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林学专业研究

摘要:林学专业数据库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数据库应用课程的兴趣,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数据库应用技能。但是,随着数据库技术不断更新发展,应用范围领域的不断扩大,也应持续不断地对数据库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以满足信息化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林学专业研究

林学专业研究:林学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一、课程设置与需求分析

林学专业学术英语的教学目标应能达到教育部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中对ESP课程教学的要求。因此,学术英语课程应该是一系列独立学位课程或必修课程,每班人数以25人左右为宜。学术英语教学可分成3个阶段:及时个阶段为预备阶段,如学术文献检索与阅读、学术英语听说与归纳以及学术英语翻译与写作等内容。该阶段可在大学三年级的及时个学期开设,这部分教学内容可由高校的外国语教学中心或学院负责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工作;第二个阶段为学术英语的教学阶段,内容主要包括学术英语的书面交流与研习、学术英语的口头交流与研习以及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等,该阶段一般可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二个学期开设,教学内容同样由学校的外国语教学中心或学院负责;第三个阶段为林学专业用途英语教学阶段,内容包括林学专业英语词汇的构词特点,林学专业英语文献的阅读、初级学术论文写作、以小组或单人的形式组织课堂学术英语交流与讨论活动,该阶段课程一般在大学四年级的及时个学期开设,并由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的英语教师承担该阶段的教学工作。通常情况下,考虑到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组织必须与学生的思维方式、兴趣和需求相匹配,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学术英语课程的设置应主要依据国家、社会和学生的需求进行。因此,完整且的需求分析是课程设置合理与否以及教学效果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根本保障。外语教学中的需求分析犹如战争爆发前的情报收集战,完成彼此作战实力的评估对战前的战略部署和战争的最终胜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把需求分析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各个阶段和层面,具体包括高校应根据自身定位、社会需求和学生整体的英语基础制订教学目标和方案,教师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个人需求分析进而制订出科学、系统和个性化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此外,它还涉及学校的英语教学师资能力和授课教师角色转换的灵活性分析等。这需要各农林院校的外国语教学中心或学院在开展学术英语教学活动前,认真做好各项需求分析工作和相应的教学定位,并做出合理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设计,以便于学术英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教学内容与任务

在林学专业学术英语课程教学的需求分析和课程设置工作完成以后,处于战术层面上的具体技术支撑和执行细则是接下来工作的中心和关键,主要涉及教学内容的组织架构和教学任务的实施细节。林学专业的学术英语课程教学应作为一系列独立的学位课程或必修环节,纳入全校的学术英语教学体系中来,包括及时阶段的学位或非学位英语课程阶段(预备阶段),第二阶段的学术英语课程阶段以及第三阶段的专门用途学术英语阶段。预备阶段开设的可以是学位英语课程也可以是非学位英语课程,主要是面向那些在语法、词汇、发音、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上有困难的学生开设。该阶段的教学内容采用基于真实学术材料编写的教材,并根据内容划分为相应的教学专题,每个专题配备的问题与专题内容和教学目标相一致。同时,在每个专题下设三个教学模块:英文学术文献检索与阅读模块、学术英语听说模块和学术英语翻译与写作模块。英文学术文献检索与阅读模块主要是教会学生利用关键词、作者等信息对所需英文学术文献进行检索,以及通过学术词汇和语法习得、语体识别和篇章结构的分析学会抓住阅读材料的宏观组织结构和篇章的主旨、目标和作者观点。学术英语听说模块主要是训练学生如何听懂学术讲座或报告的技巧以及参与学术讨论时进行提问和回答的规范用语。学术英语翻译与写作模块主要是传授学生有关学术论文中常用句式的特点和翻译技巧,并通过对学术范式的模仿与句式转换进行写作技能的培训。学术英语宜作为一门英语学位课程来开设,使其尽可能地充当大学综合英语教学与专业学习之间的桥梁,从而满足高校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本专业课程并能熟练地使用英语开展相关学术交流的需求。因此,这一阶段的教材多配合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分为三个教学模块:学术英语的书面交流与研习模块、学术英语的口头交流与研习模块、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模块。学术英语的书面交流和研习模块主要是训练学生从简单的英文摘要到简短的学术论文写作的一般过渡,着重培养学生在学术论文写作和书信交流方面的学术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学术英语的口头交流与研习模块则是就某些日常学术话题展开小组讨论和个人观点陈述等形式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收集相关学术资料、辨别信息真伪以及口头表述的能力。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一般科研资料和数据的整理分析能力,即在做报告或论文写作时正确使用手头文献资料进行引证,并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结果进行结论性陈述的能力。专门用途学术英语阶段是在学术英语预备课程和学术英语课程结束以后,结合林学专业相关知识所开设的一门ESP课程。其教学内容涉及林学专业英语词汇的构词特点、专业文献检索与阅读、学术讨论与陈述、英语学术论文的写作以及参加本专业国外专家的学术报告活动等内容。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准备2-4个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的专题类案例分析项目,作为课程训练和考核的内容。每个项目都要有细致的操作步骤和目标要求,尽量包括从文献检索与阅读到学术讨论与陈述以及学术报告的撰写与汇报的一整套从技能层面向语言层面过渡的训练单元,以此培养学生利用学术英语学习专业知识和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课程考核与评估

作为学术英语课程设置重要的自我诊断与反馈环节,学术英语的课程考核与评估体系的建立在某种程度上比需求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的组织更为重要。学术英语的课程考核评估体系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课程考核和教学评估。课程考核主要用来衡量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因此在学术英语课程开设的不同阶段,其考核内容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在学术英语预备课程阶段,课程考核主要侧重于考查学生对文献检索知识、学术词汇发音与语法特点、学术论文阅读、学术英语写作和翻译以及学术英语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因此这一阶段的课程考核以总结性考核(Summativeevaluation)为主(约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70%),以阶段性考核(Formativeevaluation)为辅(约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30%)。在学术英语课程教学阶段,鉴于学术英语教学与综合英语教学相比更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和团队协作精神,因此相比较于综合英语,其课程考核的重点应放在阶段性考核上(阶段性考核成绩约占课程总成绩的65%,而总结性考核成绩约占课程总成绩的35%)。同时阶段性考核还可以作为课堂教学效果的诊断和反馈环节,方便授课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及时调整教学的方法和内容。由于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阶段主要涉及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写作、案例分析项目和观点陈述四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在阶段性考核方面,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写作和观点陈述可各占课程总成绩的15%,专题类案例分析项目占课程总成绩的20%。总结性考核包括文献阅读、英语小论文写作,各占课程总成绩的15%左右。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有赖于、客观、科学和的评估体系,简练、的教学评估对教学活动的“反拨作用”极为重要。完善且的教学评估体系是课程设置、需求分析和课堂教学进行自我诊断与改进的重要内部参考体系。以往的教学评估大多局限于对学生课程成绩的考核,而忽略了对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的考核与评估。对教师的评估主要体现在“英语实践能力、应用语言理论素养和敬业精神”三个方面的内容,而对教学管理部门的评估则体现在“由行政管理为中心向以服务和技术支持为中心的职能转变”。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多数农林院校林学专业的英语教学还停留在早期的“综合英语+专业英语”的课程教学模式,再加上教学目标与定位的模糊,使得学生的英语学习和专业学习之间缺少一个有效衔接的桥梁。林学专业的英语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素质并加强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的结合,培养在国家战略层面和社会需求层面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4]因此,将此前的“综合英语+专业英语”的课程教学模式向“综合英语+学术英语”的课程设置转变,这“对改变和解决我国长期以来基础英语定位所带来的严重的应试教学倾向,普遍的学习懈怠状态和系统的费时低效,对‘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都具有深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作者:桂仁意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林学专业研究:林学专业实践教学论文

一、实践教学体系构成

(一)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基本训练、专业能力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三个层次组成。其中,基本技能训练包括专业劳动、军训、社会实践、体育锻炼、“思想课”实践活动等实践环节;专业能力训练包括专业实验(实习)、课程论文设计、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综合能力训练包括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考核

实践教学体系的考核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层次的考核。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有教师评价、实验(实践)报告评分、毕业设计答辩等形式,对教师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学院督导评价、教学单位督导评价以及学生评教等形式。其中学生评教是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评教工作奠定了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加强师生间的互动。通过学生评教,教师可以及时获得大量的反馈信息,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实践教学模式

(一)培养模式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完善和创新。林学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将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与专业应用能力增长相结合。在理论教学中强调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中深化理论教学知识。以林学专业核心课“森林培育学”为例,学生经过认知能力、实验能力、实践能力和实施能力四个环节的综合培养。大一认知能力培养。从认识植物、树木开始,了解植物“开花—结实—种子形成—种子成熟—种子采收”的生理生态特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大二实验能力培养。结合专业从种子的测定、种子的发芽实验开始,进行“采种—选种—测定—发芽”等方面的训练,可以在一个实验中研究多个问题,或者多个实验方法去解决一个问题。学生通过实验能力的锻炼,表现出实验技能宽厚扎实,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大三实践能力培养。专业从苗圃设计、苗木培育、苗木管理、造林设计开始,通过“苗圃设计—育苗—苗木管理—造林”等环节的专业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苗木培育理论和工艺。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基础上,我们会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开放性实验,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尽可能的接触到新知识、新工艺,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和产业能力。大四实施能力培养。大学四年级结合毕业论文(设计),进行“经营—总结—毕业论文—专业技术认证”环节的实训,与指导老师实时沟通实践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提高实践效果,增强学生生产实施能力,尽快的适应社会需求。通过四年实训锻炼,学生经历“采种—育苗—造林—经营”的森林培育基本过程的培养,将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训中,多方位锻炼了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效果分析

林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正式从2011级开始,在林学本科专业每一级选择一个班级进行试点实施。利用现有的教学实习苗圃,在新生进校开始就指定一块地作为各年级本科生的实训基地,在四年中由本班级自己负责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几年的改革建设,初步形成了林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林学为一级学科,成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及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实验教学中心1个;重点学科1个,硕士点4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2门;校级教学团队2支;承担教学研究项目5项;教学成果奖2项;编制4部实验教材;承担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15项,校内外专业指导委员会1个。这些教学成果可以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实际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近几年,专业学生踊跃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为代表的高水平大赛,开阔了眼界,增强了自信心,证明学生在专业实践教学中提升了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几年,专业学生就业率令人满意,据不统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上岗后毕业生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并获得单位的高度评价。

三、实践教学模式展望

(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林学专业是实践很强的专业,苗圃真实的生产环境是林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资源。如何建立一种长效的校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教学模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虽然经过几年的建设,林学专业与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林业生产单位(公司)、苗圃等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但对于学科专业发展来说,还存在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在合作机制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建设。

(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在实践教学的改革中,实践基地是前提,师资队伍是关键。在实习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成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小组,需要年轻教师带队、博学教授指导和聘请校外实践指导老师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

(三)实践教学时间的安排

林学在多年的摸索中,实践教学实践初步形成特色。森林培育具有周期性长和时效性的特点,要使学生在大学四年中,真正能够体验到森林培育的全过程,必须结合理论教学,在学生进校开始就进入森林培育的教学实践中,因此涉及教学计划的调整,还需要一定时间的摸索。

作者:杨小林赵垦田辛福梅单位:西藏大学

林学专业研究:林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林学专业是浙江省本科教育中惟一的一个涉林专业,为浙江省重点专业,承担着培养适应新时期需要的现代林业科技和管理人才的重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明显趋向复合化,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中,浙江林学院提出了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具备林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林业、农业、环保、城镇建设等行业从事森林培育、森林资源经营与管理、经济林栽培、竹林栽培、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森林生态建设等工作,发展与鲜明个性相结合,具有进一步自主学习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对提高林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林学本科专业是以林学学科为主要支撑的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目前大众化教育背景下,主要培养面向基层和企业,直接指导农林业生产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在林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学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和问题。

(1)1998年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提出了“拓宽基础,淡化专业,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要求,专业课学时数被大量压缩。如我校原来的林学、经济林、森林保护专业合并成为新的林学专业,专业课门数大幅度增加,而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学时数却由原来的1380学时下调为680学时,专业课学时的减少多数发生在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上,林学专业集中性教学实习时间由原来的64天减为35天,实践教学受到制约和削弱。

(2)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和精英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人员存在着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倾向。如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不够重视,实验仪器设备和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有些教师在授课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和素质培养,在学生成绩评定上仍以理论成绩占主导地位,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3)一方面,以往的实习多为单科实习,实践教学依附于单一的课程自成体系。这种单科的实习模式把有机联系的知识体系割裂开来,普遍存在实习内容相互脱节的问题,影响学生知识掌握的连贯性、系统性,学生缺乏宏观、综合的思维训练。同时,这种实习模式还存在实习地点和实习内容重复的现象,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以往的单科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记忆内容多,方法死板,学习枯燥,缺乏研究性和探索性,使得学生在实验、实习中以机械模仿和被动接受为主,主动思维不够,学生得不到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良好训练,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4)毕业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教学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双向选择就业制度下,该环节往往与学生的择业产生严重的冲突。按过去的教学组织模式,毕业生产实习和论文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此时,大多数学生都在为就业而奔波,频繁参加招聘会和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有的还要参加试用单位的各类培训,造成学校很难安排毕业实习、学生也不能安心毕业实习的现象,毕业实习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据“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思想和林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了明确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从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出发,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科学系统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整合优化实践课程体系和实验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实习运作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和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努力营造设施、设备先进、队伍精良、管理有序、开放高效的实践教学环境,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为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构建起一个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

我们根据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计划,重新构建和完善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多层次、立体型的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2006年修订的林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涵盖了公共基础平台、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和专业平台,实践教学学分达36分,占总学分的21.8%,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达35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由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科研能力培养和创新精神、职业能力培养四个层次构成,层层推进,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

基本技能训练主要通过课程实验、实训来完成,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训练主要由林学基础综合实习、专业模块综合实习和开放性实验项目组成,学生由此可以得到综合应用知识和分析问题能力的系统训练。科研能力培养主要通过导师制、毕业论文(设计)来实施,我们建立了导师制,从大二下学期完成专业分流后实施,要求学生自行联系导师,通过双向选择,完成师生对接。导师要做好学生的选题和科研引导工作,让学生有机会较早地参与到老师的科研活动中,进行科研能力的初步训练,强化和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使学生尽早参与科研项目并真正得到科研能力的系统培养和训练。创新精神、职业能力培养主要通过学生创新基金项目、暑期社会实践和毕业生产实习来完成,学校把课外科研、暑期实践等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承认学分,鼓励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联系企事业单位和生产项目,组织毕业生产实习,做到产学研有效结合,使学生深入到实际的生产环境,感受到实际的生产氛围,从而形成真正的职业能力。

(二)优化实践课程体系和实验内容

以往的实习多附着在单一的课程中,分散于不同的教学时期而独立进行,主要作为课程理论教学的验证和补充手段。这种实习结构和实习模式把有机联系的知识体系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按照学科基础和课程内容的特点来整合实践课程,组织综合性的实习教学项目,制定专门的实习教学大纲,建立相对独立的实习教学计划体系。例如:将树木学、森林昆虫学、林木病理学、森林生态学综合成以森林生物和森林环境认知为主的“林学基础综合实习”;将测树学、森林经理学、遥感导论、地理信息系统、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的实习内容组合成以森林资源调查设计为主的“森林经理模块综合实习”;将森林培育学、林木遗传育种学、经济林栽培学、竹子分类学和竹林培育等课程综合成以林木繁育技术、现代设施栽培、园林绿化、养护及山地造林为核心的“森林培育模块综合实习”。每一个综合实习均制定了教学大纲和成绩考核办法,编写了教学实习指导书。这种多学科、多课程组合的综合实习方式,把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揉合,建立起有机的内在联系,避免了知识的重复和脱节,不但使学生系统地学到多种实验技术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受到宏观、综合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对基本技术和方法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另外,这种优化组合、集中进行的综合实习模式还可以有效地节约实习经费和教学资源。为配合和推进综合教学实习改革,提高实习效果,学校采取了二长一短的三学期制培养方案,综合教学实习主要安排在短学期里进行。

对于课程实验,要求主讲理论课程的教师具体负责,根据实验内容的内在联系,科学地综合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积极引入科研成果和社会应用项目,引入国内外方法成熟、适合本科实验教学的先进的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在林学专业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和专业平台(森林经理模块)中,共有21门课程设有实验,可开出128项实验项目。其中,综合性、设计性或研究性项目有63项,约占总数的50%;每门课程均有综合性、设计性或研究性实验。以学科组为单位,对每门课程的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和实验类型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修订,统筹安排实验教学内容,使各门课程的实验内容合理衔接,确保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林学专业还开设了“种苗学实验”和“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两门单独设置的实验课程,编写了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教材。

(三)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实习运作模式

实验教学方法和实习运作模式改革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是一种简单的灌输式、模仿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老师规定的程序完成实验,学生缺乏主动的思考,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许多课程面临实验学时减少而实验内容不断增多的困境,按照传统的方法很难完成实践教学的任务;毕业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最为重要的实践环节,也往往受到毕业生择业的巨大冲击。我们在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和实习运作模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强信息化、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引入现代技术,融合多种方式辅助实验教学。建成数码互动实验室、数字动植物标本馆,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辅助实验教学,使教学直观生动、互动性强、信息量大。有些实验课采用现场教学,走出课堂,走进生产。例如,将种苗学实验放到浙江森禾公司、浙江传化公司等知名企业进行;造林学实验放到国营林场的造林现场进行,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领会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强化学以致用的意识。

2.积极采用研究性的实验教学方法。对于植物学、树木学、植物生理学等系列课程,有机组合具有演示性、验证性的实验内容和基本技能训练的项目,教师只对技术原理、操作要领和数据处理技术等一些原则问题作统一讲解,由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安排完成。在此基础上,再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由老师给出实验课题,学生根据已掌握的实验方法和技能,提出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并自主完成,写出实验报告或小论文。实行开放式实验,不统一限定班级的实验时间和实验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可以自由申请实验项目、自主安排实验时间。这样,不仅有效地解决了课内学时少的困难,而且充分提高了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3.对于专业基础和专业模块实习,改变传统的单科的实习方式,实行多学科综合实习方式。在实习运作中,摒弃老师全程带领、学生机械模仿的教学模式,形成以“自立专题调查研究”为核心的实习教学模式。例如,森林经理模块综合实习,实习带队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介绍林区概况、实习内容和实习基本要求,带领学生踏查林区、熟悉确认边界,其余工作大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每组学生凭借一张地形图、一张遥感影像和一套测量、测树仪器工具,要完成一类样地调查、二类小班调查、专题林相图、森林资源分布图制作以及森林资源数据统计工作,建立一个森林资源空间数据库并完成专题调查报告。该实习从方案设计、计划拟定、专题调查、数据整理、图件制作到报告撰写都要求学生自主进行。通过实习,学生能够受到一次有关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完整的、系统的训练,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组织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极大的帮助。

4.特别重视毕业论文和毕业生产实习实践环节。在时间上进行合理安排和调整,将毕业论文的选题、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及部分外业工作提前至第六学期末进行,毕业生产实习安排在第三个暑期或第七学期完成,以便与学生的择业时间适当错开。分别不同专业模块,紧密结合生产实际,集中组织学生进行对口的毕业生产实习。森林经理模块实习学生主要进行县级二类森林资源清查;森林培育模块实习学生主要深入企业进行种苗培育、栽培管理等,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任务、生产环境中得到实战训练,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强化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要求论文选题必须符合培养目标,并对论文(设计)的每一环节都进行量化、细化和规范化,努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科研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加强实验室和实习教学基地建设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障。近年来,学校十分重视林学专业建设,共投入实验室建设经费3000多万元,新建或续建现代森林培育技术实验室、林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森林保护、森林资源监测与信息管理等7个林学专业支撑实验室。到2006年底,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近4000余万元;目前,生均实验室面积超过30m2,生均仪器设备费超过1.5万元。

林学专业已建成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17处。其中,有国家林业局林木良种繁育基地、浙江林学院东湖校区植物园等校内实习基地4个,配备1200m2的智能温室;与天目山部级自然保护区、清凉峰部级自然保护区、杭州植物园、临安市横畈林场、建德林场等单位共建校外教学实习基地13个;并与浙江省林业生产管理部门和部分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可以接收学生进行长期的毕业生产实习。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为林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五)优化实践教学队伍结构

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为了优化实践教学队伍,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我们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1.建立高水平的教授亲自指导本科生实验、实习的机制,鼓励专任教师参与实验教学工作,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研究,努力培养既具有教师素质、又具有专业技术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2.通过岗位聘任和竞争上岗,每个实验室逐渐形成一支以责任教师、实验教师为主,实验员和研究生为辅的实验教学队伍。责任教师一般由教授担任,负责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以及整个验室的实验教学工作,他既从事教学工作也从事科研工作,使实验教学内容始终与科研发展紧密结合;实验教师主要由承担理论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兼任,主要从事实验、实习教学及教学改革研究;实验员和研究生主要负责实验准备、仪器设备管理和实验报告批改等工作。

3.重视实验教学人员的引进、培训和提高工作,聘请专家型企业家作为兼职教授给学生讲课,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四、结语

通过林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我们构建起一套层次分明、立体互动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调整优化实验内容,大幅度提高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比例,探索先进的实验教学方法,实行多学科综合的实习教学模式,强化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队伍建设等措施,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实践教学绩效评价、考核与管理,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把我校林学专业培育成为全国重点的有特色的专业。

林学专业研究:中美林学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比较

摘要:高等数学是林学专业重要的数学基础课。为了探讨其发展和改革方向,该文从教学安排、教学内容与教材、授课方式和成绩评定等各个教学环节,对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密西根州立大学与我国林业院校林学专业的高等数学教学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期为我国农林类专业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美林学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比较

在农林院校开设的所有数学课程中,没有哪一门课程像高等数学那样受到重视。无论是对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还是对其数学思维的培养,高等数学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高等数学在生物科研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数学的基础课程,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也占有重要席位。为了探讨农林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笔者对美国康奈尔大学、密西根州立大学与我国几所重点林业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一、教学安排

在美国,高等数学课程一般都是由数学系的教师授课,按内容划分为3-4个阶段,供全校学生选择。及时阶段是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衔接部分,主要是复习高中数学的内容,可以免修;第二阶段主要是一元微分学;第三阶段主要是一元积分学、微分方程和级数;第四阶段是空间解析几何和多元微积分。学生根据自身的水平以及各专业对数学的不同要求,选择完成不同阶段的高等数学课程。林学专业一般只要求学生完成高等数学课程的及时、二阶段。

康奈尔大学春季学期开设的“Pre-calculusMathematics”课程(及时阶段),不计学分,通过新生数学资格考试的学生可以免修;秋季、春季、夏季学期都开设“Calculus for the Life and Social Sci―ences”课程(3学分)或“Calculus I”课程(4学分),属第二阶段。密西根州立大学秋季、春季、夏季学期同时开设“College Algebra and Trigonometry”课程(5学分,及时阶段)和“Calculus I”课程(3学分,第二阶段)。

康奈尔大学农业与生命学院的所有本科新生入学后都要参加数学水平考试,合格的学生可以进入专业必修数学课程“Calculus for the Life and SocialSciences”或“Calculus I”(第二阶段)学习;否则,要先选修“Pre-calculus Mathematics”课程(及时阶段)。密西根州立大学新生入学后也要参加类似的水平考试,合格者先进入专业必修数学课程“Col-lege Algebra and Trigonometry”(及时阶段)学习;及时阶段考试合格后才可以学习“Calculus I”课程(第二阶段)。

此外,这2所大学还针对尖子学生,开设了高等数学荣誉班,比常规班涵盖的教学内容更多;或者虽然教学内容相同,但难度增加。有些专业或学生本人要求强化数学,则可以在完成“Calculus I”且成绩达到C以上后,选修“Calculus II”。

我国高等数学的教学主要是根据专业划分为工科类、经济类、农林类等。例如,在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高等数学是林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北林的高等数学课程为70学时,3.5学分,东林的高等数学课程为128学时,8学分,课程基本都安排在一年级的秋季学期。在我国,高等数学没有先修课或水平分级考试,也没有按学生的水平分层教学。

在我国,线性代数和数理统计课程也是林学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而美国通常是结合专业开设数据分析选修课。例如,康奈尔大学林学系开设的自然资源统计课程,授课内容与我国的数理统计课程相近,但更加强调在生态和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与教材

在教学内容方面,康奈尔大学和密西根州立大学开设的“Calculus I”课程,教学内容相近,包含极限和连续、导数、导数应用、积分和基本定理等。而我国为林学专业开设的高等数学,其内容比国外的要丰富,各高校的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例如,北京林业大学林学专业的高等数学包含极限和连续、导数、导数应用、积分和基本定理、积分应用等。

在教材方面,康奈尔大学2007年春季“微积分I”课程使用的教材是James Stewart编写的Calcu-lus,Concepts and Context,Single Variable(第三版)。此教材在美国高等院校非常通用。而我国农林类专业开设的高等数学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大多由各个学校自编,或者是经济类专业的教材,至今尚没有经典的、被广泛使用的教材。

三、授课方式

以2007年春季康奈尔大学开设的“Calculus I”课程为例,他们实行小班上课,每个班级25名学生;每周授课3次,每次1小时,另安排1小时由助教上习题课;1学期共计14周,有56学时。此外,平时还安排3次月考,不占学时。相类似的,密西根州立大学开设的“Calculus I”课程,也实行小班上课,每班不超过35人。

在美国,教师及时次上课时会发给每个学生课程提纲,上面写明课程要求、课程内容、成绩评定标准、课程进度、预习作业和课后作业的题目等。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授课教师每周安排1-2个小时的答疑时间;而且还安排一些高年级或数学系的志愿者进行免费辅导。

我国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大多数都是100人以上的大班授课,每周授课2-3次,每次2学时;答疑主要由授课教师承担,一般没有安排助教。

四、成绩评定

康奈尔大学“Calculus I”课程的成绩由2部分组成:平时和期末考试成绩占75%,闭卷考试,但学生可以带1张卡片记载主要公式,也可以带计算器;作业、课堂出勤以及课上表现等因素占25%。比较有特色的是,国外大学非常鼓励学生组成小组一起讨论作业,但要求在作业上注明合作者的名字。如果发现抄袭或作弊行为,学校会按管理条例予以处理。而我国高等数学课程的成绩评定一般是期末考试占80%,平时作业、出勤和测验占20%。

五、问题探讨

我国农林类专业开设的数学必修课比美国多,但数学选修课较少。相比较而言,中美高等数学课程的内容、教学环节差不多,都包括授课、作业、答疑、考试等,但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差异。

及时,美国的数学必修课面向全校,打破专业界限,有助于分层教学,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水平找到合适的课程。而我国的优势是针对专业开课,能结合专业的特点。但是,由于授课班级很大,学生间的差异显著,所以学生平均的数学素质下降。因此,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地实行统一大纲、统一教学,必然会导致的学生被忽视,而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有所增加,从而对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产生不良影响。

第二,在教学理念方面两国有很大的差异。美国大学从1985年起致力于高等数学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1]:(1)在教学中着重于培养学生概念性的理解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分析和举一反三的技能;(2)通过实行新方法减少冗长乏味的计算;(3)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掌握数学软件和具有图形功能的计算器的运用。这些都为高等数学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我国高等数学的教学主要还是延续过去的教学传统,特别是受到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调控,在教学方法上偏重于符号演算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忽视从直观和问题背景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第三,美国的教材具有易于阅读、教学内容丰富的特点。例如,每个新问题都是通过清楚的、易于理解的例子启发性地引入的,然后通过实际应用加深学生的理解。.再如,强调利用实际数据建模并加以应用,鼓励学生直观、形象地思考,把加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的训练作为教学重点。此外,在习题中,有实践性和应用性问题,有需要严谨思考的理论性习题。特别具有特色的是,每一节都包含有作图或解释图形的习题,以此作为理解数学与现实世界关系的工具。

林学专业研究:林学专业数据库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本文分析广西大学林学专业数据库应用课程的教学现状,从调整教学目标、修改教学大纲和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教学改革,以期提高林学专业数据库应用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林业资源信息化管理的社会进程及林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林学专业 数据库应用课程 教学改革 教学质量

随着数据管理技术的迅速普及,数据库技术作为信息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已经发展成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基础和核心,同时也是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的最有效的手段。随着21世纪信息化社会的进程加速,特别是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数字林业和精准农林业概念和框架的提出,数据库技术日益成为行业专业人员的必备技能之一。

数据库应用课程是广西大学林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行业的需求,选择了微软公司开发的Visual Foxpro作为授课软件平台。本文探索林学专业数据库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方法,以培养出适应林业资源信息化管理的社会进程及林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一、林学专业开设数据库应用课程的背景

为实现林业信息化、提高林业现代化,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林业局提出建设“数字林业”系统。所谓的“数字林业”就是利用“3S”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⒘忠档母髦痔卣饔檬字化的形式表述、存储、处理、传输和应用,最终通过数字化途径真实地再现林业状况。它是以林业空间数据为依托、用宽带网络连接各分布式数据库,以虚拟现实为特征,具有三维显示的开放林业信息系统。用户可以录入林地变化数据,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实时地调用和获取信息。目前,林业各部门研制了大量的地方性的专业性软件,比如国有林场二类调查统计软件、林业有害生物GIS信息管理系统、林地年度更新平台、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等,这些研发系统大大减轻了调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森林资源更新和管理的水平,更便于林业部门对森林资源进行动态化监测。为完善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以及更好地应用系统,需要大量既有林业专业知识又掌握数据库技术的专业人才,高等院校林学专业肩负着培养这样专业人才的重任。因此,针对林学专业特点和林业部门对数据库技术人才的需求,在高等院校林学专业数据库应用课程中,应使学生了解数据库技术的近期发展动态,掌握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巧,特别是掌握数据库技术。

二、林学专业数据库应用课程教学现状

(一)学生计算机基础薄弱。广西大学自开设林学专业以来,农村生源一直占70%以上,且80%以上的生源地是广西区内。而受中小学教学条件(尤其是广西)的限制,农村生源的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比城镇生源地的学生相对较薄弱,因此对数据库应用课程的学习尤其是程序设计部分理解和掌握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课程教学的专业针对性不强。到目前为止,没有专门针对林学专业的数据库应用教材,现有的教材都是学生管理系统或图书管理系统为例题,此类例题数据结构简单,与实际的林业类案例存在一定的差异,以致学生在课后实际操作结构较复杂的林业类案例时感到陌生,往往无从下手。

(三)学生实践能力较弱。一些社会调查结果表明,林学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已是用人单位的重要条件之一,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掌握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数据库应用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环节包括随堂实训和实验两部分。由于该课程内容繁多而课时相对较少,因此随堂实训的时间不够充分。通常实验内容也仅就教材某个知识点进行操作练习,缺乏综合性与系统性的实验实战训练,容易出现与解决实际问题脱节的现象。且课时的设置理论课时多于实践课时,这也是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数据库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反映了行业的发展态势及社会对相关行业的重视和需求程度。通过走访林业局、林业科研院所、林业规划设计所等林业相关部门,了解用人单位所需的林业专业人才须掌握的数据库应用技术及熟练程度,同时收集林业相关部门管理森林资源、林业有害生物、二类调查数据统计等所使用的信息管理系统。根据调研情况,本文从调整教学目标、修改教学大纲和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数据库应用课程教学改革。

(一)调整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中心。2014年9月,为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共同组织实施“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数据库应用课程参照农林人才培养标准,着眼于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应用技能,在给学生讲授课程知识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自主设计、自由探索、自己动手、自主创新的机会,更多地关注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因此,数据库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理解数据在关系数据库中的组织形式、数据彼此的逻辑联系及联系方式等基本范畴的基础上,掌握基于关系数据库技术的数据分析方法及操作数据库的技巧,并能开发简易的森林资源管理应用系统,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毕业之后能快速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二)修改教学大纲,结合林科类专业特点,改革教学内容。在总课时数不变的情况下,减少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从而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内容立足林业应用,在了解现代林业发展的特点、林业部门对人才需求、林业行业技术应用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林学专业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设置数据库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使之能够与相关专业课衔接紧密,反映近期的林业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以适应林业部门提出的人才需求和数据库技术发展趋势要求。教学内容以数据库建立及查询为重点、以面向过程及对象的程序设计为难点进行设计。

(三)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结合科研项目,由知识驱动式教学模式转为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由于Visual Foxpro是林学专业学生接触的及时门也是一门计算机语言,在刚开始学时,部分学生会认为Visual Foxpro已经为其他数据库语言所取代,不应该再学习一个已经过时的语言。基于此,在教学的及时堂课就需强调数据库技术在信息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以及Visual Foxpro在林业行业中的广泛应用性。然后演示几个具有较强趣味性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对学会计算机编程语言的渴望,从而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少讲多练,即讲即练”。结合在林业部门收集的案例和科研项目,筛选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性较强的案例,将传统课程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研究过程。例如,在学习“数据库的管理”这一章节内容时,引入林业部门管理森林资源常用的“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先简单介绍系统的组成模块及基本功能,然后练习在系统中创建数据库并进行相关参数的设置。并且后续的教学内容如数据库表的创建、查询、维护等仍可在此系统中M行实践。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还要做到举一反三。例如,程序设计部分循环结构中有一个求“从1累加到100的和”的程序例题,在实践课中,还应要写出“求1-100之间奇数的和及偶数和”的程序。课程阶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发一个具有查看、修改、删除等编辑功能的简易林地资源数据更新管理系统。

实践表明,林学专业数据库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数据库应用课程的兴趣,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数据库应用技能。但是,随着数据库技术不断更新发展,应用范围领域的不断扩大,也应持续不断地对数据库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以满足信息化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