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考试学习经验总结实用13篇

考试学习经验总结
考试学习经验总结篇1

1、不妨给自己定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自己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可以把功课分成若干个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时间,例如一小时内完成这份练习、八点以前做完那份测试等等,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还不会产生疲劳感。如果可能的话,逐步缩短所用的时间,不久你就会发现,以前一小时都完不成的作业,现在四十分钟就完成了。2、不要在学习的同时干其他事或想其他事。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谁都明白,可还是有许多同学在边学习边听音乐。或许你会说听音乐是放松神经的好办法,那么你尽可以专心的学习一小时后全身放松地听一刻钟音乐,这样比带着耳机做功课的效果好多了。3、不要整个晚上都复习同一门功课。我以前也曾经常用一个晚上来看数学或物理,实践证明,这样做非但容易疲劳,而且效果也很差。后来我在每晚安排复习两三门功课,情况要好多了。除了十分重要的内容以外,课堂上不必记很详细的笔记。如果课堂上忙于记笔记,听课的效率一定不高,况且你也不能保证课后一定会去看笔记。课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应当是把老师的讲课消化吸收,适当做一些简要的笔记即可。点击查看原文,参与讨论

考试学习经验总结篇2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生命线,其中课程考核是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教风和学风的重要因素之一,亦是研究教学工作、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信息来源。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创新教育活动的不断深入,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已取得了很大成果,但因受传统教育理念及扩招、地方农业院校生源质量较差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强调教学模式单方面的改革,出现考核模式改革落后于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与考核模式相脱节的现象,未能更好地发挥考核模式对教学模式的促进作用和考查反馈作用,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此,探讨更加有效的考核模式及其与教学模式的结合形式,将会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大大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以植物学相关课程为例,具体分析了现行考试模式存在的弊端,并针对存在的弊端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法和手段,以期通过改进考试模式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植物学相关课程考核模式存在的弊端

植物学是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生物类专业及农、林、医等院校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植物学理论讲授,植物学实验和植物学野外实习三部分。

其中,植物学理论讲授方面的课程考试存在的弊端为:(1)考试方式极为单一,一般是采用闭卷考试,并且考试内容以知识性考核居多,这样考试学生大体的结果很容易辨别,教师根据标准答案很容易完成批卷过程。这样做虽然老师的工作量变小了,但这种考试只能检测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能力,而不能促进学生对实际知识的运用[1]。这样的考试也必然误导学生形成“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时默笔记,考后忘笔记”的学习态度[2],造成学生死读书本,兴趣匮乏及知识面窄。(2)考试模式陈旧,依然是“一考定成败”。即植物学理论考试一般安排在学期末,学生成绩的好坏也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的成绩。这样的考试模式,必然导致有些学生考前拼命死记硬背,以争取高分;有些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拼命突击,以争取及格;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四处活动找关系以得到高分或者及格。

植物学实验课是植物学整个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该环节不仅帮助学生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3]。对于植物学实验的考核,许多学校会把理论考试和实验考核结合起来进行,如最后植物学的课程成绩由理论考试成绩的80%与平时实验成绩的20%组成,且这20%的实验成绩又主要以实验报告为依据。因此,学生就认为只要做好实验报告就万事大吉了。于是实验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用于绘制植物结构图,有的学生甚至直接照教科书的插图临摹。绘完图后,对于其他实验操作及实验内容则采取应付的态度;更有甚者,上实验课只满足于做完实验报告,其他的时间便玩手机、聊天,造成本末倒置的现象。这样也必然起不到实验课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最终目标。

植物野外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习,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野外独立进行科研活动的能力,学会植物学野外工作方法,懂得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研究植物的基本特征,从而达到能够系统地归纳和概括出各科、属植物主要的特征。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及团结合作的精神。但对于植物野外实习的考核,以往以个人单考识别植物为主,或者仅仅是实习完成后,进行闭卷考试,试卷中主要考查某种植物隶属于哪个科。对于这两种考核方式,如果是前者,有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是通过记忆特定的路线,特定标志性建筑物的方法来区分植物种类,即使同样的植物换一个地方就不认识了。对于后者,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只是像个机器人一样,机械地跟在老师后面,对老师讲过的各种植物的分类地位做笔记,考前死记、硬背笔记。学生通过这些做法,虽然最后通过了考试,取得了学分,但经过实习,只是得到了片面的、零碎的知识。这样的结果也违背了实习是为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个教学环节的本意。

综上所述可见,考试活动进行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考试模式的改革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成败。因此,积极开展考试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充分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在将高等教育引向培养会学习、能思考、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轨道,真正达到教、学、考三者的和谐统一方面有着重要意义[2]。

二、植物学相关课程考核模式具体的改进方法和手段

针对植物学理论课的考试弊端,采取以下相应的改进措施:(1)考试应改变标准化的命题方式,尽可能地从单纯的知识测试转向综合素质的测试。考试命题中,除了直观地考核某些植物学的理论知识点外,可以增加一些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问题,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活学活用,而不是死记课本。比如:为什么日常生活中“一个萝卜一个坑,而一窝红薯一个坑”呢?再如:为什么树不怕伤心而怕剥皮呢?为什么家中实木家具的颜色有的地方深而有的地方浅呢?还有诗词中“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的连理枝是怎么形成的呢?(2)对于考试的题型,除了从前的判断、选择、填空和问答题外,应增加综合论述题,这个题不需要标准答案,只要学生答得有道理就可以得分,从而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而这个题想答好,与学生宽泛的知识面是分不开的,所以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仅应掌握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课下应多查阅相关资料,从而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全面的考查。(3)针对“一考定成败”这个弊端,我们拟采取的措施是加大平时测试。植物学理论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各占总成绩的50%。平时成绩又包括平时测试成绩(占50%)+出勤和平时表现(占20%)+撰写小论文(占30%)。其中,平时测验可随堂进行,建立题库,每班考试时随堂抽取,以免后面考的班级提前知晓考题。平时表现包括课堂纪律,这样可以约束学生上课玩手机等小动作;撰写小论文就是提前给学生提供一些与平时学习的知识相关的论文题目,让学生课下查阅相关文献,然后总结撰写小论文,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获取高的平时成绩。小论文题目如:“举例阐述靠风力传播的果实或种子的适应机制”和“举例阐述靠人和动物传播的果实或种子的适应机制”等。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可以对学生起到一个很好的督促作用,督促学生把时间用在平时,而不是仅仅依靠考前突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综合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植物学实验的考核方法,改进的措施是将实验课单独拿出来,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设置相应的学分,而不像从前使其从属于植物学理论课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增强上好实验课的自觉性,端正对实验课的态度,有利于保证实验课的质量。具体的做法是:实验成绩由实验报告、口试、操作及课外实验报告四部分成绩组成。1.实验报告:每次实验课结束后,依然像往常一样,上交实验报告。改变的是实验报告只占30%的成绩,而不像之前那样起到决定性的作用。2.口试:由教师出题,学生抽答选题。考试内容为在规定时间内,对某一实验的操作步骤及实验现象做出回答,这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20%。3.考操作:由教师制定内容,在限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完成一个实验的基本操作或操作某种仪器,这部分考查的重点在徒手切片的操作、临时装片的制作、显微镜的使用及一些实验习惯等等。这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30%。4.结合本教研室教师的个人科研项目,设计一些课外的实验,如各种植物种子萌发的特性研究及各种植物器官的发育规律研究等等,建立课外实验选题库,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进行选择,自行组成一个合作团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资料的查阅、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的安排,然后进入实验室操作,最终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这部分因为是在课堂外进行的,采取自愿的形式参加。如不参加,这部分分数就没有。通过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训练,可以使学生学会查阅文献和资料,学会如何设计实验,并在操作过程中对各种基本的实验操作进行熟练。并且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通过这种实验考核得到的成绩,能比较全面的反映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对于植物学野外实习的考核方法的改进措施为:考试成绩由野外实地考察和标本图片制作两部分成绩组成。前者占总成绩的60%,后者占40%。野外实地考察内容包括:(1)随机抽取植物,考察学生其所属的科名,并对该科植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描述。(2)随机抽取植物,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查找其所属的科名、属名或种名,考察学生是否具有独立鉴别植物的能力。(3)随机抽取植物,让学生利用规范的形态学术语,对该种植物的形态进行描述,并写出相应的花程式。这三部分内容的成绩各占总成绩的20%。标本图片制作包括标本制作和图片制作两部分。对于标本制作,开展制作蜡叶标本活动。2~3个同学一组,经采集、压制、制作,最后每组交出5份有代表性的作品,教师给打分,并把优秀的作品进行展出,展出后将好的保存在标本馆内。经过长年实习也就将学院的标本馆很好地建立起来了。图片制作是要求学生运用数码相机或数码手机对所学植物进行图片采集、整理命名,建立班级植物图片库,这样即使实习结束了,也可以拿出来学习,从而形成长效的实习体系。标本制作占总成绩的30%,图片制作占总成绩的10%。

三、结论

经过考试模式的改革,我们试图改变传统考试模式往往以一张试卷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忽视了学生能力方面的评价。通过上述的相关措施,试图通过考试模式的改革,强调学生在考核中的主动参与,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被动为主动,使考核真正成为检验学生学习的方法及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邵进,吕浩雪,陈云棠.大学课程考试的功能、形式及改革刍议[J].江苏高教,2001,(6):59-61.

[2]张国昌.关于高校考试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2):99-103.

[3]李孙文,赵昶灵,刘勇.农业院校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2(4):69-74.

考试学习经验总结篇3

每年的高考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随着20__年高考的落幕,全国各种模式的高考试题也浮出水面,高考化学试题严格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大纲》编写,坚持了“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的命题思想,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稳中有变,变中有新,新中有活,以能力立意。试题特点鲜明地体现了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以能力测试为主,重在考查学生活学活用知识,全面考查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科思想和方法。着重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预计20__年的高考题目仍然会延续这种命题趋势。同学们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夯实基础,养成对化学总体思考的能力,加强对图像题(如化学平衡图像题)、化学计算类应用试题以及化学实验流程题的复习,提高化学总复习的效率。

在分析化学复习策略之前,先看看20__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全国卷)试卷化学试题特点。

我们可以看到20__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全国卷)化学试卷总体表现出这些特征:1.密切联系教材,紧扣考试大纲。2.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重视能力考查。20__年化学试题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重视基础知识,试题涵盖知识面广,涉及基础知识多,如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电解、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物质结构、离子共存、物质的量、离子方程式等。总之,20__年化学试题在保证不超纲的前提下,重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3.重视实验考查,突出化学特色。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人们对科学规律的发现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反复观察、探究和验证逐步完成的。实验是学习化学、体验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实验能力是考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因此,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化学离不开实验,在历年的高考化学试题中对实验都给予了高度重视。4.突出主干知识,关注社会热点。主干知识反映了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是学科的核心内容。20__年化学试题更加重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化学基本概念、重要的化学反应、离子反应与离子方程式、原子结构知识、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平衡移动原理、电解原理、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制法、化学实验操作、氧化还原反应、化学计算等,几乎都涉及了。5.重视方法考查,降低数学要求。

化学试题在突出综合应用知识和能力考查的同时,强调了对化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的考查,对信息加工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推理能力、实践能力等都有所考查。

高考总复习的特点是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紧迫的时效性,要达到复习高效,它需要复习者在全面中有重点,在规范中讲策略,在强化中讲效益。为此,结合笔者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化学总复习中应重点抓好的几个问题,以此引领高三备考的各位学子顺利有序高效地搞好化学总复习。

考试学习经验总结篇4

     化学在初中阶段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科,初中三年的学习中,只有在初三的年段里有化学,是因为必须经过初一、初二的学习打好一定的基础,才可以在三年级学习。而学习的初中化学内容都是为了给高中继续学习化学打基础 ,因此,要想继续上高中学习,初中的化学必须学好,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化学教研组根据这么多年在教学一线的工作,我和杨老师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初中化学教学的五步教学法。在这里和大家探讨。

第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对化学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化学。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我们教学的第一步。

1、化学这门课已经给学生吊足了“胃口”学生都已经入学两年了,但是还没有接触过化学,对此学科会有一定的期待和好奇,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在初三化学的第一课《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就会给学生展示一个新奇的新世界,让学生大开眼界,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与化学息息相关,学习化学会使人们的生活品质得以提高,化学还创造出了许多神奇的事物,等等,这样谈一堂课之后,大多数学生都被化学这一新的学科所吸引,她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去学习这门课程的。

2、上完第一课之后,接下来的第二课的学习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失望,仍会给学生带来新鲜的事物,那就是演示实验。当你拿着各式各样的化学仪器走进教室时,学生的眼神都会变得亮起来,期待着会有一个什么好玩的事情发生,这样的一堂课也会非常成功的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的。用实验来吸引学生,是我们化学学科的一个法宝,在一年的学习中,先接触演示实验,再让学生在教室动手实验操作,之后再让学生进化学实验室循序渐进的一步一步的让学生的学习走上正轨。

通过上面的方法学生的兴趣都有了,但是光有兴趣是不够的,这个时候就要教会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

第二步:让学生有信心学习化学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充分体现了启蒙性、基础性。初中化学的教学是对现代的青少年(未来社会的劳动者)进行“科学教育”的主渠道,是实现化学教育社会化、科学化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在实际教学中,我常常运用“需要原则”。首先,选择能够满足学生现实需要的内容,先引起学生兴趣;其次,在学生对这些知识已经掌握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有点超越常规但又在情理之中的问题内容,再次引起的学生兴趣,因为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了解的欲望;最后再提出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此循序渐进。力争做到让每位学生都对自己的未来的化学学习充满信心。

第三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比如关键的记忆法。要学好化学,记忆很关键。初中化学内容多而散,需要记忆的内容比较多。我们应采取以下方法加强记忆:①理解记忆。理解记忆是建立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的经验所进行的识记。如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记忆,应理解“参加”的含义是完全反应。“守恒”是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是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不发生改变。再进一步理解得出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也不改变。②要点记忆。对复杂的概念、性质、操作可概括成要点,使记忆的内容简单化。如过滤的操作,概括成“一贴、二低、三靠”。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步骤归纳为“氢——灯——灯——氢”。③规律记忆。化学知识是有规律的,掌握了规律就能记忆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应注意总结规律、发现规律。如学习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后,总结出酸的通性;通过实验,总结出金属跟酸、盐反应的规律。这样,记忆就很深刻,运用就更灵活。

第四步:打好基础。

初中的化学就化学学科的基础,因此抓基础就尤为重要。课本上的一些知识比如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前20号元素等都是要求学生必须会,如果不会的话,接下来的学习学生就会没有兴趣,没有动力,和老师以及其他同学之间的共同语言就越来越少了,慢慢的变成差生。为了防止这样的学生出现,我们利用考试本来解决这个问题。每天的课前5分钟都是考试的时间,在前一天告诉学生要考的内容,考完一定要及时反馈,一般我们都在当天就反馈,通过每天的这次小考,对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都了如指掌,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并根据学生的知识情况制定下一步的教学,绝不赶进度,直到学生扎扎实实的掌握了基础知识我们才进行后面的学习。这样后进生的产生就减少了。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我们的进度总是很慢的,到最后的总复习的时间就很紧。所以,现在我们将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上学期应用。

考试学习经验总结篇5

2、半个学期来,由于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涌现现了一大批学习刻苦、进步较大、成绩突出的先进个人和优秀班集体。下面我宣读本次期中考试中的优秀班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

3、请杨校长为优秀班集体和先进个人颁奖让我们再一次用掌声向在本次期中考试中获得奖励的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同学们,我们的每*一次进步,都与老师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当我们在接受掌声、奖品和微笑时,我想说,我们不能忘了辛勤耕耘老师,同学们让我们用最热烈的用掌声送给我们亲爱的老师,向半个学期来辛勤工作的全体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4、通过考试,可以检查教学情况,可以衡量班级之间的差距,可以反映出每个同学的各学科的学习状况。但是,考试不是唯一的手段,分数也不是*衡量的唯一标准。同学们不要以一次考试成绩的失败而否定自己。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说,失败不是成功之母,从失败中吸取的经验教训才是成功之母。那么,我们该怎么利用这次期中考试,今后更好的学习呢?我想,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要善于在考试后总结经验,不断修正学习方法,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为了同学们在考试后掌握一套学得快、记得牢、用得活的科学学习法,我们的任课老师根据学科特点,结合自己积累的经验,有许多金点子向大家传授:有请王老师就语文学习向大家传金送宝,大家掌声欢迎!有请杨老师就数学学习向大家指点迷津,大家掌声欢迎!有请冉老师就英语学习向大家送上他的锦囊妙法,大家掌声欢迎!有请马老

师就物理学习方法为大家充电 ,大家掌声欢迎!有请桑老师就化学学习方法为大家补钙,大家掌声欢迎!让我们再一次用掌声感谢几位老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5、今年学校为了给同学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学方面,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并及时的对表现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希望同学们珍惜学校为大家提供的各种学习机遇,迎接后一阶段的挑战。对七八年级来说,期中总结之后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对九年级来说,将面临人生的的第一个转折点。

在这样的重要时刻,让我们一起聆听杨校长语重心长的教诲。大家掌声欢迎!

让我们再一次用掌声感谢杨校长语重心长的教诲。同学们,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学习任务结束了,并不是我们学习的终点,一次考试并不是句号,更不是人生的全部。

考试学习经验总结篇6

一、试验统计方法教学改革措施

1.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本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抽象,学生听起来较枯燥,容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授课的效果。另外学生还未经历实习,没有农业科研的实践经验,授课过程中很难把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针对这一点,教师们应尽量减少深奥的理论知识和冗长公式的推导,而是应该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引导学生思考的目的。减少授课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习题训练,对所学内容充分理解。同时教师要做到及时解答学生疑问,在授课中要注重课程的系统性,从而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聚焦于应用和实践能力

试验统计方法是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必备的试验统计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懂得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进行科学的试验设计,并能够熟练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整理。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农学专业的特点,让学生直接参与科研试验与生产实践,派学生到科研基地或生产实习基地的第一线去。让学生根据所学的试验统计方法科学做出科学的试验设计方案,并深入农田进行具体的试验实施,做出试验采样和调查计划,并对所得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最终进行总结写出相应的试验报告。如学生可以利用已学软件,运用excel作表作图,利用SPSS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聚类分析等。通过参与科学试验和生产实习,学生主动性必然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3.有效结合统计学软件提高《试验统计方法》的教学效果

SPSS软件具有统计功能强大、功能界面展现规范、分析结果输出整齐、数据接口较为通用等优点。学生只要能够掌握一定的Windows操作技能,了解统计学原理,就可以使用软件为科研工作服务,特别适合初学者学习和掌握,十分适应于《试验统计方法》的教学。带领学生进行SPSS的上机操作,首先能够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习的理论课程,然后通过实际演练SPSS的应用并结合实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掌握了SPSS软件的基本操作之后,教师应多提供给学生更多地实例,能够让学生反复实践从而达到巩固加深的目的。通过这种形式,避免学生记忆冗长的公式和大量的数字计算带来的厌烦情绪。从而可以将学生的被动灌输转换为学生的主动摄取,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提高学生运用《试验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课程学习及参加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4.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

传统的考试方式一般为闭卷考试,考试内容主要是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期末考试就决定了学生整个学期的成绩,所以一到期末考试,学生开始突击学习,可谓是挑灯夜战,比平时花费很多倍的学习时间,考试的精神压力也比较大。然而,这种死记硬背的努力并不能让学生学到很多知识,它属于一种短暂记忆,考完试一段时间以后基本全会忘掉,另一方面也不能很好的考查学生掌握统计方法的知识和应用。为了更客观,更全面的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进行考试方式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评定学生的成绩包括三个部分,即平时成绩、笔试成绩和上机操作成绩。平时成绩一般占到总成绩的30%,主要考查学生的平时考勤、作业、课堂表现;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注意考试的内容一定要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尽量少出一些死记硬背的概念和公式等,要多考虑学生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灵活应用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机操作占总成绩的40%,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软件的能力,包括学生应用计算机软件,包括excel和SPSS的绘制图表,试验设计,统计假设检验,统计推断,最重要的是对分析结果的进行准确解释的能力。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综合知识运用和创新的能力。

5.合理选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考试学习经验总结篇7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而教学质量的评价手段就是考试,只有将评价活动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达到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学质量的目的。过程考核,是指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课堂纪律、出勤、回答问题、小考、实验技能、应试能力等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各个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然后给定一个较为客观合理的学分,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应用型人才培养同样需要合理细化课程的考核制度,不同的课程、考核的具体方式方法也应不同。传统的课程考核机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考核方面存在的弊端比较突出,在高校中,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多主要以课程结束后的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也就是存在“一考定终身”现象。就《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而言,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为平时考评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因为期末考试成绩占比例较大,学生只注重考试结果而不注重学习过程和平日知识的积累,考试前集中突击也能取得好成绩。但因不注重平日积累,在后期的实践课中表现为: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实验技能没掌握,动手能力差,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相距甚远。评价过程化或考核过程化将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注重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这样也可以把学生的期末考试压力转化为平时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努力和对知识的积累,为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打好基础。

因此,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持续性学习,并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尽量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对《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的考核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对《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考核改革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即期末考试、实验技能、实验报告、考勤、提问和学习态度几个方面考核,其所占比例分别为期末考试成绩占45%、实验报告成绩占20%、实验技能成绩占20%、课堂随机口试成绩占5%、考勤成绩占5%、学习态度成绩占5%。

1 期末考试

为闭卷考试,学生参加结课后学校统一组织的考试,考试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前提,授课内容和实验时所涉及的知识点为基本内容,考查学生对该课程的整体掌握情况。确切地说,期末考试是学生对《园艺植物病理学》学习过程及内容的再次回顾和复习,是比较轻松的再学习,考试成绩的55%计入课程总成绩。

2 实验技能

实验技能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之一,也是这门课程考核的重点之一。考核内容包括从植物病害的诊断到防治、从实验室到田间涉及到的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技能。实验技能考核方式灵活,主要通过对园艺植物各种病害症状的描述、以及病原鉴定、病害综合诊断技能的考核,对学生的动手制片技术、观察能力进行量化评分。这样,学生要取得好成绩,必须注重每次实验技能的培养。通过这方面的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实验技能。实验技能考核次数可能每位同学的不完全相同,最后将其均值的20%计入总成绩。

3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对实验技能的体现和补充,为了保证学生在一定的学时内完成实验及实验报告。实验要在老师的引导和监督下当堂独立完成,杜绝抄袭、造假。如当节课请假,可申请补做实验。无故不交或抄袭实验报告,本次成绩记为0分。实验报告成绩采取百分制,最后将其均值的20%计入总成绩。

4 课堂随机口试

口试题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合理设置,需要抓住每次上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课堂上随着教学情景主动回答来获取成绩,每人作答次数不限。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长此以往,逐渐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量化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度,将其均值的5%计入总成绩。

5 考勤

纪律是学习的保障,考勤工作直接关系到班级学风体系的形成。考勤成绩实行百分制。无故缺勤,本次成绩扣100分;无故迟到或早退,本次成绩扣50分。将其平均成绩的5%计入总成绩。

6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决定学习效果,良好的学习态度(喜欢)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会学),是学习效果的最基本的保障。学习态度成绩实行百分制。上课应用手机、大声喧哗、或做与学习无关的其他事影响课堂秩序的,每次扣50分。将其均值的5%计入总成绩。

总之,为了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过程考核评价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方向,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还能使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及时作出补充更改,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过程化考核评价的实施比传统的考核方式更能保证对学生能力评价的客观性和公平性,从而尊重学生的努力和劳动成果,从而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7-10.

[2]郑家佳.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过程化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1,11(1):70-72.

[3]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21-28.

[4]张榆琴,李学坤.关于经济学说史过程化考试改革的探讨[J].考试周刊, 2012,(8):3-4.

考试学习经验总结篇8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语言学习策略方面的研究迄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而且对于英语学习策略培训和英语学习之间的关系问题研究历来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专家们也一致认同语言学策略培训在提高学习效率上的有效性,大量的调查研究也表明学习策略对语言使用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大部分研究更多地关注英语学习策略对于英语听(如Rubin & Thompson,1996)、读(如Wenistein,1978)、写(如Hopman,1989)三项技能的影响和作用,而对于口语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在学习策略的研究方面,针对大学生(包括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对于成人(尤指参加工作多年的高校毕业生)的研究就少很多,几乎没有相关的文献涉及通过策略培训来提高中国成人英语学习者的口语水平。本研究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研究现状,从口语学习策略入手,分别选取计划、监控和评介(元认知策略),训练和拓展策略(认知策略),转述、副语言、拖延和减缩策略(交际策略),提问和协助策略(社会策略)和鼓励和减压策略(情感策略)对成人英语学习者进行训练,将训练融入日常教学中,考察其对口语学习成绩的影响。

2.调查研究

2.1调查对象

本项研究的受试是某人才培训中心的学员,总数为40人(实验班和控制班各20人)。年龄均在25岁以上、40岁以上的10人。实验班和控制班学员在年龄分布和学习英语的时间方面基本相同。

2.2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回答这一问题:口语学习策略培训是否有助于提高成人英语学习者的口语成绩?

2.3测试材料

测试材料分为前测和后测。

1)前测试卷是基于2005―2009年的雅思考试真题而自行设计的雅思模拟考试题。考试的题型、类型等和真题考试完全一致。考试试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和采访(持续约4―5分钟),第二部分是卡片描述(持续约3―4分钟)和第三部分讨论(4―5分钟)。

2)后测试卷与前测试卷各方面与前测保持一致。

2.4训练材料

根据S.Weaver等(1994)和Oxford(1990)等所编撰的英语口语交际策略,作者采用自行编写的元认知、认知、交际、社会和情感策略的训练材料,进行专门的口语学习策略的训练。采用胡敏和Mark Griffiths(2004)编写的《雅思考试口语突破》作为口语策略的浸透教材,以该书内容为依据,结合具体的课文教学,浸透计划、训练、转述、提问和鼓励等具体策略的训练内容,并使之迁移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2.5训练方法

本实验主要采用显性训练,而非隐性训练方式。早期进行的学习策略隐性训练表明很少迁移到新的任务中(Brown et al.,1986)。O’Malley & Chamot(1990),Oxford(1990),Oxford & Leaver(1996)均推崇显性训练,因为显性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意识训练”,即培训学习者的策略意识。显性训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找出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时已经使用的策略;②介绍新策略,给出名称并讲明策略训练的依据(其重要性和价值);③提供大量的练习把策略运用到真实的任务中。

2.6提供机会让学生讨论策略的使用情况

两个班由同一个教师授课,即进行得训练由同一个教师实施。训练时间为2010年8月10日至10月11日,共计八周的时间。教师在前五周时间里分别用一周的时间在实验班教授口语学习策略的五项分策略,在课上与教材结合,并提供相关练习,尝试将所学具体策略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后三周安排学生自主地将所学策略应用到实际的口语对话当中去,并让学生课外进行针对所学策略的练习。控制班按常规进行教学和学习,控制班学生以自己常用的方式学习、练习口语。

3.结果与讨论

所得数据用SPSS12.0进行统计处理。前后测中的学生口语考试均被录音并誊写,以备研究分析使用。其具体结果如下:

3.1前测结果

控制班和实验班的前测平均成绩分别为67.05和66.85,两班的平均分差仅为0.2。而且两班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的分数分布差异不明显(控制班和实验班的标准差分别为7.444和6.604)。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班的各项测试结果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929>.05)。总之,两班的前测英语口语水平各项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两班的前测英语口语水平相当。

3.2后测结果

控制班和实验班后测口语成绩的差距明显。首先,实验班的口语平均分(87.45)比控制班的(79.95)高出7.5分。刘润清(1999)指出,实验前的测试和实验后的测试同等重要。实验之后的平均分差与实验之前的平均分差相比较,就能看出实验的效果。在此实验中,前后测的平均分差为7.7分,分差明显,因此可以说明实验的有效性。还有,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班的后测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033

为了进一步确定两班之间的差异,对两班的测试成绩进行了验后多重比较。控制班和实验班中低英语口语水平的学生数量分别为3(占班级总学生数的15%)和2(占班机总学生数的10%)人。表明两班低水平学生的数量和分布基本相当。然而,对比中等水平的学生,控制班和实验班的学生数量分别为11和4人,分别占了各班级总人数的55%和20%。两班人数差了一倍多。差距最悬殊的是两班的高分组。控制班是6人,占班级总人数的30%,而实验班则多很多,总人数为14人,占班级总人数的70%。这表明在后测成绩中,实验班比控制班成绩在各层次英语水平上提升了一大步。从而证明口语学习策略的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验班学生英语口语的考试成绩。

4.结语

本研究表明,对成人英语学习者进行口语学习策略培训对提高学生的口语成绩有积极效果。本研究对成人英语教学的启示是:首先,英语口语学习策略与英语口语水平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可以通过口语策略培训的方式来提高成人学习者的口语水平。其次,口语学习策略培训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习得某一策略,而是激发学生对口语策略探索的兴趣,掌握寻求适当的策略方法,以达到在学习中自主寻求和使用口语策略的目的,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再者,经培训掌握的策略只有达到自动化的水平才能发挥最大效用,最大限度地增强学习效果。因此,口语学习策略训练不能只停留在掌握的程度上,而要在掌握之后进一步练习,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参考文献:

[1]胡敏,Mark Griffiths.雅思考试口语突破[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考试学习经验总结篇9

二、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平行组实验设计,自变量是高中化学元学习能力训练。因变量是学生化学成绩、化学元学习能力和化学兴趣态度的改变。通过实验考查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实验模式:(1)单组前后测设计G:01―X―02;(2)实验班与普通班对比实验。

三、实验目的

以高中新课程“化学必修1”为媒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设计可操作的元学习能力训练方案,并考查此训练对“学生学习兴趣、化学成绩和元学习能力各维度的影响”,旨在寻找出提高学生的元学习能力、自我学习监控力的方法。

四、实验假设

1.元学习理论和新课程功能相结合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化学元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2.元学习理论和新课程功能相结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五、实验材料

1.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学(必修1)》,2007年3月第三版。本研究将元学习能力的训练渗透到该册书的教学中。

2.问卷调查表。中学化学学习过程的元学习能力问卷。该问卷是依据北京师范大学董奇、周勇编制的“学习自我监控量表”,借鉴王会丽等硕士学位论文中的有关量表,又经深入了解高一中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经综合分析归纳编制而成。经小范围预测后,对问卷初稿又做了进一步修改,最终形成该问卷。该问卷共50道测题,测量学生在学习中的元学习能力高低,共有三个方面八个维度,包括学习活动前的准备性和计划性,学习活动中的意识性、方法性和执行性以及学习活动后的反馈性、补救性和总结性。其中,准备性,如学习之前准备好学习用具,创设好学习环境,调节好情绪与精神;计划性,如学习之前做好计划,对学习哪些内容如何去学以及学习时间安排等进行计划;意识性,如上课时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讲这些内容,可能以何种方式讲这内容等;方法性重在一般方法、预习、上课理解、复习、课后练习五个亚维度所采取具体的方法,如预习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听讲时重在弄清老师讲课的思路,应采取理解记忆的方法,及时复习等;执行性的表现,如上课克服开小差的现象,坚持在完成学习后做其他事;反馈性侧重对学习状况进行检查,反馈与评价;补救性要求学生根据反馈结果对自己学习采取补救性措施;总结性意指学生总结学习的经验和教训,如总结自己或借鉴别人和书本上好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不断提炼和完善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该量表的评分办法采取六分制:完全不符合表示l,基本不符合表示2,有点不符合表示3,有点符合表示4,基本符合表示5,完全符合表示6。某学生在某维度所有试题的得分总和,作为该学生在该纬度的得分。施测所得的一致性系数a=0.97。试题分布见表4-1。

3.化学学习兴趣问卷。(见附录1)该问卷由杨育玲的《物理学习兴趣、态度调查表》改编而成,能反映学生对学化学习的兴趣程度。该问卷采取5分制评分办法,评分标准为:非常同意5分,同意4分,说不清楚3分,不同意2分,非常不同意l分。所有试题得分总和作为该学生对生物学习兴趣的得分。分数越高表示兴趣越高。

4.实验前后的化学测试题2套(前测和后测各1套)(见附录2、3)。玉林市中学高一化学月考试题和期考题。两套试卷都重视双基、突出重点,注重对学生思维与能力的考核,与生活联系紧密,有较强区分度,能较好地反映学生化学学习的实际水平。

六、实验对象的确定和无关变量的控制

本研究以博白县中学高一年级两个自然教学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10班学生作为实验组,11班学生作为控制组。这两个班学生都是按中考成绩高低三个层次随机抽取分班,所以两个学生总体情况比较均等,平均成绩相近。以学生的中考化学成绩作为划分依据,将成绩为84、100分之间者划分为优等生,将成绩在60、84分之间者划分为中等生;将成绩在60分以下者划分为学困生。被试构成情况见表4-2。

实验班和控制班好、中、差三个层次学生人数相近,可以认为学生基础基本相同。

两个班在学生人数、性别比例以及前测成绩等方面都基本一致,无明显差异。两个班由同一教师任课,在实验过程中,两个班的授课总时数、课外作业量尽可能保持一致,且都要参加不定期的小测验、两次相同的月考,两次阶段性(考试期中段考试和期末考试)。使两个班学生这个变量具有初始的一致性,以保证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七、实验的程序

1.前测。以高一新生入学后摸底考试成绩为前测成绩(分班时按成绩由高到低循环排列,各班无显著差异),同时进行化学学习兴趣问卷调查,化学元学习能力问卷调查(前测)。

2.通过观察、谈访、问卷调查明确高一学生学习存在问题和新教材使用状况,利用新教材特点设计学生化学元学习能力训练可行性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对照班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学生的元学习能力是自发形成的。实验组按元学习能力训练的原则和方案进行教学活动,学生的元学习能力训练有目的、有计划地与教学活动相结合进行。实验时间从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为期一学年。

3.后测。包括高中生化学学习自我监控能力调查问卷;学生化学学业成绩;化学学习兴趣水平测验题。

用对实验结果(调查问卷和前后测成绩)进行分析和处理。

八、实验结果与分析

经过一学年实验,笔者分阶段对实验对象进行化学元学习能力水平、学习成绩、学习兴趣进行检测。

定量结果分析:

1.实验班与对照班化学元学习能力前后测比较。实验前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了《高中生化学元学习能力调查问卷》的调查,发放试卷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100%。元学习能力分数均转化为百分制标准。结果统计见下表4-3和表4-4。

后测结果表明,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元学习能力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

前后测对比说明经过一个学期的元学习能力训练后,实验班与控制班之间的元学习能力产生了显著差异,实验班学生元学习能力得到显著性提高。

2.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化学成绩前后测比较。以高一入学后第一次化学摸底考试为前测,试题经科组成员研究确定,信度和效度较高。以玉林市期末化学统考试题为后测试题,试题为专家命题,水平较高。两次考试流程正规、严格,全封闭流水账评卷,成绩客观,真实有效。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学习成绩的平均分比较,实验班高出对照班约0.03分;标准差S,实验班略小于对照班;Z=0.0180.05即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成绩无显著性差异。

实验后,实验班比对照班学习成绩的平均分高出约16.01分,Z检验发现,Z=2.69>Z0.05=1.96,P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成绩对比说明,结合高中新教材特点实施元学习能力训练,能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

3.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前后测比较。

由表4-6可见,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实验前两个班差异不明显。从总体上看,两个班的兴趣水平分都不高。在经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后,重新对两个班进行了化学学习兴趣的调查,发放试卷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100%。结果统计见表4-7。

从上表可看到,实验班学生经过元学习能力训练后,化学学习兴趣显著高于对照班的学生,说明根据培养学生元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提高。

定性结果分析:

定量研究是围绕实验目的而设计的,数据只是反映实验结果的某些方面,本实验所带来的影响远不止这些。为了得到更准确的实验结果,本人还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对学生的变化进行定性的考查,发现实验实施后,实验班学生在下列几方面有巨大的变化。

(1)学习的自觉性加强了。通过确立目标,制订计划,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学生比实验前更喜欢学习化学,积极主动地进行预习、听课、复习和作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不再害怕“练习和测验”,而是把它们当作检验自己学习得失、方法正误的一种手段。自觉规划学习,自觉对学习进行归纳总结的学生人数也大大增加了。

(2)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了。通过问题清单训练,学生形成爱思考、爱提问的习惯。如在学习SO2化学性质时,我引导学生按物质类别,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有学生提出:既然SO2与CO2一样是酸性氧化物,它们的性质很相似(如都能使石灰水变浑浊,都能与水结合形成弱酸等),那么SO2是否与CO2一样能与Na2O2反应放出O2?我立即表扬了提出问题的学生:你问得很好,初步具备科学家的素质。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接着让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大多数学生认为2Na2O2+2SO2=2Na2SO3+O2。但也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理由是SO2可能被Na2O2氧化,生成Na2SO4。两种意见似乎都有道理,我没有立即给出自己的观点,而是让他们课后进行探究性学习,引导他们通过查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以证明各自观点的正确与否。在下一次课上,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和实验结果,经过全班讨论,最终形成正确的方法和结论。在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活,自然容易发现问题,知识与能力就在这师生动态的交往中生成。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肯定和尊重,进一步鼓励了其他学生勇于思考、大胆质疑,把学习思维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完全超出了教师的课前预设。很显然,这种超预设问题教学所带来的教学效益是巨大的、长久的,是传统灌输式教学无法达到的,它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科学的思维和方法。

总之,经过训练,实验班学习风气浓厚,学生的元学习能力增强,思维活跃,学生不仅能及时完成课内作业,而且每天还主动地去阅读相关的课外辅导书,期考该班化学成绩成为高一年级最高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明显比控制班强了许多。

九、实验结论

考试学习经验总结篇10

随着新课标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考物理实验题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综观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物理试卷,实验题均占有重要的比例,分值不断攀升,如北京市、昆明市2011年、2012年实验题分值为34分,占了总分(100分)的三分之一强。而经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普遍认为难以把握实验题的解题思路和规律,复习备考时产生畏难情绪而无从下手;很多教师在指导复习时,也还停留在就题论题的水平上,对实验题类型和出题方式模糊不清,不能做到有的放矢。由于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中考实验题得分率整体较低,成为中考物理复习备考的一大难点。

因此,本文在对近年来中考物理试题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中考物理实验题归纳总结为十一种类型,结合经典试题进行解析,并对学生能力的考察进行点评,以期对中考复习备考及日常教学有所帮助。

一、仪器仪表读数类

“读数类”实验题主要是要求学生学会对常用的仪器、仪表会正确读数。如刻度尺、温度计、测力计、天平、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电能表、量筒、量杯等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仪器、仪表,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习惯。

例1、(2012年重庆中考)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下面的实验仪器:

(l)图甲中测得物体的长度是_____cm。

(2)图乙中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是____g。

(3)图丙中家用寒暑表的示数是____℃。

(4)图丁中电能表的读数是____kW・h。

解析:

例1:(l)2.20cm;(2)63g;(3)25℃;(4)624.5 kW・h。

二、仪器仪表使用类

“使用类”实验是以掌握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及应用 为目的一类实验。主要考察是否能熟练使用各种仪器仪表的操作能力,如天平、量筒、测力计、电流表、电压表、温度计、压强计、滑动变阻器等的使用,要求学生熟悉这些仪器,并掌握仪器的结构、性能、量程、简单原理、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如何排除故障、调试、保管等。

三、测量类实验题

“测量类”实验题是为测量一些具体准确数据为目的的实验,通常以某一原理或规律、公式为依据,通过测量相关物理量,通过计算得出结果。在中考试题中经常出现的考题为:①伏安法测电阻;②伏安法测量功率;③测量液体、固体密度实验等;④托里拆利实验等。

四、常规探究类实验题

常规探究类实验题即为课本上已经学习的探究实验,是课本实验的翻版,要求学生熟悉课本,对课本探究实验不但亲身经历,而且达到理解程度。如:伏安法测电阻、功率实验、伽利略、牛顿第一定律实验,欧姆定律实验,测定液体,固体密度等。

五、创新拓展类实验题

“创新拓展类”实验题是将课本的实验包含的科学方法、实验原理迁移、拓展到新的实验背景中或将实验仪器或方法进行延伸拓展,重在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这一类题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也是大部分初中学生感到最为困难、得分率最低的一类题目,甚至是中考试卷拉开分数差距的主要题型。在日常教学或复习中注意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注意科学方法如控制变量法、比较法、转换法、等效替代法等的训练;注意创新思维在日常实验中的训练,克服定势思维的影响,加强创新题型的训练,并总结规律。

六、力学设计类实验题

“设计类”实验题是根据实验题的目的、要求,设计一可行的实验方案,也可根据已给出的方案,完成实验的各个要素。设计类实验也是考生在考试中感觉难度较大的一类试题,得分率偏低。实验主要考查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及实验迁移能力。解决这一类问题的主要方法是弄清整个题目的题意,搞懂原理。而在此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经验或已学物理原理,寻找规律或能够迁移的原理,创设新的情景,用题目所给已知的条件做出题目。

七、电路设计、连接类实验题

考试学习经验总结篇11

新的实验教学模式的采用,必然带来新的教学理念与管理方式。实验考核是评定学生实验课程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如何对学生进行实验考核是教学改革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长期以来,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电工电子类实验课都是附属于理论课,实验都是在固定的时间、地点进行,实验成绩只作为平时成绩,仅占整个课程成绩的很小一部分。随着实验课程的单独设课以及实验室的开放,如何为实验时间、内容都不尽相同的学生制定统一的评定标准与考核方式是新实验模式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本文结合我校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的实际情况,在开放的模式下实验独立设课的考核方法上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并对具体的做法和体会进行了论述。

一、实验教学过程与考核模式

1.实验教学过程

在全开放的实验环境下,每一次实验课时间段内形成的自然班级中,学生的年级、专业、班级、实验课程、课程的实验项目和内容可能都不相同,因此要求学生必须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对实验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意义上的统一授课、辅导已经不再适用。

课内实验教学过程分三个环节:实验课前准备,课堂实验教学,课后实验总结。整个教学过程,坚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色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具备独力思考,独力操作,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实验课前准备。每位学生每学期都有多个必修的实验项目,每个实验项目需要的器件也不相同。一般在学期初,将规定项目所必需的芯片统一发给学生,学生利用这些芯片完成该课程要求的规定实验项目。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学生还可以申请相应的芯片。到学期期末再回收这些芯片,对于一些电阻、电容等低价格元器件,完全面向学生开放,从而实现了元器件的开放。

实验指导教师进行实验仪器检查,对有故障的设备及时修复。实验教师统一进行备课,准备电子课件。检查教师机、PDA等是否工作正常。

学生进行网上预约选课,网上提供了所有电工电子实验的预习课件、实验仪器视频讲解课件和实验指导视频课件。近年来我们共制作视频教学课件40个、实验指导视频课件13个,所有的实验项目都有对应的多媒体课件,实验室的所有仪器仪表都有介绍其使用方法的视频课件。学生在进实验室做实验之前,必须观看该次实验项目的课件,并通过网络实验预习系统的考核,方可进行本次实验。对于设计综合型实验,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内容,设计电路,撰写实验预习报告。

(2)课堂实验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每个实验室都装有投影设备,以方便教师对实验内容的讲解和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实验主讲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对本次实验的共性要求和注意事项进行讲解,讲解时间不长。教师通过随机抽查考核系统,抽取若干学生,进行考核,以进一步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

实验过程中,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实验内容,教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方法指导学生,尽量做到多做少讲,并根据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表现,在PDA上给出标识。安装在实验室墙上的大屏幕液晶显示器一直循环播放实验课件或指导使用仪器仪表的视频,使学生可以随时了解实验的相关内容。

实验完毕教师审核学生实验数据,并签字。学生整理实验台,离开实验室。教师检查学生整理实验台情况,根据学生实验数据、操作表现、实验台整理情况给出实验操作成绩。

(3)课后实验总结。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思考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提交实验报告。教师批改实验报告,录入报告成绩。教师统一进行汇总,总结实验中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注意事项,以及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2.实验考核的基本模式

实验考核作为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但要检验学生的实验结论,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实验能力作客观评价,达到全面、客观检验学生实验水平的目的。每门实验课的实验成绩由各实验项目的成绩和期末的实验考试成绩组成。其中实验项目的成绩由预习成绩、操作成绩、报告成绩通过加权换算得出,每学期所有实验项目成绩的总和占该门实验课程总成绩的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实验项目的操作成绩以及考试成绩的评分,通常通过对以下6方面进行考核来得出:

(1)考查实验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2)电路的理解与设计;(3)实验电路的搭建;(4)实验过程中所用到的仪器仪表的使用;(5)实验结果正确与否;(6)测试数据、实验结果的记录与整理。

各个评分点根据实验项目的不同,权值有所变化。

另外,为了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和各种电工电子竞赛,对于在创新项目和竞赛中获奖的同学,在其中选拔优秀的学生,期末允许免试,且实验成绩记为优秀。

二、实验教学考核的实践与效果

1.计划内课程采用跟踪式、多元化考核形式与方法

实验考核作为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但要检验学生的实验结果是否正确,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实验能力作客观评价,以期达到全面提高素质的目的。然而,实验考核指标难以量化,一直是实验教学过程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为此,实验教学中心加强实验考核的改革,经过几年的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法。为了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验技能,实验考核分为平时考核、期末考核,根据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成绩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的具体要求如下:

(1)平时考核。平时考核占实验总成绩的50%,它包括3个方面:实验的预习成绩10%,实验操作成绩30%,实验报告成绩10%。

实验预习考核:考核每个实验项目课前是否进行有效的预习,对于涉及本次实验内容的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是否填写出完整的实验预习报告。实验预考核评定标准为通过或不通过。

实验操作考核:实验过程中,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正确,实验内容是否清楚,实验思路是否清晰,实验过程是否顺利,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实验,实验数据是否真实、科学合理,完成实验任务的总体表现等。实验操作考核评定标准为:给出每个操作者的操作分数。

实验报告考核:主要对学生撰写实验报告的完备性进行考核。实验报告中是否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电路图;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及误差的处理等是否科学合理;对思考题回答得是否正确,有无新见解或新思路;对现存的实验教学模式能否提出有益的建议等等。考核评定标准为:给出每个实验报告分数。

(2)期末考核。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50%,并且期末考核具有一票否决的优先权,如期末成绩低于某一分值,则该门实验课为不通过。

教师根据不同的实验课程,拟出能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单元实验作为期末考核题目。同一门实验课程,有多个期末考核题目,学生随机抽取试题,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和考核试卷。监考教师根据学生的仪器仪表操作是否正确、电路连线是否正确、实验操作结果是否正确、电路原理图设计是否正确,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波形绘制是否正确等评分要点,给出该学生的最终期末考试成绩。

学生可以自主在网上预约实验考试的时间,规定课程结束后的两周内完成实验考试。在考试前实验室一直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到实验室进行考试前的复习和准备。

另外,为了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和参加各种电工电子竞赛,对于在创新项目和竞赛取得优异成绩或获奖的同学,期末实验免试,且实验成绩为优秀。

2.创新性的实践考核形式与方法

对于创新性的实践,由于完成一个项目的周期比较长,考核的指标主要是学生选题的全面性、先进性、创新性,通过对最后作品的验收,组织学生答辩,评阅最后的研究总结报告,综合给出结论。

“高级电子技术综合实验”(主要针对研究生开设)的考核内容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主要是指实验报告成绩,期末考试采取学生一人一题抽签决定,学生根据实际题目,设计电路,进行调试,实现要求的功能,并撰写设计报告。教师根据电路实现的功能和设计报告,给出期末考试成绩。最后依据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给出该学生最终成绩。

3.实践取得的效果

通过以上考核模式的实践,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了学生实验的自主性。在全开放的管理模式下,实验时间、地点包括部分实验内容都是学生自由选择,实验前的预考核、实验报告的提交,甚至是期末考试的时间、地点都是在规定的范围内灵活地选择。全开放、自主学习式实验教学与考核模式,树立了以人为本,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自主设计学习过程的成才环境;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信息获取和选择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增加了学生成绩的客观性。以上实验考核模式的采用,使得实验课程中的每次实验都对最终的成绩产生影响,实验成绩不再是期末考试时的一张考卷或者一次操作决定。另外,学生进行每次实验时,一般都是不同的老师进行指导以及打分,因此,在成绩评定过程中,由教师的主观性因素带来的影响大幅度地减小。

考试学习经验总结篇12

1.研究高考化学试题。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只要根据近几年来宁夏等课改先行高考形式,重点研究一下宁夏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就能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2.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与以往教材、课程标准相比较,现在使用的新版教材和课程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内容的调整,实验比重的加大,知识的传授过程渗透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增加了研究性学习内容和新科技、化学史等阅读材料。很显然,这些变化已体现在高考命题中,熟悉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这些变化,将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难度,有利于增强复习的目的性。

3.熟悉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即考纲)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不仅如此,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不断阅读,进一步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

二、强化“双基”,构建“网络”,突出主干知识的教学

主干知识:是学科知识树的树干部分。由核心概念、基本技能、主要规律和原理组成,是支持学科的脉络,约25条

核心知识:考试大纲中对测试内容要求为理解(掌握)层次的知识。《考试大纲》里列出的化学核心知识占39.8%,其中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占21.2%,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占6.8%,有机化学基础占3.4%,化学实验占2.5%,化学计算占5.9%。化学计算自起没有单独成大题,而是融入无机、有机、实验三块之中,趋于淡化。

高考无论怎样改,“双基”都是很重要的。加强“双基”教学是我们每年在高考之后都要强调的话题,而且是如何强调也不过分的。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来看,造成绝大多数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不是试题的难度,而是学科“双基”上的不足。这就启示我们,高考复习备考时一定要降低重心,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不盲目追求考试“热点”。故在复习备考时,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基础性和全面性,要把落实“双基”放在首位。首先,要认真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依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对每一个知识点逐一落实,不留盲点,全方位复习。同时,要注意每年考试说明中的“变化点”,这些“变化点”在高考中一般都有所体现。其次,当学生把课本知识弄懂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物、化学实验等知识分别通过点、线、面连成知识网络,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但要注意知识的归纳不局限于某一章节,要将整个中学阶段的相关知识融入其中,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如复习化学实验有关知识可归纳为:45对物质的分离与提纯;14种气体制备与检验;22种离子的检验,只用一种试剂鉴别的20组物质;10类特殊组合实验装置等。

通过归纳、总结、类比、联想,既增强了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综合能力。

三、切实抓好三轮复习,夯实基础知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打好基础、落实基础是首轮复习的首要任务。进入第一轮复习前,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遗忘较大,这一轮花费的时间也最多,大约六个月左右。

第一轮:夯实基础,系统构建化学知识结构。

任务:以课本为中心,按照教材的结构体系,进行系统的单元复习。不仅要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掌握教材的编排体系,理清知识脉络,熟悉知识的落脚点,而且还要勤于动脑、动手,做一些各种类型的练习。

措施:回归教材,突出知识“全、联、活”,采取“查、讲、练、考”四环节进行。全:细致无漏,知识覆盖面要全。联: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把分散、零碎的知识要联系起来。活:专题训练,思维变通,灵活运用。查:检查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情,教师对学生的薄弱之处做到心中有数。增强“讲、练、考”的针对性。讲: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使知识规律化;练:每讲完一个专题,配以适当数量的练习;考:每考一次,及时对试卷进行分析、讲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做好错误统计;教师自我反思、回顾、诊断、总结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和复习方法。

第二轮:培养综合能力,提高化学综合素质。

任务:重点是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结构化和网络化。即将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综合能力、迁移能力、运用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同时也是查漏补缺的重要阶段。

措施:分块归纳,专题讲座、强化训练。重点放在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上

第三轮:综合训练,提高实战能力。从知识、能力、心理上全面做好考试准备,提高学生对高考的适应性和应试能力。

四、抓落实,向规范化训练要质量

学生的应试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卷面上,在卷面上,不会做和会做做不对及会做做得慢都是等效的,所以,有人提出高考成功的秘诀是:会题做对。这种观点是很有道理的,怎样才能做到“会题做对”呢?这些可以通过规范训练、规范讲评,得到较好的解决。

1、要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首先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从语言表达到化学用语的书写,教师要身体力行,做好表率。要重视自己的言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要营造规范训练的氛围,将规范教育寓于常规训练之中。提出“糊里糊涂做十题,不如明明白白做一题”等标语口号,时刻警示告诫学生。

3、限时限量,对学生进行解题速度和准确率的规范训练。后期复习,训练很多,但要多搞定时训练,形式可不拘一格,可以是整套摸拟,也可以是专题训练某一题型,时间可以是一小时,也可以是一课时,也可以是10分钟、20分钟、30分钟等。

4、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过程,针对学生思维上的缺陷,对症下药,讲清错因,并辅以跟踪补偿训练,在纠错改错中达到规范训练的目的。

5、结合高考评分标准及阅卷实际,对学生进行规范书写、规范答题训练。如,(1)化学方程式、结构简式、电子式等化学用语的书写问题;(2)简答题的规范答法;(3)计算题的格式、步骤、量纲;

6、对学生进行审题方法、审题能力的训练与指导。审题不严谨。最常见表现是:题干中的信息审不全;隐含的信息审不出等。会做的题目不得分或得不全,70%以上的原因是审题造成的。尝试用“读、划、联、挖”四字审题训练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还是很具实效的。

7、积累错题,力求做到“题不二错”。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建好用好错题笔记(或抄或剪或贴),红笔纠错,错题入集,二次批阅,专题补偿。每次考试或练习后都引导学生反思①错在哪里?②错的原因?③补救措施?④有何启发?

8、规范讲评,讲评力求做到以下几点:(1)归类讲评,对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归类讲评,切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2)重点讲评,精讲不等于少讲,而是针对讲评。针对讲评,从大的方面来说,讲重点、讲热点、讲双基应用的薄弱点,讲学生的易错、易混、易模糊点。具体讲每一个题时,应重在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3)注重过程评析。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展现思维过程(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要这样想?);针对学生思维缺陷,切实讲清错因,以达到“与其伤其十指,不与断其一指”教学效果。(4)变式讲评。注重变式(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归一)训练,从多角度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规律,讲评不仅就题论题,更重要借题发挥,讲这个题的规范解答;讲这个题的深化变形;讲这个题与同类型题目的联系等,使讲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5)讲评课也不能“满堂灌”,必须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与反思的余地,一般约10--15分钟,时间长短可根据校情学情而定。(6)跟踪补偿,二次过关。针对学生存在的重点问题,要设置跟踪补偿练习,补偿练习又分当堂补偿和专题补偿,每次讲评,要求学生,红笔纠错,错题入集,二次批阅,专题补偿,三次过关。无论什么课型,讲与练都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重要环节。这更是一轮复习教学中首先要研究好的一对矛盾,讲须练、练必讲,但讲什么、练什么,讲多少、练多少,有个度的问题,这个度是个教学艺术问题,也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

五、加强实验教学,尤其注重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设计能力就是学生运用已具备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构思解决问题方案的本领,它是实验的最高层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创造性,是学生最感头疼、最难得分的领域。在复习备考时,可先易后难,先常规后创新。如可先将学生熟悉的实验“改头换面”,后做陌生实验的设计,先设计能力要求较低的简单实验,后设计能力要求较高的综合实验。教师在讲评实验时,应着重突出实验设计的思路,鼓励大胆假设,自主创造,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要组织学生对提出的方案分析评价,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寻求多种可行的方案,训练学生思维的批评性、深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能力。题海无边,盲从必陷。双基训练,思维首选。纠正对中学实验考查的错误认识。有人认为高考实验题的设计通常不用课本上的常规实验,而是一些颇具“创新”的新实验。所以,综观近几年部分省市高考题和各地大量的模拟题,似乎很难见到课本中的原有实验。这一错误认识直接导致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走入歧途。有的教师认为不考课本中的实验,复习时敞开课本中的实验或者对课本中的实验关注程度不高,而是一味搜集大量所谓新颖的实验题,死泡题海。须知,课本中的实验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基础性内容,而且经历了长期的实践检验,具有典型性。化学实验教学应该以课本中的实验为本,而不能离开课本另搞一套。

考试学习经验总结篇13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虽然取得不少可喜的成绩,但是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只关注学生的成绩,重视对知识结论的传授与掌握,却忽视对知识产生、发展进程的展示与探索,不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不会问、不敢问、不想问、无问题可问,从不怀疑书本知识和教师讲授的知识,从不想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总是一味地接受和巩固现成的知识,学生不会发现问题,创新潜能被埋没。这种“去问题教育”不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而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上低效、无效,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质量。具体表现为:问题简单化,缺少思考价值;问题随意性,缺乏针对性;问题形式单一化和教师点评简单化;问题设计过于深奥,启而不发;教师提问的范围缺少普遍性;提出问题时不能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讨论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问题导学法”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问题导学法”是指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有多种解决方法的科学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近年来,有关“问题导学法”的研究论文陆续见于报端,就生物学科来说,多数是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做法的定性探索,而定量性研究方面尚欠缺。鉴于此,笔者开展了初中生物学“问题导学”教学的实验研究。

1 实验对象

以本校七年级6个班的学生,共379(63+64+63+63+64+62)人为实验对象,其中实验班设置A、B、C3个班,另外3个班(a、b、c)为对照班。实验班采取“问题导学法”进行课堂教学,而对照班则运用讲授法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2 研究方法

根据每学年每学期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学业水平考试共8次考试成绩,然后利用SPSS19.0和Excel2003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价指标包括平均分(分)、优秀率(%)和及格率(%)。实验班各指标的效值=实验班的绝对值-对照班的绝对值,效率=(实验班的绝对值-对照班的绝对值)/对照班的绝对值×100%,然后运用t检验的方法检测实验班和对照班总平均值差异的显著情况。

3 结果与分析

3.1 平均分

各班生物学学习成绩的平均分见表1。

表1的数据统计结果表明,整体上,无论是每一次考试,还是8次考试,实验班生物学的学习成绩总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班。就每一次考试来说,只有在7年级上学期的期中考试中,对照班a班、b班的平均分依次是77.77分和76.05分,均超过实验B班的平均分(75.38分),但总平均分实验班为80.10分,而对照班总平均分为76.40分。这可能是实验初期,实验班中不同的班级学生适应“问题导学法”的教学方式所需要时间存在长短的差异。其他考试(7年级上学期期末、7年级下学期期中和期末、8年级上学期期中和期末、8年级下学期期中和学业水平考试)都是3个实验班的生物学平均分高过对照班各班的平均分。经过2年的教学实践,实验班生物学学习成绩总平均分高达79.73分,效值比对照班增加了7.56分,效率提高了10.47%,经过t检验可以知道|t|=5.674>t0.01=2.807,以下检验可信度均为99%),两者差异极显著(P

3.2 优秀率

优秀率是衡量各班生物学学习成绩优秀学生人数占全班总人数比例的指标,实验结果见表2。

表2的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实验班中,A班、B班和C班8次考试的平均优秀率分别为77.75%、51.75%和41.67%;而对照班中,a班、b班和c班的平均优秀率则依次为41.78%、45.96%和39.71%。由此可见,虽然个别对照班的平均优秀率高过实验班个别班,但总体上实验班的平均分比对照班的要高,8次平均如此,每一次考试的优秀率也存在同样的情况。这不仅表明“问题导学法”的教学方式在不同班级使用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存在差异,而且也反映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强和学习自觉性较高,受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影响可能比一般学生要低。从整体上分析,实验班总平均优秀率的效值比对照班高出14.57%,效率增加了34.30%,经过t检验可以知道|t|=3.460,虽然小于平均分的|t|值(5.674),但实验班和对照班总平均优秀率的差异依然极显著(P

3.3 及格率

及格率是衡量某群体学生生物学学习成绩及格人数占全班总人数比例的指标,实验结果见表3。

从表3的数据统计结果可知,除了在8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中,对照班a班及格率(85.71%)超过实验班C班(84.38%),其他7次考试中实验班各班的及格率均超过对照班各班,这和平均分的情况基本上是一致的。在8次考试的平均及格率方面,实验班A班、B班和C班分别为99.0%、88.23%和85.98%,对照班a班、b班和c班则依次为81.40%、79.85%和77.99%,这说明无论是实验班,还是对照班,平均及格率均存在差异,且实验班各班的平均及格率均高过对照班各班。从总体上来看,实验班总平均及格率为91.07%,对照班的是79.75%,所以,实验班总平均及格率比对照班增加了11.32%,效率提高了14.19%,经过t检验可以知道|t|=6.729,同时高于总平均分和总平均及格率的|t|值,因此,实验班和对照班总平均及格率的差异极显著(P

4 讨论与结论

广东省教育厅生物学教研员杨计明指出:“运用‘问题导学法’,‘问题’是基础,‘导’是关键,‘学’是核心。就‘问题’而言,问题应该具有思考价值,学生能够提出多种解决的方法,学生对问题提出的检验假设在现有条件下通过集体的努力能够得到解决。就‘导学’而言,教师的‘导’要通过学生的‘学’来实施,学生的‘学’要依靠教师的‘导’来进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学记》中有言:“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以容,然后尽其声。”因此,在“问题导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在课堂教学中,任何问题的设计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因为问题的针对性是问题设计的前提原则。如果问题过于随意而缺乏针对性,那么就会减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设计针对性强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从而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准确、清楚,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应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绝对不能设计不着边际的问题“为难”学生。

② 问题设计要讲究层次性。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其实,学生更是如此,因为他们智力发展的水平及个性特征等都存在差异,同时对同一事物的理解角度和深度也有差异。换言之,学生都具有独特性,他们之间存在差异性。在初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在问题设计方面要考虑层次性,对不同程度、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所谓层次性,指的是问题里面含有各种各样的小问题,有难、中、浅,适合各层面学生的需要,从而形成一串问题链,浅层的记忆性问题可供单纯的机械模仿;较深层次的理解性问题可用来掌握和巩固新知识;最高层次的问题可供用来引导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③ 问题设计要突出情境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别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与其发生的情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问题情境的设置常常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解”的状态,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学生探究热情高涨,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初中生物学开展“问题导学”教学时,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生物学学习的意义,激发学习的动力。

④ 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如果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不用思考就能回答,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设计的问题过难而缺乏启发性,只能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的恐惧心理,久而久之可能会形成对生物学“望而生畏”的局面。因此,生物学的课堂提问应富有启发性,达到激发学生思考,诱导学生思维的目的。此外,提出问题后,教师要注意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以调动学生积极地思维,同时注意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提问,根据学生的实际,准确地点拨,及时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越过思维障碍,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⑤ 问题设计要有探究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质量的高低,不在于解答问题获取多大的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而在于该问题在实施过程中能否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能否让学生更深入地挖掘出问题深处的内涵。探索是科学的本质,新颁发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还是课程目标、实施建议,都倡导“探究性学习”。因此,教师在运用“问题导学法”开展课堂教学时,设计的问题应有探究性。

根据以上的理论思想及观点,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定量”地得出实验研究的结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班相比,实验班的生物学学习成绩总平均分效值增加了7.56分,效率提高了10.47%;总平均优秀率的效值增加了14.57%,效率提高了34.30%;总平均及格率增加了11.32%,效率提高了14.19%。经过t检验,实验班和对照班平均分、优秀率和及格率3项指标的差异均呈现极显著水平(P

参考文献:

[1] 杨计明.“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课堂教学研究”总结报告[J].中学生物教学,2009(2):29-32.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