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朗诵稿实用13篇

抒情朗诵稿
抒情朗诵稿篇1

在遣词造句方面,演讲和朗诵,都必须做到准确简洁,并力求生动形象。但两者有着明显的差异。邵守义教授指出:“演讲语言的差异在于是否通俗平易。”朗诵的文本是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朗诵就是用口语的形式去“诵”书面语的文本。

演讲语言源于生活口语,又高于生活口语,是一种既规范又优美的口语。这种语言是诉诸人们的听觉器官的,目的是要让听众听明白,所以,演讲语言的词语和句式,尽量不用生僻词语、文言词语、专业术语,尽量不用倒装句和太长的句子。例如,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整篇演讲辞的一千六百多个字中,没有一个文绉绉的词语,也没有长句,都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句子,其中犹如匕首投枪般的反问句和感叹句特别多。他的这篇演讲辞通俗明白,深入浅出,堪称演讲语言的典范。

朗诵语言遣词造句的特点是典雅华丽,具有文学语言色彩。例如,朱自清在其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选用了“颇、幽僻、弥望、袅娜、宛然、凝碧、倩影”等一系列书面色彩浓厚的词语,还使用了几个别致的倒装句。在描写荷塘内外的景色时,大量采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把它朗诵出来时显得多姿多彩,高雅华丽,给人以艺术美和享受。但这种语言如果拿来演讲,就会弄巧成拙,演讲的语速较快,听众似懂非懂,还能产生共鸣吗?

二、演讲:以“讲”为主;朗诵:以“演”为主

在音色语调方面,演讲和朗诵都要做到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宏亮、语气丰富、语调抑扬顿挫。不过,作为两种不同的口语表达形式,它们在语调和声音技巧上又存在着差异。

演讲,以“讲”为主,以“演”为辅,所讲的是演讲者的本色的口语。它是一种介乎日常生活语言和表演语言之间的口语。演讲时声音的音质要基本保持本色,本色的声音才能有可能让听众产生亲切感,如果演讲者在一场演讲中时而学陕西老汉腔,时而仿江南女子调,甚至还手舞足蹈地唱上几句,就会使听众感到滑稽,使演讲变成演戏了。

朗诵的语言纯粹是一种舞台表演语言。为了使朗诵能够吸引听众,把听众引入原作品的意境,朗诵语言要比演讲语言更加夸张。朗诵要尽量在平淡中寻找语调的变化,大起大落、激清澎湃。例如高尔基的作品《海燕》。这篇散文所蕴含的感情非常丰富,有对海燕的热情赞美,也有对海鸥、海鸭和企鹅的冷嘲热讽;有时是无比的激情和喜悦,有时是极为热切的企盼。著名表演艺术家周正朗诵时语调跌宕起伏,声音有时高,有时低,有时急,有时缓,有时干脆,有时拖腔,尤其是他朗诵“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最后一句时,那雄浑高亢的声音,犹如山洪暴发,势不可挡,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三、演讲:重在“鼓动”;朗诵:重在“抒情”

邵守义教授指出演讲就是“演讲者在特定的时境中,借助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的艺术手段,针对社会的现实和未来,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感,从而达到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动的一种现实的信息交流活动”,这句话全面、准确地揭示了演讲的内涵,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演讲者必须发表意见,就是阐明观点和理由,即“说理”;二是演讲必须抒感,即“抒情”;三是演讲必须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动,落脚点在于“鼓动”。“说理、抒情、鼓动”三者融为一体构成演讲。

《现代汉语词典》对“朗诵”是这样解释的:“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朗诵的根本任务是抒情,优秀的朗诵者总是力争使自己的朗诵语言句句含情。《中国石拱桥》这篇文章在描写卢沟桥上的石刻狮子时是这样写的:“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传播学家张颂认为,这几句话都是对石刻狮子赞扬的,但赞扬的语气声调不同。“有的母子相抱”要读得活泼,表现母子情深;“有的交头接耳”要读得庄重,表现石狮的调皮;“有的像倾听水声”要读得庄重,表现石狮的专注。如果严格按张颂的分析进行朗诵,就能把描写石刻狮子这几句的细腻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

抒情朗诵稿篇2

为了比赛的圆满进行,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先是小组内选出参赛的同学,然后老师和参加选手确定参赛诗歌,在准备的两周时间里,老师逐一辅导,并要求选手为自己的诗歌选配音乐,使朗诵更有感染力,便于听众更快地进入诗歌的意境。

伴随着阵阵热烈的掌声,参赛同学陆续登台朗诵,同学们沉浸在诗歌创造的美好世界中。选手孟玉欣同学带来食指的《相信未来》,听她掷地有声的朗诵,你会觉得人生不要计较什么,唯有相信未来,唯有热爱生命。再由鲁芳芳同学朗诵席慕容的抒情诗《一棵开花的树》,从她的朗诵中,我们体会出诗人面临爱情激动的心情,那种爱情的感觉是美丽而凄凉的,还有靳荣和张瀚之两位同学合诵了一首《我愿意是急流》,两人配合默契,反复吟诵,使同学们体会到了爱情生活也许会有重重的艰难险阻,但要有为爱情付出牺牲精神,这样的爱情是忠贞的,动人的。

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刘骐铭同学朗诵的一首《热爱生命》,之所以印象深刻,并不是他读的有多好,而是他那种勇气,由刚开始的紧张,结巴,到后来放开自我,越来越投入到诗歌的意境,朗诵伴随着抒情的轻音乐,让人置身于一种沉静唯美的意境中,不知不觉中,就接近了尾声。

本次诗歌朗诵比赛的评委由学生代表担任,分别是:孔嘉妤、潘蕊、万君君、张梦玲、王晓刚、柴梦六位同学。计分员是李春婷、刘银银。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最终获奖同学由语文老师为他们颁发奖品。

这次诗歌朗诵比赛举行的很成功,大大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大家在这次比赛中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展现了自己的风采,提高了能力,增强了积极参与课外活动的勇气和信心。

朗诵比赛的新闻稿(二)

我校第一届古诗文经典诵读比赛在师生声情并茂的表演声中拉下帷幕,活动虽然告一段落,但是留给我们的回味却是深长而久远的。

首先,同学们用稚嫩的声调再一次诠释了古代经典诗文的美感,展现了我们学生追求美、展示美的情操,令人感动。经典古诗文诵读,你能发现什么是文章之美,什么叫意境之美,什么叫经典之美。本次活动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大家发现美、欣赏美、展示美、歌颂美。我们取得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其次,目前我校正在开展的“书香校园建设活动”,就是要引导大家喜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古经典诗文读诵活动能让我们重温了历史,追溯了文化,和我们对中华民族产生自豪之情,对中华文化产生景仰之情,这也是一堂形式生动、内涵丰富的爱国主义课程,是书香校园建设的重要形式。

同时,鼓励大家读诵古代经典诗文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大家长期读诵积累的习惯,用经典熏陶气质、培养品德。同学们正是读书最好的时期,记忆力最佳时期,一定要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大量阅读、大量背诵,记住了你才会获得,有了这份财富。践行了你才能拥有高尚品质。

所以,我校要将这项活动一届一届办下去,并且要越办越好。各位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要多费心思,精心选材、悉心指导,让凡是从我们学校走出去的学生都能满腹经纶,知书达理,懂得孝亲,胸怀感恩。这也是学校、家长和社会对同学们的期待。

最后,对本次活动辛勤的组织者:教务处,语文组,各年级组及各位老师表示诚挚的感谢,对积极组织参与的班级和获奖班级及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朗诵比赛的新闻稿(三)

我院于十月份举行的诗歌朗诵比赛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

此次活动是为了更好响应容桂街道教育办事处组织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提高老师的教学技能。此次比赛得到了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充分展现了我园教师的风采,提高了教师的朗诵水平,丰富了教师的课余生活。

对于这次的诗歌朗诵比赛,总结如下:

一、比赛形式的多样化。这次比赛使参赛的教师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尽情展现自我的风采,特别是对于那些比较害羞的教师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二、比赛设备的齐全。比赛为每位参赛选手提供了背景音乐,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将朗诵内容和美妙的音乐结合起来,增加了朗诵的气氛,同时也感染了在场的评委。

抒情朗诵稿篇3

武汉体育学院陈彪的朗诵拉开了比赛的序幕,他以吹号角的口技先声夺人。随即,武汉理工的“元悦组合”登台亮相,他们五人清一色紫色汗衫,背着双肩包。 “六月的脚步……”他们通过重声表现出渐渐走近的感觉。他们选取父辈为祖国航海事业贡献、大学生为山区孩子支教等主题。

配着音乐,三女生、两男生用单独朗诵和问答应和的交替,抒发了使命就在脚下的情怀。独诵者居中,其他四人排成菱形站在舞台右后方。表演中,讲述不同主题的独诵者轮换,队形也随之移动。最后他们五双手叠在一起,齐声呐喊“出发”,现场观众被他们的青春朝气感染,鼓掌叫好。

随后登台的选手更将话剧的元素融入朗诵。本次比赛冠军组演绎了烈士秋瑾严铐不叛,刑场不惧的壮烈事迹;我校曹壮壮、黄丹岭、彭悦涵同学的组合带来《玉叶案》,用一块玉的口吻将太平公主的传奇娓娓道来;主场比拼的张浩则和搭档以舞蹈形式,讲述了北漂游子的地铁站音乐梦。

此外,传统的独诵与合诵选手也都音色优美,热情高涨。湖北工程学院的蔡稳朗诵叶文福名作《祖国啊,我要燃烧》尾声时,难抑情感,仰头长歌,现场掌声雷动。

评委江霞笑言:“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虽然也经常进行朗诵创作,但在形式感上很难赶得上参赛的选手们。”武汉广播电视台播音指导、金话筒奖获得者张小陵评委也认为今天来观赛“赚了”,她表示从选手身上也吸取了很多精华,今后将在教学和专业交流中融入选手们的创意。

在谈到创新型诗歌朗诵和传统朗诵时,冠军组唐漪淇表示:“创新的朗诵形式脱离了传统朗诵中单一的歌颂形式,加入了很多舞台、情节、对话的元素,让作品显得不那么单调,让人眼前一亮。”她认为两种形式都各有千秋,对朗诵者的要求也不一样。“所谓‘创新型’的朗诵对我们舞台展现、肢体动作的要求可能比较高;而传统的诗歌朗诵我觉得对声音、语言的功力要求也是非常高的,难判高下。”

秋瑾扮演者惊艳全场

我校的“秋瑾组”作为第十九组参赛组上场。唐漪淇是我校新闻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大二的学生,饰演秋瑾的她身穿白碎花蓝底布衣、黑色布裙和布鞋,一上场就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与她同班的的冷澍负责旁白,他身着灰色布衫;新闻学院大二广电班的沈童睿饰演绍兴知府贵福,着一袭黑衣。

面对知府的拷问,“秋瑾”一脸轻蔑,毫无惧色,一句“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令知府哑口无言。然而等待秋瑾的,是残酷的刑场。秋瑾在临刑前夜,梦见牺牲的战友徐锡麟,更加坚定了誓死不屈的决心。

但是反动派在临刑前用秋瑾自己孩子的照片,企图做最后的诱降。此时,冷澍和沈童睿扮演的角色同时交错朗诵“不好好的过日子,劝人造反,啧啧…”“连自己孩子都不顾了,天下也有你这样的妈?”等外界的质疑声,重叠的音效,再现了秋瑾当时想到永别自己亲生骨肉几近崩溃的复杂内心。唐漪淇饰演的秋瑾脸上泪花晶莹,但所有的这些非议没有让秋瑾动摇,她慷慨激扬地说:“我死,我死是为了所有的孩子!”

三位评委都情不自禁表示对秋瑾组的赞叹,尤其对秋瑾饰演者唐漪淇赞不绝口。评委江霞说:“秋瑾一站在台上,还没开口,那种气场就感动了我。她的眼神里传递着讯息,发型、服饰都契合秋瑾的角色。他们三个人的朗诵不是刻意炫技,而是真正理解了诗歌。”

唐漪琪在回答评委提问时说:“参赛前我了解过秋瑾的生平,站在台上时,我脑中浮现的是秋瑾在面对死亡考验时想到全天下孩子的情景,全然忘记了自己在比赛。”

她笑称被自己感动了。

抒情朗诵稿篇4

1.准备朗诵材料:诗歌朗诵会朗诵的诗,可以是课本中学过的,也可以是课外读过所喜爱的。

2.确定朗诵形式:可以小组合作参加班级的朗诵会,也可以是小组初选后,推荐代表参加;可以个人朗诵,或男女对诵,或小组合诵,还可以是配乐朗诵,形式要丰富多样。

3.安排人员分工:如环境布置、编排节目单、化妆等,力求每个学生或小组都有任务,人人为班级朗诵会出力。

二、活动片段

生1:通过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我认识了很多当代诗人,如余光中、顾城、席慕蓉、舒婷等,我很喜欢余光中的《乡愁》呢。

生2:我也很喜欢这首诗。《乡愁》是一首抒情诗,表现了大陆和台湾分割的不幸历史,抒发了中华儿女思乡怀土、盼望祖国统一的炽烈而深沉的情感。

生3:全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对应着人生的四个阶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从而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

生4:这首诗还曾被音乐家谱曲,在海峡两岸广为传唱呢。

生5:现在就请我们全班同学,和在场的所有老师,都来朗诵一下余光中的《乡愁》吧。

……

(学生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诗歌朗诵)

[展示二]知识竞赛

一、活动要求

本次竞赛共有四关,第一关“名句荟萃”,为必答题;第二关“诗情画意”,为抢答题;第三关“妙语生花”,为抢答题;第四关“诗海PK”,为必答题。每组选出一名记分员,答对一题加十分,答错不扣分。本次竞赛将决出冠军组、亚军组、季军组。四关过后,看看哪个组是冠军组。要求各组赛出水平、赛出风格。

二、竞赛例举(第二关:诗情画意)

1.当我们感怀母亲的恩情时,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______”。

2.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______”诗句来表达对家人的思念。

3.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______”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4.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的景象,我不禁想起“______”的诗句。

5.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______”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______”。

[展示三]自主创作

活动片段

师:同学们,读了这么多首诗,你们想写诗吗?老师就来教你们写诗。(引导学习《致老鼠》《爸爸的鼾声》)

师:这两首诗写得好在哪儿?

生1:《致老鼠》作者把老鼠当做人来写,很有趣。

生2:《爸爸的鼾声》作者很会想象,把爸爸的鼾声比作了火车开动的声音。

师:那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生:写诗可以写各种事物,要发挥想象,用上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

抒情朗诵稿篇5

学习了几首诗后,我们举办了诗歌朗诵会,我选择了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它轻柔真挚,诉说了无可奈何的离愁及依依惜别的深情。其他同学的朗诵也十分精彩,有抒发爱国之情的《中华少年》,有机昂的《将进酒》,还有神气跃然的《木兰辞》。

抒情朗诵稿篇6

我不愿丢失这次宝贵的机会,更不想辜负妈妈、老师对我的期望,但咳嗽让我心烦,眼看快要到表演的那一天了,我心急如焚。最后,我索性猛地把朗诵稿扔在地上,坐在椅子上生着闷气。

妈妈走进房间,她什么话也没说,捡起那张纸递给我。我担心妈妈会批评我,便把朗诵稿拿在手上。没想到妈妈脸上竟露出笑容,是那温馨充满慈爱的微笑,就像一阵温暖的春风安抚着我内心那汹涌的波浪:清甜的雨露滋润着干涸的心田。我惭愧的低下了头。她还是没有说话,只是有给我端来了一杯茶,我和了一口才发现里面都是泡的有利于嗓子的草药。妈妈肯定放了冰糖,喝起来还有些淡淡的甜味儿。

是呀,我难受时妈妈又何尝不担心呢。她原来乌黑的头发里多了几根银发,眼角也多了几道鱼尾纹。但妈妈始终相信我能成功,我怎能打退堂鼓?我继续练习起来。

抒情朗诵稿篇7

1.强化人文素养。“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讲话告诉我们,诗教不是为了培养诗人,而是为了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是要把美的种子播撒到他们的心田里。进行诗教,就是为了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是要弥补人性发展在这一方面的严重缺损。

2.提高语文能力。诗歌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句与句之间受严格字数限制,一般无关联词语相衔接,但本身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加上诗歌的体裁受限,时代背景与学生现实相差甚远、用词考究且极具想象力。推广诗歌教学,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学生诗歌方面的训练,既让他们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又可以无形之中掌握一定的“炼字”技巧,斟字酌句、丰富想象,进而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基于此,学生无论是为了眼前的升学,还是今后的发展,学好诗歌都非常重要。

二、培养习惯,动之以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好诗歌可不是一日之功,学生们内心想练而无实际行动还是不行,必须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为此,教师必须及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我认为要做到三点:

1.诗歌要读。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学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同样一个意思如果用大白话讲就索然无味,只有把诗的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体会到诗之妙处,同时不知不觉自身情感也起了变化。

2.学贵有恒。提高诗歌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贵在持之以恒,学习诗歌最忌一日曝十日寒。因而,必须规定学生每天用于诗歌训练的时间,告诫学生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让学生明确只有日积月累方能取得进步。

3.视野求宽。翻开我们的语文课本,诗歌教材的视野比较狭窄,似乎新诗总是“老名家”的好。其实不管你承认与否,当今中国诗坛,人才辈出,佳作迭现,在其潇洒自如的行板里,闪动着经过锤炼的语言美的光彩。这类新诗不下几百几千首,都可以选进中学语文课本,遗憾的是它们都没有进入教材编者的视野!作为诗歌爱好者,应该拓宽自身的视野,只有见多识广了,也许才能更好地激起共鸣,引发欣赏的热情,触发我们创作的火花。

三、占领阵地,授之以法

现在有很多学校都开设了诗歌教学的校本课程,但由于学校、教师、学生的认识偏面性,再加上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校本课往往是有其名而无其实,形同虚设。对此,语文教师应尽快利用有利条件占据这块阵地,充分发挥诗歌教学应有的效用。在校本课上,我主要做三项工作:

1.诵读得法。在教学中,诵读是诗歌学习、鉴赏的切入点。反复朗读,熟读成诵是诗歌鉴赏的开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让学生多读,校本课上,教师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朗读中让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研读有法。研读诗歌主要做三个层面的工作:一是判读,即运用语言和逻辑识别能力辨别作者说的是什么,是怎么说的。二是对接,即将自己的情感经验,与诗歌中的情感经验进行比较,从而产生共鸣,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内存。三是抒发,即把既有的感情体验换一种形式对外抒发。我认为理解一首诗,关键是看我们用什么方法去研读。

3.创作要法。学习、鉴赏诗歌只停留在欣赏的层面还不够,掌握诗歌创作的技巧,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校本课上,我着重于诗歌写作技巧的指导,先把创作诗歌的要求提出来,然后按照要求让学生创作,最后针对学生的作品在全班点评,让学生知道所写诗歌的优点与不足。如此不断的加以训练,学生在诗歌方面的能力无疑会有长足的进步。

四、巧设策略,导之以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一旦激发学生的诗兴,必定能调动其巨大的学习动力,充分发挥其内在的潜力。为此,我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1.诵读竞赛。在班级内部,我经常开展古诗诵读竞赛活动,时时诱发学生的参与竞争意识。如上次的中华古诗词背诵比赛。比赛中,许多同学踊跃参与,热情高涨,尤其部分学生的表现更是掌声热烈。这种竞争的方式,直接带动了全体学生学习诗歌的主动性,同时也为准备充分的同学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抒情朗诵稿篇8

非裔美国文学教授和口琴吹奏艺术家斯蒂文・特雷西一面朗诵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斯特林・布朗和格温朵琳・布鲁克斯的代表作,一面用口琴吹奏黑人蓝调,不断地激起听众的赞美声和笑声。他高超的吹奏技艺非一日之功:14岁学吹口琴,高中时获霍纳全国口琴冠军,在纽约电视台和辛辛那提多家电视台和广播电台演奏。在辛辛那提上大学时,他为辛辛那提公共电视台组织辛辛那提蓝调乐队,负责排演、制作和演奏节目,直至发展到以自己的名义创立“斯蒂文・特雷西和爬行的王蛇”乐队。现任全国“蓝调年”课程顾问委员会中学蓝调课程设计委员会顾问。他现在除了在麻省大学阿默斯特分校教授非裔美国文学外,还发起、组织了多个蓝调和爵士乐队,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并制作成光盘发行。作为白人学者和诗人,特雷西教授终身服膺非裔美国文学教学与研究,出版多部非裔美国文学论著,已经难能可贵,更令人赞叹的是,他以自己的音乐天赋,宣扬和推广美国黑人蓝调。美国诗歌朗诵常常是吉他伴奏,而他用口琴吹奏黑人蓝调来增强他朗诵黑人诗歌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增添了诗歌朗诵形式的多样性。

麻省黑人桂冠诗人埃弗雷特・霍格兰朗诵了具有美国黑人鲜明种族意识的诗篇《一场声势浩大的黑人艺术运动,理论的创造》《自我倒霉的雷克斯美国》和《说什么呢!?》以及风趣的《一切都那么好!》。他怀着黑人种族的自豪感朗诵第一首诗,热情歌颂20世纪六七十年代黑人在美国掀起的一场大规模的黑人艺术运动;他在第二首诗里,愤怒谴责美国政府疏于料理卡特里娜飓风横扫新奥尔良之后黑人灾民的生活安置。霍格兰用30年代兰斯顿・休斯《早安,革命!》的激进情绪写了这首诗,也用激进语气朗诵了这首诗。

为了纪念兰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1902-1967),马莱斯特学院外语系主任、非洲学中心主任戴维・穆尔朗诵了休斯的《母对子》《骰子》《和平》和《沃尔特・惠特曼》;斯培曼学院英语系主任、兰斯顿・休斯协会前任会长唐纳・哈珀朗诵了休斯的《延期》和《问答》。这次诗歌研讨会的重点之一就是研讨美国哈莱姆文艺勃兴时期重要代表诗人兰斯顿・休斯及其作品,与会的白人、黑人、黄种人学者和诗人都从各自的角度和体验,高度评价这位美国黑人对美国文学的杰出贡献,中国学者因为他在抗日战争期间访问过上海和南京并见过鲁迅而对他备感亲切。当我们聆听黑人诗人朗诵休斯的诗篇时,尤其聆听霍格兰朗诵以休斯激进精神创作的《自我倒霉的雷克斯美国》这首诗时,我们不禁因他们揭示黑人世代积淀下来的内心创伤而备受震撼。

金斯堡的亲密战友、被金斯堡戏称为他的“精神妻子”、垮掉派后期主要诗人安妮・沃尔德曼朗诵了《部分篇章》《立体声》《全球定位》《亚洲笔记》《快讲女》《皮・肉・骨》等诗篇。她运用唱歌剧似的音调和变化多端的肢体语言征服了听众。使笔者深感荣幸的是,安妮还邀请笔者同台朗诵她的代表作《快讲女》的部分诗行。她朗诵一行英文诗行,我接着朗诵一行译文,速度之快,简直让人喘不过气:

我是一个呐喊的女人/我是一个说话的女人/我是一个有情调的女人/我是一个无懈可击的女人/我是一个有的女人/我是一个柔顺的女人/我是一个穿高跟鞋的女人/我是一个着时装的女人/我是一个开小汽车的女人/我是一个易变的女人/ 我是一个灵活的女人/我是一个戴项链的女人/我是一个戴绸头巾的女人/我是一个一无所知的女人/我是一个无所不知的女人……

安妮以女权主义大无畏的语调,罗列出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女人,对男权主宰的社会发出女人的怒吼,其锐气似乎胜过中国“女子半边天”的气势。

著名语言派诗人查尔斯・伯恩斯坦除了主持这次盛大的朗诵会之外,还朗诵了《责任感》《光阴模篇》《凸起》和《真实的现实》等四首诗。从上世纪70年代起,美国语言诗开始在美国流行,逐渐走进大学校园,现在已经成了美国后现代派时期的主要流派之一,对欧洲的诗歌产生了影响。芬兰诗人利维・莱托在开幕式的主题发言《在非美国的系谱上:语言诗及其影响――以伯恩斯坦为例》中指出,语言诗的诗美学彻底颠覆或消解了传统诗学。他认为我们常人的思维受传媒影响下的语言控制,说话或写诗,往往“言不由衷,词不达意”,其原因是思维受流行语言操控,因此语言诗人主张,设法打破通常语言的束缚对诗人来说显得尤为迫切。这就注定了语言诗没有通常叙事诗的逻辑性,也无通常抒情诗的抒情性,而是打乱惯常的思维逻辑。读者如果不了解语言诗的这种审美取向,就很难欣赏语言诗的美,不会欣赏语言诗的机智、诙谐和风趣。

抒情朗诵稿篇9

学生拿到文章,最先应是默读。默读是学生获得文章感性认识,并进一步深入思考的主要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首先要保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安静的默读时间。不要怕教学时间不够用,也不必担心别人说课堂气氛沉闷。刚开始,学生默读目的性不强,默读任务不明确,科任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一般情况下,学生默读时必须找出生字词,理清文章的基本脉络,寻找出自己理解困难的句段,以待教师讲解。时间久了,形成习惯,用的时间就不会太多.若能预习,则在课堂浏览回顾一下即可,用时将会更少,并不会影响教学进度。当然,默读时间和步骤必不可少。默读的过程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内在的口头语言的过程,“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边读边思考,有利于对课文的感知、理解、鉴赏和吸收,不必惧怕气氛不热烈。另外,默读时需要有问题意识,可从文章标题人手质疑,也可就文章的关键词句提出问题。带着问题默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为更进一步学习开了个好头:其次是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默读方法。教会他们克服动嘴现象、扩大视觉距离和幅度,使学生明白,默读不是朗读、齐读,是自己自读课文,完全可以根据需要一目十行或只关注重点句段仔细斟酌。再次是要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对默读效果的检查。这样才能培养学生“默而识之”的良好习惯,形成默读深思和获取的综合能力。

接下来,在教师点拨疏导和必要的讲解之后,学生要在学习文章中学会朗读课文。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包括教师范读、学生单读、师生合读等。学生通过各种朗渎,能增强语感,再现意境,加深对课文的感知理解,培养听的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增强口头表达能力。老师还可以通过学生朗读的信息反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进而凋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第三要熟渎成诵。多读获益,古语言“书渎百遍,其义自见”。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朗诵,这是“读”的高层次:要求。一般情况下学习完文章之后对学生进行朗诵训练。朗诵的形式可以是个人读,也可以是分角色读。技巧要求更高,语速、语调,甚至动作表情都要到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长期训练,也需要学生推敲揣摩,不断练习,方能达到。

第四是背诵。背诵是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它在默读和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强化记忆,巩同阅读成果,积累语言材料。这对促进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培养记忆能力、提高表达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这里所说的背诵,不同于古代学生的死记硬背,而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在老师的指点下,理解内容,分清主次,把握整体与部分问的区别与联系,理清篇段的结构层次,找出行文的线索,捕捉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就能背得快、记得牢。

二、读的目的各不相同、要对同一文本采取不同的解读方法

抒情朗诵稿篇10

1 古诗朗读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形象,利于激发正义感、爱国情

中国古典诗词中那一首首抒情诗,抒写了诗人的爱国思想,那字里行间挺立着一个个不屈的民族灵魂,铸造了中国的辉煌,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是我们为之自豪的民族之魂。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形象,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浓浓的爱国热情。

在朗读《将进酒》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欣赏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那种坚贞不屈、满腔热血的豪迈情感;在诵读《满江红》时,我们要带领学生感受民族英雄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在品读《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时,我们要让学生体味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那种撼人心魄的爱国之情。

解读古诗歌中的这些形象,可以使学生激情澎湃,增强正义感和责任心,从而内化为报国热情。

2 古诗诵读教学能够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助其陶冶情操,涵养心灵

古典诗歌讲究韵律、讲究情感的抒发,富有音乐美和人情美。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把握节奏感,领悟作者的情感很重要,作者恰恰是通过诗中的节奏来抒发其情感的。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对其能真正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若学生只是一味的背诵,不去把握诗歌的节奏感和诗歌本身蕴含的情感,想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在特质,那是很困难的。

所以,在诵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在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这一环节大下苦功。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采用以下方法:首先,教师作示范朗读或播放音频材料,以此来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掌握节奏。其次,教师带领学生放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语感、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意蕴。再次,灵活变动诵读方式,可采用范读、齐读、听读、背读、自由读、配乐读等。最后,让学生相互交流诵读后对诗歌本身的理解。

抓好诵读教学,不仅使学生能领略到诗人的丰富情感,而且还能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熏陶,在陶冶情操的同时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3 古诗细读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之养成多揣摩、多联想的习惯

古典诗歌意蕴充沛,情感跌宕,思想跳跃,多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等手法。在学习的过程中若不去联想,恐怕难以领悟其意境、意趣,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即把全部混乱的记忆,照其相似处或时间和空间方面的相近点进行分类概括,从而达到理解某事物的目的。对此,我们应引导学生细细揣摩,启发学生展开联想,使其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让学生进入到一种超越现实、超越时空的审美共鸣境界。

例如,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一种雄浑豪放的情感,一种欲有所为而不能为的感慨,短短的二十二个字,展现的是诗人报国无门、英雄无用的愤懑和怅惘。要读懂这样的诗歌,就需要结合作品及作者的经历加以合理的超时空联想,分析诗歌的意蕴和情感,并联想与之相类似的其他作者作品,从而形成一种对这一类题材的诗的概括性理解。这样才能更容易的对这一类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思和意蕴有更深把握。

4 古诗品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领悟古人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和人文情怀

我国古代诗文言简意赅、却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流露出孔子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则提醒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在有生之年要有所作为;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探索态度和对人生顿悟的愉悦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反应了苏轼悟透人生的洒脱、旷达性格;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则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些情感,无不蕴藏着博大的人文精神,无不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芒。

通过对这类诗歌的反复品味赏析,学生不仅能增加丰富的人生阅历,而且还能发扬古人博大精深的哲思,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古典诗歌是无数文人墨客智慧的结晶,是美的宝藏,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是培育学生良好人文素养的重要舞台。因此,我们应致力于抓好诗歌教学这一环节,尽一切可能去引导学生挖掘、探讨诗歌所中蕴含的真、善、美,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①王尚文 .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 高等教育出版社. [M] .2002.7

②王文彦 蔡明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 高等教育出版社. [M] . 2006.6

抒情朗诵稿篇11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学习中,要学生愿学、乐学,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教学时,通过图形、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教学古诗《枫桥夜泊》时,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那个凄清寂寞的夜晚,作者站立船头,看残月、渔火,听乌啼钟声打破寂静。使学生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通过富有立体感的声音和视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使这种兴趣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美境中吟诵古诗。

古诗读出韵味来,也并非一件易事。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我就要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诗的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在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在大屏幕上呈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伴着舒缓的弦乐,学生们静静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中听到的是曲调宛转的古曲和充满激情的朗诵。我悄悄地点击课件,教室中再次响起舒缓的古曲。学生们随着音乐的节奏用情地朗诵起来。朗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抒情朗诵稿篇12

2.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

3.巩固对“骈散结合”句式特点的理解。

(二)能力训练点

1.引时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由此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感受本文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音。

二、学法引导

本文的语言代美,适于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主旨的理解,要通过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情感脉络来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本文婉转化美的语言特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这一学习重点,主要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2.理解作者在文中,写“醉”是表象,写“乐”是实质,以“醉”写“乐”的用意,是学习的难点,教师作适当分析后领会。

3.欧阳修的“山水之乐”,为什么不是他消沉堕落的表现,而是他旷达情怀,积极的“与民同乐”的思想的体现?这一疑点需要教师联系作者写作背景,作此补充介绍,分析来解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自学文章,读懂文意。

2.教师介绍“而”“也”在文中的作用,它们在表达语气,情感方面的几种情形,指导诵读,体会意境。

3.教师设计思考题,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消除“疑点”。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了解文章,感受精美的语言,感悟优美的意境,理解文章主旨

(二)整体感知

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北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滴,却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他始终是清醒而自豪的。

(三)教学过程

1.由对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介语,引入课文。

2.学生自学课文,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疑难字、词、句提出来,同学讨论,明确。

3.指导诵读

(l)听朗读录音,学生轻声跟读。

(2)教师介绍“也”“而”在文中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先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一的朗读训练,提高对文言虚词“也”、“而”的认识,接着朗读全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若将本文细加揣摩,描述景物之

“也”,应有陶醉语气,介绍人名之“也”,应是得意语气。《朱子语类》卷三十九载,欧文公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原说是陈述句,改句则陈述中有感叹,有陶醉山水间之意。又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若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上述的意味则消失殆尽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4.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想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1)开头一段介绍了醉翁亭,它包含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后一层介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这句话。

(答案:(l)开头一句话含两个层次:前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环境美;后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写,先用“”一词领起,后用“”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先用“”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和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这句话。

(答案:(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游乐,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路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3)结尾部分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第二层写,这两层中间用“”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答案:(3)结尾部分也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二层写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5.教师小结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解释“醉翁”及“醉”的意义时转入对写山水之爱,点出“乐”字。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仍点“乐”字。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仍与“乐”有关。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情形,并点出作者名姓,仍点到“乐”而“乐”中又嵌入两上“不知”暗示作者心曲。

由此纵观全文,“乐”字贯穿全篇始终,“乐”是全篇“文眼”,主旨之所在。

(四)总结、拓展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写景和抒情相结合,文字简练而生动句式错落有致。

文中“山水之乐”不能看作是作者消沉堕落的表现。因为,本文描摹山水,抒写游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沉沦表现,实质上,作者笔下如此美妙的胜景,抒发的自得其乐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胜景、享乐折射出来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绩,是积极从政的结果,是“与民同乐”的积极思想。

(五)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抒情朗诵稿篇13

合:中午好!

甲:今天,我们的《古诗欣赏驿站》正式跟大家见面了!

乙:中华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 , 为了让华人儿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教育部特意颁发了《语文新课标小学必读古诗160首》。 甲:意在让我们重拾古诗兴趣,在古诗抒情言志的韵文形式下,陶冶情操,校园《古诗欣赏驿站》广播稿

甲:老师们

乙:同学们,

合:中午好!

甲:今天,我们的《古诗欣赏驿站》正式跟大家见面了!

乙:中华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 , 为了让华人儿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教育部特意颁发了《语文新课标小学必读古诗160首》。

甲:意在让我们重拾古诗兴趣,在古诗抒情言志的韵文形式下,陶冶情操,将祖国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乙:现在就让我们随着音乐的旋律,诵读古诗,歌唱古诗,将中华古典诗词唱响校园,唱响神州吧!

甲:下面请欣赏唐代著名苦吟诗人孟郊写的古诗《游子吟》

(播放《试听 》 两遍)

乙:老师们、同学们,你们听了这首古诗歌,是不是有一种想掉眼泪的感觉?这是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

甲:古诗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相连,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

甲:这种骨肉之情通过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唯恐儿子“迟迟”难归的心情,

以及作者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讴歌:女儿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女儿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从而寄托了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乙:是啊,“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下面请同学们跟着我们把这首古诗朗诵一遍吧!

甲:领读:(主持人教一句,学生们跟着读一句!)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乙:同学们读得真动情呀!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首古诗歌吧,大家可以跟着学唱哟!相信在一遍遍的跟唱之中,你一定就会对这首《游子吟》心领神会的,也期待着你在校园的古诗歌唱比赛中,一展你的歌喉,欣赏你的风采!

(欣赏《试听 》 播多少遍,根据所剩时间而定)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