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三创两迁”大学精神的培育研究

摘要:从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思维方式出发,深刻把握大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解读与宣传教育,更要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培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让传统文化走向高校、登上讲台、贴近学生,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引导方式唤醒其自主意识。 参考文献:
 “三创两迁”大学精神的培育研究

一、引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厚流光。在5000多年的发展史中,不断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支撑着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历久弥坚的精神支柱与精神追求,凝聚而成的道德传承、哲学思想、精神观念形态早已融于国人的理想追求、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作为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的高地,大学要发挥好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责,就要做好大学文化、大学精神的积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会为高校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守住大学的精神,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三创两迁大学精神的内涵及培育现状

1.“三创两迁”大学精神的内涵陕西科技大学“三创两迁”大学精神形成于学校60周年校庆前夕,学校发展历经3次创业,2次搬迁,总结了近60年的办学实践。“三次创业”指的是在北京、咸阳、西安三地的办学实践,“两次搬迁”指的是从北京搬到咸阳、从咸阳搬到西安这两段历史事实,其主要内涵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扎根西部、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大学精神的深厚源泉,大学精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理念和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自强传统、“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执着理念、“胸怀天下,兼济苍生”的无私追求,正是“三创两迁”大学精神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大学精神要源源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为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2.大学精神培育现状问题分析(1)外部文化社会环境冲击随着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外部多元文化不断冲击,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也逐渐多元化。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尚未完全成熟,缺乏辨别能力与批判能力,对外来文化、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猎奇心理,容易受到外来价值观念、流行文化以及新事物新现象的影响。当前,西方普世价值持续入侵、历史虚无主义不断冲击、不良文化滋生与网络文化蔓延给大学精神建设培育带来严峻挑战。(2)大学师生缺乏全面认知大学精神应当成为广大师生的精神追求与思想行为准则。但是当前大学校园缺乏对大学精神的培育、引导,导致师生对大学精神了解不足,认知不够全面。尤其是新时代的青年教师、“00后”大学生对大学精神的认识大多停留于表面,对学校的发展历程、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精神追求掌握程度不高,更不能深入了解大学精神的现实意义与丰富内涵,无法在实际学习生活中融会贯通地将大学精神升华为价值追求与思想行为准则。(3)学校缺乏有效培育载体大学精神的培育需要有相应的育人载体来实现认知导向与情感陶冶,这种导向与陶冶可以转变为对大学精神的思想共识与价值追求,进而强化为行动自觉与内生动力。当前高校培育大学精神的有效载体较少,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与吸引力。环境硬件设施多为校史馆、校训石碑、标语条幅,且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不足,校园建筑、人文景观较为直白单一,缺乏形象标识与文化感染力;对校徽、校训、校史、校歌、校风的内涵挖掘尤其是与之关联的实践活动较少,相关的课程体系更是几乎没有,很难吸引师生的注意,满足其实际需求,导致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得不到充分的彰显。(4)教育功能发挥效果不足大学精神的有效培育与教育引导功能的发挥,需要高校通盘考虑。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将大学精神建设培育归属于宣传部门或学生工作部门,导致大学精神建设与教育功能发挥受限,没有形成育人合力,进而导致大学精神的认知导向、情感陶冶与教育引导功能发挥效果不足。部分师生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和认同不够,许多师生对大学精神的了解仅限于文字口号,并不了解文字背后所传递的价值意蕴和精神内涵。

三、大学精神培育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1.社会层面因素(1)西方文化的持续渗透经济全球化的开放环境为西方文化及其背后的政治观念、价值观念的传播渗透带来便利条件。西方价值观从表面上看崇尚自由、平等、个性,实则具有自私性甚至侵略性,这些不良观念和极端思想不仅挑战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阻碍,给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精神培育带来诸多挑战。(2)社会不良文化的滋生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林林总总、良莠不齐的社会不良文化逐渐滋生蔓延,例如拜金、功利、消极等不良文化现象。这些不良文化冲击着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文化,不断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3)网络流行文化的盛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通讯设备的普及,大学生早已成为“生在网线下、长在流量里”的网络原住民,喜欢在网络世界寻找存在感、成就感、刺激感。短视频、网络游戏、影视作品利用碎片化时间打破了传统文化的整体性,大众文化、网络流行文化成为大学生追捧的主流文化,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精神很难得到当代大学生的青睐。

2.学校层面因素(1)育人体系不完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深入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位一体”育人体系,着力培养实现伟大复兴的生力军与先锋力量。但是在当前全国高校内涵式发展、“双一流”建设的任务形势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大学精神的培育面临着重视程度不够、育人体系不完善的局面。有些高校缺乏大学精神的沉淀和内涵深化,有些高校提炼了大学精神,形成了育人理念、办学特色,但是育人队伍建设不足,育人载体有限,没有形成一体化育人体系。(2)育人制度不规范大学育人制度是大学精神的延伸和具体化,是大学精神培育、功能发挥的重要保障。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有自己的大学精神,不断探索深化大学精神内涵,丰富大学精神内容与时代意义,但是大多缺乏对于大学精神培育建设的管理体制机制,或者存在制度不完善不规范的问题。大学精神育人制度的建设需要很强的专业性与实践性,要发挥好育人功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顶层设计与制度建设。而当前很多高校在大学精神培育层面的组织领导机制、实践育人机制、考评激励机制、基础保障机制等较为匮乏。(3)育人环境不丰富大学校园育人环境是一个高校办学理念、办学传统、校园文化和校风学风的综合体现,反映着一所学校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对师生的价值观念与思想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新时代大学校园的育人环境注重校园生态环境、建筑景观、硬件设施、文化设施的建设,但是在视觉形象设计中没有将大学精神、办学理念、学科特色等具象为符号、图形、实物、景观,校舍建筑、自然环境缺乏人文内涵。作为大学精神培育载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不够丰富、新颖,缺乏文化层次与文化品位,难以达到陶冶情操、升华境界的效果。

3.家庭层面因素家庭教育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人格塑造与思想引导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教育的有效协助和补充。大部分家长没有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由于家长本身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与大学生子女分隔两地接触较少,学生自身也不主动或者不愿意接受家长指导。尤其是部分原生家庭本身存在问题,导致家长对大学生的教育出现认识偏差,忽略了家庭教育尤其是亲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对于子女发展的重要影响。在家庭教育中全凭主观经验,缺乏与学校之间有效的沟通配合,根据自身需要来教育引导子女,导致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较为落后,传递的价值观念中难免会出现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机会主义等,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教育引导。

4.学生层面因素大学精神培育建设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大学生。“00后”的他们,从心理和心智上看大多还没达到成年的标准,尤其是一直生活在学校范围内,与社会接触较少,所以世界观与价值观尚未成熟,对外部世界、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是自身的鉴别能力和自控能力不足,思想行为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社会上的一些腐化思想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判断,导致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观念扭曲、担当意识不足、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四、“三创两迁”大学精神培育对策研究

1.社会主流价值观培育认同面对当前西方文化的持续渗透、社会不良文化的滋生以及网络文化的盛行,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价值观的培育认同,才能创造以“三创两迁”为代表的新时代大学精神的涵养环境与深厚源泉。首先,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念、人文情怀、道德规范,在继承传统中改革创新,从文化典籍、文化基因、文化习惯中去挖掘传统文化资源,让中华文化展现出历史的魅力和时代的风采。例如,近几年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持续“出圈”,这些综艺节目受众面广、影响力大、传播效果好,运用新的技术手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穿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和艺术感召力,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质量传播。其次,在新时代要继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要立足于社会生活需要和社会大众的兴趣所在,探索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路径。对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培育,政府要确立其权威性与主导性,发挥网络传播优势的同时,更要加强网络监管。尤其是在学校范围内,要强化教育引导与实践养成,不断在融入上下功夫,营造融入环境,挖掘融入内容,拓宽融入途径,使主流价值观成为学生的意识自觉,并转化为自觉追求和行为准则。

2.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三创两迁”大学精神提炼总结于陕西科技大学60周年校庆前夕,具有鲜明的历史时代特征与办学特色,但是由于形成时间较短,目前对于“三创两迁”大学精神的培育机制体系仍处于起步阶段。第一,要从领导层面强化对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对于大学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将大学精神培育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战略性任务规划,尤其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施大学精神培育“一把手工程”,成立以校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以及主要部门领导组成的建设实施工作小组,遵循办学特色与育人理念,加强顶层设计与整体统筹,围绕建设目标统一部署、长远规划,并不断根据自身建设和时展丰富其内涵,不断提升校园文化软硬件建设和日常管理水平,着力打造文化育人队伍,努力创新建设载体,积极探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脉脉相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的大学精神育人体系。第二,打造文化育人队伍,将大学精神教育融入课程体系与管理体系。大学精神育人体系与管理体制的实施需要一支文化育人队伍,要在高校范围内探索构建全员育人机制,打造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管理干部等多元一体的“大学精神”育人队伍。首先要围绕大学精神核心,建立全员参与的管理机制与保障机制。各部门间加强配合,党政部门齐抓共管,其他部门各自分工、协调配合,强化大学精神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职业道德要求,把学习和传承大学精神作为提升师德师风的重要指向,做好言传身教、榜样示范。教学部门、学生工作部门要加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中大学精神教育的有效融入,组建多学科背景的课程教学团队,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资源,找到其与大学精神的结合点。其次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重要作用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积极作用,把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泉的大学精神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将传统文化课、大学精神教育课作为选修乃至必修课。要将大学精神中蕴含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奋斗精神、进取精神、科学精神、奉献精神等“浸润式”融入课堂教学,向学生提供系统规范的大学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大学精神的核心内容、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第三,构建大学精神为核心的实践育人与文化育人体系。在办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效,高度重视文化在滋养学生心灵、涵养学生德行、引领时代风尚中的教育作用,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大学精神的认同与传承。尤其是在实践活动的设计上,要创新大学精神文化载体的内容和形式,充分结合网络信息工具的特点和学生的思想特征与行为方式,把握时展与学生兴趣,从人文社科类、志愿服务类、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类等方面进行活动设计,通过切身体验、真实感悟大学精神来满足学生的成长要求、发展需要与心理需求。在大学物质文化建设上,例如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公寓楼等硬件设施以及文化广场、人工湖、雕塑等校园人文景观,要注意将校训、校史、校徽的精神理念以及大学精神的时代内涵融入其中,不断构建耳濡目染的校园文化环境。

3.强化家校沟通联合培育当前家庭与学校大多是各自为政,按照自身需求对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两者之间缺少联系与合作。所以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培养教育中的协同作用,必须强化家校沟通,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形成工作合力。首先,家庭与学校要转变思想观念与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家庭生活中家长对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父母的个人品德、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都对青年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影响。其次,家庭要加强自身建设,优化家庭教育方法与实际效果。家长要提升个人素质,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榜样力量去感染子女,积极参加家庭教育培育讲座,采用对话式的教育方法有计划地结合子女的成长轨迹与个性特点进行家庭教育。最后,家校双方应该主动通过现代通讯手段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平台与合作机制,了解学生在校在家的思想动态与现实表现,共同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观培育。

4.引导学生激发内生动力新时代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与自主意识,对于价值观、大学精神的培育,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教育效果常常事倍功半,应该通过显性教育去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将说教式变为体验式,激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展好四史教育,通过理论知识不断武装头脑,增强抵抗外部诱惑、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增强自身对西方腐朽文化渗透的免疫力,不断强化主流价值观认同。从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思维方式出发,深刻把握大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解读与宣传教育,更要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培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让传统文化走向高校、登上讲台、贴近学生,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引导方式唤醒其自主意识。

参考文献:

[1]江文.大学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融与同育研究——以四川农业大学实践为例[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9.

[2]孙大永,杨璐,于帆.耦合与引领:大学精神生成的文化路径——以山东大学为例[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1,38(7):104-111.

[3]安晓玲.社会认同视角下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6(4):82-84.

[4]陈伟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探析[J].汉字文化,2021(7):159-160.

[5]石聪玲,徐嘉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11):82-84.

[6]张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耦合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3):70-73.

作者:赵琼 单位:陕西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