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日志实用13篇

研修日志
研修日志篇1

1、在学习中找准定位

新课改势不可挡,教师观念要改变,知识要更新,方法要创新,能力要提高,这一切仅仅依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几天集中培训是很难达到的,必须通过教师自身艰苦的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课程标

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教材编写、教学开展、考试命题和教学评价的依据。课程改革实验是一标多本,即使在湖南省内各地市之间教材也不是统一的,未来的考题只能依据课标,不会拘泥于哪一本教材,因此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研究《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把握新课程的性质,了解新课程的特点,明确课程改革的目的,树立科学的理念。

仔细研读教科书。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

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各科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师生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新的教科书无论是例题、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师们要沉下心来反复深入的研究。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升自己的教学功底。如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是支撑新课改的两大支柱理论。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多元智能理论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学生都具有八种以上的智能,每个人的智能存在着差异,每个人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都具有发展潜力。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到的,应该平等地看待每个学生的智能发

展,正确对待他们的智能差异,给每个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理论的学习速度慢,抽象难懂,但“磨刀不误砍柴功”,今天的付出是为了明天的所得,春天的耕耘是为了秋天的收获。掌握了现代教学理论,就会使你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得心应手“屡战屡胜”。

学习永无止境,“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

桶水”,在知识爆炸的当今社会,在高中新课改大力推行的今天,更不要只满足于一桶水。高中教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使自己成为一条永不停息的长河。只有源头活水,才有生命和活力。

2、在借鉴中感悟提炼

新课改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借鉴他人经验是

迅速适应新课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习别人的经验要克服两种倾向:一是听了一堂好课之后,从头到尾地模仿,甚至连细节都追求一样。“依葫芦画瓢”,全盘照搬,犹如鹦鹉学舌,只模仿其外露的特点而不研究其精神内涵的做法,终究取不到“真经”。这样的学习,最终只能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路,既不能创新,更不会超越,甚至在林林总总的教法面前迷失自我。另一种是不以为然,百般挑剔,没有虚心学习的态度,听课时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总

是拿别人的短处来比自己的长处。最终坐井观天,盲目自大,无法进步。

教学经验是体现教者教学思想而富有创造性劳

动的结晶。它不仅有其共性而构成的可迁移性,还有其个性而形成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学习教学经验有其特殊过程,不同于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转让,也不同于小学生习字“临贴”,它只能因人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进行再创造。对别人的教学经验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盲目吸收,贵在认真思索筛选,取其精华,进行思维加工,找到规律性的东西,灵活运用。听一节好课,就能得到一点收获,甚至从别人的失误中找到值得借鉴的教训,日积月累,就能逐步完善自己,就像蜜蜂一样,采得百花来酿蜜,吸取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东西。

在新课程改革刚刚起步阶段,教学反思则显得

尤为重要。一要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课程标准》,二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三维目标,三要反思教学活动有无“沟通”和“合作”,四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五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六要反思教学方式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回顾反思使自己不再一味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尝试中变化、改进。你想跑得更快吗?你想从众

英语单词默写比赛

1. 我 2. 名字

3. 是 4. 我的

5. 令人愉快的 6. 你;你们

7. 遇见;相逢 8 什么

9. 你的;你们的

11. 他的

13. 她的

15. 名字

17. 姓氏

19. 女孩

21. 一

23. 三

25. 五

27. 七

29. 九

31. 数;数字

33. 它

35. 身份证

37. 姓氏

39. 那;那个

41. 感谢 10. (表示问候)喂 12. 和;又;而且 14. 第一 16. 最后的;末尾的 18. 男孩 20. 零 22. 二 24. 四 26. 六 28. 八 30. 电话 32. 电话号码 34. 卡片 36. 家;家庭 38. 这;这个 40. 不,没有 42. 英语

43. (表示使用语言)用,以 44. 怎样,如何

45. 拼写 46. 钥匙

47. 姐;妹 48. 母亲

49. 父亲 50. 父亲或母亲

51. 兄;弟 52. 祖母

53. 祖父

55. 外祖父(母)

57. 这些

60. 他

62. 儿子

64. 女儿

66. 照片;图画

68. 这里

70. 中午

81.夹克衫

83请

85.黄色

87.紫色

89中国

91.谁

93.再见

研修日志篇2

第三天:打开电脑,学习《历史的教学策略》。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小语教材中名家名篇的特点,以及名家名篇的教学策略的分析,并且指出教师在教学中的弊端。在对名家名篇教学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研读具体作家生平和创作,要了解文本作家自身的文化思想背景、生命情感体验,审美创作追求等,在给学生讲课时,自己要明白,并且可向学生渗透。

第四天:今天学习《历史教学技能与策略》,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了解了当前教师书写的现状:1、欠缺对书法整体的了解,2、不能认识书法在历史学习中的意义,3、教师书写技能有明显的问题:比如执笔不符合生理的原理、结构不好、书写不美观、不会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认真书写,做到书写正确,字体美观。同时还指导了书法是我国文明传承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我国艺术的一种特殊门类。懂得了书法在教学中的特殊地位。

研修日志篇3

1.何为一节好课的四有:有趣、有得、有思、有德。

2.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优势对于个体的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应挖掘学生的优势,激励、引导学生学习、学困生的失败原因之一是自己的优势没有被挖掘起来。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日后教学中应多关注和挖掘学生自身的优势,在学生有所提高和进步时多用激励性、有效性的评价语言。而对于老师在课堂的教学评价及时有效更重要的是自然且有情境,并不是要每一个孩子回答后都给予评价,而是让每个评价有意义。

3.课堂教学的结构:

学前的趣味性、精美性和精准性。学中的文化性、层次性和全员性。学后的目标性、反馈下和开放性。

4.一位老师,一位优秀的英语老师自身的素养尤为重要,老师个人的魅力和实力往往在很多细节当中一一展现。通过讲座明确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各项活动不是唠叨直白的给予而是做给他看。老师在课堂中示范到位,充分做到让孩子第一从感官感知知识,并提供合作自主平台让孩子有效运用输出英语。这种输出基于在课堂中老师们都运用设计简单、可反复操作、有意的、合作自主的教学活动,始终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当中。一节课填鸭式英语课是一节课,一节设计活动放手让孩子做也是一节英语课。但二者的效果截然不同!

而于钢老师在课程设计案例讲解时,让我深刻的体会到课程的每一环节都应是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亦或突破教学难点。让我明白教学活动设计时要清晰它设计目的并且要有层次感。这也要求老师在备课时清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哪些活动可以让孩子在参与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新知。以哪样的形式让孩子输出。也让我想到自己的每节英语课的课堂活动,今后要在课堂活动设计上下功夫,让其更有效地为教学目标服务。

研修日志篇4

地点:重庆西南大学

2013年5月12日 晴 星期日

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并得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批准,参加了此次培训,期待完成自己的愿望并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一是需要补充新鲜血液,了解教育前沿,碰出哪怕细小的火花,激发哪怕一小点激情;二是借此稍息作一下调整,暂时远离学校的事务,特别是各项繁琐的应对。静一静,想一想,学校教育本质的东西;三是结识一批来自全省各地的校长,结下一点的情缘,了解各地教育的现状,交流对教育认识的不同见解;四是进行相关方面的考察洽谈,为下步组织教师暑期培训做些铺垫和谋划。

参加省内外培训已是多次了,所以少有了冲动。况且对重庆西南大学而言,早在07年就在这儿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进行了十多天的封闭学习,就在本次培训中心隔壁,就一步之隔。对6年前的培训至今还历历在目,那是我人生中影响较大、收获颇丰的少有学习培训。军事化的严明纪律管理、无微不至的细小生活关怀、德高望重的名家开导,加上当时培训班是小班化(白云区的50名中小学校长,本人任班长)圈内人,学习热情高涨,活动有声有色。每天一起排队上学、放学,统一呼号等情形仍然记忆犹新!

今天是报到之日,乘坐昨晚K9518次列车于今晨6:40到达重庆火车站,走出站台按照主办方提供的乘车路线立即搭乘503路公交,结果并非所说能到西南大学2号门下车,而是辗转到了同兴枢纽站转乘505路到北碚,再搭乘出租车于近十点到达报到点,缴费、领房卡、培训资料等入住下来。说实话,白纸黑字罗列出的乘车指南并非如此,还是觉得不应该有的粗心。拿着薄薄的培训资料袋回到寝室忙着翻看,从培训手册上没看出什么让人惊喜之处,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不是很精细规范。袋中除了很粗糙的培训手册、一个笔记本、一支笔及餐劵外别无所有,或许是自己在外培训多了麻木了提不起胃口的原因吧。但至少从准备上还是与以往在其他地方参加的培训有较大差距,但愿后面接下来的培训让人眼前一亮,彻底否定自己的最初判断。晚上7点钟是此次培训的预备会,同样因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加之气氛和形式上的懒散冷落也让人有些失望。短短几分钟,班主任老师按照培训手册上的内容对大家培训期间的任务、纪律、安全作了简单交代后就解散了。

有缘与年轻的兴义的解校长同一寝室,并先后遇见了安顺的华校长及修文的贺校长等老朋友。重庆的天气较贵阳热,尽管今天有时间,也就没外出。也没有打扰尊敬的近在咫尺的秦院长及袁校长等老朋友,因为他们太忙。就在寝室里宅了一天,在解校长的陪同下看了一场NBA和中超联赛,贵州人和在关键时候客场1:0赢下了长春亚泰,还不错。按照外出学习的习惯,还是记下这些哪怕无聊的东西算作纪念吧。

(5月12日22:21于301室)

5月13日 星期一 晴转小雨

晚上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秦启文院长及“三立”职业培训学院袁婷婷校长非说要为我接风,盛情难却并约上同室及熟识的另两位校长一起应允,毕竟秦院长及袁校长都是老朋友,更是高人。下午五点半袁校长在门口如约来接,一起到北碚出名的三溪口吃豆腐鱼后去“三立”培训基地坐了一会儿,耽误了一些时间,也受到不小的启发和教育,萌发一些新的想法。

今天是正式开班的第一天,没有让我很失望,还是有很多值得记下的。上午的开班典礼中规中矩,年轻的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办公室副主任张黎主持,西南大学培训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国镛作了讲话,他将当前国内教育干部培训形势、西南大学历史及对培训学员的建议和要求有机结合的讲解,条理清楚,言简意赅,流畅自然,易懂实在,不难看出还是很有水平的。小中见大,大中见小。之后来自石阡的学员代表也作了表态性发言。开班典礼结束后惯例性的合影,然后在班主任老师的主持下进行破冰行动及学习型小组的建立,因为参与的培训较多,这类的活动也见识了不少,也就没有什么新鲜感。分组、游戏、小组合作协商确定组名、组徽、组歌、口号、组长等,校长们还是很用心并积极的参与的。尽管活动的主持不是很有条理,目的性不是很明确,也缺乏一定的主持激情号召,但大家的领悟能力还是比较好的,也就很顺利地完成各个环节。11点各组集中展示,分组登场,都能充分地展示各组风貌,激情也不断高涨,也不乏很多善于展示的校长,毕竟是贵州小学校长的精英。

下午是四川大学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陈志彪教授的课,课题为《教育家的师德情怀》。陈教授准时登台,其貌不扬。很朴实稍显瘦小的身材,非常普通的打扮,一看就知肯定是高人,因为真正的高人往往就是这样的。陈教授出乎预料的像这样的讲座没有用课件,也一直站着讲课,且几乎没有什么肢体语言。可想而知,近三小时的课非一般功底能讲下去的,不精彩学员能听下去吗?他从教育家的育人情怀、教育家的人生情怀、教育家的处事情怀三方面进行讲解,从讲解的内容来看与主题有一定关系但又并非必然关系,更多的结合自己的经历讲了很多现实状况。他善于博古论今,侃侃而谈。更善于归纳总结,善于将很多社会现象用顺口溜的形式表现,可见其语言功底和社会阅历,其超强的记忆非一般人所能。看来费孝通的学生、周济的老师毕竟不一样。整堂课听下来很是轻松,也启迪大家的思考,得到大家的认可,博得阵阵掌声。

他把教育存在的问题归纳为7个方面,很是精辟透彻,这是教育部都棘手的事情,况且我等凡夫,只得面对现实。他说,“大学不在于大,而在于学”、“大学就是大师。”让我对大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觉得蛮有道理。并告诫大家,“要低头做事,抬头做人”、“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人就是领导”、“老师强则学校强。”我非常赞成这样的观点,并努力践行着。他在讲课中对人生、对为人、处事等方面作了精辟的概述。诸如物理上的生命是有限的,精神上的生命是无限的。说一生三件事,读书教育本人,教书教育别人,写书教育后人等。归纳了人生三件宝贝、四个单词,地图的六个哲学道理。这些看法和见解也在不同的场合有所耳闻,自己也有所类似体悟,基本认同。

在不得不佩服陈教授在非凡人生经历、丰富的词汇积累的基础上口若悬河的讲授外,也有一些小的意见,算是不同的看法。一是语速过快没给大家留下思考和回味的空间;二是将很多民间的大众的交流语言也一味的编成顺口溜的形式展现,让人觉得真实的事件反而变得不真了。有点假,更显得油。总的来看,陈教授的这样的课估计在全国各地已经讲了不少场次,或许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模式和自己的风格。

(2013年5月13日0:22于301室)

2013年5月14日 星期二 雷阵雨

研修日志篇5

“闲差”,顾名思义,就是清闲的差事。人们常把拿着俸禄、无事可做或可有可无、可干可不干的官职或工作称为“闲差”。前面说到的那位我昔日的同事,是名牌大学中文系毕业,当然知道修志特别是编修通志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非几年甚至十几年“冷板凳”不可告罄。他之所以那样问我,之所以把修志比喻为“闲差”,我体会,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修志工作,某些领导不重视,别人瞧不上,派我这个差事,无异于“投闲置散”,干得再好,也不会有多大出息。他是担心我的前途、命运,我从心里感谢他。至于我的前途、命运,早已为我的耿直较真、好提意见的个性所注定了。我所虑者,自己才疏学浅,孤陋寡闻,怕干不好修志这一“闲差”。我深知,修志成了我面临的一门必须为之青灯黄卷皓首穷经的学问。所以一到任,在了解过去八年的修志工作情况,研究安排了当前工作后,即开始“临阵磨枪”,埋首方志学,重当小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探赜索隐”,我惊讶地发现――

历代编修的地方志书如此之多。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传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方之志,始于《越绝》。”《越绝书》是东汉时期辑录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内容极为广泛丰富,记载了吴越两国的历史、地理,详细记载了吴越交兵的经过。其实,史料记载,远在2000多年前的周朝,即已设立“外史,掌四方之志”,只是那时的“志”,内容多集中于“史”。一些学者研究认为,东汉初年的《南阳风俗传》当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方志,可惜早已失传。据统计,我国现存的历代各类地方志书有8700余种,近11万卷,占全部古籍的1/10。无怪,人谓方志与家谱、正史是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

地方志书的作用如此之大。古人把方志的作用提到治国安邦的高度,称“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并将志书的社会功能概括为“资治、存史、教化”。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利川知事何蕙馨在《利川县志・序》中称:“昔朱晦翁(朱熹)宰南康,下车伊始,他务未遑,先问志书。”利川,在湖北省西南部。南康,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郡。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分洪、江等州置军,辖境相当今江西星子、永修、都昌等县地。朱熹到南康上任时,当地属官精心搜集资料,以备垂询,并备礼载酒,远道迎接。谁知朱熹撩开轿帘,开口就问:“志书带来没有?”众属官始料未及,面面相觑,无言以对。从此这一带便形成习俗:凡地方官上任或离职,常常先接交地方志书。这一真实的故事,生动地说明古人对地方志作用的高度评价。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修志工作如此重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十分关心和重视地方志。青年时代就喜欢查阅地方志。在战争年代,“每打开一个县城,总是喜欢找当地的县志看看”。1941年,中共中央就提出要收集县志、府志、省志加以研究。1958年,在成都会议上倡议:全国各地要修地方志。同年8月9日,指示:“要系统整理县志,把关于各地地方志中的经济建设、科学技术资料整理出来,做到古为今用。”当时曾正式建立了地方志小组,负责推动全国修志工作。但由于“左”的影响等种种原因,修志工作未能顺利开展,“”期间被迫中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修志工作重新启动。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全国逐渐掀起了盛世修志的热潮。

一句话,“闲差”亦重要!

“闲差”不清闲

地方志是全面记载一个地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方面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著述,纵贯古今,横纳百科。其所载内容时间跨度之长和空间范围之广,决定它不是简单的图书编辑出版,而是一项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志书可编,良志难求。为了编好志书,我们与省直修志单位的同志一起研究,反复讨论,于1989年8月形成了《编纂方案(修订)》。这个方案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将《山西通志》各卷定性为行业志,不编部门志,突出了志书的科学性、整体性。二是明确了各卷志书的牵头单位和参与编修单位,各负其责,通力合作。三是确定《山西通志》共编纂50卷,并初步提出各卷志书完成初稿的时间。当年8月21日,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制定的《编纂方案(修订)》。之后,我们又制定、修订了《及地、市、县(区)志版式规定》、《编纂条例》、《山西地方志编写行文暂行规定》,使志书的编纂有章可循。

省地方志办公室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编纂《山西通志》,并编辑出版《山西年鉴》,整理历代旧志;二是负责指导全省各地、市、县(区)志的编纂工作。编纂《山西通志》是重中之重。作为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我应该而且必须挑起总纂的重任。历史上,《山西通志》共编修过七次,分别为明成化版、嘉靖版、万历版和清康熙版、雍正版、乾隆版(辑要)、光绪版,均为鸿篇巨著。这七部《山西通志》的编纂者,多是举人、进士出身,学识渊博,有深厚的国学根底。而我只读过中学,承担如此重任,难度可想而知。虽说先后在《山西日报》、《太原日报》从事编辑工作近30年,和文字打了多年的交道,但新闻工作与修志书是两个不同的行当。隔行如隔山。但既在其位,当谋其政。我以先来者为师,向他们学习、问难。1984年调省地方志办公室任副主任的刘纬毅同志,原在省图书馆古籍部工作27年,是对地方志很有研究的专家。我在工作中遇到问题,便向他请教。我到任半年后,于1988年12月中旬召开了山西省地方志学会成立大会暨全省第二次地方志学术讨论会。会上,许多从事地方志工作的省直和地、市、县(区)的同志发表了很多卓有见识的学术论文,又给我提供了一个学习方志理论和编纂业务的机会。通过边学边干,我先后审阅了《山西通志》中的《金融志》、《地震志》、《林业志》、《农业志》、《科学技术志》、《社会科学志》、《地质矿产志》、《煤炭工业志》、《建筑材料志》、《体育志》等1 0部分卷的志稿。最先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山西通志・金融志》、《山西通志・地震志》、《山西通志・林业志》三部志书,均在全国、全省优秀志书评选中获奖。

“闲差”需人才

地方志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有专门人才来承担。编写地方志书,提高志书质量,关键是要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又热爱修志的专业队伍。我刚到省地方志办公室时,全室只有20多名同志,要完成编纂《山西通志》、《山西年鉴》以及指导全省地、市、县(区)编纂的艰巨任务,人员显然不够。我们党组一班人采取让群众推荐、组织专人考察、党组最后拍板的办法,调有志于修志事业、具有一定文字功底和写作能力的同志来省地方志办公室工作。在调人过程中坚持唯德唯才是举,绝不滥竽充数。

我在任期间,先后从新闻单位和大、中学校调来十余名同志充实修志业务处室。这些同志后来全部成为能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和业务处室领导,全部被评为高级职称者。有的同志著书立说,成为小有名气的修志专家;有的同志退休后,仍在修志系统发挥余热;有的同志年富力强,正在第二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篡中大显身手。我们原来还想从地市、县修志队伍中调一些有经验的同志充实到省修志队伍。运城地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创生同志就是我们组织考察后准备调来的。他是烈士之子,其父■灏在抗日战争期间曾任中共永济县委、稷麓县委书记,在对日作战中英勇牺牲。■创生同志大学毕业,酷爱修志工作,业务能力强,但终因种种原因未能调来,留下些许遗憾。

在充实修志力量、健全修志机构的同时,我们加强了对修志人员的培训。先后举办了十几次培训班、研讨班、学习班,学政治,学业务,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特别是针对修志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题研讨,效果显著。还派人到外地进修,组织人员到兄弟省市取经;编印学习资料,提供方志研究信息,开展学术交流。通过这些措施,在修志人员中逐渐形成了学习业务知识的良好风气,提高了修志队伍的整体素质。

“闲差”有楷模

在地方志这个不易引起社会重视的“闲差”上,有一批甘于寂寞、辛勤笔耕、默默奉献的修志人员。燕居谦同志就是这支队伍中的杰出代表。

1990年夏季的一天,省地方志办公室编审处副处长陈又新向我反映,他家乡交城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县志主编燕居谦身患癌症,抱病修志,事迹十分感人。我立刻派分管地、市、县(区)志的研究处处长杨志忠赴交城了解、采访燕居谦同志的先进事迹。燕居谦1982年担任交城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后,在只有一间房子、一张桌子、几把椅子的艰苦条件下,带领县地方志办公室的同志搜集了近千万字的资料,编写出了130多万字的县志初稿。1988年他不幸患了胃癌。手术后一星期,他便以惊人的毅力继续投入修志工作。1990年6月,燕居谦同志病情恶化,自感在世时间不多,为了排除杂务干扰,集中精力进行县志总纂,他来到交城卦山古刹文昌宫抱病宿庙修志,决心在生命之火熄灭之前做最后的拼搏,完成县志的总纂任务,向国庆41周年献礼。他在身患白血病的女儿燕爱萍陪伴下,宿庙修志两个多月,终于当年9月完成县志的总纂任务。燕居谦同志呕心沥血、忘我修志、无私奉献的精神,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和新时代修志工作者崇高的思想境界。

当年8月28日,我陪省政协主席、主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日常工作的副主任李修仁专程到交城卦山文昌宫,看望了抱病宿庙修志的燕居谦同志。李主席称赞他是“修志人员的楷模,共产党员的典范,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并代表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向燕居谦同志赠送了书有“志界楷模、吕梁英豪”的纪念册。

10月19日,中共吕梁地委决定授予燕居谦“人民公仆”的荣誉称号。

1990年省地方志办公室刊物《山西地方志》第6期发表了杨志忠采写的通讯《饱蘸心血著汗青――记交城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燕居谦身患癌症宿庙修志的事迹》,并配发了《拼搏进取,无私奉献――向燕居谦同志学习》的评论,在我省各报刊中最早宣传了燕居谦同志的事迹,在修志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中国地方志》和部分省的地方志刊物予以转载。

11月25日,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作出《关于开展向燕居谦同志学习的决定》,要求全省地方志系统的全体人员认真学习燕居谦同志的先进事迹。

12月6日,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召开了向燕居谦同志学习的座谈会。《山西日报》就此在头版发了消息和部分人员的发言摘要。

1991年2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以《生命诚可贵,事业价更高》为题登载了燕居谦的自述文章。

3月1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发出《关于在修志系统宣传燕居谦事迹,开展向燕居谦同志学习的通知》。同时,《中国地方志》发表了评论员文章。

3月26日,中共山西省委作出了《关于向燕居谦同志学习的决定》。之后,纪实性电视剧《好人燕居谦》等剧目相继在全省和全国上演。

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燕居谦同志这样一位修志楷模,从地方志系统推向全省,又从全省推向全国。在燕居谦精神鼓舞下,全省修志人员振奋精神,默默奉献,开创了地方志工作的新局面。同时,通过树立和宣传燕居谦这个典型,对全社会关注修志事业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闲差”苦与乐

研修日志篇6

会议指出,地方志不仅具有“存史、育人、资政”的重要功能,也是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载体。在全球化的今天,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精神栖居地所在,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地方志工作是文化强国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战略性工作。

新时期,我国地方志事业发展到了新水平、新高度,明确了地方志工作在改革发展大局中的目标任务。2015年8月25日,国办印发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2015〕64号),全面而详细规划了我国地方志事业发展的路线图,其11项主要任务中明确提到“加强地方志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制定方志、年鉴理论和方志学、年鉴学学科建设规划,建立和完善方志、年鉴理论研究学术规范,力争到2020年形成较为成熟的方志学和年鉴学学科体系。”

会议认为,地方志学科在学科定位、学科属性、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结构体系、学术规范、成果积淀、研究机构、研究人才和学科平台等方面仍然有较大的研究和提升空g,加强地方志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工作,为地方志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有助于地方志的学术地位、学术影响和学术价值的提高,有利于地方志工作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地方志事业的长远发展。

会议认为,社会主义新方志事业视野下的方志理论研究工作具有多重内涵。

一是方志学理论研究。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方志学经过不断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重要特征,其中包括方志学基本理论、方志学史、方志学通论、方志学方法论、方志学文献等方志理论的形成,方志编纂实务、方志学大辞典(在编)等方志实践指导和方志综合工具书的出现。

方志学之所以能够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为它有着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思路以及方志实践的巨大发展作为客观基础和现实依据,方志科研方兴未艾,大量的方志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为中国地方志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动力支持。具体而言,它包括方志学基本理论、方志学史、方志学研究方法(方志学方法论)以及分支学科方向诸如方志管理学、方志心理学等方志学理论;方志学与历史学、图书馆学、档案学等学科关系紧密,交叉重叠部分是当前方志学理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国内方志学研究与国外方志学研究学术交流日益密切,比较方志学研究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二是具有更广泛意义的“方志科研”还应包括:方志事业发展规律探索;方志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新形势、新特点;方志工作与现代科学新技术的结合,方志信息化;传统方志文献资源的保护与挖掘、整合;方志新闻媒介以及公众舆论宣传;方志文化塑造、传播;方志工作新机制构建研究;方志人才素质、品质、境界提升研究;方志工作部门打造智力资源密集型产业路径分析;方志工作“三贴近”以及方志工作增强吸引力研究;等等。根据类别划分,我们可以概括为方志事业发展、方志科学技术、方志文献资源、方志媒介传播、方志文化、新时期方志工作机制、方志人才、方志产业、方志利用(“读志用志”)等学科研究方向。

三是方志理论研究工作不是单一纯粹的学习、研究、探讨,它与方志实践的现实发展紧密联系。就目前的方志实践发展需要来看,方志理论研究工作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即方志编纂经验总结,旧志整理研究,方志理论人才培养以及系统性的方志理论研究。

二、继往开来,近代方志转型的新视角、新思路与新趋势

会议认为,梁启超、李泰■、傅振伦等运用现代学术方法研究方志学,取得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初步奠定了方志学学科体系的基础。在方志学学科体系不断建构的进程中,“方志学”内涵由“编纂之学”向以“科学”为旨归转变。绵延不断地编修地方志是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在地方志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近代方志既传承古代方志,又促成现代方志的基本定型,实现了方志学理论的重要转型。近年来,随着修志实践的大规模开展,方志学研究逐渐向纵深发展。尤其自1980年代初全国首轮修志以来,有关章学诚、戴震、梁启超、余绍宋、王树楠、吴宗慈、李泰■、甘鹏云、王葆心等方志学家及其思想的探讨日益增多,出现了一大批研究成果,有关方志学思想的传承与发展脉络也日益明晰。

会议指出,学界从近代方志转型的角度,对方志学理论、方志学家及其思想作了专门探讨,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综观已有成果,大多注重于宏大叙述,缺少实证性的具体分析和研究。如何循着方志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厘清方志学的渊源流变,通过一系列的专题研究和理论构建,取得足以支撑这一论说的研究成果,成为当务之急。

会议认为,应当以修志机构与人物档案文献为基础,追溯方志学的历史源流,深入把握地方志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借以探索近代方志转型背景下,“方志学”内涵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复杂原因,及其背后所牵涉的思想学术源流与人事体制变迁,进而将“方志学”概念还原为历史,深化方志理论研究。同时,还应注意近代方志转型的重大历史背景,系统梳理近代“方志学”概念产生、发展与演化的历史脉络,勾勒其形成“专门学问”与构建“独立学科”的历史图景。

会议认为,当前方志学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应当充分利用修志人物与机构的档案文献,从修志机构沿革、修志人物思想和修志社会影响等方面,对方志学予以全面考察,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勾勒方志学产生、发展与演变的历史图像,厘清方志学渊源流变的历史脉络,进而实现方志学理论的深化与方志学学科的构建。会议指出,当前方志学研究注重新的研究视角、研究思路与研究趋势,既是构建方志学学科体系的客观需要,又为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以及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和理论支撑。

三、还在路上:方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会议认为,方志理论研究工作对于当前地方志工作创新发展与实践转型意义重大,它能够促进实现史志工作“以学术提高带动业务发展,以业务前进推动学术革新”格局的形成,能够促进基层史志工作实现战略性改革和突破性发展。从根本上说,方志理论研究不是孤立的学术研究,它是史志工作新思想、新观念、新价值的形成和凝结过程,它是在史志实践基础上总结和发现的经验教训、明理箴言。方志理论对于方志实践是思想对于实践的指导关系,方志理论的指导、引导以及促进作用是方志实践不断前进的思想动力,是解决方志实践过程中出现新问题的智力火炬,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方志实践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真理之眼。

(一)“方志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议题的提出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地方志治理现代化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大背景下的时代命题,是地方志工作进行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大趋势、总方向,是新时期地方志工作核心价值的应有之义。

(二)方志法治与方志治理现代化:从“方志法制”到“方志法治”、从“依法修志”到“依法治志”、从“修志体制”到“治志体制”的逻辑转换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结合地方志工作领域,方志工作的法治化与依法治志是当前地方志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地方志事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条件。

编修地方志是地方志工作的本职业务,确切的说,是一种专业技术工作。基于此,国家对于地方志工作的管理和调控是指导定位,即对地方志编修专业技术工作的“指导”。所以,在认识上,通常认为“依法修志”是地方志工作法治化的主要群。而现实工作中,国家层面对于地方志工作的“指导”显然不会局限于此,它更深刻的定位应当是“领导”而非指导。以此为视角转换,以社会主义新方志事业为考察对象,我们发现,“依法治志”的地方志工作法治观亟待确立。

“依法治志”是“方志法治”阶段的发展特征,更加强调地方志事业的领导地位和法律主体地位。方志工作部门除了“编修”层面上的主体地位以外,还应包括地方志权利权益方面上的法律主体地位,即代表国家和人民承担维护地方志权利权益。这就要求方志工作部门坚持立意“官修”的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从重“修”轻“官”到重“修”兼顾重“官”,承担领导主体责任,履行法律主体义务。

我国业已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各级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组织实施”的修志体制。在“治志”视域下,应当如何创建符合社会主义新方志事业发展规律和适应当前地方志工作实践发展的治志体制是一个宏观的顶层设计问题。“方志法治”的价值内涵值得我们努力探索。

(三)当前地方志实践可能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以方志文献为基点,如何正确看待地方志工作与档案工作的关系

方志文献是方志档案建设过程中的基础性资源,确切的说,是方志档案的基本来源。方志文献与方志档案在表现形式上、内容上和范围上具有同质、交集和交叉的特征。在现有地方志和档案管理体制下,方志文献和方志档案分别由方志馆和档案馆收藏保存,方志馆和档案馆作为不同界别的行政管理部门,分别实施不同的管理策略和管理措施。由于方志档案先天的“二重性”,“治档”与“治志”出现职能职责上的交叉重叠与业务上的交集。

方志档案先天的“双重性”,演变为方志档案实践发展过程中的“双重性”――稀缺性和竞争性。档案界和方志界争夺方志档案资源将成为必然趋势,方志档案资源的稀缺性会同时给档案界和方志界的基础工作带来现实挑战和客观压力。此外,一些具有方志档案收藏及研究性质的学会、研究会、研究基地等社会团体,对方志档案资源的竞争性争夺会加剧方志档案资源的市场稀缺性和资源有限性。

如果从宏观业务角度来看,档案界“依法建档”,方志界“依法修志”,各自业务范围泾渭分明,分界清晰。然而社会主义档案事业与社会主义新方志事业是有机统一的,两者必然存在业务流程上的接续与交集。从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对象共同性来看,档案事业与方志事业的服务宗旨是一致的,服务对象是同一的。“依法治档”与“依法治志”都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共同组成。

这个问题(视角)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大环境和方志档案工作整体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依法治档”与“依法治志”体现的是档案界和方志界在业务上的互相配合与相互衔接,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上的统一。

(四)新时期地方志工作的新机遇――“走向世界的中国地方志”

研修日志篇7

神户中华街,最初,在日中国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在异乡辛苦打造了自己的新家。不过,记者查看了战后60年来日本五大报纸的资料库,关于中华街的报道几乎都集中在中华街举办的节庆活动上。

如果说第一代、第二代华侨主要以从事饮食业、商业为主的话,那么第三代、第四代华侨从事的职业更加多样,对日本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些变化引起了日本媒体的关注。

日本《每日新闻》在2004年时曾以“华侨新时代”为主题,对神户中华街的新华侨进行了连载报道。这些报道让日本社会意识到,在日中国人变了。

但是,当时日本媒体对在日中国人的报道还只局限在中华街的华侨身上。很多媒体可能都没有预想到,在他们看来不过是聚集在中华街的“小势力”,今后会演变为在日外国人的“最大势力”。

华人犯罪负面报道激增

伴随着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上世纪80年代后,赴日中国人激增。人数多了,问题也随之而来。

1983年中曾根内阁宣布引进10万留学生计划。为了尽早达到这个目标,日本政府放宽了就学生的签证率。什么是“就学生”?很多借了巨款、怀揣梦想从中国来到日本的就学生,为了高额学费,晚上在饮食店打工,白天趴在桌上睡觉。而其中少数就学生受不了日本社会的各种诱惑,走上了犯罪道路。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报纸的版面上,关于中国人盗窃、抢劫、伪造结婚等犯罪报道开始增多。

日本社会反思华人话题

2001年到2004年之间,是日本各周刊杂志集中报道华人犯罪的时期。很多标题让人悚然,比如2003年《Voice》杂志采用了“在日中国人犯罪白皮书――细数占外国人犯罪四成的中国罪犯的无比残忍的种种罪行”的标题。《商务信息》杂志在2004年11月推出了“犯罪的中国就学生――给我们添麻烦的邻人――日语学校成为中国人犯罪温床?”的报道。而且,这些杂志每期的预告都会贴在地铁车厢内。

记者仔细阅读了这些报道的全文,发现内容并非在煽动对中国人的仇恨,更多是在分析华人犯罪背后的日本社会问题,比如“给我们添麻烦的邻人”一文中就提到了中国就学生在日生活的艰难,“学校要求他在2天后立刻交上90万日元学费,否则就开除……近年来赴日留学生的质量有所下降,日本方面也有问题。优秀的中国雇员在日本得不到提拔,导致出众人才不愿来日……”

《诸君》杂志的文章中则主张“不赞成因为外国人犯罪增多就锁国。 要通过主动调查、加速判决等方法减少在日外国人的犯罪。如果让犯罪持续下去,会加深日本人的厌中情绪和反华热潮。对中日两国都不利。”

不难看出,这些报道虽然包装耸人听闻,但内容相对客观。不过,问题在于,对于那些不买杂志只看到标题的人,很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可以说,这些足够刺激的标题在增加了周刊杂志销量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了日本人对华人的态度。

被压榨的研修生群体

日本从1960年开始实施研修生制度。名义上是请各国工人来日本学习先进技术,实质上就是想招聘廉价劳动力。而单纯引进劳力在日本还没有被法律认可。根据统计,2008年在日研修生、实习生共有20万人,其中70%为中国人。多数研修生被暂扣护照,并被要求长时间工作,而得到的工资还远不及日本各地最低薪金标准。

近年来,日本各地发生了多起研修生用工单位的诉讼。研修生与用工单位的冲突在2006年达到了顶峰。当年,千叶县一家养猪场的中国研修生将老板杀害。而该案件背后,牵出了性暴力、被奴役等一连串研修生制度的黑暗面。直到此时,研修生的悲鸣才被众多日本媒体听到。

百万华人不容小觑

研修日志篇8

笔者提倡过“志学”说,“万物皆可志”的“志学”说,可为创新志种提供思考和实践空间。儒商,不管是世界儒商,还是一国儒商,或是地域儒商,都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可以写史;也都呈现系统状况,亦可写志,所不同的不过是纵写发展过程还是横写系统状况的问题。

以前,还没有对儒商这个主要是民营企业家社会阶层中的精英群体写过志书,所以《儒商志》立足扬州儒商的编写,是志种的创新,具有开拓性价值,不仅对地域儒商乃至至全国、世界儒商撰写志书有示范作用,而且对编写某一群体志书,比方说编写某模范群体志、十佳公仆志、感动社会好人志等等,也会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二、关于编修体制

《儒商志》在研讨编纂出版等相关问题时曾就由谁编纂进行过讨论,并分析官修与私修在编纂主体、体制机制、出书经费、审稿定稿等方面的不同,最后确定私人合作修志。笔者认为,与官修相比,私修最主要的是体现编修者的个人意志。官修体现官方意志,个人意志必须服从官方意志,即按照官方的要求进行编写,因而是没有著作权的,著作权归于编纂组织者。而私修,可以有个人的观点和风格,因之有著作权。

从《儒商志》来看,确实有编者自己对书名、观点、内容、体例和文笔风格的理解和把握。如《儒商志》在观念把握、资料选择、内容记述上体现主编《自序》对当代儒商概念内涵的阐释:“今日当代儒商,‘儒’与‘商’的内涵与历史上的内涵不同。今日之‘儒’是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现代科技知识的融合。今日之‘商’不仅是指做生意搞经营的商人,还包含生产商和服务商,也包含网络上的电商,是指一切从商和为商服务的人们。现代儒与现代商融合成当代儒商。”这个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用经过现代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并经科学阐释的儒学思想才能很好地确定结构,选取资料,规范内容。

再如志书的名称,在研究该志编纂时有叫《扬州儒商志》,或《扬州当代儒商志》,或《扬州儒商研究会志》的种种考虑。最后取名《扬州儒商志》。这就体现主编的意志。如果是研究会编纂,肯定取名《扬州儒商研究会志》,这也可以,因为开展儒商学术研究和文化宣传,开展“诚信扬州”活动,组织儒商联谊,评选与表彰当代儒商,创建儒商型企业等均以研究会为主导。而取现名则儒商活动的色彩比较浓郁,也是比较恰当的,既考虑到学术团体的学术工作与活动性质,又突出了扬州儒商的基础作用。如果没有儒商会的研究、宣传和组织工作,儒商就形不成一个群体;如果没有儒商的参与活动,对儒商的研究就缺乏根基,宣传也会对象不明。由此看来,《凡例》中所说“本志主体记述扬州市儒商研究会及其活动,但立足于‘扬州儒商’记述,故冠名为《扬州儒商志》”是对记述内容和范围的很好把握,体现了辩证法。

三、关于体例内容

由于私人合作修志,因此有对体例制订和内容安排等的编者意志和主导权。全书由五个部分和附录组成,以“部分”作为第一层次代替“篇”,在地方志书中未曾有过。如果设篇,就要考虑各篇之间的篇幅平衡,不能畸轻畸重。而《儒商志》的记述重点在第二部分《扬州当代儒商》,8章31节,占120页,是全书的三分之一强。而第一部分《扬州儒商溯源》仅11页。若分篇显然是有违各篇要大体平衡的内容记述原则的,分成“部分”系精明之举。

五个部分中,只有第二部分分章节目,其他部分不分章节目,也是有独特安排的道理的。扬州古代和近现代儒商属简要追述,内容较少,无须分出层次。第六届国际儒商大会是以时为序纵向记述,为保持连贯性记述,也无须横向分层次。文征资料和图书、书法作品部分系原始文献辑录和作品介绍,相互之间没有统属关系,亦无分章设节立目的必要。这样安排利于突出扬州儒商研究会和扬州儒商的重点内容。

文征资料类似于地方志书中的“附录”。而地方志书的“附录”是正文后的附属。《儒商志》将文征资料作为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且篇幅较大,提升了其地位和存史价值,用重要文献阐释儒商概念、儒商精神,及儒商在当代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并总结历年儒商工作和儒商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可加深对主体内容的理解。

《儒商志》没有专设人物部分,但古代、近现代、当代儒商的代表和典型以及热心儒商事业人士的记述融入各个部分之中,一一介绍,并且人数颇多,总共达到118人,其中有古代和近现代的扬州儒商,两次评选出的扬州当代儒商,推荐入围参选当代儒商企业家,受第六届国际儒商大会表彰的“儒商精英”,热心儒商事业的会员企业家和儒商会之友,列名者就更多了。这使《儒商志》以榜样力量与典型事例生动形象地诠释和宣传了儒商精神,充溢着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在近十几年来,有些商人为逐利而无所不用其极,带来社会问题,《儒商志》如此重视儒商的记述,是对群众呼唤有道德有文化儒商群体出现的积极回应。

研修日志篇9

[中图分类号]G259.27[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5-0015-04

东莞历史悠久,有文物可考的历史可追溯到5 000余年前,而明代的东莞更是人才辈出。如明弘治三年庚戌科的文榜眼刘存业,学者陈琏、林光、陈建,军事家谭青海、袁崇焕,画家张穆等。人才兴盛带来了著作的繁荣。根据民国《东莞县志》记载,与东莞有关的著作明代最多,几乎占宋、元、明、清四个朝代著作总和的一半。这些古代地方文献记载了东莞自然、社会、人文的历史和发展脉络,是人们认识、了解和研究东莞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宝贵信息资源, 对保存继承、加速传播、发扬、交流、促进发展地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1 东莞古代地方文献遗存现状及类别

东莞历史悠久,读书风气早兴,于北宋时即创办书院,至清代已有书院35所,居当时全国县级前列。据民国《东莞县志·艺文略》所列书目统计,东莞人历代著作共889种2 843卷,现存99种626卷,清同治至民国末约有八九十种为民国《东莞县志·艺文略》收录;另有莞音《字汇》30余种,以及东莞人编印的木鱼书100多种。[1]

1932年(民国21年) 5月1日正式开放的东莞博物图书馆是东莞最早建立的公共图书馆。当时,馆内专门设立了东莞文库,收藏了历代东莞人的著作2 477册。遗憾的是,这些珍贵的藏书在抗日战争期间均被损毁散佚。因此,民国《东莞县志》记载下来的东莞地方文献到今天能见到的已经是百不留一了。

近年来,在东莞文史学者杨宝霖老先生的搜求、研究和抢救下,除了散见于各图书馆和少数私人藏书家手中的古籍原版外,现已整理、校点和重新出版了一批东莞古代文献,如《东莞诗录》《胜朝粤东遗民录》《张家玉集》《邓云霄集》《东莞县志》(崇祯)、《东莞县志》(康熙)等。

东莞古代地方文献从著述类别上划分,主要包括:志、史籍、族谱、总集、别集、医书、农书、俗文学、字书、碑刻等。

1.1地方志

地方志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资政、存史、教化”三大功能。东莞历代都重视修志。东莞立县1 600余年,自元代皇庆年间(1312—1313)邑人陈庚创修《宝安志》至明清以来,编志者不乏其人。据民国《东莞县志· 艺文略· 史部》所载,明清时期编印东莞县志15种,元代和民国时期编印东莞县志2种,但多数因年代久远且屡遭兵燹,今仅存7种(见表1)。[2]

表1 东莞县志一览表

序号

题名

朝代

作者

现存情况

1

《宝安志》

资州郭应木修,陈庚辑

无存

2

《宝安续志》

庄恭、陈义辑

无存

4

《东莞县志》

吉水周式修,陈琏辑

无存

5

《东莞县志》

乐平吴中修,卢祥辑

海内无存,日本保存有残本3卷

6

《东莞县志》十五卷

刘存业辑

无存

7

《东莞县志》

上海乔诰修,谢邦信辑

无存

续表1

序号

题名

朝代

作者

现存情况

8

《增修东莞县志》

萧山孙学古修,陈士俊辑

无存

9

《东莞县志》八卷

歙县汪运光修,张二果辑

中国孤本,藏于广东中山图书馆善本室

10

《东莞县志》

蠡县郭文炳修,李作辑,张朝绅撰

世界孤本,仅有日本内阁文库所藏原刻本

11

《东莞县志》十四卷

周天成修、邓廷吉、陈之遇等辑

仅知故宫博物院有藏本

12

《东莞县志》四十六卷

卢陵彭人杰修

无存

13

《东莞县志续志》二册

兴义范文安修

仅广东省省博物馆有藏

14

《东莞县草志》五十卷

邓淳辑

无存

15

《东莞县志稿》

何仁山辑

无存

16

《东莞县志稿》

邓蓉镜辑

无存

17

《东莞县志》

民国

陈伯陶修

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东莞博物馆、

东莞市志办等有藏

研修日志篇10

1976年,年轻的同志参加了工作,成为县房产管理所的一名维修工。工作中,憨厚、朴实的他一方面积极向老同志虚心请教,一方面利用休息间隙对拆换下来的零件进行研究、维修,将自己的满腔热情完全投入到了忘我的工作之中。艰苦的努力,务实的工作,不仅很快使梁士忠成为了单位业务骨干,也极大的降低了单位的维修费用和购置成本,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高度评价。

“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决不可以没有知识”,这是他十分欣赏的一句话,为此,同志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钻研业务上,努力将自己的工作吃透,干好。

随着单位维修量的增加,工作难度也在加大,原来作为设备维修主力的卧式管道疏通机,常因施工中进水而造成电源短路,既影响施工进度又是事故隐患,同志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对原有机器进行技术改造,啃下这块硬骨头。

同志知道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因此,他一方面虚心向老师傅请教,一方面自己刻苦钻研,认真研究卧式管道疏通机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其间,有的同志开玩笑的说:“咱就是一个维修工,操那份闲心干啥呀”?每逢这时,他总是淡淡一笑,心里说:“因为我是党员,就得要钻研业务”。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的反复实践,同志终于解决了将卧式管道疏通机改成立式的技术难题,机器投入使用后,不仅增加了施工的安全系数,提高了工作效率,延长了机器使用寿命,还为单位节省设备购置和维修费用万元以上。

近年来,城镇居民区下水道井盖丢失问题严重,这不仅加大了维修的工作量,更危及到群众的出行安全。经过同志的几经调研,提出了利用单位废旧钢材自制水泥井盖代替原来铸铁井盖的思路,这一想法马上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和推广,如今的水泥井盖不仅避免了丢失,而且还为单位节约了大量维修资金。

同志的钻劲不仅表现在技术革新上,还表现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总结经验,由表及里,触类旁通。如今,他炼就了一身硬功夫:只要听听户主的简单介绍,就大体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干一行,钻一行。如今,凭着这股钻劲,使原本木工出身的,成为了集木工、瓦工、管道工、水暖工、油漆工为一身的全能人才。

二、时时刻刻心系人民群众

作为一名房产管理所的维修工,最大的特点就是总在与广大居民群众打交道,谁家的屋子漏了,谁家的下水道堵了,哪片的居民区污水外溢了,都离不开梁士忠和他的同事们,每当这时,不管时间早晚,梁士忠总是毫无怨言,随叫随到,满腔热情的投入工作。

2月26日,建华楼1号楼1单元202的于师傅因家中下水道被堵而急匆匆来到房管所请求帮忙。原来,于师傅家里的下水道因为种种原因18年没有疏通了,现在找了几个维修队,要么人家嫌活太脏,要么觉得技术不过关都没有承揽,万般无奈之下,于师傅找到了房管所。同志听说情况后,二话没说和两个同事就来到于师傅家开始工作,寒冷的天气,加之下水道刺鼻的屎、尿、洗衣粉等味道混合在一起,熏的人抬不起头,但是他没有任何抱怨,率先跳入下水道开始工作,机器处理不了的地方,他就把手探进去清理,清理过程中,污水不时的喷到脸上、身上,但是这些都没有阻挡住同志的工作,最后,同志凭着过硬的技术和顽强的毅力,终于将管道疏通了。当时,于师傅激动的说:“我儿子18岁,这个下水道就整整18年没有疏通过,今天,你们可是了去了我一块心病!”

房管所维修工的工作特点是天气越热,活越多;雨越大,活越忙;逢年过节,更是不得闲着,为此,有的朋友也劝他:“这么大岁数的人了,还那么认真干啥,该歇就歇了!”每逢这时,他只是淡然一笑,说道:“因为我是共产党员,就得要为群众着想。”因此,每当群众有了困难,他显得比户主还着急,总是想方设法满足群众的需求。

11月26日,星期六,同志正在亲戚家忙碌着丧事,接到报修电话,说沿河路街85岁孤老户唐淑珍家的坐便器漏水急需修理。他二话没说,和亲戚打了个招呼就会同同事赶到了唐淑珍家。由于坐便器老化,第一次维修后还是往外渗水,虽然这样,唐大娘还是一个劲的说:“大礼拜天也不让你们休息,行了,行了,这就挺好的,挺好的!”可是,梁士忠考虑到老人年纪大了,身边又没有人照顾,毅然又把坐便器拆了下来进行了补救,彻底解除了老人的后顾之忧。

同志不善言辞,但是他的心里总是这样想 ,任何家庭成员都代表着自己家庭的形象,同样,自己是党员,也就代表着党的形象,因此,梁士忠在工作中总是从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努力将群众因维修而造成的影响减到最小。

排千家忧,解百家愁。同志解决的虽然都是些烦琐的小事,但是他以自己那凡事都要多为群众着想的朴素感情,书写着新时期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炽热情怀。

三、共产党员,时刻无私奉献

同志上有年近七旬的老母亲,下有在外上学的儿子,妻子没有工作,全家的收入只靠他一个人的工资维持,同时,他自己也患有血压高和轻微的甲亢,如果工作累了,身子就会发酸,出虚汗。但是,这一切并没有丝毫影响他的工作热情,相反,在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30年来,他奉献了多少个公休日已经不能用数字来计算了。

今年年初的一个星期日,楼居民区下水管道因过往车辆碾压而破裂跑水,污水又很快溢到地面结成冰层,如不及时抢修就可能造成人员、车辆事故。这天,在家休息的同志接到报修通知后,迅速和三名维修队员赶到现场。施工中,因天气寒冷,冻土层深达几米,每一钢镐砸下去,镐柄震的手掌都发麻,手都打起了血泡,但是同志全然不顾,毅然脱下外衣继续工作,在他的带动下,全体维修队员仅用了半天时间就在主管线位置挖出了一个2平米的作业坑,然后马不停蹄的拆碎管、安新管,很快使下水管道恢复了正常,临近施工地点的饭店老板主动邀请他们吃饭,都被他带头谢绝了。

有朋友不解的问他:“凭你的技术自己干一定比在单位干强多了,何必在那瞎守着甘奉献呢?”每逢此时,他总是淡淡一笑,说道:“因为我是党员,就得要无私奉献。”就这样,义务奉献也就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奉献源于责任。多年的维修工作中,总是以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工作,很少想哪些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哪些是无私奉献的,他心想:只要群众对自己的工作满意了,自己也就知足了,也就无愧于党员的光荣称号了。

研修日志篇11

“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决不可以没有知识”,这是他十分欣赏的一句话,为此,同志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钻研业务上,努力将自己的工作吃透,干好。

随着单位维修量的增加,工作难度也在加大,原来作为设备维修主力的卧式管道疏通机,常因施工中进水而造成电源短路,既影响施工进度又是事故隐患,同志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对原有机器进行技术改造,啃下这块硬骨头。

同志知道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因此,他一方面虚心向老师傅请教,一方面自己刻苦钻研,认真研究卧式管道疏通机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其间,有的同志开玩笑的说:“咱就是一个维修工,操那份闲心干啥呀”?每逢这时,他总是淡淡一笑,心里说:“因为我是党员,就得要钻研业务”。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的反复实践,同志终于解决了将卧式管道疏通机改成立式的技术难题,机器投入使用后,不仅增加了施工的安全系数,提高了工作效率,延长了机器使用寿命,还为单位节省设备购置和维修费用万元以上。

近年来,城镇居民区下水道井盖丢失问题严重,这不仅加大了维修的工作量,更危及到群众的出行安全。经过同志的几经调研,提出了利用单位废旧钢材自制水泥井盖代替原来铸铁井盖的思路,这一想法马上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和推广,如今的水泥井盖不仅避免了丢失,而且还为单位节约了大量维修资金。

同志的钻劲不仅表现在技术革新上,还表现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总结经验,由表及里,触类旁通。如今,他炼就了一身硬功夫:只要听听户主的简单介绍,就大体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干一行,钻一行。如今,凭着这股钻劲,使原本木工出身的,成为了集木工、瓦工、管道工、水暖工、油漆工为一身的全能人才。

二、时时刻刻心系人民群众

作为一名房产管理所的维修工,最大的特点就是总在与广大居民群众打交道,谁家的屋子漏了,谁家的下水道堵了,哪片的居民区污水外溢了,都离不开梁士忠和他的同事们,每当这时,不管时间早晚,梁士忠总是毫无怨言,随叫随到,满腔热情的投入工作。

2月26日,楼1号楼1单元202的于师傅因家中下水道被堵而急匆匆来到房管所请求帮忙。原来,于师傅家里的下水道因为种种原因18年没有疏通了,现在找了几个维修队,要么人家嫌活太脏,要么觉得技术不过关都没有承揽,万般无奈之下,于师傅找到了房管所。同志听说情况后,二话没说和两个同事就来到于师傅家开始工作,寒冷的天气,加之下水道刺鼻的屎、尿、洗衣粉等味道混合在一起,熏的人抬不起头,但是他没有任何抱怨,率先跳入下水道开始工作,机器处理不了的地方,他就把手探进去清理,清理过程中,污水不时的喷到脸上、身上,但是这些都没有阻挡住同志的工作,最后,同志凭着过硬的技术和顽强的毅力,终于将管道疏通了。当时,于师傅激动的说:“我儿子18岁,这个下水道就整整18年没有疏通过,今天,你们可是了去了我一块心病!”

房管所维修工的工作特点是天气越热,活越多;雨越大,活越忙;逢年过节,更是不得闲着,为此,有的朋友也劝他:“这么大岁数的人了,还那么认真干啥,该歇就歇了!”每逢这时,他只是淡然一笑,说道:“因为我是共产党员,就得要为群众着想。”因此,每当群众有了困难,他显得比户主还着急,总是想方设法满足群众的需求。

11月26日,星期六,同志正在亲戚家忙碌着丧事,接到报修电话,说沿河路街85岁孤老户唐淑珍家的坐便器漏水急需修理。他二话没说,和亲戚打了个招呼就会同同事赶到了唐淑珍家。由于坐便器老化,第一次维修后还是往外渗水,虽然这样,唐大娘还是一个劲的说:“大礼拜天也不让你们休息,行了,行了,这就挺好的,挺好的!”可是,梁士忠考虑到老人年纪大了,身边又没有人照顾,毅然又把坐便器拆了下来进行了补救,彻底解除了老人的后顾之忧。

同志不善言辞,但是他的心里总是这样想,任何家庭成员都代表着自己家庭的形象,同样,自己是党员,也就代表着党的形象,因此,梁士忠在工作中总是从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努力将群众因维修而造成的影响减到最小。

排千家忧,解百家愁。同志解决的虽然都是些烦琐的小事,但是他以自己那凡事都要多为群众着想的朴素感情,书写着新时期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炽热情怀。

三、共产党员,时刻无私奉献

同志上有年近七旬的老母亲,下有在外上学的儿子,妻子没有工作,全家的收入只靠他一个人的工资维持,同时,他自己也患有血压高和轻微的甲亢,如果工作累了,身子就会发酸,出虚汗。但是,这一切并没有丝毫影响他的工作热情,相反,在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30年来,他奉献了多少个公休日已经不能用数字来计算了。

今年年初的一个星期日,楼居民区下水管道因过往车辆碾压而破裂跑水,污水又很快溢到地面结成冰层,如不及时抢修就可能造成人员、车辆事故。这天,在家休息的同志接到报修通知后,迅速和三名维修队员赶到现场。施工中,因天气寒冷,冻土层深达几米,每一钢镐砸下去,镐柄震的手掌都发麻,手都打起了血泡,但是同志全然不顾,毅然脱下外衣继续工作,在他的带动下,全体维修队员仅用了半天时间就在主管线位置挖出了一个2平米的作业坑,然后马不停蹄的拆碎管、安新管,很快使下水管道恢复了正常,临近施工地点的饭店老板主动邀请他们吃饭,都被他带头谢绝了。

有朋友不解的问他:“凭你的技术自己干一定比在单位干强多了,何必在那瞎守着甘奉献呢?”每逢此时,他总是淡淡一笑,说道:“因为我是党员,就得要无私奉献。”就这样,义务奉献也就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研修日志篇12

“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决不可以没有知识”,这是他十分欣赏的一句话,为此,同志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钻研业务上,努力将自己的工作吃透,干好。

随着单位维修量的增加,工作难度也在加大,原来作为设备维修主力的卧式管道疏通机,常因施工中进水而造成电源短路,既影响施工进度又是事故隐患,同志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对原有机器进行技术改造,啃下这块硬骨头。

同志知道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因此,他一方面虚心向老师傅请教,一方面自己刻苦钻研,认真研究卧式管道疏通机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其间,有的同志开玩笑的说:“咱就是一个维修工,操那份闲心干啥呀”?每逢这时,他总是淡淡一笑,心里说:“因为我是党员,就得要钻研业务”。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的反复实践,同志终于解决了将卧式管道疏通机改成立式的技术难题,机器投入使用后,不仅增加了施工的安全系数,提高了工作效率,延长了机器使用寿命,还为单位节省设备购置和维修费用万元以上。

近年来,城镇居民区下水道井盖丢失问题严重,这不仅加大了维修的工作量,更危及到群众的出行安全。经过同志的几经调研,提出了利用单位废旧钢材自制水泥井盖代替原来铸铁井盖的思路,这一想法马上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和推广,如今的水泥井盖不仅避免了丢失,而且还为单位节约了大量维修资金。

同志的钻劲不仅表现在技术革新上,还表现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总结经验,由表及里,触类旁通。如今,他炼就了一身硬功夫:只要听听户主的简单介绍,就大体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干一行,钻一行。如今,凭着这股钻劲,使原本木工出身的,成为了集木工、瓦工、管道工、水暖工、油漆工为一身的全能人才。

二、时时刻刻心系人民群众

作为一名房产管理所的维修工,最大的特点就是总在与广大居民群众打交道,谁家的屋子漏了,谁家的下水道堵了,哪片的居民区污水外溢了,都离不开梁士忠和他的同事们,每当这时,不管时间早晚,梁士忠总是毫无怨言,随叫随到,满腔热情的投入工作。

2月26日,建华楼1号楼1单元202的于师傅因家中下水道被堵而急匆匆来到房管所请求帮忙。原来,于师傅家里的下水道因为种种原因18年没有疏通了,现在找了几个维修队,要么人家嫌活太脏,要么觉得技术不过关都没有承揽,万般无奈之下,于师傅找到了房管所。同志听说情况后,二话没说和两个同事就来到于师傅家开始工作,寒冷的天气,加之下水道刺鼻的屎、尿、洗衣粉等味道混合在一起,熏的人抬不起头,但是他没有任何抱怨,率先跳入下水道开始工作,机器处理不了的地方,他就把手探进去清理,清理过程中,污水不时的喷到脸上、身上,但是这些都没有阻挡住同志的工作,最后,同志凭着过硬的技术和顽强的毅力,终于将管道疏通了。当时,于师傅激动的说:“我儿子18岁,这个下水道就整整18年没有疏通过,今天,你们可是了去了我一块心病

房管所维修工的工作特点是天气越热,活越多;雨越大,活越忙;逢年过节,更是不得闲着,为此,有的朋友也劝他:“这么大岁数的人了,还那么认真干啥,该歇就歇了每逢这时,他只是淡然一笑,说道:“因为我是共产党员,就得要为群众着想。”因此,每当群众有了困难,他显得比户主还着急,总是想方设法满足群众的需求。

11月26日,星期六,同志正在亲戚家忙碌着丧事,接到报修电话,说沿河路街85岁孤老户唐淑珍家的坐便器漏水急需修理。他二话没说,和亲戚打了个招呼就会同同事赶到了唐淑珍家。由于坐便器老化,第一次维修后还是往外渗水,虽然这样,唐大娘还是一个劲的说:“大礼拜天也不让你们休息,行了,行了,这就挺好的,挺好的可是,梁士忠考虑到老人年纪大了,身边又没有人照顾,毅然又把坐便器拆了下来进行了补救,彻底解除了老人的后顾之忧。

同志不善言辞,但是他的心里总是这样想,任何家庭成员都代表着自己家庭的形象,同样,自己是党员,也就代表着党的形象,因此,梁士忠在工作中总是从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努力将群众因维修而造成的影响减到最校

排千家忧,解百家愁。同志解决的虽然都是些烦琐的小事,但是他以自己那凡事都要多为群众着想的朴素感情,书写着新时期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炽热情怀。

三、共产党员,时刻无私奉献

同志上有年近七旬的老母亲,下有在外上学的儿子,妻子没有工作,全家的收入只靠他一个人的工资维持,同时,他自己也患有血压高和轻微的甲亢,如果工作累了,身子就会发酸,出虚汗。但是,这一切并没有丝毫影响他的工作热情,相反,在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30年来,他奉献了多少个公休日已经不能用数字来计算了。

今年年初的一个星期日,楼居民区下水管道因过往车辆碾压而破裂跑水,污水又很快溢到地面结成冰层,如不及时抢修就可能造成人员、车辆事故。这天,在家休息的同志接到报修通知后,迅速和三名维修队员赶到现常施工中,因天气寒冷,冻土层深达几米,每一钢镐砸下去,镐柄震的手掌都发麻,手都打起了血泡,但是同志全然不顾,毅然脱下外衣继续工作,在他的带动下,全体维修队员仅用了半天时间就在主管线位置挖出了一个2平米的作业坑,然后马不停蹄的拆碎管、安新管,很快使下水管道恢复了正常,临近施工地点的饭店老板主动邀请他们吃饭,都被他带头谢绝了。

有朋友不解的问他:“凭你的技术自己干一定比在单位干强多了,何必在那瞎守着甘奉献呢?”每逢此时,他总是淡淡一笑,说道:“因为我是党员,就得要无私奉献。”就这样,义务奉献也就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研修日志篇13

“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决不可以没有知识”,这是他十分欣赏的一句话,为此,同志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钻研业务上,努力将自己的工作吃透,干好。

随着单位维修量的增加,工作难度也在加大,原来作为设备维修主力的卧式管道疏通机,常因施工中进水而造成电源短路,既影响施工进度又是事故隐患,同志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对原有机器进行技术改造,啃下这块硬骨头。

同志知道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因此,他一方面虚心向老师傅请教,一方面自己刻苦钻研,认真研究卧式管道疏通机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其间,有的同志开玩笑的说:“咱就是一个维修工,操那份闲心干啥呀”?每逢这时,他总是淡淡一笑,心里说:“因为我是党员,就得要钻研业务”。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的反复实践,同志终于解决了将卧式管道疏通机改成立式的技术难题,机器投入使用后,不仅增加了施工的安全系数,提高了工作效率,延长了机器使用寿命,还为单位节省设备购置和维修费用万元以上。

近年来,城镇居民区下水道井盖丢失问题严重,这不仅加大了维修的工作量,更危及到群众的出行安全。经过同志的几经调研,提出了利用单位废旧钢材自制水泥井盖代替原来铸铁井盖的思路,这一想法马上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和推广,如今的水泥井盖不仅避免了丢失,而且还为单位节约了大量维修资金。

同志的钻劲不仅表现在技术革新上,还表现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总结经验,由表及里,触类旁通。如今,他炼就了一身硬功夫:只要听听户主的简单介绍,就大体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干一行,钻一行。如今,凭着这股钻劲,使原本木工出身的,成为了集木工、瓦工、管道工、水暖工、油漆工为一身的全能人才。

二、时时刻刻心系人民群众

作为一名房产管理所的维修工,最大的特点就是总在与广大居民群众打交道,谁家的屋子漏了,谁家的下水道堵了,哪片的居民区污水外溢了,都离不开梁士忠和他的同事们,每当这时,不管时间早晚,梁士忠总是毫无怨言,随叫随到,满腔热情的投入工作。

2月26日,建华楼1号楼1单元202的于师傅因家中下水道被堵而急匆匆来到房管所请求帮忙。原来,于师傅家里的下水道因为种种原因18年没有疏通了,现在找了几个维修队,要么人家嫌活太脏,要么觉得技术不过关都没有承揽,万般无奈之下,于师傅找到了房管所。同志听说情况后,二话没说和两个同事就来到于师傅家开始工作,寒冷的天气,加之下水道刺鼻的屎、尿、洗衣粉等味道混合在一起,熏的人抬不起头,但是他没有任何抱怨,率先跳入下水道开始工作,机器处理不了的地方,他就把手探进去清理,清理过程中,污水不时的喷到脸上、身上,但是这些都没有阻挡住同志的工作,最后,同志凭着过硬的技术和顽强的毅力,终于将管道疏通了。当时,于师傅激动的说:“我儿子18岁,这个下水道就整整18年没有疏通过,今天,你们可是了去了我一块心病1

房管所维修工的工作特点是天气越热,活越多;雨越大,活越忙;逢年过节,更是不得闲着,为此,有的朋友也劝他:“这么大岁数的人了,还那么认真干啥,该歇就歇了1每逢这时,他只是淡然一笑,说道:“因为我是共产党员,就得要为群众着想。”因此,每当群众有了困难,他显得比户主还着急,总是想方设法满足群众的需求。

11月26日,星期六,同志正在亲戚家忙碌着丧事,接到报修电话,说沿河路街85岁孤老户唐淑珍家的坐便器漏水急需修理。他二话没说,和亲戚打了个招呼就会同同事赶到了唐淑珍家。由于坐便器老化,第一次维修后还是往外渗水,虽然这样,唐大娘还是一个劲的说:“大礼拜天也不让你们休息,行了,行了,这就挺好的,挺好的1可是,梁士忠考虑到老人年纪大了,身边又没有人照顾,毅然又把坐便器拆了下来进行了补救,彻底解除了老人的后顾之忧。

同志不善言辞,但是他的心里总是这样想,任何家庭成员都代表着自己家庭的形象,同样,自己是党员,也就代表着党的形象,因此,梁士忠在工作中总是从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努力将群众因维修而造成的影响减到最校

排千家忧,解百家愁。同志解决的虽然都是些烦琐的小事,但是他以自己那凡事都要多为群众着想的朴素感情,书写着新时期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炽热情怀。

三、共产党员,时刻无私奉献

同志上有年近七旬的老母亲,下有在外上学的儿子,妻子没有工作,全家的收入只靠他一个人的工资维持,同时,他自己也患有血压高和轻微的甲亢,如果工作累了,身子就会发酸,出虚汗。但是,这一切并没有丝毫影响他的工作热情,相反,在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30年来,他奉献了多少个公休日已经不能用数字来计算了。

今年年初的一个星期日,楼居民区下水管道因过往车辆碾压而破裂跑水,污水又很快溢到地面结成冰层,如不及时抢修就可能造成人员、车辆事故。这天,在家休息的同志接到报修通知后,迅速和三名维修队员赶到现常施工中,因天气寒冷,冻土层深达几米,每一钢镐砸下去,镐柄震的手掌都发麻,手都打起了血泡,但是同志全然不顾,毅然脱下外衣继续工作,在他的带动下,全体维修队员仅用了半天时间就在主管线位置挖出了

一个2平米的作业坑,然后马不停蹄的拆碎管、安新管,很快使下水管道恢复了正常,临近施工地点的饭店老板主动邀请他们吃饭,都被他带头谢绝了。

有朋友不解的问他:“凭你的技术自己干一定比在单位干强多了,何必在那瞎守着甘奉献呢?”每逢此时,他总是淡淡一笑,说道:“因为我是党员,就得要无私奉献。”就这样,义务奉献也就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