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教案实用13篇

揠苗助长教案
揠苗助长教案篇1

天下之(12)不助苗长者寡(13)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14)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15)无益(16),而又害之。

字词翻译

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2、长(zhǎng)——生长,成长。

3、揠(yà)——拔。

4、芒芒然——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

5、谓:对…说

6、其人——他家里的人。

7、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8、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9、趋——快步走。

10、往——去,到..去。

11、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12、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13、寡:少

14、耘苗:给苗锄草

15、非徒——非但。徒,只是。

16、益:好处。

《揠苗助长》文言文翻译

有个宋国人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无论怎么做都对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揠苗助长的人,不但(对禾苗的成长)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揠苗助长》的启示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与主观愿望相反。"揠苗助长"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揠苗助长》这则寓言,也可以试用在现在的教育上。“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如果将“孩童”视作“禾苗”,那么那些“不耘苗者”“揠苗者”又在哪里呢?

揠苗助长阅读答案

1.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答】寡:少

2.以为无益而舍之者

【答】舍:不去管

3.匪徒无益

【答】益:益处,好处。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揠苗助长教案篇2

教学实录:

师:这个人为什么着急?

生:为了禾苗的事情着急。

师:为了禾苗的什么事情着急?

生:为了禾苗长得慢的事情着急。

师:你觉得禾苗长没长?

生:长了。

师:哪些词语体现了焦急?

生: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

师:谁能来学一学。

(一学生在地上走了个来回,学生哄堂大笑)

师:巴望是什么意思?

生:巴望就是盼望的意思。

师:我们把这段话读一读。

分析:读了上面的这段文字,如果老师问:孩子,你读懂了吗?我想孩子一定会说:“读懂了。”我一向认为,中国人读中国的文字,除非故弄玄虚,没有什么读不懂的。可是我们语文课,不能仅仅停留在读懂的层面,我们要咀嚼遣词造句的精确美妙,品味语言形式的生动形象,揣摩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的激情和智慧,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而纵观上面的案例,其教学只是水过地皮湿,这样的教学看似热闹,实则是低效或者是无效的。在语文课堂,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培养,语文素养没有提升,不也是误人子弟吗?其结果和揠苗助长无二。

一、要避免没有价值的追问

不足百字的段落,教师追问了五个问题,且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不假思索就可以回答出来的。繁琐的追问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且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如同嚼蜡。教师可以提一个贯穿全文或者段落的大问题,如:你认为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的答案可能是贪婪的、性急的等,然后再追问:“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让学生从整体到部分深入文本,运用抓重点词句理解文本的方法品味语言,才能真正的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创设多种手段,引领学生品味语言

揠苗助长教案篇3

新中国建立后,有一次“”,堪称是欲速不达的典范。超英赶美,实现共产主义,到处放卫星,全民大炼钢铁,大办,吃大食堂。结果呢,是连续三年的饥荒灾害,饿死的人达到数千万人,新生的共和国元气大伤。

最近一个例子可以说北京7.21的那场大雨,一个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一个世界级的大都会,一场雨过后,竟然有77条人命在水中成为了孤魂野鬼,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事情却真真切切地发生了,为什么?看着这座城市以飞快的速度跑步前进,号称是三年一小变,五年一中变,十年一大变,日新月异是表面现象,面子光鲜,内瓤却惨不忍睹,下水道因为没有人看得见,于是就有不少的设计和施工问题,酿成大祸。

也是快之祸。

但是,就像马路上开车,明明知道危险,还是有人爱飙车,喜欢风驰电掣的感觉。

今天的社会像一条马路,上面疾驶着各式各样的车,在许多车身上,分明写着“急躁”两个字。

现在很多精英人士每每说起的改革,有悲观存在,也有盲目乐观存在,两者常常针尖对麦芒,但是在急躁和追求快速上,则有共同点。

急也正常。中国现阶段发展很快,成绩很大,但是,问题也非常多。常常描述的是,改革走进了死胡同,经济到了拐点。死胡同加上拐点,答案是什么?很多人,包括很多学问家和大领导,其实心里明白,只是找不到最佳方案。

于是,就会急,就会想尽快地、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欲速不达和揠苗助长这八个字,常常在此时就会被忘掉,急躁发展为激进。上海学者萧功秦最近出版了一本新书,书名为《超越左右激进主义》。在这本书中,萧教授这样归纳了自己的观点:

“自从中国进入改革时代以来,就存在着两种激进主义思潮,一种是要回到时代的左翼激进主义,另一种是主张全盘西化的右翼激进主义。

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进一步深化的改革,化解社会矛盾,而是固步自封,一旦改革进入锁定状态,矛盾将进一步激化,长此以往,中国有可能在左与右的激进主义——民粹主义夹攻和冲击下,陷入严重的危机和陷阱。”

揠苗助长教案篇4

二、培养语文创新精神

过去的语文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一味的单纯灌输。在新教育理念的语文课堂上,在新的语文课堂听、说、读、写的教学中,要突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产生师生互动,注重学生参与精神、探索精神、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条件、创设氛围。语文教师要把自己视作课堂上的“导演”,由原先演绎知识的“演员”转变为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导演”,要对知识的重、难点和来龙去脉吃深吃透,要摸清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其思想的差异性,恰到好处地兼顾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接受能力,让课堂的每个“演员”开动脑筋、主动表演。并且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感悟、去思考、去钻研、去实践,探索知识的奥秘。对于学生的见解和看法,不要马上给予肯定或否定,以免挫伤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影响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情绪,也不要在学生答案不着边际时出面,而要适当地鼓励、启发、引导,让学生品尝找出正确答案的愉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单一的问题不要确定单一的答案,因为这个问题可以站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去看待。要讲求知识的多重性,要给学生打开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想说、能说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样就能逐渐培养起学生的创新精神。

揠苗助长教案篇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因此,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就要结合新课程理念,探索出一条适合语文课堂教学的途径。下面,以相关的教学案例进行阐述。

一、宽容对待学生,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新课程倡导“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去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要将这个理念贯彻落实到位,就需要宽容对待学生。尤其是课堂中出现的意外和失败,教师要能够不断地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进取精神。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我们爱你啊,中国》时,学生在课堂中对祖国的情感并没有多深刻,此时教师要能够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这些不足的地方,再通过用生动的语言、美丽的画面想象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不断进行探索,增强他们进取好学的精神。

二、区分自主与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自主学习作为新课程理念提倡的学习方式,是通过学生自由探索语文课堂中的相关知识,以及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从而共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方式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选择学习的内容,可以使语文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大放异彩。自主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此过程中,教师并不是做甩手掌柜,而是能够适时地给予学生引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教师引导相结合的状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授《最大的麦穗》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看一下书,再让学生两两分组,每组成员提出三个问题,让另外的成员回答。这样,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了,教师再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的主旨进入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样的课堂是互动、高效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高效引导之间的有效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得到提高。

三、把握课堂动态生成,引导师生共同参与

揠苗助长教案篇6

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回答,就应做出有层次的“理答”。对优等生,要求他们的答案应接近完美,以促使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奋进;对中等生,肯定他们的优点,指出不足,让他们及时改进;对后进生,降低要求,抓住闪光点进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我校一位教师在教学《揠苗助长》时,就非常巧妙地进行了分层“理答”。

师: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生1:禾苗种下去之后就不能拔起来,不然根须会断,禾苗会死。

师:非常好。植物需要根须输送养料,根须断了,植物就生长不了。还有其他答案吗?

生2:做事情不能太着急,得等。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也非常不错。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我们都得顺其自然,有时候,太着急了反而坏事。

生3:我认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是,做事情不能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我们身边有“揠苗助长”这样的人和事吗?

生4:有。我妈妈看我作文写得好,天天逼我写作文,她巴不得我现在就成为大作家呢!

对于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对他们的回答都给予了适当的“理答”,有鼓励,有肯定,更有进一步的要求。

二、探问中求真知,“理答”以至深思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时候,因为学生自身经验的欠缺和认知的肤浅,而无法一步到位地答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这时,教师就可以先抓住学生答案中的闪光点进行肯定,然后再进行追问,将问题或变换角度,或化难为易,或化大为小,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地引到问题的关键中来。

这是一位教师在上五年级《师恩难忘》课文时的片段。

师:同学们,课文中有句话:“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

生1:因为作者小的时候是不认识字的,后来是田老师教会了他认字,所以他要感谢田老师。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是对的。正因为田老师教会了他认字,所以作者要感谢他。

(可是,学生的这个回答毕竟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于是,教师再问)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说田老师在作者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呢?后半句话,又应该怎么理解?(学生沉默)

师:田老师真的可以把一粒种子播到作者的心里去吗?

生2:当然不能。

师:是的,绝对不能。那么,课文中所说的“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到底应该怎样去理解?课文前面到底有没有内容涉及文学方面的?

生3:(很兴奋的样子)老师,我知道了,那是因为田老师口才好,文笔好,他上课的时候编的故事很好听,作者常常听得入迷。所以,作者长大之后会写文章,并且喜欢写文章,都是因为田老师的影响。

师:回答得非常正确,这说明你已经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你真聪明!

面对学生的肤浅回答,教师先是找到答案中的闪光点进行肯定,然后再利用探问的形式一步步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到问题的关键中来。可以说,这位教师的课堂“理答”是非常成功的。

三、引领中促表达,“理答”以成实学

教师的“理答”语言,在课堂的对话教学中尤为重要。如果教师对学生所给出的答案能够抓住切入点进行肯定和赞美,就一定能激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进而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去学好语文。

我在《蒲公英》一课的教学中,是这样为学生示范的。

师:同学们,我们中国有句古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可是,课文中的蒲公英的所有种子都按照太阳公公的嘱咐去做了吗?

生1:没有。有两颗种子不听话。一颗种子落到沙漠去了,另外一颗种子落到湖泊里去了。

师:你见过沙漠、湖泊吗?沙漠“金光闪闪”,为什么小种子却不能去?为什么湖泊“银花朵朵”,小种子还是不能去?而泥土是“黑黝黝”的,为什么小种子反而应该去呢?

生2:因为沙漠没有水,小种子去了之后会干死,湖泊里水太多,小种子去了之后会被淹死,而黑黝黝的泥土比较肥沃,能让小种子生根发牙,茁壮成长。

师:这个回答真好。是的。太阳公公的话多重要啊!跟上学前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亲切嘱咐似的。

揠苗助长教案篇7

在当今资讯快速流通的社会,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接收大量的信息,来适应飞速变化的生活环境。阅读能力强的人,在旧知的储备、新知的摄取,以及新旧知识的有效联结为我所用等方面都占有先机。可以这么说,阅读能力的强弱已成为影响个人发展的关键因素。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起阅读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语文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阅读策略在低年级阅读课堂的迷失

在某区五年教龄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中,一连上了六节二年级下册的《找春天》,六个老师的设计大同小异,大致是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引入课文。角度稍有不同,有的从看题质疑入手,有的从观察春天的图片入手,有的从春天的歌曲欣赏入手。

第二环节:自学课文。此环节的自学要求是高度一致,均用PPT打出以下两方面内容:(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记忆字形;(2)把课文读流利,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完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第三环节:检查自学情况。或整版或分组出示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让学生认读,然后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识记生字。

第四环节:理解课文“找春天”部分。先自由读一读课文“找春天”部分,再圈一圈从哪里找到春天,春天是怎么样的,最后练习感情朗读。

第五环节:课堂练习。学写生字或仿说句子。

这基本是我们现今低年级阅读课堂的缩影:教学过程程式化,教学内容碎片化,最为关键的是,阅读目标模糊化――仍然指向“课文内容梳理”,忽略阅读策略的发展。这样的阅读教学,离学生真实的阅读有很大的距x,长此以往,学生对阅读必将不再期待和向往。正如易中天老师所质疑:“语文课堂里,孩子面临的是文字死尸,他们还会爱语文吗?”

在真实的阅读环境里,即便是低年级的学生,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三个阶段,往往会用到以下一些阅读策略:

阅读前:了解文本的主题是什么,对这个主题,已有哪些认知;浏览文本,提出问题;对文本内容做出预测。

阅读中:根据文字描述,在脑海中浮现画面;不明白的词句,利用上下文线索推想意思;遇到难理解的地方,再读一遍;自我提问题,继续往下读,找答案;预测、修正和确认。

阅读后:写下自己的反应,并和别人分享,或者和他人讨论;重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心理学研究表明,9岁之前是阅读发展的关键期,在此之前是“学习阅读”,9岁之后则是“通过阅读来学习”。如果在9岁之前还没有培养出阅读兴趣,学习和运用相应的阅读策略,今后将出现“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象,也必将影响到其他学科能力的发展。

对照当下低年级的阅读课堂,再对照学生真实的阅读需求,我们不难发现,低年级阅读课堂还有太多的阅读任务没有完成。

在低年级课堂中发展阅读策略

在低年级课堂中,关照阅读进程前、中、后三个时段,分别侧重发展不同的阅读策略。

一、阅读前――让阅读苏醒过来

一个有经验的阅读者,在进行正式阅读前,往往会进行一些前置性活动,让接下来的阅读能顺利进行。

1.启动先备知识

通过各种形式,启动先备知识,让新知识可以顺利联结已有的知识背景,促进文本的理解。比如启动与文章内容有关的知识,与文章组织结构有关的知识,与人认知世界有关的知识,等。

启动低年级学生的先备知识,忌用文字叙述或理性论述,宜通过游戏、活动等,让学生在感知和体验中,自然而然地唤醒旧有知识。

在学年级下册选学课文《骆驼和羊》一课时,就可设计“想一想,连一连”的游戏:

中间方格里有六件事情,做哪些事情的时候,高比矮好,做哪些事情的时候,矮比高好。请学生们开动脑筋,想一想,连一连。这样的活动设计,有效地唤醒了学生的先备知识,可以帮助学生阅读时更加清楚地认识文本里“骆驼”和“羊”的优点,以及他们的局限。初步感悟到,看问题要辩证,不能以一个标准去衡量,也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看待别人。

2.预测

阅读前的“预测”,说直白点,就是让学生“猜一猜”。面向教材中单个文本的教学,怎么猜才能有效地提升阅读能力,这是关键。

一般来说,预测点可以是文本的题目、课文中的插图或者某一个能引发不同思考路线的段落等。让学生从这些点入手,预测文本的大致内容,发展有意义的推论,帮助学生对要阅读的文本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像《我要的是葫芦》等课文,插图对比明显,就可采用利用图像预测法。学生通过观察,产生疑问:为什么原先绿油油的葫芦叶都黄了,原先可爱的小葫芦都掉了呢?进而预测,“你觉得这篇课文大概会讲一个什么故事?”学生的预测,有着自己的思维线索:(1)葫芦生病了,可是种葫芦的偷懒,没有好好施肥、捉虫;(2)这个人不会种葫芦,他不知道怎么照顾小葫芦;(3)他是个书呆子,只会读书,不会种葫芦……带着这样的思考进入课堂,学生就会对学习充满期待。

当然,前置性活动还可以采用“提问题”“联结生活”等阅读策略。只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并为文本的学习做适宜的铺垫,都是可行的。

二、阅读中――让阅读活跃起来

低年级的教材文本,虽然比较浅显、短小,但文本内容里具有深入阅读的各种线索,为学生提供理解整体意义的可能性。学生不但可以认识文本定的文字、词语、句型,也可以在情节中找到深入探究的线索,利用多种阅读策略,理清逻辑脉络,发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真相”。

1.提取信息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引发深入思考,是理解文本的关键。低年级阅读教学,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提取的信息,主要有这四类:

(1)文本中的重点或关键

低年级的学生提取信息,首先要找出一些影响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大要素。其次,找出说明文本内容中心的关键句,可以是中心句、逻辑字之后的句子、转折词衔接的句子等。如《葡萄沟》一课,就可以直接提取中心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葡萄沟好在哪里?深入细读,寻找支持的理由。

这类信息的提取,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主要是讲什么的,在阅读时,形成整体印象。

(2)感受深切,能引发共鸣的词句

这些词句往往可以触发学生的感受,产生新的想法,成为深入心智对谈的重要媒介。如《动手做做看》一课中,伊琳娜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发现结论和科学家郎志万说得不一样时,非常生气,第二天一早,就去问郎志万,作为一个科学家,怎么可以提那样的问题,来哄骗小朋友。这种被大人哄骗的经历,很多孩子都有过,只是惧于权威,未敢表现。但,伊琳娜的这一声责问,定然能唤起他们的共鸣。教学中,提取这样的信息,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一个科学家,到底能不能用这样的方式来“哄骗”小朋友。学生的思维角度、思考的深度都会和传统的内容分析为主的课堂截然不同。再如《三个儿子》一文中,为什么老爷爷说他只看到了一个儿子?

(3)生句、生词或不了解的词句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先备知识不足,无法理解文本中出现较为艰深的句段、生涩的词语,无法串联上下文流畅思考的段落等,都是正常的。但,这类词句往往会成为阻碍学生理解文本的绊脚石。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样的信息,及时提取,厘清疑惑。如此,学生的阅读,才有融会贯通的可能。

如《揠苗助长》中的“揠”,就属于低年级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揠”和“拔”是有区别,“揠苗”是把禾苗往高里拔,还会留少量的根须在泥土里,“揠苗”的结果,是让禾苗看上去“长高了一截”。而“拔苗”,t是把禾苗连根拔起。学生生活中的“拔草”“拔青菜”也是如此。种田人再傻,也不会做“拔苗”的事。这两字,在字义上是有区别的,加以分辨,学生才会明白后面的“长高了一大截”以及“禾苗都枯死了”,才会真正理解寓言的寓意所在。

(4)不认同的部分

文本中出现的,与自己先前预测有出入的部分,对文本的表述有疑惑的,或是对作者的观点有不认同的。这样的信息,低年级的学生不一定能主动提取出来,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提取。长期坚持,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才会在语文课堂里生根发芽。

在《坐井观天》一文中,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先提取“青蛙天天坐在井里”,对天的认知是“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可是,当小鸟说它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时,青蛙对天的认知瞬间产生改变,有了“一百多里”的概念,和“那么远”的感知。在矛盾冲突中,让学生去发现文本表述上不严谨,初步建立“书是人编的,书里也会出现错误”的观念,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老师。

2.推论

带领学生根据第一阶段提出的信息进行推论,也就是将信息转化为讨论议题,引导学生从提问中启动思考与想象,并联结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对文本作出合理的推测与联想。这样,就能由外而内,从情节进入思维探究与感受共鸣,实现阅读从走马观花发展为心智活动。

(1)设计从信息进行推论的问题

面对提取的信息,我们可以有多种处理的方式。有的只是就表论表,把信息梳理一遍,学生仍然游走在文字的表面,对阅读力的提升意义不大。有的,则透过推论的提问设计,让学生从表象浏览往前再进一层,从情节记忆走向文本主旨的理解。

正如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所言:“老师在教导学生学习时,最重要的是具备提问的能力,因为老师问怎样的问题就决定学生怎样的思考。”也就是说,教师提问要打破获取表象信息的局限,引领学生往发展推论的进程思考。

现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父亲和鸟》一课的问题设计,来具体说明获取信息的提问和从信息推论的提问,两者之间的不同。

类别问题分析

获取信息的提问

父亲怎么知道林子里有不少鸟?

为什么黎明时的鸟最容易被打中??问的是文本直接写出的情节;

单一标准答案的封闭问题。

从信息推论的提问

鸟儿唱歌时,也是父亲最快活的时候。这时,父亲会在心里想些什么?

为什么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文本中没有直接写出答案;

必须从上下文情节线索与学生的知识背景来推敲,才能发现字面看不到的文意或内涵。

可见,都是“提问题”阅读策略,但指向不同的阅读能力,问题的设计是不一样的。

(2)教给推论的方法

即便提出了从信息开始推论的问题,低年级的学生还是不知道怎么去做推论,教师需要交给学生推论的方法,让他们在课堂中学习运用。在练习的过程中,掌握推论阅读策略。

低年级的推论,大致有四大步骤,结合《骆驼和羊》的教学,做具体说明。

①重新阅读

指导学生根据问题重新阅读文本,一边读,一边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在收集的过程可以用给相关语句画线,给词语画圈,或者用荧光笔标注等方式,帮助信息归类。

本课推论的主问题是:骆驼认为长得高好,羊认为长得矮好,你的观点是什么?

请学生重新阅读文本,画出两者在“吃高处树叶”“钻低矮的门洞”两件事中的不同表现,并圈出让骆驼认为长得高好、羊认为长得矮好的关键词语。

②整理信息

经过重读文本,相关信息从文本中检索出来了,但还是呈散落形态,不利于学生全面运用信息进行思考,此时,对信息进行整理就很有必要了。

学生从骆驼和羊两个维度,画出了不同表现的句子,圈出了词语,并结合图像化、动作演示等,对骆驼和羊做这两件事时的难易有了体验和感悟。此时,出示句式,帮助学生整理信息。

羊在吃伸出墙外的树叶时,非常辛苦,他()起前腿,()在墙上,脖子()得老长,还是吃不着。

骆驼在钻墙上的洞时,也非常辛苦,他()下前腿,()下头,往门里(),怎么也钻不进去。

③出声思维

面对整理归类好的信息,学生要有自己的判断。低年级的学生,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思考,是很有效的一种方式。刚开始,学生不知道怎么说,教师可以示范。通过示范,明确如何利用信息帮助思考,得出结论。

学生体验和感悟到骆驼和羊做不同的事情,是不同的状态和心理。做这件事,因长得高(矮)而获益,可能做那件事,会因长得高(矮)而受损。那长得高和长得矮到底孰优孰劣呢?在整理信息后,让学生走进“现场”,用“如果当时你在边上看到这个情景,你会对小羊说什么?”和“如果这时候你也在身边,看到这个情景,你又会怎么对骆驼说?”两个问题,以劝说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思维过程表述出来。

④修正结论

这里的修正结论,是指学生在出声思考后,对原来预测的结论和问题原始思考的结论景象修正,让问题答案的答案更完善、更全面,更有理可依。

本课初始,学生对长得高好,还是长得矮好,往往不能辩证看待,经过自己走进文本,提取信息,提出问题,进行推论后,他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看法,得出高有高的好处,矮有矮的好处,就看他们去做什么事情了。

三、阅读后――让阅读沉淀下来

文本内容读懂了,内涵也初步理解了。是否意味着阅读活动的终结呢?如果停止于此,文本仍然是一个独立于学生生命的外在的事物,只有引导学生把文本主旨和学生生活、学生内心相联结,文本才能真正留在他们的心里。对于真正的阅读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回应文本,提升自我认识,让阅读沉淀下来。

在低年级课堂上,此环节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把文本主旨与自己的知识背景进行联结,或者与生活实际和自我内心进行联结,形成一个较为清楚的属于自己的观点,而不必讨论过深。

提供一些教学中可用的引导方向:

仍以《骆驼和羊》为例,说明文本阅读后,如何再引导学生联结生活和自我。

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高、矮各有其优势和不足。那,为什么骆驼认为高比矮好,羊认为矮比高好,他们这么想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会说,骆驼和羊都只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并都用自己的标准去评价别人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骆驼和羊这样,只看自己的优点,并用自己的优点去衡量别人的人或者事呢?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实际。当学生把具体的事例说出来后,引导他们思考面对这样的人和事,现在又会怎么想,怎么做。把文本的旨意然成自我的观点。

结语

因此,通过培养低年级学生基本的阅读策略,增进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就可以提升阅读能力,享受阅读的乐趣。阅读将不再是一项呆板的技能,而是一项充满挑战和趣味的智力活动,并将对学生今后的阅读贡献不可估量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赵镜中.提升阅读力的教与学[M].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1

[2]郑圆铃,许芳菊.有效教学[M].台北,天下杂志股份有限公司,2013

[3]干国祥.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4]瑞琦・路德曼.飞向阅读的王国[M].台北,阿布拉教育文化有限公司,2012

揠苗助长教案篇8

她后来受邀去区内的云林实小送教这一课,汲取了评课中的好建议,有了很大改进。两周后,她向我提交了《辩课》一文,对自己在同课异构过程中的不畅、不足进行了深度的自我剖析与案例研究,并结合送教,从教学设计、课堂实施、理念转变、具体策略等方面提炼出了自己这一课教学的所思所得。课上得不算出彩,但课堂外她的勤奋与钻研劲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之后,她的课上得一次比一次成熟,《珍珠鸟》、《揠苗助长》……每一课都不乏精彩的教学细节。2013年,施萍一在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比赛中获特等奖,并受邀在颁奖活动中进行教学展示,得到了专家与同行的一致好评;2015年,施萍一在第十届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中脱颖而出,荣获特等奖,她执教的《揠苗助长》一课还受邀到淮安、常熟、宝应等地进行送教。

正如她自己所说:“我找到一条突破旧我束缚、获得新经验的最佳路径――公开教学,每一次公开教学都是一个典型课例,都要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剖析和深度省思。”的确,虽然公开课一度为人所诟病,但它仍然不失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关键在于教师对公开课这个教学“特例”能否自觉地开展研究与反思。施萍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近两年,我与工作室成员经常参与她的公开教学研讨与评课。教研中,看到她对“语文教学要带给儿童生长的力量”这一理念的思考与践行逐步清晰、敞亮;交谈中,得知她为上好一堂课,为使教学愈来愈有底气,经常会深入研读文本、文学评论等;每节课后,读到她富有思考、主题聚焦的教学设计以及论文……不禁为她欣欣然的生长态势感到欣喜。

揠苗助长教案篇9

(案例)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寓言是《揠苗助长》。看到这篇课文,笔者很困惑: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懂得了多少,会明白这则寓言的深刻含义吗?怎样才能让他们轻松明白其中的道理呢?突然,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先不讲课文,先带着学生到校外走一走,实际做一做,让学生自己感悟课文——随即我把38名学生分成五组,然后带到校园后面的空地上,那里长满了杂草,是我教学课文最理想的地方。活动开始了:我让每组同学自行选一小块地方(要求有草),首先观察这些植物的生长状况(包括长势、高矮、枝叶等)。随后,我拍拍手示意大家注意:同学们,你们现在想一种办法,能让你眼前的植物马上长高一截(强调是马上),什么方法都可以。“要长高多少为准?”,“比原来高就算完成任务了。”顿时,同学们炸开了锅,议论不断:“不行呀”、“怎么办呢”、“施肥也不能马上长高呀”……凑近看,用手摸,就是找不到方法……我借此提议到:如果用拔的方法看行不行?我随手提了一下身旁的杂草,泥和草便向上松动了一下,的确比原来长高了。大家一看,都来试试(用泥土垒高等),都高兴地叫嚷起来,这个办法真好。活动也在此结束。我总结说:用“拔”的方法的确可以让植物马上长高一些,但后果怎样呢?下午我们再来看看吧。我带着快乐的同学们回到了教室。时值夏天,太阳当空照,被同学们拔高的植物经过太阳的洗礼,全部焉倒了,没了生机。现在是我总结的大好时机了。我带着学生来到上午上课的地方,让同学们自己观察自己的“杰作”。顿时,惊呼声四起,惊讶与伤心同在。我趁势大声说:“同学们,帮助植物生长行不行呀,后果会怎么样?”同学们齐声说:“不行,会死亡。”“是的,我们帮助植物生长是行不通的。也就是说,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要投机取巧、急功近利,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然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或更严重的后果”,我接着说,“这也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揠’就是‘拔’的意思。”我们回到教室,轻松而快活地学习了这则寓言故事,领悟了其间的教育意义,真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巧设语文课堂活动,更能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重难点。

“亲其师,信其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的组织魅力决不可忽视。人们常常评课说:这堂课非常活跃,学生积极性高。为什么?就在于老师的语言魅力与精妙的文本设计,让课堂充满生气,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和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的兴趣。当然,这也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好奇、好动的性格。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巧设课堂活动,如学生字就可以用“找朋友、猜谜语、开火车等多种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上面在教学寓言《拔苗助长》时,就采用课外活动的形式,让教学过程生动形象,活泼有效,让学生更容易掌握课文的重难点,更好实现教学目标。

二、巧设语文课堂活动,更能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面更广。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生年龄小,好胜心强,更有自我表现的欲望,尤其在比赛中都想自己获胜。基于这一点我们在语文课中,巧设课堂活动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如教学《回声》可以通过播放大量的影响资料来展示不同的回声效果,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回声产生的原因。如教学《我是什么》可以通过做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亲手操作,自己观察,自己总结。通过构建课堂活动,让学生人人参与,人人思考,人人获知。

三、巧设语文课堂活动,更能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很多公开课在最后结束课文时,总会安排一些思想教育或拓展学习的内容。但,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机械性或无效的安排,学生没有真正达到提高或拓展的目的,只是形式而已。如淮南市谢区第二小学校钮维老师执教《丑小鸭》一课是时,以“为丑小鸭设计一张名片(选择哪张图)”的活动,使整堂课顿时流光溢彩,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如教学《神笔马良》时,课文结尾可以设想,我们每一位同学也有一支神笔,你们会画什么呢?让学生得到创新发展,拓展整个课堂教学活动。

实践证明,将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生活化,更有利于低年级学生轻松快活地理解课文文意,接受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教育。当然,这种感受及教育是最直接的,最难忘的,也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所以,笔者认为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多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近生活,多让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生活化,让他们自由自在地、轻松愉快地学习与探索。让知识学习转换成形象活动,让死板的模式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由难学到易学,由苦学到乐学。让“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的主旨真正落到实处,真正注入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揠苗助长教案篇10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出现的原因

(一)应试教育思想影响

在很多幼儿园教育调查中发现,之所以有很多幼儿园的教学内容与小学教学内容相似,并且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加大学习难度,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幼儿园升小学考试中,题目难度较大,因此幼儿教学中难度也要增加。也就是说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幼儿园教育出现了小学化倾向。应试教育具有双重性,从积极方面进行分析,应试教育能够提高教育教学的目的性,提高教学效率。但是从消极方面进行分析,应试教育抑制了教育的多元化,一味的赶超计划,增加学生负担。

(二)幼儿园师资以及家长等方面的影响

从幼儿园师资方面进行分析,由于很多幼师水平有限,不能认识到幼儿园教育的真正目的,盲目的在教育教学中增加小学教学内容。另外,从教学设备上分析,幼儿园教育设备比较稀缺,教学模式单一。而从家长方面进行分析,家长也是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始作俑者,很多家长错误的认为,在幼儿园中让孩子学得越多,学得越难,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有好处。其中不然,揠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没有科学依据,也罢免了幼儿的快乐童年权利。

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策略

(一)增加幼儿教育设备,提升教学趣味性

幼儿阶段的学习并不是要求幼儿能够懂得多少科学道理,识得多少的多比划的汉字,以及多会验算多少数学算术题。真正的幼儿教育是指,还原孩子的童趣,在欢快的氛围中,引导幼儿认识生活中充满知识,帮助幼儿理解知识,并鼓励其在参与学习活动中各抒己见。该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既不失童趣,也能够寓教于乐。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实现趣味性的教学模式,首先从如何实现趣味性教学方面进行分析。

其中增加幼儿园教育设备是实现趣味性教育关键,如微型多媒体,学生音乐学习演播室、操场设施等。在室内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设备,幼师根据书本课程进行相关情境设计,以多采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而音乐学习演播室的相关设备引入,如幼儿架子鼓等乐器的提供,能够让幼儿接触到真正的音乐,培养幼儿的审美。而操场设备的增加,为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实现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多种形式。

(二)提升幼师教育教学素质能力

在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中,幼师是一个催化剂,教师的素质能力不过关,其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方式将会出现偏差,对于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在理解上也会出现多误解。因此,提升幼师素质能力是健全教学小学化的重要方式。首先,提升幼师对幼儿教育与教学启蒙的重视,并向其宣传小学化教学的弊端,并在教学中以发展学生为主,为其创造良好的学习与娱乐的环境;其次,对幼师进行定期的教学培训,对教师能力进行测试,以讲座的形式提升幼师教学能力。

(三)呼吁幼儿升小学的考试制度改革

近年来,幼儿升小学的考试为幼儿园教学带来重大压力,同时这也是幼儿教学小学化倾向产生的直接原因。因此,随着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小学教学固然重要,但是其与幼儿园教育的差别较大,笔者在此呼吁幼儿升小学的考试制度改革,尊重幼儿园教育,明确幼儿园教育目标,在教育教学中还幼儿一个健康、欢乐的童年。升小学的考试制度严重的打击了幼儿教育的发展,限制了幼儿多采的教学形式,不能注重发掘孩子的天性,教育趋向于机械化,是幼儿教育中的一大败笔。因此,考试制度的改革,能够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划清小学与幼儿教育的界限。

三、结论

幼儿园教育是培养孩子学习与认识学习的关键阶段,小学化的幼儿教育揠苗助长,不能关注到孩子成长的特点,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对策。希望以实际策略的提出能够推动幼儿教育改革,“解救”那些“镣铐”下的孩子。同时,本文就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来探索整个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如何能够更好的应对教育小学化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燕榕.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个案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揠苗助长教案篇11

过程与方法目标:用丰富的绘画手段表现单幅或者连环画面,在合适的机会利用学生的寓言配画作品与其他学科相联系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创造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体会寓言和神话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领悟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住寓言和神话故事的中心寓意,并选择恰当的情节把它表现出来。

难点:寓言或者神话故事中最能体现寓意情节的选择以及画面绘画艺术的个性化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寓言、神话资料,范作,学生作品等。

学生:寓言、神话资料及颜料、彩纸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角色表演(狐狸和乌鸦)

师:你知道这什么故事吗?选自世界上最古老、影响最大的寓言《伊索寓言》。由于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富于哲理,在全世界流传两千五百余年而经久不衰。

师:

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为我们熟悉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配画上插图。(揭题)

二.新授

1.欣赏壁画、石画(出示古老的石画)

师:寓言和神话是人类最早的文化产物之一。人类很早就会使用这种极古老的文学形式,北魏敦煌莫高窟第257窟九色鹿本生故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二千多年前的汉画像砖上画神话故事。都是人类生活智慧和艺术想象力的结晶。

2.什么是神话?说一说你熟悉的神话故事。

神话:通过对各色神话人物的塑造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渴望。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沉香救母》《嫦娥奔月》《精卫填海》……)

3.什么是寓言?说一说你熟悉的寓言故事。使人趋向聪明、理智、沉稳。

寓言:通过简洁幽默的小故事来表达深刻的道理。

(《狐狸和乌鸦》《龟兔赛跑》《揠苗助长》《班门弄斧》《疑人偷斧》《杯弓蛇影》……。)

4.看图区分寓言和神话,进一步了解寓言和神话的区别。

5.师:下面就让我们来做个游戏,怎么样?(看图猜故事)

师:你是怎样猜到的?(引导学生说出画面创作的要素)

生1:

我是通过故事中主人公特点看出来的

师:(板书:主人公的特点)

生2:还要看故事的主要情节与场景

师:(板书:情节与场景)对啊,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或几个非常重要的故事情节,只要抓住这个主要的故事情节和主人公的特点,就会很容易的表现这个故事了。

师:比如说揠苗助长,我们应该抓住哪个故事情节

生:农夫乐呵呵的正在往上拔禾苗。

师:狐假虎威呢?

生:……

三.欣赏优秀学生作品

四.合作与互助

创作表现

1.小组讨论

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现寓言和神话呢?现在让我们分小组讨论一下,在讨论之前呢,老师给你们一个小小的建议,你们首先来选择一个故事,再来分工合作,看看故事适合哪种方法来表现。

生:(讨论)

2.学生汇报

师:哪个组先来说说?

生1:我们组每三个人又分成了三个小组,每个小组画一幅画。

生2:我们几个商量了,XX、XX和XX画背景。XX、XX和XX主要人物,最后我们几个一起来表演。

师:你们组太有创意了,让我们给他们掌声,鼓励一下,好不好?还有哪个组想汇报一下?

生3:我们想用彩泥来表现《

》。

生4:我们组想画寓言故事《龟兔赛跑》,一共画4幅连续的画。

师:那能说一下,在这个故事中你们要抓住那四个主要的情节画呢?

生4:第一幅是起跑的时候、第二幅是兔子跑在乌龟的前面、第三幅是兔子睡着了,乌龟超过了它、第四幅兔子在奋力的追赶,而乌龟却取得了这次比赛的胜利。

师:看来你们所有的同学都有了自己的任务,那老师就期待着你们的作品了。

3.学生分小组创作

五.表演与展示

快乐评价

1.欣赏学生作品

师:(完成的作品粘贴在黑板上)欣赏各小组作品,说出你最欣赏的作品,在选择一幅说出应该改进的地方。

生:……

2.第二小组运用做好道具,上台表演。

生:(表演)

师:同学们,他们表演的好不好?

生:好

师: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再一次送给第()小组。

同学们,故事伴随着我们成长,神话让我们有一双飞翔的翅膀,寓言让我们懂得了生活的道理,那么老师也希望,在今后的每一天一比一天过得更美好。

六.拓展与延生

激发兴趣

1.欣赏运用其他材料和方法表现的故事作品,拓展学生的创作思维。

2.自行设计主人公,自编自演一个寓言故事。

板书

揠苗助长教案篇12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一定的经典故事,在备课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预设,寻找故事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要基于文本落脚点来链接教学内容,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论语》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引用一些寓言故事来启发学生,可引入《掩耳盗铃》和《揠苗助长》两则寓言。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之前所学的短小故事,引出《揠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够办事成功,不能够只凭借自己的主观愿望来办事情这一深刻的道理。同样,《论语》是以简短的对话来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的。然后教学活动就自然的过渡到《论语》学习,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简单的对话中体悟出深刻的道理。再如,在教学鲁迅的《阿Q正传》时,教师在教学中引入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典故事,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并对鲁迅的弃医从文谈谈自己的看法,当学生体会到鲁迅先生思想的伟大时,也就能够真正的读懂《阿Q正传》,体会到那个时代国民的灵魂,感悟到麻木的国民的“精神胜利法”,也就能够明白鲁迅为什么要“呐喊”和“仿徨”,加深对中国历史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加深对人性的体会和感悟。

实践证明,根据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链接经典故事,能够有效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二、挖掘故事内涵,深化教学内容

经典的故事不仅具有经典的故事情节,也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挖掘经典故事的深刻内涵对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升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要发挥语文的工具性,更为重要的是发挥语文的人文性,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富足丰满,让学生体会到真、善、美。

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这篇经典的寓言故事时,可以引入《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愚公移山这篇寓言故事内涵的深刻理解。教授本课时首先让学生复述这两个神话故事,然后根据故事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会从这两个短小的神话中体会到夸父和精卫的坚强的毅力。接着引导学生读愚公移山的故事。通过提问加深学生对这则寓言故事的理解,可以问学生:“愚公是否真的‘愚’?智叟是否真的‘智’?”“愚公移山的故事和精卫填海的故事有什么区别?”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来触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让同学们进行积极的发言,然后进行科学的点评:我们能够在前人的故事中汲取自己成长的营养,那就是毅力、恒心与坚忍不拔的精神。只要拥有这些武器我们才能够真正的成为生活中的强者,才能够无畏挫折,勇往直前。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有效地挖掘了故事内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深化,学生的语文学习就不再是孤立化的,而是整体化的,自然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三、续写经典故事,延伸教学内容

每个人对同一个故事都有自己的独特体会。学生也是如此,他们的遗传、成长环境以及之前所接受的教育不同,对于同一个故事的理解和体会也会大相径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表达自己内心对这一内容的独特的认识和体会。对于一些学生独特的有创造性的见解不能够彻底的否定,而是要认真的倾听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真正的受到启发。

揠苗助长教案篇13

听说训练是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以往考试型式及旧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农村小学严重存在着重读写、轻听说的不良倾向。事实上,“说”和“写”相辅相成,教师应在“说”上做文章,以说促写,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一、培养讲普通话习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促进书面表达水平大纲提出,作文应当以说到写的顺序逐步提高要求,这是因为口头语言的发展走在书面语言前面,说是写的先导和基础。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也指出“作文和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可见说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写得好不好。翻开农村学生的作文本,文章的文句不通,文理不顺,词语单调,“土话”多,是突出问题。可以这么说,当前广大农村学生说话训练远远不够,说话能力必须加强。口头语言是在直接的交际中形成的,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让学生有充分的说话环境。因此,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形成用普通话交际的良好风气,对提高农村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起根本作用。城市学生的书面表达水平普遍比农村学生好,这与他们都能使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不无关系。而普通话的推广工作在农村小学一直实施不好,大多数的学生不论在家中或是在学校里都是使用家乡话,笔者是个农村小学教师,于此深有感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生活环境对学生的阻碍,一方面却是教师的努力不够,甚至是不以为然。推普工作是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应有深刻的认识,下功夫排除推普工作中的困难,教育学生认识到讲普通话的重要性,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交际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加强说话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义务教育教材的说话训练,中高年级在低年级的基础上作了系统安排。当然,说话训练仅靠基础训练中的安排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充分采用多种形式,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训练,以求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让学生乐于说,说得好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成功的提问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中心思想,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发挥。课堂提问切忌太深或太浅。太深的提问让学生感到压力大,学生绞尽脑汁,不得其解,心中无数如何能大胆发言、并说得好?而太浅的提问让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面对“是不是”“有没有”“对不对”式的满堂问,学生想都不用想,习惯性的答案脱口而出,难有展现能力的空间。所以,课堂提问应精心设计,才能发挥作用。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于概括性较强的题目,学生的思维难于一步到位。教师可以将题目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由分及总,寻找答案。例如在《亲人》一课中,我把问题“老奶奶为什么说你们真比我的女儿亲啊?”分成几个小问题:(1)妈妈怎么帮助老奶奶?(2)“我”为老奶奶做了哪些事?(3)老奶奶高兴吗?(4)老奶奶怎么说?这样,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找到答案,给学生信心,使学生乐于说,又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课文内容。2、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面对较复杂深奥的问题,学生的思维难免“卡壳”。有的教师索性把答案说白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此一来,学生得不锻炼,容易丧失积极主动性。此时,教师可以把题目暂放一旁,设计有关性质相同,且较易理解的题目,以达到贯通、启发的效果。如在教学《题西林壁》一课中,要让学生说说该诗所蕴涵的生活哲理确有一定的难度。我在教学时,手中拿着一个球,左右两边颜色各不相同,通过提问“这个球是什么颜色?”“为什么两边的同学会有不同的答案?”引发学生讨论得出了“同一事物,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眼光看待,就会生不同的结果”的道理,然后再把学生的思路引回课文中,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生活当中,有什么相同的情况?”学生的思路打通了,“话匣子”也就打开了。3、改变角色,置身情境。如果学生把回答问题当成一种任务、一项测试,那么,紧张感必定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反之,如果把回答问题当做一次展示知识或个性的机会,则会兴趣盎然,积极发言。如在《参观人民大会堂》一课中,我把“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人民大会堂的哪些地方?”这个提问改变成“老师没有去过人民大会堂,你能告诉老师人民大会堂有哪些漂亮的地方吗?”尽管答案是一样的,但产生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却截然不同。前者是“作者”向“我们”介绍。后者是“同学”向“老师”介绍,学生仿佛到过人民大会堂一样,兴高采烈地介绍起人民大会堂的各个地方,并加于生动的描绘,而老师不时穿插一些提示、赞叹声,学生们更是争着发言,得意而自信的神态溢于言表。同一问题,改变口吻,采用诸如“我们一起来……”“你知道………”“如果是你……”等形式,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能激发学生轻松愉快地说话。4、巧设谬误,引发驳论。教师故意提供一个错误的答案,以引发学生的反驳,说出理由,这也是激发学生说话兴趣的方法。例如在教学《揠苗助长》一课中,教师有意说出“农夫想出了揠苗助长的办法,禾苗一天之内就长高了一大截,这样子,过不了几天就能得到丰收,农夫真是个聪明的人!”班级顿时哄的一笑,学生纷纷表示反对,说出理由,讲明道理,并联系到生活之中。

三、掌握说话的恰当时机,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1、课前预习检查,有备而说。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不必局限于字词,可以从更多的方面着手。如“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你能提出几个问题吗?”这样,很好地培养学生课前自学的习惯,养成做好说话准备的习惯。2、课后结束总结,有感而发。课后总结的任务通常都是由教师来进行,这样,既不利于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让学生失去一个表达、交流的机会。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如设计“口述课文内容”“学了这篇幅课文,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不同看法?”“联系生活实际,你有什么感想?”等说话题目,鼓励学生大胆说,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3、感受激奋情境,一吐为快。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刺激学生的说话欲望。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教师先进入角色,以哀伤、沉重的感情感染学生,让学生入情,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此时,学生对穷苦人民的深深同情、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的强烈不满充满了胸膛,当教师提出“小女孩的不幸遭遇表现在哪里?”“小女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悲惨命运?”“联系你的生活实际,你应该怎样珍惜幸福生活?”学生情绪饱满,你一言我一语地畅吐心声。在学生说话过程中,教师应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及时予学生鼓励,让他们有成就感,有说话的乐趣。同时应带头示范,鼓励学生多使用成语、古诗句、歇后语、格言等,以培养积累、运用词汇的能力,增强说话的生动性——对于农村学生而言,我们担心的不是他们会存在堆砌辞藻的问题,而是词汇太贫乏了!

相关精选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