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高校图书馆红色文献资源建设推广

摘要:高校图书馆作为红色传承和红色育人的重要阵地,应充分发挥工作职责与优势,积极参与红色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挖掘红色文献的独特历史价值和文化精髓,把红色资源利用好;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和手段,不断优化和创新宣传推广模式,构建长效宣传机制,多渠道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推广活动,实现红色文化的当代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4],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通过校园红色文化教育洗礼,培养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高校图书馆红色文献资源建设推广

一、红色文献资源的内涵和时代意义

红色文献资源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产生的稀缺的、不可再生的珍贵历史资料,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它以书籍、报刊和图片为形式,集中展示和记录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建国期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的先进的政治理念和革命斗争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成长与奋斗的历史见证和光辉思想的积淀,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是中华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献资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蕴含深刻的时代价值,是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的力量源泉。新时代对红色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和挖掘,不单是为了复现历史,更是为了让红色精神融入日常实践,实现当代转化、创新,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助力。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探索红色精神的传播途径,从历史和革命中汲取文化滋养,是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增强群众民族自豪感、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意义重大。

二、高校图书馆是红色传承和红色育人的重要平台

红色文化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蕴含着大量的红色教育资源,肩负着弘扬红色文化、思政育人的历史使命和教育职责,在校园红色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红色文化育人的重要平台[1]。红色文献资源支撑文化育人,高校图书馆要大力开展红色资源开发与建设,深度挖掘红色文献资源的内在价值,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宣传导向功能,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红色文化知识,搭建红色文化交流平台,促进校园红色文化传承传播。通过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让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陶冶,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引领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使红色文化内涵转化为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精神动力和行为指南。

三、当前高校图书馆在红色资源建设与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当前各高校图书馆利用馆藏资源优势,积极致力于红色文献资源的建设和推广,大力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宣传,营造浓厚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在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上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推进红色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对红色文献资源缺乏系统的整理与深度开发。红色文献资源开发建设是图书馆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前提基础。红色文献资源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稀缺珍贵,具有深远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对红色文献资源的收集和整合是对红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由于红色文献资源年代久远、分布广泛、又形式多样,给收集整理带来了困难,目前很多图书馆的红色文献资源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系统的组织整理和后续的开发利用,使得红色文献的价值没有被充分的挖掘,无法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特别是没有发挥馆藏特色红色资源优势,开展专题硏究和系统化梳理,对地方特色红色资源的挖掘利用不够。

(二)红色文献的借阅率低,难以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当前各高校图书馆都在积极组织红色文献的阅读推广活动,但红色文献的借阅率并没有显著增加。从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的《2021年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阅读报告》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占据2021年度借阅版前30的图书中,本科生借阅最多的是流行小说13本、历史小说7本、学术工具书4本、红色文献4本,其他文献2本,数据表明:在图书馆不断加大红色文献的宣传力度和活动频率的情况下,红色文献的借阅率依然低迷,读者对红色文献的阅读兴趣不高。图书馆采取什么方法与途径,激发读者红色文献的阅读兴趣,提高红色文献的利用率,是必须长期关注的问题。

(三)红色文献宣传活动深度不够,缺乏长远的规划。当前高校图书馆红色文献的阅读推广活动主要以主题展览、专题讲座、征文、知识问答、打卡等为主,形式雷同老套,创意性、个性化的活动较少,吸引力不够,而且大多数活动内容都是浅层次,缺乏对红色文化深入性的引导和解读,仅停留在表面,宣传揭示不到位,指导意义不大。红色文献原本就难以被普遍理解,这就更难激发读者深入了解的兴趣,对红色文献更难引起共鸣。同时红色文化宣传推广活动呈现短期特征,缺乏贯穿全年的活动规划,多集中在建党日和国庆纪念日期间举行,主题单一、集中,后期没有持续性和长效性,宣传活动难以常态化,无法真正达到推广红色文化的目的和效果。

(四)红色文献建设和推广方式传统,有待开发和提升。随着现代科技和新媒体迅猛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数字阅读已成为当前阅读的重要方式。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红色文献资源建设还是以书籍、报刊等传统纸质文献加工、整理为主,红色文献数字化开发和建设还在完善之中,红色文献的宣传推广形式拘泥于文字、图片,与数字和多媒体技术有机融合较少,新媒体技术未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的宣传推广方式无法吸引新生代读者的关注和兴趣[2]。图书馆需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借助高科技产品、数字化设备和智能平台展现红色文献资源,提升红色文献数字化宣传水平。

四、高校图书馆优化红色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一)做好文献资源专题建设,加快数字化开发。高校图书馆首先要加强红色文献资源的收集与保存,扩充红色文献馆藏数量,构建红色文献资源体系,其次要重视红色文献的归类与整理,充分利用高校人才优势,对红色文献收藏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3],对文献内容进行提炼与分析,深度揭示内涵,为后续红色文献的推广和利用提供资源保障。可按不同时期和领域对馆藏红色文献进行系统的整合和分类,编制专题库,如成立马列文献库、革命人物库、党史专题库等,并在实体平台基础上深化数字化加工,建立红色资源在线数据库,方便读者下载研究和开放共享。高校图书馆红色数字资源开发建设,除购买红色文献数据库外,要立足本地,利用好当地红色资源,打造彰显本馆特色的地方红色文献数据库,例如井冈山大学图书馆开发了“井冈山研究特色资源知识发展平台”[4];四川大学图书馆打造了“四川大学江姐专题文献数据库”[5],特色数据库开发,使地方红色文献资源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利用。

(二)以读者为中心,满足个性化阅读的需求。图书馆要改变“重藏轻用”的传统理念,在红色文献的宣传推广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读者需求为导向,从读者的个性特征和借阅习惯出发,深入调研读者红色文献的阅读需求和阅读心理,利用图书馆大数据平台上统计分析,甄别读者的阅读偏好,有针对性对红色文献进行宣传和揭示,主动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红色文献资源推送。随着图书馆与移动新媒体的融合愈加密切,要重视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拓宽红色文献数字阅读的途径,满足读者快速检索和碎片化阅读的需求。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传播方式[6],打造红色文献数字阅读平台,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如借助喜马拉雅听书平台,扫码就可以实现红色文献阅读、听书,看视频,提升了用户体验感和获得感,激发了读者红色文献的阅读兴趣。

(三)深入开展红色主题阅读推广活动,构建长效推广机制。首先高校图书馆要加强与师生读者的交流,以红色文献为载体,以革命历史和英雄事迹为教材,做好红色文献的建设与推介,持续开展读者阅读导航工作。围绕红色主题,精选书目、定期推送索书号,通过大众化解读和深入的揭示,引导读者深入阅读。如兰州大学图书馆开展“积石好书:红色经典”系列图书推荐,提供图书内容、馆藏地等书目信息;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陆续开展多期红色藏品线上展。其次高校图书馆的红色阅读推广活动,要注重品牌建设,建立长效推广机制,使活动持久的开展。如表1所示,“又玄思政”是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创办的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精神”为宗旨的红色阅读推广品牌,2021年度围绕党史学习教育、红色经典研读、建党100周年等主题,线上线下开展了十几场的红色文化阅读推广活动,活动形式丰富、参与面广,成为福建师大图书馆传播红色文化、思政育人的名牌栏目。

(四)拓宽红色文献的传播渠道,全方位推动红色文化宣传。在信息技术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红色文献的宣传推广形式要不断丰富和创新,除传统的主题展览、专题研讨等线下方式外,可利用微博或超星学习通等进行红色网络学习空间的线上宣传,全方位拓宽传播渠道。其次宣传推广要与现代科技产品有机融合,多开展创意性、交互性强的红色文化体验活动,以此扩大读者的参与面和互动性。如,借助抖音、快手拍摄专题片、红色微电影自拍、数字“云”展览、红色体验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读者参与的兴趣与热情。同时要更新红色文献展陈方式,运用视频录制及动画制作,使展览更具吸引力,如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出“福建百个党史教育学习参观介绍(H5)系列”,以线上动态视频的形式,开启网上红色文化之旅,带领读者“云”游福建各地的历史红色遗址,新颖的展陈形式激发了读者对红色历史文化的兴趣,加深了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了解。

五、高校图书馆红色资源建设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展望

新的历史时期,红色文化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发扬光大。

(一)推进科技创新,打造红色文化数字虚拟体验服务。当前,数字多媒体技术迅猛发展,数字化服务已成为未来智慧型图书馆的发展趋势。高校图书馆要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加强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加快数字化建设,运用VR虚拟数字技术,融合视频、图片、解说等传统宣传模式,打造跨越时空的三维红色虚拟空间,推进红色文化教育与VR融媒的有机结合,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数字虚拟体验服务。VR技术真实还原历史场景,体验者身临其境追寻红色记忆,沉浸式体验党的历史事件,场景逼真、场面震撼。VR技术让红色文化活起来,让体验者有更好的时代感,对历史事件有深入的体会。当前各高校馆都在积极探索VR技术在红色教育中的创新应用,西北大学图书馆的红色虚拟体验馆,再现了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情景,真实的场景给参观者留下深刻体验。

(二)推进红色文献专题研究,积极嵌入高校教育教学中。为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职责[8],高校图书馆要鼓励馆员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开展红色文化课题研究,掌握红色学术最新动态,形成专题性研究综述,定期研究动态和简报,为教学研究提供精准、前沿的红色资源推送服务。同时在红色文化研究的基础上,高校图书馆要积极探索红色文献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融合,创新学科服务模式,加强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合作交流,帮助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将红色文献嵌入到大学生课程中。如,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基地,图书馆与思政课教师合作,围绕思政课程主题,开办红色文化讲坛,邀请英雄人物讲述其真实经历,为红色文化提供案例教学、体验教学,将课堂延伸到图书馆,英雄人物与学生的现场互动,会进一步坚定大学生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激发同学们思政课程学习的热情。

(三)加强空间建设,开辟红色文化学习虚拟空间。当前许多高校图书馆充分发挥空间资源优势[9],实施空间再造,设立红色主题场馆,如主题党史展览馆、红色经典区等,开辟实体学习空间,满足读者一站式学习的需求,比如,西安石油大学图书馆的“马列书屋”[10],收藏了马列经典等红色著作9000多册,并按不同需求,设立研读区、影视区、讨论区等区域。同时,在数字化技术带动下,各高校馆一直积极探索红色学习空间的变革与创新,将红色学习空间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相结合,以线上服务、网络学习等多种形式开辟学习虚拟空间,如红色专题网站、红色文化在线直播,如,开发红色文献数据库,设立红色数字展厅,为读者打造数字化阅读的专属空间,比如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党史学习空间配备瀑布流及大德屏阅读系统,将党建主题资源分“图书”“视频”“专题”三个模块,轻触屏幕资源封面,可在线阅读,可扫码下载,轻松快捷。红色文献资源的网络化呈现和数字化阅读,开辟了红色文化学习的虚拟空间,是实体学习教育的延伸,大大提升了学习的时效性和便捷性。

(四)树立文旅融合服务理念,推进多元合作。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11],要树立资源共享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科和资源优势,联合校内外多方力量,建立长期稳定的红色教育合作机制,共同参与红色资源宣传开发活动。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事业融合发展[12],这为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和创新注入活力,为图书馆传播红色文化,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实现革命精神的当代转化提供了先进的服务理念。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要与时俱进、统筹布局,探索文旅融合的服务路径。要加强红色资源建设,深挖本馆红色特藏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发挥本地红色文化优势,与地方政府、文化旅游局深入合作,依托文化旅游宣传平台,深入开发红色资源的社会价值。如,高校图书馆与旅行社合作,融合红色特色资源,以创新文化旅游的形式[13],策划承办研学、夏令营等文化旅游项目,打造特色红色文化之旅,让参加者在研学旅游体验过程中,深刻领会红色文化内涵,实地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促进文旅事业共同发展。

六、结语

红色文献资源是我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高校图书馆作为红色传承和红色育人的重要阵地,应充分发挥工作职责与优势,积极参与红色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挖掘红色文献的独特历史价值和文化精髓,把红色资源利用好;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和手段,不断优化和创新宣传推广模式,构建长效宣传机制,多渠道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推广活动,实现红色文化的当代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4],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通过校园红色文化教育洗礼,培养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永葆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刘红梅.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传承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2:80.

[2]吴春浩.我国“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阅读推广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2(5):97-104.

[3]袁玉红,王乐.高校图书馆红色专题文献阅读推广思路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1(9):93-97.

[4]肖海清.高校图书馆参与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1(1):36-42.

[5]明均仁,陈晓禹,陈蓉.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建设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论坛,2021,41(12):87-94.

作者:高岚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