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骨折患儿应激障碍的重要性

摘要:应激障碍是指一组由心理、社会等因素而引起心理的异常反应,进而产生精神障碍。从类别上来看,应激心理障碍被分为3种:一是急性应激障碍,持续几个小时到1周,一般在1个月内得到有效缓解,使病人受到严重的精神打击,出现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隘、反应迟钝等症状,对周围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恐惧感。
心理护理对骨折患儿应激障碍的重要性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创伤后骨折患儿早期应激障碍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2月—2016年2月骨科收治的68例骨折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的护理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患儿受伤后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惧等症候群,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患儿心理感受和躯体症状,在患儿入院3d内对患儿进行首次评定,2周后对干预后患儿再次评定。[结果]观察组患儿干预前SCL90评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干预后SCL90评分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患儿SAS评分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折患儿受伤后出现应激心理障碍,心理护理的开展能够预防早期应激障碍,缓解患儿的情绪,提高患儿的社会和心理适应能力。

应激障碍是指一组由心理、社会等因素而引起心理的异常反应,进而产生精神障碍。从类别上来看,应激心理障碍被分为3种:一是急性应激障碍,持续几个小时到1周,一般在1个月内得到有效缓解,使病人受到严重的精神打击,出现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隘、反应迟钝等症状,对周围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恐惧感;二是适应障碍,主要是病人在生活中遇到了应激性事件,出现反应性情绪障碍。病程通常低于6个月;三是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遭受灾难性的精神创伤事件之后,病人在思维意识领域回忆事件发生的过程,在事件发生的半年内出现严重的精神障碍。本研究探讨心理护理对创伤后骨折患儿早期应激障碍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骨折患儿68例,年龄7岁~14岁(9.23岁±2.31岁)。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护理方法两组患儿均根据患儿的骨折情况进行闭合手法复位、石膏或夹板外固定治疗的方式治疗,或者切开复位的治疗方式。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方式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的护理基础之上进行心理护理,预防早期应激障碍对患儿的影响。其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认知心理干预患儿在骨折发生后易产生应激障碍,护理人员的每一次接触对预防和缓解儿童的应激心理障碍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疼痛是骨折后的重要特征,对于儿童来说,骨折部位肌肉的疼痛超过患儿身体对疼痛的承受能力,进而在身体上和心理上引起患儿不适,患儿为了发泄疼痛所带来的刺激,出现不停哭闹、烦躁不安的现象。护理人员要用言语来告诉患儿哭闹的方式并不能缓解骨折所带来的痛苦,乱动会导致受伤部位二次损伤,影响治疗,不仅会更加疼痛,还会对术后康复效果产生影响。同时,护理人员要通过给予糖果、零食、玩具的方式来转移患儿的注意力。

1.2.2降低患儿恐惧患儿在骨折后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了恐惧,尤其是疼痛剧烈的患儿,其恐惧和恐慌心理更加严重。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沟通策略来平复患儿内心的恐惧,进而消除对疼痛、骨折、术后康复锻炼等方面的恐惧。例如护理人员通过微笑、赞美的言语、拥抱等动作和语言让患儿感到安全,降低患儿对疼痛的恐惧。

1.2.3健康宣教收集患儿的信息资料以及同种疾病受伤患儿在术后的康复效果,在交流中讲述骨折的治疗常识、注意事项。同时护理人员通过幻灯片、宣传图片的方式讲解骨折的手术流程和护理方式,为患儿树立康复的信念。

1.2.4精神分析疗法护理人员要对患儿进行催眠,并让患儿进行联想,将痛苦的情感和受伤的经过用玩具和事物来代替,在潜意识中宣泄内心的情感,释放骨折受伤后在心理上产生的应激障碍。

1.2.5音乐疗法音乐具有通过物理、心理、生理作用来改善和加强人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调整人的神经活动,降低患儿对骨折、药物等方面的恐惧。同时,通过播放儿童所喜欢的音乐,能够让患儿忘记骨折所带来的疼痛,减少病人对受伤事件的回忆次数,消除回忆所带给患儿心灵上的痛苦。

1.3观察指标在患儿入院3d内对患儿进行首次评定,2周后对干预后患儿再次评定。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sti90,SCL90)测定患儿在受伤后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惧等症候群。每个评定项目被分为5个等级,1分:无;2分:轻度;3分:中度;4分:相当严重;5分:严重。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主要评定患儿心理感受和躯体症状,采用1分~4分计分,分数越高表明患儿焦虑情绪越重,应激障碍对其心灵影响越重。,应激障碍对其心灵影响越重。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2.1心理护理的定义及意义心理护理是在临床医学发展过程中,护理人员为了提高护理满意度和病人治疗的依从性而采用的护理方式[2]。护理人员通过找寻病人的欲求、社会角色、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因素,了解病人出现郁闷、焦虑、强迫等心理现象,甚至某些病人对疾病充满恐惧,以敌对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医护人员和家人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并通过认知干预和健康宣教等方式来调整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而提高病人的治疗依从性,配合医护人员工作的开展。心理护理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专业知识的讲解,向病人普及疾病知识和治疗方式,消除病人对疾病的恐惧心理以及因疾病的出现而产生的抑郁心理;二是让病人适应住院环境,以及生病之后的社会和家庭角色;三是帮助病人建立新的社会人际关系,适应新环境的变化。

2.2创伤后骨折患儿的心理特点

3.2.1恐惧心理观察组患儿干预后恐惧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在干预后分值趋向国内常模。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在兴奋过程上占据优势,容易激动,对于来自社会环境等外界因素刺激的耐受能力较低。儿童病人因骨折进入医院后,在陌生的生活环境、骨折带来的痛苦、较少地指导治疗环节和结果,导致患儿的精神状态处于恐惧不安中,从行为上来看,患儿因对骨折的过度恐惧,导致其用哭闹的方式拒绝接受医护人员的检查和治疗,导致护理工作无法开展。

2.2.2依赖心理骨折创伤后肢体或出现疼痛、麻木、肿胀等感觉,患儿在身体上的不适就会表现出过度依赖的心理。患儿因骨折会出现被遗弃的心理,对父母和医护人员的依赖性较大,患儿希望依靠在父母的身旁,时刻有父母的照顾期待通过治疗而恢复健康。一旦患儿依赖心理的欲求没有得到家长、医护人员的满足,就会激怒患儿,导致患儿出现摔砸物品的现象。3.2.3分离性焦虑分离性焦虑被分为抗议期、失望期、否认期3个阶段。患儿进入手术治疗阶段,需要离开父母与医护人员进入陌生的手术室。患儿的情绪随着介入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并且恐惧随着治疗的深入而不断延续和加深,此阶段患儿易出现分离性焦虑。行为表现为哭闹不止,连续呼喊亲人,拒绝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甚者有些患儿对医护人员采用拳打脚踢的方式来抗议治疗过程。

2.3创伤后骨折患儿常见的心理应激障碍的表现

2.3.1早期出现的反复性创伤体验在受伤之后的几个小时或者几天内,病人在思维意识中反复出现创伤的场景,或者是出现与创伤内容相近的噩梦。患儿受到思维意识和噩梦的引导,不由自主地回忆受伤的经历,骨折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过程。有些患儿骨折是经历了车祸现场,不断的回忆导致患儿的自控能力下降,在疼痛的伴随下产生愤怒、恐惧的情绪状态,甚至部分患儿出现攻击物体、他人和自身的暴力行为。

2.3.2创伤后恐惧、焦虑观察组干预后焦虑得分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儿童病人在经历车祸、高空坠落等创伤刺激后立即出现强烈的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行为,表现为出汗、心悸、呼吸急促。部分患儿在创伤后出现定向障碍的现象,不能够清晰地感知周围的事物,担心、恐惧、躁动不安、注意力难以集中。

2.3.3创伤后悲伤抑郁观察组病人干预后抑郁得分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创伤部位剧烈的疼痛、创伤口流血不止。由于患儿年纪较小,对受伤情况和治疗手段缺乏明确的认知,认为自身有生命危险,会离开父母和家人,情绪不稳定,甚至出现痛不欲生的心理状态。随着治疗的深入,患儿逐渐接受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在治疗过程中疼痛有所缓解,并接受治疗的事实。此阶段患儿担心治疗结束之后不能像正常的同学、朋友一样玩耍,骨折会带来终身的残疾,并且瘢痕一直留存在皮肤表面,所以,患儿会出现悲伤抑郁的情绪。

2.4创伤后骨折患儿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

2.4.1创伤因素创伤不仅让患儿在肢体上产生极大的损伤,让患儿的身体、心理处于应激状态,而且患儿骨折事件的发生给家属带来了心理阴影和社会创伤。同时,不同年龄、受伤部位和受伤因素对患儿产生的心理影响因素不同。病人在骨折之后,自理能力受到限制,处处需要父母和家人的帮助,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多种不便,进而产生较重的心理障碍。

2.4.2生理因素创伤骨折是对患儿造成巨大痛苦损伤之一,并且通常是在不可预料的意外事件发生所导致的。在患儿缺少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就被迫进入受伤的应激状态,而且在治疗过程中,疼痛伴随着整个治疗和康复过程。疼痛作为持续不断的应激源对患儿的睡眠、休息、活动造成较重的影响,甚至剧烈的疼痛打乱患儿正常的生活规律,不能满足患儿的生理需要,进而导致患儿出现疲劳不安的心理状态。

2.5创伤后骨折患儿应激障碍心理干预方法

2.5.1心理生理上的支持护理人员针对骨科患儿在创伤之后出现的反复性创伤体验现象,要在生理和心理上提供支持,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降低应激障碍给患儿带来的身心痛苦。护理人员要与患儿密切接触,了解患儿身体上的不适和精神上的需求,并通过让患儿讲述感兴趣的动画片和图书的方式来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在交流和陪伴中掌握患儿情绪的变化,并随着患儿情绪的变化而采用不同的方式予以调整,让患儿逐渐接受创伤所导致的皮肤瘢痕和肢体残缺。

2.5.2认知行为干预患儿在突如其来的创伤面前,既没有思想准备,也缺乏对疾病的认识,采用哭闹的方式来引起家长、医护人员的注意力,期待得到更好的救助和治疗,患儿的表现让家长陷入思想混乱、不知所措的状态之中。医护人员要主动关心患儿思想和情绪的变化,了解患儿内心真实的想法,是不能忍受剧烈的疼痛,还是对治疗过程感到恐惧[8]。通过了解患儿的关注点,进而提供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护理人员采用宣传册,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来向患儿讲述创伤骨折的治疗方式,并根据不同病人的受伤部位讲述治疗方式、康复方法,以及后期所取得的康复效果。通过健康宣教的方式,让患儿和家属掌握骨折疾病的救治方法,提高患儿和家属的自我护理能力,进而消除患儿心理上的担忧,降低应激障碍所产生的影响。

3.结论

综上所述,应激障碍是病人在经历灾难性事件所产生的精神障碍,在骨折患儿中大多是初次入院,并经历车祸、摔伤、高空坠落等应激事件,导致患儿出现恐惧、郁闷、抑郁等心理状态。所以,重视并骨折后患儿的应激心理反应水平,并根据患儿的应激源来开展心理护理,能够有效地预防患儿在骨折后出现精神心理障碍。通过心理护理,患儿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明显提升,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患儿能够顺利地度过应激阶段,减轻应激反应。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