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林学论文

摘要:林学在多年的摸索中,实践教学实践初步形成特色。森林培育具有周期性长和时效性的特点,要使学生在大学四年中,真正能够体验到森林培育的全过程,必须结合理论教学,在学生进校开始就进入森林培育的教学实践中,因此涉及教学计划的调整,还需要一定时间的摸索。
林学论文

林学论文:风景园林学园林专业论文

一、风景园林学的学科内涵

风景园林学(LandscapeArchitecture)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户外空间营造,根本使命是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居学科群支柱性学科之一。风景园林学主要涉及两类问题:如何有效保护和恢复人类生存所需的户外自然境域?如何规划设计人类生活所需的户外人工境域?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学科需要融合工、理、农、文、管理学等不同门类的知识,交替使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综合应用各种科学和艺术手段。因此,也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的特征。

二、国内风景园林专业办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办学现状据统计,2009年我国共有38个风景园林类学科博士培养点、88个学科硕士培养点,25个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培养点和184个本科专业培养点,覆盖全国175个学位授予单位,其中高校为172个。1998—2009年间,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和专业培养点高速增长,学科博士点年平均增长约20%、学科硕士点年平均增长约20%、本科专业培养点年平均增长约14%。在风景园林学成为一级学科之前,这些专业培养点分设在工、农、理3个学科门类多个一级学科内,名称混杂重叠,即使是业内人士都很难说清楚。2012年,教育部对风景园林学进行了学科评估,参评高校共计38所,其中建筑背景类19所,农林背景类18所,艺术背景类1所,从评估结果来看,排在前5名的高校中(含并列),建筑背景类有7所: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农林背景类有7所: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专业特色而言,建筑背景类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侧重于空间形态塑造,农林背景类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的优势在于植物材料的应用。就应对中国当前日益复杂的户外环境问题而言,无论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还是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各校均需要继续发展完善。从发展规模来看,参评的学校有些是一个学院,如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现有教职工约100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21人,副教授30人,现有学生3145人,其中本科生2014人,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366人,全日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205人,博士研究生142人,在职研究生418人。有些则是一个系,如同济大学景观学系,现有教师21人,其中教授9人,博导13人,每年招收本科生60人、硕士生100人(其中普研40人、专硕60人)、博士15人、博士后1~2人。人数虽少,但无论是科研水平、教学质量,还是毕业生质量,都在国内处于经验丰富地位。

(二)存在问题多年来,针对风景园林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风景园林学的科学性问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点,一方面说明了本学科发展的强劲势头,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个问题,是不是任何学校都可以办风景园林专业?办学是否有专业门槛?风景园林的科学性如何考量?

2.专业教育的规范性与各高校办学的独特性问题强调规范办学,最直接的就是要确定专业核心课程,而发挥高校各自的优势,则可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随着《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的出台,专业教育的规范性问题已经得到了根本的解决,然而各高校办学的独特性问题仍然悬而未决。3.高校与用人单位在培养目标上的错位问题设计单位希望学生毕业后便能独立工作,是成熟的专业人员,而不是设计院的实习生;希望学生在学校内通过系统的训练,掌握全过程的设计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方案阶段。设计单位不希望学校通过设计院实习来弥补设计教学中的不足。高校则认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存在急功近利的要求,认为学生在校读书是为了发展智力、学习理论、提高创造力和培养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就业和职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教学方法问题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风景园林具有艺术和科学的双重属性,很多问题的答案都可以不止一个,因此,培养风景园林师应注重创造性,注重与实践对接。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风景园林教育宪章》指出,在学习阶段,教师指导、师生互动及讨论式教学应占各课程体系的实质性内容的一半左右。目前,很多高校受到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模式影响,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另外,教学环节上还存在不完整的现象。以法国国立凡尔赛高等风景园林学院为例,其非常注重对场地的观察分析,每个课程设计对场地的考查次数一般不少于3次。国内高校对这一环节一般不太重视,有时甚至不会到现场去,很多课程设计所选的题目本身就是假题。

5.教学资源问题国外风景园林教育非常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学资源的整合。以美国佐治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为例,其所在的环境设计学院拥有世界的教学团队,全院37名教师多数既是学者,又是注册风景园林师。学院注重与校内众多学院(如人文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社会科学学院、物理学院、艺术学院等)的交流、合作教学与科研。风景园林五年制本科教育要求学生每年必须选修2~3门其他院系的专业课程,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院还不定期从校外、国外以各种形式聘请著名教授、设计师及社会成功人士来系里参加教学、评图和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美国哈佛大学是全球及时个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大学,至今仍在美国处于经验丰富地位。该学科的领军人物全都有在事务所从事规划设计的工作经历,高级选修规划设计课主讲教师全是风景园林大师级的教授。除了建设自己精干的师资队伍外,哈佛大学还从校外、国外以各种形式聘请著名教授、设计师来系里参加教学、讲座和评图工作,从而使师生时刻能接触到近期和的知识。法国国立凡尔赛高等风景园林学院有广泛的社会资源,众多法国一线风景园林师都在此任教,其中不乏大师级人物。学院实行项目轮换制,根据不同的项目来安排导师。几乎所有的导师都拥有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学生四年学习期间可以直接接触到不少于20位活跃在风景园林界的设计师。相比之下,国内很少有高校能做到这一点。

三、华东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概况及办学特点

(一)风景园林专业发展概况华东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设在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里,起始于艺术设计专业的环境艺术设计(后更名为公共艺术设计)方向和旅游管理专业,2012年新增景观学本科专业,2013年统一更名为风景园林专业,同年增设景观规划与设计硕士点。至此,形成了从本科教育到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格局。

(二)风景园林专业办学特点1.原公共艺术设计方向植根于艺术学门类设计学一级学科之下,课程设置偏重于形态训练、设计中的创意构思、艺术处理,在工程技术方面较为欠缺,把握宏观尺度规划设计能力一般。再者,课程设置兼顾风景园林和室内设计两个方向。学生精力分散,受课时限制,两个方向授课内容都有待于深化。尽管如此,师生经过共同努力,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在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组织的2013年城市袖珍广场大学生设计竞赛中获二等奖1项,奖3项,在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组织的2013年现代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赛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佳作奖2项,并获得组织奖。2.风景园林专业教师由原旅游管理系的教师和公共艺术设计方向的教师整合构成,现有教授3名,客座教授3名,副教授8名,讲师及助教5名,个别教师专业上不对口,特别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景观植物学、景观工程师资存在缺口。景观规划与设计硕士点为设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相交叉后产生,如何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华东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发展方向

基于办学基础、国内外风景园林专业发展背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背景,我们对华东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发展方向探讨如下。

(一)学科交流与融合面对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环境恶化现实,我们加强与校内其他学院如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相关学科的交流融合,发挥风景园林专业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优势。加强量化研究,提高风景园林专业的科学技术含量。风景园林专业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专业,那么科学与艺术各自比重是多少呢?有专家认为,科学技术应占到90%,当今的风景园林虽有艺术成分,但主要的理论实践都基于科学、工程、技术。1999年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百年庆典上对该专业的定义也再次体现了风景园林的科学性远大于艺术性,甚至其中都未提及“艺术”(Art)一词。对于当今风景园林专业人士,“需要一个的科学方面的培养,但同时也必须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样我们的设计才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同时保护人类的生活质量,保存地球上丰富的文化遗产”。华东理工大学的风景园林专业应该依托相关优势学科,大力提升科学技术含量,以理性为基础,再谈感性浪漫,这是今后立足于国内风景园林教育界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落实。

(二)重点教学方向面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应走出城市。近期可以以新兴旅游游憩地为对象,探索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力求在专业教育及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华理风景园林专业以旅游管理系为主体申办,在旅游游憩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二是在中国,的自然风景资源基本都已经被开发,针对人们闲暇生活的需求,大量新建的或改造的旅游游憩地规划设计建设方兴未艾,亟需要理论与方法进行指导;三是中国传统风景园林擅长于小尺度的园林设计,对宏观、中观层面的规划设计,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都还处于探索之中,这是重塑中国作为世界园林之母形象、形成风景园林教育中国学派的重要契机,值得我们努力奋斗。另外,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部分教师也有较深厚的研究积累,这也成为另一个可以重点发展的研究方向。

(三)专业教育特色华理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不仅要依托学校理工科学科群优势,不断加强该专业的科学性、理性特色,而且面向日益提升的大众审美水平,我们也需要依托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在风景园林细部设计、景点设计上不断提升艺术设计水平。以风景园林专业为交叉点,可以实现多个专业的交融共生,如工业设计、产品设计、艺术设计、广告设计等,充分发挥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科群优势。

(四)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架构风景园林具有的艺术和科学的双重属性,决定了风景园林教育在知识结构上将向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所组成的跨学科领域多元化发展。在学生培养目标上,本专业可以以KAQP为基础框架,进行制订。K指知识(Knowledge),A指能力(Ability),Q指素质(Quality),P指人格(Personality),Q与P内涵基本一致,二者可以结合,形成由知识、能力、素质/人格构成的KAQP人才培养模式。风景园林本科阶段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一般会经历认知、理解、应用、综合4个学习阶段。将4阶段与KAQP相对应,可以建立风景园林本科专业培养的目标结构,并以此为基础确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

(五)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面向风景园林专业的应用性特点,我们需要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一方面,在优化完善校内师资队伍的同时,通过双导师制、讲座教授等灵活的机制,并给予一定的正式身份,吸引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并且有一定理论研究水平的大师级设计师,充实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需要多渠道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利用短学期、寒暑假等相对集中的时间段,为学生参与专业实践创造机会。教学方法上,应加强师生互动及讨论式教学,特别是在研究生教学方法上,应采用多种形式,如Studio、Workshop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针对实际问题开展研究的能力。

作者:温全平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林学论文: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的发展,人们开始对环境保护重视起来,并且也将建筑与景观更好地结合起来,更加地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而不是传统的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单一的进行建筑设计的教学,忽视了环境保护,也忽视了周围环境对建筑物的视觉方面造成的影响。这对于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是十分的不利的,因为这种传统的建筑设计教育培养出的学生不具备那种整体意识,将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分隔开来进行考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创造力的延伸,阻碍了我国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步伐。

关键词: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思考

由于各项科学技术的限制以及人们意识水平的限制,在传统的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表面上的传承,不去思考更加深层次的含义,不去注重建筑设计的整体感觉,这些存在的问题阻碍了我国的风景园林建筑设计领域的发展,使得设计的建筑和园林很突兀,忽视了周围环境的影响。本文主要就通过对这些传统建筑设计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介绍,并且在之后的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这些方面,更好地促进我国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从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

一、当前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现状

在现阶段,在进行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的过程中,仍然秉承着传统教育的理念,只注重表面的设计,将风景园林与建筑设计分割开来,没有整体意识。在这样的整体环境之下,学生都普遍缺乏创造力,没有很好地将传统的文化发扬光大,不能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将传统的文化与新的理念结合起来,从而阻碍了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不能真正的实现风景与建筑的结合。

二、当前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总体设计意识

在当前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的过程中,很多的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将园林与建筑分开来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没有一种整体意识,在实际的园林设计过程中不去考虑周围环境的影响,设计的园林不能很好地融入环境,比较突兀。所以说,在之后的园林教育过程中,老师进行总体设计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创造力,还可以让学生设计的园林更好地将风景与建筑结合起来,促进我国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

2.只注重传统园林建筑设计形式上的模仿

在当前阶段的园林建筑设计的实际工作中,大部分的设计者已经只对于传统园林建筑设计的形式上的模仿,也就是说,的对一些传统的园林建筑照搬照抄,盲目模仿,丝毫不去进行创新,不去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思考,从而使得建筑的园林不能很好地与周围的环境结合起来,相互映衬,而是单独的形成一个整体,这样对于发展我国的园林建筑设计行业是十分的不利的。但是,有很多的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只完成了模仿这一项工作后就对自己的行为沾沾自喜,满足于现状,丝毫不去进行创新。所以说,在之后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对于传统的园林的形式上的模仿只是一个基础,只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各种深层次的内涵,更好地实现风景与建筑的结合。

3.空间的意识不强

随着我国的不断的发展,对空间等领域的理解能力相对于古代的人来说更是有了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并且可以更好地将空间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的园林建筑设计的工作中。但是,在传统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的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很多的涉及到空间的意识,也与当时的发展水平,空间意识不强是有关系的。但是,在现阶段,很多教育工作者仍然忽视学生空间意识的培养。所以说,在之后的园林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空间思维的能力,这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实际的园林设计过程中,尤其是一些城市园林,受到地区的限制,需要很好地结合空间的概念,将一些大自然内的美丽景色适当的“搬入”室内进行展示,并且更好的将园林的景色与周围的环境结合起来,使得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整体,也让新设计的园林在新的环境中不会突兀,这样可以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更好的突出其特点,实现我国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

4.色彩的运用不够合理

色彩的运用与园林的建筑设计的风格、与其空间表现力以及其意境的表现都是息息相关的。在传统的园林建筑设计过程中,一般是运用“青、黄、赤、白、黑”五色体系,在现阶段的教育过程中仍然注重该种色系的运用。但是,园林事业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局限于这种五色体系了,这只是基础,在现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发挥学生的色彩创造能力,培养整体意识。

三、总结

本文通过对传统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的整个过程进行思考,进行反思,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说空间意识不强,色彩的运用不够合理,缺乏整体意识等等,这些都是在以后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的地方,在之后的教育过程中要注重这几个方面,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综合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让学生在之后的具体的工作实践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实现建筑与景观的一体化,增强视觉观赏价值,也在具体的工作中更好地将环境保护起来,顺应我国的时展潮流。

作者:侯永胜 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林学论文:林学专业实践教学论文

一、实践教学体系构成

(一)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基本训练、专业能力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三个层次组成。其中,基本技能训练包括专业劳动、军训、社会实践、体育锻炼、“思想课”实践活动等实践环节;专业能力训练包括专业实验(实习)、课程论文设计、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综合能力训练包括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考核

实践教学体系的考核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层次的考核。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有教师评价、实验(实践)报告评分、毕业设计答辩等形式,对教师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学院督导评价、教学单位督导评价以及学生评教等形式。其中学生评教是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评教工作奠定了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加强师生间的互动。通过学生评教,教师可以及时获得大量的反馈信息,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实践教学模式

(一)培养模式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完善和创新。林学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将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与专业应用能力增长相结合。在理论教学中强调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中深化理论教学知识。以林学专业核心课“森林培育学”为例,学生经过认知能力、实验能力、实践能力和实施能力四个环节的综合培养。大一认知能力培养。从认识植物、树木开始,了解植物“开花—结实—种子形成—种子成熟—种子采收”的生理生态特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大二实验能力培养。结合专业从种子的测定、种子的发芽实验开始,进行“采种—选种—测定—发芽”等方面的训练,可以在一个实验中研究多个问题,或者多个实验方法去解决一个问题。学生通过实验能力的锻炼,表现出实验技能宽厚扎实,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大三实践能力培养。专业从苗圃设计、苗木培育、苗木管理、造林设计开始,通过“苗圃设计—育苗—苗木管理—造林”等环节的专业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苗木培育理论和工艺。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基础上,我们会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开放性实验,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尽可能的接触到新知识、新工艺,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和产业能力。大四实施能力培养。大学四年级结合毕业论文(设计),进行“经营—总结—毕业论文—专业技术认证”环节的实训,与指导老师实时沟通实践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提高实践效果,增强学生生产实施能力,尽快的适应社会需求。通过四年实训锻炼,学生经历“采种—育苗—造林—经营”的森林培育基本过程的培养,将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训中,多方位锻炼了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效果分析

林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正式从2011级开始,在林学本科专业每一级选择一个班级进行试点实施。利用现有的教学实习苗圃,在新生进校开始就指定一块地作为各年级本科生的实训基地,在四年中由本班级自己负责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几年的改革建设,初步形成了林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林学为一级学科,成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及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实验教学中心1个;重点学科1个,硕士点4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2门;校级教学团队2支;承担教学研究项目5项;教学成果奖2项;编制4部实验教材;承担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15项,校内外专业指导委员会1个。这些教学成果可以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实际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近几年,专业学生踊跃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为代表的高水平大赛,开阔了眼界,增强了自信心,证明学生在专业实践教学中提升了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几年,专业学生就业率令人满意,据不统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上岗后毕业生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并获得单位的高度评价。

三、实践教学模式展望

(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林学专业是实践很强的专业,苗圃真实的生产环境是林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资源。如何建立一种长效的校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教学模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虽然经过几年的建设,林学专业与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林业生产单位(公司)、苗圃等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但对于学科专业发展来说,还存在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在合作机制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建设。

(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在实践教学的改革中,实践基地是前提,师资队伍是关键。在实习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成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小组,需要年轻教师带队、博学教授指导和聘请校外实践指导老师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

(三)实践教学时间的安排

林学在多年的摸索中,实践教学实践初步形成特色。森林培育具有周期性长和时效性的特点,要使学生在大学四年中,真正能够体验到森林培育的全过程,必须结合理论教学,在学生进校开始就进入森林培育的教学实践中,因此涉及教学计划的调整,还需要一定时间的摸索。

作者:杨小林赵垦田辛福梅单位:西藏大学

林学论文:林学教学改革论文

论文关键词:造林学;教学质贵;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为提高造林学教学质黄,首先进行了教学条件建设,重点进行了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并加强实践性教学和考试标准化建设,在教学中取得明显效果。

造林学是论述森林营造和培育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是林学专业主干课程,对学科(森林培育为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在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发展林业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首要任务。我区是全国林业大省,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域,因而加强该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高素质的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造林学在1958年内蒙古林学院成立时开设,50一80年代基本采用前苏联的教学模式,80年代开始建立自己的教学模式,进入90年代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社会对林业人才的需求和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对造林学教学基本条件,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需要进行改革和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学校重点课程建设中,于2002年1月被评为校级课程。

一、教学基本条件建设

1.教学大纲

1980年在北京林学院召开的林学专业教学大纲修订会上制订了全国统一的造林学教学大纲,我校一直参考该大纲进行教学。但这个大纲与我校的实际教学在许多方面不符,如我校已在教学中把造林和种苗分成了两门课,教学学时安排、教学环节也有很大不同。因此,1997年我们制订了造林学教学大纲,大纲对课程的规格、教学的目的与要求等,较好的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既反映学科发展水平,又体现地区特点,加强了实践性教学。之后不久,学校进行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的改革,根据新的形势在2000年对造林学教学大纲又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主要变化是理论教学由52学时缩减为42学时,课程设计由20学时变为1周,一周的教学实习不变。在教学内容上做了一些调整,主要是减少了一些繁琐理论,增加了实践性内容,使教学大纲更符合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教材及教学辅助资料建设

(1)教材建设造林学统编教材(试用)第1版是在1981年出版,在1992年经修订后作为正式教材第2次出版。该教材于1987年获国家《内蒙古主要地区和主要树种造林技术》,作为校内教材使用,以弥补统编教材的不足,便于学生学习。这本书立足于内蒙古的造林现状和特点,反映了内蒙古造林事业上的近期成果和先进实用的造林生产技术,通过学习可对我区造林有一个较的了解,并为今后工作中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特殊问题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随着我区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开展,这本书也可作为生产上的参考书。

(2)教学辅助资料建设对于辅助教学资料建设,近几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①修订《造林学课程设计指导书》和《造林学课程设计资料》。以前所用的是60年代编写的,早已不符合现实,1997年依据国家和内蒙古造林技术规程,结合实际,在收集大量资料基础上重新进行了编写。②编写《造林学实习指导书》。以此规范了教学实习,满足实习需要。③收集教学资料150多册,包括图书、造林规划设计、生态建设可研报告、造林规程等。为教学提供了很大方便。④购买和收集幻灯片3套(900多张)。这3套幻灯片是根据造林学教材内容摄制的,与教材配合使用,可增强直观性,增加感性知识。⑤收集录制录相带2盘,主要反映内蒙地区机械开沟抗旱造林技术和生态环境建设。⑥自制VCD光盘4张。主要反映近几年我区开展的退耕还林工程,国家生态重点县建设工程,沙源治理工程等的建设情况及技术措施。

以上这些辅助资料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内容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

造林学统编教材,在长期使用中我们认为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足,需要加以改革,主要表现在:

(1)教材内容与实际的差异造林学统编教材是面向全国编写的,以论述用材林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而用材林的营造适合于湿润地区或水分条件好的立地条件。在我区主要局限在大兴安岭地区和中西部局部水分条件好的地段。我区大多数地区气候干早、土壤贫痔、风大沙多,水土流失严重,无法营造用材林。50一60年代因大面积营造用材林,形成小老树或造林失败。所以我区是以防护林为主。湿润地区营造用材林和干早地区营造防护林其基本理论和技术是有差别的。如营造用材林的理论中把林分郁闭作为森林群体形成的标志,森林群体的形成才能使林分稳定,抗性增强,在技术上造林密度较大;而在干早地区营造防护林时,实践证明,结果正好相反,林分郁闭后,由于水分供应不足出现生长衰退或死亡,特别是沙地尤为明显,所以造林时应稀植,以保持林分稳定。

(2)内蒙古地区的造林新技术、新成果得不到反映内蒙古是林业大省,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许多先进实用技术,在统编教材中是反映不出来的。

(3)缺少有地区特点的造林技术内蒙古地域辽阔,气候差别大,地貌类型多,不同地区造林树种选择造林技术措施各不相同,在学习了造林基本的理论和技术之后,结合内蒙实际应进一步掌握和了解本地区的造林技术特点,这才更有实用价值。

2.改革的内容

(1)基本理论和技术的改革以统编教材为主要参考,紧紧结合内蒙和西部地区的具体实际进行改革。主要是把讲授用材林为主,改变为讲授防护林为主,并兼顾用材林、经济林等林种;造林树种选择上把讲授乔木为主,改为乔灌草相结合;造林密度上湿润地区和水分条件好的立地条件要以郁闭为中心,初植密度大。在干早地区为维持水分平衡,应进行稀植。并采用大行距小株距配置,使林地形成一定的径流面积。还可以采用斑块状造林,避免造林后林地水分供应不足,而导致林木早衰或枯死;在树种混交上以乔灌混交、灌木与灌木混交为主。混交方法上要灵活多样,宜采用带状块状、星状、行带状混交,往往灌木的比例大于乔木的比例;造林方法上把强调以植苗造林为主,改为植苗、播种和插条造林同等重要,从近几年生态建设的发展趋势看,在我区许多地方播种造林和插条造林占有主导地位,如阴山北部主要是以柠条播种造林为主,在沙地沙柳(或小黄柳)插条造林占有很大比重;造林季节上把以春季造林为主,改为一年四季都要重视。西部地区春季最为干早,而雨季和秋季则水分条件较好,播种造林和容器苗造林主要在雨季,在秋季可以进行插条和播种造林,这在生产中已取得明显效果;造林的方式不仅要讲人工造林,还应讲飞机播种造林和封山(沙)育林(草)近几年飞机播种造林其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活动范围大,在我区沙地广泛开展。封山(沙)育林(草)其技术简便、省工,更符合自然规律越来越受到重视。

(2)反映造林新技术对我区创造的造林新技术在造林学中应及时反映,如沙地飞机播种造林,机械开沟抗旱造林、针叶树和沙生植物容器育苗造林、冬贮苗木等水造林、农田防护用材兼用林营造、经济林丰产栽培技术、山地生态经济沟、沙地生物经济圈营造等技术。

(3)增加内蒙古主要地区和主要树种造林技术的内容主要增加我区大兴安岭、石质山地、黄土丘陵、沙地、平原、草原地区的立地条件特点和造林技术特点。讲述柠条、沙棘、沙柳、山杏、油松、樟子松、落叶松、杨树等我区主要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造林技术特点等。通过以上教学内容的改革,使造林学教学以全新的、有地区特色的、符合实际的内容进行教学,符合立足内蒙古、面向“三北”的需要,更符合目前西部地区开展的生态建设工程的需要。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1.教学方法的改革

造林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单一的口头讲授,学生机械的记忆。也就是常说的“满堂灌”、“填鸭式”、“单项注人式”,这种教学方法死板枯燥,即花费时间长,又严重影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从1997年开始进行改革试验,改革后的教学方法大大减少了讲授学时,讲授学时不超过总学时的6096,采用讲授、提问、讨论、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而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科学组合。造林的基本理论难理解,主要以讲授为主,提问、讨论为辅。内蒙主要地区和主要树种造林技术易理解、实践和综合性强,采用以自学、讨论为主,讲授为辅。经过多年的试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高度评价,取得明显效果。

2.教学手段的改革

为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基础上,积极进行了教学手段的改革,研制和开发了造林学多媒体课件。

我们采用方正奥思软件编制,片长容量达到1200MB。以全国统编教材为蓝本,结合内蒙和西部实际,以及近年来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和科技发展新动态,编写出造林学文字脚本,再将文字脚本精练制作成计算机文本,将大量照片资料精选后扫描,加工制成图片素材,使文字与图片一一对应,之后再进行配音解说。该课件有文字(包括表格)8.4万字,图片300余张及部分教学实习影像内容。

造林学课件的特点是图文并茂,视听并举,感知直接,理解容易,内容丰富,功能多样,操作方便,界面友好,容错性强。该课件还可以进行网上虚拟教学,实现自学、自测。造林学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应用,为实现造林学教学手段现代化迈出了重要一步,也为造林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该课件在我校首届课件展评中获一等奖,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实践性教学

造林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我们从教学实习、教程设计、毕业论文三个方面进行了加强。

1.教学实习

造林学教学实习为一周,它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习的时间短,内容多,又在野外,路线长。通过我们长期的调查,我们精选了路线,做到在短时间内完成多项的实习内容。我们选择了和林县、卓资县、大青山、黄合少林场、蛮汉山林场等地。这些地区能够实习到石质山地、黄土丘陵、沙地、平原等地区的立地条件和造林技术,能够调查了解柠条、沙棘、油松、樟子松、杨树、山杏、构祀等内蒙主要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造林技术。在实习的基础上要求同学写出详实、较综合论述的实习报告。

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分析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旧教学计划中所用时间为20学时,在新教学计划中,课时压缩1/3的情况下,仍安排一周的时间进行课程设计,进一步得到了加强。课程设计是在理论教学和实习的基础上,由教师提供资料、并进行分别辅导,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理论,通过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写出符合实际的设计说明书。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3.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毕业前综合实习。近几年我们积极创造条件,与教师开展的科研和生态建设规划设计任务相结合、走出校门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真刀真枪的作,严格要求,加大压力,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的提高。

五、标准化试卷库建设和使用

从1991年建立造林学试卷库以来,经过10多年的不断使用完善,建成了10套试题的试卷库,并实行微机化管理,标准化考试,经过对每年的试卷进行检验分析,试卷库结构合理,有一定的有效性、稳定性,对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起了积极作用,取得阶段性成果。

林学论文:林学思想与人工营造森林论文

摘要: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长达数十年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完整的林学思想,其林学思想核心为政府管理森林,人工造林为该思想前提,发挥森林防护作用为该思想要素,国家经营森林生产为该思想目的。

一、倡导人工营造森林

由于农民家庭生活环境的熏陶,使早年的孙中山已初步掌握了人工植树方法。特别是兄长孙眉在檀香山以农、林、牧业发家致富,也给孙中山以一定的影响。1883年,时年17岁的孙中山从檀香山回国时携带酸豆树籽种在自家院内,现这棵百年老树已是郁郁葱葱,仿佛正在昭示世人,它本身就是孙中山人工造林实践的出发点。1890年,孙中山开始着手在家乡筹备人工造林,他对广东香山无林区进行了初步调查,提出要将香山东南一带“秃然不毛”(1)之山,“植果以收利,蓄木以为薪”。面对当地农民只知砍伐,而不知种植林木的愚昧无知状况,他利用假期,在家乡种植桑树,为父老乡亲提供样板,居然初见成效。

孙中山在香山倡导植树时,又上书清朝官吏,推荐自己制定的植树造林方案。即:1、“凡于沙漠之区,开河种树”。2、“其余花果草木,审察土宜,于隙地广行栽种”。3、及时预防“谷蟊木蠹”。(2)至此,孙中山完成了及时个植树造林方案。

1915年,为提高全民植树意识,统一全国人工植树时间,孙中山建议北洋政府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获得赞同,这是中国历史上及时个国家法定的植树造林节日。1916年,孙中山视察绍兴,大声疾呼“譬彼高山,胡不栽森林”。(3)作为一位日理万机的革命家,孙中山能够随时随地倡导人工植树造林,亲自参加人工植树活动,制订人工造林计划,提倡设立国家植树节,这充分体现了他对人工植树造林的重视,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二、政府设立林业管理机构

早在1890年,孙中山就呼吁成立农学会,作为林学理论研究机构。时隔不久,他在广州正式成立农学会。作为秘密革命机关的农学会,在进行革命活动时,也考察了外国农林事业,研究近代林学理论。尽管数年后农学会被清廷破坏,但它具有破天荒的重大意义,它是中国历史上及时个林学研究机构。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设置国家林业管理机构,中央内务部负责农林事务;在地方设置南京府劝业科,负责“山林土地事项”。(4)使南京临时政府初步建立了层次完整的林业管理体系。孙中山辞职后影响北洋政府在中央设立农林部。孙中山在北京与袁世凯会谈时;商定农林部可以暂时“伐采森林”,(5)解决国家财政困难。

1920年下半年,孙中山在广州重组军政府,自兼内政部长,明令农务局“培植及保护森林”。(6)后农务局并为第二司,继续主管“农业、林业之保护、监督、奖励及改良事项。”(7)此时,孙中山在政府设立林业管理机构,基本上还都属于西方政府机构的形式模仿。

1922年9月,孙中山在《筹备改组国民党宣言》中除继续主张“……森林、水利及其他大规模之工商业,应属于全民者,由国家设立机关经营管理之”,又进一步提出“并得由工人参与一部分之管理权”(8)的新主张,该主张实际上已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色彩,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林学理论上的反映,惜其未能贯彻执行。

在实际运作中,孙中山设立的林业管理机构曾出现个别人员素质较差、影响工作效率的现象。1924年,孙中山广东革命政府为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颁布《考试条例》,规定应聘林业机构荐任文官者必须参加森林化学、森林工学、森林测量、森林动物学、森林植物学、土壤学、气象学、林政学、树病学、造林学、昆虫学、森林保护及管理法、植物生理学等科目书面初试,合格后再参加相同科目口头复试,最终合格者方可为荐任文官。(9)

三、国家经营林业生产

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以在野党领袖身份,用英文给《大陆报》撰文,主张“凡……森林各业,均应收归国有。”(10)其所产利益作为国家税源,用于行政、教育、慈善等事业经费。在数月后的一次演讲中,他进一步指出“今日中国地主、资本家眼光尚浅,知保守而不知进取,野山荒地尚多无主之物,一般平民间亦有自由使用之权,即如樵采游牧,并无禁止之例。若在欧洲,则山野荒地皆为资本家所领有,他人不能樵采游牧于其间也”(11)而一但中国地主,资本家效仿欧洲,就会垄断山林,操纵民生,到那时再采取补救措施,为时已晚,应当事前加以预防。1920年,孙中山提出预防地主、资本家垄断山林的具体方法,即国家经营林业生产。他在《地方自治实行法》中说:“凡山林……悉归公家所有,由公家管理开发。”“其数年或数十年乃能收成者,如森林、果、药等地,宜由公家管理。开荒之工事,则由义务劳动为之。”(12)

1923年,孙中山开始实施国家经营林业生产政策,在一系列法令、法规中规定:在都市内,果园、苗圃征收千分之十五地价为普通地税,随着土地增值,按超过原地价的百分比征税,但每亩地价不到二百元者免征增值税。(13)国有山林均准人民承垦,承垦年限“树林地一千亩未满者二年,一千亩以上二千亩未满者三年,二千亩以上三千亩未满者四年,三千亩以上四千亩未满者五年,四千亩以上五千亩未满者六年,五千亩以上一万亩未满者七年,一万亩以上者九年。”

(14)每亩地价七角,提前完成垦荒植树造林者可按比例减其地价。

1924年1月,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党及时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提出:“山林川泽之息”“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应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卫生等各种公共之需要。”“本县资力不能发展兴办者,国家当加以协助。其所获纯利,国家与地方均之。”(15)上述规定,孙中山在手书《建国大纲》中再次予以肯定。孙中山自视《宣言》和《大纲》是最和经典著作,国家经营林业生产、全民占有林业效益的设想,就成为孙中山具代表性的林业政策之一了。

四、发挥森林防护作用

前面已经述及,孙中山很早就认识到森林能够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他早年在香山提倡植桑,就是为了保持水土。随着时间的推移,孙中山发挥森林防护作用的思想日益完善成熟。

1918年,孙中山在谋求发展中国经济的同时,谋求防止华北、华中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他在著名的《建国方略》中号召“于中国北部及中部建造森林”(16)可以说,这是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的最早雏形,我们不仅实践了孙中山计划,而且大大超过并完善该计划。

1924年,孙中山系统演讲《三民主义》,指出“至于防水灾的治本方法是怎么样呢?近来的水灾为什么是一年多过一年呢?古时的水灾为什么是很少呢?这个原因,就是由于古代有很多森林,现在人民采伐木料过多,采伐之后又不行补种,所以森林便很少。许多山岭都是童山,一遇了大雨,山上没有森林来吸收雨水和阻止雨水,山上的水便马上流到河里去,河水便马上泛滥起来,即成水灾。所以要防水灾,种植森林是很有关系的,多种森林便是防水灾的治本方法。有了森林,遇到大雨时候,林木的枝叶可以吸收空中的水,林木的根株可以吸收地下的水;如果有极隆密的森林,便可以吸收很大量的水,这些大水都是由森林蓄积起来,然后慢慢流到河中,不是马上直接流到河中,便不至于成灾。所以防水灾的治本方法,还是森林。”“要能够防水灾,便先要造森林,有了森林便可免去全国的水祸。我们讲到了种植全国森林的问题,归到结果,还是要靠国家来经营;要国家来经营,这个问题才容易解决。”“这种防旱灾的方法,要用全国大力量通盘计划来防止。这种方法是什么呢?治本方法也是种植森林。有了森林,天气中的水量便可以调和,便可以常常下雨,旱灾便可以减少。”“所以我们研究到防止水灾与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的大规模森林。”(17)勿庸赘言,演讲分析了森林与防止水旱灾害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国家经营森林事业的重要意义。在百废待兴、愚昧落后的旧中国,孙中山能够把林业放到水土保持、防止灾害的高度去认识,十分罕见,时人无出其右者。

《三民主义》演讲没有最终完成,孙中山赴韶关督师北伐。军务繁忙中,他发现南华寺周围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当即交给长老一百元植树款,让他在寺外植树,保护生态环境。

总而言之,孙中山的林学思想是近代中国最进步、最革命的林业科学体系,它借鉴了西方林学理论精华,又有孙中山的许多首创。该林学思想的完成,为中国林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民为纪念致力于发展中国林业事业的孙中山先生,将3月12日他的忌日定为植树节。

林学论文:林学思想研究论文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长达数十年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完整的林学思想,其林学思想核心为政府管理森林,人工造林为该思想前提,发挥森林防护作用为该思想要素,国家经营森林生产为该思想目的。

一、倡导人工营造森林

由于农民家庭生活环境的熏陶,使早年的孙中山已初步掌握了人工植树方法。特别是兄长孙眉在檀香山以农、林、牧业发家致富,也给孙中山以一定的影响。1883年,时年17岁的孙中山从檀香山回国时携带酸豆树籽种在自家院内,现这棵百年老树已是郁郁葱葱,仿佛正在昭示世人,它本身就是孙中山人工造林实践的出发点。1890年,孙中山开始着手在家乡筹备人工造林,他对广东香山无林区进行了初步调查,提出要将香山东南一带“秃然不毛”(1)之山,“植果以收利,蓄木以为薪”。面对当地农民只知砍伐,而不知种植林木的愚昧无知状况,他利用假期,在家乡种植桑树,为父老乡亲提供样板,居然初见成效。

孙中山在香山倡导植树时,又上书清朝官吏,推荐自己制定的植树造林方案。即:1、“凡于沙漠之区,开河种树”。2、“其余花果草木,审察土宜,于隙地广行栽种”。3、及时预防“谷蟊木蠹”。(2)至此,孙中山完成了及时个植树造林方案。

1915年,为提高全民植树意识,统一全国人工植树时间,孙中山建议北洋政府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获得赞同,这是中国历史上及时个国家法定的植树造林节日。1916年,孙中山视察绍兴,大声疾呼“譬彼高山,胡不栽森林”。(3)作为一位日理万机的革命家,孙中山能够随时随地倡导人工植树造林,亲自参加人工植树活动,制订人工造林计划,提倡设立国家植树节,这充分体现了他对人工植树造林的重视,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二、政府设立林业管理机构

早在1890年,孙中山就呼吁成立农学会,作为林学理论研究机构。时隔不久,他在广州正式成立农学会。作为秘密革命机关的农学会,在进行革命活动时,也考察了外国农林事业,研究近代林学理论。尽管数年后农学会被清廷破坏,但它具有破天荒的重大意义,它是中国历史上及时个林学研究机构。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设置国家林业管理机构,中央内务部负责农林事务;在地方设置南京府劝业科,负责“山林土地事项”。(4)使南京临时政府初步建立了层次完整的林业管理体系。孙中山辞职后影响北洋政府在中央设立农林部。孙中山在北京与袁世凯会谈时;商定农林部可以暂时“伐采森林”,(5)解决国家财政困难。

1920年下半年,孙中山在广州重组军政府,自兼内政部长,明令农务局“培植及保护森林”。(6)后农务局并为第二司,继续主管“农业、林业之保护、监督、奖励及改良事项。”(7)此时,孙中山在政府设立林业管理机构,基本上还都属于西方政府机构的形式模仿。

1922年9月,孙中山在《筹备改组国民党宣言》中除继续主张“……森林、水利及其他大规模之工商业,应属于全民者,由国家设立机关经营管理之”,又进一步提出“并得由工人参与一部分之管理权”(8)的新主张,该主张实际上已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色彩,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林学理论上的反映,惜其未能贯彻执行。

在实际运作中,孙中山设立的林业管理机构曾出现个别人员素质较差、影响工作效率的现象。1924年,孙中山广东革命政府为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颁布《考试条例》,规定应聘林业机构荐任文官者必须参加森林化学、森林工学、森林测量、森林动物学、森林植物学、土壤学、气象学、林政学、树病学、造林学、昆虫学、森林保护及管理法、植物生理学等科目书面初试,合格后再参加相同科目口头复试,最终合格者方可为荐任文官。(9)

三、国家经营林业生产

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以在野党领袖身份,用英文给《大陆报》撰文,主张“凡……森林各业,均应收归国有。”(10)其所产利益作为国家税源,用于行政、教育、慈善等事业经费。在数月后的一次演讲中,他进一步指出“今日中国地主、资本家眼光尚浅,知保守而不知进取,野山荒地尚多无主之物,一般平民间亦有自由使用之权,即如樵采游牧,并无禁止之例。若在欧洲,则山野荒地皆为资本家所领有,他人不能樵采游牧于其间也”(11)而一但中国地主,资本家效仿欧洲,就会垄断山林,操纵民生,到那时再采取补救措施,为时已晚,应当事前加以预防。1920年,孙中山提出预防地主、资本家垄断山林的具体方法,即国家经营林业生产。他在《地方自治实行法》中说:“凡山林……悉归公家所有,由公家管理开发。”“其数年或数十年乃能收成者,如森林、果、药等地,宜由公家管理。开荒之工事,则由义务劳动为之。”(12)

1923年,孙中山开始实施国家经营林业生产政策,在一系列法令、法规中规定:在都市内,果园、苗圃征收千分之十五地价为普通地税,随着土地增值,按超过原地价的百分比征税,但每亩地价不到二百元者免征增值税。(13)国有山林均准人民承垦,承垦年限“树林地一千亩未满者二年,一千亩以上二千亩未满者三年,二千亩以上三千亩未满者四年,三千亩以上四千亩未满者五年,四千亩以上五千亩未满者六年,五千亩以上一万亩未满者七年,一万亩以上者九年。”

(14)每亩地价七角,提前完成垦荒植树造林者可按比例减其地价。

1924年1月,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党及时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提出:“山林川泽之息”“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应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卫生等各种公共之需要。”“本县资力不能发展兴办者,国家当加以协助。其所获纯利,国家与地方均之。”(15)上述规定,孙中山在手书《建国大纲》中再次予以肯定。孙中山自视《宣言》和《大纲》是最和经典著作,国家经营林业生产、全民占有林业效益的设想,就成为孙中山具代表性的林业政策之一了。

四、发挥森林防护作用

前面已经述及,孙中山很早就认识到森林能够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他早年在香山提倡植桑,就是为了保持水土。随着时间的推移,孙中山发挥森林防护作用的思想日益完善成熟。

1918年,孙中山在谋求发展中国经济的同时,谋求防止华北、华中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他在著名的《建国方略》中号召“于中国北部及中部建造森林”(16)可以说,这是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的最早雏形,我们不仅实践了孙中山计划,而且大大超过并完善该计划。

1924年,孙中山系统演讲《三民主义》,指出“至于防水灾的治本方法是怎么样呢?近来的水灾为什么是一年多过一年呢?古时的水灾为什么是很少呢?这个原因,就是由于古代有很多森林,现在人民采伐木料过多,采伐之后又不行补种,所以森林便很少。许多山岭都是童山,一遇了大雨,山上没有森林来吸收雨水和阻止雨水,山上的水便马上流到河里去,河水便马上泛滥起来,即成水灾。所以要防水灾,种植森林是很有关系的,多种森林便是防水灾的治本方法。有了森林,遇到大雨时候,林木的枝叶可以吸收空中的水,林木的根株可以吸收地下的水;如果有极隆密的森林,便可以吸收很大量的水,这些大水都是由森林蓄积起来,然后慢慢流到河中,不是马上直接流到河中,便不至于成灾。所以防水灾的治本方法,还是森林。”“要能够防水灾,便先要造森林,有了森林便可免去全国的水祸。我们讲到了种植全国森林的问题,归到结果,还是要靠国家来经营;要国家来经营,这个问题才容易解决。”“这种防旱灾的方法,要用全国大力量通盘计划来防止。这种方法是什么呢?治本方法也是种植森林。有了森林,天气中的水量便可以调和,便可以常常下雨,旱灾便可以减少。”“所以我们研究到防止水灾与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的大规模森林。”(17)勿庸赘言,演讲分析了森林与防止水旱灾害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国家经营森林事业的重要意义。在百废待兴、愚昧落后的旧中国,孙中山能够把林业放到水土保持、防止灾害的高度去认识,十分罕见,时人无出其右者。

《三民主义》演讲没有最终完成,孙中山赴韶关督师北伐。军务繁忙中,他发现南华寺周围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当即交给长老一百元植树款,让他在寺外植树,保护生态环境。

总而言之,孙中山的林学思想是近代中国最进步、最革命的林业科学体系,它借鉴了西方林学理论精华,又有孙中山的许多首创。该林学思想的完成,为中国林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民为纪念致力于发展中国林业事业的孙中山先生,将3月12日他的忌日定为植树节。

林学论文:高职园林学的教学成果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正在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结构相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1]。同时,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表现在高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上的不可替代性。

1.高职学院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

为培养具有更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走过了从“订单式”、“三明治”、“2+1”、“产学研结合”和“工学结合”等办学模式,并通过各方面的教学改革,来适应新形势的教学要求,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工学结合、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互动和长期合作,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2]。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曾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服务。

2.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分析

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开设于2002年,现已成为我校品牌专业。自开设专业以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95%以上,对口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于2005年成功申报了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研究课题——“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并获得省级教改二等奖,并于同年被确定为学院教改专业,2006年获财政部150万元《中央财政支持的园林园艺实训基地建设》项目,2007年被学院确定为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始终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原则,努力培养实践技能强的应用型人才。

3.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强调工学结合的实践性人才培养目标

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发展,适应社会竞争需求,以“四条能力”主线为核心,能从事园林工程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及园林植物栽植与养护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充分强调了实践性,强调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在园林工程专业中的重要性,故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教学改革。

4.取得的教学成果分析

4.1园林工程标本实训场建设

4.1.1园林工程标本实训场建设的基本情况

园林工程标本实训场面积约10000㎡,由我院园林工程专业教师设计,园林公司承建。该工程从设计立意到方案商定,再到工程设计、招标、投标、预算、施工到管理,再到决算、验收,全程均是由专业师生共同参与完成。

此实训场园林教学功能体现在:及时,整个园林景观涵盖所有的园林要素,各个环节都为园林设计及鉴赏方面的教学项目提供了很好的实体环境。第二,该工程各个园林项目均在建设工程中留有施工断面,这种做法为园林工程类课程的教学起到展示作用。此外,保存有该园林工程项目完整的电子档案,包括方案图纸、工程设计图、文字材料、图片、模型等资料,方便日后专业教学中使用。

4.1.2园林工程标本实训场建设的效果分析

师生共建园林专业标本实训场,体现了“工学结合、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过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4.1.2.1学生全程参与该项目的建设正是我们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一次成功实践。为学生创造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的机会,通过顶岗实习,基本做到零距离上岗,提高了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4.1.2.2工学结合的模式要求必须要有一支了解职业标准、熟悉企业工作任务和岗位流程的具有熟练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来带领学生。通过园林专业标本实训场建设,能够提高教师专业实践动手能力。

4.2校园景观维护实践课程的开发

4.2.1校园景观维护实践课程主要内容

校园景观维护课的主要内容是把学校划分为多个片区,每班负责一个片区的景观建设和维护。其主要专业内容包括方案设计、工程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的栽植、养护、病虫害防治及景观绿篱整形等。

4.2.2校园景观维护实践课程具体实施方案

本课程以一年为周期来制定计划。每个班分成几个小组,指导教师将每个星期的任务下达后,各组组员共同协商,轮流当管理者,组织实施景观维护内容。如发现问题,各组成员要共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记录问题并咨询指导教师。同时,教师会根据各组的具体操作情况来评定成绩。

5.结语

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在工学结合的教改模式下,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改革成果。在教改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得到了锻炼,学生得到了较大限度的动手能力培养。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创业班的开设受到提供的土地有限,开设面还较小,参加过培训的学生仅占10%左右;校园景观维护课程开设内容上较单一,内容主要集中在园林植物的栽培、养护、病虫害防治等,而较少的涉及到园林工程设计、施工方面。综上所述,我院园林工程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还要不断的深入,争取取得更多更好的教学改革成果。

林学论文: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思考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的发展,人们开始对环境保护重视起来,并且也将建筑与景观更好地结合起来,更加地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而不是传统的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单一的进行建筑设计的教学,忽视了环境保护,也忽视了周围环境对建筑物的视觉方面造成的影响。这对于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是十分的不利的,因为这种传统的建筑设计教育培养出的学生不具备那种整体意识,将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分隔开来进行考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创造力的延伸,阻碍了我国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步伐。

关键词: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思考

引言

由于各项科学技术的限制以及人们意识水平的限制,在传统的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表面上的传承,不去思考更加深层次的含义,不去注重建筑设计的整体感觉,这些存在的问题阻碍了我国的风景园林建筑设计领域的发展,使得设计的建筑和园林很突兀,忽视了周围环境的影响。本文主要就通过对这些传统建筑设计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介绍,并且在之后的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这些方面,更好地促进我国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从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

一、当前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现状

在现阶段,在进行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的过程中,仍然秉承着传统教育的理念,只注重表面的设计,将风景园林与建筑设计分割开来,没有整体意识。在这样的整体环境之下,学生都普遍缺乏创造力,没有很好地将传统的文化发扬光大,不能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将传统的文化与新的理念结合起来,从而阻碍了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不能真正的实现风景与建筑的结合。

二、当前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总体设计意识

在当前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的过程中,很多的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将园林与建筑分开来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没有一种整体意识,在实际的园林设计过程中不去考虑周围环境的影响,设计的园林不能很好地融入环境,比较突兀。所以说,在之后的园林教育过程中,老师进行总体设计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创造力,还可以让学生设计的园林更好地将风景与建筑结合起来,促进我国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

2.只注重传统园林建筑设计形式上的模仿

在当前阶段的园林建筑设计的实际工作中,大部分的设计者已经只对于传统园林建筑设计的形式上的模仿,也就是说,的对一些传统的园林建筑照搬照抄,盲目模仿,丝毫不去进行创新,不去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思考,从而使得建筑的园林不能很好地与周围的环境结合起来,相互映衬,而是单独的形成一个整体,这样对于发展我国的园林建筑设计行业是十分的不利的。但是,有很多的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只完成了模仿这一项工作后就对自己的行为沾沾自喜,满足于现状,丝毫不去进行创新。所以说,在之后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对于传统的园林的形式上的模仿只是一个基础,只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各种深层次的内涵,更好地实现风景与建筑的结合。

3.空间的意识不强

随着我国的不断的发展,对空间等领域的理解能力相对于古代的人来说更是有了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并且可以更好地将空间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的园林建筑设计的工作中。但是,在传统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的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很多的涉及到空间的意识,也与当时的发展水平,空间意识不强是有关系的。但是,在现阶段,很多教育工作者仍然忽视学生空间意识的培养。所以说,在之后的园林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空间思维的能力,这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实际的园林设计过程中,尤其是一些城市园林,受到地区的限制,需要很好地结合空间的概念,将一些大自然内的美丽景色适当的“搬入”室内进行展示,并且更好的将园林的景色与周围的环境结合起来,使得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整体,也让新设计的园林在新的环境中不会突兀,这样可以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更好的突出其特点,实现我国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

4.色彩的运用不够合理

色彩的运用与园林的建筑设计的风格、与其空间表现力以及其意境的表现都是息息相关的。在传统的园林建筑设计过程中,一般是运用“青、黄、赤、白、黑”五色体系,在现阶段的教育过程中仍然注重该种色系的运用。但是,园林事业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局限于这种五色体系了,这只是基础,在现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发挥学生的色彩创造能力,培养整体意识。

三、总结

本文通过对传统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的整个过程进行思考,进行反思,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说空间意识不强,色彩的运用不够合理,缺乏整体意识等等,这些都是在以后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的地方,在之后的教育过程中要注重这几个方面,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综合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让学生在之后的具体的工作实践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实现建筑与景观的一体化,增强视觉观赏价值,也在具体的工作中更好地将环境保护起来,顺应我国的时展潮流。

作者:侯永胜 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林学论文:林学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一、课程设置与需求分析

林学专业学术英语的教学目标应能达到教育部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中对ESP课程教学的要求。因此,学术英语课程应该是一系列独立学位课程或必修课程,每班人数以25人左右为宜。学术英语教学可分成3个阶段:及时个阶段为预备阶段,如学术文献检索与阅读、学术英语听说与归纳以及学术英语翻译与写作等内容。该阶段可在大学三年级的及时个学期开设,这部分教学内容可由高校的外国语教学中心或学院负责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工作;第二个阶段为学术英语的教学阶段,内容主要包括学术英语的书面交流与研习、学术英语的口头交流与研习以及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等,该阶段一般可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二个学期开设,教学内容同样由学校的外国语教学中心或学院负责;第三个阶段为林学专业用途英语教学阶段,内容包括林学专业英语词汇的构词特点,林学专业英语文献的阅读、初级学术论文写作、以小组或单人的形式组织课堂学术英语交流与讨论活动,该阶段课程一般在大学四年级的及时个学期开设,并由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的英语教师承担该阶段的教学工作。通常情况下,考虑到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组织必须与学生的思维方式、兴趣和需求相匹配,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学术英语课程的设置应主要依据国家、社会和学生的需求进行。因此,完整且的需求分析是课程设置合理与否以及教学效果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根本保障。外语教学中的需求分析犹如战争爆发前的情报收集战,完成彼此作战实力的评估对战前的战略部署和战争的最终胜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把需求分析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各个阶段和层面,具体包括高校应根据自身定位、社会需求和学生整体的英语基础制订教学目标和方案,教师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个人需求分析进而制订出科学、系统和个性化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此外,它还涉及学校的英语教学师资能力和授课教师角色转换的灵活性分析等。这需要各农林院校的外国语教学中心或学院在开展学术英语教学活动前,认真做好各项需求分析工作和相应的教学定位,并做出合理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设计,以便于学术英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教学内容与任务

在林学专业学术英语课程教学的需求分析和课程设置工作完成以后,处于战术层面上的具体技术支撑和执行细则是接下来工作的中心和关键,主要涉及教学内容的组织架构和教学任务的实施细节。林学专业的学术英语课程教学应作为一系列独立的学位课程或必修环节,纳入全校的学术英语教学体系中来,包括及时阶段的学位或非学位英语课程阶段(预备阶段),第二阶段的学术英语课程阶段以及第三阶段的专门用途学术英语阶段。预备阶段开设的可以是学位英语课程也可以是非学位英语课程,主要是面向那些在语法、词汇、发音、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上有困难的学生开设。该阶段的教学内容采用基于真实学术材料编写的教材,并根据内容划分为相应的教学专题,每个专题配备的问题与专题内容和教学目标相一致。同时,在每个专题下设三个教学模块:英文学术文献检索与阅读模块、学术英语听说模块和学术英语翻译与写作模块。英文学术文献检索与阅读模块主要是教会学生利用关键词、作者等信息对所需英文学术文献进行检索,以及通过学术词汇和语法习得、语体识别和篇章结构的分析学会抓住阅读材料的宏观组织结构和篇章的主旨、目标和作者观点。学术英语听说模块主要是训练学生如何听懂学术讲座或报告的技巧以及参与学术讨论时进行提问和回答的规范用语。学术英语翻译与写作模块主要是传授学生有关学术论文中常用句式的特点和翻译技巧,并通过对学术范式的模仿与句式转换进行写作技能的培训。学术英语宜作为一门英语学位课程来开设,使其尽可能地充当大学综合英语教学与专业学习之间的桥梁,从而满足高校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本专业课程并能熟练地使用英语开展相关学术交流的需求。因此,这一阶段的教材多配合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分为三个教学模块:学术英语的书面交流与研习模块、学术英语的口头交流与研习模块、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模块。学术英语的书面交流和研习模块主要是训练学生从简单的英文摘要到简短的学术论文写作的一般过渡,着重培养学生在学术论文写作和书信交流方面的学术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学术英语的口头交流与研习模块则是就某些日常学术话题展开小组讨论和个人观点陈述等形式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收集相关学术资料、辨别信息真伪以及口头表述的能力。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一般科研资料和数据的整理分析能力,即在做报告或论文写作时正确使用手头文献资料进行引证,并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结果进行结论性陈述的能力。专门用途学术英语阶段是在学术英语预备课程和学术英语课程结束以后,结合林学专业相关知识所开设的一门ESP课程。其教学内容涉及林学专业英语词汇的构词特点、专业文献检索与阅读、学术讨论与陈述、英语学术论文的写作以及参加本专业国外专家的学术报告活动等内容。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准备2-4个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的专题类案例分析项目,作为课程训练和考核的内容。每个项目都要有细致的操作步骤和目标要求,尽量包括从文献检索与阅读到学术讨论与陈述以及学术报告的撰写与汇报的一整套从技能层面向语言层面过渡的训练单元,以此培养学生利用学术英语学习专业知识和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课程考核与评估

作为学术英语课程设置重要的自我诊断与反馈环节,学术英语的课程考核与评估体系的建立在某种程度上比需求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的组织更为重要。学术英语的课程考核评估体系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课程考核和教学评估。课程考核主要用来衡量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因此在学术英语课程开设的不同阶段,其考核内容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在学术英语预备课程阶段,课程考核主要侧重于考查学生对文献检索知识、学术词汇发音与语法特点、学术论文阅读、学术英语写作和翻译以及学术英语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因此这一阶段的课程考核以总结性考核(Summativeevaluation)为主(约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70%),以阶段性考核(Formativeevaluation)为辅(约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30%)。在学术英语课程教学阶段,鉴于学术英语教学与综合英语教学相比更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和团队协作精神,因此相比较于综合英语,其课程考核的重点应放在阶段性考核上(阶段性考核成绩约占课程总成绩的65%,而总结性考核成绩约占课程总成绩的35%)。同时阶段性考核还可以作为课堂教学效果的诊断和反馈环节,方便授课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及时调整教学的方法和内容。由于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阶段主要涉及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写作、案例分析项目和观点陈述四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在阶段性考核方面,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写作和观点陈述可各占课程总成绩的15%,专题类案例分析项目占课程总成绩的20%。总结性考核包括文献阅读、英语小论文写作,各占课程总成绩的15%左右。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有赖于、客观、科学和的评估体系,简练、的教学评估对教学活动的“反拨作用”极为重要。完善且的教学评估体系是课程设置、需求分析和课堂教学进行自我诊断与改进的重要内部参考体系。以往的教学评估大多局限于对学生课程成绩的考核,而忽略了对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的考核与评估。对教师的评估主要体现在“英语实践能力、应用语言理论素养和敬业精神”三个方面的内容,而对教学管理部门的评估则体现在“由行政管理为中心向以服务和技术支持为中心的职能转变”。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多数农林院校林学专业的英语教学还停留在早期的“综合英语+专业英语”的课程教学模式,再加上教学目标与定位的模糊,使得学生的英语学习和专业学习之间缺少一个有效衔接的桥梁。林学专业的英语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素质并加强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的结合,培养在国家战略层面和社会需求层面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4]因此,将此前的“综合英语+专业英语”的课程教学模式向“综合英语+学术英语”的课程设置转变,这“对改变和解决我国长期以来基础英语定位所带来的严重的应试教学倾向,普遍的学习懈怠状态和系统的费时低效,对‘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都具有深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作者:桂仁意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林学论文:信息技术与林学学科的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林学学科教学整合的形式

1.1物质层面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由来已久,信息技术现在已经渗透到了教学的各个领域,在林学的教学过程中,也已经涌现出了一些的课件。这些课件都非常直观地呈现了林学的基本原理。计算机的智能化与教学的结合使得教学如虎添翼,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的不仅可以在平面上展现教学的相关内容,而且,计算机还可以展现立体的效果,3D技术的应用更是将教学的过程变得栩栩如生,多媒体的应用则将教学变得让人身临其境。成熟的计算技术与林学的结合使得林学的教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展。

1.2精神层面的整合

信息技术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了拓展,传统的阅读方式已经三分天下仅有其一了,另外两种阅读方式则分别是超文本的阅读学习方式与多媒体方式的阅读学习方式。不仅如此,随着信息技术的冲击,写作方式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已经从最初的单纯的依靠手写转变到了键盘的方式,后来又出现了键盘加鼠标的方式,再后来还出现了扫描的输入方式以及近期的语音输入方法。语音输入方法使得人类的思想的记录得到了彻底的释放,人类终于可以使用最为自然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想法了。人类的写作也已经从单纯的一页挨一页所有的页组合成书的线性结构的构思方式发展到了超文本的文章架构方式。至于计算方式,从复杂的阿拉伯数据到计算机只须使用简单的0、1的二进制方式就实现了每秒钟轻松地进行千亿次的运算。这些都是人类在精神层面与信息技术的的整合。在教育方面信息技术所营造出来的文化氛围与学习气氛极为出色,光是机算机教学这种耳目一新的方式就已经令学生们跃跃欲试了,更何况计算机还可以呈现3D、多媒体等现场的教学方式。在师生的交互方面,现代的教学方法已经将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在讲台下倾听变成了以学生的主动探索为主,由学生主宰课堂,学生与教师之间由控制变成了配合,由敬畏变成了相亲。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学生借助于信息技术,自主研究学习的有关问题。学生在学习中始终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尤其是借助信息技术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一般不是教材中现成的内容,而是课堂、教材内容的延伸。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更加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特别是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媒体获取信息,在教师和同学的协助下,不断进行信息加工,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此,信息技术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二、整合后对教师的要求

信息技术与林学学科的整合,是以教育的信息化推进教育的现代化,而不是为体现教育的现代化而搞教育的信息化。因此,信息技术与林学学科的整合特别要讲究实效,落在实处,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学习和探讨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学习、更新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教学。教师是实施“整合”的主体,但绝大多数林学学科的教师都没有专门地、系统地学习过信息技术课程,因此要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就必须自觉地开展信息技术的学习,成为信息技术的主动适应者、自主学习者和自觉应用者。

其次,教师要密切结合林学学科内容选择相应的信息技术。“整合”不是把林学学科知识整合到信息技术中去,而是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林学学科教学中去。教学内容不同,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也不同。例如,在教授防护林防风作用的原理和防风效应这一节内容时,光靠教师口头讲解或展示挂图,学生还是不易理解,而计算机屏幕显示的动画画面却能使学生一目了然。因此“,整合”需要在新的教学环境中重新对教材、教法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决定信息技术使用的原则和方法。又如,以往我们在给学生讲授森林的生态效益时,总感觉给学生的是一些干巴巴的文字,但自从把信息技术引入到林学学科的教学中后,通过制作有关森林生态效益的课件,就把一段干巴巴的文字变成了图文并茂的动画片,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作用在于“如虎添翼”,如果用得不好,可能会使学生只关注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

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技术的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并不断为教育教学提供更为强大的支持,但功能强大的信息技术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教育技术价值的消亡。幻灯机、电视机等较为传统的教育技术,甚至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在林学教学中都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仍然具有独特的价值;而且伴随这些传统技术和工具产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仍然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

第四,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的能力。在信息技术参与的学习环境中,不仅强调获取知识的技能,而且强调在一定的信息环境中与同伴或者其他人群进行交流的能力,以及对知识信息进行再加工并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必须具备信息的分类、分析、判断等能力和熟练运用网络工具(E-mail、聊天室等)的能力。结束语信息技术与林学学科的整合,使得林学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光彩,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林学的教学变成不但可以栩栩如生,而且还可以实现人机互动,不但可以让学生们掌控课堂,而且,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之下,林学已经变成饶有兴趣,学生们在兴趣的驱使之下学习,并终将在兴趣的驱使之下谱写属于他们的未来。

作者:杨多录 单位:鹤北林业局

林学论文:小议农林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的实施途径

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标体系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思想教育工作者及其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既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并借鉴国外有益的东西。笔者认为,借鉴和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是一个可行的途径。AHP是美国科学家萨迪经过多年研究和结合社会经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评价方法[4]。将AHP应用于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标体系,可以摆脱传统教育中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隔开来的弊端(学习成绩定量化,操行评语定型化),它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效地结合起来,改变单一的学习成绩考核方法,引入新的统计分析方法,使之更为科学。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可以采取四个步骤:及时,合理分析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的指标体系中各基本要素,如学习态度、劳动价值观、自律能力、实践能力、政治理论、政治价值观、职业道德观、意志品质、身心健康等,在教学和评价中注意区分层次。第二,对待同一等级的学生要从其他方面去比较,两者之间有哪些不同或相同,然后绘制表格,以便更好地分析和判断。第三,根据所制表格从中分析哪元素占有更为有利的位置。第四,计算各个元素各个方面的分值,然后比较结果[5]。在AHP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探讨当前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弱化的主要原因,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教育者的素质,双方所处的环境,运用的方法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弱化,只有从多方面分析其原因才可以改变这种现状。

农林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的实施原则

为了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评价的有效性,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制定和遵守一定的原则。农林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其实就是培养农林院大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律意识,只有将两者结合才有可能更为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自身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实现农林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实施有效性评价时应遵照以下几个原则。1.客观实践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工作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原则要求农林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的所有要素,做好调查分析;在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时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严格禁止个人主观思想和人为因素的掺杂。然而在实际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对评价目的、评价标准、评价对象的认识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有效性评价过程中,要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做出客观的价值判断。2.动态评论和静态评论相结合的原则静态评论主要是指对大学生有效性评价结果的评论,它主要注重的是结果,描述了大学生在相对稳定的某个阶段思想的状况;动态评论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做出的评价。通过静态评价,我们可以获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段时期内,是否达到我们先前设定的标准,然后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和这段时期的表现做出最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应坚持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既看到对大学生真实状况的评价,又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实事求是地反映大学生的真实思想。3.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我国农林高等院校对于学生进行评价,往往是在学校内部由教师或校方来实施,评价主体单一,因此,应遵循内部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校外评价,比如说企业的评价,变一元评价主体为多元评价主体。这就要求农林高等院校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加强理论的学习,实现内部评价;另一方面,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企业实习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获得外部评价。总之,通过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实现农林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的顺利实施。

农林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的实施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和教育者的素质、双方所处的环境、运用的方法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弱化,只有从多方面分析其中的原因才可以改变这种现状[6]。因此,应在把握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将有效性评价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完善和改进农林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1.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讲授思想政治课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态度将会严重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态度,在授课过程中要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尊重和关注每一位学生,课下积极了解学生思想和心理情况,从思想上抓住学生想要什么,然后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更大限度地发挥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应该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学习、感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加强自己的文化素养,更好地感染学生。2.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多角度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高校应积极组织辅导员定期与家长取得联系,通过沟通,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况,同时也纠正家长的错误教育观点,只有老师与家长共同努力,才可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更为良好的学习环境。农林类院校应该建立和平互助、互相关爱、平等诚信的学习氛围,在生活中应该依照所学专业建立一些兴趣学习小组,与此同时,适应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在大学生中开展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辐射力、感染力和吸引力。3.提高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及时,要求农林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在教学过程中定期组织培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教育工作者要从思想上坚定信念,积极引进国外大学的教学模式,借鉴国外大学的先进经验来弥补我国教育的弊端。第二,应该定期开展校与校之间的交流会,开拓创新,吸取其他兄弟院校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本校教师的素质,只有这样才可以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本文作者:陈林元高俊民工作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林学论文:小议农林学校市场营销的实践

充分运用专业实验设备,培养学生职业习惯

在信息时代,要求大学课程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互动性的双向融合,因此必须注重自主开发市场营销学的相关软件,运用好实验室设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专业营销人才的素养。从事不同的职业,其职业习惯各不相同,的专业人士,都有着与良好的职业习惯。有经验的人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判断他的职业。的市场营销售专业人才,也必须具备该专业特有的职业习惯,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比如,良好的市场规划能力、市场开拓能力、谈判能力、公共关系能力、成本意识和市场意识等。职业习惯是职业人职业成功的外在表现,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培养,让学生顺利实现向专业职场人士的转化。职业习惯的养成需要合适的环境,可以通过学院设置专门的市场营销实验室和情景模拟实验室,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与互联网络通讯技术,借助计算机软件设置综合性市场营销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构造逼真的职业情境。让参与的学生有机会从各个方面参与到营销决策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按照软件中的要求,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扮演不同的营销角色,组成不同的营销团队,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和竞争对手的情况,制定各种营销策略,进行模拟营销对抗、营销创意竞赛、广告作品展示等多种体验。每次决策全部完成之后,有关数据都将送入营销软件模型中运算,评价其战略战术与决策策略。在软件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职业习惯。在专业设置的市场营销实验室和情景模拟实验室里,学生所学的市场营销的相关知识与专业技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与运用,这样既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又能让他们尽可能地了解有关市场营销的业务操作过程,尽快适应未来的营销专业人士的职业角色。当然,相关市场营销实验软件的开发是一个难点,特别是由于国内营销环境与国外的不同,不可能简单照搬国外的一些现成的营销软件,这点特别需要注意。

丰富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在教学实践方面,应从多方面开发市场营销的实践渠道,让学生熟悉营销工作环境,体验营销工作的感觉,这对我很有启发。通过良好的实践性教学环境,可以实现与课程所学理论模块的对接。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包括校园内和校园外两大部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从校内与校外两个方面考虑挖掘资源。在学校内部,可以加强组织,与一些农林企业合作,由其提供赞助,保障每年都由学生社团组织“模拟营销大赛”、“营销计划设计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提高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的能力。此外,还可以请知名农林企业的营销总监到学校开设营销实战讲座,使学生获得与一些营销精英对话的机会。此外,还可以按学生人数,合理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在课程结束时必须完成一个项目任务,并形成项目报告,作为课程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任务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为学校内超市的某一日用品设计促销的方案,或者是设计产品消费偏好的调查问卷等。在对小组任务的成绩评定时,一定要注意要求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防止部分学生“搭便车”的现象。在具体操作上,可以让每个小组成员在期末时都匿名评价其他成员的小组贡献度,由此对学生的日常团队合作进行一定的要求。校园外的实践教学环境建设方面,首先,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他们利用寒暑以及平时的节假日主动联系企业,特别是学校附近的一些商户,进行营销实践,如参与产品促销、帮助制定销售计划等,从基础做起,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其次,可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把学生带到企业去进行实地的参观学习,或者让学生到企业实习锻炼、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积极探索“教学一生产”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鼓励学生多接触实际,不断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目前依然有很多数农产品生产者,比较重视农产品的生产,对销售重视程度不够,较注重农产品的数量而不是质量,营销的意识比较淡薄,这些都可以通过参观调研等,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增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现代营销观念的形成。学校应主动联系企业,建立相应的实践基地,让学生深入企业勘察实际营销问题,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帮助企业分析营销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合理化建议。对于农林院校而言,可以考虑应该加强同农林业企业的联合,为学生的市场营销活动提供实践机会。

适当运用提问法,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方法包括传统的讲授法、案例分析讨论法等。在课堂教学中,我除了运用传统的讲授法外,还运用案例教学法、互动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提问法,本人的理解是:在讲课时,如果能较好地运用提问法,就能加强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本人的体会是:在每个章节一开始时,可以先制作一个比较小型的导入案例,该案例一般会提出一个该章节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一开始就引起学生探究未知的兴趣,感受学习的乐趣。在章节有关内容的讲述中,幻灯片不是一整屏全部显示出来,而是随着操作逐个显示,这样便于在讲述各个知识点时及时提出需要思考的问题,提问学生,考察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关于提问,本人认为应“适当运用”。提问对于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是有效的,但对于所提的问题应有所选择,问题必须有思考性,如果提的那些问题没有思考性,学生听了很自然地就反映,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就训练不了学生的思维,这种气氛的活跃没有意义。因此,在备课时,我会精心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比如,结合农产品营销的实际,可以提问学生在农产品的包装策略和品牌策略设计时应该注意什么。此外,由于这门课是大班教学,学生人数多,课时紧,如果没有节制地一直提问,点名让学生起来回答,一来时间不允许,二来学生会反感。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本人一般设计一小部分问题用来点名提问,一来检查学生是否认真听课,二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较多的问题应由老师提出,大家可以在下面自由抢答,只要问题设置得当,有思考性,学生就非常有兴趣发表意见,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

采用游戏训练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许多教学名家均强调管理游戏在课程讲授中的重要性,他们指出,管理游戏如果选择合适,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要注意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进行管理游戏,必须注意游戏道具不能太复杂,应选择简单、有形的游戏形式。本人的体会是:游戏训练教学法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管理游戏具有生动具体的特点。在管理游戏中,教师应该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学会结合个性发展、环境影响等各个方面综合思考问题,联系个体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以及群体的具体特征来分析营销活动互动中的各种问题,以团队表现作为评分依据,通过团队式小组游戏体验营销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游戏中掌握理论,学会方法,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活动组织能力,学习效果显著。事实证明,游戏训练教学法是《市场营销》课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式,特别是二三分钟就可完成的课堂小游戏,可以在课堂中及时穿插,既能创造一种轻松的情感氛围,又能让学生悟出道理。比如在讲授营销中的团队合作重要性时,可以通过有效组织,让学生玩报纸坦克、孤岛求生、工兵飞弹等小游戏。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每个小组的每个同学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智,为本小组的游戏出谋划策。游戏。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的理解。

本文作者:许驰工作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林学论文:当今农林学校教育与改革研讨

农林类高校旅游地理学课程的地位

农林类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目标是为了满足森林旅游市场日益紧迫的用人需求,培养从事森林旅游规划、森林旅游管理和森林资源保护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旅游地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旅游资源课程体系的基础和核心[3],它要为实现这个目标而服务。旅游地理学中的基本理论如可持续发展和地域分异规律为旅游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和森林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提供思想指导,其提倡的旅游地评价体系又为景区的规划与开发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3]。总之,作为应用地理学范畴的旅游地理学学科,和农林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其他专业课程一起,发挥农林院校生态旅游的优势,使本专业毕业生在旅游人才市场上占据主动。

农林类高校旅游地理学教学内容探讨

农林类高校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得其教学内容不能仅限于旅游地理学课本,要对其内容进行一些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教学内容的经典化农林类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招生时基本上采取文理兼招的方式,由于理科生在高中阶段对地理了解的程度远不如文科生,使得学生们的地理素养参差不齐。学生们对地理学知识的获取基本上就来自于旅游地理学课程,这就使得旅游地理学的教学内容不能仅限于旅游方向。旅游地理学虽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但与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都有密切的关系,两者都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前提[4]。因此,农林类高校旅游地理学课程的内容要增加自然、人文、经济地理学中的经典理论,如自然地理学中的戴维斯侵蚀循环理论,人文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理论、区位理论以及经济地理学中的空间优化和经济要素对距离敏感性差异理论等。这些经典的理论是深刻学习旅游地理学的基础,有助于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的培养,也对本专业的学生学好旅游资源学、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旅游规划与开发等课程提供帮助。2.教学内容的技能化用人单位对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生的评价是理论知识方面强,而技能方面较弱。这就导致了用人单位把毕业生招进来之后不能立马上岗,而是花大量的时间对其进行技能培训,严重影响了公司或者单位的效益。技能较弱的毕业生注定是没有市场竞争力的。这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中增添技能方面的知识。对于旅游地理学来说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的技能、旅游规划文本的写作技能、旅游地理信息系统(TGIS)的操作技能。这三方面的技能是旅游规划与管理人才必备的技能,缺一不可。教师把这三方面的知识贯穿在教学内容中,但是光靠讲是不行的,学生对自己家乡是非常了解的,可以让学生们从自己的家乡开始,对家乡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与评价、对旅游地进行规划,然后可以让学生对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进行调查分析与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挑选先,激励学生不断地增强自身的技能。

农林类高校旅游地理学教学方法探讨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旅游地理学上课仅靠老师一张嘴、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对丰富多彩课堂的要求,而课堂上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更是让教师疲惫学生反感,上课睡觉的机率加大,学生的听课质量比较低。这种情况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发展,有待于对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改革。1.教学方法的数字化现在有许多学校使用多媒体教学,但由于教师计算机水平的有限,只是简单地把课本上的课程框架罗列在PPT上,本质上没有什么大的改变,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应该倡导的是教学方法的数字化,所谓数字化就是将教学内容用多媒体和旅游地理信息系统(TGIS)等手段的表现出来,让学生们既易懂又比较深刻。如在讲中国旅游资源分区时,仅凭一张中国旅游资源分区表是无法讲清楚的,将各个旅游带典型的景观用图片的形式表现出来,很容易把关东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等区分开来,学生的印象也非常深刻。又如将旅游规划的步骤用动画的形式演示出来,其流程和内容一目了然,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讲到旅游交通时,利用旅游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网络分析和缓冲区分析功能,可以对旅游景区的路线进行布局并对其带来环境影响进行缓冲区分析,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上课的积极性。2.课堂的实地化传统形式的教学地点是在教室或者实验室,这种方式不利于旅游地理学课程的发展。旅游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体验过程。课堂的实地化不同于旅游实习,现在高校的旅游实习其实是旅游,它不是课堂。农林类高校具有广阔的试验田,与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有着稳定的合作关系,把旅游地理学的课堂拓展到实地,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旅游地理学中旅游景观构景机理的学习中,在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可以很容易地把地貌成景、生物成景、水体成景、历史遗迹成景、建筑成景等讲清楚,还可对景区内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调查,并对森林公园内的旅游交通、旅游环境、旅游规划进行评价,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措施,能充分地锻炼学生的技能,对以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3.教学方法的讨论化“自导自演”是传统的教学形式,学生们始终是观众,两者之间没有互动,学生的意见很少反馈给教师。现在要提倡让教师和学生“同导同演”,教师和学生既是导演和演员,同时又是观众,教师和学生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在教授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课程时,教师把学生分成组,每组选取负责人(轮流当负责人),让他们同时对学校所在城市的公园进行分类与评价,教师与同学们(以组为单位)来讨论各组的完成质量,教师点评各组结果的优缺点,这样学生们可以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技能方法。旅游地理学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用该方法进行教授,如旅游规划文本的写作、旅游线路的设计、旅游景区环境的评价等等。通过此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增强自身的团队和责任意识,这也是立身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品质[5]。

本文作者:王洪桥王雷孟祥君工作单位:吉林农业大学旅游管理系

林学论文:中美林学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比较

摘要:高等数学是林学专业重要的数学基础课。为了探讨其发展和改革方向,该文从教学安排、教学内容与教材、授课方式和成绩评定等各个教学环节,对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密西根州立大学与我国林业院校林学专业的高等数学教学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期为我国农林类专业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美林学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比较

在农林院校开设的所有数学课程中,没有哪一门课程像高等数学那样受到重视。无论是对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还是对其数学思维的培养,高等数学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高等数学在生物科研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数学的基础课程,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也占有重要席位。为了探讨农林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笔者对美国康奈尔大学、密西根州立大学与我国几所重点林业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一、教学安排

在美国,高等数学课程一般都是由数学系的教师授课,按内容划分为3-4个阶段,供全校学生选择。及时阶段是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衔接部分,主要是复习高中数学的内容,可以免修;第二阶段主要是一元微分学;第三阶段主要是一元积分学、微分方程和级数;第四阶段是空间解析几何和多元微积分。学生根据自身的水平以及各专业对数学的不同要求,选择完成不同阶段的高等数学课程。林学专业一般只要求学生完成高等数学课程的及时、二阶段。

康奈尔大学春季学期开设的“Pre-calculusMathematics”课程(及时阶段),不计学分,通过新生数学资格考试的学生可以免修;秋季、春季、夏季学期都开设“Calculus for the Life and Social Sci―ences”课程(3学分)或“Calculus I”课程(4学分),属第二阶段。密西根州立大学秋季、春季、夏季学期同时开设“College Algebra and Trigonometry”课程(5学分,及时阶段)和“Calculus I”课程(3学分,第二阶段)。

康奈尔大学农业与生命学院的所有本科新生入学后都要参加数学水平考试,合格的学生可以进入专业必修数学课程“Calculus for the Life and SocialSciences”或“Calculus I”(第二阶段)学习;否则,要先选修“Pre-calculus Mathematics”课程(及时阶段)。密西根州立大学新生入学后也要参加类似的水平考试,合格者先进入专业必修数学课程“Col-lege Algebra and Trigonometry”(及时阶段)学习;及时阶段考试合格后才可以学习“Calculus I”课程(第二阶段)。

此外,这2所大学还针对尖子学生,开设了高等数学荣誉班,比常规班涵盖的教学内容更多;或者虽然教学内容相同,但难度增加。有些专业或学生本人要求强化数学,则可以在完成“Calculus I”且成绩达到C以上后,选修“Calculus II”。

我国高等数学的教学主要是根据专业划分为工科类、经济类、农林类等。例如,在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高等数学是林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北林的高等数学课程为70学时,3.5学分,东林的高等数学课程为128学时,8学分,课程基本都安排在一年级的秋季学期。在我国,高等数学没有先修课或水平分级考试,也没有按学生的水平分层教学。

在我国,线性代数和数理统计课程也是林学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而美国通常是结合专业开设数据分析选修课。例如,康奈尔大学林学系开设的自然资源统计课程,授课内容与我国的数理统计课程相近,但更加强调在生态和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与教材

在教学内容方面,康奈尔大学和密西根州立大学开设的“Calculus I”课程,教学内容相近,包含极限和连续、导数、导数应用、积分和基本定理等。而我国为林学专业开设的高等数学,其内容比国外的要丰富,各高校的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例如,北京林业大学林学专业的高等数学包含极限和连续、导数、导数应用、积分和基本定理、积分应用等。

在教材方面,康奈尔大学2007年春季“微积分I”课程使用的教材是James Stewart编写的Calcu-lus,Concepts and Context,Single Variable(第三版)。此教材在美国高等院校非常通用。而我国农林类专业开设的高等数学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大多由各个学校自编,或者是经济类专业的教材,至今尚没有经典的、被广泛使用的教材。

三、授课方式

以2007年春季康奈尔大学开设的“Calculus I”课程为例,他们实行小班上课,每个班级25名学生;每周授课3次,每次1小时,另安排1小时由助教上习题课;1学期共计14周,有56学时。此外,平时还安排3次月考,不占学时。相类似的,密西根州立大学开设的“Calculus I”课程,也实行小班上课,每班不超过35人。

在美国,教师及时次上课时会发给每个学生课程提纲,上面写明课程要求、课程内容、成绩评定标准、课程进度、预习作业和课后作业的题目等。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授课教师每周安排1-2个小时的答疑时间;而且还安排一些高年级或数学系的志愿者进行免费辅导。

我国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大多数都是100人以上的大班授课,每周授课2-3次,每次2学时;答疑主要由授课教师承担,一般没有安排助教。

四、成绩评定

康奈尔大学“Calculus I”课程的成绩由2部分组成:平时和期末考试成绩占75%,闭卷考试,但学生可以带1张卡片记载主要公式,也可以带计算器;作业、课堂出勤以及课上表现等因素占25%。比较有特色的是,国外大学非常鼓励学生组成小组一起讨论作业,但要求在作业上注明合作者的名字。如果发现抄袭或作弊行为,学校会按管理条例予以处理。而我国高等数学课程的成绩评定一般是期末考试占80%,平时作业、出勤和测验占20%。

五、问题探讨

我国农林类专业开设的数学必修课比美国多,但数学选修课较少。相比较而言,中美高等数学课程的内容、教学环节差不多,都包括授课、作业、答疑、考试等,但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差异。

及时,美国的数学必修课面向全校,打破专业界限,有助于分层教学,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水平找到合适的课程。而我国的优势是针对专业开课,能结合专业的特点。但是,由于授课班级很大,学生间的差异显著,所以学生平均的数学素质下降。因此,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地实行统一大纲、统一教学,必然会导致的学生被忽视,而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有所增加,从而对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产生不良影响。

第二,在教学理念方面两国有很大的差异。美国大学从1985年起致力于高等数学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1]:(1)在教学中着重于培养学生概念性的理解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分析和举一反三的技能;(2)通过实行新方法减少冗长乏味的计算;(3)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掌握数学软件和具有图形功能的计算器的运用。这些都为高等数学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我国高等数学的教学主要还是延续过去的教学传统,特别是受到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调控,在教学方法上偏重于符号演算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忽视从直观和问题背景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第三,美国的教材具有易于阅读、教学内容丰富的特点。例如,每个新问题都是通过清楚的、易于理解的例子启发性地引入的,然后通过实际应用加深学生的理解。.再如,强调利用实际数据建模并加以应用,鼓励学生直观、形象地思考,把加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的训练作为教学重点。此外,在习题中,有实践性和应用性问题,有需要严谨思考的理论性习题。特别具有特色的是,每一节都包含有作图或解释图形的习题,以此作为理解数学与现实世界关系的工具。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