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物联网发展前景实用13篇

物联网发展前景
物联网发展前景篇1

1.引言

然而,物联网研究和开发的机遇更是挑战。物联网的发展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以及产业链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实现上下游产业及跨产业的联动,形成产业的联盟,带动整个产业链,共同推动物联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能够从深层次发现和解决物联网中的关键理论问题、攻克技术难点及将物联网研究和开发的成果应用与实际,则我们就可以再物联网研究和开发的挑战中获得发展得机遇。否则,我们只会在物联网研究和开发上浪费时间和资源,又一次错过了在科学和技术领域发展的机遇。

2.发展现状和目标

2.1发展现状

无线射频识别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传感器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其中, 微机电系统传感器市场规模超过150亿元;机器到机器终端数量接近1000万,形成全球最大的M2M市场之一。

2.2发展目标

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十年目标是把我国初步建成物联网技术创新国家。教育部工信部授权理工科高校开设物联网课程,为学生传授物联网相关课程,但凸显劣势的是,师资相对缺乏。可喜的是有华清远见这样的物联网工程师培训机构。总体来讲物联网产业在中国的发展令人期待。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目标有以下三点。

(1)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在国际标准制定中掌握重要话语权,初步实现“两端赶超、中间突破”即在高端传感、新型RFID、智能仪表、嵌入式智能操作系统、核心芯片等感知识别领域和高端应用软件与中间件、基础架构、云计算、高端信息处理等应用技术领域实现自主研发,技术掌控力显著提升;在M2M通信、近距离无线传输等物联网网络通信领域取得实质性技术突破,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2)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在传感器与传感器网络、RFID、智能仪器仪表、智能终端、网络通信设备、等物联网制造产业,通信服务、云计算服务、软件、高端集成与应用等物联网服务业,以及嵌入式系统、芯片与微纳器件等物联网关键支撑产业等领域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初步形成从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应用到测试仪器仪表的完整产业链,初步实现创新性产业集聚、门类齐全、协同发展的产业链及空间布局。

(3) 物联网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建成一批物联网示范应用重大工程,在国民经济和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物联网先导应用全面开展;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全面启动,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初步形成。

从网络发展角度看,今后10―40年发展物联网技术的第一要务是要建设让大众快捷获取信息和知识、能有效协同工作、生活更加高品质的信息网络。网络技术经济宽带化、移动化和三网融合,走向下一代互联网,进一步向后IP时代的新网络体系发展;物联网从监视、控制、反馈一体化,向泛在网络发展;在网络服务方面基于物联网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普及。网络媒体进入主流媒体,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联合构建媒体舆论引导的新格局。云计算平台为物联网提供支持环境;物联网科学将从交叉学科融合,向完善的网络信息论发展。物联网相关技术和服务将相互影响,实现人类向往的充满智慧、更加美好、幸福的物联网时代。

3.主要任务

(一)大力攻克核心技术。(二)加快构建标准体系。(三)协调推进产业发展。(四)着力培育骨干企业。(五)积极开展应用示范。(六)合理规划区域布局。(七)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八)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4.前景分析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根据美国研究机构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将比互联网大30倍,物联W将成为下一个万亿元级别的信息产业业务。

2011年12月,酝酿已久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式印发。《规划》明确,将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增加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加大产业化专项等对物联网的投入比重,鼓励民资、外资投入物联网领域。《规划》提出,到2015年初步完成产业体系构建的目标: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十二五”期间,物联网将实施五大重点工程:关键技术创新工程、标准化推进工程、“十区百企”产业发展工程、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其中,重点领域主要涉及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和智能家居等。

从物联网的市场来看,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0%。物联网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必将有大大小小的科技企业受益于国家政策扶持,进入科技产业化的过程中。从行业的角度来看,物联网主要涉及的行业包括电子、软件和通信,通过电子产品标识感知识别相关信息,通过通信设备和服务传导传输信息,最后通过计算机处理存储信息。而这些产业链的任何环节都会开成相应的市场,加总在一起的市场规模就相当大,可以说,物联网产业链的细化将带来市场进一步细分,造就一个庞大的物联网产业市场。

据思科最新报告称,未来10年,物联网将带来一个价值14.4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未来1/3的物联网市场机会在美国,30%在欧洲,而中国和日本将分别占据12%和5%。

示范工程

物联网发展前景篇2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发展现状;应用前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物联网被称为计算机以及移动通信网络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对于互联网来说,就是把计算机连接起来形成相应的网络系统,但是物联网能够把所有的事物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非常庞大的网络,从而让信息无处不在,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物联网的概念

所谓物联网,是建立在互联网这个概念的基础上,把互联网的用户向物品延伸,使得物品跟物品之间能够进行相应的信息交换,也能够进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换句话说,物联网就是所有的事物都可以上网,在物品中装置一些红外感应器或者是卫星定位等方式,根据原来约定的协议连接互联网,形成一个智能化的网络,实现物品间信息的自行交换,管理人员通过计算机或者手机都能够识别物品的智能化,也可以对物品进行监督和管理。

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

(一)政府部门相继出台物联网发展相关战略规划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我国在“十二五”规划制定的时候,就开始把物联网纳入到五个新兴产业战略发展中去,而与之相关的产业标准也在逐步完善和实施。虽然各个行业对于物联网的理解还不是特别统一,但是各级地方政府面对这块庞大的市场都开始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像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政府都陆续加入调研的行列,要把物联网加入打破新兴产业的培养计划中来。

(二)各地高校积极申办物联网相关专业

我国众多高校都看好物联网的发展前景,纷纷申办物联网相关专业。在第二界物联网大会上,著名教授姚建栓提出了物联网专业的发展方针,被总结为二十四字方针。之后全国物联网相关机构开始开展相应的研讨交流会议,统一在物联网方面的认识。国家教育部门也相继成立了物联网相关专业的指导小组,而且在2011年,首批物联网专业已经开始了招生工作。

(三)江苏无锡建立了国家传感网中心

物联网研发企业的出现如同雨后春笋,以江苏无锡国家传感网为发展中心为例,在全国各地已经建立了物联网的产业联盟,带动了研发企业的发展。事实上,在早在2010年,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两千亿人民币。据相关专家估计,到2015年,我国物联网的市场规模能够达到七千五百亿元人民币,市场发展前景非常乐观。

三、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前景

(一)应用范围

1、食品溯源管理

所谓溯源也就是追溯其源头,我们主要是以食品行业为例,当前,社会公众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在购买食品候,公众不只是想看到食品包装上的产品说明,还想知晓各类食品的主要源头以及主要成分等相关信息。所以,物联网技术应用到食品溯源管理方面具备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当前,一些运动会的筹备机构已经开始运用食品溯源系统,为参赛人员提供相对放心的事物。

2、零售业的应用

我们以国际零售大王沃尔玛为例,在其经营过程中,物联网的功能已经被其列为商品必须具备的重要功能之一。那些具备物联网功能的商品给沃尔玛的采购、运输等环节工作都带来了很大便利,通过这个技术能够完善全球各个超市的管理。此外,那些具备了物联网功能的产品,能够为终端客户使用提供相应的便利,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沃尔玛对供应商所提出的要求是实行RFID标签制度,未达标的就失去了为其供货的资格。

3、智能运输

我们所说的智能运输跟智能交通有所不同,因为智能交通主要是疏导和管理交通,但是智能运输主要是注重对于运输业进行全过程的监管,电子关锁的应用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当前,一部分海关开始使用电子关锁,也就是海关人员在货物装箱之后进行验关操作,办理相应的手续之后就用电子关锁锁上集装箱的门,这样货物被运送上传的时候,就不用再次验关。在这个流程中,电子关锁就起到了很好的智能监控作用,确保运输过程的货物安全。

(二)应用前景

1、提升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物联网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现实载体,通过物联网能够把生产要素以及供应链结合起来实施深度重组,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深度重组以及仓储等环节产生的损失,从而提升物品管理的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比如,在DELL集团使用了RFID系统之后,能够让集团客户及时、快速的了解产品的具体生产流程,还能相应的削减产品定制的成本。

2、促生新的零售模式,提高服务水平

麦德龙集团在2003年的时候就在德国实施了新的零售模式,叫做“未来商店”。这个模式使得整个店都处在无线局域网的覆盖中,所有的商品都带有RFID的系统标签,在货架上陈列。

3、有效的资源控制,实现节能环保

我国人均资源相对紧缺,加上消耗量比较大,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问题无处不在,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物联网的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资源与环境的压力。物联网能够让物品智能化,帮助我们实现有效的资源控制,进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实现。

(三)应用发展重心

1、促进开放与合作

从于互联网的角度来看,它在发展中保持了很大的开放性能,使得其在短时间内形成了超大型的网络。所以我们要积极借鉴互联网的发展经验,坚持开放与合作的原则,积极做好物联网的规划工作,确保总体发展思路正确的前提下,保证物联网的互通性,积极推进产业链的合作,把研发力量整合起来,尽快实现在核心技术上的突破。

2、加快应用开发

由于我国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很多企业盈利的状况不是特别好,资金支持力度也不大。因此,在新时期我国要进一步加大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加快应用与开发的力度,在典型行业做好相应的示范应用,从而促进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推广。要在财政以及信贷等方面对物联网进行支持,培养市场来适应物联网的需求,还要在时刻保持清醒,保障物联网的信息安全问题。避免病毒攻击或者恶意破坏,除了要在技术层面加大应用开发与改进之外,还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结论

综上所述,物联网技术已经被多个国家应用到交通物流、医疗保健、智能家居等领域中,其市场规模也在一步步的扩大。随着物联网的普及,已经在不断改变着公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以,要积极促进开放与合作,加大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开发力度,为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保驾护航。(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信息技术学院)

物联网发展前景篇3

物联网是在现有网络基础上的扩展,其将互联网、通信网、广电网融合后与传感器技术进行结合,将这种网络结构扩展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物联网。物联网的这种特性为智能家居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借助物联网中的射频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将家居中所使用的物品应用身份标识进行网络化处理,进而利用通信网络实现数据的传输和指令的控制,推动了家居的智能化发展。智能家居突破了传统的家居控制方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物品之间的自由交流,是物联网技术的具体应用。

1 物联网和智能家居概述

所谓物联网是指一种处于动态环境的基础设施网络。该网络应用标准的和互通性的通信协议对现实环境中的物品进行组织分类,按照物品的身份标识、物理属性、网络特性等与信息网络进行整合。物联网打通了传统网络之间的物理限定,构成了一个有机融合的未来互联网体系。

智能家居涉及到人们家庭内部生活的各个层面的各种形式的家电或者家居。人们生活中的家居设备如空调、电视机等具有遥控功能,冰箱、热水器等不具遥控功能。这些家居的共同特点是,彼此之间相互独立,信号或者资源等不共享。家居的智能化就是利用物联网网关技术等将这些独立家居进行联网互通,实现各家居间的资源和信息共享。智能家居的特性有3个方面。首先是安全防护特性。应用智能家居中接入的摄像头、探测器、传感器等,家庭的安全动态可以通过互联网络被用户随时随地掌握。其次是方便性能。物联网的最大优势在于将不同的物品进行联网处理,只要在网络覆盖的地方即控制智能家居的工作状态,获得所需家庭信息等。再次是健康生活特性。物联网不仅将家居纳入到网络中,还能够将家庭整体纳入到网络中,家用医疗器械所获取的信息可以快速准备的与网络内的医疗部门进行共享,方便医生远程了解家庭中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维持家庭生活的健康。

2 物联网智能家居中的关键技术分析

综合考虑物联网和智能家居的发展特性和产业结构,可以看出,在物联网中发展智能家居还需要解决如下几点关键技术。

首先,在感知层技术方面,物联网的数据采集是基于物品的,因此需要应用到大量的传感器技术。在传感器信号采集完毕后还需要对原始采集数据进行处理,才能够获得所需的事物信息,这就要求基于物联网的信号处理技术应该足够处理日常中所涉及的多种多样的事物。

其次,在网络层技术方面,物联网中的感知器具有多样性,而对于这种多样性的设备之间的通信已经无法使用传统的通信协议,因此制定更适合物联网应用的网络协议是在网络技术层方面所面临的重点问题。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通信技术具有实时性高,数据传输量不是非常大,但是网络容量大等特性,足够满足智能家居的需求,是一种理想的通信方式。

第三,在应用层技术方面,物联网最主要的应用目的是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根据人们的生活需求对物联网中的多种数据进行智能化处理和应用是实现人机交互、应用物联网进行社会变革的具体实施。在物联网的实际应用层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4物联网智能家居的发展趋势

物联网智能家居的应用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向:

首先是基于物联网的家居远程监控。应用互联网通信平台,用户可以使用手机远程调控家庭中的摄像头对家居的状态进行监视。即便用户不在家庭内部,也可以应用通信网络控制家居的工作状态,设定智能家居的工作时间等,如远程调整空调工作温度,控制空调提前工作;远程控制热水器提前烧好洗澡水等。若家中出现盗窃或者意外事故,安装在家庭中的报警系统还能够及时记录事故现场的状况并发送给用户,供用户决定处理方式或者向用户发出警告等。

其次是基于物联网的家庭医疗。应用物联网,可以方面的将家庭医疗设备所测得的健康状况数据传递给医生,医生根据测量数据向用户提供治疗方案,这就大大减少了人们排队等候的时间。

第三是基于物联网的网络教育。未来的教育应该是走入家庭的。家庭中的每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获得教育资源,与老师进行沟通和合作,实现终生教育和学习。

智能家居的技术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向:

首先,硬件控制系统向更强的性能拓展。当前的智能家居只能实现安防、三表采集、简单的家电控制等。但是随着硬件平台的不断拓展,先进的处理器架构和感知网络分布结构可以使得智能家居想多媒体信息处理和显示甚至是增值服务方面发展。而现有的功能则可以进行平台整合,使得家居平台成为一个融安防、对讲、信息、家电控制、家庭数字影音为一体的智能化家居平台。

其次,在组网方面的改进与提高。虽然ZigBee技术基本可以满足当前的组网需求,但是在网络容量,网络覆盖,抗干扰性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如何使网络的覆盖范围更广而又不对人体造成伤害,如何提高信号的传输带宽和传输速度以便于适应今后更大容量的数据传输和更复杂的设备控制,如何满足电器设备的灵活化使用需求等都是今后组网方面的所需要解决的。

最后是家电网络化。这种发展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要素。一是家电的网络接口逐渐向标准化和通用化方向发展;二是家电的应用终端可以轻松的获取;三是实现家电功能的第三方开发和提供。

5结论

物联网的飞速发展不断推动着智能家居走入人们的生活,使人们的生活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智能家居作为物联网的最广泛应用形式,具有强大的市场潜力。

参考文献

[1]姚红波.浅谈智能家居在物联网背景下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8).

[2]童晓渝,房秉毅,张云勇.物联网智能家居发展分析[J].移动通信,2010,34(9).

物联网发展前景篇4

摘要:物联网将会成为未来世界中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设施,是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科技手段方便人们的生活。文章从我国物联网的发展概况着手进行研究,对产业链进行一定层次的分析与研究,并对我国的物联网发展前景进行一定预测。

物联网发展前景篇5

但是,欧美的精细农业,主要针对的是棉花、大豆、玉米、小麦等类型的大田作物,而在我国,农业是个庞大的产业体系,气象、土壤的复杂度,地域的广域性,都远非欧美国家能比拟的。精细农业的思想,我们可以引进,但要落在中国农业上面,就要进行适当的改进,应具有中国特色,才能满足、促进中国农业的发展。

技术误区

欧美国家的精细农业,重点在大田、露天作物,所以他们的精细农业技术比较侧重应用遥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农业专家系统。精细农业的技术基础,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的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其基本涵义是根据作物生长的土壤性状,调节对作物的投入,即一方面要查清田块内部的土壤性状与生产力空间变异,另一方面要确定农作物的生产目标,进行定位的“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科学管理”,调动土壤生产力,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目前,精细农业主要依靠3S(GPS、GIS、RS)技术来开展各项操作。

全球定位系统(GPS):GPS是利用地球上空的通讯卫星、地面上的接收系统和用户设备等组成的高精度、全天候、全球性的精确定位系统。GPS是精细农业的基础,主要用于实时、快速地进行田间信息的采集和田间操作的精确定位,在精细农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农田信息定位,指挥农机行走和农机作业,同时对周边环境进行不定期监测定位,为农业专家系统提供有益的空间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基于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数据管理技术。人们使用的地形图、专业图和文字表示的各种地理要素,储存在计算机内,通过计算机及数据库管理软件,可以对有关内容进行快速查询、评估、分析、更新、修改、存档、传输等。通过GIS可快速检索各点的土壤、空气等状况,再据此采取措施,有针对性地运用精细农机进行操作。

遥感系统(RS):由传感器、载体和指挥系统等3部分组成。农业遥感技术是现代航空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相结合的产物,是人类从空间对地球进行观察的手段。RS对各种物体如土地、河流水系、农作物等进行观测,使人们快速获得相关农业信息,其准确性较人工预报大大提高。

但是,在我国,除了个别省市有类似欧美的农业条件(地域广阔、土壤、气象单一)外,绝大多数地方是不尽相同的。我国山地、丘陵、荒漠、平原等地形地貌特点各式各样,不同的环境适合不同的农产品生长,需要不同的技术手段。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设施农业,但在设施农业范围里,3S系统几乎毫无用处,而耗资庞大的农业专家系统,在具体的农业生产方面,其价值也很有限。

应用误区

在当前乃至相当长的时间里,精细农业应用的核心领域不是大田露天作物,而是高效设施农业。我们在研究、探索精细农业具体应用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多快好省的原则。把国外精细农业的技术模式照抄照搬地应用到国内的农业生产上来,显然不合适。

2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展现状

自从2009年国家提出物联网发展战略之后,全国各地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鼓励、扶持下,进行了农业物联网技术的研发、生产和推广。时至今日,各地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农业物联网发展状况

首先,前两年立足于农业物联网系统的企业,多数已经倒闭或转型。近两年新成立的农业物联网企业,虽然生存环境也很恶劣,但由于政府每年有推出农业物联网项目,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仍能维持农业物联网企业的艰难生存。

其次,国家在农业物联网系统的项目方面,投入还是比较大的,每年都有巨额的项目扶持资金。

第三,农业物联网在国内的推动,完全是靠政府,难以产生良好的市场空间。所以,各个物联网企业面临市场竞争的时候,根本没有生存和发展能力。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现状

由于物联网智能农业项目主要的推动者是政府和学者,造成物联网技术方案的发展逐步脱离了实践应用,造成各家物联网农业科技企业越来越依赖政府的项目申报与推广,而不是从市场获取动力。

当前流行的农业物联网技术路线,主要是基于传感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专家系统技术和图像采集处理技术的高科技产品的运用,集成智能控制算法、温湿环境预测模型、农业生长发育模型及病害预测模型等,实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环节的智能化控制。

(一)实现生产环境智能化控制

采用不同的传感器测量环境参数,通过各种仪器自动控制相关机电设备,为农作物精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优化农作物生长环境条件,提高产量和品质,还可以提高水、肥、药等农业投入品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二)实现水肥系统精细化

通过土壤肥力、水分检测,为作物提供了更好的生长环境,利用现有节水设施,提高效益,使灌溉、施肥、打药更加节约有效。

(三)实现农产品加工环节自动化

物联网技术渗透到农产品的加工技术与设备中,使农产品的加工设备朝着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农产品加工过程的自动远程控制,实现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的目标。

(四)实现农产品生鲜物流信息化

在农产品运输、仓储阶段,可对运输车辆、仓库进行位置信息查询和视频监控,及时了解车厢或仓库内外的情况和调整内部温湿度。

(五)实现农产品安全可溯化

由集成应用电子标签、条码、传感器网络、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等构建农产品和食品追溯系统,可实现农产品质量跟踪、溯源和可视化数字管理,即对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实行智能监控,及农产品安全信息在不同供应链主体之间进行无缝衔接,大大提高农产品质量。

结论

首先,透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现阶段的农业物联网与中国的农业脱节非常严重。

其次,物联网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看起来是服务于农业,其实是服务于政府。在我们过去承担的政府项目中,各个承担智能农业项目的农场单位,他们对物联网技术基本都是抱着反感应用、应付了事的态度。

第三,现在的物联网智能农业项目,难以给农业生产带来实际的帮助,也难以起到各级政府所期待的示范推广作用。

3 物联网精细农业的应用

物联网精细农业概念

物联网的核心价值在于产业升级,而不是产业再造。而产业升级,势必要求传统产业要有相应的升级基础。具体说到农业领域,只有高效设施农业,才具有产业升级的设施条件,其高效性,也使得其具有能力支付升级成本,并使升级后能很快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

因此,我认为有必要把“物联网智能农业”改名为“物联网精细农业”。物联网精细农业是节约、环保的“两型”农业,它以优质高效为目标,追求以最少的投入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标,可以有效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物联网精细农业的应用案例

南京瀚之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农业物联网业务。在农业行业细分中,公司主攻高档花卉市场领域,4年多来,公司一直把物联网技术与高效设施农业紧密结合,以实现物联网精细农业为长远目标。国内还有一些企业,也在走类似的道路。比如,有的公司专门做奶牛场的生产管理;有的公司专门做蛋(肉)鸡的生产管理;有的专门做生猪的生产管理等等。

物联网发展前景篇6

Keywords: Internet of things; RFID; sensor; railway transport

中图分类号:F53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目前,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我国铁路运输领域也提供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尤其近年来,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悄然兴起, 很可能引起第三次信息化发展浪潮。那么,物联网在我国铁路运输领域的应用及 其发展前景会如何呢?

1. 物联网

物联网(IOT) ,顾名思义,指的是物物互相联接的网络,其核心技术是通过射频识别装置(RFID)、传感器、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通过装置在各类物体上的电子标签、传感器、二维码等, 再通过接口与无线网络相连,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慧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物联网中,物被赋予了智能,实现了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直接对话。

2. 物联网在我国铁路运输领域的应用现状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铁道部在中国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建设中,确定RFID技术为解决"货车自动抄车号"的方案。随着铁路建设的高效推进和铁路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和安全监控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该系统的工作流程是: 先将车号信息及车辆的技术参数信息输入车辆标签内部存储器; 由地面AEI设备实时准确地完成对列车车辆标签信息的采集, 并将采集的信息进行处理, 通过专线传至车站CPS 设备; CPS 管理设备完成 AEI采集数据的处理,为车辆管理和设备维护提供可靠信息。在此期间, 由铁路局AEI监控中心设备实时监测每台地面AEI的工作状态,协调、指挥AEI设备维护, 确保AEI 设备良好运用, 并实时接收 AEI 采集的列车、车号数据和每台AEI产生的故障信息和设备状态信息, 通过对故障信息和设备状态信息进行分析, 及时了解地面AEI设备的工作状态。标签编程网络将车辆信息写入标签内存的网络系统, 防止出现错号、重号车, 并对丢失损坏的标签进行补装。该系统的使用不仅实现了对列车车次,车号的自动识别、实时追踪和故障车辆的准确预报,提高了车辆利用水平和运输组织效率,同时也为我国铁路探索更加科学化、现代化、智能化的管理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 为物联网技术在我国铁路运输领域的普遍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3物联网应用于我国铁路运输领域的广阔前景

铁路运输的快速发展,对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为物联网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去大力研究与实践。

3.1客运信息共享

在客票中都植入识别芯片,售票时将有关信息写入芯片内。在候车室、 检票口、 客车车厢 、出站口等都配置一个读写器,当旅客每到一处,读写器会自动写入信息。同时车站及车上的检票人员只需通过便携式的识读器对车票上的 RFID 电子标签进行读取, 并与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比对就可以辨别车票的真伪。物联网还可以利用RFID 技术的网络信息共享性,实现列车与车站之间的信息共享。车站的预留客票发售情况以及车上的客流量实际情况都可以及时反馈给对方,车票动态信息更加准确,有利于列车资源的有效利用。

3.2 货运信息管理

在铁路的货运仓库管理方面,RFID 可以充分发挥其电子标签的智能特点。在货运标签中植入识别芯片,打印标签时将信息写入芯片。借助嵌在商品内发出的无线电波的标签所记录的商品序号、日期、目的地等信息, 当货物入库、到达目的地会自动提醒并核对信息,工作人员不用开箱检查就知道里面物品的信息。同时也可以防止货物在仓库被盗、受损等情况。在铁路行车调度管理中也有其独特优势,在每一节车厢均装置一个芯片, 在铁路两侧,相互间隔一段距离放置一个读写器, 这样 就可以随时掌握全国所有的列车在铁路线路上所处的位置, 当前的速度, 便于列车的跟踪 、调度,同时克服了现行轨道电路易受外界干扰等问题。

3.3 铁路安全监控

利用RFID技术和无线传感技术,物联网在铁路安全监控领域的应用必将大有作为:利用摄像头和各种传感器对铁路机车、车辆、线路、信号、供电、气象、自然灾害等监测信息进行智能采集,在应用层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二次汇总和处理,利用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对入侵、火灾等危险信息进实时监控,并进行智能报警。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铁路货车滚动轴承早期故障轨边声学诊断系统、铁路货车运行故障动态图像检测系统、铁路货车运行状态地面安全监测系统,都在其轨边检测装置安装了车号自动识别装置,通过故障信息与车次号和车辆号信息的结合,实现故障的准确定位和实时追踪,对提高运输安全防范能力、确保铁路车辆行车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4. 结束语

铁路运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近年来,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迅猛发展,铁路的信息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铁路运输智能化已是大势所趋。我们相信,随着物联网相关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技术在铁路运输领域的推广必然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 考 文 献

[1]刘海涛, 马建, 熊永平. 物联网技术应用[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物联网发展前景篇7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5—0048—03

互联网技术、通信网技术和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使物联网成为了当前国内外IT产业发展和研究的热门论题之一。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将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并出台了相应的战略措施予以支持。在国内,自2009年底以来,从中央政府到为数众多的大型企业,都纷纷将物联网的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图书馆作为整体社会构成的一部分,也必将融入物联网,必将朝着智慧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方向演进。

1 物联网的出现与智慧图书馆的产生

物联网是一个充满智能化的网络,是指通过射频识别(BFID)、红外感应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早于1999年美国召開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上出现。而至2005年11月,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IIV)了《IIV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才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主动地通过因特网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基于此,2009年初,IBM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即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构建泛在的物联网,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从而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的状态。这就意味着,经济而可行的智能技术将被广泛地应用于几乎所有的行业和产品,将催生出过去无法实现的服务。在智慧地球上,人们将看到智慧的医疗、智慧的电网、智慧的油田、智慧的城市、智慧的企业等等。

在智慧地球的宏观理念下,数字图书馆的存在和运行形态也将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数字图书馆的部分业务将发生重大变化,同时将产生新的工作内容;数字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将形成系统管理下的整合优势,并使相关决策更具科学依据;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信息素养教育、情报研究咨询等工作将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调整;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和管理将展现出智慧性、透明性、无缝性和个性化等特性,并将面向图书馆的服务系统转变为面向用户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数字图书馆将通过自然、高效的人机交互,实现透明的信息服务和服务的无缝移动,以及通过对上下文进行感知,为用户提供更具个性的智慧服务。于是,物联网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这一客观要求便促使了智慧图书馆的产生。

2 智慧图书馆的概念及特点

2.1智慧图书馆的概念

目前,学界对智慧图书馆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一些文献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相应描述:①从智能建筑的角度来看,智慧图书馆是指把智能技术运用到图书馆建设中而形成的一种智能化建筑,是智能建筑与高度自动化管理的数字图书馆的有机结合和创新。②从智能计算角度来看,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化设备,是通过物联网来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③从数字图书馆服务的角度来看,智慧图书馆是指充分利用ICT技术,实现各种信息电算化,以进行远程阅览图书资料,预约座位等操作的数字图书馆。④从感知的角度来看,智慧图书馆是感知智慧化和数字图书馆服务智慧化的综合。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智慧图书馆是指通过物联网等智能感知技术,为用户提供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一种数字图书馆的高级发展形态。它是数字图书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物联网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广泛应用的集中体现,也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最终目标。它具有传统数字图书馆的功能。又具有其鲜明的智能化特征。在智慧图书馆的智能空间中,计算与信息将融入人们的生活空间,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人们都能像呼吸一样自如地访问信息,并获得智慧化服务。智慧图书馆将“主动”地服务于用户,以实现用户之间、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用户与信息资源之间以及信息资源之间的通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值守的智慧化服务和管理,实现7×24小时的泛在化服务。

2.2智慧图书馆的特点

智慧图书馆是感知、服务和管理的智慧化中心,它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大部分构成。感知层负责识别物体和采集信息。网络层用于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图书、读者的信息。应用层属于智慧图书馆的实际应用层面,它主要是实现智慧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上述各层相互依赖、重叠,从而为用户提供高层次的知识服务。智慧图书馆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2.2.1深度的感知

智慧图书馆利用物联网等技术,通过手机、电脑、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感知设备,对文献、数据资源、图书馆运行状态以及用户需求等信息,进行深度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

2.2.2泛在的互联互通

智慧图书馆通过网络工具,能够将各类数据采集端相连,真正实现任何人、任何物、任何信息载体、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互联互通。

2.2.3高度的智能化

物联网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网络。RFID、无线传感网、第三代移动通信(3G)等大量智能技术的运用,使物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呈现出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特性。其主要表现在:①通过RFID电子标签,感知用户的阅读偏好以及用户利用文献的统计信息,实现用户阅读习惯跟踪和知识结构咨询等智能化服务。②通过RFID与SIN卡结合,向用户提供基于智能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的智能借阅、查询、定制等移动个性化智能服务。③通过RFID电子标签嵌入或装备到馆内所有物理馆藏、物理设备、物理建筑,以及读者或工作人员的借阅证件等之中,从而实现对馆内各种机器设备等进行智慧化程序控制及综合管理,以优化人力和物质资源的配置;降低成本、节能减排,并帮助管理者对各个系统的关键性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以排除安全隐患。

2.2.4全面的个性化

物联网环境下,智慧图书馆将实现虚拟和现实环境的、更加全面和彻底的个性化服务,即可以将图书馆物理环境下的各种对象的组织、管理、控制与虚拟环境下的信息系统连接起来,并通过虚拟世界的信息交互来优化物理世界的信息组织与服务;可以将图书馆基于网络虚拟资源的信息服务与基于馆藏实体资源的開发利用相结合,以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服务;可以将用户在虚拟环境下的信息行为和在图书馆现实环境下的信息行为相结合,以及将馆藏文献基本信息与用户档案信息结合起来,从而全面跟踪和获取用户的个性化信息,构筑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用户个性特征和需求特征的用户模型,为用户提供真正的、全方位的、立体化的个性化服务。

2.2.5更加人性化

物联网环境下,智慧图书馆更加展现出以人为本的特征,并推动面向知识社会的、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下一代创新形态的形成,使创新与发展更加关注用户体验,注重以人为本。在该环境下,智慧图书馆服务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广泛的选择,如自助服务与人工服务的选择、E-mall服务与手机服务的选择、RFI电子标签及其使用模式的选择等等;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方便而高效的服务,如RFID图书自助24小时无人借还系统;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和手段,如RSS订阅、3G定制、智能手机定制、PDA/PPC定制、E—mail定制、移动E-mail定制等等。

3 物联网环境下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现状

智慧图书馆是物联网环境下数字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从信息应用的角度来看,智慧图书馆可分为信息汇集、协同感知和泛在聚合3个阶段。目前,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还处于智慧图书馆的初级阶段,其主要以RFID关键技术为主。

RFID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始于新加坡图书馆。随之,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多国图书馆,也相继采用了该项技术。2005年以后,RFID在图书馆開始了大规模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就使图书馆初步实现了部分功能的智慧化。

一方面,随着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不断取得成功,各供应商相继開发出多款RFID硬件产品和管理系统,充分满足了图书馆智能化服务和管理的需求。如TAGSYS推出的具有自诊断、自纠错功能的远距离HFRFID读取器Medio L400;Daily RFID開发出的全新低频RFID光盘标鉴、多标鉴阅读器DLS10和有源阅读器D138(I);FEIG电子開发的RFID通道门;TAGSYS的E—CormectwareTMRFID数据管理软件;加拿大sky RFID公司的RFID自动化管理系统等等。

另一方面,图书馆RFID的应用各具特色。国外图书馆RFID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新技术的采用和总分馆管理上。如马来西亚槟榔山与公共图书馆采用的EPC全球Gen2标准,澳大利亚瑞福利纳地区图书馆在Wangga分馆试行的RFID,美国亚拉巴马州Huntsville—Madison君际公立图书馆在其主馆和Madison分部采用的RFID等等。而国内的应用主要侧重于智能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据2009年公開资料统计,国内约有20余家图书馆部署了RFID。不仅如此,一些有研发实力的图书馆还针对本馆实际进行了智能化的二次開发。如深圳图书馆研制出的第二代智能书车和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系统,台湾研制的智慧型图书馆和图书定位系统,上海普陀区图书馆设立的图书漂流自助亭,贵阳市图书馆创建的24小时自助图书借阅室等等。

不难看出,智慧图书馆初期,RFID技术的应用已初见成效。然而随着智慧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一些问题却也不容忽视:①标准化问题。目前物联网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这不仅影响了物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而且还严重阻碍了图书馆系统间的互通和整合,由此成为建立和发展智慧图书馆的一大障碍。②成本问题。目前,物联网RFID电子标鉴的价格较之条码和阅读器的价格而言,仍然居高不下。要全面部署物联网RFID,建设智慧图书馆,成本投入相当巨大,这对于大多数图书馆来说,实在难以承受。③互操作问题。物联网RFID与图书馆业务、设备及系统间的整合是实现智慧图书馆的根本保障。当前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是在条码技术和磁条技术的基础上设计的,而物联网RFID则是以RFID标鉴技术为基础设计的,二者在通信协议、接口、数据格式等方面整合难度较大。另外,整合后,对于解决异构系统间信息的互通与交互又是一大难题。④安全问题,图书馆使用物联网RFID后,在读者、文献、资产、建筑等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对象之间实现了互联互通,而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信息安全和隐私安全问题。在物联网环境下,如何确保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安全是建立智慧图书馆的主要问题之一。⑤政策监管问题。智慧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是在物联网环境下进行的,国家层面的支持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出台,是保证物联网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建设智慧图书馆的关键。然而,目前国家还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这无疑成了建设智慧图书馆的瓶颈问题。

4 物联网环境下智慧图书馆的前景展望

尽管现阶段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困难重重,但随着RFID等物联网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智慧图书馆必将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4.1建立起全新的交互维度

物联网环境下,智慧图书馆的每册图书都嵌入能够自动发送信息的微型智能感应芯片,图书可以进行自我表达,用户与图书馆间接触将变得更加密切,将建立起崭新的交互方式。微型芯片用于图书馆编目系统,OPAC将以完全不同的方式使图书信息得以呈现,且更深入地揭示图书信息;用户不仅可以检索到所需图书的题录与馆藏信息,而且还可以随意获取所需图书的内容提要、专家推荐、同行评价等信息;用户之间,用户与馆员之间的交流更加广泛和深入,图书馆服务也更加人性化、个性化、智能化和知识化。微型智能感应芯片用于书库管理,不仅有利于书库的密集排放,而且用户在点击所需图书时,图书将自动发出信号,所在书架将自动打開,从而使用户借阅图书轻松自如。微型智能感应芯片用于读者卡,用户身份证识别更加灵活方便,管理层面更加灵活自由,读者卡功能更加丰富多样。

4.2实现用户信息自组织和知识空间的构建

智慧图书馆是RFID等物联网技术发展应用的产物,是硬件、软件、系统、终端和应用的融合,是数字图书馆智慧化的集中体现。它重视信息和知识的语境,重视对知识、知识元之间的关系及其语境进行描述,并关注知识创建、获取、传播、组织和利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它能够通过传感器和任一终端设备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并结合网络技术、语义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语义抽取,以构建基于行业或学科的宏观知识空间和基于用户特定需要的微观知识空间,进而以动态、无缝的知识组织方式,使不同格式、不同类型、非结构化的相关媒体信息能够有效地组织,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和信息的重复使用。

物联网发展前景篇8

窄带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其实试下各种信息传感需求的背景之下发展起来的,对于接入互联网的人与物之间的智能互联,实际上从2000年左右,人们就已经开始了对于其技术飞跃的不懈追求。我国工信部的《关于全面推进移动物联网(NB-IoT)建设发展的通知》,是我国目前对于窄带物联网连接技术的准备基础。NB-IoT的具体应用场景包括:公共事业应用场景、工业领域、农业领域、消费领域等。这种低耗能、广泛连接领域的物联网连接技术,是在目前全国广域范围内的物联网要求能够实现覆盖能力、节能性、安全性、标准性、服务质量、建网方便程度、生态系统和应用范围等方面超越其他技术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NB-IoT势必成为未来广域物联网的主流通信技术。

二、窄带物联网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在外物互联的大趋势之下,物联网和窄带连接技术已经开始了逐渐的普及,其工作和连接原理也逐渐为人们所熟知,目前,物联网技术拥有非常显著的商业价值,因此也得到了很多企业的高度重视。窄带物联网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进展,是建立在面向长距离、低速率、低功耗和多终端业务的技术基础之上开发研究的,其基础原理是基于窄带技术标准的快速处理协议的接入基础之上进行的。窄带物联网其实是一个基于物联通讯技术的技术,利用高速率的视频监控技术,将中速率的智能数据传输和连接终端,实现至少约物联网连接占三分之二的连接需求。窄带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主要是在未来网络的组网中进行彻底的融合,将蕾丝于物体潜入窄带的数据卡,实现集合的通讯模块的功能。比较有难度的就是其协议需要实现速率的合理选择,在基站的建设上需要支持电话和微信的高带宽需求,同时也要支持物联的频谱资源应用。从技术层面看,解决物联网的覆盖深度,也是需要能够借助基站,使用单电池的多年应用,甚至可以达到5-10年的应用,是能够有效解决窄带物联网成本的终端需求。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量产规模是有限的,能够解决模组价格的技术成本,可以考虑监控通信终端的设置,并且结合纳入升级和试点的标准。

三、市场趋势

今后做窄带物联网已经可以不再需要复杂的组网过程,可以通过在融合整体的移动通信技术的过程中,建设更加能够适应多元化连接的网络。也就是说,组合一个更加具有广域特点的局域网,就可以有使用基站的覆盖房难喝角度,解决更多的功能性问题。选择巨大基数的来按揭终端喝数量级别,建立使用于多个窄屏的接入终端。在窄带物联网的扇区设置中,我们可以安排十万个物联终端进行连接,最需要解决的就是确实需要并且能够接入数量的问题,这个精确的技术属性确定,是未来物联网技术所需要做到的实际工作内容之一。在进行窄带物联网开发的过程中,最有市场前景的就是产业链的两头,对于设备制造和模块的通信增长,可以带来潜在的经济利润。另外,在平台运营的运营商而言,构建完善的支撑系统来帮助用户进行智能化管理,在对于物联中戴安的爆发式增长的时候,选择合理的计费和统计方式,就可以对网络发展带来更好的商机。

四、结束语

窄带物联网的发展已经开始逐渐接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这种具有更低成本的网络连接技术,已经潜移默化的增加了流量利用的空间,不仅为客户提供了更多的连接可能,而且还可以为物联网的运营商带来更多的计费模式,窄带物联网是可以未来万物互联时代给人们带来个性化连接服务的基础,而且可以为客户节省不必要的连接成本,从而必然具有更加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研究窄带物联网的技术基础,实际上就是希望能够结合更多盈利模式,为市场发展和不同客户提供服务、并促进运营商获利的双赢过程。

参考文献

[1]许剑剑,梅杰,ZulfiqarHussainPathan,曾剑秋.物联网发展驱动因素分析与前景初探[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52-57.

[2]廖睿祺.思科物联网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物联网发展前景篇9
物联网发展前景篇10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通过射频识别(RIRD)、红外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等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的概念于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Auto-ID实验室提出,同年,麻省理工学院的Gershenfeld Nell教授撰写了“When Things Start to Think”一书,以这些为标志开始了物联网的发展。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2006年3月,欧盟召开会议“From RFID to the Internet of Things”,对物联网做了进一步的描述,并于2009年制定物联网研究策略的路线图。

2010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利用物联网技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物联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柱之一。

2.物联网的原理和应用前景

2.1物联网的原理

物联网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巨大网络(图1)。物联网的基础是互联网,在整个网络中,物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互联网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物联网运行过程分为三步:

(1)对物体属性进行标识,属性包括静态和动态的属性,静态属性可以直接存储在标签中,动态属性需要先由传感器实时探测;

(2)需要识别设备完成对物体属性的读取,并将信息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

(3)将物体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由处理中心完成物体通信的相关计算。

2.2物联网的应用前景

“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在“物联网”时代,将无关联物体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工地,所有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其中包括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

物联网迅速普及的可能性有多大,尚难以轻言判定。但肯定的是,在国家大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大背景下,物联网会是更多行业信息化过程中一个比较现实的突破口。在一些先行的案例中看的出,有些物联网的梦想已经部分实现了。所以,物联网的发展就像互联网早期的形态局域网一样,虽然发挥的空间作用有限,但远大前景已不容置疑。

3.基本属性及特征

物联网是互联网向物理世界的延伸和拓展,互联网可以作为传输物联网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物联网的相关属性包括集中、内容、收集、计算、通信以及场景的连通性。这些属性表现的是人们与物体之间或者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无缝连接,上述属性之间关系如图2所示。

根据物联网组成部分的特性、作用以及包含关系,其特征如下:

3.1基本功能特征

物体可以是实体或虚拟物体;它具有标识,可以通过标识自动识别它们;物体与物体或人们的信息是私密的、安全的;物体使用协议与其它基础设施进行通信。

3.2物体通用特征(高于基本功能特征)

物体使用“服务”作为与其它物体联系的接口;在资源、服务、可选择的感知对象方面与其它物体竞争。

3.3社会特征

物体与其它物体以及人们进行通信;能够相互协作创建组或网络,能够初始化交互。

3.4自治特征

物体很多任务能够自动完成;能够协商、理解和适应其所在的环境,或者从其它物体处学习;能基于其推理能力做出判断,能够选择性地演进和传播信息。

3.5自我复制和控制特征

物体能够创建、管理和毁灭其它物体。

综上所述,物联网以互联网为平台,将传感器节点、射频标签等具有感知功能的信息网络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互联互通。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4.带来的问题

物联网的产生与发展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一些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4.1安全问题:企业商业机密、国家机密是否不被泄漏。

4.2隐私问题:追踪和定位某个特定用户或物品,从而获得相关的隐私信息,势必会使个人的隐私问题受到侵犯。

4.3商业模式:物联网商用模式有待完善。

4.4物联网的政策和法规:需要国家制定出适合这个行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保证行业的正常发展。

4.5技术标准的统一与协调:是否能形成统一技术标准及管理机制,这是物联网马上就要面对问题。

4.6应用的开发:物联网的价值不是一个可传感的网络,而是必须各个行业参与进来进行应用,必须根据行业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有价值的开发。

5.结束语

物联网是一场新时代的科技革命。物联网深受国内外各界关注,在各行各业中前景不可估量,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物联网的逐步应用,众多行业运作模式和人类生活方式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物联网大规模的推广普及还处于初步阶段,但不难想象,物联网时代将要到来。

参考文献:

[1] 崔莉、鞠海玲、苗勇.传感器网络研究进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5.

[2] 沈苏彬、范曲立、宗平.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

[3] 刘云浩.从普适计算、CPS到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的视界[J].中国计算 机学会通讯,2009.

[4] 沈苏彬、范曲立、宗平.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

[5] 孙其博、刘杰、黎葬、范春晓、孙娟娟.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 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

[6] 刘强,崔莉,陈海明.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J].计算机科学.2010.

[7] 王朗.玲物联网经济学产生的背景、研究对象和特点[J].理论探讨,2011.

物联网发展前景篇11

一、物联网技术概念及特点

物联网是日后互联网整合分布,其基于网络拓展。物联网技术为利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定位技术、感应设备等,参考规定的互联网协议,把物品和网络连接,把全部实物和虚拟物品设计独有编码,利用智能界面实现信息分享,形成对“物”的辨别、定位、监督等管控工作。物联网利用人物、物物等相互交流沟通,将物理和信息空间组成一个整体,具备搜集、整理、运送、实施等性能[1]。

物联网主要特点为能够利用射频识别技术、传感设备等全程体验和监督物件,把全部数据与互联网相连实现交流共享,同时应用自动化计算方法,对大量感知数据加以研究并统计整理,以实现控制自动化。

二、物联网关键技术

2.1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是物联网关键技术之一,其主要构成部分有RFID电子标签、数据处理设备、读写设备等。若有电子标签的物件利用特定信息读写设备,则无线电波能够把标签内附有的信息运输给读写设备和信息系统,形成智能采集,以保证物件的快速控制处理。所有的射频识别标签只有一个识别码。当今能够提供射频设备应用的各种标准都会有识别技术限制,射频识别设备种类繁多(如ISO14443、ISO10536等等),其中比较受欢迎的为ISO14443以及ISO15693[2]。

2.2传感技术

传感技术主要依靠传感设备以及互联网的共同感应,针对互联网笼罩空间内感知对象的数据加以搜集与整理。传感设备为可以感知被测物件且把其参考一定标准转化成能够应用的信息的一种设备,目前已经在工业领域、国防领域、航空领域等应用。传感设备互联网集成了传感设备技术、嵌入式信息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等,结合体系发展方式,可以利用不同综合性小规模传感设备合作加以全程监控测量、搜集、处理不同环境和监控对象的数据,且利用随机组织方法把数据运输给客户端,其运行效率较高,且可靠性比较高。

2.3互联网通信技术

由于物联网会提供数据运输通道,而其怎样利用提高目前互联网通信技术的性能以满足物联网较低的移动能力和数据能力,保证信息安全运输问题比较关键、传感设备互联网通信技术关键涵盖广域网通信以及短距离通信。前者有IP网络、3G通信、卫星通信等;后者有IEEE 802.15.4为典型的短距离通信技术。

2.4其他技术

物联网有大量数据运算性能与服务技术的支持,能够展现其自身的作用和性能。但是测量研究、网络监督管理、安全保证等技术同样能够大型、大量的物联网提供充分的服务。

三、物联网技术应用前景

物联网是最新的信息技术之一,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如今物联网在很多领域中应用,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智能电网方面,运用物联网技术,将传感设备、嵌入式设备、IT技术等综合,建立有自动评估和调适的网络系统,能够让用户和电网时刻受到监督控制,提高电网工作效率[3]。智能交通方面,可以利用传感技术、计算机智能控制技术等,对交通加以全程管理和指挥,物联网实现交通智能化,可以化解堵车问题,增加出行安全性。可应用互联网对快速路的来往车辆加以看监督和控制。医疗方面,结合物联网实现条码病人信息管理、诊疗情况记录、病案数据库保存等。同时还可应用到药物运输和保管中,对药名、药效、产地、批次等信息整理总结,形成共享的网络交流系统[4]。

四、结论

物联网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其虽然我国目前物联网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先进国家比较仍旧存在很多不足。日后对于物联网的发展,应制定相关标准,加强对数据处理、芯片处理等技术方面的科研力度,以提高物联网关键技术水平,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管理,保障运行安全,提高运行效率。

参 考 文 献

[1]王斌.关于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前景的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02:88.

物联网发展前景篇12

物联网;油田工程;设备管理;发展前景

0引言

物联网的有效建设能大幅度提升油田领域的生产效率,提升行业发展水平。物联网能够对自动化生产环境向着物联化的方向进行过渡,从而实现智能化的生产环境,增强了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使其更加具备智能化、现代化的处理特点,并实现了油田领域从点到面的有机应用,促使油田企业向着智能化、一体化的方向进行发展。在物联网的建设下,如何改进油田设备管理工作,确保油田设备管理工作得到顺利开展,又能有什么样的发展前景呢?这也正是笔者接下来要进行阐述的。

1目前我国物联网的发展情况

当前,我国国内物联网的发展还处在刚刚起步,应用方面还不够广泛,如今也只是在某些行业中采取试点应用。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的物联网发展,我国物联网的应用与研究仍旧有待加强。物联网在各个领域中的有效应用,能使相关领域的发展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加强了对相关领域技术的创新与研发,例如智能计算、通信及传感器等新型技术的研发。目前,我国在物联网的研发上依旧相对较弱,至今为止,对物联网核心技术还没有全面的掌握,致使在相关领域的科技水平仍然相对落后,这主要体现在传感器方面的研发、物联网软件研发、加密技术的研发、网络及通讯技术的研发、物联网信息处理技术的研发及数据服务技术的相关研发。这些关键技术的研发不充足,致使我国在物联网上的相关数据库产品研发较少,缺乏相应的产业链。以上所述都说明了我国物联网产业仍然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

2目前我国油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油田设备管理工作当中仍旧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油田工程在开采阶段需要用到设备众多,而且这些设备的体积都很庞大,很笨重,设备结构也很复杂,致使油田维护人员在对这些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测时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其二是参与成本的增加,油田设备管理中的参与成本非常高,而且这种高成本的消耗直接影响到油田的生产规模,哪怕油田设备工作采取了降低设备管理成本的措施,但依旧难以应对巨大的生产量,而成本问题依旧是油田设备管理工作心头上的一块大石。其三是油田设备管理中的强制性问题,油田开采工作可以说是一种高危工作,如果油田设备出现了什么问题,将会直接威胁到生产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对设备定期维护与检测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定期维护与检测所带来的成本,也必然会影响到成本及资源消耗的大量增加。

3基于物联网对油田设备管理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3.1物联网建设是油田未来发展的基础

我国油田产业主要分布在较为偏远的区域,这些区域人口较少,区域环境较为恶劣。而油田设备管理中,设备种类较多,需要在恶劣的环境下运行,这也给设备管理及检测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物联网建设可以说是油田建设的基础,要想实现对油田设备管理的实时监测,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就要确保现场和监测中心的通信畅通,在这样地理环境复杂的条件下,建立通信系统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不仅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资金投入也必然会相当巨大。如此投入必然得不偿失,因此建立无线通信网络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另外,油田如果采用光纤进行搭设通信网络,其成本会非常高,而且搭设时间很长,并且油田工程对移动通讯的要求也较高,这就使得油田通讯系统建设更加困难。而物联网建设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满足了油田发展对通讯系统的需求。因此,油田未来发展离不开物联网的建设。

3.2油田设备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前景

物联网应用实现了油田设备管理过程中对信息的智能化管理,在油田设备管理中,物联网能够通过局部网络对信息数据的相关内容利用新的方法进行联系,从而实现对信息数据的智能化管理,这种管理能够使人力与物力的资源分配更加科学合理。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对信息数据库的整理与更新,降低了油田企业对设备管理的生产成本。物联网技术还能够实现对设备的出库及入库的操作,对设备相关信息进行编号与记录,对设备进行定位,并将这些相关信息利用网络联系到采购部,以使生产规划工作更加合理。总之,物联网在对设备信息化的管理当中,功能很多,其应用价值非常巨大,为油田设备管理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前景。

4结语

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物联网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现阶段油田设备管理中存的问题及漏洞,并针对物联网在油田设备管理中的应用做出分析,明确了油田设备管理的发展前景。通过物联网技术的有效应用,能使油田设备管理工作更加高效,提高检测及设备维护的工作效率,并能加强对设备出入库的信息化管理控制,从而真正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检测,提升油田设备对使用环境的适用性,使油田设备管理工作内容更加全面、科学,促进了油田领域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敏,周娟,李翠红.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油田设备管理研究[J].石化技术,2016,(08):5-8.

物联网发展前景篇13

事实上,物联网概念之所以如此引人们眼球,不仅仅是因为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还在于其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政策的大力扶持。

如今,物联网已成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调研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物物互联业务与现有人人互联市场规模之比将达到30比1,下一个万亿级信息产业将是物物互联。物联网巨大的市场潜力让业界对其充满期待。

另据预测,在中国,2013年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有望达到近5000亿元,是2010年1933亿元的2.59倍。赛迪顾问预估,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至十二五末,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其发展速度、前景由此可见一斑。

显然,物联网将成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万亿元级新兴产业。

物联网巨大“钱景”的背后是国家政策的强大支持。去年,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批复了七项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今年2月,国务院又了《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5年,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初步形成物联网产业体系。为实现目标,将加强财税政策扶持、完善投融资政策,鼓励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投向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

分析人士指出,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已被作为未来国家重大科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是国家信息化发展阶段对物联网等新技术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是物联网技术对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伴随着更多领域示范工程的建设和物联网相关技术的成熟,物联网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期,甚至可能出现爆发式的增长。

其实,时下物联网在我国已并不是个“新鲜事物”,现在不少行业领域都已显露出了一些物联网的雏形应用。目前物联网技术已应用在公共安全、城市管理、医疗卫生、食品监测、节能减排、交通监管、供应物流等领域,如第二代身份证、奥运门票、电子病历、航空登机等都内置传感器、RFID芯片,而高速公路上的ETC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也使用了RFID等技术。如今在欧美,不少企业已充分利用RFID、传感器等技术,基本实现对许多物品的分拣、打码、包装、运输、仓储、搬运、库存以及信息等物流活动高效、经济、智能化的管理。

专家预测,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2010—2012年,RFID将被逐渐应用于物流、零售和烟酒、制药、食品等诸多领域;2012—2015年,物体互联;2015—2020年,物体进入半智能化;2020年之后,物体进入全智能化,部分国家率先进入“智慧时代”,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

庞大产业规模,未来蕴藏巨大投资机会

6月4日至5日在上海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将着重关注“民生物联网”下的智慧生活成功应用案例与前沿技术,主题涉及智慧城市及社区、智能交通与车联网、农业物联网、移动支付等相关应用领域。

对此,国金证券在研报中表示,首先,未来行业将加大包括部件、摄像头、RFID、平台软件等各个物联网部分的相关投入,全面实现国产化;其次,物联网产业与云计算、大数据等其他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因而大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也必将带动其他新兴技术的发展;第三,作为若干子行业龙头或是业内重要公司的相关上市公司,受益于扶植大企业政策,有资本市场的有利条件来进行企业兼并重组。

可以预见的是,物联网在我国和世界都正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相关物联网板块内的上市公司业绩将获得持续增长,而相关公司股价也会因此受益,获得持续性的上涨行情。对于具体关注个股,兴业证券认为,在物联网核心部件方面,主要关注新大陆、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在云计算方面,主要关注浪潮信息;在海量数据处理方面,主要关注拓尔思;在信息安全上,主要关注启明星辰、北信源;在总集成及应用上,可以关注中国软件、东软集团、同方股份、航天信息等。

总之,投资者在投资选择上,需选择主营业务受益程度较高、估值合理的个股,也要警惕市盈率较高、业绩较差个股冲高回落所带来的风险。

美好“钱景”遭遇发展模式尴尬

不过,对于物联网前景也不能过于看好,过于乐观,毕竟物联网仍是一个全新事物,问题与挑战仍然不少,不能盲目地一头扎进物联网的概念炒作,而偏弃其他正事。在光鲜华丽的背后,目前大多数物联网的应用,其实质尚未有跳跃式的大转变、大提升。对物联网目前的问题与今后的挑战,产业各方也要有一个全面理性的正视与判断。

一是标准体系尚难健全。目前物联网的标准体系可大体分为基础标准、应用标准和编码标准三个部分。不过目前,在物联网建设的各个环节上,从制造业到软件业再到运营业,从传感器到平台接口再到数据传输的格式等,物联网所涉及到的各方各面标准都不统一,标准的缺失和行业壁垒的存在,阻碍着深层次应用的形成,从而导致整个产业很难较快做大。

二是盈利模式将制约物联网的普及。实现物物相联,首先必须在所有物品中嵌入电子标签,并需安装众多读取识别设备以及庞大的信息处理系统,而目前这必然导致中小厂商大量的资金投入与物品成本的上升,在成本尚未降至能普及的前提下,物联网发展将受到制约。因此如何建立产业链的共赢模式,找到一个可靠的盈利模式,以推动物联网应用的规模发展,还有待于探索。另外,现在物联网的发展主要还是靠政府驱动、买单,尤其在中国,民资投资很少,市场驱动因素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多适用于公共事业,民用、商用市场几乎完全未被开垦。因此,如何把物联网发展引导到市场驱动、盈利推动这条轨道上来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