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特殊教育论文

摘要:特殊教育教学的特点就是形象直观,但是直观性、感性教育教学只能够产生一定的表象认识,学生想要掌握知识,还必须要对大量直观材料进行概括和提升,将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在特殊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必须要注重把抽象性和直观性这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特殊教育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特殊教育论文

特殊教育论文:信息技术手段下特殊教育论文

一、在特殊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基本原则

1.坚持直观性结合抽象性原则

特殊教育教学的特点就是形象直观,但是直观性、感性教育教学只能够产生一定的表象认识,学生想要掌握知识,还必须要对大量直观材料进行概括和提升,将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在特殊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必须要注重把抽象性和直观性这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特殊教育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2.坚持艺术性、技术性及科学性相结合原则

在特殊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主要是重新组织已有材料,利用已有材料建设相应的素材库以及制作教学软件,这些素材库和教学软件是对教学信息进行存储、记录以及传输的载体,根据教学大纲进行编制,并且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在特殊教育教学活动中,对特殊教育教学效果进行检验的基础就是科学性,而保障特殊教育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最为重要的条件就是技术性,艺术性为技术性以及科学性提供服务。因此,艺术性、技术性以及科学性这三者的有机结合,能够使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在特殊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强大作用,体现无穷魅力。比如网络教学,网络教学是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中应用最为年轻的技术,在特殊教育领域中同样如此,特殊教育应注重应用互联网,发挥互联网的优点,使特殊教育的受教育者摆脱空间以及时间这二者的限制,对特殊需求者进行帮助和鼓励,使其能够更好地回归到主流社会中。

二、在特殊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对策

1.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在特殊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育领域中教师要因材施教,而在特殊教育过程中,更要根据每名学生的真实情况开展教学。例如针对听力残疾学生,教师要通过信息技术来多为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图片、生动有趣的动画,表现真实场景和情感的影音文件等,将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以及重点真实、、形象地表现出来。在特殊教育过程中,对于那些不能够用语言(手语)清楚表达但又是教学重点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软件来表述。在特殊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是补偿性原则的根本体现。

2.把握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尺度

在特殊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进行充分的利用,不仅能够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更可以从本质上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任何事情都需要尺度来控制,过犹不及,教师不能够过分依赖信息技术,更不能任何教学活动都单纯运用信息技术。不仅不能突出教学重点,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以及逆反心理,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更使多媒体技术在特殊教育过程中的价值丧失了。因此,在特殊教育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必须要把握好尺度,适时、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使特殊教育课堂更加形象化、生动化。

作者:张丽影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特殊教育中心

特殊教育论文:学校职业教育与特殊教育论文

一、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现状

1.课程设置比较单一

虽然有些特殊教育学校设置了很多的职业教育实践场地和教室,还有很多科目的教学实践实验,但是近年来,特殊教育学校仅开设了面点课程以及烹饪课程,因为没有聘请到合适的面点教师,面点课程一直处于停止开课状态。在烹饪课程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定不同的教育教学目标,这一做法是值得肯定的,虽然班级人员较多,但教学秩序和授课过程很好,说明该校的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比较高,能够将教学内容很好地完成。有些特殊教育学校在开设职业教育课程的时候,其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没有趣味性和丰富性。在对这些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进行走访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很多学生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在寝室或者单位等场所中,学生并不擅长与领导或者同事沟通,因此常常会产生矛盾,导致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出现这些问题,原因就在于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比较单一,对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交往能力以及集体意识都没有进行有效的培养。

2.与社会脱轨

在对一些特殊教育学校进行调查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很多学校都没有设置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职业教育一直都是以教师讲授的形式开展,即便有些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实践活动,也仅仅是让学生在学校或者家庭中进行实践。在学生学习课程中,学校并没有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去实战演习,职业教育的教师和学生都在学校和家庭的圈子中学习和生活,很少与外界发生联系,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师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知识,更不利于学生开阔眼界,不利于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二、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对策

1.特殊教育学校要注重职业教育课程的多层次和多元化

在特殊教育学校领导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特点,将学生归类,为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课程,可以采用选修课程的形式来对每名学生的职业教育课程进行确定。与此同时,还要对学生开展调查,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归类,多为学生设置他们感兴趣的课程,丰富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使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能够同时学习两个专业,这样他们便可以掌握两项技能。家长和教师还要及时沟通与合作,根据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兴趣和意愿,来选择他们想要选修的课程和内容。这样不仅满足了每一名学生的需求,避免学生兴趣不同和能力不同给职业教育教师带来的困难和压力,同时还可以提升职业教育的效果。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特殊教育学校不应该将学生顺利毕业作为根本目标,必须要将学生发展放在首位,在充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之下,更加注重学生其他知识的学习及其他能力的培养。

2.特殊教育学校要加强联系和交流

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打开学校的校门,突破地域的限制,汲取国内和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方法以及理念,使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自己所学的职业技术,坚持不懈地完善自我的人格,提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可以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而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教师,通常都是特殊教育专业以及师范类专业毕业的科班生,由此导致教师社会实践经验比较少,大多数教师都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便走上了教学岗位。因此,特殊教育学校要组织职业教育专业的任课教师来讲授职业教育课程,并且鼓励教师深入基层去了解、去学习、去掌握,到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到适合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授课方法,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使学生的课堂能够与社会更贴近。除此之外,特殊教育学校还要积极联系残疾人毕业生或相关的技术人才到特殊教育学校进行讲学和示范,使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到这一门技术的要点和亮点,鼓励学生总结自身的经验,取长补短,对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教师在实践方面的欠缺进行弥补。,特殊教育学校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安排学生到工厂或者其他单位进行实习,鼓励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换成为实践经验,将职业技能很好地运用到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去,使学生能够勇于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作者:郭永妍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特殊教育中心

特殊教育论文:肢体残疾学生特殊教育论文

1缺失对策之特殊学习平台基本功能构建

1.1用户登录

页面上方是用户登录的标识和上下左右四个方向键,中间是用户验证以及一个文本字段框,右下方是用户注册按钮。用户在键盘上按上下左右方向键的时候,页面上的上下左右方向键会相对应的加深颜色,以表示出用户当前所按的键。在用户登录页面,光标会自动在用户验证文本框闪烁,用户可直接输入用户名。当用户名输入完毕后,光标闪动3秒,系统进行用户验证,如果输入的用户名正确,则进入下一页面;如果输入错误,系统提示“用户名错误,请重新输入”,已输入的内容自动清除,光标在起始位置闪烁。当连续输错用户名3次时,系统自动弹出对话框“请重新注册用户名”,3秒后跳转到注册页面。

1.2用户注册

页面上方是用户注册的标识和上下左右四个方向键,中间是用户名以及一个文本字段框。由登录页面跳转到此页面,光标自动在用户名文本段框闪烁,用户可以直接输入用户名。注册的用户名由上、下、左、右和空格键组成,且字符不能超过10个。系统在验证用户名通过后,弹出提示框“注册成功”后返回登陆页面;如果失败,弹出提示框“用户名已经存在”,已输入的内容自动清除,光标在起始位置闪烁。如果要返回上一页面,连续按上方向键两次实现。

2缺失对策之特殊学习平台详细功能构建

2.1知识训练

由知识训练页面跳转到此页面,用户可以用上下左右方向键进行答题,答题完毕,系统自动将本题的答案及讲解显示在本题的后面。按下方向键,系统自动弹出的正确答案及讲解提示框会消失,接下来就可以进行下一题的作答。用户答完所有的题目,系统将自动提交本套试题,10秒后给出该用户练习本套试题的分数,3秒后系统会自动返回上一页面。错误的题目被加入中学生的错题库。如果要返回上一页面,连续按上方向键两次实现。

2.2听力训练

由听力训练页面跳转到此页面,系统自动播放听力训练的及时题听力内容。本系统将按一次快退键的快退时间设置为5秒,按一次快进键的快进时间设置为5秒,按一次空格键设置为播放或暂停。按一次上方向键即上一题键,播放上一个题目的听力训练内容。按一次下方向键即下一题键,播放下一个题目的听力训练内容。听力内容播放完毕后,上下左右方向键由原来依次对应的上一题、下一题、快退、快进功能变成A、C、D、B功能,此时用户就可以对本题作答,选择的答案会附在本题的后面。如果要返回上一页面,连续按上方向键两次实现。

2.3强化记忆

强化记忆页面跳转到此页面,系统自动给出10个单词,自动选择及时个单词,以10个单词为一页。用户看完及时单词,按下方向键即下一个键,系将本单词的中文意思显示在本单词的后面,3秒后跳转到下一个单词的记忆。如果要返回上一页面,连续按上方向键两次实现。

2.4知识纠错

如果用户在该题库中对某一题连续做对两次,系统会自动将该题从本题库中删除,转到错三次以下的题目题库中。如用户不想对该题进行作答,可按左右方向键跳转到上一题或下一题;如用户想退出本题库,可按上方向键返回上一页面;如用户要进行答题,可按下方向键即答题按钮,此时上方向键变成A,右方向键变成B,下方向键变成C,左方向键变成D。系统会在题目序号的上方给出该题目已经做错的次数,做错的次数用红色标注,如果用户选择D答案,则D答案会以灰色为底色紧跟着题目显示在题目的后面。用户在按右方向键即下一题功能键进入下一题作答前,系统提示该题已经进入错三次以上题目的题库中。如果要返回上一页面,连续按上方向键两次实现。

2.5视频资源

本系统将按一次快退键的快退时间设置为20秒,按一次快进键的快进时间设置为10秒,按一次空格键设置为播放或暂停,连续按两次空格键设置为全屏播放或退出全屏播放。用户按一次上方向键即上一集键,播放上一个的视频内容;按一次下方向键即下一键,播放下一个视频内容。用户长按左方向键,左方向键变成调节音量减小的键;长按右方向键,右方向键变成调节音量增大的键系统自动从上一次播放该视频停止的地方播放。

3结论

在知识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科学素养指标中的重要部分。对于每个人来说,掌握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才能已经成为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的必要项目之一。每个人在接受这种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机会都是平等的,不论是健康的还是带有残疾的。由于残疾人士的特殊性,更应将资源倾向他们,让他们能更好的接受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本文研究中学生特殊教育信息素养在肢体残疾的学生中的缺失对策,试图用一些不同于常人使用的符合残疾学生使用习惯的方法或功能来弥补和完善现代信息技术素养在残疾人群中的不足。本文结合实际教学和肢体残疾学生的身体特点,详细解析了符合肢体残疾学生使用的特殊学习平台的特殊功能,让肢体残疾的学生能像正常学生那样浏览学习平台中的网页,通过学习平台进行学习和娱乐。

作者:王波 陶佰睿 杜晓昕 张吉武 吕丹 金晓丹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计算中心 齐齐哈尔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 齐齐哈尔大学教育与传媒学院 齐齐哈尔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特殊教育论文:教师职业倦怠特殊教育论文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被试来自黑龙江省12个地市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161人,其中男教师33人,女教师128人,回收有效问卷152份,回收率为94.40%。调查过程中对绥化市特殊教育学校和绥化市私立特殊教育机构4名教师进行个别访谈,以了解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

(二)研究工具。

采用东北师范大学刘晓明教授修订的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量表分两部分,及时部分为人口学统计量,第二部分为职业倦怠测验。职业倦怠测验共22题,包括三个分量表,分别是:情绪衰竭(1~8)、低个人成就感(9~16)、非人性化(17~22)。量表采用五点计分法,从“从未如此”到“总是如此”分别计1~5分,其中9~16为反向计分。如果得分越高,表明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在本研究中,整个职业倦怠问卷的Alpha系数为0.863,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和人格解体三个维度的Alpha系数分别为0.773,0.884,0.753。

(三)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处理,所用统计方法为T检验和方差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总体状况。

研究显示,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达到中等水平,其中职业倦怠总均分(2.37±0.55)、情绪衰竭(2.94±0.66)、非人性化(2.47±0.81)三个维度得分较高,表现为中等程度的职业倦怠,而在低成就感(1.74±0.61)方面得分相对较低,为轻度倦怠水平。从因子分上看,特殊教育教师的情绪衰竭最严重,其次是非人性化,而低成就感表现不明显。

(二)特殊教育教师在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教龄等方面职业倦怠的差异状况。

研究显示,职业倦怠总均分平均数及标准差男教师为2.47±0.57,女教师为2.36±0.54,情绪衰竭因子男教师为2.85±0.65,女教师为2.96±0.67,低成就感因子男教师为2.03±0.71,女教师为1.68±0.58,非人性化因子男教师为2.53±0.94,女教师为2.46±0.79。经过T检验,发现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总分及各因子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也就是说,男女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没有性别差异。在年龄变量中,不同年龄阶段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存在显著差异,(F=1.589,P<0.05),但并非所有因子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差异显著的是低成就感因子。其平均数和标准差如下:30岁以下教师为1.81±0.83,30~40岁教师为1.82±0.58,40~50岁教师为1.46±0.54,50岁以上教师为1.68±0.97;经过LSD多重比较发现,30~40岁教师与40~50岁教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30~40岁教师的低成就感更强烈,也就是说这一年龄段教师在教学中体验到的教学成就感低于其它年龄段教师。在学历和职称这两个变量中,经过F检验发现,不同学历和职称教师之间的职业倦怠程度无论是总分还是因子分都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预示着不同学历和职称的教师之间职业倦怠程度没有区别,这两个变量不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在教龄变量中,各类型教师之间职业倦怠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情绪衰竭(F=2.366,P<0.05)、非人性化(F=2.104,P<0.05)和职业倦怠总分(F=2.529,P<0.05)差异明显。事后的LSD检验发现,教龄在4~10年的教师与20年以上教龄教师之间在情绪衰竭维度上达到显著差异,其中教龄在4~10年的教师情绪衰竭因子分为3.19,达到重度情绪衰竭状态。在非人性化维度上,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与教龄在3年以内和教龄在4~10年教师之间差异显著。教龄为20年以上教师的非人性化程度明显低于后两类教师。在职业倦怠总均分上,不同教龄教师虽然都没有达到严重职业倦怠程度,但他们之间的差异却十分显著。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明显要比教龄在3年以内的教师程度轻。

三、结果分析及研究结论

(一)黑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总体状况。

本研究显示,黑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达到中等。从职业倦怠总均分和各因子分来看,都没有达到严重职业倦怠的程度。这一结果与郭露露(2008)研究比较一致。教师存在职业倦怠问题已经得到众多研究者的证实,包括特殊教育教师在内,他们的职业倦怠程度如何,研究结论千差万别。从本研究来看,黑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并没有预期那样存在严重职业倦怠。本研究所选择的研究对象大部分为公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私立特殊教育学校人数较少。限于人数原因,本研究并没有对公立学校与公立学校进行对比研究。在与特殊教育教师访谈中也发现,公立学校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倦怠状况并没有想象那样严重。访谈中发现,黑龙江省大部分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人数并不多,教师的工作量也不大,由于特殊教育学校没有升学压力,很多学校教学管理相对松散,对教师的要求也不高,教师也没有强烈的离职意愿。而私立教育机构教师的倦怠程度相对要严重些。在对黑龙江省绥化市某私立特殊教育机构进行调查发现,教师的离职意愿比较强烈。机构负责人介绍,近几年辞职人数比较多,教师频繁更换。私立特殊教育机构的工作环境较差,教师的工作量也比较大,而且对教师的要求比较严格。许多特殊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因此教师除日常教学之外,还要负责照料儿童生活。一些教师谈到“工作24小时经常身心疲惫”,而且每周只有24小时休息时间。个别教师谈到“每逢周一非常不想上班”,但为了这份工作,又不得不去,存在严重职业倦怠。

(二)特殊教育教师的性别、学历、职称与职业倦怠。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不同的研究者得出的结论不一致。本研究显示,男女教师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论与郭露露(2008)、王乐(2009)等研究比较一致,而与王玲凤(2010)的研究不一致。分析其原因,既可能与样本的差异有关,也可能与所使用的测量工具有关。王玲凤采用Maslach的职业倦怠量表进行研究,认为女性比男性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均更严重。众多研究者对Maslach的职业倦怠量表进行修订,所采用的计分方法也有变化,有采用5级计分,也有采用7级计分。关于职称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本研究显示,不同职称教师之间的职业倦怠因子分和总分都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情绪衰竭因子中,中级及以下职称教师得分较高,并且得分彼此接近,高级职称得分相对较低,但差异程度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学历与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否存在关系?已有的研究结果也不一致。众多研究者把特殊教育教师学历分为中专及以下、大专、本科及以上三个层次。尽管一些研究者认为,不同学历的特殊教师职业倦怠总分及因子分都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差异的类型明显不一致。本研究显示,不同学历特殊教育教师之间的职业倦怠总分及因子分虽然存在差异,但差异并不显著。这一结论与其它研究者不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与黑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的学历构成有较大关系。调查也发现,目前黑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中高中或中专学历教师所占比例较小,许多教师工作后通过自学考试或函授学习等都已获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而学历提高与他们在特殊教育领域的知识技能的提高关系不大,许多教师的学历并非是经过特殊教育专业学习而得到的,大部分专科或本科学历也并非及时学历。本次研究的有效样本共152人,中专或高中以下学历教师仅有11人,人数明显偏少,因此统计结果并没有支持学历差异使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水平存在差异的假设。

(三)特殊教育教师的年龄和教龄与职业倦怠。

由于年龄与教龄因素具有关联性,研究者多以教龄作为变量来探讨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者一致认为,特殊教育教师的教龄不同,其职业倦怠水平会有显著差异。但也有研究认为,不同年龄和教龄的教师职业倦怠差异并不显著。本研究也显示,不同教龄的教师其情绪衰竭、低成就感、非人性化及职业倦怠总均分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教龄在4~10年的教师情绪衰竭最严重,这一结论与有些研究比较一致。在教师的职业倦怠中,情绪衰竭被认为是教师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因此分析这一因子对了解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教龄在4~10年左右的教师在情绪衰竭这一维度上得分较高,与其它类型教师有显著差异。有些研究者对这一阶段教师也进行了分析。这一时期是一个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该年龄阶段教师正处于成家、育儿的重要阶段,家庭的重担、工作的压力使他们疲于奔命,没有更多时间来补充、更新知识。与其他行业相比,特殊教育教师收入不高,其工作往往不被社会认可,社会地位低,心理压力也比较大,因此这一年龄阶段教师最易产生知识和技能的枯竭感和工作的挫败感,是职业倦怠的高发阶段。本研究也显示,特殊教育教师的非人性化及职业倦怠总分,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得分低,与教龄在10年以内的教师差异显著。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其年龄因素有关系。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其生理年龄一般在50岁左右,这一年龄阶段的教师往往对工作没有初入职或教龄在10年以内的教师对工作的激情,有些教师或面临即将退休,生活的经验和阅历使他们的心态相对比较平和,很多事情能够很好地应付处理,所面临的压力也不大,因此这也是这方面得分较低的原因。另外,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所调查的私立特殊教育学校数量较少,样本来源主要以公立学校教师为主,因此没有对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进行对比研究。虽然在访谈中已显示二者有差异,但没有进行统计分析,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研究结论。

黑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但职业倦怠程度整体并不严重,其中情绪衰竭状态达到中等程度,应引起足够重视。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在性别、职称和学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在年龄和教龄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中30~40岁的中青年教师在低成就感和情绪衰竭程度上明显高于其它年龄阶段,对这部分教师应该给予足够关注。

作者:刘佰桥 赵华兰 单位:绥化学院教育学院

特殊教育论文:资源班特殊教育论文

一、规范运作,科学安置

(一)发现“特需生”。

该项工作由各个教学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负责。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观察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业成绩等,列出明显异常的学生名单上报学校教务处。

(二)进行专业测评。

经过1学年的观察,在一年级期末教务处召集疑似“特需生”家长开会,向学生家长说明该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的异常表现,说明这些异常表现可能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家长自愿为原则,由家长带孩子到专业测评机构进行专业测量评定,确定是否需要接受特殊教育服务。

(三)确定服务类型。

学生经过专业测量评定,在新学期开学前夕,再次召开家长会,向学生家长介绍特殊教育的目的、意义以及对这些孩子的三种服务安置方式:1.进入本市特殊教育学校;2.进入本校的特殊教育班;3.在本校进行随班就读。由家长填写申请表,经教务处审核,按照学生的特殊需要程度,确定其接受哪种特殊教育服务。特殊教育资源班成立之后,每学期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特需生”家长甚至普通班学生家长来校听课,观看、参与学生活动,用事实阐述我校特殊教育的理念、现状,改变家长的错误观念。

二、量身定制,合理安排

“特需生”身心发展、认知理解不同于普通学生,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必须量身定制,不但满足他们一般性的学习需求,更需满足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个别化教育需求。一般性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选用普通班相应年级的教材,根据学生情况,有选择地分层教学。适应性课程。包括生活适应和劳动技能,根据学生情况,自编教材或者选用普通班相应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劳动技术教材。康复性课程。包括康复训练、艺术休闲、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中,结合我校的特色———国际生态学校和校本特色课程“麦秸工艺”,开设“剪贴工艺”“卷纸工艺”,为学生将来接触麦秸工艺打下基础。另外开设“折纸“”泥工”“编织“”串珠”等校本课程,激发学生多方面兴趣,训练动手能力,培养特长,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养成良好的习惯。怎么落实这些课程呢?基于我校实际情况,教务处整合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安排,将教学组织形式分为以下4种。特殊教育班集体教学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语文和数学两门学科在特殊教育班由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特点按课堂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特殊教育班学习和普通教学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四门学科,按照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编入不同年级的普通教学班学习。特殊教育班集体教学与分层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生活适应和劳动技能两门课在特殊教育班集中上课,按照学生的能力进行分层教学。特殊教育班小组训练的方式。康复性课程(包括康复训练、艺术休闲、校本课程)采取小组教学的形式进行教学训练。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适合每个“特需生”发展的“走班制”“个别化“”合作式“”一体化”的教育训练方式。

三、普特融合,和谐共生

特教资源班的学生不仅在部分课上与普通班的同学融合,而且参加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如艺术节、科技节、校运动会、社会实践活动等,体验参与的乐趣,体会生活的丰富,发现自己隐藏的能力。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特需生”养成了良好的文明礼仪,与人相处和交往时将减少失败的挫折,增添与他人交往的信心;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表达情感、需求、想法的方式,能够进行正确有效的表达;在需要互帮互助共同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养成协同合作、积极沟通的能力。普特融合促进了“特需生”社会化发展。特殊教育班学习和普通教学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普通班的学生成了“特需生”的学习伙伴;交往过程中,“特需生”学会了遵守规则、承担责任、完成任务;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满足了他们团体归属感的需要,发展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班级建设,促进发展

目前我校特殊教育班有11个程度不一的智障儿童,在班级建设过程中,我们越过他们弱势的智能领域,注重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注重他们的健康成长、长远发展,注重弥补其弱势智能领域,注重形成强弱互补,协调发展。

(一)制定学生能够理解的管理体系

针对班级内学生的特殊性,我们把“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作为共同目标,制定学生能够理解的管理体系,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学会管理自己、教育自己。

1.彩色卡片

教室里设有表现墙,上面贴有学生的照片,照片旁边是状态栏,照片下面有一个口袋,里面盛放着表示学生状态的彩色卡片:表现良好是淡蓝色“笑脸”,违纪一次是淡黄色“哭脸”,违纪两次是深黄色“哭脸”,违纪三次后是橙色“哭脸”,违纪四次是红色“哭脸”,行为有所改善是淡绿色“笑脸”,再有进步时是深绿色“笑脸”,表现出色是粉红色“笑脸”。每次更换时让学生说出具体事件,教师则在笔记本上记下。每天放学时奖励那些24小时都没有换过卡片或表现出色的孩子,对于有行为问题的孩子,则将该学生当天卡片的颜色及更换次数反馈给家长,与家长合作进行行为矫正。这种行为监控的图解方法体系,能让学生对自己当天的表现一目了然,培养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纠错的能力。

2.数字卡片

为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形成合力,对一些有行为问题的“特需生”使用数字卡。数字记录了孩子当天在学校遵守纪律和完成老师要求的表现情况。如,数字“5”表示表现非常好、非常棒的24小时;数字“4”表示今天表现很好;数字“3”表示今天表现一般;数字“2”表示今天我们有些麻烦;数字“1”表示度过了非常艰难的24小时。每天放学,请学生将数字卡片带回去交给自己的父母,父母则根据孩子的表现对学生进行鼓励。在一定时间内累积达到一定要求,可以满足孩子的一个愿望。通过学生能够理解的处罚体系,让学生学会约束自己,同时再加上教师日常正向行为的支持、强化,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减少行为问题。

(二)建设不受约束的“有准备的学习环境”

1.自由的环境

“合乎科学的教育,其基本原则是使儿童获得自由,也就是把儿童从妨碍其身心和谐发展的障碍中解放出来。”在教室里,我们摆放了许多橱柜,里面放置有为每个学生配的工具箱,将平时学习、劳动时要用的工具放在里面,供学生随时取用。有供学生随时可以拿到的学习材料、操作材料;有供学生阅读的绘本、画报、图书;还有供学生进行活动的桌面游戏器材、体育器材等,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发展其学习自主性,从而促进其智力、能力的发展。

2.有秩序的环境

教室并不是毫无原则性的自由场所,相反是有规则、纪律和秩序性的。在教室里,怎样坐、站、走,怎么样使用工具,怎样阅读书籍,怎样请求帮助等等,都可以制定成规章制度条文张贴在教室里,同时可经常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规章制度,培养他们的秩序感。

3.社会性的环境

学生是教室的主人,他们需要自己负责教室的整理、清洁,照顾种植的花草,通过这些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教室中的器材一般每样只有一个,一个学生正在使用时,其他同学必须等他用完后,才能接着使用。这将有效培养重要的社会特质———等待、尊重与分享。

4.文化环境

儿童天生具有“吸收”文化的能力。利用班级文化环境的布置扩充教育内容、创造教育气氛,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还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五、搭建平台,形成合力

家长的教育态度影响“特需生”的成长过程。不当的家庭教育甚至会造成孩子终身的遗憾。我们将特殊教育资源班建成“特需生”家长的服务站,努力提高家校沟通的有效性。

(一)设置接待家长来访、咨询的工作室

家长的心理是复杂的。一方面怕孩子被人看不起、被人欺负,因而矢口否认孩子存在问题;另一方面,内心又希望孩子的问题能得到改善,把希望寄托在学校的教育上。所以,他们总希望有机会和教师聊点什么,但是常常又因身边人太多而欲言又止。学校根据家长的需求,设置专门接待家长来访、咨询的工作室,让家长有一个向教师倾诉、咨询的地方。同时,特教教师通过倾听,了解到家长的需求、困惑、疑虑、不安,并以此作为特教工作开展的一个契入点。

(二)给予家长科学的家教方法

方式一:家长学校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家长半日活动,给家长作专题讲座。帮助家长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困难,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帮助自己的孩子。方式二:QQ群在QQ群中,上传学生学习、活动的照片,分享学生的成长过程;组织家长讨论家庭教育中的一些棘手问题,群策群力;分享传授科学教育方法、育儿经验的文章,给家长正确的育儿导向。

(三)建立互助的教育合力

在“特需生”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和教师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有着共同目标,因此必须密切联系,形成互助的教育合力。走进学生的家庭实地家访,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与家长交流,让孩子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喜爱,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关心,有效拉近彼此的距离。形式多样的联系卡,有表示学生在校表现好坏的颜色卡、有表示学生进步的表扬卡、有鼓励受到表扬的祝贺卡、也有请求家长协助的求救卡……小小的卡片让家校联系更加紧密。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密切孩子与父母的联系,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也是教师和家长交流的好时机。

六、积极沟通,拓展渠道

为了让“特需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学习服务社会,学校积极搭建社会教育网络,为“特需生”创造实践基地,拓宽其受教育的渠道。针对特殊教育资源班的情况,成立特殊教育资源班三结合辅助德育志愿者协会,目前协会成员有苏州“智善”社团、市残联、市义工联、太仓市城厢镇七彩公益爱心花社、社会热心人士、家长义工等。江苏省苏州“智善”社团是由一群在校初、高中生组成的社团。与社团的这群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活动、游戏,是孩子们很好的社会性交往练习。城厢镇计生科刘艳琴科长和七彩公益爱心花社的爷爷奶奶们是班中的常客,每逢节日,他们都会来看望班中的孩子,和孩子们互动。在市残联的牵线搭桥下,市义工联、社会热心人士也为我班的贫困学生进行捐资助学活动。三结合辅助德育志愿者协会的成立,为学生创造了更为开阔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接触到了更多的人。每次活动,孩子们都很开心、很兴奋;每次活动结束,孩子们也会在客人们的赞扬声、鼓励声中,变得更加自信。在“特需生”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坚信“每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立足学校,协助家庭,携手社会,让完整的教育形成阳光雨露洒向每个“特需生”,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基。

作者:顾建红 单位: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第四小学

特殊教育论文:学校文化建设特殊教育论文

一、学校文化元素的提炼与优化

(一)给学校文化元素以延续与展望

学校文化元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延续、逐渐淘汰或得到更新。因此,我们要对已有的学校文化元素进行筛选,从中找出具有旺盛生命力、能激发师生情感的部分,加以整理,剔除杂质,赋予其新的内涵。同时,要结合学校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根据学校文化传承的脉络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不断挖掘学校文化所蕴含的新元素,使学校文化得以推陈出新。和健听学生一样,聋生也是社会有用之才。为了让大家明确这一点,学校特意在新校区的一角放置了一块“隐秀石”,寓意是每个聋生身上都隐藏着独特的禀赋和才华,总有24小时他们会脱颖而出。这“隐秀石”便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元素。

(二)将学校文化元素进行合理整合

学校文化元素分散在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就其广义来讲,包括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物质、精神财富,其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因此,我们要进行必要的选择、整合和优化。教师人际关系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学校文化元素。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人际关系一般比较单纯,但由于学校长期处在与兄弟学校接触不多的半封闭状态,教师也会生出一些与管理思想、规章制度相悖的非主流意识,这样的意识甚至会主导部分教师的日常言行,以致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因此,要创设良好的教师人际关系,除了密切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的关系外,必须经常对教师进行正面的思想教育和引导,消除非主流思想和意识滋生、蔓延的土壤,同时还应建立起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积极向上的主流群体,以带动其他教师形成良性的人际交往关系。此外,要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及其保障机制,以免学校文化元素被不必要的人为因素制约和影响。

二、学校文化元素的植根与培育

(一)植根教师集体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许多教育意图的实现需依靠教师去实现,因此教师的感召力对学校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师个体成长过程中,教师集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师集体建设中,级部、学科组、工会组是重要形式。要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让其承担起学校文化建设的相应职责。自身制度建设是级部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头等大事。级部在日常管理中应依托学校的规章制度,制定切合自身特点的管理体系和方法。这对于凝聚级部内师生的思想意志,更好地贯彻上级行政部门下达的目标任务以及落实校园文化、形成级部文化、引导班级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传承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科组的职责。学科组可以通过学科教研、学科教学等形式,统一组内教师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文化,进而对教学产生影响。工会组要组织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寓教于乐的活动。工会组既能使教师个体形成较为稳固的小组集体,又能缓和级部在实施制度时产生的矛盾或教师个体间发生的冲突。因此,工会组文化是级部文化和学科组文化的必要补充。这样,通过多管齐下的教师集体建设,学校文化的各种元素必然会在教师身上得到很好的整合与体现,并使教师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

(二)植根学生集体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具有良好的班级舆论和能引导全员的班级公约、团结合作的任课教师团队、自主创意的教育活动以及良好的人际网络,这些也都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舆论是引导学生思想觉悟、形成学生集体意识的重要环境。各个班级将学校文化转化为自身正确的舆论,才能引导全体学生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因此,营造良好的班级舆论氛围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班级公约是全体班级成员(包括教师)在共同参与实践、共同设计未来、共同遭遇困惑的过程中,经过集思广益产生的以班级目标为核心的文化产品。它对每一个班级成员都具有言行的参考性和约束性,具有班级规范的作用。教师团队是以班主任为核心、全体任课教师参与的集体,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担负着指导和引领的作用。班主任应根据学校总要求,结合班级学生和任课教师的实际情况,在与任课教师共同商议的基础上,制定教师团队目标;任课教师则应在自身教育教学活动中配合班主任将班级公约所确定的教育目标具体化,为班主任完善教育教学目标出谋划策,不断改进教育教学,从而引领班级文化的形成。学生自主创意的教育活动是班级文化的重要元素。每个学生都可在教育活动的初始阶段提出自己的创意和设想,班主任或班干部汇聚大家的智慧,设计和确定班级教育活动方案。在活动开展的某一时段,仍可让学生根据活动需要修改和完善既定方案,充实内容,改良形式,使之更适合学生特定的生理心理需求。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要纽带。它能使班级成员逐渐生发出向心力,使之团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对班级文化的后续建设会产生重大影响。

(三)植根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任,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就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现状而言,知识的校本化、属地化是较好的做法。知识的校本化,是由各校按自身特点编撰适合学生学习的教育教学文本,用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以让学生了解学校及周边地区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有志有为师生的事迹。而知识的属地化,是指由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收集所属区域的经济、文化、历史等资料,汇编教材,用于属地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从而使所属地区特有的文化积淀得到开发和应用,并通过课堂形式逐渐渗透进学生心中。此外,各种散落性文化资源的发掘、搜集、整理与归类,也是学校文化建设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工程。

(四)植根学生社团

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功能,以使学校成为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处所。学生社团主要包括文学社、科技组、体育艺术团等,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阵地,对调节学生课业生活、补充课堂教学遗漏、培养学生课余兴趣爱好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应对学校文化建设的作用和价值有更清晰的认识,甚至有一定的自主设想和自我设计,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投身学校文化建设,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和生活能力。

作者:谢骏 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特殊教育学校

特殊教育论文:聋人大学生资助体系下特殊教育论文

一、经济困难聋生资助体系的现状

及时,各级贫困大学生资助,用于奖励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聋人大学生,既有政府设立的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也有学校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联合设立的各种专项奖学金。南京特教学院对经济困难聋生比较多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渠道,面向国家、政府及社会各界积极募集各类资助金10余项,例如南京特教学院学业奖学金和学生校外竞赛奖励、家庭困难学生临时伙食补贴、省教育厅第8党支部资助聋人大学生活动、陶欣伯助学金、成鹏飞奖学金等。但是,总体而言,除国家奖助学金外,其他形式的资助金种类少且不稳定,资助人数占经济困难学生总数的比例偏低。

第二,助学贷款,主要是指学校或金融部门针对在校期间经济较为困难的学生实行的免息或减息助学贷款。南京特教学院现行的助学贷款主要是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资助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借款学生通过学校向银行申请贷款,毕业后分期偿还。南京特教学院自2008年起开始实施聋人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作为国家助学贷款的一个重要补充来实行,学生和家长在各县(市、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交生源地贷款申请,共同承担还款责任。

,为了保障刚刚考取高校的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南京特教学院开通了“绿色通道”,对已被录取入学的经济困难新生,一律先报到注册,学费问题可以申请缓交或依家庭情况申请各种奖助学金、贷款或勤工俭学。根据2014年江苏省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自2014年秋季起,对新入学的残疾大学生,免收学费并逐步免除住宿费,此举惠及每一位来江苏读大学的聋人大学生。

二、经济困难聋生资助的问题

虽然南京特教学院逐步建立起来的资助体系在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薄弱的环节:

1、经济困难聋生的认定

目前,国家和各省市以及各高校区分经济困难学生都有自己的标准,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很大的难度,南京特教学院也不例外。笔者在多年的聋人大学生管理工作实际中了解到,由于多数聋人大学生的家庭收入和个人消费状况无法统计、某些地区的经济贫困证明把关不严、容易出具,导致高校学生工作相关部门常常无法认定经济困难学生的等级。现实中常常有一些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聋人大学生也通过家庭关系开具贫困证明以申请资助,造成有限的助学资源并未落实到真正困难的聋人大学生身上。有时,还有部分经济困难聋人大学生出于各种原因无法开具贫困证明,或者不愿别人知道自己的困难、不愿接受公开的资助。这些原因直接影响了助困工作的深入开展。

2、国家助学贷款发展缓慢

国家助学贷款本应是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学杂费问题的最主要手段。近年来虽然有不少经济困难的聋人大学生通过助学贷款顺利地完成了学业,但这项工作进展很慢。这主要是因为缺乏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违约成本很低,这很容易导致聋人大学生的低信用。另外,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设计本身也有一些缺陷:助学贷款实质上是一种政策性任务,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却被置入讲求效益的商业运作轨道;贷款偿还制度设计不现实,贷款偿还期限短,还款占还款人收入比重过高,聋人毕业生在职场上竞争力弱、收入偏低、还款压力过大;经济困难的聋人学生借款毕业后工作变动通常比较频繁,常常会失去联系,对此相关部门尚无有效监控措施,这很容易导致贷款催讨无门。

3、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

社会上的企业和个人也可以为经济困难聋人大学生提供资助或勤工助学岗位,这本应是资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贫困聋人大学生问题又是一个社会性问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参与。但是出于各种原因,我国社会团体或个人捐资助学始终不成气候,也缺乏通畅的社会捐资渠道。

4、勤工助学机会较少

勤工助学活动作为一种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方式之一,一开始很受聋人大学生的欢迎。但是,目前各高校的勤工助学岗位大多设置在校内,学校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安排一些贫困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图书馆或办公室的助理工作并发放一定报酬。但是,学校设定的勤工助学岗大多对交流有着较高的要求,聋人大学生由于沟通障碍原因往往无法胜任。

三、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聋人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取得了不少的进展,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建议在对经济困难学生科学认定的前提下,加强教育;其次大力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开展,还要完善大学生个人信用制度;第三,鼓励与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监督经济困难聋人大学生的资助工作;,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开发出一些适合聋人大学生的勤工助学岗位。

作者:任媛媛 单位: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特殊教育论文:师资培训特殊教育论文

一、传统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特点

1.培训内容的同质化

首先,不同参训者培训内容的同质化。参训特教教师接受无区别无针对性培训,即不区分专业出身、不区分学校类别(聋、哑、智等),集中授课,讲授同样的内容。其次,不同培训班次培训内容的同质化。培训经常由不同级别的部门组织,但是培训的内容却互相重复。

2.培训缺乏实效性

一方面,培训内容的同质化致使特教教师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培训方法缺少灵活性,机械的讲授使参训特教教师处于被动地位,硬性接受新知识。参训者普遍感觉培训效果不佳。

二、翻转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课堂的可行性

翻转课堂,是通过颠倒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来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重新规划的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为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提供了新的路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可以运用翻转课堂的理念,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实现培训的翻转,把课堂培训扩展到网络,从被动接受式培训转变为主动的交流式培训。

1.翻转特教培训课堂的基础

(1)物质基础。

互联网时代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延伸到了网络,人们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学习。学校一般拥有机房,甚至为教师配备工作电脑。信息技术为翻转特殊师资培训提供了物质基础。

(2)知识基础。

翻转特殊教师培训课堂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和学习能力。首先,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普遍增强,有600多万中小学教师接受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约占应培人数的76%;其次,教师是知识型专业人员,自主学习能力较强;,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

(3)理念基础。

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育的主导者理应是学习的践行者。自2010年翻转教育理念传入我国,很多教师成为翻转课堂的施行人,他们理解翻转的理念及优势、劣势,为翻转特殊教师培训提供了理念基础。

2.翻转特教培训课堂的优势

(1)有利于参训特教教师自定步调式学习。

参训特教教师具有离散性特点,传统培训未重视这一问题,对参训者进行无区别的统一培训,致使培训效果不佳。让参训者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是翻转培训的核心理念之一,遵从了特教教师的离散性特点。参训特教教师可以在培训前通过网络观看培训者设计的视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步调;学习困惑可通过网络和专家或其他特教教师进行交流以解答;实践困境可提交给培训者作为培训的案例。

(2)有利于参训特教教师连续性学习。

传统的特教师资培训具有非持续的特点,影响了参训特教教师的学习效果。翻转特教培训课堂为参训特教教师提供了一个具有张力的平台。无论是参训前、参训中还是参训后,特教教师都可以与培训者、专家、其他特教教师进行交流,有利于参训特教教师的连续性学习。

(3)有利于参训特教教师建构式学习。

建构式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指导者帮助学生内化知识。传统的培训以讲授法为主,培训者主导课堂,参训者成为机械的知识接受者。翻转特教师资培训课堂有利于特教教师进行建构式学习。互动的个性化指导是翻转培训的另一个核心理念,强调以参训者为中心。在培训前、培训后参训者可以通过网络就学习问题向培训者、专家咨询,培训中可以当面与培训者、其他参训者交流。

(4)有利于参训特教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

特教教师参加培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用于教学实践,传统的培训实效性低,大部分教师无法学以致用。翻转特教师资培训可以帮助参训教师解决教学困境。培训前参训教师提交案例,参训中培训者会就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给予个别指导;参训特教教师可以在参训中与其他经验参训者进行交流;参训后培训者或专家对参训特教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指导。

三、翻转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模式的构建

1.培训前的活动

(1)培训者。

首先,整合培训材料。培训者应以调查为基础,分析研究参训者特点,组织适宜参训者学习的材料。培训材料应力求易懂性、科学性、实践性。其次,明确培训任务。为提高培训时效性,培训者应明确培训任务,避免参训者学习的盲目性。,组织互动式学习。参训者应利用网络组织学习者互动交流活动,一方面便于了解参训特教教师学习的盲点、难点;另一方面让参训特教教师互相探讨,各种观点相互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

(2)参训特教教师。

首先,观摩视频,学习理论知识。参训特教教师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材料,观看学习视频和资料,学习理论知识。其次,案例提交与思考。参训特教教师把现实中的案例提交给培训者,思考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再次,寻求指导。对于学习中遇到的疑惑应寻求培训者指导。

2.培训中的活动

(1)培训者。

首先,重点知识及疑难问题讲解。培训者在培训中首先对重点知识和疑难问题进行讲解,排除参训者因难点和困惑带来的学习焦虑情绪,引导其进入学习状态。其次,典型案例研讨与分析。培训者选择的案例应具有示范性、指导性,有助于参训者理解、掌握培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再次,小组讨论与个别指导。培训者应组织培训课堂的交流活动,引导参训者进行讨论式学习;对需要个别指导的参训者给予特别指导。

(2)参训特教教师。

首先,独立探索。参训特教教师应对培训内容进行独立探索,实现知识的内化。其次,互动交流。参训特教教师应利用培训课堂积极参与互动交流,主动向培训者和其他参训者讨教。

3.培训后的活动

(1)培训者。

首先,跟踪指导。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特教教师的教学具有专业性及复杂性的特点。培训者在培训后应对特教教师进行跟踪指导,帮助其提升实践能力。其次,评估。跟踪指导后,培训者应评估培训效果,检验培训的有效性。再次,反思。培训者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反思,调整不足之处,为以后的培训打下好的基础。

(2)参训特教教师。

首先,实践运用。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实践能力,参训特教教师应在实践中学会用培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反思。参训特教教师应对培训进行反思,寻找学习误区,在以后的学习中避免同类问题的出现。再次,网络研修,寻求在线指导。特教教师在培训结束后,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继续学习,对实践中的问题通过网络向培训者或专家寻求指导,实现学习的持续性。

作者:张欣 单位: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特殊教育论文:改革逻辑特殊教育论文

1人本价值与民生意义:特殊教育发展的转向及其依据

1.1党和国家对特殊教育政治决策的新认识

党和政府是特殊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决策主体。特殊教育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党和政府意志的一种表达。特殊教育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政治决策的认识定位。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作为指导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治纲领,是奠定特殊教育新认识的重要基础。十七大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要求“关心特殊教育”,并把它作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十八大则进一步强调教育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民生之利,要求“支持特殊教育”,且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表明,党和国家不再把特殊教育仅仅视为实现国家政治等利益的工具,而重视把特殊教育作为残疾人应享有的一项基本人权和民生福利,把残疾人的成长作为和谐社会建设和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强调特殊教育在实现残疾人民生改善和自身成长发展中的人本目的价值。这种新的认识和定位,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单纯注重国家利益和政治意志的工具本位、国家本位的特殊教育发展观,而转向人本价值与民生意义取向的目的本位、民生本位的特殊教育发展观,反映了党和国家对特殊教育之于残疾人人权性质的充分肯定,反映了党和国家对特殊教育之于残疾人人本价值和民生意义的高度认同,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时期发展特殊教育的科学认识和合理定位。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称“教育规划纲要”)再次强调了特殊教育在推动改善残疾人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的重要作用,指出“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并要求把特殊教育事业要纳入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这既表明了特殊教育的民生性质,也表明了特殊教育不是一个机构的“局部性事情”而是整个经济社会“全局性事业”的组成部分。2014年国务院转发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下称“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明确指出,“发展特殊教育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本为理念、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并提出“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的总体目标,表达了对残疾人人本价值和民生意义的教育关注。这些重大的政策表述,以的话语建构了特殊教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价值和意义,充分显示了特殊教育的人本价值与民生意义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以人为本”、建设“人本特教”成为引领特殊教育发展、乃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使命,关注残疾人教育公平、残疾人民生、残疾人权利、残疾人成长及其教育保障等成为特殊教育改革发展不可绕过的重要命题。

1.2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产生位移

特殊教育是社会实践活动,特殊教育发展变迁是社会需要和自身结构调整的结果。在改革开放初期及其以前相当长的时期内,基于经济社会的国情现实,特殊教育以解决“残疾人教育有无问题”和体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的意识形态问题,重视体现宏观的、国家主义至上的形式意义。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和利益相互交织,给特殊教育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其中,特殊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公平,以及特殊教育质量不高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农村残疾人教育不均衡、非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同区域及不同残疾人群体间教育不公平等成为影响教育公平和教育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以重度障碍残疾人教育为例,据资料表明,至2010年末我国共有2518万重度残疾人,占残疾人总数的29.6%;*但是他们的入学率极低。据中残联2010年度数据显示,仅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的未入学适龄障碍儿童就达101561人,占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总数的70.1%。**2014年国务院转发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开宗明义指出,“我国特殊教育整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农村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不高,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发展水平偏低,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有待改善,特殊教育教师和康复专业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水平有待提高”。这表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殊教育存在与发展的矛盾已由规模和数量扩张为特征的“普及-效率”矛盾转移到以公平和质量为特征的“普及—提高”并重的矛盾的新阶段,特别是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多重和重度障碍儿童教育、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满足残疾儿童特殊需要的个别化教育、残疾儿童转衔教育、教育与康复结合、与社区合作,等等。特殊教育公平和质量为特征的“普及—提高”矛盾是关涉残疾人教育质量的成长问题,也是关涉残疾人教育公平的社会问题。其中,如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所有残疾人,解决好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是一个以教育公平为主要特征的民生问题;如何让教育促进残疾人成长发展,实现他们平等参与社会,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是一个以教育质量为主要特征的人本意义问题。这揭示出特殊教育发展的新的阶段特征,也预示着对这些新的矛盾和问题的解决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特殊教育认识。由此,直接带来特殊教育向人本价值与民生意义的转向和定位,体现了新的历史时期,基于新矛盾、新问题等社会现实需要对特殊教育改革发展自身定位的结构调整。

1.3特殊教育要素结构的变化

特殊教育改革本质上是自身结构要素的重组和优化,而特殊教育要素依赖于社会现实条件。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直接带来特殊教育要素结构的变化,从而奠定了特殊教育向人本价值与民生意义转向的内部要素基础。这主要体现在投入、师资和生源三个方面。及时,在投入变化方面。随着整个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目标的实现,特殊教育在内的教育投入进入到“后4%投入”时代,特殊教育基本上获得较充足的财政投入保障。也就说,制约特殊教育发展的要素已发生了深刻变化,投入已不再是制约特殊教育发展的瓶颈,而投入怎么分配、如何提高效益、如何促进公平,以及投入之外的教育思想理念、技术方法等已成为“后4%投入”时代凸显的重要制约因素。以教育投入增长为特征的特殊教育发展将逐渐转轨为以公平分配为主要特征的体制建设和以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技术提高为特征的特殊教育内涵建设中来。其中,如何让残疾人获得公平品质的教育是一个核心问题。第二,在师资变化方面。随着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质量大面积提升和优化,已经为支持实施更精致、更专业、更微观的特殊教育奠定了一定师资基础;同时,特殊教育技术的进步、办学物质条件的改善,以及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这些都直接推动特殊教育发展逐渐步入了以人为本的精致化阶段。特别是在全纳教育理念的影响下,特殊教育政策决策和教育教学的实践都受到全纳教育的深刻影响,关注残疾人的价值和意义、关注残疾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注残疾人教育公平和质量,已经逐渐成为共识,为特殊教育向人本价值与民生意义转向奠定了重要基础。第三,生源变化方面。当前我国受教育人口正面临人口负增长率和低生育率,以及优生优育带来的人口素质提升,这些均给教育带来了深刻影响。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人口生育率和人口增长率呈不断下降趋势。其中0~14岁人口(占总量16.6%)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下降了6.29个百分点;同时,2006年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0~14岁残疾儿童所占残疾人比率也仅为4.66%,比1987年及时次抽样调查的15.8%降低11.14个百分点,锐减430.35万人。这表明我国特殊教育生源总量和适龄儿童增长率将面临持续下降的趋势。其中,中重度残疾人越来越成为特殊教育受教育人口的主流人群。这种受教育人口数量结构的变化必将带来特殊教育需求结构和特殊教育发展方式的深刻变化。在我国GDP和教育投入增长的情况下,推进特殊教育向精致化、质量化、化、均等化、以人为本的特殊教育发展转变已成为必然。

2综合改革:特殊教育改革的逻辑选择

矛盾问题和任务目标是改革的逻辑起点。有什么样的矛盾问题和什么样的任务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改革逻辑。特殊教育发展对人本价值与民生意义的定位,以及公平和质量为特征的“普及—提高”矛盾,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改革逻辑来支撑,这种改革逻辑就是综合改革。

2.1综合改革及其必要性

关于综合改革,最的设计源自于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化改革、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思路设计。这对特殊教育而言既是一个改革逻辑被动的政策植入,也是一个适应特殊教育新定位的主动逻辑跟进。因为,一方面,特殊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其改革自然属于教育综合改革的整体设计之中。另一方面,这也是与特殊教育新定位以及新的问题矛盾相适应的逻辑必然。一是从特殊教育发展的任务目标看,特殊教育发展向人本价值与民生意义的转向,揭示了特殊教育改革重心必然要以公平和质量为价值核心,既要面向增量改革,为改善残疾人教育提供充分的量的增长保障;又要面向存量改革,为解决既有矛盾、特别是体制束缚和制度缺陷提供合理路径。从特殊教育内外部关系看,特殊教育改革重心就是既面向特殊教育系统内部要素改革,促进特殊教育系统自身的制度优化、完善创新;又面向多学科知识及其工作者,以及政府、社会、学校的关系改革创新,促进特殊教育多部门、多主体的多元合作、多主体治理,形成良性互动和有效配合的机制,特别是与残疾人成长密切相关的卫生医疗、民政、社区和社团组织等部门的良性互动和有效配合。这表明了特殊教育改革所要面对的是一个错综交杂的制度问题,特别是部门间利益分配、权力交割和制度建制等问题是一个硬核。它与不同区域、部门或组织、个人在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内部要素结构上盘根交错相互嵌入,形成了一个既有利益和权力格局的“铜墙铁壁”。由于改革总是基于特定制度结构束缚之下的改革,特别是对稳定的价值追求往往会使改革回避“硬核”风险,这样仅凭某些局部改革也就难以破除改革的壁垒。譬如,不同部门对发展特殊教育的政绩考核、人事和财力配置、掌控权力的分配、组织协调和政策统整安排等的交织和束缚,使得对一些特殊教育问题的解决,往往停留于表面的、暂时性的矛盾缓解状态。因此,特别需要一种超越于任何局部改革或零散改革而追求逐步深入的综合改革思维,即要坚持一种综合改革的逻辑。二是从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问题矛盾性质看,特殊教育改革发展面对的“普及-提高”矛盾,实质上是一个以公平和质量为核心,以资源分配为重点,以发展方式转型为内涵的制度建设问题。这既涉及到残疾人成长的目的和意义,也涉及到资源分配的社会观念和特殊教育发展的自身价值定位。一方面,残疾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其获得有质量的、有意义的、公平的教育,实现改善民生和幸福,关涉到分配和再分配的问题,不可能依靠市场“经济人理性”或自发的道德良善来保障。特别是在上述指出的以公平和质量为特征的“普及-提高”矛盾的新阶段,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和教育普及相互交织,在问题解决的深层次内核上,构成了一个以体制机制为核心的制度建设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已不是单靠供给总量的增量改革所能解决。供给总量的增加适宜于效率的提高,但不能解决公平分配问题,更不能解决残疾人成长的意义问题。这充分表明了特殊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另一方面,特殊教育资源的分配作为差别原则为主的“补偿公平”,其正义性面临着许多人的质疑,如何在不同人群之间,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尚未充分发达,资源紧张,其它社会建设各种矛盾还很突出的情况下,特殊教育切实解决“普及-提高”的矛盾还需面对一个矛盾交织和利益再平衡的系统制度建设问题,特别需要深层次的以制度建设为中心的存量改革来保障。特殊教育改革应作为社会改革的拼图之一,予以整体设计。

2.2整体性改革、系统性调整和协同性治理:特殊教育综合改革的方法论特征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化改革和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设计,综合改革是一种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方法论。本文所指特殊教育综合改革,就是立足特殊教育发展人本价值与民生意义的定位,以及公平和质量为特征的“普及-提高”矛盾,按照整体性改革、系统性调整和协同性治理的思路方法,进行制度建构、完善和创新。它以促进组织变革与制度创新完善为主要手段,追求特殊教育改革的整体推进和深化。它具有以下方法论特征:

1)特殊教育综合改革是一种整体性改革。

在现代社会,特殊教育存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的宏结构系统。它一方面有机嵌入到社会结构中,是一个依赖于整个社会系统的开放结构;另一方面,其自身也有着一定的组织制度、活动方式和人群,以及较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是一个相对完整、稳定的学科领域。同时,构成特殊教育宏结构整体的部分之间,特别是特殊教育投入、师资和学生等要素之间,及其与社会之间、卫生部门等其它组织,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动态平衡过程。特殊教育每个局部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对整体的分析,局部问题需要放置到特殊教育整体及其存在的社会系统之内来考察,明晰要素构成及其存在的联系和矛盾,并以特殊教育宏结构整体优化提升和相关社会制度结构调整来促进局部问题的根本解决。特殊教育综合改革逻辑就是基于对这一整体性状及其关系的体认,认为特殊教育部分的某些属性功能优化和问题解决,不仅仅是其本身的属性功能问题,而且来自于特殊教育整体结构和相关社会制度调整对部分属性功能的影响和制约,是整体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结果。譬如,教师只有在适宜的、能激发其积极性的整体制度环境中才能“发光”,实现其“优”的价值;随班就读并不是在任何地区都是好、最适用的教育安置策略,只有和本地区教育资源(特别是经济和教育基础、师资和技术条件等)相匹配,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也就是说,特殊教育任何一个要素功能的充分发挥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受到整个体系结构的制约。特殊教育综合改革坚持特殊教育整体性改革观,就是要从全局和整体出发来认识和分析问题,把特殊教育整体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一是要从特殊教育整体和相关社会制度设计出发,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确定改革的整体目标,尤其是要重视特殊教育主要问题矛盾以及社会发展变革的总体方向和目标。譬如,全纳教育思潮的人本特教及其个别化教育就是一个主流方向。二是要从整体视角分析特殊教育存在的全局性矛盾和问题,分析每个部分之间的矛盾及其各种条件限制,找到满足和实现整体目标的条件,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选择方案,特别是要重视影响目标实现的结构性矛盾。譬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中提出的“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目标实现,涉及合理的特殊教育体系和工作格局,其中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机制是一个重要领域,特别是保障的体制机制创新,譬如“送教上门”和“孤独症学校”等普及教育的制度创新、经费保障的政策设计、师资保障的管理制度创新、课程标准建设为主的课程教学改革、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等,就是直接影响全局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三是要注意正确处理好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以及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增量改革和存量改革相结合、特殊教育系统内部要素改革与外部关系改革创新相结合,科学、系统地推动特殊教育整体、和谐、可持续发展。譬如,还是以《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为例来看,“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目标实现,尽管设计了三年的任务措施的政策安排,但是缺少对“特殊学校办学质量标准”这一具有稳定和持续作用的长期目标政策思考,可能会使得上述目标实现面临“缩水”的困境。在这里,从整体到部分到再回整体是基本的逻辑过程,特殊教育整体结构优化是促进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优化的基础。

2)特殊教育综合改革是一种系统性调整。

特殊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结构系统,其每个结构要素都与整体密不可分,同时每个结构要素的“短板”都可能导致整体的缺陷。根据“木桶原理”,特殊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来自于每个结构要素的限制。基于这个认识,特殊教育综合改革逻辑认为特殊教育整体发展是其每个结构要素的属性和功能按一定方式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来实现的。譬如,投入要素的结构调整优化会直接导致教育条件的改善,薪酬分配体制的结构优化会直接导致师资配置的优化,而这些又会直接导致教育水平和效益的提高。实现特殊教育成功改革就要立足对特殊教育每个结构要素的考察,特别是立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结构要素“限制性”的分析和解决(如体制机制问题),来实现整体水平的提高。在这里,构成特殊教育整体的不同要素结构属性的差异性,是整体得以存在的核心因素,也是促进整体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中,不同要素结构属性之间的彼此联系使得特殊教育整体成为可能,把握不同要素结构属性之间的彼此联系也就成为综合改革的一个基点。它超越了简单的线性思维,强调系统结构是与每个结构要素的功能及其关系紧密相连的,每个结构要素及其关系是系统整体功能的构成要素,有什么样的特殊教育结构要素及其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特殊教育存在样态。特殊教育综合改革坚持系统性结构调整的思维,就是要立足特殊教育每个结构要素及其关系的优化调整,谋求特殊教育整体改革发展的较大效益。一是要把特殊教育结构要素及其关系作为特殊教育整体发展的基础,注重结构要素的合理配置与优化。特别是重视优化特殊教育领导体制、师资培养和配置体制、经费投入与使用体制、特殊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特殊学校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等。二是要注重通过发挥不同要素结构的不同功能和作用,促进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关系优化,形成高效品质的整体结构。也就是说,并不是全优的要素结构才能产出全优的教育效益。譬如,教育条件和师资水平较一般的学校,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学校教育结构的整体优化,也可以产生较好的质量和效益。三是要重视对特殊教育中占据主要矛盾和基础地位要素的变革,注意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如,在坚持增量改革和存量改革相结合的同时,要注重以存量改革的制度建设为重点;在坚持特殊教育系统内部要素改革与外部关系改革创新相结合的同时,要注重以内部要素结构调整为重点,集中精力在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上攻坚克难,求得突破。在这里,除了一般的资源条件外,注重破解师资素质能力及其结构配置等方面的制约,发挥骨干教师以及师资队伍良好的整体结构等方面的效能;注重解决学校管理制度上的问题,发挥管理的激励效能,是十分重要的结构要素。

3)特殊教育综合改革是一种协同性治理。

特殊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一个教育合作的结构存在。首先,它以教育学、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及其工作者的多维合作为结构体系。其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教育、医学等多知识技能的支持和参与。其次,特殊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构成,离不开来自政府、教育部门、卫生部门、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多元方式的参与。也就是说,特殊教育是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的,各个不同系统之间是要协同配合的。特殊教育发展及其系统要素的调整组合必然遵循一种开放的合作的思维逻辑。基于此认识,特殊教育综合改革逻辑认为特殊教育整体发展是其每个系统之间协同合作的公共治理过程,特殊改革发展成效就取决于不同系统及其之间的结构优化程度,以及不同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效果。特殊教育综合改革坚持协同性治理思维,就是要通过多学科知识及其工作者的多元参与,以及不同社会角色和职能的主体多元参与,建立一个多主体、多途径、多方式参与的、民主的、开放的公共治理结构体系。一是坚持政府责任主体治理为主导、其它部门和社会组织等广泛参与协作治理的思路,促进形成公开公平开放的、富有效率和活力的组织结构;特别是注重吸纳社会组织、社区、医疗结构参与特殊教育合作,获得广泛的、多主体、多方式的资金与技术支持、监督管理、购买服务等支持。二是要重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转变下的特殊教育管理职能定位,特别是各级政府在把特殊教育纳入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规划时,要注重根据不同区域实际,合理确定发展目标和方式,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在发展特殊教育中的管理职能,引导特殊教育健康发展;其中,特别重视以财政投入和师资管理为主导的管理职能,以及政府组织领导的权力结构改革,加强特殊教育的科学设计。三是要坚持把特殊教育作为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一个关涉经济社会全局的事业,健全与完善社会参与特殊教育的制度安排,特别是重视特殊学校与医疗、康复机构、社团组织等部门组织的合作制度建设,重视通过共同合作、无偿支持、有偿服务等合作方式创新,吸引各方面力量持续有效地参与特殊教育。

3支持保障体系建设:特殊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

特殊教育发展向人本价值和民生意义的转向定位,以及综合改革逻辑的思维,启示特殊教育改革重心向以实现残疾人成长为目的价值的全局性、根本性、基础性的重大制度性问题转移。建立和完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教育规划纲要》和《特殊教育提升计划》都分别强调了建立和完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的关注。它是切实解决特殊教育质量和公平为特征的“普及-提升”矛盾,真正实现残疾人以人为本成长的现实利益问题。

3.1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及其必要性

支持保障体系建设是一种以组织变革为主要特征的制度建构和体系建制。根据词源解释,体系是“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根据特殊教育转向的新定位,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实质上就是对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价值保障的一种制度建构和实现方式。它以促进特殊教育公平和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为价值目标,以对特殊教育的权力结构(主要是组织领导体制)、特殊教育发展要素(主要是经费、师资)、特殊教育决策体制、特殊教育与社会等外部关系(主要体现为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要素)等要素结构的制度化重组和优化为建设途径,以法制手段为支持保障体系建设的主要基础,以政府为主体和主导、社会参与、部门协同为支持保障体系的主要结构,以保障教育机会、权利和资源的再分配、补偿与救济、保障底线公平、提供持续稳定支持和进行系统统筹等为基本功能,以公开公正开放、正义优先、尊重差异和满足特殊需要、政府主导、通畅有效等为主要性质特点。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建设有着特殊教育发展自身和社会需要的必然。

1)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建设是适应特殊教育发展新转向的逻辑必然。

特殊教育发展向人本价值和民生意义的转向,表明了特殊教育改革发展重心向解决社会问题和残疾人利益问题的转移,特别是以教育公平和质量提高来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而这些问题涉及到社会、学校、残疾人家庭,具有社会性和公共性,这一性质决定了问题解决需要在注重政府治理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协作治理以及残疾人家庭等公民的广泛参与。与过去注重国家主义的特殊教育定位和问题解决方式相比,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转向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公民”的公共治理框架来保障人本价值和民生意义的真正实现,即需要建设与新转向相适应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

2)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建设是解决特殊教育发展矛盾的现实选择。

中外特殊教育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特殊教育作为对残疾人弱势群体的教育,其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支持保障体系的支撑。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解决以公平和质量为特征的“普及-提高”矛盾,这不仅是单一的分配体制机制调整问题,而且是一个以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为核心的保障制度建设问题,特别需要完善以政府为主体和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支持保障体系建设。甚至说,特殊教育本身就是政府为主的支持保障的结果。我国《教育规划纲要》和《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作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重要政策,分别对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做出了专门要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还明确指出,“建立财政为主、社会支持、覆盖、通畅便利的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机制,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各方参与的特殊教育工作格局”,这进一步指出了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

3.2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路框架

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的建构必须与新时期整个经济社会改革的组织变革相适应。根据特殊教育转向和综合改革逻辑,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应坚持整体性改革、系统性调整和协同性治理,综合运用以法治为基础的原则、补偿公平的差别原则、政府治理与社会协作治理与特殊教育系统自主保障以及与市场机制结合原则,坚持政府“自上而下”与各地“自下而上”实践相结合的路径,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具体说来,它至少应包括“一个法治基础”、“三个保障体系”的逻辑架构。“一个法治基础”,即以保障残疾人实质的平等受教育权的法制建设为支持保障体系的法治基础;“三个保障体系”,即政府责任主体治理的保障体系、社会参与协作治理的保障体系、特殊教育系统内部自主保障体系。

1)完善支持保障体系建设的法治基础。

法治基础,即表明了应以法律为手段进行特殊教育保障体系的建设。残疾人平等的受教育权是宪法和法律意志的规定,是残疾人人权的基本内容,也是保障残疾人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虽然在法律层次确立了残疾人的平等受教育权,但是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实质体现。譬如,《教育法》虽然规定了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但是重度残疾儿童的教育不足问题,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残疾人教育失衡问题,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匮缺问题等,表明了残疾人平等受教育权仍是一个重要问题。完善支持保障体系建设的法治基础,就意在把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以人权和“法”的尊严上升为国家意志,通过制定、修改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明确政府、社会、学校等在特殊教育保障中的职能,实现职能的法定化,依法治教,依法履则,依法保障,依法刚性推动保障体系的法治化建设。这不但能提供合法性基础,而且可以为支持保障体系的制度建设提供更有力、更坚实的制度基础。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整合、深化与完善既有特殊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注重把国内外成熟的支持保障制度上升为法律,为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奠定法律基础。二是为特殊教育支持体系建立相关实施配套细则,从实践上提供完善可行的法律体系和环境。

2)建立健全政府责任主体治理的保障体系、社会参与合作治理的保障体系、特殊教育系统内部自主保障体系。

这三个体系在结构关系上,是以政府责任主体治理的保障体系为主导、其它部门和社会组织等广泛参与协作治理为有力支撑,特殊教育系统内部自主保障为重点,确保保障体系公开公平开放、富有效率和活力。(1)政府责任主体治理的保障体系建构。教育是立国之本,政府无疑是教育的责任主体。政府在特殊教育办学投入和组织保障、制度建设和领导管理,以及政策决策、协调教育内外关系和促进公平中都负有不可替代的主体责任。政府责任主体治理的保障体系建构,主要以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提高品质高效的教育公共服务、维护教育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为中心,通过优化政府组织领导的权力结构,政府主导的财政投入、师资管理,政府的政策决策机制,以及政府对部门组织统筹协调的体制四大要素结构及其功能,创新特殊教育制度设计,完善特殊教育制度体系和机制,加强特殊教育顶层设计的科学性,提高政府保障的质量、效率和公平。(2)社会参与合作治理的保障体系建构。即把特殊教育作为一个社会合作的体系,一个社会建制的过程和社会意义与利益共享的系统,根据各社会组织等的功能和优势,健全与完善社会参与特殊教育的制度安排,合理设置并优化社会参与特殊教育的内容和机制,建立政府主导下社会参与特殊教育公共治理的结构。(3)特殊教育自主保障体系建构。主要在于通过健全和优化特殊教育管理体制,特别是在特殊学校建设、师资培养和配置、经费使用、特殊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特殊学校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特殊学校与其他部门组织的合作制度、随班就读制度、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安排等方面,建立健全自我造血、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体制机制。

作者:王培峰 丁勇 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筹特殊教育研究所

特殊教育论文:田径训练特殊教育论文

一、听力障碍的田径训练

基于学科的特殊性考虑到特殊儿童的具体特点,我们可以将同一项目分不同阶段完成。如50米快速跑,分起跑、途中跑、冲刺三个阶段。可采用不同的起跑方式:站立、蹲踞式、半蹲、自然开立、前后开立、有力量的脚在前支撑等;起跑要求频率快、步幅小、含胸、摆臂幅度大、节奏快;途中跑要挺胸抬头步、幅大摆臂大、跑直线、大腿带小腿小腿、积极前摆、前脚掌着地,另一只脚自然向后折叠后摆,为前摆积极做充分准备;冲刺用较大速度冲过终点。起跑做加速,那么途中跑速度要均衡,冲刺跑速度要达到较大,用肩或胸冲过终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学生起跑时跑不起来,途中跑就达不到应有的速度,就没有办法冲刺。还可分阶段减少跑的距离,如30米练习10米以内的起跑,先自然站立起跑,快速摆腿摆臂,多练习几遍,尝试不同的起跑方式,看哪种最适合自己,以便于做加速跑。跑的过程中,精神要饱满,跑时要往前冲,不要左顾右看,影响成绩。通过训练培养学生比赛的心理、对抗的心态,还有拼搏的意志与信心。

二、脑瘫障碍的田径训练

敖云波,他是一位脑瘫田径运动员。开始来的时候,他晃晃悠悠地走。看到他的时候,我问他:“家住哪?”他说:“阿里河。”“家里有谁?”他说:“妈妈、爸爸、姐姐、弟弟。”他在很小的时候腿、脚、手和别人就不一样,说话也不灵活,自理都很困难。我问他喜欢什么,他说喜欢足球,当时我很惊讶,这样一位学生怎么用脚踢足球呢?我试着跟他踢足球。他晃晃悠悠地把足球用左脚踢出去,我当时很震惊。之后每堂课我都给他球,让他自己踢,等其他学生做完了准备活动,再跟他一起踢。同学会有意无意地传球给他,让他踢球,他能跟大家一起活动,感到很高兴。他还试着上间操,大家也不笑他了,且都投给他鼓励的微笑。他也开始站排了,试着做徒手操、广播操,身体的协调性越来越好,从走着踢发展到了跑几步踢。他跟我训练从最基本的动作开始,动作技术一点点的学,他已经努力去做了。以前在家时他从来不会跑,这无疑是生命的进步。练习一段时间后,他学会了蛙跳、兔蹦、单脚跳、连续跳,还可以做障碍跳。这些练习,不仅增强了他身体的协调性,而且也大大增强了他的自信心。他在训练中也更加刻苦了。脚磨破了,他并没有停下来,仍然在坚持。我也严格要求他,在跑动中指导他的错误动作,静止时指导和改进技术动作。他听力好,但说话不行,右摆臂右摆腿都不协调。在训练中我加大了他的右摆臂,提高了他右摆腿的动作幅度,让他试着改变技术动作,而不是逼迫他改变技术动作。他的进步是惊人的,在比赛中不断取得好成绩。

三、特殊教育中障碍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

在训练特殊教育中的障碍运动员时,要多与他们沟通、交流,谈想法、谈体会、谈感受、谈难易度,主要通过手语、口语、肢体语言和用情感交流的方式方法,用心灵的幽默感动他们,使他们达到身体的放松,生理、心理的放松以及身体机能的放松,从而为今后的训练做好准备。一名好的运动员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观念、新的思考、新的创举,要想发展就要把旧的东西砍掉,重新捋顺自我,要有耐心,从人品、思品、质品、德品、身品、体品、心品、理品上都要好好思索。我们要设法打开运动员丰富的想象力、观察力、注意力,强调的输赢不是目的,要学会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不要选择追求一种理想的结果,要脚踏实地的跑好每一步,增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运动员的平衡协调反应,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从心理上要多注意沟通、交流,没有语言就从形体、肢体语言入手,眼睛、表情都能说话,训练他们丰富的表现力,彰显他们的个性,充分了解他们,制定个别化的训练目标,让他们更好的成长,成为适应社会的公民。

作者:纪明辉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特殊教育中心

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法演变及特殊教育论文

11945年大韩民国成立以前的特殊教育

关于韩国特殊教育的起源,韩国特殊教育学界有些争议。有的学者认为1445年是韩国特殊教育的元年,这年朝鲜政府选拔10名聪慧的盲人安置在书云馆里学习阴阳风水术。另一个不同观点则认为现代意义上的韩国特殊教育始于19世纪末,1894年美国传教士霍尔女士对盲少女金凤来进行个别教育训练,并于1898年创办及时所女盲校。霍尔女士还派老师到中国学习聋教育方法,1909年创办韩国及时所聋校。韩国特殊教育最初在美国传教士的努力下,学习参照欧美和中国先进的特殊教育方法。日殖民时期日本对韩国实施殖民化教育,特殊教育也不例外。1913年朝鲜总统府在济生院设置盲哑部,教育盲人和聋人。济生院是韩国及时个公立特殊教育机构,日殖民时期即使有公立特殊教育机构,韩国残疾人也极少受益。根据记载1916年盲哑部学生共有62人,其中韩国学生只有8人,但济生院盲哑部的师生,为韩国特殊教育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1935年李昌浩牧师在平壤设立光明盲哑学校,是韩国人创办的及时所特殊教育学校。日殖民时期韩国特殊教育学校屈指可数,残疾人受教育机会也十分渺茫,特殊教育在艰难中求发展。

21949年颁布的《教育法》首次要求地方政府设立特殊教育学校

二战后的韩国百业待兴,李承晚政府要建立民主社会制度,1948年颁布宪法,1949年颁布《教育法》。《教育法》中提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水平,还规定各道要设立一个以上特殊教育学校。但50年代由于朝鲜战争,只在济州岛和釜山增设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到了60年代韩国虽然政局稳定,但政府把经济发展作为国家及时大政策,教育的重点在初等教育和扫盲教育,特殊教育未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关心的话题。虽然《宪法》和《教育法》都赋予身心障碍者教育权利,但没有具体的措施及促进政策,韩国公共特殊教育发展缓慢。而民间宗教人士热衷于特殊教育,陆续创办私立特殊教育学校。仅60年代新增设的私立特殊教育学校有14所,而新增的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只有2所。可以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私立特殊教育学校承担了韩国特殊教育的重担。

31977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振兴法》标志着韩国特殊教育进入国家化时代

20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国力的增强,韩国政府开始关注特殊教育。以1971年在大邱市的普通学校设置特殊班为契机,韩国政府逐渐扩大公共特殊教育。而1977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振兴法》则可视为韩国特殊教育从民间力量为主转变为国家政府职责为主的重要标志。在特殊教育学界的大力推动下韩国政府1977年12月颁布《特殊教育振兴法》,1978年颁布其施行令和施行规则。之后多次修订,其中1994年的修订最为。

3.1《特殊教育振兴法》强调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职责

《特殊教育振兴法》全文共有16条,其宗旨是保障身心障碍者的教育权益。提出特殊教育的目的在于对特殊教育对象提供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使之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特殊教育对象包括视觉障碍、听觉障碍、精神迟缓、肢体障碍、情绪障碍、言语障碍以及其他身心障碍者。在义务特殊教育方面对国公立和私立特殊教育学校有所区别,国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实施小学阶段义务教育,幼儿园、初中和高中阶段实施无偿教育*。而私立特殊教育学校仅对小学阶段实施无偿教育,这也成为《特殊教育振兴法》颁布后备受争议的一个条文。《特殊教育振兴法》中明确要求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措施振兴特殊教育。在施行令中具体规定,文教部设置特殊教育审议会,审议特殊教育振兴相关的重要政策,由文教部的副部长担任,由15-20名成员组成。施行规则还要求各市、道设置特殊教育对象鉴定委员会,主要负责鉴定身心障碍程度以及教育安置。除了颁布专门的特殊教育法律外,韩国政府出台专门政策振兴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振兴法》出台后的十年韩国特殊教育取得了三方面可喜的成果。(1)出台国家层面的特殊教育振兴计划。第四次经济开发5年计划(1977-1981年)中专门提出强化特殊儿童教育的计划,这个计划是真正从国家层面拟定的特殊教育振兴计划。计划中提出在未设置特殊教育学校的市郡,新增设特殊教育学校或特殊班。为缓解私立特殊教育学校的运营困难,逐渐扩大政府财政补助。(2)大力发展特殊班,扩大身心障碍学生公共教育机会。韩国政府主要通过大幅度增设普通学校特殊班,发展公共特殊教育。1971年韩国只有1个特殊班,到1976年增加至350个,1986年猛增至2260个。80年代随着特殊班数量的增多,60%以上的身心障碍儿童在特殊班接受公共特殊教育。(3)修订《特殊教育振兴法》,促使国公立和私立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享有相同权益。根据《特殊教育振兴法》的规定,私立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只能享受小学阶段的无偿教育。民众和学者对此深感不满,要求修订相关内容。1987年对《特殊教育振兴法》中的义务教育相关条文进行修订,至此无论就读国公立特殊教育学校还是私立特殊教育学校都能接受无偿特殊教育。

3.2修订《特殊教育振兴法》强调“适当而均等”的特殊教育

在《特殊教育振兴法》的推动下,韩国政府大幅度扩大了障碍学生的公共教育机会,但也出现特殊教育发展不均衡和质量不乐观的现象。中重度障碍儿童入学率不高,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班过于集中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前、高中和大学阶段特殊教育发展不理想。1994年修订的《特殊教育振兴法》以提供适当而均等的特殊教育为目的,促进特殊教育均衡发展,还首次提出个别化教育计划和融合教育的具体规定,使特殊教育从重数量向重质量发展。1994年的修订虽然延续《特殊教育振兴法》的名称,但其目的及具体内容发生较大变化。修订的《特殊教育振兴法》较大的亮点在于五个方面。(1)特殊教育概念的变化。1977年的《特殊教育振兴法》中的特殊教育是狭义概念,认为特殊教育是“采用盲文、手势语和身体辅具进行的教育”。1994年重新定义特殊教育,强调特殊教育要采用适合特殊教育对象特性的课程、教育方法和教育媒体,实施学科教育、治疗教育、职业教育。(2)义务特殊教育范围的扩大。义务特殊教育的范围从小学扩大到初中阶段,幼儿园和高中阶段实施无偿特殊教育。(3)规定特殊教育对象的鉴定及安置流程。障碍类型在原有的视觉障碍、听觉障碍、精神迟缓、肢体障碍、情绪障碍、言语障碍等其他身心障碍基础上,增加学习障碍,并将自闭症纳入情绪障碍。但并不是具有上述障碍就是特殊教育对象,特殊教育对象是因这些障碍,被鉴定为需要特殊教育的人。修订法中规定特殊教育对象的鉴定及安置流程,高中以下的特殊教育对象由教育监根据审查委员会的审议进行鉴定,并指定适合的安置学校。教育安置综合考虑特殊教育对象的障碍程度、能力及居住地,并参考监护人的意见。(4)特殊教育形式的多样化。1994年修订中提出多样化的特殊教育形式,包括巡回教育、融合教育*、个别化教育、治疗教育。首次在法律条文中提出融合教育概念,“特殊教育对象在普通学校就读或者特殊教育机构的在校生参与部分普通学校课程称为融合教育”。为了有效落实个别化教育,还要求为每个特殊教育对象拟定个别化教育计划。这是及时次以法律用语规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拟订和实施。(5)保障特殊教育对象及监护人的权力。在修订法第25条专门规定特殊教育对象及监护人的权力。特殊教育对象及监护人对鉴定和教育安置有异议,可以向审查委员会提出再审申请,而审查委员会在接到申请30天内把重审结果通报申请人。1994年修订《特殊教育振兴法》后,韩国政府通过两次专门的“特殊教育5年发展计划”,提升特殊教育质量。韩国政府首先通过加强特教师资培养体系,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为改善融合教育质量在普通学校教师培训中开设特殊教育相关课程,2007年该比率达到79.9%。除外还逐年增加特殊教育财政预算,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特殊教育财政预算1998年占教育预算1.9%,2007年计划提高到3%以上,实际完成情况各地区不均衡,如釜山增加到2.7%,仁川增加到4.4%。为解决学前特殊教育和高等特殊教育发展滞后的问题,1998年至2007年之间逐渐扩大身心障碍者早期教育和高等教育机会。普通幼儿园特殊班数量从5个增加至1414个。招收身心障碍学生的大学也从1996年的20所增加到80所。

42007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法》开启“融合、生涯、支援”为核心的韩国特殊教育时代

进入21世纪随着韩国特殊教育理念和思想的革新,特别是身心障碍者及其监护人权益意识增强,颁布30年的《特殊教育振兴法》面临新的挑战。《特殊教育振兴法》主要涉及初、中等特殊教育,在障碍婴幼儿早期教育、障碍者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极少涉及。学者和家长认为《特殊教育振兴法》不够具体明确,不能有效保障身心障碍者的权益。2007年韩国政府废止《特殊教育振兴法》,颁布新的《特殊教育法》**。《特殊教育法》把韩国特殊教育引向促进融合、关注生涯、提供支援的特殊教育时代。《特殊教育法》共有38条129项条文,比1994年多10条55项,条文更加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4.1重新定义“融合教育”概念

1994年的《特殊教育振兴法》把特殊教育学校学生部分参与普通学校课程也纳入融合教育范畴,在《特殊教育法》中重新定义融合教育,提出融合教育是“不受障碍类型和程度限制,特殊教育对象在普通学校与同龄人一起接受满足个别教育需求的适当的教育”。从此新定义下的融合教育迅速发展,成为韩国特殊教育主流。根据2012年特殊教育年度报告书,6707所普通学校设有14562个全日制融合班级,实施融合教育。1994年以前特殊班以分离式教育为主,1994年《特殊教育振兴法》修订之后逐渐转变为部分时间融合教育,2007年以后大部分特殊班采用部分时间融合教育。为了保障融合教育质量,在《特殊教育法》及其施行令中具体规定融合教育支援措施。有障碍学生的普通学校即使没有特殊班,学校也应为障碍学生拟定融合教育计划,本地区的特殊教育支援中心为普通学校融合教育提供巡回服务,要保障每个学生每学年150课时。

4.2提出贯穿身心障碍者生涯的特殊教育体系

《特殊教育法》共有6章,其中第四章主要阐述婴幼儿、初、中等特殊教育,第五章则重点阐述障碍者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这为韩国身心障碍者生涯教育体系奠定法律基础。身心障碍者义务特殊教育范围扩大到15年(3-17岁),实施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特殊义务教育,对未满3岁障碍婴儿和特殊教育学校专攻科阶段学生提供免费教育。为促进身心障碍者的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特殊教育法》专门用6个条文规定相应内容,要求大学应设置特别支援委员会专门负责障碍大学生相关事宜,为障碍大学生提供人力支援和辅具支援。21世纪终身教育备受韩国民众的关注,为了促进身心障碍者终身教育,《特殊教育法》规定开设专门的障碍者终身教育课程,扩大障碍者终身教育机会。

4.3为“特殊教育支援中心”的有效推行提供法律保障

在第二次特殊教育发展综合计划(2003-2007年)中,曾规划推广特殊教育支援中心,支援安置在家庭、医院以及普通班级的特殊教育对象,但因没有法律依据,没有得到实质性发展。《特殊者教育法》中明确要求设置特殊教育支援中心,其主要任务是早期发现、诊断评估、信息管理、特殊教育研修、支援学习教学活动、支援特殊教育相关服务、巡回教育等。1994年《特殊教育振兴法》中提出治疗教育,在《特殊教育法》中转变为治疗支援,作为特殊教育相关服务的一种。从此治疗教育从教育活动转变为有专门治疗师提供的治疗支援。在之后颁布的施行令再次强调治疗支援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听力治疗、心理行为治疗等,治疗支援的提供者应获得“医疗技师法”或“资格基本法”规定的国家认可资格证。特殊教育对象需要治疗支援,但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支援中心无法提供时,教育长或教育监联系障碍福利机构提供治疗支援。2008年,韩国政府颁布第三次“特殊教育发展5年计划(2008-2012年)”,这是《特殊教育法》颁布后的及时个特殊教育发展计划。第三次特殊教育5年计划较大的成果是实现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义务特殊教育和障碍婴儿以及专科阶段学生的无偿特殊教育。正在进行中的第四次“特殊教育发展5年计划(2013-2017年)”,其宗旨是提供能够实现梦想和才能的适当特殊教育,促进障碍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根据韩国教育部颁布的2014年特殊教育年度报告书,2014年就读普通学校特殊班级和全日制普通班级的障碍学生共有61451人,其中就读全日制普通班级的障碍学生占25.5%,74.5%的障碍学生在特殊班级接受部分时间融合教育。2007年以后,有了法律保障特殊教育支援中心数量持续增长,到2013年韩国共有201个特殊教育支援中心,安排人员1432名,包括特殊教育教师、康复教师、治疗师、辅助人员等。近几年韩国障碍者的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也有长足的发展,2014年高中毕业的障碍学生共有6991人,升学率为46.4%,其中66%的障碍学生升入专攻科,16%升入专科大学,还有18%升入本科大学。为了支援障碍大学生顺利完成专业学习,投入39亿韩元用于辅助人员的聘用。2014年承担障碍者终身教育课程的机构(包括夜校、特殊教育支援中心、特殊教育学校等)共有209个,财政预算达到28亿韩元。

5结语

1977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振兴法》让韩国特殊教育有了专门的法律保障,开启了韩国公共特殊教育的序幕,1994年进行修订使《特殊教育振兴法》更加适应特殊教育发展的新需求。2007年的《特殊教育法》使国家和地方政府明确自己的职责,依法办特殊教育,保障身心障碍者的教育权益,促进身心障碍者社会融合,共同迈向幸福生活。

作者:吴春玉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与社会融合研究中心

特殊教育论文:实践活动中特殊教育论文

一、数学实践活动的意义

及时,教师角度,数学实践活动课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是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通过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这些活动要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孩子角度,在孩子们的眼里,数学实践是轻松的,也大都经历探索和体验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和其他学科之间联系的活动载体,是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加以综合应用的一个组合内容。

二、如何实现数学实践活动

1.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身边的事物更加感兴趣,实践活动课应比一般的数学课更生动,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情景,以便于学生在他们所熟悉的情景中,兴趣盎然地主动获取知识。如“在一分钟能做什么”一课中,联系学生经常看动画片、喜欢听音乐的特点,看动画片、听音乐,体会一分钟有多长,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情况,安排在一分钟之内跳绳、踢毽、拍球、仰卧起坐,写汉字、做口算题等多种活动,这些活动是学生平时所熟悉的,因此,学生在活动中自然、轻松地体会了时间的长短。通过实践活动课,引导学生自己主动获取信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在实践活动中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作用与价值。学生在实践活动课中巩固知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在解决问题实际需要中涉及过去所学的知识,因此,对这些知识记忆更深刻;在巩固知识的过程中伴随有高兴、愉快等情感体验,因此更不易被他们所忘记。

2.提供自主探索实践的平台

2.1让教师的角色在不断的思辨中得以认同。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中的教师在组织者作用,不仅在课内,而且延伸到课外。引导者角色不是张扬而是隐性的;教师要勤于观察、善于等待,巧于激起学生的思维碰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放收得当,放得真心、实在,收得自然、适时;在合作者角色方面则是显性的,教师和学生置于平等地位,遇到个别问题自己不能解答时,决不掩饰,教学相长,真正形成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共同学习体。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可以帮助学生选题,但决不可代替活动,要充分给学生自由时空,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活动中学生无论表现如何,教师应是一个鼓励者,应给学生以积极的评价,使学生觉得参与实践活动是一件快乐的事。

2.2让课堂文化在教学细节中绽放光彩。

通过数学课堂上的数学活动与师生互动,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数学课堂文化,强调的是“价值、观念与行为”。在新课程实施以来,“数学课堂文化”已被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所认同,并在数学教育中努力构建。价值、观念与行为,并不是单纯靠技术训练来完成,而是通过感染、熏陶、引导、启发、培育而成,是需要通过启发教育来实现。而数学实践活动课正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有效途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实践活动课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课程之一,教学中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实践活动课的规律与功能,使实践活动课“活”而不乱,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切实打好基础。让我们和学生一起好好走进实践活动课。

作者:武海军 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特殊教育学校

特殊教育论文:农村特殊教育论文

一、农村特殊教育存在缺失的表现

目前农村特殊教育普遍落后、整体水平低,主要存在基础设施条件差、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费用高、家长观念落后、学校在招生时对学生户籍、年龄、智力等方面存在限制的问题。

1、基础条件差

农村很多特殊教育学校规模较小,教室、课桌、宿舍、食堂、操场等硬件设施达不到国家标准,难以容纳足够的学生。学校往往离学生家较远,学生有时要走很长的路上学,尤其是在山区,山高路远、道路阻塞更是学生面临的难题。此外,学校由于经费不足难以购置相关的器材设备满足残疾孩子的个性化培养。

2、师资力量不足

在农村即使是一般正常的学校都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特殊学校则情况更甚。学校教师少,有的学校只有几名教师,有的课程还要请别人代交,有时一名教师要负责十几甚至几十名儿童。特殊学校的教师专业水平整体偏低,学校尚有许多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临时工充当教师,受过专业教育的教师则缺少继续学习的机会。农村特殊学校教师工资普遍很低,许多教师耐不住清贫纷纷外流。此外,许多学校缺乏有效地教师管理和激励机制,部分教师抱着“死工资”在教学方面人浮于事的现象也很普遍。

3、教学费用高

农村的残疾儿童家庭贫困的占绝大多数,许多父母本身身患残疾,没有劳动能力,也有很多父母在外打工或者在家务农,他们根本无力负担孩子的生活费。尽管这些年国家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但是在偏远的农村特殊学校,得到的支持却少之又少,有的学校甚至连教学书籍、文具等都缺乏。因为这些方面的原因,在农村存在着严重的入学率低的问题,有的地方符合条件的适学儿童入学率不到1/3,甚至更低。

4、家长观念落后

许多家长在观念上早已放弃对孩子的希望,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思不支持或者反对孩子接受特殊教育。在农村尽管特殊教育的学杂费已经全免,但生活费的负担依然很大,家长不愿意加大负担,有的家长为了减少家庭支出会勒令孩子退学。有的聋哑子女家长不甘心还要再生养一个健全的子女,并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健全子女身上,从而不愿送聋哑子女进入学校学习。这导致大部分聋哑儿童和轻度弱智儿童至今仍然没有机会接受最基础的学校教育。

5、招生对学生户籍、年龄、智力等诸多限制

学校因为经费等原因难以开展更大规模的特殊教育,因而在招生上对孩子诸多限制,在农村聋哑儿童因为户籍、年龄、智力等原因被拒之门外的不在少数。

二、农村特殊教育存在缺失的原因

目前农村特殊教育存在缺失的原因主要包括特殊教育经费不足、相关的法律不健全、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难、社会观念陈旧等原因。

1、特殊教育经费不足

我国对于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尽管每年在持续增长,但是在农村教育经费普遍紧张的大环境下,农村的特殊教育经费紧张情况更加严重。在国家的整个教育经费投入中,农村特殊教育所占的比重很低,对农村贫困家庭补助标准低、覆盖面小;有关部门对学校评价的标准仍然是名次、升学率、分数等,农村特殊学校既无名次和升学率可评比,又难有就业率作为考核。因此只能“另册”,有关部门对于“另册”的学生不抱希望,对农村特殊教育关注一直就有些不足;此外,农村残疾儿童家庭本就贫困,缺少一定的经济来源,加之医疗等费用向来很大,一般维持家庭生活都很难,更遑论负担孩子的特殊教育生活费。这些问题造成了学校基础设施差、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费用高等问题。

2、缺乏必要的政策倾斜

教育部门没有做到农村与城市、特教与普教的一视同仁,在教师方面,农村特殊学校教师很难享受到与城市和普教一样的编制配置、奖励政策、晋升机会和工作待遇等,这势必影响到教师们的积极性;在经费投入上,国家缺乏对农村特殊学校的投入,缺乏对农村残疾儿童的投入,阻碍了特教的正常开展。

3、特殊教育法律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已经越来越重视针对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并在各层级的法律法规中都有条文涉及到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但站在系统化、专门化的角度来看,针对残疾儿童立法的现状并不构成一个完整、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从数量上看,从《宪法》到《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到《教育基本法》等法律法规都对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加以规定,但是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法律法规在适用方面势必造成混乱,而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农村残疾儿童特殊教育的专门法律;从内容上看,我国的《残疾人教育条例》缺乏与其配套的实施细则,如对特教教师的奖惩机制、残疾儿童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方面都缺乏明文规定;从范围来看,残疾儿童法定对象范围过窄,没有涵盖所有有教育需求的残疾儿童。

4、特殊教育学生就业难

特殊教育就业率并不高,学生转行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是学校教师稀缺,课程设置不合理。在农村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本就稀缺,有的一所学校只有几名教师,根本是疲于应付,很难针对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学校的课程设置也不合理,有的课程明显不适用部分学生,但仍然按部就班的上着,农村特殊学校因为经费、资金等困难很难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二是社会上对残疾人存在歧视,很多工作明明残疾人可以胜任,但是因为社会观念等问题而将残疾人拒之门外的现象不在少数。学到东西仍然不能就业无疑加重了学生和家长对上特殊学校的疑虑。

三、解决农村特殊教育问题的几点对策

解决农村特殊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要从政策、法律、经费以及学校课程设置、教师管理和社会支持等方面来考虑。

1、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和经费投入

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同样是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动力,二者不可偏废。在政策层面上要缩短农村特殊教育和城市特殊教育的差距。在对教师的奖惩机制、晋升机会、薪资水平以及专业培训等方面不应该有所偏颇。应规范农村特殊教育学校的编制等问题,加大特殊教师的培养力度和对农村的输送力度;对于学生来说,应扩大农村残疾儿童受教的范围,减免学生在学校的生活费等;此外,还应该实施农村扶贫扶智工程,将贫困儿童家庭纳入扶智范围。

2、健全和完善法律体系

发展特殊教育应当是发展义务教育其中义务之一。农村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立法保障。一要修订现有的特殊教育立法条款,对现行的《义务教育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进行系统的梳理,对不适应的相关条款尽快修订;二要研究制定专门针对农村特殊教育的法系,要针对农村实际用法律的途径对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利进行保障。

3、规范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师管理

农村特殊学校的课程设置很不合理,缺乏真正能够培养学生能力的课程和器材,无法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提供个性化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着重设置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的课程。要着力加大远程教育工程,建立和完善远程教育方面的硬件和软件方面设施。在教师管理方面,应建立教师管理的长效机制,规范教师的奖惩制度。学校应该致力于培养稳定并且的师资队伍,保障教学工作的持续稳定开展。

4、加大社会支持力度

家庭、社会各方面不应该对残疾儿童存在歧视。无论是上学还是就业或者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表现出足够的支持和关怀;社会上应该多成立一些农村特殊教育基金,号召社会各界对农村特殊教育进行支持。

作者:张志明 单位:太和县特殊教育学校

特殊教育论文: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特殊教育论文

一、特殊教育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概念界定

普职融通是指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融合。既不是“普职沟通”也不是“普职融合”,而是一种“职业教育普通化、普通教育职业化”的“立交桥”式的教育方式。它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融合为一个整体,并且可以相互沟通往来。其普职融通主要有三种类型:

类型一:普职校际间融通是指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间可以双向沟通。

学生既可以从普通教育渠道转向职业教育渠道学习,也可以从职业教育渠道转向普通教育渠道学习。但在实际教育中,职业教育学生往往由于文化课方面的原因,不易转到普通教育中来,使这种沟通往往变为普通教育对职业教育间的单向沟通。目前,我国特殊教育高中阶段的普通教育与中等特殊教育职业学校之间,就是这种意义上的单向沟通,缺乏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的沟通。

类型二:普职校内融通是在实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基础上,进行普通教育或职业教育的分流。

目的是延迟学生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分流时间,避免学生过早分流的弊端。在特殊教育高中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多数因分流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多由于学术文化知识的限制,较难转入普通教育路径学习。类型三:普职融通一体。这是指在整个特殊教育高中阶段,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学生均接受普职两类教育知识,学校不依据高中阶段普职教育过程对学生进行分流。

二、我国特殊教育高中阶段实施普职融通的必要性

一方面特殊教育高中阶段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升学需求逐年增加;并且我国残人高等学校数量也逐年增加,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残疾人高校数已有原来的9所增加至22所,增至原来的2.44倍。同时,特殊教育高中阶段毕业生人数与残疾人高等教育学校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残疾毕业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下降,其中折射出我国特殊教育高中阶段毕业生升学不畅的问题。究其原因,则是由于我国特殊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模式单一,没有实现“普职融通”式的“立交桥”式教育模式所致。其模式单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目前我国特殊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模式分为特殊教育普通高中和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两种。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模式分为普通高校和特殊教育学院校两种。残疾人高等教育分别录取特殊教育普通高中阶段毕业生和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普通高校主要招收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范围内,达到文化课录取分数线的残疾毕业生,对于文化课分数要求较高,国家虽参照规定,在分数上酌情给予照顾,但整体上与健全学生分数基本一致。特殊教育普通高中毕业生,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缺陷,在文化课方面很难达与健全学生竞争达到分数线要求,从而加大了特殊教育高中毕业生进入普通高校的难度,导致特殊教育高中毕业生升学不畅。

2.我国特殊教育高中阶段的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多以就业为导向

很少兼顾文化课程,使部分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文化课知识方面深度不够,不具有升入普通高校应具备的文化课知识,达不到普通高校文化课录取分数线,因分数原因而无法顺利升入普通高校。

3.我国特殊教育普通高中,受“重普轻职”的思想,在课程设置上通常以升学为目的

重视文化课教育,轻视职业教育,虽开设置职业课程却大多流于形式,却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却很少形成一定的职业能力和知识,使部分因升入普通高校无望,而想升入特殊教育学院进行高职学习的学生,无法通过特殊教育学院的职业考试,而高等教育徘徊在高校的大门之外。

三、结语

从以上分析来看,十分有必要改革我国现阶段特殊教育高中阶段的教育模式,使接受特殊教育高中阶段的普高中毕业生和特殊教育中等学校毕业生,具有同样的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权利,构建特殊教育高中阶段学生顺畅的升学渠道,建立“立交桥”式渠道多元的“普职融通”教育模式,以推进我国特殊教育体系建设与完善。

作者:连婷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特殊教育论文:多元化特殊教育论文

一、广体特教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1.“三板块”主要涵盖体育教育、康复和特殊教育知识与技能板块。

体育院校培养特殊教育专业一定要与师范院校有所不同,要有自身鲜明的专业特色,突出体育院校该专业的特点与优势。因此,我们认为应突出特殊体育教育和训练,立足于培养特殊学校的体育教师,兼顾运动康复,这是本专业主要的办学方向。这也是与其他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主要区别所在。

2.“两结合”就是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把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因特殊教育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所以本专业的开办不能脱离特殊人群而只进行空洞的理论学习。所以本专业特别强调学生的教学实习与实践,积累与特殊人群接触的经验,培养对待特殊人士的专业情感,所以实践教学可以说是本专业办学的一大特色与亮点,学院也专门筹措资金在校内建起实习基地,以符合专业办学的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完善的“三实践、一实习”制度。即大一至大三分别进行校内外的专业实践教学,大四进行毕业实习,培养学生成为既熟悉运动康复业务,又掌握特殊人群康复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通过这一制度的实施,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达到了学界与业界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为学生实践和就业奠定了基础。

3.“一坚持”就是指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服务社会方向放在首位。

在教学中,本专业无论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都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展开,因而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夯实特殊教育和运动康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特殊体育教育为主,兼顾残疾人运动康复的专业特色。

二、多元化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尝试

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广体特教专业从多元化实践教学的层面,不断探索新形式,探讨对本科人才培养的影响。经过不断尝试,总结出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育人模式,即适应社会需求、政府支持引导、以科研促教学、加强国际交流相结合为主的高校实践教学模式。

1.以科研促进实践教学。

以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Halliwick技术在脑瘫康复中的应用》为依托开展特殊儿童水中运动疗法的研究,将特教专业学生的日常教学实践纳入其中,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带动和促进水中运动疗法的教学及学生技能的培养。随后凭着此科研课题的带动及研究成果,又陆续于暑假持续做特殊儿童水中运动康复的实践与尝试,并与学生暑期实践队结合,为学生暑期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机会,收到良好的社会效应。

2.以国际残疾人组织的合作与交流项目促进实践教学。

在学院的支持下,引入了国际特殊奥林匹克运动大学计划,定期与特殊学校、机构开展特奥大学活动日,参与特奥会创始人尤尼斯.肯尼迪.施莱佛纪念日(EKSDay)活动,参与由国际特奥东亚地区及中国特奥委员会主办的特奥融合计划。与美国移动无国界组织(MIUSA)建立了密切地联系,参与“中美残疾青年融合运动”,共同推动中国特殊人群融合运动的发展;申报了中美合作项目“加强适应性水中运动在融合社区的开展”,得到项目组织对适应性水中运动实践活动的科学指导。该项目是美国国务院及MIUSA面向全世界20个国家开展的“加强伙伴合作社区融合计划”中国获批的项目。

3.以社会活动促进实践教学。

以校内教学实践基地为依托,于暑期及周末开展“星星少儿运动营”的活动,进行对外社会服务,实施各类特殊儿童体育教学与运动康复的尝试。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教学实践对象与机会,积累学习经验。社会服务的宗旨是:围绕学生教学和教师科研来服务。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熟悉对特殊儿童教育评估、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一系列流程的掌握。逐步引入学生管理员,整合教师资源实施有效指导,拓展此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为专业师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参与机会,做到科学化操作,规范化管理,时时总结更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4.重视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与使用。

学院和系部的大力支持下本专业挂牌成立“特殊儿童心智体能促进中心”,下设感觉动作训练室和音乐治疗室。感觉动作训练室中设置了攀岩区,配置了感觉统合训练器材,脑瘫康复器材等;音乐治疗室主要引入的是奥尔夫音乐器具与教学。另外配套购置了相关评估仪器与工具,可用于特殊人群运动功能与体育教学评估。本专业校内实践基地教学设备基本能满足教学实践需求,为学生技能的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且全部()对学生开放,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分别与广州康复实验学校、越秀启智学校、广州市聋校、中山特殊教育学校、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达成合作,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事项。为本专业学生搭建了很好的教学实践与就业平台。

三、多元化实践教学的成效与经验

1.积累了与特殊人群接触的经验,培养了对待特殊人士的专业情感。

通过多元化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提升了对自身专业的认识,增强了社会服务观念;更坚定了从事特殊教育的决心,肯定专业价值,更热爱自己的专业;彰显了特殊教育的奉献精神;更关爱特殊人群。

2.提升了学生专业技能。

通过社会实践,不仅深化了学生对于儿童动作发展、运动功能评定、运动治疗与康复等本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促进了学生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为特殊体育教学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现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3.完善了对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实践教学环节的修订。

通过对实践教学活动的总结,不断修订广州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规定,合理设置实践性课程及教学,使实践教学内容、时数要求、质量评估等方面的要求科学化、规范化,真正满足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要。具体表现在:课程方案突出实践课、实验课教学环节。在本专业所开设的60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限选课中,有实践或实验教学环节的课达42门,占所开课程总数的70%。同时在限选课中设置3个模块,即特殊教育方向、康复方向和体育教育方向,这3个模块强调实践技能的提高,每门课都安排了实践或实验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教学相结合。在专业课教学中,除系统、科学、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外,我们还有意识地把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如脑瘫游泳康复训练、自闭症运动康复等课外教学活动的实施,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坚持“一调查三实习”的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特色。本专业教学一贯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实践,“一调查三实习”正是这一“双实践”教学特色的体现。一调查是指本专业的学生在大一的寒暑假期间要做一次社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本专业的实习分为专题实习、中期实习和毕业实习,简称“三实习”。

4.建立了相应实践教学的评估体系,评估学生在多元实践教学活动中的成长与收获。

在各项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了监督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评估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效果,组织编写了实践教学活动指导手册,完善对教学实践活动的规范管理和对学生参与状况的评价。

5.推动了实践基地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在“儿童心智、体能促进中心”的运作的基础上成功申报了广东省高校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和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残疾人运动与健康促进实验室(中心)”,拟将其建成残疾人生理机能与运动功能评定研究平台、残疾人运动技能分析研究平台、残疾人体育康复研究平台、残疾人运动心理研究平台。强化科研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意义,使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6.积累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素材以便可持续性指导各届学生的教学。

注重实践教学活动的总结工作,可使宝贵经验得以传承。总结编写了《水中运动疗法实用指导手册》,制作水中运动教学光盘,并将建立适应性水中运动指导网站。所有这些成果来源于实践,也将持续性地应用于对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活动中。

作者:侯晓晖 慕雯雯 王鹏 王涛 单位:广州体育学院

特殊教育论文:聋人特殊教育论文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的120名聋人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实得有效问卷108份,回收有效率为90%。其中男生50人,女生58人;城市34人,农村74人;独生子女21人,非独生子女87人。

(二)调查问卷。共包含2个部分,一是个人基本信息,个人基本资料调查问卷含性别、家庭背景、是否是独生子女、年级、学习专业。二是工作价值观,全部采用吴铁雄、李坤崇等人在1996年编制的工作价值观量表。工作价值观量表包括2个领域、7个分量表。即分成目的价值和工作价值2个领域;目的价值再分为自我成长取向、自我实现取向、尊严取向3个分量表;工作价值再分为社会互动取向、组织安全与经济取向、安定与免于焦虑取向、休闲健康与交通取向4个分量表。全量表共有49题,作答采用Likert式六点量表,请受试者依据自己对各题的主观感受分别就非常重要6、相当重要5、一般重要4、有些重要3、稍微重要2、不重要1等6个选项中,择其一作为答案。

(三)统计学方法。集体发放问卷,按统一的手语指导语进行匿名答题。当场回收问卷,对问卷进行编码处理后,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聋人大学生工作价值观的总体特征据统计,各维度依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为社会互动取向(均值为4.5471)>组织安全与经济取向(均值为4.4259)>自我成长取向(均值为4.3905)>休闲健康与交通取向(均值为4.2569)>自我实现取向(均值为4.1837)>尊严取向(均值为4.1303)>安定与免于焦虑取向(均值为3.8685)。

(二)聋人大学生工作价值观的影响因素1.不同性别比较,不同性别的聋人大学生在尊严取向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男生的尊严取向的平均值明显高于女生的尊严取向平均值,这说明男生更注重尊严取向。2.不同年级比较,不同年级的聋人大学生在自我实现和尊严取向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低年级的聋人大学生自我实现取向和尊严取向的平均值明显高于高年级,这说明低年级的聋人大学生更注重自我实现和尊严取向。3.不同生源地比较,城乡聋人大学生在自我成长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农村聋人大学生自我成长平均值明显高于城市,说明农村聋人大学生更注重在自我成长方面的发展。4.是否是独生子女的比较是否是独生子女在安定与免于焦虑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非独生子女的聋人大学生在安定与免于焦虑方面的平均值高于独生子女,说明非独生子女在就业和工作中的焦虑更高。

三、讨论

(一)社会互动取向、组织安全与经济取向的分值偏高,说明聋人大学生更希望和同事相处融洽,得到领导重用,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能够有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及合理的报酬。这充分体现了相比于通过内在的追求和改变来实现自身的工作价值,聋人更愿意通过社会互动获得经验,能够有稳定的收入和安全的生活环境,能够充分地享受生活,这与他们自身的生理缺陷有一定的关系。由于聋人获得的外界信息不全,导致他们在工作时间的调配、处理事情的能力、避免紧张和压力方面都有不足,对工作中可以获得成就的欲望也很少。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外界环境的理解程度不够。所以,学校应多增加一些就业指导课程,让他们提前了解工作的现状,做好心理准备。

(二)从聋人大学生的性别、生源地、年级、家庭子女数等基本变量来考察工作价值观的差异。研究表明,这几项对工作价值观的部分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男生的尊严取向平均值高于女生男生在工作中更愿意获得成就,更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从工作中能获得更多的自我肯定和自我信任感,更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得到上司的充分授权和支配权。这与男性所被赋予的社会责任以及其自身的生理心理特征有关。在工作价值观的两大领域中,男生更注重工作中的经济价值以及工作能带给自己的成就体验,而女生则更注重工作中的互动取向,更在意由工作带来的内在报酬。这可能与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对不同性别角色的期待有关,女生比男生更加注重感情因素。

2.高年级学生的工作价值观平均值普遍低于低年级低年级聋生主要对目的价值观方面追求更高,工作价值观也高于高年级,而这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结论相悖。他们的研究表明:高年级学生即将毕业,直接面临着就业的压力,这使得他们在考虑工作时更加现实,关注度也更高。之所以得出本研究的结果,可能是由于大三的聋生外出实习,对工作环境有一定的了解,让他们心里有一定的把握。而低年级的聋人大学生对形势不够了解,所以他们的期盼值更高,对未知世界更加好奇。

3.农村聋人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取向高于城市聋人大学生在农村长大的聋人,由于所处环境比较落后,能够通过自己努力考入大学的学生,必定是学习努力、怀揣梦想、对未来无限憧憬的学生。所以,他们对工作更加重视,希望可以找到好的工作。来自于城市的聋生虽然希望可以找到好的工作,但更容易受父母想法的影响。

4.家庭子女数也是影响聋人大学生工作价值观的基本变量非独生子女的安定与免于焦虑取向高于独生子女,说明非独生子女在面临着就业压力时能够更合理地调配时间,工作富于变化但不紊乱,不愿处理太多的杂事,能够更好地避免工作中的压力、紧张以及危机感。这与他们生活的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兄弟姐妹的相处使他们更能适应外部世界,获得的信息也比较多。而独生子女在家里比较受重视,抗逆性和抗阻力性都相对弱一些。

作者:陈洁张晶单位: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太原市杏花岭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特殊教育论文:启迪式特殊教育论文

一、通过榜样、实例等启迪式管理方法,突出“特点”

我校是十二年制学校,实施封闭式寄宿制管理。学生基本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采用引导、榜样、实例、实践等启迪式的管理方式、方法,主旨是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情需求、人格尊严和个性差异,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发展潜力。这种管理方式具有身教重于言教、务实重于务虚的特征,更适合我校教育对象的特点。学生从6岁进入学校开始,教师就承担起老师和家长的双重角色。由于听力的缺失,我校大多数学生没有语言基础,感知事物的知识贫乏。但他们具有观察敏锐、表象完整清晰、更接近实物等比较明显的特点。学生长时期地生活在校园中,他们的言行、举止,就是教师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在学生身上可以表露,形成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行为。在特殊教育学校,听障学生们常说的一句话是“老师为什么可以这样做,或某某同学这样做”,因此,对残疾学生的教育用身正为范形容恰到好处。我校紧紧抓住对于学生身教胜于言教的管理模式,要求每位教师严于律己,率先垂范。进入我校的学生,大多数从小就没有和亲人、健全人正常沟通与交流的能力,更谈不上学前教育,家长只知道娇生惯养或放任自流,养成了孩子任性刁蛮的个性。这些学生刚来学校时,有的哭闹不停,有的躺在地上打滚,有的甚至谁碰他就抓咬谁。这时候,我校的班主任老师就充当孩子妈妈的角色。一年的冬天,我校的闫文君老师刚接一年级班。那年的寒流来势汹汹,她班里十几个学生相继生病、发烧、咳嗽。她推着自行车,先把发高烧的两个学生安顿在医院,配好药,打上点滴,然后返回学校再带两个,直到把生病的学生全送到医院就诊,闫老师已累得精疲力尽。闫老师描述当时的情景时,说“:孩子们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圆圆的眼睛都望着我。他们的眼神,像求助、像感激,这些残疾孩子此时比健全孩子更需要亲情更需要爱。当他们把小手伸向我时,我会本能地把他们搂入怀中,孩子们会艰难地用含糊不清的语言喊你一声‘妈妈’,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还能说什么、我们还能说什么?只有幸福和欣慰。”类似这些事情,是我校所有班主任和生活指导老师经常做的工作。像帮助学生洗衣服、剪指甲、洗澡理发这样的事在我校的老师中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老师们人人这样做,天天这样做,日久天长已经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他们从没有想过什么报酬,没有想过什么补偿,只想到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我们要对孩子的健康负责,对孩子的学习负责,对孩子的安全负责,对孩子的成长负责。

这些看似日常小事,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学生。当老师们在教师节收到“老师辛苦啦,谢谢您!”的祝福时,当家长们说,我们的孩子现在很懂事时,当社会上反映我们的学生很有礼貌时,当我们的学生在大学里表现突出时,我们老师甚感欣慰。

二、注重个别化教育,突出“个体”

国家规定,特殊教育听障班容量原则上不超过12人。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优生优育、听障儿童的早期干预、人造耳蜗的植入,特殊教育学校听障儿童的数量逐年下降,目前一个班人数最多超不过8人。另外,同一班内学生年龄相差大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拿刚入学的学生来说,有的是6岁入学,有的已经是十一二岁,甚至更大,但是入学以前基本未接受过系统知识教育,只能和低龄儿童放到同一起跑线,这就造成同一班内学生年龄参差不齐,个体之间对于外界事物认知、知识的接受、消化程度不同的现状。但是,班容量少,正好为教师实施个别化教育提供了可能性与可操作性,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年龄特点、问题所在,因材施教,进行个别化教育,吃偏食,可做到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的优良品质得以形成。

三、用实例说事,突出“警示”

通过亲临实地、宣传实例,及时对学生进行警示教育,让学生时刻树立道德底线、法律底线不可逾越的意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残疾学生由于年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经验等各方面的原因,容易受到社会上的不良事物的影响。针对这些情况,我校加强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法制教育。通过带学生实地观看监狱,请派出所民警到学校结合案件视频实例讲解等,教育学生辨别是非、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多年来,我校无偿派出手语翻译教师协助市、区两级以及旗县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司法机关,在破获聋哑人犯罪案件中起到了特有的作用。同时,我校参与破案的手语翻译教师也从案例中广泛了解聋哑人的犯罪情况。如:没有上过学或中途退学的听障生,法律知识淡薄,缺少关爱,追求物质享受、急功近利,受不良朋友蛊惑、影响等。手语翻译教师及时将这些案例信息反馈给学校,经学校有关部门整理,这些资料成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好实例。班主任结合这些案例分析原因、找准对策,从根源上入手,用身边的反面实例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引导、培养学生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意识,为学生步入社会、回归主流打下思想基础。经调查,建校20年来,我校毕业学生从未发生违法事件。总之,特殊教育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做细做实,有足够的耐心与恒心。我们学校坚持常规教育、突出启迪式管理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今后,我们会进一步探讨创新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经验,把德育工作做得更细、更实,做深、做活,使残疾学生以一种积极、宽容和感恩的心态,走出校门,融入社会,成为残而不废的自食其力的好公民。

作者:王新明王称单位:巴彦淖尔市特殊教育学校

特殊教育论文:启迪式管理特殊教育论文

一、常规教育坚持不懈,突出“反复”

特殊教育学校和普校一样,对学生开展常规性教育成为一项例行工作。主要通过晨会、班会、队会、主题升旗仪式、纪念日活动、学生行为规范大会等,对学生进行德育。对表现好的学生要进行宣传表扬,对问题学生及时进行沟通、心理辅导或是必要的批评教育。学校每年组织召开德育工作经验交流大会,教师根据各自的工作经验谈做法、谈成绩、谈不足、谈想法,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与普校不同的是,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身体上的缺陷,特别是听力上的障碍,造成学生在接受知识、认识事物上存在一定障碍,甚至存在自卑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做到不厌其烦,有耐心、有恒心、有决心,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要让难以接受的问题经常性、反复性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直至学生彻底消化、吸收,提高学生主观上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自信心。

二、通过榜样、实例等启迪式管理方法,突出“特点”

我校是十二年制学校,实施封闭式寄宿制管理。学生基本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采用引导、榜样、实例、实践等启迪式的管理方式、方法,主旨是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情需求、人格尊严和个性差异,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发展潜力。这种管理方式具有身教重于言教、务实重于务虚的特征,更适合我校教育对象的特点。学生从6岁进入学校开始,教师就承担起老师和家长的双重角色。由于听力的缺失,我校大多数学生没有语言基础,感知事物的知识贫乏。但他们具有观察敏锐、表象完整清晰、更接近实物等比较明显的特点。学生长时期地生活在校园中,他们的言行、举止,就是教师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在学生身上可以表露,形成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行为。在特殊教育学校,听障学生们常说的一句话是“老师为什么可以这样做,或某某同学这样做”,因此,对残疾学生的教育用身正为范形容恰到好处。我校紧紧抓住对于学生身教胜于言教的管理模式,要求每位教师严于律己,率先垂范。进入我校的学生,大多数从小就没有和亲人、健全人正常沟通与交流的能力,更谈不上学前教育,家长只知道娇生惯养或放任自流,养成了孩子任性刁蛮的个性。这些学生刚来学校时,有的哭闹不停,有的躺在地上打滚,有的甚至谁碰他就抓咬谁。这时候,我校的班主任老师就充当孩子妈妈的角色。一年的冬天,我校的闫文君老师刚接一年级班。那年的寒流来势汹汹,她班里十几个学生相继生病、发烧、咳嗽。她推着自行车,先把发高烧的两个学生安顿在医院,配好药,打上点滴,然后返回学校再带两个,直到把生病的学生全送到医院就诊,闫老师已累得精疲力尽。闫老师描述当时的情景时,说“:孩子们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圆圆的眼睛都望着我。他们的眼神,像求助、像感激,这些残疾孩子此时比健全孩子更需要亲情更需要爱。当他们把小手伸向我时,我会本能地把他们搂入怀中,孩子们会艰难地用含糊不清的语言喊你一声‘妈妈’,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还能说什么、我们还能说什么?只有幸福和欣慰。”类似这些事情,是我校所有班主任和生活指导老师经常做的工作。像帮助学生洗衣服、剪指甲、洗澡理发这样的事在我校的老师中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老师们人人这样做,天天这样做,日久天长已经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他们从没有想过什么报酬,没有想过什么补偿,只想到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我们要对孩子的健康负责,对孩子的学习负责,对孩子的安全负责,对孩子的成长负责。这些看似日常小事,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学生。当老师们在教师节收到“老师辛苦啦,谢谢您!”的祝福时,当家长们说,我们的孩子现在很懂事时,当社会上反映我们的学生很有礼貌时,当我们的学生在大学里表现突出时,我们老师甚感欣慰。

三、注重个别化教育,突出“个体”

国家规定,特殊教育听障班容量原则上不超过12人。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优生优育、听障儿童的早期干预、人造耳蜗的植入,特殊教育学校听障儿童的数量逐年下降,目前一个班人数最多超不过8人。另外,同一班内学生年龄相差大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拿刚入学的学生来说,有的是6岁入学,有的已经是十一二岁,甚至更大,但是入学以前基本未接受过系统知识教育,只能和低龄儿童放到同一起跑线,这就造成同一班内学生年龄参差不齐,个体之间对于外界事物认知、知识的接受、消化程度不同的现状。但是,班容量少,正好为教师实施个别化教育提供了可能性与可操作性,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年龄特点、问题所在,因材施教,进行个别化教育,吃偏食,可做到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的优良品质得以形成。

四、用实例说事,突出“警示”

通过亲临实地、宣传实例,及时对学生进行警示教育,让学生时刻树立道德底线、法律底线不可逾越的意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残疾学生由于年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经验等各方面的原因,容易受到社会上的不良事物的影响。针对这些情况,我校加强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法制教育。通过带学生实地观看监狱,请派出所民警到学校结合案件视频实例讲解等,教育学生辨别是非、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多年来,我校无偿派出手语翻译教师协助市、区两级以及旗县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司法机关,在破获聋哑人犯罪案件中起到了特有的作用。同时,我校参与破案的手语翻译教师也从案例中广泛了解聋哑人的犯罪情况。如:没有上过学或中途退学的听障生,法律知识淡薄,缺少关爱,追求物质享受、急功近利,受不良朋友蛊惑、影响等。手语翻译教师及时将这些案例信息反馈给学校,经学校有关部门整理,这些资料成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好实例。班主任结合这些案例分析原因、找准对策,从根源上入手,用身边的反面实例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引导、培养学生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意识,为学生步入社会、回归主流打下思想基础。经调查,建校20年来,我校毕业学生从未发生违法事件。

总之,特殊教育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做细做实,有足够的耐心与恒心。我们学校坚持常规教育、突出启迪式管理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今后,我们会进一步探讨创新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经验,把德育工作做得更细、更实,做深、做活,使残疾学生以一种积极、宽容和感恩的心态,走出校门,融入社会,成为残而不废的自食其力的好公民。

作者:王新明王称单位:巴彦淖尔市特殊教育学校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