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

摘要:目前,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仍采取消防式工作方法,面临单一化工作局面,处于“拆东墙补西墙”状况,存在诸多形式主义做法,使得高校教育管理波动性较大。例如,针对学生宿舍检查、评比,在评比过程中,学生宿舍卫生管理、安全管理,有着短暂性改善,待检查阶段一过,立即恢复脏乱差。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高校学生党员服务教育管理论文

一、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1.入党动机有待端正。

当前,高校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没有把学生“是否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这个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导致学生入党动机不端正现象越演越烈,有的学生入党,是为了给就业打好政治基础,有的是享受名誉上的称呼,有的是随波逐流,有的是受家人、亲朋好友等的教导而被动入党,这些现象的存在和扩散,要求高校必须要把好“入口关”,把真正有坚定政治信念和道德品行的人才吸引到党的队伍中来。

2.党员的教育培训机制有待强化。

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达8512.7万人,其中学生290.5万人,绝大多数为在校大学生,这些数据表明各高校对党员的发展工作非常重视。然而,在对发展工作抓得较严的情况下,对党员的教育培训却显得投入不足,出现“重发展,轻教育”的现象。为了避免此现象的蔓延,高校应当对党员或准党员,在理论知识、政策方针、环境局势、道德品质、理想信念、先锋表率、奉献精神、综合能力等方面加以强化,使学生党员具备良好的党性修养,坚持作为一名合格党员的标准,不断内化其为对自我的约束,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者和接班人。

3.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干部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管理干部队伍是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的核心力量,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保障。高校加强党建工作,需要着重培养一批学生党建工作的人才队伍。当前,负责高校党建具体事务工作的多为辅导员,根据辅导员设置的现实情况看,辅导员队伍结构年轻化且流动较快,工作任务杂而多,经验水平浅而少,严重影响了高校党建工作的实效进展。因此,高校在对党建工作干部选拔和任用方面应当加大重视程度,坚持选拔党性素质高、道德品德好、综合能力强、热心于党务工作的党员教师或学生到管理队伍中来,通过提高整个队伍建设工作,从管理和服务的核心因素推动高校党员教育工作,切实实现学生党员的塑造和培养任务。

二、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学生党员“三观”的塑造。

大学是人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也是价值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加强学生党员的选拔、培训、教育、管理和引导,用坚定的政治态度、严密的思维逻辑、崇高的远景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党员在今后的人生道路具备独立、笃定、自信的人生态度具有深刻的影响,也对党和国家培育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

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用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敢于创新的思想屹立于世界,赢得了世人的普遍认可和赞扬。高校发展、培养和教育学生党员是保障党后继有人的重要渠道,是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大学期间,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要始终将党的先进性教育放在核心位置,引导学生党员树立先进意识、实践先进行为、履行先进职责,将党员的先进性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心中,引导和带领广大学生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真正将党的先进性辐射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和社会大环境当中。

3.有利于高校实现“中国梦”的宣传教育。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几代人的夙愿和梦想。高校是“中国梦”宣传的主要阵地,大学生又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党员理所当然是高校营造浓厚“中国梦”氛围的主力军,学生党员在接受党组织教育和培训的过程中,应当将“中国梦”与“学子梦”、“未来梦”、“个人梦”结合起来,在校园内,在课堂上,在学生中间,努力地传播“中国梦”理念,帮助高校和党在大学生中宣传和教育“中国梦”的核心思想,使广大学生自觉践行中国梦,为实现国家的民主、富强、文明而共同努力、不懈奋斗。

三、加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实践探索

1.加强党员发展机制和培育机制的协调统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思潮带给现在高校的“90后”大学生的直观影响体现在他们的入党动机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可将其入党动机归纳为四种类型“:理想型”、“荣誉型”、“从众型”和“功利型”,可见,端正入党动机已成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紧迫任务。因此,高校在发展入党积极分子的前期,应当大力开展“党性教育”和“政治信念”方面的教育工作,把好“入口关”,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坚持成熟一个便发展一个的原则。同时,大力加强后续教育培育机制,通过爱国精神、历史事件、杰出人物、社会实践、主题演讲、经验交流等形式,使大学生党员真正树立党员意识,认识党员职责,自觉履行党员的权利与义务。

2.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模式,提高党员的模范作用。

高校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发展前和支部生活中,从而导致宣传教育面窄,内容不丰富,感染力和凝聚力不强。高校党组织应当努力创新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要延续传统的发展前教育和支部民主生活会,还应当将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融合到班级中,学生党员通过在班级中担任一定职务和从事某项服务性工作,锻炼及提高能力水平;融合到社区,鼓励学生党员到宿舍区开展扶助、辅导、爱心等工作,践行党员的先锋作用;融合到社团,在目前实现的社团建团的基础上,加大“党建带团建”的力度,让党员在社团中锻炼和实践;融合到社会,大学承担着服务社会的职责,大学生党员应主动将党员的先进性辐射到社会中,开展爱心支教、爱心奉献、爱心捐助等公益性活动;融合到网络,网络时代在高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90后”的大学生时刻与网络为伴,网络的影响程度在某些时刻比传统的教育手段更具渗透力,大学生党员要学会运用网络配合高校党组织开展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引导、教育工作,使网络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

3.加强党建队伍综合水平,切实规范教育管理方式。

不论是出于何种工作岗位的员工,如果其不具备良好的思想意识和工作素质,那么他所负责的工作就不能得到有效开展,严重时甚至还会影响整个工作组织的工作效率。党建管理队伍的水平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思想作风好、求真务实的党建队伍,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在选拔和任用党建干部队伍的过程中,除了可以选聘的教师队伍外,还可以选择品学兼优的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党员来担任;对于年轻的、没有党建工作经验的教师和学生,可以聘请离、退休教师或党内领导干部给予专门的培训指导;采用校级党校和院级党校、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党建管理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定期组织党建队伍到校外和省外高校、企业、基层等进行交流学习,扩展思路,增长见识,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通过以上的方式,形成联动机制,提高党建干部队伍综合素养,并使高校党建工作实现新的突破并得到新的发展。高校大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在学生中应当努力做到思想先进、行为先进且敢于先进。党必须始终保持先进性及持续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高校重视并加强对学生党员的管理与教育,能够促进党实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目标;能够帮助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培养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和搭建完善人格品质所需要的平台及空间。同时,这也是学校党建工作和实现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课题。

作者:令狐欢欢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心理教育机制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

一、心理教育机制引入对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程度关乎大学生成长成才与终身发展

心理健康的状况对于个人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只有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才可顺利的完成既定人生发展规划。对于当代以90后为主力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生活成长有着更为特殊的境况,其心理教育机制、受挫能力以及社会适应性强弱对于以后的发展更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谓心态决定一切,虽没有这么,但是如学生整天以自卑、嫉妒、苦闷、孤僻、焦急、不安的心态进行学生生活,那么其要是想取得既定的成绩获得良好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和社会未来发展的主力,他们承担更为繁重和艰巨的学习与发展任务,整个社会公众之于大学生的认可度和期待度亦是十分高远的。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现状是,目前青年大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偏低,加之自我的要求与规划和家人老师社会的高期待度,使其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价值实现认知。有很多的例证可以证实,没有健全、良好的心态对于自身发展与价值实现层面上的实现是无意义和渺茫的,甚至其会做出一些极端、报复社会、对他人不负责任的举动。出现这样的情形,应该说是教育的失败,更为具体的是从事高等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在学生心理机制引导和纾解的不对路与失败。可知大学生良好的心理认知状态和调节机制对于其个人发展成长成才有着切实和真切的意义。

(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机制引入是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

目前的一个状况是,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从业者都十分头疼对于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状况的把握和引导,更谈不上与学生认知、心理思维进行同步交接或者提前预防了。伴随互联网的发展、新兴媒体的出现、管理的日趋专业化与从业管理者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深度、广度、力度进一步加深,但是作为被管理的学生群体在反感度、消极认知上亦有相当程度的提升。这样的状况和现象的出现使得学生教育管理者的工作面临严峻的新境况,如果这种态势不及时扭转将会产生长远不良影响。如何切实将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引入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迫在眉睫。众所周知,高校的教育管理宗旨即“自立、自强”,而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导入是与此相契合的。应该来说,心理教育机制对于学生自主、独立开展学生生活、学习、工作以及教育管理工作是大有裨益的。结合中国应试教育的传统,学生从幼儿园至高中从没有真正实现和落实自我教育和管理的功效,基本上都交给了老师和家长进行包办。这种一以贯之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受到极大打压,他们自认为自己只要学好习,其他的方面自然会很顺利,其实不然,这样从侧面使其养成了定性的依赖感和没有主见。在其一进入高校这种自由放任的学习环境中,他们便会惊慌失措,不知道怎么处理自我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状况以及身边的人际关系,更别说自我心态的调整与生涯的规划。面对这种情形,高校的学生教育与管理部门需要切实发挥功效,要进入学生思想、心灵的深处,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只有懂得学生的需要和困惑才能对症下药,为外部的行为和打算做好积淀。心理教育机制的导入会在无形中指导、缓解学生的焦虑与迷惑,对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积极的效用。应该说心理教育机制的嵌入,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出现柳暗花明的境况。因为,传统的固定化、模块化、灌输化的教育机制较为僵化、形式化,而决定个体之种种行为的终极因素是个体的心理认知和决策。所以,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和路径成熟化、体系化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作思路。应该来说,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机制的深入导入是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

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心理教育的路径与举措

多数高校在学生工作部门都设置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科室,他们一般是由专门从事心理学、教育学的老师从业,而且具备长期的一线经验,对于各种类型心理问题的学生有过接触,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着相对独到和特质的解决模式和路径。在心理学中有很多的疗法和治疗机制,而具体到学校结合大学生的年龄阅历实际境况,可采取的疗法和教育机制有认知学派的相关理论、行为学派的相关理论、人本主义学派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大多是健康的、正向的、充满活力和希望的,能够给学生带来正能量和希冀。综合采取这些理论所对口的疗法和引入教育机制,能够激发大学生健康向上、追寻梦想的潜能,能够使其积极面对人生,对生活充满向往和期望,加强挫折承受能力。而在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相关心理疏导机制的引入,能够产生丰富和积极的内在驱动力,使学生与环境在自主接触过程中形成有机的互动,再配合相关思想政治教育便会达到良好的效用,能够真正实现学生自理、自强的大学培养理念。同时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摆脱过去生搬硬套、僵化、灌输模式的刻板形象有着积极的作用,更可以提供新型的学生培养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工作的水准。心理教育机制引导的最为有效和明显的方法即是心理健康冲突矛盾分析法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引入。虽然上文已经提及到很多心理学流派和发展脉络,并且现实中有相当多的已采用路径如:辩证法分析法、行为疗法等,但是行为归因于思维和心理、心理问题归因于矛盾冲突无法化解,因此从此路径切入对于学生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升有着更为深刻和显著的意义。在心理学的理论看来,内心看待事物角度的矛盾与冲突导致心理问题的显现。当个体在面对纷纷对立、相异和相排斥的现象,并产生相关的心理映射时,从内心感知而得到矛盾的结论,这样心理问题会伴随而至。具体到学生的心理和思想而言,学生在应试教育下看待学习往往当成的目的和结果,认为学习不好,其余的一切都发展不好,将高中以来的惯性思维带到大学中去。而实则不然,在大学是自由而发展的地方,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展示自我的特质和发展特长,只要自我有相对突出的地方就是成功和的。但是好多同学不能够迈过这道坎,在取得的成绩不甚理想时就心灰意冷,对未来充满不确定和失落感,导致一些心理问题。这可以通过心理矛盾冲突的方法进行分析:学习仅仅是一个过程,是实现人生目标的一个路径和手段,但他并不是的和确定的,这样想的话,可以将学习当做一个过程、一次经历,一种乐趣,不要将其放在遥不可及或者十分高远的地位。从源流上解决学生态度和认知的状况,关键是要理顺其矛盾冲突的认知,让其觉得不是纯粹为了学习而学习,要使其在学习中感到相对的快乐和满足,把它当做自我实现个体价值的路径,主动的提升他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感、效用感。用矛盾冲突法同样可以分析学生自卑的问题,在进入大学之后,因为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家庭境况各异,不同个体的认知、教育、视野水平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比较而产生差距,因差距而产生自卑感。个体原本的优越资本经比较后的丧失,会使个体的自卑感强化和放大。面对自卑感,自我心理是矛盾的,可能认为一件事或者一个学生工作自己能力与别人有差距,无法胜任或者无法做好,这个冲突的心理是可以分析的,那就是没有经过尝试和经历而下结论是唐突的,即使经过经历和尝试之后,也只能说明在特定的阶段或者某一方面自己有所欠缺,但不是可以否定自我的综合能力和个人发展。所以这时,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的相关从业者就可以先行肯定学生个人的自我成绩和价值发展;同时交代他们要辩证、的看待问题、他人的能力以及个体的发展,要经得起考验和挫折的磨砺。

三、结语

过往的教育管理往往缺乏深入系统的探讨和与学生交流,仅仅是大而化之、一概而论,不能够因人而异,而且说教的方式僵化、强硬,缺乏有效地和学生沟通路径,因此得不到良好的效果,无法从学生的心理认知和思想上进行扭转。而进行深层次的心理路径探析和了解,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提升学生工作水准是一项高层次的探索方式。

作者:王丹 单位:广东金融学院外语系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现代高校教育管理论文

一、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若干问题分析

1.教育管理缺乏连续性、系统性。

目前,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仍采取消防式工作方法,面临单一化工作局面,处于“拆东墙补西墙”状况,存在诸多形式主义做法,使得高校教育管理波动性较大。例如,针对学生宿舍检查、评比,在评比过程中,学生宿舍卫生管理、安全管理,有着短暂性改善,待检查阶段一过,立即恢复脏乱差。

2.针对学生教育管理,教育者认识不统一。

在高校教育中,在一定范围内,仍存在重教学轻教育问题。大多数教师将育人看作根本任务,主观认为教师主要负责科研、教学,只要求学生不出事,即完成自身家偶尔工作。部分管理者、教育者,对学生思想教育认识十分片面,不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针对大学生思想教育,采取“理论化”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生活相脱离。部分教育工作者,将自己封闭在书本之中,忽略了生活的调查研究与亲身体验。采取该种研究方法,必然使得理论十分空洞,与学生实际相脱节,进而教育状态始终处于理想、假想状态,脱节于实践,对大学生指导意义较低。同时,某些教师将教育管理归责于政工干部,使得学生教育管理处于孤军奋战状态。

3.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力度不强。

近些年来,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教育网络快速发展,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更加注重现代性、层次性与性教育管理。要求教育管理者具备更专业管理知识,能够科学利用现代化管理方法。但实际情况是,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教育管理者业务水平停滞不前,与新形势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另外,针对教育管理者,缺乏科学、合理考核机制,事业心与责任心不强,缺乏管理积极性,加上信息不流通,进修机会较少,教育管理者业务水平得不到提升,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管理需求。

二、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在现代教育管理中,要想解决上述问题,需创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教育思想。对于院系行政管理者,需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作为教育管理目标,加大教育管理经费投入,建立学科建设、学生教育管理、教学改革发展的三位一体模式,充分认识教育管理重要性地位。

1.树立人本教育理念,促进高校教育管理朝着人本化方向发展。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是主体性因素,要想培养高素质人才,需健全主体人格,不断创新思维方式,拓展自身心态与视野,创新教育管理手段。所以,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必须树立人本观念。其一,加强人性关怀,构建学生本位模式。高校学生是社会、国家的未来建设者,除掌握丰富知识外,需培养心灵感悟能力,充分认知外部世界,使以理服人、以情感育人的教育,深入学生心里;其二,加强教师与学生沟通,构建双向互动模式。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必须明确学生主体性地位,立足主体角度,使学生能够自觉参与教育活动,进而实现教育者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按照相关规定,立足学生角度,使学生主人翁意识得以充分调动,由被动管理逐渐向主动接受管理转变。

2.建立教育服务机构,建立多方位网格化教育管理网络。

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正确教育思想。在教育管理中,确立学生的属性、重要地位。不断改革工作机制,创新教育管理机制,使教育管理者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传授课堂知识时,需加入德育内容,按照高校德育低效问题,必须树立可行性、操作性较强的德育目标,转变德育理念,科学调整德育目标。

3.实行个性化教育模式,提高教育管理具体性、针对性。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立足学生整体角度,分为横向教育与纵向教育层次。按照不同层次对象,结合学生不同特点,制定针对性策略,充分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社会阅历与知识层次差异,建立三级阶梯,即为纵向分层教育。按照不同阶梯学生需求、整体状况,采取循序渐进方式,指导、协助学生计划性度过大学生活。针对同一年级学生,由于家庭教育、先天因素及培养环境不同,可分为消极、一般、积极三类学生,即为横向教育管理。同时,把握横向与纵向的关系,使有限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按照不同类别学生,结合个性差异特点,选择个性化教育方式,使教育具体性、针对性得以明显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管理一直是高校发展的重点研究课题,在实际教育管理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教育管理工作。因此,笔者认为,需结合高校教育的若干问题,定位高校教育管理目标,明确高校教育管理的方向,促进高校教育朝着人本化、网络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作者:宋磊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论文

1高校的新任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新的行业应运而生,社会需要培养出新行业的急需人才,而高校就承担了这个任务,特别是中央确定援疆省市后,各省采取措施制定了一系列的援疆计划,涵盖各个领域、各个部门,高校援疆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硬指标,自然把培养任务由各学校来承担了,高校的任务更加繁多,肩负着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更多的人才任务。随着学校各专业的不断成熟,再加上少数民族学生报考内地学校逐年增多,专业逐年增多,民族学生数量增多的“三多现象”,报考的主要专业为电子信息类、医学类、工商管理类等大众专业,另外,学生中有宗教信仰的学生比例也逐年增多。结合学院近十年来的管理经验及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进行探究。

2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语言差异的不适应

因为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从小接触的是本民族语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对汉语的学习,从而导致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基础的薄弱。与此同时,从历年招生情况看,有个别学生只会本民族语言,不会汉语,或只会听不会书写,以至于在日常管理中,这些学生在相关的文件及申请材料中以本民族的语言进行表述,这对于不懂民族语言的教师以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上造成了一定的麻烦和困难。

2.2“小团体”现象突出

少数民族学生受到自身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致使少数民族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内地高校的生活与学习,再加之在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上与汉族学生本身就存在的差异,进而导致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很难融入到彼此的生活圈中,这就形成了少数民族学生大多与少数民族学生聚集在一起的情况,并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小团体”现象。大学生只能是民汉混合编班,不实行单独编班教学,在一起上课,由于汉语的问题,老师的要求是一样的,使得少数民族学生成绩不是很好,自身压力也大。

2.3学习主动性差,考试成绩不理想

少数民族学生在高考上享受了国家政策上给予加分的照顾,且少数民族地区的录取分数线较内地大部分省份的录取分数线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课比内地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薄弱。除此之外,少数民族学生的自控力较差,对所学科目的兴趣与自己爱好不一致,因而导致了考试成绩的不理想,再受到语言的影响,一些同学对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不理解,久而久之便对所学科目表现出较差的积极性,最终造成所学科目的不及格甚至重修。还有对自己要求不严、不高,只要一张文凭回到家乡工作,学位证难于实现,有些学校甚至降低学业要求,使得文凭含金量不高。

2.4纪律性比较差,集体荣誉感缺乏

一些少数民族学生的性格比较散慢,自控能力差,在早操、早晚自习、日常上课及军训中都不能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再加之语言方面的障碍,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学校及团体活动表现不积极,致使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旷课,纪律性较差,对所在班级组织不关心,集体荣誉感缺乏。

2.5自尊感强,存在自卑和自尊矛盾交织

少数民族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较强,生活中渴求被理解和尊重。民族自我意识和自尊心是民族发展必不可缺少的要素。少数民族学生正处在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中,他们在本民族学生形成的“小团体”中活动,对身边的其他学生是否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信仰、习俗等问题比较敏感,也有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偏远山区,教育条件和经济条件都相对落后,这些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的自尊与自卑的情绪矛盾交织。

3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3.1从细节做起,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工作

学校定期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及交流活动,真正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切实的解决。如清真食堂饭菜更具有民族风味,开展并鼓励少数学生打造民族特色的宿舍文化等,此外,应积极帮助少数民族贫困生减轻经济压力。除了常规的奖助学金、生活补贴等形式外,在评选各项奖助学金和安排勤工助学等岗位时,适当向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倾斜,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多方面共同促进对少数民族少数学生的管理。

3.2开展“一帮一”助学助融活动

新生入学后,针对不同民族学生的性格、成绩和特点,在所在班级使他们与汉族学生结成对子,一方面让成绩的学生带领少数民族学生共同进步,在学习上为他们答疑解惑。另一方面,也为加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互相融合,使同学关系和谐,班级建设和谐。在活动中,对帮助少数民族学生的同学要给予充分重视,选择思想过硬、成绩、乐于奉献、富于耐心的学生作为帮扶者,并给他们一些政策倾斜,对于表现好的帮扶者,给予奖励和表彰。

3.3尊重民族习惯,尊重宗教信仰

教师在课堂给予少数民族学生重视,适时给少数民族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在学习上树立自信。生活上相关教师要给予重视,在民族学生的重要节日里,及时送上节日的关怀与祝福,以德感人,以情化人。在宗教信仰方面,采取宽容尊重的态度,既是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尊重和肯定,也是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日常工作的开展。同时,按照学籍管理的相关规定,任何学生在校期间,禁止开展宗教传播活动,这类规定与政策应给予学生提前教育,使他们将精力放在自己的专业学习上和专业实践上。所以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表明立场,即宗教活动必须以遵守校纪校规为前提,不得在学校或上课时间从事宗教活动。

3.4关注思想动态,发展党员和培训骨干相结合

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对形势政策了解透彻,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有较高的认同感,对党和政府处理各种复杂国际关系的能力表现出高度的信任和决心。因此,时刻关注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动态,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做出正确的指导,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向党组织靠拢,将符合条件的学生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利用他们进行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促进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文明建设共同体的形成。

3.5“严”字当头,民族学生没有特权

了解和掌握有关民族政策,在管理过程中体现一个“严”字,强调民族平等,因生活习俗不同给予少数民族学生生活适当照顾,以体现民族政策,但不意味着将照顾范畴无限制拓展。在学习、生活、公益活动、社会工作等方面,对少数民族学生尽可能与汉族学生同等对待。无原则的政策照顾、倾斜、优待,只会助长被照顾对象的依赖、懒惰心理,使其他民族对少数民族学生产生歧视心态,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健康成长。

4结语

做好大学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援疆工作的持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广,作为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地方,肩负着重担,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把这项工作列入学校重要工作之一,大胆管理,把这项工作做得越来越好。同时,结合学院自身特点及近十年的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管理经验,对本校及其他兄弟院系在管理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上有所帮助、借鉴和学习。

作者:郭晓雯 芮秀文 单位: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苏州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高校信息化教育管理论文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促成教育与管理双赢发展

高校管理工作所涉及的主体部门较为复杂,工作信息传递的性与时效性更是硬性要求。尤其是高校教育管理覆盖范围广、涉及人数多,学生、教师、行政人员及校外工作的对接,都对管理效率与管理成本的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收支情况也决定了管理效率和效能的上升空间。高校信息化建设在重新整合高校各部门工作业务的基础上,极大地提高了校园运行效率。例如高校新生入学,以往新生办理入学手续烦琐,涉及管理部门如教务处、后勤处、财务处等极为分散,给新生入学造成了一定困扰,但如今信息化建设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学习期间都处于信息化管理的便捷方式中。2013年新生入学季,北京科技大学2013级3000多名新生能够在“迎新网”上完成“电子”报到,新生登录“迎新网”后,填写一张个人基本信息的电子表格,之后入校后的住宿条件、宿舍楼房间号、床铺位置、图书证号等就会地显现出来。新生入校后,学校迎新人员只需扫描通知书上的条码或刷学生的二代身份证即可瞬间完成身份的核验。南开大学2013级4000多名研究生也可使用该校开发的“研究生新生服务网”完成报到手续。以往新生烈日下排队办手续的情况有所缓解,使新生及高校工作人员的压力也大为减轻。但这只是高校信息化建设在管理工作方面的革新,教育方面也同样在制造着惊喜。随着实验教学的大量投入使用,传统实验室已经日益无法满足广大师生的实验需求及提高实验创新能力,各大高校现已陆续研发、使用网络虚拟实验室,以满足各层次的实验需求和目的。虚拟实验室是一种基于Web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开放式网络化的虚拟实验教学系统,是现有各种教学实验室的数字化和虚拟化。虚拟实验室由虚拟实验台、虚拟器材库和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系统组成,可供学生自己动手配置、连接、调节和使用实验仪器设备。教师利用虚拟器材库中的器材可自由搭建任意合理的典型实验或实验案例。近年高校扩招,实验室的使用率和实验设备的耗损率都大幅提高,实验室的供不应求也使学生的理论储备与实践操作产生了分化。高校虚拟实验室的构建及时拓宽了实验操作渠道,这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学习主动性都产生了积极效果。学生只要在网络上即可操作虚拟实验仿真系统和教学系统,使实验操作不再受时间空间限制,在虚拟实验平台达到高校实验教学始终追求的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目的。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带来的技术革新,不断提高着管理效率、工作效率、教学效率及高校核心竞争力,在切实给高校建设带来裨益的同时,日积月累、急速递增的数据量也给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数据积累给高校教育管理带来了什么

信息时代,数据在碎片化信息充斥的信息环境中,给我们提供精准的指导性意见。但随着高校非结构化数据的飞速更新,迫切需要数据积累,却又难于数据挖掘。海量数据库面临解析难题,背后却指示着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效率与质量的答案。上海大学的新生在大一阶段没有具体专业划分,只是根据高考志愿填报的学科大类接受通识教育,大一结束后,每个人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高考成绩以及大一成绩排位等填报具体的专业志愿,学校根据新生填报的志愿分流。2013年9月,上海大学2012级的4400多名学生完成了专业分流。在这次专业分流前,上海大学提供了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以及来自用人市场各行业人才需求等信息,学生可根据往届毕业生就业去向、签约单位以及不同行业的用人需求等数据信息,选择其大学期间所读专业。据专业分流后的统计数据显示,及时志愿满足率达到59.3%,前三志愿满足率达到85.7%,这两个数字都大大高于传统高校先填专业后录取的志愿满足率。新生中,前六志愿都未满足继续被调剂专业的学生比例低于5.5%,而在普通高校,调剂专业平均率为12%。同样,经过2000年-2011年上海大学招收的春考生、秋考生及插班生的平均成绩分析,2012年上海大学决定退出上海春季高考。无论是分门别类的数据组还是10年累计叠加的参考值,都显示着这些数字背后庞大的数据量及繁杂的数据分析。用数据说话,就要有海量数据库做支撑,而随着时间流逝,这将是无法估计的数据量。数据积累、分析,对于高校招生、教育、管理、就业,甚至解决已经出现却未显现的问题,都是影响改革方向的决策之一。面对海量增长的非结构化数据,其数据格式多样、数据存储分散、数据总量大、增长速度快、数据分析难,却是高校提升教育管理效率,引导教育管理改革的参考指标。但数据信息更新迅速,收集不及时、整理不完善、分类不明晰、归纳不科学、分析不专业的情形,又给高校数据整合提出无法一蹴而就的现实考验。数据积累给高校教育管理改革指引着方向,却也设置着障碍。随着数据量的倍速积累,高校信息化建设正在为这一难题寻找着解决方案。

三、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行走在云端

现今高校建设中面临的一大挑战便是学生、教师、行政人员在生活、教育、科研、管理等方面产生的数据资源保有量高速增长问题。随着高校所涉学科的不断扩充,数据资源所覆盖的范围也同期高速增长。各层级、院系、科室间的工作衔接所构成的管理工作网络,同样面临着办公高效、决策精准的问题。而现今在各领域不同程度纵深应用的云计算平台,正是高校相区别于传统技术模式的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云计算是由分布式计算、虚拟化、网络存储、负载均衡等新兴的信息技术融合而成的技术集合,其大规模、高稳定性、虚拟化、高可扩展性、低使用成本等特点正是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计算机应用模式。我国正计划建设覆盖全国、分布合理、开放开源的基础云环境,支撑形成云基础平台、云资源平台和云教育管理服务平台的层级架构。到2015年,初步建成国家教育云基础平台,支持教育云资源平台和管理服务平台的有效部署与应用,可同时为IPv4和IPv6用户提供教育基础云服务。开放共享和数据挖掘是云计算之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应用。高校通过虚拟服务器将数据资源上传至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高校各部门间的信息传递、全国高校共享品质资源、面向社会大众开放的高校数字图书馆,都可以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接收数据资源,优化高校资源的利用率。而作为管理层,高校亟须数据挖掘提供决策依据。如高校招生方式、选修课程设置、就业形势分析等,通过云计算对大数据的提取、存储、分析、发现等数据处理,形成显性的、有价值的情报,结合实际情况一起形成科学的论证,为教育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升事务处理、业务监管、动态监测、评估评价、决策分析等工作的整体效率。

四、结语

国家着力建设高校教育管理云服务平台,是对基于云计算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模式带来的积极效果的肯定。现阶段云服务模式教育平台处于起步阶段,将有更多未开发的应用领域及未知难题出现,例如海量数据存储在云端,如何保障其数据安全,数据加密技术的应用升级是否能够有效遏制恶意攻击带来的数据丢失及泄密。这将是更待深思解决的课题与方向。

作者:李亚翠 单位:吉林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论文

一、来华留学生生源特点

1.来华留学生人数持续增长。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数量和生源国都保持着较快增长。2011年来华留学生总人数为292611人,同比增长10.4%;2012年来华留学生总人数为328330人,同比增长12.2%;2013年来华留学生总人数为356499人,同比增长8.6%。从2013年留学生生源数据来看,来自亚洲的留学生数量最多,来自泰国、哈萨克斯坦以及印度的留学生人数增长显著。按留学生国籍统计,2013年来华留学生人排名前十的国家分别是韩国、美国、泰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尼西亚、越南、印度、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江南大学的来华留学生人数近些年来也是屡创新高;2011年在校留学生人数723人;2012年在校留学生人数772人;2013年在校留学生人数780人;2013年我校来华留学生规模在全国高校排名第128名,在江苏高校中排名第9名。

2.来华留学生结构层次不断改善。

在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留学生的层次结构也在不断改善,学历留学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所占比例在不断提高。其中2011年来华学历留学生人数为118837人,占留学生总人数的40.6%;2012年来华学历留学生人数为133509人,占留学生总人数的40.7%;2013年来华学历留学生人数为147890人,占留学生总人数的41.5%。而我校2011年来华留学生中学历生人数216人,占留学生总人数29.9%;2012年来华留学生中学历生人数238人,占留学生总人数30.8%;2013年来华留学生中学历生人数272人,占留学生总人数34.9%。

3.来华留学生专业结构相对集中。

随着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增长和结构层次的持续改善,学历生所选择的专业结构也在改变。目前有西医、工科、文学、管理、经济、中医、法学、教育、艺术、理科、农科、历史、哲学等13学科招收留学生。其中留学生选择的主要专业学科为医学、工科、文学、管理和经济。江南大学凭借其在轻工领域(尤其是食品专业)的优势,来我校就读的留学生中以工科专业居多。2013年我校工科专业的留学生186人,占学历生总人数的68.4%;其中食品专业的留学生达114人,占学历生总人数的41.9%。我校管理学留学生人数仅次于工科专科,2013年管理学留学生人数达46人,占学历生总人数的16.9%。

4.来华留学生规模、层次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虽然近些年来华留学生的规模和教育层次都有持续的提升,但仍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存在差距。①留学生规模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目前我国来华留学生数量仍远低于美国、英国、德围、法围、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此外,来华留学生在全球留学生中所占比例较低。以美国为例,2013年美国国际学生人数为81.9644万,我国同期来华留学生人数为35.6499万,仅占美国同期留学生人数的43.5%。②来华留学生的教育层次相对于教育发达国家偏低,近年来,来华留学生中学历生的比例虽然在稳步提升,但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2013年我国共接收专科生2004人、本科生105284人、硕士生30828人以及博士生9774人,学历生人数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41.5%;而2013年同期美国本科阶段学生340276人,研究生312447人,学历生在留学生中的比例高达80%。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沟通障碍与文化冲突问题。

①沟通障碍:大多数来华留学生基本没有经过正规的汉语培训,来到中国后短时间内仍不能以汉语为沟通手段,这种沟通障碍造成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隔阂,对于不同文化的沟通交融有着很大的限制。②文化冲突:由于各国文化环境的差异,来华留学生与中国本土学生在价值观、宗教信仰、行为规范、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尤其是在理解中国国家政策和学校规章制度上,留学生很容易运用自身惯有思维模式去认知外来信息,在交流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认知上的偏差,最终导致矛盾的发生。

2.部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学校的一些行政管理人员的个人综合素质不高,缺乏责任心,主要体现在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态度僵硬,办事拖拉,遇事相互推卸责任。此外大部分管理人员不会说英语,导致与留学生沟通困难,其中有些管理人员会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无形中给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3.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较为落后。

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的日益增加,高校中留学生所就读专业院系和教育层次也越来越广,但大部分专业院系都没有设立专门的留学生管理岗位,在教育管理上基本照搬本国学生的管理制度和培养模式,因此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在专业院系层面上难以开展。这种教育管理模式因为忽略了留学生实际的文化背景等因素,使得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教学效率普遍不高。

三、对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1.在留学管理工作中要加强跨文化的理解与沟通。

对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进行管理的前提就是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在管理中要了解他们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饮食习惯和语言禁忌;遇到管理上的问题决不能只是用规章条例来一味的“管”,要学会用理解的态度和他们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案。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信仰和宗教,存在文化差异,只有相互理解、不断沟通,才能化解文化冲突,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2.建立留学生突发事件预防机制和处理机制。

①加强入学安全教育,组织留学生学习校纪、校规、教学管理规定等;定期安排公安部门出入境管理处来校宣讲我国法律、法规以及卫生检疫规定、签证办理程序等条例,让留学生从一开始就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预防留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②建立校园预警机制,通过走留学生群众路线,和留学生打成一片,随时了解学生情况,一旦发现不好的苗头,立即进行沟通并处理。具体可通过以下途径:①通过留学生干部了解他们的动态。②与宿管工作人员定期沟通,了解在校留学生的情况。③丰富留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引导其多参与“正能量活动”,减少留学生参加违纪、违规活动的可能性。③制订留学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设突发事件管理队伍,可在已有管理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留学生具体情况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建设具有专业化水平的突发事件处理队伍。

3.重视来华留学生教育,捋顺留学生管理思路。

来华留学事业的发展,不仅仅关系到国家间文化与科学技术的交流,也是大国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以及国家应给予来华留学更多政策上的扶植,才能进一步扩大来华留学生的规模;通过加大资助力度吸引更多的外国学生来华,逐步提升学历留学生的比例,从而提高来华留学生的层次和质量。此外还要进一步梳理留学生管理思路:①建立学校层面的留学生管理协调机制,努力促进学校各管理部门间的协同创新。②完善整套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如学生签证管理、档案管理、学籍管理、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宿舍制度等。③在课程教育方面,要制订合理的课程与教学计划,使用合适的教材,建立留学生教育教学评价体系。④在对留学生的管理模式上,要坚持采用以教学管理为中心,行政管理为辅助的模式。

4.建设专业的留学生辅导员队伍。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规模、结构的变化给留学生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以往留学生办或外事处可以包揽从招生到离校全过程的日常行政管理以及教学工作,但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这个越来越庞大的留学生群体。留学生多与教师少,管理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与管理体制不顺、水平不高的矛盾日益凸显,“趋同化管理”成了当下很多高校采取的有效方式。将管理中国学生的辅导员制度引入到留学生管理中,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留学生辅导员能更加贴近留学生,因此这也是目前被普遍认为较高效、也是最能体现对来华留学生人文关怀的一种管理模式。在新的形势下,建设留学生辅导员队伍是留管工作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的重要内容。辅导员给留学生留下的印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留学生对学校乃至中国的印象。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留学生辅导员的作用,让留学生辅导员成为留学生和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让留学生辅导员成为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

四、结语

总之,我国来华留学生的教育事业任重道远,唯有认真分析问题所在,然后有针对性地逐个解决,才能更好更快地推进其稳步发展。

作者:甘超 周伟 单位:江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网络平台下高校教育管理论文

一、高校普及网络平台沟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通过构建新型的网络平台沟通方式,有助于促使教师主动提升多媒体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在信息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各高校对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教师能紧跟时代步伐,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发展。但是目前各高校还是有一批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受到年龄、思想等诸多条件的限制,没有给予网络技术足够的重视,导致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枯燥、手段落后,不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和学生开拓性思维的发展,最终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网络平台沟通方式的普及则有助于帮助教师自觉提高认识,掌握新型教学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创新课堂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扩大课堂容量、提升课堂效率。

2.通过构建新型的网络平台沟通方式,有助于营造和谐互动的良好校园氛围。

众所周知,校园氛围是影响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代表着一所大学的特色和声誉。而高校通过构建新型的网络平台沟通方式,在增强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同时,也大大密切了学生与学校以及教师与学校之间的良好关系,真正形成了教师、学生、学校三者同心、三位一体的新型多元关系。这一新型多元关系的建立,调动了学校管理方的热情和参与度,提升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性,鼓励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实现了三者的和谐统一,最终有利于营造一种“重和谐、多沟通、勤互动”的良好校园氛围,可谓一举多得。

二、高校网络平台沟通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网络平台沟通虽然具有方便快捷、形式多样等诸多优点,但由于目前缺乏对网络秩序的规范措施,网络管理相对较为混乱,高校在采用网络平台沟通方式的同时,很有可能会因管理不善、缺乏经验等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具体而言,当前高校网络平台沟通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

众所周知,当今网络世界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互联网虽然提供了各种品质资源和形式多样的交际、交往手段,但也出现了虚假信息泛滥、不良新闻众多等现象。因此,高校在使用网络平台沟通时,应自觉遵守国家、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做到科学、合理、文明使用互联网,并能够自觉同违反互联网法律法规的行为作斗争,以实际行动为营造一个和谐、清洁的互联网世界做贡献。

2.选取合适的网络资源。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加剧了信息的增长和传播速度。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只有合理取舍才能真正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并实现资源、精力的较大化利用。有鉴于此,在使用互联网平台沟通时,高校应有明确的目标,因地制宜地选取合适的网络资源,避免精力、财力、物力的浪费。

三、高校教育管理中合理利用网络平台沟通的措施和建议

1.师生之间应构建平等、民主的新型互动关系。

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方式不同,网络平台沟通的较大特点是打破了交流双方一对一的关系,同时也将学生和教师置于同一平台上。在这一交流平台上,师生之间平等、民主,有利于消融师生之间的隔阂,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主动作用,引导学生通过QQ、微博等方式进行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沟通和交流,主动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在学习、工作过程中的想法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实现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另一方面,学生更应该发挥时不我待的主动精神,把教师当成自己学习上的导师、生活中的朋友,积极拉近师生距离。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多通过各种网络沟通方式来实现与教师的交流互动,特别是遇到生活和学习中的难题时,应及时向教师寻求帮助,虚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避免走弯路。通过这种新型的互动交流模式,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交流、沟通的主体,从而有助于发挥学生在交流互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真正能够构建一种“学生关爱教师“”教师关心学生“”师生互相理解”的师生关系,这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都将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

2.师生之间应建立起多样、的互动体系。

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今天,衍生出了众多的沟通手段、方式,如微博、微信、博客、QQ等。尤其近些年,随着移动终端的日渐普及,人们的网络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如QQ是较为传统的即时通信工具,实现了交流双方的即时互动和在线交流,比之之前的各种交际工具具有变革性的意义。再如博客,适合“长篇大论”,能够较为完整、、详细地表达个人观点和意见,同时博客相对应的评论栏目也增强了作者与受众的互动性。而微博这种沟通方式则“言简意赅”,其“短小精悍”的内容和“精雕细琢”的标题,在表达作者明确观点的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彰显了本人的特点和个性。微信则是近些年刚刚兴起的互动沟通形式,其交流过程突破了书面文字的限制,同时其“长话短说”的特点也对沟通双方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点提炼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上几种沟通方式都是基于网络平台沟通而衍生出来的,各具特色、互不相同,师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应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最适合的沟通方式,将网络平台沟通的作用发挥到较大限度。

3.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为网络平台沟通机制的高效运行提供基础。

高校教育管理网络平台沟通的顺利实施需要健全的体制机制作为保障。现阶段,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逐年提升,很大程度上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和相关配套制度的发展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相关部门不能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和健全体制机制等方式来为网络平台沟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就可能使该交流平台置于一个危险的外部环境中,既不利于保护师生的隐私,同时也对其交流和沟通产生了不利影响。有鉴于此,管理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工作制度,如就某一热点话题进行讨论时,尽量安排专职教师值班,既保障了发言者正常的言论自由,同时又能将一些敏感、重大的言论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了话题、议题的过早、过快扩散,从而有助于保障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安稳民众的焦躁心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政治意义和作用。

4.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众所周知,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应用发展日新月异,二者之所以能保持高速、稳定的增长态势,背后离不开专业队伍的强大支持和硬件设备的有力支撑。同样,网络平台沟通在高校的有效应用也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鉴于此,高校管理部门应增强对高素质教师的重视程度,千方百计引进专业素质过硬、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并为他们的正常工作提供一个宽松、活泼的氛围,以此激发其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为高校网络平台沟通的建设奠定坚实的智力基础。同时,学校还应加大对相关基础设备的投入力度,为网络技术的升级和网络平台沟通的开拓性发展奠定坚实的硬件支撑。

作者:何芳 傅惠群 单位:江西省教育厅江西教育考试院中招处中考室 江西省教育厅江西教育考试院自考处

民办高校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论文

一、民办高校学生参与型教育管理的现状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学生主动参与高校管理的意识逐渐增强。从微博、微信互动到舆论导向,无不活跃着学生的身影。他们利用新媒体的平台,自由地发表言论,并形成一定的行为意识,在实际中参与学校的管理中来。但事实上,由于民办高校的特殊性,学生参与的范围和深度受到一定限制。民办高校为了确保学生安全和教学管理秩序的稳定,确保学校顺利快速发展,只在某些方面,如图书馆管理、餐厅管理、参与教学过程,以及参与教职工的选聘等。而更深层次的如学校的政策制订、决策管理、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参与度不够甚至没有参与权。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参与学校管理有很大兴趣,但有大部分学生认为由于受自身能力的限制,在某些方面并没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对自己参与学校管理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自信心不足,而在参与学校座谈活动中,参会的大多为学生干部,不能代表学生利益反映大家心声。而团学组织被认为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首要途径,学生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并在这个平台上提升自己,煅炼自己,从而在参与过程中赢得更多的话语权。因此,在实行参与式管理中,就需要高校管理者积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其参与能力,形成较为成熟的个性心理,提升其阅历和知识面,提供相应的培训和实践机会,使学生的参与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升其主人翁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等,促使学生成长成才,并在学校的民主管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引入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的途径

“参与型”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旨在鼓励学生参与、激励学生参与、为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提供服务、创造平台,使外化的力量逐步内化成学生自主、自觉的参与行为,从而实现学生个人需求。参与型教育管理的途径的前提是尊重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并提供意见或信息反馈渠道。在引入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中,通过对学生骨干合理化授权;通过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竞赛或二课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参与平台,提升了参与的管理效果;通过课堂参与,力促师生平等,共同营造参与氛围;通过多渠道的反馈途径,广开言路,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等途径,使学生有使命感和追求公平的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参与度。

三、民办高校参与型管理的参与内容

1.主动参与校园管理。

结合学生社团组织,根据其不同社团的性质,组建不同职能的学生队伍,由学生骨干管理学生队伍,并由指导老师结合学生的意见和学生队伍性质,建立参与制度,从不同层面、领域给予指导,并形成长效机制,形成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管理队伍,不仅在管理中实现了育人功能,也在参与过程中提升了参与度,实现了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使学校的发展更加科学和谐。大学生思维活跃,易接受新的思想和理论,更容易有创新的做法和创意,比如,在参与校园管理中,主要借助各种学生组织进行具体参与,通过座谈会、新生参议会、微博、微信等多媒体手段表达自己的诉求,学生组织收集到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后,反馈给相关负责人并在后期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答复和回馈,从而优化学校管理,更能实现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2.参与教学过程。

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即利用课程的实践性、趣味性、综合性,在老师的组织、策划和设计下,学生参与课程设计、进行课题讨论、课件制作、学生主讲、教师补充的形式完成课堂授课。这种方式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成为学习主人的真正乐趣和与老师、同学共同探求知识的幸福,是对以往“填鸭式”教学方法的彻底颠覆;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的平台和能让参与行为成为现实的条件,与此同时,保持反馈渠道的畅通,通过评教等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3.参与学校组织。

在校园文化组成中,学生组织是最活跃的组织,也是校园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校学生会、校团委,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根据上级下发的文件,积极主动地开展系列活动,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组织活动中,对校园的稳定和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有重大意义。从学校到各二级学院,都有学院的学生会和分团委(团总支),大到活动的策划,小到活动的场地的选择,对活动各个环节的设定与协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活动中融入了学生的心血和才智,在参与过程中建设着校园文化,丰富着校园文化的内涵。

四、民办高校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的运行机制

民办高校在构筑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有效运行机制的重要性,着重在激励、保障、监督和约束机制上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参与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尤其要重视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这样才能使机制进入良性循环。

1.激励机制。

构建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需要强有力的激励机制,才能保障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有存在感、有成熟感,才能激励更多人付出更多的热情主动参与到管理活动中去。应根据不同学生群体,出台相关的激励制度,使学生在参与管理中受到关注和重视,且确实在参与中受益,在参与中真正促进学校管理的健康发展。

2.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是参与式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顺利实现的前提条件,需要为营造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良好环境,为学生的参与提供条件和搭建平台。作为民办高校,学校要把“参与型”在各单位的落实情况作为该单位学生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各学院学生工作的负责人员和各系部主任或负责人要成为本单位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直接责任人,并将此纳入绩效考核的范围。这样,从上到下,各个部门都能重视参与管理,做到了以学生为本,为学生负责。并且,在学校新生入学教育中,安排专门环节介绍学校“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并且让学生做军训教官,或军训助教,为新生军训服务,激发学生参与愿望和热情,并拔发相应的经费提供保障。

3.约束和监督机制。

在推行学生参与学校教育管理中,避免流于形式,形成诟病,学校还应该健全约束和监督机制,着重落实与督促,形成专门的考评小组,通过定期不定期地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各二级学院在实行中存大的问题,吸纳大家的意见,特别要关注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评优推优、奖助学金发放、后勤服务等重点环节,做到透明公示、渠道畅通、反馈及时,鼓励学生参与到推进学校管理的民主进程中来;在制订与学生有关的管理制度前,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充分发挥学生代表大会和学生会在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更好地维护学生成长的合法权益。

五、民办高校采用参与式教育管理的意义

1.丰富了大学生思政工作隐性化策略。

“参与型”学生工作模式通过鼓励学生在“校园管理参与、组织服务参与、教学过程参与、实践历练参与、职业准备参与和文化建设参与”中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真正成为有着自我教育能力的“教育主体”,并在充分自主意识的支配下,自觉自愿或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的内容,最终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目的和手段的潜隐性。

2.是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选择。

由于民办高校的特殊性,它在人才培养、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与传统的本科高校有一定的区别,因此,在管理模式上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符合民办高校发展的路子。而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在民办高校的管理中是非常实用的、有效的。它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既有利于促进高校民主化管理的发展,体现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又利于学生的自治能力的发展。

3.凝聚教职工的向心力。

促进学校良性发展无论是教职工还是普通学生,通过参与学校的管理、组织建设、参与教学过程等途径等形式,以主人翁的意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各种有效机制的保障下,能提高教职工的职业幸福感、学生的成就感以及对工作的自豪感,因此,参与管理可以凝聚参与者的力量,促进学校的发展。

六、民办高校参与式管理的发展前景

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具有较大优势,在民办高校的管理中,管理工作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具备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独立生存的能力,从而实现人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要,服务地方。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担供了锻炼才智的平台,为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氛围。尤其在民办高校中,正处于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期,施行参与型”教育管理模式是学校管理的新形势。通过实行参与型学生管理模式,确实做到以学生为本,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强化了学生管理的服务意识,发挥了学生“主人翁”精神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参与中增长才干,有助于成长成才,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做人、做事,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采用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正是新时期落实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对探索适合本校人才培养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提供有效借鉴,值得在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教育管理中推广和应用。

作者:潘丽娜 单位:黄河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高校教育管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文

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以学生为中心,树立服务理念

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树立服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尊重学生,对于学生不喜欢的教育方式,比如,批评式教育、灌输式教育、传教式教育,要予以取缔,通过与学生谈心交流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问题所在,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同时,坚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教育管理与实践的结合,摒弃脱离社会实际的内容,反对只对学生进行理论传播,而忽视社会实际的教育行为,立足学生的实际,积极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力图增强教育内容的现实意义,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同时,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要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做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要能够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能够立足学生的发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

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要积极构建生活化的教育模式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要能够积极创新教育管理模式,能够以学生生活为中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与生活密切联系,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力图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进行教学模式创新,以此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活观,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时,思想政治管理可以实现从课堂教育到生活化教育的转移,教师认真研究书本教育内容,把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融入到生活活动中去,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知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会这些教育内容,发展学生的思想认识。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展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学生成为知识点被动接受者,而实现生活化教学模式,就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能够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明白善恶,辨别真假,培养学生的高尚的人格,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比如,现在很多学生都是享乐主义者,要引导学生摒弃这种观念,就要使学生参与社会劳动,学校可以多为学生联系一些假期或业余时间的短期工,使学生能够通过辛勤工作,体验到父母的不易,感受到享乐主义是可耻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活化教育模式的实现,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基础进行设计,这种教育模式的实施不是为了加大对学生思想的钳制,相反,是为了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自由探索,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发展自己的认识。这种教育模式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要突出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内容要强调理解和包容,只有真正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要积极构建民主参与的开放式管理模式

民主参与开放式的管理模式的成功构建,需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的主动性,作为教师,要精心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内容要有针对性,同时要有吸引力、感染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成为德智体美劳发展的人才。教育者和被教育着在这种开放式的教育过程中,地位是平等的,只有他们共同参与其中,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管理中,选择教育内容,相互之间共同决策,共同制定好的教育措施;相互交流,不断沟通,才能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这种教育模式要能够改变传统的校、系、班三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立足开放性和服务性,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积极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教育,促进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学生的发展。

四、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其成功实施,都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创新,也不例外,需要建立一支以思想政治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为主体的专兼职思想政治教师队伍,这些教师与学生进行密切接触,更有利于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队伍,需要有过高的政治素养,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能够与学生打成一片,具有的领导才华,作为学校,要对这部分教师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和业务素养,更要通过有效的策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够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力量。

五、结语

总之,在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通过管理教育促进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升,不断完善学生的思想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真正成长德智体美劳发展的人才,成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作者:王海燕 单位:九江学院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论文

一、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竞争更加激烈,招生工作压力更大

从我国当前高校继续教育形式来看,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高校继续教育已经得到社会的进一步认可,已经成为众多社会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的选择。因此,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迎来了更大的市场需求。但同时,随着高校继续教育的火热,也极大的增加了高校继续教育的竞争力度。一方面,受到市场需求的刺激,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推出继续教育,在极短时间了改变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另一方面,在国家教育部门的推动下,也有着更多的高校开始发力,进而对继续教育的市场造成冲击。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着竞争更加激烈的现状,也就对各个高校的继续教育招生工作打来更大的压力。

(二)校外函授站的管理不力

另一方面,在市场上发展的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为了扩大市场,为了从招收的渠道实现再发展,不少高校建立了校外函授站,通过异地办学的方式来吸引异地的学生,进而扩大市场占有率。这种校外招生的方式曾取得较好的成绩,为我国高校的继续教育提供了极大助力。在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加,高校为了提高招生人数、降低办学成本,进而扩大经济效益,个别站点没有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和教学,一些高校也放松了对站点的管理和监控。在这种背景下,校外函授站点的办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甚至部分站点只是以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开展工作,对教学质量没有较高的要求。这就使得学生及家长对高校继续教育的信任度降低,直接导致校外教育的招生工作更加困难。同时,随着各大网校的开办,其对于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也造成不可忽视的冲击。

(三)重视程度不够

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高校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特别针对于著名的高校,其往往认为继续教育不是主流的教育,而只是学校创收的一种手段。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大部分高校没有认真对待继续教育,也就没有在方针政策的制定、人财物等资源的调配等工作中重视校外教学。这就直接导致高校继续教育的制度相对落后、管理体制相对混乱,也使得高校校外教育始终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建设,失去人力、财力的有力支撑,校外教育的办学质量也始终难以提升。

二、我国高校校外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究

(一)推进高校继续教育的品牌建设

首先,要解决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所面临的问题,相关管理者就必须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问题。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参加继续教育的人即消费者更加看重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其参加高校继续教育的主要目的无疑有两点。其一,通过相关考核获得更高的评价或证书,以此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其二,通过认真的学习,真实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无论从消费者的哪种消费目的来看,其都希望自己报名的继续教育有着一定的名气,能够更进一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因此,推进高校继续教育的品牌建设是促进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有力手段。通过品牌建设,各个高校就能够对社会人员产生更强的吸引力,能够极大的增加自身的竞争力,为招生工作降低压力。这就需要各个高校认真对待继续教育的发展,可以为继续教育输送高素质的教师,通过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来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同时以高校自身的品牌效应来为本校的继续教育打响名气。

(二)加强制度的建设

另一方面,要推动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就离不开制度的有力支撑。因此,各个高校应该加强继续教育的制度建设,通过明确的方针和制度进行管理和控制,不但要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约束,也要能够有效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激情,以此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首先,各个高校应该在重视继续教育发展的前提下,针对权、责、利的划分来进行制度建设。通过明确的制度,才能够维持高校的传统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的平衡,并在两个系统间充分协调各种资源,避免出现因为权责不清产生纠纷和矛盾。其次,各个高校应该加强对继续教育的监督和管理,特别是针对校外函授站点。从某种意义来说,校外函授站不但是高校继续教育的新前线,同时也是高校的招牌,直接影响到高校本身的信誉。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校外函授站点的监督,应该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进行监督和管理,以此达到约束的目的,最终促进校外函授站的正常发展,促进高校继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各个高校应该通过有效的激励制度对员工的积极性进行调动。通过一定的激励手段,高校才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高校继续教育的招生、教学等方面的工作效率,以此提高社会的认可度,促进继续教育的发展。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着众多困境,极大地阻碍了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这就需要众多高校管理者和相关工作人员针对其中的困境,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总结,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促进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

作者:梁志平 单位:吉林大学商学院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论文

一、传统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难落实、难持续

由于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去向很难及时掌握,再加上很多毕业生流动党员很少与流入地党组织接触,甚至出现单位党组织不知道员工党员身份的情况。因此,很难建立起高校与流入地双方有效互动的机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管理。同时,由于毕业生流动党员所在学校学生党支部的频繁拆分、流动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再加上专职党务工作的人数少但工作多,高校基层党组织很难为每位毕业生流动党员指派固定的联系人,定期与其联系。传统的管理办法需要党组织主动与这些流动党员联系,这需要大量的人员、经费、场地、时间等,按高校现有的情况,这些条件都难以满足。因此,造成了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很难落到实处,达到长效性和持续性,特别是一些毕业生流动预备党员的考察和进一步培养工作难以落实,转正难以履行正常的组织程序。

2.教育难适应形势发展要求

高校的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没有充分认识到在校学生党员教育与流动党员教育需求的差异性,在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上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毕业生流动党员走到工作岗位后,在市场经济带来的价值多元化、利益多样化的影响下,随着不断接受新鲜事物,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单一走向了多元,高校党组织对党员常规的教育并不能贴近他们的思想实际,显得单一、空泛。同时,传统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大家集中学习,由于毕业生流动党员流动、分散的特点,很难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集中,传统的集中上课、统一培训、一起过组织生活等的静态性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这一群体。

3.组织活动难开展

经常性的组织生活是毕业生党员提升自身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根据调研情况看,毕业生流动党员毕业离校后有的居无定所;有的远离学校所在地;有的漂洋过海,出国深造;有的虽有固定的住所,也离学校不远,但却没有主动与学校党组织保持联系;有的在社会不主动亮明身份,把自己混淆等同于一般群众,缺乏参加组织生活的主动性。高校党组织要经常组织他们开展活动,也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4.模范作用难发挥

一般来说,高校毕业生党员在校期间都是学校的分子和学习骨干,他们在校期间往往在各方面起着先锋模范作用。但是步入社会后,部分党员由于没有及时落实组织关系、参加组织生活,渐渐地把自己游离于党组织之外,以至于长期缺少组织的关怀、指导和监督,其中一部分党员逐渐丧失了组织观念、淡漠了组织纪律、放松了自我要求。因此,这部分党员的先进性作用也就很难得到体现和发挥,甚至有的还会产生消极心理,对社会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

二、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由于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需要,亟须创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网络的管理、学习、交流已经成为潮流和趋势,这就为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提供了一个新阵地、新思路。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年学生获得知识与信息的主渠道,运用网络加强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具有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结合互联网不受时空限制,方便、快捷等特点,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创新思路,积极探索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1.构建全国统一联网的党员身份识别管理系统

目前,我国通过使用《中国共产党党务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基本实现了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现代化管理。但是,该系统还不够充分,并没有真正实现全国统一联网和各方面的全网络化管理,而只是各级党组织单独的管理系统,党员数据的统计不够,党员查找、信息检索等不够迅速、方便。由此导致的党员管理效率低等,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学生党员的管理教育。因此,要逐步构建全国统一联网的党员身份识别管理系统,通过给每位党员建立一种终身使用的个人独有的专门代码,将党员党费缴纳、党内表现、参加党组织生活、工作业绩等现实表现都记入管理信息中。在授权范围内,全国各基层党组织在该系统上均可查询到党员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现实表现,并实现党员组织关系跨地区网络接转工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党务管理信息的共享。同时,在毕业生离校时,对符合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的毕业生党员发放流动党员电子活动证。活动证里面包括毕业生流动党员的一些基本信息,方便其持证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活动、缴纳党费等。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党组织与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之间的即时交流与互动才能真正实现。

2.构建动态的网络毕业生流动党员专题网站

传统面对面的集中交流和教育,已远不能适应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的需要,要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特点,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努力构建设置合理、内容丰富实用的毕业生流动党员专题网站。一是可以建立“网上党支部“或者”网上毕业生流动党员之家“。通过在网站中开设毕业生流动党员网页,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电子档案,设立开辟网上党校、党务动态、政策法规、思想交流、党员风采等专栏,上传各种学习资料、宣传党的思想和政策、展示毕业大学生党员的事迹等栏目,加强与毕业生流动党员之间的联系,吸引他们主动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二是可以开设“网上论坛”等互动平台。通过毕业生流动党员QQ群、手机短信网、微博、共享电子邮箱、服务热线等建立网络互动平台,开展各类学习和交流活动,如定期向毕业生流动党员发送资料、通知,开展虚拟的组织生活即把“”等移到网上进行,通过网络每季度向组织提交电子思想汇报等;同时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向毕业生流动党员免费提供各种教育、服务,增强其与党组织的联系沟通、学习讨论和思想交流,从而努力实现无障碍交流,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加强网络党建工作队伍建设

针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现状,强化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还应该从健全组织着手,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流而不散、流而不乱的组织机构。网络时代,作为高校党建工作者,不仅要用具备先进的理论,熟悉党务工作,还必须熟悉网络技术,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因此,高校党委必须从编制和经费上予以保障,选配有党务工作经验的人员,作为专职党务干部管理毕业生流动党员工作;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党建工作队伍网络运用方面的培训,努力构建一支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过硬,同时又能扎实的开展“网络党建”的网络党建工作队伍建设,为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提供组织保障。

作者:段晓萍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安全工程学院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改革的意义

1.经济功能。人是各种活动的主体,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和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速度。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对经济基础产生能动作用,能够将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激发人们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保障,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为社会经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经济主体提供精神动力与道德激励。

2.文化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传递思想道德信息,传承中国上下五千年思想文化传统,增强人们互相理解、情感交流和团结协作,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思想形成、发展、变化产生一切文化因素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门有着严密的科学体系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文化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通过人的精神和文化机制发挥作用的“力”。

3.发展功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人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个人的成才和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当今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材,大学生要不断发展自我,培养成才意识,正确进行人生的自我设计,建立诚信与社会责任感。高校要用现代知识来充实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现实,更有时代感。注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解疑释惑,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树立现实生活中的先进典范,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注意发现、培养、宣传自己身边的典范,这会使学生更容易受到感染,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政治思想方面的成熟,缩短其走入社会、实现角色转换的适应期。

二、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思想教育和教育管理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要抓住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我国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上还存在环境干扰、缺少制度建设和教育团队整体素质偏低等一些问题。

1.环境干扰问题。当代的社会环境复杂,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越来越多,积极的社会环境能够促进大学生的思想健康,消极的社会环境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严重影响,从而降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互联网在给学生的学习、交往和娱乐提供便利的同时,学生极易沉迷于网络的虚拟性、刺激性、隐蔽性、趣味性中,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和不良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正常推动造成一定的干扰。

2.缺少必要的制度建设。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代表着高校的软实力,学校的发展建立在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以及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上,目前大多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无序,缺少必要的管理规章制度和精神内涵,规章制度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实施和参与管理工作的法定依据和保障。一些高校没有制定出关于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办法,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课余生活上,学生需求多以娱乐为主,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枯燥和逆反心理。

3.教育团队整体素质偏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就是为了实现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管理原则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计划地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团队要定期参加统一的培训,加强团队的稳定性,协调教育团队的专业化水平、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合理调配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健康思想。

三、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上应采取的对策

1.要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作用及影响。高校要配合社会发展,在教导中要积极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改革,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重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教导学生拥有社会存在感和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对他人及社会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自由表达情感,理解和接受对他人的情感,信任和尊重他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团队的建设。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和学生管理干部队伍的组织建设,提高教师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的思想道德修养,定期组织思想培训,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

3.要对高校学生加强实践教育。当代社会发展速度快,日新月异,学校要为学生创造大量的社会服务与课外活动的机会,接触社会,增加实践性和服务性,在实践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时修补学生漏洞思想,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增强学生的道德责任感。

4.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合理的运用网络手段,拓宽教育管理的渠道和空间,帮助学生从网络上吸收积极健康思想,重视校园网的建设,校园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利用网络的强大作用,把握主动权,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并规范学生的行为准则。

5.要把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育与管理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理解并尊重学生意愿,重视每位学生的价值。

四、结语

当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教育并存,保持传统教育的优势,摒弃传统教育的不足,合理有效的教育与管理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虽然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有针对性的逐一进行解决,本着教育与管理工作相结合的思路,就一定能真正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作者:和洋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

一、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1.数量庞大的独生子女大学生给高等教育管理带来挑战。目前在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他们在溺爱中长大,在家庭中享受小皇帝、小公主的待遇,以自我为中心,对家庭依赖性大;组织纪律性差,生活自理能力较弱,身体和心理素质也比较差,缺少集体观念和互助友爱精神;在学习上缺乏刻苦钻研精神,道德观念、感恩心理不足,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等。如果不能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他们的价值观很可能出现偏差,如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过多地注重自身利益、责任意识弱、奉献精神不足、没有理想和目标等。这些都给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

2.社会、家庭、个人等原因给学生带来心理问题。社会竞争激烈和金融危机引起部分学生的就业焦虑;来自离异家庭的大学生常常有心理阴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顾虑较多,心理压力大;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也会引发自卑心理;因为恋爱失败而产生消极厌世心理的学生大有人在;等等。心理问题会对学生生活、学习和就业等方面造成影响,继而产生新的问题,形成恶性循环,严重的会酿成人身安全事件。学生心理问题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3.校园周边环境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校园周边环境日益复杂化,网吧、酒吧、舞厅、室等各种娱乐场所在高校周围随处可见,各种诱惑接踵而至;社会无业人员在校园周围大量散居,治安力度不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压力。和中学阶段相比,大学时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学生拥有大量自由支配时间,很多刚入学的大学生一下子无所适从,很容易变得慵懒,甚至沉迷于诱惑中,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严重影响学校的学风建设。

4.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价值观和人生观存在偏差给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困难。改革开放使我国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但在社会风气、价值观念等方面也产生很多副作用,如个人信仰迷失,形式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横行,这给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带来很大负面影响。大学生在思想上表现为攀比心理、敌对心理、得过且过心理,很少考虑为社会、他人、家庭奉献什么,更多考虑的是从社会、他人、家庭得到什么;在行为上表现为学习不努力、盲目跟风、采用不正当手段竞争、自由散漫、考前临时抱佛脚等。理想和价值观的缺失,使部分大学生无心学习,整日沉迷于游戏或恋爱中,这给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二、新时期学生教育管理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宣传正能量,激发学生远大理想。理想是人生追求的目标,是人前进的动力。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理想,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才,是高校的政治责任和义务,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对于促进社会、校园与学生个人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现实和历史意义。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在发挥过程中对社会就越有益。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要着眼现实,展望未来,大力宣传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的、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价值观,并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从低到高,循序渐进,促使学生朝着理想不断奋进,在道德上养成良好的品德,在社会理想上志存高远,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2.建立健全与新形势相适应的各项规章制度。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应对,在国家有关高校学生管理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一整套涵盖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把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引导、激励、约束放进高校的培养目标中。制定的管理制度要量化、细化,具有可操作性。切实可行的大学生管理制度是维护高校正常育人环境和教学秩序的必要措施和基本条件。

3.重视情感管理,创建人文和谐的校园氛围。情感管理指通过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联系和思想的双向沟通,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使学生主动配合,心甘情愿地服从规范,接受管理。教师要充分发挥人格魅力,以真挚的感情对待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化解学生的消极、不良情绪,使学生努力学习,健康成长,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情感管理可以建立起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激发出强大的精神动力,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在实施情感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教育管理工作稳定高效。

4.正确看待大学生的性格和个性,切实做好心理工作。现在的大学生个性鲜明,在高校管理工作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赞许、认可,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尤其是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和成绩落后的学生,更要引导他们认清自己的优势、特长及不足,鼓励他们自尊、自信、自强,使学生感受平等、自由和温暖。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是由一些实际问题引起的,教师要深入学生宿舍,走进学生课堂,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蹲点等多种形式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真实了解大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关心他们的合理需求和实际困难,做学生的贴心朋友,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使学生放下心理包袱,全身心投入学习。

5.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活动,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高校应该在整治校外环境方面加大力度,使校园周边环境得到净化,让大学生有一个舒心的学习环境。更为重要的是,高校要通过开展学生感兴趣的科技、文化、教育等活动,把学生从网吧、影院、娱乐场所吸引过来。经常聘请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开展学术交流,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各学科研究的前沿内容和近期动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掌握科学的方法;鼓励学生参加有实用价值的技能证书的考试,给学生就业提供必要的帮助,使学生能够在就业中占据优势;在校园中应有计划地成立相关社团组织,如大学生艺术团、书法协会、文学社、摄影协会、动漫协会、英语协会等,通过这些社团有组织地开展各种展览、比赛、交流等活动,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丰富校园课余生活,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同时,还要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勤工助学、社会服务、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意志,提高抗挫折能力,在活动中也会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社会价值,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为将来走入社会奠定基础。

6.开展学生自律工作,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美国有个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一群小孩子在同一个房间里,并放上糖果,告诉他们等工作人员回来以后再吃,然后用隐藏的摄像头观察他们,发现只有少部分孩子克服了糖果的诱惑,以后工作人员跟踪调查,发现没吃糖的孩子成人后在事业上大多都很成功,而吃了糖的那部分孩子很少有成就,并且失业率很高。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自律的重要性及其对人生的影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随着高等学校大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倡导学生自觉自律势在必行。高校要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也可以把学生会中具有明显管理职能的纪检部、生活部等组织分离出来,成立大学生自律委员会等组织,加强对学生自律方面的指导、检查和引导。教师和辅导员带头自律,并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使学生认清形势,做到真正自觉自律。通过倡导学生自律,引导学生自我管理,有利于形成优良的学风、班风和校风。

7.转变管理理念,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氛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学生管理必须转变观念,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重视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表现为思想活跃,不因循守旧,富于创造性和批判性,具有标新立异和独树一帜的精神和追求,能敢想前人没想过的事,敢创前人不曾创成的业。高校要敢于放手,努力创建民主、宽松的学习情景,尊重大学生不同寻常的问题、想法;教学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向挑战的精神,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式的约束,推陈出新,不落俗套;聘请有经验的成功人士定期进行创新、创业讲学;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便利,尤其注重培养大学生“白手起家”创办小企业的精神和能力。21世纪的大学生管理应以大学生创业教育为根本,以培养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为己任。

三、总结

高校学生管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学环节等方面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能否同步发展,能否创造出富有成效的管理方法,关系着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中国梦的实现进程。

作者:杨滢 乔明中 单位: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教育中心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论文

一、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高校均设置了成人(继续)教育学院(部)专门负责继续教育方面的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管理模式:(1)一级管理模式,即成人(继续)教育学院集办学和管理功能于一身,管理效率较高,便于实施统一的管理。但这种模式不利于调动二级学院(系部)的办学积极性,在调配学校的教学资源时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时,成人(继续)教育学院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难以形成监督。(2)二级管理模式,即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处)为管理主体,各二级学院(系部)为办学主体。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处)作为管理全校继续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对外联系、专业设置、统一招生、证书发放、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等。各二级学院(系部)负责具体的办学任务。这种管理模式在调动二级学院(系部)的办学积极性上有较大优势,同时也更有利于调配全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但这种管理模式对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的宏观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及各二级学院(系部)的全局观有更高的要求。(3)混合管理模式,即成人(继续)教育学院既负责办学、又负责管理二级学院(系部)的继续教育工作。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成人(继续)教育学院与二级学院(系部)的协调,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

二、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管理制度化建设滞后

这几年虽然高校的继续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管理无效、无序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办学过程中,高校之前对继续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各项工作的开展很多还处于探索阶段,出台相应的继续教育政策、制度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继续教育缺乏相应的政策制度的支持。在管理过程中,很多问题往往通过领导的主观判断来决定,决策过程中缺乏科学性的指导,给实际管理工作带来问题。

2.多部门管理,从属关系模糊

目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没有统一的模式,对如何协调社会与高校之间、高校内部各学院、部门之间的关系尚未理顺,高校内部继续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协调还不科学。从高校继续教育管理部门的职能来看,实际上它需要承担起类似于一个独立学校的办学任务,包括招生及录取、教学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毕业等工作,但人事权、财政权高度集中在学校这一层面,继续教育管理部门没有任何的人事、财政方面的权限,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处于片面服从、被动执行的地位。同时由于部分体制不够顺畅,工作拖沓、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较为突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继续教育办学与社会市场需求不匹配,现行的管理制度严重抑制了继续教育管理部门的活力与创新,也不利于高校继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分配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在目前高校的继续教育管理过程中,受传统体制因素的影响,分配政策由学校控制,分配和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一方面是平均主义,部分高校在制定分配政策时,没有考虑到继续教育不同岗位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强度的差异,没有建立起奖惩机制,责权利不一致,影响了管理干部和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在现行的管理模式下,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在举办继续教育时,师资等教育教学资源上需要依托各专业学院、各职能部门办学,但又缺乏必要的调控手段。很多高校的分配政策不完善,对如何激励专业学院、职能部门参与到继续教育事业中来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各学院、各部门的办学积极性。专业学院虽有部分参与,但举办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三、原因分析

要理顺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须找出症结所在,以指导其健康发展。

1.文化传统的影响

强调等级制度的儒家文化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一直盛行,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的管理体制。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政府为大学制订计划,大学内部则按照行政体制实施科层制管理。而继续教育与普通学历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继续教育大体是面向市场的,需要顺应市场的需求,采取一些遵循市场规律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行政主导型的管理模式与继续教育发展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和谐、不适应。

2.继续教育在社会和高校中地位不高

近几年来,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虽然得到了政府的一些政策支持,但由于目前职业鉴定、学习成果的认定与转化、岗位准入等制度不够完善,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继续教育在社会上的认可度还不高。举办继续教育是高校的社会责任,但目前很多高校的继续教育总体来看被定位为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一种补充,在学校发展中承担着经济创收的角色或可有可无的点缀,这相当程度地忽略了继续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一旦学校的其他矛盾突出,便把继续教育当成包袱并限制发展。继续教育的发展是一个长远计划,高校领导一般实行任期制,如何突破高校在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以发展的眼光做好长远工作是重中之重。

3.高校内部管理模式僵硬,投入不足

我国继续教育起步较晚,高校在发展继续教育时,管理模式基本参照普通学历教育,经费、人事、教学设施等高度集中在学校这一层面,成人(继续)教育学院作为管理部门处于被动地位。同时由于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绝大部分要用于满足普通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能利用的资源有限。继续教育办学的内容大多是动态的,各类项目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去开发、竞争生源和项目。如果学校没有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继续教育的发展将难以为继。

四、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改革管理体制的路径选择

1.定位继续教育

目前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在学校办学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在学校发展中更多的是承担经济创收的功能,导致部分高校的继续教育管理不规范,社会评价不高,甚至影响整个学校的办学声誉。高校首先要定位继续教育,树立继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观念,把继续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规划中。要在政策上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支持力度,在既遵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给予成人(继续)教育学院一定的人事权、财政权,充分调动各系部办学的积极性。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专业优势,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专门人才。

2.加强制度建设

确保高校继续教育规范性的关键,重点是要规范继续教育的管理行为和办学行为。一些成人高等教育学校存在管理制度的建设不完善,管理流程不科学、监督程序落实不到位、奖罚不分明等问题。高校要提高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遵循继续教育办学规律,在完善高校内部的继续教育管理过程中,要重视相应规章制度的修订,完善继续教育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管理流程,严密的监督程序,使继续教育管理有法可依,避免盲目决策。

3.建立灵活开放的管理运行机制

与其他专业学院、职能部门相比,继续教育面向的是市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有一定的自主权,且相对独立,这要求高校要将继续教育与其他职能部门、专业学院区别开来,要根据继续教育的办学规律,构建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管理模式。各高校要根据本校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对学校内部的组织机构进行优化设计。学校应在管理人员聘任、经费使用等方面给予成人(继续)教育学院一定的自主权。同时,要理顺成人(继续)教育学院与专业学院、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避免在办学过程中成人(继续)教育学院与专业学院、职能部门在专业设置、生源、师资聘用、使用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等方面产生矛盾。

4.进一步完善分配激励机制

科学的分配激励机制,能使人有着强烈的工作积极性,并朝着工作目标积极行动,管理制度的激励性是改革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要根据现代激励理论,进一步完善分配机制,端掉大锅饭,按照多劳多得,责、权、利一致的原则,实行新的分配制度,较大限度地激发职工潜能,建立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另一方面要健全财务管理办法,明确各职能部门、各专业学院在发展继续教育过程中的职责、权限和利益,并将继续教育工作纳入各职能部门、各专业学院的考核过程中,部门、学院之间形成合力以使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更加健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均提出了“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高校发展继续教育符合国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总体要求,对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提供终身学习的基础意义。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立足之本。不管采取哪种管理模式,关键在于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和长效机制,推进继续教育健康发展。

作者:傅昌盛 黄利娟 单位:浙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网络技术下高校教育管理论文

1基于网络技术充分的运用教学资源

充分的运用网络之上的丰富资源实现教学事业的发展是当前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环节,所以还应当对此环节的工作引起高度的重视,在实践之中不仅应当加强对数据库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同时还应当通过对现状的研究实现对发展的预测。开放式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不限制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根据自己的方式和学习习惯灵活的对学习过程进行调整,进而更好的遵循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在当前网络丰富的资源之下,可以通过远程的方式进行学习,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相关方式很好的讲授课程之中的重点和难点,使得学生的被动学习成为主动学习,如利用一些公开的课程资料和视频文件等,则可以大大增强学习效率。

2通过网络技术加强师生的课外交流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中传道授业解惑的时间始终是有限的,一对多的教学模式无法一一适应学生的要求;另一方面,碍于现实中“教师”和“学生”角色中的障碍,师生交流有欠通畅。虽然网络学习是以学习者的个性学习、自主学习为主,但交互性在个性化学习的作用不容忽视。适当的交互讨论与沟通有利于诱发学习者的强烈学习愿望,激发学习灵感。网络交互工具能发挥即时通信的作用,扩展学生的课余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师生交流,加强师生感情。根据相关研究资料和分析统计数据,可以发现在当前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之中网络技术和相关设备逐渐的成为了工作的主体,在当前的发展趋势影响之下还应当加强对网络环境现状的分析,加强对广大学生的引导,以实现工作的稳步发展。

3完善网络数据库建设促进学习质量提升

根据上文针对当前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之中高校教育管理的基本现状和主要的技术方式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可以明确今后教育活动的开展方向,下文将针对高校教育管理之中数据库的建设重要价值以及其对于学生学习质量提升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等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旨在更好的完善高校教育管理之中的缺陷环节,实现工作的稳步向前发展。在当前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局面之下还应当为广大学生多方位的评价自己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总的来讲网络的在线测试技术和相关平台,可以使得广大学生更加方便的查询自身成绩,另外通过对相关网络资源和题库的建设,还可以使得学生在课外更加方便的进行学习和练习,通过自主测试以及相关方式更好的考核自己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明确自身应当提升的层面,在学习过程之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还需要注意的是网络题库的建设可以使得学生的自我检查更加方便和快捷,对于测试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有着重大的意义。与传统的纸质试卷相比,其在考试信息获取的方便程度以及结果统计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所以应当加强此环节工作,为教学活动创造出良好的条件。

4结束语

总的来讲在当前网络教学环境之下,还应当很好的分析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和难点,以更好的顺应当前时展的基本趋势实现教育事业的成熟发展,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当前网络技术不断向前发展使得我国高校的改革也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之中,在当前全新的工作环境之下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可谓是面临多重的挑战,在当前网络的教学环境之下加强对高校教育管理基本现状和实践工作过程之中应当注重的问题分析,是实现工作不断成熟改进的关键点,所以应当对此环节的项目引起高度的重视。

作者:周元培严先琴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人文关怀下高校教育管理论文

1“人文关怀”思想的内涵及意义

“人文关怀”在生活和工作中各领域都被人关注。“人文关怀”的理念在我国自古有之,孔子的“仁”的思想就是主张以人为本,把人放在及时位,尊重人、爱人,在教育上,注重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这种注重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思想一直流传至今,建国以来,我国领袖也不断强调以人为本,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了人文关怀这一概念,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深厚的人文关怀底蕴和氛围。这些我国思想方针也为高校教育管理指明了方向,高校是为社会孕育人才的地方,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总目标下,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加强人文关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只有高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关注高校学生的心理、生理状态,注重因材施教,给不同类型学生发展的平台,开发他们潜在优势,才能促进高校学生的协调发展。

2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2.1高校教育管理者自身定位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高校学生是高校教育管理的主体,高校需通过加强引导,营造一种人文的校园氛围,同时给高校学生一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才能实现“人文关怀”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然而,由于高校教育管理中命令式、统一管理的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深入人心,在许多教育管理者心中形成了思维定势,这种高校管理者凌驾于高校学生之上的自身定位无法给高校学生自我表达的空间,导致人文关怀的缺失。

2.2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人性化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是将“人文关怀”应用于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高校管理者在建立和完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时,往往没有结合实际,没有注重高校学生的内在需求,也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忽视高校学生的利益。这种刻板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最终使得师生之间的利益相对立,高校学生往往是被动的遵守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许多处于毕业班的高校学生往往不去遵守高校制度,高校管理者也不去追究,这使得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成了一纸空文。

2.3培养学生人文实践活动的缺失

高校定期开展人文实践活动是高校教育管理的一部分,也是将“人文关怀”应用于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在开展人文实践活动上没有注重将其深入到影响高校学生的行为举止、提高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上,没有注重结合高校学生自身的兴趣开展活动,而往往流于形式,甚至是强加于高校学生,让高校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3加强“人文关怀”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3.1加强教育管理者的“人文关怀”意识

高校教育管理者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方向的主导者,同时也是具体工作的实施者,高校教育管理者的思想高度、教育理念决定着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是否正确。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应不断学习教育管理知识,掌握育人规律,加强“人文关怀”意识,在高校建立对高校学生综合培养的教育管理理念。

3.2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树立并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高校教育管理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将教育资源与高校学生的发展相配合,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目标,高校管理者定期与高校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让学生参与到高校教育管理中来,听取高校学生对于高校教育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体现高校学生在高校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自主空间,并加深对所在高校的认同感,让高校学生主动自觉遵守高校管理的相关规定。

3.3加强高校人文实践活动的组织建设

高校人文实践活动对于高校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是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对于培养高校学生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高校应以高校学生自发组织成立的社团为主要平台开展高校人文实践活动,高校社团自发申请、组织、开展活动,结合高校学生自身的兴趣与意愿,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此外,高校教育管理部门也要积极引导,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提升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心。

3.4高校在教育管理中应重视学生群体与个体的人文关怀

高校在教育管理中应重视学生群体与个体的人文关怀。一方面,通过全体高校学生共同实施教育管理计划,开展教育管理相关活动,来形成相互影响、共同进步的人文氛围,在这种比、学、赶、超的互动过程中,体现高校教育管理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高校教育管理也要在对个体的关注中体现其人文关怀理念,当个别高校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上遇到困难,高校教育管理部门需及时发现并对这类个体进行帮扶,以保障其身心健康。

4总结

虽然高校越来越重视将“人文关怀”应用于高校教育管理中,但目前高校教育管理中仍存在许多人文关怀的缺失问题。本文从高校教育管理者、高校教育管理制度、高校人文实践活动三个方面分析了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缺失,然后提出了加强“人文关怀”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作者:王亦轩单位:南通大学医学院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论文

1.加强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做好毕业生的党建工作,可以让他们在就业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减少因就业等原因给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难题,同时这也为在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积累了经验,有助于完善高校的党建工作。

2.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民办高校毕业生在结束学业之后,就面临着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就业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学校对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工作的进行。

2.1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流动性强问题毕业生在撰写完毕业论文之后,可能会去不同的地方实习,而当今就业难的形势使得毕业生会选择在不同的地方寻找就业机会。这些情况都造成毕业生人员流动性强的问题。毕业生人员分散将使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安排难以协调,给工作带来不便。

2.2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思想建设问题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在毕业之后或参加工作,或继续升学。参加工作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为就业的事情而奔波不定,而参加升学考试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则面临着很大的升学压力。这些现实问题影响着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心理思想,当党支部开展教育活动时,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很难集中精力到活动中来。久而久之,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党员意识就会慢慢弱化,对自己党员身份的定位也会出现偏差。

2.3党组织对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转接的重视度不够《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规定,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流入地和流出地要共同管理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党组织关系,共同负责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许多高校能够贯彻落实《意见》的相关规定,做好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转接工作。然而,还是有一部分高校要求毕业生在毕业后即刻将党组织关系从学校转出。这种做法损害了毕业生对党组织的信任度。

2.4社会力量对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的辅助作用不大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有的是公有制企业,有的则是非公有制企业。而许多非公有制企业并没有建立党组织。毕业生一旦在这种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就面临着失去党组织关系的局面。社会力量在党组织建设方面的缺失,使毕业生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失去了很多依托力量。

3如何加强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管理工作

3.1加强毕业生的党性教育工作加强毕业生的党性教育工作要分别从毕业生在校学习时、实习时、离校后三个时期着手进行。毕业生还在学校学习时,要严格党组织对他们的培养、考核、发展入党等程序,使他们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树立起坚定的党性观念,严守党的组织纪律,履行党员的义务等。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在实习时,党组织首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帮助他们舒缓就业压力或学习压力,让他们在参加党组织举办的活动时能够集中精力,认真接受党的教育与管理安排。另外,要完善用人单位和学校的双向管理机制。用人单位的党组织与学校的党组织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在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接受用人单位的考查时,尽量为他们提供学习便利,使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能够充分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离校后,在思想上往往会发生一些转变,对党的态度以及对自己党员身份的态度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因此,对离校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不能不闻不问,而应该让相关部门建立数据库,跟踪调查离校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参加工作后在政治思想上的变化情况,并及时反馈给党组织及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本人,做好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指南针”和“引路人”。

3.2完善高校教育管理机制某些高校的党组织在转接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党组织关系时表现出的不重视态度以及畏难情绪,表明了高校的教育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不能为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与平台。所以,要加强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就必须改善教育管理机制。首先,高校要重视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并且为他们提供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有利于对流动党员进行集中管理,便于发现违纪党章的人员,从而能够及时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其次,要简化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党组织关系转接手续,尽量满足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保留党组织关系在学校的请求。这是针对某些高校实行“一刀切”的工作方法而提出来的。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处理问题,保障每一个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在党组织关系转接工作中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此外,还要善于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加强党组织与流动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联系与交流,比如开辟网上党校、建立党建论坛等,为流动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继续接受党的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要建立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就要对已经离校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动态,完善党员培养的整个过程。

3.3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来高校主导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具有时效性,它无法长久地保留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党组织关系。为了让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在参加工作之后仍然能够保留党组织关系,继续当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就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来。随着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下面建立的党的基层组织的力量不断增强,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打开了一个新局面。除此之外,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建设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它们为高校掌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动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减轻了高校的教育管理压力。因此,要加强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高校党组织就要联合“两新”党组织、街道基层党组织、社区党组织等各方力量,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必要时可以将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党组织关系移交至这些基层党组织,接受它们的教育管理。

4.结语

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在党员队伍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党的十七大修改后的党章中增加了“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的内容,加强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是践行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的举措。我们要坚持党的方针政策的领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建设一支先进的党员队伍而努力。

作者:张莉单位:武昌工学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