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摘要: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必须重视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推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为高职院校的发展、进步奠定坚实的教师队伍基础。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小学科学论文

一、农村科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现状研究

1.从对课程的理解方面。

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它决定了教师对课程意义的传播。不同教师保有不同的课程视界,面对相同的教材内容截取的课程信息和教学需求就不同。经调查,农村九成以上的科学教师是非科学教育专业背景出身,而且只是兼教科学课程,因此,他们习惯于运用主要任教的语文、数学等课程视界来理解和解释科学课程世界,科学课程是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课程为一体的综合性、复杂性的课程,要在教学中体现科学的本质和真谛,运用理解原有学科的程序与方法,必然会限制教师对多元化课程的理解和认识,75.62%的教师表示不能多方位挖掘课程信息,加上科学课程又是副科,教师们大多疲于应付,追求知识数量而忽视质量能力。

2.从教师的教学定位看。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也是教师在教学中身份定位与规范课程的过程。每门课程都有特定的课程教学规范以及要求教师扮演的课程角色,不同教师的现实自我与课程的教学规范之间存在大小不同的差距。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程教学的核心,科学活动与实验是科学探究的载体,农村教师生活在相对比较闭塞的地域环境中,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教学观念不能适应以做中学为中心的课堂形式,其中更为细微的教学原则与要求不能灵活运用,譬如学生的前概念转变(49.86%,百分比代表不能灵活运用的教师百分比,下同)、课堂问题的提炼(40.53%)、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53.47%)、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64.23%)、探究过程的把握(60.37%)、学生问题如何转化为教学课题(67.18%)等,这些教学知识的较多欠缺使得53.84%的教师们产生自弃心理,教师自我的身份感脱离了科学课程的自身功能定位。

3.从发展资源的角度讲。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外在资源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手段。75.93%的农村教师认为开展课程活动所需的教学设备与实验用品等非常欠缺,自己动手为学生设计制作实验用品的潜能又有限,科学课程的教学仅限于传统的讲授式;教育部门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所提供的财政支持也非常有限,50.64%真正从事科学课程教学的教师从没有参加过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大都属于培训“专业户”,还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培训完却没有从事科学课程的教学;从科学课程教学的设计、实施、评价等所依托的外在的信息与现代技术基本限于互联网的相关信息,教师因教学任务繁重而无暇深入研究,只有四分之一的所属的区、县有配备专职的小学科学教研员,但仍需要对基础培训与学科教研活动组织的真正落实下番工夫。总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组织以及提供给教师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需要有效利用和开发才能实质性地影响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4.从教师专业自主来说。

教学成就感与自我被肯定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动力。成功的教学使教师个体得到学生、校方及其他教职工的认可后,教师服务他人和支配他人的权利和愿望就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和进行专业发展的动机也就不断增大。反之,就会削弱其发展的积极性,产生挫败感和无力感。农村科学教师的专业自主现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据统计,校方领导受科学课程的副科地位及评价体系的影响进而对科学课程的轻视态度成为教师个体能否实现教师专业自主的较大的影响因子,77.24%的科学教师激发不起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能动力,认为在该门学科上下工夫属于“吃力不讨好”,提高支配他人的权利应体现在语文、数学课程上才能真正彰显自己的教学效能感和职业成就感。而从调查中看出其中49.06%的教师长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思想、“享受着”简单、粗糙、低水平重复的教学,只有20.65%的教师因动机来源明显,希望得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权利欲与愿望很大。

5.教师群体的归属感看。

提高教师的群体归属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之一。科学教师群体的归属感包括教师与所在学校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理解、教师与科学学科团体之间的“融为一体”。教师的归属感越强,教学责任心就越强,教师专业发展动机就越积极。反之,就会削弱其工作情感,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的难度就会增加。与所在学校之间的关系方面,73.85%的农村教师期待自己的学校应提高自身的办学地位与工作氛围,77.04%的教师认为要提高教师参与学校制订、规划、实施整个科学课程教师专业发展的计划,而不是搞学校“话语霸权”;与科学学科团体方面,93.02%的教师认为学校内部基本没有形成科学学科教学共同体,甚至单枪匹马的不在少数,其余忙于其他主科的教学任务,所谓的教研活动只流于形式。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培训等方面,有54.82%的教师近乎没有。这样,教师个体所能体验到的群体归属感比较微弱,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就会比较低,教育部门及学校所要求的教师专业发展要求就较难以实现。

6.从教师的期望回报讲。

教师能够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回报是教师愿意从事其专业发展的最现实和最根本的动机。根据投资学理论,教师所得到的期望回报超出其投资成本的话,教师进行专业发展的动力就会很强。反之,就会瓦解教师对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对农村科学教师来说,影响他们进行教师专业发展的热情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及时,从职称角度来说,80.03%的教师属于兼职教师,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科学教师专业发展上将不会给教师带来正职学科教学上的更专业、更精深的教师素养,得不到自我“事业高升”道路上的收益。第二,从教师教学工作量上来讲,一节好的科学课,需要充分准备探究实验活动材料(材料包括易耗品或者可累积品),这就需要教师课前、课后付出更多的义务劳动来完成,75.82%教学任务本来就繁重的教师认为投入与回报比例失调。第三,从家长、领导等外部支持方面来讲,以家长、领导为主的外部力量只注重评价体系,与主科明显造成评价等级差距,而忽视科学课程本身的教育功能,79.13%的教师感到不公平进而对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了消极情绪。

二、农村科学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机制研究

通过以上对农村科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调查与讨论,结果不容乐观,总体上呈现出盲从、倦怠的负能量,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先进教育下人才必须具备的品质,小学科学教师承担着培养具有此科学意识的未来文明人的艰巨重任,农村科学教育又是我国科学教育的软肋,必须针对性地提出保障农村科学教师专业发展顺利进行的机制,才能保障农村科学教育健康、科学成长。

1.教师自我对科学学科认同感的提升。

教师对科学教育理念、科学专业知识、科学教学知识等方面的认同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源性动力,它可以促使教师认清其专业发展的方向。培养教师自我对学科的认同感,需要从激发教师的学科认同意识、认同情感、认同行为三方面入手:

(1)在学科认同意识方面,农村科学教师对科学学科的自我认知意识比较单薄,意识决定行为,教师应对自己的学科角色、学科使命、学科行为等方面进行批判反思、理性分析、创新与超越后才能自明教师个体在教学中的身份,不断调整、改进、建构自己的教学行为。

(2)在学科认同情感方面,农村科学教师存有信心低迷体验、强化积极情绪有限等心理反应。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譬如教学目标的达成、科学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与实施等方面)都需要纳入积极的情绪情感来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批判,才能保障学科认同的形成过程有效、顺利。

(3)在学科认同行为方面,教师对科学学科的认同感最终会映射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农村教师的教学现状表现出消极、应付的行为,教师与教学活动之间是双向的实践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科的认同会影响教师是否会主动地、深层次地开展符合科学课程要求的教学实践活动,相应的,教师的学科认同感也会在实践问题中不断重构、内化,从而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化与成长。以上教师的认同意识、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培养需要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氛围才能真正的落实与提升。

2.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氛围的营造。

要使教师能合格地投入科学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较大限度地发挥工作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从农村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来看,除了自身不断的努力学习发展外,必须综合考虑问题,通过学校、教育部门、社会、主管部门等为专业发展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努力借助外部因素转化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具体表现在:

(1)培训机制的建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利用视频、讲座、办班等多种形式,为提高科学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而努力;

(2)发展制度的保障,需要主管部门下决心利用法规、政策(如考试制度、证书制度、职称制度等)约束使得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稳定、有序地进行;

(3)管理机构的统一,需要从教师的任职、升职、发展、业务等方面入手,严格要求各级各类教师管理机构必须有一致的培养和发展标准;

(4)物质待遇的配备,农村大环境总体还比不上城市,需要加大教师们的住房条件、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特殊关照,农村教师才能无后顾之忧拥有真正的归属感;

(5)社会环境的配合,农村开展科学教育有其劣势也有其优势,通过循环播放科普影片、张贴宣传画等形式向农村人说明科普的重要性,创造农村爱科学的氛围,尤其家长要支持科学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完成教学任务。

3.探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基本模式。

进行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必须符合农村地方特色、考虑农村实际情况,成立专门的认证机构(一般由大学研究者和的教研员来承担)来验收教师的发展情况并与教师评职称紧密挂钩,本着农村教师专业自救、外部机构支持的总体原则设计了以下三种发展模式:

(1)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模式。农村学校分布广、地域形式复杂,最现实的发展模式是激发教师个体的意识,实现教师自我教育。具体途径有:教育管理部门与大学教育机构要录制一套供农村教师个体发展的视频光盘,内容包括典型的学科教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探究实验活动的开展、农村教师开展讲课、说课、评课的现场实况等科学教师教好书必备的知识光盘配套给农村教师学习,学习情况由校长监督、落实。,教师要录制一节结合光盘知识所上的科学课与学习感悟供认证机构检验并作为评职称依据。

(2)进入城区小学实习的发展模式。城区小学师资力量较强、实验活动配备较好,是农村教师进一步发展提高的好场所,教育管理部门与农村、城区校长要从工资待遇、教学任务、岗位填补等方面协调并提供条件让教师就近到城区小学进行为期半年的教学实习,向城区小学科学教师学习他们从讲座、培训、自我反思等方面积累来的教学经验,期间做好说课、评课等教研活动并有一次参加市级以上科学课程教学比赛的经历。

(3)参与编制适合本地农村的教学案例的发展模式。农村教学基础设施较为落后,需要本地教师运用特有的教学资源来营造较好的学习氛围。在农村教师已经经历上述两种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为有效促进教师学、思、研、行的统一,每个教师要编制10个运用农村资源开展过的成功探究实验活动的教学案例,并保障自己所编制的教学案例无论在观念引导还是“技术”支持方面都能起到专业引领农村校本教研活动的作用。,统一上交给专门的认证机构,由认证机构汇总、加工后统一编制发放给全省乃至全国农村学校,供他们学习、参考,最终起到教师素质整体提高的目的。

作者:杨妙霞 单位:闽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网络教育论文

一、网络教育叙事与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一)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戴炜栋、王雪梅(2011)提出,现代信息化环境赋予了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新的内涵,包括教师信息与通信素养、网络元评价能力以及网络教育叙事研究能力。从宏观来看,教师信息与通信素养(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和媒介素养已经成为了新内涵和高要求。就微观而言,网络教育叙事研究能力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随着微博、微信、微课、慕课(MOOC)等网络新名词的出现,学习者似乎不用中规中矩地坐在教室就可以听课,可以获得知识,于是学习习惯趋于碎片化、泛在化,随时随地拿起手机、平板等便携上网设备,短暂的时间内就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文秋芳教授称这种泛在化的学习方式为4A学习(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在颠覆传统的学习模式变革之下,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更应该借助网络,利用叙事研究方法,通过描述和记录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教育故事,在解构和重构教育叙事材料过程中对个体行为和经验进行分析和解释,以超脱故事本身,获得隐含在故事中的教育规律和价值,最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二)可行性和优势

首先,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相对年轻,因专业特点经常接受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熏陶,多有出国接受教育或进修的经历,因此网络媒介素养较高,网络媒体使用频繁,多媒体操作能力强,更易于借用网络媒介帮助教学和科研,这是他们的自身优势,也为他们进修网络叙事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无线wifi等的快速普及,使得网络教育叙事较之传统的教育叙事有其独特的优势。传统的教育叙事研究往往是教师通过纸和笔记录下有关的校园生活和教育教学事件及其反思,花费时间较长,易受时空限制,局限在个人经验中难以共享和互评,且随着量的增多,难以管理和查阅。而高校外语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量已非常繁重,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师,普遍反映每周平均课时可达16节,忙碌的工作生活往往会让他们疲于奔命,很难有时间静下来专门撰写教育故事,等到终于抽出空来,留在脑海中的教学问题和冲突细节又寻不到踪迹,而有了网络,教师则可以摆脱时空限制,及时记录(或录制)现场文本,即时,即时更新,具有强大的云存储功能,可以时间为轴自动归档,便于查阅,更容易交流和分享,相互促进。

(三)提倡基于微视频的网络教育叙事研究

目前,网络教育叙事研究主要通过文字方式进行记录。张仙、黎加厚(2004)总结了基于网络博客教育叙事的特点:开放型、共享型、动态型、发展型、展示型。笔者认为,教师研究者们可以借助影音方式来记录,通过微视频等方式直接录制现场“文本”。在高像素手机等便捷设备普及之下,微视频相比文字记录而言,更加快捷、直观、真实且生动地反映当时当地的教学细节、思维变化等过程。学术界对叙事当中的教育故事虚实问题有过很多讨论,例如刘良华(2007)认为,叙事研究并不拒绝虚构的叙事,也没有必要否认虚构的叙事。而鲍道宏(2007)则强调教育叙事研究不宜虚构教育之事。笔者以为,文学叙事适用的虚构手法不能否认教育叙事研究“求真”的态度,所以视频录制的方式避免了叙述者在文字符号转码过程中偏离了研究对象的及时本意,主观歪曲也好,客观误解也罢,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一定的“失真”,而视频录制则尽较大可能避免这种不必要的“失真”。因此,微视频应该作为一种更为有效的网络教育叙事手段被研究者们广泛使用。好莱坞生化大片里经常有这样一幕:一位生物学家用视频录制自己试验进程,汇报试验数据、重大调整、研究突破等,这个过程就是客观、理性的记录和分析,以备后续跟踪研究。只是在网络教育叙事研究环境中,镜头里的叙事者不是生物学家,而是描述教育故事、试图掌握教育价值和规律的教师科研者,研究对象不是某种新型药物对大猩猩智力提升的影响,而是通过对教育问题和冲突的描述、分析和解释,得出对教师教学、科研、学生学习成果的促进效果。视频录制的客观性、真实性、科学性对一门系统且严谨的科学研究而言,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四)有助于构建生态化的教学研究网络环境

教师叙事研究对象可以是教师自己本人,也可以是其他教师,还可以是你的学生。例如某教师对一位年轻教师或者教学经验丰富老教师教学行为的叙事研究,抑或是对某一种类型学生学习特点的叙事研究,抑或是针对新入职青年教师在科研意识觉醒、科研理论和方法掌握、科研成长和进步质变过程的研究。简言之,一切与教师教育、教学、科研、专业成长有关的故事、反思、评价都可以作为网络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而教师、学生、同行、教与学、教学与科研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复杂的共同体。教师、学生、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建立网络教育叙事平台,试图构建一个和谐的网络授课、信息共享、经验交流、网络叙事教学反思、师生互评、同行互评与指导的生态网络环境。包括教学科研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教学科研专业领域创新平台、教学科研专业成长交流平台。

(五)局限性

首先,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教育理论储备不足。高校青年教师立足于高等学校教育环境中,而高等教育学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不同于普通教育学,研究方法和范式还需要教育学者们的不断探索,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更要注意弥补高等教育学理论基础,用于指导教学和科研实践。其次,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应系统学习教育叙事研究理论。从发现教学问题、检索前人教学研究成果、设计研究方案、执行和调整方案、收集分析数据到撰写叙事研究报告,这是一个教师本人亲身参与的完整过程。虽然叙事研究注重个人经验和参与,但绝不等于日常教学活动的流水账,需要系统严谨的理论指导。苗洪霞、徐瑞(2007)指出,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厚重的,研究视野是宽阔的。后现代哲学、现象学、解释学、文学叙事理论、现代知识论、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理论为叙事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近年来,高校教师招聘往往注重高学历,而忽略了教育教学和科研理论方面的储备,青年外语教师往往学历较高,语言专业知识基础牢固,但是教育教学科研理论不足,需要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主动培养和加强教育叙事研究方面的理论素养和指导。例如补充年代学方法和理论,因为叙事的基本因素就是以时间为线索追踪丰满的教育故事,这必然涉及年代学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又如学习多种叙事结构,掌握如何对原始故事(现场文本)进行编码和转录,使其再现(retell-ing)。关于叙事结构,可以借鉴目前比较的基本叙事结构,一种是Creswell(2002)提出的组织故事元素成为问题解决的叙事结构,将故事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分解为:背景、人物、活动、问题和解答五个方面;另一种是Clandinin与Connelly(2003)提出的三维空间叙事结构:相互作用、连续性和情境。限于篇幅,笔者不在此赘述。另外,要特别注意教育叙事和教育叙事研究的区别。既是研究,就要体现其科学性。目前教育叙事研究的困境在于,教师(研究者们)由于缺乏叙事研究理论指导,容易将叙事流于形式,变成了单纯的记流水账,这不是叙事研究,仅止于叙事而已。教育叙事研究固然离不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但是在叙事过程中更应该记录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思维变化过程,并对这些过程做出分析、解释和评价,企图找到理论依据,发现教育规律和价值。卜玉华(2003)在纵观西方教育学领域的叙事研究之后指出,“在叙事研究中,研究者必须以对话者、倾听者的身份同时与三种声音(至少)进行交流:叙事者的声音(包括录音带或文本作者的声音)、理论框架(为解释提供概念和思考的工具)以及对解释与阅读的反思性批判(即对材料所作结论的自我评价与反思)”,笔者以为这是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要求。所以教育叙事的本质是教师的反思,没有反思、没有总结和评价,即使视频制作再精彩,教育故事描述得再丰满,也很难从根本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结语

本文结合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叙事研究等理论,阐述了在信息化时代要求下,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借助网络教育叙事研究促进自我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局限性。重点提倡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借助网络视频手段进行教育叙事研究,发挥自身网络媒介素养高等优势,弥补高等教育学和叙事研究理论不足的劣势,缩短从“新手型—熟手型—专家型”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撰此文,以共勉。

作者:窦岩 李丹云 单位:海南医学院外语部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网络环境论文

一、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思路

网络是一个具有丰富资源、信息即时共享、空间不限的虚拟空间,可为教师的专业水平发展提供一个资源贡献、资源丰富、可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可在网络空间中进行教学经验的写作、反思以及科研等,在教学质量的提高上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本文构建一项具有网上资源贡献、可注册登入、在线答疑等具有一般博客功能的网络平台,它可以极大的丰富和加速传统教师队伍的发展以及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在网络平台中使用者分为学科专家和学员两种,一般学员为学校的一线教学人员,在专业仍有待提高的教师队伍。而学科专家为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科研经验、教学成果显著的博学教师或教师。学科专家可对学员进行理论性指导或实践性指导,为学员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就行分析和讲解,并传授教学经验,并建构完成的激励体系,吸引学科专家在网络平台中注册。学科专家需要对该学科有较深的理解,人员一般为专业课程的大学教师,具有指导学员的学习和开证科教研究的能力。

二、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依托于网络视频,开展主题研讨以网络为依托进行网络主体研讨,是网络环境下促进教学专业化发展的一大创新,学科专家选择目前教学改革中最受热议的话题进行研究。学员可与他人共同研究或自主研究,也可与学科专家急性课题研究。学员从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后在轻松的研究环境中互相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可编写自己或团体的研究报告、研究心得等,从而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贯穿着学科专家的引导,在研讨学科专家可帮助学员总结学习经验,并对学员的研究成果进行指导、点评、鼓励帮助推广等。将价值含量高、丰富教学经验转为研究成果成为网络平台的共享资源,在无形中加速了新型科研成果的推广,并快速的产生社会效益。依托于网络视频开展主题研讨的方可将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放置与理论层次进行研究,将理论引入实际,从而提高学员教育理论素质、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等,加速教师从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质的飞跃。

(二)依托于教师博客,积极促进教学反思教师博客是各个学科年级的教学通过网络博客技术,以文字等方式将自己的教学心得、教学经验等上传至博客共享。跨越了空间、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将教师个人是知识显露出,使之共享。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学人员均深刻的了解到教师博客对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发挥巨大推动作用。因此,学校在网络平台中应侧重于网络博客部分的构建和完善。学校可往以下两点进行推动构建,及时,在原有的网络基础上购置一款性能优越的电脑作为网站服务器并创建校园教师博客网站。第二,在校内加大校园教师博客网的宣传力度,并鼓励教师在网络上注册,创建个人博客。校园教师博客网不仅是教师电子版的教学日记,他与传统日记相比更易于交流,传播迅速,并且可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教学经验并不是只依靠时间的累积而成的,也是教师经过许多的反思后得到的教学经验,是教师一生的宝贵财富。教师博客与一般的教育论文相比更符合广大师生的实际需求,没有太多的约束限制教师。同时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因此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欢迎。

(三)依托于教研论坛,开展网络集体备课依托于教研论坛,开展网络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一种教师合作研究的方式,将教师团队精神较大化发挥,通过集思广益、多角度分析等开展备课。备课时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进而是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集体备课创造了可能,在教研论坛中开展集体备课是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一项重大突破。该模式的优点为:在备课平台中。教师可在任何时间、地点与其他的专业教师进行教学交流。较大程度上的弥补了备课时间、资源、人员等方面的不足。与传统备课方式相比,论坛是一个开阔的空间,可以无限制的进行更贴,主题也可随时的并未修改,也就是说网络备课可以无限延伸。这种方式跨越了空间、时间等方面的阻碍,同时扩大了集体备课的辐射面,提高了参与教师的主动性,从而提高了备课的效率和质量,加速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采用网络进行教师专业水平培训节约了资金、空间、时间等方面的限制,摆脱了培训班、短期进修、工学矛盾等问题。网络环境是一个具有丰富资源、可信息即时共享、空间不限的虚拟空间。在网络环境中可以极大的丰富和加速传统教师队伍的发展以及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网络环境是一个可自主学习、人性化的空间,为可持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构建了一个可良性循环的平台。网络信息技术为教师团队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渠道,学校等教育机构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提高本机构的师资力量。教师在平台中不断的学习和交流,形成了互帮互助共同体。

作者:魏星孙玉单位:保定市电教馆河北金融学院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探讨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推行素质教育,迫切需要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素质的提高需要从教师专业化发展。而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从教师职业幸福度、教师教学科研素质、教师教研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

键词:高中;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一)教师专业化的历史概览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

在我国,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及时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开展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进入实际操作阶段。2004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明确界定了“教师专业化”的概念。教师专业化(TeacherProfessionalization)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

2004年我国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改革力度较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教育变革,其核心在于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试验的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高中教师在长期应试教育的环境中,所形成的教育理念(教育的价值观、平等的师生观、科学的教学观、正确的质量观等)、专业知识结构(学科知识、专业理论、实践知识)、以及能力结构(教学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的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都严重不足甚至是畸形发展,诸多方面滞后于新课改的要求,亟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支撑。

(二)高中教师专业化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2007年12月,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与山东省潍坊市教科院启动了“实施教师发展性评价,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项目研究。下面结合相关调查结果分析说明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1、高中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素养问题

通过“实施教师发展性评价,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提高”项目针对我校的调查,发现我校教师在教学素养方面存在以下主要问题:①在师生关系方面,没有建立起平等、民主、尊重和信赖的相互支持的师生关系;②在学生观上,部分教师还没有做到用发展的观点、多元化的观点、主体独立性的观点去认识和对待每一位具有鲜明个性和无限潜能的学生;③在情绪控制方面,部分老师缺乏控制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④在课堂驾驭能力方面,部分教师缺少成熟有效的课堂管理经验,应变能力不强;⑤在教学能力方面,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不够紧凑、科学,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不高,没有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导致课堂教学效益不高。

存在的问题说明,教师在长期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形成的教育教学观念、学生观、教学能力、教学行为、知识结构、教育教学方、法制观念等诸多方面,都滞后于新课改的要求,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回归,迫切需要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2、高中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指数”问题

据《中国教育报》2005年10月12日报道:全国有47%的教师认为压力比较大,34.6%教师认为压力非常大,29%的认为比较严重,30%的工作严重倦怠,38.5%心里状况不太好。有关资料还表明,中小学教师感到当教师越来越不容易,如果有机会,50%的中小学教师希望改换工作,只有17%的教师愿意终身执教。

这一数据充分说明,教师普遍工作压力感增大,工作力不从心,职业倦怠,表现在情感衰竭、消极冷漠、认知枯竭、个人成就感丧失等方面现象的存在,客观上有应试教育带来的,同时,也有来自教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主观上的原因(例如爬山的不同感受)。要改变这种实状,在规范办学的同时,还必须不断地通过学习、实践、体验、反思等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生命质量。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高中学校的师生关系问题

师生关系作为学生学习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人际关系,在学生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温暖、开放、支持性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学校的归属感,并能促使他们提高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保障身心的健康发展。

专家调查结果:我国心理学专家谢千秋以“学生喜欢怎样的教师”为题,在42所中学91个班对441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喜欢的教师的特征排在前三位的有:教学方法好;知识广博,肯教人;耐心温和,容易接近。学生不喜欢的教师的特征排在前三位的:对学生不同情,把人看死;经常责骂学生,讨厌学生;教学方法枯燥无味。

一般认为,教师知识广博就能受学生喜欢。实际并非如此,教师的知识准备的程度和质量与教师的教学效果只有较低的正相关,而教学效益的高低与教师的专业素质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要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必须通过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行为、教育教学方法、职业情感、师生关系等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去赢得学生。反之,就要被竞争激烈的时代淘汰。

(三)教师专业化是提升高中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而教师则是决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学校办学层次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更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需求。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

(一)努力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指数

我们认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应该是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指数。很难设想,一个不幸福的教师会喜欢这个职业进而去自觉地发展自己的专业,因此,首先要让教师成为幸福的人,这是教师自身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针对这个问题应积极创造条件,提高老师们的幸福指数,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创造基本条件。主要途径有:

(1)坚决落实教育改革精神和各项政策,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包括按要求不侵犯教师的休息权利、保障节假日时间、取消晚坐班制度等。(2)加强人性化管理,体现以人为本。改革教师管理模式,变程式化、事务化的管理为人性化的管理,以教师为本,努力为教师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使管理更贴近教师的心灵。如学校领导情感上对教师的倾听、交流,不搞教师间的恶性竞争,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时间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等等。(3)丰富教师的课余文化生活。学校利用课余、节假日经常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4)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良好的人际环境是工作的隐性动力。学校积极组织各种集体活动,为教师提供交往的机会。在有可能引起不和谐的评优晋职、奖金发放等方面,学校坚持公开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多渠道、多方面进行疏通、劝导,平衡教师心理。

(二)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能够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在职培训融为一体,使它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实实在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个人反思与行动是教研活动的亮点,交流与合作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成长点。其策略、内容结构有:(1)研读反思,学校提供教学科研读物,教师每学期写反思笔记。(2)课例会诊,对教师的教学设计,通过实践、会诊、再实践、再会诊,以形成的教学设计和新的教学策略;引导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案例的分析、解剖与学习讨论,使其获得感悟。(3)课题研究,学校积极申报、承担研究课题。(4)专业引领,由专家或学科带头人参与并主持的专题讲座、现场辩论、专题探索、课题实验等研修活动。(5)教师交流,采取包括导师制、同课题听评课、教研组研讨等形式,解决青年教师的培养、课改中难度较大、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学校根据大家共同关注的教育教学问题,选择某一主题举办论坛或专题辩论;整理个人的教育教学经验、成果、案例等,采用集结成册、网页、博客等形式公开展示。(6)教学反思,教学相长模式倡导的理念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社会、师生与网络互动,其核心思想是教学反思。只有通过不断反思,学生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才能真正认识事务的本质,教师也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三)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是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主阵地,要实现教师专业化和有效教学的双提高,就必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1、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打造“自主合作、品质高效”的新课堂

教学的模式变革,核心是突出“学为主体”。美国的一所学校,引用学生的一句话“我听到的,我忘记了;我看到的,我记住了;我做过的,我理解了”作为办学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彰显了学校科学的办学理念,认识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发挥程度与学习效果的联系。

我校为实现创建了具有特色的“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实践创新”的新授课教学模式和“五环节、互动式”复习课教学模式。学校为确保教学模式的实施,制定了“诸城一中课堂教学六项要求”。①课堂教学必须要有“课时学案”,课时学案要规范、实用、有效。课时学案务必要突出体现学生的参与、自学、活动。②上课老师讲的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必须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记忆、背诵。③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不能看书、看讲义(尤其是文科学生),要让学生总结提炼要点,变成自己理解的语言进行回答。④每天每个班级上课结束前必须要有当堂检测或二次过关,检查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⑤学生使用的材料必须要经过选编、重组,不准使用现成材料。⑥布置作业分“必做”和“选做”,选做用“”标出,还要单独布置“加餐作业”。凡是布置的作业必须要批改,不布置不批改的作业,高一、高二要全批全改,高三每班至少批改60份。

2、开展系列课堂教学比赛

每学期或者学年举行全体任课教师参加的“课堂教学大赛”。其主要目的:给全体教师们提供一个展示、借鉴、交流的平台,推动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四)科学评价,促进发展

评价的工具、手段、方法科学,就会使教师不断工作的幸福感,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如果评价的工具、手段、方法不科学,就会使教师失掉工作的幸福感,产生职业倦怠,丧失工作热情和工作创造性,从而导致教师专业化水平停止,甚至下滑。为了避免或者减少第二种现象的,我校实行了以下评价措施。

1、实行安全、人本评价,引导老师自我反思、改进

为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高和学生健全发展,学校参加了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学院与潍坊教科院启动的“实施教师发展性评价,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项目研究。该项目组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以促进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为目的,对教师教学观念、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教师心里健康、教师师生关系和班主任班级管理等五个专题进行测评。测评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教学观念测评、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测评、教师心里健康测评、教师师生关系测评、班主任班级管理测评

学校通过测评,从更的维度和更的数据中,掌握了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体状况:学校了解到与全市全体参评教师相比,我校教师在尊重、理解、公平、信任和规范行为维度均高于平均水平;我校教师在了解学情、课堂管理、评价反馈、师生互动维度均高于平均水平;我校教师在组织教学维度低于平均水平;我校教师在知识技能、课堂参与和情感体验维度均高于平均水平;我校教师在师生关系、学生观、教学观、情绪控制、课堂驾驭和教学能力维度均低于平均水平。等等。

教师通过测评,更地了解到自身专业化发展的信息,尤其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从中发现自身专业发展存在的优势和不足。这种评价的优点:一是工具科学;二是评价手段先进;三是理念“以人为本”,四是安全。老师们都一致认为这种针对性很强的评价、反思、改进活动,对促进我校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非常大的积极意义。

2.实施教科研管理评价制度。

自2006年开始,我校制定实施了“六个一”管理制度。

“六个一”的管理措施:(1)“六个一”的内容:①每学期搞一项调研(形成调研报告);②每学期写一本读书笔记。③每学年写一篇论文(或经验总结);④每学年搞一项小课题研究;⑤每学年开展一次学术报告;⑥每学年订一份专业报刊。(2)将“六个一”的完成情况纳入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将考试成绩和科研成绩综合评价。学校对教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颁发特别奖。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学论文

1建构系统、的语言观和知识体系

生态语言学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整体性”(ho-lism),即语言不是一个孤立的、自己自足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是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生态学的观点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需要建构一个结构完整,各要素相互关联、融合的知识体系,并在外语教学过程发挥其协调和整体效应,才能更好地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Haugen于1972年把语言所处环境分为心理和社会两个领域。心理领域是指某种语言和其他语言之间相互作用的领域;社会领域是指某种语言和该语言所处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领域。因此,外语教师的知识体系生物链中除了学科知识素养外,还有学科教学理论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生态因子的构成。然而,长期以来,该知识体系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对于语言学习,人们偏重的是其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等静态知识,外语教学中片面强调词汇、语法规则的记忆和翻译练习。其结果就是过于拘泥于语言本身的形式,忽视了母语和外语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以及语言所具有的交际功能和社会功能。语言教学的完整性被分割开,从而导致学生对外语知识的掌握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语言的实际运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薄弱,外语能力难以提高。对此,外语教师需树立整体、的语言教学观,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除了扎实的语言知识和高水平的语言应用技能外,还应具备宽厚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知识,先进的教学观和教学能力,并善于在整体性知识体系构建的同时,探究各知识内容的内在结构和逻辑联系,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例如,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语言知识积累和较高的交际技能,让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融合在以交际意义为中心的活动中;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还是文化的载体,外语教师应增强跨文化意识和理解,并将之渗透于语言教学中,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外语教师要善于将学科知识与教学法知识相互融合,借助二语习得、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和技能,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接受和掌握学科的相关内容。

2培养和提高整合教学的能力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外语教学是动态变化的过程,而影响外语教学动态变化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各因素间相互关联,只有在协同作用下才能促进教学的发展。外语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计划、内容与资源、外语教学理论、手段与方法等构成了教学结构的物的客体。它们不是封闭、固定的,而是开放、生成、可调整的。因此,外语教师不再是静态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而应成为动态的信息、资源、情境的创造者和建构者,通过不断培养和提高对教学各要素的整合、管理及协调能力,稳定教学结构的平衡性,优化教学效果。外语教师需要提高整合教学的能力,即整合教学模式和方法,整合教学资源,整合教学相关理论等。例如,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等相应的外语教学理论被提出。教师需要在充分了解和消化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需要,结合当前的科学前沿成果,把独立、分散的教学要素有规律地进行组织、整合和运用。传统的外语教学范式为“2+1”模式(理论、方法+教材),信息化环境下外语整合教学模式是“3+1”模式(理论、方法、技术+教材)。现代科技信息的进步带来了教学结构中的扩容。教学材料从纸质的平面课本教材扩展到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教学素材从文字扩充到多元认知的图、文、声、像的结合;教学手段从“黑板+粉笔”为主要媒介发展到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使用;教学和学习资源也由单一性、封闭性发展为开放性和多样化,如在线外语学习系统、外语学习网站、博客论坛、在线讨论和数据文件等。教师应发挥关键性主导作用,使扩容后下的各要素保持互相平衡、并能相互借力,共同提升教学效果。外语教师一方面需要学习和了解信息知识,掌握信息工具的使用;另一方面还应结合教学的需要,获取、鉴别和加工处理各类信息源,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各教学要素后呈现于教学活动中。在教学资源日益丰富的背景下,教师需要提高驾驭信息的能力,优化资源,以保障应用的有效性,避免盲目“拿来”,造成过度地使用或滥用。大学职能的转变使外语教师长期以来肩负着教学和科研的两大任务,时刻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由于教育教师评价系统中存在的高度“轻教学,重科研”现象,导致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倾向于将重心放在科研,且与教学过度脱离的失衡状态,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由于生态观下各生态因子是相互依存和促进的,因此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将有助于该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博耶(Boyer)在1990年提出了“教学学术”理念,指出教学的学术性以及与科研之间的平衡关系。亨德森和布坎南(Henderson&Bushanan)指出了“教学的学术研究”的3个要素:“研究他人在教学中的学术成果;反思自身的教学与学生学习;交流有关教学的实务与理论观点。”由此可见,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仅仅着眼于科研中对语言新知识的发现与探究,还应与教学实践有机整合,把教学也视为学术性工作,审视和分析外语教学中的问题,研究和探索知识传播的艺术与学问,让学生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以推动知识的传承与运用。

3建立教学生态主体间的互动与和谐

生态思维取向认为,生态主体与周围环境应保持高度的适应性和平衡性。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个体和环境互动的结果。外界因素对教师专业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要达到良性的可持续性发展,就需要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信息与能量的交流,与外部环境处于协调和统一的状态。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生态中的两个核心主体,两者不是传统机械,二元对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依存关系。教师不再是和指挥者,或教育情境的控制者,而是同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合作者,在关系的流动与互动交往过程中,与学生协同合作,创造民主、和谐、高效的外语学习环境,推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无定法”,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风格和行为特点,根据他们的理解能力,学习动机和需求,结合信息技术条件,在教学目标、内容、模式和评价手段等方面做出以之相适应的调整。例如,首先,外语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外语运用能力,做好语言输入的样板。其次,外语教师应充分发挥语言使用的互动合作特征,灵活运用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手段,创设协同交互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语言组织,内容建构的同时,二者形成真正的对话和交流,进而实现意见、情感与思想的交换和分享。学生的学是教师教的延伸,同时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也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另外,生态思维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中最理想的方式之一就是同行间的协同互动,交流合作与分享。个体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旁观者,而是不断互动、相互关联的共同创造者。生态学观点认为,具有相同生态位的主体之间容易产生竞争和相互排斥。因此,教师间有必要建立一种协同合作,平等互助,和谐共赢的群体才能保障教学系统的生态平衡。由于教师职业和工作性质的独立性和个体性,教学工作往往是一种个人活动,教师在教学或科研方面经常是孤军奋战,很少沟通,这严重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因为教师如果脱离其所在的群体和组织,仅仅靠个人的力量和努力是难以实现进步与发展的。外语教师之间的合作是多层次和多维度的。例如,在空间上既可以是同校,也可以是校际,既可以是地区间的,还可以是跨国间的;在水平层次上有新手教师、博学教师、经验丰富的教师、专家型教师以及外教等各类教师之间的相互指导、互动与交流;在学科上既可以是同学科的,也鼓励打破各学科间的森严壁垒,超越不同学科的界限,汲取不同学科的线索和知识源泉,融合各学科的优势;在合作方式与途径上,一方面可以组建不同的团队,如教研组、学科组、课题组,开展说课、教学示范、观摩、专题研讨与学术会议等活动,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网络共享平台,通过博客、论坛、QQ等形式共享彼此间的教学资源,或对某一教学问题展开即时深入的探讨。由于教师个体间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实践经验和体会的交流,有助于集思广益,改进和优化教学教育行为。因此,教师群体间需要构建一个富有活力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以促进教师学习心境的提升和学习动机的激发。

4加强与内外环境的互动与协商

教育生态学认为,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基础,而教育生态系统的运动和发展总是经历着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由平衡到失衡再到平衡,即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的发展的过程的。教育生态的主体要获得发展,就必须使自身的发展与环境的发展(主要是社会环境)保持一致,必须使自己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由此可见,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与周围环境密切关联,首先需要立足于学校定位和办学条件的内部环境。例如,地方本科院校的外语教师不能盲目模仿重点老牌院校的发展模式,过于专注学术上的科学研究,而应结合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实际教学条件设定发展的方向与路径。同时,教师专业发展并非孤立于社会而存在,还将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教师的专业发展应延伸到社会,置于更为开放的环境中,注重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与社会的互动与协商。现今社会市场对外语人才提出了多样化和高质量化的要求,需要在能力上体现复合型和应用型的特征。然而,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外语教师绝大多数都是纯外语类,即纯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理论型人才,师资的同质化现象突出。因此,外语教师应依据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深化与社会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在实践中提高知识、技能与素质,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并将积累的实践经验反馈于教学,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培养出市场需要和认可的外语人才。教师要多方位地参与外语教学相关的社会交往和实践,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反思语言的社会功能与信息交流功能,积累真实自然的语言学习素材,将有利于在教学中创设生动的交际情境,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另外,教师通过加强与与社会的沟通,及时了解毕业生进入社会工作后的真实状态,发现教育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例如,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上缺少协作精神,单独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对于团体合作却显得格格不入。在教学中则应注重团体协作意识的培养,多融入团队合作的活动。

5结语

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是有机整体,相互关联与动态平衡,研究的是主体内部以及主体与环境因素之间的联系。用生态学思维审视和剖析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很强的适切性。外语教师要培养终生学习,科学发展的观念,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建构复合、多元、相互联系的整体系统。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作为教学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即各教学要素的特征与功能,对他们进行辩证分析,有机整合。外语教师需要与其他相关教育主体,即学生,同事同行等建立互动合作的和谐联系,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与空间。基于外语教学目标的复合应用型转向,教师还应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实际条件,与时俱进,敞开自我,加强与社会环境的沟通与交流,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提升素质和能力,以实现教师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刘亚燕 单位:龙岩学院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计算机专业论文

1教师专业发展内涵阐述

1.1专业知识发展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书育人的前提。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日常生活、人文素养等基础文化知识;二是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等教育学科知识;三是综合的计算机学科专业知识。

1.2专业能力发展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书育人的核心。计算机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两个方面。其中,教学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而科研能力则是教师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社会最直接的体现。

1.3专业创造发展

教师的专业创造是教书育人的拓展。计算机教师的专业创造主要包括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和社会化应用项目的开发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应注重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应多参与企业项目的开发,探析项目流程,提高实践能力,将知识转化为财富。

2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分析

2.1内部生态因素分析

计算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能力不扎实和专业创造情意不浓厚等内部生态因素的影响。

(1)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高职院校计算机青年教师大多数为工科毕业,虽具有丰富的专业学科知识,但教育学科知识却十分缺乏。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知道应该教什么,还要知道应该怎样教,努力掌握好教育规律。

(2)专业能力水平不扎实

高职院校计算机青年教师大多数为应届毕业生或是企业引进人才,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理论、教学技能等专门性培训。他们的教育理论功底浅薄,教学技能欠缺,课题研究能力不足。

(3)专业创造情意不浓厚

一些计算机青年教师进入高职院校工作后,爱岗敬业精神不强,缺乏创造和奉献意识。一方面他们不乐于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教学、科研、人事等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中;另一方面他们不屑于参与企业应用项目的开发,未能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2.2外部生态因素分析

计算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同时也受到知识更新快、评审规定严、学术资源少等外部生态因素的影响。

(1)知识更新快,招生形势险。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极快,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存在误区,使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招生面临严峻的考验。

(2)评审规定严,职称晋级难。当前高职院校体系下,计算机专业课题研究范围广,时间长,要求高、费用贵,职称评审规定严、要求多。这些使得计算机专业教师在职称晋级上远比其他专业教师困难,青年教师更是如此。

(3)学术资源少,人脉圈子窄。计算机专业在我国教育领域中,起步较晚,符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的免费网络学术资源寥寥无几。同时,计算机青年教师处于“以电脑为伴”的环境,这使得他们的人脉圈狭窄,人脉资源匮乏。

3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索

根据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基于终身学习、课题研究、项目实践、校企合作、网络协作等五位一体的专业发展共同体”路径,努力引导青年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专业发展。

3.1基于终身学习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古语曰:“活到老学到老”,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是一个学习者。如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计算机专业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知识累积和传播方式的改变,都使得计算机青年教师引领学术前沿变得更加困难。因此青年教师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不被社会淘汰,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但传统的教师独自学习方式,往往缺乏计划、目标、监督等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一个领导、专家、教师、学生等全员参与的“终身学习的共同体”协作平台,共同体成员为共同的目标而持续不断地共同学习、共同创造,并在学习、沟通、合作、共享、民主的氛围中,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超越自我,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2基于课题研究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能力的主要方面之一,其来源于教学,同时又服务于教学,“科研”与“教学”两者密不可分。但在目前的高职教育体系中,计算机专业课题研究、、职称评审等要求严格,再加上青年教师缺乏经验,在课题研究上往往寸步难行。依据“共同愿景下的自愿组合”原则,将志同道合的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组合为一个有效实体。实体中的人员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合作与共享,共同解决研究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分享成功的喜悦,从而避免教师在独自研究中出现力量单薄、枯燥无味等现象。研究的情意也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可大力促进高校课题研究的开展和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成长,实现教师积极主动的专业发展。

3.3基于项目实践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为教育目标,教师则是这一目标的实施者。若教师不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那又何谈教育学生。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更是要求培养的学生能直接适应企业岗位的要求,但当前计算机青年教师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缺乏项目实践。依据“以问题为出发点,以实践研究为主打”的原则,将有着共同愿景的教师聚集在一起,构建基于项目实践的互动、交流、分享、总结的共同体。它强调将学习过程置于有意义的项目情境当中,通过共同体成员的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使教师在项目实践中获得相关知识,进而形成一种实践智慧,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使教师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探索。

3.4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校企合作的推行是这一方针实施的重要动力。但是,在传统的校企合作中,却出现了企业参与意识冷淡、高职院校参与方式偏颇种种问题,造成校企合作步履维艰。联合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共同利益,以合作共赢为基础,构建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校企合作共同体”迫在眉睫。在共同体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共同组织、实施教学计划和内容。企业师傅与学校教师之间实现双向的岗位互换与互补,换位思考,换岗工作,共同完成学生的培养任务,使得校企双方融合融通,充分发挥各自特长,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效率,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也得到提升。

3.5基于网络协作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特别是计算机专业教师,更应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使网络优势资源服务于自己的专业成长。应以网络为平台,充分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如微博、微信、QQ群等,构建共享、论证、协商、创作和反思五位一体的“网络协作共同体”。在开放的网络学习环境下,共同体成员之间以平等合作者的身份通过相互的协作、交流、讨论、反思、问题解决等多种学习方式,共享彼此的观点、思想、资源、知识、学习经验和集体智慧。同时强调以集体协同效应和团体成绩作为激励,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创新知识的能力培养,达到学习的目的,从而促进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的自身发展。

4结语

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必须重视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推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为高职院校的发展、进步奠定坚实的教师队伍基础。

作者:龙秋云 杨丽梅 付达杰 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特殊教育论文

一、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

特殊教育的教师由于其针对的特殊教育对象,要求他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要积累丰富的经验,进而具备从事这个工作的专业能力,其中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是对特殊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的了解及认识的方法,并且能够运用专业的评估工具对学生的身心状况进行客观的诊断及评价,并通过行为矫正以及心理辅导等各种社会性的发展技能的设立来提高这些特殊学生的社会行为。

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能够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这就要重视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当前,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特殊教育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足、培训体制不完善等,本文较为详细地分析了以上这几个问题。

(一)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数量不足

虽然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在不断的增加,但是,这些学校的师资仍然是这些学校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表现在目前的特殊教育教师的自身素质不够高,他们中特殊教育类师范专业所占比例较少,大多数都是毕业于普通大学或者普通的师范类学校。我国目前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工作主要由各师范类院校来完成,特殊教育专业特别少。因为以前我国的师范类院校是单科型、封闭型、定向性的培养模式,致使我国的特殊教育教师严重缺乏。以甘肃为例,目前,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大专院校就2所,自2011年开始招生,目前已毕业的专业特教教师只有不到60人,全省总共有41所特殊学校,正常招生的32所,有9所已经筹建好,但因为特教专业教师配备不足等原因还未招生。而全省特殊儿童有12311人,在校就读为2546人,专业教师配备仅为484人,其余9170人随班就读,但这部分教师大多不是专业的特教老师。此外,特殊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生即使有意从事相关工作,但因为工资低以及岗位编制等问题,再加上社会对于特殊教育的认同度低等各种问题导致特殊教育教师流失严重。特殊教育教师数量不足,导致很难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水平不高

我国特殊教育的起步比较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并且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机构。此外,我国对于特殊教育合格教师的学历要求比较低,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的比例并不够大,并且专任教师中也只有一半左右的教师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再者,因为特殊教育相关专业的就业体制等问题,使得许多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情况并不是特别好,并且社会对于特殊教育方面的各种支持还不够,人们对其并不了解,使得许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并没有这个职业。这些原因都导致我国的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够高,进而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虽然很多国家已经将特殊教育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普及情况的重要标志,并且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尺。然而在我国,人们却存在着错误的观念,即我国应该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普通教育,如果无法改善普通教育的质量,更别提改善特殊教育的质量。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会限制政府、社会的投入力度,从而无法推动特殊教育学校的健康发展。

(三)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体制不健全

对于教师的培训一般包括培养及培训两个方面的内容,培养指的是通过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教育进而使他们获得教师资格,为他们将来进入到教师行业、获得相应的教师资格打下基础,这是他们任职的前提条件。培训主要是面向在职的教师进行教学适应、学历提高、更新教学手段及理念、适应教学及课程改革等开展的针对性比较强的短期训练。因为特殊教育教师不但要具备深厚的知识基础,还需要具备特殊教育的各种技能,所以,必须要有健全的培训体制,使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可以随时通过培训来获得新的教育理念,激发特殊教育教师的活力,使他们能够更好的为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做出贡献。②虽然现在国家已经对特殊教育事业特别重视并给予大力的支持,但是我国特殊教育事业仍然教师缺乏,教师的任务繁重,且相关学校不能及时为教师提供培训,使得特殊教育的教师从事这项事业以后,很少有时间进行深造或接受培训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措施

在我国整个教育事业发展历程中,特殊教育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特殊教育有助于特殊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主要通过专业化培养、完善培训制度、完善激励制度、构建证书制度等措施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技能。③

(一)加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培养

教师本身就是一项专门的职业,而特殊教育是专业化更强的一种职业,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一定要从职前教育以及职后培训两方面进行。④职前教育主要指各个高校针对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法,鼓励特殊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生和老师积极的参加由特殊学校举办的各项有意义的教育活动。高校的教师还应该定期到特殊学校进行科研及教学等各项工作,增加在校学生到特殊学校顶岗实习的机会,使相关专业的学生及老师能够对我国现阶段的特殊教育的状况有进一步的了解,使他们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很好地与特殊教育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职后培训的重点应该放在特殊教育教师自身的成长及知识的更新上,使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具有更强的专业决策及实践的能力,以学代训进而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不单单是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更主要的是针对有特殊对象的需求以及特殊学校的发展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所以,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建立在特殊学校整体的发展目标之上的。一方面,学校的领导层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制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制度来促进并激励特殊教育教师自觉地对学生的学习及需求进行适应,并改进自己的教学。另一方面,进行特殊教育的学校要把教师的专业化培训作为对学校工作进行改进的一种重要资源,加强学校与教师的互动,使教师为学校的办学目标努力,进而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健全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制度

1.建立相关的培训制度建立并完善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制度,以保障各个特殊教育学校对于教师的培训更制度化、系统化,并使学校的职工接受培训专业化、责任化、义务化,使培训主体的相关资格认证及行为更规范化。2.学历培训和非学历培训结合我国目前对教师资格的认证主要是依靠学历,教师的职前培训是为了获得学历,虽然学历培训的时间比较长,但高学历可以增加教师晋级及加薪的机会并提高教师的流动性,可以很好的激发参加职前培训人的积极性。非学历培训一般为短期,主要是为了提高参加培训的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的适应能力,针对性更强。这两种培训可以取长补短,用对培训课程及培训质量的评定来对比较单一的学历认证进行弥补,将非学历培训的培训质量作为对教师进行考核的一项标准,可以很好的激发特殊教育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⑤3.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由于目前社会上对于特殊教育的重视及支持不足,使得人们不够了解特殊教育,导致许多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放弃从事这项工作,很多的特殊教育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流向其他行业,对建设特殊教育的教师队伍产生严重影响。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复杂性高且难度大的职业,特殊教育教师需要比普通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来保障这些特殊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学校及相关的教育部门应该制定出相应的鼓励政策,使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能够感受到充分的尊重,进而吸引更多的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从事这个职业。此外,相关部门应该及时足额的发放从事特殊教育的工作人员的津贴及工资,并结合实际情况适当的提高待遇。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出具体的政策,对于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发放特殊岗位补助。在评定职称、奖励及表彰等方面,要给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更多的鼓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使各项激励机制成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力。⑥教育部、学校要给予特殊教育教师一定的关注,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同时教育部以及学校要保障特殊教育教师的物质生活,同时还要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如果给特殊教育教师所发的薪资并不能保障他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那么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会越来越低。因此要关心特殊教育教师,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4.实行特殊教育专业资格证书制度当前,我国缺乏规范的任用特殊教育教师的制度,有一些地方的特殊教育教师根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再加上没有及时将特殊教育师范院校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补充到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中,这种状况既降低了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还导致特殊教育师资较为缺乏。特殊教育这一领域不同于其他的领域,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往往要借助法律、制度的形式来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在法律制度的保障下,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才会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⑦现阶段,实行特殊教育专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一种必然趋势。所以,要将教师培训与教师进修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让相关的教师获得任教资格。如果教师在培训以及进修之后没有获得任教资格,此时教师应该继续学习。同时学校还要将特殊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证书、进修证书与教师的业绩挂钩,以此来激发教师的学习动力。通过构建任职资格制度以及完善任职资格制度,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对于那些具有专业资格证书的特殊教育教师而言,其不仅可以顺利完成特殊教育,还可以顺利完成普通教育。相反,拥有普通教师资格证的教师不能担任特殊教育的任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成为一名的特殊教育教师,其必须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深厚的专业技能。

(三)增强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认同感

为了能够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就要增强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认同感。及时,要重视文化建设。通过文化建设转变人们的观念,让人们对特殊教育教师有较为客观、的认识,这样做还可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第二,特殊教育教师要重新认识自身的专业,喜欢自己的专业,并且要在不断学习过程中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有一些特殊教育教师只是为了获得一定的薪酬才从事到特殊教育事业中,他们根本不喜欢这份工作,更别说喜欢这个专业,因此他们不愿意进行学习来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面对这种情况,要从思想上教育这些教师,不断增强他们的专业认同感。特殊教育教师既要有专业认同感,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8]每一个专业都是向前发展的,并且特殊教育专业更是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特殊教育教师要定期为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四、总结

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对特殊儿童的教育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我国的特殊教育与其他国家相比起步较晚,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严重制约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学校及相关的教育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从事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进而促进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作者:张莉 刘淑红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教师专业发展继续教育论文

一、教师专业发展和继续教育的内涵

教师是教育之本,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加强师资培训,打造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教育改革和时展的必然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要着眼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要求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借助于专业化的组织,不断武装和充实自己,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技术,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升职业道德,努力促使自身尽快地成长为一名专业的称职的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1]。在教师专业提升过程中,要进行积极的反思,这是确保专业素质得以提升的重要条件。努力打造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更的人才。教师专业发展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对教师的专业技术、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态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教育是指教师在职期间,利用各种机会和专业机构进行系统化学习,从而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过程,是促使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研究继续教育模式的优化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二、教师专业发展与继续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教育越来越看重,教师的专业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投入日益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队伍的规模和素质都大幅提升。但是,目前教师队伍整体上还表现为参差不齐,离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的要求还相差甚远。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服务的,而社会在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步变化,为了适应社会的这种不断变化的需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调整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既要有服务意识,也要有创新意识,这些都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然而,目前不少教师还存在与教育改革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必须通过加强继续教育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我国的继续教育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只是从宏观上负责教育培训部门的资质认定、建设指导、质量监控等,而培训部门则自己决定培训地点、培训时间和培训方式等。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培训机构无法掌握具体的参培人数以及其他培训班开展情况的信息,因此,培训机构很难及时调整自身行为,将培训资源的作用发挥到较大。其次,培训机构参差不齐,市场规范化程度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培训目标定位上,还没有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放在首位,缺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思考。从教师自身角度看,每个教师的专业知识、性格习惯、专业能力都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培训机构很难满足教师个性化、多样性的要求。绝大多数的培训机构在对学员层次划分、学员需求调查、个性化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有所欠缺[3]。再次,目前教师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既要考虑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也要应对各种课题项目、论文撰写、职称评定等事宜,许多教师倍感压力。再加上培训机构培训收费不断增加,不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

三、优化继续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树立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

传统的教师教育理念比较重视教师入职前的培训,对职后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时至今日,虽然教师普遍对继续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传统的重视职前教育的思维定势还没有消除。作为教师必须要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知,虽然职前教育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但是要想成为一名的教师,要想培养出与时俱进、符合社会要求的新型人才,就必须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摸索,重视职后的继续教育,并积极投身于继续教育中。教师要从被动参加继续教育调整为积极主动地参加继续教育,要增强终身学习的意识,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审视自身的学习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继续教育内容,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为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而努力。

对于培训机构而言,也要不断革新教育理念,树立以教师发展为本的思想。首先在培养目标方面,不能仅仅关注教师的知识、技能的提高,还要注重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增强竞争意识等。其次,要树立为教师服务的思想,要改变教师被动接受继续教育的现状,培训机构就要深入了解和分析现代教师的心理需求和价值取向,树立服务至上理念,为教师设置更多富有时代性且能满足不同继续教育目的的课程,克服经济利益至上的短期行为,打造继续教育的品牌机构[5]。

对于政府管理部门来说,也需要不断更新理念,完善职能定位。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逐步凸显其公共服务的职能,规范教师培训市场,让市场来决定培训机构的优胜劣汰。首先,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充当指导者和调节者的角色,建立决策和指导机构,根据社会及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学校发展规划;针对教师需求、社会需求、教学需求,合理安排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确保继续教育工作有序开展[6]。其次,培训机构的良性运行离不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和干预,必须建立健全监控和干预体系,对培训机构的市场秩序和培训收费、培训内容等加以规范干预,建立良好的培训市场秩序。对扰乱培训市场秩序的行为,要加以制裁,促进市场有序发展。

(二)优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专业的教育课程体系支持。专业的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具备如下特点:首先是开放性。教育课程的敏感度一定要强,能够对社会变革、教学改革、学生思想特点等各种相关因素的变化作出及时的反应,能够针对种种变化及时时间设计和调整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设计不能脱离社会文化的大环境,课程内容也要注意与时俱进[7]。其次是多元性。传统的教师培养比较注重单一学科,科学的教育课程体系必须打破这种单一的课程框架,建立综合型和实践性强的新型课程体系,同时丰富授课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授课方式,以满足不同教师的不同需求。比如,教学中要尽量杜绝单一的灌输式教学,采用专题探讨、反思交流、课题研究等多种方法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可以组织教师学员就当前的教学难点和热点进行专题研讨,也可以一起观看教学视频,引导教师总结教学优缺点,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审视优点和不足,促进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等。再次是实践性。通过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学习,教师应该不仅仅获得理论知识,更应该是教学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因此,科学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必须要对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同时要引导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加以反思,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三)关注继续教育培训后的反馈

继续教育培训的目标应该定位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而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还是要靠教学实践来检验。可见,继续教育是否收到了理想效果,只能通过教师参与继续教育培训后的反馈才能得知。一般的继续教育机构都比较重视培训前的工作,比如调研需求、宣传招生等,以及培训过程中的工作,比如根据调研结果设置课程内容等,而对于培训后的工作则关注不够。科学的继续教育体系传授给教师的不仅仅是先进的教学理论,还有职业操守、创新理念、教学实践经验等内容,这些都是在教师参加培训后的工作中逐渐体现出来的。从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来看,一切继续教育都是为培训后的工作开展作铺垫的[8]。培训机构要注意与学员和教师保持联系,建立网络,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检验培训的结果,另一方面,通过反馈可以获悉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遇到的新问题,这些问题既可以成为培训研讨的内容,也可以促进继续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还可以促进其他学员和教师反思,最终提高学员的专业素质和研究能力。

四、结语

在教育部门、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下,我国的教师继续教育发展很快,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从宏观上看,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还很单一,在实践中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形式构建,以及校本培训方式、学校社区企业综合培训和新兴的继续教育方式研究等都将成为未来教师继续教育领域研究的课题。为适应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对于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谭杰 单位:攀枝花学院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论文

1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优点

1.1幼儿教师的学习不间断

终身教育理念主要是说贯穿每个人一生过程的是教育,没有人能够在年轻时候就拥有一生享用的知识。幼儿教师面临的也是终身学习的过程,以及终身教育的行动。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所有的人一样,幼儿教师获取知识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在这个需要学习的时代,幼儿教师想要长久的生存,必须也要经历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和改善,幼儿教师的陈旧观念即将被重新确定,教育体系中将纳入“校内、校外教育;职前、职后教育”。

1.2幼儿教师建立坚实的合作意识

幼儿教师的发展,依靠的是所在的教学环境,通过平时工作上的互补与合作,幼儿教师可以很好地完善自己学习的能力和方法,进而增加教学的效率。同事之间的学习和相互交流、资源成果的共享,都能够对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工作的绩效有明显的提高。

1.3幼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幼儿教师应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端正教学态度,同时保持与同专业人员的联系,了解全国各地学前教育的发展近况,让自己时刻保持学习的先进性和积极性。

1.4幼儿园完善幼儿园管理制度

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在精神上的激励与评价偏多一些。旧的制度存在着许多漏洞,体现在评价的方法、主体及内容都比较单一,评价的最终结果对于实践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要想加快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就要建立一套幼儿园改制的相关改革制度。改变以往单一的幼儿园领导独自评价模式,实行幼教老师的互评,同时也要让家长参与进来,其内容也要实现多元化。

2学前教育专业化在幼儿园和个人的发展中的意义

2.1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也是树立幼儿园良好形象的根本

如果幼儿园要获得长期的发展,在众多幼儿园园所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拥有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是幼儿园发展潜在的巨大财富。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自觉地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重视早期教育的发展。假如幼儿教师不能适应这样的发展速度,从而导致自身的专业水平不能提高,也就得不到孩子家长的认同,势必造成生源的流失。

2.2幼教老师专业化的成长是必然的

现在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是终身教育,在这种趋势下,所有教育工作者取得进步和提高的途径只有不断接受教育,这不仅是今后维持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的一种需求。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网络教育及远程教育这些新形式已经走进了每一个家庭。

3学前教师专业化成长中面临的问题

3.1职业放松现象明显,敬业精神缺乏

幼教老师只有拥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才能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可事实上职业放松的现象却尤为突出。一部分幼教老师失去了对工作的兴趣,出现了职业放松的现象,这就影响了平日的工作、生活和心理。针对孩子们的世界会出现出其不意的问题,不进行自我检讨,只是凭借着经验来解决,导致幼教老师们感觉身心疲倦,没有了成就感,从而出现职业放松的现象,影响了他们向专业化方向的发展。

3.2职业素质及综合素质不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赞同幼教老师在孩子的成长中的作用,也对幼教老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专业的幼教老师,不但要具备关于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有关幼儿教育的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其他方面的知识以及熟练的互动技巧。由于幼教老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所以幼教老师不仅仅只是一个传道授业的师傅,同时还要担任例如促进者、护理者以及参谋等不同的角色。现在我们缺少一些有关于幼教的职业培训和提高实践效率的机构和机制,导致许多幼教老师不仅专业知识不牢固,而且专业的技能匮乏,在教育素养和职业道德方面也有着严重的不足。

4结束语

幼教老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前提是对教育科学的研究。专业化发展出现的问题,幼教老师目前的困境,其主要是脱离了科学研究,这就迫使他们必须进行教育科学的研究,从而重新树立起尊严。

作者:沈红 单位:山东大学饮食服务中心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一、研究缘起与设计

(一)研究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教师正是这有组织教育起点上的组织者、实施者。“教育质量的提升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很多人尤其是教师做出艰巨的努力。教育质量的核心是教师,最关键的支撑是教师”。[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在农村学前教育受到空前广泛关注的背景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成为保障农村幼教质量的重要基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当前有关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非常丰富,但更多地集中在偏远贫困地区,而经济发展相对比较发达地区的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如何?这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议题。江苏是一个经济发展相对比较发达的省份,本研究以苏中某县为例,对该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调查,其研究结果亦是对当前研究的补充。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江苏省中部某县的幼儿教师为研究对象,一方面由于该县隶属于江苏省一直素有“教育之乡”美誉的地级市。该县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在苏中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另一方面,近年来该县在国家对学前教育重视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学前事业,制定了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2011年-2015年)。近五年来该地区学前教育的质量到底如何?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本地学前教育的质量。

(三)研究工具

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实际上是幼儿教师在其专业生涯中,习得幼儿教学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内化幼教专业规范、形成幼教专业精神、表现专业自主性并实现专业责任的历程。[2]本研究结合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划分和当地的实际情况,[3]编制了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及时部分,农村幼儿教师的基本情况及生存状态;第二部分,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其中专业精神包括教师的职业认同、职业满意度和职业理想,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专业理论知识、文化知识、教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能力、科研能力等;第三部分,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状况,即促进其专业发展的途径。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该县进行调查,并对其中一名园长和5名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297份,回收率为92.8%。问卷结果以SPSSforwindow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发现与讨论

(一)农村幼儿教师基本情况描述

1.该地区幼儿教师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6至35岁,占到近一半,36岁以上的教师达27.1%。各个教龄阶段教师比例基本成均匀分布,新老教师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处于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2.该县农村幼儿教师的学历层次主要集中在大专层次,27.8%的教师通过进修学习已经取得本科学历,其中有4名教师是及时学历,这一变化是可喜的。由此反映出,当地农村幼儿教师越来越意识到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3.83.5%的教师毕业于学前教育专业并拥有幼儿教师资格证,这一结果表明该县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性已经达到一个相对比较高的水平。4.在职称评定方面,有51.5%的教师目前没有职称,这意味着一些教师在工作多年后还是保持原状,个人发展成果不是很明显。另外,58.8%的教师没有事业编制,在与园长的访谈中了解到:“每年的编制太有限了,一些老教师工作了十几年仍然没有编制。但是这两年我们明显感觉到国家的重视,近年我们县每年增加20~30个幼儿教师的事业编制,虽然杯水车薪,但也使我们一线教师看到了希望。”

(二)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分析

1.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精神

专业精神是教师专业活动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它涉及教师的专业理想、对教师专业的热爱程度、对工作的积极性、相应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等。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绝大部分幼儿教师对该职业持满意态度,其中“满意”占28.9%,“基本满意”占48.5%。另外,还有21.6%的教师“不太满意”。面对如果可以再次选择职业的问题,25.8%的教师表示执着追求,继续从事这一职业;33%的教师认为还是当教师好;23.7%考虑从事别的职业但不急切;16.5%的教师表示有机会一定换,不再当教师;1%的教师表示现在就急于换。虽有一半以上的教师会继续从事该职业,但是40%的幼儿教师还是希望能够从事别的职业。如果这种状况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去改善,将不利于整个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更不利于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于幼儿教师工作时间、压力与其报酬之间的悬殊差距,导致他们严重的心理不平衡。42.3%的幼儿教师表示工作经常占用业余时间,累计高达97.9%的教师都表示工作会或多或少地占用业余时间。50.5%的教师认为幼儿教师工作压力比较大,另26.8%的教师则认为压力非常之大,即累计高达96.9%的教师认为该工作存在或大或小的压力。那么,在工作占用如此之多业余时间,存在如此之大压力的同时其报酬又是如何?调查发现,34%的幼儿教师月收入(包括工资、补贴)在800~1000元之间,25%的教师月收入在1000~1500元之间。因此,工作量大报酬低导致81.4%的教师对其所得报酬与工作量产生或多或少的不满。这将不利于幼儿教师专业热情的提升,长此以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不利于其专业发展。另外,在对教学工作的创造热情的相关选项中,有44.3%的教师表示总是充满创造的激情,28.9%的教师在任教的前三年有创造热情,后来就比较平淡,还有25.8%的教师则认为该工作是相对定型的,比较机械。可以看出,有一半以上的农村幼儿教师对该职业缺乏创造的热情。考察其原因,还是与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存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压力大、收入低、闲暇时间少,使得许多教师无力去创造,更缺乏创造的激情。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努力为教师们“减负”,给予适当的空间和时间,营造学习和创造的氛围,鼓励幼儿教师积极开展创新教学,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生机。

2.农村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84.5%的幼儿教师能够以《纲要》为标准,以教材内容为参考,结合幼儿实际水平及其生活的环境设计教学内容,9.3%的教师认为只要实现课程目标,可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重新调整或自行编制。在组织教学过程中,63.9%的教师做到经常设置教学情境,其余教师也能够有时或偶尔设置教学情境。当幼儿兴趣与活动冲突时,64.9%的教师会设法吸引幼儿注意力,选择适合幼儿特点的方法开展活动,而32%的教师会调整计划,以幼儿为本,做到“心中存有大目标,及时调整小目标”,组织开展幼儿感兴趣的活动。虽然比例只有32%,却非常难能可贵。由此可见,自《纲要》颁布以来,特别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农村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很大的更新,不是停留在过去严格按照计划、教材来安排教学内容,也不像过去农村幼儿教育中最常见的“小学化”的教育方式,他们开始关注幼儿的心理特点,幼儿学习方式的特殊性,重视活动情境的创设,在教育教学中更关注幼儿的兴趣。

3.农村幼儿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指教师为了获得自身专业发展而自觉调整、完善自身教育理念与行为的意识,即教师对自身发展的反省认知。这是决定教师发展速度快慢和水平,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调查发现,幼儿教师对其专业发展满意度表现为:“满意”占9.3%,“基本满意”占64.9%,即75%的教师对专业发展是比较满意的,但也有25%的教师表示“不太清楚”或“不太满意”。99%的教师愿意提高自身专业发展水平。对于自身专业发展规划,22.7%的教师目标明确,68%的教师有一定思考,即高达90.7%的幼儿教师对其发展是有思考的,只有10%左右的教师表示很少考虑或从没想过。幼儿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有利于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调查显示,54.6%的农村幼儿教师表示经常反思,以改进教育教学方法,41.2%表示有时反思。他们更多采用课后写反思和与同事讨论这两种方式,找到自己教育教学中的不足,追寻更好的教育教学方式。这一结果同样非常令人欣慰,农村教师已经不再是停留在传统的自由发展状态中的“教书匠”或“保姆式”的教师,他们也像城市的教师一样,追求自我专业发展,为了获得自身专业发展而自觉调整、完善自身教育理念与行为,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明显增强。

4.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专业知识指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丰富的课堂情境知识。专业技能则包括各方面的能力,即教学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反思能力、教研能力等。调查结果显示:59.8%的幼儿教师认为现有知识是能满足幼儿活动需要的,也有40%的教师认为自身知识不太满足需要。其中,教育科研和教育技术的知识是幼儿教师认为自身比较缺乏的两大类知识。从调查中,我们看到高达61.9%的教师意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这对于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来说是一个良好的信号,农村幼儿教师的视野已不仅仅局限在教学中而是扩展到教育科研;不仅仅满足传统的教学形式,更关注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这些都足以说明他们开始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关注儿童的发展,不再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角色,对自身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换言之,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幼儿教师的角色意识也已经在农村教师身上苏醒。

5.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状况

农村幼儿教师与城市的教师一样,他们也渴望通过各种培训与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为满足广大农村教师的需求,各种培训方式应运而生。调查中教师们提到的他们曾经参与的培训方式有:阅读理论资料(75.3%)、听专家报告(54.6%)、学历培训(43.3%)、校内交流(42.3%)、网络(39.2%)、短期脱产(6.2%)。可见,现代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这一新兴的培训方式也占到一定的比重。农村幼儿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也在不断向前发展。但是,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状况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如有78.4%的教师表示培训机会太少,甚至有4.1%的教师表示没有培训机会。虽然国家与地方政府开展了不少的培训,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但是僧多粥少,农村幼儿教师的数量巨大,还是不能满足农村幼儿教师的接受培训需求。另外,有83.5%的教师表示培训内容单调,多集中在专业知识和思想观念上,而他们更希望多一些教科研的方法、现代教育技术以及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在培训费用支付方式方面,自理占42.3%,幼儿园承担一部分占29.9%,幼儿园负责全部费用占20.6%。调查中,不少农村幼儿教师表示,希望政府能给予更多的经费支持。另外培训费用太贵(33%)、教学任务紧张(25.8%)、信息不灵通(8.2%)等也成为造成培训困难的因素。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总体状况良好(1)苏中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抽样地区各个教龄阶段幼儿教师比例基本成均匀分布,学历层次主要集中在大专学历,且基本都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并拥有幼儿教师资格证书,这一结果表明苏中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比较高。(2)《纲要》颁布以来,农村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不再停留在过去严格按照计划、教材来安排教学内容,教育方式方法也有了较大改变,过去农村幼儿教育中最常见的“小学化”的教育模式正在逐渐减少,农村幼儿教师开始关注幼儿的心理特点,幼儿学习的特殊性,重视活动情境的创设,在教育教学中更关注幼儿的兴趣。(3)幼儿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增强。几乎所有被调查的教师希望提高自身专业发展水平,同时高达90%的幼儿教师对其专业发展规划是有思考的,有的目标已很明确;90%以上的幼儿教师能做到对自我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努力提高其教学水平,促进自身发展。(4)幼儿教师接受培训的方式呈现多样性,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培训机会不多,培训内容单调。2.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1)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令人担忧。抽样地区有一半以上的农村幼儿教师目前既没有正式编制,也不具备职称评定的机会和条件。这部分教师由于工作的不稳定,使他们不仅不能同工同酬,甚至也无法享受医疗及养老等各类福利,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此问题不解决将不利于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2)工作时间、压力与其报酬不能成正比,差距悬殊。工作压力的大小影响着教师对其生存状态的满意度。调查显示,90%的教师表示工作会占用业余时间且有压力。尤其是乡村幼儿园班级人数多、教师少,他们同时承担保育和教育工作,繁重的任务及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产生了较大压力。近半数的教师对收入不满意或不太满意,工作时间、压力与薪酬的差距悬殊降低了农村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和职业幸福感。低幸福感、弱责任感的状态不利于这些教师的专业发展。(3)专业发展机会不多,科研素质还需加强。该地区农村幼儿教师有着较强专业发展意愿,九成以上的教师都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有一定的或者明确的规划,但是苦于培训机会少、经费太贵、教学任务繁重等因素影响了专业发展的规划。教学任务繁重、缺乏科研素质、教学研究理论掌握不够这三大因素成为影响该地区幼儿教师开展教研工作的主要因素。

(二)建议

1.幼儿教师应增强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柏拉图说过:“凡是自动的才是动的初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是自主的、能动的,教师只有自我意识到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才会自觉地采取相应的促进自我发展的措施,从而不断超越自我、提升自我价值、获得专业满足感、逐步实现人生目标。所以,农村幼儿教师应真正意识到新形势下幼儿教育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师以及自身存在的不足,努力抓住各种机会,通过不同的途径锻炼自身,而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历,服从上级安排被动地去发展。,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克服困难,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素养,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2.幼儿园重视并加强培训,扩大学习范围,建立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培训网络农村幼儿园应意识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扩大教师专业学习的范围,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1)完善幼儿园的教师考评制度,真正发挥其作用,而不是如部分教师认为的只是“走过程,没有多大帮助或者是说不清”。(2)制定相应的规章,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教师通过园本教研、外出学习等方式,建立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培训网络,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同时为外出学习的教师提供一定的经费补贴。(3)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与竞赛,为教师创设一个平等、宽容、和谐的精神环境,进而提高集体凝聚力,使教师产生对幼儿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升教师的教学探索热情、创造热情,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生机。(4)加大在职培养的力度,与当地的师范院校合作,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的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补偿教育等,丰富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

3.政府加强对农村学前教育的管理,制定相应政策,增加对农村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1)增加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比例,稳定教育经费的来源,改善农村幼儿园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工资待遇,让其能安心从事教学工作。(2)政府对农村学前教育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根据当地情况适当增加农村幼儿教师编制和职称评定的机会,保障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的公平、城市与农村学前教育的公平。(3)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制定相应政策,严格规定农村幼儿园不同年龄班级的幼儿人数及师资配备,将教师工作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避免幼儿园随意延长教师的工作时间,切实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4)建立长效、科学的管理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培训不仅是时段性的,还要注重连续性和周期性;同时兼顾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教师的需要,促进农村幼儿教师的整体专业发展。

总之,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幼儿园、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教师强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其成长的原动力,幼儿园为教师发展提供成长的环境,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教师发展过程中的奠基石。在这样一个良性的生态式系统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将会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不断提升也将指日可待。

作者:许铁梅 王娟 黄雪 单位:南通大学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新渠道分析论文

[摘要]教师网络学习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新的途经,虽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还有不少人把电脑和网络看成是移动的教室,让教师的网络学习囿于正式学习的范围。事实上,教师网络学习更多的是一种非正式的学习,是教师在现实生活中的非正式学习的延伸。更新学习观念,加强非正式学习意识;利用网络优势,构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高信息技术素养,增强非正式学习能力等策略,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网络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教师;非正式学习;网络学习

自从学校教育诞生以来,学习就被划分为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两大类。正式学习主要是指通过学校组织、课堂授课等形式实现的学习形态,它通常是有计划性的,有明确的目标和课程知识体系,学习的目的是获取成绩、证书,并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

一般认为,在学校的学历教育以及工作后参加的继续教育,都是正式学习。正式学习应具备三个要素:一是学习的形式是有外力推动的(有学校和教师等);二是学习的过程是有控制的(有计划、有内容);三是学习的目的是得到社会承认(成绩、证书或专业职称)。在这三个要素中,最有区分意义的是学习目的,因为离开了正式学习的学习目的,学习的驱动力(外力)和内容都将显得毫无意义。

在明确了正式学习之后,可以将非正式学习界定为:学习者不是为了得到社会承认而进行的学习,学习的时空具有偶然性、学习的过程具有情景性、学习成果注重自我感受。

网络学习可分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网络学习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理解,即为主体受网络环境影响而改变的过程;狭义网络学习是在线的系统学习,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研究教师作为学习者受到网络环境影响的问题,是指广义的网络学习。事实上,教师网络学习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为完成规定的在职学习(学历进修或非学历培训)任务,通过上网学习作为完成上述学习的补充。是一种正式学习。另一种是教师上网仅作为一名网民,参与网络的活动,构成了非正式学习。

一、教师网络学习的非正式学习形式

随着Web2.0以Blog、TAG、RSS、WiKi以及其他社会性软件的应用为核心的新一代互联网的出现,学习者利用社会性软件进行非正式学习的方式如图1所示:当用户需要使用这些软件的时候,就可以进入相关的网站页面,申请注册后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思路去整理搭建自己的学习空间。教师网络学习也是遵循这一学习方式,进行在线的非正式学习,其主要形式如下。

(一)网络浏览和查询

教师网络学习,最主要和最普遍的形式是网络浏览和查询。浏览是个体接触网络信息的基础,教师通过浏览网络大量信息,获得正式学习无法提供的知识。查询往往是带着问题进行的,是教师解决生活、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方法。当前网络中提供信息浏览和查询的社会软件很多,已为教师们熟练使用。

(二)网络交流

网络条件下的协作交流方式有电子邮件、BBS、QQ、MSN等。电子邮件的出现和普及,解决了现实生活中通过邮政系统传递信件速度慢的问题。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网络交流方式的更高期待,BBS和ICQ得到人们的认可。BBS以它的开放、自由、高容纳性、互动性著称,深得人们的钟爱。ICQ则以自身的实时互动的特点在网络交流工具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电子邮件、论坛和即时通迅工具这三种交流方式在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时快捷和便利,是教师非正式学习的一个重要形式。

(三)观点表达

学习需要输入和输出,学习者通过网络表达观点的方法很多,如可以通过BBS或建立个人网站,但Blog的出现,更好地解决了学习者的这一需要。Blog作为促进人与社会互联的一个工具,集写录、分享、学习于一体,能方便地表达教师的教育观点和记录教师的专业成长轨迹。如2004年年底,根据教育部开展“网络教研”课题的有关要求,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引进了“成长博客”,利用博客(网络日志)形式开展教育教研的业务研讨。短短一年多时间,该博客网的点击率达8000多万次,居全国教育类博客点击率第6位。又如“海盐教师博客”创建于2004年12月,到2008年底,已经注册7372个博客(该县中小学教师约3000多),发表日志52109篇,回复49848条。

(四)虚拟协作

在非正式学习过程中,教师会以博客圈子、QQ群等形式,选择性地加入虚拟学习社区开展虚拟协作。这种逐步找到以相应内容为主题的学习社群,通过加入一定的社群,就能够使得学习向两端发展,即在“枝繁叶茂”的同时也能够“扎根生须”,使得在职阶段的学习能够以有机方式不断展开和丰富。教师网络学习的虚拟协作一般以学科为单位,协作的目标是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为圈内人员提供教学资源。

二、教师网络学习的非正式学习特征

作为广义的教师网络学习,是教师在网络环境中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而进行的人机交流、人网交流和人人交流,是一种非正式学习。但教师网络学习又是一种成人的学习,也应适合成人学习特点。成人学习的特点,我们可归纳如下:成人是具有不同的经验与价值观的学习者;成人学习是一种相互协作、解决问题的活动;关注学习的过程与结果;有各自不同的学习动机,学习动力来自学习者内部。

下面我们结合成人学习特点从非正式学习视角来讨论一下教师网络非正式学习的特征。

(一)灵活、便捷学习

成人教育的关键是让学员自主决定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因为成人通常是有工作的。戈博(B.LGerber)等人认为,非正式学习是个人不在正规教室和没有教师出现的情况下,所从事的一切活动。教师网络学习正好符合随时随地和没有教师出现这些条件,这种学习可以发生在工作时,也可以在家里,只要有空闲的时间就可以随时上网,不受教室和时间的限制。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与指导者角色经常互换,没有固定的导师。

(二)学习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中小学教师上网主要在做什么,是否是在完成正式学习的任务?2007年我们就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索取资源)、网上互动、解答网络问题(提供资源)和建立个人网上空间等项目对8303名中小学教师通过网络进行问卷,结果表明解决问题是他们网络学习的较大动因(见表1)。他们认为,教学资源库可以解决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资源匮乏的问题,并采用碰到问题才上网查看的办法。

教师上网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就像我们看报读书一样。但作为非正式学习的教师网络学习还有其独特性,通常非正式学习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偶然发生的,而网络学习是一个通过主动搜索,获得相关知识和方法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三)教师自觉地输入和输出信息

从成人学习者自身来讲,参与学习是出于多种需求和动机因素考虑的。学习受到外在环境需求的驱使,即使在某种程度上有自发学习的要求,但仍然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实用效果,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而在信息时代,如果仍然保持这种被动学习的想法,被动应变,注定是无法在社会中立足的。网络给教师带来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尽管一部分与正式学习有关,但大部分信息是隐性的,这对教师本人的生活和工作有意义。这些信息中有的是网络技能,有的是生活常识,有的与课程教学相联系,也有的是关于做人的社会伦理。教师全凭兴趣选择信息,并进行一个自我内化的过程,即对信息进行重新编码储存,到需要应用时才输出。这与非正式学习获得知识及应用知识的过程相一致,是没有任何外力作用的自觉学习。

如在对浙江海盐教师博客的研究中发现,天宁小学62名教师2005年2月至2009年10月共发帖6804篇,每篇平均访问数为232人次;2829篇帖子有回复,回复率为42%,其中回复层级(指帖子中回复对话的层数)平均数为3层。该校署名为“日月小筑”的教师发表于2005年3月24日的一篇博文,竟有38611人次访问,回复层级达到326层。这一现象说明教师网络学习是一个充分自由、自觉和自主的活动。

(四)越来越重视网络成员间的互动协作

网络协作学习是指利用网络、通讯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以达到对学习内容更深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与个别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习者健康情感的形成,因而越来越受到关注。网络的协作有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之分,凡是网络协作与正式学习的目的有关,是为了完成正式学习任务的学习,就属于正式学习。但更多的情况是学习者就一个工作中的问题而进行远程协作讨论,是非正式学习的。教师利用网络协作学习可归纳为三种:教学任务合作、教师互助和专家咨询。网络协作学习可让多个学习者通过网络来解答呈现的同一问题,也可以当一方有问题时,他人可以随时与另一方讨论。由于个人的思考范围有限,若在学习过程中,能和伙伴相互交流、相互鼓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还可以通过网络与另一端的专家(专家可能是官方聘请的,也可能是志愿者)咨询。

三、教师网络学习的非正式学习策略

(一)更新学习观念,加强非正式学习意识

一般人总是对非正式学习的作用表示疑虑,认为正式学习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事实上,非正式学习是我们最古老的学习方式,也是最有生命力的方法。因此,要引导教师从网络环境的实际运用中真正体验其中的价值,而不能把它当成是一个口号、一种设想。要鼓励教师平时注重多方面信息与知识的收集与积累,积极消除观念上的障碍,用新的视角、新的观念审视事物,让网络更好地为非正式学习服务,让非正式学习更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利用网络优势,构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目前,由于受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影响,教师基于网络的非正式学习方式还是以传统的个体自学方式为主,缺少有效的探究性和协作性的学习方式;在社会性软件使用上,80%以上的主要用博客,其他形式应用很少。为此,要构建灵活多样的非正式学习方式,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摆脱传统院校培训方式的思维定势,强化信息化学习方式应用;让教师对网络有较的了解,根据自身的习惯、认知水平、学习条件和学习需求,利用网络的优势,选择、创建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方式达到化。

(三)提高信息技术素养,增强非正式学习能力

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是网络环境下进行非正式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在网络环境,无论是利用博客进行知识管理,利用博客与别人进行协同,还是利用SNS进行学习之间的交流,都需要学习者具有利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甄选信息以及辨别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当前,教师网络学习在信息选择能力、有效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以及管理与生成信息的能力上表现得较为薄弱。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教师网络学习过程中要注重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四)改善学习环境,优化非正式学习效果

非正式学习强调赋予各项活动与工作以学习的内涵,使参与者在活动和工作的同时,也能学到科技知识或受到先进理念的熏陶。因此,引导教师基于网络的非正式学习,应讲究学习环境的创设。在具体做法上,我们可以在教师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创设浓厚的非正式学习氛围,使非正式学习成为一种时尚。要使学习场所多元化,使学习机会广泛化,在家庭、学校、社区开设教师网络学习中心,使教师随时随地可以学习到自己想要学习的东西。同时,对于作为学习者的教师而言,要积极鼓励自我意识,提高自身反思能力。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特别是非正式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只有通过反思和交流去创造有意识的自我,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提高学习能力,才能使非正式学习的效果得到切切实实的保障。公务员之家

(五)建立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机制,提升非正式学习的道德素养

教师网络学习,由于学习的地点、时间充分自由,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点名制度,学员很少会借助于外力的支持而学习,所以说它是一种自律的学习。为此,网络学习,尤其是在非正式学习之中,要求学习者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提高“自律”意识。但并非每个参加学习的教师都具有较高的“自律”意识,为此,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建立教师网络学习的相关激励机制和网络道德规范,提高教师上网学习的稳固性。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网络学习的评价体系,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对学习者的学习交互过程中加以监督和评价,以促进学习者、健康地协调发展,实现网络环境下非正式学习的顷利开展。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教师专业发展情况思考及途径论文

论文关键词:江西省;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思考

论文摘要:教师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前提或基础,没有教师的发展,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也谈不上有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江西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学历合格率低,专业水准不高,职称结构不合理,教育理念与手段滞后等。笔者认为,改变这种状况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教育科研机制,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注重教师反思习惯与能力的培养,建立教师主体的发展体系;加大政府投入,改善学校软硬件设施;构建良好的学校内部支持系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快师范教育改革,培养适应素质教育的高素质高中教师。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加强和发展,至2008年底,专任教师有47512人,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但从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看,江西省的普通高中教师队伍还不尽如人意。首先,从教师队伍的现状看,学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根据我们近期统计,高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为86.6%。在具备合格学历的专任教师中,有相当部分是为“顺应”国家对教师学历达标的要求,通过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实施的“三沟通”教育而突击完成的,其中“学”非所用者不在少数。另据我们调查发现,有48.6%的教师把教师作为养家糊口的职业,仅有9.3%的教师将其作为专业或事业。

本调研.笔者在全省选取了l0个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的县市高中学校作为样本.通过座谈和问卷等形式对学校进行现场调查。座谈和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认识;教师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式;教师使用教学资源及信息技术情况;教师的学生发展观;教师的课程观及对学生学习评价的理念和策略:教师对新型教学方法采用的认识与实施等,以期深入了解全省高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

一、调查情况与分析

调查采用座谈、问卷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查阅有关教师专业发展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问卷收集数据,然后进行归纳和分析处理。在调查中.采取教师自评的方式填写问卷.问卷内容共包括30个项目,调查对象为10个样本市、县、区的20所城乡高中教师。问卷采用分层抽样法,共发放问卷1021份,收回980份,其中有效问卷953份,占93.34%。

从教师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来看,教师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占教师总数的73.8%;在学历结构方面,城镇高中教师本科率达到91.4%,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包括在读研究生和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获得结业证书)重点高中为11.6%;农村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82.5%,硕士研究生学历几乎为零,专科学历比例占l1%,其余为中师学历。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计算的本、专科学历均包含在职函授或脱产进修等方式获得的学历资格,城镇高中教师中及时学历为本科的比例不足55%,农村不到15%。

从教师的职称结构和学科结构来看,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较小.尤其在农村高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更小,大多数教师现有职称为中级和初级,职称结构很不合理。在学科分布方面,英语、语文、数学三个学科教师数量比例较大,配备较齐全,而政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师数量相对较少,并呈均匀分布态势,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数量很少。甚至短缺。综合实践活动课和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师基本上属于零设置状态。另外个别农村高中学校还存在着所教学科与所学专业不相符的现象。教师中94.7%毕业于师范院校或其他学校,均取得高中教师资格证,在教学基本技能和教育理论方面有比较扎实的基础。

从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必要性认识来看,教师自身有不断提升个人能力的要求,有自我提高计划的教师占87.5%,在本科学历教师中.39.7%的教师有进一步提高自己学历至研究生层次的愿望,47.8%的教师愿意选择短期培训形式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而专科及专科以下学历者则愿意选择函授等形式提高学历。所有被调查教师认为自己有接受继续教育的必要,不过希望形式能更加灵活方便,并且不流于形式;69.3%的教师对教育教学改革持肯定态度.对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效果也比较满意。但同时表示压力很大。

从教师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式来看,教师对自身素养的提高不仅体现在学历提高上,一部分教师还经常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比如寒暑假期的培训,对教材、教法的讨论,教学观摩和经验交流,教师问的合作和自我反思,就自己的教学体验撰写论文与其他老师共同分享等等,但以县或学校为组织主体的区域和校本培训过少.远不及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培训。在这方面南昌市做得较好.市里和区域间组织的培训达到年平均8.2次.且已常态化;多数教师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大都停留在经验总结的水平上,理论性不强,有明确科研意识的教师不足50%。

从教师使用教学资源及信息技术情况来看.城镇高中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呈多元化,但以网络和图书馆为主。农村教师主要通过教学参考书获取,较少使用网络和图书馆。被调查教师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方面的能力普遍不高,熟练掌握的比例不足46%,农村教师比例更低,不到30%。城镇高中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平均占37%。而农村只占课时的9%,且网络教学条件基本不具备。

从教师的学生发展观、课程观及对学生学习评价的理念和策略方面来看,93.3%的教师认为应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造性人才作为教育的目标和发展方向,把学会做人和学会生存及学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评价的主要方面,这是对以往学生发展观和评价体系的突破和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注入了理性的养分。但遗憾的是,由于目前学校内外评价机制的滞后和不完善.这种理性的学生观和对学生的评价策略还更多地停留在观念层面。在实践中仍不能很好体现。

从教师对新型教学方法采用的认识与实践来看.近95%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切为了高考,仍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加班加点,实施题海战术,新型教学方法如合作、探究等方法几乎不用。但可喜的是已有27.6%的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在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以师生互动、实际操作、情境教学或实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直至问题解决,达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另外。农村高中学校教师由于专业意识不强,加上学习环境条件不足,学习或培训机会少,存在部分教师知识水准较低,结构不完整,知识老化,且知识更新比较慢,参加脱产学习和外出课程进修的比例不足10%,教育硕士如凤毛麟角,专业不相符的情况也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底蕴不足.这明显不适应当前高中新课程改革需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从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来看,教师专业发展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教学资源获取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较弱.79.7%的教师仍然靠教学参考书获取教学资源.获取教学资源的渠道单一.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需要: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掌握不够,利用较少;教学方法更新能力不足;反思意识淡薄,反思能力较弱,从事教育教学科研的能力有待提高。

从教师的专业情感来看。当前有61.4%的高中教师存在专业情感欠缺。由于高中课程结构、内容、评价、管理等变革大、要求高,教师普遍反映不适应,教学工作繁重,身心疲倦,压力很大.职业倦怠感很强。有l1.4%的教师由于对新课程无法适应,失去信心,产生畏惧心理,存在不良情绪,缺乏职业期望和职业成功感。无法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

从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来看,有28-3%的教师其专业发展意识不强。被调查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不同.既有45~59岁专家型或经验型的老教师,30岁正处于教师职业发展鼎盛期的骨干教师,又有20多岁刚毕业的新手。由于长期以来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外在于教师主体的发展模式.即“外控式”的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自身在其专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淡薄,自主发展的能力低下,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空间被剥夺.以至于47.8%的教师没有明确的专业发展意识.专业自主性不够,专业信念缺失或不足,64.7%的教师是在被动接受或适应着教育教学的变革而不是主动去迎接,这直接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速度。

二、思考与建议

教师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前提或基础,没有教师的发展,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也谈不上教育的发展。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素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面对这一迫切的现实需求,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将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教师队伍建设。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及改善自身专业地位的过程,是外部客观环境的支持与教师自身内部的努力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的结果。一般来说,教师专业发展表现为两种形式: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专业发展。具体地说.教师专业发展包含以下几个层次:首先,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发展历程。师范生毕业即获得任教资格,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教学上足以胜任,更不能说明他是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人员。教师专业发展有一定的周期,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其次,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作为发展中的专业人员,其发展的内涵是多层次多领域的,既包括了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娴熟、能力的提高,也涵盖了态度的转变、情感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化过程是教师专业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质量提高的过程。再次,教师专业发展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专业发展首先离不开教师教育制度及教研制度的配合。更为重要的一点,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努力教师专业发展归根结底是教师主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主体的主动发展过程。因此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可忽视。,教师专业发展既包含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又包含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是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基础,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教师专业是一个内在的包含着无数个体的群体组织,只有首先实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目标才有可能最终实现。

1.加强教育科研机制建设,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

“研究是教师产生新思想、获得支持的途径。”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在于教师主体的专业发展。教育科研过程.是教师重新学习的过程。是使教师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改善并趋于合理的过程。教育理论与实践表明.高中教师具有从事教育研究的能力基础和优势.知识结构较为完善,同时在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关教学情境的知识,对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有着最真切的体会.能够在教与学的互动中,解决新问题,实践新理论,总结新经验。进行教育研究,教师不仅可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水平.还是克服职业倦怠、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要建立教师教育科研机制,加强教研组建设,做好校本教师培训计划,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如选派教师外出短期进修、举行各种专题讲座、交流研讨、师带徒活动、合作学习、课题研讨、网上论坛等,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形成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念,尤其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在实施校本培训中也可以根据发展的需要随时调整培训的形式与内容,以真正达到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学校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目的。另外要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消除研究的神秘化,使研究民主化,转变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真正使研究成为每一一位教师的职业特征,在教学反思、改进行动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尤其要鼓励和引导教师抓住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研讨工作,在研究中发展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欲望,在研究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教师反思习惯与能力的培养.建立教师主体的发展体系

反思是一个能动的、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是对个体观念行为的再加工过程。反思性教学理论认为,反思性教学不仅可以使教师通过审视、反观自身教育实践,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育实践合理性,从而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反思性教学的过程还可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因为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使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地体现双重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要成为研究者和反思型的实践者.教师不仅要做教育教学的主体,而且要做教育教学研究的客体,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身的教育观念及实践.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通过反思、研究,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对教育现象及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身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而且,教学与反思相结合,还可以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从而改革教师的生活方式,使教师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诚然,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但同时不能忽视,教师专业发展归根结底是教师主体性的专业发展。即“内发式”的教师专业发展。离开了教师内在的自身专业发展的积极性这一动力源泉,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学校要建立教师反思与自主发展的推动机制.打造一个“一切为了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的服务型教育管理系统,改变现有的封闭性和强制性管理模式,给教师专业发展以自主权,充分激发起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使教师的成长由被动性转向自觉性,由个别性转向群体性。因为“人只有把自身的发展当作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人才能在意义上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体,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可以把个体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提高到自觉的水平。”

3.政府要加大投入.改善学校软硬件设施

由于高中属非义务教育,政府投入少,很多学校在负债运转.尤其农村高中.设备的添置与更新无法满足新课程教育教学的需要。因此.政府要加大对高中学校教学设施建设的投人.加快图书资料、网络设备建设和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尤其对农村高中教师队伍建设,要提供倾斜性的培训政策.加大区域间的行动性区域培训和校本培训,缩短专业支持的距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针对数字信息资源匮乏这一问题,学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与其周边的图书馆或信息服务中心达成协议.进行合作,即由这些图书馆或其他信息服务机构向学校提供各种网络、数字和图书资源。这不仅可以解决学校资金紧张的困难,也可使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既可节约社会资源.又可为师生发展提供获取丰富教学资源的平台。另外,可由地方政府牵头,县域内高中学校结对子,成立教师专业发展协作体.建立教师流动机制,形成资源共享,发挥各县品质教师资源的带动作用,促进农村高中教师专业发展。

4.构建良好的学校内部支持系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基于自身和学校的具体情况,植根于教师职业的应然需要,学校要注重唤醒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自主意识,确立教师在学校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探究、反思教育教学实践。最终促成教师专业发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使这一目标真正化为行动,除了靠内驱力以外,还要靠外在机制的保障。一要建立人性化的弹性学校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发展势必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规范约束,但由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和自主性等特点,要求学校相关规章制度避免“刚”性.体现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具有人性化的特点。同时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心理辅导或疏导工作。避免因高考压力和实施新课程给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带来不良心理或消极情绪。二要改进教师评价制度。传统的评价是评价者对教师的奖惩性的、终结性的、静态的评价,是外在于教师主体的评价,教师在评价活动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为了更好地发挥评价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应对传统的评价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改变传统的奖惩性评价,实施发展性评价。同时在评价主体上,凸显教师的主体地位,由教师自己来评价自身的专业发展情况。自我反思、自我评价是发展性教师评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通过自评、互评,找到问题.明确方向,获得发展的动力。另外,教师评价方案的形成必须结合教师教育教学、教育研究的实际和教师本人的情况,形成个性化的教师评价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出每位教师的改进建议、专业发展目标以及进修需求,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主动创新。公务员之家

5.加快师范教育改革.培养适应素质教育的高素质高中教师

高等师范院校,尤其地方师范院校要端正办学指导思想,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特别要着眼于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教育科学研究。使师范院校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事业工作母机。一要进一步深化师范院校教学改革,调整课程设置。优化培养模式。要充分利用全国高校开展“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契机.切实加强师范院校的教育学类课程建设.改变教育学类课程呈“三明治”状的被动局面。通过教育学类课程改革与建设,使学生树立先进、科学的教育学理念.培养与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二要顺应信息时代知识演进的趋势.培养跨学科的通识型教师。改变在大学学一个专业、在中学教一辈子,以及如果离开所学的专业便寸步难行的尴尬局面。三是师范院校还应下决心摆脱教条主义框框的束缚,摒弃师范性、学术性争论的困扰,科研兴校,科研促教,突出师范特色,提高办学实力。四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生的科研训练,提高学生获取信息、掌握资料、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开展创造性教学的意识、兴趣和能力,培养善于通过反思性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创新型、研究型教师。五要大力加强以计算机理论与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培养。未来的教师要想有效地帮助学生在信息高速公路上驰骋而不迷失,就必须具备有关信息高速公路的知识技能。师范教育或教师培训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所培养的师资能否帮助学生通过信息系统去选择、获取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六要积极寻求师范院校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途径、新机制。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加强与基层学校合作与连动.构建教师教育与职后教育统一体,增加和规范学生教育教学实习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小学德育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论文

摘要:德育课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课因其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也要求德育教师必须是专业的教师。目前,小学德育课教师多为兼职教师,在教育理念和实践层面存在一些问题,专业性亟待提高。我们认为,德育课教师应具备与德育教学相对应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感。为此,我们需要从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和进修、教师自修等多种途径促进小学德育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德育课教师小学专业化

德育是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青少年在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等多方面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效性低是长期困扰德育的问题,也一直为多方所诟病。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德育课教师的专业素质跟不上,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一、德育课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

1.1德育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专业化是随着教师的产生而同时进行的,而真正意义上提出这一概念是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上。教师专业化应该如何界定,国内外不同研究者对此有不同的思考和认识。当然,国内学术界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也形成了一些共识,大部分学者都强调教师的基本专业素质应该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等基本内容。

当前,世界各国都把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基础教育办学质量、提高中小学生教育效果的基础。

在教师专业化成为教师教育的必然趋势这一大背景下,德育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开展德育的基本途径,配备专业的师资队伍自然是应有之义。

1.2德育课的特殊性要求专业化的教师所谓的德育课的特殊性是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的。德育课与其他课程,诸如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对人的态度和价值观(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等)的引领和转变,不同于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因此,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不能直接套用到德育课堂上。德育课的课程与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这样,德育课教师必须具备与其相应的专业素养才能完满完成教学目标。

1.3小学德育课教师专业化现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学和大学阶段的各门德育课教师多由专业对口的师范生组成,小学阶段的德育课教师,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多为兼职教师,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1.3.1教师队伍方面小学品德课教师绝大部分由其他科任老师兼任,专职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师较少。2006年,江西省针对农村骨干教师德育课程班全体学员、九江市市直小学及十三个县(市)区小学的德育课程教师展开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参与调查的教师中,有11%为专职教师,这些专职教师除个别是因为年龄大受学校照顾只带德育课程外,其他多为学校领导或德育处主任;89%为兼职教师,兼职学科多为语文、数学。这些兼职教师基本上都不是固定的品德课教师,而且常常受学校实际情况的影响而接受调整。他们当中接受职前相关培训的机会较少,层次较低,多数教师都是直接上岗。这在相当程度上造成德育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加上德育专业知识缺乏,不利于德育课程的教学。

1.3.2教师对课程的认识教师对课程的理性认识和把握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质量,但是不少教师不了解德育课程的发展历程,也没有认真学习过《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虽然大多数教师明了德育课的性质,但缺乏开展综合课程的经验,在内容处理、目标定位、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手段的选择等方面,多沿袭以往的其他课程的做法,专业化程度不高。

1.3.3教师的专业执行力教师的专业执行力主要体现在教师对课程的具体实施的各个方面。调查发现,教师在备课环节主要还是依据教科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开发和利用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意识和能力相对欠缺;教学方法也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讨论方法;教学场所多局限在教室,很少组织学生外出参观或是参加一些公益性活动;在教学评价方面,多沿袭纸笔测验,或是评印象打分等量化的、不规范的方式。

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德育课教师是否有特殊的素质要求,在理论界一直是争论不休的问题

实践中,小学德育课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们的印象,即德育课教师无需特殊的素质。事实上,正如前文所言,德育课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在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诸多方面有其特殊的要求,因此,德育课教师必须走向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对于儿童思想道德发展的奠基时期,小学阶段德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尤为重要。

一般认为,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三个部分。其中专业知识包括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专业能力包括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组织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评价的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等;专业情意则主要关涉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四个方面。在构建德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时,除了考虑上述三个方面的要求外,我们尤其强调德育教师还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以利于其开展教学,并以其人格形象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小学阶段的德育教师应该针对新课改以来的课程与教学要求,在课程理念、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设计、课堂活动的组织、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加强学习。

三、德育课教师德育素质的获得与提升德育课教师的德育素养的获得与提升是教师教育(职前和职后)和教师个体自我修养的结果

现实的教育生活是丰富而复杂的,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和教育经验的丰富,教师的德育素养也应该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公务员之家

3.1教师教育

3.1.1职前教育阶段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大德育,一般认为,大学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是进行德育的专门人才。但这些人才多流向中学。建议增强专门针对新课改以来小学阶段德育课程的师资培养。对于这些对口的德育课师资,同样应该加强道德教育的理论学习,使他们对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均应有系统的理性的认识,注重各领域学习的针对性,各不偏废。在课程设置上,建议丰富有关道德发展、道德教育和教育专业伦理等方面的内容,研究开发更具针对性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同时,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明确师德底线,使未来的教师队对教育专业特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正确而明晰的认识。

3.1.2职后继续教育入职以后的继续教育包括培训和外出进修等多种途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培训时应紧扣当前德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除了关注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外,还应加强教师专业伦理和道德教育方面的学习;针对道德课教师和其他学科的教师的不同情况,分别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培训,而且在培训时间、内容、方式和考核形式等多方面应更具针对性。

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保障教育经费,鼓励并创造条件使一线德育教师有更多机会到高校教育学院和研究机构进修,学习专门的德育理论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针对本校实际情况,开展校本培训。

3.2教师自修除了职前学习和职后培训和进修,德育课教师提升德育素质另外一个重要途径是自我修养。这里提出教师提升德育素养的三个策略:

3.2.1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要圆满地实现德育目标,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信念,对于实施德育有一种使命感,在此基础上,激发起德育主体内在的提升自我道德修养和德育素养的动机,以此激励和引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这就需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使其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从而形成其践履师德和进行德育的巨大动力。

3.2.2提升德育研究能力德育研究不仅仅是专业的德育研究者的工作,要科学地开展德育活动,一线教师除了理解和运用已有的道德发展心理学、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德育原理等相关理论知识外,更要掌握德育研究方法,培养自主研究的能力。只有具备了德育科研意识和能力,教师才能对已有的研究成果持分析和批判的态度,并且在教育实践中带有观察和反思的视角,不断地探求适合自身的德育模式。

3.2.3注重实践与反思教师的德育素质直接决定了德育活动的效果。教师对道德的体认和反思对于提升个体道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的德育实践也是检视其德育理念和方式方法的好途径。正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对德育的认识才能更加丰富和深化。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将自觉的反思意识、能力和习惯贯穿到各项教育活动中,惟此才能实现“实践———反思———实践”的良性循环,教师也才能收获学生进步和教师自我专业成长带来的喜悦和幸福。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探讨论文

摘要: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课程改革的决定性力量,所以教师教育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教师教育的实效性问题成为人们思考的焦点。关于知识本质的理解及认知条件的思考为数学教学及数学教师的认知提供概念框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背景支持。

关键词:教师教育知识认知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这对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新课程提倡教师应适时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建构数学概念和技能,其中的建构活动一般包括逻辑和命题推理以及数学概念测验和总结。NCTM强调学生已掌握的和能够掌握的知识的目标取向和价值判定的重要意义。事实上,学生对教学知识的价值取向是教师评判对学生知识理解的关键元素,而教师的数学知识又深刻地影响着他们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理解阁。不过,对教师关于知识理解的发展本质,我们还知之甚微,况且教师对知识理解为他们的教学观念和实践的改变提供背景支持,所以关于教师知识理解的发展本质也是当下数学课程改革急于思考的问题。

同时,教师的数学观和数学教育观也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教学实践,正如库尼((Gooney)所言:“教师主要是依据他们所持又的种种观念来合理地判定课程及学生的理解。”问所以,要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并非一夜之举,还需要有教师学习的过程。

我们认为,在教师教育中,应提供更多的、更丰富的机会,让教师反思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对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若教师教育能从教师发展的角度思考知识的类型,则教师教育实践的目标、实施和评价方式都会有更好的定位。为此,我们认为,如果教师教育者能关注到知识理解的本质,那么他们也就能更容易理解和评价教师知识理解的不断发展,并能帮助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数学理解时,反思知识的本质及知识是如何习得的。

本文主要在上述背景下,探讨知识的类型以及认知的具体条件。探寻人们所获得的知识本是认识论范畴的作业,但对于教师来说,他们需要对学生思考的意义作出评定,需要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来解释新知,所以这项作业也是教师要思考的,这就需要教师对他们的认知方式做出解释。事实上,考虑到教师知识及其与课堂教学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在获取知识时,教师有必要接受那些哪怕还没有来得及分析和理解的知识。为了论述以上的问题,笔者欲从批判认识论视角作一基本的探讨,为实现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教育平台。

一、知识认识:一个西方的观念

人们拥有知识,那么他们拥有什么样的知识,看看下面的句子:

1.我会进行四则运算;

2.我知道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组;

3.我懂代数;

4.我知道你说的是正确的;

5.我了解数学学习的标准;

6.我知道莫比乌斯带是一个单侧曲面,它具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性质;

7.我知道启发式问题解决法。

这些实例都是运用语词认知来描述不同种类的知识,如果我们有意发现人们拥有哪些知识,那么我们首先要把语词认知的不同意识进行分类。一方面,“知之”本身意味着具备某些特定的能力,如果说某人知道如何做某事,这其中就含有一定的能力意义,如学习者知道如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就意味着学习者已掌握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所必需的充要条件;如果说学习者能进行三位数加法计算,就意味着学习者能回想出或重述三位数加法的发生特征。

另一方面,“知之”意味着熟悉某人或熟知某事物。当说学习者懂代数,就意味着学习者熟悉这门课程;如果说学习者知道问题解决的启发法,这句话的含义就比较模糊,它可能简单地意味着学习者只是了解启发法,所以就有了认识感,也可能意味着学习者具备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能力,也可能意味着学习者既具备问题解决所需的能力,也具有“知之”的认识感。这一实例说明了,“知之”涵义可从多角度加以阐释,“知之”一词在某一表达中可能表示多方面的含义。

第三方面,“知之”也可意味着把某些事实看作信息。如果说,学习者知道数10相当于10个1,那就可将这一事实看作为一个信息。事实上,“知之”的其他意义层面是需要信息意义的支持,也知道如何画三角形就需要有些三角形方面的信息;知道如何运用计算器,就要有些关于计算器的信息,所以,“知之”一词的信息含义通常暗含于其他意义层面之中。地说,信息意义是人类思维的基础,是理论思考和实践判断所必需的。为了对学生数学思考的意义作出评定,教师需要信息意义的知识,这一知识是超越单纯意义上的信息占有,确切地说,如果有人告诉我们一些事情,不管这些信息正确与否,我们可能也会接受这些信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接受的并不是知识,只是拥有了这些信息。公务员之家

二、知识分析:有用的问题

知识分析总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所以在进行知识分析之前,我们应明确希望达到的目标。

当教师教育者向教师呈现信息意义的知识时,我们强调四类重要问题:(1)正在使用的“知之”一词的意义是什么?(2)“知之”一词的信息意义是以怎样的方式暗含于“知之”一词的其它意义层面之中的?(3)知识来源的性如何?(4)如何将“确认接受的信息是正确”与“相信接受的信息就是事实”两者区分开来?

除了思考上述四类问题外,知识分析的另一个有效办法就是观察错误的例子,如在发展学生比例推理的教学中,由于比例推理可以说是理解高层次学校数学和科学课程的基础,浸润于整个中学数学课程门,所以数学学习需要学生对比例关系有着丰富、深刻的理解。至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情境,包括在学校里以及日常生活中。

案例如下:李丽养了两只鱼S1和S2,S1是4厘米长,S2是5厘米长,李丽想,两年后,两只鱼都会长大,S1将长到7厘米长,S2将会长到8厘米长,那么再过两年,两只鱼会长到一般长吗?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比例推理,而不是比例等式来解决问题。学生的解法通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的或加法思维方式;另一类是相对的或乘法的思维方式。的或加法思维方式:两只鱼应生长相同的长度,因为在及时个两年内,两只鱼的长度变化都是3米。相对的或乘法的思维方式:两只鱼的长度应与当下的长度作一比较,S1在及时个两年里将长3米,是当前长度的3/4,S2及时个两年里将长3米,是当下长度的3/5,由于3/4>3/5,所以在第二个两年里S1将比S2长得要快。

从学生的一些错误解法中可以观察出他们的思考方式。比如,有学生认为S2比S1长得快,因为3/5>3/4,从学生计算草稿中,教师发现学生在S1旁边标记着3厘米,4厘米和3/4,在S2旁边标记着3厘米,5厘米和3/5,在这两部分的下面写着5>4和3/5>3/4。从这些迹象来看,教师断定学生是采用乘法的思维方式。学生采用了正确的分数来比较相对变化大小,但没有正确推导出分数的大小。为了证实教师对学生解法的理解,教师让学生解释了其解法。学生首先解释,他是先心算出每只鱼各自在两年里长了多少,得出每只鱼生长了3厘米,因此两只鱼应以相同的数量生长,但又注意到S2在开始时长于S1,因此,再一个两年后,S2应比S1要长。为了进一步确认学生的思考方式,教师进一步让学生解释3/5>3/4。学生在比较最初的两只鱼的长度后,5厘米大于4厘米,因此他写下5>4,想到最近一直在用分数解应用题,他将前面得出的生长变化的3米应用到分数3/5>3/4中,3/5>3/4可保障2的长度大于1的长度。从学生的解释中,教师确定学生并不是采用乘法的,思维方式,即使的分数比较是正确的。学生看上去似乎知道如何运用不等号,但当比较分数大小时,他还是停留在整数知识水平上.而不是有理数部分知识。

对学生错误案例的分析,教师能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

总之,通过询问一定类型的问题,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除了上述提到的四类思考问题外,还可就以下两类问题作一思考:

(5)在学生数学思维意义表达中是否存有反例?

(6)我们如何确认信息意义的知识是正确的?

再者,以上相关类型思考问题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这些问题能促进教师在评价学生数学理解的深度时,理清知识的类型,也能体现出教师是如何确认被评价的知识是正确和的。

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教师在评定学生理解时,探讨和反思知识的本质,并关注数学发展的建构过程,超越“要么有,要么没有”的二元认知观。

三、认知的条件:接受体系的合理机制

这部分将简略描述认知的三个条件:首先是知识的正确性;其次是勒赫(lehrer)所称的知识的接受性,再就是知识的合理性,其主要目的是获得知识的真实性。事实上,知识的真实性是其合理性的内驱力。我们如何决定感知到的事情是否正确,我们需要诉诸于这些事情的相关信息,而相关信息又是我们探索事情真实性过程中所接受的,进而说明,接受是合理机制的促发元素。总之,接受体系是我们依据当下拥有的信息来决定接受内容的支架工具,是做出判定的基础。当人们面对事物的新的数据以及更深层次的细节时,接受体系往往会发生改变。如,当人们根据数据源和情境发现某信息比相对信息目标更时,接受体系会因而增加此信息的合理性,即合理性的连贯表达。这样,证实信息的能力对合理性的连贯表达来说就是至关重要了。可见,认知不仅依靠我们的接受体系,同时也需要我们接受的信息同证实其的数据相一致,正如勒赫所建议的那样:认知是源于连贯性、接受性及真实性的组合。

四、结论

本文关于知识及认知条件的分析为数学教学及数学教师的认知提供概念框架。在这里,我们需要确信我们提供的判断理由是充分的,这决定了我们能否做出合理的决定。如果数学教师对学生数学思考的理解是完整的,且无懈可击,那么可以说数学教师获得了学生认知的知识。如果数学教师教育者对知识的本质以及知识本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有着深刻地认识,那么这种认识有助于帮助教师摆脱纯粹意义上的知识获得或知识表层意义的获得,转向知识接受或知识深层意义的接受。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高中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推行素质教育,迫切需要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素质的提高需要从教师专业化发展。而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从教师职业幸福度、教师教学科研素质、教师教研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

关键词:高中;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一)教师专业化的历史概览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

在我国,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及时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开展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进入实际操作阶段。2004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明确界定了“教师专业化”的概念。教师专业化(TeacherProfessionalization)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

2004年我国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改革力度较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教育变革,其核心在于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试验的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高中教师在长期应试教育的环境中,所形成的教育理念(教育的价值观、平等的师生观、科学的教学观、正确的质量观等)、专业知识结构(学科知识、专业理论、实践知识)、以及能力结构(教学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的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都严重不足甚至是畸形发展,诸多方面滞后于新课改的要求,亟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支撑。

(二)高中教师专业化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2007年12月,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与山东省潍坊市教科院启动了“实施教师发展性评价,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项目研究。下面结合相关调查结果分析说明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1、高中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素养问题

通过“实施教师发展性评价,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提高”项目针对我校的调查,发现我校教师在教学素养方面存在以下主要问题:①在师生关系方面,没有建立起平等、民主、尊重和信赖的相互支持的师生关系;②在学生观上,部分教师还没有做到用发展的观点、多元化的观点、主体独立性的观点去认识和对待每一位具有鲜明个性和无限潜能的学生;③在情绪控制方面,部分老师缺乏控制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④在课堂驾驭能力方面,部分教师缺少成熟有效的课堂管理经验,应变能力不强;⑤在教学能力方面,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不够紧凑、科学,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不高,没有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导致课堂教学效益不高。

存在的问题说明,教师在长期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形成的教育教学观念、学生观、教学能力、教学行为、知识结构、教育教学方、法制观念等诸多方面,都滞后于新课改的要求,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回归,迫切需要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2、高中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指数”问题

据《中国教育报》2005年10月12日报道:全国有47%的教师认为压力比较大,34.6%教师认为压力非常大,29%的认为比较严重,30%的工作严重倦怠,38.5%心里状况不太好。有关资料还表明,中小学教师感到当教师越来越不容易,如果有机会,50%的中小学教师希望改换工作,只有17%的教师愿意终身执教。

这一数据充分说明,教师普遍工作压力感增大,工作力不从心,职业倦怠,表现在情感衰竭、消极冷漠、认知枯竭、个人成就感丧失等方面现象的存在,客观上有应试教育带来的,同时,也有来自教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主观上的原因(例如爬山的不同感受)。要改变这种实状,在规范办学的同时,还必须不断地通过学习、实践、体验、反思等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生命质量。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高中学校的师生关系问题

师生关系作为学生学习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人际关系,在学生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温暖、开放、支持性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学校的归属感,并能促使他们提高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保障身心的健康发展。

专家调查结果:我国心理学专家谢千秋以“学生喜欢怎样的教师”为题,在42所中学91个班对441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喜欢的教师的特征排在前三位的有:教学方法好;知识广博,肯教人;耐心温和,容易接近。学生不喜欢的教师的特征排在前三位的:对学生不同情,把人看死;经常责骂学生,讨厌学生;教学方法枯燥无味。

一般认为,教师知识广博就能受学生喜欢。实际并非如此,教师的知识准备的程度和质量与教师的教学效果只有较低的正相关,而教学效益的高低与教师的专业素质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要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必须通过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行为、教育教学方法、职业情感、师生关系等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去赢得学生。反之,就要被竞争激烈的时代淘汰。

(三)教师专业化是提升高中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而教师则是决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学校办学层次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更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需求。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

(一)努力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指数

我们认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应该是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指数。很难设想,一个不幸福的教师会喜欢这个职业进而去自觉地发展自己的专业,因此,首先要让教师成为幸福的人,这是教师自身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针对这个问题应积极创造条件,提高老师们的幸福指数,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创造基本条件。主要途径有:

(1)坚决落实教育改革精神和各项政策,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包括按要求不侵犯教师的休息权利、保障节假日时间、取消晚坐班制度等。(2)加强人性化管理,体现以人为本。改革教师管理模式,变程式化、事务化的管理为人性化的管理,以教师为本,努力为教师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使管理更贴近教师的心灵。如学校领导情感上对教师的倾听、交流,不搞教师间的恶性竞争,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时间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等等。(3)丰富教师的课余文化生活。学校利用课余、节假日经常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4)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良好的人际环境是工作的隐性动力。学校积极组织各种集体活动,为教师提供交往的机会。在有可能引起不和谐的评优晋职、奖金发放等方面,学校坚持公开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多渠道、多方面进行疏通、劝导,平衡教师心理。

(二)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能够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在职培训融为一体,使它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实实在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个人反思与行动是教研活动的亮点,交流与合作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成长点。其策略、内容结构有:(1)研读反思,学校提供教学科研读物,教师每学期写反思笔记。(2)课例会诊,对教师的教学设计,通过实践、会诊、再实践、再会诊,以形成的教学设计和新的教学策略;引导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案例的分析、解剖与学习讨论,使其获得感悟。(3)课题研究,学校积极申报、承担研究课题。(4)专业引领,由专家或学科带头人参与并主持的专题讲座、现场辩论、专题探索、课题实验等研修活动。(5)教师交流,采取包括导师制、同课题听评课、教研组研讨等形式,解决青年教师的培养、课改中难度较大、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学校根据大家共同关注的教育教学问题,选择某一主题举办论坛或专题辩论;整理个人的教育教学经验、成果、案例等,采用集结成册、网页、博客等形式公开展示。(6)教学反思,教学相长模式倡导的理念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社会、师生与网络互动,其核心思想是教学反思。只有通过不断反思,学生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才能真正认识事务的本质,教师也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三)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是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主阵地,要实现教师专业化和有效教学的双提高,就必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1、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打造“自主合作、品质高效”的新课堂

教学的模式变革,核心是突出“学为主体”。美国的一所学校,引用学生的一句话“我听到的,我忘记了;我看到的,我记住了;我做过的,我理解了”作为办学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彰显了学校科学的办学理念,认识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发挥程度与学习效果的联系。

我校为实现创建了具有特色的“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实践创新”的新授课教学模式和“五环节、互动式”复习课教学模式。学校为确保教学模式的实施,制定了“诸城一中课堂教学六项要求”。①课堂教学必须要有“课时学案”,课时学案要规范、实用、有效。课时学案务必要突出体现学生的参与、自学、活动。②上课老师讲的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必须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记忆、背诵。③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不能看书、看讲义(尤其是文科学生),要让学生总结提炼要点,变成自己理解的语言进行回答。④每天每个班级上课结束前必须要有当堂检测或二次过关,检查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⑤学生使用的材料必须要经过选编、重组,不准使用现成材料。⑥布置作业分“必做”和“选做”,选做用“”标出,还要单独布置“加餐作业”。凡是布置的作业必须要批改,不布置不批改的作业,高一、高二要全批全改,高三每班至少批改60份。

2、开展系列课堂教学比赛

每学期或者学年举行全体任课教师参加的“课堂教学大赛”。其主要目的:给全体教师们提供一个展示、借鉴、交流的平台,推动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四)科学评价,促进发展

评价的工具、手段、方法科学,就会使教师不断工作的幸福感,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如果评价的工具、手段、方法不科学,就会使教师失掉工作的幸福感,产生职业倦怠,丧失工作热情和工作创造性,从而导致教师专业化水平停止,甚至下滑。为了避免或者减少第二种现象的,我校实行了以下评价措施。

1、实行安全、人本评价,引导老师自我反思、改进

为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高和学生健全发展,学校参加了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学院与潍坊教科院启动的“实施教师发展性评价,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项目研究。该项目组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以促进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为目的,对教师教学观念、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教师心里健康、教师师生关系和班主任班级管理等五个专题进行测评。测评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教学观念测评、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测评、教师心里健康测评、教师师生关系测评、班主任班级管理测评

学校通过测评,从更的维度和更的数据中,掌握了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体状况:学校了解到与全市全体参评教师相比,我校教师在尊重、理解、公平、信任和规范行为维度均高于平均水平;我校教师在了解学情、课堂管理、评价反馈、师生互动维度均高于平均水平;我校教师在组织教学维度低于平均水平;我校教师在知识技能、课堂参与和情感体验维度均高于平均水平;我校教师在师生关系、学生观、教学观、情绪控制、课堂驾驭和教学能力维度均低于平均水平。等等。

教师通过测评,更地了解到自身专业化发展的信息,尤其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从中发现自身专业发展存在的优势和不足。这种评价的优点:一是工具科学;二是评价手段先进;三是理念“以人为本”,四是安全。老师们都一致认为这种针对性很强的评价、反思、改进活动,对促进我校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非常大的积极意义。

2.实施教科研管理评价制度。

自2006年开始,我校制定实施了“六个一”管理制度。

“六个一”的管理措施:(1)“六个一”的内容:①每学期搞一项调研(形成调研报告);②每学期写一本读书笔记。③每学年写一篇论文(或经验总结);④每学年搞一项小课题研究;⑤每学年开展一次学术报告;⑥每学年订一份专业报刊。(2)将“六个一”的完成情况纳入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将考试成绩和科研成绩综合评价。学校对教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颁发特别奖。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一、影响基层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作为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基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才能跟上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从广大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目前在专业发展方面的实际实际看,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发展。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及时,教师外出交流的机会少。由于受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很难走出校门,走出本地区去学习,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师,有的教师从教二十余年还从没有参加过县里组织的教学研讨会,更不用说到外地学习取经了。教师长年囿于学校的小天地中,难以撼动自己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对实施教学改革缺乏信息的支撑,难免会出现夜郎自大的现象,更有闭门造车之嫌。

第二,教学压力大,学习时间受限。在与教师们座谈中,我们了解到学校主人制度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占毕生相当大,教师们感到教学压力很大,总担心学生成绩上不去,担心被平行班比下去。所以,教师的主要精力用于千方百计抓考试成绩,越抓越死,学生学习成绩反而进步不大,越是进步不大,教师抓得越紧——这样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通过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学改革从而促进教学效益提高的途径便被弃置,影响了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动力。

第三,组织有限的培训活动,难以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每年都有地市级培训、县区级培训若干次,但是仍然无法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层次越高的培训,受训的面也就越窄;一方面培训的内容并不连贯,培训效果受到影响。这样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是暂时的而不能持久,是零星的而不能系统化。教师专业发展除专业引领外,更需要系统的培训来支持。

第四,对专业发展的认识不够。与专业发展给教师带来的提高是综合性的,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促进虽是持久的但也并非立竿见影,不如教师紧抓一阵来得效益高,因此许多教师认为专业发展提高的是自身,对学生的影响已经次之,对专业学习与发展显得热情不足。譬如要求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教师们就觉得很累,并且对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成效慢。这就好比翻越山头一样,大家习惯了从山上的羊肠小道走,年复一年,不觉得累,也不觉得繁琐,但要让他们打一条隧道,可能一年两年完不成任务,效益一时难以显现,大家就不愿去做。因此,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认识不足,影响了其主动发展的积极性。

从以上几种因素的分析来看,前三条基本上属于外部因素,而第四条恰恰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教师自身的需要是其实现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使教师认识到位,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大提高,大飞跃。

二、设计专家引领模式,促进教师理论提升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专家的引领是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没有专家的引领,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和带动,一线教师则难以突破多年教学经验累筑起来的藩篱,专业发展的预期往往落空。但是,我们必须要弄清楚的一点是专家的理论引领并不能解决教师的所有实践问题,至少是不能圆满地解决所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在弄清楚专家引领的作用的前提下,认真设计专家引领的模式,让一线教师能够获得较大的帮助。

当前活跃在教师培训领域中的许多专家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与探索很深入,但由于职业的缘故多远离基础教育教学一线,因此理论造诣往往高于对实践的理解。因此,引入专家培训的作用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开阔一线教师的理论视野,使一线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到当前教育理论前沿的基本情况,强化教师的理论素养,使其把握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在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的实践中不至于走偏方向;二是通过这些走南闯北的专家让教师了解全国各地教学改革的近期成果,从面对自身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评价,从而使教师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自己目前需要研究和突破的关键问题。

基于上述专家引领的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在设计教师集中培训方案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专家队伍的阵容要有层次性。每次培训纯理论层面的专家培训要占整体内容的四分之一左右,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较好找培训内容应设计为二分之一,实践探索方面的内容占四分之一左右。这样就能够使教师既能很好的消化理论,真正达到引领的目的,同时实践探索的案例又能给教师的实践创造提供一个基本的蓝本,使教师在这个蓝本的启发下进一步拓展创造的空间,达到培训促进教师理论提升和专业发展的效果。

二是要了解教师的需要。在组织培训前要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一线教师专业发展中急需解决又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这样能够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

三是培训主题要明确。每一次集中培训都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围绕主题确定培训的基本内容和方案。在聘请专家时,我们要将培训设计解决和要突破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告诉专家,并与专家协商培训的基本方式,优化培训的过程。同时要协调不同层次培训者,使他们的培训做到前后呼应,尽较大可能地放大培训的成果。

三、引导教师独立思考,促进教师实践能力

许多教师把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当作职业生涯,而非专业生涯,因此其教育教学工作往往被“降低为机械的习惯,降低为虚伪的、半心半意的例行公事”。①而要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就要首先改变这种职业观念,进一步“将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增添探索的、发现的快乐,使自己的生命和才智在为事业奉献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②实际上,在这些教师中并非是大多数人一开始就出现了职业模式化倦怠,而是因为他们缺少引领,缺少独立的思考,缺少思考和研究的方法,才导致他们的教学成为“职业”而不是“事业”,成为“工作”而不是“艺术”。因此,我们在探索教师专业发展道路的问题,绝不能忽视教师是实现其专业发展的主体,必须调协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我们实施对其不断引领的同时,要引导和鼓励教师不唯上,不唯专家,要对教育教学更多地进行独立的思考,在思考中发现教育教学的乐趣和终极价值。

一是教师必须要学会理论思考。任何一种理论无论如何自圆其说,都与教师个人的教学实践存在距离,只有老师消化了理论的精髓并渗透到实践中去,才能说是理论与实践得到了较好的结合。但是,对于专家的前沿性理论,教师不是亦步亦趋地照搬,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在实践中进行实验与探索——这就需要教师在学习、接受的同时必须加上自主地独立的思考,从自己所理解的透彻的那一点入手,指导自己的实践。另外,并非所有的理论都是完善的,没有一丝缺陷的,如果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在实践探索中发现理论的缺陷并进行了弥补,我们才能说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做到了这一点,教师自身也就从职业教师变成了具有“专业发展”能力的教师。

二是要对教材与教学环节作独立思考。教材是教学的辅助性材料,特别是新课改以来教材的地位已经从教学的“圣经”转变为教学的一种基本资源,仅是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一种参考样本。因此,要使教学改革取得重大的突破,还需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首先从对教材的崇拜中走出来,从研究者、使用者的角度来审视教材,取舍和改造教学内容。另外,许多教师都观摩了许多名师的课堂教学,我认为一个能够实现自我专业发展的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模仿其教学过程,而是要揣摩其所以然,把握隐藏在其教学行为背后的理论精髓,才能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但是,没有对别人课堂教学环节设计、教学具体行为的独立地批判性思索,是难以达到促进专业发展的目的的。

四、经常性地进行总结反思,促进教学创新

学习他人的经验是一个方面,还有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经常性的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具体地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反思,才能真正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才能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找到新的发展点和突破点。

首先,要充分认识自我总结反思的重要性。“只有那些善于施行‘自我更新’取向专业发展、具有较强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才会较多地关注自己的专业发展”,其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莫过于“可提高教师对自我专业发展的反省认知,或者说教师专业发展反思意识与能力”。③从教育评价学的角度来看,能够及时反思和总结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很重要的一种评价方式,也是一种成效显著的评价活动,因为这种反思直接来源于自身的批判性思考,所掌握的进行评价所需要的信息是任何一种他评的方式所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如果是为了自身的专业发展,而不是为了教师间那种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横向评比,我们不用担心这种自评会有虚假的成份存在,他们的反思和自评没有任何功利,除自身发展之外。

其次,要从过程性和阶段性两个方面进行反思。教育评价学认为,评价的类型主要有形成(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过程或某个阶段的总体评价)两大类④。这两种评价所承担的功能不同,一种是在过程中及时对自己的发展进程进行矫正和完善,一种是分阶段进行总结,集中把握一个阶段的发展情况。反思属于评价的范畴,是自我评价的重要方式和方法。教师对自身进行过程性反思,可以及时发现自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及时改进,促进教学进程趋向更加完善,从而实现教师平时的量变式发展和进步。总结性反思可以以半学期或半学年进行一次,着力对自己在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作所为进行综合考察,得出发展的经验,集中认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下一步的发展找到突破口,从而实现专业发展的新飞跃。

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自身评职称,也不是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更高一些教学分数,而是实现教学实践活动的创新,实现教育的整体创新,使之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教育为日益发展的国家和社会培养和提供更多有用人才的要求——这应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高层次目标。因此,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是教育面临的一个长期的重要的而且是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教育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一项重要课题。

①[德]奥伊肯著,万以译:《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②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③叶澜、白益民、王枬、陶志琼:《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④陈玉琨:《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各地普遍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并且聘请知名专家举办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活动。但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很强的主体性色彩,在专家引领的同时需要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才能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本文认为,在引入专家培训促进教师发展时应注意培训方式及内容的设计,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培训的有效性;专家的引领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教师必须对专家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独立思考;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后应该进行反思,以达到教学创新预期。

关键词:教师培训专业发展自我反思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在探索与实践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幼教改革必须要教师的专业理论与技能作支撑。我园在一次次的研讨活动中,提升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教研方式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教师逐渐成为研究活动的主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增强。教师通过教(教学实践)——写(反思)——研(分析、交流),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关键词:尊重,关注,反思,园本教研,专业化成长

当今的幼教改革在尊重幼儿发展的同时,也充分关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凸显了对教师的尊重,体现了教师、幼儿共同成长的新型发展观。在探索与实践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幼教改革必须要教师的专业理论与技能作支撑。在幼儿园,教研组不仅是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念的平台,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的主阵地,而且更应成为提高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摇篮。2006年8月,我园参加了“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研究,产生了“开展有效反思,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子课题,我园立足本园发展,加强园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使青年教师逐步走上了成长的快车道,为促使教师专业化成长,园内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研究工作。

一、高度重视园本教研工作,进行科学管理

没有科学的管理,就无法保障工作的方向性和持久性。我园从2006年起便开展了园本教研。园领导、教研组长多次参加各级举办的各种“园本教研”研讨会学习,对开展园本教研的认识比较透彻、到位。以园为本开展科学研究的思想广泛渗透于教师的各项工作之中,并形成了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的管理体系:由园长牵头,业务副园长、教研组长具体负责管理和指导园本教研工作;各教研组定期商讨教研活动,交流教学经验,带领全体教师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实践,探讨热门话题,着重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种管理体系提高了教师对园本教研工作的认识,增强了教师参与园本教研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她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园本教研的工作中来。

二、加强园本教研的组织领导,明确责任

首先,成立了以园长为首的园本教研课题领导小组。园长亲自担任课题组组长,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形成良好的园本教研氛围,有效保障了项目的实施。其次,我们把园本教研作为提升幼儿园整体工作的重要一环,列入幼儿园工作日程,每学期,由园本教研领导小组制定园本教研计划,定时召开园本教研研讨会,及时解决教师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加强了园本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不断完善各项制度,确保教研活动顺利开展

为了激发教师开展园本教研工作的热情,充分发挥她们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园制定了一系列激励制度。如:“教学研究奖励制度”、“反思笔记评优奖励制度”、“论文奖励制度”等等。在教师工作制度中,要求教师参加讨论活动时必须作好记录和资料整理工作;每学期教师要参照教研组的计划制定教学计划,活动设计中要考虑幼儿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注重幼儿的发展;每次开展教学活动之后必须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反思;每月必须写好读书笔记,总结的教育教学经验;定期开展家园开放活动,适时更换家园联系栏及班级主题环境、增添区域活动材料等等。从而提高了教师教研工作开展的自觉性,促使每位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提高。

四、围绕课题内容进行课题的实践探讨

在课题的实践工作中,我们坚持以“五个结合”为核心,即学习与交流相结合;教研与科研相结合;学习与考核相结合;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点上突破与面上推进相结合。加强教师的培训学习,提升每一位教师的专业素养,每个教师制定了五年自我发展规划,建立教师个人成长档案。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和研究意识是实施课题研究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园为教师提供书籍,要求教师自学,并写好读书笔记,提供各级各类培训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师参与学历提升培训,定期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和专业培训。充分发挥年级组、教研组的作用。将研究活动和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扎实抓好教研活动。坚持每两周开展“沙龙式反思”,围绕一个主题提出许多现象(这些现象都来源于教师日常的案例),大家共同分析、探讨;或“辩论式反思”,就教师中不同看法,大家以辩论的形式开展,使教师们在争论中认真了解她人的观点,同时反思自己的观点;或“文章共享式反思”,推荐一篇好文章与大家共享,然后要求教师们从教育者的角度去分析这一事件,从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以此促使教师反思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五、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激发教师主动参与的热情,促进教师成长

“兴趣是好的老师”,如何使教师真正进入培训主体角色,是关系到培训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一改过去传统的“一人讲,大家记”的被动模式,而变为讲、研结合,专题讲座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灵活主动的进行。首先,把《纲要》和幼儿园实际相结合,先后举办《课程设计中提问的方式》、《教师如何说课》、《如何开展区域活动》等专题讲座。而且要求外出参观学习的教师,回来后,必须写出一篇高水平的活动反思,向全体教师介绍外地的经验和自己的感受,达到一人学习集体受益的目的,使大家都在学习中成长。二是开展各种竞赛活动,让人人都有参与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如:在《纲要》知识竞赛活动中,我们由园长、教研组长出题。教师通过学习与思考,进一步理解了《纲要》的重要性。今年我们又把说课作为提高教师水平的一个侧重点,全员展开。三是为让教师能很好的从经验中去反思、积累、升华,我们要求每人每月必须写二篇教育叙事,内容可以是孩子的追踪记录、可以是对某一个问题的思考、想法与体会,可以是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是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等等,但必须是教师的真情实感。另外,为了在教育活动中创出自己的特色,我们积极开展从幼儿一日活动入手,引导孩子动口、动手、动脑,自己从操作中发现问题,学着解决问题,通过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一个个主题,营造出一个与幼儿生活本身密切相关的高度整合的课程模式,逐渐完成由单一知识向跨学科知识、由学习知识向体验知识的转变,真正符合了新纲要提出的让孩子主动发展的要求。

六、教研活动丰富多彩

我们开展园本教研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集体的、有分年级组、有互相观摩、有专题教研等等。在集体学习教育教学经验时,每位教师都轮流发言,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体会,使教师在观念上、认识上有了不同程度的转变和提高。在分年级组活动时,利用每人上一节“研究课”的形式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平台。园内开展了命题教研活动,研究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还开展了“在科学活动中有关材料投放的策略”研究,通过观摩上课,有针对性地记录对问题、现象的分析和质疑,大家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对策及困惑。,大家共同梳理小结出问题、困惑,并找出解决困惑的办法。

总之,通过园本教研活动,我园初步形成了园本教研制度。在一次次的研讨活动中,提升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我园的教研方式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教师逐渐成为研究活动的主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充满活力。教师通过教(教学实践)——写(反思)——研(分析、交流),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深化教师专业发展是促进超大规模中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山东济南历城二中在实践中建立中国教育学会实验学校。引导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发展改革管理模式,克服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障碍;借助中国教育学会智力资源谋求教师发展;加强校本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由此突破了学校发展瓶颈。

[关键词]历城第二中学;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发展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了很多在校生超过5000人的超大规模中学,甚至个别巨型学校每个年级有60多个教学班。由于规模过大,一些学校在日常运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较为表层的问题有学生安全、学校日常管理、师资不均衡,等等;较为深层的问题则牵涉到教师发展、课堂教学改革、学校文化建设,等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超大规模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文以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深化教师专业发展为例,探讨超大规模中学如何突破发展瓶颈。

一、克服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障碍

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以下简称“历城二中”)1958年建校,2001年,李新生出任校长。他领导全体师生员工花了五、六年时间把历城二中建成了一所济南市的著名中学,初中部现有38个教学班,共有学生近3000人,高中部有72个教学班,学生约4200人,不到10年时间学生数膨胀了5倍多。学校规模扩大以后,原来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层级式管理模式越来越显得困难重重,不仅使政令通达缓慢或者失真,而且也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一个部的教师数量是过去学校扩招前的几倍之多,学校领导层无法及时做到与教师沟通。由于级部权力过小,因此难以根据本级部的实际来组织教研活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历城二中像许多超大规模学校一样,实行了扁平式的低重心管理模式。在研究了许多学校的扁平化模式之后,他们发现有些学校在实践过程中虽然解决了一部分过去层级化管理模式的弊端,但是却产生了许多新问题,如旧模式的惯性存在使得扁平化模式所要求的员工充分参与难以实现,因此导致在新管理模式下出现出现了新的扯皮现象;有些学校原来体制下的“三大处”(教务处、德育处和总务处)主任与级部主任经常发生冲突现象,降低了工作效率,等等。他们充分借鉴了其他学校的经验,不但较大程度地避免了这些问题,而且还解决了最为重要的教师人心归属的问题。

历城二中以级部为单位设立5位副校长,即高一、高二、高三、初中部以及后勤分别设立一位副校长。以高中部为例,3位副校长同时兼任一个级部的主任,负责该级部的工作。每个级部设立3位级部副主任,他们同时兼任政教副主任、教导处副主任和团委副主任。除了负责整个年级相应处室的工作之外,每位副主任还同时负责该年级文科班或者一半理科班的日常管理。传统意义上的“三大处”则主要成为相应资料的收集、保管部门,也就是说变成了服务部门。为了给教师们做出表率,同时也为了使工作更有成效,全校的副校长和级部主任还同时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教一门自己专业的课程。如高二级部的副校长纪立孟,是高二年级的级部主任、高二某班的数学课教师和班主任。由于除一位校长之外的所有领导干部都既是一线教师,同时还是班主任,因此他们无论对于校级的各项工作,还是对级部最贴近教师和学生的各项具体工作都十分熟悉。这样既解决了有些学校的副校长难以在各级部之间进行有效协调领导的问题,又解决了学校规模太大所导致的信息难以充分流通的问题。副校长不需要开会或者调研就能充分了解各项工作的进展以及工作推进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避免延误解决问题的时机。

在历城二中的管理模式下,校长直接与副校长沟通,副校长直接与班主任沟通,平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事务性会议,节约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对于班主任的管理,也是采取级部管理的方式,每周分年级召开一次班主任会,一些随机的问题随时随地就能得到解决。至于班主任的培养和提高,则通过定期召开班主任沙龙的方式来进行。

这种模式还为教师创造了榜样。在历城二中,工作量较大的是各级领导干部;只求付出不讲回报的也是领导干部。他们坚信一个朴素的道理:只要领导付出了,教师们就能跟着付出;只要教师们付出了,学生们就能跟上来。在新的管理模式下,由于副校长不仅直接在年级工作,而且与教师们一样担任教学与班主任工作,因此他们更多地以同事的身份出现在教师之间,他们组织的教研活动或者对教师提出的建议就更容易被接纳,较大限度地减少了由科层所导致的逆反心理。

二、建立中国教育学会实验学校

2003年,历城二中成为中国教育学会实验学校。学校领导层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扩大教师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因为作为忙碌的普通高中领导和教师,他们的交往圈有限,难以接触到很多的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李校长在谈到当初的决策时说:

“我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让教师们与这些教育界的大家零距离接触,扩大他们的视野。我们这里的教师,如果不采用这种方式,就不可能迅速转变观念。我们不可能自己联系专家来校讲课,因为一来我们不认识那么多专家,二来我们自己也没有精力做这件事情,所以我们就想到借助于专业研究中心的力量。”

在中国教育学会实验学校组织机构的安排下,学校几乎每个月都会有大型的学习活动。一开始的时候,活动主要集中在转变教师的观念上,请来的专家多是著名教授、校长或班主任。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非常明显的转变。有些教师也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但是却感到比较困难。这时,学校领导根据教师们的意见,及时调整,开始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改革上。一些全国著名的学科教学名师来到历城二中,先给教师做报告、上示范课,然后听二中的教师讲课,再进行点评。用教师们的话说,就是“手把手地教”。

教师们还经常与外省市一些比较著名的中学的同行进行深度交往,例如,定期互访,互换教师或者中层干部一小段时间,派教师参加外校的高考研讨会,等等。这些深入交流互访使教师们开阔了视野,激发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从历城二中与中国教育学会的合作来看,十分难得的是它在借助于教育学会的丰富资源时强烈的校本意识。他们根据本校教师的实际状况不断调整培养重点,使得与教育学会的合作在短时间内就给教师们树立起了比较高的参照标准。以往教师们在日常教学和教研活动中,眼睛看的是身边的同事,至多是同一个区的同事,除了比较统考成绩,就是相互比较参加各级公开课的级别和名次,因此难以真正转变教学观念。而有计划地请各层次专家来校讲课、上公开课或者评课,就等于为教师们树立了高层次的专业榜样,使得历城二中本身同时成为了所有教师们专业发展的学校,教学工作变成了支付报酬的学习活动。学校入职师资较弱,但却能够取得引人注目的教学成绩的部分原因,就在于这种高质量的校本学习活动。对教师们来说,最为可贵的是这样高规格的学习却不需要离开自己的日常教学环境就能获得,这不能不说是学校为他们创造的一项较大的福利。三、加强校本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

尽管历城二中花大力气借助中国教育学会的资源来提高本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尽管专家们专业水平非常高,也十分敬业,但是他们与教师相处的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行之有效地转变他们的观念或者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专家教师与普通教师之间的鸿沟都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才能够跨越。而且,教学这个职业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能力,它更加需要专业素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人品、道德和风度。在这方面,历城二中在校本情境中,通过以下三种做法努力解决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问题。

及时,鼓励各种教学改革实验与研讨。课堂教学不同于学校管理或者工厂流水线,可以规定一个模式或一组数据大家照着做。教学更多的需要启发、点燃与对话。正是基于对教学特点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高效课堂的追求,作为中国教育学会实验学校,历城二中从2006年开始用“研讨课”的方式来进行校本课堂教学诊断与改革。校长亲自组织有关学科教师去听课,如果发现某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高,那么第二天立即再组织更多教师去听这位教师的课,课后大家一起分析这位教师课堂之所以高效的原因。通过研讨课,高效教学的一些理念就可以渐渐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体现出来。历城二中的“研讨课”,其实就是一种临床督导法。

校长以临床督导法改进教师的教学,若要取得较大成效,则不能只限于改进他们的教学行为,还得改变他们的教学态度和信念。历城二中把外来专家的报告和公开课与本校自行组织的研讨课结合起来,就是一种既改变教师的态度与信念,又改进其教学行为的尝试。

第二,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2001年后随着学校规模急剧扩大,新招聘的青年教师越来越多。这些新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他们制订了细致的措施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手把手地教他们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除了集中的严格入校培训外,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必须参加“青年教师听课汇报制度”,定时间、定地点找分管领导汇报听课感受;每位青年教师都有在日常教学中结对子的师傅。副校长纪立孟说:“我会有计划地听各科新教师的课,听完后都要很真诚地跟教师谈,手把手地教,过一阵子再追踪听课,如此重复很多次,直到这些新教师找到了上路的感觉。”

历城二中还通过每年一度的“十佳青年教师”和“教坛新秀”的评选以及普通话比赛有效地培养青年教师。

第三,对教师实施情感领导。由于历城二中的绝大多数学生都寄宿,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安全、生活、心理等方面花费的精力大,情感投入多,但是他们的收入在本市教师中却不是较高的。虽然如此,最近几年却很少有教师离开,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历城二中的学校领导对教师实施的是情感领导方式。李校长对自己和对几位副校长都要求“谁当校长,谁就打头阵”。正因为领导全身心投入,兢兢业业地发挥带头作用,二中的校训“人生在勤”才能够深入师生内心,学校急速膨胀却没有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下滑。除了带头作用,领导们还特别关心教师的日常生活。一位从外地调入的教师写道:“三年来,无论是工作调动、家属的安排,还是在生病最困难的时候,都是学校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也常怀感恩之心,工作中增添了无穷的动力,我的行动也感染着我的学生……虽然身在他乡,但我真切的感觉到学校便是我温暖的家。”

萨乔万尼曾指出:“在最成功的学校中,教师都有一种强烈的共同体观念和一种共享的使命感。教师有时间共同规划和交谈,互相观察对方的教学工作,并共同反思他们的实践。换言之,他们有强健的专业人员共同体的支持,而且这些共同体与高水准的学生成就联系在一起。”历城二中采取种种措施促进教师深度专业发展的实践有效促进了教师的发展,这是学校进行高质量教育教学的前提条件。基础教育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在课堂上,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决定着一所学校内涵发展的深度和宽度。历城二中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校本管理创新案例。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