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音乐教育对比与开发研究

摘要: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最能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感情的艺术形式,是人类丰富精神文化的主要途径。音乐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艺术教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音乐除了具备审美功能,更具备德育功能。
中德音乐教育对比与开发研究

中德音乐教育对比与开发研究:中德师范音乐教育对比研究

德国是音乐教育发展得较早的国家之一,德国的音乐教育对我国近现代的音乐教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德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考试制度以及实习方法等方面都有一些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内容。

德国是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得较早的国家之一,也是当代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德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体现了德国的音乐文化传统和音乐教育制度。德国音乐文化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中世纪,小学生就在数不清的礼拜仪式中作为歌唱者参加活动。在宗教改革中,德国的教育家、宗教改革家路德在神学、教育学上阐明重视音乐的理由及音乐为教育提供的各种可能性。另外,提倡个性解放与鼓励个性多方面创造发展亦是德国的文化传统,这也是德国出现贝多芬等一大批杰出音乐家的原因之一。德国的音乐教育经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三次重大的改革,早在1809年,德国教育家洪堡就清醒而深刻地区别了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他指出“普通学校教育涉及整个人的教育,并以以下一些内容来影响人:体育、美育、智育。”很显然,美育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20世纪初,德国著名教育家克斯腾贝格又提出了“用音乐和通过音乐使人性教育成为可能”的任务,在德国第二次教育改革运动时期,以“缪斯教育”(缪斯――艺术之神)为口号,强调艺术教育的作用,不仅把音乐教育看成一门课程,而且把它看成是人的整体教育。

在我国近代史上,德国学校教育对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极其深刻的影响。从1898年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请办学校时提出“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到蔡元培积多年留学德国、考察德国教育体制的经验,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再到中国高师音乐教育至今还在沿用的西化教学体系,无不看到德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子。现在历史已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课改虽然呼声很高,但却没有大的实质性改观。高师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文化修养差、专业基础知识欠缺、从事教育工作的能力差以及学习目标不明确、重技术轻艺术等问题。笔者认为,现今德国学校音乐教育的重点与我国基本相同,是基础教育,主要也是中小学教育,但德国无论是中学或小学音乐师资都由高等院校或音乐院校来培养,并必须通过部级考试,方能获得教师资格。这就保障了师资在音乐与教育两方面的质量,从而保障了基础教育的质量。所以德国音乐师范教育体系中的课程设置、考试制度以及实习方法等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东西。

一、 课程设置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基本上由:公共必修、专业必修、选修和实践类课程四大部分组成。其中公共必修课课时约占总课时的40%,专业必修课约占总课时的49%,选修课约占9%,实践类课约占2%。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现行的公共课基本上是政治理论课、体育、外语、计算机、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门类较单一,课程结构缺乏弹性、开放性,学生几乎没有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修课程的余地。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相对独立,声乐、钢琴、视唱练耳、和声、曲式、音乐史、作曲、欣赏、合唱指挥、器乐、舞蹈各自为政,学生很难将这些知识性和表演性,欣赏性和创作性课程内容融会贯通。而最能体现师范性的教育学科课程只有教育学、心理学和音乐教学法三门课,其中教育学、心理学都是一些导论性课程,讨论的是教育与心理普遍的共同性问题,并没有去探讨音乐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行事方法,为音乐艺术的个性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式与方法。这使得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存在只会唱、弹,却不懂如何去教学生,教育基本理论修养较差,教育观念滞后,不懂中小学学生心理活动规律以至很长时间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等严重问题。

德国高等音乐师范教育的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音乐实践、理论与科学研究。音乐实践课程包括:主专业、副专业乐器、发声训练/声乐、视唱练耳、指挥(合唱、交响乐队、室内乐)、合唱合奏、学校实用音乐技能训练(视奏、歌曲伴奏、总谱演奏等)、即兴创作/爵士乐、音乐教具、设备的使用与实践。同样是专业必修课,这些课程更有开阔性和广泛性,教学内容虽不一定很深,却较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接受和创作以及再创作音乐的能力。理论与科学研究课程包括:基本乐理、和声学、对位法、曲式学、音乐分析、音乐史、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系统音乐学和社会音乐学。这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论基础和专业理论素养,并充分认识音乐所具有的个性和社会功能,为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打下坚实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类课程包括音乐教育史、教学大纲、音乐教学法、教案设计、电化教学法、音乐教学法的特殊性(歌曲教学法、听音教学法、即兴创作教学法等)、音乐教学实习,这部分课程是充分围绕“音乐教学师范性”开设的,几乎涉及到音乐教学的所有环节和手段,充分地体现了“培养音乐教师”的教学特色,整合了学生对音乐移动和改变以及反思(对音乐及音乐教学进行思考和讨论)的能力以达到音乐教师是教育者和教学者的培养任务。在近二十年来音乐学和教育学,还包括音乐教育和教学法理论方面的分量还在不断增加,以训练音乐教师能将音乐理论知识与课堂实践和学生的音乐经验联系起来的能力。

二、 考试内容及形式

考试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同时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试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考试是学完一门考一门,毕业时看到的都是每门课的单科成绩。考试一般分专业技能考试和理论课考试两部分进行。技能考试对声乐、钢琴、器乐等课程进行考核,一般采用教师布置考试曲目,学生练习,考场现场打分的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脑思考的机会较少,除了机械地练习外,几乎不需要下其他的功夫。理论课考题由客观题和主观题组成,学生只需把书本上的知识点了解到,就能考出较好的成绩。由于考试制度存在着严重的弊病,使学生觉得有空子可钻,平常不练不学,甚至不上课,考试突击练习一段时间,混个及格就满足了,有的学生甚至两学期重复着同样的考试曲目(技能课)。这种现象与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近几年大面积扩招,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学质量滑坡有一定关系,但考试制度的不合理却一直存在。

德国音乐师范考试与学制一样,均具有一定弹性,灵活性强,且内容丰富,注重动手、动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教育教学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测试。德国音乐师范的考试是学生修完所有规定课程后,才可向大学所在州的国家考试委员会申请参加“一级国家考试”,通过后,先必须去相应的学校进行为期两年的教学实习,然后通过实习考试,完成一篇教育教学方面的论文,由国家考试委员会对其进行审阅评分,这就是“二级国家考试”。通过以上所有考试的毕业生,方能正式取得教师资格。音乐师范的“一级国家考试”分三部分进行:

1. 音乐专业部分:(1)音乐实践考试,包括主专业乐器和副专业乐器两场音乐会形式的考试。主专业乐器考试的曲目长须40分钟左右,副专业乐器曲目长须30分钟左右。(2)一篇不少于60页的论文,其范围由考生在音乐学或音乐教育学中任选一个由考试委员会审核批准的题目。论文须在四个月内完成。论文的审阅分两轮进行,及时轮审阅的教授在审阅打分完毕之后,须按规定的日期将论文送回考试委员会,由考试委员会再将其送交第二轮审阅教授评分。审阅论文的教授可由本校或外校的教授担任,这由考试委员会决定。(3)闭卷笔试,须在4小时内完成,其内容范围从音乐学或音乐教育学中任选一个。笔试内容如选择音乐学的话,口试就必须在音乐教育学的范围内进行,反之亦然。(4)口试。初级音乐师范约30分钟,中级音乐师范约40分钟,高级音乐师范约60分钟左右。

2. 自选专业(以德文为例):(1)两门闭卷笔试,一门在日耳曼语言学范围内进行,一门在日耳曼文学范围内进行,各须在4小时内完成。(2)两次口试范围与笔试同,各约40分钟左右。

3. 教育学专业:(1)一次4小时的闭卷笔试,内容在教学法范围内选定。(2)一次40分钟的口试,内容在教育心理学范围内选定。实习考试学生除上音乐课外,还需上一至两门自选专业的课,由国家考试委员会指定的考试小组为其评分。德国的音乐师范教育学制为三至四年,学生至少要修满六个学期才能登记毕业考试,考试期为八至十个月。

二、 实习方法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或第八学期,时间约为两个月。内容基本是先听课,再试讲,课余时间排练一些节目,实习结束后写出实结,由实习学校和实习带队教师评定出实习成绩。近几年由于大量扩招,许多学校打着分散实习的旗号,实际是放任自流,实习基本成了列在教学计划中的形式。这也是越来越多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胜任中小学教学的原因之一。德国音乐师范的实习不仅时间长,内容丰富,而且要经过严格的实习考试。学生在通过一级国家考试后,都必须去相应的学校进行为期两年的教学实习。实习由教授指导的讨论和去学校听课、实习两部分组成,实习考试小学教师须上音乐、德语和数学三门师范课,由国家考试委员会指定的考试小组为其评分;中学教师则除音乐课外,还须上一门自选专业的课,同时由上述考核小组评分。两年的实习,学生可以充分地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于课堂教学、艺术实践,并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名副其实达到实习目的。

我国的现代教育思想要想朝着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广适应、多方面、高素质的方向发展,就要寻找符合现代高师音乐教育的新路子,以适应21世纪教育的要求。随着扩招大潮的逐渐回落,音乐教育将恢复其本身的发展规律。如何客观地借鉴外来经验,在中国文化大背景下使中国音乐教育走上良性循环的轨迹,是我们应该也必须考虑的问题。

王新惠 陕西省渭南师范学院艺术系

中德音乐教育对比与开发研究:音乐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开发

摘要: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最能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感情的艺术形式,是人类丰富精神文化的主要途径。音乐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艺术教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音乐除了具备审美功能,更具备德育功能。虽然音乐教育核心是审美,但音乐教育最终目的是育人,希望通过优美的音乐,帮助学生形成高尚品德。近些年,当代学生整体素质出现了下滑,高职院校应积极发挥音乐教育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素质。本文将针对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开发展开研究。

关键词: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德育教育;德育功能

1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社会对人才需要越来越大,但同时也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是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中心,高职院校学生想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但要具备过硬职业技能和专业技术,同时还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然而,当前大多职业院校注重的是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往往忽视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往往方法单一,思路陈旧,并不能很好地取得教育效果。实践证明,学生容易被优美的旋律所感染,音乐既具备美育作用,同时具备德育功能,高职音乐教育中用积极发挥德育功能,利用音乐教育资源,丰富德育教育手段。

2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音乐教育的最初目的是审美教育,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唤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创造热情,激励和吸引学生为美好理想而奋斗,唤起学生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能够产生情感共鸣,体会到音乐作品中传达出的情感,净化心灵,属于一种典型的艺术教育,是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主要手段[1]。但实际上音乐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音乐教育还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许多音乐作品都有特定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优美的旋律不仅可以促进人心理的健康,更对学生人格塑造有着很大帮助。德育和智育过程中,个体所发展的主要是理性,而理性与情感对个体而言是同等重要的。音乐教育则是好的感性促进方式,可以陶冶人的情感,发展人的感性。在音乐教育下,学生思想会变得更健康。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形式,而情感则是行为的动力,所以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此外,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主体性审美方面的作用也非常突出。这对于学生精神力量的提升,正确道德品格的养成及社会观的形成都有着很大帮助。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说:“音乐,用某些旋律治疗人的脾气和情欲,并恢复内心能力的和谐。”德育主要发展了学生德行个性,而音乐教育则强化了学生审美个性。音乐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发挥就可以是使学生德行个性与审美个性得到统一,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更开发了学生智力。古代中国就十分重视音乐教育,并把音乐作为人才必备技能,可见音乐在教育中的作用。进行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开发,对于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水平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3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开发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德育功能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近些年,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加之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职院校学生基数大幅度提升,生源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十分有必要,音乐教育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由于我国现代音乐教育一直以来都严重受西方教育思想影响,呈现出“重技轻艺”的现象,把技能教学放在首位,往往忽视了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2]。然而,许多通俗音乐和流行音乐正在侵害着当代学生的思想,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亟待加强。因此,高职院校在音乐教育中应摒弃传统教育思路,重视德育功能的开发,加强音乐教育中德育观念,重新构建新的音乐教学模式,充分发挥音乐教育职能,利用音乐教育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参加音乐活动热情。另外,教学方法选择中,应融入现代化教育手段,不应停留在传统灌输模式中,应利用多媒体技术展开音乐教育。多媒体教学能够使抽象的音乐知识变得简单易懂,且利用多媒体动画进行音乐教学,更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兴趣培养。如,欣赏贝多芬的《第五命曲》,通过震撼的旋律,以及贝多芬本人的奋斗历程,来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永不屈服精神[3]。在具体教育中,学生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学效果不理想,就是因为学生缺乏兴趣。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便会主动探索音乐,更容易被音乐所感染。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显而易见,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利用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若学生不具备一个良好的心态,未来走入社会将很难立足。音乐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发挥,对于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学生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4结语

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音乐。音乐教育是重要的德育教育手段,从儒家教育思想中就可以充分体会到这一点,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毋庸置疑。然而,中国当代音乐教育中却忽视了德育教育功能,往往注重技能教育,这种教育理念已经与素质教育初衷有所偏差,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发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作者:罗琼 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中德音乐教育对比与开发研究:小学音乐教育中德育培养

【摘 要】 传统的音乐教育某些方面偏于功利化,并且在许多地区得不到相应的重视。其实音乐作为一门艺术确实可以在小学阶段为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良好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在素质教育要求日益严格的时代,音乐教育通常可以在学生的启蒙时期为他们奠定良好的人格素质,促进身心健康。

【关键词】 价值定位;审美;性格;引导;拓展

十年前随着教育部门指定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小学在师资、教学设备和教育水平等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我国的音乐教育大多呈现学习动机的不成熟,以及教育方法的流程化等特点。

一、传统音乐教育的分析

传统的音乐教学在教育的性质和价值上缺乏正确的定位。对于家长而言,音乐学习是家长为了孩子以后发展的敲门砖,相当数量的小学生参加了各种音乐学习的培训班,专门学习某种乐器等,然后可以去参加比赛获得荣誉。另一方面,造成这种偏失的重要的一方面还在学校、教师的引导性的缺乏,甚至错误的引导。有些学校会重视某些学生的音乐教育,但是他们的动机是希望通过这些学生的学习比赛获奖为学校获得荣誉,或者迎接上级的工作检查,应付素质教育的要求。据相关调查音乐教育在小学教育中被忽视的现象相当严重,虽然说如今是倡导德智体发展,但是学校、教师、家长的观念还是没能够接受音乐教育的这种重要地位。在某些地区小学的音乐课被其他主要课程占用。而大多数上音乐课的学校,教师只是教学生如何唱歌。

音乐教育对于学生德育培养有着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代替的重要的作用,小学通常是学生思想启蒙的最重要时期,即使学生无法在该阶段树立非常完善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在启蒙教育阶段音乐教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

二、音乐教育中审美观念的培养

小学音乐教育的一个基础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美的欣赏。音乐教育的核心之一是审美教育,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继而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去发现美、创造美。作为音乐教师,老师需要时刻紧扣审美教学,减少一般的音乐技术(音阶、音符等)的教育,而是将审美教育作为教学的本质去通过音乐施行审美教育。比如可以播放一段音乐,然后引导学生去展开联想美好的画面,让同学们去描述自己的想象的画面。

例如教《我爱雪莲花》的歌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雪莲花的高洁和坚强的生命力时,上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说:“同学们,我们来拜访生长于寒冷雪山的雪莲花,皑皑白雪蔓延无际,寒风凛冽,雪莲花虽然身形娇弱但是顶着风毅然盛开。”然后老师借助于多媒体向大家展示这首歌,在给与相应的引导之后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意思。带着情感的歌曲,让学生体会歌词、旋律以及表达的美好精神。

三、音乐教育对于培养良好性格的意义

小学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性格。对于一个小学生,介于他们有限的理解能力和行动力,无法直截了当的方式去告诉他该做什么,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此音乐教育却可以通过其独特的渗透方式——美好的乐曲教育小学生,音乐的教育往往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慢慢地影响学生的情感。

音乐教师可以在不同的环境氛围下播放不同的感情基调的乐曲给小学生听,虽然他们不能够理解其中的意思,但是教师可以有导向性地叫他们听、唱一些积极向上的歌曲。并同时引导告诉他们特定的乐曲中所表达的感情,教育他们应该怎样。比如《卖报歌》可以教育学生能够独立自主,不怕苦不怕难。《蜗牛》可以教导学生要从小有坚定的梦想,努力奋斗。

四、音乐教育的创新举措

1.创建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果创设一个与所教音乐相和谐的环境,能够使学生比较容易融入音乐的世界去聆听,了解融入音乐。可以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从思考中获得更加深刻的了解,不管是音乐本身的美还是音乐所要表达的精神愿望的美。比较常用的创设方法有引导性的讲故事、看影像资料等。

2.拓展音乐空间。单纯的课本课堂音乐教育已经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如今流行歌曲风靡的时代以及学生早熟的年代,老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流行歌曲讲给学生听,这样容易使得课堂教育和学生生活更为贴合,避免音乐教育的脱实化。除此之外还能够更加使学生兴趣盎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教育学生辨别不健康的流行音乐,避免在小学时就受到不好的影响。比如周杰伦的《蜗牛》,周作为流行音乐的代表人,他的这首歌也是家喻户晓,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就能够使得课堂教育更贴近生活。

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丰富的课堂活动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音乐,这里的音乐活动和一般意义的比赛不同,这些课外活动的目的是学生从中获得美的感受,生活的感悟。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广泛地接触各种乐器,鼓励学生参加有关律动歌咏活动,或者可以让学生在特定的节日里用音乐去表达他们的情感,如父亲节、母亲节为父母唱首歌、跳支舞。寓于感情表达的音乐活动总是能够使学生以更加简单的方式,将那些高高在上的社会感性理性转化为生动的感性表达。

中德音乐教育对比与开发研究:音乐教育中德育的融入

1音乐教育与德育

(1)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感人也深,化人也速,这是在谈到音乐艺术时对德育的作用时提出的观点,美的健康向上的音乐,可在潜移默化中给人以情感上、性情上、道德情操上的感化作用。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2)音乐审美的体验,使德育教育更深入人心。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审美因素的反映来进行的感觉教育,在音乐教学中,以歌唱、欣赏等方式增进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鉴赏、创造的能力。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觉,从而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情感升华、心灵净化,这样获得的音乐教育要比任何说教来得自然与真实,在审美教育的同时又融入了思想品德教育。在音乐教学中,音乐艺术形象能帮助学生培养个性,通过审美达到陶冶情操、树立理想、塑造人格的目的。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寓教于乐”任何德育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是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音乐正是借助于有组织的音响活动,去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以曲动人、以情感人、在音乐艺术的氛围中、使学生受到熏陶,心灵得以净化。

2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2.1音乐教育的文化内容

音乐教育的文化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可以从歌曲教学、欣赏教学等进行归类,并系统的进行文化素质教育。1)了解音乐家的生平事迹,顽强的生活、创作的毅力,音乐作品的意义价值,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所表现出的顽强人生和它的时代精神;2)了解世界各国及祖国的人文地貌、民情风俗、音乐风格如:印度尼西亚民歌《星星索》的异国风情,新疆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的民族风情;3)认识传统的音乐童话故事如:《彼得与狼》,叙事歌曲《兰花花》的写实音乐知识;4)了解中外乐器的发展史等。

2.2音乐作品

音乐作品是以音乐别史、音乐题材、音乐体裁、音乐的民族精神、风格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一部的音乐作品是道德的升华,它以崇高优美的音乐语言唤起人们对美好未来追求的思想感情,学生则是从音乐形象引起的情感感染而得到思想审美的教育,如:对《祖国颂》、《我爱你中国》、《歌唱祖国》、《走进新时代》等合唱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对心灵撞击出的“热爱祖国”“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火花,充分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利用音乐形象的思想性、激发学生的思想情绪、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因素,使其自觉树立一种生活的信念和理想以及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2.3音乐教材

音乐教材内容应是丰富的、鲜活的、选择学生宜于接受的,由浅入深的拓宽音乐教育的空间,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同时融入德育内容,如了解作曲家的生平、作品的背景。作曲家冼星海的代表作品《黄河大合唱》是学生们早已熟悉的,作品创作于1939年距今已有近80年的历史,但学生们唱起时依然能感爱到作品的宏大气势,黄河的汹涌澎湃,体会中国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斗争的伟大形象,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2.4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方法

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方法是借助教材中的歌曲作用,用优美的音乐旋律去感染学生,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高尚情感,以达到提高修养、陶冶情操、振奋精神等德育教育的目的。如:歌唱最易使学生直接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的过程,歌曲以它独特的美———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表达的情感美,在学生心灵中扎根,从而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净化学生的心灵,美化学生的行为。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首的儿童歌曲,传唱了四代人仍然备受人们的喜爱,上下起伏的优美的旋律,贴进儿童化的语言,使歌曲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歌声随着琴声,一张张笑脸是那么灿烂,学生们尽情抒发着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3在音乐课外活动中开展德育教育

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仅靠音乐课堂实施是远远不够的,要给学生实践的舞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身心的陶冶,提高美的欣赏水平,得到更多的德育教育,通过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使学生扩大音乐视野,增长音乐知识、发挥音乐的创造性,锻炼音乐的才干,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和爱好,促进身心健康。另外通过开展各种紧张激烈的竞赛,从中渗透教育,如:歌咏比赛,通过演唱那些激励一代又一代奋勇前进的歌曲,激发学生的上进心、爱国情。学生们不但在艺术水平上有所提高,对加强集体主义感是一个好的体现。

总之,音乐教育中加强德育教育,不但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鲜明的音乐形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浸入学生内心世界,通过审美体验的积淀,产生巨大的形为力量。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之一,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树立理想、陶冶情操,而且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作者:杨永兰单位:伊犁职业技术学院

中德音乐教育对比与开发研究:音乐教育中德育论文

一、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音乐教育与德育功能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其表现为以下三方面:首先,音乐是一种德育语言方式,二者相结合是对心理意蕴的综合把握。其次,音乐是一种德育情感方式。不同的音乐可以展现不同的情境模式,传递不同的情感。德育的过程主要是表现人与人之间思想与情感的相互对应。二者的融合是思想道德情感与音乐情感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三,音乐是一种德育行为方式。人们对音乐的理解的结果是通过行为来表示的,通过了解不同的音乐来表达不同的情感,音乐思维的方式可以体现出一个时代的特征以及一个民族的特质,音乐的表达可以看做是一种心理状态的诠释,也可以视为道德情感的一种表达,音乐的存在离不开道德行为的支持。

二、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在中专院校开展的过程

(一)音乐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开发

音乐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开发可从四个方面开展:一是对校园中上下课的提示铃声做美化工作,上课的铃声选取舒缓的铃声,下课选取欢快的铃声,放学选取优美的铃声,用音乐旋律来取代单调的响铃,可以减少学生的烦躁情绪。二是注重校园课外音乐的传送工作,在学生就餐时可以放些巴赫的音乐来减弱环境的噪音,充分发挥校广播站的作用,可以播放调节紧张情绪,以及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音乐,让学生增进对校园的感情,帮助学生树立与人友善,保护环境的高尚情怀。三是通过校园器乐曲的普及,来传承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音乐课堂中老师需要认真剖析研究学生的身心特征,运用音乐教学的独特方式进行德育的渗透教育。

(二)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作为中专音乐教育的组织和实施者,首先要为人师表,课上要认真授课,课下要钻研教材,通过思路的创新来构建新的课程观念,要把德育的要求渗透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热爱音乐事业,热爱接受教育的学生。其次音乐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修养,能把握国情,通过授课内容中蕴含的丰富文化,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第三是音乐教师要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通过授课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音乐中蕴含的情感,由情绪体验上升到情感体验,教师的个人品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行为表现,所以教师作为引导学生个性良性发展的主体,应加强自身的德育修养,处理好师生关系,使得学生在课堂可以较大化的获取知识,通过音乐的常规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音乐教育在中专院校德育教育中的意义

(一)音乐教育成为德育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形式

音乐教育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手段,通过音乐教育,德育功能才能更好的发挥其特性,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审美情趣得到提高,便可进一步优化人学生的自身素质。在此过程中德育教育以音乐教育为媒介,实现了学生自身素质提高、以及完善人格塑造等实践活动,音乐教育在德育教育中起着积极的作用。音乐教育具有寓教于乐的特点,它有益于帮助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我们熟悉的《黄河大合唱》,音乐曲调慷慨激昂,给人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人奋进,学生通过此曲的学习,会有爱国情愫的滋生,会产生民族自豪感,通过音乐作品的学习,了解祖国文化的绚丽多姿,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操。

(二)音乐教育对德育功能有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

音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有力手段,通过音乐教育对德育功能的渗透,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欣赏音乐的能力,而是更加的去发展学生,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及时,音乐教育能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能力。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情操方面是其他课程不可取代的,在许多歌曲的歌词中会涉及到行为规范方面的内容,学生们在学习歌曲时,娱乐中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让歌曲中表达的高尚品德逐步渗透到内心当中。

第二,音乐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音乐是一种感性的艺术形式,音乐作品可以感动人的心灵,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学习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隔阂,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在音乐教育中会有合唱形式的表演,这样的表演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合作,从中感悟到集体的凝聚力,以及自己的存在感和责任感,学生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能够更高的把握自己的定位,升华到德育层面,能正确的面对人生的荣辱与共。

第三,音乐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形成理想人格。中专院校开设的音乐欣赏课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的音乐作品是可以提升学生人格的,音乐作品欣赏分析的过程,是可以折射出学生自我心理的,在追求音乐艺术美的同时,来体验音乐的艺术表现力。音乐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反映出学生内在的自我,通过典型的音乐,让学生真情涌现,让人格与精神同时得到升华。

第四,音乐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激发创新意识。音乐教育的内容本身就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音乐作品的演绎是二度创作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它可以激发歌者的创新灵感,开拓思想空间。

作者:刘元平单位:河南省工业设计学校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