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专业教育管理探讨

摘要:出版学应该与新闻学一样,并列为二级学科。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要有针对性,应该和出版实践紧密结合。要为出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实用人才。培养编辑出版人才更要强调德育为先。对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师的要求,不仅要有专业修养和教育经验,要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更要有相当高的境界。
专业教育管理探讨

专业教育管理探讨:汽车专业教育管理策略探讨

摘要:

近年来,我国技工院校汽车专业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且汽车专业的学生大多为男生,很少有女生学习汽车专业,因此在教育管理这些学生的过程中,必须制定更高的管理要求。本文主要针对技工院校汽车专业学生特点和教育管理策略进行深入探讨,并分析了当前技工院校汽车专业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技工院校;汽车专业;学生;教育管理

近几年,很多技工院校开设了汽车专业,汽车专业兴起的越来越快,招收的学生越来越多。而且由于技工院校属于专科院校,对学生的文化素质要求比较低,招生门槛比较低。这就造成了很多技工院校的学生素质良莠不齐。技工院校的学生年龄大多在16岁和18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青春叛逆期,性格比较叛逆,而且汽车专业的学生男女性别严重失调,导致了技工院校汽车专业的学生教育管理困难。所以现在必须加快对技工院校汽车专业学生特点和教育管理策略的研究,才能保障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1我国的汽车工业现状和对汽车专业人才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非常迅速。1953年我国在长春建设及时个汽车制造厂,标志着我国的汽车工业的开始发展,2000年至2010年是我国汽车工业飞速发展的高峰期,2000年我国的汽车年均产量只有两百一十万辆左右,到2010年,我国的汽车年均产量达到了一千八百多万辆,汽车工业的年均总产值达到四万亿元,我国的汽车销量成为了世界及时。汽车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进产业,关乎到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增长,而且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对汽车的装配构造设计生产要求越来越严格,汽车行业的用人量大大增加。汽车工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汽车装配操作新技术和新设备,一些现代化设备逐渐取代传统装配方式,因此对汽车专业人才的标准也提高了。在汽车制造和维修装配中,逐渐采用自动化现代技术,各种先进的设备和现代化检测仪器投入在汽车的装配维修中,工人操作更加简单灵活,只需要了解设备的使用方法就可以完成操作。但是随着经济市场全球化发展,有很多汽车零部件都是由国外进口而来的,品种比较繁杂,有些汽车工人对这些零部件不够了解,还需要进行学习,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因此需要对零部件的接收、保管、供给和装配作业比较熟悉的技术人才,汽车专业人员必须熟悉各种现代化汽车结构原理、自动化技术和传感技术,同时必须具备一定的汽车实践经验,会利用各种汽车维修工具和设备,能够独立更换汽车的各个零部件。汽传统的汽车工人必将被时代的进步而淘汰,在技工院校的汽车专业培训中,要努力开辟新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2我国技工院校汽车专业教学现状

我国的汽车工业起步比较晚,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汽车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国内汽车专业人才严重缺乏,通过调查显示我国的汽车行业从业人员比例失调,高级技工和初级技工的比例达到4:60,我国的汽车专业人才比例呈现金字塔结构,高端人才大量紧缺。我国的技工院校汽车专业比较多,但是培养的都是初级技工,高等汽车培训院校比较少,培养的高技术、高水平人才比较少,在读学生处于世界及时,但是技工院校的汽车专业学生就业率比较低,很多学生进入社会后需要从学徒做起,对一些专业操作不够熟练。这都是技工院校教育体系和教学内容不完善造成的,我国很多技工院校不够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只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就业能力没有任何帮助。目前湖北有很多技工院校的汽车专业比较繁杂,没有针对学生的具体技术特长进行教学,一般把制造和装配、维修几个专业综合在一起,这就导致了学生没有专精一门技术。受到办学理念和办学条件的影响,我国很多技工院校只是开设了汽车维修专业,没有针对性地开设汽车装配、汽车美容等专业。而且很多技工院校的教材比较旧,没有及时更新教材,各种教材五花八门,甚至有的学校运用自己编写的教材进行教学。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也是随意组合进行课程教学,没有一个合理的教学课程体系,有的教师都是在社会上直招的专业人员,没有相关教学经验,专业素质不强,无法正确教导学生学习。现代化电子自动化维修技术快速发展,部分技工院校在教学中还在要求学生掌握传统的机修维修技术,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没有让学生考取汽车专业性证书,学生欠缺汽车专业技术能力。

3技工院校汽车专业学生特点

3.1文化知识基础薄弱,缺乏学习自信心和兴趣

由于技工院校汽车专业的学生都是初中和高中成绩不好而进入技工院校的,文化知识基础不足,在初中和高中学习中,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很长茫然,没有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目标,不知道从哪里进行学习,教师也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只是单方面地灌输给学生知识,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能力越来越差。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关注比较少,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又是比较叛逆的年纪,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环境的影响,因此导致学生渐渐失去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没有充分学会正确的学习方式,认为在技工学院只需要学会技术就行了,理论知识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从而在理论知识课程中时容易分心,玩性也比较大,养成了考试作弊、平时厌学的情况。技工院校汽车专业男士居多,这种现象更加常见,因为男生比较大大咧咧,很难静下心来学习,整体学习气氛也会严重破坏。

3.2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技工院校有很多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有很多学生都是因为文化成绩不合格,年龄太小,被家长逼迫到技工院校来学习,在技工院校学习还可以减免大部分学费,很多学生抱着不来白不来的心态,来学校纯粹为了和同学朋友一起玩耍,没有学习动力和进取心。同时因为进入技工院校的学生平时文化成绩差,经常被老师和家长批评,心里对学习产生了抵触心理,他们在学习中感到深深的自卑感,更加没有学习兴趣和动力,更别说树立学习目标了。

3.3缺乏正确的自我判断意识,自控能力不足

技术院校汽车专业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阶段,心理年龄不够成熟,对社会的认识不足,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思想比较严重,很难正确区分开一些利与弊,同时自尊心比较强,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承认,在性格上比较特立独行,不听从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受到逆反心理的影响,经常交一些社会朋友,情绪控制力差,容易发生打架、斗殴等事故。希望在外界得到认可和解脱,从而实现心理上的平衡,无法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3.4纪律意识差,盲目冲动

很多男生在家里受到家长的宠爱,性格比较霸道冲动,而且这个年龄的学生纪律意识差,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做什么事都是随性而来,不懂得包容他人,很难和家长和教师和谐相处,喜欢说脏话,和同学之间经常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争执,做事不考虑后果。在学习中,很难遵守课堂纪律,喜欢在课堂上和同学嬉笑吵闹,当老师布置课外作业后,都是三三两两在一起互相抄袭,这种散漫性格对学习非常不利。

4技工院校汽车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4.1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

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确自己来学校学习的目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向学生灌输就业难的压力,通过各种教育渠道让学生清醒认识到未来就业的压力,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认清现实,把心思沉下来,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在学习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评定考核,并且适当地给予表扬鼓励,采取奖惩制度,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调动学习兴趣和信心。

4.2加强对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努力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价值观,教会学生怎样做事,如何做人,引导学生学习和生活。为学生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发挥时代的特征,坚持培养学生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努力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观念是一个人心中的指明灯,只有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才能让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自我管理意识,正确认识自己,加强对自我的管理。

4.3经常和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和交流

汽车专业是一个男生班,教师在管理学生时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融入学生的生活,正确面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处理师生之间的相处矛盾。老师可以经常和学生对话,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难题时,积极寻找老师的帮助,老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经验和阅历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同时定期和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了解学生的心里所想,并且正确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能放任不管,平等对待所有学生,不可偏向化,架起教师和学生心灵的桥梁,促进师生和谐相处。教师要注意教育方式,采用民主、柔和的手段进行教学,综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作者:罗英 单位: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

专业教育管理探讨:旅游专业教育管理问题及策略

1地方性高校旅游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盲目扩张。

由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地方性高校的旅游教育规模迅速扩张。它们大多受利益驱动而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不少院校投入不足,缺少专业师资,缺少专业实践条件,“硬件”、“软件”都与现代旅游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旅游教育质量只能在低水平徘徊。

1.2定位不准。

定位不准首先表现为办学目标的盲目攀比。一些办学条件较差,办学历史较短的院、系,提出要在几年时间内办成全国院校、专业,甚至在本科办学条件及质量都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就急于追求研究生教育,形成办学的躁动现象;其次表现为本科、专科、高职培养目标、课程设置雷同。专科是本科的“压缩饼干”,高职更与专科无区分。几乎所有的旅游院校都集中在同一层面上培养相同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究竟是操作人才还是初级管理人才抑或是中高级管理人才,模糊不清;,缺乏旅游专业办学经验不足,使得不少高校在教学体系上相互模仿,缺乏特色。

1.3师资力量欠缺。

首先是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旅游管理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授课教师的要求往往较高。如美国大学饭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对他的任职要求除基本的学历的要求外,还要求他们持有“注册饭店管理师”专业证书。

1.4科研力量薄弱。

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它的发展相对滞后于传统产业,相应旅游研究也滞后于其他传统学科。在地方高校中,教师深入开展旅游教育研究,能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教材质量,对旅游业的良性发展也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高校对旅游教育科研缺乏强有力的鼓励措施,而且大多数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有进行旅游科研的时间、精力;专业教师缺乏一线工作的经历,难以收集到及时手资料,只能是纸上谈兵,研究成果不能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

1.5教材建设存在问题。

旅游专业教材老旧,内容缺乏操作性。旅游专业教材版本很多,操作性内容很少或没有,具有本土性特色的教材很少,专门的案例教材更是基本没有,这和旅游专业实践性强的性质背道而驰;其次,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缺乏衔接。“双证制”是高等旅游教育的特色所在,但目前教材内容与行业管理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缺乏有效的衔接。

1.6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旅游专业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相当重要的环节。但多数地方性高校的旅游院、系仍在沿用“以课堂讲解为主要形式,以书本理论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教学模式,学校缺少实践场所,也缺少专业教学设备和条件。学生们只能在课堂上被动地学习一些抽象的空洞的理论。

2提升我国旅游教学水平的建议

2.1明确旅游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层次

培养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目标明确了,教学安排和课程设计才有针对性,而旅游的本质决定着培养目标。旅游本质上是一种处于愉悦目的的旅行,是一种愉悦体验。旅游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创造性的工作使旅游者获得高品质的旅游体验质量。旅游管理专业应培养旅游体验的设计者和经营者,这是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性所在。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旅游教育必须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和学生专长,同时要体现出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此外,旅游院校培养目标的设计应体现学科性、行业性和宽适性,旅游学是与管理学、经济学、文化学、人类学、环境学等学科有着紧密联系的交叉性学科,而且它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

2.2科学设置旅游教育课程体系,特色化办学

实行特色化办学是发达国家旅游教育成功的重要法宝。国外著名的一些旅游院校在不同的办学理念下,形成了培养目标明确、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美国康奈尔大学饭店管理学院的教学目标为:/为全球培养21世纪招待业的领袖。

2.3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应用和实践教学,注重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旅游市场对旅游人才的特殊要求决定了旅游专业教学必须开设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课程。特别是在当前学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的形势下,为了使学生能够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学校办学时就应该充分了解、预测市场对专业的需求,开设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应针对市场需求,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旅游相关的基础知识,还要使学生熟练掌握旅游专业知识。同时,学校的培养方案应灵活,能够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而及时调整开设的课程和内容。

2.4重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推进校企合作

针对旅游专业的特点,旅游院校要大力改革教学方法,改变单一的/课堂上讲景点,教室里讲客房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法,将书本知识的学习时间由课堂内移到课堂外,将课堂内的学时主要用于书本知识在具体旅游管理案例中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锻炼和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旅游业中具体问题的实践能力。

2.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水准

高素质的旅游专业教师是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的保障,是旅游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培养出的学生,必须破解旅游教师队伍理论脱离实际、缺乏学科带头人和高素质专业教师的问题,打造一支的教师队伍。

作者:张莉 单位:张家口学院

专业教育管理探讨: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管理模式初探

[摘要]近年来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招生人数逐年减少,为了保障相关专业的生存和发展,许多高职院校都开展了国贸专业的注册入学招生制度。注册入学招生制度降低了学生的入学标准,大批高考分数较低的学生得以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注册入学招生制度适应了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趋势,是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谋求摆脱发展困境,实现自身转型的重要途径。但是注册制学生的学情复杂,学生素质普遍较低,因此研究如何开展注册入学制度下的国贸专业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实现注册入学新形势下国贸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注册入学;国际贸易教学;高职院校

近年来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招生人数逐年减少,为了保障相关专业的生存和发展,许多高职院校都开展了国贸专业的注册入学招生制度。和以往高考以考试成绩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划分档次,分类投档的制度安排不同,注册入学制具有更大的弹性:注册入学招生制度降低了学生的入学标准,大批高考分数较低的学生得以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注册入学招生制度适应了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趋势,是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谋求摆脱发展困境,实现自身转型的重要途径。但是注册制学生的学情复杂,学生素质普遍较低,因此研究如何开展注册入学制度下的国贸专业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实现注册入学新形势下国贸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国贸专业“注册入学”学生的学情分析,以镇江高专为例

近年来,镇江高专财经商贸学院国际贸易专业面临着严重的招生危机,为了打破生源减少,招生不利的困难局面,学院开展了入学制度改革试点,国际贸易专业实行开放弹性的注册入学制度,缓解了生源危机。但是国贸专业注册制入学的学生具有非常明显的学情特征,在综合素质、学习能力、性格行为等多方面都呈现出与普通统招入学生源的诸多不同。比如:综合素质学习能力普遍较低,但同时又具备思想开放,认识超前,不受传统思想约束,脑子灵活的特点;其次,学生性格特征复杂多样,传统意义上的“问题”学生较多,注册入学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团队责任心差,责任心不强,普遍存在自傲与自卑共存的心理落差,少数学生还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第三,行为方式的多样化,随意性强。注册入学的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方面表现出更多的多样化、随意性,对当前的学习机会普遍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对高职院校的课程学习和评分考核制度有一定程度的排斥和不适应;在学习方式上他们更多地依赖网络途径,厌恶考试,渴望社会实践,并对经济收入有着强烈的兴趣。上述种种复杂的学情现状对学院的学生管理、课堂秩序维系,教学质量监控都带来了诸多挑战。

二、注册入学制度下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初探

(一)消除社会各界对注册入学办学水平的质疑

由于注册入学降低了入学门槛,一些家长对这类文凭的含金量、学校的学习氛围、育人环境等表示担忧,把小孩送来的家长大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为了消除家长的疑虑,学院在招生时主动开展相关的政策宣讲,介绍国贸专业注册入学制度下的学生的招生标准和之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注册入学环节,国贸专业以多元化方式考查学生,尽可能挑选一些好一点的学生,可谓“矮子里面挑高个”,确保学生的整体质量,以利于今后的学习环境的塑造;其次是执行宽进严出的培养策略,学生的学业标准、技能水平、品德要求不降低;让家长发现来高专三年,学生能学好,学到东西,保障注册入学毕业文凭的含金量。

(二)完善“注册入学”国贸专业学生的日常管理机制

“注册入学”学生的学情较为复杂,传统意义上的“差”生较多,不爱学、不听话、难管理的“问题”学生会批量出现,面对这些问题,学院首先有针对性地对注册入学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帮助他们融入学院集体。其次在日常管理模式上,学院对对注册班的同学实行双班主任管理,党员教师、教研骨干定点联系具体学生宿舍,以网格化,高频率的态势把不稳定不安全的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第三,加强对“注册入学”的学生的人性化关怀,学校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对注册制的学生予以重点帮扶;学院学工系统的老师以及学生社团的主要成员主动加强与注册制班级的联系,从学风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和日常文明行为管理三个方面加强对注册制入学学生的动态管理。

(三)注册入学制度背景下国贸专业教学管理模式的改进建议

对高职院校的国贸专业而言,注册入学制度有利有弊,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一方面它可以缓解学校的招生困难,国际贸易专业可以有持续发展的机会;办学有特色、学生美誉度好,培养质量高、就业出路广的院校将会在激烈的招生竞争中胜出;另一方面当质量良莠不齐的学生被招收入学,让那些基础差、素质不高的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必然对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要化弊为利应对挑战,学院也得与时俱进,对自己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降低注册制学生课业难度,提高教学质量要求,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注册制学生基础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在生源的分数普遍很低的情况下,本着“面向学生,因材施教”的原则可以实行分层次教学,国贸注册制学生的课业难度可以大幅度降低,比如课程考核可以用开卷考试加平时过程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强化日常纪律养成与动手能力,淡化纯理论知识的考核。在教学质量要求上,可以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开展各项专业综合实训、专业实习活动和顶岗实习,在课程体系安排上可以增加弹性学分制度,除了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强调岗位能力的培养。比如可以鼓励注册制国贸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即可模拟创业,在各大跨境电商平台上如能顺利开店就可以核算学分;鼓励学生参加外贸行业各项技能比赛,以赛促学等等。在课程建设上可以将外贸行业的职业资格考证内容有机地融入课程,实现“课证一体”,将考证相关课程纳入培养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相衔接,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有机地融入国贸专业的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比如国际商务单证员证、外贸跟单员证书等等,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2.充分利用各大跨境电商平台,推进校企合作,解决注册

制学生的实训实习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注册入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和发展路径的转变。目前外贸领域跨境电商行业发展迅猛,速卖通,敦煌网、阿里巴巴都非常重视与各大高校的合作,国贸专业主动与这些电商平台接洽,请外贸跨境电商平台对国贸专业的实训室进行冠名,比如建立速卖通实训室、敦煌网实训室、跨境通实训室。学院提供场地、机房、网络,利用这些跨境电商强大的资源,建设高校实训基地和考试培训机构。跨境电商平台可以作为注册制学生的实训基地,这样学生不用出校门,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可以开店做生意,进行跨境外贸电商的实训操作。如果学生能够成功开店并销售外贸商品,更可以给以一定的学分奖励和创业支持。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强化生源管理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升,学院鼓励专任教师在职进修,有计划选派教师到企业工厂实践、考察,鼓励教师考取相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除了这些传统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手段之外,学院还要加强教师的生源管理能力,特别强化心理疏导和咨询能力,实现教师对学生的全程管理。

三、结语

注册入学制度下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关系到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生存大计。除了要实现“以知识的系统性组织教学”向“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教学”转变的课程建设目标,高职学院还要更多的考虑注册入学学生将成为教学主要对象这一变化趋势。教育管理改革要以“岗位引领、项目任务”为指导,坚持将“知识+能力”落到实处,重点对考核方式、实训体系等进行改革,逐渐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适合注册制学生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学生管理体系。

作者:尹昕 单位: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财经商贸学院

专业教育管理探讨:机电技术专业教育管理论文

1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我校的机电技术专业目前在校学生总数超过2000人,学院针对该专业已与神华集团、西延铁路集团、中铁集团、中铁电气化工程公司等多家铁路企业和部分地方企业形成了长期的用工合作关系,经过认真地调研论证,我们确定该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立足铁路、面向社会,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机电技术方面的技能型员工。”

2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

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体化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根据机电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学院就业特点,确定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计划,从而彻底改变了过去实训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地位,达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目的。以职业素质训导和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该目标体系的两个支撑点,把素质教育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从而建立了素质教育、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有机联系,实现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训化教学体系的一体化合并。

2.1确定专业的岗位需求

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先确定该专业职业岗位群。因学院前身是铁路司机学校,主要培养铁路机车和车辆等专业的技术工人,现绝大多数毕业学生会走向铁路系统就业。因此学院机电技术专业面向的岗位群主要是铁路大型机电设备操作与维修、铁路电气自动化建设等。

2.2确定一体化教学的目标体系

根据机电技术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和市场需求,通过广泛调研和论证,确定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整体目标,再将整体目标分解成基本素质、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等子目标。其中基本素质包括计算机操作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协调沟通能力、日常交往礼仪等。专业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常用钳工技能、电工技能、机械加工制造基础等。专业技能包括机电产品的生产、安装、调试、操作及维护维修等技能,是学生在社会职业中直接应用的技能。职业素养是通过综合的教育和管理手段,锻炼学生从日常生活到岗位相关的各种活动中的服从意识、纪律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等。这些子目标根据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又可分为核心技术、常用技术和周边技术三类,根据子目标的作用与相互关系,构建既科学合理又符合社会职业需要的一体化教学目标体系。

3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3.1课堂教学内容体系

课堂教学由原来的以教材为依据的单一讲授模式,转变为贴合实训内容、多种形式的课堂训练,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高。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整合一体化教学内容,合并或撤消部分教学内容,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的实训内容,以便于学生毕业后在单位缩短磨合期。

3.2校内实训教学内容体系

校内实训基地是便于学生一边学理论,一边实践锻炼,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必不可少的场所,学生通过校内实训受到最基本的工程技术和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依据机电技术专业教学目标体系,将实训分为电工基础实训、钳工基础实训、机械加工基础实训、电机与拖动专项实训、电气自动化与PLC专项实训、机械维修专项实训、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专项实训等。实施中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别,就某一技术或操作在集中时间内进行反复训练,直至掌握。通过校内实训既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对机电设备的生产流程及科学管理等有了必要的认识,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及早进入职业角色,接触实践,了解生产,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为校外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校外实习内容体系

我校采取三年(或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模式,校企双方共同承担教学任务。近几年由专业老师带队,安排学生分别到陕汽集团下属企业、苏州某电子企业、金德管业等几家企业顶岗实习。通过校外实习,学生对企事业单位的现代化设备、生产技术与科学管理等有了必要的了解和掌握,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缩短从学院到社会的适应期打下良好基础,也为学院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4技能与方法的拓展

方法能力的拓展:教学中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比如组织学生对典型机电设备进行系统设计和生产工艺设计,以此促进学生掌握资料查阅方法、电气元件的选择、设备选型、说明书的撰写、工艺书撰写等一系列能力和方法,训练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技能的拓展: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技能竞赛活动等,内容涉及钳工技能、计算机操作、电工和电子装配、机械加工等,选拔表现优异的学生组队参加省市技能大赛,已获得多项好成绩。同时学生在拓展训练和竞赛活动中,也接受着的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技能锻炼。

3.5新的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的改革必须紧紧扣住培养目标,重点应放在对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技能考核和评价上。教学考试尽量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接轨,考核重点要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考点相吻合,加强对考核方法、考核形式和考核手段的研究,以提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为抓手,抓职业技能鉴定,促一体化教学质量提高。

4相关的师资建设

一体化教学的保障体系应包含具有一定生产、管理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较完备、先进的设备设施,仿真性的一体化教学环境以及具有一体化教学特色的环境三个重要方面,它是保障一体化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4.1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按照一体化教学的目标要求制定了具体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师资继续教育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建立具有“教师资格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教师准入制度;政策规定和鼓励教师在企业与学院间进行定期交流,每年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参加各种培训,选派骨干教师深入到行业企业一线熟悉生产,参与科研和技术开发;也聘请名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

4.2完善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鉴定的基础保障。本专业已经按照一体化教学体系和职业技能鉴定实施的需要进行校内基地的建设。新建立了和谐电力机车、和谐内燃机车、地铁等多个综合实训场地,实训设备的技术含量和现代化程度与企业生产水平同步;与西安铁路局、中铁集团、神华集团及多家地方铁路联合,建立了近十个校外实训基地。总之,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创新,我们已经形成了面向铁路独具特色的机电技术专业,以一体化教学改革为核心,通过不断深化和创新,已经出现了招生就业双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

作者:尚新军单位:宝鸡铁路技师学院

专业教育管理探讨:出版学专业教育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出版学应该与新闻学一样,并列为二级学科。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要有针对性,应该和出版实践紧密结合。要为出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实用人才。培养编辑出版人才更要强调德育为先。对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师的要求,不仅要有专业修养和教育经验,要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更要有相当高的境界。编辑应具有专业知识作背景,出版社从社会上进人要补编辑出版业务这一课。出版社录用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生要实事求是。骨干课程的设置应适合人才战略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贴近编辑出版工作的实际。

【关键词】编辑出版学/出版人才/人才战略

【正文】

一、编辑学的崛起和出版教育的发展

根据现在的了解,编辑学发源于中国。1947年就有人在广州的大学讲授编辑学的课程,1949年3月就有人出版了及时本编辑学著作,这个人就是广东国民大学教授李次民先生。新中国成立后,讲编辑学的课,出版编辑学著作也陆续不断,时有所闻。改革开放以后,编辑学的研究迅速崛起,高校的出版教育也得到了发展。我国高校最早办出版教育专业的是武汉大学,他们在新华书店总店的支持下,率先办起了图书发行学专业,时间是1983年9月。1984年7月,胡乔木同志写信给教育部,建议设立编辑学专业。1985年,开始在北大、清华、南开试办。从这个时候起,编辑学专业与图书发行学专业同时并存。两个专业的学科定位和教育内容尽管显得稚嫩,还是比较清楚的。1985年以来,经过20年的奋斗,有了很大的发展,成绩是很大的。原因是由于现实的需要,也是和教育界的努力分不开的。现在有多少个专业,说法不一,有的说40多个,有的说70多个,也有的说100多个。究竟多少个,不那么肯定。有人根据教育部掌握的资料说是40多个,我倾向于这个数字,但也并不排斥其他的数字,因为无风不起浪,出现不同说法,总是有点原因的。但不管有多少个,有一点非常清楚,就是比10年前是大大地发展了。目前的问题是这个专业发展不平衡,有的办得好一点,有的问题不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总的看,包括办得好的在内,都迫切需要总结和提高。

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出现。为什么原来是两个本科专业,即编辑学专业和图书发行学专业。现在变成了一个专业,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那是1998年,教育部为了修订本科专业目录,把图书发行学专业和编辑学专业合并为“编辑出版学专业”,从此就产生了“编辑出版学”这样一门学问。从直观看,这个专业把编辑学、出版学、图书发行学都包括了,专业的口径是宽了,但它的内容却杂了。像出版这样一个行业,其中的学问是五花八门的,比方说装帧设计学、出版经济学、印刷学,其中的学问就很多很大,一个“编辑出版学专业”是很难包括得了的。乍看起来一个行业一个专业,清清楚楚,其实是削弱了编辑学、图书发行学的专业特色,淡化了这些专业的特殊要求。合并在一起,看起来学的知识面宽了,其实是掌握的知识浅了。这种专业毕业生,对出版社工作的方方面面,道理上似乎都知道一些,但这种人当不了编辑,也不一定善于搞营销,只能打打杂。出版社对这样的人,也确实难安排,不一定要。特别是大出版、大编辑,把书、报、刊、电子出版、电影电视,统统包括在内。一个人不可能在几年的大学生活中掌握那么多学问。否则,就是把知识看得太简单了。所以,编辑出版学专业实在不像是一个专业,至少是包括几个专业,如编辑学专业、图书发行学专业,出版经营管理专业,或者说像是一个系的架势。

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内容,现在有点杂,有人说和提出大出版、提倡建立普通编辑学有关。这种看法,很难苟同。

出版有多大,是客观存在,叫它大出版也行,但不等于是一个大专业,出版涉及的内容很多,应该多设几个专业,为什么只能有一个专业呢?至于有人把出现这种情况和建立普通编辑学联系在一起,这是没有根据的。这和创建普通编辑学没有任何关系。普通编辑学是研究各种编辑活动的共性、它们的普遍规律的学问。比如研究法学,研究一般的法学理论,但不研究各种法律知识,像宪法、民法、刑法、国际法……,一个研究法学的专家,也不可能样样都精通,他只能精通其中的一门、两门。又比如经济学,也是一门大学问,其中的名堂可多了,每一种都深入掌握,也不可能。普通编辑学也是这样,它只研究各种编辑活动的共同规律,但不研究各门类出版物的编辑工作,如图书编辑学、期刊编辑学、报纸编辑学、电影电视编辑学、电子出版物编辑学等各种编辑工作的特殊知识。

我们现在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包括内容很多,面很宽,又是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当中规定的专业,想改也改不了。在这种情况下,给学生教点什么,就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专业课怎么开,就变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再加上一些学校受到师资的限制,因师设课,为老师而开课,只要凑满学时,就可以毕业。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不要说出版社不好收,哪个单位也不好收。有的出版社不要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毕业生,也就容易理解了。

二、出版学应该与新闻学一样,并列为二级学科

根据我不成熟的看法,要办好出版教育,首先要解决学科定位问题。编辑出版学专业包括了许许多多出版工作需要的各种知识。有人主张干脆把编辑出版学专业改为出版学专业,以为这样就“名正言顺”了。其实这同样解决不了出版工作需要的各种人才。因为,出版学按它涵盖的知识领域,决不能只是一个专业,应该是地地道道的二级学科,在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下面,成为与新闻学、传播学并列的二级学科。在出版学这个二级学科下面,再设几个不同的专业,那就可以理顺了。如果出版学不能成为二级学科,仍然只是一种专业,那它必然落得什么都得学一点、什么都不深的局面。名为编辑学或出版学,实际是各搞各的,课程设置难免庞杂混乱。落到编辑方面,那就只能是学一点技巧、技能、操作方法。这就是有的人说的编辑工作很简单、不复杂的原因。在持这种观点者看来,编辑根本不用讲导向,不用讲文化含量,也不讲美学、工艺,不过是一种雕虫小技,充其量是一个编书匠而已。这是看人挑担不吃力。好像外面人看厨房里的厨师,就是切瓜切菜,没有看到厨师要给菜定色、定香、定味,炒菜还要看火候,调料还要看先后,同样一个厨师,做同样一个菜,可以是川菜、也可以是粤菜、淮扬菜……。各大菜系各有自己的理论、制作方式、风味等,各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何况,编辑劳动的个性化很强,每一本稿子所面临的内容不一样,问题也不一样,怎么能说只是一种技巧、一种操作方式呢?武大的图书发行学专业很有名,培养了许多人才,不少已成为省以上书店的经理,做出了很好的业绩。但请他们去当编辑,就不一定都能得心应手,因为这个专业本来就不是培养编辑的,也不应该用编辑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但它现在也属于编辑出版学专业。

编辑工作所面对的书稿,涉及到所有的学科,可以说是成千上万、林林总总。所以,各校的专业必须有明确的定位,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三、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要有针对性、要和出版实践紧密结合

办编辑出版学专业首先要明确具体的办学目标,就是要加强教育的针对性,要因时因地制宜,搞出自己的特色,如北大的古文献专业,就专门培养古籍整理的学生,培养的要求很明确、具体,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好解决。各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提出自己的重点或侧重点,如搞书刊编辑学专业,新闻编辑学专业,电视编辑学专业;或者是搞纸质媒体编辑学专业,电子媒介编辑学专业;也可以搞社科书刊编辑学专业,科技书刊编辑学专业,教材编辑学专业,少年儿童书刊编辑学专业,等等。当然,这样办学必须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必须更多地依靠相关的出版单位,它也会逼着你去加强教育与实践更紧密地结合。

出版教育应该和出版实践紧密地结合。在这方面,我们认为有的学校做得不错,有的则不够、或者说很不够。应该说编辑学专业是一种实用型专业,必须和实际工作部门紧密结合,不管你这个学校多么名牌、多么。你办出版教育就必须放下架子,向出版社求教。也许有的教师本身就是出版社的基本作者、骨干作者,平时见了编辑也不放在心上。但你在办出版教育的时候,到出版社去,你就是学生,必须虚心求教。我们有的大学与出版部门的关系搞得比较好,如武汉大学,他们得到湖北出版部门的支持、帮助,教育工作也很有成绩。但有的大学,在这方面差一点,应该改进。出版教育能否与出版实践相结合是出版教育成败的关键,这一点务必加以重视。

四、要为出版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实用人才

培养什么样的人,应该根据出版业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当前迫切需要的是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实用人才。这个提法是正确的。现在的问题是在“理解”上,有人把重点放在“实用”两字上,而不去强调高素质复合型,还批评我们的出版教育重理论、轻操作,要求弱化编辑的选择功能、把关功能,要求加强包装、营销功能,多讲实际操作的课程。有的人还以外国作例子,说美国就是只讲操作、不讲理论。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出版教育就会从高等学校退出来,因为光讲操作,就会像有的人说的那样,“编辑工作不复杂”,根本不需要搞什么本科专业;像有的国家那样,只办一个职业学校就可以了。操作能力不是不要讲,但只讲操作,根本就谈不到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图书毕竟是精神产品,要讲思想导向、要讲文化品位、要讲知识含量,如果当编辑的本身知识不多,他就不可能编出富有知识的图书;如果编辑本身思想品位、精神境界不高,你要他去编出高品位、高境界的图书,那也是缘木求鱼,不可能的事。所以,高素质人才不仅仅是能力,重要的是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思想品位、精神境界、职业道德,也就是要加强思想理论和品德教育的课程。

(一)培养编辑出版人才更要强调德育为先

在全国加强和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同志强调指出:高校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方针。什么是德育为先?就是在德智体美发展的基础上,强调重视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近几年来,党和政府一再要求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但有的人把它理解为重智轻德、重理轻文,这是片面的,实际上是急功近利、浮躁心态的反映。结果造成有些大学生信仰迷茫,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目前教育中忽视人格塑造、不谈操守形成和道德教育缺失的状况是很危险的。我们培养的学生如果只会做事,不会做人,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国家、集体,不关心民族的未来,那只能是教育的失败。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有西方文化思潮、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有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加上经济成分多元化,利害关系复杂化。对此,我们必须正视。这种状况告诉我们,教育必须在德智体美发展的基础上,坚持德育为先,要认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出版是内容产业,编辑是生产、创新精神产品的,他们生产的出版物将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就更需要强调德育为先。也就是当编辑的人,必须先学会怎么做人,使他们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出版价值观。

特别是在目前改革深化、出版转制的条件下,追求利润的因素,对有的出版社来说考虑很多、很重,有的甚至是惟利是图,把经济效益看得高于一切。这种情况如果和教育中只会做事、不会做人的状况相结合,后果就可想而知了。因而必须培养建设一支能够切实贯彻党的出版方针的编辑出版队伍,这是首要的。

(二)编辑应该具有专业知识作背景

有人认为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应该先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再来学编辑出版业务,这个看法是对的。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生,不能光懂策划、审读和加工,以及算利润、搞包装、做营销等出版业务知识,还要强调要有专业背景,一门至少,两门更好。现在出版社的出书范围,虽然在一部分图书上有所突破,但专业分工还是存在的,即使在一些综合性出版社,它的编辑部(室)还是按学科或相近学科来分工的。所以当编辑的光有出版业务知识,没有专业知识,就难以胜任。根据这种要求,必须加强硕士生教育,招收有专业背景的学生,再进行编辑出版的硕士学位教育,或者搞“双专业”、“双学位”教育,也可发展3+2或4+2教育,即专业知识占3或4,出版业务知识占2,保障学生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理论水平和出版业务知识,而且是思想道德高尚的人。可惜,虽然各方面曾多次呼吁,但是“编辑出版学专业”迄今未能列入国家《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这个问题已经成为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的关键。我们郑重提议,把出版学与新闻学一样,并列为二级学科;把出版学专业列入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目录。有资料表明:现在全国新闻传播学学位教育增长很快,已设有博士授予点8个,硕士授予点40个,而出版学现在一个都没有。这种状况是令人难以理解的。人才决定一切,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不利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编辑出版人才,不利于出版事业的健康发展。

有人说,我们的出版教育讲空洞的理论太多,不像西方那样,讲操作,讲务实,比较实用。我不同意这种观点,这种观点,主要是反对理论课程,说空洞理论没有用。为什么一说到理论就是空洞的呢?理论是指导行动的,是塑造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出版理论,是出版实践经验的升华,是进行出版活动的思想指导。同志说,没有理论指导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如果排斥理论,就是不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不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出版工作。中国出版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那不就和西方一样了吗?其实西方出版也有他们自己的出版理念,只是追求不同罢了。

有人说,编辑应该是商人,主张把编辑培养成儒商。如果说图书发行工作者、企业主,说他们是儒商,还有点沾边的话,但编辑决不能是儒商。因为所谓“儒商”,本质仍然是商人,目的还是在于求利。但编辑是精神生产者,是积累文化、创新文化、传播文化的,他更应着眼于民族形象塑造,为读者服务,把读者培养成为“四有”新人。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图书是商品,出版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为什么编辑不能是商人。图书是商品,出版企业是市场主体不假,但编辑只是商品生产者,正像工厂里的工人,他们是商品生产者,但他们仍然是工人,不是商人。许多出版社的编辑参与营销也只是掌握和运用信息,向读者进行图书宣传,但平时不直接经手买卖图书。

(三)师资问题

这里要谈到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的师资问题。根据上述培养学生的要求,对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师的要求当然是不会低的,不仅要有专业修养、要有教育经验,还要有足够的实践经验,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更要有相当高的境界。我们现在的教师队伍,总的看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但如果用上述几条来要求我们现在的教师,也是有不足的。别的不说,比如要有出版实践经验这一条,据我所知,在我们现在的专业教师队伍中,这样的教师不是没有,但不是很多,绝大多数人没有进过出版社、报刊社,没有做过编辑出版工作,这只能说是一种缺陷。实践经验对实用型专业的教师十分重要。有一篇文章说:在美国,人们认为最理想的新闻专业教师是有经验的记者,斯坦福大学新闻学系主任亨利和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契科校区文理学院原院长布什认为,从事新闻学的教授,一定要由博学新闻工作者担任。斯坦福大学新闻系的教授,许多都从事过10年以上的新闻工作。其中,有的担任过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部主任、有的原来是旧金山电台的节目制作负责人。一些在社会上享有盛名的老报人,老记者,……被聘来担任教授,用他们丰富的经验教导青年学生。在美国,考核与评定新闻学教授的条件,不单看有没有论文,重要的是强调有多少年的新闻工作资历和过去发表过的报导。(注:参见《出版广角》2004年第1期。)

虽然,中国不是美国,出版不是新闻。但新闻和出版都是实用型专业,新闻学教育的经验应该是可以参考的。因此,要提倡现有的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教师,到出版社去实习,或者请一些经验丰富的出版工作者来给教师讲专业课,或者建议学校里聘请一些有经验的编辑来当专业课教师。记得专业初创时,南开大学的赵航教授曾经聘过编辑人员当教师,有的还在学校里住了一年多。事非经过不知难。没有实践经验,有些东西是体会不到的。我这样说,不是说没有在出版社工作过,而现在正在讲专业课的老师不能讲课,而是希望他们获得及时手经验,把课讲得更好。

(四)出版社从社会上进人,要补编辑出版业务这一课

现在有的出版社不想要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毕业生,有的进了几十个编辑,没有一个是科班出身的。从社会上进人,可以理解,笔者曾经经历过这个事。以后,我所在的出版社开始恢复出版业务。那时候,书店里书很少,史称“书荒”,所以出版恢复很快,但人手奇缺,当时还没有大学生可以引进,只好从不同行业进人,当时正是社会人员结构重组的时候,人才游移,各种人都有,进来的人,有教师,有银行职员,有工人,机关干部,工会干部,还有农村电影放映员,转业军人。这些人原来基础比较好,进了出版界以后自己又很努力,后来都成了社一级的骨干,有的成了某一方面的名人、专家。所以,从社会上进人,不是从今日始,是早已有之。现在,有的教育出版社愿意从教师队伍中进人,也可以理解。教育出版社从教师队伍中进人,首先是专业对口,又有几年教育经验,来当教育读物的编辑,那正是如鱼得水,双方满意。但他缺编辑出版业务知识这一块,还是应该补上的,这是一;第二,干教师几年,转到出版工作上来,虽然工作大方向一致,但工作特点不同,这些人可能不熟悉读者、市场,不懂得出版工作的双重属性,也不知道出版业本质上是一种服务性行业,不能像其他工商企业那样,搞利润较大化,而要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目的,培养“四有”新人为天职。因此,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当然,现在情况不同了,人才流动性很大,但从一个出版社考虑,应该力争建立一支比较稳定的队伍。如果能从大学毕业学生中培养,应该是更好一些。

(五)出版社录用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生要实事求是

有的出版社的老总认为,既然是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那么,一来就应该责编书稿。学生就是学生,不能用进专家、进编审、副编审、责任编辑的条件来要求。专业毕业生进出版社,是门当户对,可以比较快地接上手,但也不能要求一进来就按编辑骨干使用。大学生一进出版社,也只是一个助理编辑,他还要参加各个环节的实践,一般是先当一年半载的校对,然后再到某一个部门工作。因此,同样有一个熟悉适应的过程。就算你是一个专家,把你调到另一单位,你也不一定能很好地发挥,恐怕也要有个时间来适应。一个大学生到一个新单位,怎么能没有一个熟悉过程呢?

五、关于骨干课程的设置

现在各校的编辑出版专业课程设置包括骨干课程设置很不统一,这是一个问题,尤其是骨干课程如何设置的问题,问题比较多。但作为一个专业,还是应该有若干共同的骨干课程。当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近日报载:成立于1912年有90多年历史、曾经培养了许多新闻工作者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院,进行了一场席卷美国新闻教育界、新闻界的“当今世界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学院”的大讨论。它就涉及到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等问题。分歧的根本原因是,认定新闻行业是一个重要的行业,然而它却渐渐被商业和其他利益所支配,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讨论经历了足足一年,结果比较趋同的看法是:应付上述现状的一个好的方法,是让新闻业具有更坚定的标准和价值观,以便使新闻工作者有一种天生的抵抗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大学应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担负起更多的责任,让学生去履行服务公众利益的责任。这说明课程设置问题不是一个一般的问题,它涉及到办学理念,学科定位、培养模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联系到我们目前的情况,我的想法是:这种骨干课程的设置,要坚持这样的原则:一、要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从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出发,落实人才战略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要看到出版改革深化、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我国出版的实际状况,真正培养出能够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合格人才;二、课程一定要贴近编辑出版工作的实际,不能因师设课;三、坚持学生有专业背景的前提下来考虑出版教育的骨干课程。据此,我认为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及时层次,凡是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生都应该学的,即:出版方针和出版学原理,编辑学概论,书刊发行学,编辑出版史、书刊编辑的理论与实务,现代出版技术、出版法规与职业道德,出版经济学与出版经营管理、版权与图书贸易、国外出版等,外语当然是不可少的。第二个层次是:根据不同学校设置专业的侧重点不同,骨干课也可以有所不同,如以编辑为重点的,要加重文化知识、语言修辞和必要的古文等课程;以培养发行人员为重点的要突出营销,市场调查,图书宣传和广告等课程;以培养经营管理为重点的要注重成本核算,企业管理,人才管理等课程。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