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的成语有哪些实用13篇

寓言的成语有哪些
寓言的成语有哪些篇1

以下是出自伊索寓言故事的成语。

爱慕虚荣 :爱,喜好的意思。慕,羡慕 ,虚荣就是本身不存在的好的事物。喜欢名利和荣耀,羡慕钱财。聚精会神:集中注意力地看,借以形容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样子。不寒而栗:天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害怕、恐惧。标新立异 :标,提出、写明;异,不同的、特别的。意为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不屈不挠:屈,屈服;挠,弯曲。意为在压力、困难、威胁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半途而废:意为事情没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终。比喻做事有头无尾,不能坚持到底。不学无术:学,学识、学问;术,技术、智术、技能,意为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借以形容没有学问,没有本领。不求甚解:意为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只求领会文章的大意,多指读书、学习不认真,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理解或不深入了解情况。

(来源:文章屋网 )

寓言的成语有哪些篇2

3、通过现代文与文言文对读,培养学生古文阅读的兴趣,更好地理解寓意。

4、有感情地复述寓言。

教学准备:

《南辕北辙》一文古文阅读材料;春秋战国十大愚人寓言故事材料;

教学过程:

一、了解寓言,明确方法。

1、 大家知道哪些寓言故事?(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寓言是世界各国人民都十分喜爱的文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很多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叶公好龙”等等,外国也有《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

2、 回忆一下自己读过、看过或听过的寓言故事,你能发现寓言故事都有什么共同点吗? (教师小结:寓言是一种文体,“寓”是寄托的意思,它总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3、 根据寓言的这些特点,你觉得我们在学习寓言时应该有什么样的目标?(除了要理解读懂故事,还要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4、 根据我们自己提出的目标,你们以为怎样才能更好地读懂寓言?(教师小结:剖析矛盾反思生活。)

二、分析学情,扎实基础。

1、 出示课题:(板书:南辕北辙)齐读;学习“辕”“辙”:看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车字部;形声字;)查字典理解这两个字的意思(辕—车前驾牲口的部分;辙—车轮轧过的痕迹,车行的一定路线);在桌上写写这两个字。

2、 了解学情:有多少人早就知道这则寓言?指名讲这个寓言故事。

3、 初读课文:既然大家都对这个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我们能更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学生练习,检查,并落实对“盘缠、把式”的理解。

4、 检查初读:读了故事,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结合课文语言简单说说。

三、抓住语言,剖析矛盾。

1、 感情朗读:现在你能把那人的固执可笑、自以为是的行为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男女对读等形式加强朗读训练,丰满人物形象。

2、 探究原因:

(1) 强化后果:那人这样的一意孤行,导致的结果是:

出示句子,齐读: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谁都知道,他的马越好,车夫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他离楚国也就越远。

根据句式,练习说话:虽然他的马很好;车夫是个好把式;带的盘缠多,但是他却到不了楚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可以换成其他关联词语再说说吗?(改用“尽管……可……”再说一说。)(板书:虽然…但是….;尽管…可…)

(2) 探究原因: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呢?

3、 根据句式说话: “因为     ,所以,虽然     ,但是     。”

4、 讨论小结原因:那人的致命错误在哪?(方向错误,如果方向错了,条件越好,可能离目标就越远了。)

四、联系生活,揭示道理。

1、 这则寓言出自《战国策》,当时魏王想攻打邯郸,季梁为了劝阻魏王编的一个故事。

(1)出示古文,教师范读。

(2)讨论,季梁编这个故事想告诉魏王什么呢?魏王的哪些行为和南辕北辙中的那人相似?

2、 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例子呢?你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

3、 总结寓意:这则寓言故事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成语了,你能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吗?那么这个寓言想通过这个人的可笑行为告诉我们什么呢?

4、 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像故事中那样的人,也有像魏王这样的事,如果你想告诫他,给他讲这个故事,你会有感情地、意味深长地讲这个故事吗?练习有感情朗读;指名朗读。要求有讲的语气,有意味深长,话里有话的感觉。

五、举一反三,拓展延伸。

1、 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学懂这个寓言的?

2、 补充阅读:《掩耳盗铃》。

3、 作业选做:

(1) 阅读《寓言故事:春秋战国十大愚人》(主要有:买椟还珠、杞人忧天、南辕北辙、画蛇添足、郑人买履、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邯郸学步、刻舟求剑、掩耳盗铃),思考其愚在何处,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 有声有色地,意味深长地讲述寓言故事。

板书:

因为: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 (方向)

所以:

马跑得快

虽然  车夫是个好把式   (条件)

带的盘缠多

但是 离楚国越远 (结果)

教学反思:

《寓言二则.南辕北辙.滥竽充数》是大家都相当熟悉的课文,多次备过这一课,也上过这课。以前总是一则一则地学习这个故事,把故事情节分析得很透,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语言,去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寓意。

再次备这课,思考最多的是:像这么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平实的,学生又早就知道的寓言,应该让学生学习什么?能不能通过更简单的办法让学生理解寓意呢?能不能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寓言学习一般方法呢?我想对此进行尝试,经过反复思考,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教给学生寓言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读懂寓意。

于是,我在课的开始就强调了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文体特点明确它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的一般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很快阅读第一则寓言“南辕北辙”,分析人物行为的与众不同,分析事情结果产生的原因,并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有说清离楚国越来越远的原因,从而总结出寓意。接着,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阅读第二则寓言,自己总结寓意,关联系生活进行反思。

寓言的成语有哪些篇3

寓言故事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形象,或庄或谐,总是带着独特的形象特质。故事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形象充满了个性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当然要引导学生增加对这些故事形象感知的力度。如教学《鹬蚌相争》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把视线聚焦在故事中两个特征鲜明的主角上,互不相让的鹬和蚌的形象流传千年,至今仍在影响着一代代人。教者在组织教学时要关注文本特征和故事形象,引导学生感知它们的语言和动作,可以通过想象画面,角色转换,借助提示语等方式读一读对话,讲一讲故事。学生对故事形象的感知深刻了,也就会在这一基础上充分接受文本的表达形式,从而丰实对寓言这种文学形式的认知与积累。

二、减:寓意揭示时减少纯粹说教

寓言故事因含有深刻哲理而常常让教师们陷入空洞说教的境地,认为讲寓言就是为了揭示寓意。因此,课堂上常常出现教师“意味深长式”的教学。很多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忽视了故事文本的趣味性和整体性,整个课堂贯穿以几个问题,辅之以单调的师生问答,教师整节课就是在帮助学生梳理故事大意,最后提炼寓意,丰满的寓言故事被“肢解”成了“皮”和“骨头”,学生的头脑中只留下了干瘪的形象和似懂非懂的一堆大道理。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寓言教学应当激活学生的思维,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引导他们提问,组织他们争论,让学生融入文本,自由表达。如在感知了《鹬蚌相争》的整个故事后,我设计了“怎样劝一劝鹬和蚌”这一环节。这样一来,学生们兴致高昂,纷纷用自己的观点和智慧去劝说鹬和蚌,既切中要害、有理有据,又做到了态度和善,以礼服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理解了寓意,也锻炼了表达和交际的能力。

三、乘:文本处理后倍显语文功用

寓言故事被选入课本,它就不再单纯是一个故事了,更具有了语文教学的意义。寓言教学绝不能仅仅是为了了解故事,明白道理。寓言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依托文本,多维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如教学《鹬蚌相争》时,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分段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力求用简练的语句进行表达,同时思考每段都与题目有哪些联系,然后将简单的几句话连起来说一说,整体感知故事。之后,教师再引导:“你觉得读好哪些重点词语才能读好对话?”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去感受、去理解,有机地融朗读、感悟为一体。最后再通过言语实践的环节,将文本的语言予以转化,达到积累的目的,发展学生的语言,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在尽情地读与演中体会鲜明的艺术形象;在个性的读与说中探寻寓言的价值核心;在智慧的说与写中连接寓言与生活的通道。

寓言的成语有哪些篇4

2.通过学习日积月累,积累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3.能仿照例句写出带有动作、神态描写的提示语;学会写通知。

4.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对寓言故事的体会和认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梳理、总结对寓言故事的体会和认识;

2.能仿照例句写出带有动作、神态描写的提示语;学会写通知;

3.通过学习日积月累,积累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交流平台”和“快乐读书吧”

1.提问导入: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指名说)

2.从你读过的寓言故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道理?教师结合学生发言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读“交流平台”中的内容。

3.今天,我们来进行讲故事比赛——“小小故事会”。参赛要求有以下几点:

(1)故事内容以寓言故事为主,尽量做到不照着稿子念读。

(2)讲故事时,要加上适当的表情、动作。

(3)讲完后,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收获。

4.先在小组内讲,然后派代表上台参加终极对决。

5.学生评选“故事大王”,教师颁奖。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1.词语积累。

(1)课件出示:①源源不断津津有味②无忧无虑无边无际

(2)学生读词语,说说两组词语的特点。(①叠词:AABC式②无……无……)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积累的这样的词语,派代表发言参与全班交流。

2.句子练习。(课件出示两个例句)

(1)学生读例句,一边读一边注意句中加点的部分写的是什么。

(2)全班交流。明确加点的部分是带有动作、神态的提示语,这样写能使读者更清楚地了解故事中人物说话时的心情、语气。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例句,读出人物的语气,可以适当加上动作、表情。

(4)回顾本单元的课文,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再读一读,读好人物的语气。

(5)学生仿照例句,把句子补充完整。

(6)全班交流,评一评谁补充得好。

三、学写通知

1.读样例,了解通知的写法。

(1)学生自由阅读课本上的通知,完成填空,了解通知的内容和格式。

①时间:②地点:③参加人:④事情:⑤通知人:⑥通知时间:

(2)互相交流,了解通知的格式:通知属于应用文,应用文有严格的格式,第一行正中间写上“通知”二字;第二行起空两格写正文,正文包括时间、地点、参加人、事情等内容;右下方分两行写署名和日期。

2.学写通知。

(1)学生根据要求选取自己喜欢的一个话题写通知,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利用投影展示优秀学生作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书写提示”

1.课件出示:艳植舞最静霜扁集

2.互相交流找到这些字的特点。(横画或竖画较多)

3.互相交流书写这样的字应注意什么?(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书写时要事先考虑好这些笔画的长短比例和距离,避免拥挤。)

4.教师范写,重点指导书写“艳”“最”。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二、学习“日积月累”

1.学习生字,准确朗读。

(1)课件出示成语。

(2)指名朗读,纠正字音。师生评议。

2.讲述成语所包含的故事,简单理解,把握寓意。

(1)小组同学选择组内同学普遍感兴趣的成语,交流成语背后的寓言故事,分享故事的寓意。

(2)全班交流,教师评议。

寓言的成语有哪些篇5

《狐与葡萄》

昔有一狐,见葡萄满架,万紫千红,累累可爱,垂涎久之。奈无猿升之技,不能大快朵颐。望则生怨,怨则生怒,怒则生诽,无所不至。乃口是心非,曰:“似此葡萄绝非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况其味酸涩,吾从不下咽。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

此如世间卑鄙之辈,见人才德出众,自顾万不能到此地步,反诋毁交加,假意清高。噫,是谓拂人之性,违心之谈也。

3. 诵读小古文。读准句逗、停顿,读好文中的四字词语,说说大概文意。

4. 有感情地读好课本中的故事。小古文都能读得这么通顺,现代版的《狐狸和葡萄》读来,应该更不成问题了吧,谁能有声有色地读给大家听?(读好狐狸“直流口水”的馋样,读出狐狸“一步一回头”的不舍)

5. 对比阅读。两个版本的《狐狸和葡萄》,你更喜欢哪个?说说你的理由。

【点评】说到《伊索寓言》,学生似乎都不陌生,《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狐狸和乌鸦》,他们几乎个个耳熟能详;对于“伊索是古希腊的一个奴隶,他特别博学,聪明机智,是个编寓言故事的能手”,“在每则寓言的最后,作者通常会用一句精辟的话点明故事的寓意”等,学生也早有所闻。故而,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若仍仅将教学目标定位于“读懂课文,明白道理”,就会显得平淡无味;那么,如何让看似简单、熟悉的文本依然拥有陌生感、新奇感?如何让学生在本课学习中获得新的视野拓展和能力提升?小古文的引入就特别巧妙而有意味,妙者至少有三:其一,《伊索寓言》竟然有古文版的?而且竟然还是“老外”用中国古语翻译的?“一睹为快”“一读为快”的学习热情被迅速点燃;其二,小古文本身极具语言美、节奏美,读来琅琅上口,细品又倍觉形象鲜明;其三,古今版本的对比阅读和鉴赏评述,又能勾起学生的思维张力和表达欲望。

二、 展开想象,扩编故事

1. 找出文中的留白之处。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读了觉得意犹未尽,留给你发挥想象、扩编故事的空间?

2. 学生实践,想象补白。我们就选择“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这一句来想一想,扩编一段故事。

3. 教师提示。先想一想,狐狸可能想到了哪些办法?再把“当时他心里会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说具体。

4. 学生练习,交流。(教师随机适时点评:想象是否合理,逻辑顺序是否恰当,描述是否形象生动)

【点评】学生在对《狐狸与葡萄》古今版本的对比阅读和鉴赏中,发现现代版(即课文)的描述比较简单,不如古文版的来得细腻生动、形象鲜明。于是,执教者就“顺势而下”,让学生对“意犹未尽”处想象补白,扩编故事,既进行了言语实践,又为下一环节“巧改寓意”埋下了伏笔。

三、 智慧解读,巧改寓意

1. 故事比较,发现狐狸身上也有闪光点。听着你们编的故事中的狐狸,为了够到葡萄,可以说是想尽了办法,用尽了全力,颠覆了我们传统观念中对狐狸的认识。比一比,两个版本中的狐狸,你喜欢哪只,说说你的理由。

2. 对这只“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依然不能如愿的狐狸,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3. 拓展阅读心理小故事:《狐狸和葡萄》。

五只狐狸都想吃到葡萄,可恨葡萄架太高。

第一只狐狸吃不到,就说:“嘿!酸葡萄。”便一走了之。

第二只狐狸摘不到,不停地往上跳,结果累死在葡萄架下。

第三只狐狸便大发牢骚,诅咒葡萄架太高,被主人听见了,一棒打死。

第四只狐狸则得了相思病,整天口里念念有词:“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第五只狐狸左看右看上看下看,这个葡萄不简单。但最终还是没得到,所以生闷气,抑郁而死。

最后,只有第一只狐狸还有机会回到葡萄架下。尽管人们说它“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但对它而言,吃到葡萄至少还是有希望的。

4. 介绍小知识“酸葡萄心理”。原来吃不到葡萄的狐狸的经典语录“葡萄是酸的”正是它自我解嘲、自我减压的一种方式。在心理学上,这叫“酸葡萄心理”。(出示小知识:“酸葡萄心理”是因为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挫折感时,为了解除内心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5. 续写寓意。读到这里,你能为这则伊索寓言改写一句新的寓意,也算为这只“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的狐狸吧。

【点评】教材给出的寓意,是“告诉”式的。这种告诉式的唯一的寓意,其实只对考试有用,它不能成为真正的智慧,无痕地融入学生的生命之中。这一板块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智慧解读,巧改寓意”,是要引导学生读出寓言故事背后具有个人深切体验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寓意,它锻炼的是学生的思辨眼光和具有个人意义、个性价值的表达。由于这样的思辨与表达是“内生”而不是“外烁”的,故而,它才更具备进入学生思想深处的可能性。

【总评】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为促进学生智慧的生长而教,正成为课程改革深化推进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根本性变革和追求所在。那么,语文课堂中,应着力助长学生的哪些智慧?又如何力促学生智慧的蓬勃生长?吴老师的这则教学案例无疑能给我们不少启迪。

首先,语文教学要以促进学生言语智慧、学习智慧和思想智慧的生长为己任。

本课教学,如果仅把学习视野局限在通常意义上的读懂课文、掌握寓意上,那么,学生所得的无非就是一个外在的、与他的生活、智慧毫不相干、毫无触动的冷冰冰的“事实性知识”,这样的“事实性知识”对学生智慧的开启、生成与提升是并无多大帮助的。教者正是深深地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对教材作重组与创生,小古文以及心理小故事等,多个版本《狐狸与葡萄》的引入,与原教材形成对比阅读和拓展阅读,学生在有滋有味读故事、阅读比较评故事、想象补白编故事、多元解读改寓意等语文实践活动中,既领略了小古文善用四字词语、语言生动凝练、节奏明快、形象栩栩如生的表达之美,又获得了现代文朗读、想象、扩编、改写等方面的学习策略培养,还激活了思维,获得了处事方式与心理调适等方面的启发。

其次,遵循智慧生长的特点与规律组织教学,方能力促学生智慧的蓬勃生长。

第一,智慧生长需要自由的而非压抑的、开放的而非框定的教学情境。新奇、快乐、自由、开放、创造、体验等,构成了智慧生长必备的“土壤”“阳光”“空气”和“水”。本教学案例中,“诵读‘中国通’罗伯特・汤姆翻译的趣味横生的小古文”“评论哪个版本寓言故事更让人喜欢”“挑战编者、在意犹未尽处扩编故事”“摒弃成见、改写个性化寓意”等环节的设计,无一不充满新奇、自由、开放等元素,学生在一个接一个充满兴趣而又不乏挑战的学习情境中,或读或思,或评或写,加上同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思维互启,其学习热情和智慧的增长就自然得以实现。

寓言的成语有哪些篇6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本单元所选的三篇寓言故事,内容浅显,寓意深刻。教学时,引导学生借助课后题,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人物形象,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交流讨论中,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获得初步的思考问题的一些方法。

“感受和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学习表达”也是本单元重要的学习内容。通过对比朗读来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不同的语气表达了不同的情感;通过仿说引导学生如何把句子表达得更具体。

“口语交际”的教学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创设真实熟悉的情境,用商量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语文园地五”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猜一猜、交流、朗读、背诵、书写进行积累语言,感受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学习表达。

内容

课时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坐井观天

2

这则寓言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辩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认识事物或看待问题时,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

1.认识35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24个生字,会写27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对话;读出句子的不同语气。

3.联系生活实际,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

4.结合课后题,感受和体会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学习表达。

寒号鸟

2

勤劳的喜鹊在冬天快要到来的时候,劝说寒号鸟做窝,但懒惰的寒号鸟不听劝告,最后在寒冷的冬夜里冻死了。

我要的是葫芦

2

一个种葫芦的人不听劝告,一心只想要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葫芦都掉光了。

口语交际

1

商量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创设真实熟悉的情境,用商量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

语文园地五

2

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我爱阅读

1.能根据字义猜偏旁,进一步领悟汉字形旁表义的特点,认识9个生字。

2.积累带“言、语”的四字词语,能猜测词语意思。

3.仿照例句,把句子写具体。

4.了解汉字“左短右长”“右短左长”的间架结构,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

5.背诵积累古诗《江雪》。

6.阅读《刻舟求剑》,和同学交流阅读后的感受。

12

坐井观天

1.认识“沿、答”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哪”,会写“井、观”等8个生字,会写“坐井观天、井沿”等7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

3.明确小鸟和青蛙争论的问题,知道它们的说法不一致的原因,体会故事寓意。

重点

1.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

2.体会故事的寓意。

难点

体会故事的寓意。

1.识字写字

(1)本课要求会认10个生字,字音方面,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多音字“哪”。引导学生联系偏旁、熟字,采用加一加、换一换的方式,展开认读、理解“答、话、哪、抬”。教学“际”字时,通过查字典,选择“无边无际”中“际”的字义,并进行拓展词语。“错”字结合生活实际,在语境中识记。

(2)本课要求书写的8个生字中,有6个是左右结构,且都是“左窄右宽”的字。指导书写时,“观”字放在课题中先写。“渴、喝”可放在课文句子中进行对比。写“沿”时,注意右上方与“几”不同。

2.阅读理解

(1)教学本课,将朗读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手段,引导学生读好对话。本课以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本教学设计把小鸟和青蛙的3次对话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心理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明理,在读中悟趣。

(2)体会想法,感受寓意。一是关注青蛙说的话:“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结合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让学生边读边想:青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二是关注青蛙的神态和表情。通过对“笑”字的揣摩(猜猜青蛙这时候会想什么?)引导学生领悟“不听劝告,自己以为自己是对的”是导致青蛙弄错的重要原因,从而明白故事的寓意。

3.表达运用。

(1)想象说话:小鸟飞过,飞过。这天大得很!

(2)续编故事,各抒己见。课文的结尾写小鸟让青蛙跳出井口亲自来看看,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那只青蛙,当你跳出井口后,你会看到什么,想说些什么?鼓励学生有个性地表达,学生可以谈自己独特的想法。

1.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3)想一想,小鸟和青蛙在争论什么?

2.多媒体课件、剪贴画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识记“沿、答”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哪”;理解“坐井观天、井沿”等7个词语;学写“观、喝、渴”等8个生字。

2.读通小鸟和青蛙的3组对话,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一、补写课题,引入新课。

ɡuān

1.教师出示课题《坐井____天》,让学生填空。

2.学生观察“观”字,发现左右部件笔画穿插。教师补写课题。

3.教师示范写“观”,说明书写要点:左窄右宽,“又”第二笔是长点,“见”首笔竖紧贴田字格的竖中线,下端过田字格的横中线。

4.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然后评议。

5.出示象形字“观”,帮助理解字义:见字旁的“观”,就是看,观天就是看天。

6.教师介绍寓言特点。学生齐读课题。

小结: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里往往藏着深刻的道理,也就是寓意。《坐井观天》会藏着什么道理呢?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联系字形来理解字义。同时,学生在学习之初明确了阅读目标,思考其中的道理。

二、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教师讲故事,创设故事情境。

(1)教师读第1自然段,走进故事。

(2)出示课件(课文插图),观察青蛙和小鸟所处位置。随文认读“井沿”。

①指一指课件中的“井沿”。

②识记“沿”。

③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还知道哪些“沿”。

④观察课件,和同桌说一说青蛙和小鸟的相遇。

2.学生自由朗读第2至7自然段,感知3组对话。

要求:正确朗读课文,读不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找出青蛙和小鸟的对话。

3.师生合作,串读课文。

(1)教师读旁白,指名朗读青蛙和小鸟说的话。

(2)课件出示句子,读句子,识记句子中的生字。

课件出示:

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儿水喝。”

识记生字“答”;比较生字“渴、喝”的部首区别,“口渴”需要水,因而偏旁是“氵”;“喝水”是一个动作,张嘴喝,要用口,因而偏旁是“口”,可以让学生借助顺口溜“口渴想要水,喝水要用嘴”区别这两个字。

课件出示: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读准多音字“哪”的轻声。“错”字结合生活实际,在语境中识记,比如:“作业写错了”“有错要改正”。交流“弄、际”的识记方法。

(3)同桌认领角色,进入情境,再读课文。

(4)出示课件,读后完成填空,整体感知课文。

课件出示:

青蛙坐在(

),看到的天只有(

)。

小鸟落在(

),看到的天(

)。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认领角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文识字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把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识记,把字的音形义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去识记,可以大大提高识字兴趣,优化识字效果。

三、指导书写,运用生字。

1.引导观察,归纳生字。

(1)独体字:井

(2)上下结构:答

(3)左右结构:观、沿、喝、渴、话、际

2.指导书写“喝、渴”。

(1)观察对比,书写“喝、渴”。

(2)教师范写,提示:注意右半部分的笔顺,里面先写“人”字,再写“竖折”。

(3)学生练写“渴、喝”,后评议。

(4)

学以致用“喝、渴”。

出示课件:

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

)了,下来找点儿水(

)。

3.学生练习书写:井、沿、答、话、际。

教师相机指导:写“沿”时,注意右上方与“几”不同;写“际”字时,注意“阝”是两笔完成的,要写得高而窄;“井”两横上短下长,撇伸展,竖为悬针竖;“答”的上部“”要写在竖中线两侧;“话”的左部横折提中横不宜长,折短。

4.反馈评价。

设计意图:

归类进行书写指导,可以把握一类字的书写难点,重点指导容易混淆的形近字,提高写字的效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

2.明确小鸟和青蛙争论的问题,知道它们的说法不一致的原因,体会故事寓意。

一、复习导入,交流初读感受。

1.认读生字及词语。

2.指名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3.交流初读感受。

读完课文,你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吗?

设计意图: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交流初读感受,使学生对文本有个整体的认识,为后面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朗读对话,读懂对话。

(一)学习青蛙和小鸟的第1次对话。

1.和同桌对读青蛙和小鸟的第1次对话,对比青蛙和小鸟的生活环境。

(1)与同桌读对话,体验小鸟的生活环境。

①理解“一百多里”,感受天之大。

②教师引读,男女生分组加上动作表演读。

师:一只小鸟飞呀飞,它口渴了,落在井沿上,井底的青蛙看见了问它。

男生:“朋友,你从哪儿来呀?”

女生:“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儿水喝。”

出示课件,拓展想象:

小鸟飞过____________,飞过____________。这天大得很!

(2)想象青蛙和小鸟的生活状况。

2.分角色朗读,指导读好长句子中标点的停顿。

3.分角色练习朗读,再现对话情形。

4.指名读,师生评读。

(二)学习青蛙和小鸟的第2次对话。

1.学生朗读第2次对话,想一想: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

(1)出示课件,学生选出青蛙眼中的天和小鸟眼中的天。

(2)读懂青蛙的观点。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大话”。

②认读“弄错”,感受争论。

(3)读懂小鸟的观点。

①结合构词规则,推测“无边无际”中“际”的意思。

②出示课件:

“际”在字典中的意思有:①边缘或交界的地方。②彼此之间。③指某个特定的时候。

1.“无边无际”中的“际”应选第(

)种意思。

2.“无边无际”的意思是(

A.一眼望得到边。

B.没有边,很大。

③还有哪些事物是无边无际的?课件出示小鸟飞过大海、草原、平原、沙漠等图片。

2.分角色朗读,读好对话。

(1)指导朗读感叹句和反问句。

(2)同桌讨论,加上提示语读。

青蛙(笑着、摇摇手、摇着头)说……

小鸟(也笑着、大声、拍拍翅膀)说……

(3)根据提示语,加上神态、动作,同桌分角色朗读。

(三)学习青蛙和小鸟的第3次对话。

1.课件出示句子:

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2.指名读句子,注意带点的词“天天、一抬头”想一想:青蛙为什么会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或做实验,了解青蛙认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的原因。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说说青蛙和小鸟的笑有什么不同,猜一猜青蛙这时候会想些什么。

4.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心理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明理,在读中悟趣。读书活动层次不同,形式多样:通过在读中展开想象,感受青蛙和小鸟的生活环境。通过加提示语、配合动作等方式朗读,读懂青蛙和小鸟关于天有多大的争论。通过分角色读,感受青蛙和小鸟的心理活动,体会“笑”的丰富内涵,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又让学生感知了寓意。

三、整体感悟,理解寓意。

1.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全文。

2.说说你对小鸟和青蛙的不同看法。

3.同学们,直到今天,人们一直认为这是一只眼界狭小、见识短浅的青蛙,所以常常用“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眼界狭小、见识短浅的人。

4.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子进一步理解: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像青蛙一样坐井观天的人?你会怎么去面对他?

5.总结:所以,咱们每一个同学从小就要多学点知识,多读一些课外书,多出去走走看看,不断地增长自己的见识,你才不会成为一个坐井观天的人。

设计意图:

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与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用学到的道理指导今后的学习生活。

四、展开想象,编写第4次对话。

假如你是那只青蛙,当你跳出井口后,你可能会看到什么,想说些什么?

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它一下子惊呆了,看见了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它对小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

续编对话,拓展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1.做一做,利用实验释疑解惑。

课文中青蛙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青蛙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做了个实验:拿出纸卷成圆筒状,然后透过圆孔看天花板或者四周,说说与平日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动手实验为每个孩子创造了参与的空间,弄清为什么青蛙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这一疑难问题。学生在实验中动手动脑,将语言学习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既培养了实际的操作能力,也培养了观察和思维能力。

2.看一看,利用图画明白寓意。

课文中小鸟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紧扣“无边无际”一词,出示课件,让学生看一组小鸟飞过草原,飞过平原,飞过大海等画面,自己根据画面进行解说。这样学生最后明白了:小鸟见识广,青蛙所见有限、目光狭小,我们要做一个见多识广的人,不做井底之蛙。学生很自然地悟出寓意,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启示,受到教育。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人格的熏陶过程,学习寓言故事,就是要学生透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并在生活中恰当地运用。

3.读一读,揣摩人物心理。

寓言的成语有哪些篇7

2.能发现“源源不断、无忧无虑”等词语的特点,并能写出相同结构的词语。

3.能仿照例句写出带有动作、神态描写的提示语。

4.能按照正确的格式写一个通知。

5.知道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的书写要点,写好“艳、静”等8个字。

6.积累“邯郸学步、滥竽充数”等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教学重难点

理解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能正确书写通知。

▶教学策略

1.交流平台

引导学生交流对寓言这一文体的初步认识,可回顾自己学过、读过的寓言故事,并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复述,结合生活经验说明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2.词句段运用

这一部分安排了三项内容,可引导学生先观察并思考两组词语在结构上的特点,然后照样子写出类似的词语;可通过读例句,体会人物说话时描写神态、动作的语句的作用;先读范例,了解通知的格式,明确正文的关键信息,根据题目要求选择一种情况写一写,完成后师生共同评议。

3.书写提示

可先让学生读一读提示语,了解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的书写要点,教师结合示例进行范写提醒,学生自主练习,最后同学互评。

4.日积月累

“日积月累”安排了9个来源于古代寓言的成语,在学习前可让学生查阅资料,阅读相关寓言故事。学生在理解中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对寓言的体会和认识。

2.能发现“源源不断、无忧无虑”等词语的特点,并能写出相同结构的词语。

3.能仿照例句写出带有动作、神态描写的提示语。

4.能按照正确的格式写一个通知。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熟读精思,品读寓言

1.交流令你印象深刻的寓言故事:同学们,我们刚刚学完一个单元的寓言故事,你读过的寓言故事中还有哪些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尝试用自己的话跟我们分享一下吧!

(1)课件出示“交流平台”中的第一点。

课件出示:

许多寓言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乌鸦喝水》《狐假虎威》《揠苗助长》……这些故事我读过以后就不会忘。

(2)课件出示分享方法。

课件出示:

分享时应注意说清楚时间、人物、事情、结果、道理。

2.寓言有道理:从这些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选择其中一两个进行交流。

(1)课件出示“交流平台”中的第二点。

课件出示:

寓言故事蕴含着道理。读了《守株待兔》,我明白了做事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要有侥幸心理。

(2)小组内交流。

(3)指名上台交流。

(4)小结:真是小故事大道理,多读寓言故事,会让我们明白更多的人生道理。

3.寓言如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这些寓言故事能让你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人和事?

课件出示:

寓言故事能让我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

(1)学生交流讨论。

(2)师小结: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能让我们从中受到启发。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故事,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在交流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结合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了寓言的特点和对寓言的认识。

板块二

聚沙成塔,积累词句

1.发现构词规律。

(1)课件出示课本词句段运用中的两组词语,学生先结合拼音自读,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

源源不断

津津有味

无忧无虑(lǜ)

无边无际

(2)学生自读,检查认读。

(3)同桌互查,指名读,教师正音。

(4)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两组词语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5)师生一起梳理两组词语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明确前两个是“AABC”式词语,后两个是

“ABAC”式词语。

(6)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同桌互说。

(7)仿写词语练习。(课件出示练习题)

课件出示:

依依(

)(

亭亭(

)(

斤斤(

)(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①补充填空。

②说说写写:学生自主说词,并试着写一写。

2.感受人物描写。

(1)读一读,比一比。

①学生自读例句,一边读一边思考加点的词分别写的是什么。

课件出示:

l

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噘(juē)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l

“真的,一个陶罐!”其他的人都高兴地叫起来。

②全班交流:加点的词能去掉吗?(预设:不能,因为第一个句子中“噘起了嘴,皱起了眉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鹿对自己细腿的不满)

③学生讨论:这些词对句子有什么作用?(这样写能使读者更清楚地了解故事中人物说话时的心情、语气)

(2)说一说,演一演。

①加上自己的神态、动作把加点的部分表现出来。

②句式训练

课件出示:

他__________________:“你真是急死我了!”

(3)找一找,读一读。

①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找一找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

②再读一读,读好人物语气。

③讨论不同位置的提示语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4)说一说,练一练。

①学生仿照例句,把句子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

“这次我终于可以好好地玩儿啦!”姐姐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完后将句子连起来读一读,看看是否恰当。

③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5)总结方法:运用动作、表情等描写可以让提示语表达得更加具体生动。

3.学写通知。

(1)学生读通知,说一说,一份完整的通知是由几部分构成的?(课件出示通知)

课件出示:

通知

4月9日下午3点,请全体同学到操场集合,观看文艺表演。

少先队大队部

4月7日

(2)全班交流总结:通知由标题、正文、落款、时间四部分组成。

(3)学生观察通知格式,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标题“通知”写在第一行正中间,正文应另起一行空两格写,落款署名写在正文右下方,日期写在署名下面。

(4)学生读通知的正文部分,想一想通知的正文有什么特点。

(5)学生交流,归纳。(通知正文简洁明了;写清时间、地点、通知对象、事件;还应注意人物称呼的正确使用)

(6)学生根据提示试写通知。(课件出示通知内容)

课件出示:

通知内容:通知各班班长领取新校服。

领取时间:4月10日下午4点。

地点:学校图书馆。

通知人:学校教导处。

通知时间:4月8日。

(7)完成后师生评议、修改。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总结构词规律、人物描写方法和通知的格式及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完成书本练习、师生评议、修改,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知道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的书写要点,写好“艳、静”等8个字。

2.积累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笔精墨妙,体验书法

1.课件出示要写的8个字,引导学生观察这8个字的特点。

课件出示:

2.学生读一读提示语,了解书写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的要点。

(1)横画较多的字要注意各横画之间距离要合适,不要太挤,也不要太开。

(2)竖画较多的字注意笔画的长短比例和距离,避免重复、拥挤。

3.教师结合示例范写,提醒学生注意:一个字如果横画或者竖画较多,写之前就要想好这些笔画的长短和距离,这样写出的字才好看。

4.学生自主练写这8个字,教师指导个别难写字。

5.同学互评。将写得好的作品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归纳、总结这些汉字的共同特点,明确这些共性就是书写这些汉字时的注意事项。学生只有明白了这些规律,才能完成书写目标。教师通过范写难写字,给予学生进一步的指导,加深理解。

板块二

品读寓言,积累成语

1.借助拼音将“日积月累”中的9个成语读熟,做到读准字音。(课件出示词语)

课件出示:

邯(hán)郸(dān)学步

滥(làn)竽(yú)充数

掩耳盗(dào)铃

自相矛(máo)盾(dùn)

刻舟求剑(jiàn)

画蛇添足

杞(qǐ)人忧天

井底之蛙

杯弓蛇影

2.指名读,教师正音。邯郸(hán

dān);滥竽(làn

yú);杞(qǐ)。

3.开火车,全班读。

4.交流讨论:通过预习,你能讲讲这些成语故事,并说说它们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吗?

5.指名上台交流。

6.读一读,背一背。让学生明确这9个成语蕴含的道理后,再次朗读,熟读成诵。

7.将成语摘抄至积累本中。

【设计意图】对于从寓言故事中演化而来的成语,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此这一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查阅资料进行学习的能力,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提升语文素养。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1.交流故事,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时间、人物、事情、结果、道理几个方面进行交流,既让学生加深了对寓言故事的理解,也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2.落实词句积累与运用。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有较多的词语认读与积累,如AABC、ABAC类型词语的积累以及寓言成

寓言的成语有哪些篇8

如教学《狐狸和乌鸦》这则寓言,通过扮演角色,引导学生体验乌鸦眼睁睁地看到狐狸把自已嘴里的肉衔到洞里去了的极其懊恼的情绪,得出不该听狐狸奉承自己的花言巧语的判断,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乌鸦错在哪儿,狐狸狡猾在哪儿,从而揭示出“不能听别人的讨好奉承的话”的教训,这样揭示寓意,学生的抽象思维活动伴随形象、伴随情感进行,得出的概念也才是有血有肉的,寓意才能真正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

2.抓住关键词句,给概括寓意一个台阶

多数的寓言故事,总是由一种思想或行为造成了某种不良后果。从故事的发展中,我们得出了教训,受到了教育,说明了道理。因而,抓住故事中的变化,抓住变化过程中的关键词句,也可以给学生启示,从而引导学生从感性的事件上升到理性的推而广之,完成思维的提升,实现寓意的理解。

《守株待兔》一课,故事非常短小,但是要让学生理解到“种田人是存在侥幸心理,把偶然当成了必然。”这样的深刻道理还是比较难的。一位教师在教学时这样设计,取得了异想不到的效果。

在引导学生了解了故事,进行了讲故事的练习之后,老师巧妙地抓住了“一天,每天,整天,一天一天”联系故事来思考。学生很快地理解到了——这个种田人是把“一天”的事情当成了“每天”都可能发生的事,所以,结果一无所获。寓意就在理解几个词语之间的联系的过程中,迎刃而解了。 3.展开想象的翅膀,从现象走近本质。

在寓言故事中,作者常会有意或无意地留下一些空白,这就为给读者提供了很好的想象空间。如《猴子煮瓜》这则寓言最后以猴子的一句话结尾:“为什么听别人的意见,有时对,有时就不对呢……”这里就是一个空白处,老师在教学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想象:谁能解答小猴子的疑问呢?又如《渔夫和小鱼》这则寓言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渔夫把小鱼带回了家,可小鱼还是不想死,带着最后一线求生的希望再次请求渔夫,他会怎样请求呢?结果又会怎样?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合理地利用这些空白,设计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通过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使学生对寓意能有个性化的理解。另外,寓言故事一般都写得比较简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对这些简单的故事进行扩写,也能起到启迪思维、加深寓意理解的作用。

寓言的成语有哪些篇9

寓言故事教学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针对寓言故事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语言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在寓言故事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可以有如下几种方法:

一、创设情境,感悟寓意,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正如俄国寓言作家陀罗雪维夫所说的那样:“寓言是穿着外衣的真理”。学生只有具体而全面地感受寓体形象和理解故事内容后,才能真正领悟它的寓意。引导学生读懂寓言故事才能理解寓意,寓言故事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指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形象。我们要运用各种方法去加深学生对寓体形象的感受和故事内容的理解。如利用图画再现和绘声绘色的语言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复述寓言故事、培养小学生的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例如《揠苗助长》教学:

师:刚才有同学说,读书要读出感情,我很赞同。那么知道怎样就能读出感情吗?就是要走进农夫的心里!

师:现在我教你一绝招,那就是——察—言—观—色!

师:现在我们就来找找,哪些词可以让我们察言观色。读一读,画一画,好吗?

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集体交流,教师板书:巴望着十分焦急终于想出了办法筋疲力尽)

师:静静地读这些词,想一想,这个农夫心里在想些什么?(教师贴出相应的农夫表情图)

生:我由“巴望着”一词猜想他的心里会想,苗啊苗啊,快快长吧!

生:我由“十分焦急”一词猜想他心里在想,苗啊苗啊,我已经陪你十几天了,你怎么一点也没有长呀,你真是急死我了!

生:我由“十分焦急”一词猜想他心里会想,我天天来看你,怎么看不到你长呀!

生:由“终于想出了办法”,我猜出农夫心里想,哎呀!我把他们往上拔一截不就长高了吗?

生;由“筋疲力尽”我猜想农夫心里想着,唉!真累呀!我都走不动路了!

……

老师要想通过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绝招,语言的绝招!这一“绝招”让学生学会了透过语言文字去察言观色,让学生学会了透过词语去猜测人物心里,让学生学会了自己解读语言文字。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能力在老师的这一“绝招”中得到了训练,语文水平在这一“绝招”中提升。

二、利用寓意的哲理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往往只有几百个字,但几乎每个故事都是生动有趣、情节富于变化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深受小学生的喜爱,也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然而寓言故事中蕴涵着深刻的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需要小学生去推敲、感悟言外之意。由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性较强,揭示和理解深刻的寓意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可以创设故事情境,走进故事,培养阅读能力。再看《揠苗助长》的教学。

师:故事的主人公怎能没有名字呢?读读课文,思考一下,你想给他起个什么名字比较好?

(生默读思考,教师巡视。)

生:急性子!因为他是个非常想得到结果的人!

生:急于求成!他想让他的禾苗在一瞬间长高!

生:雷厉风行!因为他一下子就想做得很快!

师:雷厉风行是讲做事的作风,在这里还是急于求成比较恰当!

生:欲速则不达!

生:贪吃嘴!他想让禾苗长得快些,早点吃到粮食。

生:不!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并非贪吃!

师:是呀他巴望禾苗长得快些有错吗?说他是贪吃嘴,这样对待农夫可不公平!

生: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生:等不及!禾苗不可能一天长好,他等不及!

师:他的急有什么错呢?他的急到底错在哪?

生:农夫异想天开,想禾苗一夜长高!

生:他错在方法上,他不知道禾苗的生长规律,所以闹得禾苗都枯死了!

师:你们真能干,读懂了课文,因为他急于求成,违反禾苗的生长规律,所以闹得是竹篮打水——(生接)一场空!

“故事的主人公怎能没有名字!读读课文,思考一下,你想给他起个什么名字比较好?”一语激起千层浪,给主人公起名,多么有意思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于是学生根据故事内容便开始展示自己起名字的水平,一个个争先恐后。不过要想起到点子上,就得读懂课文,就得找准农夫的特点。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积极的阅读思维,学生们就能非常投入地走进课文,去阅读,去思考!在理解寓意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寓言的成语有哪些篇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6-0003-02

[作者简介]李丹、蔡雨青、赵雯为南京致远外国语学校教师,除此之外,毛文娟、杨欢、毛安琪、戎容、尹芳芳、李静、郭园君等老师也参加了本研究,在此表示感谢。

听、说、读、写是一节语文课的根本任务,因此我们首先观察了本节课学生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年所占的时长。

在此基础上,我们以“说”为重要观察点。为此设计了两张观察量表:整体性观察量表和个体性观察量表。

我们将本节课教师对学生说的训练任务一一罗列,共列出10个问题:

1.板书“伊索”,提问:同学们,你们了解这个人吗?

2.读词语。你觉得哪个字难写,想让老师教一教?你觉得它哪儿难写呢?

3.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寓言说说它的主要内容。

4.那么这些寓言有什么特点呢?

5.练习讲讲这个故事《狐狸和葡萄》。

6.评价同学的故事讲得怎样。

7.那伊索写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出示寓意)生活中你们遇见过这种情况,见过这种人吗?自由说说。

8.不同的人读相同的寓言,即使他们的感想很近,表述也是多样的,你能尝试用简短的话说说你读了这个故事后的启发和感想吗?

9.对于学习来说,自己思考是很重要的,那么对于这则故事,你又有怎样的想法呢?自己想想,仿照伊索寓言中的寓意,用简短的话说出来。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10.《蝉和狐狸》这则寓言,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己学习。(出示:课后练习题4)读读,想想,为什么《狐狸和乌鸦》里的乌鸦会受骗,而《蝉和狐狸》里的蝉却没有受骗?你从哪些精练的语言文字中得到想法和启发?

我们将这10个问题进行了归纳,发现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1.预习反馈;2.概括;3.品词析句;4.理解寓意;5.讲故事;6.评价讲述。根据观察记录,我们得出了以下的数据。

从这张表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本节课老师对学生说的训练形式、丰富的内容以及对训练的目标。

第二张表是个体性观察量表,反映的是在同一任务下,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的不同反应。

在观察之前我们请上课班级的语文老师将本班的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分别用红、黄、蓝三种颜色进行了标注,绘制成座位表。

我们一名观察员从红色区域中随机抽取了两名学生进行了个案观察。另外两名观察员从黄色和蓝色区域中分别抽取两名学生进行了观察。我们记录下以下的一组数据:

任务1是一项预习反馈的任务,难度较低,学困生有积极参与的表现;任务2要求学生概括,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有较高的要求,优等生和中等生有积极参与的表现;任务3要求学生品词析句,并理解寓意,这项任务与前两项相比难度增加,优等生有积极参与的表现,而学困生出现了“倦怠”。

通过比较观察,我们发现:有梯度的任务设计,正好提供给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言语实践的机会。试想,如果在教学设计中,教师着重考虑设计有难度有挑战性的任务,那么在课堂上有积极参与热情的学生只剩下优等学生和一部分中等学生了。而学困生和一部分中等生在课堂上就失去了言语实践的机会,那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就成为空谈。

因此,回到汇报的主题: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训练,无论教师进行怎样的侧重安排,只有注意了任务设计的梯度,才能给所有学生充分实践的机会,只有这样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才有很大的可能性。

寓言的成语有哪些篇11

一、要善于从情节安排上分析寓意

寓言、童话之类的作者,总是把自己的劝喻或讽刺的意思寄寓在一个虚构的故事里,通过一定的情节,让人们领悟出道理,获得一些教益。因此,对故事情节只要认真的加以分析,就会正确的领悟其中的寓意。《皇帝的新装》就是围绕皇帝与新衣的关系展开情节的,写他爱新衣——看新衣——穿新衣。一开始,为什么要着意写皇帝喜欢“穿得漂亮”?不难回答,皇帝是一个腐朽的封建头子,他追求衣着打扮,爱慕虚荣成癖。这是情节的开端,为皇帝上当受骗设下伏笔。情节进一步展开,叙述了骗子利用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诱他上钩。在这里我们只要认真的分析皇帝为什么要派老大臣和诚实的官员去了解骗子织布情况,老大臣和诚实的官员为什么不说真相要搞瞒和骗,皇帝在看新衣时心里在想什么,就不难看出皇帝崇尚虚荣,无知愚蠢,朝廷上下,你骗我,我骗你,全是骗子,甚至比骗子还虚伪的腐朽本质。皇帝穿新衣举行游行大典,把情节推向了高潮,小孩的话戳穿了骗局。经过这样的分析,文中的寓意不就十分清楚了吗?

二、要善于从人物角色上分析寓意

一般的说,一件事并不只有一种内蕴,由于侧重的角度不同,往往可以折射出多方面的哲理。所以,我们分析寓意时,要特别注意不能简单地从某一现象推导寓意,一定要全面分析,使条件与逻辑推导完全吻合为妥。因此,在从情节安排上分析寓意的同时,还必须从人物角色上考虑,是否完全一致。寓言、童话之类的作品中的人物角色,大体可以分为三种,一是超人体,即人物形象是一些超自然的幻想形象,如神仙鬼怪等。《渔夫的故事》中的魔鬼,就是恶人的化身,从它的反复无常的表现中,便可看到恶人的残暴与愚蠢的本质。二是拟人体,将动植物或者无生命之物赋予人的生命,模拟人的言行成为作品中的人物,像《丑小鸭》等等。三是常人体,以普通人作为作品中的主人公,但这些人在作品中的行为,较现实中的人的实践可以有较多的夸张和想象。通过从人物角色上的分析从而了解寓意。

三、要善于从艺术手法上分析寓意

寓言、童话、民间故事之类的作品,往往都要运用想象、夸张、拟人等艺术手法刻画形象,语言都很生动明快。分析寓意时,对此不可忽视。《皇帝的新装》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增强了作品的讽刺力量和艺术感染力。像故事的开头就以夸张的笔调写皇帝“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甚至“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帝在更衣室里’”。这就表明他讲究穿着已经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了。当两个自称是织工的骗子编造了一段离奇的谎话时,皇帝竟然信以为真,以借此鉴别“王国里哪些人对于自己的职位不相称”,“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这就十足的讽刺了皇帝的愚蠢。在举行游行大典这一情节中,作者用极其夸张的笔法,写皇帝穿上了看不见的新装——实际上是赤身地“在那个华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而那些内臣们却煞有介事地托着“后裙”——实际上是托着空气。这荒唐的游行场面,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皇帝和那群贵族大臣的愚蠢行为,充分发挥了讽刺艺术的魅力,留给人们无穷的回味。

我们的教师还要善于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寓意。在指导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阅读教材是分析教材的基础,如果学生不能通读全文,那么他们的分析就会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为了使分析准确、得当、高效,在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和文章主旨关系密切的思考题,让学生为阅读分析做好思想准备。

寓言的成语有哪些篇12

生:可以写鹰在空中是怎样自由飞行的,这样就可以让乌龟产生羡慕心理。

生:可以将乌龟和鹰的对话写具体。

师:怎样具体呢?你找个同学,两个人试着进行对话。

生1:“鹰大王,你飞行本领真高,可不可以教教我?”乌龟抬起头,一脸羡慕地问。

生2:“不行,你没有翅膀飞不起来的,这样会很危险。”

生1:“没事的,我不怕。而且我有硬硬的壳,摔不死的。”

……

师:听了乌龟和鹰的对话,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了。童话生动的情节是吸引我们的重要原因。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写具体呢?

生:可以写乌龟被带到空中后是怎么高兴,怎么得意的。

生:可以写乌龟被摔死后,老鹰是怎么意味深长感慨的。

……

师:大家进一步思考,这则寓言故事为什么没有将这些细节写出来呢,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伊索寓言》中的故事都很简短,而且情节也简单,它不注重故事的情节。

生:我发现,《伊索寓言》侧重于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故事只不过是个载体。

生:我发现,如果将一些细节写得特别详细,可能会冲淡那些耐人寻味的道理。

……

师:大家真了不起,你们找到了《伊索寓言》最重要的特征: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寓意深刻,课后再慢慢去细细品味,相信你们会有更多收获。

【片段二】

师:在《伊索寓言》的故事里,你印象深刻的主人公是谁?简单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印象深刻的是狐狸,因为它狡猾,总喜欢捉弄别人。

生:我喜欢小羊,因为它善良。

生:我印象深刻的是老虎,因为它勇猛,面对危险总不畏惧。

师:这是这些主人公留给大家的印象,这些印象到底准确不准确呢?我们来看《狐狸和乌鸦》《狐狸和狮子》两则故事。大家边读边想:故事中的狐狸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读故事,几分钟后交流。)

生:我觉得《狐狸和乌鸦》中的狐狸特别狡猾,它骗取了乌鸦口中的肉。

生:《狐狸和乌鸦》中的狐狸我觉得它奸诈,它总想坏主意干坏事。

生:我觉得《狐狸和狮子》中的狐狸很勇敢,它一步一步去接近狮子,认识了狮子。

生:《狐狸和狮子》中的狐狸我觉得它敢于尝试,面对困难,它没有退缩,而是不断尝试,最后消除了内心的恐惧。

……

师:通过刚才的比较,你对《伊索寓言》的主人公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我知道了,狐狸在不同的故事里也有着不同的性格和特征。

生:我明白了,在不同的故事里,主人公代表不同的人。

生:我知道了,在读《伊索寓言》时,我们要根据故事去理解人物,而不应该用固定的眼光去看主人公。

师:是的,读《伊索寓言》要学会品析形象,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主人公。在不同的故事中,动物代表了不同的人。

【片段三】

师:请大家读一读《披着狮皮的驴》,说说寓意。

生:我觉得这则寓言是想告诉我们,无论你怎么伪装,最终会原形毕露。

生:我觉得这则寓言是想告诉我们,人要做最真实的自己。

生:我觉得这则寓言是想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缺点是掩盖不了的。

生:我觉得面对变幻莫测的社会,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学会去识别那些假、恶、丑的现象。

……

师:原来书上的寓意是什么呢?谁来读一读?

生:这个故事是说,有些浅薄庸俗的人,外表神气十足,只要一开口,就原形毕露了。

师:你们看,一则寓言我们读出了不同的寓意。《伊索寓言》的魅力在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可以读出不同的寓意。希望大家在读《伊索寓言》时要联系生活实际,读出自己的理解。只有这样去读,我们才会读出智慧,使自己更加睿智。

【评析】

这节《伊索寓言》读书交流指导课,执教者从寓言的体裁入手,通过发现特点、探究问题、总结提炼等途径,让学生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在阅读中指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批判阅读。这种阅读指导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无疑是有效的。教者匠心独运的三次“对比”真令人拍案叫绝。

首先,在对比中理解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伊索寓言》篇幅简短,语言精练,寓意更是耐人寻味。如何引导学生去认识和理解这一点,是教学中比较难以突破的关键点。教者将《乌龟和老鹰》这则寓言改为童话作为突破口进行创新性教学,这一环节看起来似乎“跑题”,但细细推敲,却让人觉得是那么巧妙。巧在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是建立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之上,这样引发了学生自身的认同感;妙在对比中学生的主动思维被激活,探索真理的欲望更加

强烈。

在学生充分表达之后,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伊索寓言》不注重这些细节描写呢?教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那些有价值的问题,并激发其寻找问题的欲望。从学生的回答来看,用童话与寓言进行对比,效果是十分明显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对比中掌握了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其次,在对比中客观评价主人公。《伊索寓言》中一些经典的故事入选了语文教材,如《狼和小羊》《龟兔赛跑》《农夫和蛇》等,由于受阅读印象的限制,很多学生对故事的主人公存在着以偏概全的倾向。比如大家对狼的认识往往停留在狡猾、贪婪等层面。实际上,在《伊索寓言》中,主人公的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故事中动物代表着不同的人。

为此,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准确理解人物,而不是凭主观印象去做出片面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该案例中,教者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对比两则故事中狼的形象。在对比中,学生认识到了在不同的故事中,狼的形象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用传统的眼光去看待变化中的事物。这样通过对比阅读,学生懂得了如何去评价《伊索寓言》中的主人公,如何结合故事和生活实际去找到故事中主人公所代表的现实中的人。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对比中,学生学到的是反思性和批判性的阅读能力,这对于学生今后的阅读水平的提高是至关重

要的。

寓言的成语有哪些篇13

2.理解寓言意思,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前充分预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课堂上“边读边悟、以读促悟”,巧用“五读法”层层深入,让学生潜移默化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读懂寓言中蕴涵的道理,懂得要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1.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理解文中蕴涵的道理。

2.让学生借助注释读懂寓言,掌握初步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看动画,释题

1.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看动画片?(喜欢)今天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好看的动画片,你们想不想看?(想)看完后请同学们说说这个动画讲了一件什么事?(播放动画片)

2.生利用填空题叙述故事梗概。

出示:古时候有个农夫,因为巴望禾苗( ),就( ),结果( )。

3.说得真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板书课题)。“揠”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生答)对了,这个农夫想让禾苗长高就拔禾苗,帮助禾苗长高,可结果禾苗却枯死了。刚才我们看的故事是用白话文讲的,那么古代人又是如何讲的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课文。

(二)以读悟文

1.了解作者。(看作者孟子的肖像,了解作者简介)

刚刚我们看的动画片是用白话文讲述的,那么孟子笔下的《揠苗助长》又是如何讲述的呢?和老师一起学习课文。

2.教师泛读课文。

3.学生初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通顺地读课文。

4.教读课文,总结学习方法。(这样的文章离现实比较远,读的时候只有注意停顿,才能让学生更容易读懂其中的意思。老师读的时候,学生用“/”标出句子中的停顿,这是我们掌握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大“法宝”,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再读。)

5.学生练读,读懂故事。要求读得响亮、抑扬顿挫、有韵味。师随机进行指导,按照标出的停顿读。

6.学生单个读、师评读、生互评、男女生比赛读。

(三)精读体悟,认识道理

大家读得很好,那么关于这个故事你们读懂了哪些句子?哪些还没读懂?

1.小组借注释讨论句意。

2.学生汇报。

根据学生回答,师随机问:“你是怎么读懂的?”(生:结合注释)

这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又一大“法宝”——结合注释理解意思。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句子,即使把注释放进去,也还和我们今天的语言不一样,就用“换一换”的方法,换一下顺序。这是我们今天学到的学习文言文的第三大“法宝”——“换一换。”

3.生解释全文。

(四)回归整体,练习表演

1.小组合作,白话文表演。

2.小组合作,文言文表演。

(五)感悟

1.这个农夫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他为什么没有成功?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2.小结提炼:农夫的可怜就在于他不懂得这个道理,结果是一切的辛劳化成了泡影,空欢喜了一场,真是“急于求成——适得其反”。(师板书)

3.发挥想象:假如你是种田的人,你会用什么道理来劝他?假如你是农夫的儿子,你知道父亲犯了什么错误?

4.揭示寓意:不仅仅是禾苗的生长规律不能违背,所有事物的发展规律都不能违背,这就是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的最深刻的道理。

5.联想词语:现在,你对成语“揠苗助长”有更深刻的理解了吗?它让你联想到了哪些言简意赅又意思相符的词语?

(生:急于求成,事与愿违,违背规律,欲速则不达)

6.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揠苗助长”这样的事呢?

小结:同学们,课程到现在已经接近了尾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学会了什么或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1:我明白了禾苗的生长要靠自己的力量。人们希望它长得快些,应该采取合理施肥、浇水,适时锄草、灭虫等办法。

生2:如果硬是把禾苗拔高,损伤了禾苗的根,禾苗自然会枯死。这是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

生3:我知道了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