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特殊学校督导工作计划实用13篇

特殊学校督导工作计划
特殊学校督导工作计划篇1

 

教育督导评估是教育督导部门的基本职能,是依据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教育目标,对教育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办学效益、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系统评估和价值判断。

 

2.构成要素。督导评估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体系,主要是由指标体系、方法体系、督导评估制度和被评估对象四大要素按照特定的督导评估目的构成。

 

3.基本目的及作用。

 

教育督导评估是以推动学校规范化办学为重点,以促进学校自主发展为核心,以实现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和导向的常规性综合督导评估,是政府对学校进行行政监督和教育督导机构“督学”的主要形式,是保障素质教育顺利实施、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教育的重要措施和有效机制。

 

督导评估的目的是督促学校认真贯彻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法律、规定,端正办学方向,遵循教育规律,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管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督促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改进对学校的领导,解决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引导社会、家长用正确的标准评价学校的办学水平,关心和支持学校的工作。

 

二、特殊教育与普通教督育导评估比较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义务教育的一部分。特殊教育就是用与普通教育不同的教材、教程、方法对儿童进行的教育,可以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

 

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是它的目的和任务,同时它还有着重要的意义: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它不但要像普通教育那样,在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更要注重补偿缺陷和发展优势,这是特殊教育的重点。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特殊教育更重视个别教育,更强调在教育中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因此特殊教育也更强调大教育的观点,同时强调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三、特殊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教育督导评估

 

教育督导评估是行使教育督导职权的部门代表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教育的一种行政行为。具体说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以促成教育督导评估“三维”目标的有效实现,促进特殊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领导管理。1、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和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校训、教风、学风切实可行。

 

2、依法设立工会,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机制健全,运转正常;教职工有效行使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涉及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务,以及学校发展重大事项,均经过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3、制定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以及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方案和实施步骤,建立素质教育工作考核制度,并有具体的年度工作实施计划。

 

(二)、教师队伍建设。1、全校教职工要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关爱学生。2、加强校风职能建设,严格执行上班制度和请假制度。3、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和教师素质提高培训工作,支持教师参加进修学习、培训和学科教研活动。

 

(三)、教育教学。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根据特殊教育教学的有关规定,开齐国家课程门类,开足课时,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按要求开设地方课程,各学科上课正常,不被挤占或挪用;有校本课程开发计划,有一定数量的校本课程,内容有特色,符合学校与学生实际。2、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严格执行课程表和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的作息时间;坚持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上课不拖堂,不随意增加学生学习负担。3、规范教学工作,做到教学有计划、有备课,上课、辅导等准备工作要充分,批改作业要及时、到位,严格课堂教学。4、坚持听课制度,定期检查,有听课记录本,领导和教师要按规定听课。5、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6、落实好食品安全。

 

(四)校园文化管理。1、校园净化,无乱涂、乱画、乱刻、乱丢、乱摘、乱踩及蛛网污迹等现象,食堂、公厕等干净卫生。2、团队活动或班级活动开展扎实有效。切实开展养成教育,有措施,有记录,有成效。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传统节日,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3、校园周边环境好,校园50米内无摆摊设点,无游戏厅、网吧。4、师德教育扎实有效,人际关系和谐,交流、赏识、合作氛围浓厚。教师精神风貌好,言谈举止文明,学生家长社会评价好。积极创建“文明单位”。 5、校风建设目标明确,措施有力,工作落实。校园秩序井然,总体感观好。“三风”建设好,积极创建各级各类品牌。

 

(五)安全工作。1、学校认真落实国家《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建立健全安全工作管理制度,安装必要的监控、防护设备。配备专人负责安全工作,学校和教职工签订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细化、落实管理责任。做到安全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措施、有落实,学校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2、经常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及时地做好各项安全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定期组织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并有效地渗透在相应课程活动中,有计划地开设安全教育地方课程,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

 

3、定期对学校校舍、设施进行安全检查,防火、防盗、防塌陷、防触电、防中毒、防意外伤害。能够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预防事故发生,并有记载。4、学校安保工作落实,食堂管理规范。加强门卫管理,对外来出入学校人员做好登记,禁止校外无关人员随便出入校园。安排节假日及夜间值班护校人员,加强校园治安巡逻,不空岗。5、建立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落实各项应急措施。学校组织举办大型活动报教育局审核批准。

 

特殊学校督导工作计划篇2

(一)顶层设计

通过自上而下的政府支持系统的建设完善与自下而上的一线特殊教育活动实践,建立区域性的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教康整合服务支持网络,解决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本地区特殊教育质量,并总结在此过程中的经验和模式,以供其他相似条件地区发展特殊教育借鉴。

(二)建设和完善行政支持体系

1.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推动区域特殊教育发展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如《关于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的实施意见》《邛崃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实施方案》《邛崃市残疾儿童少年到宅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等,确保所有在校和送教上门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执行6000元/生/年标准,落实送教上门人员交通和误餐补贴100元/天/人,按需要配置特殊教育学校和资源教室专用设备,特殊教育专项经费逐年提高;全市89名资源教师全部同特校教师一样享受特殊教育津贴,将随班就读工作纳入普通学校教师绩效考核,新招聘8名特教专业本科毕业在编教师;通过购买服务,引进专家团队,指导特殊教育的专业发展。2.建立四级评估机制,实现特殊教育分级管理建立政府对部门工作的评估机制,通过联席会议制度明确部门年度工作目标,由项目督办进行考核;完善教育局对学校的评估,将特殊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尤其是残疾儿童发展作为普通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纳入对普通学校的绩效考核;将残疾儿童的发展纳入学校对特殊教育专任教师和随班就读老师的工作考核指标;落实对特殊学生的发展评估,这是前三级评估的基础内容。3.充分发挥资源中心的作用2016年4月,邛崃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成立,确立了“全人教育,全力支持,全心服务”的宗旨,明确了培训和咨询、教育科研和教学指导、督导和评估、转介和安置、转衔服务、教学资源服务的职能。其中为区域内的教师提供培训、开展特殊教育相关的教育科研和教学指导、协助教育局进行督导和评估工作是目前主要的职能。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运行由一个动力体系、一个管理体系和一个合作载体组成,动力体系是我市的特殊教育四级评估体系,管理体系是资源中心的运行机制,合作载体是跨部门的微平台。政府对部门的特殊教育目标督查由资源中心提供基础数据,教育局对普通学校的特殊教育工作评估由资源中心制定指标体系并实施,普通学校对教师的特殊教育工作评估以及对残疾学生的发展评估由资源中心指导进行。通过建立“邛崃特教中心”企业微信平台,将家长、学校、政府相关部门、各镇乡残疾人专干和卫生院医生、康复机构、专家团队全部纳入,实现了及时政策和信息、沟通和合作、在线培训、对全市学校开展特殊教育工作评估、记录其他部门特殊教育相关工作情况等功能。

(三)随班就读及送教上门的改革实验

1.跨专业团队整合模式下的随班就读两年来,通过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建设,学校特殊教育管理机制的研究,区域内特殊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对随班就读重难点问题的突破,有效提高了随班就读的质量。一是建设资源网络,完善管理机制。全市增设16个资源教室,使资源教室覆盖全市24个镇乡及偏远地区。对资源教室采取分级发展,重点建设发展有困难的二级资源教室,促进三级资源教室的建设和发展。二是通过健全学校特殊教育管理机制,资源教室的课程调整,特教班的职能扩展,支持随班就读。三是培训专业师资,提高队伍素质。采取分层式菜单培训:针对教师实施内涵式的长期培训,以“进入一个学校,研究一个个案,成熟一个团队”的培训宗旨和“理论+实践+反思+分享+再行动”和“种子班”的培训模式,快速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针对管理人员和相关部门人员开展了普适性的培训,针对家长开展了和其子女相关的个别化培训。四是与一所高校和多个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立专家指导团队。五是根据区域内随班就读发展的重难点问题,申报了省级课题《跨专业团队合作模式下融合教育支持系统建设和运行的现场研究———以邛崃市为例》,确定了6个子课题,通过针对性的行动研究,解决问题,带动整体发展。2.跨专业团队整合模式下的送教上门我市送教上门工作面临幅员面积大,地形相对复杂,送教上门服务对象分散,医疗和康复专业人员不足的难题。通过实践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种做法。一是落实送教上门方案。在充分调研和评估的基础上,确定了工作原则,设计了工作模式,制定了工作方案,培训相关人员,在整体展开的基础上开展送教上门个案研究。教育局负责整体规划,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根据就近原则,以距离送教上门对象最近的学校为主体,会同其他专业人员,针对服务对象组成个性化的服务团队,通过合作制定IEP并实施开展工作。二是按照《邛崃市残疾儿童少年到宅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落实部门责任,指定每个部门、镇乡具体负责人。由服务对象所在地学校资源教师牵头,针对服务对象情况,联系各部门、所在镇乡负责人,开展工作。三是针对送教上门人员开展专门培训,申报了省级课题《跨专业团队模式下的送教上门现场研究———以邛崃市为例》,确定了6个点位,分别以《跨专业团队模式下的送教上门的个案研究》为子课题,研究送教上门工作中需要解决和突破的问题:怎样构建送教上门的支持保障体系,怎样整合部门资源开展跨专业的送教上门服务,怎样培养教康整合的教师队伍,怎样对大龄送教上门对象开展职业重建,怎样将送教上门对象安置到隔离程度更低的环境,怎样整合自然资源为送教上门对象服务。

三、实验区的工作经验

(一)建立与完善行政支持系统,推动特殊教育常态发展

邛崃市建立政府牵头、目标导向、督导保障、教育局协调、部门合作、资源中心为载体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支持体系,保障了区域内特殊教育工作系统开展和常态推进。如建立了稳定的投入机制,保障特殊教育专项经费和公用经费按发展需要逐年增长;招聘专业教师,引进专家团队,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了资源中心,31个资源教室,24个残联服务点,24个镇乡卫生院联动的特殊教育服务网络;通过特殊教育工作目标督查制度,将各项工作以目标任务的形式下达到各部门,作为刚性要求强制执行,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将各部门的工作情况反馈到市政府目标督查办公室,实现对各部门的督导和评估等。

(二)以“复合式资源教室”发展支持随班就读

为满足重度残疾儿童的教育需求,邛崃市设置了“特教班”,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将这部分“特教班”建设成为了“复合式资源教室”,支持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复合式资源教室”综合了特教班和资源教室的功能,能根据需要开展中重度残疾儿童的班级教学,同时发挥资源教室的功能,是一个随时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灵活工作的综合体。学校建立校内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从教务、德育、后勤等方面全盘规划,发展其满足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灵活安置的功能。“复合式资源教室”的建设丰富了区域内特殊教育安置层次,实现了“隔离程度最低”的“动态安置”,使特教班的职能得到了扩展,资源教室支持随班就读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以“跨专业团队合作的送教上门模式”满足学生需求

1.“能进全进”的送教上门原则送教上门的起点应该考虑怎样避免让孩子成为送教上门的对象。邛崃市确定了“能不送尽量不送,能进校全部进校”的原则,通过三个途径让孩子进入隔离程度更低的环境:一是“纠错型”———通过有关专家评估确保送教上门对象是确实不能到校就读、不得不送的适龄儿童少年;二是“创造条件型”———通过创造条件、协调资源,尽可能让更多重度残疾儿童到校就读;三是“发展型”———通过送教上门工作,转变家长思想观念,提高送教上门对象的能力,使其能到学校就读。2.跨专业团队合作为主的送教模式(1)跨部门合作教育、卫计、残联、民政、财政在政府督导下,根据联席会议规定的任务,由各部门服务对象所在区域内的责任人组成团队,由学籍所在地学校教师为个案负责人,跨部门团队合作提供送教上门服务。(2)“外促内生”的专家指导模式通过聘请高校、康复机构、医疗机构专家,保障送教上门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专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合作:一是直接加入送教团队服务难点个案;二是培训指导送教人员。制定送教上门指导培训方案,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发展自身专业,构建能够提供跨专业服务的教师队伍。(3)教康整合的送教上门课程建设教师在和康复治疗师合作送教过程中,将不同的康复训练内容和其他领域的学习结合起来,开发教康整合的课程,让孩子在康复训练的同时进行其他领域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任务单式科研”突破课题研究难点

通过三级任务单开展课题研究。第一级任务单明确区域内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课题,以子课题的形式进行课题研究。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以“任务单”的形式指导学校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保证课题研究的方向,解决教师科研能力不足的问题。制定二级任务单,明确某一阶段内子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成果形式、实践的途径和方法。子课题学校根据二级任务单制定三级任务单,规定学校课题组教师的具体任务。

特殊学校督导工作计划篇3

截至年底,全市共有公办特殊教育学校4所,小学附设特教班学校1所,在校生1150名(其殊教育学校在校生271名,随班就读学生879名)。

二、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尚存在较大困难

我市特殊教育建设基础薄弱,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特别是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差、质量低,远不能满足广大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需求。

1、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滞后于特殊教育发展需求

从发展上看,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大大滞后,不能满足社会对特殊教育的需求。全市14个县市区中尚有10个县区市未建特殊教育学校,占全市县区市总数的76%。按照中、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30万人以上的县区市必须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全市至少还需新建6所特殊教育学校。

2、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亟待改善和提高

我市目前的特殊教育学校,由于历史和经济条件制约,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存在较多问题。一是目前全市特殊教育学校主要设在偏远的农村,远离县镇和城区的中心地带,交通不便,校舍建设标准较低,小、旧、陋、破以及教学生活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较为突出,而且存在较多安全隐患。全市仅有的4所公办特殊教育学校覆盖范围有限,除市特殊教育学校分布在市区的渭城区外,其他3所均分布在北部五县中的旬邑、永寿、淳化,1所普校附设特教班在乾县。二是现有特殊教育学校除市特殊教育学校是新建以外,其余全部是由原普通中小学校改造的,不仅校舍使用年限较长,而且在使用功能及设施上不能满足残疾儿童少年心理、生理及行为特征的特殊要求,与国家实施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建筑设计规范要求有较大差距;三是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成本较高,部分专用教学仪器设备价格昂贵,必备的教学康复训练设施配置困难,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施设备严重缺乏,专业师资队伍严重匮乏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正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以及康复训练活动。全市除市特殊教育学校有部分特殊教育专用设备,所有教师经过专门培养和培训外,其余学校不仅没有专用的设备而且教师大多未受过专门的培养或培训。

3、现有特殊教育学校招生难和大部分特殊教育学生不愿在特殊教育学校上学,构成现实的一对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做特殊教育学校的规划不能纸上谈兵,而应该实事求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进行长远的规划。虽然我市仅有4所特殊教育学校,但均存在办学难、招生难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特殊教育的特殊性,普遍存在办学成本高,大部分县区根本没有财力支持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致使学校缺少发展资金,难以办学和招生;另一方面,主要是现在残疾少年儿童家庭的传统观念在作怪。据我们的调查统计,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生至少应该有4万多学生,但全市公办特殊教育学校仅有1750人,加上民办的一些康复教育学校,全市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总人数不到3000人,在特殊教育学校入学的特殊学生仅占到7.5%,其余的特殊教育学生除少数在西安特殊教育学校上学外,大部分都在普通中小学上学。这些特殊学生为什么不到特殊教育学校上学呢?据我们调查,主要是因为这些有智力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学生家长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在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上学,因为他们觉得特殊教育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会被披上“特殊”这一印记,谁也不想让别人认为自己有孩子残疾。而人们的这一传统思想观念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在做规划时不能仅根据人口数、学生数等简单就做规划,而应该充分考虑这一点。以我市为例,过去我们在彬县、长武均办有特殊教育学校,而这些学校却最后不得不撤掉,除了县、乡政府根本无力承担昂贵的办学经费外,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学生,招不到学生了,没有家长愿意送自己的孩子到这些学校去。就是办学条件较好的市特殊教育学校,也存在生源不足的问题。

4.国家相关政策促使特殊教育需求不断增长

近年来,在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国家、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关注与关心程度在逐步提升,残疾儿童少年家庭传统观念也在进一步转变,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对残疾儿童少年入学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预计近年内入学人数将呈上升趋势,现有办学条件将日趋紧张,为他们创造接受教育所需条件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二章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积极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全面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按照国家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省教育厅和省发改委要求,结合我市要建设与现代化都市相适应的特殊教育事业,确保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同步发展的发展方向,不断加快特教学校内涵发展,整体提高本市的特教发展水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特殊教育协调发展,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教育强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第三章建设目标及建设规划内容

一、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中、省、市、县政府共同投入,在全市新建武功、乾县、三原、兴平、泾阳、礼泉、彬县等7所特殊教育学校、并改扩建市特殊教育学校、旬邑县、永寿县、淳化县等4所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实现在全市30万人口以上和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有1所独立设置的综合性(盲、聋哑、弱智三类校中两类及以上组合建制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使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所有项目学校达到或基本达到国家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设施配备要求,基本满足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需求。

阶段性目标:期间重点改扩建市特殊教育学校,新建武功县、乾县2所独立设置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项目学校达到或基本达到国家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设施配备要求,初步缓解中西部地区适龄残疾儿童入学需求矛盾。

大力推进我市特殊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发展残疾人事业,促进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同步、协调、均衡发展,提高教育事业的整体水平是我们的建设宗旨。通过所有新建和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承担起我市残疾人的基础教育任务,把每所学校办成集聋哑人教育、盲人教育、弱智少年儿童教育康复和残疾人职业技能、体育、艺术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力争到年我市残疾少年儿童的入学率比现在有大幅度的提高,在校生达到7000人。确保90%以上残疾儿童(幼儿)接受1年以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辍学率与当地健全儿童持平,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接受1年以上职业技术教育,50%在校残疾学生能接受高级中等以上教育或3年制职业技术培训并公开就业。

二、实施步骤和建设内容

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存在诸多特殊性,从有利于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考虑到我市经济发展实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需求及县域间发展差距较大等状况,我市项目实施拟按如下目标分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进行建设。

第一阶段:期间,改扩建市特殊教育学校,新建武功、乾县2所特殊教育学校。做好市殊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总体规划。所有特殊教育学校在市教育局的协调下,面向全市招生视力障碍班、听力障碍班、语言障碍班、智力障碍班,力争使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达到人3000左右,以后逐年扩大。

第二阶段:新建三原县、兴平市、泾阳县、礼泉县4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总结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全面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同时相继完成对全市20个随班就读网点校的常规化建设;通过建立网络资源和骨干教师巡回辅导制度,完成对200名教师的专业培训;进一步发挥各特殊教育学校在当地特殊教育中的龙头作用,完善辐射、引领、检查、指导的常规机制。

第三阶段:新建彬县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旬邑县、永寿县、淳化县3所特殊教育学校。全面完成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任务,实现规划总体目标。增强每所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教中心服务教育功能,争取每校都开设有专门职业技术培训职教班,使每位特殊教育学校的毕业生都能掌握一技之长,建立与社会用人机制相通的育人机制

第四章资金安排

期间重点做好市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和武功县、乾县2所特殊教育学校的新建任务。总投资1140万元。其中建设工程项目投资约900万元(其中新建校项目2所,投资700万元,改扩建校项目1所,投资200万元),必备教学、康复训练设施配置投资约240万元(其中新建校项目160万元,改扩建校项目80万元)。所有资金均由中央专项投资,不足部分由县区自筹安排。

第五章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残疾人事业是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工作。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是国家赋予我市的光荣任务,是对我市残疾人工作的充分肯定和鼓励。各级党委和政府把特教学校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切实采取措施帮助残疾人解决实际问题。各部门负起职责,为残疾人办好事、办实事,认真检查监督,保证各项创建任务的落实。

二、把特教学校建设纳入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计划,确保特教学校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资金投放按建设期的年计划投入,确保工程建设如期完成。各有关部门保证人员投入,抽调精干队伍参与建设工作。

特殊学校督导工作计划篇4

(一)切实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坚持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作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下简称“普九”)的一项重要任务,坚持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作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十五”期间,我县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发展的目标是: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以下简称“三残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分别达到85%左右,使入学率和保留率达到或接近我县义务教育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发展高水平、高质量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大力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技能和职业教育,让残疾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

(二)进一步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普遍学校附设特殊教育班和三残适龄儿童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有计划地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在乡镇中心校附设特殊教育班。普通中小学、职业学校要依法接受本校服务范围内能够在校学习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

(三)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事业,提高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水平。我县将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康复纳入“十五”期间残疾人康复工作计划。积极支持幼儿教育、聋儿语训,特殊教育学校以及社区、家庭开展3岁以下残疾儿童早期康复、教育活动。各级示范幼儿园要带头招收残疾儿童入园。

二、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

(一)坚持特殊教育经费以地方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县政府要保证特殊教育正常运转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办学经费,并按高于普通初级中学2倍的标准拨付特殊教育学校的生均财政预算内公用经费,优先安排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建设投资和大型设施设备购置。县财政局要根据特殊教育实际每年设立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费20万元。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从2003年起,县残联每年从征收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拿出10%用于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就业培训;民政部门要根据福利的发行和救助情况,尽可能增加投入,用于我县特殊教育事业和资助家庭困难的残疾少年儿童生活。积极争取省、市财政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费,用于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和购置特殊教育必需设备仪器,启动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和培训全县特殊教育骨干教师等工作。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各种类型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康复机构。

(三)有计划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用5年左右时间,把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成综合性较强、服务范围较宽、质量较好、规模较大的学校。使特殊教育学校达到教育部颁发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的标准。

“十五”期间,在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危房改造工程,“校校通”工程的同时,要对特殊教育予以重点支持,在新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时,应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活动需求。

(四)加快特殊教育的信息化建设进程,积极为特殊学校配备适合特殊教育的教学仪器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积极开展计算机及网络教育,配备视残、听残、智残等特殊教育的专用仪器设备和康复设备。

(五)建立和完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助学制度。对在普通中小学校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减免杂费、书本费,对在特殊教育学校住读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除减免义务教育阶段杂费、书本费外,当地政府还要统筹给予每生每月不低于120元的生活费补助。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特殊教育师资素质

(一)鼓励和支持在职特殊教育师资参加特殊教育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二)将特殊教育师资的培训纳入继续教育培训计划,着力培养一批中青年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并把特殊教育知识作为普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要配备专(兼)职特殊教育工作的管理干部和教研员,努力提高特殊教育学校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三)努力提高特殊教育教职工的生活水平。要结合实际情况,提高特殊教育教职工的待遇;接受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的普通学校在搞活单位内部分配时,应对承担残疾儿童少年教育任务的教师予以倾斜。

四、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推动特殊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一)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其主要责任在政府,乡镇政府要承担组织、动员“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的责任,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要将发展特殊教育纳入议事日程,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促进特殊教育与其它各项教育协调发展。

特殊学校督导工作计划篇5

2、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得到提高。建立较为完善的随班就读工作机制。加强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无障碍设施等建设,为残疾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便利。

3、建立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机制,区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教育资源,每周提供一次以上,每次两课时的送教上门服务,并将其纳入学籍管理。  

二、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得到加强  

1、课程资源:学校充分发挥资源教室的指导、研究、培训、服务功能,为残疾学生提供个别化康复教育服务。

2、开展“医教结合”实验,探索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建立特教教师微信群,名师工作室,组织教师定期开展活动,交流特教经验,提高业务能力。

3、加强特殊教育信息化软硬件的建设,各学校在利用好现有的多媒体教室、校园宽带网络、“校校通”、“班班通”的同时,要不断完善学校资源库建设。鼓励学校组织教师开发课件、电子教案、素材。

三、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我们要挑选思想觉悟高、事业心强,教育、教学有经验的老师担任随班就读的教学工作。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向特殊教育教师倾斜。鼓励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

四、建立了科学有效的特殊教育质量提升体系。

1、实行“一人一档”,规范管理。以学校为单位,建立0—16岁残疾儿童少年档案。

2、落实特殊教育课程教材体系要求。认证贯彻执行教育部制定的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

特殊学校督导工作计划篇6

特殊教育;发展;思考;江苏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各地区特殊教育事业均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发展不均衡现象仍然存在。其中,江苏省处于全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前列,先后有40个县(市、区)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区),已基本形成了从残障儿童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级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体系;建成并正在逐步完善高等特教师资培养培训机构,构建了省、市、县特殊教育教学科研网络,初步形成了“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示范学校为龙头”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因此,本研究以江苏省特殊教育发展为例,阐述了目前特殊教育发展取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为特殊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启示。

一、江苏省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

(一)特殊教育发展取得的经验

1.残障儿童教育体系得以完善

为了普及智障、视障、听障三类残障儿童的学前教育,由政府部门统一规定所有特殊教育学校开办学前特教班,同时规定普通幼儿园接受残疾幼儿可给予财政补助,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0—3岁残障儿童早期干预。采取多种形式为残障儿童少年提供义务教育,比如特教学校、普通学校特教班、随班就读以及送教上门等,以此实现了残障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全覆盖、零拒绝”的目标,并高质量完成了残障儿童的义务教育普及工作。在高中及以上教育方面,根据省教育厅2016年统计结果显示,有22所特教学校设置了高中班,并注重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障学生高中阶段教育;金陵科技学院、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分别设置了聋人信息技术本科专业、工艺美术专科专业,南京中医药大学设置了招收盲人大学生的康复治疗技术专科专业,以此途径让有需要的残障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总体而言,江苏省已基本形成了从残障儿童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级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体系,为所在地区残障学生接受良好教育创造了条件。

2.课程与教学研究工作取得成效

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立足于特殊学生的培养,所以要重视特殊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核心地位,从而为特殊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以江苏省为例,充分发挥省视障教育、听障教育和智障教育资源中心的研究、指导、服务功能,以课题研究推动特殊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还在教育科学研究院中设立了幼教特教研究所,并在各级教研室设立了专兼职的教研员,由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每年组织特殊教育专题年会,持续地开展特殊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另外,发挥特殊教育的优势专业资源,承担了教育部《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研制任务,并鼓励有条件的特教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提高课程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发挥优秀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团队作用,在课程与教学方面力求创新突破,例如“聋人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创建与实施”“中度智障生生活适应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学前听障儿童双模块融合教育的十年实践与探索”等获得部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项,这是近些年来特殊教育学校致力于课程与教学研究工作的成效反映。

3.财政保障力度增大

特殊教育能否获得发展的空间,与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与保障力度是否充分密切有关。以江苏省为例,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联合制定了《关于组织实施特殊教育发展工程的意见》(2013),提供工程实施、项目引领,省、市、县三级财政近三年共计投入5亿多元。在此支持下,江苏省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代表的特殊教育发展水平和办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发展差距缩小,切实保障了残疾儿童平等受教育的权利,让每个残障儿童少年享受有质量的教育。为了保障残疾学生的教育条件,省教育厅还规定对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按当地普通同级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8倍以上标准拨付;随班就读学校学生按同级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执行;对新入学的残疾大学生免收学费并逐步免除住宿费。在多项财政制度的支持下,江苏省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得到优化,残疾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和学习条件得到改善。

4.特殊教育被纳入义务教育统筹管理

教育督导是特殊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以江苏省为例,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被列为教育督导和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评估的重要内容,纳入全省教育督导的指标体系中,在教育督导评估中给予重点关注,以督促各级政府重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综合督导中,把县域特殊教育发展水平纳入全省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考核的重要指标,并且在评估验收时,作为必查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在此政策下,各地特殊教育学校表现出较好的发展水准,例如江苏100个县区全部通过2015年度教育部督导认定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这显示出有效的教育督导监督和管理是特殊教育获得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特殊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更多障碍类别儿童的教育需要引起关注

虽然江苏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一直处于我国较为领先的地位,截止2016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三类残障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97%以上,但比较而言,孤独症、脑瘫、重度及多重障碍等其他残障儿童的入学问题还存在较大的困难。此外,普通学校中还存在为数众多的学习障碍儿童、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等,但目前的特殊教育工作对此还缺乏有针对性的、有效的相关服务措施,这需要在未来特殊教育工作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2.融合教育亟待发展

虽然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方针是“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但多数残障儿童的教育安置形式仍是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例如,江苏省2016年的残障儿童在校生数为23123人,其中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有12652人,占54.7%;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或附设特教班就读的是10471人,只占45.3%。而让特殊需要儿童在普通学校接受融合教育,已经成为了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即使在最为贫穷、资源贫乏的国家,融合教育也至少成为使更多处境不利儿童享有学校教育机会的政治宣言或者现实举措”[1]。相比而言,江苏省普通学校从理念到行为,以及专业支持等方面,都没有为接纳残障学生做好足够的准备。

3.教师队伍的人员配备和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职工人员配备不足。以2016年为例,江苏省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数为12652人,教职工总数为3664人,生师比为3.45:1,超过了对特殊教育学校生师比3:1的规定。不仅如此,特殊教育学校还要承担随班就读的指导、送教上门等工作,导致教职工的工作量较重。另外,特殊教育学校师资的质量不高,在面临特殊教育学校里残疾类型逐渐增多、残疾程度不断加重的情况下,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以及康复训练,对现有的教师队伍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同时,随着融合教育的广泛开展,特殊教育学校需要转型为当地的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越来越多的教师将承担起巡回指导的工作,他们不仅要了解普通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具备较强的学科教学能力,还要具备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应对普通学校里各种类型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

4.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推动下,特殊教育发展所需的经费投入逐年在增加,如江苏省绝大部分地区都能按照同类学校普通学生的生均公用经费8倍标准给特殊教育学校拨付经费,但与新形势下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相比,还缺乏稳定的经费长效保障机制。一是部分地区随班就读学生尚未达到普通学生生均经费8倍的标准;二是特殊教育学校所承担的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工作的交通、差旅等费用缺乏专项的经费保障,对普通学校教师、特殊儿童家长等开展的培训工作,也缺乏稳定的经费来源和渠道;三是特殊教育教师的特教津贴对教师的激励作用有限,从事随班就读工作的普通学校教师未能享受特教津贴。因此,如果仅靠短时间的特殊政策或发扬特殊教育教师的奉献精神,特殊教育工作是难以持久且有效开展的。

二、江苏省特殊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多途径普及残障儿童的义务教育

国务院在《“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2016)中提出要“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主要指标”,其中“残障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比例”要达到95%[2]。为实现该目标,仍需坚持“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通过多种途径解决残障儿童的受教育问题。随班就读和特教班的形式,能让残障儿童就近入学、尽快融入普通学校生活,融入主流社会,也为普通学生认识多样化社会、学习接纳与帮助他人、培养宽容善良的良好品德提供了机会;特殊教育学校能给残障儿童提供专业的教育,能为普通学校提供专业的支持、示范和引领;针对极少数重度残疾、无法上学的儿童,送教上门是一种满足他们受教育需求的很好补充。总体而言,教育安置模式多样化并存的发展格局是保障残障儿童受教育权利、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有利于实现教育的公平与社会公正。

(二)大力推进融合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未曾要求普通学校教师掌握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虽然我国相关的政策文件规定普通师范教育专业应该开设特殊教育方面的课程,但真正做到的只是极少部分院校。所以,大多数普通教师都认为特殊教育只是特教老师的任务,这不利于融合教育工作的推展,需尽快转变这种特教人办特教的观念,促进更多的人员参与到融合教育工作中。融合教育不仅是一种理念,也是促进弱势群体回归主流学校与社会,平等共享社会文明成果的教育实践策略。实际上,普通教育离不开特殊教育,因为普通学校里的每个班级都会有特殊需要学生,必须通过特殊的课程、特殊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满足他们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推进融合教育也是促进所有学生更好成长的教育策略。接纳残障儿童,大力发展融合教育,激励教师潜心研究,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使之成为普通学校转变教育观念、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好契机。

(三)建立特殊教育指导中心

在融合教育全面实施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残障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特殊教育学校的生源发生变化,其必然面临着转型发展,即从单一的残障儿童教育机构转变为所在地区的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从教学机构向综合性管理机构转型,全面指导区域内普通学校的融合教育工作(含送教上门),成为区域融合教育的指导和管理中心;建立科学、综合性的教育诊断评估(包含医疗、康复、心理、教育等)制度,对学生安置和转衔提出建议,成为特殊教育诊断评估中心;探索建立各种制度、策略、标准、工具,成为特殊教育发展研究中心。”[3]因此,尽快建立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明确其工作职责,为普通学校深入提供特殊教育专业支持,将是未来特殊教育发展的重点。

(四)完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

加快特殊教育的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强有力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明确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指导中心、随班就读的特殊教育教师配备标准,配足配齐教职工;制定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特殊教育发展支持保障体系,明确各类教育机构的生均公用经费、专项补助经费的标准,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特教津贴;鼓励与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残障儿童学前特殊教育机构,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开展适合残疾人的职业教育,营造关心、支持特殊教育的良好氛围。同时,加强舆论引导,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特殊教育事业,从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科学发展的高度,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不断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

(五)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

加强特殊教育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提升特殊教育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条件。高等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是培养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需要加强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特殊教育一线工作需要的专业人才;普通高校的师范教育专业也应开设特殊教育的相关课程,为毕业生未来从事随班就读工作奠定基础。教育管理部门也应把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列入议程,加大对从事特殊教育巡回指导、送教上门工作的师资培养和培训工作,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平台,不断提升特殊教育的专业化水平,提高特殊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使特殊教育事业获得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谈秀菁 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特殊学校督导工作计划篇7

二、进一步明确特殊教育发展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一)总体目标

坚持统筹规划和改革发展的原则,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市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接受教育比例有所提高。

(二)主要任务

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学校设施,做好招生工作,不断增加特殊教育学校生源。各中小学要做好有学习能力残疾儿童少年的送教上门工作。全市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残疾人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取得新进展,有接受能力的言语残疾、肢体残疾(含脑瘫)、精神残疾(含孤独症)和多重残疾儿童能够得到合适的教育安置。

三、进一步强化促进特殊教育发展的工作措施

(一)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构建起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格局。每学期开学前,全市中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都要针对本学区的残疾儿童少年进行摸底调查,摸清底数和情况并进行初步评估。和家长共同协商,对于适合随班就读的,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其随班就读;对于适合入特教学校就读的,要劝导其入特教学校就读,特教学校自身也要努力增加生源;对于无法入校就读但有学习能力的,对其送教上门。针对未入学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由教育、卫健、民政、残联、学校组成的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对其学习能力进行评估,并进行随班就读、入特教就读、送教上门等相应入学安置,对确实无学习能力的出具评估报告。对于上述送教上门和无学习能力的残疾儿童,均实施“一人一案”管理,要建全档案。

(二)积极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继续推进实施学前融合教育,支持普通幼儿园接收残疾儿童。招生考试服务中心要为残疾学生参加中考提供合理便利。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通过随班就读扩大招收残疾学生的规模。依托市职业教育中心和省内外中等职业学校,使完成义务教育且有意愿的残疾学生能接受适宜的中等职业教育。

(三)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努力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6000元补助标准。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特殊教育学校执行。加大残疾学生资助力度。积极协调残联落实助残奖学金政策,组织实施国家助学项目。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民个人捐资助学,提供志愿服务,形成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的良好氛围。

(四)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所有从事特殊教育的专任教师均应取得教师资格证,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还应经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市本级培训、校本培训,对特殊教育教师实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落实并完善特殊教育津贴等工资倾斜政策。关心特教教师的身心健康,改善特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特殊学校督导工作计划篇8

“阳光管理”―督导工作从制度入手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教工全员聘用制、岗位责任制、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绩效考核奖惩制、安全责任问责制、校务党务公开制、“五严”规定和中学日常教学管理条例、教师家访制等一系列的教育教学阳光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障督导工作的有序进行。

督导通过投诉渠道畅通,公开督导“热线”电话、“听您说”意见箱、“一线连万家”网络投诉等;为每个学生家长发放“为更好地塑造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和心理,请经常保持联系”的署上手机号码、办公室号码的班主任名片;督导组织定期召开专题家长座谈会,并不断丰富家长会的内涵:有“大手拉小手”法制教育家长会、“太阳花开”心理辅导家长会、“露一手”技能培训家长会、“您的孩子一样可爱”特殊学生家长会等。召开“同一蓝天下”社区座谈会和“军功章有您的一半”共建单位座谈会。有效、科学、精细、合理的规章制度,使整个学校的督导工作良好运行。

“正确定位”―督导工作从认识入口

纠正督导工作认识上的偏差。在教育工作中,往往一些教育政策比较好,但就是落实不够到位。这不仅使国家的教育政策在落实中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还滋生了一些不良习气。根本原因在于决策与实施之间缺少督促检查、指导这个重要环节,或者说督导这个环节出了问题。督导影响落实,落实影响效果,效果影响教育形象。因此,把加强工作当作进一步转变作风、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思考。不深入一线,不到现场,只触其表,未及其里。避免形式化。有听、看、查、问等形式,但只了解现象,不深究问题。

“四轮驱动”―督导工作从观念入力

树立“大督导”观念,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坚持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部门、年级(学科)“四轮驱动”,形成强大督导合力,有效推动督导工作的落实。一是书记、校长当督导龙头。着眼全局,围绕大事,亲自督导,着力凸显和发挥龙头作用。二是分管领导当督导调度。直接协调、督导落实。三是部门当督导的调研、参谋。凝聚和发挥部门的督导力量,重点在“谋出新举措”上下功夫,做到决策前有建议、决策中有谏言,使督导工作成为抓落实重要的一环。四是年级(学科)当督导干事。自我加压、自我督导,强化执行,推动各项督导工作的有效落实。坚持“四轮驱动”督导工作,凝聚督导的合力。

“师德榜样”―督导工作从文化入心

常言道“爱好学生容易,爱特殊学生难”,面对众多的特殊学生,无抱怨、无放弃,学校通过形式多样的督导模式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和谐、进取”的校园之家,以浓郁的“和谐”文化来强化教师的师德,教师要以“挽救一个特殊学生就是挽救一个家庭,就是确保一方平安”的高度责任感彰显着校园和谐文化。美丽的校园,洋溢着师生“诚信做人,恒心做事”的生动画面,洋溢着师生“自信成功、自强成才、自律成长”的阳光笑容,督导工作促进教师遵章守纪,爱岗敬业,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人格,零歧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零有偿家教。校园呈现五大亮点,即:亮点一:条线协调,师生形象好,社会声誉好。亮点二:积极进取,教工干劲足,集体智慧高。亮点三:齐心协力,团队意识强,成绩荣誉多。亮点四:爱校如家,主人意识强,献计献策多。亮点五:心态阳光,抗挫能力强,幸福指数高。在五大亮点中,我们看到了督导工作的深入人心,也促进着学校向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优质办学”―督导工作从行动入围

特殊学生更需要优质的教育,才能帮助其健康成长,才能确保一方的平安。学校教育以督导工作为保障,基于学生的特殊性,不仅要求教师师德师风十分过硬,更需要具备良好的学生管理艺术、独特魅力与规范自律的管理手段。学校坚持实行“督导常态化”,如“班级一日视导”、“教学巡课”、“晨会开放”、“督导与学生小管家”等,在与特殊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渗透了督导掌控能力、督导管理能力、督导协调能力。引导教师“治班之道”,在强化教师“工作意识”的同时,提高“行风优化意识”, 从“防止学生为恶”向“引导学生为善、引导学生成才”努力,从“看管式的他律”向“群体积极向上、学生自我管理的自律”努力,在督导工作积极行动的引领下,特殊学生安心课堂,热心校园,远离社会不良倾向,实现了常态稳定零违法,为社会送去平安,为家庭送上幸福。

特殊学校督导工作计划篇9

加大投入、扩大内需是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不利影响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具体举措。各市、县(区)教育局和厅直属中专学校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将抓好新增中央投资教育项目实施工作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重大任务,作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要内容,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不断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切实履行职责,抓好组织落实,确保我省中央新增投资教育项目尽快启动和顺利实施。

二、加强领导,有效落实项目推进工作机制

实施新增中央投资项目,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中央和省均成立了重点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切实有效推进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顺利实施。省教育厅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和落实检查领导小组。各市、县(区)教育局和厅直属中专学校要切实加强领导,迅速部署,健全组织,落实责任,建立以单位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有关承办部门具体落实的新增中央投资教育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做到责任到项目、任务到个人,职责明晰,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要有专门机构具体负责项目的投资申报、工程管理、项目进展、资金使用、效果评估和监督检查等工作,集中精力、周密组织落实各项具体工作。

各地教育部门要积极主动与当地发展改革、财政、国土、环保、建设等有关部门加强联系、沟通,建立健全协调工作机制,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效推进项目建设。

三、严格标准,确保工程项目建设质量

各市、县(区)教育局和厅直属中专学校要切实强化工程项目实施管理,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统筹协调加快工程进度和确保工程质量的关系,切实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严格按照已经批准的项目名称、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和标准进行建设,不得擅自变更项目单位、改变建设内容、更改建设规模和变动建设标准,严禁未经批准擅自变更;严格执行各建设项目规划的指导意见、管理办法、建设标准、建设指南、设计方案等建设管理文件,严格按照《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公用建筑设计规范》、《农村中小学建设标准》、《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学校规划建筑设计导则》、《关于加强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管理的指导意见》、《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规范》等相关文件要求进行设计、建设,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开展施工招投标;严把工程质量关,必须选择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设计和建设,强化全程管理,重点加强建设施工各环节的督导,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四、落实条件,切实加快项目实施进度

中央和省有关部门要求中央新增投资教育项目在资金分解下达后2个月内开工、8个月内完工,首批新增中央投资教育项目要求在20*年2月底前全部开工、20*年8月底前全部完工。

各市、县(区)教育局和厅直属中专学校要积极落实条件,精心组织,抓紧中央新增投资教育项目的实施工作。对已开工的在建项目,要进一步统筹协调工程设计、施工、监理队伍和技术力量,强化物资供应和运力保障,周密、细致、科学地编制施工组织方案,加快工程进度。对尚未开工的新建项目,要充分利用特事特办“绿色通道”,积极落实项目审核、环评审查、用地审批、银行审贷、资金配套等各项建设条件,抓紧做好开工前各项准备工作,力争早开工,并全力加快项目实施工作。

为切实加强对中央新增投资教育项目的管理和监督,省教育厅领导小组成立了省级驻点督查组,定期对各项目学校开展督查,重点督查工程进度、资金使用、工程质量等关键环节。各市教育局成立的市级驻点督查组要加强对所辖县(区)项目学校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并及时向省级驻点督查组汇报,确保中央新增投资教育项目按国家和省规定的要求实施。

为及时了解和掌握项目实施和资金拨付情况,各市教育局要严格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旬报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教秘计〔20*〕10号)要求,认真做好项目实施旬报工作,加强对所辖县(市、区)教育局和所在地厅直属中专学校的工作指导和督促,严格审核所辖县(区)教育局及所在地厅直属中专学校的上报数据,确保报送信息真实、准确、完整、有效。

五、规范管理,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各市、县(区)教育局和厅直属中专学校要严格投资管理使用,加强项目资金全程监督,注重项目资金使用投向,严防项目资金截留挪用、滞留不用、虚报冒领、铺张浪费或偿还债务,确保规范、合理、安全、有效使用项目资金,最大程度发挥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中央资金要专款专用,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封闭运行,集中支付;地方配套资金要按时足额到位,不留缺口,同时加强对社会资金的鼓励和引导。各项目学校要结合节约型学校建设,加强统筹管理和资源整合,统筹投资项目管理,整合存量和新增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所有项目竣工验收后,要及时组织竣工审计,按审计结论办理工程结算、基建财务决算和国有资产移交手续。

特殊学校督导工作计划篇10

一、重要意义

发展特殊教育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取得较大发展,各级政府投入明显增加,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实现了30万人口以上的县独立设置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目标,残疾学生在国家助学体系中得到优先保障。但总体上看,我国特殊教育整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农村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不高,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发展水平偏低,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有待改善,特殊教育教师和康复专业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必须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发展,提升特殊教育水平,进一步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帮助残疾人全面发展和更好融入社会,使广大残疾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的进程中实现幸福人生。

二、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总体目标。

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经过三年努力,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建立财政为主、社会支持、全面覆盖、通畅便利的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机制,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各方参与的特殊教育工作格局。到2016年,全国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其他残疾人受教育机会明显增加。

(二)重点任务。

1.提高普及水平。针对实名登记的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残疾状况和教育需求,采用多种形式,逐一安排其接受义务教育。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逐步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比例。

2.加强条件保障。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建立健全覆盖全体残疾学生的资助体系。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加强残疾学生学习和生活无障碍设施建设。

3.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研究制订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健全适合残疾学生学习特点的教材体系。扩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规模,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力度,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逐步建立特殊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

三、主要措施

(一)扩大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规模。

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尽可能在普通学校安排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加强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无障碍设施等建设,为残疾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便利。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可设立特教班。

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招生能力。国家支持建设的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要在2014年秋季开学前全部开始招生。支持现有特殊教育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增加招生类别。

组织开展送教上门。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安排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教育资源,为确实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等服务,并将其纳入学籍管理。

(二)积极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

学前教育。各地要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纳入当地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列入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接收残疾儿童。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和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增设附属幼儿园(学前教育部)。

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招收残疾学生。鼓励特殊教育学校根据需要举办残疾人高中部(班)。扩大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残疾人特点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为残疾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高等教育。各地要根据需要,有计划地在高等学校设置特殊教育学院或相关专业,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高等学校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努力创造条件,积极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要为残疾人接受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提供便利。加强残疾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三)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切实保障特殊教育学校正常运转。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要在三年内达到每年6000元,有条件的地区可进一步提高。目前标准高于每年6000元的地区不得下调。随班就读、特教班和送教上门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参照上述标准执行。

进一步提高残疾学生资助水平。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在“两免一补”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补助水平。各地可根据实际对残疾学生提供交通费补助,纳入校车服务方案统筹解决。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资助政策,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免费教育。

各级财政支持的残疾人康复项目优先资助残疾儿童。安排一定比例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劳动技能教育。中央专项公益金继续支持特殊教育发展。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

(四)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继续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支持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新建或改扩建一批急需的基础设施,扩大残疾人接受中、高等教育的规模。支持高等学校特殊教育师范专业建设,扩建教学设施,提高特教教师培养培训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建设孤独症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部)。

继续实施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项目。支持承担随班就读残疾学生较多的普通学校设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中心),配备基本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设备,为残疾学生提供个别化教育和康复训练。支持特殊教育学校配备必要的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等仪器设备,开展“医教结合”实验,探索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加大对薄弱特殊教育学校配备教育教学和康复设施的支持力度。

(五)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各省(区、市)要落实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正常教学和管理工作所需编制,配足配齐教职工。针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少、班额小、寄宿生多、残疾差异大、康复类专业人员需求多、承担随班就读巡回指导任务等特点,可结合地方实际出台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全面落实国家规定的特殊教育津贴等特殊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倾斜政策。对在普通学校承担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教师,在绩效考核中给予倾斜。各地要为送教教师和承担“医教结合”实验的相关医务人员提供工作和交通补贴。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研究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证书制度,逐步实行特殊教育教师持证上岗。制订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推动地方确定随班就读教师、送教上门指导教师和康复训练人员等的岗位条件。将特殊教育相关内容纳入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向特殊教育教师倾斜,将儿童福利机构特教班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纳入当地教师职务(职称)评聘规划。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力度,鼓励各省(区、市)择优选择师范类院校和其他高校增设特殊教育专业。鼓励高校在师范类专业中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培养师范生的全纳教育理念和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学能力。加大部级教师培训计划殊教育教师培训的比重。采取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逐级开展特殊教育教师全员培训和校长、骨干教师培训。加强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资源指导、送教上门等特殊教育教师培训。

(六)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健全课程教材体系。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结合残疾学生特点和需求,制订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加强特殊教育教材建设,新编和改编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教材,覆盖所有学科所有年级。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功能补偿。增加必要的职业教育内容,强化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加强个别化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开展“医教结合”实验,提升残疾学生的康复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探索建立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定期举行交流活动的制度,促进融合教育。以培养就业能力为导向,强化残疾人中、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特色,建好实习实训基地,进一步加强对残疾学生的就业指导。

四、组织领导

特殊学校督导工作计划篇11

2012年,北京市政府重要实事提出新增入园名额2万个,完成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50所以上;启动中小学三年行动计划,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学生和家长提供全科(21个学科9500节)数字化名师授课资源;支持在城乡结合部和郊区建设15所中小学校。

“入园难”基本得到缓解

深入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新增入园名额2.4万个。继续加大公办园的建设和改造力度,投入5.85亿元,对333所幼儿园实施新建、改扩建工程和条件达标改造工程。启动村办园建设工程,按每个教学班40万元给予经费补助,投入2.3亿元,支持105所村办园建设,村办幼儿园条件得到改善。提高非教育部门办园补贴,生均补贴由1200元提高至3600元,投入近5亿元用于各部门办园生均补贴,惠及367所幼儿园的10万余名儿童。对76所幼儿园进行了分级分类验收,其中达到一级办园条件标准的幼儿园有48所,目前全市优质幼儿园达到477所。

北京数字学校惠及全市中小学生

经过全市数千名优秀教师、专家、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完成9500节名师同步课程的录制,经过技术审核、教育审核、政治审核和20%综合抽检,逐步上线播出。构建起虚拟的北京数字学校,建立北京数字学校门户网站()、歌华有线高清交互数字电视平台等传播渠道,自9月1日起正式开通,向全市中小学生、家长和教师提供服务。北京数字学校校报作为新学期礼物送到了全市中小学生手中。选取47所中小学试点校,以名师同步课程资源为依托,开展7种名师同步课程“点对点”应用模式研究,完成《基础教育阶段名师同步课程资源建设、管理及应用指导意见(试行)》(初稿)的起草。

“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模式初步建立

正式启动了北京市城乡新区一体化学校建设工程,投入约2.4亿元重点建设15所学校,并列入政府实事项目。资源输出学校和输入学校签定“一体化管理”的协议,于9月1日完成招生任务。北京市教委与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等13个委办局联合成立了一体化管理领导小组,11月底印发了《北京市城乡新区一体化学校建设管理办法》,对组织管理和分工、经费管理、基本建设、学校管理体制机制、教育教学、检查评估、监督检查等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以转变基础教育发展模式为突破口,深入实施北京市部级教育体制改革基础教育项目

2012年是实施北京市部级教育体制改革基础教育项目的第二年,7个改革项目分别按照年度实施方案,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效果。

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从师生活动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环节设计与处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与组织、课堂氛围创设、课堂管理6个维度设计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研究工具,初步探索出北京市超常儿童培养的有效教学模式。

进一步完善“翱翔计划”培养体系,即“三校”管理体系、“三类”课程体系、“三师”培养体系和“三段”评价体系,确立了翱翔学员培养基地29所、课程资源建设基地21所,共培养了800余名翱翔学员。初步建立了“雏鹰计划”资源平台,共开发科技成果资源11项,形成学科教学设计案例、科技实践活动案例、研究性学习案例,以及学生创意活动案例共400余个;完成了对北京市近200家科普基地资源的系统梳理,形成学生探究体验素材、科技实践活动案例近百个。

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

加强对各类课程改革研究和实验推广项目的整合,集中力量深入推进部级课程教材改革实验项目实施方案和重点内容的落实。项目的推进,促进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协调发展,具有首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逐步完善;促进了教师专业学习和培训方式的创新,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了教育方式的变革和成功教学案例的总结与推广,不断提高教学效能,打造高效课堂,进而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向纵深发展。

开展高色发展试验

为了解高色发展试验项目的进展,发现经验,诊断问题,并将调研活动与专家指导紧密结合,促进学校试验方案落实,上半年邀请有关专家赴9个区县的15所部级高色发展试验项目学校进行调研和指导,制定部级高色发展试验项目的中期评估方案。在对45所学校的中期评估工作中,专家对学校一一进行了书面反馈。为探索高中与高校共同育人的有效机制,市教委与北京市教育学会高中教育研究分会共同举办了“走进清华——创新型人才培养”校长论坛和“走进北大——人文教育与人才培养”校长论坛。

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

按照项目实施方案的阶段任务,组织专家团队对4所试点学校逐一调研,加强分类指导和过程监控,组织开展相关内容的交流和信息共享。依托首师大专家团队开展相关政策研究,探索、健全、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项目组在梳理国家和北京市有关办学体制改革相关政策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4所试验学校改革进展情况逐一进行深入调研,交流和研讨学校在实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研究、设计了对学校改革进展情况的评估工具,并在实地走访调研基础上,对学校进行测量。

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试验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线,以北京精神教育为重点,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学校管理和社会实践为主要途径,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协作,初步构建了具有首都特色的中小学育人体系。北京市中小学德育政策方面取得明显突破,建立市级骨干班主任和学科带头人制度、试行中小学班主任职级制度被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发展获得良好机遇,班主任研究会进一步发挥作用,初任班主任培训取得积极推进。社会大课堂可持续发展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从经费、资源、课时、师资、内容、评价等方面获得政策保障。

深入实施“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有效途径”和“推进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实验

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市区联动、教育行政与专业研究机构协作,职能处室协同的工作格局,推动实验工作有序开展。持续追踪北京市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情况,建立数据分析监测平台,着手研究资源配置效益;聚焦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目标,开展现代化学校指标体系的前瞻性研究。围绕育人模式、管理体制等5项内容,对各区县进行调研,形成市级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政策建议;对“城乡一体化”项目进行中期评估,系统推进项目实验。整体策划,进行围绕均衡主题的系列宣传报道,总结和提炼学校联盟、组团发展、“不选择学生的学校”等一批区县和学校发展的有效经验,营造了有利于改革发展的氛围。搭建交流平台,通过“京津沪渝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论坛”、区县现场会等形式,加大实验区县之间、兄弟省市之间的学习交流力度。

以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质量为核心,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大力推进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2012年,北京市召开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进一步强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印发了《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行动计划(2012-2015年)》,以培育和弘扬北京精神为重点,推进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完成修订中小学27个学科的德育指导纲要,启动学校文化建设工程,组织开展“百年老校文化传承和创新论坛”,建立信息资源库,为每一所中小学提供学校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启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按城区生均150元、郊区生均200元的标准,总计投入2亿元,为每一个中小学生每学年至少两次走进社会大课堂和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社会实践提供经费保障。社会大课堂建设和应用进一步深化,全市建成艺术场馆等6大资源联盟,带动44家市级资源单位完成“学生教育计划书”的开发。

《北京精神》地方课程在全市中小学全面实施,并被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北京精神新童谣”在全市小学广泛传诵。在全市中小学大力开展“用行动续写雷锋日记,践行北京精神”主题教育实践活动,6大系列教育活动贯穿全年。

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作育人体系的构建,推广家长教师协会试点和家长志愿者服务模式,在全市中小学进一步推动建立家长委员会或家长教师协会。重视凝聚各方面的力量推动德育工作,开展社区文明小使者、学雷锋活动、劳模进校园、文明礼仪月、优秀学生事迹报告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观摩交流周,推进中小学生涯教育试点工作。

不断深化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

以贯彻国家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重点,继续坚持“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发展思路,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攻方向,注重顶层设计,谋划课改全局,抓住部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实施的机遇,实现重点环节突破,在坚持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促内涵发展,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多途径、多方式推进农村地区课程改革。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和区域推进的策略,在建立针对农村地区学习困难学生的干预机制、为农村教师开展多样化多区域的专业支持活动、走进农村学校课堂促进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等方面开展研究,提供多途径、多方式的服务保障和政策倾斜,推进农村地区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具有首都特色的课程教材体系日趋完善。因地制宜,增强课程适宜性,分阶段、分层次鼓励和支持学校走内涵发展道路,推动三级课程整体建设。结合北京市城市定位和社会对优质课程资源的多样化需求,尝试通过自主排课、人才培养实验班等方式,赋予学校更多课程自,新认定13所高中自主课程建设实验学校和14所高色实验班。对已开发的地方与校本课程进行梳理,以学校课程整体建设、特色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课程文化形成为着力点,在学校、领域、学科、特色课程等层面推进学校选修课程和特色课程建设。贯彻新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完成对全市各学科义务教师新课标的培训,完成义务教育实验教材的全面修订和报审工作。

依托新增专项,深入开展各学段和各学科的教学研究,加强教学管理,提升教育教学的实效性。继续加强培训,干部、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明显。依托“祥云行动”和“中小学干部教师国内访学计划”,开阔干部教师的国际视野,进一步促进教师观念转变,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做好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

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广泛深入开展,市级财政投入4.24亿元专项经费,对全市16个区县414所中小学体育场地进行了修复。启动2012年“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系列活动。投入9000多万元,对1278所中小学校3.5万间照明度和黑板灯不合格的教室进行标准化改造。积极开展中小学科普活动,活动覆盖面和参与度均创新高。制定北京市中小学生防近视、控肥胖工作方案。开展北京市第十五届学生艺术节、高雅艺术进校园、民族艺术进校园、青少年艺术周等系列活动。北京中小学的“金鹏团”、“金帆团”等已成为全国素质教育品牌。借助金帆建团25周年契机,推出“1+2+4”25周年团庆系列活动。组织开展“相约金帆——金帆艺术团成立25周年艺术论坛”、感动金帆盛典表彰、“青春记忆”舞蹈晚会、“北京幻想曲”行进管乐专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话剧专场、“点燃生命的太阳”文艺晚会等系列活动,全市94支金帆团的系列活动覆盖全市16个区县,参与人数近10万人次。

不断提升幼儿园办园质量

继续开展“半日评优”活动,促进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加强幼儿园评估和验收工作,促进园所整体水平的提高。组织有关专家深入郊区县,对76所幼儿园进行了分级分类验收,其中达到一级办园条件标准的幼儿园有48所,目前,全市优质幼儿园达到477所,比上年度增加了53所。对朝阳等6个区县申报的16个社区儿童早期教育示范基地进行验收。开展示范园与农村乡镇中心园“手拉手”工作总结交流活动,促进农村学前教育质量提升。通过“手拉手”活动,转变农村乡镇中心园园长的管理理念,更新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加强了教育科学研究,提升农村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促进了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加强幼儿园安全工作质量管理,组织编写《幼儿园安全》用书二册约36万字,制作有声安全教育活动挂图。

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

规则公平为核心,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精神,推进首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2012年10月24日,北京市召开全市中小学校长大会。会议要求把基础教育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促进均衡上来,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不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加大公办园建设力度,实施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工程和幼儿园条件达标改造工程。加强村办园建设,解决农村及城乡结合部地区儿童入园问题,逐步构建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服务网络,使农村适龄儿童享有公平的学前教育机会,落实“保基本、广覆盖”的发展目标。实施幼儿教师培养培训工程,加强师资培养工作,通过分层、分类和重点项目结合的方式,做好各类幼儿园管理者及教师的在职继续教育培训。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和责任书的要求,配合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完成了首批11个区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验收工作,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发展,各区县教育资源、师资的均衡配置,学校标准化建设、农村学校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基本形成有利于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的发展机制。深入扎实开展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系列展示和专项成果总结活动,交流、推广区县特色经验成果,组织初中阶段系列走进区县活动,推进初中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积极开展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北京市2010年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分析与评价反馈系统研究报告(总报告)》等系列研究报告。2012年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纳入16个区县,开展了五年级语文、音乐和八年级语文、音乐、物理学科的全市学科纸笔测试及实践类测试。积极配合教育部完成了对我市6个区县的国家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工作,探索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标准化工作程序及推进策略。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减负增效工作,集中宣传一批“轻负担、高质量”的区县和学校典型经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和电子平台系统进一步完善。扎实推进中考改革,示范高中名额分配比例逐年提高。

大力加强特殊教育

加快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建设。加快《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研制工作,启动《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实施细则》和《北京市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研制工作,制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组织编写《北京市培智学校个别化教育计划实施指导手册》、《北京市资源教师实施指导使用手册》和《北京市视障随班就读学生家长指导手册》。深化特教课程建设与康复教育。全力做好特殊教育教科研工作,大力提升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质量。发放《北京市随班就读教师培训手册》,组织开展了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基本功现场展示活动,进一步提升送教上门工作质量。

加大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保障力度

加强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向随迁子女较为集中的区县下拨了5.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接收随迁子女就读的能力和改善已审批自办学校的办学条件。在本市随迁子女持续增加和本市适龄子女入学高峰的双重压力下,2012年随迁子女进入公办中小学就读的比例达74.7%,比2011年提高了3.8%。对公办学校无法满足的随迁子女入学需求,探索采取政府委托办学、购买服务等方式,保障随迁子女在依法举办的民办学校接受教育。

以促进发展为核心,

推进基础教育督导工作

组织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督导评估工作

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区县督导评估。督导检查显示,各区县均强化了政府职责,实行目标责任制,建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督保障机制;加大了财政投入,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推进学校教育教学设施配置均衡;加强了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进师资配备均衡,夯实了均衡发展基础;创新办学模式,探索发展机制,促进学校共同发展;坚持依法治教,实施有效管理,全面提高了教育质量。

推进义务教育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测量工具研制工作

明确“德智体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域和标准。基本搭建了北京市义务教育质量督导评价测量标准框架体系,完成了测评的双向细目,确定了以纸笔的形式、利用发达的信息和通讯网络技术进行抽测的工作方式。依托北京市教育督导和教育质量评价研究中心,开展了质量标准和质量测评研究与实施工作。

特殊学校督导工作计划篇12

随着社会办学水平的逐渐提高。过去的讷河特殊教育学校校舍陈旧,教育教学设备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残疾儿童教育教学康复的需要。为改变现状,勤政务实、勇于开拓的讷河特教学校校长冯艳梅,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积极主动与有关部门、领导联系,及时汇报存在的困难,得到了讷河市委、市政府、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莅临学校指导工作。原副市长陈洪昌百忙中多次到学校进行现场办公。帮助学校拟定创建与发展规划,为学校未来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发展意见和建议。多次带领教育局领导班子、学校领导等,到敬老院、职教中心、南开发区等宽阔地段进行新校舍选址,足迹踏遍讷漠尔河两岸。最终由市政府与恒阳食品厂协调并投资,在长青村规划出16000平方米进行新校舍兴建。该校址远离闹市区,周围空气清新,无污染、无噪音,方便了残疾学生的管理,让学校教职员工深深感受到上级组织的关心、关怀和关爱。

讷河特教学校于2010年初,申请迁址重建教学楼,得到了市领导的大力支持,并积极与省发改委请示、汇报、沟通情况,于7月份给予批复立项,计划投资280万元,建一所2000平方米的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由于地方资金紧缺,市领导在资金投入方面给予大力倾斜。为建设一所高质量的教学楼,市领导与局领导多次开会研究,对校园整体布局进行合理规划,精心安排,针对楼内生活区和教学区的图纸设计,先后做了三次更改。场地“三通一平”后,在公开招标的基础上,选用了一家技术成熟的工程队伍进行施工,于2010年9月工程正式启动。施工期间,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大力关注与支持。讷河市人民政府市长王平上任第一周,在工作百忙当中,利用休息时间亲自视察工地;市政府原副市长陈宏昌、教育局姜亚刚局长等领导,经常到工地过问工程进度及质量问题,并委派生产站主任全权负责、全程跟踪检查工程质量。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还得到了相关建设部门的鼎力相助,接通了室内上下水,安装了有线电视和宽带网。教学楼于2011年8月末,整体交付使用。不落俗套的建设规模和档次,成为全省一流的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

由于校园占地面积大,教学楼建成后附属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更需要大量资金去运作。讷河特教学校向政府提出资金申请后,2011年9月,市政府又向特殊教育学校给予资金拨付,共投资54万元,建造了200米的红砖围墙,40平方米的门卫房,安装了伸缩大门,铺设了甬路,规划了校园绿化,对学校周边卫生、亮化工程进行了改造,现已成为讷河市西南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为使残疾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康复,讷河教育局投资100多万元,在短时间内,为学校完善了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学校新增了语言训练室、多媒体教室、微机室、感统训练室、电子备课室等功能室,所有教室都配备了电视、计算机和实物展示台,建成了校园宽带网,引进了国内比较先进的语训机、多媒体设备及感统训练器械,重新更换了桌椅、黑板,为每名教师配备了一想一体机。按标准化特殊学校标准,在生活区为师生配齐了就餐、洗漱、住宿、活动设施,完备了学校安全防护设施,安装了先进的电子监控系统和报警系统,为学生的在校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在教育局主管领导的精心指导下,他们还进一步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内处处体现着健康向上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营造了尊重、关爱、和谐、民主的人文环境,走廊内挂满了学生的手工作品,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在新校舍落成后,为了节省开支,学校全体师生自觉摒弃等、靠、要的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动手喜迁新居。全校教职工牺牲了国庆长假的休息时间,对老校舍的物品进行归类搬运,一切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小件物品自己动手搬运,大件物品雇车拉运,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全力以赴,从装车到卸车都一一安排到位。由于路途较远,男老师们骑着电动车一路跟随,一天要跑上十几来回,大家戮力同心,全力以赴,总共忙忙碌碌地搬运了三天,没有一件物品丢失和损坏。在此之前,全校教职工还加班加点,自己动手对新教学楼的卫生进行了彻底的清扫。对各室进行了高品位的文化建设,各种规章制度上墙,名言警句比比皆是,班级文化氛围浓厚,为新校园增添了浓浓的人文气息。

二、确定先进办学理念,形成独特鲜明的办学特色

讷河市特殊教育学校现有在职教师26人,学历达标率100%,于2003年,由原名讷河市聋哑学校,更名为讷河市特殊教育学校后,扩大了招生范围,在招收听障学生入学的同时,还招收了智障、脑瘫、自闭症等学生到校就读,现有在校学生83人,共设启音和启智2个教学部,8个教学班,讷河区域内8至14岁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了99.5%。

长期以来,讷河特教学校一贯坚持特殊教育的教育性、公益性、服务性,努力体现人道主义和时代要求,确立了“以人为本、求新思变、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坚持教育教学与缺陷补偿、康复训练相结合。重视残疾儿童的特殊性及差异,分类教学,因人施教,实现了医教结合;突出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坚持学校教育与学生现实生活和未来生存相联系,为学生依法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奠基;发挥自身优势,突出教育和医疗结合,形成鲜明的符合特殊教育学校和残疾儿童发展需求,并与当前特殊教育改革精神相吻合的独特的、优化的,稳定的办学风格。

他们以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能力,适应社会能力,服务社会能力为目标,注重

特长培养,发展职业教育,力求自食其力,建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文化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发展思路。

他们注重学生特长培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力求让残疾学生能够自食其力。针对残障孩子的个性进行缺陷弥补,从艺术、生活技能方面进行教育,重视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构筑发展成长的平台。先后开设了美术、体育、律动、电脑等课堂活动小组,串珠、十字绣、电焊、缝纫等职业技术课,增强了残疾学生的缺陷补偿能力。

三、强化学校组织管理。形成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

讷河市特殊教育学校设置教导处、总务处、工会、少先队等机构和组织,工作人员配置合理,各部门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人,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

他们改变特殊教育学校制度封闭的现状,有效贯通育人环境,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家庭、社会有效参与学校的管理,并介入社区的文化建设。凡事兼顾教师的个性思维和主观能动性,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凡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通过一定途径在全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学校实施校长责任制,全面贯彻“依法治校、以德育人”的重要思想,提高了广大师生的法律素质,形成法治观念,真正意义的依法自主管理。并聘请了讷河第二派出所教导员齐红军为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全校师生法律意识浓厚,彻底杜绝了拐卖残疾儿童的现象发生。

为了使学校安全工作趋于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他们建立和完善了特校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强化安全工作责任制,2010年安装了校园监控系统,定期检测维修学校的设备与设施,积极推广校方责任险,为学校发生的意外事故承担风险。

为了加强学校财务管理,规范财经制度,严肃财经纪律,做到有计划支出,确保教育经费收支平衡,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提供经费保障,制定了学校财务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学校完善了家校联系制度,高度重视家访工作,利用假期对全市残障学生家庭进行普访,了解家庭情况,为确定特困帮扶对象打好基础。继续争取社区和派出所对特殊教育的关心,邀请法制副校长与残障成功人士来校作法制和自强不息报告,有效地教育残疾孩子增强法制意识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四、加强班子队伍建设,形成了团结战斗的和谐整体

讷河市特教学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以冯艳梅为首的学校领导班子坚强得力,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工作经验,具有很强的指导教学、教研能力和时代前沿的特教理念。他们团结干事、和谐处事、廉洁奉公。在群众中有一呼百应的人格魅力。他们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出色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

讷河特教学校按规定配齐各科教师,音、体、美、劳技教师都能胜任教学工作。学校十分重视师资培训工作,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教师进修计划,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新课标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法制培训等,利用假期开展远程教育培训活动,积极撰写论文。有计划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和教学基本功训练,使教师教育新理念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积极鼓励教师学历进修,学历合格率100%。有6名教师获本科学历。25名教师获专科以上学历。

他们在鼓励教师学习的同时,也涌现出一批“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精益求精、为人师表”的先进典型。先后有2名教师被评为“市十佳特教园丁”;有9名教师分别被评为“市优秀教师”、“市优秀青年教师”、“市优秀园丁”、“市优秀班主任”、“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冯艳梅校长多次被评为市“十佳校长”。在教学理论研究方面更是硕果累累,学校多次承担省市级课题研究,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分别被评为全国优秀论文并在权威刊物上刊登。

“教师修养,立德为本”。他们要求教师淡泊名利,以德服人,近年来他们通过演讲比赛、师德评比等形式,本着对全体学生负责、对学生未来负责、对学生所授的知识负责的原则,积极开展强师德,树师魂教育活动,全体教师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特教工作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细化教育教学工作,形成了以能求存的培养模式

他们认真贯彻中小学德育纲要,学校政教处全面负责,德育工作全员参与,工作扎实有效,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在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组织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常规的基础上,以课堂学科渗透为主渠道,以常规德育教育为主要教育形式,以专题德育教育为主要强化手段,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教育。通过升旗仪式,团队活动,晨班队会,校园报,重大节日、纪念日等相对稳定的德育教育形式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开展了“师生同台手语演讲”活动。通过不懈的努力,校风校纪有了明显的改观。同学问相互帮助,相互团结,积极开展各种有益活动。尤其是课外活动,更是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学校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讷河特教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建立教学指挥系统,认真落实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认真抓好常规教学,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实施启发式教学。在落实教学管理过程中,学校抓住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要素,认真检查督促,及时反馈信息,通过检查、督促、指导,教师能按时出色完成常规教学任务。

讷河特教学校扎实开展教研工作,努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教学效率。他们除按特教中心的要求全员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学习、教学研究活动外,还自选课题。自谋教研发展的路子。每次教研活动均有详细的计划、落实、总结。每次教研活动都有新的收获。2011年11月24日,他们参加了黑龙江西部地区特殊教育教师优质课展示活动,共11节教学展示,讷河特教王春国老师的展示课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

特殊学校督导工作计划篇13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落实各有关职能部门的教育职责,依法保障教育投入,规范教育经费的管理和使用,积极筹措资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大力推进幼儿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扎实巩固“两项督导”成果。

整改项目和措施

1、进一步规范各项教育经费的管理和使用,确保专款专用。严格执行上级文件、政策精神,将有限资金用于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2、努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加强学校教学装备,要在集中力量办好中心小学的同时,对必须保留的农村完小和教学点加强硬件配备,保证各小学能逐年添置图书、器材、新课桌椅,逐步配齐教学多媒体设施和行政办公电脑。加快学校“两证”办理力度,力争在2012年4月前办好。

3、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加强校本教研的组织、指导、监控,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提高校本研修的实效。增加教师的培训经费,安排更多的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特别是省、市、县骨干教师、班主任培训,提高教师素质。进一步完善片区内教师交流机制,凡在同一所学校任教满六年以上专任教师必须到异校交流任教。

4、依法落实“控辍保学”责任,扎实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强化“控辍保学”责任意识,进一步健全学校“控辍保学”工作长效机制,落实“控辍保学”实际责任,切实做到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5、规范办学从教行为,加强学籍管理。进一步规范办学从教行为,严格执行适龄儿童6周岁入学规定,确保适龄儿童按时入学;严格规范在外就读学生取证工作,建立在外就读学生的信息档案,认真做好义务教育文化户口统计台账的滚动登录,确保相关资料的延续性、真实性。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少因厌学导致的学生流失。

6、进一步落实弱势群体的教育保障措施关注、解决弱势群体子女,流动人口子女和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和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与管理。

7、进一步健全特殊教育网络,完善特殊生筛查、鉴定的工作机制,以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主,乡镇村小随班就读的特殊教育网络,保证残障儿童平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权利。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