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职业教育论文

摘要:职业教育可以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这主要是和职业教育中几项工作的开展有关。首先是文化教学工作。在职业教学中,除了与职业专业相关的教学工作外,文化教学的开展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工作的开展可以很好地解决农业人口文化素质低的问题,为解决城乡文化差异问题提供保障。
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论文

一、我国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当下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职校人才与社会需要的人才对接不畅。一方面,每年职业教育都会培养出大量的应届毕业生,这些学生普遍面临合适工作难找的困境。另一方面,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这种情况属于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造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已经进入了产业升级期,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提高,技术升级加快,而此时的职业教育还在原来的教育模式中,相应的,培养出的人才也就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由于我国职业教育长期与企业脱节,学校对于企业需求认识模糊,无法精准定位企业所需人才并开展教育,这也导致学校教育的进一步滞后。同时,传统观念的长期影响让职业教育院校目前还在寻找与企业进行更好合作的方式,企业由于利益问题在与学校对接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承担起了现阶段的技术人才培养的任务,如何探索一条适合现阶段社会需求和满足社会未来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之路,是当下所有国内职业教育院校面临的迫切问题。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现代学徒制在企业的联动上有着天生的优势。在学徒制模式下,学员一进入职业院校,就拥有了两重身份,即“学生”和“学徒”。这两重身份一个来自于职业院校,一个则来自于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在学徒制下,企业与学校是合作关系,共同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培养技能型人才,学生自进入职业院校起就已经有了自己的职业定位与职业发展方向。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与考核标准也来自于企业与学校的双方商定,企业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学校的培养有了导向,学生的就业发展有了保障,与传统培养模式相比,这种基于职业院校内的现代学徒制将成为职业院校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现代学徒制中,起主要作用的有六个因素:国家因素、政府因素、行业因素、法律因素、家长因素、社会因素。国家允许、政府促成、行业支持、法律保障、家长鼓励、社会接纳,共同作用才能最终让学徒制成为可能。由于现代学徒制度主张企业定点向职业院校派遣具有技术资质认证的“师傅”进入职业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师傅可以把企业正在使用的各项技术与技能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给学生,学生也可以借此机会学到近期、最实用的本领。通过师傅这根纽带,职业院校与企业达成了深层次的教学合作,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用人要求进行定点培养,企业可以根据发展要求进行实时调整。作为最了解人才需求的一方,用人单位的指导性直接提升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当学生毕业时,不仅可以拿到学历证书,同时还可以拿到行业资格认证。可以说,现代学徒制十分适合我国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

三、现代学徒制对职业教育的意义

(一)提高培养效率

职业院校与企业一同构成的双主体办学模式,可以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由教师与师傅共同组成的教学搭档可以直接分工为两种,由教师负责学生基础理论方面的教学,由师傅进行技术技能操作教学。师傅在企业长期的工作经验让其拥有了大量的实践积累,教会学生的也是实用性非常强的技巧。相比于理论化教学,师傅所传授的更偏重于行规、操作小技巧、习得性技艺等。在这个过程中,师傅所带来的企业文化熏陶也会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具化。在这样氛围下培养起来的学生,对企业的适应性和企业的认同感更强,也就无形中提升了学生对于企业的忠诚度。

(二)提升职业兴趣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地了解岗位操作要求,在理论的高度上更好、更快地掌握技能。教师与师傅两方面的培养侧重点可以更好地构成教学良性循环,学生在两者间取其精华、自由成长,不仅能感受到身为学生所受到的照顾,还能体会今后作为员工应承担的责任,并且对于职业要求和职业发展,学生将会有明确的感知。学生在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齐头并进的同时,也就能更快、更好地进入创新阶段,直接拉升了学生对于职业的兴趣。同时,现代学徒制下师傅与徒弟相比于传统教学而言,更具亲近感。因为师傅与徒弟都处于解决同一问题、完成同一任务的情境。沟通更为有效,反馈更为及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徒能全方面地参与师傅的动脑与动手过程,情境式教学能地提升学生对于技能的掌握度。作为参与者,学生成为实践技术、应用解决的主体,师傅也能对学徒的实际学习情况有更好地掌握,方便教学的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因此,学生在良性互动下,学生在师傅的潜移默化下,对于职业的认知将会更为深刻。

(三)强化职业适应力

现代学徒制在后期会直接让学生进行企业实习,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能直观地感受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两者间的不同。与传统实习相比,由于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时就已经接触到了师傅这一级,所以在后期的实习中,学生对于职业的适应能力将直线上升。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得到的职业化指导将是最为直接有效的,不仅能开拓学生的眼界,同时也能降低企业的人力培训成本。当然,在现代学徒制度下,学生的特长与自身性格的特点能迅速得到确认与定向培养。在师傅的带领下,学生能很快地认清自己在岗位上的不足,也就能更快地找准自己的定位。对学生而言,经过实践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其拥有的自我判断,同时还能让学生更快成熟,更快地拥有对于岗位的责任心。

四、如何构建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立足现状

我国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与历史特点,由于我国产业发展与社会发展具有阶段性,很多行业的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人才培养有着很大的区别。目前来说,国外的职业教育如果全盘引入我国职业教育,会产生严重的“水土不服”。再加上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的主流教育模式,全部推翻再重建是不现实的。所以,在引进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时应结合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要求。基于此,在构建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时,教学中应以讲授和实践为主。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理论化教学方式已经有了固定模式,其教学的流程与量化考核已经有了体系化基础。但对于企业所提供的师傅们来说,他们作为岗位一线人员,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每个人的性格与工种不同,所以他们的教学方法也会产生很大差异。高职院校应看到这一点,进而全力协助师傅们去制定更为科学完善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先根据师傅们不同的工种进行教学区域划分,让师傅们向学徒对不同工种需要用到的设备与仪器进行演示,并对其操作中的关键点进行解说。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分步讲解,考虑到师傅们在教学方面的短板,这种讲解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对于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师傅再进行分析纠正。学生在提问与实践的过程中及时提问,师傅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重复。师傅同时也要拥有对于学徒的技能鉴定权限,当师傅认定学徒的技能掌握已经达到一定层级时,才能进行下一个技能层级的教学。这样可以有效地保障师傅与学徒间教学的有效性。

(二)考评

由于引进了师傅进行教学,所以考评时也要把师傅的教学放进去。在职业教育中,对于学校教师的考评主要集中在教学成果、科研进展、学生评价等几个方面,教师的职称与等级标准也来源于此。相应的,在现代学徒制度下,学校教师与师傅共同构成了教学双主体,所以师傅也要与教师一样,有奖有罚。可以从对学徒的培训情况入手,根据学生在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的技能考核与竞赛中的成绩来评价教学的成果,联系企业、学校、学生等方面共同对师傅进行考评。考评的目的是让师傅有更强的教学主动性,而考评的方式则应客观公正。对于态度不认真、教学马虎的师傅,应及时发现,停止培训工作,以避免延误学生的学习进度;对于职业道德不过关、教学心态有问题的师傅更应及时停止其工作,以免学生对就业产生负面认识。当然,师傅的考核应从企业与学校两方面进行,由学校与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共同裁定,以提高考评的科学性与性。

(三)优化环境

在构建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强化专业与职业间的联系上。现代学徒制目前为止还没有完整的教学模式,也没有固定化的制度。不同专业不同企业都会带来不同的职业教育新环境。作为职业院校,要从经济上保障现代学徒制的可操作性。由于现代学徒制对师资水平要求高,对实训设备要求齐全,对实训环境也有相应要求,职业院校应把资源尽量集中在创建良好的实训场所上,并在管理方面多下功夫,以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同时,从国家层面上分析,现代学徒制要成为职业教育的常态化教学方式,就离不开法律与完善的制度支持。严格的就业准则制度,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间的相融合,都是确保现代学徒制度能无缝连接职业教育的关键点。因此,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国家、社会、企业、学校的共同推进。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构建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时,应立足于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基础,借力于企业的技能实力,共同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探索出一条可操作性强的教学之路。

作者:于军 单位:盘锦北方工业学校

职业教育论文: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职业教育论文

一、珠海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

在珠海新型城镇建设工作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在城镇建设的重点地区珠海西部地区,其农业人口占据了珠海市总人口的8%以上。在城镇改造完成后,这些人口中的大部分会成为剩余的劳动力,需要政府部门为其提供工作岗位,保障其基本生活。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这些剩余的劳动人口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这就对政府部门安置城镇改造后的剩余劳动力造成了困难。

(二)新型城镇产业结构建立中的人力资源缺乏问题

在城镇改造完成后,在城镇中新型产业结构的建立中缺乏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人力资源。在珠海新型城镇建设工作中,这一问题十分突出。如在珠海西部生态新城的建设工作中,除了高科技产业人才的应用外,对具有一定职业技术水平和专业工作能力的基层人力资源的需求依然很大。但是如果依靠外聘工作人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话,其工作成本和资源建设投入都会很大。这就对新型城镇产业结构的建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

珠海地区的教育发展一直存在着城乡不平均的问题。在新型城镇的建设工作中,教育资源的建设工作的落后会对整体新型城镇的建设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完成后,部分新型城镇的学生因为高中教学资源的缺少会面临无学可上的问题,进而造成新型城镇中整体的人员素质水平难以提升的问题。

(四)城乡文化差异带来的不稳定问题

在一份《珠海城镇建设调查报告》中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市民在接受调查时认为现阶段珠海的城乡差异和城中村情况严重。这一数据表明了,在新型城镇建设工作中,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城乡差异问题,就有可能出现原有的城镇居民和由农民转为的城镇居民之间因为原有的差异而产生的矛盾纠纷,进而产生新的不稳定情况。这种不稳定情况会对新型城镇建设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

二、职业教育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在珠海新型城镇建设工作中,如何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解决新型城镇建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是珠海新城镇建设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也是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职业教育是剩余劳动力转型安置的保障

针对新型城镇建设工作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职业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职业教育的开展可以很好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型安置工作提供保障。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职业技能和能力的问题,职业教育可以很好地利用专业的理论和实操教育工作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作能力转型。这种转型工作包括两种类型的转型。一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工作技能的培养,解决了他们缺乏工作能力的问题,提高了其工作能力。二是保障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对职业工作环境转变的适应,使其可以很好地适应城镇工作环境。

(二)职业教育是新型城镇人力资源培养的基地

职业教育较大的作用就是为社会各项建设提供合格的基层人力资源。在珠海新城镇产业结构建立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可以成为城镇基层人力资源培养基地。职业教育工作开展的优势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保障了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在城镇化过程中可以利用职业教育为新城镇产业结构提供人力资源,可以根据产业结构建立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培养职业人才的效率和质量。二是人才管理的成本更低。利用本地人力资源进行职业教育工作,为当地的产业结构建立提供人力资源,这种工作办法与外聘人力资源相比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更低。

(三)职业教育对教育资源均衡的作用

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是整体教育中对专业文化教育的重要补充。在新型城镇建设中,针对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职业教育的开展可以成为文化教育重要的补充。在实际的工作中,职业教育可以接受城镇中因为教育资源有限难以接受高中文化教育、但是又希望继续进行学习的义务教育毕业生,避免出现失学的情况。这样,可以很好地促进新城镇教育资源的均衡,同时起到了促进新城镇文化发展的作用。

(四)职业教育对缩小城乡文化差异的作用

对于解决城乡文化差异的问题,职业教育可以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这主要是和职业教育中几项工作的开展有关。首先是文化教学工作。在职业教学中,除了与职业专业相关的教学工作外,文化教学的开展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工作的开展可以很好地解决农业人口文化素质低的问题,为解决城乡文化差异问题提供保障。其次是在职业环境适应的工作中,农业人口可以切身感受到城镇职业环境的特点,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可以更好地解决城乡文化差异问题。

三、结语

珠海新型城镇建设是我国新型城镇建设的重要标本,分析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利用职业教育为这些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是我们职业教育研究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做好这一课题的研究,可以为我国的新型城镇建设工作和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数据和理论支持,所以我们必须做好这一工作。

作者:余立衡 单位: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

职业教育论文:学校职业教育与特殊教育论文

一、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现状

1.课程设置比较单一

虽然有些特殊教育学校设置了很多的职业教育实践场地和教室,还有很多科目的教学实践实验,但是近年来,特殊教育学校仅开设了面点课程以及烹饪课程,因为没有聘请到合适的面点教师,面点课程一直处于停止开课状态。在烹饪课程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定不同的教育教学目标,这一做法是值得肯定的,虽然班级人员较多,但教学秩序和授课过程很好,说明该校的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比较高,能够将教学内容很好地完成。有些特殊教育学校在开设职业教育课程的时候,其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没有趣味性和丰富性。在对这些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进行走访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很多学生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在寝室或者单位等场所中,学生并不擅长与领导或者同事沟通,因此常常会产生矛盾,导致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出现这些问题,原因就在于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比较单一,对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交往能力以及集体意识都没有进行有效的培养。

2.与社会脱轨

在对一些特殊教育学校进行调查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很多学校都没有设置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职业教育一直都是以教师讲授的形式开展,即便有些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实践活动,也仅仅是让学生在学校或者家庭中进行实践。在学生学习课程中,学校并没有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去实战演习,职业教育的教师和学生都在学校和家庭的圈子中学习和生活,很少与外界发生联系,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师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知识,更不利于学生开阔眼界,不利于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二、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对策

1.特殊教育学校要注重职业教育课程的多层次和多元化

在特殊教育学校领导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特点,将学生归类,为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课程,可以采用选修课程的形式来对每名学生的职业教育课程进行确定。与此同时,还要对学生开展调查,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归类,多为学生设置他们感兴趣的课程,丰富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使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能够同时学习两个专业,这样他们便可以掌握两项技能。家长和教师还要及时沟通与合作,根据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兴趣和意愿,来选择他们想要选修的课程和内容。这样不仅满足了每一名学生的需求,避免学生兴趣不同和能力不同给职业教育教师带来的困难和压力,同时还可以提升职业教育的效果。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特殊教育学校不应该将学生顺利毕业作为根本目标,必须要将学生发展放在首位,在充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之下,更加注重学生其他知识的学习及其他能力的培养。

2.特殊教育学校要加强联系和交流

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打开学校的校门,突破地域的限制,汲取国内和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方法以及理念,使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自己所学的职业技术,坚持不懈地完善自我的人格,提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可以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而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教师,通常都是特殊教育专业以及师范类专业毕业的科班生,由此导致教师社会实践经验比较少,大多数教师都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便走上了教学岗位。因此,特殊教育学校要组织职业教育专业的任课教师来讲授职业教育课程,并且鼓励教师深入基层去了解、去学习、去掌握,到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到适合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授课方法,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使学生的课堂能够与社会更贴近。除此之外,特殊教育学校还要积极联系残疾人毕业生或相关的技术人才到特殊教育学校进行讲学和示范,使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到这一门技术的要点和亮点,鼓励学生总结自身的经验,取长补短,对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教师在实践方面的欠缺进行弥补。,特殊教育学校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安排学生到工厂或者其他单位进行实习,鼓励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换成为实践经验,将职业技能很好地运用到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去,使学生能够勇于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作者:郭永妍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特殊教育中心

职业教育论文:升学制度职业教育论文

一、职业教育升学制度运行的可行性前提

(一)升学学员数量有相当规模

任何一个制度的建立,其对象一定是有相当数量规模的人群,否则,将造成资源投入的浪费,使得制度建立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甚至失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生源角度看,升学制度的建立必须有两个前提为之保障,一是降低辍学率,二是低层次教育领域中拥有相当数量规模的有升学意愿的学员。21世纪初,丹麦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高中教育阶段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实行互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意愿和发展需要,选择文化理论方向的学习或是职业技能方向的培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从此不再是割裂的个体。接受初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再孤立于职业技能,而是可以在接受职业技能的同时学习文化理论知识,在毕业后可以有多种人生选择,或直接就业,或选择升入普通高中学习,或选择升入高等职业院校。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具备了相应资格后,还可以进入大学深造。丹麦职业教育中拥有接受高层次教育意愿的人员数量比例呈上升趋势,这为升学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升学学制的良性衔接

有了生源保障,升学制度运行的可行性就决定于从低层次教育向高层次教育升学这两个不同学制的良性衔接。这种衔接不同于在同一教育领域中修学年级的上升,其涉及的因素更多。如对低层次教育领域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术资格、专业方向、学习时间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同时也对低层次教育领域的课程设置、学生管理、教育模式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向提出了挑战。如果这些因素处理不当,升学学制的良性衔接势必受到负面影响,甚至直接威胁到升学制度的可行性。实现两者的良性衔接绝非易事,不是在低层次教育领域简单开设一些面向高层次教育领域的课程就能实现的,需要将所有问题综合考虑,统筹规划,以真正实现两种学制的融合。

二、丹麦职业教育升学制度的保障措施

(一)降低辍学率

由于丹麦一半以上学生会接受初等职业教育,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人员数量也在逐年上升,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已有相当的规模。在这种形势下,学生的入学率不再是个问题。因此,丹麦职业教育升学制度保障措施首先以降低职业教育的辍学率为根本。根据2009年丹麦教育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丹麦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有:对职业教育整体丧失信心和希望(5%),难以适应职业教育的生活和学习(19%),受教育的内容对个人整体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并未展现出明确的方向性(37%),难以适应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训的衔接(13%),对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衔接感到希望渺茫(22%)。基于这些辍学原因,丹麦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首先,注重学生入学前的职业生涯指导。丹麦甚至从小学教育开始就向学生传播职业教育体系和内容,灌输学生对职业教育的意识,为学生自我进行职业和人生规划奠定基础。在中小学阶段,丹麦职业教育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一方面让中小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实地感受职业教育,另一方面派遣专门人员进入中小学与学生进行沟通。希望学生在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前,不断明确自我在职业院校接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明确自我怎样通过在职业院校学习来实现职业生涯目标。在这种做法的指引下,很多学生能够根据自我需要制定自我发展计划,然后带着明确的目的在职业院校接受教育。这一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职业院校中的学生规模的稳定性。其次,丹麦职业院校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职业院校在相对统一的教育计划框架的基础上,强调学生个人教育计划的制定和使用,讲求对学生的细分。通过观察、测试和不断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需求、学习能力和心理,从而对学生在个体上做出客观合理的定位。以此为依据,在学生个人教育计划乃至职业生涯及人生发展规划方面提出客观中肯的建议。学校注重对教学目标的细分,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为每一名学生确定适合他本人的、由分解后的教学目标组成的教学流程。在个人教育计划制定过程中,学校为每一名学生配备导师,强调师生间的沟通和计划执行时导师的监督作用,同时根据计划执行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变更。这一措施的实施,使学生始终感受到职业院校中的学习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是十分匹配的,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意义的,从而进一步降低学生的辍学率。第三,丹麦在保障毕业生素质的前提下,适当调整了学生进入高层次教育领域的资格要求。从丹麦大学的入学标准可以看到,由于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了调整,将职业院校学生毕业资格与大学升学条件合理归并,高职学生进入大学要具备的附加资格条件在减少,这加大了高职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可能性。另外,丹麦在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过程中,实行职业院校资格认可制度。这意味着丹麦的高职毕业生有更多机会出国学习,而且在职业院校中取得的资格可以在海外留学项目中冲抵相当数量的学分,这加强了学生留在职业院校中取得完整资格的可能性。这一措施大大加强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升学率,为升学制度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二)提高学制的相互融合性

首先,丹麦在2000年的《职业教育改革方案》中整合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原有的几十个专业类别归并为更为系统的七个类别。新的专业类别设有明确的与专业相关的文化理论课程,对职业教育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学术素质要求,这为学生获得大学入学资格、适应大学教育打下了基础。此外,2001年丹麦开始在初等职业教育中开设文化理论课程,旨在使学生在完成初等职业教育后具备转入普通高中进行学习的素质。发展至今,丹麦职业教育培养计划中90%以上都有明确的文化教育内容和相关课程,并且也已经由开始阶段的单纯的课程设置发展成为职业课程和文化课程相互融合的体系。最初,丹麦在初等职业教育中的文化课程,只是与职业培训课程简单叠加,这种做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但是也会造成两种不同性质的课程各自独立,使得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困难加大,学习负担加重,学习时间增长,从而影响了教育质量。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丹麦的职业教育中。文化课程以两种形式存在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一种是纯文化课程,以独立的姿态与职业培训课程并立,另一种是与职业培训中的专业课程相关的文化内容,其被作为专业课程的一部分融入到了专业课程当中。采用这种课程设置方法,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也学到了相关的文化知识,相比原先的割裂式学习,节省了学习的时间,减轻了学习的负担,另一方面,所学的文化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对专业课程的理解,从而在保障教育质量的同时,真正提高了学习者的专业技能素质和文化素质。其次,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丹麦教育部门正在逐步出台相关政策,以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文化素质的要求。这些政策一方面会引导职业院校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会刺激职业院校采取措施,加大文化教育力度。最近几年,丹麦的部分地方教育部门要求辖区内职业院校增加文化课教师数量,某些院校已经对专业课程教师的文化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在尝试使用相应的评定方法。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提高职业院校中文化课程的质量,为学生考入大学和在大学中稳定地学习创造条件,进而为升学制度落到实处铺平道路。第三,为了能够进一步实现职业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成功接轨,丹麦职业院校在职业培训项目以外,专门针对有强烈升学意愿的学生,开设了附加资格项目教育。这些项目中不仅关注学生文化知识的提升,还考虑大学与职业教育在教育模式和办学模式上的不同。通过这些项目的学习并获得附加资格的学生,不仅获得了直接升入大学的资格,还因为在项目实施中领略过大学教育模式,缩短了在大学学习和生活的适应期,实现了从职业教育到大学教育的“软着陆”。

三、结语

受制于人口众多的国情,我国职业教育升学制度虽然不能简单移植和照搬丹麦模式,但丹麦职业教育升学制度中注重职业教育学生数量的规模和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机的衔接所采取的种种措施,仍然可以成为完善我国职业教育升学制度的重要借鉴。

作者:夏莹 李霁 单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教育论文:工作组织职业教育论文

一、工作组织形式演变及其课程选择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比率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对工作组织、劳动内容和生产技术及其三者间的辩证关系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职业教育不应把学生培养为技术的简单工具,而应更加重视其在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职业教育是以工作内容为导向的教育,因而对现代社会工作体系及工作组织形式的研究正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随着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现代工作体系与传统工作体系有着明显差异,现代工作体系中的工作组织形式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二战后,福特主义成为当时世界上流行的主要工作组织形式,福特主义是通过标准化物质和服务的批量生产来创造国家财富。机器化生产取代了许多以前由熟练工人承担的任务,在半熟练工和机器生产的共同作用下,数以千万计的产品被生产出来。福特主义的生产线是流水线,产品是由传送带输送给每一个工人,而不是像以前的生产流程由工人移向产品。福特主义下的工作任务被划分为最基本的形式,管理层与操作层严格分开,目的在于使得经济效益较大化。福特主义时期的职业教育课程在对工作任务进行基本划分的基础上,关注完成工作任务的操作技能培养,将操作技能视为重要的职业核心能力给予研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福特主义已不适合生产工作要求,于是逐渐分离出了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新福特主义和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后福特主义。新福特主义通过“市场化”推动国家发展,工作组织继续沿用福特主义的方式,采取批量生产、管理层和操作层严格分离。在“市场化”的作用下,生产工人获得的收入取决于其在一种自由、不受限制的全球市场中出卖他们的技能、知识的状况,标准化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支持这一体系的重要手段。后福特主义则认为应该为所有工人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稳定、有吸引力的工资待遇,并鼓励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在劳资双方之间建立高度的信任,以此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创造出一种高技能、高工资的新型经济,增强企业的经济竞争力,让市场充满活力。新福特主义用“生产岛”取代了“生产线”,工人的职责不再仅仅是机械地执行管理层制定的方案,他们同样需要具有主动性、创造性,以能更好的投入生产活动,创造出更多的品质产品和服务。从工作组织形式的演变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企业对工人职业能力要求的不同,对职业能力的不同要求产生了对职业教育课程的不同选择。

二、当代工作组织形式背景下的职业教育课程形式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保障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有效应对资源环境约束、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技术革新步伐加快、国际竞争形势严峻等挑战;另一方面,我国是人口大国,就业总量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供求关系不匹配,就业总量压力长期存在,而人力资本质量是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经济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强技能人才,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职业能力作为课程的核心要素得到了广泛研究。对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集中体现在不同的职业教育课程中。对于职业教育课程,教育界已达成“能力本位”的共识,而对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则造成了课程选择上的差异。目前,高职院校所采用的职业教育课程包括MES课程、CBE课程、学习领域课程和项目课程等。MES课程是“ModulesofEmployableSkill”的缩写,是“就业技能模块组合课程”的简称。MES课程是以工作分析为基础,通过工作内容本身来设计开发课程,其以工作职位为核心组建知识体系,通过对工作内容的多步、逐级分解,获得了非常具体、明确的工作内容基本组成单元,即模块。对模块进行进一步细分,即可获得完成每个模块所需要的学习单元。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层层分解,MES课程对目标技能的阐述已经达到十分精细的程度,而课程整个开发过程的系统性、严密性和模块组合的灵活性是该课程的重要特点。但MES课程过分关注行为动作,对整体的忽视使其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技能、加深知识结构的整体理解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CBE课程是“Competence-basedEducation”的缩写,是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的简称。CBE课程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形成了以DACUM(“DevelopingACurriculum”的缩写)为主的课程开发方法。CBE课程遵循了MES课程的思想,其课程体系的开发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CBE课程相比于MES课程而言,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复杂的职业能力,课程的综合化和整体化特征更加明显。学习领域课程是指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由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及课程评价等要素构成的学习单元。学习领域课程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德国,相比于MES课程、CBE课程,学习领域课程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是,认为职业能力是动态的、过程性的,职业能力是无法与实际的应用背景割裂开来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应植根于实际的生活工作环境,跳离了背景框架谈职业能力没有任何意义。学习领域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行动为导向,强调学生的行动主体地位,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出发,学习领域课程具有明显优势。但学习领域课程的问题在于,学习领域来源于行动领域的归纳,行动领域可以通过对与职业紧密相关的工作任务的职业情景进行概括得到;而学习情景又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在课程的实际操作层面,学习领域课程并没有给出有指导意义的课程开发方法;而要使学习领域课程转化为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还需要对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给予更多关注。职业教育中的项目课程可定义为:以工作任务作为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通过项目组织教学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相比于学习领域课程,项目课程更加强调知识的动态性特征,更注重学生对整个工作过程的理解,更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项目课程强调在工作情景过程中,通过知识和经验的合理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职业教育中的项目以工作任务为基础,要求通过有结构的项目活动,产生出符合一定标准的产品、服务或决策,具有生成性特点。从目前世界范围内职业教育课程开展和实施的情况看,MES课程和CBE课程更多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流行;而学习领域课程和项目课程更多具有德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动导向课程特点。它们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别在于对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MES课程和CBE课程对操作技能,具有外显的知识和技能给予了更多关注;而学习领域课程和项目课程则更关注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关注复杂工作情景中行动能力的养成。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MES课程和CBE课程能较好满足新福特主义对职业能力的要求;而学习领域课程和项目课程则对后福特主义的职业能力培养给予了更多关注。对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除了受到各国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的影响外,现代工作体系下不同的工作组织形式对职业能力的定义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对我国高职院校课程选择的启示

高职教育在经过前期的快速发展后,已逐渐由规模扩张转向了内涵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强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促进充分就业和民生改善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办学目标。课程作为主要的教学活动单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课程选择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阐述工作组织形式演变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职业教育课程形式发展过程,得出对我国高职院校课程选择的启示,具体如下:

(一)工作组织形式演变为职业能力的认识提供了前提

不同的工作组织形式带来了对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新福特主义主要培养外显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不同操作单元的重复,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后福特主义更多关注复杂能力的培养,以实际工作情景中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新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均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了经济快速持续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应深入了解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现状,积极加强工作组织形式研究,明晰工作组织形式演变对职业能力认识的影响。通过对世界范围内工作组织形式变化的把握,加深工作组织形式与职业能力之间本质联系的理解,为正确认识职业能力提供前提。

(二)职业能力内涵为高职院校课程的选择指明了方向

由于对职业能力理解的不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MES课程和CBE课程主要培养操作技能,关注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学习领域课程和项目课程以复杂工作情景中行动能力培养为目标,强调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相比于MES课程和CBE课程,学习领域课程和项目课程对职业能力的认识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动态性、复杂性特征。高职院校具有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和责任,职业教育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对高职院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高职院校应加强对职业能力内涵的理解,加快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推区域经济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在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对区域产业有着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应深入了解所在区域产业发展和工作组织形式实际情况。各个区域的产业发展情况不尽相同,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很难统一,高职院校应结合各自传统文化和现实基础,以职业能力作为高职院校课程选择的方向,加强职业教育课程研究,逐步形成符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

(三)实际办学情况为高职院校课程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高职院校应在促进经济产业发展的同时,结合各自院校办学传统和实际情况,建设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教育课程。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教育课程选择时,应以实际办学情况为基础,以自身教育教学资源为支撑,充分考虑不同职业教育课程实施对教育教学资源的要求。如项目化课程教学需要在工作情景中展开,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实力、特色教材编写等提出了较高要求。特别是师资队伍,项目化课程要求的先进教学理念、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整体性的教学设计及实施能力等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在实际人才培养活动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各种教学硬件(如信息化技术)的支撑及学生学习能力等都会对教学活动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完成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高职院校在保障办学质量的同时,应从实际出发,通过课程选择突出办学特色,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

四、结语

综上,工作组织形式的演变造成了对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对职业能力理解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形式。通过对世界范围内工作组织形式转型中的职业教育课程选择进行研究,我国职业院校应加强对工作组织形式演变的认识和职业能力内涵的理解,以实际办学情况为基础,合理进行职业教育课程选择,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

作者:张勇 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华好学院

职业教育论文:电子商务职业教育论文

1教育的方式方法研究

1.1及时堂课

古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示例来打动学生,有意识地介绍互联网业内的成功企业家如马云、丁磊等人的成功故事,以此激励学生。这些潜移默化的滋养,都是在不经意间影响很多学生。大量的事实证明,很多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成瘾者都是从高中开始的。试想一下,在这个阶段,学校要是一开始就把学生对网络的兴趣引导到电子商务学习上来,则可事半功倍。当学生对互联网有了基本的认识以后,给学生们看一些精彩的Flash动画、精美的网页设计作品,指导学生在当当网或淘宝网买几样自己想要的东西,让学生熟悉整个流程。收到商品后,我相信所有的学生会非常喜悦的。然后再教他们如何由消费者变成商人,如何不花一分钱就可以在开个网店,进而可能拿到人生的及时桶金。把个人在网络上做电子商务的感受告诉同学们。通过这些措施,本人觉得比让他们看教科书所获得的认知效果更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教师应该保持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帮助学生快速地进行自身定位,让学生知道自己以后“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且了解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1.2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材的基础上,需要准备模拟的电子商务平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能实际地去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开展好电子商务的前提是必须熟悉网络

具体包括市场和行业的行情,清楚中国的网络市场和网络特点,以及各个电子商务网站的特点等。其次要定位,这些有了解消费者,以及消费者聚集在网络里的什么地方,什么主题消费者的人流量较大,哪种网站是消费者最喜欢去的,什么时间是消费者出现概率较高!所以必须了解产品,以及这个行业在电子商务里的实际情况。要开展好电子商务,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必须先调研市场。调研市场是商务企业经营活动的基础,也是商务活动的重要内容。只有调研好了市场,才能了解到市场,最终更好、更快的开展电子商务。试想一下,连自己的市场、自己的产品在网络中的特点,以及连网络里的消费者也不清楚的话,怎么知道如何找到顾客,将产品销售出去!连这些也不知道的话,又如何懂得电子商务的一些细节操作呢!

(2)制定开展电子商务的教学实践计划

首先将学生分组,各个实验有不同的要求。如在B2C实验中,学生3人一组,分别以网上商场的管理员,消费者,物流中心的管理员参加实验。

(3)具体实施

让学生独立、自由地讨论思考如何和宣传电子商务信息,在了解了目标顾客的同时,针对目标顾客的特点,进行操作。如果学生选择的电子商务网站是淘宝的话,那么就要求学生了解淘宝的各种功能和特点。让学生在淘宝大学上去看帖子,对网站的规则要尽量明白清楚。知道什么信息可以发,什么信息不可以发,何时发的信息曝光率较高,如何发信息最容易被淘宝推荐等等。同时在信息之前,必须对自己的信息进行一定的组织,这个也是非常关键的。如果信息不好或者没有经过认真组织,顾客看到了也不会感兴趣,这就很难抓住顾客的好奇心。如果信息没有超过竞争对手的话,那竞争优势就不存在了。比如产品介绍做到很有条理,能吸引住很多潜在消费者的眼球,同时不让浏览者反感,使消费者能够轻松愉快的阅读,并且使消费者一下子记住,如果做到这样的程度,信息的就成功了,同时能更容易做到好而多的业务。

2结语

当然,在这期间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学生,以相互讨论的方式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以使得每位学生都能亲身体验网上交易的困难和乐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自信,培养兴趣,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辉 单位:垦利县职业教育中心

职业教育论文:信息化职业教育论文

一、信息化教学的本质

信息化给我们的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同时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很好的发展变革契机、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信息化也给教学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现代的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远远胜于其前辈,接纳和吸收信息的能力和愿望也非常强,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途径相当广泛,相互之间的交流方法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相互交流的范围和规模也越来越广泛,沟通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信息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迅速改变了年轻一代思维方式以及生活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与学生在许多方面是处在同一个背景条件下或者是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去获取新信息和新知识,甚至在某些方面学生比教师更具有优势。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进行信息化教育的推进工作。这也是未来社会对现在学生们的要求。同时要有紧迫感,加强自身的科学素养和信息化教学技能,不断地修炼并完善自己。

二、目前高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认为目前在高等职业院校数学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教学形式单一化,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简单化,教学理念陈旧,教与学脱节、教学内容与学生实践脱节,老师讲自己的,学生做自己的。学生不愿意主动参与进来,因为数学学习对于很多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甚至难度极大,一方面是有畏难心理,另一方面纯理论的数学学习也让学生们看不到将来有何应用价值,传统的数学教学大多是老师在黑板上不停的演算和推导、证明。学生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做题,高职数学教学社会实际需求相脱离,或者不同步。学生数学思维方法难以培养建立,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的硬件设施相对落后甚至缺乏,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和水平也不足教师们信息化素养也不尽相同;学生们的数学基础也参差不齐。

三、数学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时刻发生着变化,因此,高职院校也要顺应时代变化而变化,面对社会的需求,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及时调整和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找到自己的方向,定位。以满足新时代社会的需求。及时更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二)优化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的高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课程中,往往是注重数学理论知识的教学,对于如何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不够。信息化快速发展大背景下,注重信息化与高等数学教学合理有效的结合。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多与社会实际和专业特点相结合,减少纯理论性的推导证明过程,增加数学应用的教学内容。还应加强操作技能的训练,能熟练地操作数学软件,学会软件的简单维护常识,了解数学软件的运行环境和运行机制。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变化,对教学内容做出调整,使各门专业课具有适应市场需求的灵活性。基于当前国家对技能比赛的重视程度,可以考虑将比赛软件、题库的使用作为日常教学中的重点教学内容。还可以提高一部分选修教材的难度,满足一些成绩学生对深层次知识学习的渴求。

(三)改进教学方法。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年轻学生们常常被称之为数字土著,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热情更高、能力更强、速度更快。因此我们要抓住和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和契机,改进和调整教学理念和方法,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发掘出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寻求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目的清晰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校园网、局域网的平台进行数学教学,微信群、朋友圈、QQ聊天等多种载体可使各种移动终端随时随地接受学习内容,学生们可以按照需要,灵活机动、开放地学习,并且更加便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便于学生之间的讨论以及相互分享,及时与老师沟通;教师能够通过学生的讨论及提问,及时得到问题反馈,随时随地答疑解惑,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移动终端已经成为现代青年人的无法割舍的生活、娱乐、消遣的工具,更是学习的工具,教师要充分和有效地利用这一工具和渠道,积极引导和开拓信息化教学。“微课程”、“微视频”的开发和应用,非常有利于学生们进行移动学习,其特点就是灵活而开放,随时随地充分利用短暂的、零散的时间进行学习。我们教师要努力把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和思想制作成“微课程”、“微视频”,以更加直观、更加生动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特别是那些重点和难点更有必要通过这种形式进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热情,达到教学目的。“微课程”的内容设计要避免流于形式,时间长短和难易程度要根据教学目的进行合理安排。把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深入地结合起来。

(四)加强教师信息化素质培养。

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我们处在信息化时代,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教师的思维方法、知识结构以及教学体系也要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首先必须要不断地强化学习信息化知识,定期参加进修,定期组织系统的培训,学术交流和研讨,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质水平,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地总结经验,积极探索。

四、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数学信息化教学是大势所趋,是在时代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契机,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学水平,把高职数学教学不断向前推进,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出的人才。

作者:王少强 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教育论文:化工专业职业教育论文

一、加强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抛弃错误成见

以前就有学生对我说过,虽然读的是化工班,但不会去化工厂。的确,如果对化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进行跟踪的话,工作最不对口的可能就是化工专业的学生。为什么呢?主要是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化工厂往往跟“难闻”“有毒”“危险”等联系起来,因此,几乎没多少学生心甘情愿毕业后去化工厂工作。而实际的情况是否是这样呢?通过我的走访,由于本地区对环境问题非常重视,采用突击检查的方式对化工企业进行抽查,一旦达不到要求,就要实施罚款加停业整顿的处罚,再加上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化工企业在工作的环境上已今非昔比了,不但没有难闻的气味,诺大的车间连来往穿梭的工人也没几个,工人都是在控制室通过计算机来分不同的操作段进行操作,只需每隔一定时间去车间巡视一下运行情况。所以要让广大家长和学生接受这个行业,就要让他们了解这个行业发展的现状。

二、改变现有的课程设置,结合企业需求开设课程

职业教育是为学生进入现实就业(创业)准备的教育,所以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要来安排,以便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能掌握先进技术,从而顺利就业。同时,课程结构也要合理,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操作,从而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知识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原有的化工专业主要开设化学、化工原理、化工分析、化学实验、化工制图、化学工艺等基础性的学科,没有鲜明的特色。化工行业属于传统行业,突出的特点就是行业内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创新越来越重要。化工行业创新体现在专业技术创新上。化工行业对专业要求严格,是因为化工业技术含量较高,且门类繁多,不同产品的工艺、配方,国家标准各不相同,导致人才很难通用,也就是说对于化工人才,专业是否对口很重要而化工行业的分工是及其精细的,现有课程的设置没有具体到化工生产的哪一个领域,所以学生就业后很难马上投入工作,往往需要企业再培训。针对这一情况,结合本地区企业的特点,我们可以往化工分析或化工检验的方面培养学生。据了解,化工企业现有的化工检验或化工分析的人员,学历普遍不是很高,企业也非常愿意招收有对口知识的职高学生担任这一岗位。通过与企业挂钩,根据企业需要调整现有的专业课程设置,我们的学生可以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

三、加强实训课程,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

据了解,化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很高,但通过跟踪分析分析,其中很多人的就业质量并不高,稳定率也不高。据一项调查显示,用人单位给上“三险”的不足50%,毕业生签一年以下合同的有70%。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职业学校教学设施及实习实训设备的水平不高,毕业生能力与岗位实际存在距离是重要原因。而通过实训基地,营造职业的环境,加强企业文化的氛围,既是提高职业学校毕业生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目前职业教育的短板所在。我校原来由于教学设备的缺乏,教师上课只是演示,大量时间讲理论,学生看得多练得少,学习兴趣和效果都不佳。如果设备数量增加,那么实践多了,讲理论少了,在总课时大大减少的同时,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反而增强了,从而使学生具有熟练的岗位技能和综合的职业能力。根据管理学中的“木桶理论”,弥补实训条件薄弱这块“短板”必须投入资金,添置设备,加强实践教学,缩短与企业需求的差距。

作者:庞芳 单位: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

职业教育论文:大学远程职业教育论文

一、样本选择

为了收集到各大高校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计划的情况,研究人员详尽地制定了调查问卷,并在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合肥工业大学下发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均为专门人员随机发放,一共下发了250份调查问卷,有13分问卷没有收回。

二、调查结果

1.当前安徽农业大学的招生情况

受访人员年龄最小的25岁,较大的40岁,性别基本呈对半分布。大部分受访人员的受教育程度都是本科,有一部分受访人员只有大专学历,极少数的受访者具有初中学历。上述调查结果证实了,“一村一”计划囊括的人才层面较大,并且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差别,给实际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学习状况

(1)专业不同导致工作开展有一定的难度大部分受访者所修习的专业基本围绕在兽医、行政管理、企业管理以及养殖、园艺这几个专业当中,专业分布比较集中,有利于集体教学的开展。

(2)受访者的自主学习时间有较大的差异。不同的受访者来自于不同的学校,学校的情况各有不同,导致不同的学校开展远程教育的情况有一定的区别。远程教育的相关知识一般只能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假如学生没有一定的自觉性,学业很容易耽搁下来。

(3)真正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学生对教学的领悟不同,所喜爱的教学方式也有一定的区别,有的学生喜欢教师集中授课,有的学生喜欢自主学习。

(4)通过学习来保障远程教育服务在远程教育当中,通过学习建立起与服务间的支持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也是提升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普及率的关键性方式。在本次调查所涵盖的电视大学当中,大部分学校都能提供教材、录像等资料,都有较好的校园网建设基础。这也是“一村一”计划开展的基础。

3.使用网络来解答学生的问题。

在“一村一”计划当中,学生的自身情况不同,学习的实际效果也有一定的区别。由于学员的年龄差异较大,有的学员并不能快速地掌握新知识,对基础知识的记忆速度也比不上年轻学员。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教师不能保障及时进行解决,学生可以通过网上教学来解答自己的问题。

4.充分利用大量的学习资源。

学会利用学习资源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在“一村一”计划当中,教学机构也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课程资源。在开展后继调查之后发现,大部分学生十分赞许这种学习方式。

5.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

学生的自主学习要建立在丰富的学习资源的基础上。在传统纸质教材的基础上,学生不仅希望能在网上找到相关的视频,还要有网络文本等资源。根据学生这样的需求,学校应当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保障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6.通过高质量的工作来提升学员满意度。学校服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参与“一村一”计划的积极性。学生对学校工作是否做到位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也对学校的工作水平做出了自己的评价,评价的结果得到有效反馈。

三、结论与建议

1.在上述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开展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了“一村一”计划应当注意的几点。

(1)在该计划当中,学员年龄层次较大,最小的25岁,较大的超过40岁,并且受教育程度较低,计划开展有一定的难度。

(2)参与该计划的学员都是以服务乡村教学为目的,一般来说,学生由园林技术、乡镇企业管理以及行政管理这几个专业组成。

(3)为了进一步贯彻该计划的初衷,学校对日常工作开展了坚实的支持工作,学员也普遍肯定学校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由于校园网更新较快,网上解答较为及时,学生日常有什么不懂的也能及时得到解决。即便如此,这种新的学习方法还有待普及,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以传统的书本学习为主。

2.在“一村一”计划实行了八年之后,有了一定的地方基础,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1)提高基层人才选拔的质量。为了推动“一村一”计划的发展,地方招收的计划参与学生要有一定的基础。在学生报名之后,首先由党委、工委对学生进行评估,当学生自身素质满足计划所需之后,再上报给相关大学进行汇总,研究学生的录取工作。因此在整个评选过程中,社区选拔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从基层就开始重视对高素质人才的选择,才能确保计划的高质量执行。

(2)确保培养过程的高质量。以往的教学工作当中,由于教学形式死板,对学生的吸引度有限。而在“一村一”计划当中,教师应当学会用远程教育作为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的因素。只有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能让其学会自主学习,这也是我国高校教学的最终目的。

(3)优化不同专业之间的关系,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在“一村一”计划当中,服务对象为广大农村基层。安徽农业大学有的专业与农村工作直接联系,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有的学校专业设置存在较大问题,专业体系不稳固,导致一些专业毕业人才与农村基层联系不紧密,到农村之后工作也难以开展。因此学校都应当灵活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积极引进农学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学校应当灵活分析自己的教学系统,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开展教学研究,确保学生能快速地融入到农村工作当中。

(4)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有责任感,不断激励自己提升自身素质。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进入21世纪之后,全球的一体化进程加速,我们每天接受的知识数量呈现指数型增长。即便当前高校普遍推行远程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也不应当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作者:仕超 单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电大工作部

职业教育论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论文

1研究方法、程序和内容

本文主要采用实地调查、实证研究方法,并结合文献分析、定性研究方法。具体研究程序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编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和综述,找物流行业相关单位和人员访谈,了解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参与程度、满意度及其社会适应状况,从培训态度、内容、目的、期望及融入城市社会等方面设计调查问卷。通过预测,修改与完善调查问卷,然后定稿。其次,发放调查问卷,访谈个案。课题组于2014年8月17日至9月10日对东莞、广州、中山三个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和社会适应状况进行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分布于东莞、广州、中山三个城市的机场货运站、港口码头、集装箱堆场、车站、仓库、物流公司、货代公司、快递公司、配送中心等150家用人单位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收回1500份,其中有效问卷1480份,有效率占98.7%。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找个别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深入访谈,深入了解他们对职业教育培训和融入城市社会的想法、建议及要求。,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处理。本文主要考察新生代农民工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技能等级、收入等基本情况,重点就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状况及社会适应性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2结果与分析

通过计算克隆巴赫系数,其值为0.85,说明该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在所有被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历分别占11.8%、41.5%、43%、3.7%。从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的渠道来看,45%的农民工接受用人单位组织的职业教育培训,20%农民工接受政府部门组织的免费职业教育培训,25%农民工选择高职院校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只有10%的农民工自己花钱去培训机构接受培训。在1480份有效调查问卷中,选择高职院校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有370人。目前,东莞、广州、中山三市的高职院校新生代农民工物流职业教育培训效果不令人满意,培训不规范,培训内容实用性不强,难以适应岗位的发展需要,特别是难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物流人才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是东莞、广州、中山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物流岗位的新要求,主要体现在: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社会群体的物流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不清晰、培养目标不明确,物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滞后,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教学管理体制与用人单位对接力度不够。

3对策与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尝试从现代学徒制的研究路向,提出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在培养物流人才方面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对策与建议。现代学徒制是指学校和企业建立产教融合机制,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鉴于珠三角地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实际情况,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现代学徒制视野下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培养路径。

3.1制定与完善物流人才培养方案,明确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

现代学徒制视野下的物流人才培养,就是要与产业转型升级和物流行业生产实际需要相适应,针对物流行业的工作属性及岗位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培养珠三角地区急需的合格物流人才。物流行业牵涉面广,涉及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等领域。因此,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物流人才,高职院校要与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商业企业物流部门密切对接,共同协商,制定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物流人才培养方案,凸显物流人才培养目标。

3.2建立和完善物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以能力为本的综合素质

现代学徒制这种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摈弃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方式,创新物流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其关键就是构建物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协同设置物流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物流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与物流职业能力和岗位要求相适应,要建立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物流职业能力和岗位工作要求的教学模式,实现物流课堂教学与校内外实训基地、企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提高学生以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

3.3建立和完善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物流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

创新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革新目前高职院校物流教学、顶岗实习的教学管理体制,建立与完善高职院校和企业深度融合机制,企业、学校、政府、行业需要寻求共同的利益诉求点,要逐步建立起政府部门引导、物流行业参与、社会支持、物流企业和高职院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形成与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物流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企业方面,采取岗前培训与分工种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岗前培训旨在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运营模式、企业文化和各项规章制度,分工种培训主要是由1名企业指导老师即师傅携带1~3名学徒工在车间进行专业技能指导。学校方面,应加强对学徒工的过程管理,由专职老师带队对学生在学徒期间进行跟踪监管,及时了解学徒工的心理变化,调整学徒工的就业心态,使学徒工毕业后能够留在企业为企业服务,降低学徒工流失率,节省物流企业的用工成本。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东莞、广州、中山三个城市物流行业生产服务一线岗位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人数众多,从现代学徒制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提高该群体的职业素养、技能水平,关乎三个城市的产业转型与升级,关乎珠三角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珠三角地区,建立现代学徒制这种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摈弃传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珠三角地区人才培养质量,为珠三角地区的企业解决企业招工难等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因此,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研究现代学徒制视野下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和社会适应问题,意义重大。

作者:严雪晴 陈晓华 单位:广东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教育论文:德育职业教育论文

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让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我校近年来的一贯做法。学校在动员全体学生广泛参与的基础上,征集学生的意见,形成大家的共识,然后由德育处汇总、整理编入《学校德育手册》,成为大家的行为准则。我校成立纪律部、卫生部、学习部,各部长的竞争选举过程,各部职能的发挥,这过程本身已是对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体现。我校《德育园地》月刊的健康成长也离不开学生的大力支持,对于每期封面的设计、稿件的征集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在《德育园地》畅所欲言,谈体会、谈理想、倾诉心声、针砭时弊。这样,用学生发表的积极健康的作品进行同伴教育、正面引导,对学校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生参与学校德育评价的改革

智育可以通过试卷的形式进行评价,那么怎样对学生的德育进行规范化、性评价呢?我校进行了很多尝试,比如,对在校期间不穿校服的学生,发现一次扣本班0.1分;对品德不良、严重道德失范的学生,停课、写检查、叫家长、学期末不得评优等。经过一段的实践,我们发现,这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几乎没起多大的作用,这种数字统计的德育量化,使德育工作简单化、程序化,降低了教育的艺术性、有效性,掩盖了教育管理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经过实践与反思,我们认识到,德育工作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即人的道德状况,是不可能用一连串数字来度量的,它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和自尊心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评价策略。因此,我们现在改变了过去简单量化德育的做法,坚持做到了教师、家长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单项评价与评价相结合,日常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重视了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情感和行为的评价,体现出评价的综合性。我们还在每周一公布评价结果,体现出了评价的及时性。

三、学校实行值周班、班级实行值周班长方式参与学校管理

学生值周是学生参与学校日常管理的一种有效途径,它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值周班学生佩戴袖章,在值周期间利用课前、课间、放学后的时间,分配到学校各个地方:楼道内、车区、卫生区、大门口等,每个人岗位固定、职责分明、协调合作,监督、检查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和校外人员对校内的干扰,维护整个校园的秩序。同时在各个班级中也实行值日班长制度,由班内学生轮流管理,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班集体中找到自身的位置,实现自身的价值,真正体现“维护集体利益,我的责任”“班级大家管,人人是主人”的学校管理新理念。经过学生的参与管理和评价,实效显著,现在乱扔乱抛纸屑、碎物的现象没了,学校的大环境、室内的小环境比过去更加美好了。走进校园,总的感觉是秩序井然、环境幽雅,师生关系和谐。

四、构建新型德育活动课

德育工作不是凭说教所能奏效的,它必须设置一定的德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我校坚持做到每周一下午第三节课全校所有班级同时上德育活动课,由班主任负责,活动内容依《德育》系列试验读本并结合本班实际进行,然后周二交总结,周四交下一周的本班计划。并且我们还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活动课评价细则”,每次活动都能较好地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型活动模式,不仅贴近了学生实际,反映出学生的真实问题,而且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学生十分喜欢这样的活动课,活动课实效大大增强。

五、注重发挥升旗仪式的教育作用

一是狠抓学生升旗仪仗队的培养,使他们做到紧握国旗、昂头挺胸、步伐整齐地走向旗杆,给人一种郑重、威严的感觉。二是加强国旗下演讲的系列教育。通过对国旗、国徽、国歌等基本知识和国情资料方面的讲述,使学生对国旗有深刻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热爱国旗、尊重国旗、保护国旗、为国旗增光添彩的情感。三是突出时事教育,强化爱国意识。时事政治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实效性,较强的综合性,鲜明的思想性,广泛的吸引性。我们在升旗仪式当中增加了时事政治的内容,使升旗仪式的内容更加充实,更具有时代特点。

作者:王敏 单位:河北保定机电高级技工学校

职业教育论文:语文教学中文言文职业教育论文

一、文言文的特点

1.历史悠久,语言成分无变化。

文言文在古代书面语言上占领着重要位置,其内容一直被世人传承下来并沿用,其语言的组成是去变化的。例如:先秦的基本句式以及虚词的用法等在文言文中一直保存着;语言中一些最活跃的词汇,其地位在文言文中也存在很强的稳定性;另外,有些词在口语中虽然已经消失不见,但是在文言文中的使用很普遍。即使在后人的口中,文言文或多或少有些变化,但是综合起来看,文言文的语法以及内容还是保留着原来面貌。

2.文言文与口语相分离。

经语言研究者的探讨,其书面语言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及发展起来的,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文言文与后来的口语的距离逐渐地拉开。从汉朝到清朝的文言发展历程中,根据科举考试的需要以及官府的推广,四书五经成为了人们语言写作模仿的模式。所以,文言文与口头语用的相应的语言之间的差距产生越来越大,使文言文与口语产生相分离现象。

3.文言文形式简单。

由于古代的重要典籍大部分都是采用的文言文,很多的经典作品都是内容、形式简单但内容凝练。在文言文中,单音节的词汇占的优势较大,其多音节及双音节的词语较少;另外,文言文有些内容多使用省略,例如:省去一些主语、宾语、介词等等,这些现象都是很常见的。因此,文言文的形式就是相当简单的,但内容却很凝练。

4.文言文有些词句艰涩难懂。

因为文言文的发展历史时间较长,与现在口语相比,文言文有些词句就显得艰涩难懂,相当偏僻、古怪,意思也很令人费解。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障碍。因此,要理解这些艰涩难懂的意思,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二、文言文教学在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是占有的比例少,大部分教师重视程度也不够,所以,不管是在教法上还是在学法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1)教学方法的落后。对于职业学校文言文教学来讲,由于学生语文底子普遍较薄弱,文言文的讲法一般都是采用串讲的方式,其好处是能使文言文的字词分析清楚,句子得到落实。但也存在很大的弊端,那就是整堂课下来没有一点活跃的气氛。常常都是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一刻不停地记,整堂课下来都是教师的声音,学生很少参与课堂中去,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积极性丧失,求知的欲望逐渐地下降。(2)教学观念存在的问题。在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眼中总认为讲的知识越多、越细致,学生的理解能力就越高,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总是把有结论的知识结论及现成的答案传授给学生,把一篇完好的文言文分析得七零八落,导致文言文失去了原来的韵味,其艺术性也难以表现。

2.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厌烦。对于现在汉语来讲,古代汉语及文言文的使用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在语法方面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很多的学生不喜欢文言文,又由于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其文言文的学习就是进行不停的翻译和背诵。语法中存在的不同,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加重了的厌烦情绪。(2)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缺乏相应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一般都忽略文言文的阅读、学习技巧等重要性,导致学生在面临文言文学习时陌生感会油然而生,不能主动地寻找到与以前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关联性方法,也不能够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畏难情绪。(3)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迁移能力较差。一些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课本中的解释以及参考一些资料。平时做课内的文言文题目还可以。但是如果接触到课外文言文时,学生就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其学习的迁移能力较差,直接导致了对后续文言文学习的反感,形成连锁反应。

三、针对文言文在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1.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法进行指导,并传授有效的方法。

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发现文言文存在的规律性,传授给学生得当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成为一个会主动学习的人。对于教师来讲,教师的教不是纯粹为了教,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授课的过程中,能更加地注重学生的学法并加以进行指导。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教师要采取以下措施:(1)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朗读。古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是朗读要达到的效果。文言文的语言生动且富有节奏感,朗读起来是很有韵味的。学生只有不断地重复朗读就能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的美妙之处,能够领悟语言的意识,能够在文言文语言方面积累一定的知识经验。通过文言文的朗读,还可以形成文言文的语感,品味文言文的内涵。在文言文的朗读中,不仅要读准句子,还要读出句子的语气,这样才能够使文章的美妙之处显现出来。例如:在《邹忌讷齐王纳谏》中邹忌问妻子他美不美的时候,他的妻子与妾的回答的意思几乎是一样的,妾是“君美甚”三字。但是对于同样的问题,妻用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这句话表明邹忌的美无人能比,其所表达的语气与“君美甚”的表达大不相同,这使其感情流露得更加强烈,而妾的回答并没有那么强烈,其语气则是收敛一些,则是由于古代妾的地位所决定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朗读方面主动地参与也是对学习过程的一个探究。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朗读不仅要做到读音标准,句子读准,而且还要对音调、语气的停顿以及重音的朗读技巧进行掌握。这样,学生对文言文的熟悉程度会逐渐地提高。(2)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拓展。教师在对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限制在语言教学方面,还要注重文言文的教学,使学生能学习到古人的思想文化,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首先,引用相关文章进行阅读的对比,提升学生欣赏文言文的水平。其方法就是通过与文章有联系的作品把他们放在一起进行阅读的比较,从中获取较为的认知,来开阔学生的眼界,使思维能力、欣赏水平得到提高。然后,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对文章的相关背景及史实结合、联系起来,知人论世。比如在讲《鸿门宴》时,就可以介绍司马迁个人对项羽和刘邦的态度,让学生对情节特点掌握清楚,这样可以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只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加以指导,就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能力。(3)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寻找其规律。在文言文中语法、词汇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规律,若能找到其中的规律,把文章和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知识及经验连接起来,使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得到知识的稳固,还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也有一定的效果。

2.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发挥好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则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的课堂中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己学会阅读,尽量自己理解课文的意思,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指导的作用就好了。(1)创建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讲课前,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就需要设定学生参与的板块。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利用相关资料对文言文的重点加以理解。课后,教师要从学生的作业中得到一些重要信息,例如:学生在文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要加以进行指导并进行讲解。也可以让学生把一些文言文片段创设成小情景剧,来使学生体验、体会人物、环境。创建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会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更加有激情。(2)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并能融会贯通。对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及创新。只有这样,在文言文教学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在讲古文中判断句式时,就可先请学生举例说明现代汉语中判断句式,引出“是”在不同时期的用法,从而加深对古汉语几种判断句式的理解。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职业教育文言文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文言文特点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采取多种措施,正确、积极地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文言文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升高技能人才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树立为国效力的远大理想。

作者:杨飒 单位:河南省郑州市技师学院

职业教育论文:城市化进程职业教育论文

一、职业教育对于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意义

1.职业教育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和转化。

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处于人口迅速膨胀时期,加之资源相对匮乏,这使得农村劳动力处于剩余状态,所以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向城市转移已经成为必然之势,近几年来我国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民工潮也证实这一事实的体现。而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大多都未经任何培训,直接涌入到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呈现出无序状态,很多地区出现民工荒的现象。从表面上来看民工潮到民工荒的转变是劳动力的价值伴随着市场而出现的波动,从本质上看则是因为在城市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缺少应有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对城市发展所需劳动力具有深远的影响:及时,职业教育在培养劳动力的时候考虑到社会需求因素,避免劳动力流动的无序和混乱;第二,职业教育可以给予劳动力一技之长,让劳动者获得收入的能力得到提升,使其在城市中安身立命。笔者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受教育程度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是直接的,和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也呈现正相关关系。

2.职业教育可以提升劳动力的品质。

职业教育通过提升劳动力的专业素质,使其获得智力和能力的提升,并在此基础山提升劳动力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思想品德。职业教育传授给劳动力生产技术,这样使得劳动力的质量得到提升,从而提升劳动者的价值。职业教育还可以通过生产技能和技术知识的传授来开发每一个人的职业技能,使得劳动力获得个性化的发展。在传授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技术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可以激发劳动者生产创新和技术革新的动力。在培养劳动力设备保养、安全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提升劳动力的安全意识,降低生产过程中的事故率和设备损坏率。

3.职业教育有利于城市文化的发展。

职业教育推行的过程中不断传授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将之贯穿于劳动者知识学习、行为规范培养、思想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完成文化理念条理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过程。劳动力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工作能力的同时还提升了文化价值理念。职业教育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以民主竞争意识为基础,所以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就是城市文化的发展过程。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1.让职业教育的规模大幅度发展。

职业教育应该为城市化进程提供足够的劳动力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应该能够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高技能人才的这一困境和难题。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追赶的阶段,产业结构大幅度调整,信息化发展势在必行。无论是制造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是劳动力素质和能力的提升都需要职业教育的促进和帮助。我国劳动力数量不足导致了华东地区民工荒现象的出现,另外,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促进劳动力资源的转移,为西部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复兴提供足够的劳动力。

2.调整职业教育结构。

职业教育应该将重点房子啊制造业和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之上,促进城市稳步发展,缓解劳动力就业压力。职业教育应该和经济发展现状、产业结构调整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国的产业结构呈现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并存的状态,并在逐步实现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的过程之中,产业结构正在逐步变化。笔者根据国务院发展中心对产业结构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中发现,我国及时产业劳动力将逐渐减少,第三产业劳动力将会逐渐增加。在技术不断优化、产业不断调整的过程中,我国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不同的产业技术结构要求不同的人才。建筑、农业等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大规模的劳动力进行初级劳动,所以人才也以初级人才为主;铁路、电力和金融等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过渡,其人才结构以中级人才为主;信息、通讯和电子行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其人才结构则以高级人才为主。职业教育还要考虑在城市化过程中新兴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城市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吸收大量的劳动力,现代服务业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职业教育应该将教学重点和培养方向集中在这方面,这对城市化进程大有帮助。

3.加快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

农村劳动力只有获得一技之长才能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适应城市的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最关键的是要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将农民的知识技能结构培训和经济发展、产业优化结合在一起。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教育有利于农民提升自身收入,实现城市快速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每年需要转移的劳动力达到1000万以上。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是非常繁重的。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培训主要通过就业前引导性培训、就业后岗位培训以及相关的职业教育培训。在就业前的引导培训中可以发挥政府的力量,增加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的动力和积极性。地方政府可以在财政收入中划出一部分进行劳动力的培训,加强对转移劳动力转入的管理部门的联系,促进转移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促进农民增收。同时还应该发挥当地中职学校的作用。就业后的岗位培训,应发挥社区学院的作用,以社区为载体开展流动人口教育与培训,将流动人口教育与社区教育一体化。

作者:瞿维中 单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职业教育论文:学生管理职业教育论文

1创新学生管理的方法

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当前,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逐渐下降,学校生源结构比较复杂,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较低,学习专业知识困难较大,精神信仰缺失,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容易受到社会各种思想的侵袭,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应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加强教育管理方法的创新,不能因为学生水平差、基础弱就疏于管理;也不能按照本科院校的教育管理方式进行生搬硬套。作为一名职业教育的教育工作人员,一定要注重以人为本,善于发现并尊重职业教育管理的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规律,尽量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发挥学生自身优势,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实际教育管理工作中,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学会因材施教,不断创新学生管理的方法,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而推动学生德、智、体发展。

2创新评价标准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些心理问题,许多学生认为自己跟本科学生相比,学历低、素质差、学习能力差,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无形中增加学习和生活压力,导致许多职业学校的学生心理比较脆弱,遇事不够冷静,容易走极端,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在对待事物及处理事情上容易产生一些偏激行为,进而引发道德的知行分离。职业学校出现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学生的个人事务,更已经发展成社会性问题。近年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得到了不断发展,人才的定义及人才评价标准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社会逐渐认识到学历并不等于能力。传统的评价标准已难以适应职业院校学生的发展。应该积极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积极创新现代职业教育模式,积极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使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读本科,甚至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职业学校应该建立“以德为先、技术至上”的人才评价标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努力掌握一技之长,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3创新管理载体

职业学校的学生思想比较活跃,获得信息的渠道比较多,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这给职业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挑战。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应该向学生传播充满正能量的信息,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接受教育管理,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传统的教育管理仅仅通过教室与宿舍等环境实施,已经很难抵挡当今信息大爆炸社会对学生思想的影响。积极创新职业学校学生的教育管理载体是做好职业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之重要路径。要结合主渠道和多种辅渠道,加强职业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主渠道,是指通过学校的学工处和各系部之间的协调配合,加强学生学习及生活的教育管理;辅渠道则是利用好互联网(微校园、QQ群、微博、微信、校园网)等多种新媒介技术手段,以职业学校内部成立的社团组织、兴趣小组、工作室等为载体,把广大学生分类地组织在一起,在教师的正面教育引导下,加强学生管理,促进学生综合思想素质的大幅度提升。

4创新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学生管理工作的行动指南。创新学生管理制度,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及时,积极建立学生班主任制度。可从高年级的学生干部队伍中选拔品学优良的干部,担任班主任。职业学校要对学生班主任加强培训,加强管理,使学生班主任真正发挥出良好的管理作用。第二,可以成立学生党员督导队。可按照学生行为的具体状况,积极成立由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的学生党员督导队。通过督导队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

作者:刘崇健 单位:湖南怀化工业中等专业学校

职业教育论文:现代复式教学职业教育论文

一、现代复式教学演变与发展

(一)对复式教学的一般解析

现代复式教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环境和形式方式的多元化不断演进,已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和教育环境急剧变化的一面镜子。现代复式教学是一种广义的复式教学,突破了传统复式教学的条件约束,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是在吸收班级授课优点基础上对原有概念的扩展和延伸,不断改进和演绎其发展模式和存在形式,逐渐产生了诸如长短期培训课、大型公共基础课(专题讲座)、公选课、网络视频课、实训实习教学课以及国际国内校际交流学习等形式丰富多样、交叉共享的现代复式教学形式。在我国教育资源特别是品质教学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开展多种形式的复式教学,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教育教学形式,不失为一种顺势而为的明智选择。

(二)复式教学的产生及发展

我国的复式教学可溯至春秋时期的私学。现代意义上的复式教学则从日本传入,而日本又借鉴自德国。在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时期,改革领导人马丁•路德(MartinLuther)首次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并强调“市政当局有责任强制其人民送其子女入学”。十九世纪德国开始工业革命,普鲁士国王大力倡导发展教育,随即德国成为最早运用复式教学实践义务教育的国家。随后各国相继效仿德国复式教学加快完成本国义务教育的步伐,其中也包括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1904年,清政府参照日本学制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其中的《小学堂章程》根据外国义务教育相关内容,提出“全国人民均应入学,名曰强迫教育……不学者罪其家长”;复式教学在蔡元培主持全国教育改革运动的民国年间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当时特殊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时至今日,复式教学并不过时。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不仅是对现有现实教学的一种补充,而且在现代教学条件下,具有优化、丰富和提升资源利用率等作用,是发展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二、职业教育中应用现代复式教学的必要性

尽管国家在近年来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的力度,但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困难,特别是在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实习实训环节显得更加捉襟见肘,设备的短缺与学校学生基数庞大、班级数目多、实训时间不充分及学生学习过程强调的“体验式”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的职业性和技术性培养效果大打折扣,成为未来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隐忧。随着素质教育及教育改革的深化,现代复式教学逐渐凸显其在职业教育中的不可或缺性,逐渐成为各大职业院校提升办学效益、增强办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首先,现代复式教学通过整合学生及设备资源,提升资源的利用率,丰富教学形式,扩大信息量,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更多可能性。其次,有利于集中品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为提高职业技能及实践操作能力创造更好的实训条件,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和吸引力。再次,网络精品课程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现实优化并合理配置各种教学资源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借助日益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为不同类型和层次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交流提供了可能性,也使复式教学在新的教学条件下再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现代复式教学的发展也是破解中高职衔接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手段,可改善中高职课程方面的脱节与重复现象,从总体上优化课程资源及其实施方式,提升科学化管理水平及实现有效衔接。总之,现代复式教学应用于职业教育有利于满足职业教育多样化、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从典型案例看现代复式教学的利与弊

(一)个案概况

本案研究的学校是天津市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学校生源主要来自天津市及周边省份,学生年龄集中于16~20岁之间,学校每年实施春秋两次招生计划。依托技能加学历的双向人才教育模式,该学校开设动漫、室内设计和网络工程三大专业,并据此创立动漫、设计及网络工程三大学院,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和专业训练。以动漫学院为例,综合企业需求、市场定位及专业前景考量,具体建设动漫背景下的CAD建筑制图、3D建模、Vray渲染、PS后期、人体工程学等培养方向,以求每个动漫学生在专业背景下都能获得精深擅长的专业技术。鉴于学生来源的复杂性、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等服务设施及实训场地)尚不完备、教师数量不足且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等复杂情况,学校采用现代复式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具体设置模式是依据专业门类编排班级,如不同年级的3D建模方向学生集中训练学习,由于受专业冷热程度、专业学习难度不一等因素影响,势必出现生源“冷热不均”的现象。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及专业间的相互衔接性进行不同专业方向的融合,大多数学习班级的人数在30~40之间,班级学生数目会随着新生的融入而不断调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基本围绕理论知识与实践指导实施一体化教学,发挥“一对一”教学辅导的效果。本研究主要通过历时两月的跟踪观察及部分访谈和问卷获得研究数据及相关信息资料。

(二)职业教育中的现代复式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职业教育中的现代复式教学需扬长避短。以下几方面有待改进:及时,囿于职教管理模式的学生人格塑造。由于学生现状的复杂性及教学管理精力有限,教师教学管理过程中易忽视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对学生人格塑造及性格培养造成不良影响。通过两个月的观察及个别访谈发现,教学管理欠缺合理性会使学生不成熟的心理形成很大的开放压力及恐惧意识,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对成就动机的培养造成不良影响。调查结果显示,70%的学生面临这种情况时表现出自我认识不清晰、倾诉愿望强烈、合作团队意识不强等问题。第二,学生职业素质基本能力受到影响。囿于教师现代复式教学水平和学校教学管理理念,对于复式课堂的管理掌控欠缺合理性。加之,职业教育以往的不良社会反响强化了学生自卑心理,倾诉愿望强烈却无法找到理想对象,长此以往,削弱了学生彼此交流互动的愿望,学生对自己最基本的表达能力产生质疑,对正常的学习与信息获取造成困难,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强烈但缺乏安全感,影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社会性能力水平的提升。第三,“小助手”模式亟须完善。西汉时《春秋》公羊学大师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收徒众多,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他采用一种“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的方法。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孝景帝时为博士,下惟讲授,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在教师精力及学生接受能力均有限的前提下,这种方法可以实现教学效果的较大化。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存在教师的管理经验不足和对问题学生忽视,学生心理的阻抗意识及学生年龄段各方面不成熟等的现实状况,使得发挥并完善现代复式教学条件下的“小助手”模式困难重重。第四,学生个性潜质开发缺乏保障。学生由于年龄特征难以对自身有清晰认识,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给予迁移指导和客观剖析,从而助其对自我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及明确方向。而现代复式教学方式加大了教师的教学管理压力,在诸多关乎学生个人未来发展的细节问题上“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学生个性潜质和关键能力发展被忽视。基于以上原因,现代复式教学应努力发挥其优势。具体表现在:及时,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得以凝聚升华。学生的年龄跨度较大,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通过复式教学,可培养高、低年级学生照顾帮扶情谊,在解决困难的同时传递集体温暖和培养合作互助品质,有利于学生个人优良品质的塑造和良好心态的培养。第二,沟通交际能力提升。学生苦于对学校的信任感不强及自我保护意识过强,同学间的沟通和交流可以有效改善这一阶段学生身心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可锻炼学生的基本表达和交际能力,互相探索彼此身上的良好品质,提升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第三,学习效率和资源利用率较大化发挥。不同年级生的复式学习,可以避免低年级低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迷茫状态,实现学习效益较大化和实训效率化,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强化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可在资源设备有限的前提下,满足学生的学习实训需要,同时提高资源设备的利用率,提升教与学的效率。第四,“垂直互动”新模式效果得以显现。复式教学模式可以创立不同年级间互动学习的氛围,实现复式教学模式的突破。弥补教学效果欠佳的同时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较大化,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及职业心理素质,完成职业教育理论实践并重、学习生活一体化的大职业化目标。

四、职业教育中应用现代复式教学的改进建议

(一)改进学校科学化管理,优化办学理念

在贯彻现代办学理念的前提下,学校应提升办学水平,在教学设施设备及师资层面争取向学生提供品质配备和服务。学校应树立学校在育人层面的宗旨与发展理念,坚持培养专业技能过硬的高素质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孕育学校的独特文化,重点培植师生文化。另外,基于职业学校的发展定位及学校学生的心理现状特点考虑,建立职业指导服务机构及与之相配套的心理疏导室。一方面,向学生提供客观有效的职业生涯指导,提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方向性和目标感;另一方面为处于青春期困扰的学生提供安全的倾诉沟通平台。心理疏导室更多地解答诸如个案学生解决阻抗心理、感情迷茫心理、社会责任意识模糊及公共场合沟通表达困难状况下所隐藏的心理困扰等难题,旨在促使每个学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变通教育管理思路,提升职教师资水平

现代教育发展逐渐走向国际化、人本化、多元化,应转变单一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传统观念。应丰富学业和人才评价标准体系,不断发掘学生的潜力。同时,在学生择业、就业的过程中,无论作为指导者的教师还是践行者的学生,都不能职业等级化、身份贵贱化,不应存在“这种工作体面,在朋友亲戚面前有面子”“那种工作很脏、很累,而且赚不到钱”等狭隘思想,应重点关注职业的未来发展形势及自我的职业定位,制定详实合理的方案规划,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另外,要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及丰富现代复式教学经验,完善管理方式方法。

(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重塑终身学习观

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强化终身学习理念,避免学习功利性倾向,需要借助一定的心理学手段工具及教师的耐心帮助。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长远目标意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兴趣爱好明确定位职业发展目标,通过翔实合理的计划逐步加以落实。同时,教师应努力关注学生的发展特点及学习情绪的变化,及时找寻原因并主动帮助学生,努力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四)育人为先,教师应培养自身良好的心态

在学校的职业教育理念传递及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桥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提升教师的人格素养、培养人文情怀是教师树立“育人为先”观念的前提和重要步骤。本研究中的个案学校学生大都被各种难题困扰,所处年龄段决定了其性格及人格塑造尚未完成。在这个关键时期,教师育人理念及师德师范会左右学生的性格倾向及人格发展。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对于学业生涯存在缺憾的他们而言,协助其树立良好社会价值观、做人准则、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也同样重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应努力提升自尊心、自信心,努力摆脱因成长环境等导致的不信任、不合作心态,消极怠学厌学的拖延心理,树立良好、健康的心态,积极勇敢面对学习生活乃至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困难。

五、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应本着以人为本、发展的可持续理念,在不断完善现代复式教学的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挥现代复式教学的优势和内在活力,不断探索和拓展现代复式教学的新型道路,发掘高职学生潜力及特长专长,释放个人能量,争取在不断变化的职业发展环境中探索属于职业院校自己的天地,充分展示每个高职学生的才华与个性,开创职业教育的新视野。

作者:张昭 卢双盈 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职业教育论文:经费保障机制职业教育论文

一、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现状分析

(一)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偏少

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偏少影响到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首先,生均公用经费偏少,只能保障理论教学阶段的使用,而对于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实践教育阶段所需的经费要远远多于一般的理论教学,但财政对于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过少,实习、实训教学不能有充足的经费保障,相关科目的开展受到了制约。其次,生均经费偏少,人才培养所需成本是动态不稳定的,生均经费偏少不能保障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比例过低,经费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

(二)职业培训经费管理不完善

由于在职培训是工作人员不断更新知识、适应工作的重要手段,因此,各部门对在职培训的认识得到广泛提高,每年国家各个部门甚至是企业都有针对其工作的专项培训项目和专项培训资金,但这些部门都是各自为战,没有一个统一管理,这无疑造成了培训项目的交叉、培训经费的浪费,不能将培训经费统筹利用,达到使用效益的化。而职业院校在职业培训方面有着优越性,因为职业院校的专业类别多、课程内容设置科学合理、师资力量丰富,本应是在职培训的主要阵地,但目前这一优越性并没有得到体现,大多数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并没有将培训设计到职业院校中,因此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将职业院校作为在职培训的主要基地,将培训经费统筹整合协调使用,将培训效益较大化。

(三)国家职业教育项目的建设和投入呈现出阶段性和局部性

由于我国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一战略思想,国家为弥补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短板问题,开展了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建设,调动了这些项目建设所在地建设职业教育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带动了地方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该地方的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这些项目建设的成果并不能带来全国性的普遍意义,这些项目一般都是针对一个时期或一个区域的项目,它只能是惠及部分地区、部分学校和部分学生,而且部分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是难以量化计算的,也不能显现出该项目对职业教育发展是否有积极促进作用。

(四)职业教育经费来源单一,尚未建成多途径的经费筹集制度

目前,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绝大部分是财政的投入及学校按照国家规定取得的收费,几乎没有其他资金筹集途径,多途径筹措经费的制度还没有形成,导致职业教育经费来源单一,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了经费短缺的制约。因此,职业院校通过增加学杂费的收入来弥补经费的不足,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公益性这一职业教育属性没有得到公众的认可。

(五)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学生不能公平享受教育资源

在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来源于地方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但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西部、南北方、各个省市区的财政水平都是不尽相同的,对于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更是存在巨大的差异,由于财政投入的区域差异过大,不利于教育公平和社会发展。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地方,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各地区间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并不均衡,这种差异引发了教育不平等和社会不公正等负面影响,同时也阻碍了职业教育的持续性发展。

二、构建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主要措施

(一)将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责任细划

构建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将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责任细划,将各级政府经费投入的比例合理划分,落实到各级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保障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公共财政水平可以满足地区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投入则需要加大中央和省级的财政支持,合理分配并细划中央、省、市、区和县这几级政府的财政投入责任,以保障对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保障地区职业教育能够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建立保障教师工资待遇、教师离退休后的福利待遇以及改善教育设施、教育环境等的经费予以公共财政保障,与职业教育经费一并逐级化解到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

(二)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经费管理机制

职业教育对于学生培养投入的成本要远远高于普通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理论和操作两个领域的课程设置必然增加了职业学校的教学成本,而对职业教育预算内经费投入偏少必将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所以应当建立起由省级财政统一管理与调配的职业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建立职业教育经费专户制度,避免职业教育经费被挪作他用,以保障各级政府下拨的职业教育经费能足量投入到职业教育院校。由于职业教育经费的数量总体偏少,因此,要加大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经费的财政支持力度,不但要加强省级财政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而且要将经费投入的责任划分到市级财政,合理分配两级政府的经费投入比例,保障市级公共财政支出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城市教育附加费也应配套相应的管理体制与职业教育经费保障制度相配合,确保城市教育附加费能够足额到位用于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提高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保障职业教育经费的足额投入以及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完善职业教育公用经费保障机制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因为我国目前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级政府的财政水平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制定职业教育公用经费的核定标准,需要首先对不同经济区域的职业院校进行调查,根据各地不同的经济财政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并将其纳入到公共财政支出,建立并完善职业教育公用经费的保障机制。但职业教育公用经费的投入还应当体现出地域、学校、专业的特殊性,进行动态的平衡管理,核定差别化的生均公用标准,以适应职业教育的不同发展需求。

(四)推行全程职业教育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为提高职业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必须对职业教育经费管理使用进行全程的监管。对职业教育经费的管理需做以下两方面的改革:一是要改革现有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使用结构,现有财政性教育经费使用中人员支出占了较大比例,这种使用结构是不合理,要通过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数量和改善职业教育经费的使用结构来合理规划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使用结构;二是改革专项教育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益的不确定性,通过对职业教育经费管理与使用的全程监管,推行教育经费的目标管理和项目管理,加强对专项投入的效益考评机制,将专项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较大化。

(五)改变经费拨款模式,缩小职业教育经费差距

教育经费的拨款模式会对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如隶属于政府的政府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是采取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在同样的管理制度下,政府对公立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基数加发展”的拨款模式,而对高等职业学校实行“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拨款模式。拨款模式对这两个等级的教育产生了不同的指引与影响。虽然对教育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但却存在同样的弊端,对职业学校的经费投入数量不能与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学水平相挂钩,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不能体现出公平与效率,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教育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为提高教育拨款的公平与效率,缩小地区间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差距,就要改变职业教育拨款模式,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和使用进行科学测量,引入绩效考核原则。通过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考虑,制定出符合不同区域政府财力水平的生均拨款标准,将该拨款标准纳入到地方财政,确保拨款的方式公平、数量合理。对拨款的使用效率进行绩效考核,制定相关的计算标准,测算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拨款标准,提高拨款的利用效率,减少因拨款模式的不同而造成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作者:熊婷 单位:华东交通大学 艺术学院

职业教育论文:基层农村职业教育论文

一、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开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高效化与职业教育

传统的家庭式农业生产方式难以满足日趋减少的农业劳动力对规模化农业生产的需求,农业机械化和良种培育为其创造了促进条件。截至2011年,我国良种覆盖率提高至95%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至54.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以平均每年1%的速度增长,2012年达到53.5%①。显然,农业科技进步和贡献率的提高,土地等生产要素流动和合理配置,对于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构造务实的激励机制和奖励力度,加大政府投入和农业金融服务,在新技术、新产品及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基础上推动农业的高效生产,降低单位面积劳动力成本,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率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与生产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带来大量的新型农业机械化工具、新技术的耕种方法及新培育的作物品种,而如何使用机械化的生产设备,如何使用新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如何对新培育的作物品种进行有效的种植是新型农民面临的技术性问题。因此,对新型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机械、新技术、新品种的专业化培训势在必行,农业职业教育必不可少。

(二)农业经营一体化、市场化、信息化与职业教育

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带来农业经营模式的改变,不再仅仅是余粮买卖以获得经济收入。我国对农业经营的产业化基本共识是农工商或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使用“农业企业化”的经营理念,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部分学者在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模式上也提出了很多创新模式,比如,“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专业大户+农户”、“供销商+农户”等多种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中包含农业的生产、储存、加工、运输、分配、消费等纵向一体化的农业经营模式,需要大量的物流配送、食品加工、市场营销、信息分析、消费指导等专业人才加入基础工作和管理岗位,刚刚脱离土地的农民无法胜任这样的工作岗位,这就需要职业教育的力量来完成基层农民的职业角色转换以及人才的培养。

(三)城乡工业生产专业化、技能化与职业教育

推进城镇化的发展,工业产业的作用不可忽视,伴随城镇周边的工业园区是城镇快速发展的助推力,是城镇总体布局中的一个主要功能区。规划建设好工业园区,能较好形成产业的聚集,产生聚集效应,有利于资源共享,减少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成本,还可以有效地拓展城镇空间形态,使城市各功能布局各得其所,减少工业生产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工业园区是镇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平台,加快城镇化、工业化步伐,“两化”互动发展。所以,融合工业园区与城镇化建设共同协调发展,在互动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增加群众收入,以新型工业化带动现代特色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譬如城镇商贸、金融、物流中心建设快速推进,快速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以工业园区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中心平台,促进产业和人口聚集,为城镇新增人口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增加第三方服务业从业人口的需求。工业园区的企业用工数量大,需要就地取材,刚刚脱离土地的农民无法胜任专业化、技能化的工种,需要职业教育来帮助“脱地”农民完成从农民到技术工人的转化。

(四)新型城镇第三产业服务与职业教育

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城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每年意味着农村要向城镇转移约1500万的剩余劳动力,一部分进入当地招商引资的工厂做工,另一部分需要慢慢向第三产业服务业转型。对于脱离土地的农民来说,较低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导致他们在谋求新职业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即便是进入第三产业服务业也需要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教育无疑是途径。2010年至2012年,职业院校为第三产业输送了1640多万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期增长5.8万亿元。由此可见,职业教育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优化和剩余劳动力职业技能提高,有力地支撑城镇化过程中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

(五)转移农民市民化、文明化、生活品质化与职业教育

农民市民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农民社会身份和职业的一种转变(非农化),也不仅仅是农民居住空间的地域转移(城市化),而是一系列角色意识、思想观念、社会权利、行为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是农民角色群体向市民角色群体的整体转型过程(市民化)。提高农民向市民转型过程中的人文素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需要一定的社会教育机构对农民进行辐射和影响,而贯穿整个城镇化过程的职业教育无疑是的选择。职业教育不但能够授予农民的职业技能,而且可以在授业过程中加强对农民的人文素养的教育,提高其道德素质,适应城镇新市民的要求。

二、城镇化进程中基层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模型构建

(一)农业生产技能的职业教育

农业生产由劳动力密集型向劳动力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需要对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目标及内容加以明确。首先,帮助农民了解农业以及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性。其次,重视培训农民的农业实用技术,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是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对涉及农业的使用技术进行比较细致的培训,如新型农业机械化设备的高效使用、作物新品种的种植与培育、经济作物的种植方法、新型农业生产体系的构建等等,使农民能够通过应用农业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农村经济得到发展才能实现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意义。,展开法律、政策等方面的教育,包括对农业法律的普及,对农业产业化政策的宣传等方面,使得农业生产主体不仅能够依法保障切身权益,还能够认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与前景,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主体推动作用。对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一是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及高等农业院校的合作开展。如开设农业学历教育、农业继续教育、农业知识培训课程、高校农作物种植课程、先进农业生产机械使用课程、立体农业生产模式建构课程等等农业知识课程,包含短期培训课程、学历学分课程、农业进修课程。二是通过地区农业推广机构进行实地指导,合理地进行农业生产技能的培训。三是建立职业院校与农业生产企业的合作基地,采用“校农”合作模式将职业院校学员安排到农地参加实际生产的联合培养等。

(二)农业经营体系的职业教育

现代农业对经营体系要求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与社会化,其在传递市场信息、普及生产技术、组织引导农民按照市场供需进行生产和销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统”和“分”两个层次上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以丰富和发展。在“分”的层次上,家庭经营朝着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在“统”的层次上,统一经营朝着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方向转变,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社会化程度。总结对比国外农业合作社经营模式,我国实现现代农业经营有两种模式:其一,以良种、化肥、种植、收割、销售为主轴自始至终的纵向产业链式经营体系;其二,以农业为中心的各项农副业、农产品加工、储存、销售为经营体系的横向农业产业链模式。职业院校通过职业教育课程对农业经营者的市场意识、合作化组织管理、农业市场经济、农业信息化建设等知识进行培训,职业教育通过开设农产品生产、储存、流通、分配、销售等课程来培养众多环节的适应性人才。另外,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需要正规的金融及审计机构等对农业经济及周边产业良性发展进行规范,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和组织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政策法律咨询等涉农中介组织。由此,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各类职业教育转化为合格的农村生产者、经营者,促进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流通人员、销售人员,维护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审计人员、评估人员等。

(三)工业生产技能培训的职业教育

城镇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提高现代化水平,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及增加农民收入等问题,走工业化与城镇化相结合的路子是必经之路,即把农民从农业生产和农村中尽可能多地转移出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到城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去。工业园区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使得人口相对集中,为城镇化奠定了基础,且工业园区继续建设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职业教育采用“工厂+院校”的方式进行技能工人培养,实行“厂校”合作培养各种工种,强化就业人员技能培训,为工厂初级工人培训及技能继续教育服务。“厂校”合作培养按照一对一的供需培养的要求,探索“订单培训,菜单培训,定向培训,定点培训”等方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城镇化过程中新建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工缺口较大,尤其是对钳工、焊工、车床工等各类技工存在很大的需求,为农民工开展技工培训,有利于定向培训和定向输送。

(四)第三产业服务产业服务技能的职业教育

第三产业是除了及时、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物流业,信息化服务及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及公共设施管理,居民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及文化、体育与娱乐业等,简单分为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城镇化是第三产业的主要载体和依托。城镇化带来人口由农村向城镇的聚集,城镇人口呈几何级数式增长,带动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聚集必然带来消费量的增强,第三产业服务部门需求相应提高,必然要求农村转向城镇的剩余劳动力补充到第三产业服务业中去,而从事服务产业,而餐饮、文化、金融、信息化等服务部门需要一定的职业技能,增强自身的从业技能无疑是剩余劳动力的迫切需求。由此,职业教育通过对服务产业潜在从业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开展短期的技能培训、从业资格培训、服务产业章程培训等课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打开进入服务业的大门。同时,工业及农业快速发展带动物流企业的兴起,而物流企业用工的专业技能极其匮乏,可以主动对接相关院校,对剩余农村劳动力进行物流知识专业技能培训,为物流企业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撑。

(五)职业教育中的人文意识培养,从而实现人的城镇化

文化建设是党的十八大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量。缺少文化的城镇化,是失衡的、不完整的,无法实现市民化的城镇化,只是建筑物的堆积。必将影响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和城镇化质量的提高,许多危及社会安定和谐的事端也易由此而突发。职业教育在城镇化过程中不仅担负着传授农村剩余劳动力生存技能的任务,还肩负着培养“农民”市民人文意识培养的责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精心组织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帮助新型农村居民掌握生产技能的同时提升科学人文素质,为实现从农民到职业人群的转变奠定基础。譬如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中讲解相关行业的国家政策法规。二是“学校”与“农村社区”结合,开展“校社”人文素质教育、道德建设和社区文化建设。坚持“校区”合作开展“道德讲堂”活动,通过倡导孝亲爱亲、文明礼貌、移风易俗等教育活动,形成了城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风气。三是在体系化的职业教育过程中,不容忽视职业教育体系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在培养合格的职业技术工人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新时代要求的“四有”公民。

三、结语

农村城镇化中实现人的城镇化的评判标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实现真正转移,农村人口能否适应城镇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转移人口能否对接现代化的社会生产方式等,此关键取决于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层次,因而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最终有效转移的根本前提。审视农村现状,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低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还达不到总人数的30%,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造成了很大困难,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因此,国家应加大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力度,提高农业人力资本素质,应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各部门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社会多方面参与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开设各类型技术和岗位培训。总之,强化农村人力资源职业技能培养,以提升人力资本的含量,为农业产业、非农产业输送高素质的劳动力,以致最终实现真正含量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村城镇化的有效途径,亦是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

作者:贾海刚 万远英 单位:西华大学政治学院 成都大学政治学院

职业教育论文:数学教学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1学生初中知识薄弱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经过中考后的层层选拔而剩下的,基础知识薄弱。表现在概念模糊,基本公式、原理、性质不清,更谈不上理解,加上语文底子差,感知能力差,基本上没有掌握数学思维方法。

2学生学习观念上的误区

大部分职校学生主观地认为到职校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一技之长,这才是将来赖以生存的基础。由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侧重于技能训练,而把数学等文化课的学习放在无足轻重的地位,再加上职校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对学习数学来说属于“弱势群体”,数学的抽象性和连续性让他们觉得要学好数学简直是“天方夜谭”。错误的认识和学习的困难导致他们“理所当然”的“厌弃”数学。

3数学课堂教学的弊端

3.1课堂教学受“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学习方式影响

学生还是习惯于被动接受学习,填鸭式教学,缺乏主动的求知欲望,以书本和教师的结论为信条,思维僵化,提不出问题。并在学习过程中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轻应用,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2教学过程重教、轻学;教学方法上只顾自己灌输,不顾学生接受;

3.3教学方式落后

教学过程比较封闭,学生普遍缺乏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不敢大胆设想,即使心有疑惑也不愿意提出问题。学生参与不够深入,能力得不到培养;

3.4教学目的上只考虑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从而造成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到数学的重要性,更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以至认为学习数学是做“无用功”。虽然,我们平时也常常强调数学是“多么”重要,但并没能“唤醒“”昏睡”的学生。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数学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才能促进其主动学习,获得发展。对此,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设计现实问题,创设意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最活跃的情感因素,是他们的认识兴趣。从身边的现象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从报刊和其它媒体中获取生产生活的信息来提炼出数学问题、从其它学科中寻找与数学知识相关的问题。这样的实际数学情景,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体现了数学的本质,反映了数学的特点,而且因为学生们熟悉,容易产生好奇心,就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加深学生的理解。

(2)开放课堂,让学生探索中发现问题,讨论中解决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自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引导学生用实验、观察、分析、类比、猜想等方法去探索、去发现,尝试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解决问题。着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及数学思维能力。

(3)注重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数学需要应用,应用需要数学。数学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具有用数学的意识,良好的信息感、数据感。能把相关学科、生产和日常生活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它们。例如在讲椭圆的及时节时结合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及其返航。在讲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时课尾我引入两个生产实际的例子:a.双曲线齿轮。b.发电厂的冷却塔,这两个生产实例典型、接近专业课、接近生活,并且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使数学知识真正的应用到实际中去。

(4)加强学法指导,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不少学生不会学习,主要是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比较科学的学习方法。在适当的条件下,95%的学生能够高水平的掌握所学的内容。许多学生所以未取得良的成绩,问题不在于学生的智力方面,而在于他们没有得到适合各自特点所需的教学帮助和学习时间。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寻求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手段,给学生以帮助,使其树立信心,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5)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教者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动作,引导学生自由地展开想象,这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使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同学们,为什么自行车的车轮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你能想象一下骑这样的车会是怎样的情景吗?“”如果自行车的车轮是椭圆呢?”学生立即展开想象,一边想一边说,那会颠簸的很厉害,有的学生甚至做起动作表演来了。学生回答后,我又投影出示制作的课件动画:一个骑着车轮是椭圆的自行车的人,在马路上被颠簸得狼狈不堪的滑稽情景。通过这一活动加深了同学们对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借助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想象力变得更加丰富。

4总结

总而言之,要使中职学生学好数学,关键是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让他们从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转变到真正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究上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作者:边焕辉 单位:沈阳市汽车工程学校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