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教师师德论文

摘要:师生关系是高校教师师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客观上,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实现梦想的必要支点,又是高校教师为国家培养人才、实现个人抱负的必经桥梁。因此,高校教师应当遵循以上基本准则,努力建立良好的良师益友型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甘为铺路石子,奉献自己的一切。
教师师德论文

教师师德论文: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师德论文

一、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

民办高校办学跟随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具有市场化的显著特性。可以说民办高校教育的市场化已经是民办高校的一种标签。民办高校在把市场机制运行应用到高等教育的实践中时,具有显著的市场特征:竞争选择、价格、分散决策、金钱刺激等,这也是民办高校办学独有的几大市场特点。从民办高校教师的结构层面来看,民办高校教师跟随民办高校市场化的特征实行聘任制。聘任制一方面使高校教师具有更强的竞争意识和社会属性,一方面使教师的气质更接近企业员工。从当前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方面看,不少民办高校在教育理念与培养教师理念上对民办教师师德建设重视不够。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比例较公办学校的高。郭建如在《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化与民办高校的组织管理特征》一文中曾对高校教师队伍特点进行研究,民办院校师资队伍的共同特点是以兼职教师为主体,退休教授和青年教师居多,中坚力量教师(35-45岁副教授)较少。市场化的民办高校教师受市场影响深刻,有些青年教师在道德风尚方面对自身要求不高,客观上看,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从民办高校办学属性看当前青年教师的道德状况,社会激烈转型以及市场化风云变迁,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道德滑坡,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奉献精神不足。

二、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意见

不论公办高校抑或民办高校,高校都需要职业道德。从社会的文明、教育的规律以及高校发展的角度出发,高校师德建设必须坚持不懈、谋划、提高标准、不断完善。对比退休的老教师,青年教师更有可塑性,要让民办高校青年教师与学校共发展必须加强师德建设。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一个高校的理念是高校进步的灵魂,是方向的指引。师德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能否培养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大学生,关键在于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理念,以及能否把这一理念贯穿教师的教学活动。以三亚大学为例,三亚大学是一所建校刚刚十年的年轻学校,但是三亚学院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及时更新,抓住教育的时代脉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自身特色,同时不忘学习老牌大学的优良传统。2014年9月,三亚学院与清华大学合作建设的民办高校德育研究院成立,这也是清华大学担负国家德育教育研究的研究中心首次在民办高校设立研究院。对于民办高校,建设成高起点、大志向的高校,为我国精神文明和思想建设积累经验责无旁贷。

2.促进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制度保障

民办高校的教育市场化逐步渗透到民办高校建设的各个领域中,既然是市场,就要建立好市场本身,为高校教师师德提供宽广平台。既然是市场更要坚持符合事物本身规律,根据高等教育规律改变资源配置。

(1)坚定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学术取向。

高校教师的学术取向即为教师的职业理想。所谓职业理想,就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希望达到的某种成就。学术研究是高校教师的立身之本,要重视教师的职业理想保护。民办大学与公立大学一样有大学之精神,就像董云川所说:“大学教师若无能于学术研究,其知识便是僵死的,就不会具有鲜明的科学追求精神,也就无法进入大学科研和教育要求的境界,无法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学生,无法拿出学科前沿的学术成果,也就失去体现大学本性的能力基础”。民办高校在学术上重视评价制度,以尊重知识、尊重专业为核心,是保障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前提。

(2)科研环境保障,资金条件支持。

青年教师面临工作、生活双重压力,民办高校要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安心做科研的环境,并且应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企业解决学术经费紧张、科研资金不足问题,帮助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成长和发展。

(3)坚持教学、科研和师德相统一的职业观。

要想成为一名师德高尚的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理想,选择教师这个行业,就要对教育作用有深切理解和重视。师德是教师处理自己和他人、集体以及社会关系的准绳,是教师从业行为的准则。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教师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树立了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才能产生高尚的师德行为。教师职业具有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提升科研水平、磨练教学的艺术,形成对学生的精神感召力:用宽广深厚的知识、躬身践行的敬业精神感染学生,让学生见贤思齐。

(4)青年教师要注重自身建设,力求德才兼备,服务社会。

马克思指出,“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青年教师应该精心提炼教学内涵,教授方法,做好本职工作。要正确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优势,还要找到自身与团队的正确结合点,融入团队,构筑学术的共同体,不断提升自己,做真正有德有才的合格教师。

三、结论

青年教师如何迅速成长,这是民办高校需要深入思考,并行之有效去落实的大事。青年教师应该紧抓民办高校发展的平台,使自身素质与学校要求相契合,自身发展与学校发展共荣耀,将师德建设进行到底。

作者:李荣彪 蒋必凤 单位:三亚学院土木工程专业

教师师德论文: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论文

一、事业心不够,缺乏教育工作的使命感

现阶段,我国社会变革正处于新旧交替期,在巨大的物质利益的冲击面前,在制度创新还远不完善之下,有的高校教师自感“投入与回报”不符,没有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教育教学与科研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有的甚至连教师的基本职业态度、职业情感与职业价值观都发生了改变。事业心是一种坚定的职业信念,是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执着追求,这种信念是教师宝贵的品质,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内在动力,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感情基础。这种事业心与使命感的缺失,就不会使教师“乐业”与“精业”,如此,教育最需要的“满腔热忱”与“激荡人心”便“了无踪迹”,呈现给学生的只能是从内容到形式的枯燥乏味、毫无“生机”的腔调与面孔,这哪里谈得上感染、激发与引导呢?乐业敬业、勤学创新、奉献负责、参与社会是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内容,更是其师德的题中之意,教师具有了这样的事业心,才能从内心里产生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所从事事业的价值,也才能真正的肩负起对学生的责任与对社会的使命。

二、敬业精神不够

这是事业心不强在现实层面的必然反应,主要有三种表现:

1.对本职工作简单应付。

有些高教老师物欲太重,不能安守清淡,不能安心于本身的现有教学科研活动,一门心思的想着赚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第二”职业上,从事着其他经营活动,把本职工作反当成另外的“副业”对待,工作时无心教学,拿一本陈词滥调的教案对付着几届学生,对教学采取应付了事的办法,更不用说去育人了。我们知道,教师本身的成长与发展过程就是其敬业精神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过程,没有这种精神,教师就不能专注于自己的本质工作,这无疑属于师德失范的范畴。

2.不学无术,不思进取。

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本身具有学术性与专业性,主要表现为高校教师是系统化、规范化和专门化知识的载体,是作为学科分化或分工意义上的专业人员,其在高校中所从事的各种与其职业相关的活动,主要就是围绕着“知识”展开的。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知识以令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更新着,终生学习已成为这个社会的必须,而作为高校教师尤其首当其冲。有些高校教师却很少自主学习新知识,满足于已有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以自己原来的那些已经过时的旧知识与陈观念应付着日常的工作,得过且过,这不是在培养人,而是在误人。也正因为此,那些不能紧跟时代更新知识更新观念,不能学识渊博、经验丰富,不追求教艺的精湛与独到,不注重学习与探索,也是教师师德失范的表现之一。

3.不能与学生建立起一种良师益友的真诚关系。

原因有这么几点:一是高校许多教师平时与学生交往与交流很少,导致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十分淡薄。教师上完课就离开教室忙于其它各类事物,把与学生的接触交往看成是多余的,很少有主动去接近了解学生。二是一些教师的个性品质上的某些缺陷也使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难以建立。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不良的个性品质则会使师生间产生相互排斥、疏远甚至冲突。三是有一部分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的过程中,或者由于性格、或者由于某些心理、或者由于自身水平能力方面的原因,总是不能真诚、平等的与学生相处,也不能在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发展方面给予及时帮助与耐心引导。以上情况,其问题的根本仍然是教师师德缺失的表现。师生关系如何,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是衡量教师与学生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不去熟悉教育对象,对他们没有了解认知,缺乏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怎么会有责任意识呢?又怎么能去谈教育呢?

三、言传身教、率先垂范的精神与品质不够

高校教师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高校教师在向广大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他们的理想信念如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师德师风如何,人格魅力如何,这些都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整个教学环节中,并深深地感染和影响着广大学生。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活动过程中,一些教师十分缺乏这样的品质,譬如,有的教师只满足于教学设计、语言表达、教学手段的运用,不注重以良好的师德熏陶学生,把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降到低层面,变成了典型的“教书匠”;有的教师只重视职称的提高,不重视人格道德的提高,忽视道德修养在教书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有些教师心胸不开阔,认识狭窄,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合作宽容的意识;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总是不能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致在教育教学与科研实践过程中,不能以民主关爱的思想与学生建立起一种真正平等的师友关系。凡此种种师德缺失的现象,无一不是对教育对象即学生的戕害,无疑不是对教育事业的亵渎。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学识修养、敬业精神、为人风范作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与效仿对象,这本身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可惜的是有些教师虽明知却不为之。

四、结语

学识,只能满足学生一时的求职愿望,真正能打动学生,撬开学生心灵之窗的是教师的人格与道德的力量,这种力量才是长久的,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成为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高校教师的整体师德水平对于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建设具有重大的影响。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如何提高高校教师师德修养与建设水平应是一个急迫却又长久的话题。

作者:魏汐岑 单位: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教师师德论文:教育信息技术教师师德论文

1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信息素养促进教师师德修养

1.1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

各级教育部门组织了许多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教师可以通过培训,及时更新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教学管理办法和知识,提高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提高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1.2参加教育机构对教师进行培训

教师短期内要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参加教育机构组织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如计算机基础、办公软件的应用、课件开发平台的使用等一系列课程的培训。

1.3通过自学掌握教育信息技术促进教师师德修养

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机会毕竟是有限的,而学习与掌握的信息知识又是无限的和迫切的。要想在教学技能、教学水平、教学成果能有突破性的发展,就必须自觉学习,就必须树立终身的学习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的出现,科技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教师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2实践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促进教师师德修养

2.1积极参与多媒体教学

教师们对于多媒体应该多接触、多练习、多使用,熟能生巧,教育信息技术水平一定能够不断提高。

2.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写作

利用网上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来帮助写作已经成为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教师通过研究、利用、管理和评价数字化教学资源,能够帮助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有助于教师提高信息技术素养,并能更数字化教学资源这条有效途径实现有意义的研修、反思。2.3与学科紧密结合进行学习与研究信息素养的较高层次是信息应用。就是应用信息去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问题。教师根据所教学科自己的特点,在学科教学中通过开展研究性的学习,如汇报课、研究课、课题的研究等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训练学生的信息技能,实现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2.4积极参与各类教育教学评比活动

教师应把每一次活动作为提升自我素质、展示自我、学习经验的一次重要机会,积极参与活动研讨和反思,撰写活动总结和相关文稿,既是对教师教育教学素养的提高,更是提高教师师德素养的良好途径。

3教师博客的开通,提供交流平台,促进教师素质提高,带动教师的师德修养

教师博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终身学习的平台,通过教育博客,能够及时学到新时期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理论的变化、师德素养的要求等等知识,将对教师素养的提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4远程教育的借鉴,提升了教师的师德修养

名师、教育专家的教育专著充满着教育智慧,读后发人深省,读来会不自觉地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从而给我们带来启迪,增长我们的教育智慧,提升我们的师德修养。远程教育不光能够通过专业指导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而且还囊括了大量的理论实践经验,除了大师们的,还有一线教师关于教育教学的许多案例、故事、心得,让每一位教师能够感受教育的快乐和美好,让每一位教师不自觉地提升师德修养,为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师德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和灵魂,对崇高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奉献,对教师职业的执着与追求,对学生无私地教育与关爱,无不是高尚师德的体现。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尤其需要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通过合理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建设业务精良、师德高尚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使之为教育事业服务,为人类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蒙宏斌 韦丽菁 单位:广西柳城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教师师德论文:青年教师师德师风论文

1积极的政策和舆论导向机制

青年教师刚刚走上岗位,对于良好的师德形象还比较模糊,积极的导向机制对于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至关重要,政府的政策导向和社会舆论氛围直接影响着广大青年教师价值取向和外在行为。因此,须建立积极正确的政策导向机制和社会舆论机制。在政策导向机制方面应着重通过教学评价制度、科研评价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构建利于良好师德师风形成的制度保障环境,做到公平、公开、公正。社会舆论机制方面,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通过一系列的主题宣传活动,挖掘典型示范事迹和人物,大力宣传,在社会中树立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教师地位和形象,展现人民教师的良好风貌。

2不断完善的激励制度

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调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逐渐引导青年教师养成符合社会、学校所倡导的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促使青年教师形成符合学校期望的师德师风观念和行为,就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可以从三个面努力:一是构建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青年教师的发展与其科研能力的提升和相关科研成果直接相关,而学校整体的教学、科研等基础条件以及评价的科学性、学术研究规范和公平性都决定着青年教师能否发挥其科研主动性。学校应尽可能创设条件,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奖励。二是重视情感激励机制。这要求学校的领导和管理者与青年教师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切实解决他们在学习、个人发展以及思想等各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营造团结、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增强其归属感。三是学校在工作津贴、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等直接关乎教师利益的方面给予青年教师一定扶持政策,并逐渐提高薪酬待遇,快速改善生活物质条件。

3科学的评价制度

良好的师德师风的形成要靠教育引导,更多的依靠靠科学的评价制度为保障。要将师德师风评价作为其重要措施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考核体系。考核是评价的基础,在考核中应尽量量化各考核指标,重点考核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成果和职业道德,并将考核结果分为若干等级,并及时公布考核结果,根据考核等级给予相应的奖惩。二是建立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评价体系。应建立科学完整的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应包含为人师表、教学态度、价值取向等方面内容。只有公平、公开、公正的科学评价过程才会有效激励教师切实提高师德师风水平。

4完善的培训制度

德为人之本,立人先立德,"要进行师德理论和知识规范的学习教育,然后才能内化为师德意识,形成师道情感,磨炼为师道意志,进而才能外化为师德行为"。因而完备的的师德师风培训机制至关重要。首先,应对青年教师进行的岗前培训,严格监控培训过程。"按照《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逐一落实培训,对青年教师开展包含师德师风等各项培训,严格考核,不符合要求绝不允许上岗。二是开展在岗培训。定期开展青年教师岗位培训,明确师风师德要求,增强责任感。同时,宣传师风师德先进模范事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三是建立教学导师制。各部门应为每位新进青年教师配备一到两位教学经验丰富和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其教学导师,实行"传"、"帮"、"带"。教学导师不仅要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指导青年教师,要重要的是在师德师风方面给予引导和培养。以教师为本,依靠教师办学已经成为共识。青年教师作为教师的主干力量,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因此,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必须得以有效加强和改进,才能促进和保障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高校应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深入分析师德失范的原因,为良好的师德师风的形成逐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作者:张恩茂 单位:宁波大红鹰

教师师德论文: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论文

1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1.1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保障了学校的和谐发展

现如今,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样也推进了高校的蓬勃发展,而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校要想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做好学校各个环节的基础建设工作,而教师作为学校的主要引领者,是高校长远发展的基础保障,同时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保障。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不仅仅使得青年教师要为学生服务,同时也要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及时地解决学生思想上和生活上的困难,进而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鼓励,不仅仅培养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也保障了学校的和谐发展。

1.2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保障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对于学生而言,在实际的生活学习过程中,不仅仅面临着学习上的压力,同时也有着生活上的压力,而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更是学生健康发展的主要导向者,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更保障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建设,进而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加以培养,并加强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建设,进而保障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2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现状

教师是高校的立校之本,而师德则是教师的立师之魂,教师素质的高低不仅对教育质量有直接影响,同时对人才质量的高低有直接影响。教师不仅履行着知识教育的职能还兼具道德教育的责任,高校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一部分,更易与学生打成一片。对学生日常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来说,一直都属于中坚力量,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服务作用。从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整体素质来看,大部分青年教师道德修养较高,具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本着关心爱护的态度做到了高校教师该做的一切职责。但必须承认的是,一些院校对教师队伍建设缺乏正确认识,不够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没有看到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对高校建设的重要作用,也没有将青年教师纳入党政管理干部选拔和培养体系之中,导致一些青年教师工作缺乏积极性。同时高校青年青年在自身职业认识上存在一定困惑,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部分教师受到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敬业精神不足,工作上不愿意进取,较少关注自身工作能力和理论提高及学习。理论素养和岗位意识的不到位,容易使青年教师以临时抱佛脚或应付的态度对待工作,导致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受到冲击,没有起到教师该具有的“德高”“、身正”“、尽职”等师德师风表率作用。此外,也有部分青年教师创新精神不足,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由于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不断地向年长的教师请教,这就不免地传承了年长教师的一些惯性思维,进而难以实现现代化教育的创新。

3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建议

3.1加强对青年教师工作的重视,提升其职业认同感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重要部分,高校应加深对青年教师地位和性质的认识,并提高对青年教师工作的重视程度,让青年教师对自身职责有更明确的认识,提升其职业认同感,发挥青年教师在鞭策大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大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只有提升了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才能促使他们对自身师德师风建设之于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有更深认识,在日常工作的实处落实教师应该具备的热爱与奉献精神。此外,青年教师在定位了自身职业性质及对自身职位有了认同感后,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在学生中“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身份,做好自身的基础教育工作,对自己的人格加以完善,并注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借助于自己独特的言行举止和特殊的气质性格对学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作用,积极地融入学生的思想世界,对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实际感受进行充分的了解,以高尚的师德师风来正确引导学生,在教师职位上实现自身价值,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德师风建设。

3.2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引领青年教师走向专业化

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便能成功的,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应做好长期打算,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培训,将其师德建设培训制度化,引领青年教师走向专业化。高校应坚持对青年教师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将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岗前培训的重点内容中。同时还应做好对青年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日常培训,可对青年教师举办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素质拓展训练等日常培训,以进一步促进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思想政治素养、辅导工作能力等的提高。高校教师要处理的日常事物较多,教师必须具备精炼的业务知识和榜样性的师德师风,学校必须注意对复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就青年教师自身而言,也必须清楚认识到师德师风和自身业务素质的重要性,不断丰富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并在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工作的基本原则,并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严以律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恪守自己的职业操守,并获得学生的充分尊重,进而将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实际的工作作风加强,树立高尚的人格和品格,用实际行动感染和影响学生。

3.3对考核机制进行完善,促进青年教师道德责任感的强化

对高校来说,科学考核导向机制的建立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将具有极大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应对考核机制进行完善,根据青年教师师德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对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指标进行统一的界定和规范。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除包括过硬的政治素质、较强的岗位意识外,还包括端正的品行、精炼的业务知识等,这些都可以作为青年教师的考核指标。在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考核指标进行明确后,高校应从青年教师日常工作入手,提高师德考核在考核体系中的比重,加强对其师德教育的导向性。另外,高校还可以把青年教师的师德考核结果与其学历的提高、职称的评定等统一起来,重视典型示范和舆论倡导的影响,对具有先进师德师风的青年教师着重宣传、表彰,而与之对应的考核不过关的教师则给予相应惩罚或淘汰,以此促进青年教师道德责任感的强化,充分发挥考核机制在青年教师道德责任感强化方面的作用。

3.4关心青年教师生活和发展,为其提供良好健全的保障机制

高校学生各项工作琐碎、繁杂,需要大量精力和时间的投入,青年教师大多为刚刚进入社会不久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本着对职业的热爱自己心血和青春,向学生和学校无私奉献的同时也会关注自己未来的出路。高校应对青年教师发展加以关注,给予他们切实关心,深入调查和了解青年教师的思想动态和教学中的难点、突破点等,做好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并对关于青年教师的评优评先、外出进修、职称评定等进行明确的政策制定,使青年教师看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全身心投入工作。高校需对青年教师保障机制建立健全,重视对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关注青年教师的日常生活、业余文化生活等,给予青年教师生活和工作更多的帮助,及时解决其面对的一些个人无法左右的问题,建立良好健全的保障机制,尽可能地为青年教师提供便利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并尽可能满足青年教师的合理需求,让青年教师可以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热情和希望,从侧面促进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

4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张,学生总量增长每年能都在刷新历史新高,同时学校中新晋的教师年龄也日趋年轻化。这些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相差不大,具有易于打入学生生活、学习内部,做好各项辅导工作的鲜明优势。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不仅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有着指导作用,同时对学生个性的成长也具有表率性,这些都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但由于经验不足、学历层次不同、个人素质等个体因素影响,部分院校青年教师呈现出一定师德师风问题。因此,在实践工作中,高校应重视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针对院校中青年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青年教师本身也应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系统结构,并不断地创新思维,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培养自身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将自身的修养不断加强,实现当前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基础建设,推进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进程。

作者:李雯 单位: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教师师德论文:动机视角下高职教师师德论文

1关于高职院校师德的现代内涵理解

1.1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突出矛盾

(1)关注教师专业化技能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淡化教师专业化本身就包含着对教师的德行要求。(2)校园育人功能更多地被社会、家庭和学校认同,即学校教育的功能从过去以传递知识为主转向了为学生的人生奠定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基础,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彰显和认同。由此,教师在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方面承担的责任和应发挥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师德要求的弱化和环境对师德要求的增强已然成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要求的一个重要冲突和矛盾。

基于以上的两个矛盾,高职院校在教师育人的职业标准和要求上也有了新的要求和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教师要体现对受教育者平等、尊重、公正的关怀。即要求教师要平等地关爱每个求学者,关心其身心发展,关怀者应当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关怀。对于教师来说,教师的关怀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对学生的关怀不能出自自己的一厢情愿,不能是强制性的。否则,学生不仅感受不到教师的关怀,而且会体验到教师的压迫,教育的效果也就适得其反。教师要通过平等的、双向的交流对话和沟通,使自己的关怀能够抵达学生,使学生体验并接受自己的关怀。(2)教师要具备多元化的激励方式和教育手段。现代教师的职业角色已经大大扩展,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提问者、辅导者,同时也是聆听者、欣赏者、关怀者,是学生的伙伴、照顾者、引导者和榜样。同时,个体存在和独特性的生命本质。(3)高校教师要始终坚持理想、价值和信念的教育。在终身学习时代,支持个体可持续发展的不仅是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积极的生活态度、热爱学习的情感、成长动机和健康的价值观。(4)高校教师要学会本身的反思、分享和成长。教育工作具有实践性品格。教师要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不断地、经常地、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

2教师职业动机的含义

动机是行为的驱动力量,不同的动机会带来行为态度和行为效果的差异。教师职业动机是推动教师以其独特的职业角色从事教师职业所规定的行为和活动的内在根本力量。该文即从动机视角关注高职高专教师师德理解和实践,了解教师的类型、职业形象和教学水平和教师职业水准。

2.1从教师职业情感和动机透视师德水平

该文设计了《高校教师工作动机调查问卷表》,随机发放教师问卷150份,通过调研,发现就教师的职业情感和职业动机水平分为两类:完成型教师、成就型教师。其中“完成型教师”是指将教师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以满足个体生存和集体认同为需求,并获得为他人工作的报酬。“成就型教师”是指通过努力获得自己的梦想,追求教师职业带给自己的满足和成就感。通过问卷,我们发现“完成型”老师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工作认知是教师工作是为了获得报酬、工作态度和情感是机械无动力完成、工作效能是满足工作现状,工作行为是付出别人要求的努力程度和靠激励来工作。成就型老师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工作认知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工作态度和情感是充满热情,追求,工作效能是追求教育活动的,工作行为是尽自己较大的努力同时对工作要求永不满足。

2.2从职业道德行为或者职业道德操作透视师德水平

高校把教师按照学科进行分类,有利于教师知识的储备和学科发展与建设,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具体体现在:(1)教学部门会偏重于从知识、教学角度来管理老师,使得老师打上学科标签,弱化教师“育人”的服务本质。(2)学科知识学习只是手段,通过传授学科知识,目的是使得学生了解学科的意义及学科对于科学发展、认识世界和改变生活的意义。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对学科教育关注的最核心的是知识的牢固程度和数量,对个体发展的意义关注度不高。另外,对于学科教育的认识,仅关注于对知识的传授,对学科教育本质认同度不高。对我们师德建设有以下启发:(1)目前高校关于教师学科划分的方式,即教师“教什么”和教师职业性质和本质即“我从事什么教育”是两种不同的职业价值认识、思想和行为方式。(2)学校要将对于教师所教科目的学科教学品质化的关注更多地向学生学习学科对自身发展、人生意义和社会进步上转移,关注教育对象获益上转移?

3关于加强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途径

3.1教师要回归到“教书育人”的本真

当前社会价值的多元、利益格局的调整,使得教育与市场之间、主导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之间存在着某种紧张状态,教师道德的建设也面临一定的困难。为此,教师的道德建设需要调整思路、转换视角:教师道德建设需要回归到人,回归到教师培养的规律,即:使教师在职场中、在追求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成为师德建设的积极主体,实现师德提升。

3.2通过职场磨练强化教师师德培养

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伦理道德的形成最根本的在于职场的锤炼,教师的每一种职业道德品质生长的土壤都在教育教学的生动、丰富而复杂的情境中。教师是通过每日每时的教学,通过每日每时与学生的交往来成就自己的师德的。因此,教师道德的建设不能脱离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不能脱离教师工作职场。教师要在工作中、在教育活动的职场中有意识地加深对教育专业伦理性的认识、反思自己的道德实践,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培养道德敏感性,并在道德实践中不断思考教育伦理问题,掌握处理教育伦理问题的策略。在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中,要重视开发教师的职业认知、情感和态度,重视教师创造热情的激发、审美意识体验、审美能力的生成以及教师自身生命成长的价值追求与生活体验的过程,要“把教师放在道德驾驶员的座位上,以便我们在当前迷恋于专业化的时候不至于迷失方向”。

3.3教师要自觉提升自我修养,坚定育人信念

加强师德建设要教师加强自我修养。教师是师德建设的主体,师德建设要充分尊重并发挥教师的自主性,使提高师德真正成为教师的一种自我成长需要。教师要通过长期的、尽可能丰富的阅读、反思、与学生的交往、参与公益活动以及服务性学习等来增进自己对教育、对孩子的认识,学会和学生打交道。

3.4学校组织文化和政策赋权,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围

加强教师道德建设还要求学校赋权。一般而言,促进教师成长的要素有三个:一定的专业化标准;教师的成就动机及对职业的信心;健康的、能保障教师奋发向上、同侪相互激励与欣赏的组织文化。国内外一些教师发展较好的学校也有一条基本的经验,即建立师生之间、教师同侪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积极的相互学习关系,使学校成为有良好精神氛围的学习共同体。为此,学校管理者要充分信任每一位教师,给教师一定的自主权,发挥教师教育创造的能力,使教师在自主、自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成就自己的师德。

3.5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

加强师德建设还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教师是生活在社会现实中的,师德建设需要良好的社会条件和环境。首先,要有切实的政策措施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特别要对坚守教育精神的教师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心诚意的支持。要进一步改革人事制度,健全和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其次,要以恰当的尺度评价教师。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对教育活动、对教师要求和期待过高,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对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教育的职业特性尊重不够,对教师的评价也不够合理,这一状况亟待改变。任何一个教师都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成长贯穿于教师整个职业生涯中,社会和教育管理者要从发展的角度给予教师适度宽容。

4结语

总之,师德是一个永恒的教育话题。只要有教育活动存在,就存在教师这种人类的职业角色,就有对教师德行的要求。社会还要从制度层次,从学校顶层设计和组织文化上进行扭转,营造“尊师重道”的社会氛围,创造“以生为本”的价值评判标准。

作者:顾小丽 单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教师师德论文:独立学院高校教师师德论文

一、高校教师师德现状与问题

机械的讨论是必要的,特别是随着媒体对高校教师师德缺失的披露,教授侵犯女学生、教授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等问题屡屡出现。而独立学院是具有特殊性质的机构,它不是公立院校,又非的民办高校,导致其下的教师团体归属感不如公立院校那么强,也不像民办高校教师那么弱。那么独立院校的高校教师道德又该如何建设呢?

二、独立学院高校教师师德法治化探索

高校教师师德包括自身品行、教学与科研。而独立学院的高校教师,教学任务重于科研任务。根据笔者所处的独立学院,笔者认为可从法治化角度通过以下三点来建设独立学院高校教师师德。

1.制订合理的师德评价标准

独立学院的高校教师团体一定程度上良莠不齐,但其身份首先是高校教师,不能降低其职业道德要求。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规范的、结合学院实际的师德评价标准。不管公立院校或者私立院校,其师德评价的目的都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独立学院亦不例外。笔者认为,独立学院高校教师师德的评价标准是的,其目的与出发点是一致的,即保障学生受教育权的实现。“红七条”针对的即是受教育权的被侵犯。受教育权是否实现可结合《宪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来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教师自身行为、教学行为、科研行为。因独立学院更注重教学,其教学行为在评价比例中可加重。

2.科学规范师德评价主体

根据调查显示,高校教师比较认同“学生评价”,“越低职称的教师越认同‘学生评价’,越高职称的教师越不认同‘学生评价’,教授认同‘学生评价’的比例远低于副教授”。笔者所处的独立院校教师群体组成包括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中低职称者占60%左右,故在师德评价方面宜以学生作为主体。而学院每学期都有学生网上评教工作,其主题针对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内容包括“教态大方”“遵纪守时,不随意调、停课”“备课充分、授课熟练”“大胆管理、控制课堂秩序“”内容清晰,符合大纲”“重点突出、难点讲透“”反映学科发展动态“”语言生动,注意调动课堂气氛“”联系实际,例证恰当“”因材施教,启发思维,师生互动“”教学手段运用效果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等13个指标,这13个考核指标亦包括了高校教师师德的基本组成,考核结果包括“优”“良”“中”“差”等,考核权重占0.05的有“教态大方、举止得体”“遵纪守时,不随意调、停课”“备课充分,授课熟练”“大胆管理,控制课堂秩序”“语言生动,注意调动课堂气氛”“教学手段运用效果好”,其余指标考核权重占0.1。鉴于部分学生评教的随意性,同时学生对教育理念以及课程理解有限的问题,故笔者认为评价主体应同时包括专家,这个专家体系包括教学督导以及教师同仁。只有专家和学生同时评教,才能带来实体的公正。

3.建立高校教师师德奖惩机制

惩罚是法律的功能之一,如果没有惩罚机制,则法律所做的约束性或义务性规定将无人遵守,因此,一套规则的制订,必然都有对违反该规则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如果没有刑法对违法行为进行定罪量刑,那其他基本法律的实施功能将会降低。从法治角度谈独立学院的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必然也离不开惩罚这个议题。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设定以后,对符合标准或超越标准的教师应该予以奖励,对特别突出者甚至可以进行宣传,列为师德标兵,以鼓励其他教师提高自身师德水平;对背离这个标准的教师应该予以惩罚,以对其他教师进行警戒。同时,在奖惩考核方面,从独立学院对教学重视层面而言,应把教学质量和个人行为道德作为主要标准,而容易量化的科研适合作为参考标准。

作者:陈华丽 单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教师师德论文:内外结合青年教师师德论文

一、青年教师师德现状

1.重实利,轻底线。

作为一个社会人有两个界限,一是底线,一是境界,底线比境界更重要。人可以没有境界,但不能没有底线。教师应该是引领社会风尚的群体,有不同于一般人群的要求。但是,高校青年教师中,有个别人突破了师德的底线,他们为了一些职称、评优、基金项目等实际利益,有的利用学术资源谋取非正当利益;有的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有的违背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制造学术泡沫。调查显示,8.2%的学生认为青年教师中存在诸如伪造数据、抄袭、剽窃等行为。突破底线严重破坏学术风气,影响教师队伍整体形象,成为高校师德滑坡的一个显著的表现。

2.重科研,轻教学。

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教师师德水平的一个体现。科研指标的效益是显性的,有多少论文、多少基金、多少成果就有多少名和利。而教学所产生的效益是隐性的。有些青年教师过分看重科研,参与科研项目的热情远高于参与教研项目,有的甚至把教学工作看成是一种负担。调查显示,6.5%的学生认为青年教师上课前准备不充分;7.3%的学生认为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迟到、早退、随意调课等现象。轻视教学已是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缺失的一个普遍现象,较大的受害者是学生。

3.重考评,轻交流。

诺丁汉大学的每个学生每周都有与一个教师半个小时的面对面交流;香港中文大学规定每位教授每周陪学生共进3次餐;牛津大学每位教授每周必须与3~4位学生展开个人谈话,或者是与学生交流。这些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但是,高校中有些青年教师不愿意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上多花时间,他们把教书育人工作仅仅看作应付学校考核所走的过场,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漠不关心。调查显示,6.8%的学生认为当遇到问题向青年教师寻求帮助时未能得到指导;10.1%的学生认为青年教师不了解、不关心学生。关爱学生是良好师德的一个基本要求,不与学生有效交流,师德就难以体现。

二、青年教师师德缺失的原因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青年教师个体角度出发,既有其个人素质、意识和心理等内在原因,也有社会风气、校园环境和制度设计等外部原因。

1.青年教师师德缺失的内在原因。

(1)缺乏工作经验,对师德重要性认识不够。

大部分青年教师刚毕业就被推上了讲台,缺乏工作经验,心理素质尚不过硬,对教师职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青年教师对师德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道德修养无关紧要。因而,他们用专业知识代替人才培养的全部内容,忽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和提高。

(2)生活压力较大,对师德培养投入有限。

对于青年教师而言,面临事业发展的困惑,在职称晋级、评奖评优等环节上,压力巨大。与此同时,还面临着恋爱、婚姻、生育子女、照顾老人等问题。工作上的压力和生活中的困难,都占据着青年教师大量的时间,致使青年教师主动投入师德养成的精力不足。

(3)基本需求缺失,对师德追求动力不足。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们只有在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能向高一层次的需求发展。师德作为道德的一种,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是较高层次的需求。因此,要实现教师师德养成,就必须满足他们生理、安全、社交、尊重等方面的需求。但现实生活中,青年教师往往处在高校最底层,在论资排辈风气犹存的环境中,诉求不被重视,个人不被尊重。这些低级别的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导致青年教师对师德这一高层次需求的追求缺乏热情和动力。

2.青年教师师德缺失的外部原因。

(1)社会整体风气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利益较大化的思想越来越为社会所接受。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加上经济条件相对拮据,易于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另外,社会整体道德的下滑,也对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2)高校制度设计不科学。

长期以来,高校的各种制度存在过分追求量化的趋势,以数量和科研经费的多少而不是以学术研究的质量和教学质量衡量教师的成就。制度的导向作用不可忽视,在这种情况下,青年教师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得不对照各种指标,竭尽所能地去完成各项量化任务,甚至去造假。

(3)师德建设体系不完善。

首先,师德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一些高校的师德评价仍然停留在书面和形式上,未真正落到实处。其次,约束和激励机制不健全,教师的分配、考核及晋级未与师德建设相挂钩,不能做到奖惩分明。,一些高校采用说教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灌输,忽视教师的主体性,使青年教师逐渐对师德教育持排斥态度。

三、内外结合的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思路

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不能一蹴而就,既需要从教师个体入手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导,又要从外部环境、制度入手,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只有内外结合,才能取得师德建设的实效。

1.注重内部需求,引导青年教师主动加强师德修养。

(1)引导青年教师主动学习,加强师德修养。

首先,学校要引导青年教师努力学习有关师德的理论,使自己的师德修养方向正确、动力充足。其次,学校要引导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中进行师德修养的锻炼,逐渐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要引导青年教师正确对待自己在教育实践中出现的不当言论和行为,学会反省和改正,时时处处以高尚的师德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如一地坚持原则、规范言行、保持操守。

(2)关爱青年教师,解决师德追求的后顾之忧。

首先,高校在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工作中,应充分认识到青年教师生活上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并及时、真诚地给予帮助。其次,要关注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为他们提供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增强其归属感,从而使他们更快地适应和成长,树立起主人翁责任感,充分体验作为一名教师的光荣。提高待遇,尊重和关心青年教师,可以使他们安心教育教学工作,自觉追求高尚师德。

(3)加强心理辅导,夯实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基础。

学校应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帮助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让教师正确认识心理问题,让压抑得到有效排遣。学校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测验,帮助他们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促进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同时,引导教师积极配合,运用心理防御机制缓解压力,适时放松紧张情绪。教师的人格、心理健康水平比他的专业水平更重要,只有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作基础,养成高尚师德才能成为现实。

2.注重外部环境,完善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体系。

(1)营造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

高校要营造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用先进的人物和事迹来展现教师的理想情操、高尚师德和人格魅力,努力构筑起追求真善美、抑制假恶丑的良好舆论环境,让青年教师潜移默化地得到感化和启发,在比学赶超中提升师德水平。

(2)树立校内制度的合理导向。

首先,要完善职称评定制度,将教师师德作为一项硬指标,列入职称评定体系中,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其次要完善教师考核体系,注重年度考核向聘期考核的转变,注重强调数量向强调质量的转变,使教师的能力与业绩得到公正的评价。,要建立学术惩戒制度,对触碰底线的教师应坚决果断处理,维护学术的纯洁和大学的声誉。

(3)健全师德建设体系。

首先,要健全师德评价体系。建立合理可操作的评价制度,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进行客观、公正评价。要注重评价结果的使用,把师德表现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挂钩。其次,要注重师德监督体系的反馈环节。将师德监督结果及时反馈给青年教师,引导他们对自身师德表现进行自我诊断,不断提高。,要完善师德激励机制。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对于践行师德规范者,可以从职务升迁、职称评审、生活待遇等方面给予破格待遇或奖励,使其有成就感、荣誉感而增加继续前进的动力。

作者:王傲珩 王家红 单位:中国药科大学校长办公室 北京中医药大学人事处

教师师德论文:师生关系准则下高校教师师德论文

一、师生关系准则是高校教师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何谓关系?关系就是一种关联性,它将此种事物与彼种事物相互连接、沟通,或者说,它是事物之间联系的纽带、桥梁,也是不同领域之间或者个体之间产生某种行为的动因之一。社会之大,关系也无处不在、多种多样、复杂多变。就师生关系而言,它属于一种人际关系。在人类社会中,人际关系是各种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社会实践而产生的交往。从古至今,人际关系都是必需而且必然的,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开放的时代,人际关系更是人类自身生存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个社会个体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形式和需求,因此,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巨大。通常,就中国社会的现实而言,在纷繁芜杂的人际关系中,被大家公认的、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人际关系之一就是师生关系。何谓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的交往中所建立的一种人际关系。高校师生关系就是高校教师与大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的交往中所建立的一种人际关系,它与其他类型的师生关系有着一定的共通性,又有着自己独具特性的不同点,是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师生关系是每一位高校教师都要面对的、几乎天天都要思考和处理的重要关系,它对大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有时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甚至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使师生关系释放出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正能量,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高校教师师德的表现。这也就是说,科学合理的师生关系准则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12月23日,为了提高高校教师师德水平,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研究制定并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高校教师师德的内容作了具体而翔实的规定。这是截止到目前对高校教师师德所提要求最详细、级别较高和近期的版本。无疑,这也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在职业道德上的从业标准,是必须时刻挂怀、严格恪守的。这一规范对高校教师师德提出了六条基本要求,其中第三条是“教书育人”。古人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高校教师要完成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要求和基本任务,就必须要有学生的积极配合,因为教书育人的任务不是仅仅凭借高校教师这样一个单方主体就能够完成的。事实上,这种配合也只有在师生双方的互动中才能得以实现,而这种互动所凭借和依靠的就是高校教师与大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的交往中所建立的一种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即师生关系。失去了师生关系这一桥梁,或者说这一重要纽带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那么,高校教师如何“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以至带动学生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奋力前进呢?师生关系,一个如此重要的力量支点,在高校教师师德的内容范畴里应当也必须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其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已经对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了规定性的要求,这一规范在第二条“敬业爱生”方面要求高校教师“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这实际就是从职业道德规范的高度要求高校教师与大学生建立“良师益友”型师生关系。很显然,从官方和民间两方面的角度看,师生关系已经被纳入到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中。

二、高校师生关系发展的现状

既然师生关系无论从官方还是民间看都处于道德高地所要规范的范畴,而且,《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颁布也已有将近3年的时间了,那么,我们高校教师在师生关系方面的现实状况是什么样的呢?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潜心治学、教书育人,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单就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而言,在师生关系方面的表现也是总体向好,师爱生、生敬师,师生之间的交往处于合理规范的层面,师生关系正常。但是,总体向好并不代表没有任何问题。实际上,就有关媒体曝光的一些典型案例来看,在师生关系方面,少数高校教师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识淡薄,甚至对学生言行失范、道德败坏等,特别是近期极少数高校教师表现出的失德、败德行为,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要想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高校以及高校教师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距离真正互相尊重、互敬互爱、和谐美好的良师益友型师生关系的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从高校教师师德修养的角度分析,目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如下问题:

1.个别高校教师个人素质低下

处理好师生关系的意识和愿望淡薄,掌控和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偏弱,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师生冲突的情况出现。比如,中原省份某高校,在组织评选奖学金时,某班级有个别学生对评选结果不满,写了检举信投放到校领导接待学生信访的公开信箱,学校将问题反馈给负责该班奖学金评选工作的班主任王某。正常情况下,王某应当就反映的问题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认真调查,视调查结果要么立即整改,要么尽力解释,尽量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谁知王某接到信息反馈后勃然大怒,立即冲到教室里大吼,“你们尽管去告吧”,甚至还骂学生提意见是“狗咬狗”,结果造成了学生更大地反弹,不但问题没有解决,还造成该校在当年的全省行风评议中排名倒数及时的重大负面影响。这样的事件就是典型的师生关系方面的高校教师师德失范案例。虽然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但对该班级的学生留下了心理阴影,造成的恶劣影响。

2.个别高校教师思想观念庸俗

在师生关系方面一意讨好学生,不讲原则,与学生称兄道弟、勾肩搭背、互相吃请,甚至相互请托办事,把本来纯洁、和谐的师生关系搞得乌烟瘴气,走向了庸俗化。这样的案例在一些地方高校,尤其是一些独立学院,几乎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3.个别高校教师利用自己的学术地位、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在为自己的学生谋取不正当利益时大肆收受贿赂

有的甚至不顾廉耻接受或者索要学生的性贿赂,对学生进行性骚扰,扰乱了正常的师生关系。时下网络上正在热炒的厦门大学原博士生导师吴某某猥亵诱奸和性骚扰女学生的事件就是很典型的一起高校教师在师生关系层面上利用自己的学术地位严重违反高校教师职业操守的败德行为,它严重违背了一名高校教师所应有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操守,极大地败坏了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和职业声誉,并且给涉事的女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损害,对她们的未来发展投下了巨大的阴影,同时也产生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就在这一事件尚未平息之时,又传出四川美院副教授王某某强吻女生事件,这一连串的师德事件不能不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4.个别高校教师自恃清高

不愿或者不屑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自控能力差,对学生没有爱心和耐心,最终也因为这些自身无法克服的因素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紧张,甚至酿成了师生关系事件。这样的情形看似高校教师个人性格导致,实则是另一种形式的师德失范,应当同样引起高度重视。比如河南科技大学某老师的文章《“Y门事件”对当今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启示———基于一个恶性师生关系事件的分析》就描述了一个这方面的典型案例。当然,还有很多师生关系方面高校教师师德不修和失范的情形和表现。比如,在学生考试、推优、保研、奖学金评定等活动中,个别高校教师徇私舞弊,索要或收受学生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等财物。这其实就是个别高校教师利用手中不均衡的教育资源进行的另一种形式的教育权力“寻租”。这些现象也表明这种师德失范行为在一定时期大有泛滥之势。对此,教育部高度重视,于2014年9月30日下发了教师〔2014〕10号文件《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为高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划定了八根不能碰触的高压线,为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三、高校教师处理师生关系应当坚持的基本准则

2014年9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与师生座谈时指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并进而提出好老师的四“有”标准,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实际上,为师之道,首在师德,总书记也把师德放在了及时位,而仁爱之心正是总书记对于教师在师生关系方面提出的具体师德要求,也是我们高校教师建立师生关系的总原则。具体来说,要建立良师益友型师生关系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准则:

(一)高校教师要愿意并乐于同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如果你的“本性”孤僻、沉默寡言,更多地愿意独处或与少数朋友交往,如果和人多的集体交往你头痛,如果你感到工作时独自一人或两个朋友一起比和一大批人在一起好,那就不要选择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这实际上就是在强调以师生关系为基础和核心的教师人际关系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会逐渐走向成熟,同时,他们也还在性格上继续延展着中学以来的叛逆性,因此,从客观上讲,这个时期的他们恰恰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思想引领,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度过大学———这个人生道路上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务必从师德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必须严格修炼,务必学会并且牢牢地掌握一些基本的素质和技能,甘于做大学生的良师益友,甘于做几乎所有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才能和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才能关怀和引领他们走向健康发展,走向积极向上,走向真理光明。所以,作为高校教师,既然选择了这份光荣的职业,就必须首先在职业道德层面上严格要求自己,要愿意并且乐于同广大学生做大范围地“群体性交往”,真诚地和他们建立广泛的良师益友型师生关系,不如此就不足以承担高校的教育教学任务。

(二)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要以仁爱之心为总原则

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他们在生理年龄上大多已届成人,虽然有个别学生心理年龄偏小,但总体来看,他们趋于成熟。这个阶段,他们遇事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有较强烈的独立倾向,面对重要事情或者事件有自己个性的选择,哪怕不被采纳或者被认为是错误的,他们也有一份性格叛逆基础上的坚持。那么,对于大学生的这种阶段性的特殊性,作为高校教师,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层面考虑,我们的原则是什么呢?说得好,“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所以,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教师的总原则就是以仁爱之心来建立良师益友型高校师生关系。中国心理学会原理事长林崇德先生说过,教书育人的实践,就是爱的教育,爱的教育集中体现在“师爱”上。提倡师爱,首先要强调高校教师师爱的特殊性。同样是师爱,对成年期的学生所涉及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与基础教育有很大的差异。这恰是针对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成长的特殊性而言。苏霍敏林斯基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因此,不用解释,“仁爱”就是总原则,对待大学生,只有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三)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应以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根本出发点

高校教师所做的一切,包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都是在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这是根本出发点。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这是高校教师承担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不容推卸。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高校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因此,在高校教师的手中能否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各种有用人才,这才是衡量高校教师师德的最根本标志。或者说,高校教师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根本出发点就是一切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这也是高校教师为实现中国梦做贡献的总方向、总目标。

(四)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应坚持师生平等的基本准则

高校师生关系之所以重要且复杂,就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正处在一个复杂多变的年龄段,他们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不断地需要被了解、被承认、被尊重。因此,不论师生关系如何建立,基本的一点是,师生关系的双方应当是相互平等的独立主体,学生的独立个性必须得到尊重。不仅如此,高校教师还应当学会足够的包容,除了要关爱学生的成长,要认知学生的诉求,要理解学生的心理,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还要能够宽容学生的叛逆。当然,高校教师也要以身作则地引领大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合作,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五)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应秉持民主法制的基本理念

民主法制是历史趋势和时代潮流,它荡涤着社会发展进程的每个时期、每个角落。当今的时代,是开放的时代,大到国际关系,小到老百姓的一粒纽扣,都可以在互联网上一览无遗。在这样的环境下,民主法制自然成为时代主题。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站在高校教师的角度,必须在包容学生思想行为差异性的前提下,秉持民主法制的基本理念,把师生关系的道德维度建立在民主和法制的大厦之上,并且通过高校教师的言传身教把这种理念实实在在地传播到广大学生的心坎里,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地引领大学生在民主、法治的轨道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才智。

四、结语

总之,师生关系是高校教师师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客观上,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实现梦想的必要支点,又是高校教师为国家培养人才、实现个人抱负的必经桥梁。因此,高校教师应当遵循以上基本准则,努力建立良好的良师益友型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甘为铺路石子,奉献自己的一切。

作者:张鸿韬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教师师德论文:高校教师师德师风论文

一、师德的内涵

1.教师要通过教育活动进行教书育人。

高校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特别是工科类的教师,更是要将做事精细的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发扬出来,传输到大学生的脑海里。教师要淡化“长尊”意识,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适时点化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师要积极探索学科领域的前沿。

高校教师要带着适度的怀疑批判精神,突破僵化的知识体系,探索新知识、新技艺。教师在科研过程中,应根据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将他们带入科技探索的殿堂,以培育其基础科研能力。

3.教师要加强社会服务意识。

高校教师要走出校园,走上社会,为社会服务。教师的教育成果还体现在学生对社会的服务与贡献上,因此,教师培养的大学生要具有产研结合能力,要能够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

二、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师道德风尚是伦理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师德师风建设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从总体上说,广大高校教师仍能坚守道德底线,用自己的行动诠释教师的意义,推动着良好师德师风的发展。但客观来看,我国师德师风建设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一)教学热情淡化

部分致力于献身教育科研事业的青年,迫于生活的压力,选择了高压高薪行业;部分教师忽视“身正为范,教书育人”的职业底线,无法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例如:忽视教育教学的连贯性,上班只做分内事,下班就消失;上课“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无法在教育方式上突破创新;恪守“师道尊严”,与学生保持距离,不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等等。

(二)科研动力退化

部分高校执行的教师评价制度过于简单化、标准化,且过于注重科研。科研任务已经成了高校教师的“家庭作业”,部分教师为了顺利完成科研任务,剽窃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科研课题申请、职称评定等盘根错节的评价制度,打击了部分教师科研创新的积极性,抑制了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使高校教师的职业信念产生了动摇。

(三)服务意识错位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高校教师的趋利性越来越明显。科研课题的优劣不再以学术质量论高低,而是以科研经费的多少为评价标准。研究成果成为了课题的附属产品,课题研究充满了营利性思维,这影响了学生对教育科研的正确理解,对学生形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

三、师德师风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全球化和网络化

全球化和网络化为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平台,高校教师大都通过网络搜索科技信息,交流专业知识,表达学术见解。但是,这也造成部分高校教师运用自己在本专业领域的人脉资源,“汉化”国外成熟的科技成果,换取“名利双收”的短期效益。

(二)教育体制改革的阵痛

我国教育体制在不断改革:从以师范教育为基础到多元化教师培育,从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从大学生学费公费到自筹,再到师范生免费政策的宏观调整……这一系列变化使得高校教师增强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法制观念。但是也有一些教师受西方思想的影响,道德观念逐渐模糊;矫枉过正的回归传统的教育理念,又固化了部分教师的思想。

(三)知识产权制度有待完善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本土化到国际化的艰辛过程,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相对淡薄的知识产权意识导致部分高校教师引用无度,甚至直接剽窃他人成果。高校教师道德品质的堕落,导致了师德师风建设的“倒车”现象。

(四)师德师风建设体系不健全

高校教师考核制度单一,过分强调教师的发展。高校教师的年终评价内容一般包括学生评教、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同行评价等项目。由于评价项目由学生、教师等个体来完成,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导致部分教师为了好评而改变策略,讨好学生。科研经费报销制度过于繁琐,高校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大减,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师德师风的平衡发展。

四、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措施

(一)强化师德师风的理念教育

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师德培训,帮助高校教师改善政治思想、职业理想和道德、法制观念等。要对新入职的高校教师进行师德师风建设培训,增强其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要建立指导教师责任制度,引导新入职教师适应高校教师生活,帮助其梳理职业规划和科研学术思路,做到同事之间的“教学相长”。

(二)教育事业回归公益化

我国教育经费投入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我们应继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加大教育投入,逐步铲除附着在高等教育上的商业土壤,为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提供良好的环境。教育回归公益化,有利于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三)师德师风体系法制化

应逐步健全我国教育法律法规,进行制度化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法律依据,为高校教师创造宽松的教学科研环境。还应通过多方位、立体化的淘汰制度,让高校教师自觉遵守师德师风底线,预防教师腐败堕落,促进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

(四)教师评价体系人性化

在逐步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指标的同时应做到因人而异,弹性调整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杜绝一刀切的硬性红线制度,为高校教师科研提供宽松的环境,以此来调动高校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引导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

作者:李荣彪 李淑敏 单位:三亚学院

教师师德论文:私立幼儿园教师师德师风论文

一、私立幼儿园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

私立幼儿园多数聘用非学前教育或教育专业的工作者从事幼儿教育。大部分教师没有敬业精神,专业素养不高,不注重为人师表,对幼儿缺乏耐心和细心。个别教师个人素养不高,工作时带有情绪,使幼儿园出现虐童、侮辱幼儿等行为;有部分教师为了达到自己目的出现了收礼等现象。

二、私立幼儿园师德师风问题的成因分析

1.私立幼儿园招聘门槛不高,多数聘用非本专业教师

及时,现阶段,私立幼儿园招聘教师的主要来源有三方面:(1)私立幼儿园向社会招聘时,多数招聘下岗人员,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和少数大专毕业生。(2)部分教师是公办幼儿园或当地中小学退休的老教师。(3)还有一部分为办园者或合伙人,投资者的家人、亲戚、朋友等。第二,私立幼儿园多数聘用非本专业教师,教师本身素质不高。由于私立幼儿园的招聘门槛低,以盈利为目的。幼儿教师工资普遍不高,各方面社会保障不完善,很难转档落户,这样一些专业教师在择业时很少选择私立幼儿园。而私立幼儿园在中国幼儿园占大部分,教师需求量大,面对社会招聘只能招聘非专业的教师,这就导致私立幼儿园的师德师风降低,从而影响幼儿园的教育水平,也是近年来私立幼儿园频频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2.私立幼儿园薪资低

由于私立幼儿园投资主体单一,办园经费不高,经费的主要来源除了投资者的资金外,多数依靠幼儿的保教费用。政府给予的经济扶持又很少,使私立幼儿园的经费紧张,不得不缩减聘用教师的费用。多数私立幼儿园的教师工资低,其工资不以教师执教年龄的增长和教师的表现而有所增加,甚至有的教师工资从未增长过。部分私立幼儿园社会保障制度没有真正落实,私立幼儿园教师没有社会保障,教师对工作热情不高产生职业倦怠。由于收礼导致教师对幼儿的不公平对待,使幼儿接受不良的教导与影响。

3.私立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不高

社会对私立幼儿园重视不足,导致私立幼儿园幼儿教师在教育事业中地位低,一些人认为教导幼儿不需要很高的文化知识、道德修养、专业知识,任何一个有些文化的人都可以担任,这也成了私立幼儿园教育落后的原因。现阶段国家提高了对幼儿园教育的重视,加大对学前教育人员的专业培养,但目前中国处于调整期,各项政策未完善,导致部分私立幼儿园依旧保持原有的教育方式,聘用教师条件低,使非专业的教师仍保持自己对幼儿教师的认识,教师自身没有感觉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与使命感,导致其职业倦怠,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师的个人素养,影响教师的师德师风。不良的师德师风很难赢得家长的认可,导致家长对教师的偏见,从而导致私立幼儿园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降低,很难聘用教师,留住人才。

4.私立幼儿园管理不严,管理体系不健全

私立幼儿园管理者多数为幼儿园的投资者人、合伙人,创办人。这些人中很少有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也很少有私立幼儿园聘用专业的幼儿园管理者,而这些非专业人员对幼儿教师的认识不足,导致幼儿园的管理体系不健全,没有完善的园规,没有好的领导者引领教师,对教师的工作没有及时监督,对教师的奖惩不明确、不及时,对教师的管理不完善。私立幼儿园的教师很难转档落户、评定职称,出去学习培训,这些问题直接导致部分教师丧失工作热情,影响了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5.国家对私立幼儿园监管力度不强

目前,大部分地方行政部门未能设立专门的幼儿园管理机构,聘用专职的幼教管理人员,私立幼儿园基本上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盲区。这样容易造成相关部门管理不到位,管理不及时。各部门分工不明确,互相监管力度低,导致有的部门只负责收费发证,缺乏过程监督,致使一些无办学资质者乘虚而入。

三、私立幼儿园师德师风的改进策略

1.提高私立幼儿园教师准入园门槛,招收专业人员

及时,私立幼儿园不应和过去一样要求聘用教师,要统一进行面试考核,要求应聘者必须持有教师资格证,要求教师自身素养要高,做好为人师表的榜样。私立幼儿园应改变以往聘用教师的来源,要从专业学校毕业的学前教育人员中聘用品德良好的教师,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教师师德师风的问题。第二,招收专业学前教育工作者承担幼儿的教育工作。在私立幼儿园提高招收标准,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的同时,应大量聘用专业教师承担幼儿的教育工作。因为专业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经过专业的学习,能更好地教育幼儿,从身体、心理、智力等多方面教育幼儿。经过专业的培训,教师的专业素养高,有良好的师德师风,这样可以改善和提高幼儿园的整体文化素养及教师的师德师风。

2.提高私立幼儿园教师薪资

私立幼儿园教师工资、社会福利待遇不高。很难招聘有资质的教师,所以私立幼儿园应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聘用专业的学前教育教师。对教师给予奖励,这样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加强教师的责任感,降低教师的流动性。

3.提升私立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

私立幼儿园多数不能接收教师档案,使一些教师不能在当地安家落户,从而使教师的流动性高。私立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很低,私立幼儿教师很少有机会出去学习,给予幼儿教师更多的培训机会,提高福利待遇,使教师可以接档落户,从而使专业教师愿意到私立幼儿园工作,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4.健全幼儿园的管理体系

私立幼儿园投资者应聘用专业的管理人才,对幼儿园进行整体改革,设定有利于幼儿园发展的园规,加大管理力度,赏罚分明,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

5.国家加强对私立幼儿园监管力度与扶持政策

国家应加大对私立幼儿园的扶持力度,给予私立幼儿园一定的资金、制定相关政策,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及时对条件恶劣的幼儿园进行取缔,扶持的私立幼儿园,给予的私立幼儿园评优的资格,在私立幼儿园中评出典型示范等。

作者:高雪 单位:绥化学院教育学院

教师师德论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论文

一、青年教师师德问题表现

(一)缺乏职业认同感

受市场经济以及功利化价值取向的影响,部分青年教师对于个人得失看得太重,工作热情不高,爱岗敬业的精神不够,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不少刚入职三四年的青年教师产生厌岗怠业的现象。这种情绪会影响着他们对工作的投入,不能够钻研本身业务,不安心于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工作懈怠。不少年轻老师因为待遇低跳槽到收入高的行业,即使不跳槽也搞起了副业——做生意、炒股票、到外校做兼课教师。长此以往,将会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会在学生中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重科研、轻教学,责任感淡化

科研、教学对于教师来说密不可分,但是许多青年老师不明白两者之间的关系,科研的最终成果应该落脚到教学中去,科研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也正是教师做科研和科研院所专职科研人员的区别所在。对于学校来说,教学是学校的中心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主要工作。但是,受收入分配、职称晋升、各种评奖的影响,很多青年老师把更多的经历投入到科研中去,一门心思搞科研,,为职称晋升积累资料,认为这样做短平快,而不愿意把精力更多地花费在钻研教学方法上。很多老师多年来沿用老的教案,考试之前突击给学生划重点,这种教学态度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体现出了这部分老师责任心淡化。

(三)育人责任心缺失

一些青年教师没有从主观认识到教书育人的重要性,以一种应付的心态去工作,没有把更多精力投身到教育教学中。有的教师不认真备课,不深入钻研专业理论的前沿知识,教学方法缺少创新,授课照本宣科,学生的厌学情绪与日俱增;不认真指导学生实践实训,对学生的一些专业活动也很少过问,充当“甩手掌柜”的角色。这些对教育教学不负责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与发展。

(四)言行不一致,人格修养缺乏

对于高职学院的学生来说,实践锻炼的环节多于本科院校,所以他们和老师相处的时间较长,受老师的影响大。由于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年龄差距不大,学生也乐于与其交往,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部分青年老师常会出现言行不一的情况,课堂上给学生讲遵守公共秩序、传统美德,在日常与学生的相处中表现的却是不守公共秩序、不爱护公共财物,不能与他人团结协作,有的更是在考试中出现向学生索要礼物泄露考试题目的情况。他们的这些表现玷污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也不利于对学生健康品格的培养。

(五)集体观念淡薄,协作精神缺乏

教育工作是一项集体劳动,无论办学还是培养学生,不是仅凭哪一个教师单干就能实现的,而必须是大家共同努力,通力协作。但是年青教师受到了市场经济竞争观念的影响,他们面临着个人的利益充满矛盾和竞争的情况,这造成在年轻教师之间缺少协作,有的会出现恶意竞争甚至是不正当竞争的负面现象。如果教师之间缺乏积极沟通、交流和合作,就会使他们之间的教学活动处于孤立的状态,会使学生的知识缺少连贯性。

二、师德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自身角色认识不到位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部分高职院校的青年老师只是把教师这份工作当作了一份谋生的手段,而没有树立从事这份工作的职业追求。同时,由于高职教育近年快速的发展,学生规模的迅速增加,很多新入职的青年老师不仅课时量非常多,而且还要兼职做辅导员,从事学生的日常管理。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年轻老师常缺少必要的心理准备,原本认为大学老师非常轻松的印象在现实中却不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老师缺少相应的心里调整,得过且过,时间一长对从事的职业产生了疲倦的心理,造成了年轻老师对自己从事职业的认同感差,对青年的教师的师德培养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外部环境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们过多强调的是利润效益原则、竞争原则、优胜劣汰准则,在事情的评判上多是以成败论英雄,而对于道德却很少提及。青年教师大多来自非师范院校,教师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同时缺少教学实践锻炼。由于刚出校门便担当起育人的重任,不少教师的思想道德不可避免地保留着学生时代的浪漫色彩,理想和现实间容易出现偏离,产生失落感。同时,年轻教师与老教师相比,在职称、科研、待遇等方面都处于较低的层次,同时他们在实际的生活中要面对着解决住房、赡养父母、教育子女的现实等问题,使他们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老师对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标准降低了、追求淡化了,很容易被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侵蚀。

(三)思想教育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有人说过现在的高校是没有围墙的大学,社会上的各种思想言论也在影响着教师,给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困难。同时,高职院校与普通学校相比,底子薄,还要面临着招生和改善办学条件的现实,各种各样新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已经让领导忙于应付,对新入职的年轻教师的思想教育也就自然放松了。即使是在岗前培训和平时的业务学习中进行了思想教育,但教育的力度和针对性也不强,缺少生动的教材,效果不明显,政治学习只是走过场,因此不能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氛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师德失范现象的蔓延。

(四)考核与激励机制不健全

由于种种原因,虽然不少人认识到教师的师德出现了问题,但对于师德如何考核或是如何进行评价却很少被提及。目前我们对老师常用的考核办法就是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笼统的评价,虽然其中的德涵盖了教师的师德,但是如何衡量,如何用具体的量化指标对师德进行评价,目前却基本还是空白。没有具体可行的考核办法去谈师德,对于老师来说就没有约束力,客观上也无法调动他们加强自身修养的积极性。

三、改进的办法及措施

(一)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我们要加强对年轻老师的师德教育,让他们理解职业教育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作用,增强他们的职业自豪感。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减少年轻老师的其他工作,让他们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中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学生的喜爱和尊重,增强自身的成就感,让他们自觉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

(二)做好青年教师的职业规划

学校的发展依赖于教师的发展,学校应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将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度化、长期化、规范化。通过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等形式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通过制度的建立,为青年教师个人学历的提高提供保障,让青年教师对自己以后的发展方面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将青年教师个人发展与学校的发展联系在一起,避免产生职业倦怠的情况。

(三)探索建立师德考核激励机制

师德考核机制的建立对师德建设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要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探索建立师德评价体系,将对教师的师德的考核具体化,要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改变过去仅仅通过年终写总结的形式进行师德考核。要注重对师德考核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为了让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考核工作客观、公正,充分发挥考评工作的积极导向作用,要在工作中探索建立师德的考评监督机制,发挥好监督的作用。良好的激励与监督机制也是促进良好师德形成的重要手段。激励制度就是要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它能以直观的形式感染和激发青年教师。在师德考核结果出来以后,要运用到教师的进修推荐、评优评先、职称晋升上去,对师德有问题的老师要采取“一票否决”,真正发挥师德评价指标的导向作用。

(四)健全保障机制

学校的成就在学生,发展在教师。一所学校竞争力的核心是教师队伍,长远看是年轻教师的发展。作为高职院校来讲,更应该把关注青年教师的发展放在首位,应该在制度上为青年教师的进修、攻读学位提供便利,为其工作和生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让年青教师看到自己的发展的希望,对自己的学校,对从事的高职教育产生归属感。选择教师这份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在很多方面还处在艰苦奋斗时期,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青年教师具有奉献精神,通过自身的良好的道德修养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不断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作者:刘欣欣 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教师师德论文:关于小学音乐的教师师德论文

一、音乐教学的基石——教师的责任心

教师的教育责任心,不仅体现在自身的教育业绩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教师对于音乐教学事业、看待学校教育、以及对待学生的工作态度上。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的职责不是简单的局限在对一些具有音乐天赋的学生进行培养使其成为音乐家,而是让更多的小学生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更多的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并最终热爱音乐,通过音乐教学的美的品味使学生的灵魂变得更加高尚、纯净。音乐中的力度变化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的力度,我特意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小小音乐会,师生齐心合力共同演奏出一曲美妙的乐曲——《铃儿响叮当》。首先,让学生们手握一串钥匙晃动,随着人数的逐渐增多模仿由远及近的铃声;然后,教师用电子琴弹奏音乐,一部分学生用低音打舌(XO|XO|XO|XO|),另一部分学生用高音打舌(OX|OX|OX|OX|)作为节奏。通过这次小小音乐会,学生们学到了音乐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相互协作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在这种互动式的音乐教育中,教师用心和音乐与学生沟通,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音乐中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激发了学生喜爱音乐的天性。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由于乐理知识的枯燥无味,再加上小学生天性好动的年龄特点,使得乐理知识的教学成为大部分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罪魁祸首”。虽然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淡化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但在音乐中,音乐的高低、长短、强弱都是体现音乐美感的要素,因此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对这些理性知识进行综合的学习,成为音乐教学的一大难题。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是人类心灵美的建筑师。因此,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挖掘学生对音乐的创造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发展。

二、音乐教学的着力点——教师的自尊心

教师的尊严就是要求教师要对自己自尊、自爱、自信,要为人师表,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良的思想品质,以此去影响学生,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言谈举止都要成为学生的表率。自尊需要教师用自己的实力和人格魅力来支撑,为人师表首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教师是阳光下最美的职业,音乐教师又是美的使者,因此音乐教师更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刻苦钻研、严谨治学,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教书的同时还要教学生怎样做人。“师者,人之模范也。”一位教师,一位受人尊敬的教师,他(她)的学生也一定不会差。教师的身教更为重要,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教师维护自己的尊严,学生就能举一反三,在平时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处处礼貌待人,自尊自信。因此,我平时一直坚持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完善个人魅力。我认为个人魅力的提高首先需要渊博的知识作为其承载者,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惟有教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书。只教学生读书,而自己少读书或不读书,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因此,在读书方面,也得要求‘教师下水’。”其次,教师需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从事小学音乐教学的教师,不仅需要守得住自己一个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情怀;还应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保持一颗平和的心,给学生传授的音乐,促使学生在音乐的天地中培养的品德。

三、音乐教学的契合点——教师的爱心

爱心是音乐教师师德修养的集中体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一个好老师而言,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更重要的是公平对待所有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只有关心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师生之间有了感情,学生才会接受教师的教育。记得一次上课铃响了,同学们都很快回到了教室,只有一名平时比较调皮的男生XX还没回来。我当时想:他一定还在操场上玩,所以才会迟到。正想着,这名男生就风风火火的冲了进来,我脸一沉,说“下课等着我。”下了课,我把他叫住,没等他开口解释就批评了他,突然我看见他眼里的眼泪在打转,他撅着嘴委屈地说:“老师您错了,我没出去玩,我是下课先问老师问题,后来又帮老师抱作业才晚的,”真的吗?平时他可是淘气的孩子呀!我半信半疑地没再批评他,后来经过核实,确实如他所说,我错怪了他,于是我决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他道歉去弥补孩子受伤的心灵。我上课时向全班同学说明了这件事情,并向他赔礼道歉,还对他的行为作出了表扬。同学们看到老师向学生赔礼道歉,目光由惊讶转为真诚,并一起为我鼓掌。这次事以后,孩子们更愿意做我的朋友了。我认为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要坚持师生平等的信念。有些教师盲目地认为自己是对的,对于学生的解释则当做是一种借口,总以师尊居,高高在上。这种行为往往会导致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张,学生不愿听从教师的教导。一名的教师应该是要先耐心听学生解释,再努力去求证,再做出判断的。如果做错了判断,就应该敢于承认错误。教师要学会“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师爱的较高境界应该是在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平等对待的基础上,建立起深厚的友谊。爱学生,就不要“伤害”他们,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有一次,在进行欣赏曲《青蛙音乐会》的教学中,有些学生不时的在下面学青蛙叫。开始我觉得他们是在扰乱课堂纪律,本想制止他们,可突然又觉得他们学青蛙叫也许不只是觉得好玩,他们应该是体会到了乐曲中所表达的含义,于是我想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听曲子想到了青蛙叫,我何不趁这个机会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中来。于是我对学生说:“这么优美的音乐仿佛让我们看到了美丽的池塘边可爱的青蛙正在鼓着嘴巴歌唱,我看到有些同学已经按捺不住想和青蛙们一起歌唱了,那我们就一起加入到青蛙家族的合唱队中来吧。”然后我引导学生进行模仿:男同学用浑厚的声音模仿老青蛙,女同学用清脆的声音模仿小青蛙。有同学竟然提出她的小梳子可以模仿远处的青蛙,于是,全班同学随着音乐的轻重缓急都创造性的参与到音乐中来了。这个案例,不仅遵循了“鼓励音乐创造”和“重视音乐实践”的教学理念,同时也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欣赏了音乐,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人们常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孩子的心灵是最无拘无束的,教师每一个细小的关怀,点点滴滴的爱护,必将帮助学生打开一个无边界的世界,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

四、结语

总而言之,音乐教师需要高尚的师德,需要教师捧着自己的良心教书。有了责任心、爱心、自尊心这“三心”,音乐教师会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会更加努力自觉的投入到教学生活中去。当师德转化成为教师的内心信念和自觉要求时,一名的教师也就塑造成功了。

教师师德论文:我国大学教师师德论文

一、理想信念:师德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是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的,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由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决定,广大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了解我国的国情和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现代史,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切实做到“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要求。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培养出热在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热爱党的学生,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教师要努力学习,逐步把个人理想、事业、利益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结合起来,自觉为党的教育事业、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实现人生价值。现阶段必须认清教学科研水平与师德水平的关系,必须认清“精神”与“金钱”的关系等。

二、为人师表:师德建设的核心要求

《韩诗外传》提出“智如泉源,行为可以表议,人师也”。总理曾经指出:教师的职业光荣而神圣,希望老师们不仅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而且成为全社会的表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文明的传播者;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品质和文明行为,时时处处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在各方面都应为学生和社会做出表率,在思想上、行动上,要用纯洁的言行去感染学生,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特别是高校教师要做一个具有“大爱”之人,要爱岗敬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爱国家、爱民族,深谙中华民族的复兴系于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系于教育;要爱学生,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灌输的对象,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身心发展需要教师倍加呵护的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学生学习、生活、情感等各个方面,只有具有大爱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如我国中医药界的泰斗级人物、已故的任继学教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桃李满天下。1958年任老毕业留校时,因学校初建,设备奇缺,人员不足,任老先后承担了《金匮要略》、《各家学说》、《妇科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任老一贯坚持实践与理论并重,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任老经常讲:“医生是救死扶伤的,不仅要看病,还要多学习。”任老5次承担全国名老中医高级讲习班主讲,热心指导中青年医生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他学识渊博,不断钻研探索,无私地传授弟子们,指导的学生,很多现已成为中医药界的学术骨干、人才。

三、职业理想:师德建设的内在动力

教师职业理想是对教师职业行为的较高要求,是师德教育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师德理想教育体现着教师行为至善至美的道德境界,给教师确立一个个人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和不懈追求的终极目标。任继学先生是世人景仰的一代中医药宗师,一生捍卫中医,学术成就蜚声中外。作为学者,他德高望重,学识渊博,诲人不倦,有“中医活字典”的美誉,足见他知识渊博的程度。正是凭借这些渊博的中医理论知识,任老创新发展了中医急症学学科体系,是中医急诊学的开拓者之一。主编的《中医急诊学》教材,是中医急症学科体系构建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任老有非凡的远见卓识,善于选择有前景的研究方向。他曾多次对中风病予以系统的论述,每次均有所发展,对推动中医药研究、临床应用和中医药学术发展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他创中风治疗之新风,主张的破血化瘀和王永炎院士主张的通腑泻热法联用,使中风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下降,发挥了中医药治疗重大疾病的优势。几十年来,任老坚守在医疗、教学和科研及时线,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七五”至“九五”科技攻关课题,多项成果获国家、省科技进步奖。作为一名的高校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具有矢志不渝、甘为人梯的精神,要不畏辛苦,能耐寂寞,自觉抵御住金钱、地位、权利等种种诱惑。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要有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培养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健康的发展。从很多教师的事例来看,当一个教师具有正确的职业理想以后,在他从事教师的工作过程中,他们感受更多的不是工作的辛苦,而是工作的快乐,学生的成长使教师感到快乐,学生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使教师欣慰。这其中,教师应树立三大价值追求: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从中收获欣慰;科学研究,创造新知,从中收获愉悦;独立的批判精神,自由的探索,从中收获惊喜。

教师师德论文: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师德建设的困境,探究了高校师德建设中教师个体的重要性,旨在为高校和教师利益共融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利益共融;高校;师德建设

师德对国家、社会和民族均有着深远的意义。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其用来判断教师教育行为是否正确。高校师德建设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传统师德定位的局限性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其义不谋其利”,这些话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师德的理解和期望。传统师德的定位是:为人师表、乐于付出和无私奉献。这一理解存在局限性,它忽略了教师也是现实中的个体,忽略了教师正当的利益诉求,导致教师虽享有高尚的称号,却在个体价值与其他利益的冲突中处于尴尬境地。广大教师面对传统意义上的师德无所适从。

二、高校与教师利益共融视域下的高校师德建设

1.师德建设之于高校的意义

高校师德的灵魂是爱,教师要以饱含师爱的教育,以心灵浇灌心灵,以生命感动生命。师德的核心是责任,责任是教师对自己所负使命的忠诚和担当,是对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的忘我坚守。注重高校师德建设,要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强化责任担当和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之心,用爱和责任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成长和进步。高等院校承载着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任,良好的高校师德建设环境能够培养更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加强高等学校师德建设,能够推动高校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2.师德建设之于教师个体价值实现的意义

调查显示,高校师德情况总体较好,且多数教师能够做到敬业爱生和教书育人。但是,师德建设中缺乏人本关怀,教师个人付出与个体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难以平衡。约半数教师对工资待遇、工作压力和社会认同感到无奈。完整的师德规范,包括义务和权利的双重规定和尊重。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义务,也要关注教师权利。首先,应明确教师也是有自我价值追求的个体。其次,要关注教师的情感和个体价值追求。完善的师德建设应使公众对教师行业抱有合理期望,对教师的人格期待回归理性。,学校和社会应理解和支持教师的个体价值。这样既能充分认可教师的付出,还能提升教师的幸福感,进而激励教师更加认真、负责地对待学生和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从而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多贡献。总之,要给予教师人本关怀,尊重和满足教师的个体价值追求,提升教师的幸福感,这是高校师德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师德建设之于高校与教师利益共融的意义

教师和高校的发展唇齿相依,共生共存。学校为教师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文化环境,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了包括师德建设在内的学校文化。加强高校师德文化建设,具体来讲,在学校和学生的权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要关注教师的工资待遇,使其免于经济困扰,能够潜心进行教学和学术科研;还要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压力和科研压力,使其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优化教学效果,激发科研创造力;也可通过“我最喜爱的老师”等学生评选活动,增强教师职业自我认同感,提升教师职业自豪感,使其获得学校、学生和公众的理解、支持和尊重。师德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兼顾教师个体的价值追求和学生的发展,帮助教师实现人生追求中“利我”与“利他”的双赢,解决师生之间、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利益矛盾,促成教师与学校的和谐发展,进而激发教师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学校的教育事业。

三、总结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评价者,是推动教育发展的主体力量,所以,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就必须从根本上反思和调整大众对师德的传统认识,探索高校与教师利益共融视域下的高校师德建设,为师德建设创建具有人文关怀的文化环境,使教师与其所在高校和谐发展。

教师师德论文:体育教师师德建设论文

摘要:师德是为师之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体育教学改革与教学现状都对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阅读、摘录、整理,了解体育教师师德的基本内涵与主要内容。在此理论基础上尝试归纳当前一段时期内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既有可喜之处也有问题所在。针对其中的问题综合经济、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剖析原因,指出当前师德建设的必要性。解决了上述问题后,预计从外在与内在两方面探究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体育教师;师德建设;路径;方法

一、当前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

由于我国正处于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许多相应的制度在逐步地建立之中,它也要求人们的社会道德体系与之相适应,并能促进其发展。当前在体育教师队伍中出现的队伍不稳,教学精力投入不足,治学不够严谨等,反映了体育教师职业信念的迷失和职业道德的失范,故出现了以下一些情况:强调个体“内省”的传统师德要求与现代规范化的趋势不够和谐,在体育教育改革中“以善律教”(加强教育道德)滞后于“以真律教”(按教育规律办事)等。上述我国体育师德建设面临的客观形势表明,一方面加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任务紧迫而艰巨,要求我们正视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加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认真研究解决师德建设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体育教师师德的建设

师德建设是深化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当前的体育教育和教师素质现状与时代的要求尚存在较大差距,我们要改变过去学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过弱的人文陶冶,过强的共性制约,过旧的教学内容,过死的教学方法”等局面,消除传统体育教育思想、体制的弊端。在学校体育改革中,体育教师是改革的主体,必须加强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促使体育教师转型。其次,师德建设是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需要,同时其也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一项基础工程。体育教师的师德是形成良好校风的前提,体育教师的师德、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体现着学校的校风、校貌。优良的体育风气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一个学校如果没有良好的师德,就难以形成忘我工作、团结拼搏的精神面貌,就难以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

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其一是学校层面的努力。学校是教师活动的最主要场所,自然是师德建设最核心的关注点。其对师德建设的路径选择包括正反两个方面,建立激励机制以加强正面引导,建立监督制约机制以完善反面规制。具体而言,在激励机制方面,需要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结合起来。首先对师德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适当物质奖励,并在岗位津贴、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而在精神激励方面,重视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和激励作用。通过“评选师德先进工作者”、开展教育教学示范活动等方式,对师德的教师予以表彰,大力宣传他们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启迪和感染周围教师树立强烈的事业成就感和自豪感。在监督制约机制方面,通过多指标的设定量化师德的评价标准,力争实现对教师行为的价值评价与反馈。在体育教师管理体制下建立起一整套教师师德的监督约束系统。此外,学校还应将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作为教师聘任制度的重要考核内容。把师德表现作为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教师评选、派出进修和评选奖励等的重要内容和依据,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挂钩,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其二是社会层面的贡献。教师是伟大的职业,是每个社会发展前进不可或缺的动力来源,整个社会也应当为教师师德建设贡献力量。全社会应当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借此增强教师的职业自豪感,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媒体在师德宣传中的作用,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重的职业之一。除了为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外,师德规范标准的建立也尤为重要。党和国家应制定明确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形成统一的标准,让广大教师对师德规范、师德标准形成统一的认识,有利于将外在规定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认同和内在的自律规律,并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基础和前提是加强师德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完善体育教师师德教育培训机制,就是要求把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首要内容,把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规范化、制度化;就是要将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职业道德要时时抓,处处讲;就是要求教师自觉加强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和践行,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挖掘其师德需要,深化其师德认知,为师德体验和师德体认奠定认知前提。

教师师德论文:三本院校教师师德建设论文

摘要:师德是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师德师风不仅能够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给与充分体现,还可凸显学校相应办学实力及相关办学水平,是其综合水平的外在标志,此外,其还对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具有决定作用,与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息息相关。本文从三本院校师德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就三本院校师德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障碍及对应解决对策进行探讨,因此为相关院校师德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三本院校;教师;师德建设

一、三本院校师德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

学校最为基础性职能就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教学活动,然而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否,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学校自身的品质校风、教师自身的良好教风及学生自身的学风等都成为对学校教学质量好坏与否的决定因素。对于品质的校风及学风来讲,其当前已经成为教育活动始终执行者和组织者所需认真落实及完成的重要使命和任务。学校应将师德建设始终作为一项长久且关键的工作内容来执行及落实。只有对三本院校教师师德建设予以强化,并培养出一支具有务实创新、师德高尚、学风严谨及爱岗敬业品质的高水准教师队伍,才能对品质学风、教风及校风得以顺利实现及持续发展予以保障,以此为基础,才能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综合性人才。

二、三本院校师德建设所存障碍分析

基于三本院校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得知对师德建设造成阻碍的主要原因为以下几点:首先,教师队伍些许教师存在严重的师德淡漠的状况。由于市场经济运转的广泛性,其对教育领域也造成实质性影响,基于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开放性、竞争性及趋利性,其不仅对人的积极进取精神及主体性给予充分激发,且还导致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及拜金主义的诱发。一些教师特别是外来聘请教师,过分看重个人需要及物质生活方面的内容,而存在过度轻视教育事业及集体利益的状况,并将物质享受和追求金钱作为其开展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至此,造成师风不正及师德淡漠的状况产生。其次,职业道德松懈思想的存在。一般三本院校外聘教师较多,且这些教师来自不同高校和社会,他们内心往往将教师职业作为其自身的谋生条件和手段,将追求利益较大化作为勇往的标准,至此,存在严重的利益与责任之间失衡状况,以冷漠的态度对待社会所赋予的责任和要求,并且在实际教学当中,也未将其社会职责予以尽职,以此严重影响三本院校的教学质量。一些教职工对自身所追求的道德教育及道德修养方面的长远价值予以放松,必然会造成诸多有关师德及师风建设方面的问题。,师德建设无论道德制度还是创新均明显滞后于市场经济需求。此状况也是导致师德建设缓慢乃至退后的基础因素。

三、三本院校师德建设的具体对策

首先,在教职工中开展“五师”教育。1.强师能。将专业技能要求向教师提出,让教师必须向业务能力强及专业精方向迈进。2.正师风。利用一系列的榜样规范、行为规范及制度规范,以此实现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给与强化的目的。2.树师表。要求教师对所制定的“四高三精二严一强”目标予以实现,其中四高就是要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高度的觉悟,三精则为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及奉献精神;二严就是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严肃的自我修养;所谓一强则为对为人师表意识进行强化。4.育师德。要求教师要以“三爱”为标准。即爱学生、爱岗位及爱事业。5.铸师魂。要求教师要始终拥有四心,即关爱学生要有诚心,了解学生要做到细心,服务学生要做到热心及教育学生要拥有耐心。其次,以帮扶活动为基础落实师德建设。该活动主要以经济资助为源头,以此实施扩展,使之成为多方位爱生助学的活动形式,落实爱生助学的“三帮”活动,并将其宗旨确定为关心学生思想、学习及生活,而三帮则为帮生活、帮学习及帮做人,促使资助空间范畴得到相应扩展,实现其质量的提升。首先,各班辅导员要在各自学生中实施相应调查,就帮扶对象进行确定;然而针对学生实际状况,进行有针对性有层次的帮助活动。各个教师均需要将自己的帮扶对象进行确定,教师还要深入到学生之中,去关心和爱护学生,并对其思想工作予以做好,可在课余时间内,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当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内心感受教师的关爱,促使学生不仅学会怎样学习,还这样做人及生活。要以帮扶活动为基础,防止出现特困生不失学及学困生掉队等状况,此外教职工还要始终把资助及时、教育及时及爱心及时作为坚持的重要标准,让学生对学校的温暖及教师的爱心给与充分感受。利用学校所开展的帮扶活动,实现教师职业道德意识的不断增强,实现教师素质育人及教书育人水平的实质性提升,并对教师的教育思想给与端正,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学习和生活。,就师德评估考核制度予以建立,促进师德师风档案的建立。为了促进三本院校在师德建设方面的更好发展和不断完善,对教师师德群体方面的品质形象进行塑造,对于实践建设方面所存在的歪症之风坚决杜绝,针对各系部要与教务处相配合,可通过让教师在网上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以此实现对对师德表现给与了解,针对师德表现当中所存在较差的教师,相关领导应对其给与相应引导和培训,或将极为恶劣的师德坏风及时清除,实现教师队伍的整体优良发展。

四、结语

我国各高校始终将教师师德作为国家及社会的基本内容,并且也成为社会乃至人民群众所迫切需要的重要内容。所以,对师德建设所具有地位进行充分突出,以此为三本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充足动力。

教师师德论文:中学教师师德建设论文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对于中学教师的评价越来越多样化,负面消息层出不穷,部分人群更是以师德对教师进行道德绑架,有意曲解事实,对教师形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面对新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加强中学教师的师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有助于改善社会对教师的不良印象,更是有效教学质量的保障,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学活动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对社会、人生美的教育,在审美情趣视角下,可以较为地把握师德建设,形成科学化、人性化的建设体系。

一、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是欣赏、鉴别、评判美的能力,是在人的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等基础上形成发展而来的,是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像力、判断力、创造力的综合。对于中学教师而言,审美情趣是至少包含学识素养、美学趣味、道德修养、生活理念在内的整体素质的外化和具体体现。教师的首要职责是育人,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中学教学活动面对的是成长中的青少年,教师的人格素养极容易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因此良好的师德是科学教学的保障措施之一。

二、加强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1.加强师德建设是科学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

“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个学科的老师。”教育的根本要义是从个体和社会的统一中把握人的身心的发展,促成学生在认知结构、道德结构、审美结构等方面不断变化并趋于完善,形成科学的知识架构。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人生理想,形成科学的师德,才能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言行举止影响学生,通过教学正确的引导学生,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念,这也是科学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

2.加强师德建设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必然要求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应当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及严于律己的精神,通过师德的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注重仪表美、形式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理想教学效果的切实保障,良好的教师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加强师德建设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更是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

三、中学教师在审美视角下的师德建设

1.坚持不断学习的师德进步理念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出于有知,知识是一切德行之母。知识储备陈旧、架构不清晰的教师,即使其道德修养水平再高,也不能称之为合格的教师,也谈不上高雅的审美情趣。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与时俱进的,教师应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身知识储备,才有助于传授更加科学化、现代化的知识。求知是一项耗费精神、体力的活动,通过审美情趣的提升,促进对知识的科学认识,有助于教师打开的理想的闸门,逃离模式化的继续教育,增加学习的动力,将求知的枯燥变为轻松适宜的心境提升,在审美情趣下的求值欲望更加符合人的合理诉求。

2.坚持自省慎独的师德修养

儒家思想是影响我国传统思想观念的重要修身方法。《论语》中说:“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师德的重要内容是“德”,“德”是人性美的外在表现,更是审美情趣的重要聚点,良好的品行、素养是需要在生活、工作中不断打磨的,及时地反省才能不断地发现自身的不足,通过适时的改进才有助于素质的逐步提高。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也是道德、品行的示范者,自行慎独的得到素养是一个人日益精进的良好方式,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通过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促进学生的进步,充分发挥教师本身强大的道德感召力。

3.坚持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造成人们思想的功利化,过于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与科学健康的生活理念是不相符的,与美的理念是相悖的,与师德的建设是偏离的。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端正的生活工作态度,爱岗敬业是教师对本职工作的一种积极态度,是教学质量的情感基础,更是师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通过对工作的多付出,才能提高学生认知层面,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价值理念,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审美情趣是教师科学知识体系、良好道德素养、高尚精神情操的有机结合,是对抽象美的现实化解读,从审美情趣出发,更容易把握师德建设的方向,科学、合理、有序的构建符合教学需求的、具备健全师德的中学教师队伍,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作者:王颖 单位:辽宁凤城市教师进修学校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