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比工作措施实用13篇

评比工作措施
评比工作措施篇1

一、技术原理

增产措施是通过对老井实施井下作业改善产油效果,并利用油田原有资产和资源,以增量带动存量,以较小的新增投入取得较大的新增效益。因此,经济评价方法以增量分析为主,兼顾总量指标,原则上采用“改扩建”项目的“有无对比法”进行评价。正确区分和计算效益是增产措施评价的前提,在应用“有无对比法”进行增量分析时,尤其要认真核实哪些效益是措施项目真正带来的,确保费用与效益口径相一致。区块和油井的各种措施的效益是不一样的,应进行多方案比较,选出最优方案。

措施评价方法的研究包括单井方案评价和措施后评价两个方面:单井方案评价主要是根据措施实施的方案预测措施有效期内的增油量、增液量,再测算措施投入费用和增量操作成本,从而评价出措施方案的经济可行性。措施后评价主要针对特定评价目标(如油田、区块)的措施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二、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1.措施评价指标体系

油田开发措施效益评价不能等同于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一般是在项目前期对项目进行经济可行性研究,包括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而油田开发措施评价主要是对措施投入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判断措施实施后是否会带来经济效益,以便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措施效益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全面反映措施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应包括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两个方面。通过综合研究认为,措施效益指标体系主要应包括措施有效期、措施收益、措施增量投入产出比、措施投入回收期、最低(经济)增油量和措施有效率(分为措施有效率和措施经济有效率)6项[1]。

1.1措施有效期:是指措施实施后,油井产量降到措施前的日产水平所经历的时间。它是衡量措施效果的时间指标。

1.2措施收益:是指措施实施后,在有效期内,由措施增加的产量所带来的增量效益。它是考察措施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qt-单项措施有效期内第t月的增油量,万吨

p-原油价格(不含税),元/吨

Tax-吨油税费(教育附加、城建税、资源税、矿场资源补偿费),元/吨

Ct-单项措施有效期内第t月的增量成本,万元

I-单项措施投入,万元

n-措施有效期,月

1.3措施增量投入产出比:是指措施投入与措施增量的产出比值。其中措施投入包括措施投资和增量成本。它是衡量措施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1.4措施投入回收期:是指以措施的收益抵偿措施投入所需的时间。它是考察措施回收能力的主要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T-措施投入回收期,月。

1.5措施(经济)有效率:是指措施(经济)有效井次占措施总井次的比例。它是考察措施总体实施(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1.6措施最低(经济)增油量:是指抵偿措施投入的最低增油量。计算公式如下:

2.措施增产量预测方法

措施增油量和增液量是指在措施有效期内的累计增油量和累计增液量。措施有效期指措施后日产油降到措施前日产油水平时所经历的时间,并且措施前产量不考虑递减。措施增油增液计算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措施经济效益的评价程度。

按照不同的油藏类型、不同开发阶段及各类措施井生产的规律,确定递减曲线法进行增产量预测。递减曲线常见的有三种:指数递减、双曲递减、调和递减曲线。

2.1指数递减曲线

2.2双曲递减

2.3调和递减曲线

式中:qi-t=0时刻的产量,即产量开始递减时的产量

ai-产量为qi时的递减系数

n-递减指数,通常在0.1~1.0之间变化

t-预测措施有效天数,天

3.增量操作成本计算方法

根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成本核算及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油气田开采成本是指油气田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消耗,主要包括油气田开采操作成本、折旧与折耗。而油气操作成本是指对油水井进行作业、维护及相关设备设施生产运行而发生的成本,也称为作业成本,它包括材料费、燃料费、动力费、生产人员工资、驱油物注入费、井下作业费、测井试井费、维护及修理费、稠油热采费、轻烃回收费、天然气净化费、油气处理费、运输费、其他直接费、厂矿管理费十五项[2]。根据成本和开发变量的关系,可以将操作成本分成四类(表1)。

表 1 操作成本分类表

增量成本是指措施作业增加产量时所增加的操作成本。

根据操作成本的上述分类可见,由于措施作业并不引起采油井数的变化,因此,与井数有关的费用不计入增量成本。同时,措施作业一般也不会引起注入量的变化,因此,与注入量有关的费用也不计入增量成本。

增加的操作成本主要由液量、产量增加所增加的费用构成。措施增量成本的具体表达式为:

增量成本=增液量×(燃料费+动力费+油气处理费+运输费)+增油量×(轻烃回收费+天然气净化)

4.措施优化配置方法和影响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措施工作量的分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油价不变及增产油量固定不变的情况,销售收入也就确定了,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就等同于成本最小化[3]。因此,增产措施工作量的分配(即增产量的分配),应当遵循等边际成本原理:即各增产措施区块的边际成本相等时,总成本达到最小。

边际成本是指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量使总成本产生的变化量,不同区块措施的边际成本互不相等,在增油量固定的前提下,可通过减少边际成本高的区块的措施工作量,增加边际成本低的区块的措施工作量来实现降低总成本。因此,只有当各增产措施区块的边际成本相等时,才能合理的分配,即等边际成本原理。不同区块如何分配增产措施工作量,这主要受增产措施的效果、含水、措施投入及成本的影响。

4.1措施效果

不同区块的地质条件不同,井况不同,增产措施的类型不同,措施的开发效果也就不同。在措施上述影响因素固定的情况下,措施效果好的,其经济效益也就相对好。

4.2措施潜力

由于地质状况、油井状况及作业能力的影响,不同区块不同措施的工作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在措施分配中既要考虑措施资源状况,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又要考虑作业能力,保证工作量顺利完成。

4.3措施含水

措施的含水影响产液量和注水量,直接影响到电力及集输处理设备承受能力。过高的含水要求增加地面处理能力,导致投资的增长,最终影响措施的经济效益。

4.4措施投入

不同区块不同类挖潜措施的投入各不相同,收回投入的时间不相同,导致不同措施经济效益各不相同。相同增油量的条件下,措施投入少,措施经济效益相对较好。

4.5措施成本

不同区块的不同类措施存在差异,导致不同区块的同一措施的成本不同,经济效益也各不相同,同等投入、效果及含水相同时,措施成本低,则经济效益相对较好。

三、实例应用及效果分析

2000年以来,在某采油厂实施的侧钻、大修、压裂、调补层和堵水5项措施共836井次,其中侧钻40井次、大修32井次、压裂46井次、调补层479井次和堵水239井次。从当年收益上看,调补层措施单井次收益最高,平均为44.32万元,其次为压裂措施38.00万元,大修措施为34.78万元,堵水措施为31.5万元,侧钻措施由于单井投资大,一般当年很难收回投资。

1.不同增产措施投资与最低经济增油量的关系

根据目前油厂各项增产措施的投资,按照现行的内部原油销售价格、生产成本、税金、期间费用,测算出了各项增产措施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收回投资的最低经济增油量。其中侧钻的最低经济增油量为881吨,压裂措施的最低经济增油量为339吨,大修措施的最低经济增油量为237吨,调补层的最低经济增油量为41吨,堵水的最低经济增油量为27吨。

2.措施投资敏感性分析

由于当前原油价格波动较大,必然会对措施效益指标产生较大影响,为了考察评价结果对油价变化的适应性,对不同油价下的各类措施最低经济增油量进行了敏感性分析。通过分析认为,当油价升高时,各项措施的最低经济增油量将迅速下降,从而将有一部分无效措施转化成有效措施,其中以投资较大的侧钻、压裂、大修措施反应明显。

3.不同油田相同措施的效果对比

随着老油田开发的逐渐深入,油水井井况逐年变差,需要侧钻和大修的井数逐年增多,但侧钻和大修均属高投入措施,所以难以规模性的开展。通过统计分析认为,2010年以来侧钻措施在Q油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建议逐步加大在该油田的实施力度;而N油田和C油田实施井次应减少并慎重实施;大修措施在N油田和K油田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建议在该油田加强地质研究,加大此项措施的力度;压裂措施在K油田和N油田的措施经济有效率达到82.6%,因此在当前有利油价条件下,可以增加实施井次。调补层和堵水措施属于常规措施,投资相对较低,历年实施的井次所占比重大,经济有效率达到86.3%,在各个油田都可以推广实施。

4.应用效果分析

在确定油井增产措施的投资和产量指标的前提下,对某油田2012年的各类增产措施进行了单井方案评价,对措施进行了优化配置,建议实施各类增产措施195井次,预计年增油5万吨,当年增创效益4105万元。其中侧钻15井次,补层55井次,堵水60井次,压裂40井次,大修25井次,侧钻措施主要在Q油田实施,压裂和大修措施主要在N、K油田实施,调补层和堵水在各个油田均实施。全年实际实施各类增产措施210井次,增油5.8万吨,创效5822.2万元。平均单井增油276吨,平均单井创效27.7万元。实施侧钻15井次,调补层55井次,堵水62井次,压裂29井次,大修25井次。

四、结论

1.通过在油田配产配注方案中的实际应用,本文提出的油井增产措施经济评价方法,符合实际,计算结果准确性高。

2.加强油井增产措施的经济评价工作,可以提高经济有效率,确保资金的有效投入。

3.在加强地质研究和资料录取的基础上,优化措施方案设计,严格按方案实施,努力提高措施经济有效率。

参考文献

评比工作措施篇2

随着采出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内油田部分主力开发单元进入二次采油中后期或三次采油阶段,为进一步夯实稳产基础,加大综合治理力度,油井措施工作量逐年增加,油井措施作业成本已成为各油田付现成本中比重较高的成本项目之一,是影响油田经济效益和现金流量的重要因素。在一些油田,油井措施成本甚至已经成为付现成本中比重最高的成本项目,成为成本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进一步推进开发生产与成本效益的有机结合,客观地评价油井措施效益情况,有效地引导油井措施成本投向,进而实现油田的经济开发,理论界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着手这方面的研究。近几年,一些油田也结合自身开发生产实际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措施效益评价模型。

这些评价模型及其使用的方法和指标,既有针对单一油田(区块、油井)的模型、方法和指标,也有针对油井措施作业的通用性模型、方法和指标。但是,在中后期开发油田的措施效果的综合评价中,针对同一措施,运用不同的方法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哪种评价方法更适合解决该问题,哪些指标或哪些评价结果更能客观地反映一个油田的措施效益情况。因此,各油田油井措施经济效益评价,必须排除一些不可比因素,设计符合油田实际的专用模型,并根据开发生产实际进行推广应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二、油井措施经济效益评价模型

(一)油井措施经济效益概念

1.完全成本模式下的措施经济效益

在传统会计理念下,油井措施经济效益是通过实施油井措施后,增加的产量――措施增油量所创造的收入,扣除相应的付现成本、折旧、应分摊的相关费用后,所创造的税后净利润。这种经济效益评价方法是采用完全成本的模式,站在会计利润的角度去看待油井措施的增量效益。它的缺点是忽视了增量收入扣除增量成本后的边际效益对消化固定成本的贡献,不利于短期生产经营的正确决策。

2.油井措施边际贡献

油井措施效益评价主要目的是为公司内部管理服务,引导公司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能带来更大边际贡献的项目上。

边际贡献的计算公式为: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它是管理会计中一个经常使用的概念,又称为“边际利润”或“贡献毛益”,是运用盈亏分析原理,进行产品生产决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

对于油井措施效益评价来说,其变动成本应该只包括该措施的技术性变动成本(如果不实施该措施就不会发生的成本,其本身与措施增油量无关,而只与是否实施有关)和其他相关增量成本两个部分。对于受薪酬体制影响的人工成本、历史决策影响的折旧折耗(因措施后PD储量增加引起的折耗率变化对折耗费用的影响不作考虑)、其他与措施无关的付现成本、机关管理费以及某些税费,其发生与否、金额大小与油井措施的实施与否并无直接联系。因此,在计算油井措施效益时,不应将上述成本计入增量变动成本之内,如无特别说明,本文所指油井措施经济效益特指油井措施边际贡献。

(二)油井措施经济效益模型

根据前述的理论,单井措施经济效益即为单井措施增油创造的收入减去直接措施费用及相关增量成本后的余额,亦即单井措施边际贡献。为评价油井措施的经济效益,考虑措施实施后与实施前的增量边际贡献,可用下式表示:

(三)油井措施经济效益判别

从增量边际贡献的角度,在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前提下,当增量收入大于增量投入时,可判定投入有效;当增量投入小于或等于增量投入时,应判定投入无效。

在油井措施经济效益评价模型中,即当增量边际贡献M>0时,可判定该油井措施经济有效;而当增量边际贡献M≤0时,应判定该油井措施无效。

三、油井措施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众所周知,为评价油井措施效果,有一个通用的指标――措施有效率,这个指标是从技术层面上衡量油井措施达到预期效果的指标,是以实物工作量为起点计算的成功井次占全部实施措施的比重。可用下式计算确定:

措施有效率=有效井次÷措施井次

这个指标只注重地质、工艺等开发结果,而忽略了对措施后增量效益的评价。在措施有效率评价过程中,使用成功与失败两个属性指标对油井措施进行了定性的评价。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从技术层面评价有效,从效益层面评价,其产出并未收回直接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油井措施的真实成效。为客观地评价油井措施的投入情况,有必要引入一些经济效益指标,本文将主要从措施经济有效率和模拟成本利润率两个指标进行探讨。

(一)措施经济有效率

措施经济有效率,主要是引入经济有效的概念,打破以往措施有效率评价指标中只注重地质、工艺等开发结果,而忽略了对措施后增量效益的评价传统。

1.措施经济有效率的基本模型

措施经济有效率的基本模型(以下简称基本模型),就是计算当期经济有效井占全部油井措施井次的比重,来整体衡量油井措施经济效益情况,理论上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在这个模型下,由于成本支出是时点性指标(一次性投入),而收入或增油量是期间性指标(经过一段时间积累)。在实际评价过程中,由于存在滞后性的客观因素,某一时点的评价结果其实很难代表总体措施效益的真实情况。比如一些油井措施可能因暂时的增油量未能完全弥补增量成本但仍处于增油状态、存在措施恢复期或措施目的本身并非直接增油等不可比因素,出现误评的情况。这种情况放大了可评价井的基数,拉低了整体的措施经济有效率,进而误导了评价结果的使用者。

2.措施经济有效率的修正模型

针对基本模型存在的弊端,需要对评价模型的分母进行修正,可以考虑使用溯及既往井次方案、增油量预测方案和不可评价井剔除方案等三个方案。

方案一:溯及既往井次方案

溯及既往井次是指运用油井措施经济效益模型,在某一评价日,针对在评价日当年年初至评价日期间内失效的油井措施进行评价,无论其措施后开井是当年、上年亦或是前年。其算式如下:

在这个方案下,油井措施以失效与否作为是否纳入评价范围的识别标识,它能有效确保措施增油量的准确性。但由于总失效井次可能溯及以前一个或多个年度,存在三个突出的缺点。

一是被评价井的总成本和总增油量与当期的措施成本支出和增油量难以实现有效配比,不便于评价当期的措施成本支出效能。

二是被评价井的井数、增油量、成本可能是一个连续甚至永续的统计数据,将会大大增加评价人员的工作量,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三是被评价井因为溯及了既往井次,各年可能因开发部署对油井措施的整体结构进行了调整,其评价结果因时间跨度较大,可能已经完全没有参考价值。

方案二:增油量预测方案

增油量预测是指在评价日,对一些可能因暂时的增油量未能完全弥补增量成本但仍处于增油状态、存在措施恢复期的油井按照一定的数理方法或拟合曲线,估算一个措施有效期内的增油量(具体估算方式后文将详细阐述),并运用这个增油量代入油井措施经济效益模型,计算经济有效井次。

在这个方案下,措施经济有效率实现了与基本模型的统一。但是,经过对以前年度措施井的实际增油量和按拟合曲线计算出的增油量的对比,发现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有时甚至很大),由于增油量对措施效益的敏感性较强,这就大大降低了有效井次的准确性和经济有效率的可信度。

方案三:不可评价井剔除方案

不可评价井剔除是指在某一评价日,计算可评价井总数时,对可能因暂时增油量未能完全弥补增量成本但仍处于增油状态、存在措施恢复期或措施目的本身并非直接增油的措施进行剔除,只对当期已确定失效的以增油为目的油井措施进行统计计算。措施经济有效率计算模型如下:

在此评价方案下,先将每个措施井的阶段性增量收入和增量成本代入评价模型,计算出该井在不考虑任何因素下的边际贡献。对已确定经济有效的井次计入有效井次,作为计算经济有效率的除数。

对运用评价模型计算结果评价为经济无效的井次,不列入当期评价经济有效率基数的情况有:

①目前仍处于增油状态的油井措施;

②在措施前就已明确其主要目的并非直接增油的油井措施;

③当期只发生部分费用,下期还将继续发生费用的油井措施。

对评价为经济无效,但已经失效的措施井次,列入评价经济有效率的基数,连同通过模型计算已确定为经济有效的井次一起作为计算措施经济有效率的分母。

在这个模型下,是对已经确定有效或无效的直接增油目的油井措施进行评价,相当于是对全部油井措施的一个抽样,而且是一个样本量足够大的抽样,从统计学的角度分析,这个经济有效率能够代表总体,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指标。因此,方案三可以作为经济有效率计算的实际应用模型。

(二)模拟成本利润率

从前述的内容可以清楚地看到,油井措施效益评价结果的核心指标是边际贡献,单一指标有时可能不能完全反映出相关的信息。譬如,如果措施经济有效率达到100%,但平均单井边际贡献趋近于0,那么措施净增量效益也趋近于0;而如果措施经济有效率为10%,但平均单井边际贡献远高于为0,那么措施净增量效益也会大幅度提高。为此,可以考虑再引入模拟成本利润率指标。

模拟成本利润率是指油井措施后创造的增量边际贡献与实际投入增量成本的比值,可用下面的方程式表示:

模拟利润率表示1元增量成本创造的增量边际贡献。

如前所述,单井措施边际贡献额是一个绝对数指标,不能反映单位投入所创造的价值。对于公司当前的油井措施工作量来说,运用成本利润率指标可以在不同层级上进行价值创造能力的横向比较。

对于油田整体的油井措施经济效益来说,通过使用这个指标,可以从作业区、油藏、开发单元、断块以及单井多个层级上对油井措施进行横向比较,量化措施成本投入的不同风险程度和潜在盈利能力,能有效地引导措施成本的投放。

(三)其他经济评价指标

前文已有述及,为客观地评价当期油井措施的效益情况,对一些当期不具备评价条件的油井措施进行了剔除。

其中,对于当期无效但仍在增油和当期只发生部分费用(未整体完工)的油井措施,可以在次年运用前述的评价模型进行的跟进评价;对于主要目的并非直接增油的油井措施,由于会提高油田整体采收率,在以后一段时间增加差额自然产量,需要合理引入现金流量和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运用长期评价指标进行整体打包评价。

根据财务管理净增效益原则,只要增量效益大于0,项目经济有效。由于目前很难合理地获取折现率指标,项目净现值难以合理确定,因此难以对这些项目做出经济效益的绝对额评价结果。评价过程使用内含报酬率作为主体评价指标,即当项目实施后的内含报酬率大于不实施项目的内含报酬率时,项目经济有效。项目评价模型可定义为:

需要说明的是,在比较内含报酬率的过程中,需要地质部门提供某一区块或断块不实施措施情况下的产油量和实施措施后产油量,以及以后年度尚需在这些区块增加的其他增量成本,这些参数的估计可能会出现不可避免的误差。

四、模型参数选择及计算取值

直观上看,油井措施效益评价模型就是一个简单的管理会计“本量利”模型,但对于措施效益评价这项工作来说,各种参数的选择及计算取值才是决定措施经济效益评价结果可靠性的主要因素。整个模型可用图1表示。

(一)属性参数

属性参数主要是为了对措施井进行分类,作为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时的筛选条件。主要包括开发单元、能量方式、措施目的、措施内容、开工日期、开井日期、是否失效、失效日期等属性参数。

(二)数量参数

从前述的树形结构可以知道,要准确地确定一口油井措施的边际贡献,必须要确定其增量模拟收入和增量成本。

1.增量模拟收入

增量模拟收入是确定油井措施产出的核心参数之一,其他主要驱动因素是措施增油(气)量和油(气)价。增量收入等于增油收入与增气收入之和。

a.增油(气)量确定

一般来说,每个油田都有统一的标准计算单井的措施增油(气)量,相关数据可以从开发生产系统(如中国石油的A2系统)直接提取。但这个增油(气)量客观上也存在两个缺点:一是这个增油(气)量是以当年末作为统计时点,某一油井措施增油(气)量在次年计入了自然产量中,也会导致油井措施的统计增油量小于实际的增油量;二是这个增油(气)量没有考虑油井自然递减因素,其计算出的措施增油量可能小于措施的实际增油(气)量,缩小了油井措施的增量效益。为满足不同信息需求者的要求,需要对这个增油量进行还原。

对于跨年增油(气)量,可以运用次年的实际生产数据曲线与措施前选值曲线计算还原。对于递减因素的影响,可以按油井的生产历史,模拟出一条在无措施情况下,考虑递减因素的产量曲线,然后运用实际产量曲线与模拟曲线间的面积差,计算还原考虑递减因素的实际增油(气)量。

理论上说,措施增液量可以确定为有效期内总产液量与自然总产液量之差,可按下式计算:

b.油(气)价确定

为进一步客观真实地反映措施经济效益情况,应该从预算油价和市场油价两个方面计算增量收入。

(1)预算油(气)价法。预算油(气)价法是指在措施经济效益评价时,采用预算指标时核定的原油内供价格和天然气销售价格,扣除石油特别收益金、资源税等与油气产销量直接相关的税金后,计算确定单井措施增量收入。这种油价模式下,措施经济效益不与市场价格挂钩,反映的是在预算油价下的措施经济效益情况。

(2)市场油(气)法。预算油(气)价是从业绩评价的角度考虑的经济效益,它不能反映真实的措施经济效益情况。运用市场油(气)价法,把油价与市场价格挂钩,能更加公允地反映油井措施创造的真实的增量经济效益。在操作过程中,可以运用截止评价日的实际油气价的加权平均价格计算增量收入。

2.增(减)量成本

增(减)量成本包括直接措施成本、措施后增(减)液量导致的增(减)量成本以及为保证措施有序实施而发生的其他辅助成本支出。

(1)直接措施成本。直接措施成本指为完成油井措施而发生的工序费、摊销费、材料费、化学药品费、技术服务费以及留井工具费用等。一般在油井措施完工后,根据所实施的工序、用料等实际情况计算确定。

(2)液量相关增(减)量成本。液量相关增(减)量成本主要包括增(减)量动力成本、增(减)量集输相关成本。在不考虑单一油井的个体差异的情况下,可以选取本油田或区块的历史单位成本进行计算。由于液量相关的增(减)成本在整个模型中的敏感系数较小,在合理确定增(减)量的情况下,这个近似的增(减)量成本应该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数据。

(3)措施其他辅助成本。主要为零星或无法准确确定的增量成本支出,如增量拉油运费、改流程、作业清障、改变举升方式等发生的修理费,因不具普遍性,需进行单独确定。

评比工作措施篇3

投入产出比=(措施投入+直接采油成本)÷增油销售收入

式中直接采油成本指采油成本中扣除储量有偿使用费、折旧费、油田维护费、大修理基金后的成本。

增油销售收入=增油量×原油价格

二、参数取值

1.原油价格:原油价格取当年的原油平均价格计算。

2.增油量:参照各单位上报增油量的统计情况,按当年增油量进行计算。

3.采油成本:采油成本项目应包括以下内容:

3.1材料费:指采油及采气过程中油气井、计量站、集输管线以及其它生产措施直接消耗的各种材料,如各种油管、破乳剂、录井钢丝、高压阀门等;

3.2燃料费:指指采油及采气过程中直接消耗的各种固体、液体、气体燃料。如原油、燃料油及天然气等;

3.3动力费:指采油及采气过程中直接消耗的电力、蒸汽等;

3.4生产工人工资及工资附加费:指矿场所属直接从事采油、试井、维修等生产的工人工资及辅助工资(不包括副食补贴和各种奖金)和按规定比例提取的职工福利基金;

3.5折旧费:指矿场范围内生产用固定资产的基本折旧和大修理折旧;

3.6注水注气费:指为保持油层一定压力,提高采收率,对地层进行注水注气所支出的一切费用;

3.7井下作业费:指为维护油气井正常生产,采取各种井下作业措施,如酸化、压裂、射孔、试油、修井等发生的一切支出;

3.8原油三脱费:指为降低原油耗损,提高原油质量,对油气脱水,脱轻质油,含油污水的脱油,回收污油、轻质油等进行相应的处理,以及天然气脱硫而发生的指出;

3.9科学实验费:指为油田合理开采进行科学实验所发生的一切支出。包括进行油气开采研究以及地质研究对、攻关队所发生的各项支出;

3.10油田维护费:指为合理开发利用天然气资源,减缓油气递减速度,维持油气田生产而支出的各项油田维护费用;

3.11矿场经费:指矿场(大队)一级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消耗材料、工资、差旅费、折旧、以及修理费等;

3.12企业管理费:指石油管理局(油田一级)管理部门发生的各项管理费用;

3.13轻烃回收费:指从原油或天然气中回收轻烃所发生的一切费用;

3.14天然气净化费:指为净化天然气所发生的一切费用。

4.油井措施单井次成本

油井措施单井次成本主要包括材料费和施工劳务费。

三、工艺增油措施投入产出比计算及经济效益分析

1.投入产出比计算

用上述公式和参数取值,计算投入产出比。

2.经济效益分析

主要增油措施包括:压裂、酸化、补孔改层、转抽、大泵、电泵、卡堵调、防砂、热采等。计算投入产出比时,措施增油量为当年增油量,必将对计算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即实际的投入产出比要比计算值小一些。如果计算出的措施投入产出比值小于1,则该措施的实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如果计算出的措施投入产出比值大于1,则该措施的实施无效益,下一个五年规划时需要调整措施结构。

上表为某油田“十一五”期间针对不同类型油藏的地质特点所采取的工艺增油措施投入产出比计算结果。由此看出,大部分措施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增油效果,为提高油田的整体开发效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中酸化、大泵、电泵措施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象补孔改层措施,尽管随着各类油藏的开发,可供更改的油层越来越少,但该措施以其较低的成本、较高的增油量还将在油田开发中发挥巨大作用。大修作业的投入产出比不理想,这是由于大修作业成本高、而统计增油效果时可能统计偏低所致(大修作业增油被作业后的其它增产措施分解去一部分),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推移,需要大修的井将会越来越多,因此,大修作业仍是今后油田增产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

四、结论

评比工作措施篇4

雷击风险评估工作不仅是雷电业务轨道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科学防雷、全面防雷的重要工作。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实践性很强,与实际状况的结合也很紧密,需要在详细调查与了解评估对象所处的地理、地质、气象、环境、区域雷电活动规律以及评估对象特性、发生雷电灾害后果的基础上,通过全面、综合分析、精确赋值、科学计算,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技术评价,提出科学、全面的防雷措施。雷击风险评估是一项极其精细与复杂的工作,工作量非常大,需要考虑、整合的因素特别多,也需要评估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水平,由于技术力量欠缺,或者认识不到位,或者地方法律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这一工作在许多地方还处于摸索阶段,极不利于该工作全面展开和健康发展。本文就雷击风险评估工作在防雷工作体系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推进该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1 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必要性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科技的应用,雷电灾害从直接雷击损害扩展到直接雷击损害、雷电波侵入损害和电磁脉冲侵入损害,受灾对象也从单一的个体延展到一片,一个区,甚至整个相互关联的网络,雷击造成的损害越来越严重,影响面也越来越广。与建筑物相连的各种金属管道和线路,都可能成为雷击灾害的引入途径,而一个全面、综合的防护体系,却不可能面面俱到,达到完全拦截、消除雷电的效果,这就需要对雷击侵害途径的风险及防雷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从这个角度来讲,雷击风险评估也正是适应现代防雷工程广泛和深入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雷击风险评估体系对雷击概率,风险成因,雷击源和雷电防护措施效果均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科学直观地分析了雷灾风险的组成,各种致灾因素在风险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已采取的防雷措施所能抑制的灾害侵入途径和到达的防护效果,有利于找出雷灾风险的主导因素,薄弱的雷电防护环节,也有利于评价改进了的防护措施的技术效果和经济效益,是控制总体风险所采取的最有效的防雷措施组合,使得防雷方案设计更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防雷工程更能发挥出最佳性能。

2 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作用

雷击风险评估是一项系统工程,但在防雷工程设计、审核、监督、验收不同的环节切入,其所发挥的作用还是有所区别的,指导功能也是不一样的。

2.1 设计评估

雷击损害设计评估,就是对一个完露的防护对象进行考查与评价,找出主导风险因素,查找缺陷,然后依托评估结论提出经济、科学、实用的防雷方案设计要点,作为防雷方案设计的指导和依据,其切入点是在防雷工程方案和图纸设计以前。在该评估体系中,直接雷击防护的评价效果不是很理想,但对于雷电感应和雷电波侵入的损害评估,是能做到科学、细致、精确、全面,并能给出科学而完善的防护措施。例如,对致灾原因主要由感应雷击引起的,线路采用屏蔽的效果比线路上加装SPD的效果要好得多,线路埋地引入比线路架空引入所带来的间接雷击危害也要小得多。尤其是针对极易受雷电脉冲、雷击浪涌干扰和影响的信息系统,通过评估,能完全确定与之相适应的防护等级,达到预定的可承受损失限度。设计评估的另一大作用是对防雷工程中的隐蔽工程,楼宇综合布线,电气、电子服务设施的设置,都能发现其缺陷与不足,可以在设计阶段进行改进和完善,达到发挥整个防雷体系的最佳性能。

2.2 审核评估

审核评估,就是对已设计的防雷工程方案进行雷击风险评估。这一评估是在防雷工程方案和设计图纸都已经存在的情况下,在施工前对该雷电防护体系进行评估。在这一环节进行雷击风险评估,一旦方案和设计图纸不符合要求,小的缺陷只要稍作改进就可以了,大的缺陷却会导致对整个方案的否定,重新进行设计。这一精细的雷击风险评估体系,将防护对象与防护措施紧密地结合起来,既有特定性,又有关联性,并从人员生命损失、经济损失、公众服务损失、文化遗产损失四个角度,评价一个防雷设计方案的防护效能,如该防雷设计方案能否达到预定的防护效果和目的,是否存在设计缺陷,是否能采取更经济实用的防护措施,能否加强某些措施使被保护对象的主要致灾因子降到更低的风险值,进一步控制总体风险。与设计评估相比,审核评估就不是起到规划与指导的作用,而是检验与修进的作用。

2.3 验收评估

验收评估就是对一个已经存在的防雷工程体系进行评估,评价它的运行效果及被防护对象是否已达到风险控制的要求。由于验收评估是在防雷工程竣工或验收以后,评价的是已经存在的实际工程,有利于实地堪察和测量,能提供客观而准确的数据,使评价结论更好地符合实际状况,但这个环节的评估,所能发挥的作用最小。一是工程质量无法控制,隐蔽性防护措施无法考查;二是一旦防护对象不能满足风险控制的要求,需要改进的防雷措施不可改动,或者防护措施与防护对象紧密关联,就无法消除已经存在的缺陷和漏洞,此时,验收评估只能作出客观评价,提出改进措施,却无法达到改进的目的,从而使得雷电防护体系无法满足标准要求,永远成为不合格的防雷工程,造成资源浪费和损失。对于防雷工程的验收评估,可以查漏补缺,进行事后补救,而实际状况决定补救措施的能否实施。

小结与讨论

雷击风险评估和防雷措施效果的影响因素很多而且错综复杂,雷击风险评估要求越准确,模型建立就越精细,评估方法就越复杂。通过雷击风险评估,在防雷工程的不同阶段,虽然评估工作所发挥的作用不同,但对整个防雷工程确实有促进作用,使一个整体的防雷工程尽可能发挥综合治理、全面防护的功能。从实际工作出发,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工作是必要的,也是科学实用的。

参考文献

评比工作措施篇5

Key Words: injection well ; grade weighing; fuzzy judgment; gray relationship;

0 引言

近几年全国油田年平均注水6.8亿吨,平均每吨石油注水量接近5立方米。然而,由于外来液体与储层岩石矿物、储层流体等不配伍,水中悬浮物、浮油、微生物及代谢产物的存在,以及注水地层的敏感性等,常常引起地层伤害,造成部分注水井注水地层吸水能力下降,影响了油田注水开发效果。[1]

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常常采用各种各样的处理措施清除或降低注水井近井地带的地层伤害,以恢复或提高注水地层的吸水能力。然而在这些解堵措施的应用中,将涉及到不同层次定量和非定量多因素复杂系统的决策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评价预测模型和方法,将各类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决策注水井地层解堵措施应用的可行性,提高措施的有效性和油田开发效益。

在油田实际工作中,经常根据生产资料的统计分析,结合理论研究,得出本油田实用的分析评价方法。如何晓东等立足于多年来轮南油田注入水质的实验研究数据,对轮南油田注入水现状进行了分析讨论,对化学指标(铁含量、溶解氧、硫化物含量、二氧化碳含量、含油量、腐蚀率) 、细菌指标、物理指标(悬浮物含量、悬浮物粒径) 和注入水与地层水配伍性等进行逐一评定,用来指导现场注水实践[2]。东辛油田针对注水井地层伤害的特点,采用了一系列处理措施,总体上效果不错,但是还有许多注水井效果并不明显[3][4]。因此东辛油田很有必要在采取措施前进行合理地决策,也就是建立一套评价预测模型进行辅助决策。目前,对于这种影响因素较多的评价预测方法有灰色聚类分析法、等级权衡法等。本文根据东辛油田现场资料的情况和理论研究,建立了等级权衡和灰色模糊综合评判两种模型,用以决策注水井地层处理措施应用的可行性。

1 等级权衡法

1.1 基本原理

注水井处理措施效果是所有影响因素的综合反映,具体到某一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程度就很难确定。但是如果大量的注水井数据综合起来,就可以建立一个初步的认识,例如注水井都有某个因素影响时处理措施效果好,那么就认为有这个影响因素时注水井处理措施效果好的可能性大,反之亦然。概率论是研究某一事件可能性大小的数学工具,可以通过某一事件出现的频率分析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概率论认为,事件出现的频率是事件本身固有的一种客观属性,在基本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试验次数足够多时,事件出现的频率接近一个常数,这个值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在井次足够多的情况下,同一个因素对处理措施效果影响程度,必然在大量数据资料中反映出来,并且相对稳定。然后对每一因素影响程度合理赋值,可以定性的计算出所有因素对处理措施效果综合影响程度,从而对注水井处理措施决策起到辅助作用。[5][6]

1.2 注水井处理效果等级的确定

注水井地层处理效果是一个非定量的概念,所以在评价之前要先筛选出能反映注水井地层处理效果的评价指标,然后合理的确定出效果等级。根据理论研究和现场经验,认为措施前后注水量之比、措施前后注入压力之比及有效期可以较好的评价注水井地层处理技术的效果。

2 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法

2.1 基本原理及其方法

综合评判是指综合考虑影响事物的多种因素并对其进行总的评判,当评判因素具有模糊性时,这样的评判被称为模糊综合评判。灰色关联分析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在实际生产中,解堵效果与解堵技术有关,也与注水地层地质情况、堵塞成因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是一种比较适合实际情况的方法。如李燕杰在大庆油田采油二厂南四—八区为主的25口油水井上,分别采用热化学解堵技术、低伤害缓蚀酸解堵技术、复合解堵技术、高频水力振荡解堵技术、超声波解堵技术、高能气体压裂解堵技术进行了解堵试验,并建立了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综合分析得出了这几种解堵技术的相对优劣及其稳定性。

3 评价模型应用分析及建议

从东辛油田2002年~2005年注水井206井次的解堵措施中选取最常用措施类型(FB-40酸化)的67组数据,运用上述等级权衡法和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法分别建立模型。对这67次处理措施效果进行评价,并与实际处理效果进行对比:等级权衡法评价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同的有51井次,符合率为76.12%,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同的有52井次,符合率为77.61%,并且等级权衡法评价结果与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结果相同的有64井次,相同率为95.52%。另外,在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求解权数集的过程中,利用灰色关联分析还可以得出处理措施效果影响因素的主次,主要因素为浮油含量和悬浮物含量,其次是泥质含量和孔隙度,然后依次为渗透率和有效厚度。

由于所选择的分析数据过少,同一个因素对处理措施效果影响程度不够明显,故造成上述评价结果不是非常理想。若将措施类型也作为分析因素,利用206井次处理措施的全部数据建立上述两种模型,则等级权衡法评价结果与实际结果的符合率为87.86%,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结果与实际结果的符合率为91.26%,这说明在实验数据足够多地情况下,评价模型的结果将非常接近实际情况,且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法要优于等级权衡法。为了能更好的优化油田注水井处理措施效果,进行科学的决策,今后仍要继续加强油田基础实验数据的采集和整理。

参考文献

[1] Pautz J F, Crocker M E, Walton C G. Relating water quality and formation permeability to loss of injectivity[Z] SPE 18 888,1989.

[2] 何晓东,熊燕莉. 轮南油田注水水质指标现状分析与评价[J]. 天然气工业, 2000,20(4):72-76.

[3] 覃忠校,黎石松,张兴建等. 二氧化氯复合解堵工艺研究及应用[J].石油钻探技术,2002,30(3):63-65.

[4] 覃忠校,张兴建,彭绪勇等. 高压水射流与化学复合解堵工艺应用研究[J].河南石油,2003,17(2):39-43.

[5] Barkman J H, Davidson D H. Measuring water quality and predicting well impairment [J]. J Petrol Technol, 1972, 24(6):865-873

[6] Todd, Adrian C., The Application of Depth of Formation Damage Measurements in Predicting Water Injectivity Decline [Z]. SPE 12498-MS, 1984, 13-14.

评比工作措施篇6

key words: injection well ; grade weighing; fuzzy judgment; gray relationship;

0  引言

近几年全国油田年平均注水6.8亿吨,平均每吨石油注水量接近5立方米。然而,由于外来液体与储层岩石矿物、储层流体等不配伍,水中悬浮物、浮油、微生物及代谢产物的存在,以及注水地层的敏感性等,常常引起地层伤害,造成部分注水井注水地层吸水能力下降,影响了油田注水开发效果。[1]

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常常采用各种各样的处理措施清除或降低注水井近井地带的地层伤害,以恢复或提高注水地层的吸水能力。然而在这些解堵措施的应用中,将涉及到不同层次定量和非定量多因素复杂系统的决策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评价预测模型和方法,将各类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决策注水井地层解堵措施应用的可行性,提高措施的有效性和油田开发效益。

在油田实际工作中,经常根据生产资料的统计分析,结合理论研究,得出本油田实用的分析评价方法。如何晓东等立足于多年来轮南油田注入水质的实验研究数据,对轮南油田注入水现状进行了分析讨论,对化学指标(铁含量、溶解氧、硫化物含量、二氧化碳含量、含油量、腐蚀率) 、细菌指标、物理指标(悬浮物含量、悬浮物粒径) 和注入水与地层水配伍性等进行逐一评定,用来指导现场注水实践[2]。东辛油田针对注水井地层伤害的特点,采用了一系列处理措施,总体上效果不错,但是还有许多注水井效果并不明显[3][4]。因此东辛油田很有必要在采取措施前进行合理地决策,也就是建立一套评价预测模型进行辅助决策。目前,对于这种影响因素较多的评价预测方法有灰色聚类分析法、等级权衡法等。本文根据东辛油田现场资料的情况和理论研究,建立了等级权衡和灰色模糊综合评判两种模型,用以决策注水井地层处理措施应用的可行性。

1 等级权衡法

1.1  基本原理

注水井处理措施效果是所有影响因素的综合反映,具体到某一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程度就很难确定。但是如果大量的注水井数据综合起来,就可以建立一个初步的认识,例如注水井都有某个因素影响时处理措施效果好,那么就认为有这个影响因素时注水井处理措施效果好的可能性大,反之亦然。概率论是研究某一事件可能性大小的数学工具,可以通过某一事件出现的频率分析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概率论认为,事件出现的频率是事件本身固有的一种客观属性,在基本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试验次数足够多时,事件出现的频率接近一个常数,这个值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在井次足够多的情况下,同一个因素对处理措施效果影响程度,必然在大量数据资料中反映出来,并且相对稳定。然后对每一因素影响程度合理赋值,可以定性的计算出所有因素对处理措施效果综合影响程度,从而对注水井处理措施决策起到辅助作用。[5][6]

1.2  注水井处理效果等级的确定

注水井地层处理效果是一个非定量的概念,所以在评价之前要先筛选出能反映注水井地层处理效果的评价指标,然后合理的确定出效果等级。根据理论研究和现场经验,认为措施前后注水量之比、措施前后注入压力之比及有效期可以较好的评价注水井地层处理技术的效果。

 

2  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法

2.1  基本原理及其方法

综合评判是指综合考虑影响事物的多种因素并对其进行总的评判,当评判因素具有模糊性时,这样的评判被称为模糊综合评判。灰色关联分析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在实际生产中,解堵效果与解堵技术有关,也与注水地层地质情况、堵塞成因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是一种比较适合实际情况的方法。如李燕杰在大庆油田采油二厂南四—八区为主的25口油水井上,分别采用热化学解堵技术、低伤害缓蚀酸解堵技术、复合解堵技术、高频水力振荡解堵技术、超声波解堵技术、高能气体压裂解堵技术进行了解堵试验,并建立了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综合分析得出了这几种解堵技术的相对优劣及其稳定性。

3  评价模型应用分析及建议

从东辛油田2002年~2005年注水井206井次的解堵措施中选取最常用措施类型(fb-40酸化)的67组数据,运用上述等级权衡法和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法分别建立模型。对这67次处理措施效果进行评价,并与实际处理效果进行对比:等级权衡法评价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同的有51井次,符合率为76.12%,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同的有52井次,符合率为77.61%,并且等级权衡法评价结果与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结果相同的有64井次,相同率为95.52%。另外,在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求解权数集的过程中,利用灰色关联分析还可以得出处理措施效果影响因素的主次,主要因素为浮油含量和悬浮物含量,其次是泥质含量和孔隙度,然后依次为渗透率和有效厚度。

由于所选择的分析数据过少,同一个因素对处理措施效果影响程度不够明显,故造成上述评价结果不是非常理想。若将措施类型也作为分析因素,利用206井次处理措施的全部数据建立上述两种模型,则等级权衡法评价结果与实际结果的符合率为87.86%,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结果与实际结果的符合率为91.26%,这说明在实验数据足够多地情况下,评价模型的结果将非常接近实际情况,且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法要优于等级权衡法。为了能更好的优化油田注水井处理措施效果,进行科学的决策,今后仍要继续加强油田基础实验数据的采集和

参考文献

[1] pautz j f, crocker m e, walton c g. relating water quality and formation permeability to loss of injectivity[z] spe 18 888,1989.

[2] 何晓东,熊燕莉. 轮南油田注水水质指标现状分析与评价[j]. 天然气工业, 2000,20(4):72-76.

[3] 覃忠校,黎石松,张兴建等. 二氧化氯复合解堵工艺研究及应用[j].石油钻探技术,2002,30(3):63-65.

[4] 覃忠校,张兴建,彭绪勇等. 高压水射流与化学复合解堵工艺应用研究[j].河南石油,2003,17(2):39-43.

[5] barkman j h, davidson d h. measuring water quality and predicting well impairment [j]. j petrol technol, 1972, 24(6):865-873

[6] todd, adrian c., the application of depth of formation damage measurements in predicting water injectivity decline [z]. spe 12498-ms, 1984, 13-14.

评比工作措施篇7

要实现产量、成本的宏观目标,必须针对增产、稳产、增储、降本、基础工作、保障制度等目标层层细化,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和个人,让每一个岗位和个人都有与自己责任和能力相适应的目标,同时这个目标可以作为量化评价单位和个人管理绩效的依据,与责任人利益挂钩形成机制,才能做到整体管理到位。所以,现在是在坚持过去产量宏观目标的基础上,以“小河没水大河干”的观点强化单项工作、单项措施、目标、责任的落实到位,并以单项工作绩效的汇总评价效果作为个人、岗位、单位绩效评价的依据,评价排名与利益挂钩。对单位和个人的绩效评价方法由单纯以上级测算的宏观目标为依据改变为以既考虑宏观目标,又考虑单项工作绩效,并加大主观努力效果的应用力度,彻底消除了单一的产量和吨油成本目标测算误差对采油单位建立目标管理体系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严重影响。使采油管理的各项工作全部实现目标管理,企业的各个员工、技术人员、管理者都能象干自己的活一样做好各项工作,象花自己的钱一样控制成本,做到科学管理、精细管理,确保宏观目标、整体效益的实现。

在创建目标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我厂重点解决了以下四个问题:即目标的准确性问题。目标测算要依据充分,而不是简单凭预测核定指标;责任和能力相统一的问题。责任挂钩要科学,必须是与有能力的单位、个人挂钩;目标落实到岗位和个人的问题。所有的目标以及目标的所有控制措施及责任必须层层落实到岗位和个人;反映主观努力效果的问题。评价办法必须能够反映主观努力效果、奖罚科学。奖罚适度至关重要,要依据可控程度、指标准确程度分别制定奖扣比例。通过解决以上四个问题,做到目标层层细化,与岗位和个人挂钩。该管理模式对传统的宏观管理进行了科学的细化,在目标设置方面,由单一的、笼统的宏观目标,转变为宏观目标与具体控制措施的单项目标相结合的复合型目标;目标测算更加准确,由传统的凭经验和历史数据推算年度目标转变为既以单耗、实耗先进水平和生产规模测算年度目标,又有更加准确的月度目标,并制定了与生产规模变化相配套的指标动态调整办法;目标评价结果的实用性更强,应用更广泛,过去仅仅作为单位奖金兑现的依据尚且无法规范运作,现在已成为单位、岗位、个人效益分配和界定管理水平高低、绩效优劣的依据,并能规范运作。

二、经营管理的具体做法

以有效控制直接操作成本为目的,我厂对降低操作成本的四个分目标所涉及到的各个环节,分别制定更为具体的单项目标,逐级细化,直至将责任落实到岗位和个人,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层层展开、自下而上层层保证”的目标管理体系和跟踪评价、量化考核、连续稳定的经营考核体系,建立了企业内部优胜劣汰、争优创效的竞争机制。

㈠坚持和完善网络化目标成本管理模式,最大限度降低维持生产规模的操作成本

维持生产规模的操作成本占采油现金操作成本的50%左右,涉及采油管理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为最大限度降低维持生产规模的操作成本,我们通过科学的分解、测算要素目标,做到了层层实现目标管理。

1、对维持生产规模的要素成本科学设置单项目标

科学地设置目标是目标准确测算的前提。我厂依据责任与能力相匹配的原则,将全厂成本总目标分解为36项要素成本,对维持生产规模的电费、青赔费、材料费、燃料费、维护作业费、运费、整改机费等16项成本要素,厂、矿、队进一步层层细分为若干项单项目标,分别与各级职能机关和基层单位挂钩,直至将目标落实到单井和个人。例如,电费其控制环节复杂、构成因素较多、职责相互交叉、控制难度大、单一部门难以控制到位,需要按照责任与能力相匹配的原则建立全天候的监控、核查、治理体系。因此,我厂依据电费控制的三项重要措施,线路流失控制、转供电流失控制以及内部科技节电、制度节电控制分别创建了目标管理体系,并与电讯、采油矿、治安大队挂钩,在加大考核力度的同时降低总电费的考核力度。电讯总站、治安大队和采油矿均将转供电流失、线路流失(待查和查清)、监控、核查、治理以及自用电控制细化落实到每个基层队、每条线路、每个转供点,每个责任人。由于指标设置的创新,指标能够反映主观努力效果,评价结果使做出贡献的得到肯定或奖励,薄弱环节及时得到暴露,因而促进了矿、大队、岗位对各项目标的控制、落实,做到了持之以恒、长抓不懈。不仅使流失电量、科技节电、制度节电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也有利的促进了外部环境的改善,大大降低了电力故障对油井生产的影响,其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是巨大的。电讯总站和治安大队在机构设置不变、人员不增、生产区域不变的情况下,目前日流失电控制在2000度之内,与99年初日流失高达6万度电量相比,年减少流失电量达2200万度,2001年开井数增加58口、全厂电费总量较2000年下降了431.61万元。材料费从厂级就开始细分为6项指标,其中,一般材料费与采油矿挂钩后,又进一步细分为单项指标分解至矿属各责任单位,分解至采油队后,采油队又将单项指标分解为具体的材料指标,将材料分项指标最终分解到计量站、单井,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青赔费从厂级开始分解为老污染、管线穿孔污染、井站污染、矿建施工、零星工程、临时占地、内部原因非正常发生、外部原因非正常发生、侧钻井发生等目标,分别落实到相关的机关职能部门或基层单位,成本的控制责任更加明确。

2、科学地测算目标成本

目标的准确测算是目标管理规范运作的基础。根据成本单项费用要素的特点,对不同的费用要素制定了不同的测算办法,体现了指标的先进性,确保了考核兑现的公平性与合理性。测算成本的方法主要有统计分析法、标准定额法、先进指标法、区块指标法和技术测定法。①根据设备单耗和实际生产规模确定定额成本,如电费。②依据上年度实际发生和单井消耗先进水平确定标准成本,如一般材料费。③依据区块单井消耗的不同特点、区块检泵周期的实际水平测算单耗系数,如单井维护作业费。④对随开井数变化的成本制定了指标动态调整办法,提高了指标测算的准确性。

3、有效控制人工成本。对采油一线人工费用控制建立了定员和薪点工资制度。将单位定员列入厂承包总体方案内,按定员确定单位效益工资基数。坚持“严格控制入口,放开出口”的原则,严格控制用工总量,2000年减少用工80人,2001年减少用工230人。开展了薪点工资制度改革试点,按“劳动强度差异、责任大小、绩效优劣”决定个人收入,促进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控制了人工成本。采油十一队卫星计量站在薪点工资制度实施前,由于井数少,是一个都争着去的计量站,改革后主动减员,从工资分配制度方面实现了工作量、劳动强度的自动调整。采油三队试点前油水井81口、职工总数88人,试点后油水井89口,职工总数76人,减员11人,年节约人工成本近40万元。

4、推行了科学的目标成本控制运作方法

实施了目标成本的项目控制。在成本控制目标的执行过程中,需纵向和横向共同控制的指标实行多级控制,全部是以项目组形式进行运作。项目组内部针对生产实际制定控制措施,从上至下按照统一目标、统一措施实施。

实施了“预算、措施、目标”一体化成本控制。层层建立成本分析制度,由笼统地强调钢性控制成本,逐渐过渡到分析现状,制定目标,提出具体措施,进行成本的全过程控制。

层层建立了规范的成本控制制度,对不利于成本控制的人和事进行约束。从厂级招投标、物资采购、质量索赔到成本分析、签字结算程序等制定详细的标准和程序,努力做到控制维护性成本从一人一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坚决杜绝影响成本控制的人和事的存在。

建立了小改小革、五个一工程、修旧利废等成本挖潜管理制度,对潜在的增效措施给予奖励,鼓励员工开展科技创新、挖潜增效,最大限度地挖掘成本控制潜力。

通过推行目标管理,维持生产规模的操作成本投入大幅度下降。2001年维护作业费与98年相比下降了701万元,下降了62.5%;电费自99年开始逐年下降,剔除涨价因素,2001在用电设备上升的情况下较97年下降了1142.3万元,下降幅度20%;采油系统在新井增加的情况下,成本较去年下降306万元。其中单井材料费下降1564元,单井维护作业费下降7177元,单井运费同比下降1056元,单井流失电费同比下降3425.8元,单井整改机费同比下降1102.3元。

㈡细化、量化作业及后勤辅助单位经营管理,降低采油辅助生产成本

控制辅助生产单位成本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控制人工费用,二是控制成本消耗。由于辅助生产工作量很难确定,劳务价格的工时利润含量不统一,造成后勤辅助生产单位成本控制效果和用工效率很难评价,为准确反应后勤辅助生产单位的成本控制效果和用工效率,在对后勤辅助单位原先利润目标的价格依据重新核定的基础上,增加了基础能力工时目标、定额能力工时目标、成本目标、基础工作目标、保障制度责任目标,有效控制了采油辅助成本。

1、厂对后勤辅助单位的承包指标更加科学

⑴以能力工时和定额工时测算工作量。根据单位定员和设备能力确定内部应完成工作量,测算其能力工时,不仅提高了资产的使用效率,发挥了人员正常工作能力,同时确保了考核指标的准确,考核结果更加合理,解决了后勤单位工作量测算不准确、考核难以兑现的问题。

⑵以同一工时利润含量相同原则确定劳务价格。按局核定的内部劳务价格,不同工时利润含量不同,而实际单项劳务工作量又难以准确测算,致使利润指标不能真实反映被考核单位的努力效果和管理水平,统一的内部劳务价格结算和能力工时的配套考核,真实反映了后勤辅助单位的实际经营水平。解决了因内部工作量构成变化,严重影响被考核单位利润指标的问题。

2、优化队伍结构,提高队伍素质。为提高作业队伍的施工效率,实施了作业队合并,竞争上岗,成立了作业联队,实现了队伍组织结构形式的创新,不但节约用工15人,而且强化了干部岗位到操作岗位的人员配置,增加地质技术员,井口操作人员,由4人增加到了5人,队伍施工效率明显提高,同时提高了队伍对外创收的能力,与年初相比作业大队减少用工124人,不但保证了内部施工,而且对外创收1426万元,为消化年初预计1000万的缺口奠定了基础。

㈢细化增产、稳产措施效益目标,努力提高措施效益,降低措施成本

控制措施费用的目标是减少无效措施、提高措施效益。其唯一的途径就是搞好三个优化,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各级领导重视地质工作固然重要,但是,对技术人员的工作绩效进行量化评价,并与每个人的利益挂钩,营造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将三个优化落实到每项工作、每项措施,成为每个技术人员的具体行动。针对措施构成复杂,涉及基础资料面广,不确定因素多,我厂在保留原先与地质、工程两个单位挂钩考核措施效益总目标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措施项目组为主要形式的措施运行机制,坚持和完善了个人绩效累计排名的竞争性动态目标,营造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使默默无闻长期置身于资料数据中的技术人员的努力效果都得到肯定,有力的促进了提高措施效益各项工作的落实。

①推行措施项目组管理,创新措施运行机制。为了落实目标管理,针对措施科技含量高、投入成本高、投入风险大,决策控制要求集中的的特点,根据措施内容,将措施成本从矿队成本中分离出来,成立了新井侧钻、调堵解驱、大修四寸套、监测、滚动增储、注采六个项目组,将措施预算和措施目标落实到具体的环节和责任人,实施措施全过程控制,制定了“四定一挂钩”承包考核政策,强化了措施的前期论证和决策,提高了措施运行效率。

②制定了新井长期跟踪评价制度,为准确评价新井效益,对新井评价连续跟踪直至所有目的层全部补完;规范了油水井措施评价方法,以措施投入产出比为主要评价指标,措施评价到单井和提出人,每月量化排名,使地质技术人员不仅为提高企业效益落实三个优化,而且为实现自身价值落实到具体的资料分析、措施论证等工作上来;开展措施增产预测符合率评比,提高了地质技术人员对地下的认识程度;同时,完善了计量制度、基础资料录取制度,每月检查评比,量化排名,奖罚兑现,措施决策依据的各项基础工作逐步到位,促进了油藏开发水平与措施目标的统一。

③制定了措施决策登记制度。每月对措施运行会上技术人员的意见分为“同意、不同意、弃权”三类,每季度根据措施实施效果与决策意见相比较,对措施决策准确率进行排名。使措施决策层的每个地质技术人员对每项措施的优化,论证过程中的认识、观点的正确性,能够做到跟踪评价,并与其个人利益挂钩。

㈣细化油水井管理水平的评价指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自然产量,降低老区吨油成本

为了强化油水井管理、提高自然产量、降低吨油成本,在保留原有的年度计划总产量的基础上,针对传统的年度总产量目标不能准确反映单位主观努力效果,不能将控制自然产量的具体措施落实到岗位和个人的问题,建立了经营地质概念,创建了更加准确的月度能力和水平差值目标、月度基础产量目标、自然产量目标,同时将原有的管理水平目标、油水井分析目标和制度保障责任目标一并纳入了油水井管理水平评价范畴,确保了提高自然产量的各项具体措施实现目标化管理。

①创建了与采油矿挂钩的月度能力与水平差值目标,(以当月正常产状时日应产油量与实际日产水平差值的平均值为指标)和月度基础产量目标(核实当月下旬实有油井应产能力值做为下月评价指标),科学量化了采油矿队因管理不善对自然产量的影响程度,准确反映了地面、井筒及地下动态对产量的影响,直观反映了全厂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不仅对影响产量升降因素做到归类分析,而且对每一因素的影响程度做到了分析定量化,提高了产量计划指标的准确性,确保了产量指标考核的真实到位,填补了产量指标量化分析考核的一项空白。创建了经营地质概念的自然产量目标,将传统的自然产量构成中与水井措施相关的增产、稳产的油量予以提出,更加真实地反应了不增加投入情况下的老井产量。

②创建了低效、无效油水井管理办法。在准确的单井核算基础上,每季度对单井、层系、开发单元、区块、小队、矿分别进行效益评价。成立了低效井治理项目组,项目组每季度对低效、无效井全部制定具体的改善措施,并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杜绝了因不能及时发现低效、无效井而造成潜在的效益流失。

③建立了油水井管理工作的目标评价方法。为准确评价地质技术人员对注采井组的分析水平,对油藏的认识程度及控制效果创建了单井产量预测评比办法,将单井产量预测准确程度作为量化评价地质技术人员的重要依据,将评价结果也列入了采油队月度量化评价,促进了将油藏开发管理目标落实到了具体的责任人和日常地下分析工作中,实现了注采分析工作的全员参与。开展了地面管理指标量化评比,推行计划停井管理、“躺井预警”等制度,将地面管理指标列入厂量化评价体系,每月量化排名,促进了基层矿队以提高时率和减少躺井为重点,全面落实六小措施及其他先进管理办法,油水井地面管理工作全部实现了目标管理。

④开展了油藏目标管理。以有效注水为核心,将地质方案、工艺技术、地面管理等目标以及涉及到的分目标分别落实到地质、工艺、基层单位的各项具体工作、措施以及相关责任人,每月进行量化排名,考核兑现,促进了工程、地质、注水、地面管理等方面科技人员从地面、井筒、地下“三维一体”开展分析,及时提出针对性建议,最大限度地提高油藏管理水平。

㈤实施全方位的量化评价,建立以绩效评价结果为依据的收入分配机制

竞争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量化评价为竞争提供了赛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在单位内部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催人奋进的动力机制,而竞争机制和动力机制形成的前提是准确区分出“优与劣”、“先进与落后”。竞争是无情的,量化排名使许多人面临危机,甚至被淘汰,但也使更多的人产生动力,发奋努力,不断进步。因此,在各单位内部必须层层建立科学的量化评价考核体系。几年来,采油五厂以建立完善量化评价体系为切入口,以准确反映主观努力效果和管理水平为目的,细化考核指标,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充分发挥了每一个责任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各单位内部层层建立了科学的量化评价考核体系,使量化排名落后者能够面对现实,找准差距,发奋努力,形成优胜劣态,争优创先的竞争机制。

1、围绕着客观准确评价被考核单位和个人的管理绩效,采取了以下做法:

①建立了全厂基层采油单位量化评价办法,将产量、成本和管理指标以不同的形式每月量化排名。

②对作业及后勤辅助单位进行产值、成本、利润和管理指标的量化评价,突出成本,引入百元产值成本指标。

③对科研部门实施以措施总效益目标和油田开发为主要评价指标的量化评价。

④对员工个人量化评价主要包括对管理者、技术人员和岗位操作工人3个方面。一是规范了基层矿(大队)长的量化评价,以基层矿(大队)产量(产值)、成本、管理工作的量化评价为依据,对矿(大队)长每月量化排名;二是规范了技术人员的量化评价,将单井产量预测结果排名作为量化评价基层小队地质技术员的依据,以单井措施效益值为依据对措施提出人进行量化评价排名。同时,在全厂干部中开展技术带头人、技术骨干评比活动,每年一评比,并给予相应的工作待遇和工资待遇,大大激发了技术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规范了岗位员工个人的量化评价,制定了一系列量化考核到岗位的评价办法,依据岗位绩效评比结果对个人量化排名。通过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量化排名,在厂内部营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有力促进了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版权所有

评比工作措施篇8

2、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改进提高,充实完善长效机制。

3、继续提炼总结先进性教育活动经验,提升至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形成有一定价值的总结性经验材料。

二、时间安排

根据县委统一安排,巩固和扩大教育活动成果活动共分三个阶段,即对照检查阶段、整改落实阶段、充实完善阶段,时间为两个半月,从2005年6月20日开始至2005年8月31日结束。

第一阶段:对照检查阶段(6月20日至30日)

主要任务:

1、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下发的各项文件;

2、对照总书记讲话精神和县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各项要求,结合具体工作实际,查找学习教育活动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列出问题清单;

3、进一步充实完善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

第二阶段:整改落实阶段(7月1日到7月31日)

主要任务:

1、根据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逐项进行排查,看看哪些措施没有得到落实;

2、根据查找的情况,一条一条抓好整改落实,一时解决不了的,列出时间表;

3、公布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接受干部群众监督。

第三阶段:充实完善阶段(8月1日至8月31日)

主要任务:

1、对已建立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进行调查研究,充分征求党员干部群众的意见;

2、充实完善长效机制,使长效机制符合时展要求,符合单位和党员群众的实际情况;

3、把长效机制向党员群众公布,并编发至每个党员手中;

4、继续提炼总结先进性教育活动经验,形成有一定价值的总结性经验材料。

三、保障措施

(一)继续搞好学习。积极组织引导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克服松劲情绪,继续深入学习、全面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用讲话精神统领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各项工作。使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进一步增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落实整改责任。根据整改措施责任分工情况,来一次回头看,认真查一查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哪些已经解决了?哪些正在解决?哪些还没有着手解决?列出单子,定出计划,明确责任和完成时限。对整改措施半途而废的、突出问题解决得不好的、群众不满意的,采取措施重新解决落实,直到干部群众满意为止。

(三)建立“三评两票制”。根据县委要求,对巩固和扩大教育活动成果情况采取“三评两票制”进行评议。即:党员自评、党员互评、群众参评;党员互评票和群众满意度测评票。由党员进行自我评价,形成书面材料,交党支部审查。党员互评以科室为单位,采取党员自我述职的方式,进行“面对面”相互评议,并组织党员进行投票,实行互评“票决制”。党员互评主要是党员相互评议综合表现。群众参评由党支部组织群众代表测评会,听取群众对支部和党员的评价。根据党员互评和群众满意度测评综合情况,结合党员一贯表现,提出评议意见,向党员本人反馈。

(四)继续深化主题活动。一是结对帮扶活动。党员领导干部每人要结对帮扶一户困难户和一名困难党员;一般党员干部每人结对帮扶一户困难户。每名党员每月要到联系点或结对户至少走访慰问一次。二是“为民服务周”活动。组织以“一次座谈、一次走访、一次帮困、一次义务劳动、一件好事实事”为主题的“为民服务周”活动,帮助群众解决现实难题,体现先进性。三是“六看六比”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对照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要求,“看思想、比觉悟”、“看学习、比素质”、“看工作、比成绩”、“看风格、比原则”、“看形象、比服务”、“看认识、比境界”,转变作风,完善服务承诺,争做服务群众的表率、务实高效的表率、干净干事的表率。

(五)建立“满意问群众”考核制。设立群众满意度反馈栏和意见箱,将各项工作和决策,定期公布,接受监督;积极开展“群众满意工程”创评活动,坚持把群众满意当作第一尺度,采取问卷测评、基层走访、组织座谈等多种途径,将人事各项工作和党员领导干部的现实表现,交由群众评价,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构筑“工作看实效、满意问群众”考核制度。

四、组织领导

评比工作措施篇9

1水利水电工程对于环境的影响

1.1正面影响

众所周知,水利水电工程的兴盛也会大大推动社会环境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整合和利用水资源,能够大大改善不同地区之间水力资源的调度情况,降低水电工程中存在的能源消耗,在降低国内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水利水电工程还可以在自然环境保护当中进行应用,采取转变方式的方法来进行供给发电[3]。除此之外,其还可以应用至周边气候环境调节之中,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

1.2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过程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土地资源作为建设基础,因此使得工程进行建设时给周边的环境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导致土地资源降低,严重影响了周边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4]。一般来说,水库周边的土质环境大多比较疏松,极其容易导致周围出现大规模的山体滑坡,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长期进行水库工作还会增加河道内部的淤泥,影响后续的交通运输,对居民居住地迁移造成一定的影响。

2环境影响评价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当中使用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在于依据不同的工程建设技术、环境指标和经济情况,在具体的管理、规划、施工和设计之中进行方案的优化,提出发挥其正面影响和降低其负面影响的具体措施,进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升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维护国内生态平衡[5]。

2.1步骤及方法

在环境影响评价当中,方法和步骤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依据环境影响评价程度发现其可以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两类,第一类为评价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影响,第二类为对每一个单因子的环境改变和影响进行评价。具体来说,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步骤有:影响识别、影响预测、影响评价、减免影响和改进措施的研究以及监测管理方案和保护措施的制定[6]。具体内容如下。

2.1.1影响识别影响识别的目的在于对可能产生影响的主要环境因子进行提出,具体步骤可以分为六步。第一步为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特征和状况进行了解,第二步为回顾评价和类比参考已经建设的类似工程,第三步为调查和描述环境现状,第四步为根据工程的具体性质和概况进行分析,第五步为采取影响矩阵法和清单法对其进行识别。最后一步为对其可能存在比较大影响或者是情况不明的环境因素进行提出,并且预测其可能会造成的一些影响。

2.1.2影响预测影响预测主要是为了检测环境变化并且对影响发生概率进行评估。在进行影响预测时首先需要进行定性分析,使用简单的手段定量,之后再使用多参数模型对其进行一定的定量计算,主要有以下五种方法:(1)数学模型计算,比如局部地区气候或者的水质预测等等。(2)特征指标或者是经验公式,例如采取αβ值值对水库水温结构进行预测等等。(3)调查和度量,例如,对水库当中存在的陆生植物分布进行调查,进而预测对其的具体影响。(4)对水力形势等等变化影响进行分析。(5)类比其他的现有工程。

2.1.3影响评价影响评价的目的在于对每一个单因子的影响进行评价,因此,必须对环境指标的改变进行研究,提出针对其负面影响的措施和对策,并且计算出投资和收益之间的关系,进而研究环境改变情况及能否接受情况[7]。主要的方法有:(1)水利水电在进行建设或不建设情况下所采取的环境指标对比法。(2)创建各类环境因子的环境变化情况和环境质量函数图,进而对环境质量是否提高进行研究。(3)对其存在的负面影响提出一定的对策和措施,对投资进行计算。(4)在实施了措施之后,再次评价环境质量是否得到提升。(5)计算无措施和有措施两种情况之中存在的负面影响差值。(6)对措施效益进行计算。(7)对投资和效益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分析,进而得出该因子的影响是否可以被接受,采取的相关措施是否有效等等。

2.1.4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目的是提出档案对环境影响的总指标,采取方案的比较选择方式,对方案优劣情况进行评价,同时在环境的角度上为后续的水利水电工程可行度进行提出[8]。综合评价可以采取环境评价系统、效益分析和多目标分析等等方式。

2.2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评比工作措施篇10

1养护规范与预养护

我国公路养护规范不论是1985年版,1996年版还是现行2009年版,一直都把“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作为指导养护作业的工作方针;应该说,预防这一理念一起根植于我国的公路养护实践中。在小修保养中许多作业项目,比如处理沥青路面的裂缝、松散,坑塘等路面病害都是体现了预防的理念;灌、封缝作业一般一年两次,在雨季前和入冬前实施。沥青路面松散、坑塘类病害要及时修复,“小塘维修不过夜”,要“圆洞方补”。在现行2009年版规范[8]中首次提出了预养护的说法,“对沥青路面应进行预防性、经常性和周期性养护”,“根据路面实际情况制定小修保养和经常性、预防性、周期性养护工程计划”。然而在养护分类中却未有更大的突破,没有提出包含预养护在内的新分类方法;在针对不同评价的单项路况指标应采取相应的养护对策中,也没有提及预养护的具体措施。《“十二五”公路养护管理与应急保障发展规划》中提出“力争到“十二五”末高速公路预防性养护比例达8%,普遍国省干线预防性养护比例达到5%,着力建立一个技术先进、节能环保、绿色高效的预防性养护技术体系”,可见预养护在实践层面已经超前于现行规范,预养护已从一个观念、一种措施上升到了一种技术体系。徐剑[9]提出了路面养护工程分类新方法,即分为日常保养、病害矫正、预防性养护、路面翻修和路面重建五类,给出相关定义,并论述了新分类方法与现行规范分类之间并不冲突的关系。

2预养护路面判别标准

2.1各省市文件标准

各省市关于预养护的定义都有各自表述,归纳起来都有4个共同点:(1)实施预养护主要针对非结构性的功能性病害;(2)以改善路面功能状况为目的;(3)需突出成本效益;(4)具有计划性、周期性和长期性。因此,各省市在确定预养护路面判别标准时,都以结构强度PSSI状况尚好为基本前提,辅以其他路况指标进行综合地或分步骤地判断,达到确定适合预养护的路段以及初步选择相应的预养护措施的目的。在选用具体路况指标项和相应的指标值以及判评方法上,各省市实践着不同的标准;总体上说,为确定适合预养的路段和初选预养护措施而设定了相关指标项及其阀值或触发指标。本文选择了上海、安徽、广东、浙江湖州、北京、江苏六省市的文件进行介绍预养护在各地的实践情况。2.1.1上海、安徽、浙江湖州、北京、江苏标准上海、北京等设置了宏观路况标准和微观路况标准,宏观路况标准用于筛选预养护路段,微观路况标准用于初步选择预养护措施,表1以一级公路沥青路面为例进行介绍:(1)宏观路况标准和具体指标值选用。(2)微观路况标准选用。路面病害以《公路沥青路面损坏程度分级标准》为依据进行分类和统计,筛选出主导型的路面损坏类型,并以此作为微观路况标准来筛选预养护的措施。上海、北京等地都列出了主导型路面损坏类型相对应的推荐预养护措施,各地微观路况标准选用和对应的措施也不完全相同,此处从略介绍。2.1.2广东标准广东[4]采用6个指标限定不适用预养护的路况,它们是PSSI<80,PCI<80,SFC<40,IRI>3.5m/km,RD>25,CR>50m/1000m2。PSSI、PCI两个指标值皆优于上述控制值的路段方可实施预养护。广东对预养护适用路段按照路面相应病害发展程度提出轻、中、重三种标准的预养护措施,并依据不同病害类型组合推荐了31种预养措施,建立了预养护措施决策树,决策树中以SFC为第一级指标,IRI和CD分别为第二、三级指标,RC为第四级指标;依据SFC、IRI、RD、CD四个指标值在决策树中选择预养护措施。2.1.3关于“一票否决”条件的提法由于沥青路面预养护对路况要求高,考虑到路面病害产生原因的多样性以及路面病害反映形式的复杂性,为确保实施预养护措施的使用效果,从预养护定义出发,上海、安徽、广州、北京在宏观和微观路况指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票否决”条件,进一步强调了不适合预养护的情况,上海[1]、北京[6]“一票否决”条件由定量和定性的标准组成,如“路面有超过10%的中等程度或2%严重程度的病害”,“具有因沥青混凝土不稳定引起的车辙”;广东[4]“一票否决”条件都为定量的标准,如“路面出现大面积严重坑槽”,安徽[3]采用路面非主导类型损坏类型的限值来定性地实现“一票否决”。2.1.4关于预处理的要求预处理(预修补)是指在预养护措施实施前,对原路面的一些其他病害进行处理,以保证预养护措施的可靠性。除浙江湖州外,各省市文件都提到了预处理(预修补)的要求,上海[1]、广东[4]、江苏[7]在预养护措施的章节中有预处理的要求,北京[6]在附录中列出“原路面病害处理”章节,安徽[3]则设定了非主导类型损坏类型和以此类病害的破损率限值,比如坑槽轻微的破损率≤0.15%,重度的≤0.05%等,对符合限值的此类病害入按养护规范要求处理完成后方可实施预养护。

2.2其他研究成果

全国科研院所(校)在预养护评判标准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成果丰富的结论,下面介绍一些典型的宏观指标研究成果。王玉顺[10]采用路面沥青老化(15℃延度8~10cm[11]),渗水(<10ml/min),PCI指标为优、良、中,IRI≥3m/km,SFC>40的路面状况评判标准。徐剑[8]提出宏观PSSI、PCI、IRI指标和微观指标的评判标准,给出了按交通量、养护目的、宏观和微观4个层面的预养护措施决策矩阵。王松根[12]提出达到路面设计年限30%~40%,通过累计当量轴载交通量达40%~50%,以及PSSI[85,90],PCI[85,90]、RQI[85,90]、RDI、SRI按养护技术规范相应要求的评判方法。王志超[13]提出路况指标曲线衰减临界点的概念,临界点前指标下降缓慢,临界点后下降加快,以此临界点作为预养护判断标准;提出PSSI≥90,RQI>90,PCI>80以及车辙为稳定阶段的标准。王朝辉[14]提出强度SSI为[0.83,1.5),裂缝度CR为(1%,5%),车辙RD为(10,25),除裂缝和车辙外的PCI为(70,85],平整度IRI为(1.6,3.5)和抗滑SFC为[40,50]共计6个指标项的标准。赵婷[15]提出强度SSI>0.83,裂缝度CR<25%,车辙RD为(5,15),修补率<10%,平整度IRI为(1.6,3.5)和抗滑SFC为[40,54]共计6个指标项的标准。总体而言,预防性养护的判别标准已经逐步的从单纯的养护规范的指标,发展到更为具体和针对性的病害指标,同时逐渐考虑了交通量的适应性和材料的变化特点,判别标准体系更加科学,但判别的阀值还应结合不同环境和结构类型的差异还需要进一步的针对性研究。

3养护路段划分

公路组成路段的空间特点、结构类型、修建历史、病害特征和养护需求各不相同,进行预养护路段划分就是按不同路段的属性,根据病害的反应形式、发展程度,确定不同的预养护需求,以满足实施预养护的需要。在《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16]中明确以1km路段为基本检测单位,在CPMS路面管理系统都是按里程碑进行整公里分段。上海、安徽和北京三省市路段划分都采用了《路况评定标准》的划分方法。显然1km等分划分路段的方法虽简单方便,易于操作,但由于路况的变异性和复杂性,路面病害的随机分布会造成1km等分法判定的路况与实际路面状况大相径庭,比如1km路段内小范围路面破损率极高,平均到整公里上破损率就可能变得很小,得出的PCI值会产生偏差,从而影响预养护决策。广州[6]提出以能明确不同路段的病害特征,且同一路段各组成部分病害特征应具有统计性为原则,以200~500m为基本长度单元划分预养护路段,并建议有条件的单位,用聚类分析法划分路段,以划分路段单元数量的大小分别采用动态聚类或系统聚类法进行路段划分,并给出了具体计算模型。赵婷[15]采用基于模糊等价关系传递闭包的模糊聚类法划分路段,按照1km或500m为最小单位的路段划分来剔除不适合预养护的路段,再按更小的路段划分单位来确定各路段的预养护需求。白日华[17]以200m为最小分段单元,采用积累差值法结合折线拟合的方法划分路段,相比聚类法,差值法计算相对简单。预防性养护在具体路段划分过程中,从路网的角度,宜采用较大的段落划分单元,如按公里单元划分;在项目级的实施过程中,宜采用更为细致的段落划分单元,如200~500m为基本长度单元划分预养护路段。

4预养护措施

根据预养护的定义,预养护措施铺筑厚度一般不超过3cm,徐剑[8]称预防性养护为0-3工程。(但广东[6]重强度预养护措施铺筑厚度2~4cm,强强度预养护措施铺筑厚度,2~5cm,上限突破了3cm)。目前主要的预养护措施有雾封层、碎石封层、复合封层、微表处、稀浆封层、超薄罩面、薄层罩面、就地热再生等,这些措施都有其适用范围,各省市都已形成了对预养护材料、设备、工艺流程和施工控制等方面成熟的应用成果。对于封(灌)缝,上海、安徽、广东、北京、江苏将封缝列为预养护措施,浙江湖州则明确封(灌)缝为小修保养措施;对于局部挖补,各省市仅作为预处理的作业内容,而非预防性养护措施,但徐剑[8]将其列在了预养护措施中。

5预养护措施的选择

5.1各省市文件方法

预养护措施选择必须对症下药。根据路面微观路况指标或决策树,一般可以初选出多种适用的预养护措施。影响预养措施选择的因素有材料获得难易、施工质量控制难易、交通影响大小、气候影响程度、行驶舒适度改善程度等多个项目,各影响因素权重系数Wj和影响因素对待选预养护措施的特征属性值Cij,都是根据实地情况由工程师具体确定的。上海[1]直接给出了上海地区的常用预养措施的EAC和K值,便于技术管理人员使用。北京[6]提出了综合考虑施工、气候等因素选择最优预养护措施,但未给出计算方法。安徽[3]有多项工程因素进行性价比评价的提法,但未给出性价比计算方法。广东[4]在短期预防性养护方案设计流程中提出了从养护寿命、业主成本、原材料、施工水平、交通影响、噪音和美观7个方面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短期预防性养护方案。但也未给出具体比较方法。江苏[7]采用计算年平均效益费用比E=S/(B•Δt),(E为年平均效益费用比,S为预养护的效益面积,B为预养护工程单价,Δt预养护的预期使用寿命),选取年平均效益费用比最大的为最佳预养护方案。S值由预养护后路面性能曲线的变化即性能曲线下增加的面积来计算。

5.2其他方法

许多现代数学方法都应用在预养护措施选择上,丰富了预养护措施选择研究成果,有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肖利民[18]用价值系数法,将适用措施的EAC值和K值分别加权计算出成本系数CR和功能系数FR,通过计算VR=FR/CR,得出价值系数VR,VR最大的即为最佳预养措施,是对上海等地方法的有效补充。伍松祥[19]采用寿命周期费用法中的现值法确定预养护措施,此法是比较不同服务寿命、初期建设费、养护费和残值的路面方案的当量平均年度费用(EUAC),取EUAC最小者为最佳措施。此法未考虑效益的问题。谢峰[20]在研究养护决策优化和多目标优化的基础上,对人工智能粒子群算法进行修正,建立带约束的多目标离散PSO养护决策模型,得到在养护资金等多个约束条件下的全局最优养护方案。宋永发[21]建立基于多目标灰色关联投影法的预养护方案优选模型;崔伟楠[22]基于灰色系统的灰靶决策模型,确定预养护最佳养护措施。官盛飞[23]建立预养护选择的物元模型,该模型以预养护对策关联度的大小来进行方案优劣的排序。凌建明[24]应用层次分析法并结合专家打分,建立多层次模糊决策模型,综合考虑预养护对策的技术、经济、环境等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将定性指标量化,根据模糊运算结果,确定最佳与养护措施。曾峰[25]选择层次分析理论,建立了该理论的标准应用步骤,并以效益成本和风险为准则,以抗滑能力、平整度改善、修复裂缝、业主成本、用户成本、质量风险、资金风险和工期风险为子准则,分别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可以考虑反馈作用的网络层次分析法对预养护措施进行选择,并对结论进行了敏感性分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预防性养护的寿命周期性能跟踪观测和效益分析仍有较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从技术和费用效益比的角度来更加科学的确定养护措施。

6预养护时机的确定

应该说预养护技术经过上述的步骤,已选择出了确定的养护时机、合适的预养护路段和合适的预养护措施了,可以开展预防性养护作业了。但作为预防性养护的核心———在合适的时间将合适的措施应用在合适的路段上,在选定的养护时机是否是合适的时间这一问题上,即养护时机判断上还未得到最终解决。预养护时机选择不仅会影响预养护措施实施的效果,更会按关系到预养护体系的效益;预养护时机对于预养护技术体系而言尤为重要。常用预养时机确定上有2种方法:一是以某些路用性能指标的触发值来确定,本文第二章预养护路面判别标准就是此种触发值法;另一种是建立在预测和理论计算基础上的,以预养护费用效益比最大等方法来确定预养时机,这涉及预养护周期性计划制定的策略。预养护周期性计划制定的策略也是预养护技术体系的核心内容。广东[6]把上述两种方法定义为两类时机,前者为养护需求时机,后者为最佳养护时机,定义准确,便于理解。上海[1]、广东[4]、浙江湖州[5]、北京[6]运用了费用效益评估法来确定预养护时机。安徽[3]、江苏[7]则未涉及预养护时机确定的内容。

6.1费用效益评估法

费用效益法是用效益与费用的比值(BCR=V/B)确定最佳预养时机。养护措施费用由管理部门费用和用户费用组成。管理部门费用包括设计费、初期建设费、养护费、改建费和残值等,用户费用包括车辆运营费、延误费、行程时间费和事故费等。上海[1]、广东[4]、北京[6]等对该费用进行了简化,仅计入了日常养护费、预养护费和大中修工程费用,计算在路面寿命周期内的年当量平均费用EUAC。效益则由一项或多项预养护后路况指标改善量加权计算而得出,每个单项预养护后路况指标改善量(标准化效益)根据预养护后所增加的路面性能曲线下的面积与常规养护情况下路面性能曲线下的面积之比来衡量。上海[1]、广东[4]、浙江湖州[5]、北京[6]采用此方法计算效益。计算各时间方案的费用效益比,最终以BCR值最大的时间方案所对应的预养护实施时间点作为最佳预养护时间。对于预养护措施只影响单项路况指标的,仅计算单项指标的标准化效益,对于预养措施影响多项路况指标,则分别计算各自效益增加值(或标准化效益)。并根据各单项路况权重计算总效益。上海[1]、北京[6]则具体地指出了非加铺措施采用PCI单指标计算标准化效益,对于加铺措施则用PCI、RQI和SRI三指标计算总标准化效益。上海[1]举例计算了各级代表性公路的效益与费用比值。浙江湖州[5]开发了运用软件计算效益与费用比值。广东[4]则未给出效益与费用比的具体计算方法。对于多指标权重确定的原则和计算方法,但各家都未给出。任勇[26]提出了以目的为向导的专家打分方法,得出了不同权重取值会影响最终养护时机选择。许多研究还把用户费用中占主要比例的车辆运营费纳入总费用内进行计算,给出了计算模型。王笑风[27]在运用效益和费用比分析费用效益最大化判断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费用最小、综合效益最大和服务年限最长3个判断决策指标,决策者根据决策需要选用相应的评判指标。

6.2其他方法

上海[1]、北京[6]在给出费用效益法的同时,还给出了针对预养护措施的预养护时机推荐值(或范围),这是基于时间的预养护时机确定方法。姚红云[28]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多输入多输出的沥青混凝土路面预防性养护时机确定模型,解决路面单个指标存在关联的问题,确定预养护时机。王朝辉[14]在传统DEA模型基础上,提出重构优化DEA模型,建立了基于时段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与养护对策和时机一体化模型。在预养护时段内对沥青路面在不同时机采取的不同与养护措施进行优化,得出最适宜的预养护对策和时机的优化组合。

7路面使用性能预测

路面使用性能预测就是定期采集路况各项数据,跟踪观测路况变化过程,利用各类数学工具,建立路面使用性能预测模型,推测路面衰减规律和预期使用寿命。路面使用性能预测在公路预养护技术体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预养护最佳时机判定和预养护决策。上海[1]给出了利用回归法计算的PCI衰变方程参数,并指出RQI和SRI的检测数据规律性不明显的结论,在附录中,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各级公路,以PCI衰变方程为依据,计算出PCI单一指标的预养护效益指数、当量平均费用以及效益费用比BCR,得出各级路面的最佳预养护时间推荐值。浙江湖州[4]给出了PPI=PPI0•e-(x/a)b的常规养护衰变过程,依据历年的路况实测值,运用已开发的预养决策系统软件,计算出衰变方程参数。北京和广东都未给出相应的路面性能曲线模型和决策实例,广东[5]提出要积累路况数据连续跟踪调查、建立科学合理性能衰减曲线的要求。从各省市文件中对路面性能预测的表述可以看出,路况衰减模型实用性不强。影响路面使用性能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路面特征因素(路面材料、结构类型),交通因素(交通量、轴载),环境因素(温度、湿度),工程因素(施工质量、养护管理)以及路龄等等。如此众多的影响因素势必决定着路面性能预测研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确定型方法、概率型方法和现代数学方法,都在路面使用性能预测研究中得到应用。确定型方法中回归分析法,一般建立S型函数、多项式模型和指数模型3种形式。孙立军[29]建立了标准路面使用性能衰变过程PPI=PPI0(1-exp(-(x/y)β)),王玉顺[10]依据河北高速公路数据,按SSI、SFC、IRI、RD路况衰变采用为Y=aebx指数函数,CR和PCI路况衰变采用Y=axb幂函数,PQI路况衰变为Y=ax2+bx+c二次函数形式,确定了回归方程中的待定系数。概率性函数方法有马尔可夫模型、半马尔可夫模型等。现代数学方法有神经网络模型、灰色系统理论预测模型、模糊理论模型、遗传算法模型等等。章华金[30]采用马尔可夫模型和灰色GM(1,1)模型对上海地区高等级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进行预测,得出马尔可夫模型受养护水平与PCI频数的干扰大,而适用性不强;灰色GM(1,1)模型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较好的适用性的结论。李金龙[31]采用马尔可夫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通过加权平均的方法,组合预测路面使用性能衰减。何超云[32]用回归分析法和灰色GM(1,1)模型组合预测路面使用性能衰减,得出比单一模型预测精度更好的结论。崔文博[33]采用HDM-4模型,建立云南地区路面使用性能预测模型方程,HDM-4模型是考虑路面材料性能、路面结构性能、路龄、交通量、环境因素、施工质量、路面排水能力等多因素对路面使用性能影响的预测模型。郑家瑶[34]通过对四川路网大规模检测数据分析,结合对当地养护专家经验的调查,提出适合四川路面使用性能预测模型,建立了模型的参数库,并用于路网养护分析中。何征峰[35]在孙立军路面使用性能标准衰度方程的基础上,引入了不同交通流轴载的影响因素,提出PCI=(a0/b0)c•{1-exp[-(α/Y)β]}的衰变方程,基于八达岭高速公路的路况数据,测算出α、β、c及相关系数的数值。单景松[36]以山东国省干线实测资源为依据,得出孙立军标准衰变方程中α、β与沥青层厚度和车道每日作用大型车辆数2个影响因素之间确定的关系式。可见,各种方法都建立起相应的预测模型,应该说,由于用于建模的数据是有限的,且对影响路面使用性能的各种因素采用程度不同,决定着各种路面使用性能预测模型均有其各自的局限性,模型的适用只能在其各自的适用范围内进行,超过其适用范围,模型也就没有意义了;也就是说,预测模型的可移植性差,这也就是各省市文件中对路面性能预测表述不明确的根本原因,在预养决策的实际运用操作层面,对于路面性能预测模型的不可移植性,将直接影响预养技术体系的建立。

8预养护效果后评价

预养效果后评价是预养技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后评价可以跟踪预养护路段的使用性能,对预养护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对预养方案进行评价。在各省市文件中,仅北京指出了建立预养护效果后评价机制,提出以PCI为主要评价指标,判断路面使用效果是否达到了预养护预期目标,但没有提出具体的工作方案。胡国祥[37]认为开展预养护后评价是促进预养护技术尽快成熟的有效途径;建立了预养护后评价方案的制定原则,提出工程技术评价、管理技术评价、经济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等4个方面的评价内容,指出工程技术评价是预养护后评价的重点,通过跟踪对比预养护实施前后路面宏观、微观指标变化来评价预养护工程技术效果;管理技术评价是通过不同路段对比、不同预养护措施对比、不同时间实施预养护对比、行车道与超车道对比等方面的对比,考察预养护措施是否合理,时机是否恰当,针对的路面是否合适。关于预养护管理技术后评价的研究鲜有报道。

9对预养护相关的一些认识

预养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措施,更是一种技术体系,从近十年工程实践看,虽说预养护理念已深入人心,预养护措施也日益成熟,但作为预养护核心的预养护技术体系在各省市的运用却不能算是乐观。(1)从各省市文件可以看出,预养护技术不仅在宏观路况标准指标项及取值都存在巨大差异,相同的路况指标在不同省市会出现得出不一样的预养护结论;而且在预养护时机的决策方法上,实践操作层面上更是难以有效运用,2009年的安徽[4]和2014年[7]的江苏文件都有意或无意的忽略了预养护时机决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预养护时机决策问题的复杂性;再者缺乏路面使用性能长期观测的工作机制,导致路况预测分析工作难以有效开展,这会制约预养护技术的发展。总的来看,预养护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主观经验起着主导作用。(2)我国公路超限严重,车辆轴载远远超过设计要求,带来公路累积当量轴载次数增加很快,很多公路不堪超限车辆重负,路面使用寿命大打折扣,许多路面还不到寿命时间就提前进入大修,在超限车辆作用下,路面性能衰减呈现出各路况指标不均衡的状态,许多路段车辙病害发展超前于PCI破损的发展,而超限车给车辙病害预测带来不可预知性,往往给预养护带来误判。(3)“十五”以来沥青路面自动化检测技术得到推广,数据采集比以往要来得迅速和方便;然而从公路养护基层单位的实践看,每年定期检测的数据在项目级上难以得到有效应用,一方面是多年积累的路况自动化检测收集的数据远不如预测模型那般有规律;另一方面从项目级的角度出发,自动化检测设备昂贵,检测费用高,且采集后的数据分析技术尚未解禁,基层养护部门复核难,这给路况长期跟踪检测分析和预养护工作带来困难。(4)预养护时机判断取决于原路况预测以及预养护后路况预测,再者,预养护措施效果与原路面结构型衰减的交互效应也不容忽视,预养护措施使用效果的可判别性也有难度,由此预养护时机判断在实践层面上还存有一些问题,这同时也给预养护多阶段优化决策带来了困难。10结语预养护代表公路养护事业发展的方向,在许多省市预养护已在养护工作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虽然国内已针对该技术体系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许多问题的认识还不统一,许多关键性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客观说,距离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体系还有相当的道路要走。总之,自动化检测普及化、路面使用性能长期观测机制、预养护后评价等工作的有效落实,以及与预养技术体系相关的公路超限治理问题的逐步解决,都将有助于预养护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公路沥青路面预养护技术规程[S].2007.

[2]湖北省公路管理局.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指南[S].2007.

[3]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应用指南[S].2009.

[4]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广东省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手册[S].2010.

[5]浙江湖州市公路管理处.湖州市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手册[S].2012.

[6]北京市交委路政局.北京市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指南[S].2014.

[7]江苏省公路管理局.江苏省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应用指南[S].2014.

[8]JTGH10-2009公路养护技术规范[S].

[9]徐剑,黄颂昌.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理念与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10]王玉顺,朱敏清.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与应用[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8.

[11]董瑞琨.基于老化的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时机[D].同济大学,2005.

[12]王松根.预防性养护策略与应用技术[OL].中国公路网,2011-12-08.

[13]王志超.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14]王朝辉,王丽君,白军华,刘延达,王选仓.基于时段的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时机与对策一体优化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10,(5):27-33.

[15]赵婷.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及预防性养护决策研究[D].长安大学,2011.

[16]JTGH20-2007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S].

[17]白日华.沥青路面病害检测与养护决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3.

[18]肖利民,贾非,戴建华,齐辉.基于价值系数法的预防性养护对策选择研究.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4,(3):14-16.

[19]伍祥松.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预测及预防性养护对策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

[20]谢峰.基于GIS的高速公路路面管理智能决策模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21]宋永发,方伟俊.灰色关联投影法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养护措施选择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09,(1):99-102.

[22]崔伟楠.基于灰靶加权理论的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措施决策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

[23]官盛飞,凌建明,赵鸿铎,高都镇.基于物元模型的沥青路面预养护对策选择[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7,(10):74-77.

评比工作措施篇11

1.1建筑节能设计的概念

建筑节能是建筑施工以及建筑建成后的使用过程中,在满足同等条件或者达到相同目的的情况下,能够最大化地降低能源的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生态效益。节能设计则是充分的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通过施工材料以及施工工艺的提高,来达到节能效果。

1.2建筑节能设计理念

建筑节能设计要依据当地的气候环境,制定出合适的设计方案,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因素。在对建筑开始设计伊始,要充分考虑到建成后使用阶段的节能需求,为其创造有利条件。要将气候因素与建筑的暖通系统进行有利的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通过节能设计理念,对常规设计中的薄弱环节,在节能设计中多使用用无污染、低能耗的技术,促进我国生态建筑快速发展。

2建筑节能的评定方法

现在的建筑的技能的评定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评定的办法,分别是规定性的指标的评审法以及建筑节能的的限值性评审法

(1)规定性指标评价法。在节能建筑的评定中,主要会有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分别是建筑的朝向、建筑的体积形态、整个屋内的面积与门窗的面积比值、热能的供应系数的情况。国家针对这样的情况,也出台了相关的系数参照,从而也为建筑的节能的评定提供的相关的参照系数,达到这样相关的节能标准规定的,就是节能的评审通过,可以认定为节能的建筑。

(2)建筑节能的的限值性评审法。在对建筑的节能参照和评审中,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和常用的评价法,分别是限值的评定法以及权衡的判断法。

1)限值评定法。建筑设计中,对节能的考评可能会有很多不能达到标准的要求,这样就要求我们需要做出相关的节能建筑的相关规定。限值的评定法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限值是指,在对建筑的节能功耗等相关的参照系数,首先有一个评定的系数和数据,通过对需要评测的建筑的系数,通过两个做相应的比对,从而得出需要评审的建筑,是否符合节能建筑的要求的条件的限制。通过对建筑的综合指标的测定与该建筑所在城市的节能综合指标限值进行比较。

2)权衡判断法。节能性建筑是现在国家主要倡导的一种新型的建筑理念和方法,主要通过对建筑的采暖、能耗等方面的系数参照,通过标准化的比对,主要用的专业方法是一种权衡的判断法,通过权衡判断法,可以很好的检测建筑设计的功耗、能耗、采暖周期等相关的系数,从而得出一个比较科学的合理化的参照。在权衡判断法中经常会用到的一个名词就是参照建筑,也就是一个假想的建筑,通过和实际建筑的相关系数的吻合,和我们假想的建筑的各项系数的判断,从而评审节能建筑的标准。围绕节能建筑的相关评定,国家也实时的颁布了相关的节能标准,从而也为节能建筑的评定提供了相关法律等条件的支持和参照。

3建筑设计中的建筑节能措施分析

从实际来看,建筑设计想要达到节能效应,可以从建筑墙体、屋面、门或窗等部位考虑,这是建筑节能设计中最基本的对节能的要求,具体来说,建筑设计节能措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节能屋面措施应用。屋面是建筑顶部的重要覆盖结构,它会受到阳光的直接照射,因此对屋面采取措施进行隔热保温是至关重要的,单从夏季一段时间太阳光照射在屋面的温度测试来看,其最高温度可达到70~80度左右。

(2)建筑节能墙体措施应用。从建筑的整体结构来看,墙体在建筑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因此从墙体着手进行建筑节能是必不可少的,建筑节能墙体措施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方面借助现代保温隔热性能很好的特殊材料,作为建筑外墙的组成部分;第二方面通过相应措施,在墙体的中间层中进行保温材料的施工,从而借助夹层负荷效能起到保温作用。

(3)建筑节能门窗措施应用。在建筑设计中,门窗是建筑人出入的主要通道,但它同时也是能耗较大的一个结构部件,并同时采取措施增强门窗的密封性,以此达到保温效能。

(4)建筑节能设计合理建议。建筑方面节能设计,我们一般都采取以上所罗列的节能措施,除此,我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几个建议:一是建筑节能要科学规划,在设计过程中,选址要确保科学性、合理性,同时朝向要符合适应性,道路布局要符合有序性,间距也要合理;二是设计过程,要具有科学、系统、完善的照明节能施工方案,同时要尽最大可能选用节能设备;三是注重建筑采暖节能工作,尤其是在冬季,建筑物会随着冬季的寒冷损失大量的热量,所以加强室内采暖保温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评比工作措施篇12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土地资源评估是土地治理项目立项的首要条件。主要是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品质)进行评估,如耕地(包括水田、旱田)、草原、湿地、林地、江河、湖泊、滩涂、荒地、沙漠、废弃地等。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评估时首先应确立其要开发土地的自然属性,因为在上面所提到的土地类型中,按照我国现行有关政策、法律和法规之规定[1],国有草原、林地、江河、湖泊等土地属性是不能变的,其他是可变的。

目前我国实行土地国有,使用权分国有、集体所有、企业所有、个人所有等。主要评估被开发土地使用权属、可利用量及所要开发的土地数量,因为土地使用权所有者是项目建设主体,同时也是项目受益者。

2.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水利措施评估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措施配套投入,属于内涵型的综合开发模式,其中水利措施无论是从其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发挥的作用看,还是从占整个农发资金的比重看,都是各种措施中最重要的[2]。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水利措施评估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1)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项目区水资源概况(总量、构成、特点及可用水资源量),项目区现有水利工程可供水量、现状需水量及供需平衡状况,项目区设计水平年可供水量、需水量及供需平衡分析。(2)工程设计是否合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扶持的水利工程的建设,包括总库容在1000万立方米以下的小型水库、塘坝及拦河坝的改建、扩建、加固、新建;总装机在5000KW以下的机电排灌站的改造、续建、新建及其配套的35KV以下输变电设备;新打、修复机电井及配套的机、泵和10KV以下的输变电设备;灌排渠道开挖、疏浚、衬砌及配套建筑物;发展节水灌溉所需的建材、管材及喷滴灌设备。(3)工程造价及投资估算是否准确。投资估算编制依据国家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件规定,取费标准按吉林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费用构成及标准执行。专家应从工程实际出发,审核投资估算编制依据、取费标准、工程单价及材料价格的合理性,核定工程总投资,对于核定后有变化的内容应注明原因,确保投资的合理性和可靠性,真正发挥资金使用的效能。(4)项目建后运行管护措施。主要考察项目区是否明确了项目运行管理机构和人员、运行管理制度、工程设施管护及经费来源。

3.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农业措施评估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农业措施评估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工程措施是否合理。农业措施包括平整土地、培肥地力等。主要考察农业措施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否与其他措施相配套。(2)农业机械化措施评估应注意的内容。农业机械化措施是农业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应主要评估流转土地规模情况,股份制运行情况,机械配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当地特点和实际需要,是否与农艺措施相结合[3]。(3)投资估算是否准确。

4.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其他措施评估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评估,不但要注重项目的技术评估、效益评估,还要注重管理评估,主要考察是否符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基本立项条件。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

(1)立项条件。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应符合土地利用规划,以及本县(市)农业和农村发展总体规划;水源有保证,防洪有保障,排水有出路,灌排骨干工程基本具备;治理的地块集中连片,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年度单个项目相对连片开发面积,原则上平原地区不低于1万亩、丘陵山区不低于5000亩。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应符合区域水资源利用总体规划和节水灌溉发展规划;直接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提供水利灌排条件;灌区设计灌溉面积一般不低于5万亩,不超高30万亩。(2)建设必要性。项目是否符合农业综合开发总体目标任务、发展规划;项目产品是否适销对路,有无市场需求和发展前途;通过评价项目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贡献和作用,判断项目建设是否必要;评价项目是否有利于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4-5]。(3)配套措施。林业、科技推广等配套措施,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其是否需要及采取措施是否得当,是否符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4)资金筹措及投资标准。土地治理项目投资由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农民自筹资金和投劳折资构成,投入比例为1:0.5:0.4,其中省级财政承担地方配套资金的80%,县级财政承担地方配套资金的20%,农民自筹资金与投劳折资的比例各按50%确定。国家贫困县不承担资金配套任务,但项目管理费用需按规定比例提取;亩投资标准:平原地区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一般在400元-500元/亩,丘陵山区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一般在500元-600元/亩。(5)组织管理。地方领导对于项目建设的重视程度;项目的组织方式是否有利于当地农民的积极参加,是否把农民的开发积极性作为立项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否召开当地村民代表会议及立项前公示,未达到项目区内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三分之二以上人员和村民委员会负责人签字同意的,不得纳入扶持范围。

参考文献

[1]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编,《中国农业综合开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P19~21。

[2]王立国王红岩宋维佳编著,《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P167~175。

[3]江振河,《农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效益评价》,CNKI,2004年10月,P18~41。

[4]Mustafa MA,Al-Bahar JF.Project risk assessment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IEEE Transaction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1991,38(1),P46~52.

评比工作措施篇13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和省市节能降耗的各项工作部署。通过考核,检查各市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落实情况和实际效果,促进公共机构采取有效措施节约能源消耗,遏制能源浪费现象,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发挥示范表率作用。

二、考核对象

市级各公共机构。

三、考核内容

市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考评内容分为:组织领导措施、节约用电措施、节约用水措施、节约用油措施、节约办公耗材措施和建筑节能措施等6个方面37项考核内容(见附件:考核评分表)。

四、计分方法

考核得分由“基本分”和“加分”两部分组成。

1.基本分。按考评内容,体现在37项具体工作指标中,满分为100分。根据每项指标的工作完成情况和基本分值,采用扣分制计分。

2.加分。设定3个加分单项共10分,依据工作指标和单项分值计分。

五、考核方式

市级公共机构年度节能工作考核,采取部门(单位)自查自评与市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协调小组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考核工作一般在下一年度2-3月进行。

1.单位自评。市级各公共机构对照《市市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考核评分表》,逐项进行自查自评,形成书面自查总结报告,并于2月10日前将自查总结和自查评分表报市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

2.检查考评。由市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协调小组组成考核小组,根据各单位自查自评情况,通过听取汇报、查阅台帐资料、核实相关数据和现场查看等方法,对市级各公共机构年度节能工作进行实地考核或抽查。部门系统所属公共机构,由主管部门负责考核,并于2月底前将考核结果报市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

六、考核评定

市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年度考核评定分为:优秀、达标和不达标三个等次。考核得分90分(含90分)以上为优秀;71分至89分为达标;70分(含70分)以下为不达标。

七、考核结果

年度考核结果由市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协调小组审核后发文通报,并将作为文明单位考评的重要内容。对考评优秀的市级公共机构将视考评名次按一定比例给予表彰奖励,对考评不达标的市级公共机构将会同市节能办、市能源监察支队进行重点能源消耗监察。

附件:市市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考核评分表

附件:

市市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考核评分表

项目

分值

评 分 标 准

考 核 方 式

自评得 分

考评得 分

组织领导

措施

25分

1.领导重视,把节能工作纳入本单位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问题。4分

查会议记录,缺一项扣1分

2.建立节能工作领导机构,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处室,有专人负责。4分

查文件资料,缺一项扣1分

3.制定年度节能工作推进目标,做到节能工作有指标量化、有检查、有考核、有总结。4分

查节能工作有关资料,缺一项扣1分

4.建立能源消耗统计分析制度,专人负责,能够及时准确统计、上报有关节能工作情况。4分

查统计报表及有关记录,达不到要求扣2一3分

5.抓好部门系统所属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开展,有部署、有指导、有检查、有考核。4分

查有关资料,达不到要求扣2一3分

6.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组织开展节能宣传教育,形式多样,张贴节能提示性标志等。3分

查有关资料,达不到要求扣2-3分

7.积极参加市节能降耗领导小组和市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协调小组组织的各项活动。2分

查有关资料,达不到要求扣2分

节约用电措施

20分

1.制定节约用电制度和措施,并逐项抓落实,用电同比下降,单位面积电耗和人均电耗不超过省定额标准。

6分

查相关资料,没有制度措施的扣2分,达不到要求扣4分

2.中央空调、水泵等大功率用电设备已采取变频等有效节能措施。3分

查现有设备和有关资料,达不 到要求扣2-3分

3.节能照明灯使用率达100﹪,公共区域照明灯具改造安装感应或延时自控开关。3分

检查设备设施,达不到要求扣2-3分

4.加强用电设备管理,做到下班时关闭办公设备电源、杜绝长明灯、公共开水器定时关闭电源等。2分

现场查看,每发现一项不合格扣1分

5.空调温度合理设置,无人时不开空调,开空调时不开门窗。2分

现场查看,每发现一项不合格扣1分

6.实施用电分表分项计量,安装合理,技术性能达标。2分

现场查看,达不到要求扣2分

7.减少景观用电,除重大活动和法定节假日外,原则上不使用办公楼宇的“亮化工程”。1分

8.电梯设备运行系统设置合理,短距离上下楼层不乘电梯,下班后和节假日期间控制待用电梯台数和频率。

1分

现场查看,达不到要求扣1分

节约用水措施

15分

1.制定节约用水制度和措施,并逐项抓落实,用水同比下降。6分

查相关资料,没有制度措施的扣2分,达不到要求扣4分

2.加强用水设备管理,无“跑冒滴漏”和长流水等浪费用水的现象。3分

检查用水设备,每发现一处扣1分

3.采用节水型器具,对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进行改造。2分

抽查设备,达不到要求扣2分

4.自备洗车场安装洗车刷卡系统,实行洗车用水指标控制。2分

现场查看,达不到要求扣2分

5.实施用水分表分项计量,安装合理,技术性能达标。2分

现场查看,达不到要求扣2分

公务车辆节油措施

15分

1.制定公务用车使用管理制度,有明确的节约用油措施,并逐项抓落实,耗油同比下降。6分

查相关资料,没有制度措施的扣2分,达不到要求扣4分

2.实行车辆定点维修、定点加油和一车一卡加油备案制度。3分

查有关资料,达不到要求扣2-3分

3.公务车辆加入市交通信息服务中心gps监控平台,实行动态监管。2分

查有关资料,达不到要求扣2分

4.科学核定单车油耗定额,实行单车百公里耗油考评。2分

查资料、记录,达不到要求扣2分

5.严格执行车辆配备标准和报废、更新制度,优先选用国产自主品牌的低能耗、小排量,使用清洁能源的车辆。1分

查制度和相关资料,达不到要求扣1分

6.加强驾驶人员的管理和安全文明教育,提高节能意识,规范车辆节能。

1分

查有关资料,达不到要求扣1分

办公

耗材

节约措施

15分

1.建立办公用品的采购、配备和领用制度,办公耗材数量和费用同比下降。6分

查相关资料,没有制度的扣2分,达不到要求扣4分

2.利用网络资源,推进电子政务、电子清稿、无纸化办公,使用双面纸、再生纸。3分

查相关资料的处理情况,达不到要求扣2-3分

3.从严控制纸质公文发放范围和会议材料等的印刷(复印)量。2分

查相关资料,达不到要求扣1-2分

4.推行办公用品使用节能环保用品,减少使用一次性水笔等一次性用品。

2分

查相关资料,达不到要求扣1-2分

5.打印机、复印机墨粉用完后,重新灌装再次使用。2分.

查相关设备,达不到要求扣1-2分

建筑节能措施

10分

1.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施工验收等方面的规定和标准,并通过节能验收。2分

查有关资料,达不到要求扣2分

2.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评估,并制定切合实际的节能改造计划。2分

查相关资料,达不到要求扣1-2分

3.既有建筑维修改造,使用热阻大,能耗低的新型保温节能门窗等。2分

查看建筑物,达不到要求扣1-2分

4.对建筑周围绿化用水进行合理改造,减少使用自来水。2分

现场查看,达不到要求扣1-2分

5.推行使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再生能源。1分

现场查看,达不到要求扣1分

6.采取增设活动遮阳、热反射窗帘等节能措施。1分

现场查看,达不到要求扣1分

加分项目

10分

1.年度节电、节水、节油工作有创新举措,成效显著,有单项同比下降达5%以上。4分.

查相关资料、数据,有同比下降5%以上的加1分,再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加1分,最多加4分

2.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和新能源的运用,项目节能成效显著。3分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