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四则教案实用13篇

寓言四则教案
寓言四则教案篇1

③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④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①分析故事情节。

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老师: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①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②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③全班再集体朗读一遍这两则寓言,然后教师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不筑,必将有盗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

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④复述课文大意

这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能够不看课本把这两个寓言故事讲出来,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复述,这样学生差不多就背下来了。

讨论

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这两则寓言大意。

这是本节课中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尽可能每个人都说,然后再转入全班性的讨论。第一,次讨论结果可能单一,可能深度不够,或者概括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教师可以灵活指导,提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这样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

②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寓意理解。

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请你从这两则寓言中各概括一个成语。

这个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很快可以讨论出结果。教师告诉学生,在以后学习中见到成语,可以从寓言故事的角度帮助理解意义。(当然,并非所有的成语都是从寓言故事中概括出来的。)

小结

①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明白,寓言是借一个故事寄寓一种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而要读懂寓言,则需要我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体验,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②布置作业。

结合今天的生活写出你对寓言故事《黔驴技穷》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教学设计

导入

①《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

②你是如何得出这寓意的?

(由学生回答《智子疑邻》寓意的理解,过渡到寓意是通过分析寓言情节得出的。)情节的设置、想像是寓言创作中重要的一环。今天,我们再学习两则古希腊寓言,通过对这两则寓言的分析,发挥想像,学习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

讨论,分析寓言情节,认识寓言情节的作用

①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②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概括寓意不能脱离寓言的故事情节,一定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来理解寓意。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描写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后来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尊重些”。而“白送”的回答却使他狠狠地摔到了底谷。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白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也可以照此分析。

③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出示投影(改动后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如,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

同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点拨,寓言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学写寓言,进一步锻炼想像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①续编寓言情节练习。

教师投影出示两个续编题目:a.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b.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以上两题内容,学生可任选一题,做到练习本上,然后在班上读,其他同学评论。

②自编寓言练习。

教师出示题目:a.嘴和眼睛的对话;b.树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画笔和颜料;e.蜜蜂与花朵止猫和老鼠。

学生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题目构思,并在最后点明寓意,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在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概括寓意,并能续编情节的基础上,做这一练习正合适。学生此时的思维正处在活跃高峰,会有很高的兴致。这个练习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想像力,依据生活去合理想像;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动脑分析生活,正确认识生活,可谓一举两得。因课堂时间关系,不可能做长时间交流,但在讨论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当然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可以给学生提点具体修改意见。

总结

①教师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学习了通过分析情节,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并且实习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请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仔细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还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正确认识生活。

②布置作业

寓言四则教案篇2
寓言四则教案篇3

聋哑学生已经适应了寓言故事,课堂表现良好。每个活动聋哑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聋哑学生学会了联系实际,联系身边的事情,联系自身的实践。

[设计思路]

聋哑学生是未成年人的一部分,因此,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聋哑学生的发展,让聋哑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教师与聋哑学生的交往互动,为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提供了时间与空间,从而使教师和聋哑学生实现知识共享、教学相长,达到共同发展。

[活动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我们班聋哑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亡羊补牢”的寓言故事,以及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

引导聋哑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联系实际,联系身边的事情,联系自身的实践,谈一谈感想。

[活动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出示图片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你们看,看到这些图片,你想起了什么?

生:坐井观天、拔苗助长、自相矛盾。

师: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略)

师:对,像这样的小故事中蕴藏着一个大道理的故事,我们就称它为寓言故事。

2.解题“寓言”

“寓”就是“寄托、包含”的意思;“言”就是“讲道理”的意思。

二、初读解题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你们知道“亡、牢”的意思了吗?

生:①“亡”是丢失的意思,因为被狼叨走了,养羊人的羊丢失了。②“牢”是指羊圈,羊圈就是羊住的地方。

2.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生:因为羊圈破了个窟窿,羊被狼叼走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3.看了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们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生:因为羊圈破了个窟窿,羊被狼叼走了。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亡羊(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1)那养羊人共丢失了几只羊?请找出句子读一读。

(2)读一读,出示句子:

(3)读懂:

(4)思考:

(5)演示:让学生自己选择角色来演示。看了他们的演示,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6)归纳:

(7)小结:

(8)想象:养羊人不听街坊的劝告,不修羊圈,结果养羊人丢失了两只羊后,他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做呢?请愿展开你们的想象。

2.补牢(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说明(出示挂图):

(3)思考: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师板书:后悔 赶快堵)

(4)演示:指名学生演示这个片段,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比如养羊人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5)小结:

3.体会寓意:

4.讲故事、说成语:

四、明理

1.同学们,对正在修羊圈的养羊人,你心里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2.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情,联系学习,联系实际,联系身边的事情,联系自身的实践,谈一谈你的感想。

3.小结: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五、拓展

“亡羊补牢”这个故事原来出自于一个八字成语,后面还有四个字,你们知道吗?(出示: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师板书:为时不晚)

六、总结

我们祖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像这样的故事很多,课后希望你们多去看看寓言故事,下节课,我们要举行一个寓言故事交流会。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想法 做法 结果

已经丢 不补 又少

后悔 赶快堵 再也没丢

为时不晚

教学反思:

寓言四则教案篇4

清雍正年间的“珐琅彩三友纹盘”便有上述意境和情味。③当然,用“三友图”祝寿也是瓷器纹饰的一种习惯表达方式,在松、竹、梅之间藏“寿”或托“寿”字,则向寿星表达“品质高洁,情趣雅致,超凡脱俗”的意蕴。梅、兰、竹、菊的组合又被称为“四君子”,将梅的傲骨、兰的雅致、竹的清高、菊的华美浓缩在一起,寓物于人,集人的气节、内涵、秉性、华表于一体,呈现出文人雅士的一切优点而深得当世文人的青睐。亦有利用某些植物的特性来表达人的状态和心境的,如:踏雪寻梅图,寓人远离名利,根绝欲望,超凡脱俗,清高雅洁的胸襟。也有直接反映农耕文化本身的纹饰图案,农耕经济非常注重时令,在反映农耕文化的纹饰图案中地域意识可以忽略,但时间概念一定清晰。刘松年曾作《耕织图》,楼寿根据农耕与纺织的生产程序和特点,绘制了农耕二十一图和纺织二十四图。康熙皇帝命内廷画家重绘《耕织图》,最终绘成《农耕图》与《纺织图》各二十三幅刊行。瓷器上的耕织图纹多用青花和五彩表现,④《农耕图》与《纺织图》的出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朝廷对农耕经济的重视,让人们更多关心“民以食为天”的基本经济生活,具体认识时令与农事活动在各个环节上的关系与变化。《农耕图》与《纺织图》成为康熙时期瓷器上颇有特色的纹饰图案题材,并一直影响至清末。

人们也注意到各种花草的季节性属性,习惯于按不同花卉的季节特性观花、赏花和描述花卉。有人按时令将花卉排序,每月一花,分排于十二个月,取名人诗句配画,做了十二只花卉杯组成的一套杯具,以五彩装饰,称“五彩十二月令花卉图诗杯”。⑤这种按花的季节属性配以诗文的纹饰图案,改变了视觉文化的解读路径,使随采集经济而来的农耕经济的瓷文化得到了升华,进而迈入虚拟的境界,达到了瓷器纹饰图案幻化的效果,给熟识这一民族文化背景的观赏者以极大的想象空间。在瓷器的纹饰图案中,也表现出一些植物对季节的特殊反应。譬如:梅花与青竹相配,寓“梅竹先知春”;“只道梅花发,哪知柳亦新”是对新柳知春的赞颂;“梧桐一落,天下尽秋”、“梧桐一叶生,天下尽皆春”,⑥则又是对梧桐生长周期滞后于季节,对季节不敏感的真实写照。人们在瓷器的制作中设计纹饰图案时,总是根据上面所列的各种植物的特性结合器物的形态、色调作适宜的配搭,植物自然属性的表达因种类繁多,类型庞杂,这里只作典型叙述,不条分缕析。另外,在瓷器的铭款上也常常留下随采集经济而来的农耕经济烙印,耿宝昌在其著《明清瓷器鉴定》中,罗列了明清以来的20余种与植物相关的铭款,各类铭款的象征意义融汇了花草果木的属性和精神。

瓷器本是一个国家的名片,在其纹饰图案中,除了社会的经济构型限定了民族文化的形态和发展取向,这种特殊的视觉艺术也折射出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样态。在君主立宪制盛行的近代欧洲,自由、平等、博爱成为启蒙运动时期瓷器纹饰图案的重要主题,英国王权作践自由的“约翰•韦奇斯事件”、“不自由,毋宁死”的政治寓言、“税吏事件”导发的荷兰“鹿特丹起义”、1753年震惊欧美的“法律公正案”事件、甚至对英王乔治三世嘲讽的漫画,等等,都可以作为当时欧洲瓷器纹饰图案的装饰。⑦但是,在中国封建专制的背景下,一般民众却必须远离政治,个人、社团、阶层、社会是不容许有任何政治诉求的,因之,民族文化只能比较多地以民俗文化的形式展现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祝愿。在瓷器纹饰图案的寓意中,人们常常习惯于利用植物名称的谐音、同音、以音取意来表达各种愿望。“福”、“禄”、“寿”、“喜”是瓷器纹饰中最常见的良好祈愿,而且表达的寓意往往并不是单一的,如“福”、“寿”、“喜”相连,“福”、“禄”相通。民间有传宗接代,延续香火,多子多福的说法。荷塘中莲子下藏鸳鸯称“鸳鸯卧莲图”,鸳鸯寓意恩爱夫妻,莲子喻示连生子;①枣子与栗子的折枝图案或者果实的配搭,隐喻“早立子”;以葡萄、石榴等图饰寓多子多孙。#p#分页标题#e#

清道光白底粉彩榴开百子碗,②图饰为枝叶间熟透的石榴果饱绽石榴子,谓“榴开百子”,石榴被民间尊为瑞祥之果,在明清以来的瓷器图纹上常见多子多孙的祈愿。多子多孙,人丁兴旺,倘若有人一朝登科,便可“福”、“禄”临门,光宗耀祖。特别是康熙三十年(1691年)以后,皇帝广开科举,鼓励习文尚武,传统文化得以弘扬,科举考试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文化现象,并在瓷器的纹饰图案上也得到集中反映。喻示“福”、“禄”使用最多的植物是具有谐音的葫芦。早期缠枝葫芦纹饰图案的青花居多,后来又有五彩和粉彩制作的一些瓷具,缠枝葫芦寓福禄像葫芦在藤蔓上绵延不绝,③“福”、“禄”永驻。鹭与莲相伴,莲下栖鹭或鹭在莲荷之中,隐喻“一路连科”,④指仕途顺遂,应试求连。瓷瓶中插三戟,寓意“平升三级”。飞虫彩蝶争扑花蕊,寓意“探花及第”,特别用设色浓艳、画工精美的五彩或粉彩作画装饰,更能烘托出喜庆祥瑞的效果。亦有对为官执权者的训诫和道德教化的纹饰图案,及第当官,为民做主,要懂得洁身自好,做老百姓期盼的清官,青花瓷盘饰以莲花寓指“清廉”,就是给为官者们的警语。叶喆民在他所著的《中国陶瓷史》中也提到:“晚清时期有一种常见的青花缠枝莲纹赏瓶,据说专以赏赐大臣,纹饰寓意双关,含有‘清(青)白、廉(莲)洁’之意。”⑤可见,清代官员的贪腐问题应是十分突出的,足以让皇帝训诫。长寿是民间持久不衰的又一个祈愿主题,特别是人逢盛世时。盛世多寿星,故康雍时期“寿”字主题隐喻祝寿的瓷器异常流行,常见表现寿意的植物主要有蟠桃、灵芝、水仙、葫芦、松树等纹饰图案。同治年间有一种官窑粉彩杯名为“灵仙祝寿纹仰钟式杯”,以山石中长出的灵芝、水仙为主图表达良美的寿辰祝福,取“灵”“仙”二字,寓意“灵仙祝寿”,据说此种器具曾用于宫廷寿宴。也有取灵芝和仙桃配图,寓“灵仙祝寿”的。清雍正年间的粉彩“福寿”纹橄榄瓶,通体以白底粉彩为饰,瓶身绘简约的绿枝挂两只寿桃,苞蕾疏离,蝙蝠一双绕行其间,出枝尚势,意境隽永,寓意“福寿双至”;加之构图疏朗,纹饰清丽,作图明快,画面多留白,亦可作“高吉添寿”的解读。

寓言四则教案篇5

由此,我不禁想到了我的所谓公开课。我曾经精心准备一堂市级的展示课,内容是五上寓言故事的《揠苗助长》。“寓言”这个词第一次在课本中和孩子正式见面,所以我对这个文本体裁也是卯足了劲儿,查找了许多资料,试图来解释什么是“寓言”。在第一次试教时我花了15分钟时间来和孩子弄清楚什么是“寓言”,孩子的反应非常顺畅,我和孩子的问答配合几乎可以用“对答如流”来形容,以至于我在心底暗自窃喜“设计对了!”课毕,当时指导我备课的主任毫不留情地告诉我“你花了三分之一堂课的宝贵时间,和孩子搞懂一个他们已经熟知的问题。”我顿时傻了眼,课堂效果很好啊,孩子的反应很热烈啊,这样的课堂难道不活泼吗?现在再回想起来,为当时的愚钝感到惭愧,一堂热热闹闹的、孩子对答如流的课堂,究竟引发了孩子多少思考呢?孩子那一堂课有所得吗?我回到家,拿出录音笔听听我这次的试教的过程,作为一个第三者再聆听这节课的时候,真是引人发笑,43分钟的时间里,尽是我的声音,大段的讲述、琐碎的提问、迫不及待地抢达,让坐在下面的51个孩子“失了声”。拿出教案数一数,我提出的问题竟然多达19个,想删也无从下手,总感觉少了哪个问题,我这场戏就接不上了。“戏”,确实,这堂课就像我精心设计好了剧本,孩子只是充当了我的演员,我把剧情设计好了,把自己的台词设计好了,甚至把孩子的台词也设计好了。如此多的提问,削弱了课堂的内容确定性,背的滚瓜烂熟的台词让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我不知道自己要教和在教什么,“失之琐碎,浅表思维,碎问碎答,缺乏勾连,游离文本······”。冯院长文章中提到“碎问似乎成了满贯课堂现象趋于减少的‘改课’新背景下许多人共同的新宠”,我也不落俗套的成了这一些人之一。怎样才能通过“少”的问题,引发孩子“多”地思考呢?如何才能将提问进行整合,怎样提出提纲挈领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高质量的问题?思前想后,还必须从研读文本出发,打破一贯教学的老思路,重新针对教学目标,制定切实有效的,能引起真正思考的问题。最终,我确定了这样几个中心问题“你读过哪些寓言?寓言有什么样的特点?”“你能简单的概括这则寓言故事吗?”“你能再读读文字,揣摩揣摩农夫的心情,试着演一演吗?”“你的生活中有类似‘揠苗助长’的事情吗?”伴随四个大问题,我把整课教学分为四个板块“寓言激趣,发现特点”“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再度课文,品味文字”“课堂延伸,链接生活”。问题少了,我的思路也许清晰了不少,心里有了数,上课的时候也不用眼睛盯在教案上挪不开了。教案经过重新整合,在实施的时候最明显改变就是课堂有了更多的留白,但这时候我不害怕这片刻的“冷场”了,孩子的生长拔节本就是静悄悄的。

寓言四则教案篇6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为语文课堂注入了大量新鲜血液,多媒体凭借直观的图片、形象的视频,在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但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享其利”的同时又纷纷“观其害”,他们认为,现代化教学手段会导致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偃旗息鼓”,学生对文本言语的感悟在多媒体的演示中失去想象的空间而浅尝辄止……其实,笔者认为,凡事都是“一体两面”,多媒体的运用,只要能遵循适时、适机、适度的原则,就一定会让常规的语文课堂如虎添翼。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若能恰如其分地发挥多媒体形象直观、图像清晰、色彩丰富等优势,是可以更好的优化教学结构,使得语文课堂异彩纷呈的。

下面,笔者从三则《寓言故事》(《临江之麋》《行人和熊》、《狗的控诉》,以下简称《临》《行》《狗》)的教学中,谈一谈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一、情境朗读,深化感性认识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多媒体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借助语音、图像、影像、文字等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这绝不是一台录音机、几张幻灯片所能够比拟的,它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调动学生视、听觉功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迅速而准确的理解教学内容,激活学习的内因。尤其针对直接感知的内容掌握较快,对于要求思考和理解的知识掌握较慢的小学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免去教师许多无谓的唇舌之苦。

笔者在教授《狗》,运用FLASH制作了带有动物角色进行动态表演的课文朗读:“狗,自以为对人们有功,可是人们对狗一直不大尊重……狗就到法官那里去控告……法官听完说,‘你说你对人忠心耿耿,你说的这人是谁呢?’‘是我的主人哪!’狗理直气壮地说……’”表演中不仅有声、有画,而且有情。无需教师讲解,这种声像结合的显示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了狗与法官庭审的辩论情境之中。学生在观看中深刻地感知了动物形象对话,从对话中体会了寓意,吃透寓意的教育意义:狗说话语气的低三下四,讨好奉承,是奴颜媚骨的代表;法官说话语气的公正无私,是慷慨正义的使者。

二、图文并茂,提高理性认识

《教参》中明确提出了寓言的学习目标:领会联想和想象在寓言中所起的作用,理解寓意;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初步学会创编寓言。据此,笔者在教授《行》制作了一组“行人和熊”的简笔画(共四幅),森林中,行人和熊相向而行――树上一人,树下一人祈求帮助,熊临近――树上一人,树下的人躺在地上,熊靠近弯腰――熊离开,树上的人下来问:“熊和你说什么了?”那人答:“熊告诉我……”通过PowerPoint图片展示在屏幕上,请全班学生根据这四幅画编辑寓言故事,合理想象填写熊会说什么?

观看图片的过程中,学生就是行人,完全融入了熊越来越近,越来越危险的焦急的情景中,能够很容易把握图片的内涵,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寓言创作。多媒体教学优势之二就在于不仅可以直观地展现图片,还能设置交互性的问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老师开放式的提问,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想出各种各样的语言,来填补熊说的话。这一看似简单的看图说话,却调动了学生观察、理解、思维、记忆、并运用语言进行再创造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完成由已有知识和经验(画画、讲故事)向未知知识(寓言)的隐性转换,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创编预言故事能力是一种良好、有效的途径。实现了教学《大纲》中所提倡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教学相长,实现自主学习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知道,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组织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

《临》是文言寓言,文言寓言所处的时代距离现在已经非常远,文章内容以及所反映的时代主题与现在相差很大,小学生理解起来障碍颇多,按照常规教学,仅靠以教师讲解学生听并记笔记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很可能造成教师“一言堂”,学生学起来很被动,影响了学习的兴趣。这时,多媒体教学又显现出第三个优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处理课文重点、难点问题的绝好平台。教师将重难点字词投影在大屏幕上,组织学生小组自行阅读讨论,提出问题,翻译全文,理解寓意。教师及时将有代表性的答案传送到屏幕上,供学生参考,最后进行点评,明确答案。这既培养了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又锻炼了学生文言翻译能力。这样的互动型学习带来的效果自不必再多言,同时也实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是推动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必不可少的动力。把多媒体信息作为新的教学资源,最根本的出发点在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的方向发展,把多媒体和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更加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获得,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寓言四则教案篇7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则寓言的故事,理解寓意并能从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咱们学习了第12课《伊索寓言》的前两则寓言《狐狸的葡萄》、《牧童和狼》,今天,咱们接着学习第三则《蝉和狐狸》。(齐读课题)

2.说起狐狸,还记得咱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简单地说一说?(指名说)

3.你对其中的狐狸和乌鸦各有什么看法呢?(指名说)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说)

(出示幻灯片:爱听奉承话的人容易上当受骗。)

二.初读感知

1.今天,狐狸又使出了它的老办法——说奉承话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蝉可没上它的当,这是怎么回事呢?咱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打开书)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3检查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出示幻灯片:圈套故意赞叹歌唱家

察觉有诈粪便戒心(其中“粪”和“戒”为红色)

先自读,记住两个红色字。

指名读,再齐读。

4.请一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篇寓言说了件什么事?(指名读课文)

5.课文读完了,谁能根据黑板上的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说了件什么事呢?

(先自由练说,再指名说。)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师:蝉凭借自己的智慧,战胜了狐狸的花言巧语,没上它的当,在这个故事里,你对谁印象比较深刻?再读读课文,适当地做些记号,针对具体语句,谈谈你的想法。(生自由读悟课文)

生:我对狐狸印象比较深,因为它和在《狐狸和乌鸦》里一样,仍然用老办法来骗人,说明它的本性是阴险狡猾的。

师:从哪儿能看出来?

生:它想吃蝉,便“设下圈套”,而且还“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蝉。

(师相机板书:设下圈套、故意赞叹)

引导学生理解“圈套”及设下了个什么圈套。[

(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第二自然段文字)

引导学生读好这段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生:“故意”说明狐狸的言行举止是假心假意的。

生:蝉的叫声从来就很难听,夏天时总让人觉得烦躁,所以这里的“多么美妙”也体现了蝉虚伪的夸赞。

生:我觉得说蝉是“歌唱家”也太夸张了。

师: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

生:狐狸的最终目的是把蝉骗下来,因为它说“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另外“见识”也体现出它对蝉的歌声的羡慕。

生:我觉得狐狸为了骗得蝉的信任,对它很尊重,用了四个“您”。

师:说得真棒,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师:你们还能读出狐狸的什么?

生:我还能读出狐狸的贪婪。我是从第三自然段中读出来的。狐狸把树叶当成蝉,“猛地扑了过去”,说明了它很贪婪,早已迫不及待了。

师:大家说得真好。狐狸说了这么多花言巧语,但它的本意却是——骗蝉下来,吃掉它。你们能用一些词形容一下这个坏家伙吗?

生:心怀鬼胎、居心不良、居心叵测、口蜜腹剑。

师:说得太棒了,狐狸给大家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那蝉给你们的印象如何呢?

生:它很聪明,它能察觉出狐狸的话中有诈,并当机立断扔下树叶来试探。(板书:察觉有诈)

师:你能读好这句话吗?(引导学生读)

生:我觉得蝉听了狐狸的话后,一定思考过,继而察觉其中有诈,所以我认为它很爱思考。

生:我认为蝉的警惕性很高,很机智,它扔下树叶来试探,说明它没有轻易地相信狐狸,对它保持着警惕,并且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对付它的办法,所以它很机智。

(引导学生说说蝉扔树叶试探前的想法。)

师:这还是一只怎样的蝉呢?

生:这还是一只善于观察和吸取教训的蝉。因为它注意观察,所以发现狐狸的粪便里掺杂着同伴的翅膀。这恰恰告诫蝉:不要上狐狸的当而被它吃掉,所以蝉对它一直怀有戒心。

(板书:怀有戒心。出示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读好这段话。)

师:说得真好!大家对蝉的认识也很深刻。这是一只聪明的、善于观察、警惕性高、机智的并且善于吸取教训的蝉。[

点明寓意

1.文章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说)

(出示幻灯片):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齐读)

这也是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板书:聪明、吸取教训)

2.生活中不总有灾难,蝉和狐狸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聪明的人,要善于从别人的错误、失败中吸取教训。

3.在你听过的故事中,或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些人的错误或失败能给我们提供教训?(生说:拔苗助长、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

4.同学们说得真棒,那让咱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来读读课文吧,男生读狐狸,女生读蝉,老师为你们读旁白,好吗?(读课文)

5.学到这儿呀,老师有两句话与大家共勉:

(出示幻灯片)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是教育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英国哲学家罗素

善于吸取教训会使一个人迅速成长起来。

(师引读,生跟读)

6.是啊,狐狸使出它的老办法来骗人,乌鸦上当了,而蝉却没有,答案已经很明显了,谁来说说看?(指名回答:乌鸦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蝉善于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所以没上狐狸的当。)

7.大家说得真好。老师这儿也有一个故事与大家共享,想不想听?(生齐答:想)但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完故事后,请大家动动笔,写一写。

(出示)

乌鸦听说了蝉和狐狸的故事后,很佩服蝉,特地登门拜访。围绕“受骗”这个话题,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乌鸦说:

蝉说:

乌鸦说:

蝉说:

(生练笔,师行间巡视,寻找写的较好的展示用。)

实物投影仪反 馈学生练笔情况,并红笔批改,边改边评边肯定好的地方。

四.介绍书籍,课外延伸。

1.(出示:《伊索寓言集》实物投影展示)。上节课给大家介绍过这本书,咱们今天学的《蝉和狐狸》就选自这本书,这里面精彩的故事一个接一个,想不想好好读读这本书呀?(生齐答:想)那通过咱们今天的学习,你觉得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注意些什么呢?(点明读法。)

①每则寓言的最后都以一句话点明寓意,应好好体会它的寓意。[

②不动笔墨不读书,应随手写下自己的感想。

2.师总结:

同学们,《蝉和狐狸》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吸取教训,它出自《伊索寓言集》,而像《伊索寓言集》这样的一本一本的经典的书籍,仿佛广阔的森林,仿佛无垠的大海,里面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贝,但愿我们从书籍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取更多的快乐。让我们——热爱读书吧!

板书设计: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狐狸:虚荣,表里不一

《牧童和狼》牧童:不诚实,经常说谎,自食其果

《狐狸和蝉》蝉:善于观察、思考,保持警觉,存有戒心

教学反思:

三则伊索寓言学完了,回想这课的教学轻松却不失深刻。三个短小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让人情不自禁地要循着故事情节读下去。故事结尾,一句精炼的话语道出寓言的深刻内涵,引发学生去考虑,去回味。为了使得教材的有效性得以更好的发挥,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寓言四则教案篇8

4、 作文复习。

5、 专题训练及总测试。

二 重点

1、 注意辨别字形、正字音、释词义,理解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特色,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学习文言文,生在朗读、背诵。掌握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学会翻译文言文。

4、 学会审题,并结合学习生活实际,选取典型的材料进行作文,学会运用学过的词语及写作技巧。

三 难点:

1、 关键词语的揣摩。

2、 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 理解诗歌的意境。

4、 作文的选材立意。

四、学情分析:

七(2)班共有学生47人,根据半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具体表现为:

1、书写能力差。有许多学生不能规范地书写汉字。许多汉字没有掌握好,连一些常见的字都写错。

2、汉语拼音知识掌握不好。许多同学不会四声,有的连“b”、“d”都不会分。

3、理解能力差。不会审题。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差。所以,在答题时答非所问或者根本就错误。

4、阅读量小。许多人没有读过四大名著。

5、许多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吃苦能力差。不认真做作业。

五、策略与措施:

1、根据学情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认真落实。

2、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谈话指导。

3、练习要扎实,讲练结合。

4、进行模拟测试。

5、通过练习、模拟教给学生答题、审题的方法以及训练他们的答题速度。

六、课时划分:

1、 积累与运用(4课时)。A、名著导读。B、拼音汉字、改正错别字。C、

古诗、名句的默写。D、仿写句子、广告标语、综合性学习。

2、 现代文阅读(6课时)。A、课内阅读(4课时)。B、课外阅读(2课时)

3、 文言文阅读(4课时)。

4、 作文(2课时)。

七、复习教案

第一 、 二课时

复习内容

1、 名著导读。

一 掌握名著导读的知识点。

1、教师引导学生明白本册三本名著的主要内容及相关知识点。

2、老师设计几个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去找答案。

3、问题的反馈。教师归纳答题的技巧。

如:

《爱的教育》:情感的熏陶和品德的启示

1、 作家、作品。

A、《爱的教育》原名《心》,是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为9-13岁的孩子创作的一部小说。

B、采用日记体形式,讲述一个叫恩利科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故事主题:真挚的爱。

C、全书共100篇,分三部分:①主人公恩利科的日记。②恩利科父母的教子篇。③老师的九则故事。这三部分以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为中心。

2、问题设计。

A、《爱的教育》一书中哪个故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B、读了《爱的教育》,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C、《爱的教育》的故事中,谁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为什么?

《繁星》《春水》:母爱、童真、自然

1、 作家、作品。

A、《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主要是“零碎的思想”。

B、全集包含三方面的内容:①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②对大自然的崇拜。③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问题设计

A、冰心的《繁星》《春水》中,哪一首诗给你印象最深?并谈谈你有体会。(如《纸船》)

《伊索寓言》:生活的智慧和想像的魅力

1、 作家、作品。

《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流传闻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

2、 了解其中一些经典作品的寓意。

3、 阅读其中的一些寓言故事,认识故事提示的寓意。

4、 练习巩固。

A、《伊索寓言》中你最喜欢哪几则故事?请说说理由。(最少两则)

B、你能从《伊索寓言》中说出一则警示人们做好事也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的故事吗?

第三、四课时

1、 复习本册学过的生字生词,掌握音、形、义。

2、 熟练运用学过的生字词。

第五、六课时

复习内容

1、 复习古诗、名句的默写。

2、 学会初步赏析一些古诗或《论语》中的名句。

复习过程

一、学生复习要求背诵古诗和名篇。

1、 学生诵读本册要求背诵的古诗。

2、 教师指导学生熟记一些名句,会默写。

3、 掌握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默写练习。(主要针对后进生,以激励为主)

第七课时

复习内容

1、 仿写句子。

2、 复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辨别和运用。

第八、九课时

复习内容

1、 本册书中的课内讲读课文。

2、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3、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5、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复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1、 指导学生再次把握各讲读课文的文章脉络,理清思路。

2、 阅读训练(下发练习卷)

二、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1、教师让明确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或更具深刻的含义。

2、指导学生如何去理解在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深刻含义。

A、上下文的联系。

B、词语句子的言外之意。

C、作品的写作背景。

如何理解“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结合写作背景)

三、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1、理解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划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并能结合主题思想有较深的理解。

2、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的方法有:

A、 看文章的题目。

B、 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C、 看文章的抒情、议论部分。

D、 分析人物的性格。

E、 综合各段段意。

F、 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

这些方法要结合具体的文章去感悟,去理解,去运用,多做专题训练,才能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四、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第十、十一课时

复习内容

1、 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

2、 文言文翻译。

3、 文言文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4、 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5、 重要的作家作品常识。

第十二、十三课时

复习内容

1、本册各单元的综合性学习。

2、本册中各单元的作文指导。

寓言四则教案篇9

王荣生先生依据“文选型”教材选文的不同功能,把选文类型划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由此我们不难推断出:对于不同的选文类型,语文教材的编撰者在文本处理上理应有所侧重——“定篇”应着眼于对本民族及世界的优秀文学文化作品的领会与欣赏;“例文”应着眼于外在与选文本身的关于诗文以及读写诗文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样本”应着眼于对学生真实阅读情境的抽样;“用件”应着眼于文本言语形式背后的言语内容。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在反映出对选文的阐释、对选文类型的把握,乃至编纂水准的关键——练习题的设计上有些文本就差强人意,理路混杂,其结果是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有些老师把定篇、例文、样本教成用件,或者把用件教成定篇、例文和样本。下面试以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读〈伊索寓言〉》为例来管窥并分析这种现象。

《读〈伊索寓言〉》在该教材中属精读课文,应作为“定篇”来处理。因为钱钟书先生在本篇的字里行间中所昭显出的人生智慧令人叹为观止,而文章的理趣更是风格独具,是完全有资格作为本民族的优秀文学文化作品之经典,让师生们共同来领悟和欣赏的。但是在课后练习题的设计上却有些理路混杂,教材的编撰者并未把该文本完全作为“定篇”来处理。

课后练习具体编排如下:

一.《伊索寓言》是拿故事来说明道理的,作者在拿《伊索寓言》和现实生活作比较时,或者从原有故事本身引申出另一层意义,或者在故事的结尾处作进一步的推演,或者将故事原貌改头换面,仔细阅读课文,看看作者对这九则寓言各是怎样处理的。

二.研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可见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这个说法揭示了某种人怎样的劣根性?

2.“真的,我们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这里“眼睛向上”是什么意思?

3.“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就人类社会而言,“这个遮羞的方法”指的是什么方法?

4.“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说的是什么意思?

5.“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这说明什么样的心理?

6.作者说“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本文语言幽默诙谐,时寓反讽。请从课文的前三段和结尾一段中举出几例,说说它们的深刻含义。

四.课外找一则寓言,仿照课文写法,重新阐释它的寓意。

课后练习一:

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了解作者“拿故事来说明道理”的几种方法,这实际上把文本当作例文来处理了。即把文本作为体现“拿故事来说明道理”的议论文的写作例证的直观教具来处置了。该问涉及的是语文写作方面的知识,这与作品本身的领悟和欣赏关系不大。

课后练:

该问旨在对文本中某些句子寓意的理解。优点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领会文本的寓意。第六小问“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能引发学生对此问题的积极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设置较好。不足之处为所提问题缺乏深度,如果课上教师有意结合这六个问题进行过讲析,那么,对于此题,学生照抄标准答案即可。

课后练习三:

该题涉及本文语言特点——幽默诙谐、时寓反讽,这同作品本身呈正相关,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欣赏”定篇本身的语言特色,思路是正确的。但所提问题“说说它们的深刻含义”,却错把定篇当作“用件”处理了,追求的是言语形式背后的言语内容。

课后练习四:

此题是一项写作训练,旨在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并体会钱钟书先生的语言特色及昭显其人生智慧的思维之独创性。编者出此题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他未能设身处地为高一学生想一想,钱先生作为治学大家,他的语言风格岂是能轻易学得的,即便仅仅是模仿?其次,钱先生的人生智慧与问题言及的深度又岂是十五、六岁的少年能轻易达到的?所以,这道题出得有些偏难,而且课外另选寓言写作,其寓意游离于文本之外,无益于对文本的领悟与欣赏。

由于人教版《读〈伊索寓言〉》课后练习题的设计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所以我重新对其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㈠请你先做好思想准备,课文可能会颠覆你以往对寓言的印象和认识,不过这没有关系,这也许说明你已经长大了。照我说的去做,你就会得到钱伯伯的处事秘笈:

1.默读课文一遍,用铅笔划出你不太懂的地方。

2.朗读课文一遍,读懂的地方注意语气语调要读对,不太懂的地方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再试试能否读出感觉。

3.如果还有未懂之处,那也属正常,否则要老师做甚?你只消好生听着老师揭秘钱伯伯的这套“脑体操”的十八般套路即可!听懂之后,你就会惊呼:“哇!好 呦!”(请听课后自填)

㈡钱伯伯对伊索的九则寓言,都重新阐释了它们的寓意,觉出深度了吧?不过你若能做出下面的题,也能证明自己智商不低,请听题:

根据老师上课所讲析的九则寓言的寓意,以前后邻坐的四个人为小组共同讨论并找出现实生活中的相关事例。然后再分工每人负责写出两则寓言的事例。(每则事例不少于100字,已作为示例的第九则除外)

示例:

第九则寓言驴子跟狼的故事中为什么说“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因为“缺乏职业道德,以职业为牟利手段的‘医生’与‘屠夫’无异”。医生因缺乏职业道德而变为“屠夫”,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确曾耳闻目睹,例如在手术前向患者索要红包;广州某患者在手术麻醉后就一“醉”不起,变成了植物人;更有因患者属弱势群体,有病无钱医而被医院拉到荒僻之处丢弃,结果未能及时获救而死。

另外,课文中所说的“医生”也未必就是真的医生,比如《中国农民调查》中农民丁作明因向上反映村干部加重农民负担问题而招致杀身之祸,下令对其“加加温”的派出所所长彭志忠等人,虽然他们的身份不是医生,但是他们的行径绝对是屠夫!还有如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者、豆腐渣工程的承包者、造成矿难事故的煤矿老板等等,他们残害他人生命,不也是屠夫的一种吗?

㈢本文语言幽默诙谐,时寓反讽。请从课文中找出你非常欣赏的几句话,然后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它,领悟文章的理趣之美,并简略说说这种写法的优点。

㈣你能在课内找出两、三则伊索寓言,并说出不同于钱伯伯的新寓意来吗?行?那就试试吧!不过,为了能使你的寓意更具说服力,别忘了还要找些实例来证明呦!(完成后在课上和其他同学互相交流)

练习题设计简要说明:

第一题力图贴近学生真实的阅读情境与习惯,让学生读对语气语调是为了培养其语感。从而能更好地领悟文本、欣赏文本。另外在语言上也尽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觉得有趣而愿学、乐学。

第二题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出体现寓意的事例,一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并佐证寓意;二是为了学以致用,加强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走出象牙塔,关注世界,关心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件,培养其社会责任感。而事例的写作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是为了使学生具有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三题完全从文本欣赏的角度让学生在把握语感的朗读中,领略文本的语言风格。找出自己非常欣赏的几句话,是顾及学习的一方的感受,使学生具有主动阅读的兴致。

寓言四则教案篇10

窑洞的窗格格在陕北民间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它的大小、数量和式样在全国民居建筑中独具特色。门窗是陕北窑洞重要的构成部分,它的结构和构成方式都遵循特定的规制,是模式化了的,但是其中的窗格子图案则是变化多样的。陕北窑洞窗户图案从根本上来说是“文化性的产物”,它是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是当地人民价值观念的直接体现。在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中,陕北窑洞图案一直扎根于农耕文明之中,是农民思维的产物,是最接近生活的艺术,是“劳动者的艺术”,农民是它的创造者和享用者。农耕文明之传统观念及其文化规制是它的根本遗存,也是滋养它生存和发展的沃土。它是陕北人演绎天地格局、生命现象,扼要提炼生命符号,揭示生命内涵,表达生命意义,完善人生境界的手段。农耕环境的限定和农民职业的传衍,以及农耕文化规制的固化,使得千百年来劳动民众一直沿袭着相同的社会结构、群体格局、文化构成、生活模式。而依附于此的农民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也是超乎寻常的一致。这些条件和因素决定了不同的农民有着相同的祈愿,而门窗图案则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关照这些祈愿。尽管每个人的喜好和技能手法都有特点和差别,彰显出个体的限定和影响,门窗图案具有多姿多彩的风格,但是从根本上,窗户图案具有普遍的、共同的性质,具有强烈的同根性、乡土性、地域性特征。

陕北窑洞门窗图案的生命观念

窑洞门窗图案是一种特殊的构成,其由窗棂所围合成的空间所进行的虚实二元对比之形成事物的结构、轮廓、形状,这些事物有时由窗棂显现的,有时由空间所形成。门窗图案是在平面上表示出来的事物形象,它受门窗的形制、结构、比例以及窗棂子的组合、模数、连接方式等限制和影响,因此造型是十分简洁且抽象的。它带有极大的写意成份,因其为民间工匠所为,带有强烈的民间意匠因素。民俗图案贯穿于整个民间生活之中,它在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事象中,几乎无时无处不在。窑洞门窗图案一直保持着实用性和审美分化之前的初始状态“本元文化”的特征。

在陕北地区,特殊的民俗文化是窑洞门窗图案存在和具有意义的语境和背景,窑洞门窗图案是识别与认同陕北民俗文化的语言体系和信息代码,二者是统于一体的。窑洞门窗在陕北人眼中不是单纯的物质体,它是陕北人观念的化身。除了物质上的采光、通风、透气等基本功能外,构筑人天地关系、承载了陕北人朴素的哲学观和生命观以及表达繁衍子嗣愿望成为最为重要的功能。

陕北人认为繁衍子嗣是天命使然,人不可违背,要不然为何“老祖宗留下来个人爱人”。人乃万物之首,有主宰视听言动的心灵,然人亦是宇宙万物之一。老子曰:“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天地之间万事万物各有其自身的规律,它们各自按照其自身规律去运动,无法逆转,也无法阻止,这就是自然。可以说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其不可追问,天道如此。世间亦有“人之道”,《大学》中《康浩》说:“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意思是:女人不用先学怎么抚养孩子,然后再去嫁人。世间的事,有很多就如同抚养孩子一样是生而知之,凭本能就会做的。本能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个体总是能隐隐约约体会到这种力量的压迫。这种能量出自人之本心,不可追问。本心就是道,人的本质就是天道在人这个层面上的实在状态,人道的最大实现,也是天道的实现。对道的追求贯彻到人类生活过程中,人类对子孙的繁衍是本心使然,繁衍子嗣是对道的实地践履。

另外,外在社会强化了这一本能。农耕社会结构,多子多孙是农业社会劳动力强盛的表现,它所构筑出保护生命的物质基础。这一文化心理是农耕时代以家庭和家族为单元抵抗自然灾害而塑造出来的。国家与个体都在强化这一需求和观念。在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形成了多子多福的观念,出现了“千禄百福子孙千亿”(诗・大雅・假乐)的颂词,春秋时的管仲还主张“争天下者,必生产人”。①而在陕北地区这块特殊的土地上,人们遭受着恶劣的气候、贫瘠的土地、贫困的生活以及低下生命质量,因此陕北人更加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点上―生子与长寿。它包含两方面内容:活动中的生命和时间中的生命。

所谓活动中的生命指的是活的有机体的功能,即有机体充分完满地进行由遗传规定的分子和原子运动,其自然要求便是健全长久地活着直到生命限期(指的是人的长寿)。

所谓时间中的生命值的是有机体的存在、消亡和更替(指的是生殖繁衍、子嗣延续)。②陕北人将繁衍子嗣作为人生的最大目标,将其作为个体生命存在价值的重要依据,他们对多子多孙和繁衍子嗣的渴望和愿望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窑洞窗户成为最为重要的阵地,由陕北人用一种特殊的方法塑造。

人类追求生命存在的生物性驱动力,在人类世界中受到文化的约束。人们透过文化因素的生命意向,把生命的内驱动力约束在一个实在而无形的范式中,以一种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窑洞体现了陕北人的天地本源哲学观,窑洞就是宇宙母体,而出入窑洞就是出入于宇宙母体。门窗将窑洞室内与室外隔离成两个世界,室内是人的世界,室外则为“三界”共存的地方,神圣的门窗是一道屏障,保护着窑洞内的生灵。门窗大量使用“+”字阴阳相交符号,也出于哲学观。门窗窗格是由横竖两种窗棂子木条构成,分为雄性的立棂子和雌性的横棂子,雄棂子和雌棂子十字交叉组成图案。每一根雄棂子必定与对应的雌棂子相配,棂子交叉组合成原本无中生有之象,成为阴阳事物的空间形态。窗棂子严格按照奇为阳,偶为阴的数字观念组合和布置的,暗合天地理念,所谓“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天地交而万物通也”,所以,大多数窑洞窗格棂子都是单数而窗格格都是双数的。③陕北人对家的态度是超越物质性的,精神上的安全和慰藉作用更为显著。陕北人认为门窗是人与天地神灵沟通的媒介,具有神秘且真实的力量,通过其表达诉求是十分恰当和有效的,因而门窗格子便承载了更多的情感表达和生命诉求的功能,窗格子样式也变得不纯粹,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在这一平面世界中,载入陕北人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各种浮图符号,以及反映生命本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陕北窑洞门窗图案及其寓意

陕北窑洞门窗图案样式和类型十分丰富,多达数百种,大多数图案都有着固定样式、内容和寓意。祈子延寿、多子多孙、生殖繁衍成了门窗图案表现的“恒常主题”,应和着陕北人的生命追求。图案样式大体通过几何形、文字形、花卉形表现出来。

几何图案是窑洞最重要的造型。几何学上点、线、三角形、四边形、圆这些基本元素的运用,构成了丰富的图案纹样。不论天窗、斜窗还是座窗、夹耳窗,在其构成和造型上都是不同的,有百千种变化,尽管在名称上有一些地域性的称呼,但是这些纹样的特定寓意是一脉相承。

其中典型的有:一是枪刺梅花。图案是枪头向外且“×”式交叉,中间嵌有“梅花”。枪、戟、矛是古代以刺杀为主的进攻兵器,民间喻意锐气进取的男子;梅花凌寒傲雪,喻意端庄美丽的女子。窗户中阳刚之枪头刺阴柔之梅花,有“英雄”和“美人”相交,才子配佳人之意,有圆满的意思。但是在陕北文化中,实则暗喻男女交合之意,枪与梅花是男女生殖器官的对应物,寓意形象生动。④枪刺梅花形式非常适合正方形的格子,点线结合,重点突出,非常美观。

二是盘肠纹。由横竖直线沿九宫格盘形缠绕,形似中国结。图案既有规律,又有变化,寓意吉祥福寿、延绵不断、长寿无穷,为陕北人最喜闻乐见的样式。其变种有双盘肠、如意盘肠等。其中“蛇盘九颗蛋”最为典型,其特别之处是由九个独立完整的菱形围合而成。蛇盘九颗蛋作为陕北最为传统的造型纹样,也广泛地用在陕北秧歌场图、窗花之中。蛇象征男根,寓男子,而蛇又多产蛋,所以蛇蛋兆示人丁兴旺,子孙满堂。此图案实为生殖文化的反映。另有围合成十个完整菱形的图案,称为“十子团圆”,寓意不言自明。

三是老虎盘。以“e”为基本构成元素,形似老虎脸谱,抽象、规整,有威严之气。陕北人认为老虎是瑞兽,是佑护孩子健康成长的幸运神,深受人们敬畏。它继承了传统民间神祗的文化基因,是黄河流域特有的“长命锁”的遗留和变种。

四是三交。由三条棂交于同一点而形成的,视觉美观,其组合图案相依相护,绵绵不断,寓意子孙绵延,代代相续。其变形有“四交”、“胡搅”等。棂子分雌雄,相交喻男女之合,三交、四交、胡交似乎夸于事实,然急切心情似可理解。

五是勾镰万字。由四个镰刀形状以“e”的形式排列组成的图案。勾镰万字图案具有动感,构图美观。“e”元素带有神秘的力量,其组合图案自然更多地寓意其佑护子孙和驱邪功能。另一些图案还配置许多造型优美的独立小件,如“云钩子”、“挂钱”、“剑头”、“枣核子”、“梅花”、“五角星”,等等。这些小件专门用来装饰和点缀局部,起到画龙点睛、渲染气氛、强化主题的功能。多寓意富贵、多子多福、子孙不断、生生不息等。

中国有着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汉字装饰纹样。汉字主要源于“象形”,以部首和偏旁通过概念性的认知来表达字的意思,其形象性和多义性使它富有情感色彩,因此,作为图形语言把它作为装饰造型是顺理成章的,特别是汉字的方块状形式,更方便以图案化的形式来表现。陕北窑洞窗户图案中的汉子纹样多是巧妙地使汉字图案化,通过艺术处理使得汉字形态更加美观,使它与周边的图案协调,不仅突出了格心的装饰性,而且增加了它的伦理功能性。由于窑洞窗户格子的特殊构成,汉子笔画变形成为匹配与窗格子棂条布局的线条,改变了原有的构成结构,变得十分抽象,亦由于其嵌套在其它纹样中,连接巧妙,有机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陕北窑洞门窗图案中少有大块木板雕刻的,而是由棂条构成的,它将汉字笔画转化为窗格子棂条,变成一种符号,以新的面貌呈现出来,但是不影响人们对它的形体认知和再生意义的解读。这种汉字符号化是使用艺术手段提炼出来的,是能够反映陕北人特殊情感的图饰符号,既是表象的,又是推理的。

较为典型的图案纹样有:一是寿字纹。寿字纹在陕北门窗上的形式极为丰富,有形状呈圆的“圆寿”(也称团寿)、花寿和形状呈长的“长寿”。“团寿”中的线条环绕缠连,寓意生命绵延不断;“长寿”则是借助寿字本身长方形的条状形式表示生命长久;而将寿字与各种图案组合搭配则是“花寿”,常见的是以寿字为主体,辅以梅花、荷花茨菰等各种具有吉祥意义的花草等。寿字纹在陕北窑洞门窗上应用非常多,绥德米脂一带的天窗上独立安装一个大寿字,俗称“寿字通天”,十分醒目。

二是“e”字纹。“e”字纹本为我国古老的一种符咒、护符,通常象征太阳和火,它也被认为是一种宗教符号,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佛胸前所现的“瑞相”,标志“万德吉祥”,其读音为“万”。万字大致有单万、变体万、连环万、双联万字等。由于“e”字纹的特殊样式,它宜于木匠制作,又可前后左右上下连结形成万字不断头,而万字不断头又能幻化成富贵不断头。多个万字联结,规整饱满,十分美观,成为窗格常见的一种组合方式。万字可以直线型也可曲线型,通过曲折变化,产生无数种回旋且有动感的形态。陕北人认为“e”字可以镇恶压邪,佑护家中小儿,因而十分喜欢用它。

三是双喜格。双喜是陕北地区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符号了。双喜寓意非常广泛,得子与生财,福与寿,登科与升迁,出行与居家等等,均可成双喜,但民间主要寓意嫁娶之喜。男婚和女嫁为双喜,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婚嫁中红双喜是张贴得最多。窑洞门窗中的双喜图案也十分广泛,成为民间喜爱的吉祥字,有喜上加喜之意,被称为“永远的双喜”。

四是亚字格。横竖棂仿吉祥“亚”字组合,寓意明辨是非、善恶相背。亚字格常与冉子格组合使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五是丹字格。这是由“丹”字变形的一种纹样。或一点出头,或一点横陈而成古代“冉”字故又叫“冉”字格。“丹”本为红色,而红色是吉色,寓人才两旺,家道正处于上升时期。这是典型的文字格。冉子造型非常符合窗格格的制作工艺,因而冉字纹的应用极多,它与其它纹样组合,形成十分丰富的图案。

花卉也是窑洞门窗装饰图案纹样的来源,多为梅花、海棠、莲花。陕北窑洞门窗中的花卉图案纹样多为整体图案的中心或配合主题使用。有独立成形和几个曲线小棂子小件围合构成的,线条简洁、造型抽象、形象朴素。一、石榴戏牡丹。由石榴与牡丹组合而成,寓意男女之情。陕北有句“石榴戏牡丹,生下一河滩”。二、梅花。整块木头雕刻的梅花造型。多安装在十字交叉的中心。三、海棠。一般由四个“蝠”型小件围合在十字交叉棂子的中心,圈成团花状,陕北人称其“海棠”,也叫“宝”,图中设置“海棠”,称谓“嵌宝”。四、山丹丹。由长短不一的花瓣嵌套组成,样式为陕北独有。

陕北窑洞门窗图案样式十分丰富,数量极多。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是陕北人十分在意且必需的“精神”食粮。门窗作为“信仰”的载体,陕北人十分重视它的制作,倾注了数年的心血和感情,窑洞门窗中的几何、汉字、花卉图样是饱含生命气息。人们赋予了图案神圣的职责,并给予富有情感和乡土味的名称,诸如“七仙女下凡”、“双背弓嵌海棠”、“砖宝城”、“十二莲灯”、“十子团圆”、“腰三曼二”、“蛇盘九颗蛋”、“葫芦阵”,等等,不胜枚举。陕北人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门窗的,对门窗图案造型以“有这么个意思”就行了。例如很多图案十分抽象,造型与实物大相径庭的,但是对这些图案的寓意却认真和严肃的,在他们看来纯粹的图案是十分无用的,只有蕴含精神功能的图案才是有价值的。正因为如此,祖上传下来具有生殖、长寿寓意的图案才一代又一代地得以延续。

(作者为榆林学院副教授;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和榆林学院科研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JZ069、14KY1851)

【注释】

①庞国凭:“论人口道德”,《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4期,第16页。

②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43页。

寓言四则教案篇11

幼儿文学作品的道德教育功能是什么?在我国,传统的文学教育观将文学视为一种道德教育工具,视文学作品为容纳各种道德规则的“盒子”,视文学教育的过程为打开容器向儿童灌输道德规则的过程。

“读者反应论”则是一种新的阅读教育观(包括文学作品阅读观),代表人物斯坦利·费什提出阅读不是理解的艺术,而是建构的艺术,即读者创造了文本的意义;另一代表人物罗森布莱特则认为,应该更加注重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个人体验、情感、态度与想法。总之,在“读者反应论”看来,阅读是一个反复理解、动态、发展的过程,幼儿的阅读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进行经验重构的过程。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道德问题受到生活经验的限制,而由文学作品创造出来的道德情境可使幼儿获得道德体验,在具体情境下丰富幼儿的道德认知结构。文学作品并不旨在传授道德知识,而只为幼儿提供一个思考的平台;文学作品不是给幼儿一个道德的果实,而是向幼儿播种一颗道德的种子,并且,这颗种子会生长、发芽、结果。因此,在开展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教师不应以自己的解读代替幼儿的解读,而要给幼儿更多的空间,以引导他们自己感悟和体会。就本案例而言,很多教师将《狐狸和乌鸦》的教学目标定位在“鞭挞狐狸的狡猾”上,这种认为应引导幼儿认识“欺骗”是一种恶行的观点还是源于将文学作品视作“道德盒子”。事实上,《狐狸和乌鸦》的主旨并非在倡导惩恶扬善的主题上,而是教儿童学会思考,它有两个鲜明的寓意:一是乌鸦爱慕虚荣,是虚荣心给了狐狸可乘之机;二是生活中要时刻当心像狐狸这样居心叵测、不择手段的人。对成人来说,也许第一个寓意更有意义,以引导人们反省人性的弱点;对幼儿来说,也许第二个寓意更有意义,即重点引导幼儿识别现实生活中像狐狸一样花言巧语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会诱惑人们上当受骗。因此,教师在组织《狐狸和乌鸦》的教学活动时,与其把重点放在要求幼儿讨论“乌鸦为什么会上当”这一问题上,不如把重点放在引导幼儿讨论“乌鸦怎样才能不上当”这一问题上。

幼儿阅读文学作品时会产生怎样的审美反应?一般来说,教师组织文学作品阅读活动需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一是要加强自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即要准确把握作品的情节、结构、风格等;二是要力求把握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水平和审美反应。相比较而言,后者的难度更大。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反应取决于其认知经验、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及其文学阅读能力、审美趣味等因素。幼儿在阅读中的反应不同于成人。例如,阅读安徒生的童话《豌豆上的公主》时,当成人在讨论这篇童话是否具有教育价值时,孩子们却对童话中描述的二十层垫子所体现出来的游戏色彩产生了兴趣。那么,阅读寓言故事《狐狸和乌鸦》时幼儿的兴奋点会是在哪里呢?很多幼儿感兴趣的正是狐狸千方百计欺骗乌鸦的情节,很多幼儿可能喜欢狐狸的“聪明”,但“喜欢”的是其游戏性而非“撒谎”本身。了解到这一点后,我们认为,本案例中教师担心孩子们会受“坏”狐狸的影响也许是多虑了,其实幼儿最擅长的恰恰是假扮游戏,他们是能够在游戏和现实中作自由转换的。自古以来,“官兵捉强盗”的游戏一直上演着,但又有多少孩子因扮演强盗而发展为小偷了呢?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地运用各种手段营造一种集体导向与氛围,以强有力地影响儿童的感受,使其对故事中的角色有正确的态度和评判。

幼儿园中如何进行寓言故事教学呢?幼儿理解寓言故事存在怎样的困难?需要教师搭建怎样的支架?一般宜采用哪些策略?

(一)寓言故事教学重在锻炼思维能力,而非锻炼想象能力。在本案例中,教师的设计意图是让幼儿通过讨论进一步提高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这样的目标定位是否合适呢?

相对于传统文学教育观强调单一、刻板的解读,如今人们提倡通过文学作品阅读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阅读活动是以文学作品为媒介的,所以作品的文体特征不可忽视,如儿歌教学绝对不同于童话教学,散文教学绝对不同于故事教学。寓言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宜采用特殊的教学方式。寓言是蕴含深刻含义的虚构故事,既有故事性,又蕴含哲理;寓言不像童话那样注重趣味性描写,而是重在浓缩生活智慧,理性色彩较浓厚,对幼儿来说突出的价值是思维训练与哲理教育。正如《掩耳盗铃》重在引导人们不要自欺欺人,而非描述铃铛的声音清脆悦耳;《愚公移山》阐释的是“贵在坚持”的道理,而非描述愚公一家的家庭生活其乐融融。在《狐狸和乌鸦》的阅读活动中,如果一味引导幼儿想象“狐狸是如何耍花招的”甚至“狐狸的孩子饥寒交迫,狐狸被迫去想尽办法找吃的”,或者引导幼儿展开“食物链中狐狸就是吃小动物的”之类的发散思维,就偏离了寓言故事的核心教育功能,可谓南辕北辙。

寓言四则教案篇12

20世纪的历史告诉我们,经济发达国家的艺术设计水平都非常发达,反之亦然。本世纪造型艺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各艺术门类之间逐渐渗透、互相融合,呈现多元化、综合性的发展趋势。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反映在创作观念上,传统与现代审美意识的互通共融;在表现形式上,抽象与具象并举;在技法和材料上,多样选择与综合性运用共存等等。这一切都极大地开拓了艺术设计在思维意境和表现形式上的新领域,它为艺术设计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外部条件,也对艺术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要具备多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创新意识,图案的创意设计也是艺术设计师必须具备的墓本能力。

狭义而言,图案仅指器物、织物上的纹样和色彩。广义而言,图案是实用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工业美术等方面关于形式、色彩、结构的预想设计是在工艺、材料、用途、经济、美观、牢固等条件制约下制成图样、模型、装饰纹样等方案的通称。图案从外形上分,有平面图案和立体图案;从用途仁分,可分为实用图案和观赏图案;从理论研究和实践角度上分,可分为基础图案和应用图案;从艺术语言和风格上分,可分为中国传统图案、外国图案等。图案的形象是一种艺术形象,它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复制,而是根据作者的不同目的对事物的原型进行艺术加工或者对非具体形象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

一、传统圈案艺术是设计专业教学的荃础

目前,世界各地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民族,都在强调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即便是那些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的工业产品。人们也在寻找一种属于自己文化的语言,亲切熟悉的造型,更何况其带有装饰性的图案形式。艺术设计师只有深刻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传统图案的造型规律、构图规律、色彩规律、寓意手法等,才能设计出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创新性的作品来。

艺术设计教学中,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并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基础课教学的充分落实。艺术设计专业的图案课,是基础教学的一部分也是平面图形设计的基础。图案课教学要便学生了解和掌握图案形式美的规律、图案造型的途径与方法以及图案的设计与创意。而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就必须从学习传统图案人手。对于传统图案教学。每个教师都深表赞同,但是,学生却不能理解。有些学生认为。了解传统图案在每一个朝代最有特色的纹样,在平面设计中很少专门用到。面对这种急于求成的思想,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四年的学习目的不是仅仅能接几个活的急功近利的人,而是要成为一个素质全面的艺术设计人才。

二、传统图案的艺术魅力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图案艺术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浪潮中传统图案以其不朽的民族特色与艺术魅力,装点新时代展现时代精神、时代风采。时代需要传统图案艺术,传统图案艺术在时代的进步中发展。当代企业形象、商标、品牌、广告、电视、报刊、室内装饰、博物展馆、仿古工艺品、服饰、民间剪纸等,都有传统图案的光彩,包括图案、纹饰、构图法则、古朴的风格及思想内涵等。有的企业以龙凤图案为品牌形象,以示信誉、产品质量,以及中华民族的品牌特色,以便开拓国际市场。人类已经跨人21世纪,在上海举行的亚太地区国家首脑会议上,与会的各国元首身着中式福寿图案服装,令世界为之瞩目,引导了中式传统福寿图案服装的新潮流。

中国传统图案有着悠久的历史。自6,7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以来,无论在器物造型上,还是装饰纹样方面,都呈现多样的风格无论在运用图案语言方面还是在表.情达意寓意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特点。学习传统图案,首先应了解中国传统图案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造型风格、不同的构图形式、不同的色彩风格及寓意手法。如原始社会早期的彩陶,装饰图案丰富多彩,变化无穷。以几何纹样为主体,也有实体形如鱼、蛙、舞蹈的人等。这些图案造型简炼、变化幅度大。在构图上已能作对称、连续的配置,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常使用红、黑、白、橙黄、橙红、揭黑等色彩,具有质朴的艺术风格。

三、传统图案设计法则在艺术设计中的使用价值

图案作品是通过设计过程完成的.而设计过程则必须运用设计法则。中国传统图案艺术博大精深,蕴含着完备的图案设计法则。这些设计法则足以使中国图案设计事业走进新时代、走向更辉煌。其中形式美的法则有: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等;构图法则有:太极图形,“罗形,“米”字格,九宫格等。现代西方构成法则的同构变异,元素替代设计法则,在中国古代图案中,都能找到类似这些法则设计的作品。如:龙、玄武、翼马、伏羲〔人首蛇身)等图形。这些法则运用于教学作中,提高了民族的艺术审美能力,培养了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不可否认,学习图案可以解决平面造型问题.这一点与现在基础教学中所看中的平面构成有相似之处,但是传统图案的构成法则以及九宫格的布局等等规律是平面构成所代替不了的。特别是在学习传统图案还必须将一定时期的图案放到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加以理解,把握不同时代图案风格气韵,这种感性的理解是平面构成的理性训练所不能代替的。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通过传统图案的用线、布局、色彩等角度去把握不同时代的图案风格特征,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其灵活运用于现代设计。以前对传统图案的学习是通过大量的图案临摹来增加对图案理解的。诚然,临幕是学习传统图案的一套有效而扎实的方法,老一辈的图案学家都是从这条路走过来的,实践证明这也是学习传统图案必不可少的方法但是也应看到由于目前课时的变化以及学生心态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在三、四周的时间里用临摹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不同的传统图案成为不现实的事。大量枯燥的临摹只会让学生对传统图案的学习产生反感,而手头功夫的练习不如放在工笔白描课上解决在上传统图案课时应把重点放在对传统图案造型、风格的整体把握上洲一通过一定量的临摹切实感受古人在图案的用线、用色、骨格、布局等方面的独到匠心

四、传统图案的寓意美与现代艺术设计创意的融合

中国图案中的寓意美根深蒂固、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在彩陶上创造了成千上万的图莱意境,象从一条鱼形变化出抽象的三角形、曲线、直线、点线面组成的图案,在今天看来,依然是新鲜的构图。意境的美在中国图案的设计上,经常作为一个艺术主题。象陶瓷中的雨过天晴釉、界红、美人醉、雨点釉等。如楚、汉漆器上的云气、庭园布置中的层云叠彩的假山等的意境.是虚中见实。没有形象。或者是形象捉摸不定,这样的手法能引起许多联想。如:松竹梅图案会联想到岁寒三友”的忠诚友爱。如:太极图形中设计了一对蝴蝶马七就会联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喜相逢”悲欢离合的意境等。

中华民族以旧历年为最隆重的节日,张灯结彩,舞狮舞龙,贴对联、窗花、年画、门神等,无不以传统图案表达人们驱除灾害、邪恶,追求吉祥、平安、幸福等美好愿望。在人们的心中,有了门神就不会受邪恶的侵害;有了“寿桃仙鹤”就会健康长寿。这些图案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古代人与现代人是相通的,因为他们表达了人类自身最根本的需求。因此可以看出传统图案本身包含的思想.在节日喜庆活动中的使用价值。它极大地满足、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其次,是传统图案思想内涵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传统图案通过节日喜庆活动在人们心中产生的吉祥、平安、幸福、欢乐的生活气氛,从而产生要求国泰民安的全民社会思想意识。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是在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这种思想意识无疑都是社会安定的思想基础。

中国图案的寓意美,真正体现出r设计者的思想,是代表了作者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图案,把信息传递给广大民众。它的美不是视觉的美所能概括的,而是一种广阔的、崇高的精神境界.是起到了一种共鸣作用的心灵感应。因此,在图案课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将传统图案寓意美的表现手法,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之中。这样才能设计出即有传统文化特色,又富有时代活力,形成中国图案艺术的主流作品。

寓言四则教案篇13

20世纪的历史告诉我们,经济发达国家的艺术设计水平都非常发达,反之亦然。本世纪造型艺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各艺术门类之间逐渐渗透、互相融合,呈现多元化、综合性的发展趋势。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反映在创作观念上,传统与现代审美意识的互通共融;在表现形式上,抽象与具象并举;在技法和材料上,多样选择与综合性运用共存等等。这一切都极大地开拓了艺术设计在思维意境和表现形式上的新领域,它为艺术设计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外部条件,也对艺术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要具备多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创新意识,图案的创意设计也是艺术设计师必须具备的墓本能力。

狭义而言,图案仅指器物、织物上的纹样和色彩。广义而言,图案是实用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工业美术等方面关于形式、色彩、结构的预想设计是在工艺、材料、用途、经济、美观、牢固等条件制约下制成图样、模型、装饰纹样等方案的通称。图案从外形上分,有平面图案和立体图案;从用途仁分,可分为实用图案和观赏图案;从理论研究和实践角度上分,可分为基础图案和应用图案;从艺术语言和风格上分,可分为中国传统图案、外国图案等。图案的形象是一种艺术形象,它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复制,而是根据作者的不同目的对事物的原型进行艺术加工或者对非具体形象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

一、传统圈案艺术是设计专业教学的荃础

目前,世界各地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民族,都在强调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即便是那些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的工业产品。人们也在寻找一种属于自己文化的语言,亲切熟悉的造型,更何况其带有装饰性的图案形式。艺术设计师只有深刻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传统图案的造型规律、构图规律、色彩规律、寓意手法等,才能设计出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创新性的作品来。

艺术设计教学中,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并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基础课教学的充分落实。艺术设计专业的图案课,是基础教学的一部分也是平面图形设计的基础。图案课教学要便学生了解和掌握图案形式美的规律、图案造型的途径与方法以及图案的设计与创意。而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就必须从学习传统图案人手。对于传统图案教学。每个教师都深表赞同,但是,学生却不能理解。有些学生认为。了解传统图案在每一个朝代最有特色的纹样,在平面设计中很少专门用到。面对这种急于求成的思想,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四年的学习目的不是仅仅能接几个活的急功近利的人,而是要成为一个素质全面的艺术设计人才。

二、传统图案的艺术魅力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图案艺术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浪潮中传统图案以其不朽的民族特色与艺术魅力,装点新时代展现时代精神、时代风采。

时代需要传统图案艺术,传统图案艺术在时代的进步中发展。当代企业形象、商标、品牌、广告、电视、报刊、室内装饰、博物展馆、仿古工艺品、服饰、民间剪纸等,都有传统图案的光彩,包括图案、纹饰、构图法则、古朴的风格及思想内涵等。有的企业以龙凤图案为品牌形象,以示信誉、产品质量,以及中华民族的品牌特色,以便开拓国际市场。人类已经跨人21世纪,在上海举行的亚太地区国家首脑会议上,与会的各国元首身着中式福寿图案服装,令世界为之瞩目,引导了中式传统福寿图案服装的新潮流。

中国传统图案有着悠久的历史。自6,7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以来,无论在器物造型上,还是装饰纹样方面,都呈现多样的风格无论在运用图案语言方面还是在表.情达意寓意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特点。学习传统图案,首先应了解中国传统图案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造型风格、不同的构图形式、不同的色彩风格及寓意手法。如原始社会早期的彩陶,装饰图案丰富多彩,变化无穷。以几何纹样为主体,也有实体形如鱼、蛙、舞蹈的人等。这些图案造型简炼、变化幅度大。在构图上已能作对称、连续的配置,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常使用红、黑、白、橙黄、橙红、揭黑等色彩,具有质朴的艺术风格。

三、传统图案设计法则在艺术设计中的使用价值

图案作品是通过设计过程完成的.而设计过程则必须运用设计法则。中国传统图案艺术博大精深,蕴含着完备的图案设计法则。这些设计法则足以使中国图案设计事业走进新时代、走向更辉煌。其中形式美的法则有: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等;构图法则有:太极图形,“罗形,“米”字格,九宫格等。现代西方构成法则的同构变异,元素替代设计法则,在中国古代图案中,都能找到类似这些法则设计的作品。如:龙、玄武、翼马、伏羲〔人首蛇身)等图形。这些法则运用于教学作中,提高了民族的艺术审美能力,培养了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不可否认,学习图案可以解决平面造型问题.这一点与现在基础教学中所看中的平面构成有相似之处,但是传统图案的构成法则以及九宫格的布局等等规律是平面构成所代替不了的。特别是在学习传统图案还必须将一定时期的图案放到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加以理解,把握不同时代图案风格气韵,这种感性的理解是平面构成的理性训练所不能代替的。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通过传统图案的用线、布局、色彩等角度去把握不同时代的图案风格特征,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其灵活运用于现代设计。以前对传统图案的学习是通过大量的图案临摹来增加对图案理解的。诚然,临幕是学习传统图案的一套有效而扎实的方法,老一辈的图案学家都是从这条路走过来的,实践证明这也是学习传统图案必不可少的方法但是也应看到由于目前课时的变化以及学生心态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在三、四周的时间里用临摹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不同的传统图案成为不现实的事。大量枯燥的临摹只会让学生对传统图案的学习产生反感,而手头功夫的练习不如放在工笔白描课上解决在上传统图案课时应把重点放在对传统图案造型、风格的整体把握上洲一通过一定量的临摹切实感受古人在图案的用线、用色、骨格、布局等方面的独到匠心

四、传统图案的寓意美与现代艺术设计创意的融合

中国图案中的寓意美根深蒂固、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在彩陶上创造了成千上万的图莱意境,象从一条鱼形变化出抽象的三角形、曲线、直线、点线面组成的图案,在今天看来,依然是新鲜的构图。意境的美在中国图案的设计上,经常作为一个艺术主题。象陶瓷中的雨过天晴釉、界红、美人醉、雨点釉等。如楚、汉漆器上的云气、庭园布置中的层云叠彩的假山等的意境.是虚中见实。没有形象。或者是形象捉摸不定,这样的手法能引起许多联想。如:松竹梅图案会联想到岁寒三友”的忠诚友爱。如:太极图形中设计了一对蝴蝶马七就会联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喜相逢”悲欢离合的意境等。

中华民族以旧历年为最隆重的节日,张灯结彩,舞狮舞龙,贴对联、窗花、年画、门神等,无不以传统图案表达人们驱除灾害、邪恶,追求吉祥、平安、幸福等美好愿望。在人们的心中,有了门神就不会受邪恶的侵害;有了“寿桃仙鹤”就会健康长寿。这些图案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古代人与现代人是相通的,因为他们表达了人类自身最根本的需求。因此可以看出传统图案本身包含的思想.在节日喜庆活动中的使用价值。它极大地满足、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其次,是传统图案思想内涵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传统图案通过节日喜庆活动在人们心中产生的吉祥、平安、幸福、欢乐的生活气氛,从而产生要求国泰民安的全民社会思想意识。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是在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这种思想意识无疑都是社会安定的思想基础。

中国图案的寓意美,真正体现出r设计者的思想,是代表了作者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图案,把信息传递给广大民众。它的美不是视觉的美所能概括的,而是一种广阔的、崇高的精神境界.是起到了一种共鸣作用的心灵感应。因此,在图案课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将传统图案寓意美的表现手法,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之中。这样才能设计出即有传统文化特色,又富有时代活力,形成中国图案艺术的主流作品。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