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导学艺术初探

摘要:导学首先是一门技术,最终落实在课堂上的是具体的导学策略。它也是一门艺术。当教师在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基础上形成了某种指导思想之后,他们在课堂上会根据即时情况选择的导学方案,呈现出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状态,在笔者看来这就是导学艺术。
导学艺术初探

导学艺术初探:语文阅读课堂的导学艺术

语文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是“教什么”和“怎样教”的过程,课堂里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导什么”和“怎样导”的过程。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以“活的书、真的书、动的书”为目的的实用导学方式。《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是实践这一理念的好经验好方法。怎样用“它山之石”“攻玉”?下面就从“导什么”和“怎样导”两个方面来谈:

一、导什么:导“它山之石”,导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下的“玉”

“它山之石”是指“现实生活”,是指“学过的已有的旧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下的“玉”是指什么呢?从实践看“玉”是很难认识的。课程研究专家王荣生教授说:“‘不知道教什么’是语文老师备课的较大困扰;‘不知道教什么’,是语文老师课后的普遍感受。”“不知道教什么”,其实就是没有认识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下的“玉”。笔者认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下的“玉”是指“教学点”即“知识点”以及“相关语”。《轻肥》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抒情主人公的情怀和表现手法”,教学内容是“宦官的行乐和衢州人食人的对比”,教学点至少有三点:(1)宦官路上骄横(可以找到相关语“满”“照”“云”“夸”等);(2)宴上奢靡(相关语是“九酝”“天池鱼”等);(3)内臣与大夫将军对比以及宦官与衢州人食人对比等等。《张中丞传后序》第四段分析人物南霁云的形象,教学点就是知识点,即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相关语有“云来时,睢阳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还有“刀断一指,血淋淋”等)。可以说,认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下的“玉”就是认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点的关系。教学点是否是“玉”,看它是否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否体现了学语言学写法技巧、提高语文素养的宗旨,唯有体现了“统一”、体现了“宗旨”,它才是“玉”。

只有认识了“玉”才能选择“它山之石”,只有明确了“教学点”才能引用其他相关的现实生活和曾经的旧知来导学。

二、怎样导:用“它山之石”导,用“它山之石”“攻玉”

首先用“它山之石”引出“玉”。《与尹师鲁及时书》第六段教学点分析评价欧阳修对别人议论自己直言遭贬的态度。当时全国人大两会刚刚结束,笔者当时是这样引出的:对于一个新闻或对于的一句话,网友都有各自的评论,像昨天两会结束温总理答记者问,温总理说,保护改革开放成果还需要政治改革,有网友就发表了各种评论。同样欧阳修直言遭贬,肯定会招来当时社会各方面的质疑和评论,那么欧阳修是如何看待这些质疑与评论的?又是怎样做的?“温总理答记者问”“政治体制改革”“网友的评论”跟课堂联系起来,让课文内容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一下子给课文的内容增添了学习的欣然情趣,这样的“导”何乐而不为?《后赤壁赋》第二段的教学点是认识写景的作用,因《赤壁赋》里也有写景的,因此可以这样引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与“山川相缭,郁乎苍苍”作用有什么不同?因学生对古战场“山川相缭,郁乎苍苍”的赤壁有天然的情趣,如此之导自然给学生强烈的探知欲和感奋精神,学生在求知欲中豁然开朗地感受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这种景色的变化给作者犹如隔世之感的伤感苦恼,虎豹似的岩、虬龙般的树木给作者的孤独恐惧感和震惊悲凉感。

其次用“它山之石”辨认“玉”。《陆文学自传》及时段教学点是认识“开头写法”的作用,可联系《五柳先生传》开头来辨认:人物传记的开头,一般介绍姓名、籍贯、性格、名位,但作者却写“不知何许人,或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不知自己籍贯,对自己名字都不敢认可,这与哪篇文章的写法相似?学生联想到《五柳先生传》的开头容易较快地辨认出此写法的作用是突出神秘色彩和人物的独有个性。《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引导学生辨认写田园风光的词句,可联系陶渊明《归园田居》和王维《积雨辋川庄作》辨认:课文写田园风光的词句与过去学过的哪些诗句相似?学生饶有兴致地认出“深巷寒犬,吠声如豹”与“鸡鸣桑树颠,狗吠深巷中”相似,“草木蔓发……白鸥矫翼”与“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相似。沟通最能给人心灵的愉悦,此处知识的沟通为学生下一步理解“以动写静,抒发诗人对田园的闲适之情”架起了桥梁。

再用“它山之石”分析评价“玉”。《后赤壁赋》第二段写两客人随主人上山,不料两客人“不能从焉”,为何?学生若不能答出,可引入《游褒禅山记》中的“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句来作解释;学生若能回答则用“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来作评价。学生在分析评价中理解“二客不能从焉”的原因是“险远”“陡峭”以及“险远”“陡峭”的赤壁对作者产生恐惧悲凉心情的烘托作用。为了加深学生对作者苦闷烦恼和后面超然心境的理解,此处有意对作者上山作一点评价:作者上山没有李白“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浪漫情怀,没有杜甫“登泰山而小天下”的特有胸襟,而是提着衣襟与客人离船上山。作者本是寄情山水,排解心中的苦闷,没想到游山更增加了忧愁伤感,真是“借酒销愁愁更愁”啊!

以上“攻玉”引出、辨认、分析、评价的过程其实就是“循循善诱”与“相机诱导”的过程。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颜渊是孔子的学生,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总结孔子的启发式是“循循然善诱人”。他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循循善诱”是善于有步骤地引导,而引出、辨认、分析、评价就是引导的具体步骤。这个步骤在教学过程中是交错相容、结合自然、灵活机动的,因此引出、辨认、分析、评价是“相机诱导”的具体诠释。

语文教学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启发式导学课堂极富诗情而又真实,它沟通了课文与课文、现实生活与课文、新知与旧知,不仅使课堂活跃,而且使学生学习达到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形成了前后联系的丰富的知识结构,从而使学生增长了丰富的学识文化,真是颜渊所说的“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啊。它“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把教科书变成“活的、真的、动的”,比所谓的“大问题引领小问题策略”“层层提问导读”“抓切入点”“学生质疑导航”等科学而多了。

作者简介:广东省深圳市深圳中学语文教师。

导学艺术初探:古诗词教学的导学艺术

“不读诗,无以言。”中国是一个泱泱诗国,几千年华夏文学之祖是诗,中华文化深沉载体是诗,一切文学样式鼻祖也是诗,而中学语文教学中诗词却是一个空白和盲区。学者感慨:“学习古典诗词较大的好处就是使你的心灵不死。”“是古典诗词给了我维生的工作能力,更是古典诗词中所蕴涵的生命与人生智慧,支持我度过了平生种种忧虑和挫折。”(叶嘉莹语)教育家认为:“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能力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语)教育界人士呼吁:“语文的世界,亦是诗的世界。”“走近了诗,才是走进了语文”(胡孝华语)所以中学阶段古诗词应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语文教学应重视古诗词的导学艺术。

用景铺陈:绚丽多彩

如梦幻诗感人的艺术魅力,依仗于景物的铺陈。这种诗的教学,不能简单作“情景交融”类分析,而应指导学生着意寻求课文中铺陈景物的重点,了解作者创作旨意。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写诗人梦幻天姥奇观,浓墨铺景:绿水红日,猿悲鸡啼,迷花倚石等,特别是天仙降临场面更是铺陈得色彩绚艳。瑰丽多变:山峦洞开,轰响惊人;青冥浩荡,玄秘莫测;晶莹楼台,绚彩耀眼;众多君神,目不暇接。先找准作者铺陈景物的重点:此诗以梦幻形式来记游,以实有名山为依据来遐想,以想象中色彩绚丽美,梦境新奇美,意蕴婉藉美来展示诗人的审美情趣,理想追求。这样便顺畅地连接了学生理解此诗的通道,使学生顿悟到作者浓墨渲染出一个光怪陆离,辉煌琉璃的天仙境界的创作旨意,感受到诗人对崇高人格和美好人生的希冀、探索和期盼。更进一层,可引导帮助学生认识作者寻梦――绘梦――梦醒三过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评价作者写此诗的目的(篇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写作动机:(“且放白鹿山崖间”);梦幻原因,从而鉴赏品味作者的审美祈求,体悟全诗以诗人磊落、豪放的性格光彩展示深沉意蕴美,并获得较高审美价值。同理,屈原《离骚》中诗人幻想崦嵫、咸池辉煌灿烂的神仙美景的教学,也调动学生思维领悟诗人写景意图,有异曲同工之效。

画形渲染:艳美精神

诗歌如果重墨渲染人物服饰体态,会凸显出人物形象的端庄绮丽。教学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多次朗诵的基础上,明了作品渲染的真谛,知晓人物形象底蕴。如《孔雀东南飞》以四个夸饰性比喻组成排比句渲染刘兰芝服饰体态:“腰若流纨素,耳如明月铛,指如削葱尖,口若含朱丹”,教师让学生初读这段文字时,可引导他们感受欣赏作品渲染的人物艺术效果:白绢束腰光彩流动如水波,耳坠明铛晶莹亮澈似月光,手指纤细像削尖的葱根,嘴唇红润若亮艳宝石――突出刘兰芝肤色白嫩,装饰华贵,容貌艳丽的形体美。让学生再次朗诵,可引导他们学习掌握此诗运用多种修辞格渲染刘兰芝性格的艺术手法,从而辨清作品渲染人物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物形象内蕴:“辨丽本于情性”(刘勰语),文采照耀依靠人物品性的纯真,人物性情结合文采藻饰才能生动感人。此诗所要表现的刘兰芝形象内蕴是性格善良、忠于爱情、感情丰富、意志刚强,浓艳地渲染人物外表服饰,可以使刘兰芝的形象丰满鲜明,性格光彩照人。如此导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渲染技法,而且对诗所渲染的人物形象底蕴的意义有明确把握,从而提高了诗歌教学质量。

乐借空白:神妙婉凄

诗巧借乐声传露诗中人物的境遇心情,常留下想象空白,以唤起读者遐想、思考。此时,教师可以发挥学生丰富想象力,激活学生思维来填补和充实空白内容,对空白蕴意进行思考探究,从而深透理解隐藏于空白中的弦外之音,味外之旨。如《琵琶行》第二处写秋江月夜,在琵琶乐声骤止,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氛境中,再次出现秋江月景:月色皓白凄凉,江水沉寂平静,听者专注“悄无言”,以江月凄凉与听者寂静来清晰映衬神妙琵琶乐声,使其萦荡听众耳际,留下艺术的想象空白。学生朗诵于此,不禁要问:乐声为何凄婉似泣,悲怨无诉?弹者有何难言之隐不可详诉?教师适时点拨,发掘学生丰富想象力,设身处地探想此时琵琶女心境:想到昔日欢乐豪华的生活;想到世人对己重财轻色的鄙夷抛弃;想到自己对丈夫恋利寡情的指责控诉,更想到自己与寒江冷月做伴而孤寂无聊的郁闷悲愤。从而诱发学生进一步体味感受琵琶女人生路途的坎坷艰辛和心情的激荡不平。空白的引导教学,无疑是诗歌教学的极佳切入点,学生由听觉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高度,理解了课文以出色江月和神妙乐声流露名满京都女艺人因色衰从良而身世飘零的忧愁暗恨,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郁结于心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愤、失志之闷,沟通了作者、诗中人物(文本)、学生间情感纽带,与讲析教学相比,学生对诗感悟、评价、鉴赏的品位明显提高。

描貌衬托:睿智高洁

诗歌中的衬托指对主次人物的肖像、心理、行为进行多方位的形象、夸饰、对比,以突出主体,增强艺术效果。对主体而言,衬托中的主宾是辩证统一的,主宾配合默契、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使人物容貌鲜明,品性突出。对主体而言,衬托近乎吝惜,几朵绿叶不足以衬托出鲜花之红;过于洒泼,众星繁密,遮蔽月亮,喧宾夺主,则适得其反。这类课文的导读,应帮助学生学会对衬托人物巧于布置以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写法。如学生朗读《汉乐府陌上桑》会发现课文以罗敷艳丽服饰铺衬其光彩照人,以行人惊忘行止侧衬罗敷美貌异常,以使君猥琐言行反衬罗敷纯正高洁,以罗敷致词严正衬托她睿智坚贞品性。此诗导学的重点正是要学生学习课文综合运用四种衬托写法所产生强烈神奇的艺术效果――罗敷形象艳丽、令人难忘,是因作品对罗敷服饰,致词以及行人,使君采用不同衬托方式涂染不同色调巧妙布置,从而突出了人物鲜明个性。再找出相同衬托技法的课文让学生比较朗诵:如《孔雀东南飞》中焦母专断顽强、蛮横霸道,涂以深黑色,反衬兰芝勤劳能干、善良朴实可贵的品性;刘兄利欲熏心,冷酷无情,抹之以腐臭铜色,映射兰芝刚强坚贞、纯洁高尚的性格;府君筹婚繁忙、婚聘豪华,内心大喜,染之以庸鄙灰色,对比兰芝身价高贵,但忠于爱情,至死不渝的情怀。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学技法、读人物、明品性、懂诗意,导学效果不言而喻。

古诗词导学意义在于指导学生在诗词学习中熏陶崇高诗词情思――反映他们思想情感与学习生活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从而使其写作充满活力、朝气、生机。

郭洪郡,教师,现居江苏南通。

导学艺术初探: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导学艺术初探

摘 要:导学首先是一门技术,最终落实在课堂上的是具体的导学策略。它也是一门艺术。当教师在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基础上形成了某种指导思想之后,他们在课堂上会根据即时情况选择的导学方案,呈现出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状态,在笔者看来这就是导学艺术。

关键词:高中 思想政治 导学艺术

无论是教师们已经耳熟能详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还是新课程理念中“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有效落实,都离不开教师在课堂上导学作用的发挥。在一些闻名全国的区域性教学改革,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东庐中学的“导学案”、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以及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江苏如皋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都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愈发重视教师在课堂上的导学作用。

有人对这一现象作过研究并提出一个观点:导学是一门艺术。对这句话的解读可以有两个层次:一是技术层次。导学首先是一门技术活儿,最终落实在课堂上的必然是具体的导学策略。二是艺术层次。当教师在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基础上形成了某种指导思想之后,他们在课堂上会根据即时情况选择的导学方案,呈现出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状态,在笔者看来这就是导学艺术。

笔者现以自己熟悉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为例,谈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应如何修炼导学的技术,以达到导学的艺术要求。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导学的理论解读

作为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离开了理论解读将是走不远的。因此,在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之前,需要寻找专业的理论作为滋养,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生成属于个人的理论,并使其作为指导自身专业成长的有效工具。

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导学的理论解读,首先在于研究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要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为基本内容,“引导”(引号为作者所加)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仔细阅读这段表述,我们可以寻找到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的导学的基本依据与技术策略。例如,我们理解的“导学”是将学生的思维与判断引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是什么?就可以结合以上描述中的“基本观点教育”“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和方法”作为依据,那么,“导学”的载体是什么?我们可以由上述内容中“紧密结合与自己(学生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窥得一斑。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熟悉的内容是知识建构的坚实基础。而“导学”应当以什么方式进行,则“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就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策略选择。

同时,结合实践经验,也可以得到一些关于“导学”的个人理论。笔者认为,导学的另一个理论与实践基础就是高中学生的实际。现在的高中学生具有比较广阔的知识视野,仅凭思想政治教材提供给学生的内容与观点,已经不能满足于学生的认知需要。此时,我们又注意到学生在生活中生成的一些观点与思想政治教学的观点还存在一些距离,如何在尊重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政治观点引向主流价值体系,也是导学必须思考的重要内容。

二、基于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主体的导学策略与思考

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应如何根据高中学生的思想实际,来有效地实施导学策略呢?笔者基于实践作出了一些思考。

一是理清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的界限。在实际教学中,有时很难辨别何时应该学生主体,何时应该教师主导。而由于缺乏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在学习一些理论时容易出现一些偏颇的情况。如认为学生主体就是放手让学生学习,结果课堂成了“放羊式”——这种趋势是危险的,因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而指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发生成这样的价值体系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教师此时的导学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要努力将学生自发生成的思想中的一些错误观点予以矫正。也就是说,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之后,必须存在一个“导学”的环节。

例如,在“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知识点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又结合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观察,会认为现在社会上“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得还不够明显,离课本上所说的“广泛、真实的民主”还有一段距离。根据学生的这一真实想法,笔者提出了要将政治理想、政治目标与具体实际相结合,要看到我们国家这些年来在民主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从领导人所说的“民主是个好东西”,到普通生活中民主氛围的日益形成,以动态的眼光看待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这样,就会看到我们祖国未来的民主会更充分、更广泛。有了这样的导学,不仅学生的视野开阔了许多,认识也更趋理性。

二是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导学要求。思想政治是价值体系的建立、是学生内心思想观念的形成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所说的“知识建构”除了必要的概念形成之外,更指价值体系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于政治概念的建立与理解,对于价值观念的形成,都有发挥导学作用的巨大空间。

例如,在政治概念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在学生的预习、学习、复习三个环节发挥导学作用。在预习中的导学主要是指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感知;通过本节知识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的介绍,让学生在建构政治概念时有据可依等。在学习过程中的导学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内化政治概念、建立知识体系、寻找更多的新知识与旧知识以及新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结点。而复习过程中的导学则体现在通过恰到好处的习题解决帮助学生强化知识体系,通过实际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对“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知识的学习。在预习环节,我们以问题导学:你经历过哪些选举?你体验到选举中的民主吗?教材上关于民主选举的三个镜头说明了什么?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笔者带领学生一起分析预习过程中涉及的事例,通过问题的追问来进行导学。如:不同的选举方式各自有着什么样的意义与效果?我们为什么期待能够自己投上一票?在哪些场合适宜采用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等)?这些问题是预习中所涉及问题的深化,是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入的有效导学手段。而到了复习巩固过程中,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回味曾经分析过的事例,但这个时候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思维方式均有相应的进步,因此看待问题的观点与深度也会有所不同。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导学的价值浅思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愈发强烈地感觉到,导学的水平往往就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依据。因为导学的重要任务是让学生自主生成某一思想政治观点,而这个观点又必须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之间寻找良好的载体,导学的水平就体现在载体的寻找与运用上。

笔者作为一个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能够发现这一要点自感欣慰,但在教学实际中要做到理想中的情形,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导学艺术初探:语文课堂问题导学艺术的实践研究

摘 要: 设计问题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的作用在于开启学生智慧,让学生多做思维体操。在语文教学中,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问题导学 针对性 启发性

语文是一门讲究艺术技巧的科目,很多学生都对语文不感兴趣,觉得课堂上气氛很沉闷,对教师所提的问题回答不上来。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懵住了,那样问,学生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那样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现”。原因何在?我以为,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下面我就问题导学的艺术性、技巧性谈谈看法。

一、针对性地设置课堂问题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提问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更应从中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愚公移山》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江涛的歌曲《愚公移山》中有这样一句“无路难啊开路更难,后来人为你感叹”。你能在文中找出表达“无路难”,“开路难”,以及“后来人为你感叹”的句子吗?这个问题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全文。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歌曲中学习了愚公移山一课。这说明了课堂上艺术地发问对于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每开始一次学习,都不是从零开始的,往往在一种似懂非懂的状况下,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读懂了,这时教师于无疑处生出疑来,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研读兴趣。学生自主地思考、品味、感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设置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在教学《变色龙》时,设计这样的问题:一位首饰匠的一个手指头被一条小猎狗咬伤(据说是由于他拿烟卷戳到了小狗的脸),假如你是法官,你会怎么处理这件事?顿时,教室里的气氛活跃了。有的学生说被咬的人活该,谁叫他先侵犯狗的。有的学生说狗的主人应该赔偿受害者,根据是《民法通则》及时百二十七条: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伤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担当承担民事责任。此时,通过对比文中的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的过程,学生一下子就明晰了奥楚蔑洛夫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的设置应有曲折性

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思维发展。如果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语文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教师要能提出出人意料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同时懂得如何鉴赏一首诗,品味诗句,这一曲问的妙处,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其效果不言而喻。

四、设置有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问题

在课堂中以问题导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展思维空间,又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提高知识的利用价值。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问题导学必不可少。设计问题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的作用在于开启学生智慧,让学生多做思维体操。美国教法专家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精心设计问题,正确地运用提问方法,就能了解学生知识的层次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还可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师生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教学获得成功。

导学艺术初探:工科大学艺术教导状况与策略

工科大学为了满足学生对于艺术教育的需求,艺术教育的责任就落到了选修课上。2006年,教育部针对非艺术类专业学生,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说明了艺术课程的性质和目标。据笔者在这几所高校的调查发现,教师普遍对于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够,工科教师由于自身专业背景,有的教师仍然认为艺术教育与理科课程教学无关;有的教师认为有些关系,但仅仅停留在文件理解的层面上,缺乏实际的理解。而从事艺术类课程的教师在教育部所要求开设的鉴赏类课程如《音乐鉴赏》、《美术鉴赏》、《戏剧鉴赏》、《书法鉴赏》等教学过程中,偏重艺术史论的讲解,对艺术流派现象的介绍流于表面,很少把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明白清晰地传达给学生,学科之间的穿插联系不够,导致学生对艺术教育理解的片面,如同嚼蜡。更有甚者,采取降低难度的方式来开展工科学生的艺术教育,传授一些浅显的艺术技能,用专业技能训练来代替“美育”,歪曲了艺术教育的性质和目的,艺术教育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工科大学学生对于艺术教育的认识,由于局限于本学科范围内,缺乏对跨学科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艺术教育课程就是完成学分,学习艺术课程不能对本专业有“立竿见影”作用的功利化想法普遍存在。笔者以武汉某大学2011级选修课停课的课程为例,2011级选修课共27门次的课程停开,其中停开的文化艺术类课程24门次,占到89%,其中,艺术类课程为10门次。停开的原因除《书法鉴赏》因老师工作调动原因而停开,其他均为选课人数不足。从停课的情况不难看出,工科学生普遍缺乏对文化艺术类课程的兴趣,在选修课的选择上,也偏向与理工科挂钩,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拿到学分,就算是选择艺术类的选修课也会依据往届前辈的介绍,哪一门课考试容易就选哪一门课,而尽量回避自己不太熟悉的课程。这样,跨学科选修课开设的意义就形同虚设,学生在艺术教育这部分的学习得不到保障,从而导致学生艺术素质的普遍缺乏。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高校艺术教师与在校学生的比例多在0.1%以下,清华大学的比例为0.1%,而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比例高达0.43%,[2]我国工科大学与国际大学的差距很大,师资的匮乏是我国工科院校艺术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另外,师资的质量也有待提高。艺术教育课程是素质教育实施的载体,对教师本身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具有专业素质的同时,对跨学科知识具有一定认识的教师才能承担艺术教育课程。我省工科高校都设了人文艺术类的学院或研究机构。

据调查显示,艺术教育课程师资的主要来源是人文和艺术类学院的专职教师,还有学术讲座、短期课程等外聘专家,这些都是在自身艺术专业有所建树和成就的人员,但相当一部分教师其实缺乏跨学科教学的知识和经验,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教学效果不明显。工科大学缺乏有特色的艺术教育教学体系完善的、有特色的艺术教育体系是艺术教育的基本保障。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的音乐课程有特色,在学分上加强艺术课程的比重,规定必须修满32个学分,给学生一个持续的学习,同时学院开展的校园活动,包括艺术节、专业比赛等都围绕音乐展开,在理工校园内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有特色的艺术教育体系。麻省理工培养的学生艺术素养很高,成为竞争力强、能适应社会变化、解决职业中遇到各种问题、广博而又专深的各行各业的领袖。我省工科高校没有形成特色的艺术教育体系,与国际上的高校还有很大的距离。

进一步提高对艺术教育的认识是首要任务和关键,广大的师生都应该认识到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素养,提高学生跨学科解决各种问题的综合能力,具有很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认识到艺术教育的作用不会是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的熏陶,艺术教育对于综合人才的培养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世界上先进的艺术教育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多组织和开展教师出国学习和邀请国外专家学术讲座的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对于教师给予更多的奖励,提高艺术课程教师的地位。加大对艺术教育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完善艺术教育的基本硬件条件,如琴房、专业绘画教室、雕塑室、表演室等,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修建艺术馆,形成一定的艺术品收藏规模,开设常设的艺术展览等。要有统一的教学实践规划,根据各校的办学特点,逐步寻找和完善具有特色的艺术教育体系,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

作者:杨涛 周贺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精选范文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