便利性影响,该方面研究更多侧重于公路方面,而铁路交通对野生动物的影响研究则较为匮乏,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青藏铁路工程[13-19]。

1.3现阶段保护措施及相应成果

在应对道路对野生动物生境的影响、致死和阻隔问题上,国外相关学者与工程技术人员通常采用的保护或缓解措施就是为野生动物设立通行走廊。野生动物廊道技术起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外野生动物保护者、民间组织、科研工作者在不断关注公路、铁路对野生动物扰动影响损害问题的技术上,设计和使用出野生动物通道以保持线路两侧的连贯性,降低线路施工、运营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水平。该项技术在英、法、德、瑞士、荷兰等国家有了较为成功的发展和应用,上世纪七十年代起,美国、加拿大等国也陆续开展交通工程设施对野生动物影响的相关研究,并把野生动物影响评价和野生动物通道设计纳入现行的交通规划中,同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保障该项技术措施的具体落实。在我国,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经引起了相关科研工作者、环境保护部门和道路建设部门的广泛关注,并已经开展了相关道路工程环境影响研究与评价工作。但目前的研究工作多集中于对国外文献的综述和分析,缺乏对某一区域进行定点的、具体的研究,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则更多侧重于水、气、声、渣等污染类的分析,对于生态环境的分析更多是进行简单的描述和概况,并未进行较为针对性的、系统的、科学合理的分析论证,进而导致工程建设单位与环境保护单位无法从影响分析的过程和结果中制定相应的保护和缓解措施。青藏铁路的建设标志着我国道路工程对野生动物保护进入一个里程碑的发展阶段,国内多数学者、专家对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对野生动物的保护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论证,并在工程的具体实施过程设立了动物通道,在野生动物保护与工程建设方面实现了与国际的接轨。在此之后,河南驻马店—信仰高速公路、云南思茅至西双版纳高速公路、河南济源至山西晋城高速公路也先后使用动物通道,保护区域内重点野生动物金钱豹、大灵猫、水獭、野象、猕猴等珍稀野生动物。但总体上,国内道路建设过程中,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相关研究和时间还较为匮乏,特别是山区高等级道路面临着众多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动物栖息地[20]。因此,以现有生态敏感区线性工程影响分析为基础,建立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野生动物影响评价技术体系及保护措施在现阶段以环境保护为理念的工程设计工作中凸显其重要性。

2道路工程野生动物保护存在的问题

2.1路网规划中野生动物保护缺乏前瞻性

路网规划的生态合理性是区域野生动物保护的基石。区域性的路网规划是一个国家、地区公路铁路建设的蓝图,其生态合理性对于区域野生动物尤其是对于具有大生境迁徙习性的野生动物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新疆铁路网规划,其规划范围涵盖新疆全境,总里程达11000km,跨越新疆高山冻原、草甸、草原、森林、湿地、戈壁、荒漠和沙漠不同生境。野生动物迁徙受食物、气候等微生境影响分为水平迁徙、垂直迁徙两种,路网生态规划面临复杂、多样的问题。道路既有生态问题及规划衍生问题的发现及解决尤为重要,因此在路网规划中提出具有一定前瞻性的保护措施或线路规避尤为重要。

2.2针对特定物种野生动物保护措施匮乏

特定物种指某一线路所涉及的一个或几个特殊动物类别。某一项目在选线时会不可避免的对沿线分布特定野生物种造成影响,如拉日铁路对黑颈鹤的影响,西成客专对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的影响等。每一物种其特定的生态习性决定不能采用统一的、通用的保护措施,应根据特定物种的生态习性与线路工程特征进行融合性分析,以判定影响程度进而提出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2.3措施效果的后续跟踪及动态调控不完善

目前国内仅针对青藏铁路对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影响进行了系列的保护措施后续跟踪及评价,这种跟踪与评价与建设项目本身与保护对象的特殊性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然诸多建设项目在运营期受关注度及资金影响,其保护措施的后评价及调控措施出现脱节,此种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往往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后乃至发生系列不可逆转的影响后才被予以发现并开展相关的工作。显然,这对于野生动物系统性、持续性保护工程极为不利,因此有效开展线性工程野生动物保护措施的后续跟踪及动态调控不容忽视。

3结语

野生动物作为地球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环境、种群数量等都与人类发展休戚相关,而野生动物的保护则是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和谐的重要连接手段,有效的保护措施能较大程度上减少工程建设对野生动物的影响,这就需要从规划、选线、建设、运营等诸多环节中予以分析论证并落实对应的保护手段,才能较大限度的降低影响水平,实现二者的共赢。

作者:吴杨 单位:四川省铁路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博士服务站 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勘察设计分公司

野生动物论文:果园野生动物生态环境改善措施

1物种区系分析

物种区系分析如表3所示,从居留型上看,万亩果园鸟类以留鸟居多,共有28种,占总种数的87.5%,这是因为万亩果园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自然环境以常绿阔叶林为主,适合于鸟类的居留。而夏候鸟和旅鸟均有2种,各占总种数的6.3%。在区系组成上,东洋界的鸟类最多,有19种,占万亩果园鸟类种数的59.4%;古北界种有7种,占总数的21.9%;广布种有6种,占总数的18.8%。

2生态环境现状对野生动物栖息影响的分析

2.1植被条件

植物空间异质性对动物群落结构具有直接影响,从湿地生态系统来分析,植被的演替将会明显影响到鸟类的演替。尤其鸟类处于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生态系统的环境改变及其生物成分的改变都会通过食物链的扩大作用对鸟类产生极大的影响,影响鸟类的各类组成、数量水平和生态分布。目前万亩果园湿地生态公园内的植被均为新移植而来,大部分乔木树冠尚未成型,鸟类缺少藏身之处,因而种类和数量都会相对偏少。而芦苇灌木群落是各种雀形目鸟类筑巢和觅食的场所,芦苇的嫩芦根为雁群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所以调查所得雀形目鸟类的比例较大。

2.2人为干扰

人为干扰活动通过作用于栖息地而影响特种动态,从而影响着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由它引起的野生动物群落的变化是目前主要的全球变化之一。由于万亩果园位于城市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而人为干扰活动在其中的主要体现为捕鱼、旅游、交通噪声等。研究表明,噪声大的交通工具会对动物造成更强的干扰[4],游客群的游览引起的鸟类行为反应更为强烈[5]。城市中人们的活动时间基本与动物的活动时间一致,清晨和傍晚活动较为频繁,所以人为干扰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更为明显,使得野生动物避开人类活动频繁的地方,而去寻找其它未受干扰的地方安家。

2.3农药使用

调查结果显示,万亩果园中食虫鸟是野生动物的主体,主要以昆虫为食。但果园中种植大量的果树,农药使用频繁,对食虫鸟的栖息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一方面使用农药杀虫后,导致食虫食类的食物大量减少;另一方面许多农药(尤其是有机磷类农药)对鸟类产生危害。农药对鸟类的危害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是农药对鸟类的急性中毒致死事故[6]。据统计,许多水禽、鸣禽、猛禽对杀虫剂的反应极为敏感,体型大小如麻雀的鸟类只需食用1粒克百威即可致死,因此喷洒杀虫剂极易发生鸟类中毒事件。

3生态环境改善措施

3.1增加植被配置

植物种类多样化,绿化结构立体化,适宜鸟类栖息和觅食,是造成一定区域内鸟的种类较多、数量较大的主要原因[7],因此要丰富果园内植物种类,增加浆果类和有花植物。湿地植物景观的营造需考虑鸟类的栖息、取食、筑巢等条件,选择鸟类愿意栖息、能提供食物的树种,而避开那些鸟类不喜欢的种类。采用多层次构成的植物群落配置,为鸟类提供天然的避风港,用于抵御大自然中的恶劣环境或天敌的威胁。水系两侧种植高大乔木或竹林,满足鹭鸟的需要,同时搭配好植物的花期,保障一年四季园中均有植物开花,为吸食花蜜的鸟类提供食物。

3.2设立相对封闭区域

目前万亩果园湿地生态公园从功能上更像是一个市民公园,通过限制市民入园休闲来减少人为干扰的做法不现实,但可在园中设立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限制游客的活动范围,并在其中种植高大乔木或密集的竹林,为鸟类提供适宜的栖息繁殖场所。同时在该封闭区域附近设立一个观鸟台,便于游客观赏。

3.3加强农药使用管理

在中国,目前杀虫剂作为控制重大病虫危害、保障农业丰收的重要生产资料,无法做到在短期内禁止,但可尽量使用生物农药和可降解农药,并逐步减少使用范围和总量。同时加强农药管理措施,加强对农药生产和销售的管理,实行专柜销售,从销售环节上根本解决滥施滥用问题,并且在施用期间,可采用人工驱赶或在杀虫剂中添加鸟类驱避剂的措施,尽量减轻对鸟类的危害影响。

4结论

(1)某万亩果园湿地生态公园中野生动物以鸟类居多,有5目19科32种,其中食虫鸟类最多,占万亩果园鸟类总数的53.1%。(2)该生态公园中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一种,广东省重点保护动物五种以及国家三有动物二十五种。(3)生态环境现状对野生动物栖息影响的原因主要有植物条件、人为干扰和农药使用,对此提出了增加植被配置、设立相对封闭区域和加强农药使用管理的改善措施。

作者:朱映川 陆日明 何觉聪 单位:广州市海珠区环境监测站 广州市番禺环境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

野生动物论文:天然林草植被和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意见

为了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巩固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生态环境建设阶段性成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等法律法规及《市人民政府关于在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区域禁止开荒禁止打井禁止放牧禁止乱采滥伐的意见》精神,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在沙区严格禁止破坏天然沙生植被和猎捕销售野生动物的实施意见》,决定在全区境内开展禁止破坏天然沙生植被和猎捕销售野生动物专项执法行动。我镇具有特殊的地形地貌,属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的乡镇,为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力配合区委、区政府部署的专项执法行动,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禁采、禁挖、禁牧、禁猎工作的紧迫性和责任感

我镇地处河中上游,境内山区、浅山区面积约占人为活动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坡度较大、沟壑遍布,天然植被稀少、覆盖度低,天然灌木和草本植物在雨季具有涵养水源、减轻地表径流冲蚀、防止山洪泥石流暴发、改善区域性小气候等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受经济利益驱动,沿山地区部分村民随意进山放牧,砍挖小叶锦鸡儿、萹麻、霸王刺、锁阳等天然林草植被,非法采集收购天然植物种籽,非法野外用火、烧荒,非法猎捕野鸡、獭兔等野生动物,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与当前落实十八大精神、建设生态文明格格不入。因此,沿山各村组及镇属及驻镇的司法、林业、公安、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要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出发,深刻认识砍挖、销售天然植物及其制品和猎捕、销售野生动物的严重危害,切实增强紧迫性和责任感,严格禁止破坏天然林草植被和猎捕销售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市、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规定和要求上来,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履行职责,切实保护好天然林草植被和野生动物资源,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作出贡献。

二、突出工作重点,全力抓好禁采、禁挖、禁牧、禁猎工作

(一)禁止破坏天然林草植被和销售制品。严禁砍挖小叶锦鸡儿、锁阳等天然林草植被和销售其制品;严禁在山区、河床地带烧荒。对破坏天然林草植被的行为,林业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予以查处。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二)禁止猎捕和销售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严禁猎捕销售沙狐、黄羊、野鸡、麻雀、野兔等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对违反规定猎杀野生动物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予以查处。

(三)禁止放牧。严格执行“四禁”规定,推行舍饲圈养,禁止在山区、沿山区野外放牧牛、羊等牲畜。

三、强化工作措施,确保禁采、禁挖、禁牧、禁猎行动取得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镇上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司法、林业、农牧、公安、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负责禁采、禁挖、禁牧、禁猎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组织司法所、畜牧站、林业站、驻地公安派出所、工商所等单位,对辖区内存在的砍挖销售天然林草植物及其制品、猎捕销售野生动物、野外放牧、非法野外用火等违法行为予以坚决打击;驻地工商所要加强市场监管,对进入市场的天然植物和野生动物及其制品进行检查,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卫生、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对餐饮、食品加工场所进行检查,发现加工、销售野生动物和天然植物行为,及时与林业、工商、公安部门配合处理。

(二)强化舆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沿山各村和有关部门要召开会议、张贴《通告》、入户宣讲等形式,将本次专项执法行动内容宣传到千家万户,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破坏天然林草植被和猎捕销售野生动物的危害性,增强群众的守法意识;设立、公布举报电话,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利用社会力量监督禁采、禁挖、禁牧、禁猎工作。

(三)强化协调配合,开展专项整治。在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近期内开展一次专项执法检查。司法、林业、农牧、公安、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要抽调精干力量,各负其责,协同配合,严格执法,保障禁采、禁挖、禁牧、禁猎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野生动物论文:经济开发与野生动物变迁述评

一方面说明湖北区域经济开发的程度不平衡,清代初期开发重点以复垦抛荒土地和垸田开发为主,到乾嘉时期江汉平原湖区和鄂东丘陵地区已经得到深入开发,鄂西南、鄂西北山区内部的开发深入生物圈的程度还是有限,还部分呈现一定程度上的生态原始状态,因此有虎狼食人的记载。但是另一方面也说明人类的经济活动使得动物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野生动物逐渐失去了生存环境,常常进入人的活动区域,与人争夺生存空间,屡屡出现猛兽破坏庄稼、甚至伤人食人的事例。同治《巴东县志》卷14《事变灾浸》载巴东县“咸丰六年及前一年间有野彘成群遍就各乡恣食禾稼”。同治《宜昌府志》记载所辖各县如“长阳县嘉庆十年后忽有狼等……或三五成群捕犬豕食之,夜半时一鸣俱应并害及小儿,莫能歼也”;鹤峰州也“嘉庆时山林既垦,野兽久稀,忽有兽……食林中鸡犬及彘”;该府长乐县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至咸丰元年(1851年)间有山筿伤小儿甚多,咸丰二年甚至县城附近都有豹多伤犬豕。道光《建始县志》卷3《物产•禽兽类》也记载该县道光末年有“虎豹猿猴之类时出害物”;恩施县在咸丰年间以来,“崇岗峻岭之地,忽有野猪数十成群,大者三百余斤,小亦百余斤,昼匿夜出食田禾,农家苦之”[1](卷12《杂志》P347);这表明嘉道以来,鄂西山区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日益缩小,导致它们食禾伤人。

经济开发经过乾嘉垦殖,湖北地区人口增长迅猛,江汉平原地区的垸田发展到饱和,人与水争地现象严重。山区人口也迅速增加,高产耐旱作物引进促进了山区的开发,人与林争地现象严重,掠夺式的开垦使森林植被迅速萎缩。虽然野生动物都处于衰减之中,由于各地区的人口、自然条件、开发的程度不同,野生动物在数量、种类上变化的情况也不一样。列表如下:(见67页图表)由上图可以看出:同光时期,鄂东南低山丘陵区开发较早、程度深的的大冶、兴国州等县已经早无老虎、豹子、狗熊等猛兽的踪迹,仅有狐狸、野猪等较小的食肉动物的记载,鄂东北低山丘陵区的德安府情况与之类似,虎豹不常见,几乎没有了虎豹的记载,仅有砂獭、豺、獾等品种不多的小型野生动物,所辖的应山县干家山等深山中可猎者仅仅狸与兔。黄州府的靳州虽然已无老虎,尚有豺、狼、狐狸、獐、獭、猬、鼬等动物,品种尚多。安陆府情况也如此,所辖京山县在光绪时期仅兔、獾、果子狸、野猫、水獭等小型野生兽类出没,而该县在道光时期还曾有狼的出现。而晚清江汉平原地区的监利县、石首县、松滋县等较大的野生动物的记载为獐、狐、獾、狸之类,狼、野猪等动物已不存在,虎、豹等猛兽更无踪迹,只有濒临鄂西山地的枝江县除了有飙、野猪、狐、兔、獭、狸、獾、猫、猬、鼬等中小型动物,西南山中豹子也偶有捕获。从上述地区动物的变迁情况表明: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优越的低山丘陵和江汉平原地区,经过清代初期和中期的深度开发,湖北的人口压力较大、垦殖系数较高,野生动物的衰减也最为明显。鄂西山地以及鄂北岗地的情况却不一样,除了一些汉水及其支流的沿岸平原岗丘地带,如襄阳府所辖的光化县、宜城县,因为经济开发历史悠久,只有狐、狸狼、野猫等动物的记载。其余大多数地区既有虎、豹或者熊等大型野生的记载,又有山牛、山羊、羚羊、猪熊、猿、猕猴、马猴、石猴、香獐等湖北其他地区鲜有记载的动物,以鄂西南三峡地区的巴东、归州、兴山县和鄂西北的最为偏远的房县、竹箁县、竹山县、郧西县为最,品种数量都较多。山地的大型野生兽类动物种类与清中叶相比,变化远不如江汉平原区、鄂东、鄂中等低山丘陵地区明显,显现西部山区、北部岗地垦殖虽然形成高潮,但影响还是存在一定的限度,影响主要在便于开垦靠近江河两岸河谷平坝和人口相对稠密的城镇周边,对山区高寒荒僻、地处偏远的广大深山腹地的影响十分有限。

直到清同治时宜昌府一些地区相对森林损耗程度较轻,如同治《宜昌府志》记载:该府东湖县仅在城外十余里便可找到薪材,有“樵采之事东邑至便”之称;归州也是“林木丛密,采薪之便无异东湖”;兴山、巴东等县也是“深林茂密,采薪之便”。说明清末西部山地森林仍较为丰富,宜昌府咸丰二年界山近域等处还有豹,多伤犬豕。同治年间,三峡之西陵峡一带“山水纡典,林木高茂。哀猿发声,岩谷响应,行者闻之,莫不怀土”。巴东县在同治年间也有虎吃牛畜,而“鹿麋结队联群吃人禾苗,所过如扫”。归州在光绪初年也是“熊猿野猪之类昼则窟藏,夜则群出攫人之食物”。据同治《保康县志》卷1《物产》,该县同治年间甚多野猪,“喜食禾,昼夜成群,苛甚于虎,农人苦之”。但由于山区森林的砍伐,动物的生存状况仍然不容乐观,“老林未辟之先,狐狸所居,豺狼所嗥,而虎狼尤多”,开垦之后,“今非昔比”。[2](P27,29,42)道咸同光时期,鄂西山区的森林毁坏程度加剧,许多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如城镇周围、手工工厂附近森林已是砍伐殆尽,甚至一些深林幽谷,峻岭丛林,也被开辟无遗,剪伐殆尽。同治《郧阳志》卷4《物产》称“郧阳府昔年树丛箐密,家畜而外,种类甚繁”,同治年间“则人逼禽兽,凡锦鸡、白鹇、虎豹、狐狸、豺狼皆失所藏”。同治《竹溪县志》卷15有该县“在昔荒山丛杂,兽类颇多,今山木伐尽,亦不多见焉”的记录。同治《竹山县志》卷7也说该县“从前林木盛而禽兽多,农隙之时,居民猎取鲜艳,臂鹰捕兔,……今则山尽开垦,物无所藏,猎者皆罕见”。据清代乾隆《甄氏族谱序》记载鄂西南的许多地方是“青山为之一扫光矣,禽兽逃匿”。如利川,豹仅产忠路十五保等极少数地区。鹤峰州猎户不甚见,以山林渐少故。而建始县“旧志载:深山林茂,熊、豕、鹿、獐出没其中,当属明季。国朝定鼎以来,人烟渐密”,道光时即“虎豹远藏”,而到同治年间则“虎、熊、獐、鹿、豪猪今皆无,猿猴今少”,山中仅有豺狼、麂、兔、野猪、獾子、山羊、穿山甲、竹鼬、松鼠、果子狸、水獭、催生等中小型野生动物。该县汪家寨,“峭壁悬崖,昔产猿猴今无”。[3](卷三《赋役志》P96)该地区的长乐县“旧时甚荒僻,凡深邃岩洞中,率多为猿猴所据。改土后,人民四集,山皆开垦,粮食多为猴所伤害,邑人御之不及。……而今山中其类渐少”,原有猿猴而名的猕猴岩、猴子洞,旧多老虎而故名的老虎洞,光绪年间也逐渐无老虎猿猴的踪迹,皆空有其名而已。[4](卷十二《风土志》P351)只有在高寒荒僻、冬常积雪的如恩施县猿啼山林木葱茜多猿啼声,或是林木深邃,人迹罕到的荒僻深山,如归州城东一百十多里的麝香山,晚清仍多獐。绝顶千余里,江北诸山率多发脉于此的仙女山,还能“珍禽异兽、佳木异草所产不一”。

植物是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的经济活动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森林资源的减少,影响到野生动物的分布和动物群体的变化,一方面人口增长、膨胀都会相应缩小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往往又是以依赖一些野生动物资源为背景的。[6](P98)清代随着湖北各地经济开发程度的逐步加深,山区高产耐旱作物的引进,植物资源逐渐遭受破坏,加之人类对野生动物的直接捕杀和利用,从而导致清代湖北野生动物数量、种类和分布区域的的逐步衰减。

作者:彭恩

野生动物论文:国内刑法对野生动物的保护

一、其他国家和地区对野生动物资源的刑法保护之比较

1、我国台湾地区有关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的立法台湾地区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立法采取的是附属刑法的模式。台湾刑法对此类犯罪规定的特点有:及时,输入或输出保育类野生动物之活体或其产品制品者也构成犯罪,由此可见台湾将引入外来物种的行为规定为犯罪;第二,将骚扰、虐待保育类野生动物的行为规定为犯罪。

2、德国有关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的立法德国刑法典在第25章“应处罚的利己行为”以及第29章“危害环境”之中规定了有关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犯罪,此外德国也将虐待动物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德国《动物福利法》第17条规定,实施下列犯罪行为的任何人应被判处不超过3年的监禁或者罚金:(1)无合理的理由杀死脊椎动物;(2)导致脊椎动物。①因受虐待而遭受巨大痛苦;②遭受持续或重复的严重伤痛。可见德国刑法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有如下特点:及时,与我国类似的都规定了非法狩猎罪和非法捕鱼罪,但不同的是有一个专门的侵害自然保护区的犯罪规定;第二,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及于其幼子;第三,重视动物福利的保护,规定了虐待动物的犯罪,而且不仅仅限于野生动物。

3、简评纵观以上各个国家和地区关于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刑事立法,可以总结出如下立法经验:及时,绝大多数国家都将猎捕、杀害、收购、买卖、运输野生动物的行为规定为犯罪。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将引入外来物种造成当地生态平衡被破坏的行为规定为犯罪。但是,还没有一个国家将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规定为犯罪。第二,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立法重视动物福利的保护,普遍将虐待野生动物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彰显出了人文关怀。第三,在对动物的保护范围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保护范围要宽于我国,不仅限于濒危、珍贵的野生动物也包括普通的野生动物,有的还及于其幼崽。

二、完善我国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刑事立法建议

1、增设食用野生动物菜肴罪众所周知,滥食野生动物的现象在我国比较普遍,被捕杀、买卖的野生动物大部分都是被吃掉了,因此不从吃的源头上去管理这种行为,就很难杜绝这种现象。至少对于那些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吃是必须严格禁止的,我们知道,地球上一个物种的灭绝带给人类的危害远非我们所能想象的,因此保持物种的多样性才有利于人类长久持续的发展,才能为子孙后代造福,因此我们不能只图眼前的利益,当世界上所存在的物种越来越少,那么人类的生存也会岌岌可危。并且,在我国有一种观念是“民以食为天”,还有一种古老的观念是“吃什么,补什么”,中国的饮食文化是非常丰富的,因此,只要是能吃的东西咱们都会想方设法拿来吃。而对于有钱有权的人来说,吃高昂的野味更体现的是一种面子,因此吃野生动物的这种行为在我国尤为恶劣。因此,我国也具有开世界之首创,立食用野生动物菜肴罪的社会背景和现实必要性。我们建议在刑法第341条之后增加一款食用野生动物菜肴罪。

2、增设故意残害、虐待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故意残害、虐待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它使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身体残缺,进而失去生存能力,与捕杀无异。但是,以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将所有虐待动物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还不现实,但处罚残害、虐待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行为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因此建议在刑法第341条之后增加一款故意残害、虐待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

3、扩大野生动物的保护范围我国现行立法对于野生动物犯罪的对象外延较窄,针对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对于本法所保护的“野生动物”的定义,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已长期被人诟病。而且刑法的司法解释也规定“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包括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附录二的野生动物以及驯养繁殖上述物种。这个范围是非常狭窄的,会使许多野生动物得不到较好的保护。从当初我国立法的功利主义角度出发的规定,在今天自然形式严峻的情况下,极有必要扩大其外延。正如某些学者所说,现行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实质是一部“濒危物种法”这样看来,我国的非珍稀野生动物也归入了“非野生动物”的体系当中,这显然是不恰当的。因此,将普通野生动物归入《野生动物保护法》中,改变现行立法思想:野生动物的价值核心是珍贵、濒危物种的现状,是十分有必要的。

作者:吴丹丹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野生动物论文:谈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策略

1卡山保护区普氏野马、蒙古野驴和鹅喉羚等珍贵野生动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1野生动物活动分布区逐渐减少

由于人类经济活动,保护区1982年时刚成立时总面积18000平方公里,2008年缩减至14235.58平方公里。随着今后经济开发的需要,该面积有可能会进一步缩小。卡山保护区面积的不断缩小,会使该保护区野生动物原有的栖息地面积减少,保护区内煤碳、石油等矿产开发和道路建设的规模逐步扩大,严重影响了野生动物正常分布和繁殖。地处保护区南部的准东石油和天然气开发、五彩湾特大型露天煤矿(号称世界及时大露天煤矿)和以煤炭为原料的煤电、煤化工建设,中部的喀姆斯特煤矿(探明储量460亿吨)的开采,这些正在建设和即将开工建设的项目将占用部分野生动物栖息地,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打破了该区域野生动物原有的数量平衡。

1.2公路、铁路和围栏阻碍和分隔了有蹄类野生动物的野生动物迁徙的路线

卡山保护区境内国道216线,在保护区内约164千米,由南至北纵贯保护区。省道228线:经将军庙、红柳沟、野马泉到二台,是保护区的东部界限。准东公路:从保护区南部的五彩湾向东到将军戈壁将国道216线和省道228连接。在保护区约100公里。新疆石油管理局准东勘探开发公司修建一条火烧山-彩南油田公路,其中在保护区境内约40公里。大黄山-将军庙铁路由南部的水源地进入保护区向东到将军戈壁。保护区内有124公里。纵横交错的公路、铁路和阿勒泰地区与昌吉州分界铁丝围栏将整个保护区分隔成多段,使野生动物分布形成“岛屿化”。

1.3林牧矛盾使本来相对平衡的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更加脆弱

保护区所在地是一个以农牧业为基础产业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这里历来就是当地牧民的冬季放牧草场,过去因人少,牲畜也少,区域生态基本处于平衡和谐状态。但近二十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家畜数量成倍增长,导致草畜失衡、草场退化,使本已十分脆弱的荒漠植被难以承载。此外,牧民樵采灌木用于做饭取暖,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植被。

1.4夏季干旱缺水成为保护区野生动物生存的重要制约因素

卡山保护区属干旱内陆荒漠区,水资源短缺,夏季保护区北部、中部野生动物主要饮水的积水洼地和泉眼大都干枯,保护区南部自流井出水量也大量下降,其中部分自流井已干枯,给野生动物夏季饮水造成困难。

1.5野生动物监测工作滞后

目前卡山保护区除了使用人力和车辆对普氏野马进行了跟踪和定期观察外,其他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均无建立常效生态监测机制。缺乏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每年度季节性分布、活动、群体数量变化、变动情况的资料和数据,无法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需要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2.1规范保护区征、占用林地的审核审批管理

通过严格执法,严厉打击在保护区非法占用林地进行矿产开发的活动,防止一切形式的林地流失。加大对保护区现已划定区域面积的保护,要严格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法规对保护区核心区、实验区、缓冲区的有关规定进行严格管理,确因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不得不调整保护区核心区以外面积的,保护区管理机构必须组织有关环保、林业、国土等行政主管部门和林业技术勘察设计部门进行实地调研和论证,认为切实可行后再按规定的程序逐级上报审核批准,尽量减少对保护区面积的调整,防止野生动物因栖息地面积减少带来的不利影响。

2.2加强公路、铁路管理,拆除相关围栏,确保野生动物迁徙路线通畅

要进一步加强对道路两侧野生动物的监测和公路、铁路人员车辆活动情况的巡查,在野生动物季节性迁徙和昼夜规律性往返过程中,进行有效地疏通。禁止保护区内高速行车,禁止车辆、人员擅自下公路,防止车辆对野生动物发生碰撞和人员活动可能给野生动物带来的伤害。加强昌吉、阿勒泰两地州各有关部门的合作和协调,建立两地州联合保护委员会。召集各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和部署卡山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拆除保护区内不利于野生动物迁徙活动的围栏,减少因围栏设施建设给野生动物迁徙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2.3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保护区驻地牧民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有关法律的认识

利用保护区试验区供水站附近的闲散地,积极帮助当地牧民发展标准化种植和养殖小区。积极帮助牧民进行优良牧草的选育、栽培、种植和牲畜人工改良、牲畜圈养等扶贫项目。鼓励牧民在保护区南部和西部沙区开展梭梭种植和药用植物肉苁蓉人工繁殖等植被恢复和生产经营活动。这样既可以为保护区野生动物补饲提供牧草来源,改善保护区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还可以提高当地牧民的经济收入,减轻保护区内畜牧业散放经营活动对野生动物产生的影响。

2.4充分利用好现有水资源

加强对野生动物原有水源的巡护和修复,禁止非法占用和破坏野生动物水源地;开展野生动物饮水工程建设,根据野生动物分布和季节性迁徙活动规律,采取设置供水点、修建饮水池等措施,解决野生动物夏季干旱缺水的突出问题。

2.5充分应用现代林业的科技手段来实现卡山保护区

野生动物科学化管理,建立健全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的长效机制结合卡山保护区环境变化的实际情况,配备先进的专业技术调查设备和的专业人员,有针对性的开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对周边环境中各生态因子变动情况进行监测,为制定卡山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规划和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保护区还需尽早进行蒙古野驴、鹅喉羚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救护和物种繁殖中心的建设。卡山保护区是“普氏”野马野放的基地,也是我国蒙古野驴数量较大的分布区,所以我们要对卡山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目前存在的严峻形势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积极采取对策,确保卡山保护区普氏野马野放工程能按计划进行实施,使蒙古野驴、鹅喉羚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数量急剧下降状况得到相应的缓解。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矿产资源的开发是为了当下经济和物质生活的提高,而自然资源的保护是为了保持人类生态环境的持续和稳定,是为当今和子孙后代造福的大事。在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是维护生态稳定的必要条件。如果自然环境中的物种数量越来越少,那么这个系统也就越来越脆弱和不稳定。所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和科学解决经济开发和自然资源保护的矛盾,科学论证和科学地进行决策,以便科学地开发利用,进而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任志刚 彭向前 单位:昌吉州北塔山国有林管理站 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昌吉管理站

野生动物论文:野生动物的医学课程教育思考

动物医学包括多方面的学科,涉及除伴侣动物和家畜以外的所有动物种类的医学问题。这一学科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圈养野生动物(动物园医学)和非圈养野生动物(野生动物医学),这种划分在某些情况下可出现重叠,应结合医学分类来考虑。圈养和非圈养野生动物医学的发展方兴未艾,也可称之为野生动物兽医学。这门科学在国外已经讲授了很多年,国外教授学者对课程有很多经验可以作为借鉴,在此仅就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作一探讨。

1鸟兽分类学贯穿于野生动物临床医学教学始终

鸟兽分类学贯穿于野生动物医学的教学始终,这是由野生动物医学所临诊的对象决定的。在野生动物临床医学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对鸟兽分类学这门课程精通,同时应随时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这方面问题的提问,使学生常常联想到该野生动物的种类、所属的科和在野外生活的习性、特点、食性等。特别应当讲解哺乳动物的一些分类和生物学特征,因为哺乳动物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动物类群之一,它们也是人们在野生动物公园和动物园中喜欢观赏的一类,条件许可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将该种动物的照片放映出来,以便学生有更加直观的印象,长此以往,学生对鸟兽分类就不会感到陌生,同时也能加强对野生动物疾病的感性认识。更客观的说法是对不同的野生动物应采用怎样的保定技术和麻醉技术,易患哪些普通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所有这些都建立在对鸟兽分类学的精通上,否则对野生动物临床所患的疾病就无从下手。

对于鸟兽分类学的精通和野生动物生物学资料的了解,还可以掌握不同动物的发情期、妊娠期、哺乳期和新生仔兽的习性,更进一步了解失去母爱的新生仔兽的人工饲喂方法,以及饲喂新生仔兽所用的营养物质,这些都是可以帮助动物的有效方法,也可以为野生动物种群繁荣创造良好的条件。

学生对鸟兽分类学知识的掌握,能加深对野生动物临床医学知识的理解,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增强信心,同时也奠定了专业基础,使学生对野生动物临床医学更感兴趣。

2野生动物解剖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

野生动物临床医学不同于宠物医学和农业院校的兽医学,它所面对的动物种类繁多,而且各种野生动物的解剖结构都不一样。由于各科野生动物在解剖结构上差异很大;因此,在野生动物临床医学的教学中,就要找出这些解剖学上的差异,讲出不同种野生动物在解剖学上的特点,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解剖学知识,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教学工作在愉快的环境中进行。

野生动物解剖学也是每位野生动物临床医学工作者应当精通的科学;因此,要求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把野生动物解剖学方面的知识与动物医学结合起来,同时督促学生回忆野生动物解剖学的特点,这样的复习比以往所学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只有反复学习才能较好地完成野生动物临床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师要诲人不倦,学生也当下苦功夫、勤奋努力,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野生动物保定技术是临床医学的教学重点用什么方法能够教好野生动物保定技术呢?笔者认为在理论课教学之后要在临床进行示范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要给学生讲述为什么要保定动物?什么时间保定动物?用什么方法保定动物?为使动物所受的应激最小,谁有资格完成此项任务?这些内容关系到所保定动物和保定者的安全,因此要给学生详细讲解,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感觉。其次,在保定时还要分析野生动物的生物学资料,保定者必须了解被保定动物的解剖和生理知识,包括蹄子可以踢、爪子可以抓的距离,了解被保定动物的灵敏性和速度,这是十分重要的。

保定者还要掌握保定方法对人和动物是否安全?是否能够完成设想的操作?保定以后,动物从物理或化学保定中恢复过来以前是否能一直观察和注视着动物?这些注意事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防止学生在保定动物中掉以轻心,不负责任的操作。

国外的野生动物专家总结出的经验是兽舍的温度高于32.2℃或湿度大于70%时不应捕捉动物。这样的条件非常恶劣,会给野生动物造成严重的伤害或死亡。目前,野生动物的保定有物理保定和化学保定2种,其工具分为1)心理学工具。因为只有了解动物的生物学特点、心理学反映,才可以使动物对的人工操作更满意;2)能减少动物感觉的工具;3)限定动物的办法;4)增大或扩展手臂长度的工具;5)保护自身或能让保定者安全地接近动物的工具或物理屏障;6)用外力作为驯服动物的工具;7)镇静、制动或麻醉动物的化学药物[1]。

要注意在保定者接近野生动物时,它不是逃跑就是全力进攻,野生动物一旦出现逃跑效应往往不顾后果,自己撞在墙上或其他障碍上,如果无法逃避时会不考虑自身安危而全力进攻。因此,要考虑怎样才能保定好野生动物,不能没有准备。

要让学生了解保定者站在什么地方,怎样抓取动物才更安全,抓野生动物用力过大会导致动物窒息,或造成肋骨、四肢骨折;用力过小会让动物逃脱。网兜是保定野生动物的重要工具,要根据野生动物的大小来选择网眼的大小,如果网眼太大,野生动物就会用力把头伸出网眼,没放出来就可能窒息而死。

在有蹄动物的保定中,不透明的塑料布用处较大。有蹄动物把不透明的塑料布看成是障碍,用不透明的塑料布可以把动物直接赶进载货的板条箱或兽栏。

让学生了解手套这种重要的保定工具,手套的材料不同用处也不一样,从用于抓小型啮齿动物的薄棉手套,到抓大型灵长类动物的双层粗皮厚手套效果都不错,食肉动物能够咬穿现有最厚的手套,所以戴手套也不能保障不被动物咬伤,另外还要了解手套经受不住野生动物双颌的有力挤压。

头罩遮住了野生动物的视线,能够降低野生动物的感觉,可以进行一系列没有疼痛的操作。

在野生动物医学临床教学中,野生动物的化学保定也是非常重要的。掌握化学保定药物要求的诱导期短,不能注射后1,2小时野生动物不制动。保定药物应当有颉颃剂,在制动过程中,颉颃剂能对抗麻醉药物的作用,防止由于呼吸停止或其他问题而导致的动物死亡,药物的有效剂量小时,可以使用小的注射器注射,必要时还可以投射注射。我国现在保定野生动物经常用的是吹管,它主要的优点是发射时没有声音,对注射部位的损伤小,的缺点是自身长,射程短,射程大约15m,通常只对大型动使用。

4兽医临床诊断学是野生动物医学临床的基础兽医临床诊断学是通过对动物的体征、症状、临床物理诊断、生物化学检验和微生物学检验等手段来科学地分析动物所患疾病的性质,确定疾病主要侵害的器官或者部位,以及局部病变对整体的影响,是阐明致病机理,明确疾病类型、时期和程度的科学[2]。

该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许多新知识和新技能,并能将新仪器和新知识应用到野生动物临床诊断上来,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非常重要。野生动物临床上应用的各种仪器有心电图机、X光机、超声诊断仪、CT断层扫描仪、腹腔镜和核磁共振仪等。若想熟练使用这些仪器,就要求在野生动物临床教学实践中进行一定的操作。只有掌握了这些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技术,才能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基础,才能在野生动物临床医学领域有所作为。

野生动物疾病的临床诊断学,在我国还没有像国外研究的那样深入;因此,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是十分必要的,以便尽快赶上野生动物疾病临床诊断方面的世界先进水平,为动物园和野外动物种群的健康发展和繁育提供人员储备和技术保障。

野生动物疾病的临床诊断要求快速、,有些野生动物所患的疾病可以马上做出诊断,有些野生动物所患的疾病不能立即做出诊断,也可以先对症进行治疗,然后再进行仔细检查并迅速做出诊断。培养学生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至关重要,避免对野生动物所患疾病的诊断久拖不决和束手无策,同时对野生动物所患疾病的治疗要充满希望,这样才能较大限度地挽救野生动物的生命。

野生动物医学的临床教师应始终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运用野生动物医学临床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为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多做贡献。

野生动物论文:深究野生动物维护状况以及举措

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是当前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和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文化交流和人类文明共同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星子县地处江西庐山和鄱阳湖2个部级自然保护区交会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现就星子县野生动物资源与保护现状以及相应的保护对策探讨如下。

1野生动物资源现状

星子县总面积894km2,其中森林灌丛林地21333hm2,湿地28666hm2。星子县森林覆盖率达38.5%,森林覆盖率的上升,有力改善了全县的生态环境条件,造就了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气候特点。该县南部为鄱阳湖湿地滩涂,中部为农田丘陵岗地,北面为庐山崇山峻岭。区域内天然林、人工林生长茂盛,沼泽湿地成片,为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境。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多种因素影响,野生动物除野猪、麻雀、夜鹭、华南兔等少数种类种群数量迅速增加外,总体上呈现种类减少、种群数量降低的趋势。在全县境内,曾经生存过的老虎、狗熊、狼、鹿等动物现已不见踪迹。

据调查统计,星子县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区系组成,包括历史记载和近年调查,共有390余种和亚种(375种,15亚种),约占江西省陆生野生脊椎动物总种数的45.9%,分别隶属于兽纲、鸟纲、两栖纲和爬行纲等4纲29目89科235属。星子县共有两栖动物17种(包括亚种,以下同),隶属2目7科10属;爬行动物有33种,隶属3目9科31属;鸟类300种,隶属17目56科;兽类40种,隶属18目17科。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8种,省级保护动物160余种。被列入有关国际公约或协定而受到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有:白鹤、白头鹤、白枕鹤、黑颈鹤、白鹳、黑鹳、白琵鹭、小杓鹬、小青脚鹬、江豚、水獭、豹、云豹、豺、鬣羚、穿山甲、眼镜蛇、眼镜王蛇、虎蚊蛙等。

2野生动物保护存在的问题

据史料记载分析,历史上星子县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远远高于目前的资源水平,但实际上除少数物种外,星子县的野生动物资源已十分稀少,有些已成为濒危品种,星子县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机构不够健全,专项资金不足

根据法律法规规定,涉及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的部门主要有农业、林业、渔业、工商、公安、环保、水利、旅游、交通等,在这些部门中,野生动物保护都不是主要职能,加上多部门交叉管理,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并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又是一项公益性、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人员和资金,执法水平低下,以罚代法、有法难依、执法不严或放弃法定职责现象时有发生,野生动物保护执法不到位普遍存在。由于资金不足,野生动物保护法规的宣传、培训、执法以及资源调查等工作难以展开。特别是星子冬涸裸露洲地近6500hm2,全县12个乡镇场,有10个靠近沿湖,沿湖线路长,群众居住稠密,经济欠发达,候鸟保护任务相当繁重,急需建立的乡村护鸟联保网络组织体系由于没有专项经费难以落实,而直接影响到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正常进行。

2.2经济利益驱动,资源消耗过量

近年来,市场上对野生动物的需求量较大,特别是沿海大城市经营野生动物已具普遍性。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导致非法猎捕、经营鸟、蛇、蛙等野生动物的现象时有发生。凭借现有的执法管理力量,难以达到有效管理,大量消耗了有限的野生动物资源。

2.3生态环境恶化,湿地面积减少

由于人口的剧增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自然条件、地质地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野生动物最适宜的栖息地梅溪湖、寺下湖、沙湖山等湖泊周围的芦苇湿地面积逐步减少,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也随之减少,成为野生动物种类减少、种群数量降低的主要因素。同时,由于农业生产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水生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一方面农药、化肥、除草剂、畜牧业动物粪便排入水中;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洗衣粉、塑料袋等生活垃圾使水域受到污染。湿地的减少,水质的下降,导致鱼类、两栖爬行类动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繁殖场所,以捕食鱼类、蛙类为生的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食物数量大量减少,因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数量减少成为必然。

2.4野生动物保护与维护群众利益的矛盾

保护野生动物,必须兼顾群众利益。近年来,因保护野生动物,经常造成林农湖农的庄稼受到不成程度的损毁,国家至今没有明确规定补偿标准和具体实施补偿方案,致使群众保护野生动物逆反心理加剧,对野生动物保护十分不利。

3保护对策

保护野生动物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野生动物保护已不再是被动消极的保护,而是挽救与持续利用相结合,挽救与恢复重建相结合的积极行动。小则涉及一个地区持续发展,大则关系到全球生态系统维持,是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必须重视的重大问题。

3.1建立协调机构,严格规范管理

保护野生动物是一项社会工程,涉及面广,牵涉到数个行政主管部门,各个部门有各自的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协调机构或专业管理机构,配足专业技术人员,来实施严格规范的管理。

3.2建设生态环境,优化栖息生境

一是结合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建设,加快巩固梅溪湖、寺下湖、沙湖山等地公益林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严禁围堰、堵河、乱采沙、乱排污,保护鱼类、两栖爬行类动物。二是沿山沿湖逐步减少生产性开发建设,禁止开山采石,长期实行封山育林,为兽类、鸟类提供良好的繁殖、生息场所。三是加快园林绿化、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增加成片林面积,形成贯穿全县的绿色生态走廊,为野生动物迁移、栖息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

3.3建立补偿制度,完善补偿机制

野生动物保护与经济发展,既对立又统一,对因保护野生动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国家应给予补偿。因此,国家必须制订相应的补偿标准,使补偿机制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从而充分调动广大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

3.4加强科普宣传教育,普及野生动物知识

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野生动物的命运取决于人类的认识和行动,因此要加强宣传力度。一是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重点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及保护措施。二是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利用野生动物图片、标本、活体动物展览进行宣传。三是开展小学野生动物课堂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营造全社会保护野生动物氛围,增强全体人民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

3.5加强管理,严厉打击犯罪行为

积极开展林区、湖区专项治理,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严格野生动物经营证件发放,冻死狩猎证,逐步提高广大群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自觉性。

4小结

野生动物既是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家宝贵的自然资源,对维护生态平衡、发展经济、开展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责任主要由政府来承担,政府应将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职能部门配备专业干部,负责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只有政府及各部门形成合力,把保护野生动物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才能实现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

野生动物论文:运用高科技手段营造野生动物生存的环境

【摘要】:野生动物是整个生态系统当中重要的一部分,保护野生动物生存环境是一种保护根本的做法,但是当前危及到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很多原因是因为人类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副作用,这些问题的产生具有十分复杂的原因背景,要解决这些问题运用高科技手段是必然的选择。同时,高科技的产生正是可以高效率的解决问题的保障,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为了营造更好的野生动物生存环境,我们将从高科技的多个角度去努力。

【关键词】:高科技手段;野生动物;环境

野生动物对于整个地球十分重要,但是野生动物生存环境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却是极为严重的事实,从破坏的原因上去看,我们可以发现生态栖息地缩小、人类生活、外来生物、气候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着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破坏,从问题产生原因入手去解决问题是较为合理的办法,我们于是从运用无线技术、海关检测技术、农业生产技术、气候检测技术去努力,争取高效的努力完成。

1. 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

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决定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野生动物的存在保障了地球的多样性。野生动物资源是大自然给予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也应当依赖的必要资源。野生动物具有科学实验价值、药用价值、旅游观赏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美学价值等多方面有深刻意义。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我们人类社会对于野生动物的存在的需求有着极大的依赖,从最简单的生态循环的角度来讲,如果野生动物不再存在,那么生态循环大系统将会发生崩溃,人类虽然为生态食物链的顶端,但是当生态食物链崩溃的时候,同样处于这个生态循环之中的人类来说,也面临着灭绝的危险。生态平衡保护的必要性有着不容置疑的必须性,而野生动物生存在他们所需要的环境当中,像是森林、湿地、河流等等地方。保护住这些对于野生动物必要的生活场所,那么我们也就保住了野生动物存在下去的根本条件。野生动物生存环境也并不是间接影响人类,他的存在也同样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环境,在环境整体性的前提下,人类也离不开水、空气与土壤。

2. 我国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现状

2.1 生态栖息地的缩小

当前,我国野生动物生存环境遭到极大破坏,生态栖息地不断缩小。森林资源遭到人类严重的破坏,为了获取大量的林业资源,人们不断砍伐树木,树木对于森林动物来说十分必要,无论是筑巢在树上,还是依靠森林隐蔽自己来获得生存,野生动物绝大多数依赖于森林,但是森林的消失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十分迅速,这对于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带来了致命的打击。河流最为鱼类主要生存的地区,由于现代化学工厂的不断发展,大量废水流入河流,鱼类无法适应,就这样被含有大量化学成分的废水伤害。森林和河流这些野生动物主要的生存环境,就因为人类对于资源的需要,而被缩小了生态栖息范围。

2.2 人类生产生活对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影响

人类的直接影响导致了湿地面积减小,增加耕地面积,森林面积减小,获取林木资源,品质河流范围减小,排放工业废水。同时每个人都会经历到的日常生活也能直接影响着整个野生动物生存的环境。环境是具有整体性的,人类需要供暖、提供燃料、制冷,这就产生了很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氟制品等,破坏了地球整体的自然环境,这种改变也就使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大的波及。今年,北极的冰川不断融化,处于地球之极的北极是极为寒冷的地区,像近些年这样大面积融化,是并不常见的,经过研究,因为人类所使用的各种燃料的代价就是臭氧层受到破坏,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硫产生形成温室环境,导致全球变暖,冰川融化。

2.3 外来生物对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影响

世界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连成了一片,无论我们想去哪里,都并不是多困难的事情,旅游业随之发展起来,我们可以很方便的交换距离很远的物件。但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却催生出一种新型破坏野生动物环境的方式,外来生物对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破坏。随着每一个地点的长期发展,各个地区都拥有只属于自己这一片区域的特性食物链,或者称之为生态链,但是因为交通的发达,使得很多其他地区的生物可以很容易的进入距离很远很远的其他区域,而这突然来到的外来生物,因为并不属于新进入的地区,因此该地区在短时间内并不存在他的对抗物,使得这种新的外来生物在新的环境里,任意发展,从而破坏了这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发展。

2.4 气候对于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影响

在工业革命之后,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许多曾经并没有出现过的情况,土地的荒漠化加速、沙尘天气、酸雨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高科技产生的情况,其后都有极为复杂的各种原理,作为高等生物的人类面对这些情况都束手无策,接受着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副作用。动物作为较为低等的生物,他们并不能了解这发生的一切,他们对这些情况的反应只能是生物性的,没有更加高级的防范措施,为了生态圈发展,人类应当承担这份责任。

3. 高科技营造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方法

3.1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

无线传感技术是当下网络监测的先进手段,通过无线传感器的检测,可以测量出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相关情况与数据,并制作出相关的展示图,工作效率大增。无线传感器的网络体系主要包括传感器,区域网络和监控总部三个部分。传感器是收集一切数据最前端的仪器,通过对传感器的需要设计,传感器会通过之前设计好的数值进行接触体验,数值包括温度、湿度、干度等等,这些数据对于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区域网络设计,是一种如何放置检测仪器的设置技术,对于如何能够的检测到这个区域最合理的数据,从已得到数据之后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方面考虑,对于设计技术理念要求很高,同时结合当地的固有条件。监测总部就是进行数据处理的部分,将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制定出依据数据得到的展示图,通过图表,我们可以了解当前监测地区的具体情况,也可以判断在监测区域内哪部分出现了问题,结合这些问题,人工方面可以提供什么样的手段进行营造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手段。

3.2 高科技农业生产发展

农业技术的发展对于营造野生动物生存环境也具有较为直接的作用。合理进行开垦农业部分,合理进行农业生产都是对于农业发展以及对于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保护。农业应当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体系,并选用科学合理的方式选择农业生产的区域位置,考虑周全开垦田地之后带来的各种结果以及应对措施之后在统一开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单产量以及提高耕种收割率,提高单产量在我国就有极为突出的人物,这个问题是在我国知识分子不断地培育适种所得出的结果。提高耕种收割率则是一个机械智能上的解决方式,集中耕地,采用大机器大庄园式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并且统一进行科学合理的耕种方式,不但省时省力,还会获得更多的实际收获。针对农业发展开发出更多精细仪器与耕作模式,也可能在未来对农业现代化带来巨大的帮助。

3.3 海关检测技术的应用

外来生物的最主要渠道就是通过海关的检查环节。这些外来生物一部分是有意识的带入到新区域,也有是无意识带到了新区域,同时还存在有意识但是不知道有何种危害的带到新区域。外来生物对于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影响的认识是近些年来产生并认识到的新问题,普通民众不了解,因此需要海关部门增强检测技术,发现有害生物入侵即可制止。发现任何国外引种都需要到农业部的相关部门申请备案,邀请农业部的相关专家进行研究分析,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要找到负责这个事情的人,让每一个问题都有固定的承担人。我们还应当提升入境检测技术,运用激光检测或者是扫描技术,将携带物品不发生危险的情况下,分析所带回物品是否携带病菌,一旦发现,需要配备的检测仪器,进行周期性的检测,因为一些外来生物的入侵具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一定时间进行检测研究,判断其危险性之后做等级上的危险判定。经过一系列的实验之后,结果呈现出低危险性以下的实验报告,那么在对这一物品是否必要引入进行评估,如果问题不大,由农业部对携有这一外来生物所有者进行登记,并且颁发相应证书,以证明检测流程的有效性。

3.4 现代气候检测技术对于营造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帮助

在气候检测方面,我们应当加强技术支持,增强学习,认识到一定范围内的气候现象,以及在空气当中存在的不适宜生物的不利因子,通过这样的改变,使得尽早发现尽早排除这些问题,就像是pm2.5这类的新型的产物,这是既不利于我们人类生存,也是不利于野生动物生存,现代气候检测知识的增长对于生物体来说是一个很有必要并且很有保障的指标。同时,应当增加气候检测方面的重视程度,通过他们的研究发现空气质量低下的原因后,有关部门应当配合气候检测部门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在还没有出现相关问题的时候,通过长时间的气候检测以及多年的数据发现其中的发展规律,预见性的向有关部门指出未来可能会存在的问题,这对于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方向与策略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作用。

结语: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地区破坏,我们应当增加智慧来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只是从四个角度来分析野生动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并且结合这些原因提出了四种不同的从高科技角度,并运用高科技方式的方法去解决,但是这一问题一定是一个多元性问题,他的方面将会有很多很多,我们应当继续努力。野生动物生存环境与人类生存环境相连,因此为了我们,也为了野生动物,我们应当不断向前。

野生动物论文:浅析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及对策

摘 要:野生动物也是地球这个大家园的重要成员,其生存发展关系着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更多的人开始认识到,野生动物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朋友,更是人类生产、生活中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关系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资本。鉴于此,本文结合笔者在梅花鹿自然保护区的相关工作经验,主要对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现状展开分析,并针对性提出一些加强保护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野生动物保护;现状;问题;对策

我国疆域幅员辽阔,横跨维度也比较多,这为我国境内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优越的地理条件。目前生活在我国境内的野生动物种类和类型丰富多样,珍稀品种和特有品种较多,并且品种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当然这也使得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承担着更重要的责任、面临着更多的问题。

一、目前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常见性问题

(一)野生动物栖息地正逐渐破碎或丧失

全球有相当一部分野生动物正处在濒临灭绝的危险境地,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野生动物栖息地遭到破坏,变得支离破碎或者已经丧失。野生动物被隔离在不同的生境版块内,严重阻碍了它们的迁移与扩散,既增加了野生动物近亲繁殖的几率,也使得传染疾病的危害性被进一步提高,多种因素下,物种濒临灭绝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土地开垦与森林砍伐的问题也愈发严重,土地沙化、草地退化现象加剧,大大减少了野生动物的自然栖息地,同时也减少了野生动物的数量和种类。

(二)过度利用野生动物资源

近年来,我国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正在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并且有很大一部分野生动物正在濒临灭绝,虽说保护工作已经得到有序开展,但由于相关法律的滞后以及社会保护意识缺乏等原因的存在,保护效果并不理想。以野生梅花鹿为例,古时野生梅花鹿在我国分布广泛,东北地区、华北华南、山西、甘肃等地均有亚种分布,但如今华北、山西亚种已经灭绝,东北野生梅花鹿几近灭绝,近几年通过人工繁殖,数量上才有所提升,如今野生梅花鹿在我国已是高度濒危动物,保护工作责任重大。

(三)遗传多样性逐渐丧失

野生动物遗传多样性的逐渐丧失对其保护与发展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遗传多样性能够反映出生物的进化潜力,并且存在遗传多样性越丰富,生物适应环境变化能力越强的自然规律,野生梅花鹿在我国存在多个亚种分布,足以说明其存在优越的环境适应能力,但由于人类的发展在不断压缩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使得野生动物逐渐丧失了大范围迁徙和扩散的机会。比如我国的朱q种群近交的问题就比较严重,经常会发生幼鸟残疾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种群的健康发展。

(四)环境污染严重,动物疾病日趋复杂化

环境污染物通常会产生较多的毒性,比如神经毒性物质、内分泌毒性物质等等,这些有毒物质通过空气、水等媒介转移到动物体内,进而阻碍动物的健康生长,影响动物的繁育等,并且还有部分有害物质经过食物链的作用会被放大,然后会对整个生物系统造成严重影响,例如长江水体的污染使得中华鲟体内积累了过多的三苯基锡,使得其所产幼体出现畸形,大大降低了中华鲟种群的数量,同时也给长江水系的生物系统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与此同时,环境恶劣还使得疾病爆发的几率大大提升,而野生动物活动范围受限,又提升了疾病的危害性,每发生一次恶性传染病,都会有大量野生动物丧生,比如发生在青海湖的鸟类禽流感,一次就夺走了6000多只鸟类的生命。

二、加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措施与建议

(一)加强野生动物资源的调查与评估工作

想要科学、有效的去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就要对野生动物资源的基本状况、动态变化、原因等进行实地调查,然后再进行科学的评估,当然想要做好这项工作,还需要国家及相关部门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

(二)建设野生动物基因库及野外研究基地、网络

目前,我国的中科院动物所及其他一些单位已经建立了野生动物基因资源库,但相对我国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来说,这一资源库的规模太小了,所以说还要加大投入力度。与此同时,建立野外研究基地和配套的网络体系也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只有建立起野外研究基地,才能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而野外研究基地的存在也将有利于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实现规范化、系统化、现代化的发展,这对野生动物保护是极为有利的。

(三)完善野生动物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2006年)等相关法律、法规,但随着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发展,这些法律法规已经严重滞后、且不得到很好的执行与落实,并不能为野生动物营造良好栖息地与栖息环境,所以说国家和相关部门还应针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具体需求来制定更加严谨、切实、有效的法律法规。比如说在野生动物疾病监测方面应制定《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以防止动物疫情的大规模扩散和出现较高的死亡率;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补偿主体、监管单位的责任与任务以及动物保护的具体程序等,以落实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为根本前提。

(四)加强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与发展工作

1、对具有药用价值的濒危野生动物进行研究与驯养,将驯养繁殖作为保护药用濒危野生动物最有效的途径来发展,也可通过研发替代品,比如用鼢鼠代替虎骨,利用生物合成技术来生产野生动物的药用成分等等方式,从利用价值这个源头上,保护野生动物免遭杀害。

2、不断完善濒危野生动物保护体系,比如建立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目前我国在野生梅花鹿保护方面就建立了江西桃红岭、四川铁布以及东北拜泉县仙洞山等多个自然保护区,并且还在东北建立起了梅花鹿驯养基地;此外,还可以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比如说我国在东北虎的保护工作上就加强了与俄罗斯的合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结语:野生动物不仅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源,同时也是生态系统中很重要的一环,所以说我们在开发与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同时,更要注重野生动物的保护与发展,确保区域范围内的生物种类多样性,将动植物当做我们人类的伙伴与朋友,力争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野生动物论文:论我国水生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法律的完善

【摘 要】 本文概述了水生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分析了水生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法律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水生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法律的建议:明确刑事立案标准;制定细化量刑情节标准;明确制品的涵义范围;协调解决物种鉴定问题;依法赋予相应部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合理确定破坏水生野生动物案件处罚标准。

【关键词】 动物;法律法规;修改完善

近年来,国际国内社会对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日益重视,我国采取了诸多措施解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发展问题。而其中,法律的完备与执法的到位与否至关重要,相比水生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我国对陆生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较为明晰,本文仅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予以分析、提出建议。

一、水生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现状

受消费需求刺激、高额利润驱使、法律规定不足以及海上监管难、打击力度有限等多重因素影响,近年来非法猎捕、采挖水生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件呈上升趋势,相关案件报道屡见报端。

从执法实践看,破坏水生野生动物违法犯罪行为对象主要集中在海龟、砗磲、红珊瑚等物种。资料显示,每年约有30多万只成年海龟被人为杀害,在现存的7种海龟中,6种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我国整个南海的成年绿海龟剩下不到2000只;[1]砗磲贝壳加工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大量捕捞造成天然砗磲资源几近枯竭;[2]暴利驱动让本已十分稀缺的红珊瑚资源加速枯竭,红珊瑚正在我国福建、广东、浙江等地遭遇疯狂盗采。[3]

破坏水生野生动物犯罪行为,不仅对野生动物本身,给整个海洋生态环境都带来毁灭性影响,对其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刻不容缓。

二、水生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法律存在的问题

1、刑事法律方面存在的问题

执法实践中,打击惩治破坏水生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刑事犯罪行为,主要存在立案标准不明确、量刑标准不清晰、案件定性难、物种鉴定困难等问题。

(1)立案标准不明确。按照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未经特许的涉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均应予以立案追诉。《国家林业局 公安部关于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刑事案件管辖及立案标准》(2001年5月9日发文),对破坏陆生野生动物(以数量为标准)及制品(以价值为标准)的重大案件、特别重大案件认定标准予以明确,但此规定仅适用于陆生野生动物,对水生野生动物尚无明确立案标准。

(2)缺少量刑幅度标准。较高院司法解释仅对陆生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件的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作出了具体规定。对水生野生动物刑事案件,涉案动物数量1只与100只的量刑幅度均为“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严重违背《刑法》罪责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司法实践中,致使重案无法重判。

(3)部分案件定性存在争议。以非法采挖砗磲案件为例,执法实践中,执法部门查获的非法采挖砗磲船舶,其采挖到的多为砗磲贝壳(自然死亡埋藏海底若干年的砗磲残体),对其是否构成刑事案件,有不同理解。

不构成刑事案件的观点认为: 此种行为如构成刑事案件,一方面,如采挖的砗磲为活体砗磲或具备砗磲特征的死体,定性为《刑法》第341条罪名当无异议;另一方面,如采挖砗磲贝壳的行为,符合《刑法》第341条的犯罪构成,则砗磲贝壳必须解释为砗磲或其制品。

显然,这种砗磲贝壳不具备砗磲的完整特征,问题在于砗磲贝壳是否为砗磲制品。对于制品,目前尚无明确的司法解释,学理解释认为,野生动物制品是指以野生动物为原料所制作的物品。[4]

构成刑事案件的观点认为:首先,探究《刑法》第341条立法本意,在于保护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生存、发展环境,基于此,无论是活体、死体、死体某一部分或加工制作的制品当属于限制流通物品。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内涵应该包括他的活体、死体以及身体具有特殊价值的主要部分,砗磲贝壳属于砗磲本身具有利用价值的部分,可以理解为砗磲本身,为该条的保护对象。

其次,按照较高院司法解释,制品以价值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砗磲贝壳具有市场交易价值,应构成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同时如非法采挖砗磲贝壳行为不构成犯罪,而以砗磲贝壳为原材料加工制作成制品的行为构成犯罪,则于法理不通。

(4)物种鉴定存在困难。《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规定鉴定人和鉴定机构只有经过登记才可以鉴定,《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种鉴定单位》(农业部1376号文件)公告的全国15家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种鉴定单位,尚没有任何一家在司法机构登记注册,鉴定机构主体资格不适格。

即使依据《关于适用的解释》第87条之规定,在没有法定司法鉴定机构的情况下,专家检验报告可以作为定罪量刑的参考,但农业部1376号公告中没有贝类鉴定单位,也即目前国内还没有砗磲物种鉴定机构及专家。

2、行政法规方面存在的问题

(1)授权性规定造成现实执法困境。根据《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规定,案件由工商部门或其授权渔政部门查处。海上执法对执法装备(船艇、器材等)、人员技能具有相应要求,工商部门又不具备这种能力,造成海上执法的缺位。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由于并非适格的执法主体,查处过程中涉及到查扣、押解、取证、看管、移交等诸多执法环节,执法效率不高,打击力度有限。

(2)行政处罚标准过高。《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规定,破坏水生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在没收实物和违法所同时,可并处相当实物价值10倍以下的罚款,海南省的地方性法规规定可处实物价值1至5倍罚款。

依据农业部有关规定,野生动物价值以其资源保护费为基准进行计算。水生野生动物产品价值认定,标本按照该种动物价值标准的执行,特殊利用部分和主要部分按80%执行。

依规定,红珊瑚资源保护费为5万元/千克、库氏砗磲亲体为5千元/只。据此计算,2015年中国海警破获的特大非法猎捕红珊瑚案件,涉案红珊瑚224.41千克,价值近亿元。[5]如果实施行政处罚,罚款较高额达10亿元、低为1亿元。实际上,这样巨额罚款很难执行到位,也起不到应有的法律和社会效果,其他种类水生野生动物处罚存在同样的问题。

三、完善水生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法律的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完善立法,以使一线执法有明确法律依据,有效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1、明确刑事立案标准

由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公安部门制定破坏水生野生动物犯罪行为的一般、重大、特别重大案件的立案标准。参照陆生野生动物立案标准做法,对水生野生动物明确立案的数量标准,对其制品明确立案的价值标准,以便侦查机关启动相应刑事程序,也与司法审判裁量标准相对应,体现法律规定的一致性。

2、制定细化量刑情节标准

进一步制定完善相关司法解释,将破坏水生野生动物刑事案件量刑情节纳入其中,对“情节严重”和“情节特别严重”的数量标准予以明确,统一量刑标准,以便司法机关裁判,执法部门掌握办案尺度,体现司法公平公正。

3、明确制品的涵义范围

可由较高人民法院制定统一的司法解释,明确制品的涵义。针对砗磲贝壳、红珊瑚等执法中存在争议物种,进行集中梳理,在司法解释中逐一予以明确,形成法律依据。笔者观点,砗磲贝壳应解释为砗磲,理由主要在于砗磲的主要价值部分即为其贝壳,也是市场交易的主要对象。

4、协调解决物种鉴定问题

依据《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等规定,赋予相关鉴定机构司法鉴定资质。

5、依法赋予相应部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

按照现法律规定,水生野生动物主管部门为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且赋予其行政处罚权。条例在具体责任条款中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授权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查处的规定欠妥,应修改相应条文,直接赋予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以查处权限。国家海洋局整合重组后,以中国海警名义对外维权执法,整合涵有渔业行政执法职能,因此,修改相应法规时,也应一并赋予中国海警相应执法主体资格。

6、合理确定破坏水生野生动物案件处罚标准

显然,依据资源保护费收费标准计算水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价值,开出的天价罚单不具有合理性,缺乏现实性基础。可考虑由行业主管部门指定专门评估机构,综合资源保护费计算标准和市场实际交易价格,合理确定处罚标准,实现法律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野生动物论文:我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研究

[摘 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我国疫源疫病监测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是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重大疫情发生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当前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的实际情况,对疫源疫病监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存在问题;建设和完善

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自然系统中病原体的天然存在客体,是很多人兽共患病的病原宿主。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野生动物携带的感染人类疫源疫病屡次爆发,病原种类更新迅速抗药性增强,不断破坏和威胁人类生命安全。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的建立就是在根本上杜绝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发生。通过对野生动物长期的定点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按照预警程序果断采取防治措施,阻断疫源疫病向人类及其他动物传播扩散的途径,将疫源疫病控制在最小范围并彻底消灭。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的建立是有效维护我国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必要措施,对保障国民安居乐业、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根据国务院《重大动物应急条例》和国家林业局制定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规范》有关工作要求,各省市制定了符合本地区实际需要的监测工作方案,以省、市、区等多级野生动物保护站为依托建立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管理机构,在辖区范围内的野生鸟类迁徙通道和集中停歇等处设立固定的野外观测点,每日监测野生候鸟迁徙及栖息状况并做详细记录,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做到早发现早防控。各地进一步加大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逐步完善各级监测部门信息报送制度,利用新型信息化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的野生候鸟集中活动区域已基本纳入监测范围,中部及西部地区由于技术、资金等条件的限制,监测体系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我国疫源疫病监测工作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监测机构职责职能不健全。由于改革的需要,各地政府绿化部门和林业管理部门多整合为一个机构,但绿化建设、林业管理的政府职能没有随改革进行及时的整合协调和统筹安排。绿化、林业相关机构衔接不合理,部分职能更是无端缺失。各地区行政主管部门设有林业站或野生动物保护站,肩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等工作,但机构中工作人员数量配备较少,有专业技能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人员更是少之又少,难以满足日常工作需要。野生动物观测点多设在人迹罕至的野外地区,设备简陋,观测条件差等不利因素都给监测工作造成障碍。同时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的重点都放在了候鸟集中活动的郊外,市内城区人类活动密集地区没有野生动物管理相关机构基本处于疫源疫病监测的空白状态。市区等人类活动频繁地区更是野生鸟类禽流感防控工作的重点,这种职能的缺失给疫源疫病监测工作埋下极大的隐患。

在我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的建设起步较晚,工作基础相对薄弱,长期有效的防治机制还没有形成。长期以来人们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存在思想上的误区,对疫源疫病传播可能造成的危害认识不足,觉得这些不会发生在自己身边。现阶段我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与防治工作正从应急机制向全年常态监测的模式转变,这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人力物力及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有些行政部门对此项工作认识不足,给疫源疫病监测系统的推进建设造成障碍。尤其是地方的野生动物保护部门疏于管理,经常处于有职能无机构、有机构无专人、有专人无专业设备的基础薄弱的工作状态。在防治过程中,重视突发应急状况,轻视日常监测管理,重视行政执法工作,轻视监测体制机制的建立完善,难以对边远地区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进行及时有效的预警和防控。

2 现阶段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持续爆发、不断扩散,形势发展十分严峻,给人类生存发展造成危害。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全球有近70个国家爆发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有关研究数据显示,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出现与野生候鸟的北迁南飞有密切关系,并且野生候鸟的迁徙致使高致病性禽流感呈多点散发式爆发的状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向人类、禽畜等传播途径日益增多,禽流感病毒等病原体的传播、变异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因此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监测和防治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

随着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疫病监测与防治工作成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的重要常态工作。2005年国务院颁布《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把野生动物及鸟类疫病疫情实施监测与防控列为重要内容纳入条例成为国家法律。国家林业局于2006年下发《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规范(试行)》,对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和防控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对野生动物管理和监测的组织机构、专业设备、监测方法等给出了详细的规定,尤其对野生鸟类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监测和防控尤为重视,由以往的应急性防控模式转变为日常性的常态工作,给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的建立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绵长,毗邻多个国家,由南到北经度跨度大,位于多条鸟类迁徙线上,是野生鸟类迁徙路径中重要的越冬地、停歇地和繁殖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之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野生鸟类栖息地有不断向内陆移动的趋势,导致人类被传染禽流感的风险不断增大。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要求我们对野生动物管理工作的重视,对疫源疫病监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建立文明安全的生态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推进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以现代科学管理理论为依托,以新型高科技技术为手段,坚持“早发现、快检测、严处置、统筹兼顾”的原则,完善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努力加强野保队伍建设。各地应依照国务院颁布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规划当地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事项。明确体系建设目标,突出工程建设重点,分步骤分阶段推进全国范围的监测和防控体系逐步完善。同时,各地应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与防控工作纳入地方重大动物疫病疫情防控系统,把疫病监测作为野生动物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管理、统筹规划,合理调拨资金安排专业技术人员,确保我国全境范围内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本底调查,明确疫病监测与防控的重点区域,更有针对性的监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发生发展。利用全国野生动物资源普查,结合当地野生动物资源管理工作实际情况,研究制定适合本地区需要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病原学本底调查规划,明确野生动物活动范围及迁徙路径,确定监测的重点对象和易发区域。依据流行病学、野生鸟类病原学原理和方法,确定野生鸟类携带病毒种类以及高致病性传染类病原体的传播规律和传播途径。对野生鸟类进行系统采样,通过检测分析建立样本检测数据库,有效提高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发生发展的趋势分析和预警防控效率。

野生动物论文:谈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及对策

摘 要:社会飞速发展造成了环境破坏,严重影响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然而生态环境多样性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分析我国现阶段野生动物的保护状况,并且提出若干保护对策给予参考。

关键词:野生动物;保护现状;保护对策

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尤其是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为这种经济发展做出突出牺牲的,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环境。环境越来越恶劣,并且对世界生物多样性带去了十分严峻的挑战。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生物多样性越来越少,尤其是世界各地的野生动物数量,也受到环境和人类双重压力踏上了频临灭绝或已经灭绝的路上。因此,世界各国开始越来越重视这一关键性的问题,纷纷采取相关措施来保护野生动物,我国也紧跟这一保护的脚步和潮流,开始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

1 我国现阶段野生动物的存在状况

从小时候起,老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一再强调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不论是野生的还是家养的,都需要对他们加以保护,保护生态多样性。而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保护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的保护,已经成为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环节。并且保护生态环境多样性,对于维持自然的平衡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野生动物。

1.1 野生动物数量不断减少

1.1.1 自然生存环境越来越差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不仅对人身体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更是破坏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1.1.2 人类非法行为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人们越发开始强调不受环境污染的纯天然产品的高质量,因此,纯天然产品价格越来越高,于是形成了野生市场。正是受到这种高额价格的诱惑,使得大量人开始进行非法捕猎,过度的捕猎是导致野生动物数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

1.1.3 国家法律体制存在着漏洞

早在人们大规模的展开非法捕猎时,国家法律法规在这一方面并没有形成彻底的法律规范管理体制。并且在不同部门监管着不同的部分,比如我国设置森林公安,保护森林中一切生命的安全,但这一部门只管理野生动物的刑事案件。而非法捕猎的行为属于行政行为,是不受到森林公安的监督管理的。另外,野生动物进入市场,就需要工商管理部门来进行管理,但工商管理部门只负责商品的检查管理,不负责其他违法行为的申报。这就使得非法捕猎等行为没有明确部门监督管理,从而越发的猖狂。

1.1.4 保护宣传不到位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对野生动物的保护观念已经从小学开始普及。但仍然屡禁不止,大量的非法捕猎这仍然活跃在深山老林里捕捉动物。最关键在于普及力度不够,宣传不到位,没有做到全国各地覆盖,一些文化素养第,教育力度差的偏远山区对这些观念不管不顾,一味追求高额的经济利润,从而使得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就形成了现阶段无法控制的非法捕猎的场景。

1.2 现阶段政府采取的野生动物保护措施

1.2.1 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

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我国政府就开始重视非法捕猎、野生动物保护等现象。远在1950年,我国就颁布了及时部《稀有动物保护法》,直到今天,我国已经颁发了攻击29部法律法规来进行保护和约束。

1.2.2 自然生物保护区的建立

我国除了颁布法律之外,还在一些独特生活环境中建立自然生物的保护区,保护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并且设立一些专门的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和保护。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一共建立了2588有余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占地面积一共有150万平方公里。为我国多数珍稀野生动物提供了特定的保护区域。

1.2.3 国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得到极大的改变。野生动物成为人们获取皮毛和美味的重要来源,野生动物的皮毛和肉蛋因为具有较高的质量和营养价值,人们逐渐增加了对野生动物的捕杀。因为有着较大的市场需求,野生动物的捕杀现象急剧增加。

2 野生动物保护的对策

2.1 硬性保护

2.1.1 加强对野生动物生存区域的保护

对野生动物生存区域的保护必须要坚持合理开发的原则,比如在一些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必须要做好防火防盗、防止乱砍乱伐、防止滥捕滥杀工作,严格杜绝自然保护区内放牧现象的发生。另外要加强野生动物区域的安防检查工作,避免野生动物走私、买卖、收购野生动物皮毛等相关产业的延伸和发展。

2.1.2 完善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

由于我国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有较多的空白,因此在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上必须有严格细致的法律法规,如果违反了相关的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必须要严格的进行处罚工作。尤其是为了提高野生动物保护的效率与质量,必须要明确管理部门的职责,避免发生事件后,不同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明确责任以便更有效。更明确地保护好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

2.2 加强保护的观念

2.2.1 加大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教育

通过加大对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教育中利用多种形式来进行,从而尽可能地制止滥捕滥杀野生动物的行为,并有效的增强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观念。通过加大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力度,可以提高人们对威胁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行为做斗争。

2.2.2 坚持科学的保护、发展观,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动物资源

合理利用野生动物有利于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野生动物作为一种资源是可以利用的,但野生动物作为地球生态结构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不能缺少的。动物对地球,乃至人类的生存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利用野生动物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度,要做到适度、合理、可持续利用。适当的利用有利于野生动物种群的发展,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

2.2.3 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野生动物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此为了促进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因此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的国际交流合作是十分必要,通过促进国际间的野生动物保护与合作,可以加强保护野生动物的协作能力,提高管理和保护能力,有效的保护野生动物生存和发展。

结束语

野生动物是地理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体现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也有利于保持整个地球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目前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还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虽然遇到了一定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能够认真研对待,仔细研究,努力寻求解决方法,那么所有的问题都将成为我国保护野生动物工作的助推力。

野生动物论文:提高野生动物饲料利用效率

摘 要:在野生动物的饲养工作中,野生动物的饲料与喂养步骤是基础前提。野生动物的饲料关系到动物的健康、成长以及繁殖。饲料不仅是野生动物生存的基础,还是动物园内饲养工作的关键任务。本文简单分析了提高野生动物饲料利用效率的方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野生动物;饲料;利用效率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渐涌现,动物饲料的商品化特征也在逐渐突出。有关部门对动物园饲料方面的投资力度减小。因此,现阶段动物园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尽较大能力减少饲养成本,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具体可以采用的方法如下。

1 完善饲料的采购和检查

用于饲养野生动物的材料多种多样,根据饲料的性质可以划分特种饲料、矿物质饲料、动物性饲料以及植物性饲料等类型。由于社会经济模式在持续的转变,动物园的管理模式也在逐渐地完善当中,因此野生动物饲料的类型、价格等方面也在变化当中。面对这样的情况,对于饲料的采购工作应该进一步的改进。走入市场开展行情的调查工作,便于更好的进行饲料的采购,是采购饲料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在市场开展行情调查的过程中,应该先选择一家或几家诚实、的商家建立合作关系,为动物园提供一定数量的饲料。在开始合作的阶段,需要与商家交涉好,也是动物饲料的质量必须予以安全保障。然后,在饲料准备入库时,进行监督和检查的环节,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规定和标准来核验饲料的数量和质量。当发现不符合标准的饲料时,应该及时处理,拒绝接收,并与上级部门沟通解决办法。坚决禁止水分含量过高、变质、腐败或者发霉的饲料进入到动物园的饲料库。

在采购饲料的过程中,负责采购的工作人员有责任前往饲草基地考察饲草的生长态势。有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定期到饲草基地,检查饲草生长过程中是否出现问题,农药的喷洒情况以及预计达到的产量,基地附近是否会发生疫情等。定期的检查工作有利于保障饲料的安全。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应该根据气候的情况,购置一些新鲜饲料,适当地调剂野生动物的需求。在购置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农药残渣过量的饲料进入饲料库。

2 重视饲料的加工、贮藏和研究工作

2.1 通常情况下,动物园中动物饲料的加工处理和贮藏工作都是由配料室完成的。动物园饲料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是班组长,而班组内的每一名成员又对班组长负责。在开展饲料的加工处理、生产和分发的工作时,工作人员都会严格的遵循饲料配制和操作的程序和规定,按照不同的动物种类,动物的年龄、性别,以及动物的采食习惯和性质,运用相应的加工工艺和方式。在加工工作的准备阶段,会事先进行一系列的消毒工作。加工现场、工艺器具以及饲料都能需要接受消毒。而且需要根据季节的特点采用对应的方式。比如在冬春季节,需要重视饲料的防冻和解冻过程,在夏秋季节,需要重视饲料的霉变工作。动物园应该采购一些不同类型的用于加工处理饲料的设施,比如和面机、切菜机、粉碎机、铡草机等。饲料加工工艺的机械化特征,减轻了动物园对于加工饲料的压力。既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又减小了饲料的耗费量。

2.2 在饲料的贮藏方面,以前我园一直沿用传统的仓贮方式,这样由于墙面的反潮现象,造成了大量饲料的浪费,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将原先的贮藏室进行了改造,由仓贮方式改为层架式贮藏,这样一方面为发放饲料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减少了饲料因反潮现象而发生霉烂、变质的浪费。

2.3 野生动物的营养与饲料研究是一项起步较晚的新科学,它可以根据不同动物、不同需要、不同的生长阶段,在饲料上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多样化的配合以保障动物的健康,近年来,西宁动物园加大了这一方面的研究、探讨工作,根据多年的饲养经验,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近儿年,在单位领导的重视下又加大了各类动物饲料营养的研究工作,先后制定了肉食动物、草食动物、雄鸡类动物的饲养标准及草食动物、雄鸡类动物的颗粒料配方,从而在野生动物繁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3 注重与饲养员的沟通,提高饲料的综合利用率

饲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野生动物的健康成长、繁殖以及饲料效率的高低。有些动物园由于条件限制,无法对饲料进行科学的鉴定,直观的饲养效果仍是检验饲料配方、品质的有效手段,要做到这一点,经常深入饲养队进行实地观察以及与饲养员沟通是非常必要的。近年来,配料室的工作人员改变以住的思想观念,每天深入到各饲养点与饲养员密切交谈,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解决,饲养员也对饲料加工、配制方面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之前某市动物园将“孔雀园”承包给经营商,经营商由于注重经济效益,对园内所饲养的动物没有按照饲养程序进行饲喂,造成动物营养不良,过度消瘦、甚至死亡。在此情况下,配料室人员及时进行饲料的调整,加大了动物性蛋白如鸡蛋、肉沫的饲喂,提高了动物的膘情,短期内控制了动物的病情。

再比如,某市的动物园从外地动物园引进了一批猕猴后,与本园原有的混养在一起,一周之中连续死亡了两只,饲养员认为饲料品种单一,加之猕猴疥螨病严重,便将情况给园领导及配料室进行了汇报,通过实地观察,重新制定了饲料标准,在原来饲料的基础上加了馒头、饼干、西瓜、黄瓜、鸡蛋、火腿肠、米饭等,并且每天询问饲养员动物采食情况、喜食何种饲料等,通过近一个月的加强饲养与两次药浴工作,目前,猕猴的体质有了明显的改善。通过上述两例,可以看出配料室与饲养员沟通的重要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的饲料管理工作,和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工作已经获得了一定的进步。开展品质的饲养工作有利于促进野生动物的健康成长、发育以及繁殖,同时还起到抗病的作用。饲料的管理工作是动物园饲养动物的前提,也是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措施。只有重视饲料的管理,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细致的饲养动物,才能够推动动物园工作一直在良性循环的方向上发展。未来,我国会深入探究提高野生动物饲料的方法和手段,使用先进的技术,加强野生动物饲料的管理力度,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

野生动物论文:基于SWOT法武威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发展战略分析

摘要:结合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旅游资源和客源市场分析,运用SWOT分析法建立模型,对动物园内、外部条件进行了归纳和概括,从而分析了动物园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进而提出了适合动物园发展的战略对策,以期实现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的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1994年11月经原林业部批准,在“林业部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的基础上设立的集生态观光、动物观赏、休闲度假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特色景区。目前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各项旅游服务设施已逐步完善,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高,受到了越来越多游客的关注和喜爱,已成为对外展示我国保护濒危野生动物成果的窗口、西部乃至全国荒漠治理和沙产业开发示范区、武威市旅游定点单位、青少年科普教育和生态旅游观光胜地。

由于武威市经济相对落后,财政投入相对较少,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在展馆建设、动物保护、科学研究、生态旅游开发等方面与国内其他大型野生动物园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随着2015年武威塔尔湾滑雪场的开放以及武威周边自驾游线路的增多,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的竞争优势不断受到挑战。

2 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的旅游资源状况

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旅游资源涉及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建筑与设施3个主类,不同性质旅游资源构成见表1。

根据旅游资源分级标准评分,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旅游资源具有较高品味,其中三级旅游资源5处,为赛加羚羊、普氏野马、金丝猴、野生双峰驼、钱学森沙产业中心实验室;二级旅游资源15处,一级旅游资源28处。动物园旅游资源丰富,专门性和特色性明显,尤其是动物展示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提升空间,在甘肃省乃至全国都独具特色[1]。

3 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的SWOT分析

3.1 优势

3.1.1 区位优势

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位于有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旅游城市”、“中国旅游标志之都”美称的古丝绸之路重镇武威市,周边旅游景点众多,如沙漠公园、威龙万亩葡萄园基地、腾格里沙漠、塔尔湾滑雪场、雷台、文庙、罗什寺、白塔寺等。动物园可与周边众多景点联动形成热门旅游线路,共同开发。

3.1.2 交通优势

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距离武威市区仅20 km,由凉古公路相连。武威市对外交通便利,东南距离省城兰州280 km,国道312线和兰新铁路贯穿全市。武威及周边区域交通系统的进一步建设优化,将会为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奠定便捷的交通基础。

3.1.3 资源优势

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内的动物主要为荒漠类型的野生动物。通过国家林业局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长期的保护繁育研究,园内野生动物已形成良好的繁育体系,种群得到一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繁育优势和种群优势,目前共展出金丝猴、普氏野马、赛加羚羊、野骆驼、黑颈鹤、孔雀、鸵鸟、天鹅、熊、狒狒等珍稀野生动物43种400多头(只、匹),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31种,300多头(只、匹),展出各类动植物标本400余件。其中赛加羚羊是国内的人工驯养、保护种群,野生双峰驼是国内较大的人工饲养种群,普氏野马是国内第2大人工饲养种群,川金丝猴是国内迁地保护成功范例[2]。动物园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和开发潜力。

3.1.4 科普教育成效良好

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传统的展板、标本、发放手册等方式向游客宣传动植物方面的科普知识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并且组织幼儿园及中小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保护教育主题活动,吸引了广大的青少年及家长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和社会反响[3]。

3.2 劣势

3.2.1 缺乏建设资金

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隶属的国家林业局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一直以来,动物园旅游资金的招商和筹措都有很大的难度,资金缺口是影响动物园旅游产业长足发展的主要瓶颈。

3.2.2 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动物园目前动物笼舍较为陈旧,是最传统的笼养式展出方式,基础设施陈旧,动物丰容进程不快,整个动物园只有大门口有监控设施,监控设施缺乏;动物场馆安全防护设施少,游人游览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与旅游活动相关的配套设施严重缺乏。

3.2.3 动物种类特别是明星动物偏少

目前国内各种类型的动物园较多,很多动物已经成为公众耳熟能详的明星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老虎、狮子、大象、犀牛、大猩猩等观赏效果好的动物,深受广大游客的喜欢。但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虽有40多种动物,但大多是荒漠类或者观赏性一般的动物,缺乏明星类亮点动物,影响了游客的参观积极性。

3.2.4 旅游淡旺季明显

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具有明显的旅游淡旺季之分,动物园从“五一”开始进入旅游旺季,尤其在“五一”、“端午”、“十一”黄金周期间,旅游接待游客较多,门口停车场基本爆满。但是从10月中旬进入淡季以后,游客数量急剧下降,很多旅游接待设施又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资源浪费。

3.3 机会

3.3.1 国家加快旅游业发展政策的推动

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等文件,将旅游业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中央到地方,集中合力共同打造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从政策上和资金上全力扶持旅游业的发展。

3.3.2 武威市旅游业发展的推动

在武威市旅游规划之中提出,充分发挥武威市旅游的品牌优势,拓宽融资渠道,建设旅游市场,形成旅游产业体系,突出基础设施和亮点景区建设2个重点,集中打造一批特色景区,而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正属于这一批特色景区之一。

3.3.3 法定节假日增多

近年来,国家法定假日中新增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小长假,为市民来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参观休闲提供了更为充裕的时间。通过这几年的统计,游客高峰都集中在小长假和暑假期间,所以小长假的增多为动物园带来了大量的游客和经济收入。

3.3.4 人类回归自然愿望增强

近年来,人们回归自然和亲近自然的愿望愈加强烈,并将返璞归真、追求自然作为时尚,游客需求的提升拓宽了动物园的发展空间。

3.4 挑战

3.4.1 物价水平上涨,动物园的成本增加

随着近些年来物价水平不断上涨,使得动物园在饲料购买、笼舍改造、园区绿化、人员聘用等方面的运行成本增加,导致动物园的负担。

3.4.2 周边景点竞争激烈

武威市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周郊自驾游景点也越来越多的被推出,如天祝小三峡、冰沟河景区、布尔智草原等吸引了大批游客,尤其随着武威塔尔湾滑雪场的开放,抢夺了动物园很大一部分客源,这对传统逛公园的旅游休闲模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3.4.3 野生动物资源开发的限制

各种濒危野生动物是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具优势和特色的内容,是其核心的旅游资源,但是野生动物资源的开发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大量游客的涌入,以及一些游客不文明的行为,将造成野生动物生活环境的改变,对野生动物正常的生长繁育产生很大的影响。

3.4.4 自然与生态

脆弱的隐患

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位于腾格里沙漠的边缘地带,园区内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十分脆弱,很多开发或尚待开发的自然旅游资源都相对非常脆弱。而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对园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动物园的游客接待量迅速增长,在给动物园带来可观经济收入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因此,如何协调好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动物园旅游业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 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的战略分析

4.1 建立SWOT分析模型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的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自身条件和外部因素,建立SWOT分析模型,并进行SO(优势-机会)、WO(劣势-机会)、ST(优势-威胁)、WT(劣势-威胁)战略推导。

4.2 SO(优势-机会)战略分析

4.2.1 依据规划,倡导保护性开发

目前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已完成由甲级资质单位的甘肃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设计的《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旅游总体规划及节点修建性详细规划》,正在设计编制国家沙漠公园规划,积极争取将动物园纳入国家沙漠公园序列,多方争取建设资金。同时要积极倡导可持续生态开发、低碳消费等生态理念,打造绿色品牌,使公园的开发与保护协调有序进行。

4.2.2 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与市内各大旅游景区合作,主动出击,营造氛围,加大对武威周边市区的宣传力度,每年赴兰州、白银、金昌、张掖等地开展宣传推介活动,介绍园区特色旅游资源,扩大动物园的知名度吸引周边市民来动物园参观。同时利用网络平台,与同程网、携程网、驴妈妈、链景旅行等网站合作,利用网络销售宣传动物园,增加认知度。

4.2.3 积极开展智慧景区建设

在甘肃省启动智慧旅游的大背景下,武威神州荒漠野生动物也积极开展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实现园区无线网络全覆盖,完善游客信息咨询服务平台,引进自助导览系统、二维码扫描讲解系统。并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等开展在线客服、游客互动科普等各种互动活动,提高动物园的认知度。

4.3 WO(劣势-机会)战略分析

4.3.1 广开渠道,争取设施建设资金

动物园建设作为社会公益性建设项目,应根据“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借助武威市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时机,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措建设资金,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的的专项资金支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4.3.2 加大宣传,树立园区明星动物

作为一种明星动物,除其自身具有的特色外,更需要人为的宣传和形象的塑造。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的镇园4宝:赛加羚羊、普氏野马、野生双峰驼以及川金丝猴,这些在国内其他动物园很少展出,园区要利用这些资源优势包装塑造,打造现有动物明星地位。

4.3.3 积极开展动物福利建设

动物福利是野生动物园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动物福利绝不是不利用动物,而是要科学、合理、人道地利用动物,对于现在野生动物园内的动物,除了保障其基本的生活条件外,更重要的让动物的生存环境丰富化、行为多元化[4],这样不仅有利于动物更好地表达天性,同时动物丰富有趣的行为也更加吸引游客,更加符合国际上普遍关注动物福利的大潮流。

4.4 ST(优势-挑战)战略分析

4.4.1 加大科普教育设施建设

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科普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建设能与游客互动的具有保护教育功能的展区,这种展区附近除了有说明牌等必需的设施外,还应有其他一些视听手段如播放幻灯片、影相、录音等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可以从多角度展示野生动物的科普知识[5]。同时可以开展一些主题教育活动,如与动物亲密接触、动物故事会、体验饲养员等项目。

4.4.2 游客参与,举办爱心认养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们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在日常野生动物救护的基础上,推出动物爱心认养活动,使热爱动物的朋友有机会直接参与野生动物的保护,增加动物科普知识的学习。通过这一活动搭建的平台,让热爱公益、关注野生动物生境的社会人士、团体参与到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中来。

4.4.3 整合资源特色,打造生态旅游品牌

依托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独特的旅游资源,凭借周边景区如沙漠公园、威龙万亩葡萄基地、大唐生态葡萄园、黄羊河农场休闲旅游区等的联动开发,规划线路,完善设施,丰富产品,组成以动物园为主的武威东线生态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者的体验需求,着力打造武威城东线生态旅游品牌。

4.5 WT(劣势-挑战)战略分析

4.5.1 开展动物征名、庆生活动

利用动物园内珍稀动物的出生、满月、新物种引进等,开展为动物取名、为动物举办生日庆典等活动,并通过相关媒体提升动物园的知名度以及社会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度。

4.5.2 扩大旅游产品开发

依据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的市场定位,对现有的旅游产品进行改造,同时积极开发新的旅游产品,设计出一系列供游客参与、观赏的项目。建立完备的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对售后服务满意程度进行跟踪调查,获取游客对旅游产品的要求和意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旅游者建立一个完备的资料库,助推动物园建立口碑效应。

4.5.3 做好人才管理工作

要促进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能否拥有高素质的生态旅游人才。园区可通过人才引进、人员交流等形式引进具有较高旅游相关素养的人才,通过专家讲座、外出培训、脱产进修等方式提高现有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与省内、市内高等院校合作交流,提供实习基地,培育生态旅游专业人才,提高动物园经营管理水平。

5 结语

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作为西北地区对外展示和保护濒危动物成果的窗口,应当通过品牌筑园、文化凝园、营销名园、管理提园、科技兴园等方式,扬长避短,抓住旅游业发展和动物园职能转变的机遇,积极探索,努力发展,迎接挑战,开拓创新,为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贡献力量。

野生动物论文:野生动物保护理论问题探述

摘 要:现阶段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制体系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尤其是对于野生动物的相关概念不明确,导致在野生动物致害时,赔偿机制难以明确补偿的主体与范围。本文从野生动物概念入手,对野生动物保护理论进行探述。

关键词:野生动物;法治体系;保护理论

近年来,对外贸易逐渐频繁,野生动物偷猎、野生动物制品走私现象也愈加严重。我国虽然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构建了相应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制体系。然而野生动物保护理论仍不健全,实际野生动物保护过程中仍存在着一定问题,因此对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必要性。

1 野生动物概述

所谓野生动物,一般指的是野外生存的、珍贵的且濒临灭绝的陆生与水生动物,说是具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野外生存动物。野生动物的范畴中不应当包括人工驯养繁殖后出生的野生动物,但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却没有对野生动物的范畴进行界定,这就导致我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执法过程中面临困境,难以有效地区分人工饲养的濒危动物与野外生存的濒危动物,导致人工饲养并放生的野生动物遭到大肆偷猎。对野生动物概念的不清晰也导致了对野生动物致害补偿的不明确,难以对野生动物偷猎现象进行有效监管[1]。

2 野生动物保护理论

2.1 栖息地保护理论

我国政府明确了保护及改善野生动物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保障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保护珍贵动物植物的原则,同时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规定。然而在自然保护区实际法律制度执行的过程中存在法律法规协调性差的问题,栖息地保护法律法规间存在着执法冲突以及执法疏漏现象,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理论层级较低,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因此我国相关政府部门着手对野生动物物种栖息地建立统一的监测、管理系统,尽可能根据随季节迁徙野生动物的迁徙路线,构建相应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网络,从而合理地规划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整体布局。在野生动物栖息地法律法规设置过程中,应当从整体看待野生动物的保护问题,将我国野生动物当做可持续发展资源看待,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和交流,从而保障野生动物栖息地管理的统一性。在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应当尽可能地区分人为活动。

2.2 致害补偿理论

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不仅仅应当深入分析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同时还应当充分考虑居民的存在,对人地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在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应当保障人类活动尽可能不干扰野生动物的正常生存,通过限制社区居民的主体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但是在居民日常生活动,有关单位与个人仍是不可避免对野生动物的生存造成一定危害,因此应当制定相应的防范以及处罚措施。并且当居民因为保护野生动物遭受损失时,可以向相关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补偿要求[2]。为了实现野生动物致害补偿的合理性,应当明确野生动物致害补偿的具体补偿范围,将补偿范围缩小至国家与地方规定的的保护名录在册的重点野生动物,对保护了野生动物的单位或个人进行补偿,保障其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还应当明确补偿损失的范围,应当根据单位或个人的具体损失情况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补偿,在补偿费用上可以通过商业保险机制筹措资金,也可以较大限度地争取社会资金。

2.3 物种保护理论

在保护野生动物的过程中,受到不恰当人类活动的影响,会破坏野生动物物种的多样性,从而破坏野生动物生态保护区的稳定性,进而损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野生动物物种的多样性可以有效地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仅可以满足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提升需求,还可以有效的推进我国社会的发展。现阶段人们不恰当生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减损的危害一般指向未来,会影响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野生动物资源的枯竭,因此我国政府亟需着手加强对野生动物物种的保护,这就需要加强对偷猎问题的监管与惩罚。我国现阶段出台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禁止捕猎与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及濒危野生动物[3]。为了实现野生动物资源的持续性开发,应当对野生动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保护,通过制定相应的物种保护法律法规,对可持续捕获水平进行估计,对濒危野生动物进行集中保护,保障野生动物种群保持在可持续产出的水平之上。国家应该加大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和财政投入,让老百姓了解相关的法律,保护措施。对于爱好野生动物保护的组织和个人,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让一些物种能够在适当的环境中予以生存和得到保护。让全社会能够关心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保持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3 结 论

现阶段野生动物保护理论之所以在实践领域引发争议,根本原因就是人们未能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与伦理关系达成共识。我国现阶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定不移地走着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加强对野生动物栖息地以及野生动物物种的保护,明确有效的野生动物致害补偿理论,保障我国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野生动物论文: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的课程模式探索

摘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是为保护水生动物多样性的实践提供方法和技术上的指导,为了贯彻学科指导思想,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保护学人才。鉴于此,提出了高校开设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的必要性,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实施,引入了第三方评价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水生野生动物 保护生物学 课程探索

保护生物学是研究如何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从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保护生物学交叉了分类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学模型学、进化系统学、生物地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是一门兼顾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新兴学科。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是从保护生物学中分离出来,创立学科的目的是引起了公众关注,提出保护目标和措施,减缓或遏止水生野生动物多样性的丧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的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保护水生动物多样性的实践提供方法和技术上的指导。为了更好地贯彻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的学科思想,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保护学人才。为此,我们尝试在高校开设了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课程。

一、开设课程的必要性

地球上的淡水和海水环境中的生物占据了生物圈内的绝大部分,地球表面的淡水环境中存在至少10万种物种,约为已描述物种的6%;海洋环境中,目前科学界已知的生物约有23万种,估计仍有100万种尚未记录。虽然如此,但人类没有真正理解水生动物的价值,不能自觉地维持水生动物生态环境的稳定性。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增加,最近几十年间,水生动物遭受较以往任何时候更为严重的破坏,人类活动引起的物种灭绝速度比物种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倍,很多物种在人类还没认识之前,其身影就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人类社会活动和环境变化造成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在当前社会背景条件下,我们提出了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旨在为水生动物提供科学的保护措施,为解决保护问题的纯科学和管理实践间架起一座桥梁。

二、课程体系

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的学科门类为理学生物科学类,专业方向选修的主要课程之一,由2名专业教师担任全院课程教学任务,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

三、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为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生物科学类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程,在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4年的学习中,起着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养成保护水生生物思维模式的作用。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保护的方法和实现途径,掌握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的普遍规律和基本原理,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保护生物学面临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的素质,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管理课程打下基础。

四、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涉及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的发展历程,保护对象,保护策略措施,法律法规相关文书的提出和完善,以及在此过程中与现实的经济发展的冲突。就线索来讲,本课程以为什么要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为红线,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为了突出重点,我将理论联系实际,将经济发展与动物保护相冲突的事件作为案例来呈现。

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课程教学根据教学目标,依据我们自编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教学讲义,将教学内容划分为水生野生动物的主要类群和分布,影响水生野生动物分布和数量变动的原因,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的评价与开发决策,经济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途径,濒危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途径等主要6大部分(上面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见表1)。

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践很强的学科,所以教学部分由课堂教学与野外考查组成。课堂教学根据各位教师的科研方向和专业特长,依据授课章节和课时容量进行分配,同时依据教学内容之间的承前启后的逻辑关系,安排相关老师负责野外考查实践的前期动员、组织和具体实施。

五、教学实施

课堂教学前,专业教师准备了充分的教学参考资料,包括“保护生物学”“生态学原理”“水环境化学”“动物学”“鱼类学”等相关的基础教材。准备了教学大纲、课时安排、教学进度等,做到有规可循,有章可守,心里有数。教学资源也借助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公开,学生能通过网络平台随时查询访问,有疑问也可网上留言或直接联系任课老师。教学进度安排上,在总课时量有限的前提下,要兼顾课堂教学课时量和野外考查课时量的均衡,适当穿插分组交流、专题讲座、热点讨论,教师对课程作业及调查报告给予剖析和评价。

六、教学绩效评价

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的教学,关键点在于讲授清楚为什么要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水生野生动物的直接经济价值、间接经济价值、以及保护的途径是什么等科学问题,让学生自发地从内心感受到保护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教学任务完成的效果怎样,是否达到预定的教学成效,我们引入了第三方进行教学评价。主要是聘请德高望重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名师担任教学督导,对任课教师提出中肯的评价,包括授课内容、方式、及风格等,课堂上面对面的点评,课后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综合评价。教师依据教学督导的意见,在下一轮教学中进行调整,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反响良好。

本论文受上海海洋大学2013年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项目资助。

野生动物论文: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摘 要 在生态系统中,野生动物是较为引人关注的一部分,并且野生动物具有生态服务的功能。自从建国以来,我国保护野生动物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在保护野生动物工作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我国保护野生动物事业的顺利开展。本文主要详细阐述了野生动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效的、科学的措施,促使野生动物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野生动物 保护 问题 措施

0 前言

在地球生态系统中,野生动物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维护生态平衡中,野生动物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地域广阔,横跨的维度较多。在世界各国,我国拥有着丰富的动物资源。但是近几年来,一些人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过度利用野生动物,这就减小了野生动物的种类,促使有一部分野生动物濒临着灭绝的危险。

1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状况

从建国到现在已经有五十多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国保护野生动物的事业以及建立自然保护区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具体表现如下:成立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促使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体系逐渐完善起来;建立起保护野生动物的管理机构,初步形成了行政管理等体系;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工作发展迅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对迁地保护工作进行加强,繁育了濒临灭绝动物的稀有种类;积极开展相关的调查工作,为保护野生动物、管理野生动物提供合理的依据;为了能够有效打击走私、贩卖野生动物的活动,这就要对市场检查以及监督进行加强,严格执行野生动物进出口的管理制度;通过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增强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以及法律意识。

2 当前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中存在的问题

(1)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丧失以及破碎。全球有一部分野生动物都濒临着灭绝的风险,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栖息地的丧失以及破碎。大部分物种被隔离在生境斑块,阻碍了其迁移扩散,这就了增加了野生动物的近亲繁殖的机率,促使物种濒临灭绝的速度在不断加快。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森林遭到砍伐,开垦土地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草地退化,减少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并且也减少了野生动物的种类。

(2)过度利用导致当前资源枯竭。近几年来,野外种群数量在不断下降,并且有一部分野生动物濒临着灭绝的危险。通过对我国蛇类进出口贸易、其他地区野生动物的非法交易,我们可以发现过度利用导致野生动物的数量在急剧下降。

(3)逐渐丧失了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的丧失严重影响着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遗传多样性将生物的进化潜力反映出来,并且遗传多样性越丰富,这就表明生物具有较强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比如:朱q种群近交非常严重,经常会出现幼鸟残疾等现象;麋鹿种群由于缺乏遗传多样性,从而不利于种群的健康生长。

(4)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物会产生较多的毒性,比如:神经毒性、内分泌毒性等,这些毒性会阻碍动物的健康生长,并且也会影响到动物的繁殖等。有一部分污染物会被食物链将其作用放大,影响了生物系统的发展。从相关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华鲟体内累积着较多的三苯基锡,从而造成了幼体畸形,降低了中华鲟种群的数量。

(5)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外来物种的入侵。外来物种的入侵影响当地生物的生态位,促使生态系统开始向着单一化的方向发展,最终促使物种濒临着灭绝的危险。当前,在众多遭受生物入侵国家中,我国是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不断突发的入侵疫情,加大了入侵的风险,比如:美国牛蛙进入到我国的云南、四川等地区,威胁着我国的生态系统,减少了当地的两栖类动物。

(6)复杂的动物疾病。动物的正常生理机能会受到病原体的影响,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死亡。尤其是恶性传染病会严重影响着动物群体的生存环境。比如:发生在青海湖的野生鸟类禽流感,最终使得6000多鸟类死亡。

(7)监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预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监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预警体系具有以下的特点:起步晚、薄弱的基础、简陋的设施装备。其中具体的问题表现如下:及时,监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预警工作基础较为薄弱。目前,我国政府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监测预警机构,一般情况下,在当地的救护中心、森林病虫害防治站等会挂着监测站,但是在这种监测站里没有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这些工作人员技术水平较低、专业知识不够,不能查出野生动物的异常病情。第二,缺乏完善的监测站点布设,在监测中存在着盲区。由于我国的候鸟、野生动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它们有属于各自的迁徙路线。当前,我国所设置的监测站点无法将候鸟迁徙的路线覆盖,不利于有效监测候鸟、野生动物的疫源疫病。第三,缺乏科学的、有效的基础研究,监测技术水平较低。一直以来,我国缺乏关于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方面的研究资料,并且也不能够将这些研究资料很好地应用到监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工作中。我国科研单位还没有、系统地研究过我国野生动物疫病。第四,在监测工作中,政府没有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同时还缺乏监测预警能力。

3 加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具体措施

(1)加大对野生动物资源的调查以及评估的投入。要想制定科学的、有效的管理计划,这就要对野生动物资源的动态变化以及原因进行详细的了解,对资源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估。然而要想促使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就需要国家加大投入力度。

(2)加大对濒临灭绝物种研究的投入。21世纪是基因组时代,这一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遗传信息,我们可以借助全基因组信息来对物种的濒危机制进行揭露。然而这些研究势必会增加科研的成本,因此需要投入更多的经费。

(3)加强建设野生动物基因资源库。目前,中科院动物所等单位已经建立野生动物基因资源库,但是这一资源库的建设规模比较小,因此要加大投入建设力度。

(4)加强建设野外研究基地以及网络体系。野外研究数据成为保护野生动物的基础数据,所以加强建设野外研究基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研究野生动物基地的时候,由于地位薄弱,从而制约着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5)制定以及完善保护野生动物的有关法律以及制度。我国在保护野生动物事业中先后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199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等,不断出台这些法律以及条例,确保保护我国野生动物事业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保护野生动物事业的不断发展,这就涌现出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要求国家要进行立法工作,为野生动物营造良好的栖息地。首先,从监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这一方面来讲,我国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条例,比如:《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为监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提供法律保障。其次,虽然我国在198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但是该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补偿主体、没有明确的具体程序等,从而不能够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的健康生长。面对这一缺陷,我国要不断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严格惩罚伤害野生动物的不法分子。

(6)保护药用濒危野生动物的发展措施。及时,对繁殖药用濒危野生动物进行研究以及驯养。在保护、发展以及利用濒危药用动物资源中,驯养繁殖药用濒危野生动物成为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并且也可以增加野生动物药资源。第二,研究药用濒危野生动物的替代品。在研究濒危野生动物替代品的时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开展研究濒危野生动物药材代用品,比如:利用鼢鼠来代替虎骨。其次,在开发濒危野生动物药用的有效成分时要充分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对濒危动物类的药材化学成分进行系统以及的分析,按照一定的比例来将天然品组合起来。第三,不断完善濒危药用野生动物保护体系。通过对我国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进行加强以及完善,一步步恢复濒危药用野生动物种群的平衡性。另外还要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将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方法引进来,确保我国保护野生动物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我国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宣传保护濒危药用野生动物等方面的知识,促使公众的意识得以提高。

4 结语

野生动物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然而在地球生物网中,野生动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要合理、适当地利用野生动物,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在保护野生动物这一工作中,要分析每一个地区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实际数量,针对不同的种类来采取的保护措施,促使野生动物种群逐渐壮大起来。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