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论文实用13篇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论文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论文篇1

把“实事求是”作为与主观主义相对立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作风而赋予了新的含义。1941年5月19日延安干部会上,在所作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重新恢复和树立起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表述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个表述中提到的四句话是一个整体,共同组成了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既简明扼要,又完整准确地表达了一种先进的学风,一种优良的作风,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我们通常用其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简称。

无论是作为学风和作风,还是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人们对“实事求是”的理解往往多是从认识论的维度展开的,这的确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但作为党的思想路线,仅仅从认识论的维度理解“实事求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还要从价值论的维度对“实事求是”给予更多关注,要全面准确地把握“实事求是”的完整含义,找到现实世界中不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因,进而更好地“实事求是”。

一、“实事求是”的价值内涵

(一)“实事”的价值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其认识论内涵自然就意味着作为人的认识对象的“实事”应该是无穷无尽的。然而,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只有那些进入主体实践范围的“实事”才是现实的认识对象,而那些超出主体实践范围或被主体实践活动遗漏的“实事”,只能是其潜在的认识对象。除此之外,唯物辩证法还告诉我们,“实事”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是随着时间、地点和场合的变更而发展变化的。因此,“实事”因其无穷性和变化性而极具复杂性,使得历史上任何现实的个人主体、集团主体都不可能对作为整体的“实事”达到绝对全面的认识。党要想实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全面地看问题,必然得对“实事”的范围和认识的主体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作一个明确的界定,而这个界定应该依据什么样的标准呢?这就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实事”的价值内涵。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不同时期里,如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建国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我们党始终以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为出发点,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不同的“实事”,既是认识的成果,也是价值选择的结果。例如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我们的“实事”“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二)“是”的价值内涵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它首先是个认识论命题,因为规律不会自动进入我们的头脑当中,而是隐藏在事物表面现象之后的本质联系,需要主体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认识的努力才能够把握。我们把对规律的正确认识称为真理。“是”同“实事”一样,貌似完全客观,实则也是有其价值内涵的。人们不是“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规律,认识规律的根本目的还是要运用它来解决具体问题,正如所言:“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众所周知,规律是有条件性的,主体合理运用规律的前提就要包括对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适合运用哪些规律作出适当的主观判断,而这个判断(“是”)既应包括对可供选用的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是1”),也应包括对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客观性认识(“是2”),更要包括主体对哪些规律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价值性认识(“是3”),这就是“是”的价值内涵。例如,曾经指出:“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由此可见,在眼中,具体的真理是有好坏之分的,之所以作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1”)是“最好的真理”(“是”)这样一个具有丰富价值内涵的判断,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是2”)下,只有它能够“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是3”)。

(三)“求”的价值内涵

“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是一个动词,表示主体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实现“实事”和“是”的统一,内在地包含着“求”什么、怎么“求”、为谁“求”等问题,因而最具能动性,也就最能体现“实事求是”的价值性。“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还是为了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而去学习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消极被动“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还是积极主动“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是为个人或小集团的狭隘利益而求,还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求。这些问题无一不带有强烈的价值色彩,而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仅关乎到能不能“实事求是”,而且关乎到愿不愿“实事求是”和敢不敢“实事求是”。

从以上分析可见,“实事求是”的三个组成要素中,每一部分都既含有真理的成分,也含有价值的内涵,而当三个要素构成一个整体,作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简称时,其价值内涵更是得到了彰显。也就是说,“实事求是”的认识论内涵显示了其科学性,而其价值论内涵则显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先进性和伦理道德高尚性。可以说,价值维度的“实事求是”,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二、“实事求是”的价值要求

我们先来看看中国历史上最早获得“实事求是”称号的河间献王对此问题的理解。刘向的《说苑》中曾收入刘德佚文四则,其中一则如下:

河间献王曰:“禹称:‘民无食,则我不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人,则我不能劝也。’故疏河以导之,凿江通于九派,酾五湖而定东海。民亦劳矣,然而不怨苦者,利归于民也。”

此处可以说是刘德借大禹之口,说出了“实事求是”价值要求的最早表达。

中国共产党把“实事求是”作为自己的思想路线,既是对其科学的认识论内涵的自觉坚持,也是对其高尚的价值论内涵的自觉选择;既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自觉继承,也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立场的自觉维护。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求人民群众是其价值主体

“实事求是”的价值内涵要求必须首先明确其价值主体。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其价值内涵必然要求党把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党只有自觉地把人民群众作为“实事求是”的价值主体,才能从人民群众的最大“实事”出发,才能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而“求”,才能求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是”,才是求得其所,才能求得其法。因此,我们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必须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行动指南统一起来,必须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联系起来,必须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通起来,必须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结合起来,必须和“三个有利于”标准对应起来,才能区别于历史上任何其他主体,完整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鲜明彰显出无产阶级政党思想路线的阶级先进性,真正实现在“实事求是”价值要求问题上的人民性。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求共产党员是其价值客体

“实事求是”的价值内涵还要求必须明确其价值客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求中国共产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就是首先要把自己看成是“实事求是”的价值客体,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总纲》中明确提出:“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可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价值内涵要求作为行为主体的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把自己作为价值客体。自己为价值客体,他人为价值主体,这是一种先进的价值选择;自己要付出不小的成本(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必要成本)、甚至是很大的代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这是一种高尚的价值选择。这就要求党员必须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念,《》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并把“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列为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之一。

(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求辩证地看待主体价值和价值客体的统一

从人民群众的内涵和外延来看,共产党员(除了那些不合格的但暂时还没有被的)本身也包含在广义的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因而实际上党本身也是“实事求是”价值主体的一部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对此,《·总纲》中明确告诫全体党员:“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风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而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用自己的正确主张、方针、政策影响群众、带动群众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因此,人民群众也是“实事求是”的行为主体和价值客体。党和人民群众在“实事求是”价值利益上的这种高度一致,决定了“实事求是”在价值要求上先进性和广泛性的辩证统一,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辩证统一。

三、“实事求是”的价值影响

(一)价值观念对“实事求是”的影响

行为主体的价值观念对其能否坚持“实事求是”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力量,决定其愿不愿“实事求是”、敢不敢“实事求是”,制约其能不能“实事求是”。

只有树立了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行为主体,才能自愿地遵守“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价值要求,心甘情愿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心系群众,服务人民;才能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才能愿意“实事求是”;也才能不怕“丢位子”,不怕“掉帽子”,不怕“挨板子”,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才能在任何情况下,尤其是在所谓的“逆淘汰”环境中敢于“实事求是”。这种价值观念甚至可以帮助主体克服巨大的困难,在一定程序上弥补其认识水平上的不足,有助于其能够“实事求是”。这样的人即使没能做到“实事求是”,往往是“有心无力”,最多就是“好心办错事”,也就是说,并不是因为态度上的“不愿”或“不敢”,而往往是因为水平上的“不能”,或者说不是价值观念的问题,而是认识能力的问题。

如果没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行为主体是不会主动放弃、更不用说牺牲自己的半点利益而去做任何利他却有可能损己的“傻事”的。这种人没能坚持“实事求是”,有可能是因为种种原因而“不敢”;如果没有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不涉及到“敢不敢”的问题,那就只剩下“愿不愿”和“能不能”的问题了。有些人即使有“实事求是”的能力(主要指认识能力),不存在能不能“实事求是”的问题,也“不愿意”自觉地“实事求是”(做好事),甚至有可能会把“实事求是”进行庸俗化解释(片面地把自己作为价值主体,为了追求一己私利甚至不惜损害他人利益,声称这是对自己的“实事求是”),从而去“理直气壮做坏事”。豆腐渣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弄虚作假现象与其说是主观主义的流毒,倒不如说是极端个人主义的恶果,与其说是行为主体水平上的不能“实事求是”,倒不如说是态度上的不愿“实事求是”,与其说是客观上不理解“实事求是”,倒不如说是主观上故意曲解“实事求是”。

(二)利益因素对“实事求是”的影响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C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4-0106-03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及其重要意义

“事实求是”是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全党确立的一条思想路线,并且以此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1929年12月,同志在主持起草《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提出了关于“主观主义”的问题,教育党员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并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古田会议体现了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重要原则。更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1930年5月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而写的《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强调要从实际出发,要到群众中去做实际调查。后来,通过《实践论》《矛盾论》系统批判了教条主义,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作了深入的哲学论证。至1941年5月,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并且将能否坚持实事求是提到有没有党性或党性纯不纯的高度。经过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正是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正确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取得了伟大胜利。

然而,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党的领导工作在不同程度上背离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由此造成了社会主义探索中的严重失误。“”结束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同志领导的第一个拨乱反正就是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权威,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别强调解放思想、事实求是的重要意义,这一讲话精神为指导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此同时,邓小平同志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邓小平同志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声音,他有力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1980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内容作了概括。根据这一正确的思想路线,我们党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探索着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转折。

在新时期,面对国内外的新环境以及我党出现的新情况,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赋予了新的含义,他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还对新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新要求,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以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分析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势,强调坚持和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做到求真务实,注重实践效果。2004年1月,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了在坚持求真务实问题上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很显然,这一讲话进一步深化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认知和现实意义,为新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思想保证。

回顾党的发展历史和新中国的建设历程,从根本上说,我们取得的一切胜利,都是因为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够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我们党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才能取得伟大的成就。反之,一旦偏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党和我们国家就会遭受挫折。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备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实事求是既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了这个精髓,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也积极坚持这个精髓。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了这个精髓,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构建。

二、大学生实事求是优秀品质的培养

“实事求是”作为我党思想路线,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精髓,是大学生必须理解、掌握、进入头脑的重要理论知识。这一内容设置在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必修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为“概论”课)第二章,目的在于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使当代大学生更充分了解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发展及其基本内涵,进而认识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而正是把握和运用这个精髓,才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才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然而,笔者认为,仅仅将实事求是作为我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传授予大学生是远远不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大学生优秀品质的重要平台。具体地说,在帮助大学生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应该把塑造大学生优秀品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共和教育部对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明确提出的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优秀课程的教学目标。

很显然,理论需要贴近大学生的实际才能体现其生动性和吸引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并非与大学生毫不相干、高高在上的枯燥理论。实际上,实事求是也是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为人处世息息相关的优秀品质。我们首先从“实事求是”的词源观察,“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刘》,文中说刘德“修古好学,实事求是”,意为严谨的治学态度,一种求实的学风。同志于上世纪40年代对实事求是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借用“实事

求是”这一民族化的语言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作出了简明的概括,但无疑也内在地包含了“实事求是”严谨学风的本意。由此可见,“实事求是”的本意就是与大学生最密切相连的重要品质,求知求学必须根据实证,求索真相,踏踏实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学风、在实践基础上推进创新不正是大学生十分必要而又非常珍贵的优秀品质吗?从社会到校园,各种诚信缺失的行为屡见不鲜,放眼今天的大学校园,论文抄袭、考试作弊、学风浮躁的现象十分突出。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教学中倡导严谨的学风,还需要进一步弘扬踏实做事、诚信做人的重要品质。这些都属于实事求是的优秀品质。正如邓小平所说,“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就是实事求是”。可见,实事求是与真诚、踏实、诚信的品质有着内在的统一性,这些优秀品质对大学牛的成长影响重大。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也给当代大学生优秀品质的塑造以重要的启迪。一切从实际出发,强调想问题、办事情、作决定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能偏离实际。我们常常会发现许多大学生并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学校和所学的专业情况,因而会出现好高骛远或妄自菲薄的心理,无法制定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导致在学习的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或自惭形秽、自轻自贱,学习效果很不明显。教师必须利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内容的课堂教学培养大学生从实际出发,正确定位自己,脚踏实地朝着目标奋斗的精神和品质。

“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要求我们重视理论与实际之间的统一,既要重视理论的学习,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不能忽略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曾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阶段是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阶段,然而理论学习的意义在于它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又指导着实践,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若是偏离了实际,脱离了对现实的关照,就变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因而在大学的教育当中,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理论,而是在理解和掌握理论的前提下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新农村、走进社区、走进厂房,走向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当中,由此培养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群众的优秀品质。

总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党的几代领导人创立并在不同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思想路线,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的根本路线。实事求是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所在。通过对“概论”课第二章的学习,当代大学生需要从理论的高度了解和把握这个精髓,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实事求是。然而,特别值得强调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需要借助于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培养大学生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严谨治学、脚踏实地、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

三、余论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其所包含的优秀品质也必将对大学生成长产生重大影响。在当代,“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等关键词已被众多高校作为激励和劝勉在校教师和学子们最重要的精神和品质。

2010年总理带着真心、真意、真情与新华网友在线交流,在网友希望总理给年轻人讲几句勉励的话语时,总理亲切寄语青年人:“我觉得青年人身上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这就需要努力学习,特别是要有严谨的学风和诚实的态度。不图虚名,不度虚生,唯以求真的精神做踏实的工夫在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国家的强大和信誉不仅仅表现在经济的实力,还应该表现在民族的素质和道德的力量,而且我以为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更为长远。”总理的言语表达了对青年人具备实事求是精神的无限期望。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应借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平台,将理论的传授与大学生实事求是优秀品质的培养相结合,使严谨治学、脚踏实地、诚实守信等优秀品质在大学生心中扎根,使大学生更好地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A].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论文篇3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的形成及其历史发展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具有特色的基本原则,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毛泽东最早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最早自觉地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是邓小平作出的科学评价。

在1929年的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毛泽东在他写的一封信中分析红四军党内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想的原因时指出:“我们是唯物史观论者,凡事要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并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一概念。

在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和1930年的《反对资本主义》中,首先提出了实事求是的基本思想。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指出:“对于政治形势的主观主义的分析和对于工作的主观主义的指导,其必然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就是盲动主义。”而要纠正主观主义就要:“(一)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段势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二)使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使同志们知道离开了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在《反对资本主义》一文中,提倡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主张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些已具备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雏形。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借用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第一次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的解释,在延安整风运动和党的七大中,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毛泽东之所以能在党内首先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问题,是因为他从参加共产主义运动,缔造我们党的最初年代开始,就一直提倡和实行对于社会客观情况的调查研究,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反对离开中国社会的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实际去研究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新中国的建设、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巩固创建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党的事实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继承和发展,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继续强调实事求是,全党十分认真贯彻这一思想,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但是1957年的反右倾扩大化、1958年的大跃进、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等严重偏离了这一思想路线,给中国革命和建设造成重大损失。“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通过重新确立和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新探索,逐渐形成了涵盖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军事各个方面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批评“两个凡是”,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党在纠正错误、总结经验、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的过程中不但恢复和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发展了这一思想路线。表现在:

1.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在1980年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2.江泽民强调我们党要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在十五大报告中又强调,我们要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在十六大报告中更是明确地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3.胡锦涛强调,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2004年,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强调,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进一步深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至此,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得到重新确立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

(三)背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就会遭受严重的挫折。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在建设新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应该不断总结其经验和教训,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让它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保持党的先进性服务。

毛泽东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在党和中国革命建设中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建国前,它使我党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创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它使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党和国家的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一旦背离这一思想路线,脱离实际,将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如1957年的反右倾扩大化,1958年的大跃进,1966年开始的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它们都是因为脱离实际、没有实事求是、错误估计形势而造成的;给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实事求是,党和革命才能沿着正常的轨道运行;只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我们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党在长期的探索中总结出来的,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沿着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前进,完成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加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我国才能在日益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中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业绩,使国家富强,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

二、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践意义

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全部内容中活的灵魂,是党的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是党的思想作风,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党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历史证明,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理论联系实际,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才能少走弯路、少受损失,取得巨大成功。

(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化的进程,使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继承毛泽东、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质,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内涵;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基础上,提出求真务实的新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理论。这些都是在坚持和完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基础上实现的理论创新。

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新时期,我党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创立新的理论,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好、更坚实的思想基础,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指明了奋斗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基础。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实践中,我们要以实事求是为准则,以实事求是的应用为平台,以实事求是的理论为指导,以实事求是的方法为手段,以实事求是的原则为基础,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只有这样,中国才能保持兴旺发达,中国共产党才能保持其革命性和先进性,才能保证其执政地位的稳固性。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实事求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上,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并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政治路线的依据。正确的思想路线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须建立在对客观情况的深刻了解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具有科学性。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依据。回顾党的历史,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从根本上说,我们取得的一切胜利,都是因为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制定出并贯彻执行了正确的政治路线,从而推进了党的事业的发展和党本身的成熟;而所遭受的一切挫折,或者是因为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没有能够制定出正确的政治路线,或者是因为在实践过程中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根本上说就是没有能够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贯彻下去的结果。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三性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体现时代性是前提,把握规律性是核心,富于创造性是目的。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与时俱进中,特别重视理论创新。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论文篇4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轨迹

1、实事求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最早使用“思想路线”的概念。当时,使用“思想路线”一词,主要是针对错误思想的归纳。后来,在1941年所写《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真正明确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并对“实事求是”这一命题进行了准确的阐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一大贡献,在于用“解放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一再强调,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他认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而真正从内容表述上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是同志。他明确指出“我们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每一步前进,改革和建设每一步发展,都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党的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命题正式被确认。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200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的大会上,首次提出了“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的科学论断。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认识,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时代特征。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2004年,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表的讲话中向全党发出了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号召,并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求真务实”的提出,对党的思想路线进行了新任务、新形势、新机遇下的新补充和新发展。

二、党的思想路线的思想特征

1、继承性。“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发展丰富的关键点。在革命和战争的历史背景下,同志用中国语言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针对“”遗留下的的历史问题,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继承思想的精髓,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结合。步入新时期,同志提出“与时俱进”的思想,并把它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地位。社会转型期,同志号召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党的思想路线,不仅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的和发展,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同时也是对我们民族传统化优秀成果的继承,体现了中国特色。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论文篇5

思想路线的确立:从陈独秀、到

1922年创办的,由邓中夏、刘仁静、施存统、蔡和森等人先后任主编的《先驱》杂志,在发刊词中就说,要“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转引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我们党成立以后,陈独秀作为党的主要领导人,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撰写和发表了许多文章和文献,初步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动力等问题。特别是他为党的二大起草的《宣言》,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使之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从而破天荒地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此后,陈独秀又撰写了许多文章,对中国革命问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1922年8月)一文,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中国农民问题》(1923年7月)一文,是中国共产党人较早研究农民问题的文章,当时就得到“精审可观”的评价。陈独秀的这些论著,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辩证地分析问题,这表明,他有一条大体正确的思想路线。

在我们党内,较早较自觉地重视思想路线的是。他在1930年5月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他鲜明地反对脱离中国实际的本本主义,明确提出,共产党人要有从斗争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这篇文章讲的就是思想路线问题,他从中国革命胜利的高度阐明思想路线的重要性,而且使用了“思想路线”的提法。

遵义会议后,从思想路线的高度反思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在一些重要会议的讲话和起草的文件中强调:要将马列主义民族化,“使之适合于我们的具体环境”。(1936年3月在中央政治局的报告)对于马列主义来说,“现成的到处适用的药方是没有的”,“现在严重的问题就是如何灵活地应用马列主义到中国的环境中来”。(1937年5月在党代会上的讲话,转引自杨奎松《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和原由》)在1940年2月起草的《中央关于办理党校的指示》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方法是国际性的,但我们是在中国做组织工作,一定要严格估计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族习惯、道德的特点,正确认识这些特点,再来决定我们的斗争形式、组织工作、工作方法。”作为党的总书记,的这些讲话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可贵的是,一旦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就在严酷险恶的现实中一以贯之地坚持,终其一生。

,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集中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在一系列关于整风的重要讲话中,深入揭露批判了教条主义者理论和实际分离的错误思想路线,并创造性地用“实事求是”四个字,来表述党的思想路线。他说,应当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他提出,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这样的认识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通过,党的广大干部和党员理解和掌握了实事求是的真谛,学会了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充分肯定了整风取得的思想成果,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作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而且列为首位。这就表明,实事求是已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反对教条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总结长期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全党同志特别是一些领导同志共同努力探索的结果。是这条思想路线的主要创立者。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如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如何坚持实事求是?对此,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其中有两条特别重要:

一是要懂得和了解理论、历史、现状。提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实事求是是有前提的,要有理论的素养,要有对实际的深刻了解。而所谓实际,包括现实和历史、国内和国际。作为领导干部,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主观条件),就很难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二是要掌握“立场、观点、方法”。强调,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这是同教条主义者根本不同的态度和方法。抽象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教条,搞照搬照套,这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始终要注意防止和克服的。

思想路线的偏离与重新确立:教训换来的共识

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作出了一系列正确的重大决策,并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从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顺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的头8年,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邓小平在1988年的一次谈话中说:“我们建国三十九年,头八年好,后十年也好,当中那些年受到‘左’的干扰,情况不大好。”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邓小平这个判断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在这三个时期中,为什么出现好与“不大好”的差别?首先是思想路线问题。

邓小平说的“当中那些年”,约有21年。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在领导思想上逐渐离开了正确的思想路线。1981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说,发动“”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这些论点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其实,在“”以前10年中的不少论点,如“”、、反右倾、阶级斗争问题等,也是这样。

这表明,那段时期,党的指导思想偏离甚至抛开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值得我们珍视的是,在这一时期,我们党内有一些同志,力图从实际出发办事,努力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子恢敢于顶住压力,坚决反对农业合作化冒进。、刘少奇、陈云等同志提出既要反对右倾保守,也要反对急躁冒进。敢于揭露“”中的错误。邓小平在1962年讲怎样恢复农业生产时说:“我们之所以能够打倒,就是不讲老规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况,打赢算数。现在恢复农业生产,也要看情况,就是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取哪种形式。”他针对全国统一的提出批评:“轻易地实行全国统一。有些做法应该充分地照顾不同地区的不同条件和特殊情况,我们没有照顾,太轻易下决心,太轻易普及。”(《邓小平文选》第1卷)邓小平讲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问题。更为突出,早在1957年就指出,“经济建设追求先进指标,忘记了我们还很落后”,直言国内建设中的缺点“是要求太高、太急、太大”。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给写信以后,一场政治风暴即将降临。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挺身而出,将个人得失安危置之度外,作了长篇发言,系统且有理有据地讲了“”中的缺点和错误。他特别提出,对于缺点和错误,应该“从思想观点、方法、作风上去探讨”。(《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这就触及了思想路线问题。

问题在于,为什么在前一阶段能够提出并很好地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新的历史阶段却走到了反面呢?为什么坚持实事求是的人反而受到打击呢?这些,是至今仍需要认真研究总结的问题。本文限于篇幅,不可能深入探讨,但以下两点是很明显的:一是认识主体的问题,二是制度保障问题。

1976年粉碎“”以后,我们面临着拨乱反正的历史课题。历史把思想路线问题提到了首要地位。

1977年2月7日,“两报一刊”社论提出了“两个凡是”。邓小平针对“两个凡是”,提出了“准确的、完整的思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的概念,给人们以很大启发。1977年底,出现了实践标准与“两个凡是”的对立,这实际上是两条思想路线的对立。经过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推倒了“两个凡是”,我们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说,这是我们党的“基本建设”。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过程中,邓小平精辟地阐述了党的思想路线。他说:“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文选》第2卷)1982年党的十二大,党的思想路线被写进了。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十二大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不但恢复了实事求是的内容,而且增加了实践标准的内容。这是思想路线的重要发展。

经过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几经修改,但思想路线的文字表述一字未改。这说明,全党对思想路线已取得了高度共识。

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需要健全的机制和纠错的勇气

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实事求是,二是实践标准,二者是有机统一的。

实事求是,这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实践标准,这是思想路线的一个重要内容。将实践标准写进党的思想路线,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要成果,具有深远的意义。

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20多年的“左”,反映在一系列理论观点和路线方针政策决策上,长期得不到纠正。在这一相当长的时期中,生产力发展迟缓,经济陷入困境,人民生活长期贫穷,出现人口非正常死亡、冤假错案很多等一系列严酷事实,特别是“”那样长时间的全局性的严重的灾难。这些,都在不断检验着“左”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一再发出警讯。但由于认识的主体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失去了接受实践检验的自觉和勇气,又没有纠错的机制,因而不能运用实践标准检验已有的认识,致使错误思想延续下去。回顾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党的认识史,对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到将实践标准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极端重要性。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论文篇6

毛泽东同志是我党我军的伟大领袖,带领我党我军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创立了新中国,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

1.实事求是思想的来源。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原则出发,要求共产党人在斗争中创造新的局面。毛泽东非常注重共产党人思想的改造,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撰写的《矛盾论》和《实践论》彻底肃清了前面革命阶段的思想路线问题,彻底批判了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为政党的正确的革命路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毛泽东系统地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同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将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字。

2.实事求是思想的内涵。实事求是概念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毛泽东同志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为革命形势做出了正确判断以及正确决策。这种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正如他自己所说,是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连贯起来的思索。”1992年党的十四大,对实事求是路线做了最完整的内涵表述,提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实事求是思想的理论意义。实事求是思想在理论上阐明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要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人的认识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从实践中来,又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为实践服务,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认识就是要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服务。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本著作中对实践形式进行了归纳,他指出实践有三种形式,即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毛泽东对实践形式的概括,恰恰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坚持阶级斗争就是坚持党的性质不变,坚持生产斗争就是坚持党的宗旨不变,坚持科学实验就是坚持党的决策的科学性,保持党的生命力,因此实事求是思想本质上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意义。

二、实事求是思想的历史沿革

实事求是重要思想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领导人总结历史经验,吸收中国传统知行观并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产生的思想路线,是伟大思想的结晶。

1.邓小平同志重新提出并确立了实事求是的党的思想路线。虽然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道路上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犯了思想上的错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要求全党重新审视和对待毛泽东思想,他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1978年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实事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伟大理论结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科学探索的理论结晶,更重要的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了实事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指出重眼前不重长远、破坏生态环境等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日益增多等现实发展问题,也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确保中国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

3.反腐败的长期斗争与实事求是。新一任党的总书记同志在全党全社会开展了反腐败斗争,打掉了数个盘桓在党内数十年的大老虎,使全社会的精神为之振奋。反腐败工作是一项党的长期工作与斗争,坚持此项工作就需要坚持实事求是。在多个会议于场合提到了实事求是思想原则。他认为党员干部违纪就是缺乏对实事求是的认识,就是实事求是素质不够,就是实事求是的执行不够。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任领导集体将实事求是与当下迫切社会需求相结合,将实事求是的重要性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实事求是”在党的思想路线中总的地位和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实现了切合时代要求的创新,这些创新无一不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新发展。

1.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体现了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品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具体运用、丰富和发展。党和国家建设中的各种问题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有认识都要建立在当前实践的基础上。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另外,“实事求是”本身就要求新的发展,它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我们党不断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的一大法宝,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在文革前后,我们党围绕“两个凡是”的问题,在思想认识和国家经济建设上陷入了困境。这时候,邓小平同志适时提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将国家建设重点带回到经济建设的中心,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伟大口号。面对落后被动的经济格局,邓小平同志又创新性地给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使新中国重新走上繁荣快速发展的轨道。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利于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政治路线,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就是强调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最根本的。實事求是还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中,我们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制定并落实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改作风等一系列举措,彰显了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决心和智慧。“三严三实”“两学一做”重大学习教育活动,更多的是要求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真实做人,踏实做事,只有党内风清气正了,实事求是才能落地生根,中国梦才能早日实现!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论文篇7

1科学内涵的新概括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给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赋予了新的内涵。他多次强调“过去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在坚持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上,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和认识的不断深化,对这一思想路线深人进行新的思考。邓小平不仅抓住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精髓这一根本问题,阐明实事求是必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重要的是以毛泽东概括的“实事求是”为核心,把“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有机地结合起来。邓小平这一表述既是对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坚持,又是对它的发展。尤其是把“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列为实事求是的核心内容,赋予实事求是以新的含义。也就是说,坚持实事求是,不仅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且要用实践的结果来判别是非、功过。这样,既抓住了出发点,又找到了归宿,把两者完整地统一起来,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内涵。

2解放思想的新发展

邓小平对解放思想有一段精辟的论述。“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z]。这些论述深刻阐明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从思想僵化和保守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冲破习惯势力和陈旧观念的束缚,才能为实事求是扫清障碍,从而正确地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并用以指导行动,取得成功;另一方面,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解放思想的目的,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就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紧密联系实际,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因此,解放思想必须要以实事求是为基础,必须实事求是地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必须同时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实事求是,没有思想的解放就不能实事求是,必须把二者统一起来,使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融为一体。邓小平以统揽全局的视野和辩证思维的分析,不仅对解放思想的含义作了科学论证,而且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全面表述,这是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新发展。

3成功道路的新阶段

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正式提出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上来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邓小平在领导全党工作重心转移的过程中,为新时期发展生产力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同时,本着“有错必纠”的原则,平反了大量冤、假、错案,解放了一大批有丰富领导经验的老干部。提出了选拔干部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方针。成功地实现了新老接替,继往开来。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每一步前进,改革和建设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3]。历史将永远铭记邓小平对重新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伟大贡献。

4安国富民的新篇章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论文篇8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的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在全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结构上,属于总论部分,理论性较强,对以后的章节具有理论引领的作用。内容上,本章的教学也是为学生学习后面的革命理论、改革理论、建设理论以及经济建设理论、政治建设理论、文化建设理论和社会建设理论和党的建设理论等做准备。因为思想路线正确与否关系到指导思想是否正确的大问题,思想路线如果错了,其他各方面的理论以及实践不可能正确。因此,本章的讲解非常重要,需要教师从哲学的高度和角度加以把握,所以要讲好也实属不易,耍不拘一格,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章共有三节,第一节从历史的角度讲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从理论的角度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第三节集中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三节内容,各有侧重点,第一节重史,第二节重论,第三节重评,针对三种不同风格的内容,笔者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即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以启发和思考的教学模式。

本章的第一节是从历史的角度讲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是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而不断形成和最后确立的,理论性较强,但在其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党的革命形势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史料很多,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例如思想路线的提出,可以通过分析1929年红四方面军党内出现的在重大问题上的分歧,尤其是与之间分歧的产生,以及解决分歧的努力等等,通过这些来阐明思想路线这一命题提出的时代背景。思想路线的发展,集中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党内斗争很复杂,头绪很多。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内容相当庞杂,这可以通过几个事件贯穿起来,比如对所谓“罗明路线集团”打击的始末,突出强调党的事业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不能搞本本主义,不能照抄照搬,应该有创造性。比如对党的整风运动历史事件的概括,指出党内产生“左”倾机会主义错误的思想根源,并给中国革命带来的严重损失,强调反对主观主义,耍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思想路线的确立,可以结合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前的历史背景,以及召开时的情况,尤其是以“实事求是问题”作为他在七大结论报告的结尾,可见实事求是在的心目中和在党的七大的地位。

采用案例教学法,史论结合,既有故事的趣味性,又有理论的严肃性,或庄严或诙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通过对党史的阐述,理清了思路,讲透了理论,落实了思想路线。

二、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也称比较分析法,是把客观事物加以比较,以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评价。

第二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是本章的重点。教材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基本内容的概括上严格按照《中国共产程》的表述。在不同的时期,虽表述不尽相同,但其精髓都是体现实事求是,厘清这一点,需要我们运用对比分析法进行讲解。

党的十二大,思想路线的表述,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的十四大以后思想路线的表述前面加上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党的十六大又将这句话改成“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党的十七大后,思想路线内在的包含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等内容。

对比党的十二大至十七大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不同表述,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第一,尽管表述不同,精髓都体现了实事求是。四代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不同的历史情况,特别是思想情况而各自阐述理论的侧重点,都是从实际出发,突出体现了各自所处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凸显了革命时代,建设年代,和平发展年代实事求是的理论精髓。第二,尽管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但所针对的情况和问题却不尽相同。时期,处在幼年时期的党还很稚嫩,很多方面的很不成熟,党的建设还处在摸索阶段,这表现在思想领域尤为突出,各种路线相继出现,都在指导现实同时也在接受现实的考验,因此,思想路线的确立经历了比较复杂的过程。邓小平时期,体现的是针对改革开放的两种思潮激荡相互碰撞的特点,改革开放每走一步都涉及到思想的大解放,直到小平的南巡,终为我国继续深化改革奠定了基调。时期,党的建设事业以及党本身的发展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用与时俱进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某一方面不同程度的遭遇到发展的瓶颈,需要用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科学发展的思路,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发展。总之,党的思想路线的发展以及全部理论和工作都体现了时代性,把握了规律性,并富于创造性。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对比和分析,同时辅之以案例教学,相信本节的重点内容能讲清讲透,且能收到较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和发展是一件非常重要但又是很不容易的事,党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落实要始终围绕这条主线来走,更是不容易的事。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强调实事求是,指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但在实际上,1957年下半年以后到1976年,实事求是在不同程度上被抛开或偏离了。1976年10月粉碎“”之后,顺应时势的需要,彻底扭转局势,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得以重新确立和发展。但在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过程中,党内也存在着针锋相对的思潮,并展开过激烈的斗争。20世纪末,面对党的发展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强调理论工作要具有创新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虽然现在我们都统一了思想,但其统一的过程,就是一部思想史发展的辩证过程,因此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辩证发展过程,可以

在讨论中启发学生思考。

课堂教学中,重点讨论三个问题第一,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第二,1 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之前,党内就是否继续深化改革的理论交锋情况;第三,面对新兴阶层有加入党组织意愿的现状,就是否同意他们加入的党内意见概述。对第一个问题的讨论,教师要从两个方面把握,其一,把握思想的理论价值。1 956年以后,直到的结束,在很多方面都背离党的实事求是的理论路线,但他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等等,并没有困他的晚年错误而否定其理论价值,相反,在有些方面,其理论价值至今依然存在。其二,因为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导致了反右扩大化和,给党和人民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突出强调违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危害。

第二个问题,教师要把握的主要是从对待改革开放的“左”、“右”思潮的交锋中,得出改革犹如开弓箭,无法回头,必须继续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将发展推向更深一层次。第三个问题,教师要强调,对待新事物要运用新思维,占领主阵地,把握主旋律,

“三个代表”体现时代性,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符合时代精神,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上述问题,老师要提前布置,要求学生提前查资料做好讨论的准备。教学时,可以将学生分组,就某一问题进行阐述,小组成员可以补充。也可以就其中的某一观点进行辩论,让学生分享更多同学们的智慧。老师在课堂上要有驾驭,并适时引导,得出教师所想,要得出的答案。在讨论中,道理会越辩越明,同时学生自己的讨论辩论得出的结论,要比教师直接说出答案深刻得多。在讨论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一门政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师的讲解需要把握主旋律,把稳主方向。属于总论的第二章,其理论精髓内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诸多领域里,教师的讲解要始终抓住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主旨。这对以后各章内容的讲解具有重要的引领的作用。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论文篇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6―0189―04

近15年来,国内学者依托所在学科基础理论的最新成果把“实事求是”的研究推向了罕见高度,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本文拟就国内学界在这方面研究的现状作一梳理,并针对这一领域特别是党的思想路线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

一、回顾

第一,关于“实事求是”的多重含义。

首先,国内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或党的思想路线发展史角度研究实事求是的含义。有的认为,“实事求是”在不同的哲学视野中有不同的意蕴,在直观唯物主义视野中,“实事求是”对实事与人、认识与实践、规律与目的的关系仅仅作了直观的、二元分立式的回答,表面上强调客观性、力戒主观性,但由于所强调的客观外在于人,人反而对它一无所知而难逃主观主义泥潭;在实践唯物主义的视野中,“实事求是”则是主体的自觉能动活动,对诸如实事与人、认识与实践、规律与目的的关系问题作了统一的理解,既看到客观性一面,又看到主体性一面,被赋予了新内容。有的则从党的思想路线范畴研究了“实事求是”的历时性内容,认为从“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重新确立、丰富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看,“实事求是”实际上相继包含了三个命题:马克思主义必须同各国实际相结合才能成功地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必须在不断实践检验中确立、必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其次,从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角度研究“实事求是”的含义。有学者认为,“实事求是”是一个多层次的理论系统:一是日常语义层次,如生活中要“尊重事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二是学风层次,最初是指一种务求“真是”的学风,基本含义是以实证材料或科学实验为根据,以归纳为基本方法,以演绎为辅助手段,力求得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结论;三是哲学层次,主要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种哲学层次上的实事求是从政治角度看就是“党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际上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或思想路线。有学者还具体考证了“实事求是”的出典,认为“实事求是”始出班固《汉书》的《河问献王传》,之后仅《四库全书》和《四部丛刊》4千种书中就出现过65次,“实事求是”经、邓小平新解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国化的概括。还有学者对“实事求是”的“来龙去脉”作了追溯:“实事求是”乃是先秦儒家中庸观念的贯彻,而中庸之道的历史源头是“弓矢文化”,其积极意义是从物象之实出发展开中华民族的思想,其消极意义就在于这种象征文化又引导我们不是走向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就是走向实用主义。其近代形态是“实学文化”。伴随着近代“开眼看世界”之风的兴起,“实事求是”思想被注入了向西方学习的元素。

一些学者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层面对“实事求是”的当代意义作了探析。有学者认为,“实事求是”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它蕴含了认识的客观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前者要求从客观实际出发,后者要求以实践为基础,因而同“实践标准”统一起来。同时,实事求是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结晶具有价值性即“求善”的特点,且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这种当代意义的“实事求是”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如“超越日常意识”、强调事实对各种理论的优先地位、所求之“是”既真且善,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是科学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以此为基础,一些学者进一步探析了邓小平与“实事求是”观的得失。有的认为,邓小平的实事求是非常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以主体的能动性活动构建了主一客体统一的关系。实事求是最终是“为人的”,主体在“实事”基础上所“求”之“是”是为了让“是”成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即为现实的人的实践服务。因此,实事求是中的主客体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关系。邓小平的实事求是理论重心放在人们实践的实际功效一面,具有丰富的价值内蕴。有的还分析了实事求是理论中这么一个现象:古语“实事”、“求是”是两个动宾结构重叠,原意是强调探究事实的真相,却把第一个动宾结构“实事”改成了形容词名词结构。这个语式既可以理解为要原察事实、研究规律,又可以理解为从存在的事物中研究规律。差别是后者带有注重研究规律,多少忽视原察事物本相的倾向。这或许是自20世纪50、60年代始没有坚持好实事求是的部分原因。

第二,关于作为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有学者从党的思想路线丰富发展的角度研究了“实事求是”所指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侧重点或具体形式。他们认为关于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观点同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实事求是”的两大理论支点、本质所在。但实事求是在时代毕竟只是被当作一种观点、原则、方法和学风,从未把它提到马克思主义精髓的高度,甚至也未达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邓小平才是把实事求是提升为马克思主义精髓的第一人。从总体上看,是把矛盾观点看作马克思主义灵魂的。“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经历了由、邓小平、所代表的三个阶段,首先明确地提出了这一路线,并使之转化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邓小平对于实事求是理念本身作出了重大的推进,如提出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突出了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立足于自身的特色;通过“三个代表”和“与时俱进”两大原则全面地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体化和现代化。还有学者认为探索实事求是观自身的发展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是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前提。

另一些学者则从党的思想路线丰富发展的死度研究了“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之间的“连续性”或一致性。他们认为实事求是原则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最重要的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是统一的,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都是“实事求是”,要旨都在创新即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中央几代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思想路线就是“实事求是”,只是他们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探索 各有侧重:主张“有的放矢”,邓小平强调“解放思想”,注重“与时俱进”,则突出“求真务实”,都体现着思想路线上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学者们一致肯定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辩证关系,认为中国党的领导人没有离开过实事求是语境来谈论解放思想,提出“求真务实”与“实事求是”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还有学者认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这些成果细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研究。

第三,关于“实事求是”实践“难”。

20世纪50年代末,就指出了“实事求是”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问题,并提出要造成“实事求是”的空气、环境。邓小平在20世纪70、80年代之际进一步破解了这个问题,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是要真正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学界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探索,一些学者提出要增强实事求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有组织路线的保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要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为实事求是或解放思想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造成一种鼓励说真话、说实活的环境和风气,要确立社会监控、评价和纠错机制以降低社会犯错成本。有的主张在我们制度、规则、体系、程序当中切实贯彻实践标准,注意形成系统的理论成果及其实践机制,要从内在机制上使经常性、普遍化、常规化和常态化的“解放思想”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不竭的动力源泉,其中要高度关注形成“解放思想”的文化创新机制。

第四,关于“实事求是”与西方哲学的比较。

关于实事求是与现象学。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贺麟先生就明确指出:现象学“用中国哲学的术语来说,这就是‘由用求体’的方法。‘用’指现象,‘体’指本质。中国哲学著作中有所谓‘格物穷理’,‘物’是现象,‘理’是本质,‘格物穷理’就有由现象穷究本质的现象学的素朴意义。同样,‘实事求是’也是这个道理,‘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即现象,‘是’就是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及规律性,即本质,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物的现象出发,进而达到事物的本质。”我国学者自新世纪来甚至明确提出“现象学方法就是实事求是”,认为“现象学还原”把一切具有预设前提或假定的论断还原为对事物本身的“描述”,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思想解放的方式,与“实事求是”的原则存在互补的可能性。但现象学的“朝向事物本身”与“实事求是”表面上相似而存在实质上的区别。以往对“实事求是”的解说仅仅限于认识论层面而缺乏存在论,“实事求是”作为对实践范畴的中国式表述也是人自身的存在论事实。

学者们对“实事求是”与实用主义之间的“瓜葛”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有的侧重于剖析实事求是与实用主义之间的本质区别,认为实用主义所说的经验、“实在”和马克思主义讲的“实事”、客观实际分属于意识和物质两个不同的领域,实用主义方法论的特点是折中、调和、不讲原则,没有严格的标准,这与“实事求是”态度无共同之处;有的侧重于分析了实事求是与实用主义之间的异中之“同”特别是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与实用主义的实用原则之“同”。

有的进而把实事求是与整个西方哲学传统相比较,认为实事求是里的“求是、求真”是西方哲学(形而上学)最核心的本质,“求是”二字最接近古希腊哲学家的“爱智”。但西方哲学有“为知识而知识”的重知传统,中国哲学则求那种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知识,具有重行的传统。中共领导人则把中国哲学中的“实事求是”提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提升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

二、展望

其一,在规整“实事求是”多重含义的基础上突出其当代涵义。

“实事求是”的当代含义是什么?这种当代含义与其现代含义、近代含义、原初含义之间的差异何在?现有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同时,由于“实事求是”在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里属于“党的思想路线”范畴或“党的思想路线”的“符号”,这方面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同样,现有的研究把实事求是的当代内涵归结为科学性与价值性\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求是与求善的统一,是深刻而系统的。只是这些结论驻足于一般的哲学理论推导或演绎,比如说,实事求是的“求是”之“形而上”境界、“求善”之价值境界究竟如何?由于没有结合党的思想路线的历史发展及其与其他方面之间的内在联系予以实证分析,显得过于“抽象”。同时,这些研究对实事求是中的“实践性”与“价值性”之间的界定还存在一定的模糊之处。其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的“实践性”本身就蕴含着“价值性”,“价值性”归根结底要通过“实践”得以“显现”,否则就落入“抽象”。因此,今后在“实事求是”研究方面不仅要继续其“科学性与价值性”或“求是与求善”的关系问题研究,而且要着力厘清“实事求是”中的“实践性”与“价值性”之间的关系。

其二,系统阐明“实事求是”所指之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

由于学界没有“自觉”将“实事求是”所指之阶段性(历史侧重点)与连续性(抽象形式)二者联系起来作出系统研究,并且仅限于“实事求是”的“科学性”方面或方法论侧面而未涉及其“价值性”方面,现有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丰富发展“思想路线”的独到贡献、对实事求是当代所指的把握还未真正入“味”,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究竟在哪些环节、哪些侧面凸现或深化了党的思想路线有点让人“眼花缭乱”,对于新世纪新阶段思想路线上的“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与党的建设侧重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对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先进性建设之间的关系甚至于显得“若明若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于解决了四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依托实事求是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加深研究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丰富发展作为党的思想路线范畴“实事求是”的独到贡献,对“实事求是”所指之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作出系统的阐明,将成为本论域的一大“亮点”。

其三,将“实事求是”实践“难”的问题转向哲学的“公共性”或标准化问题研究。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论文篇10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得到有效贯彻,造成国民经济比重严重失衡,犯了急躁冒进的“左”倾错误。1977年5月,邓小平否认“两个凡是”。他认为“两个凡是”与马克思主义不符。同年12月13日,邓小平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性,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随后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代表大会,充分实现了拨乱反正的思想路线,摆脱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桎梏,坚决否认“两个凡是”政策,重新确立了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为了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我们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胡锦涛还强调,求真务实要扎扎实实地研究和处理问题,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根据时展和国情,制定了符合现阶段发展的方针政策,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了促进物质不断丰富和人民全面发展的统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实现了伟大复兴。

。实事求是的发展路线,强调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革命时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运用了这一思想路线,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取得了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中国的具体实践,取得了恢复国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胜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仍将实事求是的理念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俱进,用实事求是的理念解决各种重大问题,推动中国不断进步和发展。第二,实事求是是正确制定和实施正确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在十年的探索中,我们忽视了当时社会发展的现实,没有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正确制定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遭受了许多挫折,延缓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意识到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中国的国情,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使中国社会能够不断发展进步。第三,实事求是是加强党的作风和领导的重要内容。提出,党员干部要勤勉敬业,求实务实,扎实工作,精益求精。他要求领导干部讲真话,办实事,办实事,求实效,真心实意为人民着想,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这说明在从严治党非常重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首先,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胜利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证明了这一点。邓小平根据中国国情,结合中国实际,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因为改革开放充分运用了实事求是的法宝,中国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经济水平不仅不断提高,而且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到温饱。这些都反映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给我们带来的实际利益。

第二,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武器。中共大学十八大分校提出,为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该国应该了解中国当前的发展状况,以务实的态度解决问题。国家要继续支持农村和西部地区,实施一些有利于农村和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重点扶持农村,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从《解决温饱》到《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最后一顿饭”,中国正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和社会的发展提出新的政策。第三,实事求是对个人发展的现实意义。在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取得了一定的优异成绩,但人民是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只有全社会的每个人都能真正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促进社会繁荣。实事求是是深入人心的善良和良知,体现在内心的思想与外在的行为是否一致。它强调个人修养和人文情怀。在实践活动中,每个人都要端正自己的态度,真正做到用心做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会感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才会感到幸福和自由。的《通论》曾提到“如果年轻人兴旺发达,国家就会兴旺发达;如果年轻人强大,国家强就会兴旺发达”。青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实事求是,知行合一。新青年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理性地分析问题,真正做到知行统一,在当今社会,党员干部也要努力实践实事求是的政治品质。党员干部在办事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实践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工作中认真落实计划,努力工作,努力学习,积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搞好监督检查,,及时检查和监督违反社会制度的行为,发挥社会示范作用。只有这样,社会上的每个人才能真正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与时俱进地分析问题,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初步确立,正式确立,然后重新确立和发展,,充分体现了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它不仅是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理论指导。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始终把握这条思想路线,根据国情和实际处理问题,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和发展。

参考

[1]毛泽东选集(第1-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

[2]邓小平作品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3]。《三严与三实》的风格建构:蒂芙尼早餐谈话。谈《三严》和《三实》的文体建设[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4年。

。中国共产党1997年的光辉历程一再证明,在每个历史阶段都必须结合科中两国的具体实际,即实事求是。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贡献,他回忆道:“我出来后,提出毛泽东思想的实质是实事求是。从那时起,我开始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两个凡是"的争论,清楚地解决了我们的思想路线问题,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经过近一年的讨论,,1978年底,我们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批判“两个凡是”,提出“解放思想、动脑”的口号,主张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确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思想路线”在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下,邓小平全面分析了中国的客观现实,即中国现在和将来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了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理论,如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任务,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造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思想,开辟了中国和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客观分析世界现实、国情和党情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实事求是思想的最新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总书记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论文篇11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呈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历程

1.1“思想路线”概念的提出: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趋于自觉

实事求是思想是同党内教条主义思想的斗争中形成的正确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但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中国革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思想倾向: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思想倾向,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思想倾向。教条主义思想倾向在党内曾一度占据统治地位,它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绝对化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给中国革命造成了的巨大损失。

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思想。在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中阐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思想路线”概念,论述了思想路线问题。这篇文章的发表,表明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中国革命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标志着我党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觉探索。

1.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走向成熟

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过程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使我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探索走向成熟。1937年7、8月间,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从世界观的高度批判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科学论述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奠定了党的正确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1941年5月,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含义作了唯物而辩证的阐释,实事求是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中国化表述。

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真正被确立起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问题。我党正是在实事求是正确思想方法引导下,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局面:创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内容的创新: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取得突破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恢复确立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根据新的实践要求,赋予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深刻内涵,由此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探索,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深度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坚持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一些新的理论成果。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丰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探索,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在探索中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历史飞跃及理论构建。可以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能够沿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不断深入、深化,都得益于实事求是正确思想路线的指引。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运用: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活力

2.1解放思想:破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认识障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包涵了“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等基本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解放思想,就是要扫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障碍,激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

的活力。解放思想遵循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统一的原则。邓小平说:“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反对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左”的错误思想、右的错误思想,排除各种习惯势力、主观偏见、思想僵化和盲目崇拜等的干扰,敢闯敢试,勇于突破。回顾党的奋斗历程,我们在实践上的第一个重大发展,在理论上的第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第一个重大进步,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

2.2从实际出发: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必须扎根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客观需要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核心的就是把握中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特色。因此,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求全面、准确、深刻把握中国国情,“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要从中国实际出发,确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事实上,从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平方式逐步过渡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到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以中国特殊国情作现实依据,以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作基础,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鲜明的实践特色。

2.3与时俱进:保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思想活力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最关键的就是坚持与时俱进、大力推进理论创新,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特色,保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旺盛的生命力。以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思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结语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取得的重大成果,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回顾历史,我们看到: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就沿着正确轨道前进,反之,就遭遇挫折甚至失败;理性审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正确导向和科学指导,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中必须不断提升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新境界,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基础上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

参考文献: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论文篇12

当前我们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进入新的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经济的发展日趋全球一体化,世界政治两极化和多极化变幻多端,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面对千变万化、瞬息转变的新时期和新形势,毫无疑问我们党必须首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但如何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坚持这条思想路线,或者说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对我们提出了哪些新的更高的时代要求,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就这一问题我有如下思考和体会:

第一,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事实,注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

事实范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在马克思看来,对事物、现实、感性,必须把它们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中,古为今用,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实事求是作了全新的解释。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这样写道: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以国内外、省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邓小平同志更明确地把实事求是中的实事即事实与实践联系起来。他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在这里,邓小平把实践与实事求是对应了起来,即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实事求是的过程,也就是在实践中通过实践求是的过程。同时小平同志还进一步把事实与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联系起来,用事实证明来说明实践检验,从而进一步突出了事实的实践特征。

认识以客观事物为对象,认识是为了正确地反映和把握客观事物。离开了事实和实践,认识就无从发生和发展。认识必须从事实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条基本原理。如果我们进一步将这一基本原理转化为方法论,我们自然就得到这样一个科学的结论:尊重事实,注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这是对事实的一个基本态度。

事实既然是客观存在,就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此必须如实承认,不能视而不见,轻易否定。尊重事实、注重实践,就能使我们在面对新形势、新环境、新问题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际就是实际情况的客观呈现和反映,也就是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求我们在我们的工作中根据事实来构造我们的理论,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面对错综复杂的变化局面,我们要从客观事实出发,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去发现我们前进道路中的问题,继而去分析它们,直至解决它们。

第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就要求我们发扬科学的继承和批判精神。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论文篇13

1、理论依据

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对无产阶级党建理论的一个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党的思想建设理论,对的党建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必须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同盟者的头脑,以确保他们不受非无产阶级阶级思想的侵蚀,朝着社会主义目标前进。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吸纳要求入党的非无产阶级分子时,必须使他们无条件的掌握o产阶级世界观。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过程中,进一步阐明了向无产阶级灌输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意义。他指出,革命的运动要以革命的理论为先导。同时他也强调,党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党内某种思想占统治地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理论,为党建学说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2、实践依据

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社会阶级成分主要由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构成,工人阶级占据少数。在此背景下,特别是在国内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变,中国共产党要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就必须从农民、小资产阶级中大量吸收先进分子入党,这样势必把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带到党内来,造成党内思想的不纯。为此,1929年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别强调了从思想上建党的重要性。1929年1月,、率红四军进军赣南、闽西地区,党的队伍迅速发展起来。红军队伍中增加了大量的农民和收编的起义军人,使得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在党内突出地表现出来。有鉴于此,特别突出强调“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的极端重要性。

二、“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思想的主要内容

1、从思想上入党

思想建党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思想上入党,思想上入了党,思想建党的工作才能顺理成章。思想上入党,最根本的就是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用共产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党。思想入党,就是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拥有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时刻秉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与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作斗争。如果让旧思想统治全党全军,就会使党的事业蒙受巨大损失。从思想上入党,就是要加强对全党进行马克思主义系统理论教育和党的路线、政策教育。用马克思主义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全党,不断提高党员抵御非无产阶级思想侵蚀的觉悟,将理论学习与革命斗争的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思想上入党不仅关系到党的革命事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党的纯洁性。

2、通过开展整风运动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整风,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1942年开展的全党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第一次用整风的形式对全党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教育运动。方法是在学习理论和中央文件的基础上,反省工作中的失误,总结经验。在运动中大力提倡将理论学习与中国实践相统一。使全党同志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去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从而得出理论性的结论。三大作风集中体现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从1942年到1945年三年多的时间里,在的领导下,整风运动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使全党的思想认识水平与理论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党的组织也有了团结统一的新面貌。

3、确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30年5月,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文中提到的反对教条主义,兴调查研究之风,使得党的思想路线有了基本雏形。1937年,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中更是从哲学角度总结中国革命经验,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础。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个概念。他指出,共产党员应该起实事求是的先锋模范作用,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够顺利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和维护人民的利益。对那种只会生搬硬套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积极倡导广大党员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

三、“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思想的时代价值

第一,继续坚持与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是党带领人民不断取得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的重要法宝。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这些都对我们在面对如此挑战之下,坚持和更好地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出了新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首先,就是要认清事物,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将在实践中掌握的规律得以升华,更好的指导实践。其次,必须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结合起来。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只有发展与人民密切相关的群众路线才能真正掌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只有坚定不移的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才会走的更扎实。

第二,坚持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相结合。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三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新时期,面对党的建设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我们要积极发挥思想建设的导向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动,为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奠定正确的思想导向基础;思想建设与作风建设各方面具体工作的顺利实施,都离不开组织建设强有力的保证。作风建设是党的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在作风方面的具体体现,作风建设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的成效。我们要保持与发扬优良的作风,使党的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第三,坚持不断创新党的思想建设理论。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上的创新是进步的阶梯。新时期,在的领导下,党的思想建设理论有了充足的发展。党的十以来,针对党的思想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他要求共产党员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共产党员要加强道德修养,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用道德力量赢得人心。

【参考文献】

[1] 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