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物联网技术驱动下城市传播研究

摘要:在媒介物质性转向的背景下,物联网作为城市的一项基础设施,能有效勾连和表达城市需求与城市特色,尤其是在城市文化的传承创新、现代技术的光影表达、科技生活引领的便民实践等方面能勾勒出城市传播的全新图景,彰显技术前沿、城市特色与人文关怀。
物联网技术驱动下城市传播研究

1物联网与城市传播

1.1物联网技术物联网即物与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的核心,是将本来普通的物品联到网上,从而使这些物品之间具有通信功能;物品本身也就具有了某些灵性,能告诉用户其自身携带的信息[1]。随着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等数字技术的发展,物联网也更多地指向物联网技术与各类数字技术的技术集群[2]。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延伸出来的概念,它不是一项技术,而是技术的发展方向;它不是改变生活方式的手段,而是未来的生活方式本身[3]。物联网利用传感器等设备,将万事万物泛化连接,真正实现了“万物皆媒”。王安中在《C时代:城市传播方略》中将城市传播研究的基本命题概括为“将城市视为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传播体系”。目前,依托于新技术的发展,城市传播体系也具有了多元传播主体、多种传播技术和多种感官体验等新特点,呈现出全新的城市传播图景。

1.2物联网与城市传播依托于物联网,媒介的外延被扩展。在某种意义上,城市本身就是一种媒介,物联网技术推动城市发挥更强大的中介作用。特别是媒介物质性转向的背景下,物联网作为城市的一项基础设施,将有效连接和表达城市需求与城市特色,推动城市文化的传承创新、现代技术的光影表达、科技生活引领的便民实践等,展现出崭新的城市传播新图景。

2城市传播新图景

2.1感官融合:城市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技术对于感官的驱动从单一逐渐走向融合。数字传播时代,借助于物联网、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等技术载体的全新传播形式,作用于人的多种感官,弥合了人们从口语时代到印刷媒介时代的感官不平衡,达到感官的再度统合,也开创了城市传播的新局面。

2.1.1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延续城市文化命脉2021年11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会议强调要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更好地体现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这些价值的融合最终指向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问题,而物联网和数字传播技术在其中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层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通过技术调动人的多重感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此背景下,依托于VR、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许多城市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新的尝试。在“科技之城”深圳,“‘纹’以载道——故宫腾讯沉浸式数字体验展”在视觉方面利用3D裸眼技术、VR技术和巨幕技术,实现了观众在场观看“粉彩开光四季山水盖罐”图像,也实现了“倦勤斋”的首次线下数字化复原。听觉方面,该展利用音乐全景声技术,将各类乐器之声在展会播放。此外,较早开展的“听见《清明上河图》声景艺术展”,将原画10.8倍等比放大,利用全息声设计和声音交互系统,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清明上河图》中昔日汴京的繁华。此类虚拟交互展览,依托数字传播技术,充分利用视觉和听觉符号,调动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双重感官系统,实现了观众在展览的实体空间中的视觉和听觉双重互动,从而有了沉浸式的观展体验。另外,传统文化与新兴技术的紧密结合,让观众突破时空限制,切身感受文物魅力,真正实现了“数字文博”,也彰显了主办城市深圳在科技方面的进步与发展。此外,在“文化之城”西安,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与希腊共和国文化和体育部联合主办的“平行时空:在希腊遇见兵马俑”线上展,综合VR漫游、实时渲染、虚拟拍摄等新兴技术,线上提供虚拟展馆,展现秦兵马俑文化魅力与科技保护成果。“天府之国”成都建立起了四川省首个“5G+VR”虚拟烈士纪念馆,利用5G和VR技术,创造了虚拟的在场,在虚拟祭奠馆,体验者可以看到逼真的汶川“5·12”地震场景,感受到汶川大地震的破坏性,同时还能亲历烈士参与救援及牺牲的全过程。此举实现了新兴技术形式与人类情感的互通,节约了城市空间,通过“线上仪式”的方式,让市民可以随时对烈士进行祭奠,响应“文明祭奠”号召的同时,也营造出尊崇英烈的良好氛围,为城市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提供了新思路。

2.1.2现代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书写城市全新形象除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实现现代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也是构建城市形象的重要一环。2020年,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和上海时装周同期举办。《英雄联盟》的虚拟偶像女团K/DA在其国内外社交媒体账号上,了身着海派旗袍、打卡上海时装周以及游览上海的虚拟照片。上海市借助虚拟女团成员穿着海派旗袍这一契机,将以“海派旗袍”这一文化符号为代表的海派文化和现代青年文化巧妙结合,让国内外的青年群体了解海派文化,实现了当代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此举利用互联网技术,将虚拟偶像与城市名片紧密结合,实现了虚拟偶像与城市名片双向赋能。上海市通过对城市现代文化的传播,为国际化大都市形象的构建提供了全新的传播范式,即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进行紧密联结,集技术性、审美性、文化性于一体,创新城市传播的方式与途径的同时,也创新了城市景观与文化内涵。

2.2技术之光:书写夜间城市的光影表达

2.2.1光影艺术:城市与人的交互式融合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注重城市夜间文娱项目的创新与发展,在丰富市民生活的同时,书写夜间城市的创意表达。深圳“光悦大运,无界融合”光影艺术季,以光为展示材料,将展览融入大运中心的实体空间,做到了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交织并嵌。此外,此次光影艺术展还强调光影与观众的互动性,使观众与现场灯光互动,从而获得沉浸式体验。正如其主题“光悦大运,无界融合”,此次展览融合了建筑、绘画、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形态,也融合了观众与展览本身,综合了艺术性、技术性和趣味性,带给市民审美体验的同时,推动了城市形象的高质量传播,同时也助推着这座城市议题的媒介关注。

2.2.2主题灯光秀:实体空间与技术的并嵌在“万物皆媒”的数字传播时代,媒介的外延扩大,使得城市中的建筑、墙体等都可以作为媒介来传达信息,于是“灯光秀”应运而生。在西安,以西安城墙本身为媒介,借助灯光这一形式开展的“西安年·最中国”主题灯光秀,将城市空间与新年主题紧密结合,以光为媒,构建了全新的城市公共领域,打造了全新的城市视觉符号,构筑了融合科技特点和本地特色的城市文化形象。除了城市灯光秀,以西安“西安年最中国”主题无人机表演和广州“庆新春迎冬奥”主题的无人机表演为代表,越来越多的城市借助无人机技术,以节日庆典、社会热点为主题,以自然天幕为背景,将无人机排列为各类方阵,与观众进行互动,以更生动的形式将文化带入普通市民的生活,同时也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景观。

2.3沉浸式体验:开创科技创新与便民实践

2.3.15G咖啡馆:实体空间的科技新体验在5G的驱动下,“新零售”焕发新生机。早在2019年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媒体沟通会上,中国移动旗下的咪咕公司就推出了兼具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互动导购屏等智能因子的贩卖咪咕咖啡“5G+”系列饮品的咪咕5G零售机器人,引发与会人员极大关注。自此,5G通过“跨界融合”,潜移默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2019年底中国移动旗下的咪咕公司于北京西单布置了首家线下5G咖啡店“咪咕咖啡”,融合AI、大数据、4K超高清大屏等前沿科技,体验者无须进行繁杂的点单流程,可直接一键同频健康指标,经由智慧超脑一对一匹配提供最符合健康需求的饮品。此举为消费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个性化服务和科技感体验。这一全新尝试以“咖啡”为媒,使得5G深刻嵌入人们的生活场景,又以5G为切入口,打造数字消费新体验。区别于传统咖啡店依靠咖啡饮品获利的渠道,5G咖啡店旨在通过其技术特点,综合用户需求,提供定制化的产品,以吸纳更多5G用户,这为城市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路径:以5G网络带动线下咖啡销售,以实体咖啡销售助力5G网络用户拓展,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有机融合。

2.3.2智慧交通:科技赋能下的宜居体验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竞相登场,在智能化应用场景和前沿科技赋能下,城市发展具有了“智”的特征,居民生活也呈现“慧”的特色。交通,作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关乎人们日常出行,交通系统的完备程度彰显着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科技+交通”使得“智慧交通”应运而生,科技为交通管理实现疏堵保畅和科学服务、提升居民出行体验“保驾护航”。北京地铁6号线配备了“智能列车乘客服务系统”,智能、高效优势显著提升。该列车还配有4K高清屏幕,换乘线路、出口位置、车厢拥挤程度均可在其上获取。另外,列车车窗在列车开始运行后会转换为显示屏幕,为乘客提供列车位置、线网图、车站三维示意图等信息。屏幕嵌入地铁车厢,车厢也完美发挥了屏幕功能,重塑了地铁车厢这一公共空间。同时,车厢内还装有感知摄像头,借助先进的图像识别技术和智能分析技术,科学应对乘客晕倒求救等突发状况,充分彰显人文关怀。多种媒介元素集聚于地铁空间中,构建乘客对于城市的形象感知。在地铁这一相对闭塞的空间中,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共同汇聚于这一场域,无论是地铁配套设施的智能化,还是其他乘客的素养,都勾勒出外地游客对于该城市的轮廓线条,而真正为其“填色”的是地铁中文化属性的突显,刻画出一个城市最为深厚的底蕴内涵。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地铁公共空间设计吸纳历史文化底蕴于其间,以融通古今的车站装修、精美绝伦的文化墙体、“一站一景”的标识(Logo)设计,完美诠释了古都西安的历史、今日与未来,这一独特的“城市名片”也进一步推动了古城西安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除了交通工具的使用,人们的步行也呈现出“智能”特征。北京东城区雍和宫桥下最新试点的“智能斑马线”,将与信号灯匹配的发光装置安装于斑马线之上,基于传感器,利用人体感应算法,实时监测斑马线的交通情况。此举进一步规范了人车交通秩序,为夜间交通安全保驾护航。库尔德利主张,将媒介视为一种实践而非文本或生产结构,用更包容的理论视野看待受众的媒介实践,解决媒介如何融入社会生活等问题。智能斑马线的出现,体现了媒介他律的强大渗透力。如今,媒介应为一种社会基础设施,而不再是和社会、政治、经济平行的社会场,手机低头逻辑改变了交通信号灯的呈现方式,转而嵌入斑马线中,规范着城市生活。

2.3.3一码通城:多码合一的便民实践二维码作为一种媒介,已经由大众媒介的反映、建构现实,转变为驱动现实,直接参与现实运作。在新冠感染疫情期间,人们出行的畅通与否,取决于健康码的颜色。然而,在不同场景需要使用不同的二维码,给居民出行带来极大阻碍,这种“码上加码”的情形,使得居民深陷二维码之泥淖。2021年9月“亚运Pass·文旅一码通”的“七码合一”让杭州率先迈入“一码通城”时代。该项目在融合了健康码、行程卡的基础上,将公交出行、文博场馆预约、门票预订等各类生活场景统合起来,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同时,此举通过降低老年人的技术使用门槛,消除新技术的“使用沟”,将更多银发群体纳入“一码通”的使用行列之中,使其感受新兴媒介技术带来的便捷,消除老年人对于新技术的抵触心理,彰显出城市对于“数字难民”的关怀。数字化改革为城市生活注入润滑剂,使得数字化场景应用能够更加满足市民使用需求,增强市民使用体验,有效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也充分彰显城市温度。

3结语

技术驱动下的数字传播,是城市传播的新形态,也是建构城市形象的新维度。借助物联网、VR等新技术,媒介真正实现了物质性转向,依托于城市本身的景观,在城市中形成了全新的、虚实交织的公共领域,让城市在虚拟空间中延展、流动,带给市民全新的媒介体验。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使用的准入门槛不断降低,彰显城市人文关怀的同时,也促进了“有温度”的城市形象的高质量传播。

参考文献:

[1]胡泳.未来的传播媒介:物联网与可穿戴设备[J].新闻与写作,2016(11):11-14.

[2]李华君,王凯悦.智能物联时代传媒产业的业态创新、关系重构与发展路径[J].新闻爱好者,2022(4):10-14.

[3]毛家明.面向物联网的转身: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报业集团发行网络的思考[J].中国报业,2011(19):57-58.

作者:张嘉钰 赵嘉欣 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