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

摘要:幼儿音乐教育是在教幼儿学习音乐过程中进行的教育工作,它是人一生中最早的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和谐的发展。幼儿音乐教育目标与教学策略涉及如何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艺术的学习规律,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如何使当代教育观念融入音乐教育实践等方面的问题。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分析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现状

幼儿时期是人的各项能力飞速发展的时期,是人身心发展的及时关键期,尤其是幼儿,刚刚开始接触正规的集体教育,是人生起步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接受的音乐,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参与音乐活动的能力,音乐的感受力和音乐的审美能力。在刚刚到幼儿园跟小朋友们接触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并不喜欢课本上的歌曲和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而他们的意识里,更多的是在电视上面学到的流行歌曲,流行音乐的充斥,幼儿几乎生活在一个流行音乐的氛围中,很难接触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的、民族的、高雅的音乐。美好的音乐不能直接作用于幼儿的成长,故幼儿难以获得健康的、美的熏陶。由于幼儿存在着某些生理性的音乐素质差异(嗓音条件、动作的协调性、柔韧性等),所以,在幼儿园中一些“能歌善舞”的孩子往往为教师所重视,表演节目的时候也是有选择性的选择一些对音乐理解能力强、节奏感好的小朋友。大多数“平平常常”的孩子却被忽视了。家长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不同,音乐教育意识普遍不强,除了一些高学历的家长对孩子有这方面的培养,大部分的家庭生活中缺乏音乐艺术氛围。在望子成龙心切的驱使下,有些家长为孩子购置了钢琴、电子琴等昂贵的乐器,对幼儿进行了不恰当的定向、拔高培养,让孩子以牺牲其他素质发展为代价来提高音乐技能,压抑了孩子的个性,扼杀了孩子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

二、幼儿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

对于我们新加入幼儿教育行业的音乐老师来说,改变这种现状是刻不容缓的。首先从幼儿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入手。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也是一门审美的学科,音乐教师是一个美的使者,音乐课堂则是一个传播美的场所。人类音乐实践活动的基本核心就是感受,以感受为主的学习方法,是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们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就要善于利用一些图画、可视得画面来诱导学生。使抽象的音乐变成有声有色、有形有性的画面。例如在教授《摇篮曲》这首歌曲的时,我让小朋友们把自己想象成爸爸妈妈,怀里拍着宝宝,静静地聆听,放飞梦想的翅膀,角色互换。显然,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感受音乐的过程。这样,学生就成为一个感受音乐的主题,在教师的诱发下充分感受到了音乐的美,音乐的审美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三、在幼儿园和家庭创造和谐的音乐环境

幼儿的音乐教育环境,包括园内环境和家庭环境。

(1)园内环境。通过和园内的音乐老师的讨论和决定,在园内我们注意创造一种美好的音乐氛围,使幼儿自然而然、潜移默化的接受音乐的洗礼。这种氛围是多方位的,可听、可见、可感、可想,对幼儿的身心起到一种熏陶、浸染的作用。形成用音乐管理幼儿日常生活的教育特色,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的任何时候,都是教师对幼儿教育的好时机。我们园的艺术班设计了幼儿一日生活音乐化活动,及科学的选择一些中外经典童谣、名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民族乐器乐曲的欣赏,在幼儿入园、游戏、午餐、散步、午睡、起床、离园等活动环节。

(2)家庭环境。幼儿的一半时间是在家中与父母一起度过的。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我们就与家长讨论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为使幼儿在园的教育得到延续,我们帮助家长选择一些适合幼儿特点、幼儿喜爱的乐曲让幼儿在家中倾听,并给他们布置作业,让他们向父母表达自己对乐曲的感受、理解,请父母做一些情况的记录,在与我们老师交流,以此来营造一个美而甜蜜的音乐氛围。

四、正确的音乐教育促进幼儿素质的发展

为促进幼儿素质的发展,我们全园各班都开展音乐教育的研究,希望通过实践,能使幼儿的素质得到均衡和谐的发展。一些从我园毕业的幼儿进入小学以后,开朗、活泼、愿意接受新事物,不怕受挫,克服困难的能力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且乐于助人,组织能力强,集体荣誉感强,在班里具有一定的感召力等等。

1.音乐教育发展了幼儿的情绪情感

音乐能使人产生美感,受到美德教育、爱的教育,因而感到生活的乐趣。幼儿年龄小,思维具体形象,生活经验和知识范围有限,我们要用音乐艺术的语言和富有感情的动作、表情让幼儿从听、想、说、唱、动等方面去感受音乐,领悟音乐。例如在欣赏歌曲《拔萝卜》时,小班幼儿一听到这段音乐,就随着鲜明的节奏前后左右摆动身体,就连拍手也拍的重重的。这说明幼儿能根据乐曲的性质而表现相应的情绪。在老师布置的场景中,小朋友争着扮演角色上台去“拔萝卜”,嘴里还喊着:“要人多一点大萝卜才能拔下来。”整个活动幼儿性质浓厚,在音乐的感染下,情绪高涨,也理解了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中、大班幼儿感受音乐的度更高,他们会根据不同性质的乐曲产生相同的情绪反映;还能将感受教的描述出来,从而产生相应的情感。

2.音乐教育发展了幼儿的智能

当孩子产生了一种主动去感受音乐美的积极心态后,他们便会自觉、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幼儿对音乐的感悟性很强,在歌唱、欣赏、节奏等方面,他们都非常容易进入音乐的意境。例如:在欣赏门德尔松的《春之歌》时,幼儿听到音乐后会用“安静、流畅、优美、舒缓”等词语来的表达自己对音乐性质的感受。当老师告知幼儿这是描写春天主题的乐曲时,小朋友很快就抓住主题进行联想,首先有身体动作来扮演春天的动植物,表达对乐曲的感受,然后用语言来表达联想。有的说:“小芽从泥土里冒出来了。”有的说:“金灿灿的迎春花开了。”有的说:“春姑娘穿这美丽的花衣群在花丛中跳舞呢!”……为促使幼儿的联想向纵深发展,老师因势利导,孩子们则由简单的一句话引出一段话,语句优美连贯;孩子们在边叙述中边联想,有一物想到多物,有“物体”想到“物态”,在发展到“情节”,充分表现了音乐欣赏教育在幼儿联想能力中的功能。可见,音乐教育对幼儿智能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虽然我在幼儿园待得时间不是很长,但是对幼儿音乐教育这方面也深入的进行过研究,培养幼儿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使幼儿音乐教育真正达到了增智、养性、陶性、悦美之目的,由此促进了幼儿身体、情感、智能、社会性等素质的发展。音乐是一种艺术,音乐更是一种美。一点一滴的审美教育,应该贯穿于我们整个音乐教育活动当中,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教师也应该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不单单是音乐方面,更应该有教育学、 心理学、美学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孩子幼儿时期的教育对未来的成长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从音乐的教育渗透到创造力、表现力、思维能力的开发,使幼儿成长为一个阳光、快乐的小精灵,做美的使者,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永远所追求的。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幼儿音乐教育意义及作用

幼儿音乐教育意义及作用

幼儿音乐教育是在教幼儿学习音乐过程中进行的教育工作,它是人一生中最早的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和谐的发展。

对幼儿来说,音乐活动首先是自我表现的方式和途径。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和谐的发展。

音乐艺术有娱乐性特点,这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点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学得愉快,学有所得。引导幼儿在愉快活泼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把教育寓于欢乐的音乐活动之中,以“乐”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进幼儿性格活泼开朗,身心健康,精神满足,德、智、体、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

音乐教育是在儿童愉快的音乐活动中进行的,它的教育影响往往不像语言说教表述得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像春雨点点滴滴渗透到儿童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因此,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能力培养、思想认识提高,还是心灵陶冶都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不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而音乐艺术教育作用于人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比说教更有说服力,更深刻,更持久。

1、激励幼儿主动、自信地参与活动

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幼儿老当演员,一部分幼儿老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这部分幼儿不仅失却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基于这一思考,我设计了小步递进的“阶梯”,提出合适的要求,尽可能使教育个别化,使每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

2、注重幼儿的探索发展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力,培养内在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以及记忆的保持。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他们不能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们应有目的创设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和积极操作的环境,以激发其探究内驱力。如在幼儿认识切分节奏探究内驱力。如在幼儿认识切分探究内驱力。

3、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去表现美、创造美。因为音乐活动包括感受、想像、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及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

4、强调活动中的交往合作

许多音乐活动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如合唱集体舞,小乐队、游戏等,因此我们应把个体质创造和群体的合作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既要尊重个体发展,又要注重群体的交往合作。如为了在合唱时获得和谐和的声音,幼儿需要听着琴声和同伴的歌声不断调节自己的音高。又如,我让幼儿在各自的木琴或铝板琴上逐句轮流敲击歌曲或用卡侬曲式轮奏。有一次,我鼓励六个幼儿每人拿do、re、mi、fa、sol、la音块中的一块,合奏歌曲《小星星》。唱到哪个音,就由持此音块者敲击,这类活动有利地培养幼儿的自制能力直辖市能力及专注的学习态度。又如我抓住时机启发幼儿根据“去公园找春天”这一活动创作乐曲《春游之声》,请他们共同确定主题、选择乐器、创编节奏,合作表现。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人人有任务,个个有责任,每个幼儿都是团体中的重要角色,他们在坚守自己“岗位”的同时,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分享合作的喜悦。

总之,在我国,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广大婴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场所是托儿所各幼儿园,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发挥幼教老师的主动性,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潜能,体现音乐教育让幼儿发展的科学价值。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音乐教学论文[幼儿音乐教育心得]

音乐教学论文:幼儿音乐教育心得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乃是一种使人迷恋善良、美和人道主义的最美妙、最精细的手段……”

我爱音乐、孩子们更爱音乐,他们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熏陶、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乐的美,产生愉快的心情。一直以来,我对幼儿音乐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以趣引趣: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由于幼儿年龄小,学习动机与活动本身就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因此,我经常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使音乐活动充满情趣,尤其在教材趣味化、设计趣味化、教法趣味法上下功夫。

1、教材趣味化

我在选择教材时,总是尽量选择从歌词到音乐、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幼儿生活、体现儿童情趣的教材。有些教材要经过改编、加工以后才有趣味,如:《手指歌》原来五段歌词两小节的节奏都是┃××┃×-┃,就显得很枯燥,经过改编,我就增加了四分、八分、十六分等节奏,如“妈妈洗衣服┃哗-┃哗-┃”;“姐姐拍皮球┃嘭嘭嘭嘭嘭┃嘭嘭嘭┃”等,孩子们感到十分有趣,这样既是唱歌,又有游戏,同时还能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2、设计趣味化

教育活动设计的好坏,往往决定着这次活动的成败,因此我对每一个音乐教育活动,都要根据教材对结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使之情节化、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这样就能使幼儿从一个音乐意境走向另一个意境。

孩子们随着老师简练和游戏性的语言进入了音乐的意境,在音乐意境中孩子们不仅感受了音乐,而且表现音乐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通过老师的精心安排,使幼儿感到有趣味。

3、教法趣味化

“好奇”是幼儿的心理特征,“形象”是幼儿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我的教育方法力争生动形象,充满情趣。

二、以情育情:

达尔克洛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因此我将音乐教育的重点着眼于引导幼儿对音乐情感因素的体验。那么,怎样利用音乐手段达到情感交流、让幼儿轻松愉快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呢?我认为关键是一个“爱”字,因为老师的感情对幼儿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我接触过的人都说我非常爱笑,确实我是个很快乐的人,尤其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我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我在事业、孩子和生活中总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在音乐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比如说在活动中经常看着幼儿的眼睛讲话和示范;用表情、动作等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如:当孩子们很兴奋时,我就说:“天黑了,小动物要睡觉了。”并带头假装睡觉。)同时,我还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活动中,我不仅仅是老师,还可能是其他角色,如兔姐姐、鸭妈妈、小鸟、风等,通过扮演角色、逼真地表演,就把幼儿带入到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在每一次音乐活动前,我对教材都要做详尽的研究和分析,领会每首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如:在《娃娃家》这首歌,我就根据歌词内容分析出歌曲所要表达的自豪、温柔、高兴、自信等几种感情。由于我对教材的感情做了详尽的分析,并将这些感情充分表现在其中,所以使一首简单的歌曲有了丰富的情感体现,使一首较为平淡的歌曲显得耐人寻味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情感的投入,只是老师说轻就轻、说响就响,通过反复练唱来把这些要求强化下来,那效果肯定是可想而知的。

三、以新带新

奥尔夫体系的核心观念之一就是在不断创新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对!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培养幼儿在自我探索中获取知识,在自我探索中增强创造力。作为老师,就要做孩子潜在能力的发掘者、引导者。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我注意启迪幼儿的形象思维来创造性地表达歌曲的音乐形象。如歌曲《小乌鸦爱妈妈》,当孩子们会唱后,我就问孩子们:“怎样才能把这首歌唱好呢?”有的孩子主张,及时段要唱得快,因为小乌鸦急急忙忙赶回家啊;第二段要唱得慢点,因为小乌鸦的妈妈年纪大,小乌鸦呀要一口一口地喂妈妈,所以这部分要唱得慢些,要唱出小乌鸦很喜欢妈妈,小心地喂着妈妈。这首歌我就是根据他们的构思引导他们进行表演的。在充满稚气的童声中,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愉快的情绪中我也给以技能技巧上的指导,如发生、咬字、口形方面的指导、示范,但这些指导的目的是让幼儿更好地按自己的意愿表达音乐。

其次,我让幼儿给熟悉的歌曲增编新的歌词或改变部分歌词,这既能提高幼儿唱歌的兴趣,也有利于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如针对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创编时需要的有关生活经验等事先在其它活动中进行准备,以便幼儿能将注意力集中于音乐的要求和创造的乐趣上。

在创编歌曲中幼儿的“求异思维”得到了发展,孩子们常常会叫“老师,我又想出来了”。他们不模仿别人编的,也不满足自己编的,这种创造性,就需要老师去发现、鼓励培养和发展。

今天的幼儿音乐教育,已经不仅仅是唱唱、跳跳、玩玩了,而是要紧紧地与“培养人”联系起来!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谈幼儿音乐教育目标与教学策略

谈幼儿音乐教育目标与教学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幼儿园教师在努力继承我国幼儿艺术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广泛吸收、借鉴国外经验,促进了幼儿艺术教育的发展。但要深化改革,一系列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比如,在音乐教育中,我们进行的不是单纯的音乐课程教学,而是对人的培养;音乐教育不是音乐表演,不宜追求技巧娴熟、表现,它也不是少数人的事情,应创造机会让所有的孩子都亲身参与、充分表现;幼儿或迟或早唱准某个音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体验和发现,等等。这些都与音乐教育目标和教学策略有关。

幼儿音乐教育目标与教学策略涉及如何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艺术的学习规律,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如何使当代教育观念融入音乐教育实践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使音乐教育在幼儿成长中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审美能力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是促进幼儿全而发展。

音乐教育能够为幼儿的、健康发展做什么?

音乐教育可以使幼儿体验快乐,培养兴趣。可以说,音乐是和人的生命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艺术形式。婴幼儿对音乐具有一种本能的反应。丰富的音响、鲜明的节奏、动听的音调会使他们情绪激动、表情愉快。音乐在时间中流动、运动的形态,不断地产生着新的变化,其音响对感官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特别是音乐的节奏,间接地影响到血液循环、呼吸甚至内分泌,和人的心理更有着密切关系。让幼儿体验快乐,应该是音乐带组幼儿的及时份珍贵礼物。“培养兴趣”不仅是指对音乐的兴趣,更是指由此引发的对世间一切的兴趣。

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情感、美感,为其今后的健康生活及终生的艺术学习培植动力、奠定基础。在艺术世界里,音乐是最善于表达、激发情感的艺术,它可以使幼儿兴奋,也可以使幼儿镇静,消除紧张情绪,获得情感的平衡;通过广泛接触表现不同情感、内容的音乐,幼儿的情感世界将逐渐变得丰富、充实。

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基本音乐能力。幼儿阶段是各种感官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是听力培养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学习是通过多种感官体验音乐的要素,通过体验形成经验。幼儿阶段通过音乐的母语获得的音调积累,对继承民族音乐文化、发展音乐的创造性能力具有深远意义;形成的趣味、态度,获得的音乐能力,将会成为幼儿血肉的一部分。

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感知觉。幼儿学习音乐不需要先认识文字符号,而是通过感知觉。对于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的辨别力,对于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都会提高幼儿听觉的敏锐性、选择性和对音乐的整体感受性。音乐的学习不仅是耳朵和手指的事情,它还会引起全身官能的反应。伴随着律动、舞蹈、乐器进行的歌唱或表演活动,要求幼儿的耳、眼、脑、四肢协调作用,可以培养幼儿的敏锐感觉,提高大脑反应的灵活性。音乐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形象性的特征,但音乐中最重要的乐音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高低与时值的长短、音乐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等等,对于培养幼儿的直觉、分析、想像、创造等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的欣赏和演奏可以训练儿童注意力。音乐作为一种转瞬即逝的时间艺术,要求幼儿保持注意力的稳定,习惯于跟随乐音的运动和变化,以便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形成对乐曲的整体感受。音乐欣赏和演奏还要求儿童具有一定的注意力分配能力。在演唱中,既要控制自己的发声,使自己的音高、节奏和自己的声部协调统一,还要倾听其他的声部,注意指挥的手势和要求;在欣赏中,既要聆听主旋律,又要注意其他的声部,倾听不同的音色、表情的变化等等,否则就无法完整地体会音乐作品的丰富性和层次性。

音乐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探索、表演、动手实践,使他们有机会独创、试验自己的艺术想像。幼儿哼唱或是拍击出一个旋律或节奏的片断,或者表演了什么动作,可能很幼稚,甚至不可能再重复,但这是可贵的创造性活动,是幼儿尝试对已经感知了的东西进行变化与重新组合。这些创造性活动没有对、错之分,也不会给幼儿造成挫折感;这个尝试的过程能够使他们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表达自己的独创性与个性,丰富自身经验,是教育中最有价值和意义的部分。音乐教育应该重视的是创造过程对幼儿的影响,以及审美经验带给幼儿的感受、体验,而不应追求成品。强调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应该是艺术教育对人的发展最有价值的贡献。

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开拓人的交流手段,使人们得到更多的心与心的沟通。音乐内在的节拍、节奏,合奏中声部的安排,律动、舞蹈中动作的编排,音乐游戏规则等等,都使幼儿在一种愉快的、“不强迫”的形式中,养成自愿遵守规则的习惯,培养了自律、自我激励。也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幼儿体验到集体创造的快乐,学习与他人非词语的交流、默契合作,学会理解、接纳、欣赏他人。

通过什么途径帮助幼儿掌握基本音乐能力?

牢牢抓住节奏感的培养。节奏比音高更容易被幼儿感觉。节奏是体验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它充满生命、感情和意义,决不仅仅是一种数学关系。应鼓励幼儿从实际的音乐中获得对节奏的印象、经验,逐步形成节奏的内心感觉,使节奏活在身体里。节奏活动也是幼儿音乐创造能力培养的起点、突破点。

节奏能力的培养应该遵循节奏自身发展的阶段特点:体验稳定律动——发现、感知节奏——多声部节奏活动。拍子感和节奏感是节奏能力的两个基本要素。稳定的拍感是一种潜在的、起组织作用的基础,是构成节奏的基础。幼儿的节奏能力要从体验稳定律动、感受节拍开始。幼儿能够独立、稳定地表现节拍之后,就逐渐会发现音乐中有的拍里有一个声音,有的拍里有两个声音,有的拍里没有声音——单一的象声词比歌词更容易使幼儿感觉到这个现象。在充分体验、感知节奏的基础上,多声部的节奏活动可以使幼儿在比较中感受节奏,发展多层次的、精细的听觉能力,丰富节奏活动形式,体验合作、配合。

节奏能力培养可结合各种音乐活动形式,包括说、唱、律动、舞蹈

、器乐等,特别是身体动作的体验。节奏感不是从符号学习中获得的,它必须通过肌肉反应来感知,要依靠整个身体高度协调的动作来感觉节奏。

以即兴活动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幼儿的即兴创作常常是不能重复的节奏、动作或旋律,限于能力,他们还不可能有意识地运用音乐知识。但是,即兴活动可以表达情感,促进审美感受,发展创造性能力;可以调动幼儿积极尝试嗓音、语言、动作、节奏、律动、舞蹈、乐器等表现(组合或创新)形式,培养幼儿的直觉、反应能力、想像力以及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兴创造应该从音乐学习的及时天起,就伴随着幼儿一起成长。即兴活动不是自由随意的。教师应精心设计,掌握启发幼儿的技巧,并且要有足够的耐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因为即兴是有感而发的,因此,和谐自由的环境,教师的鼓励、启发、爱护至关重要。此外,音乐教学评价应该注重幼儿的参与态度和在创造性活动中的体验过程,而不应仅仅以结果为标准。

以五声音调歌曲为培养幼儿歌唱的起点。这一方面是因为幼儿声带发育尚未完善,不容易唱准半音,只有稳定、地掌握了五声音调,才能更好地发展歌唱七声音调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五声音阶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特征,幼儿熟悉、积累自己的音乐母语,对学习继承民族音乐传统、发展民族音乐思维都具有深远意义。当然,在律动、音乐欣赏中也应广泛接触其他国家、民族的儿童音乐作品,以开阔艺术视野。

语言、歌谣在培养音乐能力方面和儿童歌曲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幼儿歌唱有一定局限性,而朗读则可以在难度、长度上超出歌唱的局限,可以在节奏感、多声部配合、音乐要素、结构的理解等方面促进音乐能力的发展。

以形象的、游戏的、律动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结构要素。音乐结构的感知是我们教学中比较薄弱的方面,教师往往认为结构问题比较复杂,幼儿难以理解。人们在欣赏、理解音乐时,需要通过记忆、思维把连续出现的瞬间结合为统一的印象。感知音乐结构的能力对于的审美体验具有重要意义。幼儿音乐教育应从小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分句、分段,音乐的开始、结束,以及音乐中的相同、不同、变化等的意识和敏锐的感觉。这与即兴能力的提高也有直接的联系。教学中可以通过分句朗读、歌唱,结合律动、游戏等活动,逐渐地使幼儿感知音乐的基本结构。经过培养,大班幼儿可以自己创编回旋曲式结构的表演。

多声部的音乐能力也是我们教学中应重视和开发的领域。可以通过律动、声势等多声部的节奏活动,卡农(轮唱)形式的多声部朗读,配合固定节奏型的歌唱、卡农形式的二声部歌唱、打击乐器的合奏表演等,发展幼儿的多声部能力。

音乐欣赏活动的组织一定要避免使幼儿“呆坐干听”,要使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有事可做”。例如伴随音乐做合拍的及自由、即兴的身体律动,用打击乐器演奏不同的节奏型参与欣赏,用图画、符号描绘出对音乐的想像,说说对音乐的感觉、想像,配合音乐做即兴的、带有简单情节的戏剧表演,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幼儿在每次听赏时都有新的“发现”,保持新鲜感。教师要掌握引导的艺术,不要以过多的语言、过于具体的描述代替对音乐的听赏,要让幼儿从听引发感觉、做出表现,给幼儿留有充分的想像空间。

充分运用辅助手段,增强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和对音乐要素的理解。音的高低、强弱、渐强渐弱的变化,二拍子、三拍子的区别,音乐的句、段结构等等,都比较抽象,不容易被感觉和理解,因此,除了借助于游戏外,还可以使用手势等身体语言和球、彩带、纱巾、棍棒、三角铁等教具辅助幼儿理解。当代音乐教育特别强调勿让幼儿习惯于在乐器伴奏中成长,因为这样不利于幼儿听觉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应让幼儿学会在没有乐器拐杖的情况下独立地唱准音调。钢琴或其他乐器主要用于演示各种不同的音乐要素,例如强弱、音高、快慢等,用于听觉训练,发展对节奏、节拍的敏锐感受,为舞蹈、律动伴奏。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音乐家教学法对幼儿音乐教育的影响

一、即兴参与原则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具灵魂、最为核心的原则就是即兴参与原则。奥尔夫曾指出:“从音乐教学范畴来讲,教学应当以即兴参与为基础,并以应用节奏形式为支柱,而后才能进行记谱和音准的教授。”“以人为本是演奏音乐的出发点,而人对音乐最本初的表达方式就是即兴参与演奏及演唱。”“从即兴参与出发,开放、自由的音乐教学模式永远是音乐教育领域的范本。”基于奥尔夫的这一思想,课堂中的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将肢体和思维跟随音乐运转起来,并根据自身的理解用各种简单乐器或嗓音表达情感和思维,达到了能动的即兴参与和创造目的,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表现音乐、表达自己。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奥尔夫教学法的即兴参与原则有别于以往任何一种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彻底投入地说、唱、演、奏,进而较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思维。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幼儿音乐教育的启示

(一)基于奥尔夫教学法有机综合原则的启示及时,顺应课程综合化发展的时代潮流,加强学科间的交流,突出音乐教学活动的综合性。奥尔夫教学法强调学科间的有机综合性,致力于让处于个体身心发展初期的儿童获得综合、的艺术审美体验。从各类艺术形式的本源上看,音乐与语言、舞蹈、戏剧本来就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

奥尔夫体系的有机综合性原则启示我们,儿童音乐教学应当将欣赏、表演、诵读、歌唱、舞蹈、演奏等多种艺术表达方式综合到一起,让儿童在音乐综合教学模式中调动多方位思维,发展他们的身心。奥尔夫这种将音乐知识同动作、语言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加深儿童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体验,增进其对音乐的情感,达到“将音乐移植到躯体中”的素质教学目的。这种艺术学科间的有机综合、情感与知识间的体验整合给单调、枯燥的中国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提供了实践和理论的参考和借鉴。音乐与舞蹈、文学、美术存在着许多共通的审美要素,音乐教师需要将这四种形式通过情感、直觉、通感等方法进行渗透、迁移,实现学科门类间的综合。从完善儿童人格的高度出发,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融入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使儿童在音乐中获得更加广泛的文艺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审美素质,最终构建起健全的审美心理。第二,从儿童特质出发,选择最符合其天性的民歌、童谣、谚语等多元化教学素材。

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针对的是全部儿童,而不是特定的、有音乐天分的儿童。因而,在教材的选择上要尽量多元化,这既是奥尔夫教学法有机综合原则的具体要求,也是儿童天性与特点的需要。具体来讲,在教学材料和课堂内容的选择上,尽量以生活与自然中常听到的声源为切入点。例如,选择杜鹃叫声下行三度作为旋律与音准学习的起点,以儿童熟悉的童谣、儿歌、地名或者花草树木的名字作为歌词学习的起点,这样儿童就能根据自己常见的事物进行音乐模仿,不但能使学生快速掌握音乐知识,更能实现多学科的综合学习。以奥尔夫本人撰写的《儿童音乐教材》为例,这本教材融合了民歌、谚语、儿童游戏、戏剧等多种形式,自然而富有综合性。

总之,将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教材进行综合性编排能够更多地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儿童综合审美意识的提高。但在进行综合性音乐教材编排时,教学工作者还要注意儿童的适应性等问题,在保障符合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贴近儿童生活的基础上编制多艺术、多学科的综合音乐教材,努力融入社会生活、艺术和科技发展等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

(二)基于奥尔夫教学法即兴参与原则的启示及时,以练习实践为主线,注重培养儿童的自主意识和创造力。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以学生为主导,强调学生主动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中。这种课堂模式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教师只充当引导者,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诱发其创造兴趣,最终提高他们的自主参与意识和音乐创造能力。音乐是一门强调实践的艺术,在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体系逐渐替代以乐理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学观念的今天,音乐教学的实践性越发重要。奥尔夫用他的实践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尝试和参与是一切音乐灵感的源泉,人的切身体会是理解音乐的关键。当前,我国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尚处于转型时期,音乐教育工作者要以奥尔夫教学法的即兴参与原则为指导,加强教学实践性,鼓励学生用朗诵实践、动作实践、演奏实践、演唱实践等方式参与音乐活动。例如,在唱、奏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亲身的视听体验感受声音和乐谱的魅力,由浅入深、由粗及细、由表及里地获取音乐知识。这种以实践为主线,培养儿童自主意识与创造力的音乐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进而产生探究音乐的学习欲望,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二,以即兴创编为手段,注重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在我国的传统音乐教育体系中,教师一直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知识是课堂内容的重点,这种强调传授知识的功能虽然在过去的音乐教学发展中产生过巨大的作用,但已不适合现今的创新型社会需求。奥尔夫教学法推崇即兴创编,注重对儿童音乐创新能力的培养。奥尔夫认为,包括音乐在内的一切艺术形式都带有以人为本的自发性和创造性。他提倡音乐教育要以人为本,为个体提供音乐创作空间。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下,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以合奏者或合唱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奥尔夫这种“让孩子主动去寻找音乐,主动去创造音乐”的教学模式对于当代我国儿童音乐教育十分具有借鉴意义。这里所讲的“创造”即为“即兴创编”,教师要努力提供条件,提高“即兴”在音乐教学中的比例。例如,向儿童提供一些铁块、玻璃球等常见的原始性材料,让儿童自由发挥这些材料的音色,并按照自身感觉掌控节奏;或是弹奏一段简单的钢琴曲,让儿童即兴创编歌词;又或是让学生用肢体动作、符号语言、图形图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所创编的乐句等。通过这种综合性的创造过程辅助即兴创编,能够较大限度地培养儿童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幼儿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与科学特点

幼儿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与科学特点

由于音乐使用的物质材料是声音,是诉诸听觉的艺术,它与文学、美术有着不同的表现能力。绘画能够逼真地描绘物体的外形;文学运用语言能够直接地表达概念和思想;而音乐更擅长表达感情。音乐在时间中进行,能够表达事物的运动发展、感情的起伏变化,在表现人们的心理活动、精神境界等方面有独到之处。正如高尔基在他的自传小说《在人间》中写道:“我的心碎裂了,它充满了一种强盛的感情,这种感情常常是由良好的音乐奇妙地接触心心灵深处而唤起的。”音乐擅长抒发感情,能够深入打动人们的内心深处,起着教育影响的作用。

音乐不能直接提供视觉形象,不能直接思想概念。音乐中的歌曲可以借助歌词,标题音乐可以借助标题和文字说明,帮助人们了解音乐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帮助人们体验和感受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对于音乐作品中的非标题的纯器乐曲的感受,比对歌曲和标题音乐的感受更富有个人性,更多的需要借助于个人在生活经验、文化艺术修养、音乐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能力,表现出个人欣赏的水平和特点。由于幼儿在生活经历、认识能力、思维特点等方面的原因,幼儿音乐教材大多数是歌曲和标题性、描写性音乐。

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

通过对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向幼儿进行教育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

音乐教育与其他科目一样,有向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发展教育的能力。各个科目只有在充分发挥其科目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各有所长地发挥其教育作用。而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通过音乐作品给人以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这样一条音乐艺术途径,来完成它的教育任务。

音乐审美感受是使儿童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美的感受,从而识别作品中所反映事物的美与丑、悲与喜、崇高与卑下而领悟到事物中的是非、正误、美丑。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包括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和演唱演奏中的音色美……运用音乐表现手段的美,塑造艺术形象的美,让儿童在美的感受中受到教育。作者在音乐作品中反映客观的同时,总是表达着作者对该事物所持有的鲜明态度。儿童音乐作品以反映儿童生活中富有情趣的、积极向上的、健康活泼的思想情绪为主。同时表殃出对这些思想情绪言所二把手有的称颂、赞扬、关心、同情、鼓舞、帮助等鲜明的态度。有的音乐作品也出现丑恶的反面形象,这些反面形象对正面形象起反衬作用,让儿童在比较中鉴别,更容易识别美与丑、是与非、正与误。音乐艺术不是靠直接的说理,而是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激励人的感情,给人以启示,发挥其感染教育作用,使人领悟其教育内涵。譬如:教儿童学唱《一分钱》(潘振词曲),歌曲的教育意义是进行拾金不昧的品德教育,但是歌曲中没有直接说出拾金不昧的词句,而是以富有天真纯朴的儿童语气、音调的旋律、愉快的情绪,唱出了小朋友把拾到的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警察叔叔拿着钱对他点头赞扬的具体情节,塑造了这样一个生动感人的节术形象,给儿童以启示,使他们领悟到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能要,把拾到的东西,即使是最少的钱——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是对的,是一件令人愉快的好事。这样的激励情感的教育作用,往往比直接说教更能深入人心。在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进行思想意识、情绪体验、品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还是进行知识技能、认识理解方面的教育,都需要通过审美感受的途径来进行。

音乐技术是达到音乐教育目的的必要手段

音乐是一门艺术,任何艺术都有它自己必须具备的技术。不进行基本训练,不掌握技术,就不能获得的艺术。在音乐教育工作中,老师需要运用所掌握的音乐技能技巧去教,为幼儿的音乐活动伴奏、教幼儿欣赏音乐、排练和指挥节奏乐等,都必须掌握一定的音乐技术,才能保障教学上的一定艺术质量。幼儿学习音乐也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具有参与音乐活动的能力,才能使他们在听、唱、动、奏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受到音乐艺术美的熏陶、感染教育,获得良好的音乐艺术教育效果。

寓教于乐是音乐艺术教育的又一特点

音乐艺术有娱乐性特点,这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点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学得愉快,学有所得。引导幼儿在愉快活泼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爱教育,把教育寓于欢乐的音乐活动之中,以“乐”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进幼儿性格活泼开朗,身心健康,精神满足,体、智、德、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

教育影响产生于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

音乐教育是在儿童愉快的音乐活动中进行的,它的教育影响往往不像语言说教表述得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像春雨点点滴滴渗透到儿童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因此,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能力培养、思想认识提高,还是心灵陶冶都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不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而音乐艺术教育作用于人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比说教更有说服力,更深刻,更持久。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两组国外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及评析

以下活动选自德国奥尔夫学院教师来华讲学的现场教学范例,执教者是一位德国青年女教师,她所擅长的 是幼儿律动。(介绍时略有删改)

(一)一颗豌豆(热身活动)

1、教师用吉它弹奏一首温柔的摇篮曲,让幼儿想象自己是一颗圆圆的小小的豌豆种子,正静静躺在泥土 中睡觉。

2、教师边用吉它弹奏一首轻快优美的舞曲,边用语言暗示幼儿想象:下小雨了,小豌豆醒了,喝下了甜 甜的雨水;小豌豆慢慢地发芽、长叶、伸展枝蔓;叶蔓爬上豆架,在微风、细雨、阳光中越长越粗壮,越长越 茂盛;新开出的花朵和蜜蜂、蝴蝶一起跳舞;胖鼓鼓的豆荚长出来了,越长越多,终于把豆架压倒了;, 许许多多的新豌豆一颗颗地从开裂的豆荚中滚出来……

3、教师弹奏起一首温柔的摇篮曲,并用温柔的语调说:下雪了,小豌豆们盖着暖和的雪被子,做着甜甜 的梦,等待着下一个春天……

(整个活动中,教师怎么说,幼儿就自由地按教师的暗示去怎么想、怎么做)

分析:对于正式的舞蹈练习来说,这仅是一个准备性活动。其目的是让幼儿将全身的肌肉、关节都活动开 。但这个活动,充满了浪漫的艺术气息,充满了天真的体验和主动的表达。因此,它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十 分独立、完善的创造性形体律动教学活动。另外,教师即兴弹奏的吉它音乐,简单而富于表现力,为幼儿的想 象和表现,提供了一个充满美和激情的背景。

(二)雾(创造性合作表演)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诵一首小诗:

雾/慢慢地落下来了/轻轻地盖在猫咪的爪子上/在雾里/小河睡了/小桥睡了/小树睡了/小鸟睡了/ 教堂的塔尖也睡了/雾/慢慢地升起来了/轻轻地离开教堂的塔尖/阳光里/小鸟醒了/小树醒了/小桥醒了 /小河醒了/猫咪的爪子也醒了。

2、教师请一部分幼儿自由结伴,想象自己是小桥、小河,小树、小鸟,以及其它各种相依相伴的事物并 造型。另一部分幼儿想象自己是雾,从天上轻轻地、慢慢地飘落,温柔地“盖”在小河、小桥上……轻轻 地、慢慢地升起、退走,和阳光融在一起。

3、教师让几个幼儿志愿者尝试用钢片琴、碰铃、铃鼓等打击乐器来即兴表现上述情景,为表演者创造背 景。

4、教师组织幼儿分组随音乐表演,并相互观摩。(教师可根据表演内容用“雾”一样轻柔的音调弹奏音 阶、琶音或和弦;也可以选用情绪风格类似的现成音乐与表演相配)

分析:这是一个非常优美细腻的体验和表现活动。要求表现的是一种非常动人的宁静、温柔的情境和感觉 :雾与大地,雾与阳光之间;小河与小桥,小树与小鸟之间,充满温情和依恋。所以,该活动不仅具有很高的 审美教育价值,情感教育价值,而且有着很高的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价值。

(三)用小铃和自己说话

1、教师手持串铃上的一只小铃,在幼儿面前表演如何用小铃和自己说话,并让幼儿猜:小铃对我说了什 么?是甜蜜的话?还是抱怨的话?它告诉我的是一件伤心的事?还是一件滑稽的事?(教师用手的姿态和小铃 发出的声音表达各种意思,并用脸部表情表现对小铃听说内容的反应,帮助幼儿理解“小铃所说的意思”)

2、教师发给幼儿每人一只小铃,让幼儿自由地自己尝试。教师也鼓励幼儿之间相互同小铃“说话”。

3、教师让幼儿志愿者轮流在大家面前表演,并组织幼儿相互观摩、交流。

4、教师用小铃对自己的肩膀、肘关节、膝关节、脚指、小拇指等各种不同部位说话,并用相应的部位回 答。

5、让幼儿对自己或朋友自由尝试做这件事。

6、一位幼儿担任指挥者。面对全体幼儿,全体幼儿每人拿一只小铃(或其他任何打击乐器)。指挥者分 别做出柔和的指挥动作;轻快的指挥动作;强有力的指挥动作(可以无规律,但速度不能太快,也可以有一定 的节奏型),演奏者根据指挥者动作暗示的表情(包括节奏)进行演奏。

7、播放性质不同的背景音乐,指挥者即兴根据音乐的情绪(包括节奏)做出相应的指挥动作,演奏者根 据指挥者的动作暗示和音乐性质进行演奏。

分析:表达是一种重要的人际交往能力。更有效的表达往往可以获得更好的理解、同情、响应或支持。该 活动的目的就是培养幼儿这方面的能力,使幼儿获得更好的心理素质和技能。无障碍地自由表达,不但是艺术 工作者的必要能力,同时也是一个人社会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人际协调能力入门——从律动入手

1、幼儿自由结成两人一组,脸向同一方向,站一前一后位置。后面的人将一只手轻轻搭在前面人的肩上 。

2、前面人自由走动,前进、后退或拐弯,后面人跟随。前面人必须在不回头看的情境下,用肩膀去感觉 后面人的反应,并力争照顾到后面人,以使其在跟随自己时能比较轻松自由。

3、前面人继续走动,不必照顾后面人,甚至可以故意让后面人跟不上自己。后面人力争跟上,并力争与 前面人保持和谐的关系。

4、幼儿自由结成两人一组,面对面站好。事先商定以谁为主,然后配合着做即兴的镜面模仿动作。

5、教师引导幼儿尽量做出新颖、有趣的动作。

6、教师用较慢速度播放背景音乐(音乐可以是任何情绪、风格的)、舞蹈音乐,并鼓励幼儿在尽力做配 合动作的同时注意与音乐相协调。

7、幼儿组成若干小组,每组6~7人,在背景音乐伴随下做多人模仿一人的活动。被模仿者由小组内事 先协商确定。

8、按小组活动,一人为独舞者,其余人为伴舞者。独舞者独立即兴地做幅度较大,变化较复杂的动作; 伴舞者做多人模仿一人的活动,动作要幅度小而少变化。

9、按小组活动。一人领舞,其他人伴舞。谁想出吸引人的动作,就走出队列表演,若赢得大家的默认, 谁就是领舞者。其余人自由即兴地用小幅度动作配合。评价标准是:小组内整体协调,主次分明。

分析:奥尔夫教学法体系一向把发展人际协调能力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在这一组活动中,我们可清 楚地看到:教师看重的是人际协调的态度和技能。相比之下动作技能本身在这里显得不太重要。

(五)小灰老鼠的故事

1、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故事梗概:在一座高高的大桥下面,有一所小小的灰房子,在这所小小的灰 房子里,住着一只小小的小灰老鼠。朋友们来啦,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小灰老鼠感到很快活。小灰 老鼠在家里等着朋友再来作客。大力先生从桥上走过,发出沉重的咚咚声;皮球小姐从桥上走过,发出轻柔的 沙沙声;小灰老鼠们从桥上走过,发出愉快的迪多声……

在一座高高的大桥下面,有一所小小的小灰房子。在这所小小的灰房子里,住着一只小小的小灰老鼠。朋 友们来啦,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小灰老鼠感到很快活。

2、教师引导幼儿回忆故事中的人物,并用嗓音来表现三种人物的不同脚步声。

3、教师用大鼓、铃鼓(摇奏)、木鱼演奏,来表现三种人物的脚步声让幼儿听辩并用动作来表现。

4、教师用琴声模仿三种人物的脚步声,让幼儿听辨并用动作表现。

5、教师请幼儿用绘画的方式来表现三种人物走路的脚步声。(注意:要求表现脚步声)

6、教师用琴声表现小灰老鼠等待朋友时的寂寞心情和与朋友在一起时的快乐心情,让幼儿听辨并自由表 现。(音乐可选用同一首曲调,教师在弹奏时用速度、力度、音区等变化,弹奏出不同表情;也可专门选用两 种不同性质的乐曲)

分析:该活动有三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及时,区别三种人物走路的声音。第二,了解用不同的艺术手段来 分别表现三种人物走路的声音。第三,深化幼儿对归属和爱的情感体验。

总体评析:

从这

组活动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奥尔夫体系作为一个在世界上获得广泛认可的体系,十分重视情感细化 、深化的教育和思维灵活性的教育,并重视帮助幼儿学会运用各种艺术表达的工具:语言文学、嗓音、乐器、 身体动作和绘画等。同时,在社会协调能力培养方面,该体系不仅十分有意识地去做,而且也考虑得十分细致 周到。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谈幼儿音乐教育目标与教学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幼儿园教师在努力继承我国幼儿艺术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广泛吸收、借 鉴国外经验,促进了幼儿艺术教育的发展。但要深化改革,一系列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比如,在音乐教育中 ,我们进行的不是单纯的音乐课程教学,而是对人的培养;音乐教育不是音乐表演,不宜追求技巧娴熟、表现 ,它也不是少数人的事情,应创造机会让所有的孩子都亲身参与、充分表现;幼儿或迟或早唱准某个音符 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体验和发现,等等。这些都与音乐教育目标和教学策略有关。

幼儿音乐教育目标与教学策略涉及如何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艺术的学习规律,促进幼儿身心健康 、和谐发展,如何使当代教育观念融入音乐教育实践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使音乐教育在幼儿成长中发挥其 应有的重要作用。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审美能力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是促进幼儿全而发展。

音乐教育能够为幼儿的、健康发展做什么?

音乐教育可以使幼儿体验快乐,培养兴趣。可以说,音乐是和人的生命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艺术形式。婴 幼儿对音乐具有一种本能的反应。丰富的音响、鲜明的节奏、动听的音调会使他们情绪激动、表情愉快。音乐 在时间中流动、运动的形态,不断地产生着新的变化,其音响对感官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特别是音乐的节奏 ,间接地影响到血液循环、呼吸甚至内分泌,和人的心理更有着密切关系。让幼儿体验快乐,应该是音乐带组 幼儿的及时份珍贵礼物。“培养兴趣”不仅是指对音乐的兴趣,更是指由此引发的对世间一切的兴趣。

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情感、美感,为其今后的健康生活及终生的艺术学习培植动力、奠定基础。在艺 术世界里,音乐是最善于表达、激发情感的艺术,它可以使幼儿兴奋,也可以使幼儿镇静,消除紧张情绪,获 得情感的平衡;通过广泛接触表现不同情感、内容的音乐,幼儿的情感世界将逐渐变得丰富、充实。

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基本音乐能力。幼儿阶段是各种感官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是听力培养最重要的时 期。这个时期的音乐学习是通过多种感官体验音乐的要素,通过体验形成经验。幼儿阶段通过音乐的母语获得 的音调积累,对继承民族音乐文化、发展音乐的创造性能力具有深远意义;形成的趣味、态度,获得的音乐能 力,将会成为幼儿血肉的一部分。

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感知觉。幼儿学习音乐不需要先认识文字符号,而是通过感知觉。对于音高、节 奏、力度、音色等的辨别力,对于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都会提高幼儿听觉的敏锐性、选择性和对音乐的整体 感受性。音乐的学习不仅是耳朵和手指的事情,它还会引起全身官能的反应。伴随着律动、舞蹈、乐器进行的 歌唱或表演活动,要求幼儿的耳、眼、脑、四肢协调作用,可以培养幼儿的敏锐感觉,提高大脑反应的灵活性 。音乐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形象性的特征,但音乐中最重要的乐音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高低与时 值的长短、音乐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等等,对于培养幼儿的直觉、分析、想像、创造等具有重要 意义。

音乐的欣赏和演奏可以训练儿童注意力。音乐作为一种转瞬即逝的时间艺术,要求幼儿保持注意力的稳定 ,习惯于跟随乐音的运动和变化,以便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形成对乐曲的整体感受。音乐欣赏和演 奏还要求儿童具有一定的注意力分配能力。在演唱中,既要控制自己的发声,使自己的音高、节奏和自己的声 部协调统一,还要倾听其他的声部,注意指挥的手势和要求;在欣赏中,既要聆听主旋律,又要注意其他的声 部,倾听不同的音色、表情的变化等等,否则就无法完整地体会音乐作品的丰富性和层次性。

音乐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探索、表演、动手实践,使他们有机会独创、试验自己的艺术想像。幼儿哼唱或 是拍击出一个旋律或节奏的片断,或者表演了什么动作,可能很幼稚,甚至不可能再重复,但这是可贵的创造 性活动,是幼儿尝试对已经感知了的东西进行变化与重新组合。这些创造性活动没有对、错之分,也不会给幼 儿造成挫折感;这个尝试的过程能够使他们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表达自己的独创性与个性,丰富 自身经验,是教育中最有价值和意义的部分。音乐教育应该重视的是创造过程对幼儿的影响,以及审美经验带 给幼儿的感受、体验,而不应追求成品。强调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应该是艺术教育对人的发展最有价值 的贡献。

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开拓人 的交流手段,使人们得到更多的心与心的沟通。音乐内在的节拍、节奏,合奏中声部的安排,律动、舞蹈中动 作的编排,音乐游戏规则等等,都使幼儿在一种愉快的、“不强迫”的形式中,养成自愿遵守规则的习惯,培 养了自律、自我激励。也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幼儿体验到集体创造的快乐,学习与他人非词语的交流、默契合 作,学会理解、接纳、欣赏他人。

通过什么途径帮助幼儿掌握基本音乐能力?

牢牢抓住节奏感的培养。节奏比音高更容易被幼儿感觉。节奏是体验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它充满生命、 感情和意义,决不仅仅是一种数学关系。应鼓励幼儿从实际的音乐中获得对节奏的印象、经验,逐步形成节奏 的内心感觉,使节奏活在身体里。节奏活动也是幼儿音乐创造能力培养的起点、突破点。

节奏能力的培养应该遵循节奏自身发展的阶段特点:体验稳定律动——发现、感知节奏——多声部节奏活 动。拍子感和节奏感是节奏能力的两个基本要素。稳定的拍感是一种潜在的、起组织作用的基础,是构成节奏 的基础。幼儿的节奏能力要从体验稳定律动、感受节拍开始。幼儿能够独立、稳定地表现节拍之后,就逐渐会 发现音乐中有的拍里有一个声音,有的拍里有两个声音,有的拍里没有声音——单一的象声词比歌词更容易使 幼儿感觉到这个现象。在充分体验、感知节奏的基础上,多声部的节奏活动可以使幼儿在比较中感受节奏,发 展多层次的、精细的听觉能力,丰富节奏活动形式,体验合作、配合。

节奏能力培养可结合各种音乐活动形式,包括说、唱、律动、舞蹈、器乐等,特别是身体动作的体验。节 奏感不是从符号学习中获得的,它必须通过肌肉反应来感知,要依靠整个身体高度协调的动作来感觉节奏。

以即兴活动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幼儿的即兴创作常常是不能重复的节奏、动作或旋律,限于能力,他们 还不可能有意识地运用音乐知识。但是,即兴活动可以表达情感,促进审美感受,发展创造性能力;可以调动 幼儿积极尝试嗓音、语言、动作、节奏、律动、舞蹈、乐器等表现(组合或创新)形式,培养幼儿的直觉、反 应能力、想像力以及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兴创造应该从音乐学习的及时天起,就伴随着幼儿一起成长。即兴活动不是自由随意的。教师应精心设 计,掌握启发幼儿的技巧,并且要有足够的耐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因为即兴是有感而发的,因 此,和谐自由的环境,教师的鼓励、启发、爱护至关重要。此外,音乐教学评价应该注重幼儿的参与态度和在 创造性活动中的体验过程,而不应仅仅以结果为标准。

以五声音调歌曲为培养幼儿歌唱的起点。这一方面是因为幼儿声带发育尚未完善,不容易唱准半音, 只有稳定、地掌握了五声音调,才能更好地发展歌唱七声音调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五声音阶音乐 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特征,幼儿熟悉、积累自己的音乐母语,对学习继承民族音乐传统、发展民族音乐思维 都具有深远意义。当然,在律动、音乐欣赏中也应广泛接触其他国家、民族的儿童音乐作品,以开阔艺术 视野。

语言、歌谣在培养音乐能力方面和儿童歌曲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幼儿歌唱有一定局限性,而朗读则可以 在难度、长度上超出歌唱的局限,可以在节奏感、多声部配合、音乐要素、结构的理解等方面促进音乐能力的 发展。

以形象的、游戏的、律动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结构要素。音乐结构的感知是我们教学中比较薄弱的 方面,教师往往认为结构问题比较复杂,幼儿难以理解。人们在欣赏、理解音乐时,需要通过记忆、思维把连 续出现的瞬间结合为统一的印象。感知音乐结构的能力对于的审美体验具有重要意义。幼儿音乐教育应从 小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分句、分段,音乐的开始、结束,以及音乐中的相同、不同、变化等的意识和敏锐的感觉 。这与即兴能力的提高也有直接的联系。教学中可以通过分句朗读、歌唱,结合律动、游戏等活动,逐渐地使 幼儿感知音乐的基本结构。经过培养,大班幼儿可以自己创编回旋曲式结构的表演。

多声部的音乐能力也是我们教学中应重视和开发的领域。可以通过律动、声势等多声部的节奏活动,卡农 (轮唱)形式的多声部朗读,配合固定节奏型的歌唱、卡农形式的二声部歌唱、打击乐器的合奏表演等,发展 幼儿的多声部能力。

音乐欣赏活动的组织一定要避免使幼儿“呆坐干听”,要使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有事可做”。例如伴随音 乐做合拍的及自由、即兴的身体律动,用打击乐器演奏不同的节奏型参与欣赏,用图画、符号描绘出对音乐的 想像,说说对音乐的感觉、想像,配合音乐做即兴的、带有简单情节的戏剧表演,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使 幼儿在每次听赏时都有新的“发现”,保持新鲜感。教师要掌握引导的艺术,不要以过多的语言、过于具体的 描述代替对音乐的听赏,要让幼儿从听引发感觉、做出表现,给幼儿留有充分的想像空间。

充分运用辅助手段,增强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和对音乐要素的理解。音的高低、强弱、渐强渐弱的变化 ,二拍子、三拍子的区别,音乐的句、段结构等等,都比较抽象,不容易被感觉和理解,因此,除了借助于游 戏外,还可以使用手势等身体语言和球、彩带、纱巾、棍棒、三角铁等教具辅助幼儿理解。当代音乐教育特别 强调勿让幼儿习惯于在乐器伴奏中成长,因为这样不利于幼儿听觉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应让幼儿学会在没有 乐器拐杖的情况下独立地唱准音调。钢琴或其他乐器主要用于演示各种不同的音乐要素,例如强弱、音高、快慢等,用于听觉训练,发展对节奏、节拍的敏锐感受,为舞蹈、律动伴奏。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剖析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现状

幼儿时期是人的各项能力飞速发展的时期,是人身心发展的及时关键期,尤其是幼儿,刚刚开始接触正规的集体教育,是人生起步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接受的音乐,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参与音乐活动的能力,音乐的感受力和音乐的审美能力。在刚刚到幼儿园跟小朋友们接触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并不喜欢课本上的歌曲和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而他们的意识里,更多的是在电视上面学到的流行歌曲,流行音乐的充斥,幼儿几乎生活在一个流行音乐的氛围中,很难接触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的、民族的、高雅的音乐。美好的音乐不能直接作用于幼儿的成长,故幼儿难以获得健康的、美的熏陶。由于幼儿存在着某些生理性的音乐素质差异(嗓音条件、动作的协调性、柔韧性等),所以,在幼儿园中一些“能歌善舞”的孩子往往为教师所重视,表演节目的时候也是有选择性的选择一些对音乐理解能力强、节奏感好的小朋友。大多数“平平常常”的孩子却被忽视了。家长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不同,音乐教育意识普遍不强,除了一些高学历的家长对孩子有这方面的培养,大部分的家庭生活中缺乏音乐艺术氛围。在望子成龙心切的驱使下,有些家长为孩子购置了钢琴、电子琴等昂贵的乐器,对幼儿进行了不恰当的定向、拔高培养,让孩子以牺牲其他素质发展为代价来提高音乐技能,压抑了孩子的个性,扼杀了孩子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

二、幼儿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

对于我们新加入幼儿教育行业的音乐老师来说,改变这种现状是刻不容缓的。首先从幼儿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入手。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也是一门审美的学科,音乐教师是一个美的使者,音乐课堂则是一个传播美的场所。人类音乐实践活动的基本核心就是感受,以感受为主的学习方法,是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们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就要善于利用一些图画、可视得画面来诱导学生。使抽象的音乐变成有声有色、有形有性的画面。例如在教授《摇篮曲》这首歌曲的时,我让小朋友们把自己想象成爸爸妈妈,怀里拍着宝宝,静静地聆听,放飞梦想的翅膀,角色互换。显然,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感受音乐的过程。这样,学生就成为一个感受音乐的主题,在教师的诱发下充分感受到了音乐的美,音乐的审美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三、在幼儿园和家庭创造和谐的音乐环境

幼儿的音乐教育环境,包括园内环境和家庭环境。

(1)园内环境。通过和园内的音乐老师的讨论和决定,在园内我们注意创造一种美好的音乐氛围,使幼儿自然而然、潜移默化的接受音乐的洗礼。这种氛围是多方位的,可听、可见、可感、可想,对幼儿的身心起到一种熏陶、浸染的作用。形成用音乐管理幼儿日常生活的教育特色,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的任何时候,都是教师对幼儿教育的好时机。我们园的艺术班设计了幼儿一日生活音乐化活动,及科学的选择一些中外经典童谣、名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民族乐器乐曲的欣赏,在幼儿入园、游戏、午餐、散步、午睡、起床、离园等活动环节。

(2)家庭环境。幼儿的一半时间是在家中与父母一起度过的。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我们就与家长讨论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为使幼儿在园的教育得到延续,我们帮助家长选择一些适合幼儿特点、幼儿喜爱的乐曲让幼儿在家中倾听,并给他们布置作业,让他们向父母表达自己对乐曲的感受、理解,请父母做一些情况的记录,在与我们老师交流,以此来营造一个美而甜蜜的音乐氛围。

四、正确的音乐教育促进幼儿素质的发展

为促进幼儿素质的发展,我们全园各班都开展音乐教育的研究,希望通过实践,能使幼儿的素质得到均衡和谐的发展。一些从我园毕业的幼儿进入小学以后,开朗、活泼、愿意接受新事物,不怕受挫,克服困难的能力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且乐于助人,组织能力强,集体荣誉感强,在班里具有一定的感召力等等。

1.音乐教育发展了幼儿的情绪情感

音乐能使人产生美感,受到美德教育、爱的教育,因而感到生活的乐趣。幼儿年龄小,思维具体形象,生活经验和知识范围有限,我们要用音乐艺术的语言和富有感情的动作、表情让幼儿从听、想、说、唱、动等方面去感受音乐,领悟音乐。例如在欣赏歌曲《拔萝卜》时,小班幼儿一听到这段音乐,就随着鲜明的节奏前后左右摆动身体,就连拍手也拍的重重的。这说明幼儿能根据乐曲的性质而表现相应的情绪。在老师布置的场景中,小朋友争着扮演角色上台去“拔萝卜”,嘴里还喊着:“要人多一点大萝卜才能拔下来。”整个活动幼儿性质浓厚,在音乐的感染下,情绪高涨,也理解了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中、大班幼儿感受音乐的度更高,他们会根据不同性质的乐曲产生相同的情绪反映;还能将感受教的描述出来,从而产生相应的情感。

2.音乐教育发展了幼儿的智能

当孩子产生了一种主动去感受音乐美的积极心态后,他们便会自觉、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幼儿对音乐的感悟性很强,在歌唱、欣赏、节奏等方面,他们都非常容易进入音乐的意境。例如:在欣赏门德尔松的《春之歌》时,幼儿听到音乐后会用“安静、流畅、优美、舒缓”等词语来的表达自己对音乐性质的感受。当老师告知幼儿这是描写春天主题的乐曲时,小朋友很快就抓住主题进行联想,首先有身体动作来扮演春天的动植物,表达对乐曲的感受,然后用语言来表达联想。有的说:“小芽从泥土里冒出来了。”有的说:“金灿灿的迎春花开了。”有的说:“春姑娘穿这美丽的花衣群在花丛中跳舞呢!”……为促使幼儿的联想向纵深发展,老师因势利导,孩子们则由简单的一句话引出一段话,语句优美连贯;孩子们在边叙述中边联想,有一物想到多物,有“物体”想到“物态”,在发展到“情节”,充分表现了音乐欣赏教育在幼儿联想能力中的功能。可见,音乐教育对幼儿智能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虽然我在幼儿园待得时间不是很长,但是对幼儿音乐教育这方面也深入的进行过研究,培养幼儿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使幼儿音乐教育真正达到了增智、养性、陶性、悦美之目的,由此促进了幼儿身体、情感、智能、社会性等素质的发展。音乐是一种艺术,音乐更是一种美。一点一滴的审美教育,应该贯穿于我们整个音乐教育活动当中,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教师也应该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不单单是音乐方面,更应该有教育学、 心理学、美学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孩子幼儿时期的教育对未来的成长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从音乐的教育渗透到创造力、表现力、思维能力的开发,使幼儿成长为一个阳光、快乐的小精灵,做美的使者,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永远所追求的。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重视幼儿音乐教育培养音乐人才

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父母和教师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幼儿接受音乐的引领者。对幼儿进行良好的音乐教育,可以挖掘他们的音乐潜能,促进他们的智力发育。因此,父母和教师应当了解幼儿音乐教育的含义,根据幼儿的心理、生理变化进行相关音乐教育,为幼儿的成长做好准备,进而培养音乐人才。

一、创造良好的音乐氛围

(1)家庭音乐氛围。家长可以从幼儿园教师那里得到一些幼儿园的日常歌曲,在幼儿吃饭、睡觉、做游戏的时候选择不同风格的曲子:睡觉吃饭的时候可以选择舒缓、优美的曲子,做游戏的时候可以适当选择节奏欢快、活泼的曲子。音乐的旋律是动听的,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进幼儿的脑海。(2)学校音乐环境。学校应当购置多种音乐器材以及多媒体设备,让幼儿近距离感受音乐乐趣:可以在教室、音乐活动场所等地方悬挂乐谱,让音乐立体地呈现在幼儿面前,成为一种可听、可想、可见的物体,可以举办多种多样的文艺会演,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二、通过游戏形式寓教于乐

首先,可以朗诵古诗词、儿歌等。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幼儿学习到语言,另一方面由于古诗词、儿歌具有一定的旋律、节奏、音调,也是进行了一种音乐的练习。如像《咏鹅》《两只老虎》《春晓》《小小的船儿》等,这些古诗词、儿歌朗朗上口,简单易学,具有一定的律动感,家长和教师可以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融入情感,使幼儿感受到音乐的另一种风味。其次,可以多与幼儿做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播放适当的音乐。这样,幼儿在进行这些游戏时,潜意识里会留意到这种节奏,而不是刻意去学习,这便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

三、通过乐器培养幼儿乐感

家中、学校里都可以进行简单的乐器训练。例如可以通过敲打身边一些不同的物体,如筷子、积木、书桌等,感受不同物体带来的不同乐感;也可以将一些适合幼儿玩耍的乐器带给孩子,如口琴、拨浪鼓、小喇叭等,幼儿在玩弄这些乐器的过程中,会对乐器的发声产生强烈好奇心,促使他们自行探究乐器的乐感,并能分辨不同乐器的音色、音调差异,从而形成基本的音乐认知。

四、注重对幼儿的鼓励

幼儿在刚接触音乐的时候,好奇心强、兴趣大,在这个时候教师应当多对他们进行鼓励。如幼儿对乐器不熟悉,可能会造成损坏,这时教师不应对他们进行斥责,以免伤及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而应耐心地向他们传授正确的使用方法,并对他们的良好表现多加赞扬,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因为幼儿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要求他们对音乐具有很高的欣赏水平,因此我们应重在让他们积极参与,重在培养他们的乐感和兴趣。

总之,教师从创造良好的音乐氛围、通过游戏形式寓教于乐、通过乐器培养幼儿乐感、注重对幼儿的鼓励等四个方面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使幼儿成长为高素质的音乐人才。

幼儿音乐教育之我见

【摘要】《纲要》中指出幼儿音乐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学前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重视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培养,指导学前儿童学习简单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注重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鲜明地提出“面向全体幼儿,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这要求我们在音乐教育中要发展幼儿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让音乐为孩子插上理想的翅膀。

【关键词】年龄特点;音乐技能;创造力;幼儿情感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音乐是世界的语言。只有音乐是不分国界和种族的,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那么音乐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它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的作用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智慧、诱发灵感等。音乐还有保健和娱乐的功能。幼儿园音乐教育是建立在音乐艺术之上的,是幼儿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音乐艺术学习的,是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发展的有效途径。音乐的教育影响就像雨露般点点滴滴的渗透到幼儿的心灵深处从而引起震撼,进而提高幼儿的基本素质。我们在音乐教育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材应该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

幼儿的特点就是好奇,好动好学、好模仿,我们在选择音乐教材时应注意这一特点。适当的选择易于表现的、旋律感和节奏感强的作品,较大限度的调动幼儿的情绪。比如:大班的音乐教材《卡通之歌》,由于幼儿在家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看动画片,所以对卡通人物非常熟悉,对于卡通人物的造型,动作,记忆深刻。教师在教幼儿这首歌时他们非常感兴趣,学习的兴致很高、学的很快,反复的模仿卡通人物,创造新的造型。

我们在设计音乐活动时要将歌曲、律动、音乐游戏、舞蹈、打击乐、音乐欣赏等多种形式带进活动当中,融入音乐基本技能训练之中。引导幼儿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当中,在音乐活过中发展语言能力,扩大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在教《维族小姑娘辫子长》时,先丰富幼儿关于维吾尔族的知识,然后维族姑娘的图片。在学会歌曲后教给幼儿维族舞蹈的动作,让幼儿边唱边跳,让幼儿发挥想象编故事。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既学会了唱歌跳舞又丰富了社会知识,发展了思维力和想象力锻炼了语言表达力。再如:音乐活动《大雨和小雨》,歌词内容很简单,为了使幼儿不觉得单调,我从大雨和小雨的声音节奏入手,运用黄豆和大米来演奏不同的雨声:大雨“哗啦啦”,小雨“淅沥沥”;为了让幼儿在本节活动中更好地掌握大雨和小雨的声音,在课前与幼儿共同了解、讨论下雨时的各种情形;其次,考虑到在活动中能让幼儿更好地掌握演奏时的强弱特点,所以在本活动中运用生动的节奏图谱,通过幼儿亲自操作以鼓励、互动、赏识的方法来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幼儿愉快地投入到整个活动中去。

二、利用游戏的方法教给幼儿正确的音乐技能。

幼儿园的音乐活动包括:歌曲、律动、音乐游戏、舞蹈、打击乐、音乐欣赏等。我们要通过这些活动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音乐的技能。比如在教唱歌时要学习科学发声。幼儿的特点是喜欢大叫大喊,唱歌也是这样,越是高音越大声喊叫,以致走调。因此要求幼儿轻声地高位唱歌是一难题,怎么办?也只能在游戏中掌握科学发声方法。我们就采用了学狗叫、模拟笑声、闻花、吹喇叭等游戏,并同时与高音位形象生动的音乐结合。幼儿渐渐地能用“气”进行高位置歌唱,还能分清和谐音和杂音的区别,在轻松的游戏中,使对腹、胸、咽喉、鼻、头部腔体的控制进入自如状态,协同配合,发出优美的音乐。在学习打击乐时,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乐器,喜欢什么节奏和声音。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使用各种节奏乐器,鼓励他们多听、多练、多感觉。如学习歌曲《大鼓小鼓》,准备一个大鼓、一个小鼓,让幼儿用大鼓和小鼓做节奏联系。通过联系,让幼儿感受到两个鼓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大鼓的声音大而强,小鼓的声音小而弱,大鼓小鼓的音色也不相同。通过有节奏的训练,联系大鼓小鼓的音色、强弱特点,培养他们对音乐节奏活动的感受力、表现力并体验到音乐之中蕴藏着无限情趣。

三、创设开放式的音乐教育环境,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创设开放式的音乐教育环境会吸引全班幼儿主动地参与、探索与创新,幼儿创造性活动主要有列形式:(1)为乐曲、歌曲自编不同的动作表演;(2)用自由的动作形象、语

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3)用动作、音乐形象来表现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情感?如,我们启发幼儿:“用什么样的声音才能唱出迷路小花鸭的孤独害怕?唱出小朋友的同情和关心?”“星星离我们那么远,用什么样的声音给它打电话才能听见呢?”“豆芽兵很累了,怎样走路?”“小蚂蚁搬豆,该怎样排队?”……让幼儿自己找感觉,体会音乐的轻与重,使个体在自我创造的反馈中得到享受。

教师要为幼儿创造积极的环境,提供表现的机会,适当增加自主活动,如弹奏幼儿熟悉、喜爱的歌曲,播放节奏感欢快的歌曲,让幼儿自由自在的“舞”、无拘无束的“跳”,在“舞”和“跳”中就会发现幼儿并不是以某种固定的方法去进行形体活动的,他们能够进行自发的形体活动。有的摇头晃脑、有的像花仙子在花丛中飞舞,他们的神情专注而认真,这种无拘无束的表现形式,正是创造性活动中亟须放大的部分

四、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幼儿情感

达尔克洛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音乐语言既是传达感情的手段,也是表现感情的结果。幼儿能够在感受作品内容的过程中,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感情,产生情感共鸣。而不同的乐曲、歌曲的节奏、旋律、速度的变化都表现出它们各自的风格和不同的情感。只有抓住特点,才能启发幼儿去感受、体会音乐的美。

例如歌表演《小海军》,幼儿在学习表演动作,感受威武、雄壮的旋律和坚定有力的节奏的同时,体会到解放军坚定不屈的英雄气概,激发出勇敢、坚强和热爱解放军的情感。歌曲《摇篮曲》是一首抒情歌曲,我在本班幼儿欣赏的时候,提示他们闭目聆听,使其在温馨、柔和的音响中去体会音乐的意境,感受躺在摇篮里享受母亲轻歌慢摇徐徐入睡的甜蜜梦幻。然后我引导幼儿自己表演,抱起布娃娃,扮演妈妈温柔地哄孩子入睡,幼儿的情感和作品本身的情感融合了。感受作品本身的艺术情感是激发幼儿积极的首要条件,使幼儿们能够在愉快、活泼的音乐中,接受品德和情感的教育。

总之,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小演奏家、小舞蹈家和小歌唱家,而是为了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通过音乐使儿童萌发美感,通过具体的音乐活动使儿童的认知、情感、智力、技能得到发展。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浅谈幼儿音乐教育

【摘要】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基础,同时又兼跨音乐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幼儿音乐教育是人一生中最早的音乐教育。如何做好幼儿的音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幼儿教育 音乐教育

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和谐的发展。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

1、幼儿音乐教育必须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规律

幼儿音乐教育必须以幼儿发展的生理、心理特点,幼儿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基本理论为指导进行教育工作,违反这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教育工作或事倍功半,或收效甚微,甚至给幼儿带来心理、生理上的损伤。譬如:同样一首歌曲,一位音乐技能技巧纯熟,熟悉幼儿年龄特点,按照正确的教育原则、方法对幼儿实施教育的老师,会教得又快又好;反之一位不具备上述条件的老师,就教不到点子上,自己干着急,幼儿学不会。

2、通过对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向幼儿进行教育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

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通过音乐作品给人以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这样一条音乐艺术途径,来完成它的教育。

音乐审美感受是使儿童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美的感受。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包括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和演唱演奏中的音色美。儿童音乐作品以反映儿童生活中富有情趣的、积极向上的、健康活泼的思想情绪为主,同时表现出这些思想情绪背后所隐藏的称颂、赞扬、关心、同情、鼓舞、帮助等鲜明的态度。音乐艺术不是靠直接的说理,而是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激励人的感情,给人以启示,发挥其感染教育作用,使人领悟其教育内涵。譬如:教儿童学唱《一分钱》,歌曲的教育意义是进行拾金不昧的品德教育,但是歌曲中没有直接说出拾金不昧的词句,而是以富有天真纯朴的儿童语气、音调的旋律、愉快的情绪,唱出了小朋友把拾到的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警察叔叔拿着钱对他点头赞扬的具体情节,塑造了这样一个生动感人的节术形象,给儿童以启示,使他们领悟到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能要,把拾到的东西,即使是最少的钱--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是对的,是一件令人愉快的好事。这样的激励情感的教育作用,往往比直接说教更能深入人心。在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进行思想意识、情绪体验、品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还是进行知识技能、认识理解方面的教育,都需要通过审美感受的途径来进行。

3、寓教于乐是幼儿音乐艺术教育的又一特点

音乐艺术有娱乐性特点,这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点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学得愉快,学有所得。引导幼儿在愉快活泼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把教育寓于欢乐的音乐活动之中,以“乐”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进幼儿性格活泼开朗,身心健康,精神满足,德、智、体、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

4、音乐教育的影响产生于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

音乐教育是在儿童愉快的音乐活动中进行的,它的教育影响往往不像语言说教表述得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像春雨点点滴滴渗透到儿童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因此,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能力培养、思想认识提高,还是心灵陶冶都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不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而音乐艺术教育作用于人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比说教更有说服力,更深刻,更持久。

二、在实践中使用音乐教育促进幼儿的发展

1、激励幼儿主动、自信地参与活动

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幼儿老当演员,一部分幼儿老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这部分幼儿不仅失却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基于这一思考,我设计了小步递进的“阶梯”,提出合适的要求,尽可能使教育个别化,使每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如我设计了起步较低、由易到难的系列节奏游戏:听着小铃和拍拍手(即模仿小铃节奏拍手)。大鼓和小铃(即以跺脚方式模仿大鼓节奏,以拍手方式模仿小铃节奏)。机器人(即听辨钢琴的低音区和高音区,并分别用跺脚和拍手表示)。小手小脚(即根据图谱上的小手、小脚标志,随音乐用小手、小脚表现相应的节奏)。这组游戏的技能要求并不高,目的是让幼儿轻松自然地走进音乐活动,在难度不高的艺术表现中体验成功。

另外,在音乐活动中,我尽可能给每个幼儿当领头人的机会,如让幼儿担任指挥、领唱、领奏等,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树立自信心。

2、注重幼儿的探索发展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力,培养内在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以及记忆的保持。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不能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们应有目的创设环境,以激发其探究内驱力。如在幼儿认识切分节奏(|xxx|xxx|)的过程中,我引导幼儿按以下步骤积极探索:组织幼儿做“拉绳”及“划龙船”游戏,寻找|xxx|的感觉,表现“加油呀”处的语言节奏。引导幼儿寻找周围是否有这样的节奏。如妈妈牙疼时边捂着脸,边说“|喔唷哇|喔唷哇|”老爷爷拔萝卜时“|哎唷嗬|哎唷嗬|”地用力等。此外,我还让幼儿敲击装有不同水量瓶子、碗或盒,使其感受到声音是有高低区别的;让幼儿在“小动物找家”游戏中听辨mi、sol、la的音高,获得良好的音准感。

3、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去表现美、创造美。如用作画形式表示mi、sol、la的音高时,有的幼儿画了一台电视机,其中天线是la,开关是sol,机脚是mi;有的幼儿画了一条吐泡泡的小金鱼,小泡泡是mi,中泡泡是sol,大泡泡是la,它们唱着356356|356356|的歌……面对这些稚拙的创造,我都予以肯定、鼓励,并引导他们当众表现。

在此基础上,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的环境,由浅入深地引导创造,展示自己的才能。从改编歌词、敲奏简单乐句开始,发展到为图片故事配音乐、创作乐曲、编动作等,激励幼儿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总之,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我们要多动脑,多探究。争取给幼儿的人生最初阶段以好的音乐启蒙教育。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幼儿音乐教育改革发展途径

摘要:幼儿音乐教育在我国幼儿教育当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推动幼儿发展的重要措施。当前,我国许多教育研究者都开始研究幼儿音乐教育,并提出了一些较为有效的改革措施,更加突出了幼儿音乐教育对幼儿健全人格培养上的价值。本文首先分析了幼儿音乐教育的现状,然后分析了我国幼儿音乐教育改革现有的成就,进而提出了推进幼儿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途径

1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幼儿音乐教育中,许多学校仍然采用的是50年代中期前苏联的分科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同时也强调课堂教学的完整性。课堂结构大致分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大板块。当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幼儿园在进行音乐课堂教学时,采用的也是这三个结构模式。不同的部分有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安排都是依据教学大纲来安排的。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下,幼儿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以下深入分析我国幼儿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课堂教学灵活性不足

在我国的幼儿音乐教学当中,往往会根据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来安排教材内容。但是,幼儿现有的音乐知识结构由于地域上的差异会有所不同,再加上分科教学,导致幼儿教学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脱离,使得幼儿音乐课堂教学灵活性不足。主要表现为教材中内容选取不当,教师无法根据班级学生接触的实际生活调整教学内容。例如,对于一些身处经济发达地区的幼儿来说,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能接触到许多与音乐相关的事物。无论是身边接触的人,还是接触的玩具等物件,都有可能具有一定的音乐教育性质。但是对于身处乡村等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幼儿而言。很少有机会接触与音乐相关的人或者事物。也很少会有去观看音乐表演的机会。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幼儿,接触到的音乐常识有差异。我们要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这是当前我国幼儿音乐教育中所缺乏的。

1.2课堂模式程式化

在我国许多地区的幼儿音乐教学当中,采用的都是前苏联的分版块模式。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虽然在常规教学中存在一定的价值,但是对于音乐课则不太适用。因为音乐活动需要幼儿的全身心参与,通过唱、跳、游戏等综合性的活动,使得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美的感受。从而感受音乐的魅力。这种美的感受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再通过不断实践,才能获得的。音乐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创造性教学法。但是,当前采用的音乐课程式化的教学,灵活性较差,教学内容安排过满。幼儿的年龄特征较为明显,一般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动手能力较强。这种程式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束缚了幼儿的发挥,难以激发幼儿对音乐课堂的兴趣。

1.3教学方式较为死板

音乐课堂本身属于一门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对象是年龄较小的幼儿。因此,教师应当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幼儿进行音乐教学。但是,通过对我国的幼儿音乐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在我国幼儿音乐教学课堂当中,教师往往不会刻意向幼儿讲解歌曲想要表达的实际情感,以及歌词的大概含义,只是让学生盲目地模仿。许多教师虽然安排了许多的音乐活动,但是却很少引导幼儿运用灵活的思维去思考音乐给人的感受。使得学生的思想被束缚,从而失去了主动创造的机会。

2我国幼儿音乐教育改革取得的成效

2.1教学模式由单一模式向多样化的模式转变

在幼儿音乐教学的初期阶段,我国首先对之前采用的分科教学课堂结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提出了要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多样化的思想。并结合幼儿的基本心理特点,提出动静结合的教学思想。提出要转变原有的仅为新授内容的单项活动。取而代之的是动静结合的多样化、综合化的活动。充分激发幼儿在音乐课堂当中创造力的发挥,使得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当中,学习音乐的基本乐理知识,感受音乐的魅力。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提出转变原有的统编教材,充分结合幼儿的生活阅历和兴趣爱好,并与时代特点相结合,无论是乡土内容的教材,还是革命歌曲等,都可以统统收录到教学内容当中。但是,在初期的改革过程当中,许多改革思路仍然停留在表面,没能渗入到幼儿音乐教学思想、体制当中。而且,许多构想并没有得到落实。

2.2幼儿音乐教育理念产生变化

在幼儿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下,不仅幼儿音乐教育内容、模式等产生了变化,就连幼儿音乐教学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对于音乐教育理念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对音乐教育的目的,以及音乐教育的功能的思考上。对于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学习音乐”,还是“通过音乐进行教育”进行了重新审视,人们对于幼儿音乐教育的认识走向了一个更高的层面。“通过教育学习音乐”体现出来的就是,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去掌握音乐演奏技巧,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和音乐修养。在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传统思想当中,认为音乐教育是音乐学院需要考虑的事情,是培养专业化音乐人才而采用的手段。但是在当前的幼儿音乐教育当中,大多数研究者都坚持“通过音乐进行教育”的思想,也就是在幼儿音乐教育当中,是运用于音乐来开发幼儿的智力,加强对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由此可见,音乐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现代幼儿教育的基本目的。通过幼儿音乐教育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与当前的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一样,主要目的都是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掌握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2.3教学方法上由“外在的教”向“内在的学”转变

在我国传统的幼儿音乐教学当中,许多教师关注的都是如何向学生传授更多的音乐知识,但是忽略如何引导学生由内向外地感受音乐的魅力。这种思想就使得学生成为幼儿音乐教育的被动接受者,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久而久之,学生也渐渐习惯了这种教学模式,在音乐课堂上逐渐丧失了主动探究的需求,也很少在课堂上提问题。但是,由于幼儿具有十分突出的年龄特征,因此课堂上被动的情况不是十分明显,但是年龄越增加,这种被动的心理会越突出。这不仅仅是学生个人性格的问题,也是长期的教学方式导致的。

3推进幼儿音乐教育改革的途径分析

3.1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幼儿音乐教育体系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幼儿音乐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缺乏一个适应于我国的完善的教育体系。在我国广州市的幼儿音乐教学当中,教研会提出了“音乐八要素”的音乐教育思想。不仅没有各个年龄阶段的培养指标,也没有相应的教材。而且,当前幼儿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许多教师在使用教学方式时,觉得操作较为困难。因此,许多幼儿音乐教育的研究者,都致力于寻求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幼儿音乐教育体系。

3.2加强教师对幼儿即兴操作能力的培养

从当前我国的改革情况来看,一些音乐教育质量较好的幼儿园,都具有一个专业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许多幼儿园都聘请钢琴水平较高的老师,而且还要求其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在这种教师的教学引导下,学生基本都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不仅具有较为丰富的乐理知识,还具有较强的即兴伴奏能力。许多素质较高的教师,会训练幼儿用头声唱歌,而且取得了较高的成就。由此可见,幼儿音乐教育成功与否,与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分不开的。我们在对自身幼儿音乐教学进行改革的同时,还要关注其余国家的音乐教学经验。例如,在国外的奥尔夫教学法当中,其创始人卡尔?奥尔夫是一位作曲家及音乐学理论家。我们应当充分学习其提出的先进的音乐教学思想。并结合我国的幼儿音乐教学实际,探究出更加适合我国的教育改革道路。

4结语

音乐艺术具有无穷的魅力,音乐教育不仅体现了音乐的魅力,还突出教育的独特功能,这是其他教育所无法代替的。幼儿音乐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当中的重要价值越来越突出。在时代快速发展下,对幼儿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必须要深入分析现有幼儿教育当中的不足,并采取有效方式进行改革。对于当前我国的幼儿音乐教育来说,需要师生之间、幼儿之间的不断互动,才能寻求一个适用于音乐教学的正确改革道路。因此,我们要深入到幼儿音乐教学活动的实际当中,尽可能完善我国现有的音乐教学制度,使得音乐教学成为激发幼儿艺术灵感,引导幼儿感知社会、感知生活。转变陈旧的幼儿音乐教育理念,关注幼儿在音乐课堂上的参与度,较大限度地发挥幼儿音乐教育的教育功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鲁慧昕 常亮 单位:佳木斯大学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幼儿音乐教育日常活动渗透

一、在幼儿的生活活动中进行音乐教育渗透

1.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渗透音乐教育

在早晨进入幼儿园的时候,可以播放一些比较欢快的歌曲,这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开始24小时的学习。在学生吃饭的时候,可以播放一些优美缓慢的曲子,这样学生可以在音乐旋律中更好地进餐。在午睡的时候,可以播放一些比较轻的音乐,这样学生能够在音乐声中获得质量更好的睡眠。在将要放学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比较的浮躁,在这个时期,老师可以带着幼儿来欣赏音乐,老师可以跟着音乐来讲述情景,让幼儿闭上眼进行想象。比如说,在播放《森林狂想曲》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想象在森林里和各种动物做游戏;在播放《海洋气息》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一条在海里玩耍的鱼,这样能够让学生在遐想的同时,更好地受到音乐的熏陶,学生也能够很好地体验到音乐带给自己的快乐。

2.在幼儿的常规培养中进行音乐熏陶

在通过常规手段来培养幼儿的时候,可以将音乐元素添加进去,这样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宽松和愉悦的环境,也可以通过音乐来对幼儿进行提醒,让其遵守规则,这样能够让幼儿在音乐和歌声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还能够很好地提高幼儿本身的音乐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比如说,在收拾玩具的时候,可以播放音乐,这样幼儿在听到音乐的时候,便会自觉地收拾自己的物品。在进行户外游戏的时候,也可以播放歌曲,比如说开火车或者是这是小兵,这样学生会自觉地跟着音乐排好队伍。在洗手时,总有些幼儿不喜欢洗手,不进行洗手或者洗不干净,也可以播放一些幼儿感兴趣的歌曲,这样幼儿可以跟着歌声洗手,不但会比较开心,还会非常认真。这样不但能够提高老师教育的效率,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

二、在幼儿学习中将音乐教育渗透进去

1.将音乐和数学结合在一起,让幼儿在玩耍的同时更好地学习

音乐本身比较丰富和有趣,并且情感丰沛,能够让幼儿更好地进行幻想,数学本身比较无趣和枯燥,但是音乐和数学之间却存在一定的联系,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能够很好地将音乐本身的魅力发挥出来,让幼儿在更加宽松的环境中快乐轻松地学习数学。比如说,学习互换关系和对应关系的时候,可以将《找朋友》这首歌曲运用进去,将幼儿分成两个组,这样学生能够在“找朋友”的歌声中,找到自己的伙伴,并且在进行韵律活动的时候,通过队形的变化,还能够让幼儿更好地进行守恒关系的体验,这样能够很好地在数学教学的时候进行音乐渗透,能够让数学学习更加有趣,幼儿可以在玩耍的同时更好地学习,学习效率也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2.将音乐和语言结合在一起,让幼儿的学习更加轻松

在幼儿出生之后,家长肯定教的两项基本能力便是走路和说话。在说话教学的时候,若是能够将音乐运用进去,幼儿会有一种熟悉感,在学习的时候会更认真。

(1)通过讲故事的办法,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歌词记忆

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唱歌非常重要,幼儿年龄比较小,记忆歌词会比较困难。很多幼儿会采取死记硬背的办法,特别是歌词比较复杂的时候,更是如此。有些老师在教授歌词的时候,会一句一句地进行,这样不但死板,幼儿学习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兴趣。对于这样的歌曲,老师可以采取编故事的形式。比如说,三只猴子,老师可以将三只猴子的故事编出来,并讲给幼儿听,幼儿对于情节丰富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并且记忆歌词的时候,也会更加容易。

(2)通过简单的儿歌来训练幼儿的节奏

比如说在晨间点名的时候,老师可以不要求学生答到,而是要求和学生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这样幼儿会比较感兴趣。在选择事物的时候,应该选择学生比较有兴趣的事物,比如说食品名字或者交通工具进行。

三、结语

总之,音乐来源于生活,幼儿往往对音乐声音比较敏感,面对这种情况,老师仅仅通过音乐课堂来教学是无法满足幼儿对音乐的需要的,这便需要在平时的生活和教学中,将音乐渗透进去,帮助幼儿更好地成长。

作者:史春妹 单位:北京市防化学院幼儿园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对现代幼儿音乐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摘 要:在现代教育的大浪潮下,幼儿教育理念不断更新,音乐教育也成为幼儿期基本的素质教育,不但能陶冶幼儿情操,还能帮助开发幼儿的智力、激活幼儿的潜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就从思考现代幼儿音乐教育的意义入手,探索其教育教学策略,助力幼儿音乐教育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现代教育;幼儿音乐教育;教学策略

很多孩子由于年龄太小无法认知除开音乐之外的其他艺术形式,而音乐能通过声音对孩子产生强烈的影响。音乐对幼儿不是孤立的,它是幼儿生命的组成部分,不仅其历史有趣,且范围广泛、力量无穷,是现代教育最主要的一种方式,现代幼儿音乐教育也势必在现代幼儿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一项值得思考与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现代幼儿音乐教育的作用

现代幼儿音乐教育具备特殊力量,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发展有关键影响,因为音乐是影响情感,理解音乐并非孤立的句子,也不是我坏拇驶阍诜⒒幼饔茫而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只有具备综合能力才能获得音乐感受,所以音乐教育对幼儿提高综合能力、获得发展有利。同时,幼儿通过体验音乐能更好地了解环境,辨别音乐的声音和一般的声音,从而发展幼儿的听觉,使幼儿增长知识。音乐还能帮助幼儿平衡情感,消除内心紧张,因为幼儿唱歌、听音乐能慢慢镇静或振奋,在表现情绪不同的音乐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幼儿持续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长短和年龄有直接关系,而音乐教育对材料的科学选择有助于直接激发出幼儿的兴趣,从而增强他们的注意力,延长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另外,现代幼儿音乐教育能帮助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自我表达能力以及感受自身价值的能力等,为幼儿营造适宜成长的环境,从模仿、实验、探索中体验音乐,进一步形成并增强幼儿的理解能力、辨别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为发挥现代幼儿音乐教育具有的这一系列作用,探索现代幼儿音乐教育教学策略显得至关重要。

二、现代幼儿音乐教育教学策略

(一)将音乐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之中

在现代幼儿音乐教育中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创造能力是需要长期坚持的,所以不能将幼儿音乐教育局限在幼儿园教师专门组织的音乐活动之中,还要讲起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之中。例如:幼儿园可设计并实施幼儿音乐化的一日生活,科学选择经典名曲、童谣,在幼儿入园、早操、游戏、午餐、午休、起床、散步以及离园等环节播放,让班内、园内的每一个角落均充满和谐的、优美的音乐,促使幼儿从入园开始就感受到浓烈的音乐气息,进而以饱满的情绪和愉悦的情感投入到一日生活之中。在被美好音乐熏陶的同时,幼儿能慢慢了解听到某乐曲时应该做什么,伴随音乐自然而然产生积极的情绪。当幼儿在一段时间里熟悉一组贯穿一日生活的乐曲之后,教师可更换另一组乐曲,以便幼儿接触大量乐曲、歌曲,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过度,形成音乐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二)依托小故事铺垫好幼儿音乐欣赏活动

幼儿音乐欣赏活动时幼儿依托音乐认识世界的思维活动的一种,即教师指导幼儿倾听音乐、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使幼儿获得良好的音乐教育,形成对音乐的兴趣和美的情操。而在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中如何将抽象的音乐与具体的形象联系在一起时幼儿心灵被打动的关键,这就离不开小故事的铺垫。例如:在教幼儿欣赏歌曲《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就可依托小故事进行铺垫。即:浩浩的家门前有一条清澈的小溪,他有24小时来到小溪边玩耍,一只小蝌蚪突然孤孤单单地游过来,哭着问浩浩能不能帮它找一找妈妈,浩浩安慰小蝌蚪,答应帮它找妈妈,于是浩浩问小溪里的小鱼是不是小蝌蚪的妈妈,小鱼说它不是,浩浩又问小螃蟹是不是小蝌蚪的妈妈,小螃蟹也说不是,浩浩急得大哭起来,他的奶奶此时走过来,提醒浩浩去问一问小溪对面的青蛙,所以浩浩急忙找到青蛙,问它是不是小蝌蚪的妈妈,青蛙说它是,而此时浩浩发现找他帮忙的小蝌蚪已经变成了小青蛙,它很感谢浩浩的帮忙。通过这个小故事,幼儿们对浩浩、小蝌蚪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时教师再播放匹配故事主题的音乐《小蝌蚪找妈妈》,从幼儿们侧耳倾听的样子可以看出,依托小故事为音乐欣赏活动做铺垫的教育方法是成功的。

(三)在音乐审美教育活动中深化幼儿体验

对幼儿来说,热爱音乐是天性,因为他们活泼、天真,对音乐有天然的向往、亲近,音乐是每一名幼儿都需要的,是其最早的一种生活体验。所以在日常的音乐教育教学层面,教师要注重转变教育理念,重建现代幼儿音乐教育理念,正确处理音乐审美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在幼儿的音乐审美体验中有机渗透知识与技能,激发幼儿对美的表现与创造情趣,把音乐教育变成师幼共同的表现、体验与创造音乐美的过程。例如:教师可在音乐教育中适当创设和音乐意境保持一致的教学情境,帮助幼儿身临其境欣赏音乐。就拿春天来说,当教师引导幼儿学习、欣赏和春天有关的歌曲、乐曲或舞蹈时,就可将嫩绿色作为基色调,在教室的四周布置一些迎春花、桃花、柳树等,把教室变得富有春天的意境,从而丰富全体幼儿对春天的体验,在学习音乐、欣赏音乐时也能有更直观、更深刻的体验。又如:在唱歌、学习韵律等现代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创造让幼儿亲身参与的机会,让幼儿在此基础上自然而轻松地学习音乐。就拿《拍皮球》这一首儿歌来说,教师可先让幼儿想一想拍得重或拍得轻会使皮球怎样,幼儿们纷纷回答拍得重皮球就跳得高、拍得轻会使皮球跳得很低。接下来,幼儿们在教师的伴奏下快速学会歌曲《拍皮球》,且教师让幼儿一边唱歌一边表演拍皮球的动作,加深幼儿对歌曲的感受和体验,使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在亲身参与中变得越来越浓厚。

三、结语

艺术有无穷的魅力,而音乐具备独特教育功能,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践中,幼儿教育工作者们务必要充分认识音乐教育的作用,尽可能优化现代幼儿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把音乐变成幼儿感知生活的手段之一,避免一味训练幼儿掌握音乐技能,而要加强幼儿对音乐的参与和体验,尽可能发挥现代幼儿音乐教育的作用与功能,促进幼儿发展。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浅谈幼儿音乐教育

在幼儿(3―7岁)学前的教育目标、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促进幼儿的全方面发展。音乐教育在幼儿学前教育阶段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优势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得到体现。对幼儿实施音乐教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的智力开发

音乐教育对幼儿的智力开发具有积极的意义。据医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左右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左半球的功能主要是语言,计算等,侧重于逻辑思维;右半球的功能主要是艺术活动,空间关系等,侧重于形象思维。音乐能刺激小孩大脑皮层,促进脑细胞的发育及脑功能的发展,由于人类大脑在长期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左脑较右脑更为发达的不平衡结构,因而对于大脑尚未发育完善的幼儿来说,以音乐开发其右脑,并使左右脑得以平衡发展,这对开发幼儿的智力,有着特殊的作用。

人的智力从功能上讲,除了记忆以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而音乐恰恰能够增强人这三方面的能力。医学家发现,音乐家的大脑比普通人要发达得多,特别是大脑左半球容量比普通人大,左右脑之间的纤维也比普通人粗。而这些脑生理特征在7岁前就开始学音乐的人脑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对幼儿实施音乐教育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促进孩子智力结构趋于完善,使儿童更加聪明。

二、音乐教育促进幼儿的情感体验

音乐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它把旋律、节奏、和声、音调等音乐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将美好的情感付诸于声音的表达中,能拨动幼儿心灵中的琴弦,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无论是从教育方式、教育手段还是从幼儿的接受心理来看,音乐教育在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方面均具有独特的效果。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反复强调“音乐的内容是情感的表现,只有,情感才是音乐所要据为己有的领域”。没有情感的音乐只是一堆杂乱的音响,没有情感的表演者及欣赏者就如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音乐作为人类最古老、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它通过音乐音响直接呼唤、激发人们的情感,使人们在情感体验过程中,达到愉悦身心、发展思维、塑造人格的目的。因此,充分发掘音乐中的情感因素,利用音响本身的音乐震撼力,辅以教师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等手段,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必由途径。

音乐教育并非就是单纯的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只会给幼儿带来枯燥乏味的厌恶感,给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带来阻力。音乐教学是建立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通过教师对音乐细腻的情感描绘,让学生去体验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音乐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幼儿阶段的音乐教育是人生中最早的音乐教育,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和谐的发展是这一阶段音乐教育的的重要目标。音乐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及时,音乐教育促进幼儿个性意识倾向性的发展。个性意识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它包括需要、兴趣、理想等等。对幼儿实施音乐教育会使幼儿对生活和周围环境事物产生积极态度和广泛兴趣,对事物的观察变得更加敏感,记忆、想象能力得到提高,情绪变得更高涨,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会增强。

第二,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音乐教育过程中,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需要幼儿能有意识认识自己的活动状况,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身体动作和活动与音乐相协调一致,并逐渐开始意识到自身与他人的区别,会在比较中产生简单的自我评价。而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多为一种集体的音乐活动形式,一种引发幼儿能积极主动参与的活动环境,在这类音乐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会逐渐产生明显的探索行为的倾向。且在探索过程中幼儿的自尊心迅速发展,迫切地要求表现自己,要求自主,这也正是幼儿自我意识的显著特征,促进幼儿自我表现的发展,进而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

第三,音乐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发展还能起到调节作用。音乐艺术有娱乐性特点,这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点引导幼儿在愉快活泼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把教育寓于欢乐的音乐活动之中,以“乐”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进幼儿性格活泼开朗,身心健康,精神满足,德、智、体、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从而对于幼儿自身的个性发展起到调节作用。

家长对孩子的学前教育都非常重视,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被很多家长所认同。在对孩子实施音乐教育时,针对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这里我谈这样几个方面的体会:

1、互动式

幼儿在这一年龄阶段一般都表现为活泼、热情、贪玩、好动,根据幼儿这一心理特征,我认为宜采用愉快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它通过教学内容的游戏化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来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让学生动起来,通过节奏、乐器、游戏、歌唱、舞蹈、表演等多种形式和组织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正因为幼儿有好动、贪玩的心理特征,教师才更易于调动学生共同营造出欢快、活泼、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来。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音乐,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2、综合式

幼儿对新鲜事物一般都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根据这一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度增加教学的内容和份量,采用综合课型,切忌内容、形式的单一。内容、曲目数量上的增多,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拓宽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有些教师可能觉得教材内容太多,完不成教学任务,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其实不然,相反这样既能给教师以更多的选择余地,又满足了学生们好奇、接受力快、模仿力强的心理需求。

3、赏识式

幼儿自我表现欲强,喜欢被肯定、被表扬,在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尊重学生,进行赏识教育。自我表现欲强的孩子在课堂上常常表现得调皮、捣乱、故意不配合老师的课堂纪律,这时教师应更多的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和帮助,千万不能歧视他们,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过多的批评与呵斥反倒会引起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进而可能会造成更加混乱的局面。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其优点、特长得以进一步的展示和发挥,进行赏识教育,让其主动地参与到和谐的课堂教学中来,一起体验音乐的快乐,培养其集体意识。对他们还应当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便取长补短,相互激励,让大家共同进步。

4、引导式

幼儿往往自觉性与自制力较差,一旦兴奋好动起来就会不顾一切,而忽略或意识不到纪律对他的约束,使课堂秩序大乱,这一点在音乐教育课堂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教师这时候应给予合理的组织和引导,应将活泼和有序结合起来,使课堂气氛热烈而又秩序井然。自制力是一种意志力的表现,是人们在生活中长期不断修养锻炼的结果,所以教师应视儿童自制力差为一种正常现象,千万不能呵斥、责骂学生,否则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挫伤他们上课的积极性和学习音乐的热情。为了尽可能让这样的现象在课堂上少出现,教师必须课前认真做好课堂设计,对整个课堂的进程做到心中有数,有较强的预见性。同时在教学中要及时注意调节和引导,在遇到特殊情况时能够灵活处理,不因一些特殊情况使教学受到干扰。针对幼儿的这种特殊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可以使用一些音乐口令、手势或形体语言来规范学生们的言行,逐步培养其自觉性与自制力,使课堂气氛向着好的既定的目标发展。

幼儿犹如苗圃里的花朵,需要精心照料和栽培,又如一棵小树,在你的裁剪下枝繁叶茂。在他们小的时候,就要充分挖掘和调动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这将对其以后乐感、表现力、审美能力及道德情操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有过硬的业务水平,较高的艺术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把稚嫩的小苗培养成参天大树,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幼儿音乐教育意义及作用

幼儿教育

幼儿音乐教育是在教幼儿学习音乐过程中进行的教育工作,它是人一生中最早的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和谐的发展。

对幼儿来说,音乐活动首先是自我表现的方式和途径。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和谐的发展。

音乐艺术有娱乐性特点,这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点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学得愉快,学有所得。引导幼儿在愉快活泼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把教育寓于欢乐的音乐活动之中,以“乐”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进幼儿性格活泼开朗,身心健康,精神满足,德、智、体、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

音乐教育是在儿童愉快的音乐活动中进行的,它的教育影响往往不像语言说教表述得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像春雨点点滴滴渗透到儿童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因此,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能力培养、思想认识提高,还是心灵陶冶都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不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而音乐艺术教育作用于人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比说教更有说服力,更深刻,更持久。

1、激励幼儿主动、自信地参与活动

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幼儿老当演员,一部分幼儿老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这部分幼儿不仅失却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基于这一思考,我设计了小步递进的“阶梯”,提出合适的要求,尽可能使教育个别化,使每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

2、注重幼儿的探索发展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力,培养内在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以及记忆的保持。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他们不能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们应有目的创设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和积极操作的环境,以激发其探究内驱力。如在幼儿认识切分节奏探究内驱力。如在幼儿认识切分探究内驱力。

3、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去表现美、创造美。因为音乐活动包括感受、想像、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及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

4、强调活动中的交往合作

许多音乐活动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如合唱集体舞,小乐队、游戏等,因此我们应把个体质创造和群体的合作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既要尊重个体发展,又要注重群体的交往合作。如为了在合唱时获得和谐和的声音,幼儿需要听着琴声和同伴的歌声不断调节自己的音高。又如,我让幼儿在各自的木琴或铝板琴上逐句轮流敲击歌曲或用卡侬曲式轮奏。有一次,我鼓励六个幼儿每人拿do、re、mi、fa、sol、la音块中的一块,合奏歌曲《小星星》。唱到哪个音,就由持此音块者敲击,这类活动有利地培养幼儿的自制能力直辖市能力及专注的学习态度。又如我抓住时机启发幼儿根据“去公园找春天”这一活动创作乐曲《春游之声》,请他们共同确定主题、选择乐器、创编节奏,合作表现。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人人有任务,个个有责任,每个幼儿都是团体中的重要角色,他们在坚守自己“岗位”的同时,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分享合作的喜悦。

总之,在我国,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广大婴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场所是托儿所各幼儿园,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发

挥幼教老师的主动性,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潜能,体现音乐教育让幼儿发展的科学价值。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谈幼儿音乐教育目标与教学策略

幼儿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幼儿园教师在努力继承我国幼儿艺术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广泛吸收、借鉴国外经验,促进了幼儿艺术教育的发展。但要深化改革,一系列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比如,在音乐教育中,我们进行的不是单纯的音乐课程教学,而是对人的培养;音乐教育不是音乐表演,不宜追求技巧娴熟、表现,它也不是少数人的事情,应创造机会让所有的孩子都亲身参与、充分表现;幼儿或迟或早唱准某个音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体验和发现,等等。这些都与音乐教育目标和教学策略有关。

幼儿音乐教育目标与教学策略涉及如何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艺术的学习规律,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如何使当代教育观念融入音乐教育实践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使音乐教育在幼儿成长中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审美能力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是促进幼儿全而发展。

音乐教育能够为幼儿的、健康发展做什么?

音乐教育可以使幼儿体验快乐,培养兴趣。可以说,音乐是和人的生命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艺术形式。婴幼儿对音乐具有一种本能的反应。丰富的音响、鲜明的节奏、动听的音调会使他们情绪激动、表情愉快。音乐在时间中流动、运动的形态,不断地产生着新的变化,其音响对感官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特别是音乐的节奏,间接地影响到血液循环、呼吸甚至内分泌,和人的心理更有着密切关系。让幼儿体验快乐,应该是音乐带组幼儿的及时份珍贵礼物。“培养兴趣”不仅是指对音乐的兴趣,更是指由此引发的对世间一切的兴趣。

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情感、美感,为其今后的健康生活及终生的艺术学习培植动力、奠定基础。在艺术世界里,音乐是最善于表达、激发情感的艺术,它可以使幼儿兴奋,也可以使幼儿镇静,消除紧张情绪,获得情感的平衡;通过广泛接触表现不同情感、内容的音乐,幼儿的情感世界将逐渐变得丰富、充实。

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基本音乐能力。幼儿阶段是各种感官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是听力培养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学习是通过多种感官体验音乐的要素,通过体验形成经验。幼儿阶段通过音乐的母语获得的音调积累,对继承民族音乐文化、发展音乐的创造性能力具有深远意义;形成的趣味、态度,获得的音乐能力,将会成为幼儿血肉的一部分。

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感知觉。幼儿学习音乐不需要先认识文字符号,而是通过感知觉。对于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的辨别力,对于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都会提高幼儿听觉的敏锐性、选择性和对音乐的整体感受性。音乐的学习不仅是耳朵和手指的事情,它还会引起全身官能的反应。伴随着律动、舞蹈、乐器进行的歌唱或表演活动,要求幼儿的耳、眼、脑、四肢协调作用,可以培养幼儿的敏锐感觉,提高大脑反应的灵活性。音乐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形象性的特征,但音乐中最重要的乐音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高低与时值的长短、音乐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等等,对于培养幼儿的直觉、分析、想像、创造等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的欣赏和演奏可以训练儿童注意力。音乐作为一种转瞬即逝的时间艺术,要求幼儿保持注意力的稳定,习惯于跟随乐音的运动和变化,以便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形成对乐曲的整体感受。音乐欣赏和演奏还要求儿童具有一定的注意力分配能力。在演唱中,既要控制自己的发声,使自己的音高、节奏和自己的声部协调统一,还要倾听其他的声部,注意指挥的手势和要求;在欣赏中,既要聆听主旋律,又要注意其他的声部,倾听不同的音色、表情的变化等等,否则就无法完整地体会音乐作品的丰富性和层次性。

音乐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探索、表演、动手实践,使他们有机会独创、试验自己的艺术想像。幼儿哼唱或是拍击出一个旋律或节奏的片断,或者表演了什么动作,可能很幼稚,甚至不可能再重复,但这是可贵的创造性活动,是幼儿尝试对已经感知了的东西进行变化与重新组合。这些创造性活动没有对、错之分,也不会给幼儿造成挫折感;这个尝试的过程能够使他们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表达自己的独创性与个性,丰富自身经验,是教育中最有价值和意义的部分。音乐教育应该重视的是创造过程对幼儿的影响,以及审美经验带给幼儿的感受、体验,而不应追求成品。强调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应该是艺术教育对人的发展最有价值的贡献。

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开拓人的交流手段,使人们得到更多的心与心的沟通。音乐内在的节拍、节奏,合奏中声部的安排,律动、舞蹈中动作的编排,音乐游戏规则等等,都使幼儿在一种愉快的、“不强迫”的形式中,养成自愿遵守规则的习惯,培养了自律、自我激励。也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幼儿体验到集体创造的快乐,学习与他人非词语的交流、默契合作,学会理解、接纳、欣赏他人。

通过什么途径帮助幼儿掌握基本音乐能力?

牢牢抓住节奏感的培养。节奏比音高更容易被幼儿感觉。节奏是体验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它充满生命、感情和意义,决不仅仅是一种数学关系。应鼓励幼儿从实际的音乐中获得对节奏的印象、经验,逐步形成节奏的内心感觉,使节奏活在身体里。节奏活动也是幼儿音乐创造能力培养的起点、突破点。

节奏能力的培养应该遵循节奏自身发展的阶段特点:体验稳定律动——发现、感知节奏——多声部节奏活动。拍子感和节奏感是节奏能力的两个基本要素。稳定的拍感是一种潜在的、起组织作用的基础,是构成节奏的基础。幼儿的节奏能力要从体验稳定律动、感受节拍开始。幼儿能够独立、稳定地表现节拍之后,就逐渐会发现音乐中有的拍里有一个声音,有的拍里有两个声音,有的拍里没有声音——单一的象声词比歌词更容易使幼儿感觉到这个现象。在充分体验、感知节奏的基础上,多声部的节奏活动可以使幼儿在比较中感受节奏,发展多层次的、精细的听觉能力,丰富节奏活动形式,体验合作、配合。

节奏能力培养可结合各种音乐活动形式,包括说、唱、律动、舞蹈、器乐等,特别是身体动作的体验。节奏感不是从符号学习中获得的,它必须通过肌肉反应来感知,要依靠整个身体高度协调的动作来感觉节奏。

以即兴活动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幼儿的即兴创作常常是不能重复的节奏、动作或旋律,限于能力,他们还不可能有意识地运用音乐知识。但是,即兴活动可以表达情感,促进审美感受,发展创造性能力;可以调动幼儿积极尝试嗓音、语言、动作、节奏、律动、舞蹈、乐器等表现(组合或创新)形式,培养幼儿的直觉、反应能力、想像力以及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兴创造应该从音乐学习的及时天起,就伴随着幼儿一起成长。即兴活动不是自由随意的。教师应精心设计,掌握启发幼儿的技巧,并且要有足够的耐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因为即兴是有感而发的,因此,和谐自由的环境,教师的鼓励、启发、爱护至关重要。此外,音乐教学评价应该注重幼儿的参与态度和在创造性活动中的体验过程,而不应仅仅以结果为标准。

以五声音调歌曲为培养幼儿歌唱的起点。这一方面是因为幼儿声带发育尚未完善,不容易唱准半音,只有稳定、地掌握了五声音调,才能更好地发展歌唱七声音调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五声音阶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特征,幼儿熟悉、积累自己的音乐母语,对学习继承民族音乐传统、发展民族音乐思维都具有深远意义。当然,在律动、音乐欣赏中也应广泛接触其他国家、民族的儿童音乐作品,以开阔艺术视野。

语言、歌谣在培养音乐能力方面和儿童歌曲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幼儿歌唱有一定局限性,而朗读则可以在难度、长度上超出歌唱的局限,可以在节奏感、多声部配合、音乐要素、结构的理解等方面促进音乐能力的发展。

以形象的、游戏的、律动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结构要素。音乐结构的感知是我们教学中比较薄弱的方面,教师往往认为结构问题比较复杂,幼儿难以理解。人们在欣赏、理解音乐时,需要通过记忆、思维把连续出现的瞬间结合为统一的印象。感知音乐结构的能力对于的审美体验具有重要意义。幼儿音乐教育应从小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分句、分段,音乐的开始、结束,以及音乐中的相同、不同、变化等的意识和敏锐的感觉。这与即兴能力的提高也有直接的联系。教学中可以通过分句朗读、歌唱,结合律动、游戏等活动,逐渐地使幼儿感知音乐的基本结构。经过培养,大班幼儿可以自己创编回旋曲式结构的表演。

多声部的音乐能力也是我们教学中应重视和开发的领域。可以通过律动、声势等多声部的节奏活动,卡农(轮唱)形式的多声部朗读,配合固定节奏型的歌唱、卡农形式的二声部歌唱、打击乐器的合奏表演等,发展幼儿的多声部能力。

音乐欣赏活动的组织一定要避免使幼儿“呆坐干听”,要使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有事可做”。例如伴随音乐做合拍的及自由、即兴的身体律动,用打击乐器演奏不同的节奏型参与欣赏,用图画、符号描绘出对音乐的想像,说说对音乐的感觉、想像,配合音乐做即兴的、带有简单情节的戏剧表演,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幼儿在每次听赏时都有新的“发现”,保持新鲜感。教师要掌握引导的艺术,不要以过多的语言、过于具体的描述代替对音乐的听赏,要让幼儿从听引发感觉、做出表现,给幼儿留有充分的想像空间。

充分运用辅助手段,增强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和对音乐要素的理解。音的高低、强弱、渐强渐弱的变化,二拍子、三拍子的区别,音乐的句、段结构等等,都比较抽象,不容易被感觉和理解,因此,除了借助于游戏外,还可以使用手势等身体语言和球、彩带、纱巾、棍棒、三角铁等教具辅助幼儿理解。当代音乐教育特别强调勿让幼儿习惯于在乐器伴奏中成长,因为这样不利于幼儿听觉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应让幼儿学会在没有乐器拐杖的情况下独立地唱准音调。钢琴或其他乐器主要用于演示各种不同的音乐要素,例如强弱、音高、快慢等,用于听觉训练,发展对节奏、节拍的敏锐感受,为舞蹈、律动伴奏。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