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共体学习经验总结实用13篇

医共体学习经验总结
医共体学习经验总结篇1

一般情况调查结果:实验班与对照班专业构成、性别构成、高中文理科组成及入校成绩等各方面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具有较好的均衡性,可比性强。见表1和表2。预防相关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调查结果:研究对象公共卫生卫生服务能力技能掌握情况,见表3。学习兴趣及满意度调查结果:研究对象对课程学习兴趣及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4。

三、讨论

通过对对照班预防医学学习现状调查分析得知,学生在经过预防医学课程系统学习后,学生具备的公共卫生服务技能还比较薄弱(表3),尤其是社区居民健康建档、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及重度精神病管理的相关能力技能,完全不能胜任上述公卫卫生服务项目的分别占65.05%、44.66%、40.78%、51.46%,学生不具备相应技能与不能准确掌握相应技能理论知识点有一定关系。同时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满意度不理想,对课程及以后工作的认知定位也不准确(表4)。总之,我校专科临床及护理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学习兴趣、学习满意度不理想,课程在社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定位也不明确。

通过对实验班预防医学课程学习效果调查得知,在保证与对照班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实验班经课程调整修改新方案教学后,总体而言实验班的公共卫生预防技能掌握情况有所提高,表现在除了社区健康建档及重度精神病管理两项技能外,对其他技能而言,实验班掌握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班,两者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表3);针对各项技能,实验班完全不能胜任者所占比例均低于对照班,但同时也看到,实验班很能(或者能)胜任各项技能任务者所占比例并没有大幅度提高,说明实验班技能掌握情况提高的质量有限;实验班对课程学习效果及满意度也增强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表4)。总之,通过课程新教学方案实施后,学生掌握的公共卫生技能增强了,掌握的基本技能知识点也有明显好转,其学习效果满意度自然增强,新教学方案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医共体学习经验总结篇2

[关键词]医教协同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院校合作改革

2014年,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指出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应强化临床实践教学,构建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医学院校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机制,使医学人才培养成为医教协同的系统工程[1]。医教协同作为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策略对高职院校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主要对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在“医教协同,院校合作”背景下实行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总结与探索,以期为深化与完善临床医学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势在必行

1.现阶段,我国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弊端

一方面,我国为满足城乡居民医疗保健需求正逐步完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鼓励农村基层订单式定向医学教育,这对高职医学职业教育的发展来说是极大的机遇[2];另一方面,如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医疗工作者,成为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重要课题。目前,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缺乏自身教育教学特点,类似压缩版的本科方案:教学设置上仅有课时与学制长短的区别;教学模式多沿用从基础到临床“2+1”的传统形式职业教育,即两年高职在校理论学习,一年临床实习;理论授课比例高,实践授课比例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不匹配。

2.“1.5+0.5+1”的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改变上述问题,我们实行“1.5+0.5+1”人才培养模式,减少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学生仅需1.5年的校内公共基础课与医学基础课学习;后续1学期进入医院,进行临床专业课学习;随后再有1年临床实习。校内教学环境还开展了床旁教学、案例分析教学,以便于学生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临床思维方法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3]。临床学习为学生增加了临床实践的机会,使其更熟悉医院的工作流程,能深入了解医院机构设置、运行方式,缩短了临床工作适应期,实习效果显著提高。

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概况

在调研高职临床医学专业适应岗位核心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学校整合了医学教育资源与三甲医院进行合作,以培养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保健机构的实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为目标,以开展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培养根本,以典型的临床工作任务为教学重点,以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内容为教学核心,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使其成为具有良好人文素養、职业素养、团队协作精神,致力于医疗服务行业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构建校企合作的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机制

学校与医院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学骨干共同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规范的教学体系,实行临床专业课医院内授课与实践的模式;共同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构,规范师生管理;共同制定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督导制度,以规范教学,保障教学质量,提高了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效果(见图1)。

3.构建适应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所涵盖的职业岗位群,对行业临床医学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要求进行调研,由行业专家与教学骨干共同参与,研究临床医学专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按照工作任务中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设置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驱动[4],以三年制医学高职教育特点为准则,严格遵守基础理论必需(适度)、够用,坚持专业课程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原则,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临床医学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见图2)。

(1)理论课程教学。理论课程采用“前期校内,后期院内”的方式授课,学生前三个学期在校完成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四学期进入医院,由临床经验丰富、执教能力强的医师与教师共同授课,完成临床专业课学习。院内教学的安排为早上理论课、下午实践课,实现了理论、技能学习与岗位需求零距离。

(2)实践课程教学与临床实习。实践教学及临床实习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是教学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由一线医师讲解,规范性、可操作性强,学生需掌握临床助理医师要求的常用技能操作,如心电图、胸腔穿刺、腹腔穿刺、腰椎穿刺、肝脾触诊等内容;典型病例分析、床旁教学为学生建立了立体化的临床思维,使其对疾病的认知更为全面。学生的临床实习不少于40周,包含内、外、妇、儿、急诊等科室,毕业时学生应具备开展融诊断、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医疗服务能力。

4.开展基于培养岗位职业能力的教学

学校以满足基层医疗岗位需求为目的,以院内授课为契机,将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向临床实践操作方面进行调整,开展了真实医疗案例结合PBL教学法的专业核心课教学。

5.培养“双师型”教学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临床教学改革和推进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学校以专业教研室为核心,跨专业、跨院系、跨单位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基于医教协同,学校和医院共同实施教师成长计划。院内授课教师由三甲医院临床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担任,医师可通过校内的示范课、公开课等活动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校内专职教师也要进入教学医院顶岗实习,以保障教学紧跟专业发展不脱节,进一步提升教师实践能力[5-7];学校与医院共同指导学生临床技能比赛,密切进行医教合作,规范专业教学与实践,为今后合作开发课程奠定基础。学校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努力打造一支理念新、能力强,以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为引领,以教学骨干为主体,专兼结合、梯队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8]。

6.对教学过程实施全程质量监控

学校成立了以医学院分管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在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项目的框架下,建立符合临床专业实际的教学质量监控办法,从制度入手,论证适用于临床专业建设的实施细则,严格把握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对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教务处质量科制定了专业建设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课程建设质量评估体系,行业专家与教学骨干组成教学督导评估小组会同教务处对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的质量进行评估,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

1.立足行业需求,构建“医教协同,医教一体化”教学体系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医教协同,医教一體化”的教学体系,实现了基础—临床整合、疾病—系统整合、案例—病历整合,使教学效果最大化。临床课教师将工作中用到的新方法、新药品、新技能渗透于教学过程;专职教师将医学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机制融入临床实践中,不断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革新课程内容。

2.改革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发展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高职医学“工学结合”的理念,即院校合作[9],利用医院和学校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10]。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基层医疗及社区保健工作岗位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医教协同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工学结合、院校合作、顶岗实习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3.构建“双元育人,过程共管”的院校合作机制

学校应依托院校合作平台,积极构建双元育人机制,创新医教协同合作方式,探索医教一体化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有质量、有奉献精神的复合型人才。院校合作使专业建设和临床服务共生发展、螺旋提升;打造了双重身份的教学团队,将“双师”素质落到实处,形成了医教协同育人的核心竞争力[11]。在现有基础上,学校与教学医院共同探索“院中校”,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培养优秀医学人才。

结语

医学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久、复杂的工程,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提升医学人才质量,使医学人才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对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稳定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12]。“医教协同,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对学校、医院两种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有助于学生积累理论知识并兼顾职业能力培养,对学生建立完善的临床素养大有裨益,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中院校合作仍需不断完善与深化。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形态学实验考核探讨论文

摘要:文章探讨了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形态学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力图从多个角度提高学生基本能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形态学实验考核

医学形态学实验包括解剖學、组胚学、病理学实验等,为医学生进一步学习疾病状态下人体组织器官功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打下坚实基础。对学生的识别能力、表述能力培养也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医学形态学实验考核多是简单的识别,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本课题将原组胚学、病理学实验融合为一门课程-形态学实验,采用平时考核、期末考核等多种方式进行形态学实验考核,力图从多个角度提高学生基本能力。

一、考核方法

(一)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分为平时考勤、平时实验报告成绩、平时考试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5%、10%、20%左右。平时考试成绩主要为每单元或章节学习结束后,学生通过显微数码互动系统、虚拟切片系统对正常人体组织结构或病理变化进行识别,识别对象主要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图像或虚拟图像。

(二)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分为标本识别、标本特点描述及临床应用分析,占总成绩的65%,其中标本识别、标本特点描述为笔试,临床应用分析为笔试加面试。

参照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形态学实验期末考试分三站进行。

第一站,标本识别。识别对象为10个病理大体标本、5张组织学切片、5张病理学切片,标签全部覆盖或撕毁;病理标本为装入透明标本瓶的实物标本,切片放在显微镜下,教师调好观察视野,学生考试时可调粗细螺旋但不得调换视野。每组20名学生,考试开始前分别坐于20个考试标本前,考试开始后考生将标本名称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每个标本识别时间为1分钟,1分钟后由监考老师统一组织学生按一定方向轮转对下一个标本进行识别,每组考试时间为20分钟,考试结束后学生携带答题卡进入第二站。

第二站,标本描述。考生自行挑选在上一站识别的标本(答案考生已写在答题卡上)3~5个,对其组织或病变特点进行描述,考试时间限时10分钟,考生答毕上交答题卡后进入第三站。要求学生挑选描述对象时必须同时挑选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且组织切片中须同时包含正常组织切片及病理切片。

第三站,临床应用分析。考生抽取试题,按要求面向3位监考老师口述答案,每位考生考试时间5分钟。试题主要为某一形态组织结构在临床中的应用,如组织学结构在临床中的应用、病理变化引起的临床表现等。

考生进行第二站、第三站考试时,采用半开卷考试。考前1~2周时间,允许学生将其本人认为重要的内容总结、抄写于一张A4纸上并带入考场,A4纸上明确标记班级、姓名与学号等考生信息。学生进入第二站时,学生可以参考且仅能参考自己总结抄写的A4纸内容。

二、讨论

本课题将原有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实验内容整合成形态学实验。学生学习时将正常组织结构与疾病时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相结合,将大体病变现镜下改变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系统性思维训练。课程考核时,考评对象要包括正常组织结构,还要包括病理变化,体现课程内容的融合,提升学生临床系统思维训练效果。

考核形式多种多样,既要平时考勤、平时作业,还要进行期末考核,线上线下相结合,而且试题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这可以从多种方面提升学生培养水平。注重平时考勤与平时考核,也就是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工作纪律的培养;线上与线下考核相结合,注重引导教师、学生在教学、学习过程中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同时也不能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显微镜的使用,病理大体标本的观察等;考核过程中,试题库不断更新,考核内容需不停更换,甚至监考过程都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判断,与传统的单一标本识别相比,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更有利于教学相长。

医共体学习经验总结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选取黑龙江省的部分院校的基础医学院12级的医学生,进行双语教学的医学人体解剖、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的医学教师有38人,而授课的对象为我院12级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和麻醉等专业的医学生200名。

1.2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2.1研究内容

本次研究的切入点为双语教学和公共外语教学的衔接和整合问题,在我校选取12级的200名医学生作为本次教学的研究对象,通过对医学生实施公共外语教学进行实证研究,并且对教学的内容、方法以及手段进行解剖和分析。总结在研究两个衔接和整合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在本科公共外语课程设置中有针对性地加上基础医学英语教学的部分,通过形成性评估来检验教学的效果。在不影响医学生进行正常外语学习的前提下,校领导应该适当地安排掌握医学知识的外交为医学生进行学术讲座并且与学生进行学术交流,为之后的双语教学的开展打好语言基础;对所选取的医学生的考核成绩进行量化考核,采用统计学分析的软件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处理,总计分析在不同阶段的双语教学和公共外语教学衔接的规律,这为双语教学能够较好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和理论支持;授课老师在对学生进行临床医学英语教学时,应该注重营造一个全英文交流的环境,统计分析和研究每个阶段双语教学授课的特点,通过评估量化表对公共外语教学和双语教学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且对在此期间所出现的问题应该进行相互探讨及时解决,从而实现双语教学和公共外语教学的衔接和整合的最终目的。

1.2.2研究方法

首先采用文献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对目前的一些解决双语教学和公共外语教学衔接和整合问题的理论和教学方法等进行研究和分析;其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和访谈的方式来研究和分析教学主题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然后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对原来的教学方法以及手段实施改革,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把医学英语融入大学英语教程中去,并进行实践和取证来检验双语教学的方法,量化医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总结本次研究的经验,对本次研究进行总结分析。 2.结果

通过统计分析将双语教学和公共外语教学进行整合和链接后,发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综合能力均有所提高。

3.讨论

3.1对医学生实施双语教学和公共外语教学衔接和整合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双语教学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和国际接轨的必经之路,更是我国教学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和医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双语教学的发展,并且在医学专业的双语教学中所出现的哑巴英语或者聋子英语的现象在我国已经是很常见了,为了避免这种弊端的出现,我国黑龙江省有一部分的医学院校通过自身的教学实验,把双语教学和公共外语教学进行衔接和整合后获得了较大的成功。但是,要怎么样才能将大学英语和双语教学链接上,而且要链接好才可能让学生很顺利地从大学英语的学习氛围过渡到双语教学中去,这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2]。

3.2对医学生进行双语教学和公共外语教学衔接和整合的作用和意义 如今我国既懂专业知识同时外语相当厉害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很受欢迎,同时这种人才在我国还是很空缺[3]。我国教育部在2003年“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纲要的第十二条中说明了要大力推进双语教学的发展。在这种有利的大环境中,选取黑龙江省的部分院校的双语教学和公共外语教学的衔接和整合作为本次研究的视角,对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如对大学教学中的公共英语课程对医学课程的双语教学的影响进行分析,为医学生学习双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总结每个阶段的公共外语教学和双语教学的衔接和整合的规律,为成功培养国际化的复合型医学成才打下了较好的言语基础。参考文献:

[1]周 丹.浅析双语教学与公共外语教学的关系[J].青年文学家・教育论丛.2011.1(22):199-201.

[2]姚 芳.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J].江 西 财 经 大 学 学 报.2011.4(76):124-128.

医共体学习经验总结篇4

1充分认识七年制学生的特点

在传统的医学生课间实习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全面系统的复课讲授的理论知识,有时结合一些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实习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忽视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对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在七年制学生骨科课间实习时,我们充分了解了七年制学生知识面广,接受能力强的特点,注重学生的自己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在短暂的课间实习时间里让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充分发挥,改变以往实习“教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的模式,实行“教师唱配角学生唱主角”,以适应新世纪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才竞争的需求,为使医学生的培养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实习课程设置及内容的改变

七年制课间实习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的“五步”教学方针,即走“学生-教师-学生-教师-学生”路线。实习过程首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诊查、处理病人、操作使用石膏夹板,对这些东西先有感性认识,教师讲解后再由学生自己总结分析错误所在,之后教师再予总结评价,最后进行学生考核。使学生先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实践与所学理论相结合去理解分析问题,从而加深印象,提高实习效果。实验组按照此方针总结出“五步”教学方法:学生自行操作、处理-教师讲解-学生自行纠正错误-教师总结评价-学生实习考核。注重实践,发挥潜能,创新思维。在实习中结合实例讲解骨科理学检查、骨科石膏夹板牵引技术、骨科影像学检查基础等实用内容,使学生理解并能利用这些骨科基本技能。对照组仍采用传统的教师单纯讲授典型病例和石膏夹板牵引技术,然后即由学生操作的教学方法。

3具体实施方法

本学期七年制学生共72人,平均分成4组,每组18人,2组作为实验组,另两组作为对照组。每组实习18学时。

3.1典型病例实习

实验组首先选择急诊骨折病人统一问诊、查体(注意避免加重病人痛苦),回到教室要求每个学生均作为主治医生给出初步诊断、辅助检查方法、治疗处理意见。然后老师和同学共同对每一处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分析学生正确处理方法及错误所在,最后得出明确诊断,正确治疗处理意见。教师尽可能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总结,然后再结合大课所学理论提示性给出结论。学生提问,学生解答,教师评价,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印象深刻,教学效果良好。对照组则完全由老师进行示范讲解,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操作实习。实习结束按照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全真试题进行理论考核。

3.2骨科检查法实习

实验组:(1)运用投影仪多媒体技术组织学生学习观看骨科检查法的正规操作;(2)学生交叉进行骨科体格检查,教师在旁进行辅导,纠正检查中的错误;(3)教师选择典型体征病人让学生实际查体操作。对照组:(1)教师示范骨科检查法的正规操作;(2)学生交叉进行骨科体格检查,教师在旁进行辅导,纠正检查中的错误。

最后一天进行实际操作考核。

3.3石膏、小夹板技术实习

实验组:(1)首先由学生按照自己掌握的知识尝试使用石膏和小夹板。(2)教师集中讲解骨科石膏、小夹板技术的原理、适应证、禁忌证、正确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教师进行示范石膏、小夹板的操作。(3)教师示范后学生自己总结纠正首次石膏、小夹板操作中的错误,教师最后再给予评价和最终总结。学生再次交叉分别进行石膏、小夹板的操作。对照组:(1)教师集中讲解骨科石膏夹板牵引技术的原理、适应证、禁忌证、具体的方法、注意事项。(2)教师进行示范石膏、小夹板的操作。(3)学生交叉分别进行石膏、小夹板的操作。

石膏管型、小夹板操作统一考核。

4教改结果考核

4.1床典型病例处理考核

国家执业医师考试骨科部分共21题,实验组2组共36人,对照组共36人分别进行考核结果见表1。表1临床典型病例处理考核(略)

对考核结果进行χ2检验分析可以看出,P<0.05,实验组比对照组具有明显优势效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4.2石膏夹板考核

以教科书理论叙述为判定标准,对学生逐一考核石膏或夹板(任选其一)使用操作技术,分为优、良、差三等。经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实验组比对照组实习效果好。见表2。表2石膏夹板考核(略)

医共体学习经验总结篇5

1.2传统和自主授课结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

将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信息、英语专业共54名学生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均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授课方法,试验组在传统教学的同时,实施学生自主授课方法。学生自主授课方法主要在传统教学进度的前1/3后进行,此时教师限定一定课时数,由试验组学生自主选择讲授内容,自主选择授课方式,每位试验组学生都要参与授课,进度和时间由教师全程控制,教师在学生自主授课结束后,总结和梳理知识体系,并对授课的学生进行点评和打分。试验组最后成绩以理论考试成绩和自主授课打分作为评价指标,理论考试和自主授课成绩各按照70%和30%计入总成绩。两组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结果证明,试验组的平均成绩是88.23,对照组的成绩是75.31,试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O.01),有明显差异。

2对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法改革的认识

2.1培养成就意识促进知识掌握

医共体学习经验总结篇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强,服务行业中工作情感枯竭现象日益普遍[1],尤其是在医疗卫生的领域中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越发引起研究者的关注[2]。美国学者Maslach等[3]将职业倦怠看作一种综合征,它包括情感枯竭、冷漠以及个人职业效能减退。此定义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引用。

精神专科医院的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精神科医护人员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女性医护人员,成为焦虑的高发人群[4-5]。Chris等[6]的一项研究表明瑜伽练习能增加练习者体内γ-氨基丁酸水平,可以有效减轻焦虑情绪。为此,本研究探讨瑜伽练习对焦虑情绪的影响,调查精神科女性医护人员焦虑和职业倦怠现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为今后缓解精神科女性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提供新的思路。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抽取2012年5月在温州市第七人民病院工作的女性医务工作者100名,其中护士60名,医生、心理咨询师、康复治疗师共40名,年龄19~49岁,平均(28.9±9.22)岁,已婚34人,平均工作年限(8.30±3.25)年,受教育年限(13.5±2.1)年。入组标准:参加工作1年以上;身体健康;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统一编号后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方法:调查人员经过相关培训,发放问卷前向被调查者讲明调查目的、意义,统一指导语,取得被试者支持与合作,并让其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现场收回。实验前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实验后发放问卷98份,收回98份,有2例因中途要外出进修学习而中断练习。

1.2 研究工具

1.2.1 焦虑自评量表(SAS) 采用Zung 1971年编制的SAS,此量表含有20个反映焦虑主观感受的项目,每个项目按症状出现的频度分为4级评分:“1”表示没有或很少时间有;“2”表示有时有;“3”表示大部分时间有;“4”表示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然后将20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即得粗分,用粗分乘以1.25取整数部分,得到标准分。

1.2.2 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 由美国心理学家Maslach和Jackson于1981年制成,主要用于评价工作压力所造成的职业倦怠感,在国外应用广泛,信、效度较高。共由22个条目组成,受试者依据自己的感受对问卷中的相关表述进行选择,用0~6分表示其感受出现的频率,问卷包括3个因子分:情绪倦怠感:反映职业倦怠的压力维度,指个体情感资源过度消耗,共9个条目,总分0~54分,19分以下为轻度倦怠感,19~26分为中度倦怠感,26分以上为高度倦怠感;去人格化:反映了职业倦怠的人际交往维度,描述个体以负性的、冷淡的态度去面对服务对象或工作,共5个条目,总分0~30分,6分以下为轻度倦怠感,6~9分为中度倦怠感,9分以上为高度倦怠感;个人成就感:反映职业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考察个体的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评价压力引起的对自己工作的看法,共8个条目,总分0~48分,39分以上为轻度倦怠感,34~39为中度倦怠感,34分以下为高度倦怠感。

1.3 瑜伽练习方法

对照组不做瑜伽练习。实验组在入组后1周内开始瑜伽练习。从瑜伽会馆聘请1位具有瑜伽基础理论及持有证书的瑜伽教练培训,1名有瑜伽基础理论无证书的教练为助理。在医院康复科跳操室里进行,要求着装宽松,舒适,最好赤脚。瑜伽练习每周3次,选在中午休息时间段,每次1 h,具体实施方法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做10 min瑜伽呼吸练习;第二阶段:做40 min瑜伽练习,选取具有缓解压力、降低焦虑、调整自主神经功能的体式,如船式、树式、蛇式、拜日式等姿势;第三阶段:做10 min放松与冥想练习。半年后再次让两组医护人员填写SAS量表和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资料录入数据库,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协方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元变量相关法进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精神科女性医护人员与常模焦虑情况的比较

精神科女性医护人员SAS前测得分为(40.21±8.37)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7],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

2.2 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前后焦虑及职业倦怠情况比较

实验前,两组焦虑因子、职业倦怠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867,P = 0.065;t = 1.957,P = 0.054),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发现焦虑因子、职业倦怠平均分差异呈现边缘显著(表2)。表明本次干预研究可能存在“不等同对照组”的问题,若按常规的统计方法,这样的差异往往被错误地归结为实验效应,或有时会抵消实验处理,导致研究效度降低,为提高试验的精确性和准确性,本研究采用协方差分析来进行统计控制,即将前测作为后测的协变量纳入统计分析中,从而在分析研究结果时将实验处理前两组固有的不等同特征考虑在内,提高结果分析的准确性和解释能力,提高研究效度。

为了控制两组前测结果不等值对后测结果的影响,以后测各项指标得分为因变量,以前测各项指标得分为协变量,以被试组别作为自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分析之前进行了各组总体斜率是否相等的检验,结果发现,作用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因此,两组斜率可以认为是相同的,可以进行协方差分析。结合前测与调整后的后测分数的比对,结果发现:经半年实验处理后,在焦虑因子、职业倦怠指数两项指标上,实验组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及自身实验前(均P < 0.05),瑜伽训练具有良好的心理干预效果。

为评估焦虑水平跟职业倦怠的相关性,采用二元变量相关法对精神科女性医护人员焦虑总分与职业倦怠感总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AS总分与职业倦怠感总分存在相关性(γ = 0.54,P < 0.01)。

3 讨论

精神科女性医护人员的焦虑现状:本研究结果显示,精神科女性医护人员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国内常模,与国内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8-9]。精神科女性医护人员从事的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是属于特殊领域中从事医护工作的群体,有关文献报道,精神科护士遭受患者的攻击率高达98.47%;此外,由于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率不高,在精神科工作的医护人员存在明显的歧视感[10],再加上疾病的高复发率,医护人员无法从工作中充分体会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尤其是当下精神科新型医疗模式的建立,要求医护人员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角度对患者进行全方面的治疗和护理,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角色功能的多样性,新知识,新技能带来的巨大压力,使得精神科医护人员焦虑水平普遍偏高。

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Chris C. Streeter教授及其同事主持的研究发现,瑜伽练习可以降低焦虑水平。由于瑜伽的姿势需要控制呼吸及冥想,练习瑜伽有助缓解人们的沮丧和焦虑情绪,减轻人们的精神困扰。研究人员利用磁共振分光镜成像技术测量对受访者的γ-氨基丁酸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发现,练习瑜伽的人,γ-氨基丁酸水平增加了27%。γ-氨基丁酸作为一神经递质,可以减少焦虑,使紧张的生活变得更轻松,健康,愉悦。崔岩等[11]表明瑜伽训练能有效改善护士的心理健康,舒缓焦虑情绪。

焦虑水平与职业倦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精神科女性医护人员具有较高的焦虑水平,较高的焦虑水平容易伴发抑郁情绪,进而出现消极、工作效率下降、失眠、疲乏感,长期的焦虑、抑郁情绪导致个体出现认知取向的改变,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个体对工作的主观评价。在焦虑等负性情绪以及认知取向改变的影响下,个体容易出现倦怠情绪,焦虑得分越高,则职业倦怠得分越高,焦虑总分与职业倦怠总分呈显著正相关,跟相关报道一致[12-13]。

本研究表明精神科女性医护人员焦虑水平较正常人高,焦虑程度与职业倦怠呈正相关性。在精神科临床医疗、护理、康复治疗工作中,由于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是相对固定的,所以为了能更好地缓解职业倦怠带来的影响,在强调个体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积极应对的同时,医院管理者不妨在人群中尝试开展午间瑜伽练习,以降低医护人员的焦虑水平,以期更加有效地缓解其职业倦怠感程度,提升其职业效能。

[参考文献]

[1] Freudenberger HJ. Staff burnout [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30:159-165.

[2] 李超平,时勘,罗正学,等.医护人员工作倦怠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3):170-172.

[3] Maslach C. Burnout:The cost of caring [J].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82.

[4] 许冬.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7):292-293.

[5] Creenglass ER,Burke RB,Fiksenbouw L. Workload and burnout in nurses [J]. Journal of Community&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1,11:211-215.

[6] Chris CS, Jensen JE,Howard JC,et al. Yoga Asana Sessions Increase Brain GABA Levels:A Pilot study [J].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2007, 13(4):419-426.

[7] 张明岛,陈福国.医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44.

[8] 杨淑红,李聪慧.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调查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 2012,24(22):2791-2796 .

[9] 罗玫.精神科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健康必读杂志,2011,10(10):417.

[10] 张红彩,李峥,徐晖,等.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11(27):72-75.

[11] 崔岩,冯锟,崔萌,等.瑜伽练习对护士心理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9,24(6):81-83.

医共体学习经验总结篇7

2.1改变基础实验教学手段,建立以研究为主导的教学体系。基础实验着重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强化专业基础和实验基础[4]。本教研室对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基础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遵循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示教为辅与多媒体教学弥补的原则,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对于一些实验室难以开展的最新实验项目,教师可以通过微视频演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学科最新研究动态和技术。具体基础实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每个环节[5],包括准备实验、实验过程、实验研讨、实验总结以及科研活动,实现教学相长。学生轮流参与实验准备过程,教师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以5~6人一组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验结束后,每组学生根据实验结果以及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总结,归纳成败原因,总结经验。2.2建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综合性实验是指在学生具有一定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对学生实验能力与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性实验[6]。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我校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课程实验课和理论课学时比为1∶1,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培养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人才的关键[7]。我院传统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程设计见表1,改革后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程模块设计见表2。本教研室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分为以下几个环节。2.2.1抽签选择临床模拟标本。实验教师准备临床模拟标本,例如感染病原菌的尿液、血液、痰液、脑脊液、粪便等,学生抽签进行实验,两名学生一组或者4名学生一组。2.2.2设计实验方案。每组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拟定实验方案,设计微生物学检验程序。2.2.3实施实验方案。学生根据确定的方案进行实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协助学生解决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做到总体调控,把握学生实验进度,保证其进行按时完成实验。2.2.4实验总结。实验结束后,各小组撰写实验报告,同时对实验进行总结,讨论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归纳实验成败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实验方案及实验步骤。2.2.5成绩评定。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对其进行综合评定,给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成绩。2.3构建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是一种先进的现代化实验教学方式,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模式。开放实验室不仅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更应该是实验内容(实验课程、实验项目、研究课程)和师资的开放[8]。教研室每学期接纳一些自愿参与研究的学生,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开展实验研究,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大量资料以及进行简单的课题研究,掌握课题设计思想和实验技术,撰写实验研究论文,这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与科研一体化。2.4逐步建立医院实践体系。本教研室与长期从事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医技人员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建立了医院实践体系。我院对2015级、2016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共6个班级,改革班学生在校掌握基本技能后,进入医院接受实验教学,共设接种、培养、鉴定3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同时对改革班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和毕业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调查分析。

3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程考核体系改革

本教研室建立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的实验课程多元化考核模式,重视对学生实验过程的评价[9]。实验成绩主要由基础实验成绩、综合性实验成绩、开放性实验成绩、临床试验成绩组成。基础实验成绩由教师给出,占总成绩的30%;综合性实验成绩包括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两部分,其中小组成绩由教师给出,占总成绩的15%,个人成绩由小组成员给出,占总成绩的15%;开放性实验成绩由教师给出,占总成绩的10%;临床试验成绩由医院带教教师给出,占总成绩的30%。

4讨论

医共体学习经验总结篇8

所谓探究,就其本意来说,是探讨和研究。探究能力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以问题为载体,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独立或合作探究而获取知识的一种能力[1]。在现今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更要求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是探究学习的一个总目标。[2]因此,“探究性学习”对高校创新性人才包括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医学教育在探究性学习方面做出哪些努力?医学生的探究素养究竟又如何呢?为此,本文开展了相关调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一、问卷调查

1.调查目的。医学生探究学习情况调查与分析,旨在搜集医学生探究的知识、意识与态度、探究行为方面的第一手数据,掌握高等医学教育中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信息,为高校医学生创造性能力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2.调查对象。本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苏州大学医学部预防医学、放射医学、医学影像、口腔医学业、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法医学、药学、中药学9个专业的本科生487名医学本科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本覆盖所有专业的医学生,具有较广的代表性。

3.调查工具。依据本研究的内容和目的,自编了“医学生探究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认知(知识)、意识与态度、行为3个纬度共19个条目,采用了四级量表进行度量,正向叙述题分别为:“很符合”、“较符合”、“稍符合”、“不符合”,分别计4分、3分、2分、1分,反向叙述题中回答“很符合”、“较符合”、“稍符合”、“不符合”,分别计1分、2分、3分、4分,即赋分反转。单题分数以2.5分为中间分。问卷在试测的基础上做了两次修改。请2名教学论的同行确认问卷的内容能恰当地反映问卷主题和目的,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本调查共发放问卷571份,回收512份,回收率为89.7%,剔除无效问卷25份,实际获得有效问卷487份(包含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有效率为85.3%。数据运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探究性学习认知调查结果。

由表1可知:第4、5、6问题的正确率均很低,第1和3题也偏低,表明医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概念、特性、目的、理论基础知之甚少,而此维度的总均正确率仅仅60.39%,显示医学生总体的探究性学习认知水平较低,探究性学习的理论知识薄弱,难以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实践。

2.探究性学习的意识结果。

由表2可知:医学生对待探究性学习的态度是积极的、对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是清楚的,总均分为3.2分,高于均分2.5分,总体上,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是强烈的。

3.探究性学习的行为结果。

由表3可知:医学生现实的探究性学习的行为总均分为2.31分,低于均分2.5分,总体上,在探究性学习的各步骤中表现是消极的,这对探究能力的培养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医学生探究素养提升的路径

1.加强探究认知学习,为探究实践夯实基础。高等医学院校可以依据自身的特点,加强探究认知的全方位学习,如可开设独立的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课程,以校级通识课程或新生研讨课或专业选修课形式呈现,亦可以各种讲座的形式开展,加强对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理论知识的教育。医学院校的教师亦可利用探究性学习的各种途径,如实验探究、资料查阅、调查研究、开放实验、大学生创新项目训练、课外科研训练等机遇给予大学生探究性学习理论方面的熏陶,让医学生充分了解什么是探究学习,探究学习的步骤有哪些环节,以致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探究教学学习。

2.改革医学教学培养方案,全面关注探究素养。探究性学了实验外,查阅资料、评判结论、解答问题、设计方案,甚至带着思考的听讲与阅读,都可称为探究性学习[3]。因此,首先,培养目标中明确创造能力的培养。除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的要求外,也应设置“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等的培养目标,强调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通识教育课程中增加实验学分。尤其在校选修课程中,实践类的课程比例应该增加,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最后,设置《医学文献检索》、《医学史》为必修课程。科学探究的步骤总是按照“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4]《医学文献检索》课程的设置其必要性就凸显出来。学生通过《医学史》学习历代名医创新精神及其创新成果,总结历代名医诊疗经验与验证用药特色等措施,能够培养创新意识及科研探索精神[5]。名医们的科学探究过程,更是往往能带给学生启示,指导他们的科学探究,促进学生探究思维的形成和探究能力的提高。

3.优化探究策略,提高探究能力。一是强化实验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在医学实验教学中,可以开放实验室,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探究性和综合性实验。“即使在验证性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恰当时机设置教学‘留白’,也可以巧妙地将验证性实验探究化,以发掘学生的探究潜能。”[6]

二是倡导模型建构式探究,发展探究能力。模型建构式探究教学是基于模型的科学推理思想而提出的,“倡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建构、使用、评价、修订模型以解释自然现象,将学习科学知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增进科学本质理解融为一体”。[7]在医学教学中,使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建构、使用、评价和修订模型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内在机制。

三是优化评价结构。合理的探究评价体系对探究行为具有调节作用。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方法呈多样化的整合趋势,主流评价方法有观测、框架性引导工作单、无引导工作单、充分引导工作单和纸笔考试等。[8]这充分显示,医学教学中,不同的探究性任务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武瑞雪,黄安成.培养探究能力 树立创新意识[J].教育探索,2011,(1):60-62.

[2]吴子健.探究学习与教师行为改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1.

[3]陶铜筑.国外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情况[J].生物学教学,2003,28(5):37-39.

[4]张效云,袁霞.浅谈PBL教学模式[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2,19(3):80-81.

[5]王琳.《中国医学史》对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体会[J].中国西部科技,2013,12(2):82-82.

医共体学习经验总结篇9

1更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

很多高校医学英语教学中老师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一老模式,教学模式陈旧,内容单一,难以适应医学生的学习需求。教研室摒弃老套路讲授课文和练习的旧模式,将学生带入课堂,参与其中,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程开展之初,教师就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课前准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均按小组完成。例如,在讲授文献阅读时,课前学生小组按要求查阅文献,并将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包括有哪些文献库、如何选取关键词、如何获取全文等;课上老师和同学共同讨论解决遇到的问题,并请各组分享经验;课后小组共同总结课上内容。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增强学生间的协作。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等多种教学模式可以改善教学效果并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3]。教学内容相关视频、动画、图片等的展示可以更加形象生动的展示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课堂的专注度,改善教学效果。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利用PPT代替板书已成为现代教学的主要形式,它通过创设最佳情境和展现感性材料的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例如:配合动画和英语讲解血栓的形成,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接受了英语环境的熏陶,这一方式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对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有明显的作用。

2提升专业英语教学地位

目前,普通英语在大部分的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中占据主要地位,体现在教学时数上,其与医学英语的比例超过了4∶1[2]。这一比重对于学生对于医学英语的掌握水平是远远不够的。教研室将专业英语教学设置为一学年,增加医学英语教学的发展空间。专业外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师非常注重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参与内容主要包括课文词汇听读,以及挑选课文中难度适宜的句子让学生做英译汉练习。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使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文献教学中,在向学生解读各种类型、体裁和风格的文章的同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工具收集并阅读外文资料,在课堂上分析讨论在课外阅读取得的成果和遇到的问题,以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

3任用医学专业老师开展专业英语教学

一直以来,在我国,都是由英语专业的教师承担高校的英语教学工作。而医学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复杂科学,即便英语水平很高,但不了解医学的专业知识,是难以胜任专业英语教学工作的。因此,教研室选择英语水平较高且具有医学专业背景的年轻教师承担专业英语教学工作并通过对这些老师的培训,充分弥补了英语老师专业知识缺乏的不足,直接改善了医学英语的教学效果。目前,教研室拥有12名专业英语教师,其中医学博士5名,硕士7名,具有较好的医学背景;同时这些教师100%具有大学英语六级证书,英语水平较高。

4编写与临床紧密结合的英语教材

教研室从临床需求和教学安排出发去确定教材中例文的选取和排序。针对专业为检验医学的本科生,更加侧重于医学科普知识的选材。并配合其专业课程及实际需求,诸如血常规检查、体液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微生物检查、肿瘤标志物的检查等内容在材料中都有涉及。选取的文章均来源于临床一线工作,医学词汇学均为临床应用的词汇。在编写时虽参考了国外原版教材,但不是将国外教材进行了全文翻译,采用符合中国学生学习习惯的编写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在每个学期均安排了2~3节文献阅读课,解决学生查阅文献的问题,为学生查阅文献提供帮助。每一章包括医学英语阅读和词汇两大部分。通常,教师通过长句检测学生的基础英语,对于不具备独立分析长句能力的学生,教师可协助他分析理解相关内容和结构,达到强化基础英语的目的。现代教育的一个主要思想便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采用学生发问,教师解答的形式,如此便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在词汇部分的学习中,30组重点专业词汇构成一个单元,通过对这些专业词汇的学习,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对于英文英语医学文献的阅读能力大有裨益,也为学生在记忆和运用这些医学文献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经过三届临床检验本科生的专业英语教学过程,在参考与借鉴其它专业医学英语教育经验,形成临床检验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发现很多不足,还面临以下挑战:

(1)现行的医学英语教学大纲急需修订。目前的医学英语教学大纲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其别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明确教学目标和需要达到的教学成果,对每学期每堂课的英语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进行具体要求。只有有章可循,才能将教学模式正规化,从而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

(2)提高教师的英语专业化水平。目前教研室的医学英语专业其自身专业均为医学专业,语言方面的造诣不深。因此,加强医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鼓励他们学习医学英语听说、阅读、翻译、写作,同时组织英语教师给予英语教学方面的指导。总之,加强课程内容与医学专业知识的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参与、体验的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检验专业英语教学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余波,李莎莎,林振浪.医学院本科阶段医学英语教学的方法探讨和经验总结[J].浙江医学教育,2009,8(1):13-15.

[2]尤永超.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设想和探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29(1):23-25.

[3]蔡耿超.《医学英语视听说》教学初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3):295-298.

医共体学习经验总结篇10

1 专题讲座

几年来,我们尝试为进入我疾控中心进行生产实习的预防医学本科学生举办有关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疾病预防与控制、职业暴露、生物安全、个人防护等方面内容的系列讲座,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案例和实际工作经验、对于训练同学们的正确思维,培养同学们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为实习生授课的教师全部是呼市疾控中心各学科专家,在疾控中心工作多年,做出显著成绩的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每人授课2-3小时,共12次,授课的内容是专家们在工作中积累的现场工作的宝贵经验为书本中所没有的知识,听这样的讲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如何处理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和暴发疫情,有了更具体思路,特别是有关职业暴露、生物安全、个人防护的内容,更是非常有用。专家们在授课的过程中,改变学生们在学校已习惯的教师照本宣读的教学方式,在授课的过程中专家们结合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和丰富的学科知识使授课内容生动、形象,突破教材限制,补充一些教科书上没有的新知识,专家将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发展的新情况、新动态介绍给学生,并介绍一些重要的学科发展前沿知识,能够有效地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成长有非常大的意义。

2 实习内容

近20年,预防医学学科的发展,对我国传承五十多年的传统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严峻挑战。有资料报道,有人对某校近5届预防专业本科毕业生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反映很多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工作岗位上用不上,很多有用的知识又没学,调查结果显现了传统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教学内容和方式滞后于预防医学发展的步伐。具体表现在:应试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动手,重论文成绩轻业务技能,结果造成学生“高分低能”,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应用不相符合,参加工作后一切从头学起。

如何确定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实习内容、实习的模式,把握好半年的实习机会,把有限的半年的实习机会充分利用好。几年来,呼市疾控中心教学基地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创新和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线,着力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工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规范的预防医学大学本科生实习带教工作,使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面了解和熟悉掌握相关的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学生在实习基地实习内容至少应该包括流行病学科、公共卫生学科、检验学科、卫生监督学科、卫生应急学科这五个学科领域,学生在生产实习阶段,亲身参与卫生防病机构的实际工作,学生参加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卫生监督执法等工作,可增强对卫生防病工作的感性认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毕业前训练过程,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老师们在带教学生的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现场工作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现场调查与实验室测定,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的实际技能,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现场教学实习基地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预期目标,与学校共同培养出大批具有发展潜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3 论文撰写

在传统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按照过去理想的实习模式设计,学生在实习中要完成查阅文献、课题设计、试验(调查)研究、数据收集、统计分析、论文撰写、和论文答辩的全过程。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综合、温习在学校所学过的所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内容,同时,在数据收集和案例总结中又经历较深入的工作实践。这样写出的论文就可以看出学生的基础理论是否扎实、在毕业实习中是否用心、刻苦。但在目前的现实中,这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理论上的想法,这种理想的模式在当今现实社会中早已变味。一些学生在网上下载论文、把实习基地过去的工作报告、工作总结稍加改动作为的论文的现象屡见不鲜,早已不是秘密。

为了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来我实习基地实习的学生采用学生毕业专题实习和卫生防疫机构现场实习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采用教研室毕业论文专题实习与卫生防病机构(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现场实习相结合的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毕业专题实习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工作实际,提出若干个研究专题,给学生对专题作简要介绍和总体要求后,学生要完成从查阅、课题设计、实验(调查)研究、数据收集、统计分析、论文撰写到论文答辩的全过程。这种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疾病控制中心实习是实践性教学的另一重要环节,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到疾病控制中心实习,使学生直接了解现场工作实际,增强学生对卫生防病工作的感性认识,积累实践经验,并亲身参与卫生防病机构的实际工作,如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卫生监督执法等,这对学生来说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毕业前训练过程,是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4 实习效果评价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药院校的预防医学实习分为临床实习和专业实习两个阶段。

临床实习已经建立了较为统一的模式和实习技能的评价方法。而预防医学的毕业实习因缺乏统一的内容、方法及场所,对毕业生实习成绩的评价内容不尽相同,毕业实习效果的评价体系不健全,缺乏统一、客观、有效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

我教学基地对学生的考核首先是对学生开设的专题讲座进行考核,给实习生授课的教师均是呼市疾控中心各学科的专家,在疾控中心工作多年,在工作中积累宝贵经验的专家,专家们经过12次授课后,专家们各自选出所授内容的试题,由呼市疾控中心科研教育宣传科统一出试题,对实习生进行考核。

实习生在我教学基地实习内容包括流行病学科、公共卫生学科、检验学科、卫生监督学科、卫生应急学科这五个学科领域,把实习生安排在涉及到这五大学科的科室,带教老师在带教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现场工作能力、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的技能,最后在出科的考评中,由带教老师对其测评。

学生的论文由老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工作实际提出研究专题,给学生对专题作简要介绍和总体要求后,学生要完成从查阅、课题设计、实验研究、数据收集、统计分析、论文撰写到论文答辩的全过程,学生在撰写论文时由带教老师给与指导,论文答辩由学校老师进行答辩。

参考文献

[1] 舒为群,等.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西北医学教育,2006,14(1):75-76

[2] 杨莉,等.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62-63

医共体学习经验总结篇11

1.2实验方案确定阶段

首先由每组的汇报人根据所准备的资料对病案每一个信息点进行分析讨论,如病人的年龄、姓别、临床症状、体征检查、拟检测的实验指标、初步诊断等,内容涉及临床医学、检验医学、基础医学等相关内容。分析讨论后由各组汇报人对本组讨论情况进行汇报,汇报结束后其他组的组员进行提问、交流,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病案分析思路,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各组评委对各组汇报情况进行点评、评分,评分的依据由参与态度、汇报情况、结合案例材料分析、团队精神、批判性思维及其他等部分组成。指导教师对本次实验课进行总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下次课要进行的实验内容,课后学生进行下次相关实验方案的准备,包括实验的原理、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临床意义等。此阶段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讨论使同学们对病案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并学习如何选择较佳的实验项目组合。

1.3实验进行阶段

医学检验综合实验与以前单科实验的不同处之一是实验中的操作老师事先并不讲解,全凭学生自己看试剂说明书或相关实验指导,而且组内每个同学所做的实验项目不同,实验结果组内共享。这既是对以前所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动脑和动手能力的挑战。指导教师在实验巡查过程中发现学生遇到操作等此类问题或困难时,一般并不直接告诉他们具体方法,而是指导他们查阅有关参考书、试剂说明书等资料,帮助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锻炼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促进大家相互取长补短,启发思维,培养他们的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的团队精神,使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1.4分析与讨论阶段

与传统的实验不同的是医学检验综合实验结束后,实验结果组内共享。组内同学结合所做的实验结果及老师提供的检查报告,对所给的病案进一步讨论,共同分析和讨论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所采取的措施,共同分析和讨论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同时对所给病案给出最后的诊断结论。这样可以帮助同学们总结实验成功的经验和实验失败的教训,使他们“做有所思”、“学有所获”,同时通过对病案资料的分析、讨论、检测指标的测定,培养和训练学生以病例为诊断中心的发散思维及综合判断能力。

1.5汇报阶段

经过充分的讨论后,各小组推选出自己的汇报人。汇报人对自己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汇报,汇报内容包括诊断结论、实验结果、所得出的诊断疾病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标本采集、诊断、鉴别诊断、防治、其他等方面。汇报结束后各小组同学对汇报情况进行提问,评委对各组汇报情况进行简评,并根据参与态度、汇报人汇报时交流与表达、回答问题情况、结合案例材料分析、团队精神、批判性思维等情况进行评分。老师做最后的评价,对讨论汇报结果进行总结,布置下次实验课的任务。

1.6实验考核阶段

实验考核是实验教学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传统的实验考核多以学生实验报告为主,导致学生抄袭实验报告现象屡见不鲜,学生对实验课重视不够,对实验操作敷衍了事,并且难以评价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素质。医学检验综合实验的考核方式贯穿整个实验进程中,每次实验课结束时进行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组内互评、老师评价,最终本门课程结束后把各次评分按一定比例折算成最终成绩,不单独设立考试。由于最终的成绩在平时体现,学生一直都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而不是临时抱佛脚,期终考试时再突击复习。最终成绩评定时充分听取学生的自主评价,避免传统的教师主观评价方式,综合运用多种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2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针对以往教学中存在较为普遍的学生融会贯通能力差、难以将几个实验内容有机联系、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差等共性问题,我们提出了以病案基础的医学检验综合实验改革,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实用复合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2.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会学习是当今社会对人们能力的基本要求。传统教学方式是“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医学检验综合性实验在实验中学生以讨论方式进行学习,上课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进行讨论甚至辩论中不断强化自身优势、克服自身弱点,提高了思考、分析、归纳、表达能力,增强了勇气、自信,并能培养自主参与意识,从而养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并且教学所选用的病案为现有的已发生的典型病例,具有真实、可靠、客观的特点,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求知欲,使其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查找资料、翻阅书籍,通过独立或合作的方式作出分析和判断。这样经过多次实验后,就会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自主学习的方法,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培养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的工作能力

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基础知识,更要求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仅能供及时、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而且对结果要有合理的解释及进一步检查提出合理的建议。综合实验内容涉及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免疫学、临床微生物学、血液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内科学、外科学、诊断学、病理生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涵盖了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汇集了多门课程和交叉学科的知识。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主线设计综合实验,模拟临床真实案例进行相关实验,具有真实、生动、客观、针对性强等特点,将临床工作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保证了实验内容在综合性、实用性等方面的特点,培养了学生浓厚的专业兴趣,缩小了理论与临床之间的差距,提高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及合作能力,提升了专业整体教学水平。

2.3培养学生的团队工作能力

以病案分析为基础的医学检验综合性实验具体的方案设计是一个独立运用多种专门知识的过程,方案实施和目标的实现是一个综合分析与团结协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小组成员同心协力、分工合作解决众多富于挑战的难题和技术细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病案分析为基础的综合实验是架设在教学与临床之间的桥梁。

2.4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授人以鱼”,而主要是“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于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游刃有余地处理问题。在病案分析讨论的整个环节中,学生自己分析病例、查找资料、相互讨论、确定实验项目、动手操作,结合已有的信息和操作结果,对病案作出判断的决策,避免了由老师代替学生归纳总结的弊端,锻炼了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和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3.1有利于教学队伍的建设

医学检验综合实验不仅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所开设的实验项目涵盖本专业的所有研究方向,涉及多个学科内容,既是对教学大纲主线的展开,又要按照不同教学能力和医学检验研究进展方向进行必要的更新。因此,为了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或疑问,必须加强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我们在全专业进行选拔,选择具备扎实的相关学科知识和良好临床工作能力,并熟悉各种实验操作原理的骨干教师进行培养,提高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其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解答各种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完成实验项目,确保实验项目的顺利进行。

医共体学习经验总结篇12

一是完善党群建设新局面,按上级要求经党委批准,我院成立党总支,设总支书记1名、副书记2名、委员4名;下设2个党支部,我院在编职工135人,在职党员30人,在职党员占医院职工总数的22%;党员专科以上文化程度25人,占党员总数83%。

二是完善医院议事决策制度,自实施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以来,我院严格履行“党总支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党总支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明确医院党总支与行政领导班子议事决策制度,明确各自决策事项和范围,不得以党政联席会代替党总支会,重要行政、业务工作先由院长办公会讨论通过,再由党总支会研究决定。

三是增强党建工作生机和活力,我院要求党员在工作期间佩戴党徽上岗,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必须以党员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好表率、带头承诺、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确保党的工作方针和政策在医院不折不扣的落实。今年我院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根据局党委要求设立红色智者先峰在行动“十型”党员争创活动。

四是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医院党政班子旗帜鲜明地提出“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一手抓业务建设不松懈,一手抓作风建设不动摇,通过加强《黑龙江省医务人员收受“红包”处理暂行规定》使党员的先进性进一步得到发挥,干部队伍的作风进一步得到改进,医疗服务行为进一步得到规范,医疗质量安全更有保障。

二、业务收入情况

今年以来门诊患者就诊量、住院患者量都明显上升,

截止到2019年12月15日止,门诊就诊患者9.63万人次,较去年增加12.59%;住院患者3860人次;较去年增加35.34%

药占比:2018年32.58%,2019年31.18%,较去年同期下降1.4%。基药率:已经达到国家医改要求,使用率达到36.94%。

截止到2019年12月15日止,实现业务总收入3573.92万元,较去年增长27.42%;其中住院收入1804.36万元,门诊收入1769.56万元。附属检查收入465.28万元,中草药、饮片收入360.25万元,中医适宜技术收入(理疗、针灸、按摩、康复)收入139.33万元。财政拔款1481 万元。

三、人员情况

2019年我院现有职工227人(固定在职职工135人,临时雇佣人员85 人,返聘人员7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70人(高级职称8人,副高职称28人,中级职称43人,初级职称91人),卫生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74.9%。

四、设备更新情况

为满足医院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就医需求,医院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成立康复科增加设备投入语言障碍训练系统、超声及电刺激仪、平衡功能检测训练系统、认知评估与训练系统、半导体冷热敷机、气动式手关节训练系统、立体动态干扰电治疗仪、熏蒸治疗机、多功能艾灸治疗仪、射频控温热凝仪、吞咽神经和肌肉电刺激仪、温控银针治疗仪、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医用红外热像仪、医用臭氧治疗仪、中频治疗仪等,填补了我院在康复领域的空白。耳鼻喉科引进电子鼻咽喉镜、电测听、鼻内窥镜、支撑等检查设备,新设备新技术的引进对我院医疗技术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五、科室建设情况

我院临床科室22个,医技科室6个。编制床位135张,开放床位177张。

一、加强重点专科建设,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将以特色专科、重点学科吸引更多患者,以重点学科建设为依托,建设好专科专病,着力打造“中医特色名科”品牌;申报康复科为市级重点专科。

二、中医理论中“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加大对非药物疗法的使用,于2019年7月成立治未病科,开展的服务包括:中医健康教育和指导、中医技术方法干预、针刺、灸法、熏蒸等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和认可。

三、我院已申报成立的老年病科,糖尿病科目前在等待审批中,这二个科室审批完成后,预计年门诊量在两万人左右。

四、我院于2019年5月建成的康复中心,购置了康复科诊疗设备40多万,增强了医院实力和服务功能。周边市县的患者也都慕名而来,来我院开展康复训练治疗。康复科于5月12日成立至今累计收入90多万元(其中中医治疗费32.8万元,治疗费11万元,床位费11万元,附属检查收入14万元,中草药、饮片收入6.4万元,西药费7.4万元,卫生材料费7.4万元,)患者量正在逐步增加。

五、普外科通过人员进修现可以开展胸腔镜多种手术,成功实现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

六、医联体、医供体建设情况

为进一步深化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共享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让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加快实现“90%的病人住院不出县”的医改目标。根据省、市、县相关文件精神要求,在县卫健局各位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院分别与克音乡卫生院、双岔河乡卫生院、阁山乡卫生院、四海店卫生院、绥中乡卫生院、靠山乡卫生院组建医共体,其中与靠山乡卫生院为紧密型医共体,进一步提升了我院医疗服务能力及县域内医疗水平。

一、医联体工作开展情况

1、2019年01月03日到2019年07月31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33名专家正式入驻我院,为期半年,承担我院工作日的门诊工作、病区查房、会诊等工作,参与住院的内科、康复科等患者的诊疗方案的指导,同时对我院临床医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常见的内科、康复科的主要常见病等。

2、依托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科的先进技术,我院康复科正式成立,设立康复科门诊,康复科病房,是医院的重点发展学科。

3、医院在引进人才的同时,选派科室业务骨干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系统性培训,共派出我院业务骨干5名,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突显中医特色优势,全方位开展康复科治疗工作。

二、医共体主要做法

1、强化组织领导,我县卫健局高度重视医共体工作,局长多次组织召开会议专题研讨医共体工作。

2、成立相关组织,制定方案章程,组建以我院院长为组长,其他乡镇卫生院院长为副组长的医共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其中以靠山乡卫生院为紧密型医供体,制定了医共体内工作制度和工作职责。

3、签署医共体合作协议,协议内容涵盖了双向转诊、技术指导、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关于资源共享方面,我院负责承担其他乡镇卫生院不能开展的检查、检验项目,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医共体内发生的检查检验费用,按收入的30%分配给其他乡镇卫生院,每月医共体内部结算,各乡镇卫生院按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合理分配。

4、制定医共体通讯录,建立医共体微信群、QQ群,便于县、乡、村三级医务人员在线联系。

七、积极提高服务质量,打造群众满意医院

一、为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工作,医院成立了新的感控领导小组,对各科室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进行常规督查的基础上,加强对重点科室如手术室、检验科、消毒中心等制定了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防止了医院感染暴发的发生。

二、积极推进“无红包医院”的贯彻落实,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了《绥棱县中医医院职工行为规范》,要求全院职工在“行为规范”上签字,确保落实到每名干部,每名职工。加强舆论监督,建立投诉接待处理机制。对外公布投诉电话及意见箱,定期开启意见箱,收集患者意见及建议,对医德医风信访类投诉,认真调查处理,答复率100%。

三、积极推进“看病不求人”工作的贯彻落实,我院在一楼、二楼、五楼门诊区域增设了挂号收费窗口,免除了患者在楼上楼下之间来回奔跑。开通便民利民措施。通过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在微信公众号中,提供医院乘车路线及电话挂号预约服务。开展“控烟”活动。8月21日成立中医医院控烟领导小组,并制定《医院控烟活动实施方案》及《医院控烟工作考核奖惩制度》,为患者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医疗环境。

八、坚定中医药文化建设

传承发扬大医精诚精神,将中医药文化体现到医院宗旨和发展战略中,体现到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建设中,体现到服务的各个环节和员工的行为规范中。今年,我院深入推进了医院文化建设工作。强调并践行技术与服务并重,开通的医院微信公众号,已累计发送了百余条动态信息,提供医院开展新技术、专家简介及每月专家坐诊时间表等信息,让职工随时关心医院的发展,让百姓了解专家信息,方便看病。

九、在今年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由于具备资质医务人员严重匮乏,医院梯队建设计划难以落实,人才缺乏,导致医院技术发展滞后,部分学科建设缺乏带头人;

二、由于现行医保下,门诊中医治疗项目全额自费,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制约了百姓看病的选择,中医中药,康复理疗是百姓来中医医院门诊诊疗的首选科室,现行医保政策对中药饮片,康复针灸等中医门诊项目不予报销,部分困难百姓选择放弃中医治疗,医院收入下降,长久以往势必影响中医院日后发展。

三、在法律法规学习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普法学习上还存在形式主义思想,在学法用法上主动性不够,在普法学习对象上发展不平衡,普法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创新不够。

四、从事党务工作人员偏少,工作任务繁重。医院的党务工作人员既要管党务又要兼顾科室工作,难免有些力不从心,工作摆布不开。

十、2020年工作重点计划

2020年我院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为引领,认真贯彻党的会议精神和医改政策,提高医疗质量,强化医疗服务,使医院再上新水平、再登新台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快医院发展步伐。认真组织学习、贯彻党的会议精神,与本院的实际结合起来,主动寻求医院发展的新思路、新途经。深挖潜力,主动创造机遇。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树立勤俭办院的思想意识。

2、CT、彩超设备老化急需更换,现无法满足医疗需求,我院急需一台16排进口CT及进口彩超来弥补我单位在医疗方面设备落后问题。

3、扩大康复科使用面积,增加设备熏蒸治疗机、高压氧舱、悬吊系统、微波治疗仪做到康复项目多样化。

4、加大耳鼻喉科项目,经鼻内镜鼻窦手术,支撑喉镜下声带肿物切除术,扁桃体全麻下切除术,腺样体全麻下切除术。加强眼科、肛肠科的运营规化管理,肛肠科引进新的肛肠检查镜,改变用手扣检查。

医共体学习经验总结篇13

教学大纲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准则,《实验针灸学》实验教学改革应该遵循教学大纲质量要求,并根据不同教授对象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目前本教研室主要承担针灸推拿专业五年制、全英班、专升本及中医七年制针灸推拿方向等4个专业的教学任务。不同的医学背景和学制决定了实验针灸学实验教学的多样性及针对性。在不影响各班级整体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以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展自主创新性实验是完善教学大纲的原则。并且相应对教学设计、考核形式做出调整,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形成性评价教学体系。

传统教学多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是被动学习,实验内容多是按照理论教学相关章节内容再现的验证性实验。学生只是按部就班进行,缺乏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未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科研素质的教学要求。开展自主创新性实验是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效手段。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完成本课程全部理论学习和熟悉基本实验操作后,根据传统针灸知识和现代科研技术,模拟科研课题要求,确定研究目标,撰写科研标书,开展自主设计实验。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考核重点是整个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实验结果不再是评价的唯一标准。

二、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开展自主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

1.实验教学课时设置。目前《实验针灸学》本科教学中总学时为48学时,安排28个实验教学学时,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课时比例高于1∶1。自主创新性实验安排在最后一次实验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理论课的学习以及上一阶段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操作后,学生对中医针灸科研活动有了客观的认识。同时,学生对实验室条件、个人知识结构及实验操作能力有了一定的认知后,在教师指导下更有利于自主创新型实验的开展。本次自主创新型实验改革以我校2012级中医七年制针灸推拿方向专业的同学为试点,安排8个学时自主创新型实验教学。经过前期准备后,其中2个学时是每个实验小组依次向全班同学介绍实验目的和设计思路,教师进行点评和修改。4个学时进行实验操作,包括课后实验小组分析记录结果和完成实验报告;另安排2个学时给每个实验小组制作PPT,汇报实验结果及体会,各实验小组进行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并结合整个自主创新性实验过程进行评分。

2.自主创新性实验设计总体原则。自主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目的在于打破枯燥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质量。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团体协作精神,跳离固有的框架大胆创新。创新并非是毫无依据的天马行空,要求学生遵循科研设计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科研素养的严谨性。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和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要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科研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实验针灸学》研究手段多样,所以实验设计既要运用先进的实验方法,同时也要结合实验室的实际条件合理开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实验设计的方向,实验器材的选用以及实验时间的控制,必要时反复修改实验方案,体现自主创新型实验的可行性和简约性。

3.自主创新性实验教学具体执行方式。(1)实验设计。2012级中医七年制针灸推拿方向共有学生65人,实验改革教学中以5名学生分为一小组,共13组。每组组员共同讨论决定研究内容后,分工合作开展实验设计。每个小组必须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撰写文献综述,为自主创新型实验设计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在完成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根据实验室提供的仪器设备制定科学可行的实验计划。实验计划格式参照实验指导手册,包括题目、目的、原理、实验对象、实验器材、技术路线、观测指标、注意事项及可行性报告。每个实验小组必须上交文献综述,并派出代表在课堂上依次汇报实验计划,经教师评阅通过后方可正式开展实验。(2)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由于有了验证性实验的锻炼,学生已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特别是在建立动物模型和实验仪器操作方面。因为实验条件限制,实验时间和实验动物的数量并不能像正式科研实验那么充裕,有些实验小组之间进行对照研究,这就要求组与组之间要有默契的协作配合,在实验设计的时候需要更高层次的统筹了。另外,每6个实验小组配备一位老师和两位实验员进行协作,主要是起到随时指导和辅助学生完成既定实验计划的作用,保证实验能够安全进行。(3)实验汇报。在完成实验操作后,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相关文献分析实验结果。尤其是对与预测不相符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探讨可能存在的问题。实验讨论部分主要从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实验操作的严谨性等方面展开。各实验小组依照实验报告内容制作PPT,派一名同学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接受同学和老师的评阅和提问。各组同学汇报结束后,就汇报内容进行全班相互讨论,总结经验教训。教师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并根据各组实验总体完成情况,实验设计的创新性、可行性、合理性以及答辩结果进行评分。评分标准提前向学生公布,着重考查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减低实验结果在考核成绩中的权重,所得分数,占期末总评成绩的20%。

三、总结自主创新性实验教学体会

1.开展时机。中医七年制针灸推拿方向是我校培养新时期中医针灸复合型人才的重点班级,而《实验针灸学》是本专业的限选课,设置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此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传统针灸理论和实验基础,开展自主创新性实验是具有可行性的。同时,结合七年制学生的整体培养目标,开展自主创新性实验是具有必要性的。经过七年的培养,该专业的同学最终是获得硕士学位。这就要求在《实验针灸学》教学活动中完成从本科教育向研究生教育的自然过渡,这是由《实验针灸学》的教学目的和学科特点所决定的。自主创新性实验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充分了解研究问题当前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完成科研实验设计,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

2.培养能力。自主创新性实验教学锻炼了学生综合能力。本科教学不应只是停留在传统的理论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在日常学习中发现问题,迸发创新思维。在开展自主创新性实验教学同时,也完善了考核制度。形成性评价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总结性评价,考核了学生在进行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及实验汇报全过程的综合能力,既体现了对热点问题的触觉,也提高了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既结合了基础理论知识,也加深了对学科前沿研究发展的认识;既熟悉了现代科研的先进技术,也加强了实验操作能力。自主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有利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科研素质,实现培养复合型中医人才的教学目标。

3.共享资源。自主创新性实验教学要求是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学生在准备实验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校各种仪器设备资源、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资源,甚至进行多课程结合或跨专业设计,达到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另外,在实验汇报交流中,各组学生通过讨论学习,相互吸收专业信息和经验教训,也是资源共享的又一体现。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