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素养情况总结实用13篇

师德素养情况总结
师德素养情况总结篇1

“十二五”期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高位发展,已经进入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阶段。而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近些年,高学历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逐渐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新教师(入职3年内)在以“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和教师职业发展”为核心的职业素养方面存在不少冲突与困惑。为此,我们开展本次调研工作,以期为我国未来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的有效培训与提升提供科学的指导。

一、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的现状调研

1.调研对象与方法。本调研以“S市教育局职教处处长,S市5所高职院校(人事处长、新任教师和学生)为调研对象,共发放“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培训”调查问卷165份,实际回收161份,回收率为97.5%;实地访(座)谈S市教育局职教处领导和5所S市高职院校(人事部门负责人、新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20人次。

2.调研内容。(1)S市5所高职院校近3年新进教师的“基本情况、适岗情况、教育教学情况等。(2)从政府职能部门、高职院校人事部门、新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四个维度出发,了解“新进教师的职业素养主要有哪些问题?”对“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培训”的需求期待吗?(3)本次调研以高职院校新进教师的职业素养为主要内容,分为三大模块(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能力提升、教师职业发展)、八个维度(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方法、信息素养、科研能力、职业规划)。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院校新进教师的基本情况

1.基本情况。

2.适岗情况。

3.教育教学情况。

(二)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培训需求期待

(三)总体分析与结论

从高职院校新教师的基本情况、适岗情况、教育教学情况和政府职能部门、高职院校人事部门、新教师和学生四个角度对“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培训素养培训需求期待”的调研和数据汇总分析。

1.高职院校的新教师特征分析。①新进教师女性占比高。近3年新进教师中,女性教师占总数的63%,男性教师只占总人数的37%。②新教师中“师范生专业出身或有师范生学习经历”的占比较低。近三年新进教师中,师范专业或有师范学习经历的教师占总数的7%,非师范的教师却占总人数的93%。③新教师中有工作经历的教师占总人数比重较低。

2.高职院校新教师教学、适岗情况分析。①教学基本功较弱。有30%的新教师对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很熟悉,有12%的新教师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训目标非常了解,有16%的新教师会经常反思教学情况。②入岗职业成就感偏低。在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存在一个适应期,尤其在入岗前3年,新教师都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但是从调查情况来看,64%的高职院校新教师对入岗后职业成就感觉一般,缺乏职业归属感。

3.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培训、素养培训的需求期待分析。①“四个主体”对新教师职业素养培训需求期望最高的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训,其次是新教师职业认知归属感、职业未来发展规划的内容培训。②高职院校新教师刚入职以进入教学岗位为主,而大部分教师非师范专业出生,普遍缺乏基本的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四个主体”对新教师职业素养培训提升新教师教学能力需求度较高。③“四个主体”对新教师职业素养培训的“科研能力、信息素养”需求期望最低。

三、思考与建议

基于“江苏省S市5所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现状与培训需求调研”。87%的调研对象认为,举办“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培训”是必要的,既可以弥补岗前培训的不足,又可以促进自身素质的提升。那么,究竟如何实施“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培训素养培训”呢?我们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新教师师德教育,是高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合格的高职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针对当前对新教师师德提升的迫切需求,在“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培训”的实施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师德教育,帮助新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事业体会和忠于职教、热爱岗位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激发新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热情与创造力,培养他们勇于奉献的高尚思想品德和业精于勤、勤于进取的职业道德。

2.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夯实教学基本功。调查结果表明,93%的新教师毕业于非师范院校,教育学、心理学系统知识匮乏,对所教课程体系不够熟悉,对学科内容的把握容易失偏,对于“怎么教学、怎么评价学生、如何开发课程”认识模糊。另外,大部分新教师是高校硕士毕业后就走上教学讲台(75%的新教师无工作经历),使得他们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较好的完成自我角色的转换。因此,实施“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培训素养培训”,要着重“教育理念”、“教学理论”、“教学能力”、“教学情感”四大学习模块的叠加,加强新教师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提升。

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教师职业发展。一般来说,近三年入职的新教师有着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对职业岗位和未来发展充满期待。但是调查结果却表明,64%的高职院校新教师对入岗后职业成就感觉一般,缺乏职业归属感,更多地是把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当作就业的“避难所、中转站”。因此,实施“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培训素养培训”,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重视教育实践能力的提升。

4.完善职业素养培训的考核机制。根据“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发展理论”,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成长是分阶段的,而且培训考核机制是否完善,直接决定培训目标的实现。因此,实施“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培训素养培训”,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学员与专家评价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业考核相结合、即时与后续评价相结合,建立新教师档案,重视新教师成长的发展性评价。

参考文献:

[1]王宇岑.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与提升[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4):66-68.

师德素养情况总结篇2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注重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重点,以中小学德 育课堂为载体,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途径,以家庭、学校、社会三为一体的教育网络为保证,积极构筑我班德育工作发展的新格局。

二、主要做法和成绩

1、加强管理、开展养成教育。

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强化日常生活中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加强了国情教育,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本学期我们组织学生观看爱国影片,通过座谈写观后感为载体,活化教育内容,深化教育主题。

使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寓以其中。

3、通过多种形式载体,进一步贯彻落实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学生严格恪守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无私奉献的基本道德规

范。

4、本学期重点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学校教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

在推进花园式学校建设中,继续要以美化、香化后期管理为重点,教育学生爱护花草树木,为师生营造温馨愉快的工作、学习环境。

5、在课堂教学中树立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

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只有教师先行,学生才行的意识在体验教育中做好小主人的指导者,并结合在各项教学中,同学们从实践体验中明白了平日厌烦了的说教的道理,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参与体验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今后设想

(1)统一认识。统一教师对德育工作重要行的认识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基础。每一位教师必须先教学生做人,为学生做出榜样,才能培养出健全人格的复合型人才。

(2)强化实践。

教学德育工作个人总结2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小学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同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为了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研究,其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

进行学校德育管理,需要有一健全的组织机构。我们建立了校、处、班三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由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德育领导小组,从校长到最基层的班,可形成一种垂直的联系并沟通教导处、总务处之间的横向联系,这就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从组织系统方面做到了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数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

二、明确责任,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实。要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首先应调动管理者育人的积极性。学好《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统一认识,一致行动,建立和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及工作步骤,使他们既明确自己的责任,又有一定的职权范围和利益。其次应调动教书育人者的积极性。一是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

为调动他们育人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则,以及高于国家标准的班主任津贴,对班主任工作出色的同志在评先、评职、晋级等方面优先,如评职指标受限时,确有够条件的班主任,实行校内低评高聘的政策,并与工资挂勾,大大调动了班主任的积极性,使我校班主任队伍稳定。二是调动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学科教师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工作者,学校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各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给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能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学校制定了科任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以及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工作的具体要求,并对他们的工作在评选巴蜀好教师工作中有所体现,同时也把他们此项工作的好坏纳入每期末的工作质量评价中。第三,调动服务者育人的积极性。学校的后勤人员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有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营造校园育人环境方面,需要他们有构思、有设计、有计划地实施。学校制定了有关服务育人的职责和制度,期末评价将成绩显著的同志评为巴蜀好职工,进行奖励。学校在德育管理中,重视了对各类人员的管理,运用激励性原则,调动了各方人士的积极性,达成了育人共识,形成了合力,充分发挥了学校各类人员的聪明才智,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三、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认为应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必须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按李岚清同志提出的"六个学会"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即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和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

同时还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确立人在经济社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要求给人的个性和人格以充分的尊重,使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德育工作者的着眼点,应放在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身上,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实现人格个性的社会化。为此,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着眼点的现代德育观要做好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提高学校干部和教师的素质。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通过教育理论学习,举办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德育工作者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传播者和建设者,要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因为,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是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德育科研是德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标志,是德育工作科学化的保证,也是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应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进一步加强以下六个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即:爱国主义教育、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艰苦奋斗教育、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我校多年来重视德育工作的研究和实践,参与了市、部级科研实验,如"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评价"、"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及"以红岩精神为主导的小学生责任感启蒙教育"等。通过科研实验培养、锻炼、提高了干部、教师队伍素质,大家思想解放,努力实践,勇于探索,获得了丰硕成果。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 "时时爱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我校有健全的教育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等,有统一用磁砖烧制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标志,让每一堵墙壁成为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和系列化的国旗下的讲演,丰富多彩的巴蜀艺术团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并形成了学校"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 "的大型活动传统。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五、树立整体观念,加强综合研究,强调整体效益。

当今社会,只靠学校教育难以完成培养下一代新人的任务,要用大教育观思想来指导小学德育研究。要树立整体观念,加强综合研究,要着眼在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改革中,加强德育;着眼德育研究的过程和成果转化,这才有利于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全面落实德育工作目标。

系统论的核心是"整体性原则"。小学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校中诸教育因素要互相配合,发挥自身的个性优势,形成整体功能,树立整体观念。从各育之间的关系看,德育与其它几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全面教育的整体。从学生本身来看,他们的各种个性、品质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从学校实施德育的途径来看,诸途径各自发挥独有的教育功能,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形成有机的整体。从大教育观的高度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是一个整体,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一致性教育。

实施证明: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大大提高了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取得显著成效。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红旗大队,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重庆市创造教育实验学校,全国德育实验学校等殊誉。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大大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学生个人获得市级奖630人次,省级奖215人次,部级奖 110人次,国际奖83人次。其中,一名学生获国家标徽设计专利,两名学生获得"全国故事大王"称号,两名学生在全国首创出版了个人诗画专集,九名学生获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一名学生代表我国少年儿童出席了在日本举行的第五届亚太地区儿童福冈大会,一名学生3次举办了个人画展,成为世界书画家总会永久会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中央领导亲自接见。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大大加强了学校、家庭、社区的联系。家长走进了学校,学校走向了社会,并受到家长和社区的好评。他们在给学校的反馈意见中说:通过家长开放日教师的汇报、教育教学活动的展示,使他们深受教育和感动,教师寓教育于教学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同时也进行思想教育,我们认为这不仅仅是成功,而且是对学生、对家长的教益都菲浅。参加社区活动,街道分管教育的领导,多次在会上表扬学校与街道配合好,学生参加街道活动热情高,完成任务好,他们夸奖巴蜀小学有良好的校风,学生素质高。今后,我们要进一步结合小学德育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少年儿童年龄特点,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教学德育工作个人总结3紧张的一学期教学工作随着考试的结束而告一段落,同时我们的德育工作也随着教学工作的圆满结束而告终。这一学期我除任五(1)、五(2)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外,还兼任五(1)班的副班主任,协助康英老师负责整体情况,五(1)班无论从成绩到学校的各项活动均取得了良好成绩。为此,我对这学期德育工作进行一下回顾与总结。

(一)、爱岗敬业,给学校树楷模。

这学期学业重,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均带头示范。按时到达班级,督导学生早读,课间时刻注意学生纪律,针对打闹情况无论哪个班的学生均加以教育,同时无论上操都与学生一起做,让学生学习老师,规范做操动作,给学生示范,上操后我与康老师一前一后,跟在队伍,避免发生磕碰情况,同时对有眼保健操可我从不占此时间,而要求学生做操,保护视力,在课堂上我时时叮嘱学生们注意交通安全,并在学校组织的交通安全征文活动中积极投稿,从数据到实例给学生讲解不遵守交通法规带来的灾害,告诫学生在交通中没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副班主任应与班主任一样,你也是孩子的老师,有权利也有义务对孩子进行德育教学,如楼道、校园有纸自己捡起对学生进行保持清洁的教育,对夏季开窗及电扇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结合班级情况对学生进行男女生如何交往的教育,同时适时对学生进行穿着的审美教育。教育无处不在,德育工作琐碎,要求我们有爱心、有耐心、有恒心,时常时刻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结合学科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学期学习任务重,我时常教育孩子如何学的轻松,玩的轻松。如学统计调查孩子们上网情况教育学生上健康绿色网站,上网要有时间限性,针对学生调查喜好学科告诫学生不要偏科,同时在一些课中介绍一些数学家的趣事及求学经历,激发孩子学数学的兴趣,德育工作不只有语文课,每门学科都有,针对学生厌学做心理情况调查,给予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以温暖。比如:五(1)班曹倩同学,母亲遗弃她造成她心理上的伤害。所以我时常与她谈心。又比如五(2)班王少章父母离异,孩子学习上受到极大影响,我及时与她父母沟通,发现孩子问题及时解决。

总之,一个好教师一定在德育工作中有长处,只有德育工作做的好,教学工作才进展的好。所以我力争做一名德才兼备的好教师,育德才兼备的好学生。

教学德育工作个人总结4从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在成才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奋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决心和恒心。这就需要在学校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完善自己。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心理行为训练的系统理论和知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帮助大学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营养,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青年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看,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正置身于利益主体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历史背景中。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之心不死,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在对我国大量输出的书刊、影视、电子游戏、电脑软件等精神文化产品中,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同我们争夺青少年一代。另一方面,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思想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在电子信息网络广泛覆盖的今天,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以网络为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声势大、难于控制的特点,对青少年影响极大,对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仅要从治理社会大环境入手,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要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对大学生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有效的措施。它对于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御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及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使这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学期学校德育工作中,结合我校实际,努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深化德育管理,拓展德育活动空间,使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得以再提高,体现学校德育工作的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实现了本学期德育目标的要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就德育工作中队伍建设、过程管理、活动开展方面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坚持"德育为首",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1.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教育法规,增强了教师遵纪守法、依法施教的自觉性,促进了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树立了良好的师表风范,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逐步形成。

2.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规范班级管理工作。

学校修订完善并下发了《班级工作规范》和《班主任工作手册》,进一步规范了班主任工作,完善了班级工作考核机制。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班主任培训工作,强化了班主任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班主任队伍。

二、把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作为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

一是把安全教育、法制教育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了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充分利用集队、集会、早读课、班队活动课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规范学生的课间活动,要求学生在校园内不玩危险性的游戏,以杜绝不安全隐患。

二是加强安全值日、值勤工作,确保学生上学、放学或在校园内活动的安全。为加强校园安全工作,安排教师到门卫室轮流值勤,巡视校门口及校园安全情况;学生放学,值日保安按时清校,保证保证校内不滞留学生。以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安全措施,把安全的职责意识分解落实到各班主任和任科教师的工作中,让每一位老师树立安全的责任意识,切实保证了校园的安全稳定。

三是在上好校内法制安全教育课的前提下,每学期请校外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来校作法制教育报告,对问题学生进行定期定人帮教、转化,杜绝了在校学生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四是继续开展警校共建活动,由消防中队、交警队官兵定期为老师、同学们上安全知识课,讲解安全自护、安全逃生等知识,传授交通指挥手势,组织安全疏散演练等,提高了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以讲交通安全故事、唱交通安全歌曲、办交通安全墙报、做交警礼仪队员等活动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交通安全知识,从而达到了"培养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宣传一所学校、延伸整个社会"的目的。

三、以"德育生活化"理念为指导,着力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强化行为的内化,争创先进学校。

根据《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防城港市实验小学生一日常规》要求,我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争创"文明班级"和争"海洋之星"活动为载体,积极构建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机制,并形成以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评价制度。

1.继续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防城港市实验小学生一日常规》,要求三年级以上学生能熟记于心。

同时进一步加强了评价体制,通过"海洋之星"评比活动来培养学生热爱班集体,为班集体荣誉争光的良好班风。

2.以班级建设为抓手,强化了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训练,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

各年级结合学生所在年级段的特点,习惯养成目标开展了系列活动,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少先大队加大了"红领巾监督岗""纪律监督岗""卫生监督岗"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有关制度,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管理,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风尚。

4.利用学校"小螺号"广播站、宣传橱窗、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大力进行宣传教育树立先进和典型,让全体学生都能向好学生学习,同时对不好的行为习惯也要给予曝光。

5.抓好学校的各项常规,创建优良校风。

以德育处、少先队管理为一体,认真组织主题班(队)活动,采用丰富的形式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提高了主题班(队)活动课的质量。使全体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良好的校风。

四、结合"六一"儿童节、"国庆"节等纪念日,以各种途径积极开展以养成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环保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爱国教育等为内容的主题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

1.结合重要节庆日、纪念日组织主题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

如:在"三八"节,我们开展了"感恩"主题班会观摩活动。"五一"节组织中高年级学生开展的主题为"学会感恩体验亲情"活动。

通过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父母亲的艰辛,真正从内心感受父母亲对家庭的付出,对自己的关爱,体验到浓浓的亲情和劳动的艰辛,让学生学会感动、学会感恩。结合清明节,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系列活动,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结合"植树节",我们开展了"我为学校添新绿"活动;在"八一"节进行爱军拥军和国防教育;"九九"重阳节组织了敬老活动;教师节组织了"师情难忘、师恩永存"尊师主题活动;"十一"国庆节组织爱国主义黑板报竞赛;十月十三日举行少先队队史教育及爱党爱国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这些主题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继承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增进了学生爱家、爱国情感,提高了道德素养。

2.大力开展环保教育和绿色文明教育。

通过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积极宣传环保的重要意义,通过上好绿色环保主题队课,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美化、净化我们的校园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同时组织开展以"爱护校园环境,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的争当绿色小卫士、争创绿色班级,美化校园环境,爱护大自然和生态资源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爱鸟周、世界环保日、无烟日等组织学生开展上街宣传环保知识,清洗墙面各种垃圾广告等实践活动,通过实践体验,使学生树立了良好的环保意识。

五、办好家长学校,抓好"三个结合"教育,发挥校外资源的整合优势,促进学生发展。

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区教育为依据,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积极开展"三合一"教育活动。本年度,学校开通了校讯通。班主任充分发挥"校讯通"的作用,加强家校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到孩子的学习动态,互相反映学生表现情况和提出教育建议,学校也定期召开全校家长会,向家长汇报学校教育情况,倾听家长意见,进一步加强了家校的沟通,大大地增加了教育效益。同时我们认真落实家长学校的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利用家长会给家长发放有关家教资料,举办家庭教育讲座,进行科学家教方面的指导,帮助家长掌握与子女沟通的有效方法,提高家教水平。

在家长的培训学习中,我们还特别重视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以及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等特殊家庭家教工作的指导和该类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让这些孩子也能享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也能象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家长学校的培训学习做到了目标明确,计划落实,规范严格,内容针对性、实用性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更多地了解孩子们在双休日、长假期间的学习、生活情况,我们还要求班主任进行频繁的家访工作,做到时刻关注每一个孩子。从每月的查阅的情况看,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都能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地与家长取得联系,互相了解孩子们在学校、家庭中的表现,互相送上有针对性的建议或意见。此外我们充分发挥校外辅导员、学校家长委员会、德育基地的作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警校共建活动,积极动员全社会参与学校德育工作,充分发挥校外活动场所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得到有机整合,形成了齐抓共管、共同培育一代新人的良好局面。

六、探索尝试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必须重视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要求教师积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和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人文环境,做好学生心理的疏导。充分利用日常教育教学主渠道,开展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定期开设了心理健康辅导课,并通过其它学科课堂渗透以及教师与学生沟通、交往等,将每天早晨正式上课前、课间休息时、放学后等时间转化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时机,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在了实处。学校设立了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促进了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针对学校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人数增加的情况,学校还特别加强了对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心理健康的引导,保证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七、存在问题

1.全员育人方面,教师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2.家长对学生教育理念有待更新,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工作仍需加强大学德育工作总结大学德育工作总结。

3.需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正常化、规范化,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八、今后工作设想

1.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突出全员育人观念,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育人作用,真正做到服务育人,教书育人的全方位育人观。

2.加强德育科研,探讨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实效性。

3.继续抓好班主任工作,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4.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将在原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从学校实际出发,不断更新观念,努力使德育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总之,我们一切从孩子出发,扎扎实实地走过来的,并且,我们还将扎扎实实地走下去,朝着培养合格公民、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使我们的德育工作更富有成效。

教学德育工作个人总结5一个学期以来,我能按照自己制定的德育工作计划进行工作,注意自己的师德形象,重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1、认真学习师德规范,结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十不准为标准,在家长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2、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把思想道德建设落实到实处,在学习中提升教师的道德标准,深入贯彻《纲要》精神,模范履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不断提高教师的全面道德修养。

3、认真学习新课改,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教育理念,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能更加适应日益发展的教育势。

4、继续学习报刊上有关的评论员文章及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的事迹,以加深自己对人生观的进一步理解。

5、学习报刊上有关国内外形势教育的文章。

通过学习,及时了解和关注当前国内外形势及我国各项改革的进展情况。为灾区群众积极捐款捐物,明确任务、增强信心、努力奋斗、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6、继续认真学习有关的教育法律法规,着重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义务和法律责任,不断提高对自己肩负特殊使命的认识。

7、制定了班级德育教学计划,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使班级内每个学生在个性心理和道德品质方面得到较大发展和提高。

师德素养情况总结篇3

我们把网络空间、自然环境、科学研究、生命健康以及社会生活等诸领域中的科技道德问题作为教育内容考察大学生的看法,并作对比分析。在上述几个领域学生们对于网络道德的关注度最高,而对于生命伦理的关注度最低,其余几项差别不大。分析原因,其一,网络技术和医疗技术与大学生实际生活的贴近程度分别是最近的和最远的,因而大学生对于它们的关注度也分别是最高和最低的;其二,当前的大学生群体对于生命意识的感知程度确实比较低,这从当前开设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就可见,当然,正值生命巅峰期的大学生群体生命健康意识的单薄也符合常理。统计数据还表明,文科学生较理工科学生,高年级学生较低年级学生更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科技道德,前一种情形很有可能是文理科学生不同专业的差异使然,后一种情形很可能与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或将要面临社会生活,也就面临着更多的科技道德问题有关系。调查结果表明,网络、书报、电视和课堂等4个方面依次是大学生了解和关注科技道德事件的主要途径,彼此之间的区分度大致在10%左右。网络在大学生关注和了解科技道德事件的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而课堂则是各种途径之中影响最弱的,说明网络在科技道德素养教育途径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之途径则受到较大冲击,这也为我们制定的应对策略提出挑战。问卷数据还显示,从大一到大四的学生,在课堂中听到科技道德或科技伦理等相关词汇的频度逐步降低。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其一,近四年北京市理工科高校的科技道德素养教育逐步被加强,据我们的文献考察以及访谈调研得到的结论也证明,近年来北京市一些高校已经和正在加强大学生科技道德素养方面的课程建设,成效正在显现;其二,在高年级大学生中以课程形式开设的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确实有待加强。

我们把科技道德素养教育方式分为课堂上的纯理论分析、举实例、设置情境;课堂外的活动式教育,以及渗透于课堂内外的榜样教育加以考察。在各种课堂教育方式中学生们最易接受的是举实例让大家分析以及设置情境让大家体验等两种,而对于纯理论分析的讲授形式仅有18.4%的学生可以接受。最易被学生认同的课外教育方式是在科研活动中开展相关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形式,而为此专门开设的主题性活动,如有关科技道德的讲座和观摩等方式次之。这里我们对文理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年级学生对于“课堂上纯理论分析”这一途径的看法进行比较,发现文科学生能够接受的比例要高于理工科学生;相反,理工科学生愿意接受举实例和情境设置等两种教育方式的比例则要高于文科学生,这说明学生的专业差异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几种课堂上的教育方式的选择。在大一到大四的各学生群体中,愿意接受纯理论分析的比例与年级高低呈负相关,即年级越高的大学生越不愿意接受课堂上纯理论分析式的讲授方式;相反,愿意接受设置体验情境和举实例等教育方式的比例则与年级高低呈正相关,即年级越高的大学生越愿意接受设置情境和举实例等讲授方式,上述情形都说明年级差异也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于课堂科技道德素养教育方式的选择。我们对榜样示范的教育方式作单独考察。例如,在被问到是否愿意以身作则成为科技道德修养方面的表率时,学生们都显出较高的积极性,72.3%的学生作出肯定回答,但在问到是否愿意通过自己的表率行动或做法在一定程度或一定范围内改变整个社会的科技道德素养状况时,学生们则显得信心不足,只有62.5%的同学做出肯定回答,而认为不能或无足轻重的却占到了27.3%。与之相联系,学生们对以他人榜样示范的形式对于自己进行教育的方式认同度也不是很高。

加强理工科高校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的建议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北京市理工科高校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的调查研究,为加强理工科高校科技道德素养教育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也就是在深入分析问卷数据和访谈调研结果的基础上,对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思考,对相关的实践环节给予关注,并得出结论性的意见。首先,要加强大学生对于自身群体接受科技道德素养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它是加强大学生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改善大学生科技道德素养状况的重要内容。正如调查数据所显示的,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承认自身的科技道德素养有待提高,但是他们对于自身接受科技道德素养教育之紧迫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并不比其他群体要高。实际上,大学生群体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特征以及他们科技道德素养有待提高的现状都说明了他们接受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同时,科技道德素养教育无论对于大学生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还是对于其日后从事未来的职业和事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让大学生认识到如上形势是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的重要任务。其次,要加强理工科教师对于自身开展科技道德素养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如调研结果所表明的,理工科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面对科技道德问题的机率肯定要大于文科教师,因而他们开展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应该比文科教师更大,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这其中理工科教师对于科技道德素养教育必要性认识程度的高低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所以,也非常有必要提高他们的认识。

确立兼具稳定性和开放性的教育内容体系首要强调的是教育内容的稳定性,它是教育内容丰富和发展的前提即教育内容开放性的前提。基于相对稳定的内容设计大致有两条思路:第一条思路即把科技与伦理之间的关系作为教育的基础内容;把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融合作为教育的导向内容;把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把科技政策法律法规为作为教育的补充内容②。第二条思路即在网络空间、环境保护、高新技术、日常生活等不同领域中的科技道德素养作为不同主题的教育内容。其次,教育内容体系的开放性是指教育内容不能僵化不变,要开拓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教育内容是教育内容稳定性的动力源。如将“基因伦理”、“太空伦理”、“生命伦理”等最近几年兴起的科技道德问题纳入教育内容之中就是当前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更是科技道德素养教育内容体系创新的本质要求。

如果说大学生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的内容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之内是相对不变的,但是大学生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的方式却要根据具体的教育目标、过程、对象、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教育环节中要根据不同情形而采取不同方式。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并不反对开设一门单独的课程进行直接的科技道德素养教育,也不反对纯理论分析式的授课方式,他们反对的是死板、教条的教育形式,也反对没有课外教育形式作为有机补充的教育形式。调查问卷最后一道开放式问答,以及学生、教师在座谈调研之中提出的建议也在教育方式上给我们一些启示。其一,观看有关科技道德题材的影片,如《后天》《2012》等,通过预测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未来带来灾难以警醒人们爱护地球、挽救人类的影片,能达到理论教育很难达到震撼心灵的教育效果。其二,播放小视频,如袁隆平或钱学森等科学家先进事迹的视频,在榜样的激励之中实施教育。其三,发放宣传资料或制作有关科技道德的海报、小册子,乃至公益广告等等,在这种方式的创新上,环境保护、生命健康等科技道德主题的资源非常丰富。其四,模拟真实情景制作小作品或情景剧,如拍摄能够体现学生们科研或学习过程中心得体会的DV等。其五,举办科技道德方面的讲座或者参观相关主题展览。总之,师生们认为一定要设置课堂教学之外的教育形式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同时在课堂教学之中也一定要采取既适应大学生群体特点又体现时展要求的教育方式。

师德素养情况总结篇4

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而高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师的思想状况与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和谐与否关系到高校和谐与稳定,因此,要按照和谐社会的标准,重视和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1]。为更全面、及时地了解高校教师的思想状况,有效促进高校的和谐稳定。本研究设计了相关调查问卷,拟从高校教师素质培养、职称、工资待遇、心理健康、师德等方面了解广东省高校教师的思想现状,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研究方法

1.1 调查时间

2007年1月~2007年3月。

1.2调查对象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金融学院、广州医学院、广东化工制药职业技术学院等广东省6所高校教师;被调查对象共计178人,其中教学编制人员117人、科研编制人员35人、教学兼科研人员26人,分别占总人数的66%、20%、14%;在职称分布上,教授占总人数的18% ,副教授占38%,讲师占33%,助教占11%;性别分布情况为女性占52%,男性占48% 。年龄分布情况为:21~30岁49人,占27.5%;31~40岁为59人,占33%;41~50岁30人,占17%;51~60岁为26人,占15%;60岁以上4人,占2%。工龄情况是教龄为1~10年者90人、11~20年者52人、21~30年者30人、30年以上者6人,分别占26.2%、46.5%、15.8%、11.5%。本次调查的对象从性别、年龄、职称等情况看,基本反映了高校教师的一般分布情况,采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科学性。

1.3问卷调查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2007年(广东省)高校教师思想状况调查问卷”。

1.4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共发放200份,回收180份,回收率90%,其中有效问卷178份,有效率99%。

2结果

2.1 工作生活质量(素质培养、职称、工资待遇等)

2.1.1素质培养大部分教师认为有必要努力学习科学理论,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用高尚的精神塑造自己。92.13%的教师认为教师应继续参加进修学习,要求不断提高个人专业素养;教师认为最需要提高的专业素养依次为教育理论素养>科研能力>学科专业知识>外语水平>学科专业技能>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业余时间的活动安排依次为阅读书籍和报刊>看电视\电影>进修学习>体育锻炼>家务劳动>干与专业有关的工作;60%以上教师业余时间积极参与进修学习、教学科研;但仍有7.8%的教师不参加任何学习。表明多数教师自觉要求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做到与时俱进,积极进取。

2.1.2 职称、工资待遇等约80%的教师认为现行职称、工资薪酬分配尚合理;75%以上教师认为目前收入尚可(总体认可职称、工资待遇),90%的教师珍惜本职工作,因此,目前广东省高校教师队伍职业思想是较稳定的,这是高校和谐、稳定的基础条件之一。

在个人问题关注度方面,高校教师最关注的个人问题依次为住房问题(63%)>工作问题(稳定性\前景等)(56%)>健康问题(50%)>经济问题(28%)>社会保障问题(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27%),住房问题的关注度排在首位。所谓安居才能乐业,解决高校教师的住房疑虑应是学校、政府应纳入考虑的范畴。现行住房制度改革已不再实行福利分房制度,而近年的住房价格又逐年呈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较大,而随着高校扩招,高校近年新进年轻教师明显增多,年轻教师收入尚低,住房问题已成了新生代高校教师最为担忧和最受困扰的、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为稳定高校年轻教师的思想,保持高校的和谐稳定,政府、学校有必要全盘考虑加以解决,如学校是否考虑集资建房、集体购房或政府建微利房等。

2.1.3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是和谐校园的重要因素,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是维持身自精神生活质量的必要保证,更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必要前提[2]。研究表明, 过度的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适度的压力可以给人向上的力量,有利于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反之,过度的压力,即压力超出一般承受能力时,长时间不愉快的压力体验,则给人带来苦恼,使人产生生理、心理以及行为方面的失调,在日常活动中产生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异常。现代社会里,每个阶层都有各自不同的精神心理压力。根据国内外调查表明,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公众压力普遍高于其他职、行业。本项目研究亦表明,78%的教师感觉工作量过大,32%以上的教师感觉工作压力大;60%的教师最关注的个人问题是工作问题,可见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仍是高校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研究还表明,60%的教师在生活要素中最关注的“三要素”排列分别是:健康(56%)>家庭(48%)>金钱(40%)>事业(34%)>地位(25%)>爱情(20%)>朋友(19%)>名声(18%)>文化知识(12%)>权利(7%),健康因素排在首位。本研究发现,一旦教师精神上感觉痛苦时,其寻求精神安慰的对象依次为:亲朋好友(60%)>亲人(59%)>各类活动(25%)>埋头工作(20%)>求助于心理咨询人员(6%),表明多数教师能够较好地利用外部力量缓解压力,通过多途径解决心理问题。对于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的心理压力大等问题,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因为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倍增,教师工作量亦明显倍增,但教师队伍规模却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不可能随之同步扩大,则导致教师工作压力继续增加,不能得到有效缓解,由此引发的高校教师心理问题是显而易见、不容忽视的。学校应积极帮助教师适当评价和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寻求并建立自身的心理调节机制和方法。如合理情绪宣泄法、心理位移法、幽默法、转移法、升华法等。当个体一时无法调节时,必须积极向心理咨询专业人员求助。在学校的实际管理工作中,应尽量创设和谐的人际氛围,把关心教师的具体实际困难与心理健康发展结合起来,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开阔教师的精神视野,把烦琐、责任重大的工作与个人发展的目标结合起来。结合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2.2 师德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师优劣,系于师德。师德建设意义重大,教师师德建设问题越来越成为教育学、伦理学的研究热点[3]。所谓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育之根、立教之魂。“师者,人之模范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不仅要以其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所敬佩,还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行为表现和渊博的知识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塑造学生,使学生亲师信道,健康成长[4]。本研究中主要从以下4个师德的结构维度展开调查分析:专业思想、业务素质、关爱学生、为人师表。

2.2.1 专业思想教师要坚定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好书、育好人,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本项目研究表明,90%的教师珍惜本职工作;70%的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热爱教育工作,将教师工作视作个人爱好,只有20%的教师认为所从事的教师工作不符合个人志趣;50%将教师工作视作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这一职业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尊重,教师的职业意识也越来越趋向于稳定。研究显示出目前广东高校教师队伍专业思想比较牢固,职业意识趋向稳定,敬业精神得到增强 。教师有了牢固的专业思想,才能真正从情感出发,表现出对教育事业的的热情,对学生的关爱,更自觉地履行师德的规范。

2.2.2 业务素质在新形势下,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站在教学和科研前沿,积极推进教育科研工作的改革创新。本研究表明大部分教师认为有必要努力学习科学理论,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用高尚的精神塑造自己。92.13%的教师认为教师应继续参加进修学习,要求不断提高个人专业素养,能够以为人师表的要求来勉励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2.3 关爱学生和谐师生关系是和谐教育的基础。只有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的身心得到交互促进和健康发展,才能顺利实施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5]。在调查高校教师工作中“最开心的事”方面,愉快程度依次为:受到领导表彰(28.5%)>学生考试成绩好(28.4%)>晋升职称(26%)>参加业务学习(19%)。可见,在教师心中,学生成绩好与受领导表彰、晋升职称所占比重是相当的,甚至比例偏高,说明教师将学生放在了心中重要的位置,教师将在学生的成功和进步中体验到幸福和满足。 同时,还显示出高校教师对教学效果相当重视,调查表明,同样比例的教师将学生难以管理视作最烦恼的事。可见,总体上高校教师非常关注学生的成长,将个人情感与学生的培养紧密相联系;教师渴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希望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是达到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2.2.4 为人师表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首先应成为遵纪守法的楷模,做实践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模范,为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表率作用。在调查高校教师遭遇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发生矛盾时的选择考虑依次为:按照道德规范做出选择(31%)>牺牲个人利益(25%)>按照法律规定做出抉择(23%)>坚持保护个人利益(21%)>按照领导的要求做出选择(18%),表明多数(60%以上)的高校教师能按照基本的道德规范及法律规定正确地处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但也有部分高校教师道德素养仍有待提高,应更好地克服个人利益至上的思想。

综合上述调查情况分析,表明广东省高校教师整体心态基本稳定,职业道德意识较强。同时,高校教师心理趋势基本健康,但有工作压力大的特点。为进一步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有必要通过高校管理的深化改革,制定有效措施,健全绩效考核制度、分配制度、职称评比等各项制度,防止和杜绝高校腐败(包括学术腐败),不断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努力增强高校教师的道德品质素养;同时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依法治校,并且更加积极地以适当的举措改善教师福利待遇,在社会认同,生活、工作环境改善和个人发展完善方面让教师找到自我价值的认同与归属感。

[参考文献]

[1]刘桂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J].福建论坛,2005,10:26.

[2]聂振伟.教师心理健康是和谐校园的重要因素[J].江苏教育,2005,11:18-19.

[3]潘永芝,章潮晖,张凯.北京体育大学教师师德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1235-1236.

师德素养情况总结篇5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的实效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其理论性强,实践性高为突出特点。该课程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将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实践问题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找出理论与实际的契合点,以此提高学生认识理解社会、分析实际问题、提升实践分辨的能力,从而带动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该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积极投身于实践过程,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向自我修养的实际转化,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增强教学效果的实效性。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可纠正学生“重学习成绩、轻行为践履”的倾向

该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可改变旧有的那种“上课记笔记,考试答笔记”的学习弊端,帮助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有助于增强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更有利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完成,从而真正发挥该课程导向与检测作用。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客观反映学生修养的实际情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评价体系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方位的考核,是根据有关真实记录共同评定,这样得出的成绩是全面、客观、公正的,是具有可靠性和可信性的。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考核评价,实际上是对学生个体思想修养状况的综合评价,注重学生思想修养的实际和行为实际,应体现客观性、公正性和全面性。在制定过程中应遵循“四统一”的原则:

1.在考核方式上采取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的统一

与一般专业课程相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更注重教学的实际效果。而实际效果的优劣需要学生根据具体表现来评定,可是实际表现单纯通过量化的考核办法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在构建考核评价体系过程中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培养目标层次性的基本要求,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2.在考核内容上实行理论考核和行为考核的统一

一方面,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道德内化和道德自律,直至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而这一切的完成自然离不开道德认知作为基础,这也是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理论的目的所在。另一方面,道德实践更是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关键所在。因为道德实践是道德主体从他律向自律转化的桥梁,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受道德自律的支配和指导。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和运用双方面的情况,考核体系指标既要包含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指标,又要包括对理论的实践程度指标,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人格发展。

3.在考核阶段上实行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的统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目标是提高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思想品德修养、法律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素质。而这些素质的提高更强调的是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考核评价要真正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功能,就必须重视过程性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出现“平时松、考前紧、考后忘”的情况,该课的教学目的才能够落在实处。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考核除了期末进行学业考核外,更要注重考查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特别是要将课堂外的日常道德和法律修养行为表现纳入到该课程的考核之中,在考核指标中应包含体现学生的日常上课情况、出勤情况、学习态度、完成各项活动、遵纪守法等指标内容,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

4.在考核主体上实行教师考核与辅导员考核的统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是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日常表现作出评定的重要主体。但是任课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平时的思想道德状况和法律行为进行全面、科学、准确的了解,这种单一的评价有失公允。因此,在进行考核评价过程中应听取和尊重辅导员的意见进行考评,这样有利于使本课程的教学与学生日常管理及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紧密的结合,增强本课程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和引导作用,也更有利于督促学生注重平时的一言一行,“积善成德”。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为了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情况,我们采取了334的层次化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定,即30%日常教学活动考核,30%辅导员考核,40%期末成绩,从而体现该课程理论与实践考核、课内与课外考核、任课教师与辅导员考核的精神,见表1。

1.知识与行为的考核

1.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对学生知识方面的考核

(1)对学生参与日常教学活动、完成作业等具体情况进行的考核。目的是使学生对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视。

(2)对学生在思想、道德、法律、政治等方面所掌握的道德、法律规范进行的考核,主要通过期末考试形式完成。期末考核遵循全面考核与重点考核相结合,基础知识考核与灵活运用考核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方向发展的命题原则。在试题的编写上,基础知识的比例可占50%的比例,重点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二是从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出发,重点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考察,紧密联系社会热点,特别是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思维空间,该部分考核占50%。实行开卷考试。按照统一阅卷标准,采取集体流水阅卷的方式,由1―2名教师批阅一类题型,以确保阅卷的公正性、一致性与准确性。[1]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学生日常行为操行的考核

这类考核主要是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统一性进行考察。该考核可采用内外结合的方式展开。课内考核的内容包括学生上课的出勤情况、上课具体表现、和学习态度等;课外考核的内容包括考察学生的道德品质、合作精神、参加校内外活动情况等。同时,该考核也可以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例如在每一项内容中设定具体的考察项目,可以量化的予以量化,不可量化的采取定性考核的方法。此外,还应对学生的各种道德行为予以奖励或惩罚。对于在道德实践方面表现突出者,如获优秀班干部、团干部、学生会干部、三好学生,或是在各校、院、系的各类学习竞赛中成绩优异者,以及有过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行为者,可以给予适当加分鼓励,反之,如出现违反法律、校纪等行为时,则应予以减分惩罚。

2.任课教师与辅导员考核

1. 任课教师的考核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任课教师主要考核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同时包括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评价。成绩由授课教师进行评定,比例占总评成绩的70%(日常教学活动占30%,期末考试占40%),见表2。

2. 辅导员的考核

辅导员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促进者和指导者,相对来说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和机会也更多,对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也更有发言权。因此,要将辅导员对学生的意见纳入学生日常行为考核中,使得学生们在任课教师面前和辅导员面前的行为表现更加一致,也使更多的学生能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到院系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去,还有效地解决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和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两张皮”的问题,见表3。

由表3中可见,课程总成绩=授课教师考核成绩(70%)+辅导员考核成绩( 30%)。实现了学生在课堂内理论内容的学习、提高与在课堂外的养成与实践是紧密联系的;授课教师对学生在课堂内听课态度与参与教学完成教学任务的积极性的评定考核,与辅导员对学生在课堂外的表现的评定考核是密切相关的。这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既能体现大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又能引导大学生应用知识积极投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因此,更能比较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的实际情况,调动大学生进行自我修养的积极性。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的说明

在长期探索实践中,我们认为在构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因地制宜建立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考核评价,要结合学校实际和特点,确立符合学校实际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设置考核评价的具体内容和成绩评定办法,这样才能达到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

2. 整合学校教育资源,科学落实考核评价体系

因为考核体系会涉及到学生日常操行的部分,所以为了保证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和全面性,考核工作应整合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和群策群力,并与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工作相结合。从而保证考核结论的准确性。可以考虑聘请课程辅助教师,也就是聘请相关班级的辅导员作为课程辅助教师,帮助完成课程考核,如果辅导员条件具备,也可以直接由班级辅导员担任。[2]

3. 结合实际不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对学生操行行为的考核,要根据课程学习过程分阶段进行评定,对每个阶段应进行总结评价,注意观察学生行为变化实际,达到逐步改进提高的目的。

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积极投身到实践过程,促进思想修养的理论向思想修养的实际转化,从而促进学知识、促行动,达到“知行合一”,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维津.高职课程设计与多元评价[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师德素养情况总结篇6

独立学院的迅猛发展, 使之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已占据重要地位。由于独立学院正处于树品牌、创特色的特殊时期, 教风建设已成为各项工作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正处在加快发展、推进改制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加强教风建设,塑造优良学风及校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活动先后经历了调查问卷的编制、发放、回收、总结四个阶段,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种。分别抽取学院四个系部的教师与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9158份,其中教师问卷159份、学生问卷8999份。至平台关闭,共回收问卷3065份,其中教师问卷125份、学生问卷7996份。教师问卷与学生问卷均就学院教书育人现状、师德现状、教风建设总体情况及学教风建设建议四个方面展开调查。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师的教书育人方面

教师和学生对我院教书育人现状基本满意。在学生问卷中,对我院教师教书育人情况非常满意的占21.7%;比较满意的占57.8%,详见下图1。

图1 学生对我院教师教书育人情况满意程度图

在教师问卷中,在从教过程中能够完全做到工作态度热情诚恳、认真负责,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已任的老师占72.5%。

(二)教师的师德方面

教师和学生对我院教师师德现状基本满意。

在教师问卷中,完全同意师德是当老师的一个先决条件的老师占91.3%;认为教师的个人作风问题经常会及会给学生带来影响的老师占89.9%。在学生问卷中,认为我院教师有高尚情操和奉献精神的状况较好及很好的学生占83.2% ;对我院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比较满意及很满意的学生占87.7%。

(三)学院教风建设总体情况

我院教风建设现状良好,在教师问卷中,认为教风状况优秀的有11.6%,认为良好的有71%,认为中等的有17.4%,无人认为教风建设状况差;在学生问卷中,认为教风状况优秀的有33.6%,认为良好的有60%。具体情况详见下图2。

图2 学院教师、学生对学院教风建设状况的认识

(四)对学院教风建设的建议

本次主观题答卷95.7%的老师、80.9%学生提出了建议,其参与度都很高。

三、问题成因分析

对问卷调查中教师教学行为规范、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效果方面及师德等问题,学院曾三令五申并多次在各类报告(或通报)提出,虽然有所改进,但成效不够显著。有的教师在教学当中表现出彷徨、功利、应付和心有旁顾等师德失范的消极心态,有的教师的教学精力投入不足、学术修养不深,教风浮躁,治学不严,有的教师甚至把所从事的工作仅仅当做一种谋生的手段,为人师表的育人意识较为淡薄,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够,表现出不能将身心投入到本职工作中,无心钻研业务,上课没有激情,不负责任,教学方法单调,教学内容缺乏新意,照本宣科或泛泛而谈等,因此学生提出种种意见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出现上列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与学院教师队伍整体数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教师管理制度建设不够完善,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制度的执行和落实不够到位等因素有关。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目前教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应进一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主要有:

(一)制定教风建设(含师资培养、师德及其他方面)相关制度,以文件形式,从学院的高度加强我院教风建设。

(二)系统化设计有利于提高教师能力、水平和素养的激励机制;

(三)责成师资队伍建设管理的主体部门拟就师德师风建设相关指导性文件,完善教师管理制度,统一部署实施;

(四)加大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比例,有针对性的加强老、中、青等各类型教师的培训,重视发挥高素养、高水平教师的“导师”作用;

(五)教师风范评价与人事管理工作密切结合,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监控结果在纠偏和整改中的效度,落实学院教学事故认定的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师德素养情况总结篇7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其理论性强,实践性高为突出特点。该课程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将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实践问题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找出理论与实际的契合点,以此提高学生认识理解社会、分析实际问题、提升实践分辨的能力,从而带动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该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积极投身于实践过程,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向自我修养的实际转化,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增强教学效果的实效性。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可纠正学生“重学习成绩、轻行为践履”的倾向

该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可改变旧有的那种“上课记笔记,考试答笔记”的学习弊端,帮助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有助于增强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更有利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完成,从而真正发挥该课程导向与检测作用。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客观反映学生修养的实际情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评价体系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方位的考核,是根据有关真实记录共同评定,这样得出的成绩是全面、客观、公正的,是具有可靠性和可信性的。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考核评价,实际上是对学生个体思想修养状况的综合评价,注重学生思想修养的实际和行为实际,应体现客观性、公正性和全面性。在制定过程中应遵循“四统一”的原则:

1.在考核方式上采取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的统一

与一般专业课程相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更注重教学的实际效果。而实际效果的优劣需要学生根据具体表现来评定,可是实际表现单纯通过量化的考核办法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在构建考核评价体系过程中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培养目标层次性的基本要求,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2.在考核内容上实行理论考核和行为考核的统一

一方面,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道德内化和道德自律,直至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而这一切的完成自然离不开道德认知作为基础,这也是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理论的目的所在。另一方面,道德实践更是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关键所在。因为道德实践是道德主体从他律向自律转化的桥梁,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受道德自律的支配和指导。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和运用双方面的情况,考核体系指标既要包含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指标,又要包括对理论的实践程度指标,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人格发展。

3.在考核阶段上实行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的统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目标是提高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思想品德修养、法律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素质。而这些素质的提高更强调的是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考核评价要真正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功能,就必须重视过程性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出现“平时松、考前紧、考后忘”的情况,该课的教学目的才能够落在实处。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考核除了期末进行学业考核外,更要注重考查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特别是要将课堂外的日常道德和法律修养行为表现纳入到该课程的考核之中,在考核指标中应包含体现学生的日常上课情况、出勤情况、学习态度、完成各项活动、遵纪守法等指标内容,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

4.在考核主体上实行教师考核与辅导员考核的统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是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日常表现作出评定的重要主体。但是任课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平时的思想道德状况和法律行为进行全面、科学、准确的了解,这种单一的评价有失公允。因此,在进行考核评价过程中应听取和尊重辅导员的意见进行考评,这样有利于使本课程的教学与学生日常管理及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紧密的结合,增强本课程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和引导作用,也更有利于督促学生注重平时的一言一行,“积善成德”。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为了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情况,我们采取了334的层次化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定,即30%日常教学活动考核,30%辅导员考核,40%期末成绩,从而体现该课程理论与实践考核、课内与课外考核、任课教师与辅导员考核的精神,见表1。

1.知识与行为的考核

1.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对学生知识方面的考核

(1)对学生参与日常教学活动、完成作业等具体情况进行的考核。目的是使学生对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视。

(2)对学生在思想、道德、法律、政治等方面所掌握的道德、法律规范进行的考核,主要通过期末考试形式完成。期末考核遵循全面考核与重点考核相结合,基础知识考核与灵活运用考核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方向发展的命题原则。在试题的编写上,基础知识的比例可占50%的比例,重点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二是从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出发,重点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考察,紧密联系社会热点,特别是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思维空间,该部分考核占50%。实行开卷考试。按照统一阅卷标准,采取集体流水阅卷的方式,由1―2名教师批阅一类题型,以确保阅卷的公正性、一致性与准确性。[1]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学生日常行为操行的考核

这类考核主要是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统一性进行考察。该考核可采用内外结合的方式展开。课内考核的内容包括学生上课的出勤情况、上课具体表现、和学习态度等;课外考核的内容包括考察学生的道德品质、合作精神、参加校内外活动情况等。同时,该考核也可以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例如在每一项内容中设定具体的考察项目,可以量化的予以量化,不可量化的采取定性考核的方法。此外,还应对学生的各种道德行为予以奖励或惩罚。对于在道德实践方面表现突出者,如获优秀班干部、团干部、学生会干部、三好学生,或是在各校、院、系的各类学习竞赛中成绩优异者,以及有过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行为者,可以给予适当加分鼓励,反之,如出现违反法律、校纪等行为时,则应予以减分惩罚。

2.任课教师与辅导员考核

1. 任课教师的考核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任课教师主要考核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同时包括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评价。成绩由授课教师进行评定,比例占总评成绩的70%(日常教学活动占30%,期末考试占40%),见表2。

2. 辅导员的考核

辅导员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促进者和指导者,相对来说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和机会也更多,对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也更有发言权。因此,要将辅导员对学生的意见纳入学生日常行为考核中,使得学生们在任课教师面前和辅导员面前的行为表现更加一致,也使更多的学生能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到院系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去,还有效地解决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和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两张皮”的问题,见表3。

由表3中可见,课程总成绩=授课教师考核成绩(70%)+辅导员考核成绩( 30%)。实现了学生在课堂内理论内容的学习、提高与在课堂外的养成与实践是紧密联系的;授课教师对学生在课堂内听课态度与参与教学完成教学任务的积极性的评定考核,与辅导员对学生在课堂外的表现的评定考核是密切相关的。这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既能体现大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又能引导大学生应用知识积极投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因此,更能比较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的实际情况,调动大学生进行自我修养的积极性。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的说明

在长期探索实践中,我们认为在构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因地制宜建立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考核评价,要结合学校实际和特点,确立符合学校实际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设置考核评价的具体内容和成绩评定办法,这样才能达到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

2. 整合学校教育资源,科学落实考核评价体系

因为考核体系会涉及到学生日常操行的部分,所以为了保证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和全面性,考核工作应整合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和群策群力,并与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工作相结合。从而保证考核结论的准确性。可以考虑聘请课程辅助教师,也就是聘请相关班级的辅导员作为课程辅助教师,帮助完成课程考核,如果辅导员条件具备,也可以直接由班级辅导员担任。[2]

师德素养情况总结篇8

3.思想认识滞后,服务意识淡薄,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少数高校教师存在底子差、学历低、知识结构单一,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他们大都安于现状,不重视学科研究,思想僵化,总是以师道尊严对待自主性、个性极强的成人学生,缺乏服务意识,不能很好地与学生沟通,造成教育服务不到位。少数教师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漠不关心,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更是一无所知,遇到学生出了问题,不分青红皂白,便指责埋怨学生,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严重地损害了人民教师的形象。

4.教育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加强师德建设,教育是基础,日前有些高校在师德建设的宣传教育方面广度和深度不够,宣传教育形式单调,手段落后,对教师平时思想道德情况掌握不够,对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缺乏有针对性和行之有效的思想工作,师德建设措施不够得力,缺乏总体规划和对教师职业道德及行为规范明确具体的规定。对教师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

二、加强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1.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的道德面貌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2.是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各行各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都应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高等学校更要特别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3.是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改革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是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因为,制定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就会使教师的行为有道德上的标准。这样,教师就可以按照这个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学校的要求变成为教师的自觉的行动,从而使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保证教师很好地教书育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贡献力量。

4.是搞好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大学教师队伍,在党的培养和教育下,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是要大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就是要大力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在当前一些教师不注重职业道德的情况下,更应该如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完成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任务。

三、大学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1.应该有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之德。热爱祖国是全国人民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大学教师更不应该例外。爱祖国不是空的,要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对大学教师的起码要求。大学教师只有满怀爱国激情,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

2.应该有热爱教育,献身教育之德。教师的职业是最神圣的,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是最受人尊重的。古往今来,人们把教师比作浇灌幼苗成长的“园丁”,比作将全部心血化为火焰的“红烛”,比作攀登科学高峰的“云梯”,比作为人类编织幸福的“春蚕”,这些都是对教师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的赞扬,大学教师更应该具有这样的道德风尚。献身教育事业首先是要热爱教育,应该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而感到自豪,从心眼里迸发出热爱自己职业的感情。

3.应该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之德。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力量源泉。社会主义的师生关系是“尊师爱生”。教师要满腔热情地毫不保留地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传授知识上的“保守主义”和自私心理都是不符合师德的。因此,教师要不厌其烦、循循善诱地启迪学生的智慧,做到诲人不倦。

4.应该有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之德。教师必须在自己的道德、情操、品行、作风等方面给学生做出好的样子来,否则,教师在学生面前是没有力量的。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不正之风的情况下,教师更应该把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作为自觉的行动,用执著追求真理,敢于抵制歪风邪气的实际行动来教育、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楷模。

5.应该有治学严谨,勇于创新之德。科学是无止境的,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然而,科学知识的获得是不能苟且的,必须有严谨的态度。大学教师只有治学态度严谨,勇于创新,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新的科学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情况,从而把学生引向学科的前沿,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出类拔萃的人才。

6.应该有关心集体,团结协作之德。培养学生的任务,不是由某一个教师可以单独完成的,而必须有整个教师的集体努力。在教师的集体中,有各种分工,只有这些教师团结一致,互相配合,才能办好学校,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教师做教学工作,主要是靠个人的努力,这是教师工作方式的特点之一,但教师还要结合在一个有机的教学集体里,要善于依靠和吸收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否则,就会自命不凡,过高地估计个人的价值以致脱离群众和集体,影响学生的成长。

四、加强大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策

1.要创造有利于大学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优良环境。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决定着教师的思想感情和道德面貌。教师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受社会制度、社会风气影响和制约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把教育列为发展战略的重点,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这是搞好大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巨大精神力量。但是,也应该看到,在我们党内和社会上还存在着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这是大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不利因素,因此,要大力克服这些不利因素,为教师职业道德形成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就学校而言,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净化校园环境,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

2.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要有明确的方向。一个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搞得好不好,与这个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端正与否有直接关系,办学的指导思想端正,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就好,否则,就差。因此,高等学校要进一步端正办学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从完成这一根本任务出发来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这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根本方向。

3.要制定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要加强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制定教师的道德规范。教师道德规范是教师的法规、准则和行业的纪律。当前,对于制定教师道德规范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教师是自由劳动者,如果它们的工作、活动、言论还要有个规范,这就等于限制了他们的自由,会影响他们的业务发展。其实不然。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基本特点就是在共同劳动中形成了特有的社会性、组织性,不管你是否愿意,每个人都必须处在一定的社会机构中,每个人的言行活动都要受到这些机构的保护、支持和限定。因此,自由只能在限定的范围内才能得以实现,假设自由不受限定的话,那社会将会出现难以想象的混乱局面,甚至人在马路上也寸步难行。教师道德规范的制定对保障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术思想的活跃,保证学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师德素养情况总结篇9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评价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教师对教学评价的态度、形式与方法,能客观反映教师对教育的热情、学生的热爱,折射教师的职业修养与人格魅力,增进师生情感的内聚力与感召力。在受教育者的教育需要中,求真与求善的需要不可忽视,它也是人们追求教育的一种重要动机力量。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评价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学评价更容易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因此,教学评价的环境、形式与方法将直接影响学生认知与情感两类信息的沟通,影响着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即核心素养的形成。

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跨学科综合能力、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因此,教师在进行评价研究过程中要发扬改革创新的教育理念,理清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和行为习惯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情况的综合测评,使评价由重知识考查真正向学生的人格发展、基础学力、关键能力等方面的考查转变,为学生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公民道德、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等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评价不仅是考查学生学习水平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而且对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发展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开展适合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生、奉献社会的良好品格,为他们顺利就学深造、参与社会、终身发展创造条件。

二、学科评价策略要紧扣核心素养培养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具体化、明确化与深化。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与研究教学评价策略与方法,对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增进师生情感,实现知情互促并茂的学习效果,塑造学生的九大素养有着深刻意义。因此,要改变传统评价中“重知识评价轻德行评价”的做法,以情感教育理论为指导,对评价的策略与方法进行实践的探索与研究,努力创造教学水平进入更高的境界。

如,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时,可以实施显性与隐性的评价策略与方法。所谓显性的方法,就是通过教师对教材的精心设计,创设师生情感互动的环境,有准备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问题教学,特别是对学习困难学生适当降低对知识点的评价要求,并对他们的表现更应偏爱于热情的赞赏与鼓励,有意识培养求知欲望,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使教师的教育能满足学生认知与情感共同发展的需要,形成和谐合作的教学环境,在整个的过程中能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与体验。而隐性的评价方法,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随时关爱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评价表现在细微的面部表情、富有情感的动作,充满激励的眼神,这样引起师生情感交融的行为就是隐性的方法。通过对评价策略与方法的有效实施,既能促进学生学会科学知识,感悟人类科学知识,又能增进师生情感的互动与交流,实现关注学生适应当今与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终身学习、成功生活、个人发展的关键素养的目的。

三、学科评价过程要围绕核心素养培养

根据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特点和优势,以及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将核心素养培养渗入课堂评价之中,并制定科学合理、简单可行、易于操作、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坚持“寓情于教、过程调控、激励进取、阶段测评”的评价方式,突出形成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

1.阶段评价多元素。

阶段性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通过测验或实践、操作、座谈、调查、书面报告、作业、行为等形式,对促进学生良好的品德成长的自律、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交往合作、意志等品质进全方位评价行。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从中找出共性与个性问题。对于共性问题,从修改教学方案入手,找出能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便于他们理解的教学方法;对于个性问题,则通过个别辅导并帮助其改进学习方法来加以解决。当存在问题与文化基础、教学方法无关时,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兴趣、个性特点方面存在的问题,贯彻“既教书,又育人”的施教方针,从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入手,并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由被动状态转为主动状态,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2.自我评价累积分制。

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从预习、展示、书写、作业的及时度、小组合作表现、语言、纪律……等方面根据本学科特点展开,哪一方面表现好(如回答正确,及时完成预习任务等)自动累计1分,表现突出2分,有创新精神3分……预习有错、展示有错均不扣分,只有不遵守纪律才视其情节扣不同分值,课后自己在学科预习本的封二记分(划“正”、写数字、表格形式均可,并有得、扣分标注日期)。促进学生自我管理。

3.小组评价合作制。

学习小组可自制小组成长记录册:记载本组的口号、制定本组的共同认可能够遵守的纪律要求,组内成员的兴趣、爱好,工作分工,值得收藏的作品……一月可进行总结与反思,将各成员的月得分记录在小组成长记录册,同时累积本组成员的总得分情况,即小组成员捆绑积分,小组的团体“战斗力”昭然。

4.过程评价多元化。

结合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采用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通过“笔试评价”、“中学生思想品德评定”、“社会家庭评价”、“情境测验”、“成长档案袋”等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考查和评价,将学生每学期的等级记入学生思想素质档案,客观地记录学生发展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过程。

可见思想品德教学进行动态的全过程评价,既便于学生了解自我的学习、表现状态,做到自勉、自励,也便于学习小组成员间相互学习、相互督促;不仅有利于充分利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育的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促进认知与情感双赢发展,更能充分彰显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优势。

参考文献:

师德素养情况总结篇10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086-03

科教兴国,教育为本,人才强校,师资为重。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凸显教师队伍建设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战略部署,国务院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要求,到2020年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围绕国家共同关注的主题,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需求,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一直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积极探索并实施“1+54321”管理模式,努力开创师资建设工作新局面。

为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积极组织开展调研活动对师资队伍管理的基本情况逐项进行调查了解,结合调研情况和报告的初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分析了实施“1+54321”管理模式以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师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以期为实现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思路。

一、“1+54321”管理模式的内涵

2010年以来,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抓住师资队伍建设这个关键,提出了“1+54321”管理模式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进行探索。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以“一个方案”――绩效考核方案为总的纲领,“五种精神”、“四项要求”、“三个及时”和“二个整改”从师德、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对学校教师队伍提出了工作要求,以实现最终的“一个目标”,即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实、标准高、有专长、能创新的师资队伍。“1+54321”管理模式运行的核心在实施绩效考核方案,它从政治思想、工作态度、工作量、工作质量、学术成果、立功授奖情况、部门党支部推荐、群众评议和党委研究等十个方面设置了具体、可量化的考核指标,形成了一套系统规范、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体系。绩效考核标准定位清晰,各项考核指标严格按照量化评分执行,使得师资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有序进行,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和制度保障。通过实施绩效考核方案和推行“1+54321”管理模式,探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新途径,干部选拔任用、聘用入编等许多棘手问题都一一迎刃而解,有利于解决师资队伍内部矛盾,有力地推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二、实施“1+54321”管理模式的成效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自实施“1+54321”管理模式以来,根据学校的总体目标定位,着眼于打造高水平的警察师资队伍,紧紧抓住引进、培养和使用三个重要环节,不断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近年来,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在质和量上均有所突破,教师整体素质突破增长。具体表现在:

(一)师资总量增加,队伍结构优化。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在师资队伍教师建设工作别注重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出台并实施一系列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政策、措施,并专门制定相关政策制度给予配套资金补助支持,努力改善原有的师资结构。近年来,师资队伍建设在质和量上均有所突破,师资队伍总量不断增加,至2012年学校专任教师人数增加至253人,同比增长45.4%。教师队伍职称、年龄、和学历结构层次均有所提升。首先,职称结构优化,各专业职称分布趋向合理。学校积极鼓励教师申报职称,职称结构层次有明显变化,特别是获得高级职称的人数明显增加,正高同比增长22.22%,副高同比增长30.61%。随着职称层次的提高,各专业职称分布趋向合理。警体和侦查专业正高和副高职称的人数明显增加。其次,学历层次提高,高层次人才比例不断增加。近年来,学校坚持“引培并举”的原则,一方面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多方式、多办法、多渠道扩充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加大培养力度,制定竞争激励办法,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支持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对取得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分别给予不同的奖励,学历层次明显提高,获得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的教师人数明显增加,博士学位实现了零的突破。最后,队伍结构年轻化,各年龄段职称结构趋向合理。治安系原来教师队伍偏老化,多正高、副高,讲师1人,助教1人,出现高职称多、年轻人少的结构倒挂现象。随着青年教师学历、职称层次的提高,队伍结构得到了有效改善。警体部12个副高,无硕士,通过实行创先争优激励机制,副高人数增长2人,讲师人数增长,还有一批老助教也转变观念准备申报讲师。这样,随着教师队伍学历、职称的提高,有高学历和高职称的教师在各专业、各年龄阶段分布更加合理,有效完善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层次,学校师资队伍在整体上实现了量和质的突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二)转变工作作风,师德素养提升。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通过实施绩效考核和推行“1+54321”管理模式,努力构建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学校党委重视教师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坚持以党风建设带动和促进师德师风建设。注重教师“五种精神”的培养,倡导教师自觉发扬以校为家的主人翁精神、用心工作的敬业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

学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培训,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引导和宣传工作。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抓思想转变、抓师爱教育和心理疏导,引导教师确立职业理想、强化职业责任、严守职业纪律、优化职业作风、提高职业技能。通过深入开展“塑师德、正师风、强师能、铸师魂”教育活动,努力将师德要求内化为教师的规范行为,教师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均得到了很大提高。开展师德师风教育,通过师德全员培训学习、师德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增强广大教职工的责任感,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通过建立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师德先进群体及个人的评选表彰机制,在广大教师中积极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提升学校教育形象。当前,学校实行公务员薪酬制度,不以课时计报酬,仍有不少教师勇挑重担。广大教师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于律己,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涌现出一大批爱岗敬业、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

(三)全力抓好教学,教学成果显著。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重视教学管理工作,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技能竞赛和观摩活动,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2012年8月,学校组织选拔教师参加首届全国公安院校教学技能大赛,按照“全力以赴,积极参赛,以赛代训,以训促改”的指导思想,通过组织参与和层层选拔,最终在全国公安院校教学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特别是参加现场教学的4名教师分别在治安类专业、侦查类专业和警务技能类专业教师比赛中取得了一、二、三等奖。学校荣获专科学校组团体二等奖,成为唯一跻身团体总分前5名的西部院校,赢得了全国同行的敬重和赞誉。这种以训代赛的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教师专业教师课程教学能力,促成精品课件、精品教案和优秀课件、优秀教案一大批,同时促进了学校各专业特色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在校内狠抓教学,坚持教学技能公开,通过多种形式帮助教师广开渠道互相借鉴经验,互相学习,互相督促,共同进步。学校大力推行听课、评课制度,通过校领导听课、系部领导听课和教师互听等多种形式,每月对各系部听课情况进行通报,列入考核范围,强化了系部对所属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责任,也促使教师互相学习,查找不足,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2012年9月首次组织教学质量评估一等奖的教师参加公开课比赛,在此基础上评选校内讲课能手。坚持教学技能公开,一是督促参赛教师经验交流,互相学习;二是给其他教师提供了观摩学习的机会,有效促进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三是通过专家对参赛教师的教学进行检验,可以发现问题以及时改进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改革力度。

学校重视对新进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开展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活动,各系部为新聘教师指派富有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造诣的指导教师,帮助其在教学和科研水平上尽快提高。通过指导新聘教师参与教学过程,大部分新教师已经能够较好地适应教师岗位角色,融入到正常的教学工作当中。

在教改方面,标志性教学成果有所突破。一是省部级教学成果实现零的突破,有4项成果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二是实训基地建设取得新的成就,新增了一个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与各级公安机关新建立了一批实训基地,为“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良好运行提供了更多的平台。三是教材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新编了一批自编教材,并与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等出版单位建立了合作编写教材的机制。

(四)强力推动科研,科研工作有新进展。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积极促进教学科研活动,努力实现学校教师从教书匠向学者型教师转变,鼓励他们学术上争当领头雁,促进科研立项和技术创新,加快创新学术科研团队建设。近年来,逐步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通过制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配套资金暂行规定》,对职称晋升、项目课题、学术论文、著作教材和高等级科研成果等科研成果实施配套资金资助支持,科研成果丰硕。涌现了一批教学名师,培养了一批专业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学骨干和科研骨干,培育了两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编写了《治安案件调查与处理教程》自治区高校重点教材,部级立项一项和省级、厅级立项一大批。同时努力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为科研成果的转化车间,实现“以研促教”、“以研促战”的良性互动。禁毒和治安专业结合公安工作实际,深入基层调研转化科研成果指导实际工作。不少教师的论文在全区公安机关调研文秘岗位大比武暨优秀调研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奖,得到了一致的认可。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通过实施“1+54321”管理模式,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管理步入新台阶。通过大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逐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均有所改善;在教学技能和科研学术团队建设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校师资队伍总体上在师资队伍结构层次、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职业技能和科研团队建设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教师队伍中基本形成了学术上争当领头雁、讲课争当排头兵、管理争当总导演、建设争当顶梁柱的良好氛围。

三、努力方向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实施“1+54321”管理模式已初显成效,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与全国甚至广西全区本科院校相比,该校师资队伍总体上在师资队伍结构层次、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职业技能和科研团队建设方面离升本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学校要结合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改良管理措施,完善相关的制度,进一步形成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继续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创建警校和谐校园文化。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教育为主,通过各种途径将精神内化为内心的自觉行动,全面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将师德师风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项指标,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通过奖惩机制和激励机制让全体教师树立典型,赶有目标,激励、鞭策后进,让其有危机意识,化危机为动力,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提升校园文化水平。

(二)加强教师职业素质培养,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帮助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高理论水平、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在每一位教师教学技能水平清晰定位的基础上,为每一位教师设计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培养培训计划,并通过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帮助教师实现自我能力和素养。对于需要提高学历层次的,制定竞争激励办法,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支持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积极申报职称,对取得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分别给以不同的奖励。对于需要丰富实践经验的到基层参加锻炼,通过顶岗、挂职锻炼、开展司法鉴定服务、参加考试等方式,着力加强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对于需要提高教学技能的青年教师,通过短期培训或者“传帮带”的形式,有效提高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根据不同的专题实施针对性的提高,达到业精技强的目的,逐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层次,全面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

(三)改革避免穿新鞋走老路,将管理模式落到实处。实施“1+54321”管理模式是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师资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它与传统的师资队伍管理模式有着重大的区别,在新旧管理模式交替实施过程中,可能不知不觉就沿用了旧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实现师资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要完善职务聘任、绩效考核、工作量和奖惩等配套制度和管理措施,进一步做好后续工作使创新管理体制真正落到实处。在制度建设方面,目标定位要高标准、高要求,以升本为契机,找准目前学校与本科院校之间的差距,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要避免以点概面,只注重个别教师个别专业的管理,要做到点面结合,达到全面改进师资队伍管理的目标。在科研方面,高品质高水准成果不够,核心刊物较少,层次水平有待提高,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教研科研活动,建立科研奖励机制,对教学和科研成果突出者给予奖励;在教学成果方面,公安实战应用存在差距,要结合公安院校特色加快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着力加强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努力实践教学练战一体化。

【参考文献】

[1]胡章记.实施“1+54321”管理模式 加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2]蒋玉莲.“1+54321”――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师资队伍管理新模式探索纪实[J].广西教育,2011(9C)

师德素养情况总结篇11

二、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有很多,本文中主要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渗透德育、充分运用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开展实践活动渗透德育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渗透德育

氛围是影响人的潜移默化的因素,它可以大大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正能量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这个氛围中感受到道德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使用礼貌用语,勇于发言,敢于承认错误,直面挫折当学生都做到这些时,德育就会逐渐成为一种习惯,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二)充分运用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政治教材中包含了众多的德育素材,例如人教版初中政治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对学生进行了生命教育、青春教育和自我教育;第三单元《过富有情趣的生活》教育学生调控情绪,追求高雅,拒绝诱惑,保护自我;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做自尊自信的人》教育学生自我尊重,彼此尊重,教会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第二单元《做自立自强的人》教育学生自立自强,告别依赖这些都是很好的道德教育的素材,只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发现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并对其加以强调,就能增强德育教育。纵观初中三年的政治教材,我们可以发现,对初一学生,要对他们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培养健全人格;对初二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是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培养学生的护法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须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初三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内容都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开展实践活动渗透德育

师德素养情况总结篇12

二、高中学科教师实施德育的现状

1、仍有2.8%的学科教师德育意识薄弱

调查后的统计结果显示,2.8%的教师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从整体上来说72.9%以上的教师还是能够认识到学科德育的重要性。笔者可以从中得出结论,接近80%的学科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学科德育的重要性,但也应看到,还有约占27.1%的相当数量的教师对学科德育的认识浅淡,增强学科教师的学科德育意识仍是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一大重要课题。

2、高中学科教师的德育素质参差不齐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高中学科教师的道德素质较好,而专业素质和教育素质较低,这使得高中学科教师的德育工作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1)关于道德素质

据调查显示,75.7%的老师认为师德师风建设在学科教育中是重要的,22.1.%的老师认为一般重要,这些教师能自觉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

(2)关于专业素质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4.3%的教师完全了解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这表明学科教师在德育理论的储备上仍然较为缺乏。在此次调查中,有87.9%的受调查教师认为在目前的学科德育操作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有86.4%的教师认为需要加强德育技巧学习,84.3%人次认为需要提高与学生了解沟通的能力。无论是哪一项都可以看出,现今的学科教师在进行德育工作时对所需技能的掌握还明显有所不足。

3、绝大多数高中学科教师对德育目标和内容仍缺乏明确的认知

各学科新课程标准的德育内容丰富,但从调查中可以看出,17.1%的教师不能准确的掌握德育内容的涵义,而真正认为自己清楚掌握了德育内容内涵的教师只有22.9%,笔者从这个角度的现状来看,发现两个问题。第一,在学科德育目标制定的时候,不够具体系统化,学科教师不能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具体的导向。第二,学科教师对德育的内涵缺乏系统的、整体的了解,只知晓其一二。

调查统计显示,高中学科教师能够从各个方面来进行德育内容的挖掘,能意识到在课堂教学中应渗透德育,但遗憾的是,71.4%认识仅限于有关教材有关陈旧话题,所以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坚忍不拔、顽强拼搏、锲而不舍、团队合作的意志品质的培养。

4、高中学科教师在掌握德育方法上较为薄弱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科教师认为新课程标准德育方法多样,但由于种种原因,只有22.2%的教师认为“学科德育的方法很多,实施操作掌握”容易。调查还显示,大多数教师习惯采用1-2种德育方法,在德育方法的使用上,认为能达到“新课改”要求的教师仅有47.9%。

5、高中学科德育评价缺乏实效性

新课改后,只有20%的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几乎100%学校的德育评价主体是班主任,学科教师和学生参与德育评价的只有17.9%和12.9%。即使学科教师参与评价,评价内容和标准缺乏科学性,故52.2%的学科教师“感觉本校的德育评价标准和内容差。”

调查结果看,占40%的学科教师认为德育评价方式单一,有68.6%对新兴评价方式不了解,多数采用课堂鼓励的方式对学生评价,故不到一半的学科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德育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对策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我国目前中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状况令人堪忧,学科教育中的德育仍是薄弱环节,离大纲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此次调查研究也表明,高中学科德育实效性较差,学生科学品质,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等德育内容的完成情况还不太理想。鉴于前面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要改变高中教师学科在德育工作中的现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进高等师范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师资的德育素质

学科教师认为学科德育难以实施的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德育的技巧和德育理论,他们中多数的高中学科教师认为为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德育理论知识不能胜任德育工作,缺乏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和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德育素质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这些结论与目前高中学科教师队伍的现状是吻合的。要改变现状就必须从源头抓起。首先,高等师范学科教育应该改变培养模式,把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纳入到师范生学习的基本科目中,在提高师范生知识技能的同时,强化师范生德育素质的培养,向中学输送合格的师资,满足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以提高高中学科教师的整体德育水平。其次,高等师范院校可邀请从事德育研究的教授开设讲座,展示最新的德育研究成果,让师范院校的学生更新德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培养德育意识。

2、加强在岗教师的继续教育力度,提高教师的德育素质

针对德育实施的不足,加强对现有高中学科教师的继续教育力度,通过有效的校本培训和外出培训,提高高中学科教师的师德修养和德育专业素质,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学科德育工作的要求。提升师德修养的基本途径有如下几个方面:

(1)加强学习,勇于创新。加强自身的学习,是教师德育修养的必要途径。正确的理性认识,是自觉行动的前提。教师德育修养离不开科学的理论学习。

(2)参与实践,总结经验。师德修养不能脱离社会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道德修养的基础。学科教师在学习师德修养科学理论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学习,不断锤炼,不断深化,不断升华,才能达到一名教师所具有的道德修养要求。

(3)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在一个学校里,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借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对于教师更好地开展工作和更快地提高师德修养是大有裨益的。引导和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探讨、交流和借鉴,这是提高教师修养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3、确定恰当的德育目标,选择适当的德育内容

建国以来,我国在制定和表述中小学德育目标时,一直存在着过分理想化和政治化的倾向,要求过高,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学科教师在进行德育的实施时,德育内容应当始终贯穿于学科教学中,挖掘高中学科德育资源,将新课程标准中的德育内容落实到教学中,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4、提高学科德育方法的有效

德育方法是德育工作者在引导德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发生预期变化过程中所运用的方式方法,。德育工作者通过德育方法与德育对象发生德育和被德育的关系,提高德育有效性必须增强德育方法的实施有效性。我们提出了三条对策:

(1)研究者应在符合国家整体方针和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需求,把理论上的新方法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放在研究的第一位,使得理论的方法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操作,以便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在理论的基础上更加容易的进行实践操作。

(2)研究者应把研究重点放在具体方法实践上,通过实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新方法的运用规范和程序,使之具有普遍性、实用性,每个学科教师都能够将之有效运用。

(3)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德育元素,应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下学科的德育目标要求,结合自身学科特点,与所在班级的特点,选择具有实用价值的多种方法,寓德育于学科教学目标、内容和过程中。

5、根据新课程标准建立科学的学科德育评价系统

笔者认为,学科德育的评价,既是对德育效果的检验,又是实现德育目标情况的反馈。新课程正式实施以来,各实验区都非常重视学生德育评价改革工作,围绕着突出学生德育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工具、评价反馈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努力和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现结合调查结果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1)加强学科教师德育评价的意识,使德育评价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2)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德育评价每一个有效功能,导向功能、强化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3)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策略,重视质性评价(美德袋、档案袋、成长记录袋评价)。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多主体评价策略,突出评价的过程性。

(5)评价标准和内容要多元化,从学生的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评价。

(6)建立激励性他评(个人的道德发展与经常获得正确的他评分不开,鼓励性他评,能够使学生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反思性自评(自知之明、道德日记)机制。

高中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动摇性大、可塑性强的重要时期,德育教育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作为新课程下的教育工作者,,应及时转变观念,以一种负责的态度,科学有效的引导学生去认识、思考自我和认识现实生活,正确把握人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力求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所需的一代。

参考文献:

[1]周鸣鸣.学科教育中的德育和美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李远蓉.现代学科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

[3]石秀芹.高中学科教师德育作用的调查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2.

[4]何晓文.学科德育的探索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6]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7]陶志琼.关十教师德性的研究「J].华东帅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

[8]戚万学.杜时忠.现代德育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师德素养情况总结篇13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该校文、理、工、音、体、美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我们结合当前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针对高校师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及影响青年教师师德素养的相关因素,分别设计了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状况调查的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除个人基本情况外,各设计53个题目,其中选择题50个,开放式题目3个)。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教师和学生各200份)。回收问卷365份,回收率91.25%,有效问卷360份。其中教师问卷回收178份,回收率为88.0%,有效率98.9%,学生问卷回收187份,回收率93.5%,有效率90.0%(个别题目漏答不影响整个问卷分析的按有效问卷处理)。

二、调查内容及分析

1.对青年教师师德状况的总体评价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调节教师与社会其他群体、个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应该以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行为和作风去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和社会责任。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师德的内容是不同的。我们认为,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师德的内容除了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外,还应包含以下内涵:一、是有正确的信仰;二、要关爱学生;三、要乐于奉献;四、要诚实守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水平一般,总体评价不高。

图1 教师对学校青年教师师德状况的总体评价分布

图2 学生对青年教师师德状况的总体评价分布

以上统计表明,有47%(82人次)的被调查的教师和60%(109人次)的被调查的学生认为学校青年教师的师德状况一般。有4%的教师和6%的学生认为学校的青年教师师德状况是较差的。值得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

2.对青年教师敬业精神的总体评价

自古以来社会对教师的修养,敬业精神方面的要求,始终保持极高的水准。孔子曰:“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这就是说教育人要有凡事具“敬”的态度。“名师出高徒”,师之名,首先在于精,而业精源于敬业。

敬业就是崇拜自己的职业,它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它源于使命感,源于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心。敬业精神是教师的最重要的美德,这是一种不论在何种条件下都能恪守自己岗位职责的职业操守。教师如果缺乏敬业精神,就很难表现出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对教育对象的爱心。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如何能够具有和保持高强的师能。

图3 师生对青年教师敬业精神的总体评价

如图所示:有79%(283人次)的师生认为青年教师的敬业精神一般,有6%的被调查的师生认为青年教师存在“很不负责”的现象。有15%的师生认为青年教师表现很敬业。总体而言,青年教师敬业精神的表现处在中等偏上水平。由此可见,当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与他们所承担的任务与使命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

3.对高校教师师德规范的认知

在调查对高校教师师德内容及具体要求的认知程度时,有73%(128次)被调查的教师选择一般了解,15%的教师选择非常了解。还有6%的被调查教师表示一点都不了解。我们将这个数据和图3分析出的结果进行比较,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明,教师的敬业水平和师德素养在很大程度上跟他们对师德内容及具体要求的认知程度有关。

图4 教师了解师德规范的途径

由图4可知,教师了解师德规范的途径大概比较平均。选择“教育法”的教师占19(57人次),选择“高等教育法”的占20%(61人次),选择“教师资格条例”的占23%(67人次),选择“教师工作手册”的占20%(61人次),也有18%的教师选择通过“岗前培训”了解到了教师师德规范的。这类情况说明,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问题,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无论内容与形式,还是方法和途径都必须与时俱进。

4.对高校教师师德内涵的感悟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社会的要求和影响下,通过学习、体验、修养和实践等方式,认同、内化或创设的在教育工作中处理各种关系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一般来讲,它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师道,它指的是社会对教师群体的职业性道德要求,通常表现为国家或行业对教师的一系列准则性的要求或规定。二是师德,它指的是内化到教师深层心理结构中,成为教师自我认同并实际制约教师职业行为的内在标准以及相应的道德品质。

师德作为教师个人行为规范和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它不仅深刻地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品质,而且还通过学生作用于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成长,还影响着学生的职业生涯和他们今后的生活道路。所以社会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很高。以下是教师对自己职业评价的调查。

图5 教师评价教师职业

以上统计结果表明,有67%(118人次)的被调查的教师认为教师是一种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有6%的教师把教师职业当作实现成功的阶梯,有7%的教师认为教师是一种有机会学习更多知识的职业。而有20%的被调查的教师认为教师仅仅是一种职业而已。这说明有些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明显薄弱。这些教师教学的结果通常是教书与育人相脱节,重视的是书本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做人品质的培育。

在询问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时,有51%的被调查的教师和42%的被调查的学生认为道德素质是最重要,有23%的教师和35%的学生则认为工作(教学)能力最重要。也有23%的教师和16%的学生认为创新素质和研究能力为最重要,其余很少部分选择了为人处世(1%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可见学生对于教师的期望值还很高,不仅仅是在道德素质方面而且在教学和创新领域也有比较高的期望。

对于您为什么选择教师职业的原因的问题时,只有45%的被调查的教师选择教师职业是因为热爱教育工作。而有23%的教师选择教师职业是因为它的稳定性和自由性。有17%的教师是因为工作的偶然性,也有9%的教师为了实现学术上的目标而当了教师。还有6%的教师是由于没有更好的选择而做教师。

图6 教师选择教师职业的原因

自古以来,在人们的意识里,教师不是一种普通的职业,而是一个非常崇高的事业。一个人选择了做教师,不是去捧一个赖以谋生的“饭碗”,不是去守一个得以寄身的“职位”,而是去爱一种安放并完善生命的生存方式,爱一种将生命放养其中的快乐。这种爱与人的精神生命息息相通,会成为一个人不断臻于进步、臻于完善的“原动力”。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一种极富创造乐趣的生活,一种充满爱意的生活,这是一种思想境界,也是一种道德境界,更是一种积极明亮、充满快乐的人生境界。而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只有45%的教师愿意为这种人生境界而从事教育。

当涉及到教师是否有过放弃做教师的选择,寻找其他发展的想法时,有53%的被调查的教师选择了从来都没有,有38%的教师选了偶尔有过,9%的教师选择确定性的有过放弃做教师的选择。

对于“随着时代的发展,师德的内容也应该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的问题,调查显示

图7 随着时代的发展,师德的内容也应该不断的发展和变化

如图所示:有23%的被调查的学生表示非常赞同,71%被调查的学生表示比较赞同,还有5%的被调查的学生选择比较不赞同,仅有1%的学生表示反对。也就是说94%的学生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师德的内容也应该不断的发展和变化。

同样的问题调查老师时,则有31%的被调查的教师表示非常赞同,有55%的被调查的教师表示比较赞同,还有12%的被调查的教师选择比较不赞同,还有2%的被调查的教师表示反对。也就是说86%的教师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师德的内容也应该不断的发展和变化。

紧跟着调查“目前教师的师德素养和以前教师的师德素养的比较”时,调查结果表明(见图8)

图8 目前教师的师德素质和以前的教师的教师师德素质的比较

如图所示:有56%的被调查的教师也认为相对于以前,目前教师的师德素养有所下降,21%的教师认为基本没有变化,而23%的教师认为有所上升。

同样的问题调查学生时,则有53%的被调查的学生认为相对于以前现在教师的师德素养有所下降,有14%的被调查的学生认为基本没有变化,有33%的学生则认为有所上升。

图9 教师的奉献精神与合法权益之间的关系(教师)

图10 教师的奉献精神与合法权益之间的关系(学生)

由图9和图10可知,在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与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之间,有15%的被调查的教师和11%的被调查的学生选择“作为教师,应该将奉献精神置于首先地位”,选择“应该首先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的教师占37%,学生占29%。选择“处理得好,二者可以实现有机统一”的教师占48%,学生占60%。

当涉及到环境、制度对学校青年教师师德状况的影响时选择“经济压力”的占37%,选择“制度环境压力”的占28%,选择“人际环境压力”的占20%,而选择“学术氛围环境压力”的占15%。

至于调查造成师德失范的最重要原因时,大部分被调查的教师和学生认为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经济压力大。具体地说,有51%的教师和47%的学生认为造成师德失范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经济压力大”。选择“教师个人放弃了思想道德修养”的教师占19%,学生占20%。选择“缺乏实实在在的法律约束机制”的教师占4%,学生占5%。选择“教师管理体制的问题”的教师占19%,学生占19%。选择“忽视对教师的师德培训”的教师占7%,学生占9%。对于教师进行社会兼职的做法大部分师生共同认为可以理解,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只有少数师生则认为不可以,这样太分散教学、科研精力了。可见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教师生活的压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高校青年教师现在的师德风范。

5.对高校教师的重要品行的认同

图11 高校教师最重要的品行(教师卷)

图12 高校教师最重要的品行(学生卷)

由上述两图(图10和图11可知)有35%的教师和41%的学生认为高校教师最重要的品行是以良好的品德影响学生。38%的教师和39%的学生认为工作严谨,认真负责是青年教师最重要的品行。15%的教师和12%的教师选择刻苦钻研业务为教师最重要的品行。只有1%的教师和6%的学生认为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学风为高校教师最重要的品行。还有11%的教师2%的学生选择了“谦虚谨慎,维护其他老师的尊严”。总的来说不难发现教师和学生的选择基本相似,只是在选择“谦虚敬慎,维护其老师的尊严”这个选项时教师的注重程度比学生稍微高一些。

在调查“你认为一个好教师最突出的方面”的问题时,选择“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占10%,学生占5%,选择“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占3%,学生占20%,选择“教学与科研均突出”的教师占19%,学生占40%,选择“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占48%,学生占27%,选择“同事公认”的教师占20%,学生占8%。可见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学效果和科研成果均突出的教师是“好教师”。学生和教师的“好教师”观点有一些出入。

三、体会与建议

1.高校的使命在于引领与传承,教师的责任重在教书和育人。大学担负着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引领与传承的任务,这已经是人们不争的共识。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教师劳动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人。既要用丰富学识教人,更要用高尚品格育人;要通过言行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要用操守去“熏陶”学生品格,影响学生的心灵,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的新人。正是基于这一特点,社会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比其他任何行业都高。纵观人类道德史,师德总是处在当时社会道德的最高水准上。

高校青年教师多为各自领域成就非凡的“知识精英”,理应具有较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调查数据表表明,就总体而言,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状况的主流是好的,是健康向上的。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在高校出现的一些师德失范、价值危机现象和倾向,诸此种种不能不令人深省。部分青年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对履行职责所需的奉献精神和表率作用方面的认识还有很大的差距。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青年教师对教师职业性质的认识也在发生改变,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师德内涵的认知及操行。调查显示,高校青年教师对教师职业性质的认识,有传统的一面,但一些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选择也出现了。如一些教师对“教师应是全社会的表率”的提法,持不赞成的态度,一些教师把“把按劳取酬、等价交换”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不少人在选择当高校教师时,多是从“它的稳定性和自由性”和“为了实现学术上的目标”等方面考虑,而没有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及对其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要求的一面。客观地说,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素养的现状是不甚令人满意的。如调查结果显示,四成多的教师和学生对师德失范最不满意的方面集中在“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热衷创收,精力分散”。因此,高校在师德建设中的问题关键是对症下药。工作中既应强调“师者厚德载物,修己育人”,从整体上去塑造高尚的师德,又要从青年教师个体的成长经历,学识修养,价值观念,心理状态以及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的实际出发,在切实予以关心帮助的同时,加以具体的的疏导、引导和指导,使高校青年教师在认同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过程中真正唤起教师的激情和梦想。

2.高校要重视构筑"精神围墙”,教师要注重塑造师表形象。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教师待遇的提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级党委、政府也为高校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的条件做出了不懈努力。但由于我国目前仍属于"穷国办大教育"的发展时期,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经济收入、生活福利待遇与其他行业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曾经历二十多年寒窗苦读的高校青年教师在贫富差距逐年拉大的今天难免会失去心理平衡。此外,由于社会的转型变迁,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评价、行为选择发生的重大变化,商品拜物教、拜金主义思潮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与实际经济收入的支撑能力之间的矛盾,可能导致部分青年教师心思放在商海挣钱,把眼光和精力到本职工作以外的兼职,师德欠缺、价值观念呈现个人化的倾向,如:凡事只考虑自己,价值标准注重实用,本职工作马马虎虎,热衷于第二职业或校外高报酬的讲课等现象,对此务必高度关注。因此,高校加强师德建设要在构筑“精神围墙”,重塑师表形象上下功夫。

参考文献:

[1]黎琼锋.教育德性和教育幸福[J].思想理论教育,2008(03).

[2]周美娇,沈昱明.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浅议[J].科技文汇,2008(12).

[3]汤艳.论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J].科教纵横,2008(1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