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教学反思实用13篇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篇1

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以训练学生语感为主:

1.形象思维训练法: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我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获得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后,借助电教手段播放了“鸟的天堂”录像,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评议环境中,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随后让学生看着早上没有鸟的这一棵大榕树,启发学生想想说说,“百鸟欢闹”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当再读到“百鸟欢闹”这一段时,学生已学沉浸在期中,仿佛身临其境,而让学生说说一只鸟的特写景头时,也能说得有声有色,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2. 品词析句比较法:文章的组词成句构段的方法研究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抓住有关的句子进行比较、揣磨、欣赏,不断地提高其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如:教学第8自然段中“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对于“颤动”、“展示”这两个关键字,引导学生用其他词来替换。如用“显示”、“出现”或“抖动”、“晃动”等,用哪组词更好?在讨论、比较中,让学生体会到“展示”是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突出榕树的旺盛的生命力;“颤动”是短促而频繁地振动,课文把微风吹动,阳光照耀下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不但美丽而且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榕树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这样,关键文字抓住屯,学生品出了精妙词语,咀嚼出了它的神韵,从而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促使学生语感不断地增强。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篇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6―00108―01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学生主动认知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心理接触和情感交流过程。因此,教师应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用自己饱满的热情,良好的心态,真诚地面对每一个学生,既要当好“组织者”,又要当好“参与者”。努力创设宽松、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成为孩子们可信赖的学习伙伴。一次,笔者有幸观摩了三年级的一节语文课《动手做做看》,感触颇深。开课伊始,在轻松、柔和的乐曲声中,教者以讲故事形式导课,设置悬念,揭示课题,并随即引导: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使学生产生“欲知下文”的欲望。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当中。

二、创设新奇的学习情景,“唤”学生积极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兴趣为契机,不断挖掘教材的兴趣因素和艺术魅力,创设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并以良好的心态去接受新知识 。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首先由“天堂”一词导入,接着话题一转“鸟儿们也有天堂,你听!”随即播放了一段鸟鸣声,让学生仔细听,用心体会: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悦耳、清脆的鸟鸣声拨动着学生的心弦,学生目睹着“小鸟天堂”优美的画面,耳中聆听着鸟儿自由、欢乐的叫声,很自然地想到了:鸟儿们生活得快乐、自由、舒畅;这里是鸟儿的乐园,也是“鸟的天堂”。新奇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这里为什么成为鸟的天堂?鸟的天堂有多美等一系列的问题油然而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于是,很自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之中。。

三、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诱”学生乐于探究

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必须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而在课堂上教师应和学生平等相处,共同学习,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天地,去自由观察、思考、表达,质疑,小结等,做学习的小主人,在热烈的探求新知氛围中,产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动力,从而自觉获取知识。

首先,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思维定势往往使思维受到局限,语文教学应通过对情境的超越,打破思维定势,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去思考问题。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红领巾真好》一文后,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你们还有什么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不约而同地都举起了小手。有的学生问:“小鸟为什么说‘红领巾’真好?”“小鸟怎么会说话?”面对这些很有价值的问题,有的说是因为‘红领巾’给小鸟做了巢;有的认为小鸟有了自己的漂亮房子非常高兴,它们便在枝头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以表示它们的快乐心情,多出人意料呀!教者顺势引导,最终师生达成了一个共识:保护鸟类,人人有责!大家的各抒己见,充分展示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进一步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其次,鼓励学生质疑,向教材和权威挑战。如我在教学《燕子》一文时,有学生提出文中的“几痕电线”中“几痕”用错了,应该是“几根”。但说不上理由。我让大家小组内探讨。经过反复读书、画简笔画,小组成员争议后,一致认为“几痕”用得妙,并纷纷阐明自己的观点:反映了从远处看,电线的真实情况;写出了电线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等。我随即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应该注意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在众多的答案中,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答案。与此同时,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内在的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整个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课堂已经变成了师生思维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课堂。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篇3

我曾听一位老师上这节课,他设计的主要问题是: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鸟的爱?同学们都抓住文中“我多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等情感性强的语句来谈体会,对燕子、布谷鸟、喜鹊等的鸟语却忽略了。读到“我”从鸟儿身上得到启示时,他又问“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却沉默了。最后朗读结尾“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时,虽然他强调“让我们读出作者对鸟的爱”,但学生还是无法入境。

反思该老师的教学,从教学的原点“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爱鸟”,到教学的终点“学生似乎还只体会到了作者的爱鸟”,课堂缺少语文味,充斥了空泛的情感,即被品德化。究其原因,是老师对语文学科性质缺乏认识,不明白“教什么”和“怎么教”。

二、文字解码——语文的教学之本

1.教师要做什么

第一要思考“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老师要会“采点”,即拿到课文后合理选取教学重难点,设计词句训练,既关注内容,即课文写了什么,又关注表达,即课文是怎么写的,还关注写作意图,即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写。语文老师要顺着语言文字走,顺着文章脉络走,顺着作者的意图走。

再说《鸟语》,我试图破译文本密码:文章开宗明义,点明“我”爱鸟。燕子与公冶长的对话激发了“我”与鸟儿交谈的欲望,从此一发不可收。“我”与布谷、喜鹊的交谈是详写的,有趣耐读,“我”更从鸟语中得到了启示。教学的重点就应是通过品味“我”与鸟交谈的过程感受趣味,得到启示,体会“我”的爱鸟情感发展之路。

第二是思考“怎么教”的问题。如果学生能和“我”一起爱鸟,和鸟儿交谈,那课堂是灵动的;如果学生能在和布谷鸟、喜鹊对话的过程中反复品读鸟语,直至感悟意蕴,那课堂是有趣味的;如果学生能完成“读场景”到“写场景”的过渡,那课堂是有效的;如果学生还能从鸟身上得到启示,并领悟到“我”爱鸟其实是在思乡,那课堂是生长的。不过,这些过程都离不开语言的训练。

基于此,我设计教学:通过公冶长的故事把学生拉入爱鸟的情境;在品味布谷鸟、喜鹊对话的过程中,感悟鸟语的魅力,习得表达方式;拓展想象“我”与其他鸟儿交谈的场景,读写结合;最后通过排比感悟作者从鸟儿身上得到的启示。

2.学生要做什么

现在的学生,是时候从“无码时代”或“被说码”课堂中走出来了,过上与教师“同解码”的高质量的学习生活,从而感悟到课文语言的精准,步入语文课堂应有的读文时代。

三、语文教学的“三个走向”

1.在解码中走向母语家园的深处

语文课,尤其是阅读课,应该是品词析句、畅游文学、积淀文化的课程,教师要让每一堂课都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使课堂呈现应有的理趣,如语言表达、朗读感悟、写话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圈画批注、写体会等;让学生在反复涵泳鸟语的过程中增强语感,综合运用听说读写多种手段,在解码中走向母语家园的深处。

2.在聊读中走进儿童心灵

如果文本本身是有趣味的,那教学一定也要充满趣味。母语教育必须把儿童当成“完全的人”,时时考虑他们的阅读感受。在聊读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贴近儿童,具有探究性,既要有阅读共鸣,也要有阅读争鸣,引导学生自我怀疑,走向自我理解。比如品悟作者与布谷鸟对话的内容时,我设计的提问是:“明明是‘布谷布谷’,怎么在作者眼里就变成了‘种田织布’、‘勤劳刻苦’?”问在儿童的兴趣点,问在理解关键处,问在语言发展处,才能达到四两拨千斤之效。

轻松地跟鸟儿谈谈心,聊聊天,结为好友,讲讲鸟类王国的趣事,真是快意无限!课堂达到了和谐共生的效果,成了学生生活的场所,作品、读者与作者互相交融。

3.在品悟中走向课堂理解的深处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篇4

二、直观形象,巧用资源上好课。

现代语文课堂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主要是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感悟文本,每节课的关键就在于怎样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而农村学校的教学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往往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许多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突破时大多是采取“死记硬背”、“多讲”、“多读”等方式让学生强化记忆、理解,很少由学生自己直接主动探究感受体会的,那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很死板,不能灵活运用。但是如果在教学中我们能巧用资源,把对课堂教学有利的资源引进课堂,那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使教学效果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文章的难点)“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句话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单纯地让他们读,不借助媒体的辅助,理解起来是很困难的,在教学这部分时,为了让学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感悟,我除了让学生反复读这句话,出示了事先从资源上下载的课件:翠绿的大榕树和配有这句话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进而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新的生命”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再让学生自由地读一读这句话,然后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与伙伴交流交流,最后全班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有了课件直观形象的课件的辅助,思维活跃:有的说是风吹,有的说是阳光的照射,有的说是藏在树叶下小鸟在动……学生畅谈自己理解后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朗读,就能把大榕树的美、生机勃勃表现得淋漓尽致了,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让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达到预定的目标。

三、激情感言,巧用资源拓展课。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篇5

1.了解内容,提出问题。说明文活动化的教学方法,不拘泥于传统阅读课文的教学模式,对课文内容不深究细挖,对语言文字也不逐句剖析,而是借鉴活动课“趣、活、动”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为自主、更为愉快地学习。教《冬眠》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带着“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从中能读懂哪些内容”的问题,反复通读课文,学生依据不同的阅读水平,在各自头脑中形成文章内容的“雏形”,再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进行交流,在这种小范围的知识传递中,既能使学生就一些简单的内容达到共识,又能互为补充,缩短学生彼此之间的认识差距。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各抒己见,把在学习小组内读懂的内容在全班汇报,以巩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学启于思,思启于疑”,以对课文内容深入理解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于是顺势引导学生带着《冬眠》这篇课文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进一步来读课文。由于教学中没有琐碎的问题拽着学生的思维,因而学生学起来轻松,学生在自悟自得、互问互答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高涨的学习热情,这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也使更多的学生获得了表现自我的机会。

2.广泛涉猎,拓展视野。应该说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外,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在课堂上承担的“任务”决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家庭作业,因为这不是课堂内容的机械重复,学生要想很好地完成任务,就必须动脑筋,下功夫,费气力。学生面对自己和同学们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都急欲探知究竟,但由于我们的学生平日里无意识看书居多,缺少社会实践,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不能对这些不知从何入手的学生不闻不问,而应抓住机会,适时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环节打破教学中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学生的学习形式更开放,学习内容更自主,学习情绪更积极。

3.交流反馈,求同存异。“十次表扬,不如一次表现”。学生经过认真的学习、准备,对上节课的内容都有一定的理解,而此时学生最需要的就是有一个能够展示自己学习成绩的机会。所以,及时地给学生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由各学习小组选出代表,对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进行汇报,组内其他成员予以补充,其他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的学生也可以加以补充或纠正。在汇报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对课文中包含的问题,学生没有太多分歧,但对课外的一些问题却有些争执,如“什么样的动物冬眠”这个问题,就出现了“冷血动物才冬眠”和“冬眠的动物除了冷血动物还有哺乳动物”这两种意见。类似的问题学生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这时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某一方面。不妨让学生带着“究其所以然”的强烈愿望,再到“课外老师”那儿去找出答案。这种求同存异的教学方式,表面上是给课堂教学留下了“小尾巴”,而这恰恰激发了学生征服疑难、探求真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保持着长久的学习内驱力。

二、培养自主学习,促进主动发展

在教《鸟的天堂》时,我采用“扶放结合、变序导入、质疑问难、激发想象、自读自悟”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读、说、议、悟来理解句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1.采用变序法,指导质疑。文贵在精,往往精华也许只在一句,甚至一字。《鸟的天堂》课文末尾,有一概括句“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教学时,我采用变序法,从“骗”字入手,帮助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课文。回顾全文,让学生明白两次观察的结果才使“我真正认识‘鸟的天堂’,才没有受‘骗’”。由这两个“骗”字巧妙地让学生悟出:对大自然的正确认识,必须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从而引出本单元训练重点“静态”和“动态”。

2.抓住重点,读议结合。这篇课文较长,重点段落突出,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使教学更有效呢?根据课文的特点,进行分析时抓“榕树”和“鸟”这两个字重点段中的重点词、重点句进行分析,这样就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品析,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认识活动中,不仅体会到大榕树充满生机的美,从而发展了多向思维和求异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篇6

生:可能会在春天,可能会在秋天。

师:可能会在春天,可能会在秋天,他猜想了季节的不同。

生:可能在树孤单的时候。

师:你注意到了人物心情的不同,可能在树孤单的时候,真好!谁还有不一样的猜想?

生:可能在早上,可能在晚上。

师:也有可能。是的,鸟儿给树唱歌可能在春天,可能在秋天;鸟儿给树唱歌,可能在树孤独的时候,也可能在树高兴的时候;可能在早上也可能在晚上。那么,那么多种可能,你是凭这一段话当中的哪一个词语猜想出来的?

生:我从“天天”这个词语发现的。

师:你的目光真敏锐,没错,就是这个“天天”,一起读――

生:(齐读)天天。

师:再读――

生:(齐读)天天。

师:两个“天天”。我们一起读文章的这个开头,注意读出“天天”的感觉和味道来。

生:(齐读)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鸟儿唱。

赏析:运用演绎的方法,一个问题激发学生想象鸟儿给树唱歌会在什么时候,从而形象化地理解“天天”一词的意思,老师教学妙在理解的过程不着痕迹,先由季节、心情、时间进行展开,再回到课文中发现词语,紧接着用朗读表达理解,环环紧扣,不慌不忙而又韵味十足。一般的课堂教到这儿也许就此止步了,但王老师的教学却继续带着学生进行了以下的学习。

环节二:

师:正是这样的“天天”,给了我们多少美好的想象,带给我们多少美好的画面。(舒缓的背景音乐响起,屏幕依次出现鸟儿在早晨、晚上、春天、秋天等各种背景中站在树上唱歌的图片,同时呈现文字: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大家看,当太阳露出笑脸的时候――

生:(朗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接着引导:月亮挂上树梢的时候;森林里雪都融化了的时候;叶子在秋风中飘落的时候;迎着风,迎着雨;走过春,走过夏――让学生朗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这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音乐继续,屏幕依次出现鸟儿在夏天、晚上等各种背景中站在树上唱歌的图片)

师:你再听,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优美的歌,树呢?

生: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你再听,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快乐的歌,树呢?

生:听着鸟儿唱。

师: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夏日小情歌,树呢?

生:听着鸟儿唱。

师: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晚安小夜曲,树呢?

生:听着鸟儿唱。

赏析:语文具有无限想象的空间,而童话故事之所以让学生爱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语言激发儿童的遐想。课堂上,王老师紧扣“天天”一词,围绕鸟儿的“唱”和大树的“听”,用导语铺陈的方法,给学生不同的语境,启发学生在反复递进的朗读中感受语言,品味语言,呼醒情感,展开想象,与故事中的人物融为一体。对“天天”一词不再是字面上意思的理解,对词语背后拥有的“温度”有了感知,有了联接,学生的心在一遍遍的对读中变得柔软,多了淡淡的芬芳。教学仍然没有就此停下,而是往词语理解的深处继续前行。

环节三:

师:是的,这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时光啊!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日又一日,读――

生:(齐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孩子们,由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鸟儿和树它们结为好朋友的时间很长。

师:这是你的体会。

生:他们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师:“形影不离”这个词用得真好!

生:鸟儿和树的友谊地久天长。

师:哎呦――“地久天长”,感情是那样的深――

生:深厚。

师:好的,我把这个词写下来,你们不妨也在文章的开头批注“深厚”两个字。(师板书)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的开头,体会它们那段形影不离十分深厚的感情。

生(齐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篇7

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示范朗读有着密切相关。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课,学生很难把握文章的基调,因此教师一开场就是先通过音乐来渲染气氛,接着教师就通过自己的范读,起到引领作用。在范读课文时,教师注意把握总的情调,掌握好基本感彩,以真挚、深沉、压抑的基调,用轻而缓的语气,将学生带入那无限哀思的情境中去。“1997年3月2日上午,一架银色的专机离开北京西郊机场,在首都上空低低地、缓缓地绕飞一周,然后穿过云层,飞向祖国的辽阔大海……”指导学生用低沉、悲伤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一代伟人离去时,人们的沉重心情,烘托了人民对邓小平爷爷的怀念之情。这句话中的“低低地”“缓缓地”两个词读时声音轻,速度慢,使学生在感情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邓爷爷的崇敬、爱戴和悼念之中。这样的引导有利于学生正确处理朗读的基调,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2.评读——促进发展

在课堂上,老师在学生每次朗读后都会进行评价,在评价中再次掀起朗读的高潮。《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中,“村子里小溪纵横,花草丛生,附近丛林中鸟栖虫居,各种可爱的小动物跑来跑去。”这个句子指名读后,教师评价:“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小动物们跑来跑去的样子,太美了,还有这么多不知名的朋友。”在老师的评价中,学生知道了自己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关注些什么。《我给献花》一课教学时,教师请学生来读读课题,一学生把“我”读得特别重,老师评价说:“你关注了题目中的主人公。”一学生把“”读重了,教师评价:“你关注了对象。”一学生把“献花”读重了,教师评价:“你关注了事情。”这样的评价后,学生懂得了原来这题目我们可以用三种方法来读,以后碰到类似的课题,学生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去读课题了。不仅教会了学生读的方法、也培养了学生朗读的语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学生能读出真情实感,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还学生一个自我领悟的空间。

3.情境——读出个性

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课堂”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无锡之行,终于让我领略到了语文课堂的诗情画意。一个童话故事,王老师居然把它上得那么美。美得都让我停下了手中记录的笔,怕破坏了这美感。

师:多美好的日子啊!(配乐)

当太阳升起,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当月亮挂上树梢,引读——

“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雪都融化时,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树叶在秋风中飘落时,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迎着风,迎着雨,引读——

“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走过冬,走过夏,引读——

“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优美的歌,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夏日小情歌,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晚安小夜曲,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不同的情境下,孩子们在王崧舟老师抑扬顿挫的提示语中自如地变换着感情,变换着读法。朗读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诗样的语言在课堂上反复出现,却让人百听不厌。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编者、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王崧舟老师以读促悟。抓住主要场景,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感悟文本。表达自己的感受。

师:“鸟儿”的寻找一路又一路,“树”的凄凉遭遇一波又一波,当鸟儿看着灯中跳跃的火花,那个“春天的约定”还被记在心中吗?音乐声再次响起,然而这一次却与之前的悠然欢快不同,显得那么悲伤,那么惋惜。王老师依然与学生们一起,用鸟儿的眼睛“看”着灯火,它在看什么?通过老师前半部分的引导,学生的思维被发散出来,思考的大门被打开,学生的感悟十分到位。师:鸟儿在回忆,它思绪万千,轻轻地,反复地诵读着同一句话:“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无论日起日落,潮起潮退,夏阳白雪,春华秋实……听到这里,我感觉自己的眼眶湿润了,自己也被于老师的语言所感染了,原来我已经成为了故事中的一员,正和文中的小鸟说着话呢,此时我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听者的幸福,相信他的学生会感到更加幸福。

4.表演——走进文本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篇8

一、引导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学生刚开始学习课文时,往往不知所措,不知从何入手,要么提几个问题应付了事,要么提出几个生字、新词草草收场。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这时我积极帮助学生,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他们认真仔细阅读课文,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从课题入手进行指导,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清楚;你最喜欢哪几个部分说说理由;你是怎样利用工具书或网络查询解惑的。如《长城》一课,学生经过反复阅读,仍不明白长城有什么作用,秦始皇为什么要修长城。很多学生回家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不仅知道了长城的作用;秦始皇修长城的目的。还了解了长城的相关传说,对长城有了全面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在讲授该课时学生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争先恐后回答,把长城的长、高大坚固,建造的艰辛清楚地表达出来,学得十分轻松。

二、检查预习,促进主动学习

预习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我要求学生在反复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至少要提出五个以上的问题,供大家探讨,对同学探讨的结果不满意,提问者必须给予补充回答,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我自己则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生字是否注音;新词是否做勾划;圈点是否认真。发现问题及时指出,扶着学生前行,促进学生认真自学,提高预习质量。

《鸟的天堂》一课,有的学生没有认真去读,没有抓住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的时间思考,因此对第一次来未见到鸟的原因,说不清楚,阐述不了了第一次为什么看不见鸟的原因,是因为鸟儿歇息了。通过学生质疑解答,预习效果得以充分体现。学生也明白了为什么要以“鸟的天堂”作为课题,是因为这株大榕树适合鸟儿繁衍生息,是鸟儿生长的乐园。

预习的检查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

三、合作预习,培养创新能力

在学习篇幅较长的课文时,我会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共同预习、共同探究。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篇9

二、多媒体有助于技能训练。

录音和录像可以反复播放,为学生反复练习、反复模拟提供了可能。例如:口算技能训练,我在20以内加法中共提炼出45道加法题,要求学生35秒内算完,正确率100%。如果学生达到这个标准,整个加法就都解决了。而这项技能的形成需要多媒体随机抽题训练,先慢再快,反复练习,效果很好,减法、除法等训练都是这样进行。经过这种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很快。

三、多媒体有助于教学突破难点 。

多媒体教学生动、有趣、形象,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缓解难点。例如:在教学连续退位减法时,尤其是1000―8这样的退位减法,用多媒体一步一步演示,学生很容易掌握计算方法。在推到平行四边形面积、圆的面积公式时利用切割方法,把它们切割成长方形,就很容易推导出平行四边形和圆的面积公式了。

四、多媒体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新颖、别致、富于创新的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能从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通过多角度地观察,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等,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心入其境,产生感情共鸣,学习更为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进行美的熏陶,在讲到“起初四周非常清静,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时,播放一段群鸟欢叫的场面,在鸟的欢唱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使学生将课文中的文字变成了生动的画面,鸟的天堂的生机和欢乐仿佛展现在我们面前了,学生仿佛也置身在鸟的天堂里了。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篇10

小学课文短小精悍、文质兼美,一些文章中往往有一两句“核心”语句,浓缩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和思想感情,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句,把它当成教学的突破口。学生经过读书、思考,理解了句子内涵,也就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内容。

如教学《伯牙绝弦》一文时,我在学生初读文本之后,提出问题:“文中哪句话能证明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学生先是一愣,然后开始埋头苦找,后来又窃窃私语。一生说是“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老师反诘:“或许钟子期只听得懂‘志在高山’呢,那么他能算是俞伯牙的知音吗?”一生补充“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老师又反诘:“或许钟子期只听得懂‘志在高山和志在流水’呢,那么他又能算是俞伯牙的知音吗?”这时学生开始新一轮的静思默想。课堂上静静的,但我仍耐心等待,终于有一群学生兴奋地、异口同声地回答:“是这一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接下来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先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意思,然后从文本拓展开,设计了两个句子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①伯牙鼓琴,志在春风。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春风。”

②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

由于学生理解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这时,他们的答案就精彩纷呈。有的说:“伯牙鼓琴,志在炊烟。钟子期曰:‘善哉,袅袅兮若炊烟’”。有的说:“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还有的说:“伯牙鼓琴,志在雨雪。钟子期曰:‘善哉,霏霏兮若杨柳”……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教师就是在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上做文章,引导学生思考再思考。从而落实了“理解文章内容”的教学重点,又促进了学生的表达,还为第二课时体会“绝弦”的悲怆奠定了情感基础。整节课中,学生开动脑筋,找内容,表述内容,创造内容,思维品质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二、引导学生提问,进行深入思考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常常只问一些有关生字读音、字词意思之类的肤浅问题,由其他学生匆匆回答后,接下来的整节课充满了虚假的学生主体性。我认为要真正引领学生发问并思考,就应该在学生初读文本提出困惑时,教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点评梳理,然后以学定教,把课上成有思考、有深度、有启发的探讨交流课。

以下是我在校内公开课《鸟的天堂》教学的开头片段——师:“谁来说说预习了《鸟的天堂》之后有什么问题?”生1:“老师,第二段的第三个字怎么念?”师:“小懒虫,自己查字典。”(师生笑)生2:“文中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前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要加引号?”师:“谁还有类似的问题?”部分生:“我们也是想问这个。”师:“你们读书真仔细,发现了标点符号的运用。好的,待会儿我们一起解决这个问题。(师简要板书学生的话)……生6:“老师,您不是叫我们写文章要简练吗?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没有什么收获,为什么还要写进去?这不是没话找话吗?”(生笑)师(激动):“你提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你不但认真读了课文,还对作者的表达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建议大家在学文后,都来思考这一点。”(择要板书)……

接下来的课堂,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设想和学生的课前发问相融合,让学生静静地读文、思考,教师在学生答案在心而难以表达的时候给予启发点拨。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教师搭了表达的台,让学生唱表达的戏——生1:“我现在认为巴金爷爷不是没话找话,第一次是总体印象,第二次写局部特点,这样大榕树的形象就更完美了。”生2:“第一次重点写树,第二次重点写鸟。树是静的,鸟是动的。一静一动,就显得生机勃勃。”(掌声)师小结:“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巴金云,树欲静而鸟不止。”(大笑)

……

从以上的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了三种方式的处理:对没有很大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自行解决;对共性的问题,把它纳入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对充满创造性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给予积极的评价,并把它作为教学难点之一,在学习文本内容之后突破。

三、培养追问意识,形成思考习惯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篇11

其实很多时候,学生出现的错误大多只是一个“就差那么一点点”、“多拐一个弯就对了”的小错误,例如学生在语文课上读课文时读得不够流利或多读了字、少读了字,这时候老师不要急于求成,轻易告之,只要耐心地稍加引导和鼓励,宽容地从肯定和欣赏的角度给他自我审视的时间,他自己就会意识到这是个靠自己能力就能改正的低级错误,从而增强他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预设错误,灵活应对,给学生认知冲突的过程

在教学课文《鸟岛》理解“陆续”一词时,很多老师会直接告诉学生“陆续”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换词说“继续”、“连续”,再说说这两个词语和“陆续”的区别,这样处理看似学生是理解了意思,但是其实学生对“陆续”到底是什么意思,该怎样使用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我在教学“陆续”这个词语时,让学生表演一群一群鸟儿陆续飞过来的景象,我预想到,这些“鸟儿”肯定会一窝蜂地飞过来,因为学生对这个“陆续”的词语―知半解,有些陌生,果然学生们就如我猜测的―样,根本就没有关注这个词语,这时我启发学生思考:这一群一群的鸟儿是一下子都飞来了吗?那是怎么来的?你能说说这一群一群的鸟儿怎样飞我们才能说是“陆续”飞来的吗?这时,学生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陆续”就是―群鸟儿飞来了,过了―会儿又飞来一群;有的说,“陆续”就是今天飞来一群,过了几天又飞来一群;有的说,“陆续”就是这些鸟飞来,有早有晚,有先有后;有的说,这些鸟w来先先后后,早早晚晚,不断飞来才能说是“陆续”……学生们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自己总结并概括了“陆续”更深层的词义。

在这样的教学中,我们老师充分地预设了课堂上学生的易错点,暴露了学生理解上的习惯性误区,并为这个“错误资源”提前想好了处理的方法,促使学生对某些思维定式进行了谨慎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从“自我否定”到“自我反省”,这样学生自主积极地议错纠错的过程,使课堂教学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让“互动教学”的课堂显得更加和谐生动。

三、制造错误,巧设陷阱,给学生讨论交流的平台

记得在教学课文《徐悲鸿励志学画》时,我为了引起学生关注“立志’和“励志”这两个词的词义不同,在板书上故意把“励志”写成了“立志”果然,马上就有预习得比较充分的学生指出了我书写时的错误,经过仔细辨认后他勇敢地举手告诉了我,我首先对他能够细心地发现错误表示肯定,然后问其他学生:“同学们,这个词语是我不小心写错了,但是我觉得这个“立志”和课题中的“励志”的意思是相同的,我也不知道课文中为什么要用“励志”,你们能告诉我为什么吗?”学生们听了我的话,在下面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最后,他们告诉我:立志是立定志愿,而励志不单单是立下志愿,更主要是奋发志气,并为之付出努力苦下功夫。经过这一纠错,学生马上对徐悲鸿这一人物的认识深入了很多。在这里,由于我别有用心的有意错误,打破了死气沉沉的“公堂式”气氛,避免了枯燥单一的问答式教学,“逼着”学生大胆地否定、勇敢地质疑、热烈地讨论,教学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四、生成错误,及时捕捉,给学生自主探究的体验

我们常说“计划赶不上变化”。课堂是生成的,即使教师再精心地进行课前准备,有些错误还是无法预料的,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错误回答,教师要独具慧眼、及时捕捉,并拓宽深化,巧妙地运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锻炼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篇12

什么是“生命课堂”?生命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阵地,开展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的交流活动,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实现人的发展的课堂。生命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而且也能体现教师的生命活力。怎样构建语文生命课堂呢?

一、引导质疑,让课堂不断创新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根据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引导学生质疑,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 从题目上质疑

比如,教学《放小鸟》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后问学生想知道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后,质疑: “谁放小鸟?”“为什么要放小鸟?”“放怎样的小鸟?”等问题。从课文题目引导学生质疑,容易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

(二) 从课文的语句质疑

《台湾的蝴蝶谷》有这样的一个句子:“它们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这句话描写蝴蝶从远方飞来,用词生动。二年级的孩子不能体会到句子用词的精确与生动,故在初读课文时,常常会读错。教师可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发现同伴的错误,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这里要用上不同的动词呢?”经过一番思考和辨析后,他们能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生动,也学会于细微处质疑探究的方法。

(三) 从看似不经意的地方提问

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学习有关描写樟树特点的段落。当学生了解到樟树品性,对樟树产生欣赏、赞美之情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第一段。这时,问题自然从学生心中冒出:“樟树都具有相同的品性,为什么作者要点明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是以树喻人的方法。这样的质疑不仅让学生领会文章的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关注文本中看似不经意的描述。

从“敢问”到“善问”是一个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教师要用情关爱学生,用心指导学生,巧妙地为学生搭设质疑的舞台。

二、巧设质疑,让课堂有效生成

在生命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巧设质疑点,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乐于质疑,在疑中学、学中疑,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在教学中,质疑应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因为,质疑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教学的必经之路。

教师要先清楚教材的知识体系,明确教学的重难点与教学目标要求;然后思考用怎样有效的手段,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使他们提出问题并走进文本、研读文本、感悟文本。比如,《黄河的主人》一课对黄河险恶的描写和对艄公驾轻就熟的描写可谓精湛至极。教师研究教材后,思考:教材中哪些是教学难点?学生会遇到怎样的问题?如何设置问题? 教学时,教师先带领学生抓住文中的词语反复诵读,深入体悟,充分感受黄河的险恶和艄公的沉稳;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对词语的理解。读着读着,学生的问题便产生了:“为什么在如此湍急的黄河上,艄公却能镇定自若,成为黄河的主人?”有了这样一个问题引航课堂,艄公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渐渐明朗。

三、自主质疑,让课堂自由飞翔

在生命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平等对话的关系。只有在平等对话的环境下,我们的课堂才更具有生命的意义,学生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会不由自主地质疑问题。这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质疑来开展有意义的教学实践。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篇13

案例一:我在执教的初一《环境标识》一课时,当我讲到标识的特点时,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他们被一幅幅精彩的图片所吸引。忽然,一位同学问:“老师,我们后面的黑板报画的是鱼?还是鸟?”我一看好象许多鲳鱼在水中游。我就说:“是鱼,鲳鱼”“哈哈哈……”全班同学一阵欢笑。一位同学说:“不对,是鸟。”我看同学们情绪高涨便趁势接着说:“鱼在水中游,鸟在天上飞,你们看后面一条鱼上有三个小水泡冒出来。所以我认为是鱼。”同学们马上说:“我们本来是画鸟的,后来一位同学上添加了水泡就变成了鱼。”我于是趁势提问:“鱼和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鱼在水中,鸟在天空中。”“对,是它们的环境不同。”“那么,如何使鱼变成鸟呢?”同学们纷纷想像了鸟的环境,最后,一位同学说:“去掉画面上的水泡,加上太阳或树。”“为什么?”“因为鸟在天空中飞,或在树林里。”“很好,所以环境标识也一样,要与它们的环境紧密结合,也体现了环境的重要性。”

案例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引进课堂,确实能给教学带来很多方便,但如果电脑坏了,往往也会给老师带来麻烦。我在执教的初一《环境标识》一课时就出现了这种情况。一走进教室,看到同学们还沉浸中午休息的嬉闹中,丝毫没有上课之意。我就走到讲台准备开电脑上课,有位同学马上提醒:“老师,电脑坏了。”一看,果然摄像头没了,看来准备好的课件用不上了,只能按书本上了。正当我迟疑时,一位女生马上提议:“这节课让我们做游戏吧?”“做啥游戏呢?”“警察抓小偷。”一位同学马上响应,于是我就趁势问到:“教室里的环境有小偷吗?小偷能偷啥东西呢?”“偷钱?”“我们又没钱。”“文具、书等”“大家都有的,有啥可偷呢?”我看大家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了,就问“什么环境适合小偷存在呢?”“人挤的地方――商场、车站、公交车、银行等”“那么为了预防小偷,公共场所都有这样的温馨提醒的牌子《谨防小偷》,这样的警示牌就叫环境标识,它跟环境紧密相连,今天我们就来上环境标识设计”,这样我才把学生引入到今天的课题来,这样学生的兴趣不会被压抑,顺水推舟,学生情绪高涨的进入状态。

三、教学反思

1、切合实际,应势利导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出发点和根本点。我们的教育必须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发展,给学生提供更加自由空间。案例一中,当学生说自己画的是鸟的时候,我没有用“胡说八道”等语言来斥责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思考“鱼”和“鸟”有什么区别?这样就巧妙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环境标识》这一教学内容上来,学生也认识到标识的重要性,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教学目标达成也就十分理想。

2、有效地运用教学机智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枝末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积累教学机智,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即专业的知识深度,教育教学的能力,培养冷静理智的自制力及有效的调控能力。案例二中,当电脑硬件出现故障,本是一个意外,面对这样的意外,或许老师会感到很无奈,如何让这些突发干扰事件变成引发学生多元思维的火花?我借助学生聊天的话题,自然而然地又把学生引入上课的内容上来。可见,在课堂上,教师应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及时作出调整,形成新的行动方案。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