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耗性生物资产实用13篇

消耗性生物资产
消耗性生物资产篇1

[例1]为降低购买成本,2008年10月11日,海安农业公司从市场上一次性购买了混群核算的6头种牛、4头肉猪和1l株橡胶树苗。海安农业公司为此共支付4万元,发生运输费为800元、保险费为500元、装卸费为600元,款项全部以银行存款支付。假设6头牛、4头肉猪、11株橡胶树苗分别满足生物资产的定义及其确认标准,公允价值分别为:20000元、14000元和6000元;假设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海安农业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1)海安农业企业计算确定6头种牛、4头肉猪和11株橡胶树苗的取得成本如下:

第一,确定应计人生物资产成本的金额,包括买价、运输费、保险赞、装卸费等。

40000+800+500+600=41900(元)

第二,确定6头种牛、4头肉猪和ll株橡胶树苗价值分配比例。

6头种牛应分配的生物资产价值比例为:

20000÷(20000+14000+6000)×100%=50%

4头肉猪应分配的生物资产价值比例为:

14000÷(20000+14000+6000)×100%=35%

11株橡胶树苗应分配的生物资产价值比例为:

6000÷(20000+14000+6000)×100%=15%

第三,确定6头种牛、4头肉猪和11株橡胶树苗入账价值。

6头种牛的人账价值为:41900×50%=20950(元)

4头肉猪的人账价值为:41900×35%=14665(元)

11株橡胶树苗的人账价值:41900×15%=6285(元)

(2)会计处理如下:

借:生产性生物资产――种牛 20950

――橡胶树苗 6285

消耗性生物资产 14665

贷:银行存款 41900

[例2]甲农业公司拥有一个出租车队以经营出租业务,其主要车辆是奇瑞公司汽车。经协商,甲农业公司以部分奇瑞汽车交换丙公司的某消耗性生物资产,换人的消耗性生物资产作为消耗性生物资产进行核算和管理。福特汽车的账面原价为150000元,交换日累计折旧15000元,未计提减值准备,公允价值161000元。甲农业公司另外向丙公司支付银行存款1000元。假设在整个交换过程中甲农业公司发生运杂费2100元,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甲农业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清理 135000

累计折旧 15000

贷:固定资产――奇瑞汽车 150000

借:固定资产清理 2100

贷:银行存款 2100

借:消耗性生物资产 161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37100

银行存款 1000

营业外收入 22900

三、消耗性生物资产减值会计处理

有确凿证据表明由于遭受自然灾害、动物疫病侵袭或市场需求变化等原因,使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按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确定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消耗性生物资产跌价准备”。消耗性生物资产减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而使其价值得以恢复的,应按恢复增加的数额,借记“消耗性生物资产跌价准备”,贷记“资产减值损失”,但其冲减跌价准备金额应当以原已计提的跌价准备金额为限。

消耗性生物资产篇2

一、研究背景

根据我国2014年最新修订的生物资产会计准则(以下简称“CAS5”),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指的是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将来收获为农产品的林木资产[ 1 ]。按照成本性态的不同,林木的生长周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林木郁闭前阶段。该阶段通常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林木会受到重点照看,并会因此发生大量的成本性支出。第二阶段是郁闭后到收获前的阶段。该阶段持续时间从几年到几十年不等,通常只需对林木进行一些日常的管护工作,林木的生长发育主要依靠自然力的作用,成本性支出锐减。第三阶段为收获阶段,以林木达到相应成熟度为标志,该成熟度通常由林木的种类和用途决定。如果林木一次性收获,整个过程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即可完成,如果林木分批次渐进式地收获,则需更长的时间。除了少数特殊树种需要在第二阶段收获以外,绝大多数林木需要经过上述三个阶段后才能进行收获和出售。这样,实质性的收入需要经过漫长的生长期以后待到收获并出售时才能予以确认[ 2 ],并且仅收获并出售的时间就长达一个会计期间甚至更长。收入的实现与“成熟度”的确认时点密切相关,然而,“成熟度”的判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并且,有些林木虽然已经成熟,但并不对其进行收获,从而增加了会计计量的难度。另外,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具有与其他生物资产共同的属性,即生物转化功能[ 3 ],该功能是导致林木价值增值的最主要因素,林木日常的成本、支出对林木的价值增值起到的只是辅助作用。按照CAS5“历史成本为主、公允价值为辅”的计量原则,这些自然增值并未反映到我国大多数林业企业日常的会计处理中,只是在销售时点才确定唯一的林木价值,从而降低了林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现行会计计量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现行会计计量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会计计量模式确定的原则

评价一种计量模式合适与否,理论上而言应当是以实现财务会计目标为起点、以满足会计信息质量为导向,分析这种会计计量模式是否是针对计量对象自身特点作出的价值估计。对于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而言,就是在我国林业现实经济、技术条件下,评价哪种计量模式能够更科学地反映生物转化功能引致的林木价值增值和其他相关信息,提高林木资产会计信息的经济决策价值,即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为资本市场服务,为林业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高质量会计信息。

(二)现行会计计量模式的比较分析

1.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特点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优点在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验证性较高[ 4 ]。对于外购的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价值计量即以买价加上后续的相关成本和费用;对于自产的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价值计量主要依据林木培育期间发生的各种成本和费用。该种方法下的资料容易取得,需要主观估计的成分较少,会计处理过程操作简便,容易被会计人员掌握,提供的会计信息可靠性和可验证性较高。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缺陷在于:首先,林木资产价值被低估。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的价值增值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生长、蜕变等生物转化过程实现的,日常发生的灌溉、肥料、农药等支出与预期未来经济利益的关系很小。历史成本计量法因不能反映生物转化引致的价值增值过程,也就无法全面计量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的真实价值,削弱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其次,历史成本法下确认的收入是林木出售时的公允价值,属于“现在”时刻的价值,而成本是“过去”形成的历史成本,考虑到林木生物资产的长生长周期性,收入和成本因此不符合配比原则。最后,历史成本计量法下林业企业的业绩缺乏稳定性和规律性。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只有经过漫长的生长周期等到收获并且出售以后才能产生收益,并且林业企业每年收获的林木数目并不是均等的,造成了收益的年度差异比较大,降低了业绩的稳定性和规律性。

2.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特点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能够提供更加相关的会计信息,但可靠性不足[ 5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通过生长、蜕变等生物转化功能实现的价值增值过程,使财务报告使用者能够定期获得林木的市场价值、经营绩效和其他预测性信息,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是,公允价值的确定具有主观性,若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运用不当,可能会导致林业企业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进行盈余操纵,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还可能会导致未实现收益的提前确认,给林业企业的收益增添不同程度的风险,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我国林业企业对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运用尚存在限制性因素。依据CAS5的规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具有活跃交易市场”、“同类或类似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能够取得”等条件。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经济体,很多种类的生物资产并未存在真正的活跃市场,这就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的难度;即便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方法,将每个会计年度对林木价值重新计价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以反映林木企业的年度收益状况,理论上讲也是不准确的。这源于市场行情只是影响林木价值的外部性因素,真正决定因素应当是林木的内在价值,即材质的优劣程度,但目前尚无技术手段能够在不预先采伐掉林木的前提下对林木的材质作出评价。因此,公允价值法只适合存在活跃市场前提下的、发育成熟并准备立即出售的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的价值计量。

三、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会计计量模式的现实选择

(一)林木资产的会计阶段划分

通过对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比较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种模式各具利弊,无论哪种模式的单独运用均不可能有效解决我国当前市场环境下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的会计计量问题。因此,考虑将两种或多种计量方法融合运用或可成为一种可选择的解决方案。在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导向下,笔者依据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的生产周期特征和价值运动过程将其划分为三个会计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林木种植到完成郁闭,CAS5详细规定了林木达到郁闭的具体标准。第二阶段从林木郁闭开始到发育成熟,发育成熟标准的确定具有灵活性,主要依据林木的成熟度和当年成熟林木的收获量而定,以保持该阶段林木数量的大体恒定。划分出该阶段一是考虑到该阶段可采用更适当的会计计量方法,二是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林业企业业绩不稳定和不规律的现实问题。第三阶段从林木的发育成熟直到收获和出售。

(二)计量模式的现实选择

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的三个会计阶段应当分别采取三种不同的计量方法。林木培育的成本性支出几乎全部发生在第一阶段,因此,该阶段应当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方法,并在林木完成郁闭时将支出予以资本化。第二阶段,生物转化功能逐渐活跃,成本性支出锐减,日常只会发生一些零星的费用性支出。若使用历史成本计量方法,将会低估林木的价值;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以我国林业市场的成熟度而言尚不允许。笔者认为该阶段的会计计量可以采用基于成熟百分比的现值估计法,即按照一定专业技术手段测算的林木成熟百分比,将未来预期经济利益按照测算的百分比分摊到当前会计期间来,据以计入当期林木资产的价值,每个会计年度林木资产的增值同时计入当期的收益,这样就克服了历史成本法不能计量林木价值增值的缺陷,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第三阶段林木已接近或已经完全成熟,林木的市场活跃度较之前的各阶段有明显的提升,相对比较容易从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因此,该阶段适合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

四、结论

引起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价值增值的核心因素是生物转换功能,而不是林木种植所耗费的成本。单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不能反映生物转化功能引起的价值变动过程,提供的会计信息降低了决策的相关性;单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虽可解决林木价值增值的确认问题,但公允价值计量由于可能导致对未实现收益的确认而带来一系列风险,降低了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根据对我国公允价值运用的环境因素和技术因素的分析,我国尚不具备以公允价值计量法全面替代历史成本计量法的现实条件。本文由此提出了一个三阶段混合计量模式,即在林木发育的第一和第三阶段分别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法和公允价值计量法,第二阶段运用基于成熟百分比法的现值计量法来计量林木的价值。该模式最大限度地权衡了各种计量方法的利弊和我国林业的经济、技术发展状况,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15年版)[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5.

[2] 刘梅娟,温作民.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计量模式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6):72-78.

消耗性生物资产篇3

第一,会计处理政策的变化。

一是纵向比较。新准则扩大了生物资产的类别,新准则根据生物资产的用途将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旧办法中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无公益性生物资产的分类。新准则在会计计量属性上引入公允价值概念:新准则通常按照历史成本计量,但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除外。旧办法规定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应当按实际成本即历史成本入账,尚未引入公允价值概念。新增了天然起源的生物资产成本的确定方法:新准则规定天然林等天然起源的生物资产,在企业有确凿证据表明能够拥有或者控制时,才能予以确认。新增了公益性生物资产的相关规定:新准则从环境保护这一国际共同关注的长远目标出发,认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公益性生物资产,虽然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具有服务潜能,有助于企业从相关资产获得经济利益,应当确认为生物资产。并将其单独分类核算,不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而旧办法没有对公益性生物资产单独分类。折旧方法不同: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根据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性质、使用情况和所包含经济利益的预期消耗方式,合理确定其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产量法等,在旧办法的折旧方法基础上增加了“产量法”,取消了“年限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等加速折旧的方法。改变了消耗性生物资产一经计提不得转回的规定:新准则考虑到消耗性生物资产和存货的性质类似,规定消耗性生物资产计提的跌价准备在减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后,减记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计人当期损益。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公益性生物资产不允许计提减值准备。旧办法规定消耗性生物资产计提的跌价准备和生产性生物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均不得转回。改变了生物资产后续支出的会计处理:新准则全面考虑了生物资产有关后续支出的种类和性质,特别规定林木类生物资产择伐、问伐或抚育更新性质采伐之后进行的补植发生的后续支出,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林木类生物资产的成本,此外生物资产的后续支出应当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旧办法中郁闭成林后的消耗性林术资产和公益林发生的管护费用应在发生当期计人营业费用。成本结转方法不同:新准则规定对于消耗性、生产性生物资产,应当在收获或出售时,按照其账面价值结转成本。比旧办法的结转方法中增加了“蓄积量比例法”和“轮伐期年限法”;取消了“移动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会计科目的变化:新准则对于生物资产的会计科目设置尽量按一般性企业通用的会计科目为基础,只有在一般企业会计科目不足以说明其特点时,才新设一级会计科目进行核算;旧办法多在一级科目中直接体现出行业的特性。增加了在报表附注中的披露信息。新准则要求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生物资产的类别以及各类生物资产的实物数量和账面价值;各类消耗性生物资产的累计跌价准备金额,以及各类消耗性生物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折旧方法、累计折旧和累计减值准备金额;天然起源的生物资产的类别、取得方式和实物数量;作为负债担保物的生物资产的账面价值;与生物资产相关的风险情况与管理措施。披露与生物资产增减变动有关的信息,编制生物资产账面价值变动表,反映生物资产本年增加数和减少数。

二是横向比较。新准则在保持与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以下简称IASM1)趋同的大前提下又充分考虑了我国国情。不同之处为分类不同,新准则将生物资产划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三大类;而IAS41将生物资产分为生产性生物资产和消耗性生物资产,并按照成熟与否进一步划分为成熟生物资产和未成熟生物资产。新准则在分类上多出一类公益性生物资产,主要是从重视环境保护上考虑,将以防护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生物资产包括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单独归类为公益性生物资产。计量模式不同:新准则规定,生物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有确凿证据表明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应当对生物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IAS41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明确规定除了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的情况以外,生物资产在初始确认和各个资产负债表日,均应按公允价值减去预计至销售将发生的费用计量,并将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的损益账户。在公允价值无法确定,其他估价方法不可靠以及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这一假设对初始确认无法成立的情况下,生物资产应按其成本减去累计折旧和累计减值损失计量。减值与跌价准备的处理不同:新准则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病虫害、动物疫病侵袭或市场需求变化等原因,使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可变现净值或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按照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生物资产跌价准备或减值准备,并计人当期损益。消耗性生物资产减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记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人当期损益。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公益性生物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而IAS41以公允价值为依据确认利得或损失,包括在其发生期间的损益中;只有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时,才按其成本与损失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而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可以转回。披露内容不同。新准则规定在报表附注中披露有关生物资产的信息以及生物资产年初、年末增减变动方面的信息。而IAS41披露的内容比我国新准则更为广泛,分为一般要求和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够可靠计量时的补充披露要求。规定企业应披露当期内由于初始确认生物资产和农产品产生的利得和损失,以及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预计至销售将发生的费用的变化产生的利得和损失的总额等。

第二,新准则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会计处理探析。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企业取得的消耗性生物资产,按其实际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外购的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实际成本,按其购买价格、运输费、保险费及其他可直接归属于购买该资产的相关税费确定。其中,其他可直接归属于购买该资产的相关税费包括场地整理费、装卸费、栽植费、专业人员服务费等。会计处理分录为:借记“消耗性生物资产”,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等)”,栽培过程中的实际成本,按其在收获前耗用的种子、肥料、农药等材料费、人工费、其他直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指出确定。会计处理分录为:借记“消耗性生物资产”,贷记“银行存款(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等)”、“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后续计量”。因择伐、间伐而补植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而发生的后续支出,应予以资本化,归集人“消耗性生物资产”成本。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郁闭成林后发生的管护费用等后续支出,应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消耗性生物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消耗性生物资产进行检查,有确凿证据表明: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按照可变现净值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生物资产跌价准备,并确认为当期损失。会计处理分录为:“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消耗性生物资产跌价准备”。消耗性生物资产减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除的,可在已计提的跌价准备金额范围内予以转回,并冲减当期损益,会计处理分录为:借记“消耗性生物资产跌价准备”,贷记“资产减值损失”;消耗性生物资产收获与处置的会计处理消耗性生物资产在收获或出售时,按照其账面价值结转成本。收获为农产品时,会计处理分录为:借记“库存商品”,贷记“消耗性生物资产”,若已计提跌价准备,则为:借记“库存商品”,借记“消耗性生物资产跌价准备”,贷记“消耗性生物资产”,出售消耗性生物资产时,会计处理分录为:借记“银行存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同时按账面余额结转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贷记“消耗性生物资产”。若已计提跌价准备,则为:借记“主营业务成本”、“消耗性生物资产跌价准备”,贷记“消耗性生物资产”。

消耗性生物资产篇4

物资消耗定额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为完成单位合格产品或工作量而合理消耗物资的数量指标。物资消耗定额是煤矿企业材料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内容。从物资管理方面来看,物资消耗定额是编制计划、组织供货以及实行定(限)额发料,保证供应的依据,是加强物资管理的基础;从财务管理方面看,物资消耗定额是编制生产财务计划,搞好煤炭产品成本,实行经济核算的基础,也是衡量物资节约还是浪费的标准。

2 煤炭企业制定物资消耗定额的作用

2.1 物资消耗定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作为微观计划与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作用

从煤炭企业的微观经济看,在制定煤炭企业生产计划时,需要借助物资消耗定额作为计算和平衡的科学依据。从国家的宏观经济看,物资消耗定额的本身,反映了一个部门与另一个部门之间在物资消耗上的计划比例关系。从物资部门看,物资的计划申请、采购、储备、发放等一系列的过程,也需要依靠物资消耗定额作为计算的科学依据。

2.2 物资消耗定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充分利用资源和有效参与竞争的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具有竞争性的特点,我们大家都知道市场中最重要的就是价格机制,也就是产品的生产成本直接决定着产品的价格,而通过物资消耗定额就能够有效的控制产品的成本进而保证产品的价格更加合理,此外也能够有效地促进生产。通过有效地降低煤炭企业的物资消耗定额,还能够促进生产技术的发展,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同时这也是改善当前煤矿企业管理的重要方面。

3 煤炭企业中如何做好物资消耗定额管理

3.1 物资消耗定额的制定

物资消耗定额制度对于实际管理过程中的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所以煤炭企业在制定相关规定时应该根据煤炭企业自身的生产情况和生产技术条件,采取更加适合企业发展的方法,并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做好充分的准备,请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查勘,对技术进行审定等,收集所有有关物资消耗定额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计算,制定出合理的物资消耗定额管理制度。

3.2 对制定的物资消耗定额进行认真审查

在制定了相关的物资消耗定额规定之后,还应该由专门的技术人员在实践应用的工作中进行审查。审查的内容主要包括该项规定是否符合国家大方向上的方针政策,是否符合上级领导的相关要求,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以及实际的使用方法是否可行等方面。只有通过技术部门的认真审查,才能够在整个企业范围内使用。

3.3 物资消耗定额的执行

在审查结束之后,就需要贯彻执行物资消耗定额制度了,在执行的过程中应该进行定期的考核,保证每一阶段的物质消耗定额尽量和预期目标相吻合。如果二者能够相符合则说明该项规定基本准确。如果不符合的话,则说明规定和实际操作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就要求技术人员针对差距找到产生的原因并根据经验教训修订相关规定。

为保证定额的贯彻执行,必须做好以下日常管理工作:

(1)要严格实行限额发料制度。企业生产要消耗的物资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根据企业生产要求来实行限额发料制度,这也是企业生产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项措施,这也能够反映出当前企业管理物资消耗定额管理中的问题,在解决之后减少企业的物资消耗。在实行这一制度的时候,企业应该对生产计划书全方位的了解,通过物资消耗核算,提高物资的利用率。

(2)加强企业仓储物资的管理。如果煤炭企业出现仓储物资管理混乱的情况,就会导致物资超积压或者是被腐蚀等现象,出现不必要的浪费,这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还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煤炭企业仓储物资的管理,定期清点仓储物资,合理储备物资。

(3)深入生产实践调查研究。对煤炭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特别是仔细观察物资消耗规律,不断创新节约材料的先进工艺和技术,在通过实践检验后推广,对于出现浪费物资和管理不善的情况,应该及时地和有关部门进行协调和解决。

(4)我们应该结合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并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对于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及时地分析解决。

(5)煤炭企业应该对日常消耗资料报表进行分析,并对定额管理工作中的执行情况有所了解,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进而提高物资消耗定额管理的准确、可靠。

3.4 物资消耗定额的修订

煤矿企业应该通过对物资消耗定额制度在执行中的情况来进行修订。这样才能够保证物资消耗定额在一定的情况下近似真实地反映物资消耗规律。但是当前影响物资消耗定额的因素是十分多的,而且呈现不断变化的形势。为了能够使物资消耗定额在工作中顺利开展,我们应该根据变化的情况作出一定的修改。但是作为一般规律来讲,还是应该保证物资消耗定额制度的稳定性。一旦制度得以生效,在通常情况下,都不能够随意的改动,做好相关的执行工作。

4 煤炭企业中如何实现物资消耗定额管理现代化

4.1 定额管理思想现代化

要实现管理思想现代化,就要着重实现以下管理思想的转变:

(1)从单纯追求生产的高速度转变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2)现代化的生产是建立在最新生产技术和最新市场信息基础之上的,它同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传统的保守管理完全不同。

(3)从垄断型的管理转变为竞争型的管理。

(4)从依靠外延发展生产转变为依靠内涵挖掘潜力。

(5)从强调集中管理转变为简政放权。要鼓励基层单位制定节约物资和合理奖励的办法,使定额不断降低,保持先进。

4.2 定额管理方法现代化

定额管理方法现代化,就是要从传统的经验管理方法中解放出来,实行科学管理。要从生产性管理方法转变为经营管理型,从执行管理转变为决策管理,从战术性管理转变为战略性管理,从单纯的定性管理转变到既要定性又要定量管理,从以行政手段管理转变到以经济手段管理,从手工方法管理转变到以电子计算机等先进工具进行管理。

4.3 定额管理机构体制现代化

制定的定额管理体制应该和企业其他计划体制相一致,按照相关的规定,对定额管理机构进行精简,此外还应该提高机构工作效率。坚决避免出现机构冗余、效率低下的情况。

4.4 定额管理人员的现代化

消耗性生物资产篇5

根据生物资产准则规定,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进行检查,有确凿证据表明上述生物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生物资产跌价准备或减值准备。在实务中具体的会计核算情况如下:

一、正确判断生物资产减值的主要迹象

对生物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生物资产准则中的规定比资产减值准则中规定的有所简化,主要是考虑到生物资产与其他资产相比具有显著的特点,即生物资产本身具有自我生长性,又是短暂的减值可能会通过以后的自我生长而得以恢复其价值,特别是林木资产生产周期短则几十年、长则上百年。因此,生物资产准则对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减值采取了易于判断的方式,即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进行检查,有确凿证据表明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病虫害、动物疫病侵袭或市场需求变化等原因的情况下,上述生物资产才能存在减值迹象。具体来说,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通常表明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发生了减值:

1.因遭受火灾、旱灾、水灾、台风、冰雹等自然灾害,造成消耗性生物资产或生产性生物资产发生实体损害,影响该资产的进一步生长或生产,从而降低其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

2.因遭受病虫害或者疯牛病、禽流感、口蹄疫等动物疫病侵袭,造成消耗性生物资产或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大幅度持续下跌,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

3.因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企业的消耗性生物资产或生产性生物资产收获的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导致市场价格逐渐下跌。与工业产品不同,一般情况下技术进步不会对生物资产的价值长生明显影响。

4.因企业所处经营环境,如动植物检验检疫标准等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消耗性生物资产或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逐渐下跌。

5.其他足以证明消耗性生物资产或生产性生物资产实质上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形。

二、计提生物资产的减值准备

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可变现净值或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企业应当按照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生物资产跌价准备或减值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存货跌价准备一消耗性生物资产”或“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

1.消耗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消耗性生物资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出售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其确定应当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一存货》。

例如:某农业企业种植玉米200公顷,已发生成本400000元。2011年7月遭受水灾,致使玉米严重受灾,期末玉米的可变现净值估计为350000元。则该企业应提跌价准备50000元,账务处理如下:

借:资产减值损失-消耗性生物资产(玉米)50000

贷:存货跌价准备-消耗性生物资产(玉米)50000

2.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根据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应当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

例如:2011年8月,某企业的橡胶园曾遭受一次台风袭击,12月31日该企业对橡胶园进行检查时认为可能发生减值。该橡胶园销售净价总额为1200000元,尚可使用5年,预计在未来5年内产生的现金流量分别为400000元、360000元320000元、250000元、200000元。在考虑有关风险的基础上,该企业决定采用5%的折现率。该橡胶园2011年12月31日的账面价值为1500000元,以前年度没计提减值准备。

未来现金流量现值1346271元>销售净价1200000元,因此该橡胶园的可收回金额为1346271元,应计提的减值准备=1500000-1346271=153729(元)

账务处理如下:

借:资产减值损失-生产性生物资产(橡胶)153729

贷: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橡胶153729

三、生物资产减值因素消失时的处理

消耗性生物资产篇6

在林产品市场价格一定的情况下,营林生产成本费用高低直接影响林业企业的盈利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林业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决策和投资决策时,要运用有关成本费用数据,分析和比较各个备选方案的经济效益,以便选择最优方案。林业企业成本费用核算准确与否、经济管理决策是否科学合理是影响林业企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

《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以下简称生物资产准则)规范了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生物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披露要求,但没有统一规范生物资产生产成本的会计核算,没有根据营林生产经营特点和生物资产准则的规定,制定统一的林业企业营林生产成本费用核算制度。目前,我国林业企业会计从业人员主要依靠其职业判断和林业企业会计核算经验,参照1994年财政部重新修订的《国有林场与苗圃财务会计制度(暂行)》和2004年财政部颁发的《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根据生物资产准则等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核算消耗性林木资产、生产性林木资产、公益林的营林生产成本费用,这可能导致不同林业企业核算的林木资产价值的不可比性和林木资产价值计量信息失真,不能真实反映林木资产价值,对林业企业的营林生产经营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遵循生物资产准则以及其他相关准则的前提下,研究林业生产规律和生产经营特点,探讨符合林业企业经济业务核算要求的营林生产成本费用核算体系,对于完善林业企业会计核算体系,提高林业企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相关规定

《国有林场与苗圃财务会计制度(暂行)》(以下简称林场会计制度)按照制造成本法原理设置“营林成本”科目,核算年度营林生产作业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分别造林、抚育、次生低产林改造和森林管护等生产作业项目进行明细核算,按林种区分作业方式进行明细核算,年终将发生的费用编制营林成本计算表,区分林种的造抚成本和管护成本转入“林木资产”科目,逐步实现了完全的林木资产成本核算。但是,林场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的林业企业会计核算要求,也不适应林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和政府财政收支分类改革的需要,按照林场会计制度规定的营林生产成本费用核算方法核算的林木资产成本,不能准确、真实地反映林木资产价值。

《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规定,在“农业生产成本”科目核算郁闭成林前的消耗性林木资产、公益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郁闭成林后转入“消耗性林木资产”和“公益林”科目;设置“生物性在建工程”科目,核算自行营造的生产性林木资产的实际成本,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时,按“生物性在建工程”科目账面价值转入“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设置“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科目,核算企业成熟性林木资产投入生产经营的累计折旧。成熟性林木资产的日常管护费用支出记入“农业生产成本”科目,设置“生物性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消耗性林木资产跌价准备”科目核算林木资产有关减值业务。《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规定的营林生产成本费用核算体系比较完善,但是不符合生物资产准则的规定,营林生产各个阶段的营林生产成本费用核算划分不科学,不符合林业生产经营特点、林业分类经营要求和林木资产生产特性。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11年版)设置“消耗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分别核算郁闭成林前消耗性林木资产和公益林生产成本,“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核算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前生产性林木资产生产成本,“生产性生物资产――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核算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后的生产性林木资产管护费用等。同时设置“消耗性生物资产跌价准备”、“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和“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等科目核算林木资产减值和累计折旧等。在资产类科目直接核算营林生产成本费用,导致林木资产账面价值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不符合资产类会计科目核算原则和历史成本原则,没有体现营林生产经营特点。

自企业会计准则(2006)颁布以来,在现有国内文献中,有少部分学者探讨了林业企业营林生产成本核算问题,尚处于百家争鸣之中,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

三、林木资产的分类、性质和特点

根据林木资产生产经营目的不同,生物资产准则通常将林木资产分为消耗性林木资产、生产性林木资产和公益林。

消耗性林木资产,是指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将来收获为林产品的生物资产。它是劳动对象,具体包括短轮伐期工业原料用材林、速生丰产用材林、一般用材林、薪炭林,它通常是一次性消耗并终止其服务能力或未来经济利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存货的性质,应该按照存货成本核算方法核算消耗性林木资产成本。

生产性林木资产,是指为产出林产品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资产。生产性林木资产具备自我生长性,能够在持续的基础上予以消耗并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保持其服务能力或未来经济利益,属于劳动手段,具体包括母树林、果树林、油料林、特种经济林、其他经济林,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固定资产的性质,应该按照自建固定资产成本核算方法核算生产性林木资产成本。一般而言,生产性林木资产通常需要生长到一定阶段才开始具备生产的能力。根据其是否具备生产能力(即是否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可以对生产性林木资产进行进一步的划分。所谓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是指生产性林木资产进入正常生产期,可以多年连续稳定产出林产品。由此,生产性林木资产可以划分为未成熟和成熟两类,未成熟生产性林木资产是指尚未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还不能够多年连续稳定产出林产品的生产性林木资产,类似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成熟生产性林木资产则指已经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的生产性林木资产,类似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的固定资产。

生产性林木资产具有能够在生产经营中长期、反复使用,从而不断产出林产品,生产性林木资产产出林产品之后,该资产仍然保留,并可以在未来期间继续产出林产品。消耗性林木资产收获林产品之后,该资产就不复存在。

公益林,是指以防护、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具体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其他防护林、国防林、实验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自然保护区林。

公益林与消耗性林木资产、生产性林木资产相比,有本质差异。后两者的目的是为了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公益林主要是出于防护、环境保护等目的,尽管其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具有服务潜能和生态效益,有助于企业从相关资产获得经济利益,因此应当确认为公益性生物资产,并且应当单独核算。公益林的生产过程与消耗性林木资产的生产过程具有相似性,可以参照消耗性林木资产生产成本核算办法核算公益林生产成本。

四、营林生产成本费用核算

(一)营林生产成本费用核算流程

林木资产的生产经营特点是,林木资产的生产周期长,林木培育一般都要在1年至3年,有的要达到5年或更长时间才能郁闭成林,或达到生产经营目的。因此,在消耗性林木资产、公益林郁闭成林前,或生产性林木资产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前发生的林木资产生产成本费用,应该根据林木资产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生产经营目的设置专门的成本费用科目核算营林生产成本。

营林生产包括种子、苗木、木材生产等,其主要产品有苗木、原木、原竹、水果、干果、鲜胶乳、干胶(或浓缩胶乳)、茶叶、竹笋、种子等(以下统称林产品)。营林生产按生产阶段不同,一般可分为苗木生产、造林抚育、采割收获三个阶段。

林木资产成本费用核算原则是:在生物资产准则指导下,根据林业企业营林生产经营特点和林木资产生产经营目的,按照制造成本法原理、重要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和历史成本原则,设置一套营林成本费用科目,全面反映营林成本费用支出。

依据林木生长规律和生产经营特点,营林生产成本费用核算流程为:苗木生产成本核算苗木造林抚育成本核算林木资产林产品生产成本核算林产品加工成本核算。如下页图1所示。

(二)具体核算

营林生产成本费用的具体内容主要有: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机械作业费、其他直接费用和其他间接费用等。

1.苗木生产成本核算。苗木生产阶段是指林业企业整地作床、种子入土培育开始至苗木起苗出圃时为止,为消耗性林木资产、公益林和生产性林木资产生产苗木的生产阶段。苗木生产阶段的经营目的在于生产出用于出售或自行营造消耗性林木资产、公益林或生产性林木资产的苗木。生产截止标志为苗木出圃移植或出售,成本计算截止时间算至苗木起苗出圃时。无论是消耗性林木资产、公益林的苗木生产,还是生产性林木资产的苗木生产,苗木生产阶段发生的生产成本费用相同。因此,在苗木生产阶段,设置“营林生产成本――苗木生产成本”科目总括核算苗木累计生产成本,在“营林生产成本――苗木生产成本”总账科目下按树种、育苗方式(大田、温室、容器、苗床、换床、育大苗等)、播种年份分别归集费用,核算不同苗木的生产成本。设置与“制造费用”科目相似的“营林费用――苗木生产”科目,归集核算苗木生产阶段发生的有待分摊的共同间接费用(管护费用),会计期末,将“营林费用――苗木生产”按照一定标准分摊记入各种苗木的“营林生产成本――苗木生产成本”科目。

出圃苗木的选苗、查数、打小捆、临时假植的费用计入苗木成本。捆包、运输的费用由用苗单位负责,分摊计入造林抚育阶段的林木资产成本。越冬窖藏、假植的苗木和所发生的入窖、运沙、出入土和临时假植的成本费用仍在原树种的“营林生产成本――苗木生产成本”科目反映,视同在床苗木,不计入苗木成品生产成本。第二年苗木出窖、出圃时,再计算和结转苗木成品生产成本。

在苗木起苗出圃移植或出售时,将苗木成本从“营林生产成本――苗木生产成本”科目转入“消耗性林木资产――苗木”科目。用于消耗性林木资产或公益林造林抚育目的移植的苗木,将苗木成本从“消耗性林木资产――苗木”科目转入“营林生产成本――造林抚育成本”科目;用于生产性林木资产造林抚育目的移植的苗木,将苗木成本从“消耗性林木资产――苗木”科目转入“生产性林木资产在建工程”科目;用于出售的苗木,将苗木成本从“消耗性林木资产――苗木”科目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苗木”科目。

2.造林抚育生产成本核算。造林抚育阶段是指林地整理、苗木种植开始至消耗性林木资产、公益林郁闭成林前的生产阶段,或者是指林地整理、苗木种植开始至生产性林木资产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前的生产阶段。该阶段的生产经营目的在于造林抚育消耗性林木资产、公益林郁闭成林、生产性林木资产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培育出消耗性林木资产、公益林或生产性林木资产。造林抚育阶段的生产截止标志为消耗性林木资产、公益林郁闭成林,生产性林木资产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成本计算截止时间算至消耗性林木资产、公益林郁闭成林时止,或生产性林木资产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时止。

在造林抚育阶段,林业企业营造消耗性林木资产的目的在于获得能够用于销售或自用的原木、原竹等木材产品;林业企业营造公益林的目的在于实现生态防护目的,提高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林业企业营造生产性林木资产的目的在于获得能够用于销售或自用的种子、水果、干果、鲜胶乳、干胶(或浓缩胶乳)、茶叶、竹笋等林产品。

从会计要素性质看,消耗性林木资产具有存货特征,应按照制造成本法原理设置“营林生产成本――造林抚育成本”科目和“营林费用――造林抚育”科目核算消耗性林木资产的造林抚育累计生产成本费用,按林种、树种和作业项目分别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虽然公益林的生产经营目的不同于消耗性林木资产,但是其营林生产过程与消耗性林木资产没有区别,因此,造林抚育阶段的公益林营林生产成本可以比照消耗性林木资产营林生产成本核算方法进行会计核算。生产性林木资产具有固定资产特征,应参照自行建造固定资产成本核算方法核算未成熟生产性林木资产造林抚育成本,即,设置“生产性林木资产在建工程”科目,并按树种设置明细科目,核算生产性林木资产的造林抚育累计生产成本。

造林抚育作业是一种季节性的生产作业,每年规律性地重复进行。因此,造林抚育生产成本计算应按年度进行,分别核算各年度造林抚育成本。

在消耗性林木资产郁闭成林时,消耗性林木资产与制造业企业的“库存商品”相似,可随时用于对外销售或自用,此时,应将“营林生产成本――造林抚育成本”科目核算的消耗性林木资产的造林抚育累计生产成本转入“消耗性林木资产”科目,借记“消耗性林木资产”科目,贷记“营林生产成本――造林抚育成本”科目,消耗性林木资产的营林生产成本核算至此已经完结。在公益林郁闭成林时,公益林可以完全发挥其生态防护功能、实现生态效益,此时,应将“营林生产成本――造林抚育成本”科目核算的公益林的造林抚育累计生产成本转入“公益林”科目,借记“公益林”科目,贷记“营林生产成本――造林抚育成本”科目,公益林的营林生产成本核算至此已经完结。在生产性林木资产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时,生产性林木资产与制造业企业的“固定资产”相似,具备生产林产品的能力,可以作为母树投入种子、水果等林产品的生产经营,此时,应将“生产性林木资产在建工程”科目核算的未成熟生产性林木资产的造林抚育累计生产成本转入“生产性林木资产”科目,借记“生产性林木资产”科目,贷记“生产性林木资产在建工程”科目,生产性林木资产的营林生产成本核算至此已经完结。

3.采割收获生产成本核算。对于消耗性林木资产来说,采割收获阶段是消耗性林木资产郁闭成林后的抚育、管护、采伐、贮运和销售原木等林产品的生产经营阶段。采割收获阶段的消耗性林木资产是林业企业“存放”在林地上的库存商品,可随时用于销售或自用,其生产经营对象为原木、原竹等林产品,应在林业企业的“销售费用”科目中统一核算原木、原竹等木材产品的管护、采伐、贮运、销售等作业发生的成本费用;设置“消耗性林木资产跌价准备”科目核算消耗性林木资产减值准备。

对于生产性林木资产来说,采割收获阶段是生产性林木资产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后周期性重复生产种子、水果、鲜胶乳等林产品的生产经营阶段,直至生产性林木资产死亡、毁损或转换为消耗性林木资产、公益林为止。采割收获阶段的生产性林木资产是林业企业的固定资产,作为生产手段参与林产品的多次重复生产。成本计算周期为从初次挂果或上一季林产品采割收获结束日开始至本季林产品采割收获离开母树为止的林产品生产周期。生产性林木资产生产林产品所发生的生产成本费用,通过设置“林产品生产成本”科目和“营林费用――采割收获”科目核算,并按林产品种类进行明细核算。在每个林产品生产周期,将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后的成熟生产性林木资产发生的抚育、管护等费用以及计提的生产性林木资产累计折旧计入林产品生产成本,即,借记“林产品生产成本”或“营林费用――采割收获”科目,贷记“生产性林木资产累计折旧”、“应付职工薪酬”、“原材料”等科目。

对于采割收获阶段的种子、水果、鲜胶乳等林产品进一步晾晒、干燥脱壳、保鲜、精选包装、初级加工直至可供销售或自用的林产品等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已经不属于成熟生产性林木资产抚育、管护等作业发生的成本费用,而是林产品初级加工发生的成本费用,可以按林产品不同种类通过“林产品加工成本”科目核算其加工成本,发生的共同费用通过“制造费用”科目核算。如果林产品加工成本远远小于林产品生产成本,那么按照重要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以将林产品加工成本合并计入林产品生产成本。

对于公益林来说,采割收获阶段是公益林转换为消耗性林木资产、生产性林木资产开始至收获原木、种子、水果、鲜胶乳等林产品,直至公益林死亡或毁损为止的生产阶段。此时,公益林已经不再存在,转换为消耗性林木资产、生产性林木资产的公益林应比照采割收获阶段的消耗性林木资产、生产性林木资产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会计处理。

4.营林辅助生产费用核算。林业企业为林业生产服务的辅助生产车间(或部门),在提供自制工具、备件、供电、供水、修理等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先在“营林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中归集,然后按照受益对象直接计入或分配计入“营林生产成本”、“生产性林木资产在建工程”、“林产品生产成本”、“营林费用”、“林产品加工成本”、“制造费用”等账户。

5.择伐、间伐或抚育更新性质采伐等发生的收入、补植费用的核算。在造林抚育阶段,择伐、间伐或抚育更新性质采伐发生的补植造林费用,分别记入“营林生产成本――造林抚育成本”、“生产性林木资产在建工程”科目,产生的收入冲减记入“营林生产成本――造林抚育成本”、“生产性林木资产在建工程”科目。

在采割收获阶段,择伐、间伐或抚育更新性质采伐发生的补植造林费用,是消耗性林木资产、生产性林木资产的后续改良支出,其发生的费用应分别记入“消耗性林木资产”、“生产性林木资产”科目,择伐、间伐或更新采伐获得的原木等林产品收入冲减记入“消耗性林木资产”、“生产性林木资产”科目。

6.公益林后续支出的核算。郁闭成林后的公益林发生的后续支出,主要包括:补植造林费,择伐、间伐或更新采伐净支出,抚育、管护支出等,在林业企业“管理费用”科目中核算,计入当期损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及讲解[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国有林场与苗圃财务会计制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4.

5.叶超飞,彭东生.林业财务会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6.王巨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消耗性生物资产篇7

(二)消耗性林木资产自然增值对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影响 消耗性林木资产因其自身生物转化能力,在自然力和人力作用下,大多数情况其自身价值会不断增加,但对自然力产生价值增值的估计具有高度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当估计值的不确定性不能被决策者所接受,则应该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若不确定性符合信息使用者预期,则可以考虑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三)消耗性林木资产支出与收益阶段性对收入费用配比的影响 消耗性林木资产郁闭前需要投入大量造抚成本,郁闭后直至收获采伐投入的人工成本只涉及少量的管护费用(见表1)。相反,收益的取得却主要发生在收获期间如主伐或间伐。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消耗性林木资产收益与支出未能在同一会计期间发生配比。

(四)消耗性林木资产高风险性对未来收益不确定性的影响

消耗性林木资产在生产过程中面临来自自然灾害因素、人为因素和市场因素三方面的经营风险。不为经营者控制的自然灾害侵袭与不妥的人工经营管护都会给消耗性林木资产带来致命的数量和质量破坏;木材供给的有限性会使林产品均衡价格上升。共同作用加大了消耗性林木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对未来经济利益估计的不确定性。

(五)消耗性林木资产处置受限对资产交易价格的影响 消耗性林木资产以用材林为主,国家对用材林的主伐年龄以及每年最大采伐限额有严格规定。采伐限额政策与消耗性林木资产确认条件相冲突,采伐限额政策还会减少消耗性林木资产林产品的供给量,长期来说还会打击消耗性林木资产生产经营着的积极性,使消耗性林木资产林产品供求市场失衡带来市场交易价格的波动。

(六)消耗性林木资产产品低标准化对资产交易的影响 消耗性林木资产因树种、材种、立地质量和空气质量的不同,在材质、规格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 。林产品交易数量较大,但个体产品形状不一,给交易的准确计量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样的劳动耗费收获不同的产品价值,为管理层操纵会计数据留下了空间。

二 、消耗性林木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消耗性林木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由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和计量当日币值构成,目前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有明确规定的是IAS41和AASB141,消耗性林木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计量流程图如图1:

(一)消耗性林木资产公允价值计量会计信息可靠性低相关性高 消耗性林木资产公允价值计量信息可靠性低体现在两个方面:(1)消耗性林木资产公允价值估值依据缺乏可验证性。Ⅰ级估计是以活跃市场中相同资产的报价作为其公允估值依据;Ⅱ级估计是在Ⅰ级估计不可行时以在活跃市场中相似资产的报价作为依据进行适当调整确定其公允估值;Ⅰ、Ⅱ级的估计依据是看不见的假象市场交易价格,缺乏可验证性。(2)消耗性林木资产公允价值估值中主观判断成分多,不确定程度高。在Ⅰ级估计中需要判断活跃市场标准;Ⅱ级估计需要判断相似资产公允价值与消耗性林木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调整系数;Ⅲ级估计以消耗性林木资产评估值作为其公允价值替代估值本身就与公允价值本质相冲突。另外,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涉及对很多指标的估计如采伐时间、采伐收入、投资收益率、林分蓄积量以及林分质量调整系数等,加重了其估值不确定性程度。三个层级获取的公允价值不确定性程度依次递增,因此,消耗性林木资产公允价值计量会计信息可靠性低成为阻碍其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之路的关键。

相关性高是消耗性林木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所在,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消耗性林木资产公允价值增加反映了其自然增值效应,该自然增值在幼龄郁闭后主要依赖自然力的作用,历史成本计量目前只能反映人力成本,故消耗性林木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将其自然力与人力共同作用下的自然增值反映在账面价值上,使消耗性林木资产的价值构成更加完整。二是消耗性林木资产公允价值还将货币时间价值囊括在内。

(二)消耗性林木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操作成本高、利润收益高 消耗性林木资产公允价值计量高操作成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消耗性林木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在IAS41颁布后才开始在一些国家逐步实行,目前仍有许多国家坚持继续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对短时间跨度的不成熟的消耗性林木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环境下,会计人员操作技术的转换有一定困难,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仍需加强。(2)消耗性林木资产公允价值估值及其替代估值的获取成本高。每一会计年度消耗性林木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体现在利润表中,方便投资主体了解企业资产状况及其盈利能力,从而加大了投资者投资信心,利润效益会带来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利润上涨和股票价格的上升等经济效益。

(三)消耗性林木资产公允价值获取困难 IASC定义公允价值为“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我国目前计量环境下消耗性林木资产公允价值获取困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在我国第5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用材林中的幼龄林和中龄林占70%以上比例,而幼龄林和中龄林阶段的消耗性林木资产不能被采伐,无法获取活立木市场交易价格,则消耗性林木资产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具备公允价值计量条件。(2)处于近成过熟林阶段的消耗性林木资产具有市场价格,但IAS41明确规定只有活跃市场的报价才是公允价值的恰当基础,此处所谓的活跃市场的检验标准是市场的公允性。而我国消耗性林木资产交易程序不规范、活立木流转招标合同签订不规范、活立木交易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买方“暗箱”操纵等因素使得我国消耗性林木资产交易市场发育不充分,交易不公开、不公正、不公平无法形成有效公允价值。(3)在活跃市场不存在情况下,IAS41提供了另外三种决定公允价值的方法即:一是在从交易日到资产负债表日间经济环境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则为最近的市场交易价格;二是按资产差别进行调整过的类似资产的价格;三是行业基准。我国林业企业与其他行业相比,规模较小,区域性较强,市场交易价格会受各种非市场因素的影响,不具备可比性和参照性。消耗性林木资产的内在价值和市场价格之间有着较大的落差,部分地区的消耗性林木资产评估结果能够较好反映消耗性林木资产的内在价值,却不能被市场认同;反之,参照当地市场交易价格的,又不能客观反映消耗性林木资产的内在价值。不同的评估机构对同一项目的评估结果往往会产生较大差异,从而导致消耗性林木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缺乏科学的技术支撑。

三、消耗性林木资产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分析

从林木资产开始计量至1998年AASB1037的颁布,国有林场以及林业企业一直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消耗性林木资产,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有其固然优势,使其在消耗性林木资产会计计量史上的地位不可撼动,目前仍有约一半以上的国家继续坚持使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但只有我国CAS5对消耗性林木资产历史成本计量作出了专门规定,IAS41在第30段和39段之间用少量篇幅说明了当公允价值计量不可行时消耗性林木资产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处理即参照《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一一存货》(IAS2)处理。消耗性林木资产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流程图如图2:

(一)消耗性林木资产历史成本计量信息可靠性高相关性低

消耗性林木资产历史成本计量地位不可撼动源于其会计计量信息可靠性高,可验证性强。消耗性林木资产成本的获取有两种途径,一种通过外购取得消耗性林木资产并以其交易价格作为入账依据,交易合同具有可验证性。另一种是自行营造获取的消耗性林木资产,以该企业营林成本累计值结转为消耗性林木资产账面价值,营林成本核算的原始凭证具有较强的可验证性。在营林成本核算中,目前只记载消耗性林木资产经营过程耗费的人力成本,将人力作用形成的资产价值反映在消耗性林木资产账面价值中无可争议。

相关性低是消耗性林木资产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致命缺陷,主要体现在对货币时间价值和林木自然增值的忽视,使得其历史成本账面价值大大低于其真实价值。另外在活立木产权交易中,地租被作为影响营林成本的一个因素,而在消耗性林木资产历史成本计量中以林木的累计营林成本作为其账面价值并未计入林地的地租,价值构成并不完整。

(二)消耗性林木资产历史成本计量操作成本低、利润收益少

消耗性林木资产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沿用至今,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我国CAS5准则对原有消耗性林木资产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作出了进一步改进。改进带来极少量的额外操作成本,相比公允价值计量的转变,改进后的消耗性林木资产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根据营林成本核算资料结转金额入账消耗性林木资产账面价值,操作成本仍保留在企业原有额度。

消耗性林木资产历史成本计量在其被采伐前不能给企业创造任何利润,甚至是企业支出远大于其收益,该收益也只有在十几年甚至是上百年才能得以体现。对利润的大幅度稀释使得决策者在有限生命内丧失对企业未来经营能力的信心。撤资将会使企业运营难以为继,是消耗性林木资产历史成本计量的巨大损失。

(三)消耗性林木资产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应用缺陷 我国CAS5是在IAS41基础上对消耗性林木资产会计处理的进一步具体化。在具体化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缺陷,饱受学术界争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资本化问题。根据IAS41,消耗性林木资产若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则参照IAS2处理符合资产定义即可确认为消耗性林木资产。CAS5有关消耗性林木资产资本化问题做出了两个规定:一是消耗性林木资产郁闭度达到0.2以上(含0.2)作为消耗性林木资产资本化时点。二是郁闭前消耗性林木资产支出予以资本化,郁闭后除因择伐、间伐或抚育更新性质采伐而补植消耗性林木资产发生的支出外的其他后续支出均应计入当期费用。此规定归结为两个问题:资本化时期的确定问题和支出资本化与费用化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不同树种有不同生产经营方式,也有不同的郁闭时间,郁闭度判定标准不统一。另外,造林不成林的现象依然存在,在郁闭期仍未郁闭时,相关的抚育支出应确认为资产损失,而不应予以资本化。模糊的郁闭度标准会使消耗性林木资产初始入账价值缺乏可比性,摒弃资本化时点的郁闭度标准,将自行营造的消耗性林木资产成本从造林年度开始至资产采伐作为资本化时间,是对我国消耗性林木资产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优化。对于第二个问题,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支出即符合资产的确认条件和相关支出能按对象进行归集和计算,均可予以资本化。消耗性林木资产郁闭后的透光伐、修枝、疏伐以及生长伐满足资本化条件可直接计入消耗性林木资产账面价值,林地管理直接作用于林木生长的同时也直接作用于林间物种,其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但须与林间物种按一定方法进行成本分摊。

(2)天然消耗性林木资产“1”元计价问题。天然林不属于企业拥有的财产,但它仍需要管护,同时也能带来各种效益,使天然林必须确认为一项资产,但如何计量成为问题。天然林由原始林和次生林组成,原始林形成前期不存在任何人工成本;次生林是原始林经过采伐、火灾、开垦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破坏后,自然恢复形成的次生群落,说明天然次生林的计量相比天然原始林的计量更为复杂。我国CAS5规定:“天然起源的林木资产应按照名义金额确定”,准则应用指南中进一步明确“名义金额为1元”,此规定忽略天然林因受自然力、树木长生长周期和人力技术有限干预的影响而导致其与人工林的本质区别。显然,1元名义价值入账天然林不能合理转移天然林的账面价值,不能有效分摊天然林的后续管护支出。天然原始林多为成过熟林,满足采伐条件并有成熟的交易的市场,适用公允价值计量。而天然次生林则多为幼龄林和中龄林,本应该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但天然林的成本核算资料不完整,无法如实入账,则应参照同类资产评估值暂估入账,待该天然林价值得到重新确认时再做调整。

(3)自然灾害与消耗性林木资产减值计提问题。在减值计算方面,CAS5已经考虑了消耗性林木资产的特点,把自然灾害等作为减值的主要因素,但在消耗性林木资产的减值处理上存在一些疑问: CAS5未考虑郁闭前消耗性林木资产的减值以及灾害引起消耗性林木资产减值的两种可能:一是林木资产数量没有减少,但灾害降低了资产的经济价值;二是灾害导致了资产实物数量的减少,而引起了相应价值的减少。对于第一个问题,消耗性林木资产虽在郁闭前生物转化不明显,减值迹象不严重时基于会计计量的成本效益原则可予以忽略,但若发生了非常严重的减值迹象,基于谨慎性原则仍需计提跌价准备。 对于第二个问题,资产减值的计算依据是价值变化而不是数量变化。那么,郁闭后消耗性林木资产若遭受自然灾害侵袭导致数量减少的情形,严格意义上不属于计提减值准备的会计事项,而是存货减少的处置事项。

四、消耗性林木资产混合计量模式构想

鉴于以上分析,我国消耗性林木资产历史成本计量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但长远来看,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提供的会计信息相关性较弱不能满足决策者的需要,走国际趋同化道路实现公允价值计量为主,历史成本计量为辅的计量模式是未来的必然选择。但就目前情况,照搬IAS41准则,只会加重会计人员负担、混乱市场交易、致使会计造假、损害投资者利益。因此,消耗性林木资产混合计量模式是现实的必然选择 。

混合计量模式实现方式有四种:(1)借鉴“金融资产”由成本计量模式向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过渡的混合计量模式经验,可将消耗性林木资产分为两类主要的资产或“账户”。包括幼龄林、中龄林等未达到收获状态的消耗性林木资产被划分为“未成熟林”,以“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计价;包括近、成、过熟林等达到采伐利用状态的消耗性林木资产被划分为“成熟林”以公允价值计量。(2)借鉴“投资性房地产”对公允价值的运用,主体进行后续计量可以选择以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如大型企业或农、林上市公司率先采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其他企业可以继续坚持采用历史成本后续计量。(3)借鉴IAS41对企业选择历史成本计量的规定,企业选择历史成本计量通过财务报表反映,公允价值计量不可行的原因以及与公允价值变动相关的信息均需作为报表附注形式予以解释和说明。(4)借鉴相关学者对石油资产混合计量模式的研究,企业选择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可以增减消耗性林木资产账面价值,但不可以通过损益调整影响年度利润。混合计量模式对消耗性林木资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起到暂时的平衡作用,暂时缓和了企业与决策者之间的矛盾。但混合计量模式降低了公允价值计量不确定性的同时也增加了会计计量的主观性,缺乏标准的判断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消耗性林木资产混合计量模式向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转变是必然趋势。

IAS41将公允价值分为三个层次,但每一层次市场价格信息的来源离不开活跃市场的存在,判断消耗性林木资产活跃程度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有规则”即林木交易频繁并可在一段时期内持续提供价格信息;另一个是“容易获得”即买卖双方几乎不费寻觅成本就可以得到价格信息。若我国消耗性林木资产交易市场达到如此的活跃状态,则意味着混合计量模式向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成功过渡,初步具有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但基于谨慎性和可靠性的考虑,消耗性林木资产在向公允价值计量过渡初期,仍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消耗性生物资产篇8

一是缺少维修性物资存货控制量基准、更换件更换周期及采购周期等评价存货量合理性的标准,存货量控制依据不明确;二是二级单位长期重视维修性物资的安全储备而忽视经济合理性,为了将影响生产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而采取多储备的策略,没有从公司资金运营的角度去控制存货量;三是设备件、备件、工装、工具等长期混合管理,导致储备结构不合理且对储备结构没有进行合理性分析,尤其是对机旁备件的合理存量管理,一般以现场管理方的要求为依据进行备货;四是非标件品种数量多而杂,由于长期采取与其安装设备直接挂钩的管理惯例,相同或可互换、可替代备件多头重复储备现象难以有效控制。

2影响维修性物资存货量的因素

2. 1维修性物资与生产性物资有着明显的区别,维修性物资通常可分为四类:标准件、非标准件、大型工器具与维修材料、更换件。当然也可以分为生产用维修性物资、工程用物资和管理类消耗品(如劳保用品和办公用品)。各类不同的维修性物资,其采购方式、用途、消耗特点和管理要求也不尽相同,而且还有采购难易程度和订货周期的区别。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对存货量的评价,且十分重要的是,对各类物资到底保持多少存货量,才可同时满足安全存货量和经济存货量的要求,会受到认识和观念的影响。有两种认识倾向,不利于对存货量影响因素进行客观及合理的分析。一种倾向是,为了保证生产的安全,多备一些备件是必要的。这种倾向考虑的主要问题是生产的安全性,因为与需要备件时没有这个备件对生产造成的损失相比,多储备一两个备件占用的资金是微不足道的。当这种就实际来看合理的意见成为一种普遍的认识时,维修性物资的存货量就会以牺牲经济性储备为代价,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因为实际工作中我们缺乏对维修性物资实际使用量和采购量进行核销性验证的手段,而不能及时地发现实际上存货量已经远远超出安全生产所需要的储备量了。目前大量机旁备件的积压就属于这种情况。另一种倾向是,认为维修性物资是以实物形式存在的物品,即使备多了,也还是被放在那里,总会被使用的。像一些维修性材料、劳保用品、消耗量大且价值低的备件及工具等,常常会由于这种认识的存在而保有较大的存货量。如果从公司的资金运行和成本效率来考虑,就会发现,这种认识并不足取。第一,这将占用一部分流动资金;第二,物资的长期存放会降低它的适用性,质量过期问题、存放不当造成损伤问题、生产工艺调整后不能再用的问题等等,都会客观上致使这些物资的无谓浪费。

2. 2其他影响维修性物资存货量的因素

2. 2. 1采购方式和采购的难易程度

根据部分物资的采购从运输费和采购业务工作量来看,批量采购和提前一定时间量的采购,被视为正常的作业行为。而事实上,批量的合理性与消耗量和消耗节奏(频率)有关;在消耗量和消耗节奏较明确的情况下,由于采购周期大致上有一定的确定性,批量的合理性和时间提前量是可以事先判断的。

2. 2. 2生产负荷的影响

我们的大多数生产工艺属于具有稳定作业流程的那种,一般情况下,生产负荷是较稳定的,即使出现不稳定的状态,也主要是受市场变化的影响而不是内部管理问题所致。可以说,生产负荷主要对更换件和具有周期性消耗的物资有明显影响。

2.2. 3物资的用途和消耗特点,是影响存货量管理的关键因素

维修任务用备品备件,是维修性物资中品种数量最多和存量最大的一类物资,这类物资的管理要求是,应满足维修工作计划的需要。由于通常维修计划可分为定修计划、年度检修计划和零修等多种类型,因此除了零修计划用备件需要根据现场需要给予一定的储备保障外,定修和年度检修计划用备件,可以依据修理的年度计划给出消耗进度计划,依据这个消耗进度计划去组织备件的采购,这是此类备件存货量保有量评价中需要关注的事项。而工程型物资的采购有自己特定的工程进度计划来决定,它的存货量是可以做到事先精确安排的。大型工装类物资与生产节奏有着重要的关系,这个关系一般也是明确的,因此存货量可以依据年度整体生产计划给出一个恰当的估计;而对那些可能因产品调整需要预先作为一种因素去考虑的工装而言,经验或许要起一个关键的作用,但这类物资的种类和数量毕竟属于少数。对攀钢来说,轧辊的储备量受到部分产品类型多、产量少的制约,目前是集中批量采购为主,一般进货期是半年左右,只要扣准了确定的进货进度执行采购,就可以适当降低存货量,当然,我们需要考虑轨梁工艺特殊、产品规格多、部分产品小批量生产的特点,进行综合的研究和判断。至于劳保用品和办公用品的消耗,大多数是一种稳定的消耗,存货量只要满足需要即可。

2. 3维修性物资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方法

对存货量的影响影响维修性物资存货量水平的因素比较复杂,只考虑单一的影响,往往会使存货量管理产生有失合理,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如工艺设备的技术状态、生产的周期性特点、维修性物资的重要性等因素进行矫正性处理。这里不再细谈。或许必须考虑的另一个问题是,维修性物资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方法,对存货量的影响。这个影响可大可小,比如精细化管理的程度、物资消耗成本控制管理方式、现代化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引用等。一般来说,精细化管理程度较高的企业,由于精确性的数量和资金控制较到位,可有效遏制需求计划命中率较低的问题,这会有效降低存货量。现代化管理方法的使用也是一个降低存货量的有效手段,就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存货量数据、入库数据、出库数据、实际消耗数据四者进行实时核销,也会促进存货量的压缩和需求计划率的提高。

3维修性物资存货量控制管理方式的建立

3. 1公司确定四种存货量控制管理方式

公司目前确定的存货量控制管理,按物资类别和实际管理需要分为四种方式:定额控制、合理存货量控制、按需采购控制、费用消耗控制。定额控制:对消耗频率基本稳定且受生产负荷、采购条件和维修影响较小的物资,设置消耗定额与储备定额,实施定额管理,并保持存货量定额满足生产运行和维修的需要,且使存量符合经济性原则。合理存货量控制:存货量受生产负荷、维修需要、采购条件影响较大的物资,应采用合理存货量方法进行存货量控制管理。这部分物资的存货量随生产负荷、维修要求、采购条件的变化呈现动态变化的特点,应按合理存货量概念进行存货量控制。合理储备水平的分析可通过建立计算机化的分析模型来进行。按需采购控制:易受生产周期影响需一次性大批量使用的物资(如蓖条),应确定提前采购的数量和时间,据此核定包含储备时间的存货量。费用消耗控制:不能采取前三种方式进行存货量控制的物资,可采用费用消耗控制,即确定此部分物资年度消耗费用额度,通过费用消耗核算控制物资存货量。实际应用时,应按二级厂矿为单位设置年度存货量消耗预算。

3. 2按物资分类确定各类物资的存货量控制方式

消耗性生物资产篇9

一是缺少维修性物资存货控制量基准、更换件更换周期及采购周期等评价存货量合理性的标准,存货量控制依据不明确;二是二级单位长期重视维修性物资的安全储备而忽视经济合理性,为了将影响生产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而采取多储备的策略,没有从公司资金运营的角度去控制存货量;三是设备件、备件、工装、工具等长期混合公共管理,导致储备结构不合理且对储备结构没有进行合理性分析,尤其是对机旁备件的合理存量公共管理,一般以现场公共管理方的要求为依据进行备货;四是非标件品种数量多而杂,由于长期采取与其安装设备直接挂钩的公共管理惯例,相同或可互换、可替代备件多头重复储备现象难以有效控制。

2影响维修性物资存货量的因素

2.1维修性物资与生产性物资有着明显的区别,维修性物资通常可分为四类:标准件、非标准件、大型工器具与维修材料、更换件。当然也可以分为生产用维修性物资、工程用物资和公共管理类消耗品(如劳保用品和办公用品)。各类不同的维修性物资,其采购方式、用途、消耗特点和公共管理要求也不尽相同,而且还有采购难易程度和订货周期的区别。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对存货量的评价,且十分重要的是,对各类物资到底保持多少存货量,才可同时满足安全存货量和经济存货量的要求,会受到认识和观念的影响。有两种认识倾向,不利于对存货量影响因素进行客观及合理的分析。一种倾向是,为了保证生产的安全,多备一些备件是必要的。这种倾向考虑的主要问题是生产的安全性,因为与需要备件时没有这个备件对生产造成的损失相比,多储备一两个备件占用的资金是微不足道的。当这种就实际来看合理的意见成为一种普遍的认识时,维修性物资的存货量就会以牺牲经济性储备为代价,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因为实际工作中我们缺乏对维修性物资实际使用量和采购量进行核销性验证的手段,而不能及时地发现实际上存货量已经远远超出安全生产所需要的储备量了。目前大量机旁备件的积压就属于这种情况。另一种倾向是,认为维修性物资是以实物形式存在的物品,即使备多了,也还是被放在那里,总会被使用的。像一些维修性材料、劳保用品、消耗量大且价值低的备件及工具等,常常会由于这种认识的存在而保有较大的存货量。如果从公司的资金运行和成本效率来考虑,就会发现,这种认识并不足取。第一,这将占用一部分流动资金;第二,物资的长期存放会降低它的适用性,质量过期问题、存放不当造成损伤问题、生产工艺调整后不能再用的问题等等,都会客观上致使这些物资的无谓浪费。

2.2其他影响维修性物资存货量的因素

2.2.1采购方式和采购的难易程度

根据部分物资的采购从运输费和采购业务工作量来看,批量采购和提前一定时间量的采购,被视为正常的作业行为。而事实上,批量的合理性与消耗量和消耗节奏(频率)有关;在消耗量和消耗节奏较明确的情况下,由于采购周期大致上有一定的确定性,批量的合理性和时间提前量是可以事先判断的。

2.2.2生产负荷的影响

我们的大多数生产工艺属于具有稳定作业流程的那种,一般情况下,生产负荷是较稳定的,即使出现不稳定的状态,也主要是受市场变化的影响而不是内部公共管理问题所致。可以说,生产负荷主要对更换件和具有周期性消耗的物资有明显影响。

2.2.3物资的用途和消耗特点,是影响存货量公共管理的关键因素

维修任务用备品备件,是维修性物资中品种数量最多和存量最大的一类物资,这类物资的公共管理要求是,应满足维修工作计划的需要。由于通常维修计划可分为定修计划、年度检修计划和零修等多种类型,因此除了零修计划用备件需要根据现场需要给予一定的储备保障外,定修和年度检修计划用备件,可以依据修理的年度计划给出消耗进度计划,依据这个消耗进度计划去组织备件的采购,这是此类备件存货量保有量评价中需要关注的事项。而工程型物资的采购有自己特定的工程进度计划来决定,它的存货量是可以做到事先精确安排的。大型工装类物资与生产节奏有着重要的关系,这个关系一般也是明确的,因此存货量可以依据年度整体生产计划给出一个恰当的估计;而对那些可能因产品调整需要预先作为一种因素去考虑的工装而言,经验或许要起一个关键的作用,但这类物资的种类和数量毕竟属于少数。对攀钢来说,轧辊的储备量受到部分产品类型多、产量少的制约,目前是集中批量采购为主,一般进货期是半年左右,只要扣准了确定的进货进度执行采购,就可以适当降低存货量,当然,我们需要考虑轨梁工艺特殊、产品规格多、部分产品小批量生产的特点,进行综合的研究和判断。至于劳保用品和办公用品的消耗,大多数是一种稳定的消耗,存货量只要满足需要即可。

2.3维修性物资的公共管理水平和公共管理方法

对存货量的影响影响维修性物资存货量水平的因素比较复杂,只考虑单一的影响,往往会使存货量公共管理产生有失合理,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如工艺设备的技术状态、生产的周期性特点、维修性物资的重要性等因素进行矫正性处理。这里不再细谈。或许必须考虑的另一个问题是,维修性物资的公共管理水平和公共管理方法,对存货量的影响。这个影响可大可小,比如精细化公共管理的程度、物资消耗成本控制公共管理方式、现代化公共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引用等。一般来说,精细化公共管理程度较高的企业,由于精确性的数量和资金控制较到位,可有效遏制需求计划命中率较低的问题,这会有效降低存货量。现代化公共管理方法的使用也是一个降低存货量的有效手段,就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存货量数据、入库数据、出库数据、实际消耗数据四者进行实时核销,也会促进存货量的压缩和需求计划率的提高。

3维修性物资存货量控制公共管理方式的建立

3.1公司确定四种存货量控制公共管理方式

公司目前确定的存货量控制公共管理,按物资类别和实际公共管理需要分为四种方式:定额控制、合理存货量控制、按需采购控制、费用消耗控制。定额控制:对消耗频率基本稳定且受生产负荷、采购条件和维修影响较小的物资,设置消耗定额与储备定额,实施定额公共管理,并保持存货量定额满足生产运行和维修的需要,且使存量符合经济性原则。合理存货量控制:存货量受生产负荷、维修需要、采购条件影响较大的物资,应采用合理存货量方法进行存货量控制公共管理。这部分物资的存货量随生产负荷、维修要求、采购条件的变化呈现动态变化的特点,应按合理存货量概念进行存货量控制。合理储备水平的分析可通过建立计算机化的分析模型来进行。按需采购控制:易受生产周期影响需一次性大批量使用的物资(如蓖条),应确定提前采购的数量和时间,据此核定包含储备时间的存货量。费用消耗控制:不能采取前三种方式进行存货量控制的物资,可采用费用消耗控制,即确定此部分物资年度消耗费用额度,通过费用消耗核算控制物资存货量。实际应用时,应按二级厂矿为单位设置年度存货量消耗预算。

3.2按物资分类确定各类物资的存货量控制方式

消耗性生物资产篇10

二、我公司主要物资核销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措施

1.物资核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公司各项目主要物资核销工作基本都已启动,但总体情况不是很好,同公司对成本核销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还有差距,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少数项目部不能认真踏实地定期开展主要物资核销工作。现在还有少数项目物资部门负责人不能认清物资管理工作重点,认识不到物资核销工作的重要性,导致本项目不能认真踏实地定期开展主要物资核销工作,主要表现在物资核销资料不能按时上报或是敷衍了事,主要物资消耗控制管理工作不能有力推进。

1.2部分项目部消耗定额制定不合理。从上报核销资料看,有部分项目部给作业队的消耗定额偏高,应根据施工工程部位和工艺工法做出调整。如盘圆钢筋应以负损耗来控制(一般在8%左右),钻孔桩的主筋因采用套筒连接也可不给或只给少量损耗,钻孔桩的扩孔率也要根据地质状况分别制定。

1.3混凝土用材料疏于管理。部分项目部混凝土用料的核销资料未予上报,也就是没有进行核算、疏于管理。混凝土材料的单价虽然不高,但量大,总价高;而且都是大堆料,材料使用前管理环节多(运输、验收、堆放、倒运、搅拌、灌注等),管理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流失。

1.4部分项目部没有对物资消耗异常现象进行分析,更没有看到改进的办法。部分项目部上报核销资料中,有的物资消耗偏大,但看不到对超耗原因的分析,更看不到改进的办法和措施。

1.5物资核销工作的相关部门没有联动。在有些项目部,进行物资核销工作好像只是物资管理部门一家的事,相关部门或旁观或配合不积极,没有形成联动;各部门之间信息流通不畅,各环节的审核敷衍了事,材料的堆码、清整、盘点得不到人力机具进行配合,这样物资部门的核销工作也只能做做表面文章,没有办法实质性的展开。

2.解决物资核销工作存在问题的几点措施。

为解决物资核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做好主要物资核销工作,控制材料消耗,控制工程成本,提升公司的物资管理水平,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2.1做好主要物资的限额发料和定期盘点工作。对作业队实行有限的限额发料,要分期分批、有计划、合理地配备,而不是敞口供应,要考虑资金流动,要防范物资的安全风险。

做好物资的盘点工作是做好物资核销工作的基础,只有定期认真地进行物资盘点,计算盘点期内各作业队真实的物资库存和消耗数量,才能开始物资的核销工作;不进行认真的盘点,那核销数据只能靠估算和拼凑,核销结果自然不会真实、有效,核销工作也失去了它所要求达到的效果和意义。

2.2各单位统一物资核销样表,统一数据的统计口径,定期上报核销资料。统一按样表定期上报核销资料,便于公司定期收集、统计、分析全公司的主要物资消耗状况,也便于进行各单位物资消耗的横向比较;使公司能及时发现和改进物资消耗控制的薄弱项目和环节,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加强管理。

消耗性生物资产篇11

对于企业如何进行物流成本核算,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如何把作业成本法融入到物流成本核算中去。但经过不断实践,发现作业成本法核算企业物流成本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1)不是所有的成本费用都可用作业成本法处理,由于物流成本性态复杂,可能无法从一个流程中抽取简单几个活动概括。由于成本动因太多,核算人员往往可以从一个流程中找出二三十个成本因素,导致作业中心过于分散,成本核算过于复杂。同时,在作业成本法中,对于成本分配有些武断。(2)该方法必须具备详细的基础资料,带来较高的管理成本费用。(3)该方法没能考虑时间成本,同样的物流流程其作业量可能相当,但花费时间不同,造成库存持有成本、订单响应成本、缺货成本等不同。(4)该方法未能揭示构成物流成本的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不利于物流系统总成本的有效控制。(5)容易产生消除非增值作业的错误理念及造成成本效益方面的障碍。

针对这些不足,董雅丽,李长坤(2008)提出了基于时间与作业成本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型与方法;王玖河,孟祥伟(2008)提出基于成本会计与作业成本法的物流成本核算研究;周敏(2005)提出基于物流作业流程的企业物流成本计量模型;马天山,穆毅(2005)提出活动成本法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陈茂强(2007)分析了基于战略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型(S-S-A);喻文华(2008)提出基于物流职能的成本核算,等等。这些方法在某些方面弥补了作业成本法的不足,但也未能提出一个完整的物流成本计量模型框架和核算体系,基于此,本文提出基于物流服务中心的物流成本划分方法,以便于物流成本计量和核算。

一、物流服务中心概念

物流服务中心(LogisticsServicesCenter,LSC)的概念是由企业工作中心的概念演变而来,可以将其理解为物流服务单元的统称,它可以被灵活地定义为物流服务过程中的各种实际服务单元,如仓储、运输、装卸等,或者是一个部门或者是一个物流中心等。对于物流服务成本计算来说,物流服务中心是计算直接知识成本与间接知识成本的基础。物流服务中心定义了和物流服务成本相关的归集与分配方法以及具体的公式和参数等。

参考李从东教授的相关研究,同时结合物流服务的特点,可以将物流服务中心定义为:

设集合H表示某整个物流企业或部门,若集合Mi(i=1,2,...,n)是H的一个非空子集,其中Mi是物流企业的第i个职能部门或功能等,且满足:

Mi∩Mj=?覫orMiorMj(i,j=1,2,...,n,且i≠j)(式中:?覫代表空集),

M1∪M2∪…∪Mn=H,

则称Mi为一个物流服务中心。

在实际计量过程中,实际划分的物流服务中心需满足下列条件:

Ni∩Nj=?覫(i,j=1,2,...,n,且i≠j)(式中:?覫代表空集),

N1∪N2∪…∪Nn=H.

从成本空间来看,一般来说,物流服务中心的划分应符合三个条件:

1.能够知道各物流服务中心将要发生什么性质的消耗;

2.能够独立计量各物流服务中心的耗费;

3.能够控制并调节各物流服务中心的耗费。

按此标准划分得到的最小单元即为物流服务中心单元(LogisticsServicesCenterCell,LSCC)。它是物流企业服务模型最基本的原子结构单元,集成了部分物流服务资源和组织结构,可以执行在其能力属性集范围内的一些作业实例,并在执行作业实例的过程中产生资源消耗。由定义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或者几个基本物流服务中心的组合仍为一个物流服务中心。物流服务中心、物流服务中心单元、物流服务组织及作业的关系如图1所示。

可见,物流服务中心,不仅包含传统物流服务单元/点的意义,还有以下特征:

1.物流服务中心涉及物流机构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既包括仓管、运输、装卸、信息处理室等直接成本部门,也包括行政部门、后勤科室等间接成本科室。整个企业可视为由一系列的物流服务中心组合而成。

2.物流服务中心具有层次性,一个物流服务中心可由几个子物流服务中心组成。一个物流服务部门可以是一个物流服务中心单元,也可以分成几个物流服务中心单元。

3.物流服务中心作为执行物流职能的基本对象,不仅是管理活动和提供物流服务的中心,而且也是成本中心、信息中心。

4.通过物流服务中心,使得整个物流机构的物流系统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可以从整体上对整个系统成本进行优化、协调、控制。

物流服务中心是各种能力单元的统称,也是发生各种成本的实体组织。因此,它主要是计划与控制范畴而不是固定资产或设备管理范畴的概念。物流服务中心也是一种具有弹性的权变组织,具有区别于仓库、运输等一般组织形式的柔性特征:

首先,物流服务中心划分具有不确定性。在物流机构内部,其划分不仅取决于物流机构的划分、管理需要等因素,不同物流机构及同一物流机构不同时期的划分也各不相同,而且必须随需求以及物流服务提供方式的改变而调整。物流服务中心划分的不确定性实际上意味着一种弹性,它可以根据物流机构的经营战略来确立、取消或调整。

其次,物流服务中心的资源配置具有可调整性。物流服务中心的确立过程实际上是内部资源的配置过程,物流服务中心具有弹性的意义取决于与物流服务中心相关的资源配置是否具有弹性。如果与其相关的资源配置和消耗不可调整,则其弹性就没有意义。

二、物流服务中心类型及划分

物流服务中心是物流机构运营的活动主体,它对应于物流机构的组织结构,具有不同的层次。根据物流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可将物流服务中心划分为企业级与科室级两类物流服务中心。另外根据其服务特点又可将物流服务中心划分为直接服务型物流服务中心(DirectService-LSC,D-LSC)和间接服务型物流服务中心(IndirectService-LSC,I-LSC),如图1所示。

D-LSC是指直接与货主接触,为货主直接提供物流服务的单元。它们是物流机构的主体,同时也是物流服务知识生产、转移以及应用的主要发生地,D-LSC内的医务人员的技术及服务水平、设备先进程度等将直接影响到物流机构整体的物流服务水平。

I-LSC是指那些不为货主提供直接服务,只能通过D-LSC间接为货主服务的物流服务单元。它们控制本物流服务中心的费用支出,同时其行为对D-LSC的成本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比如,后勤部门是一个间接服务型物流服务中心,它除了控制本部门的费用支出外,其服务效率也会影响到直接成本支出。

设置D-LSC要充分考虑到设置的原则,能使物流服务中心发挥作用。一般来说,物流服务中心可按服务职能或者物流机构的组织机构来划分,它可以是一台搬运设备、一组功能和费率相同的物流设备、一个仓库或者几个仓库组成的联合仓库管理办公室等。

在基本物流服务中心构建时,其大小既与管理的幅度有关,也与物流服务的类型、过程及特点有关,可以靠经验来设置,但划分时一定要谨慎:一方面要避免基本物流服务中心过小、数量过多,以避免过多的不必要的信息传递;另一方面要避免基本物流服务中心的活动太多,导致其工作量太大。此外还要考虑到成本计量的方便性与准确性,在保证成本计量准确性的前提下,基本物流服务中心可适当放大。

物流服务过程中每种活动都要在物流服务中心进行。在每个物流服务中心都要发生资源消耗,产生成本。物流服务中心这一概念的提出,使物流机构成本管理体系可以从系统的高度,将物流机构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服务流作为整体进行研究。

三、物流服务中心的资源分类及成本划分

如果说企业资源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投入,那么物流服务资源就是物流机构运营过程的各种投入,因此从广义上讲,物流服务资源作为一个概念其外延非常广泛,涵盖了物流机构所有物的实体,如材料、物流设施设备、房屋建筑、人员、资金、动力等,以及物流技术、管理体系、声誉、专营权等无形资源。由前面的物流服务成本的组成可知,这些资源的消耗又是物流服务成本的微观组成部分。

在这里,本文将物流服务生产、转移与应用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统称为物流服务资源,因此前面所讨论的物流服务中心的资源分类实质上是指从消耗的角度对物流服务资源进行分类。

根据物流机构资源消耗的实际情况,笔者将每一个物流服务中心的物流服务资源划分为人力资源消耗类、物质资源消耗类、管理资源消耗类、无形资源损耗类以及服务质量消耗类,它们经消耗后分别形成物流服务成本中的人力资源成本、物质资源消耗、无形资源损耗、服务质量成本以及管理成本。几种资源的具体描述如下:

1.人力资源消耗类(或称人工资源消耗类),特指D-LSC内直接为物流服务的人员以及I-LSC内直接为其他LSC提供服务的人员。如物流仓储员,装卸员、接单员、司机、订单录入员等。

2.物质资源消耗类(或称物质资源类),是指D-LSC内为物流服务直接消耗的流动物质资料以及I-LSC内直接为其他LSC服务所消耗的流动物质资料,以及各广义物流服务中心的固定物质资源。流动物质资料的特点是“当期投入当期消耗”,主要包括物流服务生产、转移、应用所需运输装卸工具、包装材料、流通加工设备等成本,水电费、固定资产日常维修保养费、保险费等。固定物质资源消耗的特点是“一期投入多期消耗”,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折旧费,物流设备大修费,房屋设备预付租金,其他预付费用等。

3.无形资源损耗类(或称无形资源类),专指物流机构的无形资源。由于无形资源损耗难以在各个功能(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服务中心上衡量和控制,因此我们将无形资源限定为企业级物流服务中心所特有的物流服务资源。它反映的是整个物流机构的经营情况,从财务上说,可直接记入当期损益。

4.服务质量资源消耗类,是指提高服务质量过程消耗的资源,可以分为三方面:预防性支出、评估性支出和补救性支出。

预防性支出:是物流企业的计划性支出,专门用来确保在服务对象交付和服务的各个环节不出现失误。预防性支出项目包括教育与培训、持续的质量改善工作、质量管理人员投入、流程控制、市场调查、实地检测以及预防性维护。

评估性支出:是指在交付和服务环节上对产品或服务进行检查、监测或评估的支出。这类支出项目包括进货检查、内部服务审核、库存清点、质量管理人员薪金、外包服务提供商的评估与审核报告。

补救性支出:如果服务对象交付或服务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导致产品的货损、货差或重复服务,物流企业就需要支付补救性支出。它涉及的方面包括废弃、回收、库存、流通加工、分拣等行动,以及服务不合要求导致的延误等而产生的支出。

5.管理资源消耗类(或称管理资源/期间资源类),是指其他四种资源以外的所有资源。如管理人员、办公资源、经营资源等。

将资源风险损失列入一种资源,这是由物流服务成本以及资源风险损失的性质决定的。物流服务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劳动者的流动性大及经验有限性,在物流服务生产与应用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叉车运行过程中不幸撞倒货物或其他员工等。风险一旦发生就会给已投入资源以及未投入资源造成损失,因此资源风险损失类资源实际上是因风险的发生而损失掉的除无形资源外的其他三种资源的总和。其资源的实际投入大小一般来说只能事后计量,但因为风险的发生存在一定的概率,并且在一定程度也是可控的,因此也可对其进行事前事中控制。

依据上述资源的分类,每一个物流服务中心发生的物流服务成本,

物流服务中心上基于消耗的资源分类的优越性在于:

消耗性生物资产篇12

一、科学世界定物资消耗定额

象本钢这样的全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所需要的生产经营原料、燃料等生产经营物资,品种及其繁多,规格极其复杂。物资消耗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或完成单位工作量所必须消耗的物资数量的标准。先进合理的物资消耗定额对企业物资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确定物资需要量、编制物资供应计划的基础是物资供应部门核算生产用料、组织限额发料的依据,是合理使用和节约使用物资、核算产品成本的重要手段,是促进企业技术水平、生产组织水平、工人生产技能提高的重要条件。正确制定物资消耗定额,必须分析物资消耗的构成。物资消耗的构成,是指从取得物资直到制成成品为止的整个过程中物资的消耗走向。以主要原材料为例,物资消耗的构成,一般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构成产品净重的物资消耗。这部分属于材料的有效消耗,是物资消耗的主要部分。二是公益性损耗。是指产品在加工或准备加工过程中,由于工艺技术上的原因而不可避免地产生的原材料损耗。三是非工艺性损耗。是指由于运输、保管、管理等不善而造成的损耗。根据物资消耗构成的不同,工业企业的物资消耗定额可分为材料消耗定额和物资供应定额两种。

物资材料是企业产出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效的控制产品成本,实现降本增效目标,钢铁企业乃至所有行业企业必须高度重物资管理,特别应强调的是应高度重物料消耗的定额的界定。在管理过程中,有的管理人员认为:企业物资管理部门或物资管理企业,是负责企业或集团企业物资采购、运输、验收、储存、保管、发放等职能管理,与物资材料定额消耗无关,物资材料消耗定额是生产企业或生产部门的事。笔者在长期的企业管理工作实践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企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的各项专业职能管理之间都是相互紧密联系的。并且随着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加快,以及管理理论的深化延伸和发展,企业的各项管理相互作用日趋紧密。所以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特别是企业的高管,必须树立系统管理思维的意识和理念。用超前管理思维和系统性思维方法创新管理,这样有利于各项管理系统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发挥管理整体效能,提高管理执行力,从而达到和实现企业整体集约化管理。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企业物资管理部门或集团公司的物资管理企业,一定要了解产品成份、性能、型号,各种物资材料消耗比例等等,依据计划产出产品产量,制定科学定量的物资材料消耗定额,做到物资采购、存储、领用心中有数。从而做到适时低价采购,合理存储,控制领用。

消耗性生物资产篇13

对于企业如何进行物流成本核算,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如何把作业成本法融入到物流成本核算中去。但经过不断实践,发现作业成本法核算企业物流成本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1)不是所有的成本费用都可用作业成本法处理,由于物流成本性态复杂,可能无法从一个流程中抽取简单几个活动概括。由于成本动因太多,核算人员往往可以从一个流程中找出二三十个成本因素,导致作业中心过于分散,成本核算过于复杂。同时,在作业成本法中,对于成本分配有些武断。(2)该方法必须具备详细的基础资料,带来较高的管理成本费用。(3)该方法没能考虑时间成本,同样的物流流程其作业量可能相当,但花费时间不同,造成库存持有成本、订单响应成本、缺货成本等不同。(4)该方法未能揭示构成物流成本的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不利于物流系统总成本的有效控制。(5)容易产生消除非增值作业的错误理念及造成成本效益方面的障碍。Www.133229.COM

针对这些不足,董雅丽,李长坤(2008)提出了基于时间与作业成本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型与方法;王玖河,孟祥伟(2008)提出基于成本会计与作业成本法的物流成本核算研究;周敏(2005)提出基于物流作业流程的企业物流成本计量模型;马天山,穆毅(2005)提出活动成本法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陈茂强(2007)分析了基于战略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型(s-s-a);喻文华(2008)提出基于物流职能的成本核算,等等。这些方法在某些方面弥补了作业成本法的不足,但也未能提出一个完整的物流成本计量模型框架和核算体系,基于此,本文提出基于物流服务中心的物流成本划分方法,以便于物流成本计量和核算。

一、物流服务中心概念

物流服务中心(logistics services center,lsc)的概念是由企业工作中心的概念演变而来,可以将其理解为物流服务单元的统称,它可以被灵活地定义为物流服务过程中的各种实际服务单元,如仓储、运输、装卸等,或者是一个部门或者是一个物流中心等。对于物流服务成本计算来说,物流服务中心是计算直接知识成本与间接知识成本的基础。物流服务中心定义了和物流服务成本相关的归集与分配方法以及具体的公式和参数等。

参考李从东教授的相关研究,同时结合物流服务的特点,可以将物流服务中心定义为:

设集合h表示某整个物流企业或部门,若集合mi(i = 1, 2, ..., n)是h的一个非空子集,其中mi是物流企业的第i个职能部门或功能等,且满足:

mi∩mj=?覫 or mi or mj(i, j = 1, 2, ..., n, 且i≠j)(式中:?覫代表空集),

m1∪m2∪…∪mn= h,

则称mi为一个物流服务中心。

在实际计量过程中,实际划分的物流服务中心需满足下列条件:

ni∩nj=?覫 (i, j = 1, 2, ..., n, 且i≠j)(式中:?覫 代表空集),

n1∪n2∪…∪nn= h.

从成本空间来看,一般来说,物流服务中心的划分应符合三个条件:

1.能够知道各物流服务中心将要发生什么性质的消耗;

2.能够独立计量各物流服务中心的耗费;

3.能够控制并调节各物流服务中心的耗费。

按此标准划分得到的最小单元即为物流服务中心单元(logistics services center cell,lscc)。它是物流企业服务模型最基本的原子结构单元,集成了部分物流服务资源和组织结构,可以执行在其能力属性集范围内的一些作业实例,并在执行作业实例的过程中产生资源消耗。由定义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或者几个基本物流服务中心的组合仍为一个物流服务中心。物流服务中心、物流服务中心单元、物流服务组织及作业的关系如图1所示。

可见,物流服务中心,不仅包含传统物流服务单元/点的意义,还有以下特征:

1.物流服务中心涉及物流机构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既包括仓管、运输、装卸、信息处理室等直接成本部门,也包括行政部门、后勤科室等间接成本科室。整个企业可视为由一系列的物流服务中心组合而成。

2.物流服务中心具有层次性,一个物流服务中心可由几个子物流服务中心组成。一个物流服务部门可以是一个物流服务中心单元,也可以分成几个物流服务中心单元。

3.物流服务中心作为执行物流职能的基本对象,不仅是管理活动和提供物流服务的中心,而且也是成本中心、信息中心。

4.通过物流服务中心,使得整个物流机构的物流系统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可以从整体上对整个系统成本进行优化、协调、控制。

物流服务中心是各种能力单元的统称,也是发生各种成本的实体组织。因此,它主要是计划与控制范畴而不是固定资产或设备管理范畴的概念。物流服务中心也是一种具有弹性的权变组织,具有区别于仓库、运输等一般组织形式的柔性特征:

首先,物流服务中心划分具有不确定性。在物流机构内部,其划分不仅取决于物流机构的划分、管理需要等因素,不同物流机构及同一物流机构不同时期的划分也各不相同,而且必须随需求以及物流服务提供方式的改变而调整。物流服务中心划分的不确定性实际上意味着一种弹性,它可以根据物流机构的经营战略来确立、取消或调整。

其次,物流服务中心的资源配置具有可调整性。物流服务中心的确立过程实际上是内部资源的配置过程,物流服务中心具有弹性的意义取决于与物流服务中心相关的资源配置是否具有弹性。如果与其相关的资源配置和消耗不可调整,则其弹性就没有意义。

二、物流服务中心类型及划分

物流服务中心是物流机构运营的活动主体,它对应于物流机构的组织结构,具有不同的层次。根据物流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可将物流服务中心划分为企业级与科室级两类物流服务中心。另外根据其服务特点又可将物流服务中心划分为直接服务型物流服务中心(direct service-lsc,d-lsc)和间接服务型物流服务中心(indirect service-lsc,i-lsc),如图1所示。

d-lsc是指直接与货主接触,为货主直接提供物流服务的单元。它们是物流机构的主体,同时也是物流服务知识生产、转移以及应用的主要发生地,d-lsc内的医务人员的技术及服务水平、设备先进程度等将直接影响到物流机构整体的物流服务水平。

i-lsc是指那些不为货主提供直接服务,只能通过d-lsc间接为货主服务的物流服务单元。它们控制本物流服务中心的费用支出,同时其行为对d-lsc的成本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比如,后勤部门是一个间接服务型物流服务中心,它除了控制本部门的费用支出外,其服务效率也会影响到直接成本支出。

设置d-lsc要充分考虑到设置的原则,能使物流服务中心发挥作用。一般来说,物流服务中心可按服务职能或者物流机构的组织机构来划分,它可以是一台搬运设备、一组功能和费率相同的物流设备、一个仓库或者几个仓库组成的联合仓库管理办公室等。

在基本物流服务中心构建时,其大小既与管理的幅度有关,也与物流服务的类型、过程及特点有关,可以靠经验来设置,但划分时一定要谨慎:一方面要避免基本物流服务中心过小、数量过多,以避免过多的不必要的信息传递;另一方面要避免基本物流服务中心的活动太多,导致其工作量太大。此外还要考虑到成本计量的方便性与准确性,在保证成本计量准确性的前提下,基本物流服务中心可适当放大。

物流服务过程中每种活动都要在物流服务中心进行。在每个物流服务中心都要发生资源消耗,产生成本。物流服务中心这一概念的提出,使物流机构成本管理体系可以从系统的高度,将物流机构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服务流作为整体进行研究。

三、物流服务中心的资源分类及成本划分

如果说企业资源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投入,那么物流服务资源就是物流机构运营过程的各种投入,因此从广义上讲,物流服务资源作为一个概念其外延非常广泛,涵盖了物流机构所有物的实体,如材料、物流设施设备、房屋建筑、人员、资金、动力等,以及物流技术、管理体系、声誉、专营权等无形资源。由前面的物流服务成本的组成可知,这些资源的消耗又是物流服务成本的微观组成部分。

在这里,本文将物流服务生产、转移与应用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统称为物流服务资源,因此前面所讨论的物流服务中心的资源分类实质上是指从消耗的角度对物流服务资源进行分类。

根据物流机构资源消耗的实际情况,笔者将每一个物流服务中心的物流服务资源划分为人力资源消耗类、物质资源消耗类、管理资源消耗类、无形资源损耗类以及服务质量消耗类,它们经消耗后分别形成物流服务成本中的人力资源成本、物质资源消耗、无形资源损耗、服务质量成本以及管理成本。几种资源的具体描述如下:

1.人力资源消耗类(或称人工资源消耗类),特指d-lsc内直接为物流服务的人员以及i-lsc内直接为其他lsc提供服务的人员。如物流仓储员,装卸员、接单员、司机、订单录入员等。

2.物质资源消耗类(或称物质资源类),是指d-lsc内为物流服务直接消耗的流动物质资料以及i-lsc内直接为其他lsc服务所消耗的流动物质资料,以及各广义物流服务中心的固定物质资源。流动物质资料的特点是“当期投入当期消耗”,主要包括物流服务生产、转移、应用所需运输装卸工具、包装材料、流通加工设备等成本,水电费、固定资产日常维修保养费、保险费等。固定物质资源消耗的特点是“一期投入多期消耗”,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折旧费,物流设备大修费,房屋设备预付租金,其他预付费用等。

3.无形资源损耗类(或称无形资源类),专指物流机构的无形资源。由于无形资源损耗难以在各个功能(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服务中心上衡量和控制,因此我们将无形资源限定为企业级物流服务中心所特有的物流服务资源。它反映的是整个物流机构的经营情况,从财务上说,可直接记入当期损益。

4.服务质量资源消耗类,是指提高服务质量过程消耗的资源,可以分为三方面:预防性支出、评估性支出和补救性支出。

预防性支出:是物流企业的计划性支出,专门用来确保在服务对象交付和服务的各个环节不出现失误。预防性支出项目包括教育与培训、持续的质量改善工作、质量管理人员投入、流程控制、市场调查、实地检测以及预防性维护。

评估性支出:是指在交付和服务环节上对产品或服务进行检查、监测或评估的支出。这类支出项目包括进货检查、内部服务审核、库存清点、质量管理人员薪金、外包服务提供商的评估与审核报告。

补救性支出:如果服务对象交付或服务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导致产品的货损、货差或重复服务,物流企业就需要支付补救性支出。它涉及的方面包括废弃、回收、库存、流通加工、分拣等行动,以及服务不合要求导致的延误等而产生的支出。

5.管理资源消耗类(或称管理资源/期间资源类),是指其他四种资源以外的所有资源。如管理人员、办公资源、经营资源等。

将资源风险损失列入一种资源,这是由物流服务成本以及资源风险损失的性质决定的。物流服务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劳动者的流动性大及经验有限性,在物流服务生产与应用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叉车运行过程中不幸撞倒货物或其他员工等。风险一旦发生就会给已投入资源以及未投入资源造成损失,因此资源风险损失类资源实际上是因风险的发生而损失掉的除无形资源外的其他三种资源的总和。其资源的实际投入大小一般来说只能事后计量,但因为风险的发生存在一定的概率,并且在一定程度也是可控的,因此也可对其进行事前事中控制。

依据上述资源的分类,每一个物流服务中心发生的物流服务成本,都可以划分如图2。

物流服务中心上基于消耗的资源分类的优越性在于:

1.在物流服务中心上的资源分类的构造过程中,首先将物流机构的活动划分到适当的广义物流服务中心,然后按消耗形态进行分类,从而有利于物流服务成本计量的建模及计算机实现。

2.物流服务中心基于消耗的资源分类使整个物流机构的物流服务成本变得结构化,便于从新的视角对整个物流机构的物流服务服务成本进行计算和控制。关于物流服务成本计量模型的研究就是建立在物流服务中心的概念以及基于消耗的资源分类方法的基础之上。

3.物流服务中心基于消耗的资源分类有利于i-lsc上资源的分配,同时它还有利于资源动因的查找。

【参考文献】

[1] 王志敏. 作业成本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会计之友,2006(5).

[2] 李从东等.基于广义工作中心的作业成本法及应用[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5(2).

[3] 孙涛.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应用框架[j].科技信息,2008(3).

[4] 易士楚,.浅议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核算[j].商场现代化,2007(12).

[5] 冯叶.浅议物流成本控制理论[j].商场现代化,2008(3).

[6] 韩义民. 试论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和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7(12).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