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考试地理总结实用13篇

考试地理总结
考试地理总结篇1

二、学生成绩分析

这次考试成绩总体上不够理想,674名考生,平均成绩59.02,在宝安区排名13,排名较差,比康桥低了0.02分,比华胜低了0.26分,比石岩民办低了1.34分, 班级的情况是:原1-4班平均成绩原高一3班成绩较好,原高一1班较弱。

原5-14班从平均成绩来看原高一8班成绩较好,原高一9班较弱。

附表.班级平均分与排名

班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均分

61.42

63.27

63.98

62.72

56.72

58.51

58.94

59.26

56.06

58.88

58.45

56.08

56.75

56.2

排名

4

2

1

3

11

8

6

5

14

7

9

13

10

12

三、存在问题

(一)考试答题中问题

1. 读题不仔细。大多没有根据表中数据变化来答,如“城市中心区”写成“城市”,“转化为地表径流的降水量”直接写成“地表径流”,没有按材料答题。

2. 条理不清。写一堆文字,却没有分清答点。

3. 错别字多。比如写成“泾”流

4. 用词不专业,语言不简练,如下渗写成“渗透”, 地表径流写成地面(上)径流,很多口水话。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考试涉及的内容掌握不够,基础较薄弱,说明老师对基础知识落实不到位。

这次考试年级均分为59.02分,与宝安区民办学校均分相同,分数偏低。选择题作为考察基础知识的试题。通过数据分析,我校学生在试题6、7、8、9、17、19正确率不足50%,涉及的考点是:二氧化碳的保温特点、潮汐对进入港口的影响、钱塘江大潮的成因、冰川地貌类型、判读避险路线、长江流域主要自然灾害。

2、部分学生读图能力弱,对问题要求理解不够,答题不规范,说明老师平时对学生的读图分析训练不够,指导不足。

从宝安区统计数据看,综合题部分学生出现对问题理解不到位,答题出现偏差,如21题满分20分,我校学生这道大题的三个小题得分分别是:2.95、1.56、2.99,得分7.5分。分数明显偏低,拉低了平均分。该题有一段资料和两个图,图幅表示了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土壤类型、河流湖泊、气候类型,也显示了东北地区一年内大风的各月分布,学生不能很好获取信息完成填空和简述。

3、教学进度把握不够好,导致考前新授内容草草结束,没有复习巩固的时间。

四、今后教学的措施与改进方向

1、今后的学习中应加大课本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重在基础知识掌握和技能的提高。高一备课组两名老师将这些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登记,从课堂的学习到课后的训练、作业关注他们,通过个别谈话、上课提问、训练和作业单独辅导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成绩。

2、继续落实“创设情境—问题导学—自主建构—拓展应用”的课堂模式,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考试地理总结篇2

一、地球的知识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不规则球体的认识过程,最早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件是麦哲伦环球航行。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仪的知识

1、地球仪上的点: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北端的交点,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南端的交点。

2、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的轴。

3、比较纬线、纬度和经线、经度

经线与纬线的划分

项目

纬线

经线

定义

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

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

形状

圆,自成纬线圈

半圆

长度

纬度相同,长度相等。

纬度越低纬线越长,0°赤道最长。

长度相等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经度与纬度

项目

纬度

经度

零度线

赤道(0°纬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

表示方法

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

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

0°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

0°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

度数的划分和变化

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向北逐渐增大至90°

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心向东西逐渐增大至180°

半球界线

0°赤道(划分成南北半球)

20°W往东到160°E为东半球

重要的经纬线

低纬度:0°~30°

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南北回归线:23.5°N、23.5°S

南北极圈:66.5°N、66.5°S

东、西经度划分:0°和180°

东、西半球划分:20°W、160°E

西半球:160°E~180°~20°W

东半球:20°W

~0°~160°E

4、经纬网定位(重点内容)

15°

15°

30°

30°

90°

60°

A

B

C

图一:A在B的东北方向,C在A的东南方向

A(

0°,

60°W)

B(30°S,

75°W)

C(30°S,

0°)

A

B

C

30°

60°

图二:B在C的正北方向

A(

0°,

30°W)

B(30°N,60°E)

C(30°S,60°E)

甲:

(50°N,20°E)

半球、

半球

(高、中、低)纬度

五带中属

北温

乙:

(20°S,170°W)

半球、

西

半球

(高、中、低)纬度

五带中属

三、地球的运动

1、比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绕转中心

方向

周期

意义(地理现象)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逆时针;南极上空:顺时针——南顺北逆

一天

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

2、地球公转运动的特征: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总保持66.5度,且地轴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3、四季的更替——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图):

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序号

太阳直射点位置

昼夜长短状况(北半球)

3月21日前后

B

春分

赤道(0°纬线)

昼夜等长

6月22日前后

C

夏至

北回归线(23.5°N)

昼长夜短

9月23日前后

D

秋分

赤道(0°纬线)

昼夜等长

12月22日前后

A

冬至

南回归线(23.5°S)

昼短夜长

4、昼夜长度的变化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日期

太阳直射点

所在半球

昼夜长短情况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四周

春分日3.21至秋分日9.23

北半球

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

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

北极点周围极昼

南极点周围极夜

秋分日9.23至次年春分日3.21

南半球

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

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

北极点周围极夜

南极点周围极昼

夏至日6.22

北回归线

昼最长

夜最短

昼最短

夜最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

南极圈及其以南极夜

冬至日12.22

南回归线

昼最短

夜最长

昼最长

夜最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

南极圈及其以南极昼

5、五带的划分(完成下图):

(1)在图中标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2)在图中标出五带的名称

热带

有太阳直射现象,终年炎热

南北温带

无太阳直射现象,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

南北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

6、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影子短;冬季相反;

四、地图的知识

1、地图的基本要素有比例尺、方向、图例。

2、比例尺的知识:

①比例尺的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又叫缩尺

例:在1:2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为2cm,实际距离是40千米

②比例尺的表示形式(三种):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③比例尺的大小比较:比值大的比例尺就大,比较比例尺大小最好将几种形式统一成数字式。

④比例尺的大小体现出地图内容的详细程度

a.如图幅相同,地图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内容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地图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但表示的内容简略。

b.如果地图所表示的实际范围相同,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反之,图幅面积越小,反映的地理事物就越简略。

c.规律:大范围地区的地图多采用较小的比例尺(如世界政区图),小范围地区的地图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如平面图、军事图)。

例1:去公园游玩要用到导游图,下列比例尺比较合适的是(

C

A、1:200000 B、1:1000000 C、1:30000

3、地图上的方向:

(1)一般情况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A

B

C

例:右图中A点在B点的正西方向

C点在A点的东南方向

B点在C点的西北方向

A

B

C

(2)利用指向标判断方向——一般指向北方

例:右图中A点在B点的西南方向

C点在A点的东北方向

B点在C点的正西方向

(3)利用经纬网定方向。

方格状或圆弧形经纬网图:

a.

辨别南北纬:纬度数值向北递增的为北纬,向南递增的为南纬,同一经线上只有正南正北。

b.

辨别东西经:经度数值向东递增的为东经,向西递增的是西经,同一纬线上只有正东正西。

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

a判别南北极: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在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b辨别东西:东西为相对方向,根据自转箭头指向来辨别东西方向(应根据略弧段即两点间经度差小于180º的弧定向)

A

B

C

30°

20°

40°

例:

左图中A点在B点的西北方向

C点在A点的东南方向

B点在C点的西南方向

右图中甲点在乙点的

正西

方向,

乙点在丙点的

正北

方向,

丙点在甲点的

东南

方向。

4、图例和注记: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叫图例(常见的图例要能认识),地图上的文字说明和数字叫注记。

海平面

A

B

5、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①海拔和相对高度(如上图)

A是相对高度

B是海拔

②把陆地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线就是等高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的海

拔相同,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间的高程差相等。

③等高线的疏密状况表示坡度的陡与缓: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④常见的等高线地形图

(山峰)

(山谷)

高弯为谷,低弯为脊

(山脊)

盆地)

图中A(鞍部)

⑤计算气温的垂直变化: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⑥修水坝,选坝址,并绘水坝集水区域和库区范围。一般在河流流出盆地的出口处(河流峡谷地区)修坝,具有工程量小,蓄水量大的优点。

⑦绘小河,判断小河流向。

6、读右图回答:

(1)①和②坡度较陡的是②;

(2)①和②处有可能发育成河流的是②;

并绘出河流流向;

(3)C、D相对高度(即等高距)是

200米

7、读右图回答:

(1)写出数字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

山峰

鞍部

陡崖

山脊

(2)

甲、乙、丙、丁最合适修建坝址的是

因为在此修建坝址工程量最小,需水量最大。

(3)甲在丁的东北方向,丁所处地形类型为盆地。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一、大洲和大洋

1、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地表71%是海洋,29%是陆地。地表海陆分布是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任意半球,海洋的面积都大于陆地的面积)。

2、陆地和海洋的类型:(阴影为陆地)

A是

大陆

,最大的大陆是

亚欧大陆,

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E是

海峡

B是

半岛

,最大的半岛是

阿拉伯半岛

C是

岛屿

,最大的岛屿是

格陵兰岛

D是

大洋

,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

3、七大洲的分布: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

北美洲、欧洲

;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

南极洲

;全

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洲:非洲;全部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南美洲;

赤道穿过的大洲

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赤道穿过的大陆是:

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

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

南极洲

;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

北冰洋。

4、四大洋:太平洋:最大、海水最深、岛屿最多,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大西洋:第二、呈“S”形状、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印度洋:大部分在南半球;

北冰洋:海冰覆盖,海水浅,位于北半球,跨经度360°.

5、大洲的分界线:(课本33页图2.7)

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欧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丹麦海峡;

欧洲与非洲分界线:地中海;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二、地形

1、五种地形特征:

平原:地面起伏小,海拔低于200米;最大的平原

亚马孙平原;

高原:地面起伏小,海拔一般高于500米,边缘陡峻;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

山地:地面崎岖,海拔高,大于500米,坡度陡沟谷深;最高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

两大山系: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丘陵:地面崎岖,海拔较低,海拔小于500米,坡度较小;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且较平坦,最大盆地

刚果盆地。

三、海陆变迁

1、原因: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和人类活动。

2、德国的

魏格纳

提出大陆漂移学说,轮廓、古老底层、动物物种的相似性;

3、板块构造学说:

①地表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位于海洋)。

②板块是处在不断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板块相对移动方向

边界的类型

地貌

案例

板块张裂

生长边界

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红海面积扩大、大西洋面积扩大

板块

碰撞

大陆板块与

大陆板块

消亡边界

褶皱山脉

喜马拉雅山系

阿尔卑斯山系

大陆板块与

大洋板块

消亡边界

海沟、岛屿、海岸山脉

太平洋西部岛弧链、

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

③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嘞拉山系;

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撞而成;

④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3、火山地震

①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环太平洋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②分布成因:在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

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天气

气候

区别

1、短时间

2、多变性

1、较长时间

2、相对稳定性

联系

天气是形成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对多年天气状况的概括

2、卫星云图上白色表示

云层

,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

3、天气符号(课本49页图3.5)常见的天气符号要记住。

4、风向标的读法:要会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

风向:风的来向;风力:风的强弱;

风尾,风尾指向为风向,每道风尾长的代表两级风,短的代表一级风,但4道风尾为7级风。

风旗,所在一端为风向,一面风旗代表八级风。

例:

(西北风六级)

(北风六级)

(东北风八级)

二、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和分布

1、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描述。

2、气温的变化:

①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年变化:北半球大陆上7月气温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气温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相反;

②日平均气温:一般是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测定的气温值的平均值

月平均气温:一个月中所有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年平均气温:一年中12个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③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月平均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

3、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P55):

①由低纬度向高纬递减;

②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③同纬度的陆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

0.6

℃。

例:A地海拔720米,气温是28.8℃,B地的海拔是1520米,问:B地的气温是24℃

4、降水的主要形式为降雨,用等降水量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雨

5、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见P65):

①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或内陆降水少。

考试地理总结篇3

语文:6月11日9:00—11:30;

综合素质(一)(物理、化学):6月11日15:00—17:00;

数学:6月12日9:00—11:00;

综合素质(二)(思想品德、历史):6月12日15:00—16:30;

英语(含听力):6月13日9:00—11:00 。

2.初2018届体育考试时间:4月10日至5月15日(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3.初2018届理化实验操作考试时间:4月10日至5月15日(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4.初2018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时间:3月至4月。

5.初2019届生物、地理结业考试时间:6月13日15:00—17:00,生物、地理同堂合卷。

考试对象

1. 初2018届学业考试对象。市内外初2018届应届毕业生,市内外要求升入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和五年制高职(师范)的往届初中毕业生(含同等学历者)。

2. 初2019届生物、地理结业考试对象。全市初2019届在籍在校学生。

考试收费

文化考试、体育考试、理化实验操作考试的收费标准按有关规定执行。

考试内容与计分

1.考试内容。以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着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详见市教科所考试说明)。

考试地理总结篇4

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考试,我们以为应具有以下四点。

1.各种考试都必须从整体课程计划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在考试中渗透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 身体心理素质的评价因素。

2.要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学习的状况,尽可能地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认识到自己的 学习成绩,并能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3.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

4.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对高中地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的认识

高中地理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升入高一级学校所进行的选拔考试,而 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地理课 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必须严格区别于高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会考的内涵:我们认为主要应该考核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内,所应具备的地理素质。具体说 ,包括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地理科学文化知识、地理思维方法、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意识、 全球意识、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了解的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要强调指 出的是,上述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按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属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应 考虑高中地理课在高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以及我省民族众多、薄弱学校较多等因素,在制定考试目标时,需在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把合格的下限适当下调,合格以上分出若干层次,以激励不同学习状况的学 生产生再学习的欲望。

高中地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这是地理会考 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通过教研途径,对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强调以下几点:1.抓好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训练;2.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全球观念和正确的人 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素质教育内涵丰富,而且随时间、空间而异,要充分体现它,就需要从许多方面作不懈努力。

三、拟订会考命题计划的指导思想及设想

高中会考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认真的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深刻体会到,会考是否真正反映了贯彻地理教学 大纲的精神,是否真正反映了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命题的恰当与否是关键。然而,命题计划的编制 ,又从根本上控制着命题的质量。因此,在历年会考中,都把编制会考命题计划,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拟订命题计划所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试卷中试题的能力和层次要求,应在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范围之内。

2.代表性原则。试题的内容,能力要求,应对地理会考目标总体具有代表性。

3.结构性原则。试卷中各种题型的比例设计,要符合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要求。

4.导向性原则。试题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

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是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根据会考目的,把总体设计定位为 :重点考核学生对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的考查,既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会考合格要求,又要使及格以上学业水平有一定区分度。根据这 个总体设计,把有关问题作如下处理。

1.内容比例。根据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知识比例,历年会考中,把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 和人文地理分数比确定为1:4:5。在这个框架内,再根据教材知识点的密集程度,确定各单元所占分数的比例。

2.考试水平。设计考试水平的目的,在于用可操作的明确语言,对考核的要点提出具体要求。根据教学大 纲对教学要求的规定,参照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和教学实际,把地理考试水平由低到高分为识记 、理解、应用三级。从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构想出发,我省从1990年实行中学地理会考以来,一直 强调理解和应用的考核。在进行试卷总体设计时,对此作专门研究。

3.学科能力要求。地理学科能力是学生参与完成地理学习活动的主要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技 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须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同时,结合我省普通 高中实际情况加以实施,提出三项基本能力:地理认知能力,即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 数值、结构、演化过程等)的记忆或再认能力。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即识读、填绘地图和编制地理图 表(包括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曲线图、景观图等)的能力。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即通过对已有地理知识 和技能的迁移,解释、解决和评价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4.题型。根据会考的性质和规模,从试题属性看,以采用学生熟悉的题型为基本题型。把适于考核识记、 理解、应用的客观题和适于考核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综合、评价以及语言运用等的主观题加以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试题结构看,多年来采用了学生熟悉的单项选择、双项选择和填绘地图三种题型。

5.难度比例。会考命题中,要使试卷符合考试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必须注意控制难度。根据会考的主 要任务和同时兼有的区分性能,地理会考试卷总体难度设计为0.75-0.90,试卷中容易题(难度值在0.80以上) ,中等题(难度值在0.50-0.80之间),较难题(难度值在0.50以下),三者之比为7:2:1。

6.命题力求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考试水平的层次性,并突出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考查。

(三)命题计划表的编制

命题计划表是会考试卷总体结构设计的具体体现,是编制试题、试卷的蓝图。它将不同的考试内容在试卷 中所占的分量,各内容采用的题型,各类试题应占的比重,考试要求的比例等,分门别类地定出量化指标,并 以表格形式作出详细、明确的反映,具体编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 以知识内容、题型为横坐标,并按教材的各章内容展开。纵坐标为考试要求和难度值。

第二步 在表格相应栏内,填写出试卷总体设计内容。包括内容分布、考试水平分布、题型分布、难度分 布及合格标准分布。

第三步 确定各章不同考试水平、不同题型、不同难度的分值,即期望值。

总括起来,可以看出,一套试题的产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贯彻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精神,体现素质教 育特征,又要照顾我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是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四、会考试题体现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会考试题的特点

我省自1990年高中地理会考以来,共进行了八次。八次试题的特点是:会考的性质、目的、内涵和命题计 划的编制恒定不变;题型结构稳定;1990-1994年,考虑到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知识型试题比例较大。1 995年以后,经过分析,认为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条件已经具备,于是试题结构向智能方向转化,其主要表现 为以下几点。

1.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的灵活度在层次和角度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尽管试题内 容都来自教材,解答方法也可以从教材中找到,但不是教材的机械重复,而需变换方式或重新组合。这样突出 了能力的考查。各大题渗透了逻辑推理、知识迁移、分析地图等能力考查。

2.进一步开发读图题的功能。读图题是地理学科考试特有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分布能力和分析能 力。在1997年试题中,地理图表共22幅,比1994年增加5幅,总计占51分。从考卷看,有寓图于文的试题,有以 文考图的试题,有由静态到动态的试题,也有由平面转化到立体的读图题。

3.国情、国策、环境等知识的考核内容比重增大。地理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载体。高中地理有着 丰富的国情、国策知识,涉及教材中的资源、能源、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人口与城市、环境等内容。这部分 是考核的重点。

这样做的目的是运用会考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促使教师从“应试教育”的圈子里逐渐摆脱出来,使学生 在地理素质方面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一定提高。

(二)试题举例1.在下图中,a、b两带的风向应是

附图{图}

(1)在座标图上绘出我国粮食产量增长折线图。

(2)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居世界第____位。

(3)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最东的是____,最西的是____。

3.昆明筇竹寺山上的三叶虫化石反映的地质年代是:

a.太古代 b.元古代

c.古生代 d.中生代

这三个试题既包括了基础知识,又包括了基本技能;既有国情、又有省情。它不是直接用书上的现成叙述 作答,而是利用所讲基本原理化文字为作图。题目的深层内涵,既包含着思想教育又有学生能力的培养,比较 充分地体现了会考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方面的作用。

八年来的高中地理会考命题从反馈的信息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稳定了高中地理教学秩序。对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师生均心中有数,因而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排除了猜题、突击应考等“应试教育”的弊端。

第二,促进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由于长期坚持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能力的正确教学导向,所以,到1995年,虽然试题的灵活性提高了,但考试成绩仍保持稳定,说明素质教育的 贯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增强。

第三,从上述情况的出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卷面考试不是只能考查书本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考 查学生的基本素质。试题、试卷都只是一个载体,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它。

考试地理总结篇5

一、信息技术高考具备的条件

信息技术进入高考具备了哪些条件呢?

首先,信息技术课程进入高考,不是为了给学生增负,不是为了给某些人谋取私利,而是为了符合新课标的理念,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地发展。李艺教授主持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结性评价研究报告》为我们出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在新课改的方案中,信息技术的课程地位应该已经确立,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如果信息技术能成为高考科目,无疑会为信息技术教学带来强劲动力,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而且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教研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高考允许具有语言属性的语文和外语存在,允许具有实验属性的物理、化学、生物存在,也理所应当允许具有实践属性的信息技术存在。最后,海南、山东等省已经将信息技术纳入高考科目,大部分省也将信息技术纳入会考要求。比如,江苏省在2008年高考宣讲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会考不通过者不能参加2008年高考。这说明上级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这门课的重要性,也为信息技术进入高考做了重要的铺垫。

二、构建合理可行的信息技术高考结构

在已经出台的信息技术高考方案中,信息技术在高考总分中所的比例却不尽如人意,有些只在总分750中占5分,而考试形式仅仅是单一的笔试形式。当信息技术有一天真的进入高考,那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将是如何考和分值为多少合适?下面我就如何构建合理可行的信息技术高考结构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考试形式为笔试和机考的有机结合。

《课标》“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部分第3点专门对“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开展总结性评价”进行了叙述,其别指出:在组织期末考试等总结性评价时,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具体考试内容选择合适的题型和考试方式,综合运用纸笔测验、上机测验等多种评价方法。尽管李艺教授指出:“只要我们能够使用高质量的试题进行纸笔考试,其效果将比机考更好。”但没有机考的信息技术高考显然是不妥的。其中,李艺教授所说的“效果”不好主要是指机考试题的质量、机考考试系统、机考时出现的不稳定因素,等等。既然笔试能够命出高质量的试题,那么机考也完全可以,试题设计也能够充分体现过程化、人性化、面向三大目标三大基本的原则。目前,信息技术会考(机考)已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开展多年,机房设备日益完善,机考经验不断积累,机考系统日益成熟,如“河北省高中会考信息技术考试系统”,采用基于规则数据库的智能评分算法,完全基于静态结果评分,不拘于固定的操作步骤。由此看来,只要各级部门和人员给予足够的重视,机考效果不好的问题就可以得到大大缓解或彻底解决。再说,像同类的介于认知类和体验类课程之间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的实验操作部分不易定量考查,而信息技术的机考完全可以做到,从这方面来说信息技术机考要必须进行。

再有一点,就是很多人反对机考的理由:机考时不能提供足够数量的微机供全体考生同时作答,这样难免降低了考试的信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已进行多年,虽然也是采用分批次考试的方法,但并没有受到人们的质疑,并已深入人心。可能这是因为高考是一种高利害的总结性考试,万人瞩目。我们不妨对机考分数进行恰当的处理,以达到大家认可的程度。比如,机考成绩结果按等级处理,细分为A+、A、B+、B、C+、C、D七个等级,A+级为最高等级,D级为不及格。信息技术高考成绩以笔试成绩为基准,若机试等级为D,不管笔试成绩多高,均视为不及格;若机试等级为A+,则在笔试成绩的基础上加一定的分值,如10分,其他机试等级只作参考,不计入总分。

2.信息技术既作为全体考生的学业基础考试科目,又作为理工科考生高考选考科目。

2005年初的《海南省2007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指导方案》(第五稿)提出:建立全省普通高中学业基础考试制度,其中物理、技术分科合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物理80分、技术80分,共160分;建立全省普通高中课程选择考试制度,实行选择考试,有三种类别供学生选择,语、数、外3科必考外,文科选考政治、历史、地理,理科选考物理、化学、生物,工科选考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其中,信息技术既作为全体考生的学业基础考试科目,又作为理工科类考生高考选考科目,这无疑是该方案的一个亮点。作为全体考生的学业基础考试科目,难度系数较低,并以较小权重计入高考总分,这体现了课程本身的基础性和对每一位考生的必要性。作为理工科类考生的高考考试科目,难度系数较高,并以较大权重计入高考总分,这反映了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要,满足个体发展不同的需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科类高校选拔人才的需要,切实体现了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改革精神,符合高考改革的选择性基本原则。虽然这一方案最终没有实施,也存在一定问题,但它为信息技术进入高考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高考是一种高利害的总结性考试。在现阶段,高考被赋予了太多的历史责任,不仅决定着考生的命运,而且决定着教师、学校的“命运”,甚至决定着当地政府的“命运”,因为它已成为当地政府追求政绩的一项硬指标。放眼看,在高考战场上流淌着多少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的心血。一切以考试成绩论成败,不管“素质教育”喊了多少年,依然是扎扎实实的“填鸭式”教学,依然是在搞大规模的“题海战术”,依然是在长时间重复的打拼。因此,信息技术期待进入高考,也期待信息技术的介入,构建一个合理可行多方面认可的高考结构。但事实告诉我们,这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课程本身还未成熟,课程专家队伍还待壮大,命题方法还待提高,人们固有的高考观念还需慢慢适应……这都是原因,所以我们还要期待。不过在期待的同时,我们也要为信息技术课程大厦的建设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考试地理总结篇6

2014年9月,国务院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围绕“促进公平、科学选才”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2016年3月,省政府制定了《海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我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及进度安排等。2016年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区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改革的统筹规划,进一步明确任务和要求,制订实施意见并报教育部备案。

为贯彻落实上述有关文件精神,2016年底省教育厅即成立了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改革方案研制组,先后多次深入全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普通高中、中职学校等进行广泛调研,全方位听取关于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对其他省市的改革方案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初稿后,又广泛征求有关单位意见。最终经厅务会研究批准并上报教育部备案通过后正式印发。

2、《实施意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实施意见》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普职招生比例更合理。通过系统科学的制度设计,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将适合不同教育的学生合理分流到普通高中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畅通学生成长成才的多种途径,促进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为多样化人才培养创造条件。二是入学机会更公平。进一步完善了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规则程序,探索高中自主招生,形成指标到校生分配、统一招生录取、自主招生录取、推荐录取等多元录取方式,减少和规范加分项目,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平等升学机会,确保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三是招生录取更科学。建立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不再“唯分是从”,更加注重考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等。

3、本次中考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此次中考改革是在基本延续我省现行中考制度的基础上,根据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我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到2020年左右基本形成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建立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社会公平。

4、改革后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范围和考试方式怎么确定?

(1)关于考试科目。《海南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规定的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生物、地理、美术、音乐12门科目均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避免过早过度偏科,确保达到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信息技术、物理实验操作技能、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等为考查科目,积极创造条件将生物实验操作技能纳入考查科目。

(2)关于考试范围。教育部颁发的各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必学内容。

(3)关于考试方式。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物理、化学、生物、地理7门科目学业水平考试实行闭卷笔试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2门科目实行开卷笔试考试;体育与健康科目实行现场测试,积极创造条件提供自选项目供学生选择;音乐、美术及考查科目由省教育厅制定考查方案,各市县(含洋浦,下同)具体组织实施。

5、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怎样呈现?

学业水平考试的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生物、地理10门科目的考试成绩均以A、B、C、D、E、F六个等级呈现,其中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地理9门科目的成绩等级,根据考试成绩从高到低以全省当年考生人数按A等级10%、B等级20%、C等级30%、D等级20%、E等级15%、F等级5%依次确定。体育与健康学科成绩等级按考试成绩从高到低依次确定,其中A等级40-50分,B等级35-39分,C等级30-34分,D等级25-29分,E等级20-24分,F等级0-19分。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物理实验操作技能和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考试或考查成绩直接以“合格”和“不合格”呈现,其结果与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一并记入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中。

6、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怎样组织和安排?

(1)关于考试组织。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生物、地理10门科目实行全省统一考试,其中: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地理9门科目由省教育厅统一命题,统一制卷,统一组织考试,统一评卷;体育与健康科目由省教育厅制定考试实施方案,由各市县负责组织实施。

全省统一考查科目由省教育厅制定考查实施方案,由各市县按有关规定组织考试、评定成绩。

(2)关于时间安排。全省统一考试的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7门科目考试安排在义务教育九年级课程学习结束后(每年6月25-26日)进行,生物和地理2门科目考试安排在义务教育八年级课程学习结束后(每年6月27日)进行,体育与健康科目考试安排在义务教育九年级下学期3月—4月进行。

7、这次改革对综合素质评价有什么新的要求?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是培育学生良好品行、发展个性特长的重要手段。我省此次改革方案中,一是明确科学确定评价内容。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内容。二是完善评价手段和方法。学校要为每一位学生建立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学生毕业时,提取经过审核、公示的相关材料形成《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表》,为高中阶段学校选拔学生提供依据。三是科学合理使用评价结果。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初中学生毕业和高中阶段学校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招生学校应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前向社会公布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录取办法,确保使用程序规范透明、结果公平公正。

我省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由省教育厅统一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8、普通高中学校录取的依据是什么?

高中学校根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即中考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中考成绩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各计分科目等级和各计分科目原始分总分呈现。各计分科目及分值为: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3个科目各120分,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4门科目各100分,体育与健康科目50分。生物、地理2门科目卷面分各100分,2017级初中学生(即2019年考试)各按卷面分30%计入录取总分,2018级各按卷面分40%计入录取总分,从2019级起各按卷面分50%计入录取总分。

在普通高中学校录取时,综合素质评价总等级作为门槛,其中“省一级学校”和经省教育厅批准面向全省招生的普通高中学校实验班只录取综合素质评价总等级达到A等或B等级的考生,其他普通高中学校录取时,对综合素质评价总等级的要求,由其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另行确定;若在录取时,根据录取学校招生计划按总分从高到低录取。若总分相同无法区分时,由招生学校根据考生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表》和《成长记录袋》提供的材料以及本校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录取办法,自主择优录取。普通高中学校在自主招生中,要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9、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如何制定?

按照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和学校的办学条件合理制定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继续实行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招生名额向农村初中和城区薄弱初中倾斜,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引导初中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到2020年市县优质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学校比例达到50%以上。继续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的政策措施。

10、这次改革对考试招生加分是如何规范和完善的?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大幅减少、严格控制中招录取加分项目,逐步将加分的激励导向功能转移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上来。从2017年起,我省取消了体育、艺术等学生加分项目;从2018年起取消省优秀学生干部、省三好学生、宋庆龄奖学金、“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我省实际保留的加分项目,严格控制加分分值。进一步完善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办法。健全考生加分资格审查公示制度。

11、取消有关加分项目后,如何继续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特长?

此次改革我省首次提出,支持普通高中学校根据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制定自主招生方案,探索建立高中阶段学校自主招生制度。试点普通高中“省一级学校”以自主招生方式,根据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结合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招收具有体育、艺术等学科特长以及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要求。自主招生名额控制在学校总招生计划的8%以内(其中体育、艺术特长生总比例不超过6%)。自主招生学校要严格规范自主招生办法和程序,不得重复组织学业水平考试。自主招生录取方案报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并向社会公布后实施。要将自主招生的各个环节和录取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招生结果公平公正。

12、此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于公办普通高中学校违规跨区域招生、恶性争抢生源等行为是怎么规定的?

《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健全招生管理工作规定,规范学校招生行为,进一步明确招生范围、招生规模等基本要求,严禁无计划、超计划招生,严禁违规跨区域和采取承诺、未经政策允许的签订协议等非正常手段提前招生,防止恶性竞争,维护正常的招生秩序。

坚持素质教育导向,规范中考成绩,坚决刹住炒作“中考状元”、“中考升学率”等不良风气。严禁任何学校公布、提供学生中考成绩。严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以中考成绩、升学率排名排队、表彰奖励。

13、这次中考改革是从什么时候、哪一个年级开始?

本《实施意见》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义务教育七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14、这次中考改革对往届初中毕业生、学籍发生跨省异动等考生有什么规定?

《实施意见》也考虑到这一群体,明确提出:一是往届初中毕业生及由外省(自治区、直辖市)转学进入本省义务教育学校九年级就读的,或本省户籍在外省(自治区、直辖市)就读义务教育学校回本省报考的,可申请参加当年度生物、地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其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录取总成绩。二是由外省(自治区、直辖市)转入我省初中学校就读的学生,其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经转入学校审核认定后,存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袋。从我省转出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考生,按外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规定执行。

15、请最后概括介绍我省中考改革方案与现行中考方案的主要变化。

由于我省从2015年起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始实施中考改革实验,因此我省现行的中考方案基本符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的总体要求,为了顺应我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要求,我省本次中考改革方案与现行方案相比,做了适当调整,主要体现在四方面变化:

变化之一,升学计分科目增加了生物和地理两科(总科目由8科增加至10科)。2017级初一学生参加中考时,生物和地理两科分别以30分(即总分的30%)计入中考录取总分。到2019级,两科计入中考录取总分的分值提高至50分。

将生物、地理两科学业考试成绩计入中考录取总分的目的:一是生物、地理两科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即将的海南省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中,生物、地理两科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考试科目(即6选3科目),是供学生选择的高考录取计分科目,中考时两科计入中考录取总分有利于初高中课程学习以及中考与高考的有效衔接;二是通过考试引导学生重视生物和地理两科的学习,夯实初中学生各学科的共同基础。

变化之二,探索和规范自主招生。试点普通高中“省一级学校”以自主招生方式,根据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结合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招收具有体育、艺术等学科特长以及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要求。自主招生名额控制在学校总招生计划的8%以内(其中体育、艺术特长生总比例不超过6%)。

试点普通高中“省一级学校”自主招生,其目的是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给不同潜质学生升学提供更多的途径和机会。

考试地理总结篇7

本次调查显示,1996年,此项工作已在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试行。其中,全面实施的有17个省、 市,占67%。在全面实施和部分地区实施的省、市中,最早的开始于1979年,至1996年平均实施年限为6、7年。 实施考试第一年学生人数每省平均数为11.73万人,覆盖面为34.1%;至1996年,参加考试体育的学生人数每省 平均数为40.0万人,覆盖面为84.6%;至1996年,累计参加考试体育的学生人数约1870.4万人,占初中毕业参加 升学考试学生总人数的73.3%。

调查显示,凡是能全面实施的地区,都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各级、各部门领导重视、支持,思想比较统 一。(2)具备一定的师资、场地、器材条件,交通较为便利。(3)组织管理工作得力,考务工作规范,各业务部 门相互协作,团结一致。

二、关于考试体育的作用和社会影响

经过多年努力,考试体育已逐步成为各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 、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 重要举措。

1.全面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和机能,增强了学生体质。

有关省、市(60%)对高一级学校新生身体素质和机能的调查表明,考试体育实施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明 显改善,为高一级学校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考试体育已成为一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手段。

作为一种考试制度,考试体育实施后,其积极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引起社会、学校、家长及学生本人对 体育的高度重视,促进了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考试体育日益成为一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手段,凡 是实行考试体育的地区和学校,即使在紧张的复习考试期间,也不会擅自停止体育课,学生也会抽出一定时间 进行体育锻炼,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体育用品脱销的情况。

3.考试体育越来越被社会认可和接受,同时取得了良好社会效应。

在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前景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的大环境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也倍受注目,这就形成 了社会、家庭、学校都来关心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的良好气氛。考试体育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逐步被社会 理解、认可和接受。1993年广东省的一项社会调查表明,97%的各界人士赞成考试体育。

4.改善了学校体育条件。

考试体育使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一定提高,调动了工作积极性;体育教学时间得到充分保证;对学校体 育的投入大大增加,场地、器材等教学条件得到普遍改善。1992年浙江省湖州市用于改善体育器材的经费达21 .5万元。

三、关于考试体育的管理工作

为了保证考试体育的顺利进行,各省、市分别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一整套符合各省、市实际,易 于操作,可量化,且较为科学严密的考试体育办法已基本建立,考试体育已初步达到制度化、规范化程度,基 本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

1.凡实施考试体育的省、市在当地行政领导的重视和具体指导下,教育系统内部有关业务部门共同参与, 建立了系统的考试体育实施、管理和监督办法。各地在考试体育的实施过程中均有体卫、基教、职教、招办、 纪检、监察乃至公安武警等部门参与。

2.为保证考试体育充分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成绩,提高考试的信度,各地均在考 前进行了严格的业务培训和考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3.在项目选择方面,各地遵循的原则是:(1)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项目。(2)可量化、易于操作的项目。 (3)针对当前学生体质健康薄弱环节,如耐力素质差、心

血管机能弱等特点。这大大增强了考试体育的适应性、 针对性和规范化程度。

4.对于有残疾和有病的学生,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都制定了相当的免考、缓考及补考办法。对于免考学生分 别给予40~50%的补偿分。

5.为保证考试体育的权威性、严肃性,各地严密考场制度,严肃考场纪律,严格监督检查,基本杜绝了考 场作弊事件的发生。同时,正是考场制度的完善,在发生个别作弊事件时都能及时发现,迅速处理,不留后患 。

6.针对考试体育初期个别地区存在的安全、运动损伤问题,各地采取了加强安全教育,强化保健指导,严 密体检制度,严格把关等措施,消除了隐患。

总的来看,考试体育的考务工作是严肃的,认真的,是具有权威性的,可信度较高。在组织管理方面,尤 其是考场监督方面各地都采用了联合监督管理,对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处理,各地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四、关于考试体育的科学化

为了进一步巩固考试体育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并使之不断完善,各地教育部门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 ,提高了考试体育科学化程度,使可行性与科学性紧密结合。

1.各项考试项目标准的制定以《体育教学大纲》、《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依据,结合各地学生体质健康 状况制定,使考试标准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针对性。

2.仅仅把考试作为一种杠杆,以推动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如遵循“不追求考试本 身的测试作用,而重视因考试带来的学校体育工作得到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以提高的‘滞后效应’”的 原则,各地将考试标准定在“只要学生认真上好体育课,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就能得到较高分”这一基点, 用统计控制方法,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够获得好成绩。调查表明,就整体而言,得考试体育总分59%以下的仅占学 生总数的6.3%,得总分60~70%的占29.9%,得总分75~89%的占37.6%,得总分90~100%的占28.2%。学生成绩优 良率达65.8%。

3.各地对“考试体育会不会影响文化成绩”这一专题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是:(1 )考试是公平的,评分标准是恰当的,且相对较低。(2)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大脑积极 休息,对文化学习有促进作用,同时,锻炼对于身体素质和机能提高相对容易,因此,考试体育是一项一举两 得的举措。

4.由于严格控制考试体育总分比例,并用统计方法进行有效控制,调查显示,在总体上不会对文化尖子产 生影响。内蒙古、湖南的调查表明,文化尖子在总体上比其他学生的平均体育成绩要高,加上考试项目难度小 ,分值低,其对升学的影响微乎其微;山东省的一项调查表明,略受影响的文化尖子比例在0.4%以下。

5.在考虑项目的确定方面,各地考试到目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特点,经过研究,各地都设有可供选择的项 目,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发挥优势。同时,针对男、女学生考试项目不同的特点,各地用科学的方法 进行处理,调整评分尺度和给分比值,使男、女生得分相对平衡。

6.调查显示,体育考试总分平均为37.3分。总体来说,各地对于目前总分水平都表示满意,总分的确定结 合了各地的实际情况。调查表明,如果分数太低(低于30分),不足以体现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不 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加强,不足以引起学生、家长、社会对体育的重视,不利于考试体育工作的开展;如果总 分太高(高于60分),作为一种新的考试制度,除个别地区外,不利于社会认同,易造成欲速则不达的局面, 同时,由于考试体育具有组织工作复杂、难度大、易受场地、气候等条件的制约等特点,分数定得太高,一些 非人为因素的影响程度较高,致使考试不尽公平。

一些地方提出可以在目前总分水平的基础上适当提高(46.1分),其主要出发点在于加大考试力度,进一 步全面落实教育方针,提高各地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这个意见值得考虑,但必须通过实验尝试。

7.针对考试体育工作中部分地区出现“应试现象——考什么练什么,干扰正常体育教学”的倾向,一些地 区(24%)采取了建立题库,考前(1—3月)随机抽题的办法,此办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次调查显示,这个做 法得到了近一半(47%)省、市的认同。

8.为最大限度保证考试体育的可信度,避免人力测量可能带来的误差,一些地区自行开发了许多测量器具 用于考试。如沈阳市的考试工作,采用光电仪器测速、电脑计次的方法进行耐力、仰卧起坐项目的测试,给考 试体育工作带来了便利,同时,消除了一部分人对此项工作的疑虑。

五、关于考试体育目前面临的困难

1.目前对于考试体育工作在认识上不尽一致,特别是一部分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对此项工作不够重视, 不予支持,挫伤了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2.考试系统内部业务部门不能协调一致,在实施考试体育工作的一些地方(23.5%),学生体育成绩不能全部 纳入各类招生学校录取总分,造成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在落实中不能保证对学生要求的一致性,造成学生可以择 校而轻视体育。

3.由于场地、器材条件的限制,制约了考试体育工作在一些地区的推广。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少数民族 地区,由于受气候、地理的影响,如南方地区的每年考试时间正值梅雨季节,加之考生分散,给组织工作带来 一定难度。

4.国家教委对考试体育工作领导有待进一步加强,要在目前全国试行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一步,统一基本要 求,以免部分地区观望、等待。

六、建议

1.对一项日趋完善,在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等方面均已达到一定水平,且在实践中卓有成效的考试制 度,国家教委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推进,国家教委应在近期出台更有力度的实施措施和管理办法 ,以便在政策上引导考试体育工作向健康方向发展,同时,消除一些地区工作中的消极等待现象。

2.调查反映,1995年1月柳斌同志关于考试体育工作应“停止考还是不考的争论,把工作重点放在完善考试 制度的方法上,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的意见在一些地区、某些部门工作中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因此,国家教 委要加强宣传力度。同时,国家教委,要及时总结各地经验,利用多种媒介、各种机会大力宣传考试体育的作 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气氛,以取得社会、家庭、学校各界人士的理解。

考试地理总结篇8

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考试,我们以为应具有以下四点。

1.各种考试都必须从整体课程计划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在考试中渗透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 身体心理素质的评价因素。

2.要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学习的状况,尽可能地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认识到自己的 学习成绩,并能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3.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

4.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对高中地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的认识

高中地理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升入高一级学校所进行的选拔考试,而 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地理课 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必须严格区别于高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会考的内涵:我们认为主要应该考核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内,所应具备的地理素质。具体说 ,包括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地理科学文化知识、地理思维方法、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意识、 全球意识、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了解的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要强调指 出的是,上述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按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属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应 考虑高中地理课在高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以及我省民族众多、薄弱学校较多等因素,在制定考试目标时,需在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把合格的下限适当下调,合格以上分出若干层次,以激励不同学习状况的学 生产生再学习的欲望。

高中地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这是地理会考 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通过教研途径,对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强调以下几点:1.抓好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训练;2.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全球观念和正确的人 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素质教育内涵丰富,而且随时间、空间而异,要充分体现它,就需要从许多方面作不懈努力。

三、拟订会考命题计划的指导思想及设想

高中会考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认真的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深刻体会到,会考是否真正反映了贯彻地理教学 大纲的精神,是否真正反映了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命题的恰当与否是关键。然而,命题计划的编制 ,又从根本上控制着命题的质量。因此,在历年会考中,都把编制会考命题计划,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拟订命题计划所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试卷中试题的能力和层次要求,应在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范围之内。

2.代表性原则。试题的内容,能力要求,应对地理会考目标总体具有代表性。

3.结构性原则。试卷中各种题型的比例设计,要符合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要求。

4.导向性原则。试题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

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是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根据会考目的,把总体设计定位为 :重点考核学生对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的考查,既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会考合格要求,又要使及格以上学业水平有一定区分度。根据这 个总体设计,把有关问题作如下处理。

1.内容比例。根据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知识比例,历年会考中,把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 和人文地理分数比确定为1:4:5。在这个框架内,再根据教材知识点的密集程度,确定各单元所占分数的比例。

2.考试水平。设计考试水平的目的,在于用可操作的明确语言,对考核的要点提出具体要求。根据教学大 纲对教学要求的规定,参照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和教学实际,把地理考试水平由低到高分为识记 、理解、应用三级。从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构想出发,我省从1990年实行中学地理会考以来,一直 强调理解和应用的考核。在进行试卷总体设计时,对此作专门研究。

3.学科能力要求。地理学科能力是学生参与完成地理学习活动的主要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技 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须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同时,结合我省普通 高中实际情况加以实施,提出三项基本能力:地理认知能力,即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 数值、结构、演化过程等)的记忆或再认能力。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即识读、填绘地图和编制地理图 表(包括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曲线图、景观图等)的能力。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即通过对已有地理知识 和技能的迁移,解释、解决和评价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4.题型。根据会考的性质和规模,从试题属性看,以采用学生熟悉的题型为基本题型。把适于考核识记、 理解、应用的客观题和适于考核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综合、评价以及语言运用等的主观题加以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试题结构看,多年来采用了学生熟悉的单项选择、双项选择和填绘地图三种题型。

5.难度比例。会考命题中,要使试卷符合考试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必须注意控制难度。根据会考的主 要任务和同时兼有的区分性能,地理会考试卷总体难度设计为0.75-0.90,试卷中容易题(难度值在0.80以上) ,中等题(难度值在0.50-0.80之间),较难题(难度值在0.50以下),三者之比为7:2:1。

6.命题力求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考试水平的层次性,并突出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考查。

(三)命题计划表的编制

命题计划表是会考试卷总体结构设计的具体体现,是编制试题、试卷的蓝图。它将不同的考试内容在试卷 中所占的分量,各内容采用的题型,各类试题应占的比重,考试要求的比例等,分门别类地定出量化指标,并 以表格形式作出详细、明确的反映,具体编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 以知识内容、题型为横坐标,并按教材的各章内容展开。纵坐标为考试要求和难度值。

第二步 在表格相应栏内,填写出试卷总体设计内容。包括内容分布、考试水平分布、题型分布、难度分 布及合格标准分布。

第三步 确定各章不同考试水平、不同题型、不同难度的分值,即期望值。

总括起来,可以看出,一套试题的产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贯彻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精神,体现素质教 育特征,又要照顾我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是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四、会考试题体现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会考试题的特点

我省自1990年高中地理会考以来,共进行了八次。八次试题的特点是:会考的性质、目的、内涵和命题计 划的编制恒定不变;题型结构稳定;1990-1994年,考虑到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知识型试题比例较大。1 995年以后,经过分析,认为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条件已经具备,于是试题结构向智能方向转化,其主要表现 为以下几点。

考试地理总结篇9
考试地理总结篇10

[文献标识码]A

考试,是一种严格的知识水平鉴定方法。为了保证结果的公平,考场必须要求有很强纪律约束,并且专门设有主考、监考等监督考试过程,绝对禁止任何作弊行为,否则将要承担法律和刑事责任。

中国最早的考试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那个时期考试的主要目的是选拔官员。在随后三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以选拔官员为目的的考试从未间断,而且在隋唐时期形成和完善了对中国封建王朝取士产生重要影响的科举考试制度。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考试除了被赋予选拔官员的作用,还因为教育的不断发展,考试又被赋予了新的作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即考核学生学业状况。

近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飞速发展,课程考试的考核作用越发明显。高等学校为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据实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的依据,都会依赖规范而专业的考试管理来实现。但是,要使考试管理在高校考试中的作用得到最大体现,就一定要了解考试管理能发挥什么作用、当前考试管理存在哪些问题以及面对问题需要用什么方法解决。

一、考试管理的作用

(一)考试管理为考试的公平公正提供保障,维护考试的尊严。一个考试过程,首先是命题,接下来还有审核、排考、印卷、组织考试、批阅、登记成绩和总结分析。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老师和考试管理者用严谨的态度对待,一旦出现任何问题,考试必然将散失它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比如说,命题不严谨,导致试题分值不够或者试卷上出现答案,再或者试题偏离了考核大纲的要求,那么这样的试卷用来考试就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所以,考试管理过程就要根据各种规定,让命题老师能按考核大纲命题,让审卷人按要求审核试卷,对试卷提出中肯的意见,让考试管理者按规定排考、印卷、组织考试,让阅卷老师按规定批阅试卷,登记成绩、总结考试质量,提出改进措施。如同这样,每个操作步骤都有章可循,那考试的公平就被体现出来,考试管理的作用也就体现出来了。

(二)考试管理为教学方法改进和教学质量提高提供证据支撑。很多老师会严谨地完成命题、批阅试卷和登记成绩这几个很重要的环节,但会忽略总结这个环节,可总结却实实在在是考试管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总结,对考试质量进行分析,教师才能把握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调节侧重点或者是课时分布,让学生能够学习到重点要掌握的知识;只有总结,对考试质量进行分析,教师才能发现自己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吸收其他老师有效的教学手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三)考试管理以抓考风促进学风改善。教学管理者严抓学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从而轻松地应对考试,形成良好的考风。与之相对的,考试管理者狠抓考风,让学生对考试心存敬畏,只能通过正确的途径取得成绩的时候,学生必然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努力学习知识,并自主寻求知识的延伸。当学生们都形成了这样一种自主学习意识,就已经达到考风促进学风改善了,考试管理的积极作用也就再次体现出来了。

二、考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形式死板,与学习内容不能达到契合,无法完全展现学习效果。现在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与之相关的网络、软件、动漫设计和游戏等专业在各类高校蓬勃发展,支撑这些专业发展的课程很多都讲究实际操作。例如软件编程类的课程,上课的时候就需要老师和学生在电脑前一边学习一边动手实际操作,那么在考试的时候,最能表现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自然是操作,但是,有的高校的老师仍然采取笔试的考试形式,让学生在试卷上完成一道道需要在计算机上完成的考题,这样就落人了一种“纸上谈兵”的局面。又比如动漫设计和游戏相关的一些课程的考试,除了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以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但是有的老师在组织考试的时候,却设置了各种条条框框,要求学生在那些条条框框的要求下设计作品,这种做法虽然考察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但是却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作弊是一个长期且普遍存在的问题,屡禁不止。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不一样的,主要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方面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有关,有的学生可以轻松地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的学生比较难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另一方面与学生课后自学和复习的主动性有关,有的学生课后会主动复习,巩固知识,并且努力自学,拓展知识面。因为这两个或者更多的其他原因,学生的知识水平就不在一个层面上。当考试来临的时候,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基本可以轻松地应对,这些学生大多不会作弊,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过度追求高分,会在考试时采用作弊的手段。知识水平比较低下的学生,有一部分会因为不想补考或者重修会选择作弊,以期考试成绩合格。随着社会的发展,作弊的手段更加隐蔽、更加高科技化,用于作弊的工具五花八门,以致监考的老师对学生考试作弊也是防不胜防,这也就让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一种侥幸心理。总的来说,学生知识水平的低下和隐蔽的高科技手段只是学生作弊的外在因素,内在因素还是部分学生诚信缺失。

(三)考试结束后的质量分析和改进措施没有被重视。有的老师在考试结束,阅卷登分以后,就忽视了对课程考试的质量分析,寻求改进措施。事实上,学生考试成绩是否呈正态分布,恰好是对老师教学水平、命题水平直接体现。教师教不好,学生也就学不好,考试自然也难以考好;教师教得好,学生也学得好,但是命题与教学大纲和考核大纲不一致,那学生也难以考好。有的老师总是教授同一门课而又总是不注重质量分析,那么势必会使之后的教学偏离正常轨道。社会是发展的,知识的更新也是日新月异,如果老师故步自封,不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不注重知识的更新,也就被时代所淘汰。

三、如何解决考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解放思想,寻求考核方式和学习内容的高度契合。老师和考试管理者都要把握发展的节奏,必须根据课程的本质属性采用最合适的考核方式。对实践能力重于理论水平的课程,改变过去采用笔试的考核方式,坚决地采用实践操作的考核方式。如果确实硬件设施不足,无法展开大规模的统一考试,也应该调整平时成绩和期末笔试考试成绩的比例,使平时成绩比例上升,并且在平常的实验课和班级测验中多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计人平时成绩。对于设计类的课程,应该放弃一些陈旧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根据自己内心的想法来创作作品,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免于落人抄袭的俗套。对于语言类的课程,如外语口语和演讲,应该让学生直接用口语交流和当众演讲的方式考核,根据学生的表达效果来评定成绩。

(二)抓学风,促考风。一个学校考风优良,必然与优良的学风有关,所以高校应该最大限度地提供学习条件,培养学生优良的学风。比如说,有的学生学习需要查阅大量的学习资料,丰富自己的阅历,那么学校可以在图书馆增加相关的书籍;有的学生喜欢在图书馆或自习室比较安静的环境下学习,那么学校可以延长图书馆的开馆时间或者将一些使用率不高的教室在非上课时间设为自习室。除此之外,一个没有学生睡觉或者玩手机的课堂,一个学习氛围浓厚且师生互动频繁的课堂,是可以让学生学到很多知识的,所以,重视课堂纪律也是改善学风的有效做法。

考试地理总结篇11

前言

2013年广东公务员考试已经于2013年4月14日结束,此次考试不同于2012年广东省分县级以上、乡镇职位两次招考,分开考试,而是同时进行招考,职位仍分为这两个部分。虽然不同岗位同时进行考试,但是其申论考试内容根据职位分配分为三类试卷,申论一为乡镇农民和异地务工人员,申论二为乡镇大专以上及三支一扶村官,申论三为县级以上(含省直、公检法等)。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特点较为明显,本文就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进行分析。

一、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三套申论题目设计凸显职位差别

通观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不难发现,其申论命题根据职位不同,在题目设计上也有差别化的体现。如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一面对的职位为乡镇农民和异地务工人员,其申论题目设计采取三题模式,作答字数总计900字,题目设计为对策+概况。如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二面对的职位为乡镇、本地大专以上;支一扶村官、选调生、基层项目人员,采取三题模式,作答字数总计1100~1200字。而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三面向的职位是县级以上(含省直、公检法等),其题目设计虽也是三题模式,但作答字数总计1300~1500之间,题目设计为对策+概况+作文,难度差别显而易见,体现出不同职位之间的区别,难度来看,申论三难度最大,申论二居中,申论一难度最小。

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不论是2013年广东省考申论一,还是申论二,亦或者申论三,都是三题结构,第一题主要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第二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第三题主要考查了考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论述题以策论型命题作文为主。

二、申论材料逻辑脉络清晰

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在材料组织上,脉络清晰,易于考生把握材料内容,阅读难度相对不大。如2013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一材料围绕“农村留守家庭”“农村综合维稳”“农村农技推广”而展开,脉络清晰,一目了然。便于考生阅读材料,把握要点。例如,第三题,根据材料3,就揭岭县农村留守家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撰写一份材料。

阅读题干,审清题意。题目要求“根据材料3,就揭岭县农村留守家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撰写一份材料”,从中可以得出以下两点:一、作答范围为材料3;二、作答任务是就揭岭县农村留守家庭面临的问题撰写一份材料。要求中含有“条理清晰”,因此要注意答题结构。另外,要注意篇幅不超过500字。

三、申论主题选择紧贴广东省情

纵观广东省公务员考试历年真题,不难发现,其申论题材选取均紧密结合广东省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2012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结合广东省开展的“三打两建”行动,考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2011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结合广东省职业病问题全国最为突出、防治形势严峻这一省情,考查职业病防治。

同样,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三结合广东外来人口众多以及湛江等地推行的“网格化管理”等社会管理新模式这一省情,考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该根据题目中“条理清晰”的要求,考生还应按照一定结构组织答案。首先,要对“网格化”管理模式的进行总结。材料中提到的“‘网格化’的核心并非仅仅是增加一级更小的基层管理单元,而是改写基层社会管理的体制”可以用来作为总体概括。其次,分别归纳特点。

此外,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一聚焦农村发展中的农技推广、农村维稳、农村留守家庭等问题,材料亦选取广东南山镇等极具本省特色的相关案例,紧贴广东农村发展的实际。

由此可见,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命题仍然延续广东以往的命题风格,紧贴广东省情。

四、申论材料字数较多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材料字数与国考和其他省市相比,明显偏多。近年来,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中所提供的材料字数大约为6000,如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材料的字数约为6400,2010年约为6500,2011年为7000左右,2011年8500字,2013年达到9000多字,同时考试时间也不是国考的2.5小时,而是120分钟。要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阅读这八九千字,还要书写近2000字的文章,是相当不容易的,这也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阅读理解是做好申论的前提条件,考生要想在申论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首先得突破这一关。

五、结语

总之,广大考生应该把握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考生特点,有的放矢,扎扎实实地做好基本功。

考试地理总结篇12

    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考试,我们以为应具有以下四点。

    1.各种考试都必须从整体课程计划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在考试中渗透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 身体心理素质的评价因素。

    2.要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学习的状况,尽可能地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认识到自己的 学习成绩,并能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3.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

    4.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对高中地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的认识

    高中地理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升入高一级学校所进行的选拔考试,而 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地理课 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必须严格区别于高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会考的内涵:我们认为主要应该考核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内,所应具备的地理素质。具体说 ,包括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地理科学文化知识、地理思维方法、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意识、 全球意识、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了解的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要强调指 出的是,上述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按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属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应 考虑高中地理课在高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以及我省民族众多、薄弱学校较多等因素,在制定考试目标时,需在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把合格的下限适当下调,合格以上分出若干层次,以激励不同学习状况的学 生产生再学习的欲望。

    高中地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这是地理会考 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通过教研途径,对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强调以下几点:1.抓好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训练;2.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全球观念和正确的人 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素质教育内涵丰富,而且随时间、空间而异,要充分体现它,就需要从许多方面作不懈努力。

    三、拟订会考命题计划的指导思想及设想

    高中会考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认真的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深刻体会到,会考是否真正反映了贯彻地理教学 大纲的精神,是否真正反映了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命题的恰当与否是关键。然而,命题计划的编制 ,又从根本上控制着命题的质量。因此,在历年会考中,都把编制会考命题计划,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拟订命题计划所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试卷中试题的能力和层次要求,应在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范围之内。

    2.代表性原则。试题的内容,能力要求,应对地理会考目标总体具有代表性。

    3.结构性原则。试卷中各种题型的比例设计,要符合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要求。

    4.导向性原则。试题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

    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是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根据会考目的,把总体设计定位为 :重点考核学生对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的考查,既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会考合格要求,又要使及格以上学业水平有一定区分度。根据这 个总体设计,把有关问题作如下处理。

    1.内容比例。根据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知识比例,历年会考中,把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 和人文地理分数比确定为1:4:5。在这个框架内,再根据教材知识点的密集程度,确定各单元所占分数的比例。

    2.考试水平。设计考试水平的目的,在于用可操作的明确语言,对考核的要点提出具体要求。根据教学大 纲对教学要求的规定,参照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和教学实际,把地理考试水平由低到高分为识记 、理解、应用三级。从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构想出发,我省从1990年实行中学地理会考以来,一直 强调理解和应用的考核。在进行试卷总体设计时,对此作专门研究。

    3.学科能力要求。地理学科能力是学生参与完成地理学习活动的主要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技 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须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同时,结合我省普通 高中实际情况加以实施,提出三项基本能力:地理认知能力,即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 数值、结构、演化过程等)的记忆或再认能力。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即识读、填绘地图和编制地理图 表(包括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曲线图、景观图等)的能力。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即通过对已有地理知识 和技能的迁移,解释、解决和评价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4.题型。根据会考的性质和规模,从试题属性看,以采用学生熟悉的题型为基本题型。把适于考核识记、 理解、应用的客观题和适于考核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综合、评价以及语言运用等的主观题加以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试题结构看,多年来采用了学生熟悉的单项选择、双项选择和填绘地图三种题型。

    5.难度比例。会考命题中,要使试卷符合考试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必须注意控制难度。根据会考的主 要任务和同时兼有的区分性能,地理会考试卷总体难度设计为0.75-0.90,试卷中容易题(难度值在0.80以上) ,中等题(难度值在0.50-0.80之间),较难题(难度值在0.50以下),三者之比为7:2:1。

    6.命题力求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考试水平的层次性,并突出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考查。

    (三)命题计划表的编制

    命题计划表是会考试卷总体结构设计的具体体现,是编制试题、试卷的蓝图。它将不同的考试内容在试卷 中所占的分量,各内容采用的题型,各类试题应占的比重,考试要求的比例等,分门别类地定出量化指标,并 以表格形式作出详细、明确的反映,具体编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 以知识内容、题型为横坐标,并按教材的各章内容展开。纵坐标为考试要求和难度值。

    第二步 在表格相应栏内,填写出试卷总体设计内容。包括内容分布、考试水平分布、题型分布、难度分 布及合格标准分布。

    第三步 确定各章不同考试水平、不同题型、不同难度的分值,即期望值。

    总括起来,可以看出,一套试题的产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贯彻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精神,体现素质教 育特征,又要照顾我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是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四、会考试题体现素质教育的作用

考试地理总结篇13

二、细心评阅试题

我认为评阅试卷时,不仅要看学生的答案对不对,还要发现存在的问题,要在评阅试题中总结出评讲要点,形成评讲思路。所以评阅试卷时要做以下几点:1.认真评阅。亲自评阅每一位参考同学的试卷,重点看学生的答题思路,判断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是否正确、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如果是流水作业,要亲自翻阅每一个同学的答题卡)。2.记录问题。把每一位同学存在的典型性问题记在笔记本上,以便评讲时有的放矢,而且找他们谈话时能做到因人而异,给出切实的建议。3.善用批语。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写出具有积极作用的批语,试图使他们把考试的压力转变成动力。4.总结问题。因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做题方法和技巧不同,所以在总结问题时,最好把他们分开总结。对于选择题,要注意分清是哪类问题,是没记住,不理解做题方法,还是粗心大意?对于非选择题,主要看答题思路是否清晰,答题格式是否规范,如果做得不好,在评讲试卷时要特别强调。

三、耐心评讲试题

每位教师都知道评讲试卷的重要性,但如果想把评讲的作用发挥到最好,除了前两项工作要做好,还要有一颗平静的心态,做到耐心评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强调错题。对于错的较多的题目,尤其是共性问题,就要拿出来面向全班同学讨论,直到弄懂。2.讲究方法。评讲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针对错的较多的题目,可以先让错的同学说想法,这样更容易发现问题;然后再找做对的同学说思路,以解决问题;如果还不能解决问题,则需要教师给予引导。3.注重规范。评讲时要强调答题规范,教师可以在阅卷时拍下来相对优秀的试卷,评讲试卷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给不注重规范的同学做个榜样。4.引导变式。要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对题目进行变式,这样做,不仅可以开拓同学们的思维,还可以多见题型。如果做到这点,考试和评讲试卷就更有意义了。

四、引导学生总结

考试后如果能做到认真地总结反思,将会对提高成绩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每次考试后一定要引导同学们总结。可以作如下引导:1.分类总结。先对试卷进行总结,哪些题目错了,要分清是记忆性的、理解性的还是粗心大意性的,并分别找出对应的措施;然后错的相同类型的题目归纳起来,找出规律,并反思今后怎么做。2.建错题集。要有错题本,把经常错的、不理解的记到上面。这样就不要每次翻找试卷了,从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五、关注学生心理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