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实用13篇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篇1

Key words: bullwhip effect;supply chain;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TPL;VMI

中图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010-02

0 引言

生鲜农产品是指经过简单加工甚至不加工的在常温下保存期较短的初级产品,该类产品具有需求量大却易腐蚀的特点,故需在库存管理方面比较严格,然而牛鞭效应是库存控制中最为重要的性能指标,因此就如何减弱和控制牛鞭效应保障生鲜农产品的供应目前是我国企业和学者们高度关注的课题。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生鲜(易腐)农产品的库存控制策略,像Lee[1]和但斌[2]研究了生鲜农产品损耗控制模型,但大多是针对单条供应链进行的而对于供应链间的库存合作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同时,国内外也有学者对牛鞭效应的控制进行了研究,但除黎继子以外极少考虑跨链间协作。黎继子[3]等人的研究只专注于不同供应链同级企业的横向合作,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同级企业之间合作的概率并不大。但如果将两条供应链的中间库存都交给第三方进行统一管理,既可以实现供应链之间的库存互补,又可以减少相互之间的竞争损耗。同时各零售店将库存统一由第三方物流进行保管,可发挥第三方物流的技术优势,减少物流损耗。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以本地生鲜农产品供应牛鞭效应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TPL&VMI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跨链间库存补充合作运作模式,利用VENSIM软件对该模式进行建模仿真,探讨TPL&VMI管理模式对供应链牛鞭效应的改善作用。

1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跨链间库存补充协作模式

生鲜农产品供应大多采用“生产基地+零售商”的模式,一方面降低农户的产品销售风险、公司的原料供应风险,另一方面减少了生鲜农产品的流通货成本和损耗,实现农户与企业增收的双赢局面。

生鲜农产品对物流设施设备和市场需求信息及时性的要求较高。而对于农户或生产基地而言,一般不具备先进的保鲜或冷藏设备,同时对于零售商而言,如果配备自有的采购物流设备,则会导致较高的物流成本。目前市场上提供专业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且可以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这是因为,首先该类企业具有专业的物流设备,其次是其能综合的预测市场需求。因此本文借助第三方物流(TPL)的设备、资源、信息优势,采用供应商管理库存的模式,从根本上缓解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牛鞭效应。

1.1 传统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库存协同模型 在传统生鲜农产品供应过程中,生产基地根据零售商的订购历史数据安排农产品的生产,一旦产品成熟能够出售,生产基地就根据零售商的订货要求,把经过初级加工的农产品直接运送给零售商,零售商再将该农产品卖给当地的消费者,并根据销售记录,向上游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出下一次订单。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并借鉴现有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思想理论,构建供应链库存的动态协同模型,如图1所示。

1.2 基于TPL&VMI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库存协同模型 本文以两条供应链间的库存补给为研究对象,利用第三方物流(TPL)作为联系的纽带,且第三方物流与终端零售商共享市场需求信息。在该协作模式下,生产基地将库存部分运作与决策的权利通过协议委托给同一个第三方物流(TPL),该TPL负责整个集群供应链系统下游的补货及紧急补货。当然跨链间的紧急库存补充是建立在优先等满足本供应链需求的前提之下,即供应链1上游生产的产品优先满足供应链1下游零售商的市场需求,如果有库存剩余,才可以通过TPL向供应链2进行货物补给,以此类推供应链2。基于上述管理模式,在传统供应链模型中零售商和生产基地之间添加第三方物流这个主体和供应商管理库存运作策略,具体如图2所示。

2 模型分析

假设某类生鲜农产品市场日需求服从随机均匀分布(100,200),且模型中涉及的相关参数如表1所示。

牛鞭效应大小由生产率和需求率的方差之比决定,计算方法如公式(1)所示。

Billwhip=■(1)

公式(1)中的σ2和μ分别是制造商生产率(PMR)或顾客需求率(GDTEST)的方差和均值。

将两模型运行100个周期的数据导出,用excel处理得出其均值和方差如表2所示,分析得出两种模式运作下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牛鞭效应在引入第三方物流(TPL)之后下降了0.850。

3 结论

本文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和VENSIM软件构建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跨链间补货模型,将TPL&VMI管理理念融入供应链库存管理中,供应链的牛鞭效应降低趋势非常明显,降幅达到了0.850。因此在“农户+公司”的生鲜农产品运作管理模式中融入TPL&VMI的管理理念,对供应链的改善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虽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在研究的过程中只考虑了需求预测对牛鞭效应的影响,而在实际操作中牛鞭效应是需求预测、批量生产/订购、价格浮动及市场博弈的结果,因此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做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篇2

供应链是由直接或间接地履行顾客需求的各方所组成,包括制造商和供应商以及运输商、仓储商、零售商和消费者本身。随着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单个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不再是市场竞争的主要形态,市场竞争越来越呈现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1-2]。农产品供应链是指农产品在生产、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生产商、中间商和消费者所组成的网络体系。目前,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农民收益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然而农产品供应链是由不同的经济利益实体所组成,各自都有不同的期望目标,这些期望目标往往与系统整体目标相冲突,因此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实质就是协调问题,协调整个供应链上各成员与整体的最优化收益[3-4]。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是以生鲜农产品(包括蔬菜、水果、禽、蛋、肉、奶制品、水产品等)为对象,围绕供应链中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农户、农产品经营者、消费者,通过对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控制,协调彼此之间的利益诉求。从农资采购开始,完成生鲜农产品的生产作业、收购运输、市场分销的一系列过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由于产品的特殊性区别于一般制造业供应链管理,节点成员间的协调问题更是具有着很大的复杂性。

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都处于起步阶段,农产品供应链的协调很多都是以制造业供应链协调的理论和思想作为参考。与制造业相比,农产品具有易腐败、周期性等特点,产品易受到生物、季节、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并且原料的质量对最终加工产品的质量有重要影响。尤其对于生鲜农产品而言,在整个供应链的流通环节中存在着较大的实体损耗和价值损耗,因而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问题亟待于研究和解决[5-6]。文中通过对于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结构的分析,提出协调供应链组成成员利益的方法和对策,以促进我国生鲜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1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结构分析

1.1 传统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结构

传统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结构见图1。传统生鲜农产品流通环节众多,目前由于物流设施的落后导致生鲜农产品价值损耗严重,同时信息在众多环节失真,导致供应中节点企业利益损失,尤其是起始端的农户和终端消费者。因此,要简化流通环节,增加辅助约束因素,促进供应链整体协调和绩效优化。

1.2 融入约束条件的“订单式”供应链结构

“订单式”供应链结构见图2。农户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组织下按照公司的要求(订单)进行农产品生产,农户向公司以约定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农产品,由后者进行集中加工处理,然后再开展分销活动,企业以产品利润的一部分在销售结束后返还给农户。这种融入收益共享理论的订单方式在国外音像租赁行业已被证明是供应链协调的一种成功方式。我国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定量研究,假设诸多限定条件下该方式可以实现集中和分散下决策供应链协调的较好方法,可以尝试在生鲜农产品中进行应用。这种类型供应链的特点表现为:一是供应链成员间关系相对稳定,上下游环节通过事先签订的契约(合同)规定双方的权责利,彼此间是一种长期交易行为;二是通过公司的集中信息处理,农户按要求生产,公司对生产过程实施连续监管,保证了产品品质;三是由于节点间企业风险偏好具有差异,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和需求又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农户和消费者往往处于信息末端,在市场发生风险时订单可能并不能保证交易双方的利益。

1.3 “农户+配送中心+连锁超市”型结构

“农户+配送中心+连锁超市”型结构见图3。“农超”对接模式较传统农产品供应链模式而言,具有流通环节少、信息传递失真率低的优点,是目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的热点。连锁超市作为销售终端拥有稳定而众多的目标消费群体,销售的产品数量、品种丰富成为现代人们日常用品购买的主要场所。连锁超市对于商品的需求种类丰富,各分店所需商品数量和种类并不完全相同,对于商品采购和配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要求。加之生鲜农产品的配送有别于普通商品,对于配送工具和技术有较高的要求,连锁超市对于生鲜农产品自主集中采购或分散采购都存在一定的难度。专业集中配送中心直接面向多个农产品生产供应者,通过集中统一的采购、加工、仓储、配送,满足不同销售点的差异化需求,并确保品质的统一。就结构而言,流通环节增加了配送中心这一实体,但由于集中配送中心通过增值作业(信息集中处理、集中采购、配送)整合资源,反而可以使整个供应链成本降低。

2 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2.1 生鲜农产品物流技术落后,流通过程中农产品损耗严重

由于生鲜农产品生产的集中性和消费的分散性,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量很大,但由于物流技术落后,农产品冷链物流还没有成熟和普及,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的损失较大。据有关资料显示,常温系统中瓜果蔬菜类损失20%~30%,粮油类损失15%,禽蛋类损失15%,加上等级间隔、运输及加工等过程的损耗,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 000亿元,不利于生鲜农产品在流通中的增值,也影响到我国农民的增收。

2.2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较大,成员间缺乏信任关系

由于生鲜农产品季节性强,产出和需求的随机因素较大,从而导致未知的产出和市场风险不确定。在缺乏约束机制的情况下,供应链节点企业均从自身利益出发,对于风险大多采取规避行为,这使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缺乏信任与协调,从而导致目标冲突的增加。对于我国而言,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大多是零散而且经济实力薄弱的农户,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而导致相对弱势的农户利益损失极大。

2.3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契约履约率较低,供应链稳定性较差

生鲜农产品是一类特殊的易变质产品,具有随机的生命周期,其销售状况受到农产品生鲜度的影响较大。因此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节点成员在商品价格谈判上能力较弱,造成在生鲜商品销售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非正式合约,这些非正式的合约在利益分配博弈时往往产生频繁的违约行为,履约率较低,由此带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不稳定的风险。

2.4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组织体系不完善

目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组织体系不完善,对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实施有效的管理,要求参与供应链的组织成员具有较高的成熟度。我国农产品物流业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各级政府机关、各行业组织和农民对农产品物流运作体系和经济规律缺乏必要的知识和重视,加上一些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导致至今仍没有形成统一的供应链管理组织体系,即未形成从生产、收购、流通加工、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到销售一整套组织环节,各环节之间还未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从而不能对农产品物流进行规范化的统一管理。

2.5 供应链节点成员信息不对称,信息系统不完备

对于农户而言,主要通过批发市场或公司以价格信号方式获取需求信息;对于消费者而言,由于供给信息的不确定性,使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与供给情况发生偏差。信息不对称导致供应链节点成员获取信息的成本提高,整个供应链上的成员不能获得成本竞争优势,从而降低了供应链的效率。

3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协调对策

3.1 提高农产品物流配送水平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条上,物流技术水平的落后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政府部门增加对农产品物流技术研发的投入,降低生鲜农产品在流通配送过程、仓储加工过程的实体损耗率,降低物流成本和价值损耗,从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的利润水平,保证供应链的稳定,从而达到整体协调的目的。同时推行和国际接轨的物流设施和物流工具标准,通过对生产和流通过程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把标准化贯穿于生鲜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等环节,利用物流技术来推动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3.2 建立信息共享激励机制

供应链企业间共享的内容一般包括库存信息、销售信息、订单信息、生产信息、产品信息。供应链成员间要形成更紧密的协调关系,实现协调的双方或多方能够自由、主动地进行数据访问,可以通过信息集中管理模式来实现,这种方式可以让共享的数据更为全面,同时也可以减少数据重复传递引起的误差。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由于农户和消费者对于信息获取技术的缺乏,导致在流通中经常出现利益的失衡现象,因此由农业合作组织或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建立信息集中管理系统,从客户需求信息到每种产品的生产、配送和销售等信息共享,有效地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达到了协调的目的。

3.3 建立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的优化协调是在试图寻求供应链节点成员的利益最大化与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平衡,因此建立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能够统一经营思想,发挥各自优势,弥补自身不足,在信息共享技术的前提下实现供应链的协调。良好的伙伴关系有助于促进成员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实现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减少外在因素的影响和相应造成的风险,增强冲突解决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4 参考文献

[1] 韩松.构建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现实分析和应对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7(8):132-133.

[2] 蒋侃.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分析及其优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57-58.

[3] 韦道菊.浅析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9):73-75.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篇3

生鲜电商;供应链;供应链管理;商品预售;消费者体验

全球范围内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农业企业供应链主要是以蔬菜、水果、奶制品、水产品、肉等生鲜农产品的供应链运营为研究对象。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和通讯技术对农业企业供应链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而农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便是以互联网为依托,以电子商务为支撑,用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使农产品供应链上的相关节点企业之间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而提升整条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

一、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

截止到2015年,我国生鲜农产品电商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转折阶段、发展阶段。首先,生鲜农产品的起步主要是以2005年易果网的成立为代表。紧接着以沱沱工社为代表的一批生鲜农产品电商企业在随后的三年中快速发展起来,由于在此期间国内相继爆出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使消费者对国内食品安全产生了信任危机,同时也更加注重食品品质与安全,正因为此,在2009~2012年期间,许多生鲜农产品企业把握此次机会开始发展起来,但同时也产生了行业泡沫。而那些简单复制别人电商模式的企业最终以倒闭收场。其次,2012年11月褚橙在“本来生活”网上的热卖标志着我国生鲜农产品电商进入转折阶段,此次的褚橙热卖同时还带动了“本来生活”网上其他农产品的热卖,生鲜电商由此再度引起消费者和社会的热议及关注,同时新媒体以及互联网的发展也让生鲜农产品电商开始探索更多发展模式,因此第二阶段也比第一阶段更具有生命力。最后,从2013年开始,顺丰优选、本来生活、沱沱工社、联想佳沃等生鲜农产品电商开始获得资金注入,标志着我国生鲜农产品电商进入到发展阶段。在此阶段,各大生鲜农产品企业利用各自的行业资源优势拓展产品品类,几乎涵盖所有的生鲜类别。据统计,2014年我国生鲜农产品电商得到飞跃发展,各类涉农电商企业已超过3万家,2014年生鲜农产品电商交易额达到260亿元人民币,比2013年增长100%。进入到2015年,各生鲜农产品电商企业使用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工具和整合优化自身的供应链发展企业竞争力,在B2C、C2C、O2O等电商模式下通过优化的供应链管理展开竞争以活动更多的消费者。

二、涪陵区生鲜农产品电商供应链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而且采购种类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五谷杂粮,对中、高端品质的农产品的需求开始显现。随着网上购物的普及,涪陵区的生鲜农产品电商也迎来了发展的契机。其中以涪陵榨菜集团的乌江旗舰店为代表的一批涪陵区内的生鲜农产品企业也纷纷开始涉足电子商务,这些企业的供应链结构通常包括产品的前期种植或养殖、包装、配送、销售等环节在内的全产业链运作模式,企业承担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的角色,网络销售平台通常使用淘宝、天猫、京东、1号店等国内知名电商网站,但目前区内还没有生鲜农产品电商企业使用自建物流进行发货。首先,从供应链运作模式看,涪陵区的生鲜农产品电商的模式属于“推式”供应链,即企业自己先行备货,然后消费者从网上下单,由订单信息驱动来完成后面一系列的环节。这对企业而言,由于不能很好的掌握市场需求,容易造成成品的库存增大从而增加企业运营成本。由于涪陵区内的生鲜农产品企业大多运用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尽管在产品生产环节可以很好的保证产品质量,但生产与电商销售环节脱钩,缺乏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和预判能力。其次,相关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由于电商订单量不大,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也没有自建物流,通常采取与申通、韵达等快递企业合作的模式。而这样的合作模式,会使企业无法第一时间掌控产品的物流信息,也容易造成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和时长的增加,对消费者而言会使消费者降低在物流方面的消费体验。

三、涪陵区生鲜农产品电商供应链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涪陵区的生鲜农产品企业在供应链运行中主要存在产品供应、产品标准化、物流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首先,在产品供应上,由于企业缺乏对市场的预测能力导致产品供应上出现问题。一方面使得企业能销售的品种有限,不能很好的满足电商销售的多品种的要求;另一方面使得企业不能及时提供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不能按时供货造成消费者体验下降和忠诚消费者的流失。其次,产品标准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由于生鲜农产品自身的特性,比如存在农户散养或小规模的种植形式,每一农户出产的产品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就很难保证消费者的持续满足感。最后,在物流管理方面,由于农产品尤其是生鲜类产品要求配送速度越快越好,因此就会增加物流成本。物流成本的居高不下,也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一大障碍,既要满足消费者对速度的要求,又要降低物流成本,导致企业在实际运营中会因为考虑到物流成本而失去一部分消费者。

四、涪陵区生鲜农产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对策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对涪陵区生鲜农产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提出以下四点对策。首先,除了保证企业自有生产产品的品质以外,还可以对产品的外部供应商实施激励制度,比如以大订单增加农户的积极性,与农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施全程溯源制度和奖惩机制以保证产品品质,通过这样的合作关系来弥补企业自身产品品类有限的缺陷。其次,加强与物流快递公司之间的合作,这样可以利用物流快递公司在各大区域的冷库,企业可以采用供应链管理中的延迟策略,即事先把一部分货物发送到各大区域配送中心,一旦消费者下订单,根据消费者所在区域,选取距离消费者最近的仓库配送货物,这样不仅可以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还可以降低物流成本和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再次,采用商品预售模式。企业通过预售一方面可以汇聚大量订单,企业带着大量的订单跟供货商进行洽谈可以占据有利的地位,也可以实现订单农业让供需更加准确,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预售获得的数据了解到市场及时的需求,从而调整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策略。最后,企业还应该尽可能的提供满意的服务和优质的商品以吸引消费者的第二次购买,从而提高重复购买率。企业可以在产品的推广期采用价格促销的方式,以低价高质来吸引消费者的再次购买,另外企业还可以开展一些线下的用户体验活动,比如让消费者亲临农场参观等,以增加用户的黏性。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篇4

    一、超市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超市是20世纪30年代从美国发展起来的新兴零售业态,20世纪90年代初期引入中国。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生鲜已成为超市经营的命脉,是“集客力”的重要来源。根据笔者对信阳市百佳、和美等超市的实地访谈了解到,生鲜经营区往往是超市销售最为火爆和最具人气的区域,其收入一般能够占到营业额的10%~30%。由超市主导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不仅对改善购物环境,而且在提高食品安全性、保证商品质量和进行深加工,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等方面有着重大作用。

    目前,以超市为主导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有以下四种模式:

    1.农户—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超市—消费者。

    2.农户—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配送公司—超市—消费者。

    3.经营基地专业公司—超市—消费者。

    4.农户—农民协会成立的公司—超市—消费者。

    前两种供应链中间环节过多且与农贸市场作为零售终端没有实质的差别。第三种供应链反映的是经营基地的专业公司向超市供应生鲜农产品的情况,但这种方式所供应的农产品占生鲜农产品总量的比例很低。第四种方式,即由农民协会向超市供应的生鲜农产品量更少。第三种和第四种模式与超市的经营业态非常匹配,但现实中运用较少。经过繁多的中转环节后,不仅抬高了生鲜农产品价格,也使生鲜农产品的新鲜度大打折扣,不能满足消费者对商品价格、品质的要求。而且每经过一个环节都会增加相应的成本。一般说来,物流环节越多,损耗就越高,浪费也越大,物流成本越高。由于生鲜产品具有时间性强、保鲜保质困难等特点,物流成本比一般农产品更高。2003年国家商务部正式将“农改超”列入“食品放心工程”,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尽管超市对生鲜农产品经营非常重视,却大多无利可图。国外好的超市生鲜农产品经营的毛利在20%左右,而国内仅为0%~10%。究其原因主要是物流成本太高所致。因此,经营生鲜农产品的超市要突破这样的局限,应该采用第三种和第四种与超市经营业态相匹配的供应链模式,以产销直通的方式减少物流环节,再通过加强管理降低成本,以提高超市生鲜的销售额及利润。就目前我国生鲜产品销售现实来看,应该以“农户—农民协会成立的公司—超市—消费者”模式为主。因为第三种供应链模式必须在超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能完成,如果只有一两家店,是不可能形成大规模采购模式的。

    二、龙头企业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龙头企业内联千家万户,外接国内外市场,在经营中发挥着连接市场与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它既是加工销售中心,又是市场信息捕捉筛选中心,还是科技推广服务中心。近年来,随着农业企业的蓬勃发展,龙头企业纷纷转型,开始注重营销理念的吸收并积极实践,已逐步形成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型理念。龙头企业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是以市场需求为驱动,以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能够将市场信息迅速地从市场传到农户以让农户的生产找到市场的方向,将农产品及时地从农户送到市场以满足顾客的需求。龙头企业主导型供应链的核心环节是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流通企业)。在该模式下,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力量,以企业为中心能够保证生产活动的稳定性,在资金、技术和生产资料等方面由公司为农户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企业在加工原料的供应上获得了保证。

    目前,我国一些大型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经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供应链体系。比如:肉类产品有漯河双汇集团、信阳华英集团等企业, 果蔬类产品有上海农工商超市连锁集团,奶类产品有伊利集团、蒙牛集团等等,它们均是集农产品生产、商贸、科技、加工、流通于一体的多角化企业集团,是典型的龙头企业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实践证明,龙头企业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具有开拓国际与国内市场的能力和优势,是推行生鲜农产品包装标准化、流通加工精益化、保鲜保管科学化、分拣配货自动化、配送快捷化的主要载体。

    在供应链中,龙头企业与批发商或零售行业可以在战略上通过各种方式建立起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关系和一体化经营。企业与农户的后向一体化的建立,有三种模式可以借鉴:一是“公司+基地+农业工人”,龙头企业从农民手里成片租赁土地建立基地,租期一般为10年~20年,企业对基地的生产实行一体化管理;二是“公司+基地+农户”,农户自主经营,公司以契约形式对其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指导和监督,按合同收购产品;三是“公司+协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与行业签订生产收购合同,行业协会按龙头企业要求组织农户生产,代表农户与公司打交道。这种模式做到了农户省心,企业省力,更主要的是保证产品的销售。行业协会主要扮演的是“协调人”角色,能够对整个相关产品生产销售形成的供应链实行宏观调控和管理,发挥着收集、分析、传播市场信息、组织参加贸易展销及交流和开拓新兴市场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创建业内统一的产品和服务品牌,提升本行业农产品的市场价值。但行业协会并不直接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公司却是直接体现市场冷暖的组织。

    根据我国实际,笔者认为,“农户—协会—公司—零售商—消费者”供应链模式,应该是目前龙头企业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主要物流模式。以“农户—协会—公司—零售商—消费者”的模式运作,能够在协会的统一规划下,公司向农户发放订单,实现“四统一”: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调运,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井然有序,推动农业走上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向专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转变。在该模式下,龙头企业的素质成为供应链成功的关键。在供应链整合中,供应链管理的主要任务交给了龙头企业,有可能使龙头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风险增加。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科学管理,很容易造成规模不经济。

    三、农民合作组织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广大小规模农户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保持各自财产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按照自愿原则建立起来的经济互助组织。发展较为成熟、规模较大的合作组织能够承担起农产品产销一体化管理的责任,实现上连农户下接农产品连锁店、超市等零售行业,形成简单完整的农产品供应链。

    这种供应链模式有如下: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培育农户鲜活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动机,促进鲜活农产品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可以跳过中间的过程,直接进入宾馆、机关、学校、工厂和超市,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最小的损失把产品运送到消费终端;农业合作组织可以在向农户订制产品时,制定一系列的安全、营养、卫生标准,以契约的方式规定下来,进行有序采购。比如养猪业,面对去年“养猪不如贩猪,贩猪不如杀猪,杀猪不如卖肉”的局面,壮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统一选种、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可以增加散户的市场竞争力;而面对猪肉养殖的数量变化导致的价格周期性波动,壮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更是可以发挥承担调节作用。入社农户通过在农产品销售、技术、信息服务及农产品加工等某个环节上展开合作经营,降低各自分散经营的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提高市场议价能力,增强市场风险的能力,最终达到增加经营收入的目标。

    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最近几年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发展,是我国分散的农户走向市场的有效模式。目前,全国新型农业合作组织有15万多个,加入的农户成员达2363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带动非成员农户324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13.5%;两类农户合计占农户总数的23.3%,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带动成员增收幅度比一般农户普遍高出20%~30%。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保证了农产品生产的规模性,为农产品产供销模式的变革——农产品供应链建立,在规模上、组织上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农民合作组织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产供销模式,为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提供了组织保证及利益牵制,从而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为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第三方物流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第三方物流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主要是农户、农产品基地、供销社等把自己需要完成的配送业务依托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来完成的物流运作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生产商—第三方物流提供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与农户、农产品基地、供销社等签订契约,规定双方在生产、销售、服务及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摊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通过建立农产品物流中心完成供应链系统整合,把农民生产的分散的农产品集中到物流中心,然后由物流中心再统一配送到各农产品加工企业。

    相对于其他的配送模式,使用第三方物流配送,生鲜农产品的配送渠道、环节较少。第三方物流企业以一个整体的生鲜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形象出现在市场上,能够利用物流企业先进的信息网获得生鲜农产品需求信息,统筹指导农户的生产和销售。同时还能够把先进的科技带到农业领域,对农产品的数量、质量、品种进行管理,提高农产品的新鲜度与质量。 此外,物流企业作为流通主体,一般可以同时为多个上游环节及下游环节提供物流服务。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辅助农产品交易,配备完善的物流体系和信息平台,使得物流中心成为连接生产、加工、零售的核心环节。为生鲜农产品加工提供延伸服务,提高生鲜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农户、物流服务商以及消费者三方面共同获利。

    但以第三方物流为核心来建立农产品物流的供应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户与市场的脱节,如果信息在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农户的传递过程中失真,就使得农户的生产调整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有时可能会出现连带经营风险,如果第三方物流企业是基于合同的比较长期的合作关系,如果第三方服务商自身经营不善,则可能会影响使用方的经营,但如果要解除合同关系又会产生很高的成本。

    五、专业批发市场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专业批发市场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是指以生鲜专业批发市场为核心,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或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营销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专业批发市场为依托,充分发挥专业批发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达到发展一处市场,带动一个产业,繁荣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的目的。目前全国亿元以上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482家,数量虽少,但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主导作用却是不可替代的。但是,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在市场立法、规划、交易方式、准入制度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以蔬菜和水果为例,我国蔬菜和水果采摘后平均损耗率高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损耗率普遍低于5%,美国仅有1%~2%,这种经济损失每年超过1000亿元,不利于农产品在流通中增值,也影响到农民增收。因此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急需升级改造。

    对生鲜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主要体现在服务功能拓展方面。需要在原有批发交易、短期存放、商品集散等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职能,建立综合化和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体系。建立“企业办市场”的企业化批发市场,并以企业化批发市场为核心企业构筑“农户—基地—批发市场—零售店—消费者”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作为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企业化批发市场可以采取股份制形式,这样既能够按照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运作,同时国家作为股东,可以保证对农产品流通的有效调控,也避免了政府对市场的过多干预。

    企业化批发市场要很好发挥作用,必须基于电子商务提高信息化程度。通过采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辅助农产品交易,配备完善的物流体系和信息技术平台,将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经济活动纳入到供应链的体系之中,从而构建起一个集批发交易、仓储保管、冷藏冷冻、分拣拣选、包装及配送等服务在内的新型供应链体系。

    综上所述,由于物流是沿着供应链流动的,只要建立起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在核心企业的运作下,物流自然而然地顺利进行。但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的具体运行模式还是个选择问题,需要根据核心企业的自身实力而定。这一核心组织的形成不是政府行为,也不是各方妥协的结果,而是基于市场竞争自然形成的。生鲜农产品物流管理实质上是权利的博弈过程。要保证上述生鲜农产品物流供应模式的正常运转,需要从多个方面加强物流供应链建设,探索多种类型的联盟型或合作型的物流体系,从而降低生鲜农产品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使生鲜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增值,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2008年3月国家商务部:《关于加快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商改发[2008] 53号)

    [2]喻国华:论营销型农业企业供应链发展模式[J].企业经济,2005(03)

    [3]贺盛瑜董一平:供应链环境下四川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探讨[J].农村经济,2006(06)

    [4]马林沈祖志: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产销策略联盟构建分析[J].农业经济导刊,2005(05)

    [5]邓俊森戴蓬军:行业协会发展与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J].农业经济,2006(05)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篇5

1引言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提高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生鲜农产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在市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生鲜农产品易变质、易腐烂、生产提前期长、生命周期短、鲜活程度要求高、流通过程中损耗巨大、期末残值几乎为零的特点,导致其高风险性;我国蔬菜和水果采摘后的平均损耗率高达25%~30%,这种经济损失每年超过1000亿元,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损耗率普遍低于5%,美国、日本仅有1%~3%[1];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效率亟待提高[2]。因此,运用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及方法研究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决策,对生鲜农产品进行有效风险管理变得紧迫且重要。

农产品尤其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近年来引起了大量学者的关注。Lowe等[3]认为农产品供应链以提前期长、供需不确定性大和利润小为特征,文章回顾了农产品供应链决策工具和技术运用的文献,并指出农产品综合企业面临的新问题。Banker等[4]以印度的咖啡豆为例研究了数字交易平台对农产品供应链定价的影响,得出数字平台交易价格随实物拍卖价格变动,但生产者从数字平台交易获得更高的价格,交易中的主导者获得更高价格。但斌等[5]构造了一个指数形式的新鲜度衰减函数,尝试用新鲜度表征价值损耗,在此基础上定量研究两级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协调问题。林略等[6]考虑损耗和新鲜度,研究了时间约束下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协调。然而,上述文献很少结合风险管理手段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决策进行研究。

供应链风险管理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主要从运作管理和金融学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大量学者通过采用生产战略、采购和库存策略等从运作管理方面进行了研究。从金融学的角度,运用合同和期权工具对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开始逐步深入。Cachon[7]对运用合同研究供应链风险管理进行了详细综述。近年来人们力图将期权作为一种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相关的成功运用包括IBM的打印机事业部和HP公司[8]。王婧等[9]考虑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损耗,运用期权合同探讨了生鲜农产品的最优订货策略。胡本勇等[10]考虑销售商存在采购预算资金约束,对供应链期权柔性契约进行了研究。Zhao等[11]采用合作博弈方法研究供应链决策问题,得出期权合同能达到供应链协调。赵霞等[12]考虑产出和需求扰动服从均匀分布情形下,采用收益共享合同的供应链协调问题。胡军等[13]考虑需求受到销售商质量评价影响时,综合采用退货政策和期权两种契约研究供应链整体的协调。然而,上述文献很少结合农产品这一特殊易逝品进行分析,也没有结合农产品流通损耗等特性进行分析。

本文针对生鲜农产品易变质、易腐烂、流通损耗大的特性,考虑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与金融衍生工具期权合同相结合,运用博弈理论,从一个新的视角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决策进行研究。

2问题描述与假定

考虑一个生鲜农产品的供应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研究两阶段单周期模型。供应商为Stackelberg主从博弈的领导者,零售商为跟随者。在第一阶段,根据以前的销售数据及预测,零售商向供应商订购Q单位的产品和Qo单位的期权;在第二阶段,根据现实的市场需求D及批发价w,零售商执行其订购的期权,当然也可以不执行。对于期末未售产品,供应商给予零售商每单位v的补偿。对于未满足的需求将招致每单位g的缺货成本。供应商根据零售商的订货决定单位期权订购价wo和期权执行价we。供应商的单位产品供应成本为c;产品的单位零售价为p;QR为零售商的产品和期权订购总量;需求D的期望值为u;f(·)为D的概率密度函数,可微可导;F(·)为D的累积分布函数,可导可逆且严格递增;令[x]+=max(0,x)。为刻画生鲜农产品的特性,引入产品损耗率 β (0

相关的假设条件有:(1) 由于生鲜农产品易变质、易腐烂的特性,剩余产品残值很小,忽略不计;(2) p>wo+we>w,w>wo是保证零售商购买期权合同并且获利的前提;(3) w>c,wo>v是保证供应商提供期权合同并且获利的前提。

3考虑期权合同的零售商订货

从图2可以看出:随 wo 的增大,生鲜农产品零售商的最优期权定购量和最优总定购量都减少,而最优产品订购量增大。说明供应商减少期权的订购价有利于激励零售商增加订货。

6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展望

本文考虑生鲜农产品流通损耗大的特性,结合金融衍生工具期权合同,运用Stackelberg模型对零售商的最优订货策略、供应商的最优定价策略进行研究,得到了以下有意义的结论:(1)在分散控制系统中,考虑期权合同的生鲜农产品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和最大期望利润存在并且唯一;(2)通过期权合同的运用,供应商激励了零售商增加订货,同时零售商有效地规避了一定风险。再通过数值分析发现:产品损耗率与零售商的最优期权订购量和最优总订购量成正比,与最优产品订购量先成正比、再成反比;期权订购价与零售商的最优期权订购量和最优总订购量成反比,与最优产品订购量成正比。

然而,本文讨论的是一个供应商和一个零售商的两阶段问题,进一步的研究可以考虑多供应商或多零售商及多阶段的期权合同问题,在此基础上讨论均衡条件下供应链成员的最优决策和协调问题并深入扩展,提高理论模型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陈军, 但斌. 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损耗问题及控制对策 [J]. 管理现代化, 2008(4):19-21.

[2]王冲, 陈旭. 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与流通改革的思路探讨 [J]. 中国软科学, 2012(4):11-17.

[3]Lowe T J, Preckel P V. Decision Technologies for Agribusiness Problems:A Brief Review of Selected Literature and a Call for Research[J]. 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4, 6(3): 201–208.

[4]Banker R, Mitra S. The Effects of Digital Trading Platforms on Commodity Prices in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s[J]. MIS Quarterly, 2011, 35(3): 599-611.

[5]但斌, 陈军. 基于价值损耗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协调 [J]. 中国管理科学, 2008, 16(5):42-49.

[6]林略, 杨书萍, 但斌. 时间约束下鲜活农产品三级供应链协调 [J]. 中国管理科学, 2011, 19(3):55-62.

[7]Cachon G P. Handbooks in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Science:Supply Chain Management[M]. North-Holland, 2003.

[8]Tsay A, Lovejoy W S. Quantity Flexibility Contracts and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J]. 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1999, 1(2):89-111.

[9]王婧, 陈旭. 考虑期权合同的生鲜农产品批发商的最优订货[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0, 30(12):2137-2144.

[10]胡本勇, 彭其渊, 王性玉. 考虑采购资金约束的供应链期权柔性契约 [J]. 管理科学学报, 2009, 12(6):62-71.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篇6

Key words: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supply chain;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method;structural interpret model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4-0011-04

0 引言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对生鲜农产品(如蔬菜、水果、肉类和水产品等)的消耗量非常巨大。随着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出,引起了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高度关注,尤其是生鲜农产品。同时,根据相关资料研究,2012年我国水果、蔬菜消费量分别为5,457.57万吨及13,433.34万吨,占总产量的比例分别为22.69%及18.95%,再除去用于深加工的部分,仍有大部分产品未能实现价值交换。这不利于农产品在流通中增值,也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

生鲜农产品具有易腐烂、易受损的特点,其质量的保证即是如何从源头快速、有效地送到客户手中。因此,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不仅仅是连接供应商、生产商、消费者之间的一条产品链,更加是生鲜农产品在供应链过程中的包装、加工、运输的增值链。考虑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这一方面做了一定研究,如赵晓飞在《我国现代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构建研究》中提出以信息化,以渠道、组织、服务、安全四个体系出发构建农产品供应链体系[1];安玉发、李宪宁则是从协议流通入手归纳总结连锁集团主导型、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三种典型供应链模式,归纳出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策略[2];乐娴智,姚雨辰,姜方桃则是从博弈分析出发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供应链[3];熊峰等研究了关系契约对农产品生鲜度及供应链利润的影响,探讨了“自我执行”机制[4];谢志红等以“奉节脐橙”为例,从供应链视角分析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5];周业付通过构建Shapley值法的利益分配模型分析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利益分配不公平问题[6]。本文主要考虑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安全问题,基于关键成功因素法,分析与识别影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的关键因素及诱导关系,进而构建结构模型,分析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安全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1 关键成功因素法

关键成功因素法(CSF)就是分析与识别实现目标的关键因素,以帮助企业确定需求并进行规划从而寻找出工作重点,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在重点项目上,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Bovton和Zmud认为,关键成功因素法有利于帮助企业形成一种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帮助企业达成目标。企业的管理者只需要关注、分析和跟踪提炼出的几个关键因素,而没必要考察所有可能有影响的因素[7]。CSF实施步骤主要包括:①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目标的确立需要分析其市场定位、企业文化、企业规模、管理者偏好等因素,实际确定较为复杂。②识别所有的成功因素。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能找出一个影响问题的因素,就能通过分析找出一大批因素,理论上是不能穷尽的。所以在实际分析中,一般只需找到因素的子因素即可。③确定关键成功因素。对全部成功因素进行分析及评价,再根据企业现状定义关键成功因素。④明确各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和评估标准。本文基于关键成功因素法,寻找影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的最显著因素。

2 基于CSF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关键因素分析与识别

2.1 影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的因素分析

考虑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所有活动环节,采购环节、流通加工环节、分拣环节和送货环节是其四大核心环节。

2.1.1 采购环节

采购作业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各项作业活动的基础,采购作业的顺利与否关系到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后续各个环节的效率。采购作业主要涉及到进货、到货卸货、库内检验和库房监控四个子环节,其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

2.1.2 加工环节

生鲜农产品流通加工的类型多种多样,一般要将这些生鲜农产品进行分类、清洗、贴标、包装等简单加工后,才能放上商品货架或批发市场。流通加工一方面是为了销售的美观,但不可忽视其另一方面,即保护农产品、降低物流过程中的损耗,其影响因素如图2所示。

2.1.3 分拣环节

分拣环节的主要工作就是将生鲜农产品分门别类,便于存储和发货。对于生鲜农产品而言,理货的同时还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加工,比如将坏掉的菜叶剔除,将苹果根据大小分为优等品、一般品,将生鲜农产品进行包装等,其影响因素如图3所示。

2.1.4 送货环节

送货环节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整个过程中最易出问题的一个环节。送货时无法避免生鲜农产品的装卸搬运,但是,生鲜农产品易腐易损的特性,使得装车或卸货的时候要注意操作规范,粗暴作业会导致货物失去效用,损失惨重。同时,在运输过程中,由于生鲜农产品一般直接供应到超市、农贸市场、连锁店等离消费群体密集的地方,这意味着其交通一般较拥堵,不稳定因素比较多,在途运输时间会被延长。所以,通常生鲜农产品的配送会在凌晨车辆较少的时候完成,以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生鲜农产品损耗,其影响因素如图4所示。

2.2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因素的诱导原因

根据前述分析的影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四大核心环节因素,进一步分析各因素的原因诱导关系,即找出各种阻碍关键因素成功的问题根源。

采购阶段共有四个主要因素,其诱导关系如表1所示。

流通加工阶段共有两个主要因素,其诱导关系如表2所示。

理货分拣阶段共有两个主要因素,其诱导关系如表3所示。

送货阶段共有五个主要因素,其诱导关系如表4所示。

综上所述,通过对采购、加工、分拣以及送货四个阶段关键因素的诱导分析,表5归纳了影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的五个关键问题,即管理水平、员工素质、外部环境、技术设备以及卫生情况。其中,管理水平受到企业文化、组织形式、员工素质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严重影响企业的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员工素质受到工作环境、员工个人学历等因素的影响,并且与管理水平相互影响;外部环境与社会整体情况、最初选址、基础设施等一系列因素相关;技术设备与企业规模、资金积累以及企业发展战略、股东管理者的偏好等因素相关;卫生情况对于生鲜食品供应链至关重要,它受管理水平、组织规章、员工素质、技术设备等因素综合影响。这五个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安全性。

2.3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关键因素的结构模型

本文通过可达矩阵来构建表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关键因素的结构模型。可达矩阵是利用矩阵形式,描述有向连接图各节点之间经过一定长度的通路后可达到的程度。本文通过可达矩阵建立影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的因素对总体的影响程度以及各因素间的影响情况。可达矩阵的一般计算步骤如下:

①利用各影响因素的相互诱导关系:即有相互联系记为1,无相互联系记为0,得到初始矩阵A;

②将初始矩阵A与单位矩阵I求和,并计算令(A+I)2,(A+I)3,……(A+I)n;

③当出现R=(A+I)n-1=(A+I)n=(A+I)n+1时,R即为初始矩阵A的可达矩阵。

第一步,根据各因素相互联系,得到初始矩阵A如表6所示。

利用MATLAB软件计算(A+I)的自乘,求得可达矩阵R如表7所示。

根据最终计算所得的可达矩阵R,绘制出图5关键因素结构模型,进一步分析其相互之间的影响以及对总体的影响程度。

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关键因素结构模型中,用箭头表示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而管理水平下的虚线方框则表示这些因素两两相互影响,并总体对外产生影响。在这个模型中,第一层包含管理水平、员工素质、外部环境以及技术设备,表明这四个因素是影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的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企业应该给予高度重视。模型的第二层包含进货、包装、库内检验、卫生、分拣等因素,表明其影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的能力相对较小,企业的关注度适中。第三层包含洗净分切、外包装以及送货等因素,表明其影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的能力很小,企业只需一般注意即可。

同时,在这整个结构模型中,不难看出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这两大因素对其余因素的影响程度较为明显,可见其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的影响程度很大。事实上,除了外部环境的影响无法控制外,企业的一切操作都会受到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相辅相成,员工素质高,主动性强,那么企业的管理者不需要太费力就能管理好组织;管理水平高,对员工的规范、奖励、教育等措施效益好,那么企业势必吸引素质高的员工。因此在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进行监控优化时,企业首先应重视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的提高。

3 建议与措施

通过前述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的关键因素的识别与分析以及对关键因素的诱导因素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建议及措施:

3.1 提高供应链的组织化程度,提高管理水平

社会对生鲜农产品安全的强烈关注,越来越要求整合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企业,实现供应链上各企业信息共享,提高整体供应链的竞争力。这种整合可以通过整条供应链组织化得以实现。首先,生产组织化。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上游,存在一些小型农户,他们一般较为分散,缺乏相互间的合作,导致其交易成本较高,无法与大型农牧场竞争。只有把小型农户组织起来,共同协作,才能形成一定竞争优势。其次,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存储、配送环节组织化。可以建立统一的物流配送中心,对农产品进行简单加工,统一运用先进的冷藏设备,提高规模效益,共同减少成本。最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的销售环节组织化。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不断变化,大型超市、直营连锁店已经在市场上规模不断扩张,人们对生鲜农产品的消费也由传统比较脏乱、缺乏统一管理的菜市场渐渐向质优价廉、储存规范的超市、直营店转变[8]。因此,通过大型超市、直营连锁店等组织生鲜农产品销售更能提高人们对生鲜农产品安全的满意度。

3.2 提高员工素质,规范员工操作

员工,特别是作业操作员,他们与产品的加工运输等直接相关,其作业素质对整条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所以,企业应该定期安排对员工的培训工作,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展示规范的工作流程与程序,提高自身的责任感。

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

生鲜农产品的装卸搬运、存储、分拣、包装等作业环节基本依靠员工手工作业,且大多生鲜农产品是在室温且非冷藏环境下进行操作[9]。事实上为了保证生鲜农产品的卫生和质量,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配送直至销售的各个环节都应当在低温环境中进行。一般而言,在生鲜农产品的存储、加工等过程中,通过运用RFID、自动分拣技术等来加快操作速度,尽量减少生鲜农产品暴露在室温下的时间,从而较为有效地防止生鲜农产品的腐败。在生鲜农产品的运输、配送等环节中,需要采用冷链物流,利用冷藏车有效调节生鲜农产品所处温湿度环境,最大程度上保证农产品在运送过程中的新鲜品质。

3.4 建立生鲜农产品配送预警体系,加强卫生监督

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安全质量把控中,建立配送预警体系,加强卫生监督非常有必要。建立生鲜农产品配送预警系统,能够及时发现配送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醒操作人员进行规范操作,有效降低货物损耗风险,减少企业损失[10]。

4 结语

生鲜农产品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使得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何改进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是各个国家、社会各界都致力研究的一个多因素而又复杂的问题。在众多因素中,把控影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的关键因素,并对这些关键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才能较为有效地保障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安全性。本文基于关键成功因素法,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最核心的四个环节入手,找出影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的五个关键性因素,利用可达矩阵构建结构模型,总结出其最具关键的两个因素,即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除了这两个最关键的因素,先进的设备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的影响也很大。综上,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管理中,应重点提高管理水平和规范员工行为,关注次要因素,加强生鲜农产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建立配送预警体系,才能降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安全风险,降低生鲜农产品的损耗。

参考文献:

[1]赵晓飞.我国现代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构建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01):15-22.

[2]李宪宁,安玉发.基于协议流通的中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策略――物美集团、中商集团、新疆果业集团的案例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13(03):62-65.

[3]乐娴智,姚雨辰,姜方桃.基于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供应链博弈分析[J].中国市场,2014(02):8-11.

[4]熊峰,彭健,金鹏,张向阳,郑u.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关系契约稳定性影响研究――以冷链设施补贴模式为视角[J].中国管理科学,2015,23(8):102-111.

[5]谢志红,曾庆东,王希宇,刘鹏飞.供应链视角下生鲜农产品物流问题及对策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8(1):83-85.

[6]周业付.基于Shapley值模型的农产品供应链节点间的利益分配研究――江西省蛋鸡产业的实证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4):1039-1046.

[7]Schultz RL,Slevin Dp,Pinto JK.Strategy and Tactics in a Process Model of Project Implementation[J].Interfaces,1987,17(3):34-46.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篇7

生鲜农产品领域被称为电子商务最大一块蓝海。随着阿里、顺丰、京东、中粮、苏宁等企业的加入,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以电子商务企业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颠覆了传统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本文将试图分析以电子商务企业为核心的新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的变化。

1 传统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传统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主要是以批发市场或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组建和运行的。链条从农户延伸到最终客户,节点企业数量众多。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 批发市场流通效率不高

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生鲜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对保障城市供应、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缺乏总体规划,大部分农批市场地处市区地带,受到严重的交通制约;而且很多批发市场设立较早,后期建设没有跟进,物流设施设备以及技术相对落后,生鲜农产品损耗严重;而且流通环节的增加延长了流通时间。以上问题都严重影响了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1.2 质量安全隐患和高昂的流通成本

传统农产品供应链中节点企业很难建立统一的质量安全标准以及物流设施、设备、操作流程、保鲜贮藏的一系列标准,因此质量安全存在极大隐患,流通成本居高不下。链条越长越不利于企业间合作关系,无法达到整体效率最优。因此造成传统农产品供应链流通效率低下,市场混乱,供应链保障能力良莠不齐,市场各个模块没有系统性连接,配合不紧密,最终导致流通成本上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没有保障。

1.3 产销结合不紧密

传统链条中,分散的农户没有完全介入供应链活动之中,在与供应链上其他节点企业对接中话语权不足,在农产品供应链之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这使风险更多地转移到了农户身上,且使其利益受到侵害。而且由于农户生产信息与市场需求信息严重的不对称,使农户的种植生产极具盲目性,因此丰产不丰收现象时有发生。

1.4 信息化水平低

传统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各个参与者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太低,信息流通不顺畅。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农业生产、批发、运销、零售等环节的经营参与者以小规模生产者和商家为主体,对信息化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而且在农产品生产者、个体经营者和农产品经销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合作,缺乏信息共享的意识,因此影响供应链整体运作。

2 电商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结构分析

电子商务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即以电子商务企业主导组织供应商、物流企业共同建立的功能网链,并由电商企业实施运营管理。近几年,随着电商竞争的日益激烈,电商企业纷纷将触角延伸到被誉为电商领域的最大蓝海――生鲜农产品市场,京东、阿里、苏宁、1号店等电商企业开始角逐电商领域这最大一块蛋糕。生鲜农产品电商的出现,使农产品市场和供应间的环节减少了,距离拉近了。需求信息甚至可以直接通过电商反馈到前端农户处。这样的条件下,农户的生产决策就会更贴近市场需求,甚至可以在用户拉动下进行生产。这使得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小农户对应大市场迎刃而解。

按照供应链运作的驱动力,可以将以生鲜农产品电商为核心的供应链划分为两种类型:推动式供应链和拉动式供应链。下面就分别对这两种供应链结构进行分析。

2.1 推动型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供应链运作结构分析

如图1所示,在推动型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供应链结构中,电商企业作为核心环节,根据自身经营的生鲜农产品品类,寻找供应商,并与之建立合作关系,向其采购并储备生鲜农产品。再根据顾客的订单情况,经由电商自建的物流或者是在第三方物流的协助下从电商仓库转送或者直接从产地直接送达顾客。上游供应环节包括原产地农户、合作社或经销商,甚至部分电商也拥有自建基地,比如沱沱工社在北京平谷区马昌营镇自建有机农场1 050亩,以有机蔬菜和水果为主,面向顾客提供自产蔬果。推动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上游农户或合作社、经销商基本是要凭借自身对销售趋势的预测,来进行生鲜农产品的种植和收购,再根据电商企业的订单销售出去。推动式供应链对于电商企业而言要求较高,需要电商企业具备较强的预测能力,能够对市场需求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同时也要求电商拥有生鲜产品的具备专业的储存设施设备,对生鲜农产品能够进行高效的储存管理以及产品供应,从而保障对客户订单的满足。

2.2 拉动型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供应链运作结构分析

在拉动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结构中,供应链的运行是在订单的驱动下进行的。当客户下达订单后,电商企业需要按客户订单进行采购、备货、发货,完成订单。在这种结构中,电商企业需要与上游建立高度的信息共享与协调运行,以保证客户的订单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满足。但是由于生鲜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特点,上游农户、合作社或经销商运行过程中,则基本还是拉动流程进行。在此结构中,电子商务企业通常不需建设仓储场所。比较常见的是在应季农产品的预售过程中,电商企业通过平台获得客户的预订信息,并迅速传递给上游供应商,供应商则根据客户订单进行采摘和配送。较为极端的案例,是在淘宝聚划算平台曾在2014年推出的全国首个互联网定制私人农场。客户可以按照聚划算平台的各种套餐,支付一定金额,自行设计一定规模土地上的种植计划,并在收获期获得土地上的全部产出。这种链条的运作是完全的拉动形式,从最前端农户的种植环节开始就是在客户订单下进行的,因此完全实现了市场供求的对应,为农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思路。

3 电商企业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的变革

对照传统供应链与电商企业为核心的新式供应链,可以发现电商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运作模式的变革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信息流变革――信息共享

传统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下,信息的传递基本逐级经过供应链上众多节点企业传递的。节点企业只能依据上下游企业了解生鲜农产品供应或需求信息。作为供应源的农户而言,与市场需求方完全是信息割裂的。因此,牛鞭效应等问题普遍存在。而在电商企业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由于电子商务企业直接通过平台获取客户准确的市场需求信息,并且借助信息平台与上游供应方及时共享,因此信息流更体现了共享与同步,从而为上下游企业的同步运作提供了有效支持。电子商务企业本身拥有信息流的管理无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凭借着平台和背后强大的数据库,电商企业比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批发商甚至零售商更能够准确、及时地获得市场需求信息,并对市场需求信息作出更准确的挖掘和分析,对客户消费行为、消费规律能够做出更准确的判断,从而为供应链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信息流的变革,有助于消除上游农户与下游客户间的信息壁垒,为生鲜农产品供需对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2 商流变革――传统市场转向互联网

传统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下,商流是在农户与农产品加工企业、收购商、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商超等实体节点企业间进行的,主要是发生在现实市场环境中。基本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物流与商流并行的形式进行。但是在电商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中,商流的发生则是转移到了互联网上。客户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产品信息,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产品的挑选,并进行交易。客户的选择余地更大、商流资金流的进行更便捷。但从另一角度看,商流物流的分离,也存在潜在的食品安全、标准化等问题。而且客户在没有看到真实产品的情况下,购买的主动性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对于生鲜农产品的商流也有一定程度的制约。这也要求电商企业能够更全面、更真实地展现产品生产、加工以及物流信息,严格管控产品质量,消除客户的种种顾虑。

3.3 生产计划变革――需求预估能力

由于生鲜农产品种植具有周期性特点,但其消费是持续性的,因此在电商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运作中,生产计划的制定也发生了变化。不同于传统模式下供需完全分离的计划方式,电商企业为核心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要依托平台优势,借助强大的数据资源,对需求进行相对精确的预测基础上,更合理地制定中长期采购计划,从而驱动上游农户、合作社制定合理的生产种植计划,以实现供应与需求对应。甚至可以考虑将看板管理思想引入到生鲜农产品的生产中,根据客户的订单周期或历史订单规律,对需求品种以及时间进行预判断,结合农产品的生长周期,制定农产品的倒茬轮种计划,从而使产品供需更趋于一致。

最为典型的案例是在电商企业推出的生鲜农产品的预售中,电商企业根据预售订单信息,向上游农户或合作社发出采购订单,农户或农合在指定周期内,采摘生鲜农产品,并发给客户。如前面提到的阿里聚划算平台推出的互联网定制私人农场。客户的订单,决定了土地上的种植品种,实现了完全的拉动式生产计划。这种生鲜农产品的预售形式,将订单农业做到了极致,也为农业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思路。

3.4 物流变革――原产地直供

传统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节点企业数量多,因此物流时间长、环节多,经常造成物流成本提高、产品损耗严重等问题。而以电商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下的节点企业数量大幅减少,因此物流环节也相应减少,损耗也大幅降低。甚至还可以根据电商平台接收的订单信息,直接由原产地发往客户的更直接的物流过程。这种变革减少了生鲜农产品的中间流通环节,实现供需直接对接,可以有效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减少物流损耗。当然这对于物流技术和设施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障生鲜农产品物流质量,需要冷链物流的支持。而目前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相对滞后,冷链物流企业数量有限,物流成本偏高。这也是生鲜电商企业要突破的一道壁垒。

4 生鲜农产品电商为核心的供应链运作的相关建议

4.1 建立与上游供应商的稳定合作关系

电子商务企业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运行中,最普遍的问题就是供应的不稳定。由于上游对接的是分散农户,因此作为核心企业的电商企业要想保证供应质量以及供应的稳定性,就需要与农户或农合组织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电商企业可以通过资金、技术、信息、质量等方面提供指导和扶持,同时对利益进行合理的分配,还要重视对农户或合作社等组织的合作意识、履约意识、质量意识的培养,以保证链条运行的稳定和产品的品质。在这种模式变革之下,合作社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非常关键。它既代表农户与电商建立合作关系,同时也代表电商企业对农户提出质量、时间等要求。是链条上重要的一环。

4.2 推行冷链物流跨区域合作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篇8

一、大型连锁超市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1.在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协作深度低

日本根据调查信息的信息传输效率,商品供应链上的信息,每个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水平提高了3%,将可以减少34%的库存,节省23%的流通成本,30%的营业额,增加了23.5%的整个供应链利润。

就目前的形式,我国的连锁超市在供应链中仍处于“信息孤岛”的地位。大部分的超市连锁店,掌握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但只是简单的营销关系和供应商之间。节点的供应链企业只有通过大量的库存,确保不出现短缺库存的现象。这将在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的预测误差,造成大量的库存产品,周期时间太长。

2.大型连锁超市供应链中的物流发展缓慢

我国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现象比较严重例如:道路交通状况紧张;包装、集装箱条码标准化程度低;货架、车辆、托盘搬运设备老化严重;大型连锁超市物流是道路、交通、通讯、仓储设施系统工程,因而需要各部门和国家统一监管。

我国物流业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大多数的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长期受到行业限制;地域分割影响严重;网点小、散、差的状态普遍且不统一;这种状态下的物流配送中心导致供应链的总体效益不高,不能产生规模经济双方的积极性受挫。分散、低效、高耗的物流组织形式,减弱了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二、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概述

1.生鲜农产品的供应链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是一个全面的结构模式,包括农资供应商、农业生产者(生产)、农产品和消费流通,它不仅是一个连接生产-生产-生产-效应-“消失”的物流链,信息链和资金链,而且是一个附加价值链。

2.生鲜农产品的特点

(1)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参与主体多元化

从生鲜农产品的供应链结构上可以看出,它涉及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等。由第一产业跨越至第三产业。

(2)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结构的分散性

从繁杂的种子、化肥等投入供应商、生产者、经销商、消费者的结构特点来看,生鲜农产品的传播由于供应链结构不稳定,经营复杂现象,成本太高。

(3)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食品安全的严苛性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影响了消费者,也引起了新农产品的关注。食品安全是生鲜供应链保障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保证将会使得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失去信任,使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发展受限和出现社会不安定的现象。

三、连锁超市主导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主要问题

1.目前大型连锁超市仍不能成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主体

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以中国农户的批发市场为核心,即通过简单的包装后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小批量的形式进入农贸市场后。这种模式下的供应链是中国农产品的主导地位。和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大型连锁超市应以市场需求为核心,通过投资的大型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协会和农民种养殖行业共同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并通过自建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以大型超市连锁店提高无公害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型。这种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模式还不能成为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主体。

2.食品安全的隐患影响了连锁超市的消费者购买

一方面,我国消费者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对食品的安全性问题日益关注,这样使得大多数消费者都喜欢购买绿色有机生鲜农产品。可是由于消费者对一些“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等概念模糊不清,食品安全标志不能分辨并且对生鲜农产品的处理方式不了解。另一方面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流通成本较高,质量检测体系并不完善,一般的检测仪器也只能够检测出农药的残余数量程度,而不能具体检测出残余的种类,也无法检测的出是否使用了非法禁用的农药。由此带来的食品安全的隐患问题。

四、生鲜农产品在连锁超市供应链管理发展中的启示

1.大型连锁超市应在政府的支持下继续推进“农超对接”

“农超对接”模式是以大型零售商从缩短供应链环节的角度出发,主动与农产品生产者接触交易,对农产品提供者进行规范,从而来保证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农超对接”的发展模式是中国未来生鲜农产品流通的方向。这就要求政府和相关企业来大力的推进“农超对接”的模式。大型连锁超市应在和农户的“农超对接”中平等交易,用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来规范农户的生产,并为农户及时有效的解决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生鲜农产品资金缺口等难题。政府应在我国“农超对接”的健康发展下,积极发挥政策指导作用保证超市和农户之间的长期合作。这样对提升我国“农超对接”的生鲜农产品质量和大型连锁超市与农户相互合作比例都会有很大程度的促进效果。

2.构建大型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流通供应链的信息管理体系

(1)大型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资源信息集成

大型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的供应链分为:生产阶段――物流阶段――销售阶段――消费阶段四个组合部分。在这四个基础信息资源体系中,还必须包括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中的商品形态、商品价值、商品的时间空间的增减变化等特征信息,利用物流条形码技术对基础信息进行编码管理,形成商品的来源和过程跟踪识别系统。

(2)在大型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标准运作功能建立

从业务运作标准体系的角度看,生产阶段生鲜农产品的品级、质量、包装、加工生产状况、种植过程和使用信息都必须纳入到信息数据库。鲜农产品物流信息存储与运输、物流、运营、冷藏、冷链运输、信息及设施等方面还需要包括企业信息数据库。销售阶段信息商品包装的新鲜农产品,销售单位,显示信息和销售信息也需要包括业务系统,根据业务信息管理功能的各种标准。

参考文献:

[1]周树华.构建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管理体系[J].管理世界,2011.03.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篇9

一、鲜活农产品物流的特点

(一)鲜活农产品物流时效性强

鲜活农产品物流和其他行业物流不同,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鲜活农产品的产品质量维持的实际时间较短,有的产品供应还有很明显的季节性。比如蔬菜、水果的采摘时间不同,上市销售的时间也就不同,如菠菜、白菜、苹果、桔子等。水产品的捕捞也有一定的季节性,鱼虾在离开水的环境下,存活的时间非常短。肉蛋奶等产品的生产、供应也有时限的要求。鲜活农产品在采摘、捕捞后,容易发生腐烂的现象,不容易保持新鲜,对物流的时效性要求比较高,在整个物流环节中,对包装、运输、仓储环节的技术条件有相应的要求,而物流活动经历的环节众多、流程较长,装卸搬运中难免发生震碰撞,所以货损在鲜活农产品物流中时有发生。

(二)鲜活农产品物流具有复杂性

鲜活农产品物流体系比较复杂。鲜活农产品的生产地比较广泛,农产品的品质丰富,种类繁多。蔬菜的种类有根菜类、绿叶菜类、葱蒜类、茄果类等。水果有杨梅、樱桃、葡萄等。水产品有鱼类、虾类、贝类等。肉类常见的有牛肉、羊肉、猪肉、鸡肉等。鲜活农产品的形状、大小、质量、规格各有不同。产品的品种多样,生产的产地地域不同,对仓储、运输、销售环节就有很多的要求,需要相应的低温库、气调库、保鲜库、冷藏库等储存。从事农产品运输车辆的规格不一,运输的条件也不一样。配送环节,种类不同、气味各异的鲜活农产品不能交叉混放,对配送的次数和规划有较高要求。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安徽省鲜活农产品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流通渠道受到限制

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大部分农产品进行买卖的主要场所。批发市场为主导的流通渠道是鲜活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形式,在鲜活农产品销售环节中,渠道不多,途径过少。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运营模式单一,在经济新常态下,不能适应对农产品供给品质的要求。流通渠道的主体一般经营规格不大,经营范围相对分散,供应和需求的矛盾仍然存在。采购环节中,主要是个体户、中间商贩收购鲜活农产品,经营规模不大,管理不完善。销售环节中,主要场所还是农贸市场。从事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农村经营户,主要通过集市销售鲜活农产品。农民对新的销售不熟悉,产销不能对路。对于鲜活农产品物流渠道的建设来说,以目前的物流基础条件,农超对接依然存在大规模推广的难题。鲜活农产品的销售中,个体零售为主,外部的支持不足,合作组织没有做到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及指导农户搭建销售渠道。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数量和质量,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人民的需求。有时鲜活农产品由于销售渠道不畅还出现难卖的现象,市场上有时也会出现明显的季节性鲜活农产品短缺的现象。

(二)鲜活农产品物流冷链投入不足

鲜活农产品流通的整个过程,对仓储、运输、包装的要求较高。就目前情况来看,鲜活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冷链物流的意识不强,鲜活农产品物流从采购到销售的整个流程还是在常温物流状态下流动。整个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冷链技术手段,低温、冷冻设备设施投入不足,鲜活农产品的损耗极大。鲜活农产品的供应者一般以农户居多,在采摘、捕捞之后很少能够对鲜活农产品进行低温、冷冻储存,农产品保鲜不过关,在季节比较炎热的夏季,损失更大。运输中农户自己运输的比较多,对设备投入较少,使用冷藏车辆的不多,有的还用敞篷车运输,难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三)鲜活农产品的物流信息不能有效共享

在鲜活农产品物流管理过程中,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不广泛,不能对鲜活农产品物流进行高效的运作管理。物流信息不能有效共享导致物流系统整体运营绩效不高。鲜活农产品物流包括鲜活农产品从采购到销售的全部过程,每一个物流环节都需要信息传递的有效、准确。物流信息传递必须在整个流通过程中保持通畅,贯穿全程。鲜活农产品有着自身的特点,品种众多,容易腐烂损伤,这就对物流管理运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鲜活农产品的供应商在种植蔬菜、养殖牲畜的同时需要了解市场状况,获取市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市场销售状况。在实际运营中,农户往往处于信息闭塞的状态,没有恰当的途径去获得市场的动态,对市场的变化也反应迟钝。鲜活农产品的供应商生产没有弹性,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整,供应和需求的关系处理不好,鲜活农产品的供应商承受市场压力比较大。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信息不能高效传递,物流各个环节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物流管理中不能及时有效的掌握信息,就会出现盲目生产、供过于求的问题;也可能出现供小于求,库存紧张,市场缺货,导致浪费和成本的增加。网络技术的逐步推广,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高度的物流信息共享,传统的信息传播途径已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的广泛应用。目前鲜活农产品物流电子商务模式运用不广泛,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集中在大城市,许多地方对农产品物流信息的处理不够高效,没有集中的鲜活农产品物流调度中心,不能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鲜活农产品产地的农民是信息提供者,但其自身对电商交易模式了解不足,又没有相关的培训辅导,对电子交易方式比较陌生,不能很好地运用信息平台进行交易。目前提供专业鲜活农产品信息的网站不多、服务方式不灵活,提供的信息量有限。同时,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也存在差异,发达城市的信息技术应用广泛,信息化水平比较高,鲜活农产品物流现代化程度高,而农村地区信息化普及率低,鲜活农产品物流主要依靠传统的流通渠道。地区之间信息传递出现障碍,影响了鲜活农产品物流的效率。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水平的不一致,也影响了区域间的物流信息共享,不利于物流的高效运作。鲜活农产品信息化水平不高,在鲜活农产品质量的跟踪和追溯上面就会出现问题。如,不能有效地建立农产品身份认证,不能很好地贯彻鲜活农产品准入制,难以对鲜活农产品采用溯源制,无法有效保障鲜活农产品的安全。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改进安徽省鲜活农产品物流管理的措施

(一)采用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

鲜活农产品品种丰富,产地和销售地域分布广泛,需要物流合理化运营。优化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完善第三方物流服务体系,搭建物流公司和农产品供应商合作的桥梁,减少物流不合理的环节,加快鲜活农产品的物流速度,有利于促进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鲜活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多样,鲜活农产品流通的方式众多,但主要的形式还是依托区域配送中心、县级配送中心、批发市场,从产地批发市场流通到农贸市场和大小型超市。通过农企对接和农超对接的多种合作方式,促使批发市场、大型生超、物流企业共同建立供应链合作联盟。第三方物流是专业的物流组织形式,鲜活农产品可以通过第三方物流,从供应地快速运输到销售市场,供应市场消费。鲜活农产品的时效性强,容易腐烂,必须有专业的物流公司进行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方式比较灵活,在农产品的存储、运输、加工中能够投入专业的物流技术保障鲜活农产的质量安全。鲜活农产品一般需要冷链物流的服务。对于农户来说,自己投入建设冷库和购买冷藏车辆的代价太高,而从事鲜活农产品物流行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一般都具备完善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可以解决这些难题。第三方物流企业还能够参加供应链联盟,共享物流联盟的资源,突破地域的限制,利用物流网络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在共同配送、集货运输上面,专业的物流公司可以降低鲜活农产品的损耗,减少运输的成本,优化物流配置。

(二)加强冷链建设的投入

鲜活农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在存储和运输中容易发生损耗变质,在农产品生产后提供低温包装和保鲜技术,可以提高农产品的新鲜程度,增加鲜活农产品的价值。在鲜活农产品物流发展中,要推动建立冷链物流服务体系,促进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规模发展。冷链物流企业对设施设备的投入较高,在运营中需要整合资源,建立冷链物流环节的标准。物流企业需要全程监管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资源,建设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冷链物流服务的形式从单一的冷藏服务向综合冷链物流发展,推动冷链物流体系的完善。扩大冷链物流应用范围,从水产品、肉制品向水果、蛋奶等多个品种发展。促进冷链物流市场的完善,促进冷链物流服务专业化,推动冷链物流专业化服务的发展,从供应商就开始采用冷链技术,推动实现冷链物流的高效配送服务。推动鲜活农产品物流企业配置先进的冷链物流设备,支持冷链物流企业购置冷藏车辆,推动鲜活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购置保鲜预冷的设备,高效地使用冷库。

(三)促进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共享

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传递的有效和及时对解决鲜活农产品供需矛盾,保障市场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从信息平台建设来说,企业必须推广鲜活农产品物流技术的运用,搭建信息齐全的农产品信息供需网站,及时更新批发市场鲜活农产品信息系统,构建完善的物流信息网络,提高鲜活农产品信息网络的综合服务水平。同时注重对农户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物流信息知识水平,及时提供鲜活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帮助农户更好地使用信息网络。在农村推广应用物流信息技术,制定技术标准。管理部门要推动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和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篇10

1引言

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的《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中,鲜活农产品包括五大类:新鲜蔬菜,新鲜水果,鲜活水产品(仅指活的、新鲜的),活的畜禽,新鲜的肉、蛋、奶。本文探讨的是北京市农贸批发市场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所以根据上述《目录》中对鲜活农产品的表述,将本文研究中的鲜活农产品也定为国家所定义的五类农产品。

目前的农产品流通主要经过农户―中间―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这一供应链进行实体流动。农超对接已经成为全国蔬菜供应的发展趋势,农贸市场的货源得到了保障,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也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对于如何降低流通成本、降低产品价格,真正让商家、农民、消费者得到实惠,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鲜活农产品的冷链物流就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2鲜活农产品的冷链物流

鲜活农产品的冷链物流具体包括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配送和销售等环节。

农产品冷链供应链流程如图1所示:

图1农产品冷链供应链流程图

对鲜活农产品的冷链供应的分析应将农产品物流与生活生产的社会经济活动结合起来,应把它看作是一个系统来分析,在这里,我们仅就农产品冷链供应的批发销售环节进行浅析。

3大型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物流运营现状

对于鲜活农产品的冷链物流在农贸批发市场上的表现,我们从存储(包括二次加工)和运输两方面来考察,而且,这是在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农产品物流模式下来进行的。运营模式如图2所示:

图2运营模式图

3.1批发市场中冷库的使用情况

就在北京所调查的八个农贸批发市场(八里桥、顺鑫石门、昌平水屯、大洋路、回龙观、新发地、岳各庄、锦绣大地)来看,市场里都有冷库等制冷设施来储存商户的鲜活农产品:有冷冻库,用于储存肉类产品或水产品;有水果库,用于存储、加工水果;有蔬菜库,用于易腐类蔬菜的保鲜。有些市场的制冷设施种类比较完善,以顺鑫石门农贸市场为例,用于冷冻肉类、水产品的冷冻库有82个,总容量达到1500余吨,用于存储加工香蕉的冷库有45个,总存储量3500平方米。总之,对于不同种类的鲜活农产品都有相应的冷藏方式,公共冷链仓储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健全,但对于眼前的市场需求仍然不能完全满足,有些商户在考虑自建冷库。自建小型冷库商户在所调查的几个批发市场中比重不大,一般在20%~50%;用于存储肉类、水产品的商户自建小型冷冻设施较多,而用于存储蔬菜、水果类农产品的商户冷冻设施建设相对较少,在顺鑫石门农贸市场,在近50家有经营店铺的蔬菜销售商中,自建冷库的商户只有5家。在我国蔬菜瓜果商品化达到60%以上的市场环境下,进入冷链系统的蔬菜水果比重仅占20%,远低于发达国家95%的比重。

对于批发类的市场,蔬菜、水果类供应商对冷库的使用并不多,他们都是尽可能在1~3天内就将所进的蔬菜销售(批发)出去。即便是在夏季,稍微保护后的蔬菜在三两天内不会变质,那么对制冷设施需求就不会很迫切,除非是由南方运来的易变质产品,有较高的恒温要求。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很多销售商不愿意增加成本来自建冷库或使用公共冷库,如大洋路批发市场,租用公共冷库的开销是300平方米每天1200元,对于销售剩下的尾货,宁可任其腐烂,这对于个别商户来说减少了租用公共制冷设施的成本,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却是资源的浪费。

3.2冷藏运输情况

在运输方式上看,大多数商户采用的是普通运输,尤其是蔬菜、水果类农产品,采用冷藏运输的商户占10%~20%,易腐物品装车大多在露天而不是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80%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都是用普通卡车运输,牛奶、蛋类和豆制品在某些情况下也没有通过规范的冷链系统流通。在销售环节少、运输里程少的情况下,蔬菜瓜果的新鲜程度用普通运输的方式尚且可以满足市场要求。而实际上,在所考察的北京的几个农贸市场里,外地农产品的供应能达到75.6%,其中不乏来自海南、四川、云南的供应,像这些长途运输的鲜活农产品,质保是没有保障的。在北京,水果、蔬菜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较高,全国的损失率平均为25%~30%,发达国家一般在5%以下,美国仅为1%~2%。

批发市场中的商户销售量比较大,在粗放式经营方式下,损耗就经常发生,若存在信息不对称或者其他原因使经销环节时间拖延,浪费就更加严重。运输商或批发环节上的销售商往往只关注本环节的经营成本,不愿意采用冷藏运输,因为蔬菜不会很快腐败,至少在他们所在的环节不会因蔬菜变质而卖不出去。超长的流通链条、有效冷链应用率不足导致冷链在目前流通环节中的作用并不明显。

4从农贸批发市场看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尽管冷链物流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程度仍然比较低,行业统一的标准体系还没有建立,完整独立的冷链系统尚未形成。现实生活中不和谐的情况是很多的,肉、蛋、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的价格轮番上涨,在市民抱怨菜价上涨的同时,还有农产品滞销的现象发生,农民也没有赚到钱,原因是多方面的。

4.1宏观引导不到位

没有部门深入研究、指导、推动全市场的冷链物流工作,从政府层面上缺乏对冷链物流行业的引导和支持;民间层面上也没有相关行业协会协调、指导,完全依靠企业自行盲目经营、发展,难免造成体系建设上的不到位或者局部的资源浪费和重复性建设。

4.2冷链物流系统观念的缺失

冷链物流供应链管理没有系统的观念,各环节的企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冷链的概念,但在操作上大多都是个体行为,不能对整个冷链物流体系进行有效控制,产品的质量、安全没有全程的监控,更无法实现对整个冷链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在农贸批发市场的上下游企业中,冷链实施的系统集成管理能力还很弱。

4.3冷链物流整体规划欠缺

规划工作不完善、基础设施不配套,重复性建设繁多,资源浪费严重。对于企业个体来讲,没有足够的能力完成全程供应链的冷链系统建设,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他们只在自己所在的环节中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自行组织生产,没有整体观念。现实中的冷链物流很多情况是脱离冷链的,“断链”现象经常发生,没有形成冷冻加工、冷冻储藏、冷冻运输与配送、冷冻销售的完整产业链,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发挥整体效益。

4.4冷链系统信息化体系不够完善

这里所说的冷链信息化系统应囊括冷链生产的各个环节,能够产生整体效益。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没有形成健全的信息网络,造成冷链食品生产、流通的盲目性。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还会大大影响鲜活农产品物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造成信息不对称、仓储运输系统的效能比较低。目前,国内市场上几乎没有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只有提供少部分功能的类似于财务管理或库存管理的软件,企业还没有完全意识到系统信息化的重要性。供应链管理缺乏信息平台的支持,在大生产、大市场的环境下势必造成信息流、商流传递不流畅,不仅会阻碍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更会造成社会生产成本的提高和资源的浪费。

5改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对策

通过对目前鲜活农产品物流的冷链运营模式及其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应从多方面入手来解决发展冷链物流的问题。

5.1加强冷链物流工作中政府和相关协会的扶持力度

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需要政府、行业协会的支持和企业的配合来共同构建。政府可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比如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等来鼓励冷库、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支持行业协会的建立,倡导企业对冷链设施的使用,以此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服务的效益。出台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优惠的政策,支持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

5.2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要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上的问题需重视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这是冷链物流系统化经营的关键所在。加强冷链物流领域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尤其是要加强在职人员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培训,发挥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实习基地和编制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实训手册,培养冷链物流领域的实用人才。

5.3用全局的观念进行冷链物流网络规划

整合社会资源对大宗鲜活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开展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建立从产区到消费区的冷链物流规范模式。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集团企业,建成集鲜活农产品交易、仓储、加工、配送、展销、电子商务于一体的,拥有现代化配套设施的冷链物流中心。注重对农产品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规划,便于全过程的管理。

5.4加强行业及大型供应商信息化体系建设

在冷链物流行业中引入信息系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降低物流成本,保证对冷链鲜活农产品和流通有准确的把握。通过先进技术可以做到上下游企业信息共享,通过信息平台对信息的处理和传递,对产品的上下游信息及各种冷藏车辆和冷库进行全面的动态监控,及时掌握冷链产品供应及运输动态和库存产品的信息,确保冷链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实现冷链供应链管理的一体化。

6结论

冷链物流的发展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我国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方面,需要逐步改善我国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宏观环境,包括:增加冷链基础设施的建设、冷链技术的开发力度;完善冷链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加强全程冷链的监督;对涉及民生的重要鲜活农产品冷链企业给予支持等。另一方面,流通环节各主管部门协力合作,发挥引导和鼓励的作用,充分调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销售企业、连锁超市、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等各个实体的积极性,采取适宜的冷链物流运作模式,以促进我国鲜活农产品冷链体系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锦.现代农产品物流组织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篇11

近几年来生鲜农产品“产量不足”和“产量过剩”现象层出不穷,由此暴露出了农产品供应链的脆弱性,说明了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风险方面的防范意识不过关。农产品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性和非线性的大系统,任何一个节点或合作伙伴的变动都有可能导致整个供应链条的断裂,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寻求一种新的供应链协调模式,使得农产品供应链上各节点之间信息的运作达到整体最优并实现农超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二、“农超对接”下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风险识别

近几年来许多学者针对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风险做了相关研究。陈硕把造成供应链不稳定的原因归咎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自身的脆弱性、由于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农作物产量不确定性及市场的变化;刘雪梅、李照男认为农产品供应链的风险主要来自农产品供应链内部的运营、合作风险及农产品供应链的市场风险;张丽、杜子平、幕静探讨出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的存在原因,主要是由于需求和价格变化所引起的市场风险和自然环境所引起的风险。在定量研究上,刘乔、沈欣、孙栩运用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农产品供应链上的风险因素评估,表明农产品供过于求的风险;康彪列出了产量不足、生产过剩、价格波动等十个方面的风险因素,运用模糊集合理论和FLINMAP法来解决供应链上风险排序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产品供应链中需求和产量的不确定性严重制约着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为促进供应链成员间的友好合作,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本文将浅析如何协调供应链的生产和需求的不确定性。

三、农超对接下供需不平衡的协调模型

研究机理:供应链是一种动态的联盟形式,若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和合理的利润分配方案很难使各企业紧密团结。作为“农超对接”模式顺利运行的核心超市,适当的增加农户的利润和转移农户的风险,可以提高农户的参与积极性,保障生鲜产品的供应稳定性与质量。

农户、超市通过签订合作合同,确定最终的批发价格w0,及订购批量q0。

为顺利实现农超对接,本文假定:

1、当农户产量不足订购批量q0时,农户按照实际产出提供给超市,超市按实际收到量支付给农户,对于缺货部分,农户不承担后果。

2、若产出超出订购批量,农户要以低于w0的价格w1为超市提供剩余产品。

本文中的变量符号意义如下:

P:零售商确定的单位产品销售价格;

cf: 农户投入农资的单位成本;

cs:超市的投入的单位成本;

e:农户的总投资量,它影响着总的产出;

c(e):是关联e的生产成本函数,它为是e的增函数,设为c(e)=cfe;

M:市场需求,分布函数为G(m),市场需求是价格的减函数。

Q:农产品实际产出,分布函数为F(q),受季节和天气等影响为随即变量。

Rf,RS,RC分别为农户,超市和供应链的期望利润表示符号。

根据以上描述,本文把针对于供应链的协调问题界定为考虑在合同条件下,农户和超市如何能在满足自己期望利润的同时满足供应链利润最大化这一问题。

供应链的期望利润Rc:

Rc=Rf+Rs (1)

农户的期望利润Rf:

Rf=w0E[min(Q,q0)]+w1E[(Q-q0)]-cfe (2)

超市的期望利润Rs:

Rs=pE[min(Q,M)]-w0E[min(Q,q0)]-w1E[(Q-q0)] (3)

则供应链的期望利润为:

Rc= Rf + Rs=pE[min(Q,M)]-cfe-csE[Q] (4)

对于产出和需求都呈随机分布的“农超对接”模式,供应链的最优农户总投资量e*应该满足: (5)

式中,cf+cs表示本供应链一件产品发生的成本总和,即单位投入;p表示农产品的单位产出量。由公式(5)得出供应链的最优农户总投资量越多,投入产出的比值越小。我们知道投入产出比值越小,收益越大。

因此,当供应链风险较大时,供应链上的农户总投资量应该尽量减少。

进而,将e*带入(1)式,可得供应链下的期望利润为R*C(e*)。

四、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风险识别,提出了农超对接下供需不平衡的协调模型,旨在协调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生产和需求的不平衡,减少“农超对接”合作风险,不断实现“农超对接”双方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陈硕.《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研究》[A].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1(09),25—26

[2]刘雪梅,李照楠.《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研究》[A].农业经济·市场与贸易.2011(01).47—48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篇12

0引言

本文所讨论的农产品,是指以下的产品:初级农产品(果蔬、肉类、水产品与乳品等)和初级农产品经过简单加工而形成的食品(速冻食品、包装熟食与奶制品等)。

农产品供应链,指的是在将农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活动与过程中,所涉及的农民(农业生产者)、生产商(农产品采购加工企业)、批发商、零售商、最终消费者等“从田头到餐桌”上下游企业构成的网链结构体系。

从农产品供应链问题提出开始,就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和保证质量安全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集成物流管理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其研究的范围已经进一步向上游延伸到了农产品的最上游企业(如种子供应商等);其目的在于跟踪和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以便快速和有效地发现并解决问题。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质量状况对食用者健康、安全的保证程度,即:用于消费者最终消费的农产品,不得出现因食品原材料、包装或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供应链中各个环节上存在的质量问题对人体健康、人身安全造成任何不利的影响。

农产品质量问题,在市场销售和消费过程中大量存在的。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反映了我国农产品市场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和农产品供应链的脆弱性等问题。因而,如何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探讨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水平、保证食品安全的一些措施和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1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及现状

农业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力、自然条件及作物个体生命的依赖性比较明显,农产品本身往往具有鲜活性;农产品生产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十分突出;同时,生鲜农产品又是人们的生活必须品,需求弹性小,具有消费普遍性和分散性的特点。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特别是物流不同于工业供应链和物流,农产品供应链存在四方面的特点:

(1)农产品供应链的资产专用性高;

(2)市场不确定性较大;

(3)市场力量不均衡;

(4)农产品供应链对物流的要求较高。

当前,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是一条由众多的个体农产品生产者、生产加工企业、产地与销地批发市场的批发商、农贸市场的零售商、超市和消费者组成的供应链。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模型如图1所示。

在上述模式下,农产品的物流一般都会经过这样几个主要环节:个体农产品生产者――产地批发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地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1]

2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上述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环节的分析,可以发现:由于个体农产品生产者众多且相对分散,加之中间环节过多,造成了农产品供应链链条长度较长、缺乏统一协作的局面。可以说,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还处在供应链的初级阶段,许多配套措施尤其是物流配送环节相当欠缺,质量保证体系匮乏。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没形成完整的农产品检验检测和质量安全评价体系。

由于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起步比较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的农产品标准体系、食品检验检测体系、食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因而致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难以检测,加大了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隐患。

(2)物流技术和设备落后,保鲜成为影响家农产品质量的突出问题。

农产品的“新鲜”是鲜活农产品的生命。但是,我国目前物流技术和设备落后,冷链物流不发达;80%以上的生鲜农产品在运输流通过程中,主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从而使产品质量保鲜成为影响农产品质量的突出问题。由于农产品物流技术和设备落后,使得在物流过程中农产品损耗巨大。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运等物流环节损失率高达20%~30%,每年有总值约为750亿元的农产品在运输中腐坏、损失。所以我国现有的农产品供应链整体的物流技术设备落后,致使农产品在整个供应链的流通中耗损严重,给农产品供应链带来了不小的技术难题。

(3)农产品供应链上各结点之间信息不通畅,质量安全管理的信息缺乏共享。

由于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起步比较晚,发展时间不长,所以造成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总体信息化水平比较低,供应链结点间质量安全管理信息缺乏共享。同时,农产品初始供应商多数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规模小且分布广,农民面对市场组织生产时,由于市场信息传递缓慢或者是信息割裂不能共享,导致盲目生产,造成销售市场价格波动大,不利于农产品的供求均衡。农产品供应链上游的不确定性信息从最初的农产品供应商开始沿供应链向各级逐级传递,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进一步产品的生产进程和交付时间;农产品供应链下游信息的不确定性表现为顾客需求从最终用户开始沿供应链的信息流方向朝供应商逐级传递,直接影响供应链上各级供应商的库存量和库存时间。这些现状所造成的信息化问题为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4)作为核心企业的批发市场发育不完全,影响了对整个供应链的质量安全管理。

在企业组织系统中需要有一个核心企业肩负领导协调作用,推动供应链的有效运作。按照供应链不同的环节,核心企业可能是农产品原料生产企业、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物流企业或农产品销售企业。从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模型图1的分析中可以知道,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是批发市场。供应链运作的好坏,以及整个供应链竞争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协调能力。核心企业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信息交换中心;第二,核心企业是供应链上物流集散的“调度中心”。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批发市场中,其交易机制使交易双方只存在竞争关系,不存在合作与协同,买方和卖方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信息流通的不畅;同时作为核心企业的批发市场缺乏必要的领导力和权威性,致使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缺乏战略配合,严重制约着农产品供应链的“可管理性”,核心企业无法负起质量安全管理的责任。

(5)没形成供应链一体化运作方式,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农产品的产供销环节还没有形成供应链一体化的运作,农产品供应链中产销脱节,分散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没有意识到互相之间是经济利益共同体,每个环节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缺乏对供应商的分析、评估、比较和考察,造成供应商鱼龙混杂,大量伪劣产品堂而皇之进入食品超市。[2]

在上述对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农产品供应链中质量问题的特殊性,我们从过程质量管理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基本思路和途径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绩效,必须做到农产品从场地选择、环境监测、原料采购、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包装、批发、零售直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质量管理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可从过程质量集成系统的思路出发,把农产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看成是形成最终农产品(食品)质量的一个质量环节或阶段。每个阶段的质量管理措施和方法以及各个环节之间的协同关系,构成了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管理系统。如图2所示。

从图2可知,物流质量保证在农产品供应链质量管理系统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中突出体现为冷链物流系统的发展以及物流追踪技术的进步。在农产品供应链质量管理系统中,不仅是各个环节全过程质量监控,还包括参与到各个环节的所有劳动者的全员质量管理。[2] 具体说来,可以采用以下具体措施:

(1)充分发挥政府监督、管理和支持职能。

政府是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最重要的监管者,为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持和保护。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①建立和完善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督体系,加大政府部门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

②建立食品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食品检验检测体系;食品对质量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的研究,使农产品的质量标准控制建立在可量化的基础之上。

③加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对食源性危害的控制,应包括从食品原材料到消费全过程。

④加大对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的扶植,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农产品配送中心;为批发市场(物流中心)配备完善的硬件与软件设施。

⑤加大政府的投资,并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努力推动交通网络的建设,减少农产品在物流配送过程中的时间。

⑥建设独立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体系,加强对食品冷链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培养,并开展针对农业服务的物流咨询业务等。

(2)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系统。

冷链物流(Cold Chain)是指使易腐和生鲜农产品从产地收购、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直到消费,即从田头到餐桌各个环节始终保持在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自然属性不受损坏,防止食品变质和污染,减少食品损耗的一种物流体系。要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大力发展和采用箱式冷藏车和组合式冷库,它是现代化冷链运输系统的核心。

②对加工车间应配备温控装置,使农产品的加工过程不受外界气候条件影响,加工的食品不因温度变化而变质。

③引进先进的物流设备和信息技术,对食品的货架期和保鲜期进行管理,零售要求有冷柜,对在柜食品严格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作业,每天由作业人员检验食品日期,保证不出现超过保质期的食品。[1]

(3)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技术,提高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电子商务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兴物流技术是实现农产品物流通畅、跟踪其质量水平以及事后追踪的关键。一些企业发展了基于质量安全的食品供应链高新技术追溯(tracing)系统,如农场主使用电子耳标识和相关数据收集卡来追踪食品或农产品的免疫记录、健康记录和饲养记录等。此外,还有电子签票拣货技术、GIS技术、自动识别技术、GPS技术等新兴物流技术的发展,对于跟踪、保障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①广泛采用信息网络技术,结合电子商务,建立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农产品物流信息公共平台。

②加快现代农产品供应链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以上两者都能够使得农产品供应链中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可以有效改善目前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化水平不高的局面,逐渐构筑起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网络管理系统。

(4)大力发展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加强和完善农产品供应组织,从而确立核心企业在质量管理系统中的领导地位。

实践表明,在构建供应链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企业充当发起者,成为供应链的核心。农产品供应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核心企业为有效载体。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核心企业只能是批发市场这种理念,还要大力发展农产品供应链上其它环节的核心企业。比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销售企业等。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自身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从战略的角度选择供应商,并与主要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还应开发后备供应商。

②采用接近客户的网上直销方法,缩短上市时间,直接获取需求信息,降低供应链风险。

③尽量简化供应链,即节点企业应按照农产品供应链流程需要进行组织流程重组,建立跨越企业和职能边界的团队,合作制定日常生产计划和战略规划。

④通过“核心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形式,依托农工商、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方式,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

⑤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和信息手段管理并优化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核心企业向农户提供信息、技术、资金并对农户提供的农产品集中采购,进行深加工,使整个农产品供应链成员能够进行协同工作。

⑥制定农产品安全政策要与农产品供应体系建设保持协调一致。

⑦制定统一的物流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规范农产品的流通和检测。

(5)大力发展超市农产品供应链,解决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问题。

超市作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重要的销售节点,目前已经成为消费者购买生鲜农产品的主要场所;而超市农产品的兴起和发展,也深刻地影响着生鲜农产品的消费和流通。其中以超市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运作模式也将得到迅速发展。超市农产品供应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①选择好的供应商,把好农产品采购关,即把好食品质量安全关。选择供应商首要条件是产品质量状况,无论是食品加工企业的一级供应商,还是作为农产品生产大户的二级供应商,都要看产品是否符合质量标准,是用什么方法、程序进行产品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要经常对食品供应商进行评估分析,按产品质量状况和供货及时性,对供应商分为A、B、C等级别。采用末位淘汰制,对于级别高的供应商,可以结成长期合作战略伙伴关系;对于评估级别低的供应商要求限期提高产品质量,甚至于淘汰出食品供应商行列。[3]

②应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提高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信息交换速度。

③进一步精简、优化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④建立超市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或通过独立的第三方物流实现生鲜农产品的配送,最大限度的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和质量。

参考文献: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篇13

一、背景

物流是伴随商品交换全过程的功能,供给侧改革为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物流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刻不容缓,是实现中国经济转型的基础要求之一。物流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即“供需链管理改善”,冷链行业作为物流行业中的特殊领域,是一种专业化的物流方向,我国目前的行业基础较差、发展速度较慢,未形成完整的冷链体系。我国目前冷链物流的发展不容乐观,生鲜农产品作为冷链物流的主体流通率低,据资料数据显示发达国家近八成的果蔬产品通过冷链物流来运输,而我国目前进入冷链系统的蔬菜类比重只占到全部蔬菜的5%,肉类只占到15%,水产品也只有23%;损失量大,我国果蔬产品每年在流通环节造成的损失占果蔬总产量的20%至30%,腐损率也多在15%以上,每年仅果蔬一类,损失金额就达1000亿元以上;利润率低,我国常温利润率是为10%,冷链利润率为8%,而发达国家冷链的利润率可以达到20%~30%。生鲜农产品的成本高、利润率低,进入门槛较高,但冷链物流的发展空间很大,人们对其发展前景形成了良好预期,使得这一行业仍然不断有企业进入。竞争在不断地加剧,供应链却仍然非常薄弱,为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发展制约因素

1.生鲜农产品流通范围的限制:

生鲜农产品易腐烂变质,鲜活成度是决定这些生鲜农产品价值的重要指标。生鲜农产品在包装、储存、配送和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限制性因素有很多,我国东西南北跨度较大,气候各异,生鲜农产品的种类差别明显,但由于其易腐烂变质,加之冷链运输发展不完善,限制了生鲜品的流通范围。我国生鲜品的销售一般都局限在当地生产,当地消费的模式。无法有效的大规模向外地运输销售。

2.缺少专业、高素|物流人才:

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是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国对冷链物流作用的认识程度不断提高,冷链物流人才需求大于供给,供需严重不匹配,影响了冷链物流的进一步发展,即使拥有了广阔的市场、充足的资金、完备的技术,若没有相关物流人才的支撑与运作,企业发展起来必然会显得力不从心。

3.冷链物流的运输能力不够:

目前我国冷藏保温车辆约有3万辆占运汽车的比例仅0.3%。公路运输中,我国易腐保鲜食品的冷冻冷藏运输只占运输总量的 20%,其余 80%左右的禽肉、水产品、水果、蔬菜大多是用普通卡车运输,且车辆的制冷技术和工艺比较落后,缺乏规范的保鲜冷链运输车厢和温度检测与自动温控设备。

4.冷链物流技术水平低:

我国在冷冻冷藏质量监控、环境温度和洁净度控制、卫生管理和包装技术等方面仍与国际标准有较大的差距。例如,生鲜农产品产后预冷技术和低温环境下的分等分级、包装加工等商品化处理手段尚未普及,运输环节温度控制手段原始粗放,发达国家广泛运用的全程温度自动控制在国内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三、政策建议

1.中国有29.22%的铁路线路属于高铁,中国高铁占世界高铁营业里程60%以上份额,已雄踞全球第一的位置,在未来5年,中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中国高铁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生鲜农产品快递业与高铁物流资源整合成为了可能,政府大力扶持高铁行业的发展,以及高铁运输本身所具有的优点:例如安全性、时效性较强等,故而应进一步推进生鲜农产品高铁运输,加强两者的业务对接。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支持力度,完善交通运输网等基础设施,促进物流运输的联动式发展、共同发展的综合冷链物流体系, 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实现较好的衔接和配合;规划与设计生鲜品快递业网点与高铁物流站点的无缝对接,尽可能减少“断链”所带来的损失,吸引更多物流企业参与其中。

2.一些发达国家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起步早,发展比较成熟,在借鉴其发展经验的同时,立足于中国特色,结合中国特色的实际、不同企业的特点创新发展,走中国特色生鲜农产品冷链发展道路。例如加拿大的主要大型城市集中在美加边境,人口相对较为集中,地理位置特殊;而我国南北跨度大、人口分布密度差异大,为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增加了难度,提高了配送成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相关的成功经验,在不同地区成立相关农业合作组织,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使其成为生鲜农产品产地和销售地之间的链接纽带,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的联动式发展,使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3.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基础薄弱、运营范围具有局限性,故而促进资源的横向、纵向整合,提高整体竞争实力尤为重要。推动信息平台的对接,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提高信息的处理能力,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今天,应促进“互联网+冷链”的创新发展,建立云平台将冷链供应链的参与者,例如供应商、商、策划商等集中到云,其次要将相关政府政策、人才、资金投融资、土地等信息集中到云,促进横向资源的整合,带动纵向供应链的一体化发展,建立涵盖从农产品上游供应商到下游用户各个环节在内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加快生鲜农产品的流通,开拓新的消费市场。

4.稳步中高速发展,切不可急于求成。根据市场实际发展状况,进行资金投入,否则易形成供大于求的现象,造成生鲜农产品冷链市场虚假繁荣的假象,易形成泡沫,不利于其长期可持续发展。

冷链物流有利于改善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条件、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国农产品在物流环节损失巨大,发展冷链物流是实现产后减损、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民增收最有效的途径,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提速换挡的内在动力,因此我国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势在必行。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