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研究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本文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山西能源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提出了详尽的解决办法,以期对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研究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由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5年10月联合,明确指出地方本科院校类型定位为应用型,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依托所服务经济区域、企业行业的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基础条件薄弱,开展本科教育时间较短等,在实际运行中面对如何办好一所符合国家要求的应用型学校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新建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发展现状进行细致分析,以山西能源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例,探索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现形式,为国内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新建本科院校是指1999年以来我国新设的600多所本科学校,而全国本科高校约为1200余所,新建本科院校约占全部本科院校数的50%,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建本科院校的数量还在逐年增加,其已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己成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但从人才培养质量来看,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一)人才培养观念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我国地方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根深蒂固,并不遵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以知识为本,侧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使用的教材多为外购,本校自编教材较少,教材内容陈旧,不能紧跟时代科技前沿,所传授的专业知识与企业实际产品研发所需专业知识相比较落后,缺乏将理论转化为实操的能力,导致培养的人才千人一面,与社会需求脱节,竞争力不高。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不完善

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模式同质化比较严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参考研究型高校,其实际操作结果是既没有摆脱以前高职院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子,也达不到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层次,出现定位不够、特色不够鲜明、学科专业建设比较混乱的问题。

(三)师资队伍结构单一,缺乏企业实践经历

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教师缺乏的问题,特别是“双师双能型”教师,为了快速补充师资力量,主要从其他高等院校应届博士毕业生中选聘。博士生虽然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科研能力,但往往缺乏丰富的企业实践经历,讲课局限于理论知识,教学不能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导致教学质量不能达到预期的水平。

(四)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

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新建本科院校招生规模不断增加,但其实践教学资源,如校内基础、专业实验室、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学生扩招速度不匹配,导致很多实验或实训要通过租用其他院校的设备和场地进行,对于不能租用的只能放弃做,使学生的实验实训开出率较低,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高校的学生理论课程评价主要以期末考试形式出现,考试成绩仍然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主要标准。在实践教学环节,评价方法主要采用教师考查和实习报告等笔试方法,并没有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制定出新的评价方式。同时,对教师的评估方法过于注重学术能力,教师职称的提升仅取决于和研究项目的数量。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学校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改变只注重科研能力的单一评价方法,通过多元化评价方法提高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能力和水平。

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举措

(一)调整课程设置,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我系经过前期对华北较大的机器人生产基地晋城富士康企业的调研,充分了解了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最真实地掌握了企业招聘大学生的现状和企业的用人标准,对接行业需求,我系重新编制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编写了本专业56门课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和学时学分结构更加科学合理。我系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验和实践环节学分总计为68,占所有学分的35.1%。通过大量的认知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指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实践技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如教学标准、实习标准、毕业论文标准,通过听说课、满意度调查、试卷分析等方式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二)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8人,其中教授5人,成优高工2人,副教授6人,高级工程师3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教师占总数的57%;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17人,占总数的61%;“双师型”教师21人,占教师总数的75%。通过外出培训、进修、科研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并在现有教师已满足专业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引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的博学教师,加强专业教学力量。同时,积极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深入工厂一线,通过“一带一”的方法,使这些教师获得了一定的工程素养,同时又加深了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经验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而且对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必不可少的。

(三)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在“中国智造”的发展大潮中,机器人是实现智能化的关键支撑装备,是推进能源装备技术升级不可或缺的部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我国已成为全球及时大机器人市场,2014年工业机器人销量5.7万台,预计到2020年其销量将达到15万台,保有量达到80万台,年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对应的机器人相关专业人才需求也将出现井喷。《中国制造2025山西行动纲要》也提出要加快发展煤矿井下机器人、救援机器人技术。机器人技术已成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方向。山西能源学院机器人创新中心成立于2015年3月,隶属于山西能源学院机电工程系。中心下设机器人勘探、智慧搬运机器人和创新创意三个机器人创新实训室,同时协领机器人协会、航模协会、3D建模协会和互联网+协会四个学生社团。中心现有指导教师9名,研究方向涉及机械、电气、电子、信息技术、材料、控制、管理等各个学科。中心致力于打造学生实践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有用武之地。中心还积极开展校际和校企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中国矿业大学等签订了多项合作协议。创新中心注重学生实践综合素质的提高,先后参加了山西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丝绸之路国际青少年风采大赛,亚洲机器人锦标赛等各类机器人赛事。获得各类奖项40余项,其中冠军4项,一等奖12项。

(四)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实验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的规律,发现新的问题。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研,发现往届毕业生在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上还存在着不足,对于不断发展的现代加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员工来说,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所以在校期间需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验中,鼓励学生更多的做创新实验,少做验证性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本专业先后组建了柔性制造实验室、CAD/CAM实验室、机械性能分析实验室、机械制造/机械创新实验室、机器人创新创意实验室等16个实验实训室,实验系统涵盖了机电一体化、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CAD/CAM技术等学科领域,符合生产现场实际,能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与晋城富士康、山西晋煤集团沁秀煤业有限公司、潞安集团常村煤矿、平顶山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21个,保障学生的毕业实习。与深圳智邦英才教育集团签订人才联合培养协议,保障毕业学生与用人部门无缝对接。

(五)高度重视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中国机械行业工程师教育联盟“恒星杯”毕业设计大赛,该大赛是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下,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办的比赛,“恒星杯”毕业设计大赛要求所有参赛题目必须结合企业工程实际,由一名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指导一名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目的是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2018年5月26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等近五十多个联盟高校作品参加了比赛。我院参赛的同学准备充分,在赛前展示和决赛答辩过程中都表现得非常出色,在与众多985院校的激烈竞争中最终喜获佳作奖。通过参加比赛,首先了解了其他高校在毕业设计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对提升毕业设计水平,促进工程教育发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目前山西省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分布于中北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太原工业学院等综合院校中,缺少以能源为特长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本科院校。因此,我们建立以山西能源学院为依托,设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立足山西能源产业,面向全国能源行业,以矿山机器人技术为特色,加大掌握机、电、液和控制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