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教案实用13篇

咏柳教案
咏柳教案篇1

柳咏梅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大学期间如饥似渴地学习,为将来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做准备,这些与柳咏梅有共同梦想的人也能够做到。但成为中学语文教师之后,仍然把自己定位成一位勤奋的语文学习者并刻苦学习,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不多。柳咏梅就是其中的一个,很值得青年教师借鉴。

若把教师的专业知识比喻成茶叶,茶叶尤其是绿茶是有保鲜期的,只有茶叶及时更换,才能保持壶里的茶叶是新鲜的。柳咏梅毕业的学校算不上名校(这里绝无瞧不起的意味),可她能被中学名校录用,正说明她在大学期间的学习以及在留校之后的工作、学习让她做到了壶里总是不断更换新鲜的优质茶叶;值得圈点的是她到了中学工作之后,越发注重教学相长,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需求,不断“生产”新鲜优质的茶叶以满足“茶客”的需求。

柳咏梅不是应届毕业生,而是从高校调入者,没有被指派一位师傅,这使得她的模仿教学阶段客观上被缩短,不得不进入独立教学阶段。她审时度势地选择磨砺自己,修炼内功:抛开教参自己备课,个性化地研究文本解读,找到治学的路径,形成自己的特色。可以说,作为教师,模仿教学阶段越短,进入独立教学阶段就早,其专业发展往往也越好。

就柳咏梅抛开教参这一点来看,其具体的价值在于,独立解读文本比参照教参有效、高效。这是“一次性”备课,认真研究文本属于从文本的核心走向,解读具有某种个体性、原创性,其新的文本意义的获得很快就内化为自己新的积淀。而大多数青年教师则是从教参或其他参考书走进文本,这是“反复性”备课,以为从走进核心更快捷而实际上是欲速则不达,别人的观点再好,对你也只是二手材料,往往在网上一搜,无关信息、干扰信息、错误信息杂糅在一起,分辨既很辛苦又浪费了宝贵的自主解读的时间,长期这样“主体不在场”的解读,其教学必然是用别人的话说别人的事儿,很难成为教学中的优秀者。

我十分认可这一点,要想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首先做一名优秀的语文学习者,就像柳咏梅老师这样。

咏柳教案篇2

2.声情并茂朗诵全诗,让学生走进诗中、走进课堂。

然后提出要求:1、熟读该诗,概括本诗的大致意思;2、对诗中不了解的字、词、句做上符号,之后讨论;3、怎么理解诗中“裁”;4、熟读完之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难点等。学生再通过自学之后,说出自己的对《咏柳》的理解,从而体会诗人笔下的柳树,感受诗人对春天的赞美。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领悟力、感受力、观察力、思考力。

3.准确无误的认读诗中的生字词,例如“绦”、“裁”等。

有感情的熟读并背诵本诗。理解和品位本诗的意境,想象其中美丽的景色,再让学生结合真实的大自然在作业本上描绘一幅属于自己想象中春天的柳树。

4.有疑问才会有动力。

让学生找出诗中的疑问,随着学生的质疑进行整理。《咏柳》中的重点主要指针对“诗人为什么会将二月的春风似作剪刀呢?那么这把剪刀又裁剪出了什么样的美景呢?”根据这点引导学生分析《咏柳》。

二、展开意境想象,体会诗人的观察能力

在教学古诗的时候,首先给学生看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书上面的插图,然后启发学生回忆在户外看见的柳树样子,并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对所想到的柳树形象的感受。之后,老师在慢慢的将学生带入书中,引导学生结合书中诗人所写的《咏柳》进行思考: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描述自己当时所见的情景,他在诗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呢?学生们经过几遍之后的朗读,对其中的意境也有所体会,当然在自己的脑海中也形成了一幅完美的画面。然后老师进行讲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从这一句诗看得出诗人是在远处看到柳树之后因为感叹而发出的。这是让学生抬起头望着窗外的柳树,闭上自己的眼睛进行想象:窗外屹立的那一棵棵婀娜多姿的垂柳是多么的像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少女,那细长的枝条就像是少女的头发随着清风舞动起来。然后再重点品位诗句中的“碧玉”、“绿”、“一树高”、“思绦”等这些词语,体会出诗人心目中的柳树的形态和颜色的美,使柳树充满活力生机,变得灵动起来。

咏柳教案篇3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4题;共103分)

1.

(10分)给形近字组词

咏________   滨________     载________     紫________    闲________

泳________   宾________     裁________     紧________    闭________

2.

(8分)理解词义。

细叶:________   似:________  裁:________

等闲:________   识得:________ 东风:________

万紫千红:________ 总是:________

3.

(6分)看拼音,写词语。

zhuāng

chéng

cái

chū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jiǎn

dāo

děng

xián

wàn

qiān

hó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

(5分)指出下面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二月春风似剪刀。

5.

(5分)文学常识填空。

《咏柳》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代的诗人。《春日》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代的诗人。《春日》意思是________。

6.

(5分)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碧玉:

妆:

丝绦:

7.

(2分)读古诗《咏柳》,根据拼音写词语。

碧玉zhuāng________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tāo________。

8.

(3分)成语大比拼。

莺歌________

争先________

________焕发

9.

(8分)给下面划线的词语写拼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咏柳

碧玉

化妆

裁出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海滨

紫色

丝绦

剪刀

10.

(3分)读古诗《咏柳》,根据课文内容。

这是一首________诗,通过赞美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

11.

(1分)根据诗句的意思写出诗句。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________。

12.

(6分)我会解释词语的意思。

碧玉:________

裁:________

似:________

滨:________

等闲:________

东风:________

13.

(3分)读《咏柳》、《春日》填空

咏柳和春日写的内容都与________有关,其中咏柳的作者是________,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另一首诗________。

14.

(7分)根据古诗填空。

《咏柳》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前两句诗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翠绿的枝叶比作________,把柳树枝条比作________。后两句用________的形式,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________的赞美。

15.

(4分)写出AABB型的成语(四个),并写在横线上。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6.

(3分)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chuí

xià

jiǎn

dāo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7.

(2分)读句子,看拼音写词语。

似________jiǎn

dāo的春风,正在给池塘边那棵bì

lǜ________垂柳剪裁细嫩的柳叶。

18.

(5分)给多音字组词。

似:sì

________  shì

________

得:dé

________ děi

________de

________

19.

(1分)根据意思写诗句。

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________。

20.

(2分)写出下列诗句的意思。

(1)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意思:________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意思:________

21.

(3分)读古诗《咏柳》填空

①“咏柳”中的“咏”的意思是________

②“丝绦”一词本意是________,在诗中指________

22.

(2分)选择正确的读音。

碧玉妆(zhuāng

nǚ)________ 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tiáo

tāo)________ 。

23.

(6分)组词

童________

碧________

妆________

剪________

绿________

丝________

24.

(3分)《春日》诗人将________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________于形象之中的________。

二、阅读题

(共1题;共14分)

25.

(14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春天,新疆的果子沟到处是花。除去满山坡五颜六色的野花以外,还有满树的杏花、苹果花、山楂花、梨花。一束束,一丛丛,一片片,红艳艳,蓝莹莹的,白闪闪的,直到山顶与天上的彩虹相接。渐渐的,花少了,果子多了起来。红的、青的、黄的、一个个、一串串、一簇簇,像繁星一样布满山山岭岭,一眼望不到边。果子沟真是一个花繁果多的好地方。

(1)短文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介绍果子沟。

(2)短文写了它们的________多和________多。

(3)照样子写词语。

红艳艳              、              、

一个个              、              、

(4)你喜欢果子沟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4题;共103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0-2、

21-1、

22-1、

23-1、

24-1、

二、阅读题

(共1题;共14分)

25-1、

咏柳教案篇4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不仅嗜菊如命,而且也特别喜爱柳树。他弃官归隐后在宅院边亲手栽上5棵柳树,并常在柳荫下衔觞赋诗,终生与柳树朝夕相处,生死不渝,人称“五柳先生”,诗曰“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开凿大运河时,倡导两岸植柳,其诏书明示:无论男女老少,凡在堤岸种植一棵柳树者,奖细绢一匹。于是百姓们争相植柳,使运河两岸绿柳成行,隋炀帝姓杨,便御笔赐垂柳也姓杨,使垂柳受宠一时。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唐宪宗贬为柳州刺史后,他不计个人恩怨,不但亲自植柳,还鼓励百姓在柳江边广植柳树。数年后,柳州到处是绿柳成荫,风光胜昔。他作诗记之,“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人们为了纪念他,修了柳侯祠,并有“柳柳州”的美号。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忠州任刺史时,号召百姓在低洼地方遍植柳树,为了保证柳树的成活,他“每日领童仆,荷锄仍决渠。划土壅其本,引泉溉其枯”,给后人栽柳造林做出了榜样。他晚年从京城长安回到东都洛阳,在庭院中广植垂柳,并挥毫写下《种柳三咏》:“白头种松桂,早晚见成林。不及栽杨柳,明年便有荫”。

盛唐著名诗人贺知章,他平生只爱两样东西:一是酒,二是柳。他常与李白、张旭在柳荫下狂饮赋诗。有一年初春,三位酒仙又在柳下对饮,贺知章醉眼朦胧,望着“恰似十五女儿腰”的柳丝,诗兴大发,朗声吟咏:“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成为咏柳的千古绝唱。

唐代文成公主当年远嫁时,就亲自从长安带去一棵柳树,栽植在拉萨的大昭寺前,以表思念。藏族人民十分怀念她,就称之为“公主柳”。现在到拉萨,还可以一睹“唐柳”的风采。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偏爱柳树,他任扬州太守时,在平山堂掘土种植柳树。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手栽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当垂柳成荫时,人称其为“欧公柳”。

宋代大文豪坡走到哪里,把柳植到哪里。公元1039年,他到杭州做官期间,带领民众在西湖筑起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在堤上种植许多垂柳,形成今天垂杨拂水、碧柳含烟的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

明末清初大作家蒲松龄在故乡临泉居住,泉边栽柳,终日在柳树下与乡亲及过往行人神聊。老夫子一生与柳“举案齐眉”,自称“柳泉居士”,写下了流芳千秋的《聊斋志异》。

咏柳教案篇5
咏柳教案篇6

生2:“这首诗运用了拟人手法,包含一定的哲理。”

生3:“语言简练,批评了像竹子那样徒有其表的人。”

我加以归纳:“同学们说得很好,咏物诗就是抓住物的特征如外形、性质、功能等生发开去,寄寓一定的哲理的诗。精妙的咏物诗能做到物与理的有机交融。语言形象生动。”然后我又出示了另外两首现代咏物诗。

胶水

无怨无悔的躺下\串联起一页页的心扉

电风扇 一生都在散布\风言风语\偶尔住嘴\头脑又开始发热

学生边读边笑着议论,看同学们的兴致已被引发,我布置了任务:“胶水、电风扇可入诗,那我们周围的自然现象、生活用品不也可以写成诗吗?如黑板、眼镜、彩虹等等。大家抓紧时间,开始作诗。”几分钟后,大家交流习作,并向全班同学推荐精彩作品——

稻谷

昂首挺胸的外表下只有青涩 低头沉思的形象内满是成熟

扫帚

人们不知道,把地扫干净\ 躺在一边欣赏 是一种幸福\ 若空闲在角落 \ 自己不出也成了垃圾

流星

那一道闪亮 匆促的划痕 \ 永远来去匆匆 \美丽,不需要永恒

网络

你,没有漏网之鱼\ 因为,愿者上网

花蕾

没有绽放的绚丽\ 却有等待的幸福

抹布

默默地品味\ 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用肩并肩、手拉手的形象 \ 向世人昭示了什么\才是筑就幸福空间的元素

驼鸟

上帝给了它鸟的名字\ 却忘给它结实的翅膀 \ 它只能仰天长啸

拥有美丽轻盈的身姿 \却为何总是垂头丧气

篮球

你,容易坠入圈套\ 因为,有人拍你

烟花

瞬间的生命, 开出最灿烂的花

咏柳教案篇7
咏柳教案篇8

杨柳根据所指不同,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中,杨柳并无特殊意义,只是作为季节指示或者单纯的景物描写;第二类中,杨柳被作为情感的寄托,用来象征思乡之情和离别之苦;第三类中,杨柳被赋予人格化的特征,用来指代淑女或者君子;第四类强调的是杨柳的实际功用。下面分类举例介绍。

一.杨柳作为季节指示或单纯的景物描写

1.杨柳作为时令季节的指示

杨柳的生长期较长,经历春、夏、秋三季,杨柳枝叶色彩的变化标志着季节的更替。初春时节,杨柳为鹅黄嫩绿,暮春初夏则为翠绿,夏天变为深绿,秋天渐趋枯黄,冬天枝叶凋零。杨柳色彩由浅入深的变化,标志着从春天到秋天的季节变更。魏晋时期,对于杨柳在春天的审美形象多有关注。隋唐以来,不仅对春柳关注有加,而且还进一步开拓了杨柳在夏、秋、冬三季的独特美感,特别是秋柳的萧瑟和清疏之美,为杨柳形象的自然美增添了新的审美视角。

类书《艺文类聚》卷二中记载,梁吴均的《咏雪诗》中写道:“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廉隙,荧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不见杨柳春,徒看桂枝白。”如该诗题目所示,此诗中的杨柳只是作为白雪的陪衬出现,但“杨柳春”几个字,从侧面体现出“杨柳”与“春天”的关联性。

《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八中记载了志南的诗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同样是对季节的暗示,“杨柳风”并不寒冷,杏花雨也不会令人感到不适,此处彰显出暖暖的春意。《记纂渊海》卷二中梁简文帝“春风本自奇,杨柳最相宜”的描述,也是暗示出“杨柳”与“春天”的关系。从以上引言中可以看到,此处的杨柳与意象无关,只是作为季节与气候的指示词。

2.杨柳代表盎然春意,勃勃生机

先秦到唐宋以来,人们对杨柳形象美的认识经历了从整体到局部、由“求形”到“求神”逐步深入的过程,杨柳的形象也由挺拔茂盛转变为柔弱易衰。

先秦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侧重于从整体上关注杨柳生命力强的特征,还没有注意到杨柳的枝、干、叶、花等局部特征,杨柳此时是一个生机勃勃、枝繁叶茂的树木形象。

汉魏时期,杨柳在时人心目中仍然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早春芳树形象,不仅杨柳树受到关注,而且杨柳的枝、干、叶也受到了关注。

六朝文人对杨柳有了新的审视,他们侧重于杨柳枝叶疏朗的外形和清秀俊爽的风姿,杨柳的审美价值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唐代以来,文人侧重于杨柳望秋先零的特征,杨柳由汉魏时期的根粗叶壮变为枝细条弱,柔弱的特征逐步定型。此时,杨柳的审美价值成为了关注的重点,人们对杨柳的观察更为细致,不仅杨柳树的整体美感受到关注,并且枝、叶、絮的美感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现。

晋傅玄的《阳春赋》中提到“万物乐生,依依杨柳,翩翩浮萍,桃之夭夭。”此处“杨柳、浮萍、桃花”都是春意盎然的象征,代表着勃勃生机。《御定渊类函》卷十三中记载:元刘秉忠三月诗曰“背阴花木锦成丛,幽谷莺啼上苑中。李白桃红杨柳绿,天涯无处不春风。”也彰显出杨柳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勃勃生机。

3.杨柳没有特殊的指代意义,只是作为景物描写

北周庾信于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中提到:“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此处提到“杨柳”,并非言志,亦非抒情,只是摹景状物,将杨柳比作春旗,凸显春意。

类似的记载同样见于《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三中,如其中所录乐天的诗句“梨花院落溶溶月,杨柳池塘淡淡风。”以及坡的“梨花千树雪,杨柳万条烟。”等

二.杨柳意象的情感意蕴

杨柳是中国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其所指也具有多重性。杨柳作为人们寄托美好情感和愿望的载体,主要用来表达悲、思、离别之情,经历了由相思到离别的发展过程,这跟“折柳”的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唐代之前多以杨柳喻相思,“折柳以寄远”。汉唐以来,文学上由“折柳寄远”生发出“折柳赠别”,以杨柳寓离别较多。

1.离别之情

《艺文类聚》卷三中梁沈约所著《咏春初诗》曰:“扶道觅阳春,相将共携手。草色犹自绯,林中都未有。无事逐梅花,空教信杨柳。且复归去来,含情寄杯酒。”离别之情无以寄托,只得以诗酒相托,此处的杨柳表达的正是离别之情。

沈约的《又春咏曰》:“杨柳乱如丝,绮罗不自持。春草黄复绿,客心伤此时。青苔已结洧,碧水复盈淇。日华照赵瑟,风色动燕姬。襟前万行泪,故是一相思。”此诗同样将杨柳与离情相关联,以杨柳暗喻惜别之情。

类似的记载在典籍中还有许多,比如《锦绣万花谷》续集卷九中郑谷的《题咏》:“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又如《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十七中记载的韩的诗句:“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都表达了离别时的伤感与不舍。

在离别之情中,“折杨柳”是较为有代表性的一种寄托离情别意的方式,因“柳”与“留”谐音,故以“折杨柳”来衬托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折杨柳》本是宋朝诗人李新的一首诗,原文如下:“东风来何时,百花已飘零。独余堤上柳,惨淡含春荣。扁舟复何适,延客江上亭。顾无青玉案,何以送子行。攀条欲相赠,上有双流莺。流莺正求友,奈此别离情”。该诗表达了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感情,自此诗始,后人以“折杨柳”来表达惜别之思。

2.悲伤之思

《艺文类聚》卷三十二中,梁简文帝《咏人弃妾诗》曰“可怜淮水去来潮,春堤杨柳覆河桥。泪痕未燥讵终朝,行闻玉佩已相要。”“柳”通“留”,依依惜别之时,泪痕难干,只得以玉佩作为信物彼此寄托了。又如梁元帝《寒闺诗》曰:“门前杨柳乱如丝,直置佳人不自持。”等都无一例外地承载着深沉的思念。

元好问《归舟怨诗》:“渡头杨柳青复青,闺中动离情”以及程诰《春闺诗》:“画楼红烛黄昏,思妇啼春泪痕。杨柳轻烟别院,梨花细雨重门。”描述的都是闺中对远方夫君深深的思念之情。

3.怀乡之念

《山堂肆考》卷一百十一记载了王之涣边塞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典型的以杨柳表达怀乡之念的例子。

4.纷扰愁绪

《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三中,记载了李太白以杨柳衬托悲哀心境的诗句:“门前杨柳暗沙汀,雨湿东风未放晴。点点落花春事,青青芳草暮愁生。”借杨柳表达哀伤之情,是较为少见的。《锦绣万花谷》后集卷二十五中,记载了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舟。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诗句,此诗读罢,忧郁沉闷之情油然而生。又如《记纂渊海》卷八十一中,记载着骆宾王的诗句:“愁心极杨柳,摇动乱如丝。”以摇摆的柳枝来表达纷乱的愁绪,极为恰当。

三.杨柳被拟人化,作为人格象征

对杨柳美感的认识,诗人不只停留于其外在形态,更着眼于内在的神韵和人格象征。魏晋时期杨柳多用以比拟名士的秀爽风姿。陶渊明之后,杨柳又成了隐士的象征。时至唐代,杨柳越来越倾向于以青春女子拟之。渐至中晚唐,杨柳又多用来比拟娼妓和小人。总之,魏晋至中晚唐以来,杨柳的人格化由不同流俗的清俊之士和超然世外的归隐之人,演变为地位卑下的青楼歌妓和趋炎附势的卑劣小人。杨柳形象的多变,使得杨柳意象的人格象征意义非常广泛。

《艺文类聚》卷八中,应贞的《临丹赋》中写道:“杨柳婀娜乎”,此处将杨柳拟人化,以杨柳之柔美比拟女性婀娜之身姿,此为古来杨柳较有代表性的意境之一。此外,在《海录碎事》卷七下中,也有以“杨柳小蛮腰”来形容女子妙曼的身姿体态的记载。以上诸例都体现出古人以杨柳形容妙曼身姿的创作意图。

四.杨柳的实际功用

有些诗文中虽然提到杨柳,但此处所指的杨柳并没有指代意义,而是强调了它的实际功用,比如《太平御览》卷六百六十中记载:“楚国先贤传曰:孙敬编杨柳简,以为经本,晨夜诵习。”以杨柳编简,此处记载介绍了古时杨柳的实际用途,这种关于杨柳实际功用的记载在典籍中是较为少见的。《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五十八的《丧事部》中,记载了杨柳在丧事中的用途:“韦书要语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

《御定渊类函》卷四百十五中记录了李时珍定义杨柳的来由:“本草李时珍曰:杨枝硬而起故谓之杨柳。”

古籍中记载的杨柳并非总有指代意义,如上所述,其中描写的是杨柳的实际功用。

以上是对《四库全书》子部类书中的“杨柳”的多种意境进行了分类汇总,古典文学中杨柳成为重要的题材和意象,对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将杨柳作为描写对象的作品不计其数,构成了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杨柳所蕴含的独特意蕴,也是其它物象所不能替代的。

参考文献

1.石志鸟:中国古代文学杨柳题材与意象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D]2007

2.朱敏:传播与接受视野下柳意象的发展流变 文教资料[J] 2008

3.[唐]欧阳询主编:《艺文类聚》,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影宋本[M],1959

咏柳教案篇9

1. 把需要解决的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具体问题设计出来,使学习任务更具备可操作性。

2. 在每个环节中预设好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以及相应的导学方案。

3.在有关环节处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授学生以“渔“。

我想,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案的指引下,就能够较充分的走进文本,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学法”为核心,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自学。”《新课标》也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确,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而且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所以,在平时的课堂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寓学法于教学过程中,以学法促进教法、以教法指导学法,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双赢。平时的我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教学法。比如:教授朱自清的《绿》一文时,我在每一个环节中都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如初读课文时用圈点勾画法;理解课文疑难问题时用结合语境法,让学生自己运用方法去思考问题,解读课文。赏析语言时我让学生从以下角度入手:

我先举了一个例子:赏析“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一句,先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把“绿”比作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最后交流得出赏析一: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鲜亮和质地柔软的特征,寄寓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接着我追问这句话中哪几个词语体现了梅雨潭水绿的鲜亮和质地柔软的特征,于是得出了赏析二:这句话中的“明亮”、“软”、“嫩”三词用得很好,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鲜亮和质地柔软的特征,寄寓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后来,我又引导学生变换角度赏析,让学生边朗读这句话边发挥想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于是有了赏析三:读到这句话,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大片一大片鲜亮柔软的绿色,青翠欲滴。给我带来了和“小草儿青得逼你的眼”一样的视觉享受。

最后我出示欣赏语言的方法,如可关注词语的选用、修辞方法、语言风格、联想想象等等。学生学习了这些方法后,再从课文中找句子进行语言赏析就简便多了。这样一来,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赏析语言的方法。

当然,教学方法有多种,它们各有千秋,需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使各种教法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并通过学生自学、实践来完善和巩固。我想,经过这样长期地训练,学生必然能掌握读书的方法,那么,课堂阅读的效率自然大大提高。由此可见,交给学生学习方法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金钥匙。

三、以“当堂训练”为抓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所谓“当堂训练”,就是让学生当堂象考试一样地独立严肃地完成作业。训练的目的有三个: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学习成果;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正如洋思中学所倡导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理念,当堂训练抓好了,就能做到“堂堂清”。即该会背诵的都当堂会背了,该掌握的都当堂掌握了,该会运用的也都能当堂运用了。既然这样,那么课堂作业就要紧扣当堂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课堂作业有时要分层布置,有必做题、选做题,必做题是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题,是每个同学必须要当堂完成的;选做题或思考题是适合于学有余力的同学的,有时是增加训练的量,有时是增加训练的难度,这样既可以让优等生“吃得好”,又可以让中等生“吃得饱”,还可以让后进生“吃得消”。比如:教学了 贺知章的《 咏柳》一诗后,我设计了A、B、C三项作业:

A. 背诵默写古诗《 咏柳》;

B. 发挥想象,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C. 阅读另外一首曾巩的《咏柳》诗,(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比较:

(1)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2)两首诗的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咏柳教案篇10

“诵读”是反复朗读,熟读成诵。诵读的目的在于疏通字词,积累语感,记忆内容。它偏重记忆能力培养与语感训练,注重记忆的数量和质量。诵读语调平淡,速度均匀,节奏不明显,故学生对诗词的内容韵律感受不深,美感不强,构不成欣赏。如在执教李清照《一剪梅》时,笔者让学生集体诵读一遍,再用五分钟去尝试背诵,然后让学生谈读词感受。学生诵读自是平直淡然,全无音韵美,感受除觉得“月满西楼”词美外,别无深刻感触,且大部分不能背诵全词。

“吟咏”即扮演诗中角色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诵,它建立在对古诗词主旨情感的理解与感悟基础上,通过吟咏诗词品味诗人的喜怒哀乐,偏重于体验。学生可以在吟咏的语速快慢、节奏缓急、语调升降中展开想象,感悟和体验到古诗词的情感悲喜起伏、气势昂沉顿挫与音韵铿锵回环,领略到古诗词的情感美与形式美。如在学生诵读《一剪梅》后,本人结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赏析指导讲授了划分节奏与吟咏的技巧,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吟咏,然后让全班聆听一男一女两名学生的吟诵、教师吟咏、名家姚锡娟的配乐朗诵,再与前面的集体诵读进行比较。学生认为:男生没情感投入,找不到节奏感,也没有女性的柔和,是在念而不是吟;女生大胆泼辣,敢表现,基本把握节奏,但可惜声音较尖,没有词中抑郁感;教师吟咏有节奏感,但嗓调找不到女词人的柔和美;配乐诵读则节奏感强,语调舒缓,平仄起伏配以柔和乐曲,将词中的愁绪逼真呈现。对比前面的诵读,吟咏更能让学生够感受出词的韵律美和情感美,欣赏也就更深一层。

“演唱”即入乐演唱古典诗词,相当于古代的“歌”,此指让学生聆听或学唱据古诗词改编的古诗新唱,感受和欣赏古诗词的语言美与音乐美。古诗词配乐成曲,以唱代读,把平仄声韵上升为音符节拍,把吟诵语调上升为演唱乐调,把诗词节奏上升为优美旋律,再辅以乐器演奏与媒体画面,可获得听歌赏舞的艺术效果。这种以听唱为主的鉴赏教学相对于诵吟教学则更侧重于感性体验,心灵感悟,一改拘泥于理性思维条分缕析的案头阅读、背诵记忆与结构分析的鉴赏方式,因而更易于产生共鸣,获得情感熏陶。例如,仅仅依靠讲解、诵吟,学生是无法完全感受到李清照《一剪梅》一词的美感的,笔者让学生去欣赏安雯演唱的改编自该词的歌曲《月满西楼》,学生反应热烈,认为该曲用语婉丽,旋律缠绵,充满了古典美。

《月满西楼》采用七声音阶依词韵谱曲,旋律舒缓优美;运用低沉的女嗓音颤音拖调,行腔润字,显得缠绵婉转;配乐方面,以现代管弦乐器与打击乐器伴奏,注入流行元素以强化情感抒发,把一首凄婉优美的宋词演绎成为秀丽的流行歌曲。加上利用Flash技术制作成MTV动画,唯美的画面,浪漫的故事,动人的旋律,诗与歌完美结合,把《一剪梅》文词优美、声韵和谐的古典纯美特点与词人以女性特有的敏锐触觉和灵巧之笔抒写思夫的沉挚细腻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旧词重新焕发生命光彩。因此,引导学生欣赏此乐,对比前面的诵读、吟咏所获效果与感受,开展比较体验感悟的鉴赏教学,前者比后两者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感受到词的形式美与情感美。故有学生听后不禁感叹“太缠绵了,令人陶醉”,“有现代感,有些忧伤,可以说是情唱古今,让人神留千年”,“此时此刻,方有倾听清照愁语之感”。

可见,“诵读”以记忆为目的,带有强迫性,有声无韵,更无情感,故印象不深,鉴赏效果不佳;“吟咏”以理解为基础,通过吟咏获得感悟,声韵兼备,情感充沛,故能吸引学生,获得审美享受;“演唱”以旋律感人,优美的词曲深化理解,加之媒体的立体效果,视听结合,故能动人心弦,体验深刻。学生在课堂“读吟唱” 视听效果的差异比较中感受到诗词的韵律起伏与情感的悲喜变化,从而逐步深入诗境,感受诗意,进而积极地调动听觉视觉去鉴赏品味。三种方式的主体情感对古典诗词的介入深度是有极大区别的,产生的印象与所获效果也有极大分别,让学生比较并体察心灵的细微感受,妙悟方可顿生。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虞美人》一课还特地提供该词曲谱,目的大概就在于此。故宋人王炎曾说:“长短句宜歌而不宜诵。”

事实上,诗乐舞自古三位一体,《墨子・公孟篇》曰:“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史记・孔子世家》则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唐诗更是常被配乐演唱,白居易《杨柳枝词》说:“《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据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创作的《阳关三叠》是其中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宋词与音乐的关系,更是路人皆知,叶梦得《避暑录话》说:“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而当今乐坛古诗新唱则比比皆是,如邓丽君的《在水一方》出自《诗经》的《蒹葭》,李进的《巴山夜雨》来自李商隐《巴山夜雨》,毛宁的《涛声依旧》源自张继《枫桥夜泊》,邓丽君的《雨霖铃》源于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源于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此外,据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王维《相思》等改编的通俗歌曲,更是广受青少年传唱,将它们引进课堂开展“诵吟唱”比较鉴赏,会获得显而易见的教学效果。

实施“诵―吟―唱”古诗词比较教学需要注意:教师要备足相关的教学资源,并具备一定的吟咏技巧与音乐欣赏知识;教学时应强调学生交流三个阶段所获的感悟,前后对比由诵读、吟咏与演唱所产生的情感共鸣与审美享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的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了“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的要求;“选修课程”则要求加强诵读古诗词,“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唐诗选读”则建议“加强诵读涵泳,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陶冶”。1998年6月,中国青基会推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活动,并于1999年春节期间举办“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演出反响强烈,不少学校也纷纷开展古典诗词吟诵活动,而邓丽君演唱的李煜词《春花秋月何时了》、王菲演唱的坡词《明月几时有》、侯艳筠演唱的李清照词《风住尘香花已尽》等古诗新唱更是风靡一时。可见,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视听结合,让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从形式到内容都充满了美感的古诗词充分展现了它的恒久魅力,而以吟诵视唱为体验基础的比较教学,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借助咏唱入乎其中,沉于其里,感受古典诗词那迷人的恒久魅力。

“诵读―吟咏―视唱”式古典诗词比较教学中的“视唱”与我们平时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在导语中播放的音乐有所不同,它是在与前面诵读吟咏体验基础上的感悟和鉴赏比较,情感上经历“剥离―投入―共鸣”过程,是感情上的高潮阶段。这种比较教学不足之处是许多古诗词只有配乐诵读而没有演绎唱曲,相关教学资源短缺。

参考文献:

1.漆良燕《中学语文课比较教学浅探》,《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咏柳教案篇11

一、为学生创建高雅的诵读环境

开展小学生古诗词诵读实践活动并不是要求学生能熟读和背诵诗词,而是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词,深刻体会诗词文学的语言内涵和意境美,全面了解每一首诗词的背景文化和艺术情感。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融合诗词动画,为学生创建高雅的诵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融入古诗词诵读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导学生诵读杜牧的《山行》时,教师先让学生聆听动画《山行》的朗诵,鉴赏诗中所描绘的山林霜叶图和沙画《山行》,欣赏弯弯曲曲的小路,飘动的白云、隐隐约约的人家和美丽的红叶,然后,让学生在古今翻译活动中体会这首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和意境美,感知“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等意象的作用和“远”“寒”“斜”“深”“坐”和“霜”的艺术效果,感受“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所传达的乐观精神和励志情感,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诗的语感效果和乐观、豪爽的感情。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探索把“霜叶红于二月花”改成“红叶胜于二月花”是否妥当,对比分析“霜叶”的精妙之处。在解析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时,教师可以用滚动式课件为学生展示这首词所描绘的画面:一行白鹭在细雨朦胧的西塞山前飞舞,鲜艳的桃花瓣漂浮在碧绿的流水中,河里的鳜鱼正肥美,渔人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蓑衣,沉醉于美丽的春景中。让学生从和谐的画面中感知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调动学生的诵读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师在进行小学生古诗词诵读实践教学活动的同时应注意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结合诗词内容,辅助学生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技巧。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制作清晰的课件,告诉学生:诗词意象可以营造氛围,衬托人物的节操与性格,奠定感情基调,起到以景衬情的作用。例如,贺知章的《咏柳》就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早春二月的柳树来表达对美好春景的喜爱,将柳树比作成碧玉装扮的美女,用绿色的丝带比喻优美的柳枝,把二月春风形象化为“剪刀”,写出了春天的活力。的《卜算子・咏梅》刻画了梅花的美丽、高洁与顽强,寄托了革命终将胜利的希望与乐观信念。另外,教师应告诉学生诗眼和词眼具有四大功能,分别是明确主旨、勾勒形象、烘托环境、抒感的作用。而且,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诗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区别,告知学生:诗词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复、反语和引用;表现手法主要包括想象、联想、对照、衬托、渲染、用典、悬念、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诗词中的叠词可以使语言节奏富有美感,形成韵律美,像“萧萧梧叶送寒声”中的“萧萧”;色彩词增加了诗词的画面美和色彩感,例如 “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的“红”。另外,教师应指导学生从知人论世、找诗眼和词眼、领悟主旨、赏析意象、再现意境和缘景明情等方面来鉴赏诗词,全面提高学生的诗词文化素养。

三、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咏柳教案篇12

一、为学生创建高雅的诵读环境

开展小学生古诗词诵读实践活动并不是要求学生能熟读和背诵诗词,而是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词,深刻体会诗词文学的语言内涵和意境美,全面了解每一首诗词的背景文化和艺术情感。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融合诗词动画,为学生创建高雅的诵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融入古诗词诵读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导学生诵读杜牧的《山行》时,教师先让学生聆听动画《山行》的朗诵,鉴赏诗中所描绘的山林霜叶图和沙画《山行》,欣赏弯弯曲曲的小路,飘动的白云、隐隐约约的人家和美丽的红叶,然后,让学生在古今翻译活动中体会这首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和意境美,感知“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等意象的作用和“远”“寒”“斜”“深”“坐”和“霜”的艺术效果,感受“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所传达的乐观精神和励志情感,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诗的语感效果和乐观、豪爽的感情。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探索把“霜叶红于二月花”改成“红叶胜于二月花”是否妥当,对比分析“霜叶”的精妙之处。在解析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时,教师可以用滚动式课件为学生展示这首词所描绘的画面:一行白鹭在细雨朦胧的西塞山前飞舞,鲜艳的桃花瓣漂浮在碧绿的流水中,河里的鳜鱼正肥美,渔人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蓑衣,沉醉于美丽的春景中。让学生从和谐的画面中感知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调动学生的诵读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师在进行小学生古诗词诵读实践教学活动的同时应注意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结合诗词内容,辅助学生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技巧。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制作清晰的课件,告诉学生:诗词意象可以营造氛围,衬托人物的节操与性格,奠定感情基调,起到以景衬情的作用。例如,贺知章的《咏柳》就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早春二月的柳树来表达对美好春景的喜爱,将柳树比作成碧玉装扮的美女,用绿色的丝带比喻优美的柳枝,把二月春风形象化为“剪刀”,写出了春天的活力。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刻画了梅花的美丽、高洁与顽强,寄托了革命终将胜利的希望与乐观信念。另外,教师应告诉学生诗眼和词眼具有四大功能,分别是明确主旨、勾勒形象、烘托环境、抒发情感的作用。而且,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诗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区别,告知学生:诗词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复、反语和引用;表现手法主要包括想象、联想、对照、衬托、渲染、用典、悬念、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诗词中的叠词可以使语言节奏富有美感,形成韵律美,像“萧萧梧叶送寒声”中的“萧萧”;色彩词增加了诗词的画面美和色彩感,例如 “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的“红”。另外,教师应指导学生从知人论世、找诗眼和词眼、领悟主旨、赏析意象、再现意境和缘景明情等方面来鉴赏诗词,全面提高学生的诗词文化素养。

咏柳教案篇13

让人搔头的是,这不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谜。它的严重性在于,《图兰朵》全剧的立意或主旨都必然取决于这个结尾――简直是逃不掉、绕不开的劫数。美丽而冷酷的中国公主图兰朵,在鞑靼王子卡拉夫猜中自己的谜语之后,不仅拒绝履行成婚诺言,而且为解开卡拉夫姓名之谜,折磨并逼问女仆柳儿。柳儿为信守秘密而自杀。在歌剧的结尾部分,图兰朵必须转变自己的性格,恢复自己的人性――她宣布卡拉夫的名字是“爱情”,并热切地与卡拉夫一道高歌“爱情、阳光、生命、荣耀”。整部《图兰朵》的谜底至此告揭――温暖的人性之爱终于战胜阴冷残暴的符咒。

然而,普契尼之死,使《图兰朵》的最终解谜本身成为一个巨大的谜:图兰朵为何转化?如何转化?谜底答案,普契尼没有来得及用音乐给出。

诚然,《图兰朵》的脚本已经写就,故事情节已有交代――骄傲的中国公主是因为卡拉夫王子热烈的一吻而幡然醒悟。但是,在歌剧中,完成戏剧任务的不是脚本台词,而是对脚本台词作出反应并使之转型乃至升华的音乐。因而,在歌剧中,没有音乐,就等于没有结果。有证据显示,普契尼本人并不满意这样的脚本构思,因而在音乐写作中一再踯躅。有评论甚至认为,从普契尼一贯的艺术作风和音乐风格看,他也许没有能力给出这个关键性的答案。因此,《图兰朵》最终的“未完成”,根本原因不是普契尼没有时间,而是普契尼没有能力。对于这一略带残酷色彩的解释,姑且听之。不过,目前习见的《图兰朵》结尾,出自比普契尼小一辈的意大利作曲家阿尔法诺(Franco Alfano,1876-1954)之手。遗憾的是,阿氏的这个结尾虽然根据普契尼的遗稿写成,但普遍认为这个版本与普契尼原剧的细腻和雕琢无法匹配,音乐进行粗糙而武断,图兰朵的转化因而显得突兀,不能令人信服――打个比方,阿尔法诺的结尾之于普契尼的《图兰朵》,大概相当于高鄂续写的后四十回之于曹雪芹的《红楼梦》(就续写的份量和水平而论,阿可能还不如高)。于是,图兰朵和卡拉夫,就成为歌剧舞台上一对无法让人“全心全意”接受的情侣。《图兰朵》作为一部公认具有缺憾的优秀剧目,也就这样一直不无尴尬地存在于观众的视野中。

国家大剧院选中《图兰朵》作为该剧院启用之后独立制作的第一部歌剧剧目,于2008年3月21日晚在歌剧厅举行首演。全剧的视觉效果(高广健任视觉总监)以暗红、深蓝和金黄为基本色调,恰如其分地与普契尼的音乐色调相配。导演(陈薪伊)起用了多种中国元素(如“楼兰公主”和“羽人”),为剧情作画龙点晴式的铺陈。各位主唱演员(意大利女高音基文娜•卡索拉、中国男高音戴玉强和魏松、中国女高音幺红和马梅、旅美华人男低音田浩江等)均有上乘发挥,而参与合作的上海歌剧院的乐队与合唱队(旅意华人吕嘉任指挥)倾力献演――总之,这是一次代表了中国当前歌剧最高水平的、具备国际水准的《图兰朵》演出。

当然,此次制作最“抢眼”的一个特别之处,是特邀中国的青年作曲家郝维亚(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为《图兰朵》续写结尾――以此成就中国版的“图兰朵”解谜。这一做法的文化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图兰朵》系古代中国题材,经由意大利人的西方化诠释,在21世纪的当代中国,由中国人自己续写并制作上演,可算完成一个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大回环。郝维亚为普契尼的《图兰朵》续创作曲,这一举动堪称具备文化要义和音乐意味的令人瞩目的“事件”。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