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职业学校半期总结实用13篇

职业学校半期总结
职业学校半期总结篇1

“我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制度研究”在津召开开题研讨会

2007年12月29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我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制度研究”开题研讨会在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举行。该课题由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周明星教授申报、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学科规划组评审,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元、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副院长苗德华教授出席了会议并致辞。

山西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等18个省、市45个单位的58名院校管理者与科研人员参加了会议。此次开题会议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开幕式、开题报告与主题发言;第二部分由各学校商讨子课题研究方案及分别介绍各学校半工半读工作情况。

课题申报人周明星教授代表课题组作了开题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了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对我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制度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重新审视和界定,提出该课题研究要总结出“中国特色”的半工半读制度,用以解释我国现存的职业教育“半工半读”现象;对我国半工半读制度的历史及现状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在实证基础上,结合国际经验,提出改进和完善我国转型期半工半读制度的政策建议,构建出半工半读制度框架。

来自全国各地职业院校的代表踊跃发言,针对我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制度进行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探讨,并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案例。

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胡定军校长介绍,该校与各企业在进行订单培养时通常采用2+1、2+0.5和工学交替模式。目前,该校已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体系、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和以职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云南玉溪工业财贸学校李华伦校长介绍了该校在半工半读培养模式中的学生管理主要分为两块:在校内实训基地中,学生管理以学校的常规管理为主;在校外实习中,学生管理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学校专门培养和委派实习专职班主任,二是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管理系统建设。

湖北十堰市东风汽车高级技工学校代表刘大立副校长介绍了多种半工半读并举的做法。订单培养:企业自主招生,同学校一起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选择实习环境;工学交替:学生两个月在学校,两个月在企业,依次交替。刘大立指出该校目前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是培养企业培训师和提高企业对学校管理的认可度。

山西工贸学校的秦京菊表示,半工半读模式的主要做法应该是建立灵活学制,与社会需求对接。其主要学制可以有:2+1、1+0.5(针对高中生)、3-6个月(针对企业招工人员)、短期培训1-3个月;调整专业结构,保证与企业需求对接;深化课程改革,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使课程内容与职业相符;加强实习实训工作,保证与岗位需求衔接;压缩基础课,调整专业课结构。

山东淄博市淄川区第二职业中专学校代表宋玉荣老师提出需要落实“五项链接”:招生与用人要求链接;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链接;课程教材与实习实训链接;技术人员与专业课教师的链接;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链接。该校还实施“东西联合办学”,招收西部贫困生,减免学杂费,采取0.5+2.5 模式等。

河北涿州市职教中心代表于洪水副校长介绍了该校的成功办学经验,是主打“京”牌,根据北京市场需求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根据岗位要求安排。采取1+1+1模式,第一年侧重文化课和基础理论课,第二年侧重专业技能课。在第一、二学年间的暑假,开展三个月的社会实践。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专业对口实践,老师24小时全程指导。必须做好的事情有:依托市场设置专业;课程与教学应符合企业用工需求;拓广实习就业市场。

湖北荆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代表蒋景耘主任阐述了其学校半工半读的实施情况,其中有三个亮点:一是教学管理为学分制;二是课程设置为套餐制――上午文化课、基础课的学习,下午实训;三是走科研兴校之路。

最后,会议对课题组下一阶段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进一步细化子课题研究方案和研究队伍;将前期试点工作进行总结,形成材料,报总课题组;开展行动研究;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撰写研究论文;总课题组会适时组织人员赴子课题组进行调研;积极筹备中期研讨会。本次会议明确了课题研究方向,加强了各院校之间的联系,取得了圆满的结果。

半工半读在国外

英国:“三明治”形式

英国采用学习―实践―学习,工学交替的产教结合模式,即全日制课程学习与工商业训练相结合。此模式于1903年出现在英国桑德兰技术学院的工程和船舶建筑系,这一模式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很长一段时间走出校门参加实际工作训练,由于这一模式像一块肉夹杂在两片面包中,类似于三明治,由此而得名。

美国:三元制

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对合作教育的基本界定是:合作教育是把课堂学习与通过相关领域中生产性的工作经验结合起来的一种结构性教育策略,学生工作的领域是与其学业或职业目标相关的。合作教育通过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供渐进的经验。合作教育是学生、教育机构和雇主间的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参与的各方有自己特定的责任。

德国:双元制

职业学校半期总结篇2

2006年我市29所中职学校贫困生资助情况表

(单位:人,万元)

在校生人数贫困生人数特困生人数历年欠交学费学生人数历年欠交学费总金额

4365529328222403452.4

06年减免学费学生人数06年减免学费总金额06年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数06年其他资助措施及金额资助贫困学生的各种方式:

一是“奖”,设立奖学金,重点面向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二是“助”,实施勤工俭学,为贫困生提供各类勤工助学岗位;推行半工半读,让贫困生自身获得劳动报酬;

三是“补”,对家庭经济困难,或遭遇临时性、突发性灾害的学生,给予生活费、伙食费或物质补助;

四是“捐”,师生及社会人士捐款,资助贫困生;

五是“减”,按规定减免学杂费、学费等;

六是“缓”,视贫困程度,对部分贫困生实行缓交学费;

七是“发”,**市慈善总会、**企业等对贫困生发放助学金。主要做法有:

(一)大力鼓励贫困生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模式完成学业。农村学生读书难促使职业教育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2001年开始,我市就积极探索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各职业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和优势,积极地开展半工半读、顶岗一年预就业、校厂合(二)实施“职教扶贫万家培星计划”,免费培养1万名技能之星。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市中职学校每年免费招收2000名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就读,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新模式,帮助他们学习技术,掌握技能,培养成为技能之星。五年内,全市将扶助1万名贫困生就读中职,可为学生减少学费约1亿元,并实现培养1万名技能之星、帮助1万户贫困家庭脱贫的职教扶贫目标。

(三)举办职业学校回报社会抽奖活动,2%的入学新生免一年学费。从今年起,为鼓励农村初中毕业贫困生报读职业学校,我市实行了职业学校回报社会抽奖活动。学生报读职业学校时可参加抽奖,中奖者可免一年学费,中奖比例为各中职学校招生计划人数的2%,每年招生期间举办两次抽奖。具体程序为:学生到报读学校报名时填写抽奖卡——抽奖卡放入抽奖箱由学校保管——市教育局组织各学校集中统一抽奖——中奖名单在**日报等媒体上公布。今年秋季学期共抽取了240名幸运者,共计免学费108万元。

(四)各中职学校实行特困生学费减免和生活费补助制度。一方面,各中职学校尤其是市直公办中职学校建立了特困生学费减收和免收制度,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学生施以援助,并为其提供勤工俭学机会。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市慈善总会的助学金,尽可能帮助更多的贫困生完成学业。一大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特别是孤残学生、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父母丧失劳动能力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烈士子女、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子女和因突发事件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了资助,顺利完成了学业。

(五)各中职学校设立了优秀学生奖学金制度。我市大部分中职学校都设有企业奖学金,并在每学期举行一次表彰大会,重奖品学兼优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如惠州商业学校设立了“寒梅奖学金”、“新商人奖学金”、“宝润隆奖学金”等多项助困奖学金,每学年发放奖励金逾20万元。惠州建筑学校从2006年开始,筹集资金51万元,设立“优秀新生奖学金”,对家庭贫困且品学兼优的新生全免三年学费。三、进一步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建议

目前,我市中职学校已经消除了学生在校期间因贫辍学的现象,扶贫工作的重点转为吸引和资助更多的农村初中毕业生就读职业教育。当前,最重要的是认真实施好国家中职助学政策,落实好“职教扶贫万家培星计划”,全面推广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新模式,大量举办零缴费入学的半工半读班,不断完善中职助学体系,并积极倡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建议如下:

(一)认真实施国家中职助学政策。今年6月21日,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这一政策规定:农村户籍的学生和县镇非农户口的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报读中等职业学校的,

一、二年级每人每年生活补助1500元,三年级则通过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取得一部分报酬用于助学。这一政策的实施,为所有想读中职的农村初中毕业贫困生铺平了道路。一方面,要按照有关规定尽快成立市、县(区)两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加强对中职助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另一方面,各中职学校要认真学习研究助学政策,组织学生申报助学金。凡有利于贫困生上学或完成学业的政策,一定要用足用好。

(二)落实好“职教扶贫万家培星计划”。实施“万家培星计划”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也是我市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促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的重要举措。为确保“万家培星计划”落到实处,一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管理和指导力度,根据“万家培星计划”的总体任务,分解制订出每年的招生计划,引导和督促各学校落实;二是要举行校企签约仪式,让参加“万家培星计划”的中职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保障“万家培星计划”顺利进行,三是要充分发挥市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理事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搭建坚实的产学合作平台,为校企之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推进“万家培星计划”奠定基础,铺平道路。

(三)全面推广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等模式,让农村贫困家庭交不起学费的孩子先入学,再在工厂顶岗实习,用获得的工资报酬交纳学费,从而完成学业、掌握一技之长。这种方式受到了广大农村家庭尤其是农村贫困家庭的欢迎。目前,我市理工学校、旅游学校、外贸学校等多所中职学校已设立了各种形式的“半工半读”班。今后要在全市中职学校全面推广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大量举办零学费入学的半工半读班,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掌握一技之长并推荐就业。要制订具体可行的办法,确定工学结合专业和班次,优先安排农村、山区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到企业顶岗实习,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半工半读。要把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来抓,多出思路和措施,逐步完善工学结合模式,建立职教扶贫的持续机制。

(四)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不断完善中职生助学体系。要全方位构建中职学校助学体系,实行“奖、助、补、减”等多种形式的助学政策和机制,建议市财政每年拿出50万元的专款用于扶助农村初中毕业贫困生就读中职学校,各中职学校每年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5%的经费,用于助学、奖学和学费减免等。教育部门和中职学校要加强对中职学生助学工作的领导,成立相应的机构,制定管理办法,做好资金的管理和发放工作。各中职学校要把助学工作作为学校重点工作来抓,实行校长负责制。要建立资助学生档案制度,通过严格程序、细化管理,切实把资助工作引领到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上来。要强化资金管理,加强监督检查,把用于资助中职贫困生的钱管好、用好。对资助工作做得好的学校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要通报批评。

职业学校半期总结篇3

妥善选择“半工半读”的学生实习企业

中等职业学校为“半工半读”学生寻找实习企业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大类专业必须对口。由于职业学校本身的办学目标就是以就业为导向,而所开设的专业基本上都是就业市场上最热门的需求量最大的专业,如电子类、电工类、机械类等。所以,寻找大类专业对口的合作企业并不是很难。例如,我校电工与制冷专业将学生安排在开平威技电器厂顶岗实习;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将学生安排在东莞群光电子有限公司顶岗实习;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将学生安排在广州恒路杰精密制品有限公司顶岗实习。其次,选择合作企业必须考虑地域分布。当前,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主要有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这也是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市场的依托。所以,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寻找合作企业是必要的。如果职业学校在经济发达地区都有合作企业,都安排有实习学生的话,就能够全面了解当前我国就业市场的变化,为毕业生就业及学校发展提供更准确的参考信息。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圈里,苏州、杭州、温州、珠海、中山、东莞、江门等地更有代表性。当然有人会提出地理距离的问题。其实,距离远早已不是一个问题。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很多“半工半读”职业学校都是千里迢迢跑到广东来寻找合作企业,尽管管理成本高一点,管理难度大一点。再次,中等职业学校选择合作企业一般应以独资、私人企业为主,尽量避免与一些没有校企合作经验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或上市公司合作,因为与这些大企业或上市公司合作在操作细节上难度很大,如学生岗位安排、工资结算、学生问题处理等。总之,选择合作企业要把握三个方向:大类专业对口、企业分布地域及企业性质。

全面考核合作企业

2006年,《关于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妥善选择企事业单位,安排学生到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遵纪守法和社会声誉好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我们在选择合作企业时要从企业发展前景、企业综合实力、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企业生活环境、工资待遇等几个方面对合作企业进行全面考核评估。我校的做法是:由校外实习领导小组制定出一套选择考核合作企业的量化指标对其进行考核,符合要求的企业再由校长亲自考察后签订为期一年的合作协议,然后安排学生到该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期满再次对其进行考核,符合要求者与之长期合作。具体考核内容有:(1)学生顶岗实习的工资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企业发展前景较好,企业文化氛围好,相关的文体活动设施齐全;(3)企业管理严格,经营规范;(4)食宿条件较好;(5)生活环境较好,一般为工业园区,远离环境复杂的市区;(6)企业口碑较好,有一定的校企合作经验;(7)学生顶岗实习工资按月结算,不能拖欠;(8)学生顶岗实习从事的工作劳动强度要适当,工作时间每天不得超过10小时,每周必须安排实习学生休息1天,而且在工作过程中能培养、锻炼学生的实操技能;(9)企业管理人员办事效率较高,能重视学生问题的处理;(10)顶岗实习学生对实习企业总体评价满意,学生在工厂工作时流失率不能超过10%。2005年,我校第一次与深圳开达微电机有限公司合作,考核该企业时基本达标。2006年,我校安排了3个班学生共136人到该公司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有105人回到学校继续学业,学生流失率高达23%,学生普遍反映该公司工资相对以往过低,社会环境复杂,工作时间长,有时加班到很晚。2006年底,我校果断中止与该企业合作。2004年底,我校安排3个制冷班学生共145人到开平威技电器厂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有140人回到学校上课;2005年底,我校又安排了5个制冷班共257人到该厂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有249人回到学校上课;2006年底,我校又安排了6个制冷班共289人到该厂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回校人数为282人。合作三年,学生流失率都在5%以下。经再次考核得出结论:(1)学生实习工资普遍较高,学生平均工资稳定在1300元/月左右;(2)劳动强度不大,学生觉得工作比较轻松;(3)工厂地处开平市水口工业园,远离市区,生活环境好;(4)饮食和住宿条件较好,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要求;(5)企业管理人员办事效率较高,该厂的领导非常重视和关心学生。如今我校与该企业的合作达到了“三赢”的效果。以上事实说明,学校选择合作企业要有具体的评估考核机制,严格筛选合作企业,不合格者坚决淘汰。这样才能促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职教办学模式的发展。

深化合作,打造校企合作典范

校企合作是一个相互选择、相互淘汰以追求合作效益最大化的过程。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这给中等职业学校指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探索校企合作持续发展机制,扩展和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共同追求全面合作、打造校企合作典范应是中等职业学校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2004年,我校与开平威技电器厂开始合作,如今该企业已经成为我校合作企业的典范,校企合作双方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首先,良好的合作关系解决了工厂招工难的问题,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其次,我校实习学生在该企业实习时流失率较低,为我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树立了榜样。第三,与该企业的合作,促进了我校制冷和空调设备运用与维修专业的飞速发展,该专业学生人数从2004年的50多人发展到如今的250多人,三年内该专业招生人数增加了四倍多。第四,深化了多方面的合作:(1)该公司已将我校顶岗实习学生作为公司的储备干部培养,提前为学生安排了就业之路。2007~2009的三年间,共有238名制冷和空调设备运用与维修专业毕业生进入该企业工作。(2)支持我校制冷和空调设备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2006年为我校制冷与空调专业实训室提供了6台移动空调、8台冷气机和12个涡旋式压缩机作为教学设备,大大丰富了该实训室器材,满足了校内实训需求。(3)接收我校选派的专业教师顶岗实习,学习工厂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2006年12月至2007年3月,接收我校两位电工制冷专业教师进行为期3个月的顶岗实习。(4)正在研究探讨安排我校专业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为在岗人员(包括顶岗实习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全部利用工厂资源)。总之,深化校企合作,打造校企合作典范,可以扩大学校办学影响,促进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同时为学生就业提供可靠途径,使学校走向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转贴于

谨慎、妥善地选择合作企业是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职教办学模式的重要环节。探索校企合作持续发展机制,开展全面合作,实现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健全“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各项管理制度,是职业学校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亚平.中国职业教育实践与探索·中职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马广,李鸿雁.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探索及思考[J].职教论坛,2007,(11).

[3]向才毅.职业学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J].职教论坛,2006,(9).

职业学校半期总结篇4

收录日期:2011年12月27日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生源质量也逐年下降,直逼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向奉行因材施教经典理念的高校教师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此,高等职业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推进工学结合,探索“校企一体、产学一体、学做一体”的办学模式,实行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招生与招工结合,教学与生产同步,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交融,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深入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实现四个链接

一是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链接。企业根据发展和生产状况定期向学校提出用工计划,学校汇总各企业用工情况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确定招生计划,制定招生就业章程。招生过程中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全程参与测试、面试和体检工作,做到招生与招工结合,毕业与就业同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毕业既失业的就业问题,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订单培养”。

二是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链接。学校根据不同企业、不同工种和不同岗位的用人标准,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实习实训计划,确定授课内容,进行课程开发,编写和修改教材,并按照企业实际工作要求建立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实现学校理论教学和企业技能培训的优势互补。培养胜任企业工作的、爱岗敬业的高技能优秀人才。

三是实习实训与企业生产链接。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学生实习实训方案,研究校企共管顶岗实习的教育管理体系。实施企业按照员工管理制度管理考核学生,学校按照学生管理制度管理教育学生的顶岗实习双重管理。在实习实训过程中,积极探索教师与师傅一体化、学生与学员一体化、作品与产品一体化、教室与车间一体化,努力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

四是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链接。学校要借鉴和吸纳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等,把企业文化渗透到学校的办学理念中,使企业管理方法和企业文化融入校园,让学生体验不同的企业文化。如青岛海尔的“真诚到永远”等先进理念融入校园,会在每个学生的心中留下深深地印象,也会让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职业素养得到提升,实现培育学校人与职业人的有效对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每年新生入校,学校就要求企业派人向学生介绍企业的历史、业绩和发展前景,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就了解到企业对自己的要求,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产学一体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

产学一体办学可以促进学校围绕市场开专业,结合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大刀阔斧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大大节省了校内实习实训教学的人、财和物,成功破解了实践教学的难题,彰显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一批批胜任企业工作的毕业生成为企业技术骨干,提升了学校知名度和声誉,又助推了高职院校更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作为企业可无偿接受科研成果转让,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减少了用人成本,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还帮助企业解决了产品订单高峰期劳动密集型岗位人力不足的大难题,增加了产品产量;作为学生,受到了丰富的全面教育,获得了团队合作的经验与成就,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生产过程中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做事,学会了共处,学会了求知,体验了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生产实践的过程,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水平。产学一体有利于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形成新的结合点,通过联合的整体功能,迅速将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方面推动高职院校各学科、各专业相互渗透综合发展,产生更多的交叉学科、新兴学科,获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推动企业技术水平全面提高,促进产品不断进行更新换代,从而获得任何学校和企业都无法单独取得的高效益、高收益。

三、学做一体半工半读,促进内涵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祖国的经济建设服务。学做一体、半工半读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和最佳途径。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广大教师,对学做一体、半工半读的办学模式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经验。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中指出:“近年来,不少地方和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注重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坚持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路子,学校招生数量不断增加,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取得了明显成效”。事实表明,学做一体、半工半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内涵,高等职业教育倡导理论联系实践,重在职业化训练,强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水平。但有些学校实践教学资源有限,实训设备不足,无法高质量地完成学生的实习实训教学任务。通过学做一体、半工半读,学生可以到工厂圆满完成实习实训任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学做一体、半工半读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国农村有9亿农民,当前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将大量的农民工进行转移,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急需培养培训来提高。由于农村的职业教育资源匮乏,只能选择工学结合、学做一体、半工半读的办学模式,使学校同城乡企业链接起来,实行学校和工厂、课堂和车间、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把学校办到农民的家门口,为农村家庭贫困孩子创造上学机会,分期分批转移学有专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这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这样,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同时也发展了农村职业教育。学做一体、半工半读办学,有利于减轻学生家长经济负担,帮助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完成学业。统计显示,某些地区贫困生人数占到了学生总人数的20%。在学做一体、半工半读办学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顶岗实习取得劳动报酬,解决学习中的经济困难,有效地帮助农村和城镇下岗职工家庭的贫困生完成学业。学做一体、半工半读办学,还有利于克服学生厌学现象。由于高等学校继续扩大招生和高考人数的逐年减少,不少在中学未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也涌入高校,使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厌学现象比较突出。实行学做一体、半工半读办学模式,学生变换了学习环境,产生了新鲜感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顶岗实习中获得的劳动收入,也能增强学生求学的吸引力。两方面结合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解决了学生厌学的问题。

职业学校半期总结篇5

三、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以及综合职业素质。要瞄准市场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及时调整教育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技能教学。要大胆探索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以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要求。要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职业院校要尽快突破传统的偏重课堂知识讲授、轻视岗位技能训练的做法,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教学方法。

职业学校半期总结篇6

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高师院校为地方培养了一大批基础教育教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一些高师院校为解决当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师资问题,部分教师教育专业采用了五年制和三年制两种人才培养模式,以加大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力度。在提高培养数量的同时,重视不同学制的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成为教育管理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的一项工作。所谓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根据人才培养的性质、目的、过程、特点,通过系统的手段和方法收集相关信息,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价值判断,并提出改进方向,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活动[1]。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可从学校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社会评价及毕业生自身就业能力和状况等方面进行观测。国内外学者在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研究、影响就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就业竞争力的培养途径等方面。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研究方面,例如云南省通过调查大学生就业整体形势及云南省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情况,分析了云南省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2];在影响就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研究方面,梁九妹等研究者从学生主体角度出发构建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竞力的有关指标体系,认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包括个体状况、就业期望、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四个方面[3];在就业竞争力培养途径方面,董玉刚从培育非智力因素对提升大学生就业力影响作了深入分析和研究[4]。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后,发现在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方面,国内外的研究者不多。本研究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思路,聚焦于不同学制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比较研究,借助数理统计方法,对不同学制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情况从几个指标值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一些结论。通过内部自我评价,不断调整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有利于高师院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研究的目的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不同学制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比研究,深入分析不同学制的培养模式的优势与劣势,一方面,有利于高师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对高师院校招生专业的规模与定位有明显的指导作用。基于上述考虑,某高师院校对其学校同一专业不同学制的专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它们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别。 二、研究方法 参数检验是在假设总体分布已知的情况下,针对总体分布的某些参数进行推断检验,因此参数检验对相关变量的分布有严格的要求。在现实中有许多变量的分布是否满足某种特定的分布可能人们事先并不知道,或者虽然知道其分布类型,但其分布并不满足参数检验的要求,无法采用参数检验的方法对相关假定进行推断,这时候就需要采用非参数检验的方法[5]。非参数检验是在总体方差未知或知道甚少的情况下,利用样本数据对总体分布形态等进行推断的方法。本文对不同学制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比较分析时,选择了六个指标作为变量,由于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指标并不一定满足区间[0,1]的分布,无法采用参数检验的方法对相关假定进行推断,因此,本文采用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方法,把五年制和三年制毕业生作为两个独立样本,通过分析两个独立样本的数据,推断不同学制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三、对不同学制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比较的指标选择 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即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6]。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社会和用人单位用来衡量高校毕业生能否满足岗位需求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反映出社会和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上的价值观念。内因是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7]。部分专家认为,短期内分析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可从就业竞争力指数、就业现状满意度、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毕业半年后的去向、月收入、专业相关度、职业吻合度和离职率等方面评价。因此,在选择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时,本文通过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确定以下6个指标对不同学制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比较: 1.初次就业率:初次就业率可直接反映毕业生的质量和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程度,统计截止时间在8月31日。 2.就业现状满意度:毕业生对自己目前的现状进行满意度打分,是毕业生的主观判断指标,代表着毕业生对就业的满意程度。 3.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是指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实际每月工作收入的平均值。月收入指工资、奖金、业绩提成、现金福利补贴等所有的月度现金收入。 4.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子是受雇全职工作并且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人数,分母是受雇全职工作(包括与专业相关及无关)的毕业生人数。 5.职业吻合度:毕业生目前的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的人数百分比。职业吻合度反映了现在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匹配度。 6.半年内离职率:从当年毕业时到当年12月31日,有过工作经历的毕业生中多大百分比发生过离职。 四、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某高师院校委托麦可思公司对2011届应届毕业生半年后跟踪调研,独立完成了《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本研究利用该校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的数据,选择了教师教育专业五年制专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标值和三年制专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标值两组数据,采用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方法,分析不同学制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否存在明显差异。为了便于比较,我们把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和半年内离职率两项指标值进行规格化处理。该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总体水平为2674元/月,五年制专科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为2705元/月,则五年制专科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与学院总体月收入之比为1.0116:1,三年制专科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为2705元/月,则三年年制专科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与学院总体月收入之比为0.9207:1;该校五年制专科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23.7%,相对而言,则该校毕业生的职业稳定率为76.3%,三年制专科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1.7%,相对而言,则该校毕业生的职业稳定率为68.3%,通过数据的规格化处理后,具体情况如下表-1所示。#p#分页标题#e# 五、数据分析结果 将五年制专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标值和三年制专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标值两组数据利用Mann-Whitney检验,五年制指标和三年制指标的秩和分别记为W5、W3,检验基本步骤如下:1.先假设H0:就业竞争力无显著差异H1:就业竞争力有显著差异2.计算检验统计量3.Mann-Whitney检验结果根据i=j=6,Mann-WhitneyU为15.000,查表可得:渐进显著性水平为0.631,大于0.05。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通过Mann-Whitney检验,渐进显著性水平为0.631,大于0.05,说明不同学制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并无显著性差异。再通过单一指标来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五年制专科生具有明确的专业定位 数据结果表明,五年制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是72.67%,三年制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是67.33%,五年制专科生高于三年制专科生的就业满意度;五年制专科毕业生的半年内离职率是23.7%,三年制专科毕业生的半年内离职率是31.7%,五年制专科毕业生要低于三年制专科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这两项指标说明,五年制专科生比三年制专科生的专业定位更明确。 (二)五年制专科生的专业技能比较扎实 数据结果表明,五年制专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是2705元,三年制专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是2462元,明显高于三年制专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从用人单位角度来看,95%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支付给员工的薪酬取决于员工的个人能力和专业水平。可见,五年制专科毕业生更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三)可适当扩大五年制专科教师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 通过对某高师院校2011届教师教育五年制专科和三年制专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分析,发现五年制专科生和三年制专科生并无显著性差别。若从师资培养质量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方面考虑,建议高师院校可适当扩大五年制专科教师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 (四)对不同学制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 通过半年内的离职率分析,三年制专业毕业生要高于五年制专科毕业生的离职率,说明我们的三年制专科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上存在着感觉和认知的矛盾,对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清醒的认识,缺少实际的实施和进一步的了解。不少同学还尚未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对自己人生发展与就业的意义,这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就业及今后的人生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攻克就业难关,实现自身理想的关键[8]。针对目前大学生择业时存在的盲目性、随意性、从众性,以及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停留在经验的基础之上,缺乏理论的指导,因此当务之急是组织专家、学者、教师等从事生涯教育理论的研究,科学地对高师院校学生进行生涯教育[9]。另外,毕业生缺乏应有的工作经验,成为就业中的“短板”,高校应构建“规划—指导—实战”三位一体的在校大学生工作经验积累模式,即从分阶段的职业规划教育与见习,职业社会导师的配置,分层次的实习基地建设,以及实施实战实习的控制指导机制四方面出发,为大学生就业开辟有效路径,帮助他们成功就业,实现自我发展[10]。 七、结语 本研究以就业竞争力评价六个指标数据,运用非参数检验法,分析了某高师院校2011届不同学制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竞争力。这种实证分析的对象是针对同一专业不同学制的毕业生,本研究为高校内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提供一种研究思路。当然,在短期内的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对毕业生进行长期观测,结论才更准确。大学生的就业竞争,不仅是智力因素的竞争,也是非智力因素的竞争。各高校应当重视和提升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及时跟踪与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存在的问题及毕业后的发展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手段,抓好课堂内外,利用好显性和隐性教育载体,促进大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职业学校半期总结篇7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师范教育专家乔伊斯和韦尔对教学模式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他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1972年出版了《教学模式》一书,并给教学模式下定义:它是构成课程(长时间的学习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

此后,人们开始不断探索教学模式,但目前还未达成共识。有学者认为:“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组织、设计和调控教学活动的方法论体系,它由教育(哲学)主题、功能目标、结构程序及操作要领构成”;有学者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还有学者认为:“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的、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基于以上学者的分析,我们认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通常是指在一定的职业教育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依据教学条件和环境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一般包括六个要素:教育基本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程序、师生组合、教学评价等。

由于影响教学模式的因素很多,教学模式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可从多个维度构建各种类型的教学模式。如普通教育中基于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基于教学论的教学模式、基于哲学的教学模式、基于教学活动的性质和组织形式的教学模式、基于教学角色地位的教学模式,等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办学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其教学模式更加复杂多样。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以让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为目标的认知主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时期,以训练劳动者的操作技能为目标的训练主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时期,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视学习者为主动的工作者的情境建构主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时期。

具体来说,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职业教育开始大发展,许多职业学校是从普通教育中分离出来的,受普通教育的影响较大。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学生是知识和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形成了以让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为目标的认知主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北美cbe教学模式和国际劳动组织mes教学模式的引入,人们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或职业技能,学生必须掌握一技之长,实践中加强了职业技能的培养,加强校办企业的建设,在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形成以训练劳动者的操作技能为目标的训练主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进入新世纪,人们对职业能力的认识逐步深入,职业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而且培养可迁移的关键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要求加强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始逐步学习和探索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视学习者为主动的工作者的情境建构主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当然,第三种教学模式要求条件相对较高,在我国还不具有完全普遍推广的意义。当前,我国应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条件下的教学模式。

二、基于学工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世界各国普遍遵循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2008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中等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因此,有必要探讨学工结合条件下的教学模式。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基于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学工前后衔接教学模式

学工前后衔接制是先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学习完理论课程的最后一段时间内集中开展综合性的实践教学。这种形式是多年来我国大中专学生实践教学普遍采用的形式,其宗旨是加快毕业生由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换,以便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职业角色。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加强了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在实践中,尽管许多职业学校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多种实现形式,但绝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采取最后一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形成了典型的学前工后衔接的教学模式。

学工前后衔接教学模式还广泛应用于对大中专毕业生进行的实践岗培训、创业岗培训或把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成教师等。如2006年以来,日本实行的“实习并用职业训练制度”。这一制度的具体内容是:企业或用人单位根据其培养实践型技能人才的需要制定培训计划,可以上报并获得厚生劳动大臣的批准认定。招收15~35岁的年轻人,主要是中等或高等教育的毕业新生,以试用工的形式对其进行为期半年到两年的培训。培训包括在用人单位的实习和在职业教育专门机构(包括专修学校、公共职业能力开发设施、由政府认定的职业训练学校等)的脱产学习,培训时间一年不少于850课时,其中在用人单位的实习时间必须至少占总课时的20%以上,但最多不超过80%。在培训期满时结合技能鉴定、资格认定等制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根据与学员签订的合同规定及考核结果由用人单位决定是否正式录用。

新加坡的“教学工厂”也属于这种类型,其基本做法是:职业学校学生在一、二年级主要学习专业理论课程和开展基础技能训练,在三年级学生自选专业方向后,开始进入有关“工业项目组”进行生产操作。所谓的“工业项目组”就是由社会上的生产厂家与学校联合举办的以教学和技能训练为目的的生产车间。工业项目是学校向生产厂家承揽的工业项目,生产厂家以提供或借用的方式在职业学校装备一个与实际工厂完全一样的生产车间,学生在教师和师傅或技术人员的指导和训练下,进行实际生产操作。通过实施工业项目,学生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际生产学会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工作必需掌握的基本技能。项目的科技含量要求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不以盈利为目的,但必须进行成本核算,以不蚀本而微利为原则,这本身对学生也是一种经营生存的训练。

前后衔接式的优点是:把学生的就业与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企业用人的需要与学生就业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学校在管理上也相对简单一些。其不足是:人为地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割裂,在学习理论时由于不知道现实工作的需要,难以做到有的放矢,不利于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深化;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学生也没有机会回学校进行补充学习。

(二)学工并行衔接教学模式

学工并行制就是在同一学期(学年)内学生一边进行理论学习,一边进行实践教学,也称同步模式。最为典型的是现代学徒制和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接受职业教育的青少年每周有3—4天的时间在企业里接受培训,学习技能操作,1—2天的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文化课和专业理论知识,保证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我国传统的课程实习也属于这种类型,目前推行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大部分采用的是这种教学模式。

美国的合作制教育也具有这一性质。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文化基础课和职业基础课,一半时间在企业内边劳动边学习职业技能,具体形式有四种:1.学工轮换制。把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成两半,一半学习,一半到企业劳动或接受培训,按学期或季度轮换;2.半工半读制。同班学生每天部分时间上课,部分时间劳动;3.劳动实习制。参加工学计划的学生每学年最少一次到校外劳动实习一段时间;4.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学生被企业雇用,顶班上岗,利用工余时间进行学习,通过授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劳动的内容联系起来。前三种形式是目前美国合作教育中采用最多的。

在我国,学工并行衔接的教学模式最有基础的、最为典型的是半工半读教育。20世纪五六十年代,按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贯彻勤俭办学,勤工俭学的精神,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半工半读教育制度。1958年1月同志在《工作方法(草案)》中提出:“一切中等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凡是可能的,一律试办工厂或者农场,进行生产,做到自给或半自给。学生实行半工半读”。1958年3月薄一波同志在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年度国民经济计划草案的报告时,把半工半读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列入其中。此后,在刘少奇等同志的积极倡导下,我国积极探索半工半读教育制度。农村办起了半工半读的农业中学,发展农耕小学;在城市工厂办学校、学校办工厂,实行半工半读;技工学校落实国家勤俭办学、勤工俭学方针。为了实现经费自给自足,许多技工学校既是学校,又是工厂;学校既培养学生,也生产产品;学生既学习理论,也参加劳动,实现了工学一体。关于“半工半读”的具体实现形式,1957年刘少奇在《办好半工半读学校》一文中提到半工半读是“一半时间劳动一半时间上学的制度,使工作和教育相互成为休息和鼓励”。在实践中有“六二制”和“五五制”。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又明确指出:“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部分职业院校中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为此,许多职业院校积极进行引厂入校、前校后厂,开展半工半读。

并行式的优点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能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的目的。并行式的缺点是:一方面教学安排比较复杂,另一方面由于边学习边工作,很难找到提供工作实习岗位的雇主,实习机会被限制在一定的交通范围内,要求产业与教育双方的通力合作,往往需要相关的法律作保障。

(三)学工交替衔接教学模式

学工交替衔接制就是全日制学习学期与全日制工作学期的交替,即学习—实践—学习的方式。最典型的是英国“三明治”模式,学生“一年学院全日制,一年农场、工厂实践,一年学院全日制”的“夹心面包”式的分段教学。工学交替在教学时间上的安排有以学年为单位进行交替,也有按月进行交替。在一年的实习期间,学生由企业负责安排,在工厂、企业、农牧场等各种不同工作岗位上工作和劳动,顶岗完成工作任务。在顶岗过程中学生能有效掌握生产技能,熟悉将要从事工作的各个环节。学生完成顶岗实习,再回到学校进行学习,根据工作岗位的要求,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也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学校效率和效能。这种教学模式由于第三学年针对具体岗位或企业需求进行学习,事实上相当于把职业院校的一般培训和用人单位的特殊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三明治”教学体系深受企业、农牧场的欢迎。

随着弹性学习制度的广泛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全面实施和终生教育的不断深入,学工交替衔接模式在现实中具有越来越广泛的用途,学生根据需要在工作和学习之间经常进行转化,实现了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目的。各国的社区学院为这种教学模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实行灵活的学制,建立了“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多循环的终身教育模式。在课程安排方面,提供有阶段性的、可连续的教育与培训课程,使学员可以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需求决定所修课程,学员可以通过课程学分认证灵活地在证书、文凭或者只是提高个人品味等方面自由选择。

职业学校半期总结篇8

一.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经费的主要来源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和职业教育财政改革,目前职业教育学校的经费来源模式日益呈现多元化的格局,主要来源包括:各类教育事业财政拨款、事业性收入由各类学费、住宿费和其他收入。虽然教学经费呈现多元化趋势,但各类经费收入来源的总量、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学费和住宿费收入主要用于弥补财政拨款经费的不足,随着高等教育院校的扩招,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生源数量逐年减少,学费和住宿费收入也在逐年降低。而其他收入占教育经费来源的比重更是甚微,以河南省焦作市某县为例,2008年财政拨入的教育经费中83.8%左右是人员经费,对教育领域的公用经费投入的比例偏低,其中中等职业学校人员经费占的比例更大,公用经费少之又少。

二.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经费面临的问题及使用现状

1.政府重视不够,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资在国家教育投资中的比例过低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经费存在着投资整体向高等教育倾斜,而在中等教育中又向普通教育倾斜等投资比例不和谐的问题,导致中等职业教育投资比例过低。

通过表1可以看出,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包括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只占全部教育经费的10.36%,远远低于国家、政府对于高等教育和普通中学的投入比例。

2.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经费比例失调,人员经费过高,公用经费和基本建设支出比例过低,影响教学质量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通常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经费支出分为基本建设费、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三部分,基本建设费由国家单独拨款,用于公务业务支出(主要是教学)、设备修缮等,是最直接用于培养学生的费用。而实际费用支出中基建费过低不能保证充足的学校校舍和教学设备的改善,人员经费比例过高,公用经费比例过低致使教育投资仅够支付教职工工资,却难以维持正常的教学。以2009年为例,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3428.07万人,学生和教职工比例为9.8,未达到国家要求的10以上,而且远低于国外那些教育发达的国家。

三.借鉴国际职业教育改革经验,探索职业教育新模式,弥补职业教育经费不足,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按照我省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决定,结合本人20余年对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模式的探索和研究,我认为以下几种模式可以进行借鉴和吸收。

1.“2+1”人才培养模式

对三年制的职教教学和学生管理分两个阶段:前两年在校学习专业技术(包括职业岗位的专业理论、基本职业技能),最后一年主要是在企业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习,进行职业培训。这种模式要求重组原有课程,将以前教学重理论的传统观念转变为重视学生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减少课堂教学的内容,增加学生在企业岗位实习的时间。

2.“产教合一”双元教学模式

学习德国办学经验,一方面采取多种方式与企业联合办学;另一方面结合企业办专业,探索产教结合的新路子,可以解决职业学校尤其是农村职业学校面临经费短缺的难题。

3.校企结合“半工半读”的办学模式

学校和企业双方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愿望为基础,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点,半天在教室上课,半天在车间工作,“车间即教室,工人即学生,师傅即教师”的培养模式被称作“半工半读”。“校企结合”、“半工半读”不仅解决了农村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上不起学的难题,更是校企合作背景下职业教育一种新的育人模式,它所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的。

四.完善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攻坚经费机制,落实省职业教育攻坚计划重要精神

河南作为一个人口大省,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发展,是实现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两大跨越”和“中原崛起”的要求。在教学经费投入方面,必须将有限的教育经费集中在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上,这不但涉及教育公平问题,同时也符合许多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成功经验。经过上述的分析和探讨,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建立职业教育攻坚经费保障机制

省市各级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在财政的教育投入结构方面,着眼于提高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增加财政对职业教育领域的公共经费的投入比例,尤其要加强对公用经费中正常教研经费和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在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期间,省财政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攻坚计划项目建设,各市县财政要确保落实配套资金,同时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明确各级政府的教育投入责任,从财力上形成对教育投入不断增加的长期有效的保障机制。

2.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格局,积极引导行业、企业和民间资金举办职业教育

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中期阶段,国家经济实力有限,在教育投入方面单纯依靠财政拨款不太现实。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应利用职业教育的特殊优势,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的投资。如2009年我校投资340万建设5层3000m2的护理楼,新购置250万元的护理实训设备,校园网、学生食堂及茶炉改造投入85万元,多媒体教室建设和教室办公设备投入约75万元,师资队伍建设经费50万元,总计约800万元。这笔经费的投入是我校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前提下,积极与当地有关部门联系,吸引企业、社会团体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进而增加了我校建设的经费总量,拓展了经费的来源渠道,逐渐形成主体多元化的办学格局。

3.加强职业教育成本核算,提高教育经费利用效率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人员经费在教学经费中所占比例过高的问题,中等职业学校应该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减少教育经费中的人头费。同时学校应减少专职教师人数,转而向社会聘用一些兼职教师,一方面,由于现在专业更新快,光靠专职教师显然难以适应这种快速变化,而兼职教师聘期灵活,可随专业变化不断更换,而且无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兼职教师一般都是工作岗位上的专家,他们实践经验丰富,可以弥补专任教师偏重理论缺乏实践的弊端,可谓一石二鸟之举。

参考文献

职业学校半期总结篇9

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就是为企业培养一线员工。中职学校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教育教学思路就是:先成人,再成才。

具体做法:通过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以养成教育为手段,让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为此,学校把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本文由收集整理首位,把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学校在执行教育部规定的德育课程之外,把学生学会生存、健康生活等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德育内容,纳入到综合素质教育中来。没有教材,学校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调查研究,根据需要,自编校本教材。三年来,学校已经为学生开设“生活、健康、礼仪、安全、理财”等课程,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另一方面,我们通过与本地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校企零距离接触培养形式,让学生一边学习书本理论知识,一边在车间实训、掌握一技之长。

学校以“企业的满意,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为评价办学质量的方针。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能以考分为依据,应该以毕业生受企业欢迎程度、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胜任程度、职业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作用等综合评价,为此,学校改革中职教学考试制度,实行学校、企业、社会多元教学评价体系,不以分数论高低。

二、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使学生成长为企业的合格员工

为了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适应企业的需要,把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学校改革自己的教育教学模式,突出“做中学、做中教”,通过校企合作共育人才。

1.在教学管理上,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制度

学校按照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制度来开展进行教育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其主要内容是:

(1)学分制。学校采取“复合型学分制”模式,即新生入学第一学期由学校统一安排教学内容及学分;第二学期由学校安排必修课、限选课教学科目,学生按学分制选择选修课的学习科目;第三、第四学期采用学分制形式,完全由学生自行选择(必修、限选、选修)学习科目;第五、第六学期进行校外生产实习,学生到各自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2)学生管理。在学生管理工作上,学校采取复合管理模式,即学校在班主任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学校、班级、家长共同管理学生的复合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主要内容有:

①管理组织形式。以年级组长牵头,班主任负责,全体任课教师参与的复合管理方式来管理以班级为单位的每位学生。

②管理目标。按学期给予每学期的管理目标,使学校的管理易于实现,便于规范、检查。

③管理过程。注重过程的检查与考核。教学即管理,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都包含着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学生档案,清晰记载学生在校成长轨迹。

④学校与学生家长构成一张没有漏洞的网,一起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家长参与学生的管理,使得学生管理工作更全面、更彻底。

(3)弹性学习制度。学校学生可提前或推迟毕业,也可开展半工半读活动。

2.开展半工半读,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

“专业技能是练出来的”。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必需在从抓“练”字上着手。练,不仅要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

学校是安徽省首批半工半读试点学校,我们始终把与本地企业合作,在一、二年级学生中开展半工半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主要工作有:

(1)为开展半工半读定身打造相应的教学进程计划和教学计划。

①学校自2010年起,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学校的教学计划做了重大调整,制定相应的“半工半读教学进程计划”。一是根据各专业的专业特点,分别制定各个专业的“半工半读教学进程计划”,具体明确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下企业工学结合的时间,并向学生和家长公布;二是加强对促进半工半读在职业学校教学中起积极作用的宣传工作。通过

转贴于

政策解释、开办半工半读学生经验交流会、公布学校半工半读的实施方案、签订协议等形式,使学生和家长都能清晰地了解学校半工半读工作意义与措施,使半工半读成为学校教育教学上的一个特色;三是以半工半读进程计划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总日程表。学校各部门和人员的工作都以此计划为指导,所有工作必须严格按照计划进程开展工作。

②根据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基本要求,以及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进程计划,分析和确定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在教学中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以文化基础课为辅,以加大半工半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重点,设置课程和安排课时。同时,突出以“强化技能操、培训学生动手能力、教会学生做”为中心,使学生真正能掌握操作技能。

(2)加大半工半读管理教师队伍建设,为半工半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半工半读工作的成败,管理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把半工半读工作开展好,就必须首先塑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会管理”的半工半读管理教师队伍。为了做好这篇文章,学校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培养并选拔优秀教师参与到半工半读管理教师队伍中来;二是和企业密切合作,在企业中招聘既有一手“绝活”又具有管理能力和丰富生产经验的“师傅”作为半工半读实训管理教师,全面指导学生开展半工半读工作。

(3)密切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关系,使半工半读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学生在企业开展半工半读时,更需要精神生活。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密切联系起来,在学校半工半读管理教师的参与下,学校在半工半读企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比如导入篮球比赛、拔河比赛、民族节日晚会、宣传板报等,这些不仅缓解学生紧张工作的压力,延伸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而且也娱乐了合作企业的员工、丰富企业文化,让企业更充满朝气与活力。

三、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建立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质量评价观,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建立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建立和完善定期评价检查制度。

学校实行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对学校学生采取多元化考核。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是建立在校内、外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之上的,即从学生成人和成为合格员工两个方面来综合评价每一个学生。成人的评价,以校内外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来开展,即以校内评价为主,校外评价为辅。主要评价内容有日常行为表现,生活与适应能力,同学、教师、家长、社会、企业的总体评价。合格员工的评价,主要内容有资格证书、半工半读评价、顶岗实习评价、企业的评价等。

四、以多种形式培训教师,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以多种形式培训教师,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改革探索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十分重视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

转贴于

教学水平,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工作,打造一批双师型教师队伍。2008年初,学校制订了“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五年规划”,鼓励全体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深入企业生产实践,促进专业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1.通过选派专业教师参加各类进修、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2010年,学校选派教师15人,占学校教师的25.9%,2011年学校选派教师28人,占学校教师的48.3%。通过几年来的各类培训,学校双师型教师由2010年初的6人,增加到目前的34人,双师教师人数增加28人,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58.6%。

2.通过与企业合作、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来培训教师

学校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参加企业的生产活动,接受企业培训。学校自2010年起与本地企业合作,开展半工半读、顶岗实习工作。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学校从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开始,将学校教师深入到企业第一线接受企业培训工作逐渐常态化、制度化。经过近3年的培训,学校已有33名教师接受企业培训,占学校教师人数的56.9%。

经过企业生产实际培训后,这些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他们的教学也更贴近生产实际了。

职业学校半期总结篇10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它是指教学活动的一元在企业实施,另一元在职业学校里实施的教学模式。青少年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学习,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集“学科中心”的教学模式与“能力中心”教学模式之优点的教学模式。

“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既能充分发挥个性,又能逐步成长为对社会肩负责任的公民;使学生既掌握宽广的从业理论和基本知识,又具有较强的职业实践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状态和协作精神。

双元制度的实施,使德国职业教育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并享有很高的声誉。它不仅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也保证了每一个年轻人都能受到专业培训并获得相应的技术能力和资格。

(2)英国“证书模式”与“工读交替”的“三明治”课程

英国制定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建立起NVQ、GNVQ和普通教育三种证书等值、互换机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三条可供选择的通道,将职业资格等级与工作岗位及证书的等级(学位)联系起来,实施“工读交替”的“三明治”课程。

(3)美国“合作教育”模式

美国“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最初源于美国一所大学提出的教育与产业相结合的合作教育计划,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美国于1962年成立了合作教育委员会,1963年在委员会的推动下成立了合作教育协会,1965年在美国《1965年高等教育法》中被确定下来。1983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ACE)的成立,标志着这一教育模式得到各国普遍的认可。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定义“合作教育是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集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的实践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与学”。

1.2国内“工学结合”的演变过程

(1)周学熙倡导并实施“工学并举”

天津是中近代工业发源地之一,在“西学东逝”思想的影响下,伴随着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以及此后洋务运动的兴起,一些企业相继开设工场传习工艺技术,启发工商知识,一种边工边学的职业教育模式开始逐渐形成。时任直隶工艺总局总办、有“北洋实业权师”之称的周学熙,鉴于过去工业学堂“理论多而实验较少”,“惟习其理,而不习其器”,因而“可造之才”甚微。主张教育与实业如影随形,要“富强”,必须“工学并举”,“工厂之设与工艺学堂联为一气”。周学熙十分强调教学要“教”、“学”、“做”合一,在教学中坚持“既习其理,又习其器”的教学方法。“以工场为工业学生试验、制造之所,而学堂各科教习,即可为工场工徒讲课之师,相辅而行,收效甚速”。

“工学并举”的深入推行,不仅从实践上改变了传统的脱离生产实际的办学形式,改变了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为当时培养出许多发展民族工业急需的人才,促进了近代工业和近代教育的发展。

(2)建国初期倡导“半工半读”职教模式

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计划经济的逐步完善,各行各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改革新路子,1957年刘少奇在《办好半工半读学校》一文中提出了“半工半读”,即“一半时间劳动一半时间上学的制度,使工作和教育相互成为休息和鼓励”,这是建国后的国家政策和文件中最早提出的“半工半读”办学形式。

(3)21世纪“工学结合”职教模式的产生

2005年8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的职教模式。教育部周济部长强调,职业院校要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推进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了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和根本出路。”

2005年底,国家及各省相继召开了职业教育的工作会议,国务院下发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各地“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2006年3月,教育部又颁布了《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出台,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的职教模式是用人单位与教育单位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充分协调、深度一致,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人才需求有机结合,将学习者今天的学习、明天的职业生涯和后天的职业发展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国家、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的资源和优势,实现多方利益的最大化。它包括职前的准备教育、在岗技能培训和岗位发展再培训。职前准备教育的一般的做法是在学校安排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在岗技能培训一般安排学生在企业期间边顶岗实操边进行技能培训,岗位发展再培训一般安排对口技能培训、高级管理水平和高技能培训。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涵可以表述为以下几点:

(1)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

职业院校应建立校企结合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行业部门的高级管理、高级技术人员和教育专家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学校的在专业设置与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增强对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可以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紧盯经济发展走向、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不断充实新工艺。

制定工学结合培养方案时,要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主导思想;充分发挥和利用企业资源优势,寻求企业对专业教学在资金、设备、场所、师资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的支持;各个实践环节结合不同教学阶段的专业内容安排相应的实训活动。校企双方设专人负责教学督导,及时反馈信息,解决培养方案中出现的问题。企业积极配合,协调安排学生的实践环节,提供学生必要的学习和生活保障,积极引进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到培养过程中。

(2)以能力为本位,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设置课程体系时,由于行业、企业是职业院校的办学主体,课程结构应淡化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知识的适用性。首先应从实际出发,要对社会及行业的发展需求进行分析,深入解剖行业及其岗位的职责、流程(工作过程),分解出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能力,以能力为本位,科学安排实践与理论课程比例和形式,保证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促进“双证书”制度的落实和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3)以技能为中心,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工学结合职教模式以技能为中心,强化实训环节,实践教学变传统模拟实践为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强调教学工作的真实性和综合性,注重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养成职业能力。因此,职业院校应广泛建立与专业对口的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

(4)坚持“产教结合”,打造一支“能教”、“能产”的职教师资队伍

教师上岗前应安排到企业培训和锻炼。同时拓宽师资渠道,尤其是实训教师,应考虑从企业高级职员中选聘,采取专职与兼职结合策略,使职业教育与社会、行业的发展紧密结合。

(5)以职业道德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在推行工学结合职教模式中,职业院校和企业应该形成合力,通过德育教学、其他课程教学、实训教学与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指导、班主任、党团组织、校园文化、家庭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从课内外、校内外、教育和管理、环境和服务、指导与实践等不同方面对学生开展全方位的德育工作。在学生中实施评优奖励等激励举措,鼓励学生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理念、正确的劳动意识和就业观念,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和实际能力。

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外延

3.1半工半读、工学交替

“半工半读”和“工学交替”都是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两种方式,是基于教学层面的微观概念。

半工半读强调的是一半时间顶岗实践、一半时间上课学习,实践和学习相互促长;工学交替强调“顶岗实践”与“授课学习”两种方式相互轮换,以理论指导和提升实践操作、以操作不断检验理论的反复循环的过程。

3.2 “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方式。

它要求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后,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组织教学、选拔学生、考核上岗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双方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基础实训;学生在企业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技能操作课,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于最后一个学期在学校老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实践任务。

该模式是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订单),有目标地对学生的未来进行必要的设计,即围绕职业岗位要求确定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依托用人单位,为企业“量身定做”职业人才,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岗位的极限无缝对接。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前为学生预定了就业岗位,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向、学有所用,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为企业储备和培养了大批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应用型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潜力;可以引起企业对教育投入的兴趣,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步伐;拓宽了高职院校办学思路和办学空间,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时代性,有利于实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目标。

职业学校半期总结篇11

黄尧(以下简称黄):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2005年和2006年,中等职业教育连续两年每年扩大招生100万人。2006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748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6%,在校生规模达到1810万人,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创历史最高;高等职业教育也有很大发展,2006年招生293万人,在校生达到796万人,招生和在校生规模已占到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参加各种形式培训的城乡劳动者达到1亿5千万人次,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已经形成。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教》:关于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

黄:为了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职业教育,2006年我国政府安排中央财政专项资金8亿元,资助了80万中等职业学校家庭贫困学生。地方政府也安排配套资金,企业、社会各界和职业院校也积极筹措资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今年5月,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力度,国家财政每年将安排500亿元,资助200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使他们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按照政策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一、二年级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人每年都能得到国家财政1500元的资助,连续资助两年,共3000元。国家还作出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三年级学生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获得一定报酬,用于支付学习和生活费用。各项资助政策到位后,全国将有1600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受到资助,能够解决学习和生活的基本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普通高等学校的资助政策。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充分发挥了公共财政的导向作用,为改变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吸引更多优秀的青少年学生报考职业院校,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教》:在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已取得了哪些新突破?

黄:为改变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各地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试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确定在全国107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试点工作,先后在天津和青岛召开会议,总结和推广他们的经验和做法,最近又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并规范了学生顶岗实习工作。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年学基础知识、一年学职业技能、一年顶岗实习”三段式的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认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半工半读,是贯彻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根本性制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反映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也是德国、澳大利亚等国际上许多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于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顺利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

《教》:对此,政府会采取何种措施以保障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黄:在规模上,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是,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人数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重点,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招生规模保持在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各类职业技术培训得到较大发展,年培训城乡劳动者达到上亿人次。实现这个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据初步了解,今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有可能达到800万人。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把中等职业学校的年招生规模稳定在830―850万人左右,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

继续大力推进“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的实施,进一步拓展工程覆盖的专业领域,提高工程培养人才的质量,逐步缓解我国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状况。加强“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推广陕西省实施“一网两工程”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县级职教中心、农村成人学校和农村中小学的作用,健全农村职成教网络,加强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人才培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为在职人员、转岗下岗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以及社区居民提供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满足他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通过“四大工程”的实施,使职业教育发展更好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教》:在推动职业教育质量方面,政府将会采取哪些新举措?

黄:今后一个时期,会把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质量,实现职业教育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明年上半年,将召开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会议,部署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强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二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加强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实行定单培养,推进弹性学习制度,促进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三是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进一步做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高等职业学校也要安排学生实习半年,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四是大力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素质。做好面向社会广泛吸引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特别是有专业技能的离退休工程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兼职任教工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五是加强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水平。

《教》:在职业教育管理方面会有哪些变化?

职业学校半期总结篇12

二、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发挥女教师主力军作用。

女教师在全校女教职工中占主导地位,为发挥女教师在教学、科研领域的作用,女教职工组织积极推荐在一线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女教师参加省、市举办的各行业先进人物评比,树立典型、宣传典型。通过抓典型来带动一般,推动女教职工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在全校女教职工中形成积极进取的良好风气和育人氛围。通过抓业务练兵,激励女教职工提高专业素质,使女教职工在育人的大舞台上有条件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定期开展 “沈阳大学优秀女教职工”和“沈阳大学最佳女教职工”评选活动,树立女教职工在学校改革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方面的先进典型。使广大女教职工学有榜样,推动女教职工工工作向深入发展。

三、以女子业余学校为载体,全面提升女教职工素质。

为深入开展女教职工工作,加强女教职工队伍自身建设,各分工会推选了专门女工委员,重新调整了校女子业余学校组织机构。以采取自定目标,自我发展为主,以女教职工业余学校为依托,充分发挥阵地优势,组织引领广大女教职工积极投入到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活动中来,焕发她们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工作热情,激发她们的工作潜能,为优秀女教职工人才脱颖而出和展示才能创造机会和条件。为此我们举办了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学习班,对开展每一项活动,都精心设计一些主题鲜明、格调高雅、富有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女性群体活动。突出主题,提升活动的层次,把女教职工素质自我提升工作提到一个新水平,新高度。

职业学校半期总结篇13

    第一条  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街道党委、办事处对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分别授予“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颁发证书,并给予物质上的奖励。

第三条  “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相应的条件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模范履行教师职责和义务,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教育思想端正,关心学生全面成长,教书育人,在培养人才方面成绩显著。

(二)认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在教学改革、学生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成绩优异。

(三)在教育教学研究及优秀教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具有创造性的成果,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或产生显著的教育教学效益。

(四)在学校管理和教学服务、学校建设方面有突出成绩。

(二)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推荐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年度                                                              

(一)任教学科成绩两学期有一次、有一科低于平均分的。

(二)工作量不足本校教师、教育工作者平均工作量。

(三)因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及乱收费等行为,在校内外造成不良影响。

(四)因工作渎职、失职或因工作不力造成意外事故。

(五)参与集体上访或越级上访。

(六)在岗期间,未经批准,在校内外从事商业性经营活动并造成不良影响。

(七)休病假半年以上或脱离教育教学工作半年以上(含半年)。

(八)未经允许擅自离岗累计达半月以上。

(九)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其他行为。

第五条  奖励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每年进行一次,教师节颁奖。奖励名额按教职工总数15%-20%计算。

第六条  学校依据教委制定的《教师岗位职责量化考核方案》,结合本校实际,对全体教师、教育工作者进行量化考核计分,上、下两学期考核成绩累加,教委将表彰奖励人数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各学校,学校按本校成绩从高到低择优推荐。

第七条  教师奖励工作应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由街道财政给予物质奖励,享受一次性奖金。

第八条  获得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的可作为考核、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

第九条   体罚、变相体罚、乱收费等严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现象,并在校内外造成不良影响的,除不能被推评为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外,当年度不得晋升和聘任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对已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予以解聘,情节严重的予以待岗培训,触犯刑法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条 因工作渎职、失职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并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其责任人不得评为优秀教师或优秀教育工作者,当年度不得推荐晋升和聘任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对已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予以解聘,情节严重的予以待岗培训,触犯刑法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所在学校的主要负责人,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一条 参与集体上访或越级上访,在校内外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当年度不得评优,不得推荐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并降级聘任,情节特别严重的,予以待岗培训。

第十二条 教师岗位职责量化考评成绩在本校倒数三名的(学校教职工总数不足百人的取倒数二名,不足五十人的取倒数一名)且在教育教学及管理、服务等方面无其他特殊贡献的,予以待岗培训。

第十三条 不满学校教师平均工作量的人员,不享受校内效益奖,不得评先树优,年度考核不得定为优秀。

第十四条 未经批准擅自离岗三个月以上的,作自动离职处理。

第十五条 对学校分配的工作,拒不接受,壹周内不能到岗到位的教干教师,予以待岗培训。

第十六条 待岗培训人员除受上列几项惩戒外,同时受一定的经济处罚。待岗培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半年内经培训无明显提高的,延长待岗培训时间,待岗期间不享受校内效益奖,并扣除工资津贴和职务补贴。

第十七条 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若自愿申请离岗休养,不参加专业技术职称晋升、职务竞聘和学校考核。休养期间享受工资总额的95%-99%。

第十八条 男不足55周岁,女不足50周岁,自愿申请离岗(或下海),享受工资总额的50%-60%(40周岁以内的享受50%,40周岁以上的享受60%,女同志降低5个年龄段),离岗前,要签订协议,协议期最低为一年,到期后可继续签订或申请返岗,履行协议期间享受在岗教职工的职称推评、档案工资晋级同等待遇。

第十九条 病休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或略低于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本暂行奖惩办法,适用于全体在岗教职工。

本暂行规定自之日执行。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