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对论文编修阶段作者的回访研究

摘要:科技期刊论文编修过程体现着编辑的编修质量及服务质量。为评价编辑对论文的编修效果及服务质量,我们对论文编修的作者进行了问卷回访。通过回访,明确了作者对编修过程、编修效果和编辑服务的评价,了解了作者的收获,并体现出多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对论文编修阶段作者的回访研究

对已录用的论文进行编修,是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流程的重要阶段。除了论文本身的质量外,编辑对论文的编修质量也是影响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因素158;但论文编修后,编修效果能否得到作者认可、编修过程是否让作者满意,尚未得到编辑的重视。评价编辑的编修效果及服务质量,可成为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有益补充。2015年8月以来,笔者借鉴临床医疗实践中的患者回访方式,创新性设计了针对论文编修作者的回访问卷,对编修作者进行问卷回访,实行两年来得到了作者的积极反馈,并体现出多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1.作者回访方法

1.1回访问卷的内容设计分为引言与评价内容2个部分。在引言部分告知作者编修结果、回访目的及问卷填写方法。其中,编修结果为编修阶段结束、论文见刊期数;回访目的是了解作者对编修后论文的满意程度、编辑的服务质量、作者的收获和意见建议等;填写方法是由作者比对原稿及编修稿后,进行问卷填写。在评价内容部分,设计了封闭式、开放式2种问题类型。封闭式问题12个,每个问题提供“是”“一般”“否”3种选项,由作者对编修过程感受、编修后论文效果及获得感的程度进行评价。开放式问题3个,由作者进行自由答复,用于反馈编修过程中的具体收获、与其他杂志发表经历的不同以及意见建议等。具体问题包括:1)修改标志、文字提示是否有助于理解修改要求?2)修改意见是否有针对性、合理性?3)在沟通过程中,编辑是否思想严谨、态度认真?4)编修后的论文内容是否更充实?5)编修后的论文思路是否更清晰?6)编修后的研究方法是否更合理?7)编修后的体例格式是否更规范?8)编修后的文字表达是否更严谨、清晰、明确?9)是否满意编修后的论文?10)通过编修,是否更加明确如何撰写规范的学术论文?11)通过编修,是否对论文层次性、逻辑性要求有更深入的认识?12)通过编修,是否对科研设计、统计学方法有更深入的认识?13)在修改过程中有哪些具体收获?14)与在其他杂志的发表经历相比有哪些不同?15)对杂志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1.2回访作者的选定选择2015年8月—2017年12月被我刊录用后进行论文编修的作者,要求为论文的撰写、修改者(不论是否为及时作者),论文至少经过一次返修。

1.3回访问卷的发送时机及途径发送时机选择在杂志见刊后、给作者寄送样刊后的2d内,通过电子邮件向作者发送,以在发送回访问卷的同时提醒作者查收样刊。1.4对规避利益冲突的考虑为避免作者对编辑的倾向性评价,以规避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在电子邮件及问卷引言中,突出问卷回访的目的和意义,如“为了进一步提升编辑的编修及服务质量”“您的意见与建议对我们进一步提高编辑质量、更好地提高期刊水平、服务作者读者都非常重要”。并在问卷的问题设计方面,多角度设计问题,侧重于对论文在编修前后的对比及作者的获得感。

2.回访结果分析

2.1问卷回收情况共向102位作者发放回访问卷,收到68位作者的回复,问卷回收率为66.67%,均为有效问卷。经对未回复问卷者的论文进行回顾分析,考虑未回复者主要为论文编修程度不大、关注于论文得到发表的结果而非过程、对修改配合度不高(如对需补充完善之处仅以寥寥数语带过)的作者。

2.2封闭性问题的结果以作者选择“是”为非常满意,选择“一般”为满意,选择“否”为不满意,统计全部68位作者对12个封闭性问题(总计816个选项)的选择情况。结果显示,除3位作者在“编修后的研究方法是否更合理?”中选择“一般”,2位作者在“是否对科研设计、统计学方法有更深入的认识?”中选择“否”外,其余各项回复均为“是”。最终得出非常满意率为99.38%(811/816),满意率为99.75%(814/816)。

2.3开放性问题的结果大部分作者提供了充实、具体的回复。部分作者的回复简要列举如下。1)编修沟通方面:①编辑非常认真负责,论文修改认真细致,修改意见清晰明了,的回访精诚心意。②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受益匪浅,能电话联系作者本人的编辑真是很难得,许多问题通过电话沟通更直接。看着红红绿绿的修改意见真的蛮感动,很感激有人比我自己更用心地看这篇论文。③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编辑老师不仅是编辑,更是一位言传身教、颇具耐心地教我写作的老师。2)论文撰写方面:①“论文围绕一个主题写”这一点给我启发很大,之前认为论文只要按照课题的内容有什么就写什么,也忽略了交代研究的背景。应要详细地说明研究的目的,而不单单是注重结果分析。②通过修改体会到,作为实验者,合理恰当地将研究思路和结果展现给读者的能力十分重要。这次投稿让我学会多站在读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像对待艺术品一样精心雕琢文章。③很感谢编辑老师的耐心指导与修改,让我辛苦获得的实验结果能更加清晰地呈现给读者。学术研究的严谨不仅体现在实验过程中,更体现在论文的写作中。虽然修改过程很崩溃,但相信这对我以后的科研工作是一笔财富。④这次较大的收获不是发表了一篇综述,而是学会了写综述,领悟了其中的思路和方法。⑤在多次返修过程中,我差点就放弃了,是编辑老师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给我指导,真的非常感谢。3)科研思路方面:①在修改过程中,我发现很多都是自己没有表达清楚或实验有所疏忽的地方,这启示今后我应有更加严谨的科研态度,在设计实验和申请课题时多方考虑,使实验更加完善。②此次修改过程帮我理清了研究的方法及思路,使我得到了设计思路的启发。从投稿到发表,编辑给予了大量帮助和指导,希望贵刊继续坚持。4)杂志比较方面:①之前投稿国内杂志,从未收到过如此详细的修改意见,而且这次的修改意见形式更好,直接在论文中标注出来,修改要求一目了然;②与其他杂志相比,编辑老师从实验设计、研究方法及论文的书写,都能一针见血地提出问题,受教颇深;③本次修改过程明显有别于其他杂志,特别是对论文能够不厌其烦进行指导,而且能够在不改变原立意的基础上给出修改意见,不放弃任何一个立意点。5)意见建议方面:①投稿系统官网状态与电子邮件收到修改稿的时间没有同步;②编修结果反馈不够及时;③杂志应增加临床类论文的比例、增设专家论坛栏目。

3.回访工作体现出的积极作用

3.1有助于评价编修效果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作者和编辑共同劳动的结果158。论文编修是一项提升论文学术价值的智力劳动;但论文编修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编辑的业务素质、主观能动性和个人思想,加之编辑对于版面的考虑,使得编修既可能有点睛之效,也可能因加工不当而使论文失去原意,导致编修效果出现不确定性,而且作者为了使论文尽快发表,往往只是机械地遵从编辑的编修意见,难有途径表露对修改意见及编修后论文的真实想法,因此,评价编修效果,可为编辑的编修工作提供对照,利于编辑更好地把握编修精度与程度,提高对编辑工作的质量控制。对于论文编修过程而言,编修过程的客体———作者的评价是最重要、最真实的。值得借鉴的评价方式是,医疗实践中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回访方法。医疗实践表明,对患者进行回访具有明确治疗效果、强化医生主动服务意识、提升医疗服务品质、提高患者满意度、扩大医院影响力等积极作用。本次回访调查显示,作者的非常满意率为99.75%、满意率为99.38%,表明通过对作者进行回访,编辑可明确编修的“效果如何”以及“作者希望我如何做”,从而在之后的编修工作中落实到“我应该如何做”,提供更高质量的论文编修。尤其是对于一些有较大编修程度的论文,通过作者的反馈可明确是否符合其原意。例如,笔者在编修一篇研究肺癌患者肌肉成分变化的论文时,发现引言及讨论中的背景介绍却立足于脂肪成分变化,使得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相背离。经与作者沟通,笔者提出了修改研究背景的建议。回访中作者反馈,“在修改过程中,编辑老师发现了将脂肪成分变化作为研究背景与主题相矛盾的问题,经过调整,文章思路立刻清晰、顺畅”。

3.2有助于评价服务质量论文编修过程作为编辑与作者交流最频繁、最深入的阶段,同样也是体现编辑服务质量的阶段。在编修过程中,编辑往往需要与作者进行多次沟通,有时不仅需要经电子邮件沟通,必要时甚至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电话沟通。编辑与作者电话沟通的语气、态度、内容等直接影响作者的投稿体验,也是体现编辑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次回访调查中,作者普遍对编辑的态度、电话沟通的必要性、修改意见的性等服务相关选项给予了肯定与认可。有多位作者表达了收到回访问卷时惊喜、感动的心情,要求我们继续坚持这项回访工作,并表示会继续踊跃投稿。笔者体会,通过对作者的回访,可拉近与作者的距离,使作者体会到受重视感,提高杂志在作者中的美誉度。

3.3有助于增进编辑与作者的人文沟通当前,编辑尤其是青年编辑在与作者的沟通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成为普遍现象。于岚等认为,科技期刊编辑人文精神的缺失,不仅掣肘了编辑的工作,同时也会降低科技期刊的质量。曾经,书信是老编辑与作者沟通的主要渠道。例如《文汇报》副刊《笔会》原主编徐开垒,他在几十年编辑生涯中,与巴金、冰心、沈尹默、丰子恺、艾青、曹禺等文学大家来往了大量书信,不仅促成了出版物的高质量出版,双方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今,虽然依靠“互联网+”的优势,编辑与作者的沟通更加快捷方便,但沟通过程显得“短平快”,缺乏人文交融。作为编辑,在编修阶段付出大量智力与体力劳动后,往往并不清楚作者有什么收获;作为作者,也往往缺乏对编辑工作的理解和认同。通过对作者进行回访,则为编辑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提供了平台,为刻板的编辑工作增添了人文内涵。对于作者,可以将对编辑工作的理解反馈给编辑,例如有作者写道,“修改部分可谓是字字珠玑、针针见血,方知编辑老师修改文章时的辛劳和艰苦”,每每看到这些,总使得笔者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感。而对于编辑,则可通过了解作者的反馈,理解作者在返修过程中的艰辛,如作者反馈的“修改过程很崩溃”“在多次返修过程中,我差点就放弃了,是编辑老师不厌其烦地给我指导”,从而无论在编修还是在审稿过程中,激发更高的责任感,更加珍视作者的劳动成果,给予作者充分的耐心、信心,慎重对待每一篇论文的处理。3.4有助于破解编辑职业困惑当前,青年编辑的职业困惑已成为受到科技期刊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对于青年编辑来说,如体会不到职业价值感,则会明显影响工作状态和未来发展意愿。赵丽莹等认为,认识职业价值、寻找工作乐趣是化解青年编辑职业困惑的有效方法。但如何认识编辑职业的价值、从中寻找乐趣,却也难有良方,究其一点,缺乏来自作者的认可是重要原因。刘玉清等认为,当代编辑要善于从为作者服务中领略出乐趣;老一辈编辑家叶圣陶的经历即表明,在与作者交往中得到好评、作者对他心存感激,是他在编辑生涯中达到乐意干、非干不可“编辑之乐”境界的源泉和动力。通过作者的回访反馈,直接为编辑提供了一个职业价值被认可、体会“编辑之乐”的重要渠道。在本次回访调查中,一位作者就写道,“能遇见您这样好的老师是我的幸运,会一直激励着我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扬帆向前!”。作者对编辑所表达出的高度认同感、感激之情,也给笔者带来了巨大的价值实现感,同样成为激励自己在编辑生涯中扬帆向前的动力。

3.5有助于期刊改进编辑出版流程目前,由于鲜有对期刊编辑部的意见反馈渠道,作者在投稿、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难以反馈给编辑部,不利于编辑部及时发现问题、改进编辑出版流程。本次回访显示,作者对投稿、发表流程等方面提出了多个意见和建议,包括投稿系统使用、编修结果反馈等问题以及杂志栏目设置等建议,为编辑部明确不足、制定改进措施提供了方向。

3.6印证了对作者进行科研及论文写作指导的价值近年来,随着科技期刊与学科的深度融合,科技期刊的科研服务功能被大大拓展,科研及论文写作指导成为科技期刊发挥科研服务功能的新阵地,很多期刊也进行了积极探索。笔者在编修实践中,即常常需要以科研设计原则、统计学方法、论文写作规范为依据,对作者进行科研指导、论文写作指导;但这样做的实际效果如何,编辑给出的指导意见是否真正对作者有所启迪,提供的指导服务是否对作者的科研工作有所助益,也尚缺乏作者的反馈途径。本次回访调查发现,作者普遍对编辑提供的科研及论文写作指导给予了肯定与认可,认为不仅强化了对科研态度、论文写作规范的认识,也发现、更正了一些不恰当的观念和不合理的方法,反映作者除了发表了一篇论文,还有较充分的学术获得感,印证了在编修过程中对作者进行科研及论文写作指导的价值,表明这一方面的功能值得科技期刊重视与深入开发。

4.给予作者足够的获得感是取得有价值回访

反馈的关键在回访实践中,笔者体会到,要得到作者有实际价值的反馈内容,就要在编修阶段给予作者足够的获得感,当作者感受到编修过程对其论文及科研活动有较大甚至是超出预期的帮助时,就会提高满意和认可程度,从而在回访问卷中“愿意说”“有话说”且“说的实”;因而,对作者进行回访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回访,亦不是单纯以为导向进行的回访,而是应建立在对编修阶段更高要求的基础上,以给予作者充分的获得感为导向进行回访。这就需要基于编辑的高质量编修水平、高素质科研能力、高品质服务措施。其中:高质量的编修水平是基本要求,使作者体会到通过编修使论文得到了升华;高素质的科研能力是重要保障,能够提供品质的科研和论文写作指导;高品质的服务措施是必备条件,要与作者进行基于学术探讨的有效沟通,从细节之处方便作者、感动作者。

本次回访实践表明,作者回访在科技期刊编修工作中有良好的应用空间,可以为评估编修效果及服务质量提供依据,并为编辑与作者搭建有效的沟通桥梁。相信多年后,一定有很多作者会记得在后,还有一位编辑精诚回访的暖心一幕,也一定会有很多作者、很多精彩的话语成为编辑心中的一道道美丽彩虹,永远闪耀在我们这群“为人作嫁”者的心头。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