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制作实训总结实用13篇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篇1

集团总部的管控模式主要体现了总部对集团成员的协调和控制风格。西方研究者在对16个英国的企业集团进行个案研究后,认为集团总部对其分部的管理有八种不同的风格:集权化、战略规划、战略程序化、财务程序化、战略控制、战略冒险、控股公司、财务控制等。此外,从企业价值观、资源、战略及成员企业定位的差异角度,集团总部的管控模式也可以分为战略规划、财务控制和战略控制三种类型。国内研究者按照总部的集、分权程度不同,将集团总部划分成财务控制型、运营控制型和战略控制型三种管控模式。

(一)财务控制型

财务控制型集团总部高度分权,注重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模式,对成员企业重点实施严格的财务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总部作为投资决策中心,以追求资本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只负责集团的财务和资本运营、集团的财务规划、投资决策和实时监控,以及外部企业的收购、兼并工作,而对成员公司的生产经营不予过问,只要达到财务目标即可。

财务控制型管理风格适合的集团是:各成员公司经营规模较大,且多数业务没有直接关联,如分别经营地产的开发与销售、产品的制造与生产、能源的服务与利用等,因而总部不会设立更多的职能部门参与成员公司的生产经营与管理,只对集团成员企业内部的财务和会计实行严格的监控。例如,和记黄埔就是一个典型的财务控制型集团公司,在全球45个国家经营港口及相关服务、地产及酒店、零售及制造、能源及基建业务,以及因特网、电信服务等多种业务,因此总部主要负责资产运作,总部的职能人员也以财务管理人员为主。

(二)运营控制型

运营控制型集团总部高度集权,注重过程管理。总部作为经营决策中心和生产指标管理中心,直接管理集团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具体业务,经常性地对下属单位的财务、营销、研发、市场等同类管理领域进行协调和集中化处理。

运营控制型管理风格适合的集团是:各下属企业业务高度相关,并且在外部环境经常变动时,自身的能力或资源不足,或需要与其他成员共享资源和能力。该类集团为了保证总部能够正确决策并应对各种问题,总部的职能人员人数较多,因而总部规模较为庞大。例如,IBM公司就是这类集团的典型,为了保证其全球“随需应变式”战略的实施,各事业部都由总部进行集权管理,计划由总部制定,下属单位负责保障实施。

(三)战略控制型

战略控制型总部处于财务控制型和运营控制型的中间状态,以追求集团公司总体战略控制和协同效应的培育为目标,将过程管理与结果控制相结合,注重发挥成员企业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又通过对主要人员的任命、严格的财务预算等方式来协调和控制成员企业的经营活动。

战略控制型管理风格适合的集团是:当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较高,成员企业能力或资源特征介于上述两种情形之间,同时愿意接受总部的柔性化管理模式,即将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两种模式相结合的时候,集团总部比较适合战略控制型风格。运用这种风格管理的集团总部规模不必很大,要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对集权与分权综合平衡点的把握上。一方面集团总部在总体战略的指导下,对成员企业的战略和财务进行集权控制,提高集团资源管理、品牌管理等整体效益;另一方面总部应采用分权管理的体制,将负责审批的成员公司计划及预算等再交由成员公司执行,总部最终主要通过成员公司的季报或年报等形式实现控制,分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集团管理的效率。目前世界上大多数集团公司都采用或者正在转向这种管控模式,例如壳牌石油、飞利浦等公司。

二、不同模式集团总部培训的特点

公司总部的管理不仅要求创造各种有形的机制,以配合核心信仰的保持和激发实现未来目标的各种变革,还要不断培育适应公司发展变化的人才。因此,不同的总部管控模式对总部人员的培训规模和内容等方面也有所区分。

(一)财务控制型总部培训

由于财务控制型集团总部的职员人数不多,并且主要以财务管理职能为主,因此在培训总部员工时应更加注重对财务、投资管理、资本运作等方面的战略规划和监控管理训练。此外,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结合经营业务的培训课程。由于总部在具体业务方面的管控采取分权的方式,因而业务类课程不需要占太多的比例。

(二)运营控制型总部培训

运营控制型总部的规模较大,涵盖了企业集团生产经营的各个业务流程的综合管控,因此总部人员培训首先要把握财务、营销、研发、生产、市场等各种专业职能的培训需求,将相似的职能部门进行归类合并,采取总部人员分类培训的方式,以提高对大规模总部轮训的效率和针对性。第二,针对当前的重点业务和薄弱环节,可以多开展总部相关部门的小规模专项业务培训,并且利用培训机会经常性地组织总部人员与集团成员企业人员的沟通交流活动,以加强对相关业务基层情况的深入了解。第三,针对战略管理、运营管理,以及团队沟通等综合通用性管理培训内容,可以在分类的总部培训中适当加入相关课程,以提高总部人员的战略思维和协调沟通能力。

(三)战略控制型总部培训

战略控制型总部的人员规模和职能部门分工均位于财务控制型和运营控制型总部之间,在总部培训期间可以针对具体业务的控制强度和力度,针对财务、审计、投资管理、公共宣传、人力资源等内容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专题培训。此外,由于战略控制型总部以平衡和协调资源的职能专业为主,因此需要加大对战略管理、团队建设与沟通等综合管理类课程的培训力度,以促进总部人员对各项业务的顺畅沟通和协调管理。

三、管控模式的融合转换与总部培训的动态调整

(一)综合管控形态

在现实情况中,企业集团的内部管控可能呈现出以一种模式为主导,多种模式相配合的综合管控形态。例如上海宝钢集团除了对钢铁生产业务采取运营控制型模式外,集团总部还对其金融、贸易、房地产等业务采取战略控制型管理模式,以此与集团的“一业为主,多元化经营”战略导向相一致。此外,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对所属的成员公司中涉及电力、煤炭等战略业务单元采用战略控制型模式,而对涉及汽车配件等业务的成员公司采取财务控制型模式。

针对这种综合管控形态的集团,总部培训需要根据不同业务的管控模式需求,将两种或多种总部管控模式进行搭配组合,在每个子业务中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培训课程和培训形式。

(二)动态调整形态

此外,现实情况中的集团管控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集团企业的整体战略转型和发展变化进行动态的调整。

1、运营控制型向战略控制型调整

运营控制型总部会根据其成员企业状况,将一部分经营权力下放给的经营能力和资源水平较好的成员企业,同时采取较为严格的预算管理考核方式,这时运营控制型风格就趋近于战略控制型风格。针对该类动态调整的管控模式,总部培训可以适当减少对生产运营方面的课程内容,适时增强对总部人员在战略规划、管理沟通、财务管控等方面的训练。

2、财务控制型向战略控制型调整

财务控制型集团总部通常采取结果导向式管理而不大关注具体过程,但在企业集团面临重大危机和业务调整时,该类总部也可能会对成员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一定程度的影响和控制,表现出过程导向的管理方式,这时财务控制型风格就逐渐转换成为以结果导向为主、过程控制为辅的战略控制型风格。针对该类动态调整的管控模式,总部培训可以结合进行战略管控的业务和职能类型,在原有财务控制型总部培训的基础上,增设相关业务和职能的专题培训,以强化对该项内容的学习和了解。

3、战略控制型向运营控制型调整

随着企业各种信息系统等管理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备,总部对成员公司可以通过一套完善的监控体系来控制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以衡量成员企业除了财务之外的其他各项经营活动对集团的贡献,此时管理风格由战略控制型向运营控制型转变。针对该类调整,总部培训需要加大对各项具体业务的培训力度,以全面加强对成员公司各项经营活动的管控了解。

4、战略控制型向财务控制型调整

伴随总部对成员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完全到位,可以采取内部结算制,从而依据财务结果判断成员企业对集团的贡献大小,并且企业更加强调以利润为中心,此时管理风格就由战略控制型向财务控制型转变。面对该类调整,集团总部培训可以适当缩减业务类课程,强调对利润管控的训练。

集团总部的管控模式在社会的政治经济大背景变化中将呈现综合和动态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总部培训需要针对业务发展的不同目标和阶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准培训需求,灵活调整培训内容和形式,才能使总部人员的素质能力与企业集团的战略方针相适应,推动和促进集团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郭立.企业集团总部的管理风格[J].企业管理,2007,(7):101-102.

[2]季红梅,罗彪.企业集团总部业绩管理系统特征和构建原则研究[J].价值工程,2008,(9):89-92.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篇2

1个人胜任力理论及其胜任力模型

20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McClelland教授在研究中发现传统性向测验和专业知识考试测定个人潜能失效问题。通过研究,他认为除智力外,个人认知、特质等因素会促进个人工作表现突出。他倡导胜任力模型取代个人智力测验模型用于预测个人潜能。由McClalland提出胜任力概念已成为全球焦点。胜任力模型是运用人行为方式定义,测试其完成工作所需具备知识、技巧、品质和能力的一种。该模型借助分析不同层次岗位行为因子,确定员工具备能力要素和技术熟练程度,判定员工工作胜任度。

2保险企业高级人才种类与来源、培训模式及存在问题

首先我们对保险企业高级人才种类、胜任力特征与社会来源进行分析。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含高级管理人员与高级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指董事长及其他执行董事,总公司管理层成员,省级分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分公司或中心支公司总经理。高级技术人员指总会计师、总经济师、核保核赔师、总工程师与总精算师、律师与培训师以及公司杰出销售管理人等。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对整个保险企业组织管理负责制定组织总目标,掌握公司发展经营大局并评价组织绩效人。在公司组织中制定公司战略,确定各部门任务,分配各部门资源,批准计划、预算和主要投资,考核工作绩效以保证公司顺利运作。

保险企业高级人才胜任力特征:(1)个人性格品赋;(2)个人认知力;(3)个人行动力;(4)个人交际能力;(5)思想力与领袖权威。高级人才胜任力是一项潜在资产,在适当工作环境条件中可产生高附加价。来源有:一是保险企业自我培养;二是将有潜质对象交高校培养;三是通过人才招聘,从别的企业挖角。

笔者随机选取了佛山市保险企业1000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对其所在保险企业人才培训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835份,其中有效问卷779份,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83.5%和77.9%。本次问卷调查以佛山市保险企业高级人才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中选取1000名工作人员。在779份有效问卷中被调查人员有高层管理者10人,销售人员479人,管理与服务类人员290人。通过调查,佛山市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训状况归纳如下:首先是培训体制不健全。表现为缺乏专门的培训部门和培训模式。10.1%的高级人才表示所在公司没有专门培训部门和培训师;69.2%的高级人才表示所在保险企业只有兼职培训人员;20.70%的高级人才表示所在保险企业没有专职培训师。调查结果还显示96.2%的销售人员接受过公司组织的专业培训,59%的管理服务人员接受过高级人才培训,只有18%的高层管理人员接受公司组织专业培训。其次是人才培训系统欠缺、管理机制不健全、培训程序和方式单调。而调查结果显示,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训程序上有诸多缺陷。67.40%的高级人才表示公司在进行培训前未听取员工意见和建议;49%的高级人才表示公司培训简单化、流程化,难以达到目标;60.3%的高级人才表示公司的培训结果对自己之后工作没有影响和促进作用;28%的高级人才表示培训对自己产生一定影响和帮助;只有7%的高级人才表示公司的培训对自身未来职业发展有很大帮助。而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高级人才所接受培训模式以演示类型为主,传递类型中师带徒、自我学习比较常见,团队建设类型较少。再次是培训内容较单调。保险企业对高级人才的培训主要集中于知识和技能培训,而对职业规划与职业态度培训、思维与价值观培训和心理素质与智力培训重视较少。55.40%的高级人才表示公司在培训后没有任何形式的考核或者考察;36%的高级人才表示公司在培训后的绩效考核流于形式,难以准确显示培训有效性,而只有8.6%的高级人才表示所在保险企业在培训后有良好绩效考核评估制度。我们认为佛山市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养特征在全国范围的保险企业人才培养体系都普遍存在,可归纳为人才培养目标不清,制度不全,模式使用不当等。为提高中国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养水平和培训能力,建议应用流行的人力资源员工胜任力模型及其方法。

3 如何在保险企业中使用胜任力理论模型构建人才培养与培训体系

认识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训的作用与功能。西方国家早期企业高级人才培训理论不仅强调高级人才教育培训重要性,更重视客观条件下高级人才培训模式方法。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西奥多・舒尔茨在20世纪60年代依据大量实证研究,得出一个突破性结论:在现代社会,人的知识、才能和健康对社会经济增长所起作用比物化资本和劳动增加所起作用要大得多。提出保险企业高级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案方向,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包括高级管理人员与高级技术人员两类,保险企业高级人才胜任力模型含义。胜任力,是指在组织中驱动人才做出绩效个人素质,是人才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知识、技能或能力、职业素养、自我认知、特质和动机等素质集合。胜任力模型是胜任力理论在企业管理的应用一种技术。目前该模型指,首先针对企业职位表现优异人群组合起来的数字结构,描述有效完成特定组织具体工作任务人群所需知识、技能和特征组合指数。其次,胜任力模型是描绘出能够鉴别绩效优异者与绩效一般者在工作动机、特质、技能和能力差异特征的指数排列组合。最后是多组指数体系,它能够衡量一个人工作主要能力特征。Boyatzis,1995构建洋葱模型是目前公认的一大胜任力模型。RichardBoyatzis提出“素质洋葱模型”,该模型通过展示个人素质构成和被观察和衡量特点。

“洋葱模型”是指把胜任力素质结构看成洋葱一样,由内到外层层包裹,中间的核心是动机,然后依次为特质、自我形象、社会角色、知识、技能。喻义内层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部分,不容易通过外界影响而改变但对人员行为与表现起关键作用。处于外层素质越易于培养和评价;越趋向于内层素质,则难以评价和训练。

保险企业高级人才的胜任力模型构建原则与内容。胜任力模型设计须满足以下原则:第一是科学性与先进性原则,能真实有效反映高级人才关键特征。第二是系统性原则,设计各个指标应具有系统结构和内在逻辑关系,便于量化。第三是定量与定性结合,应加重指标数字化与标准化。第四点是易操作原则。由于高级人才工作职位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特点,必须根据行业特点、公司发展阶段战略、岗位要求,通过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估来制定计划。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训构建原理。首先要明确培训原则。可按照以下“三全” (全员、全程、全方位)原则设计公司培训方式:第一,全员是指保险企业内所有高级人才都应有参加培训机会。要根据高级人才岗位制定与之相匹配培训计划。第二,全程是指高级人才自踏入保险企业后培训就应贯穿其职业生涯。在适应工作的同时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参与相应培训来协助人才企业内职业发展。第三,全方位培训不仅是工作技能培养,还包括素质、人际关系、道德修养等。高级人才胜任力培训还要考虑高级人才的个体需求和职业发展阶段,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才在各个职业阶段的工作情感需求。其次要按激励原则将人员培训与任职、晋升、奖惩、工资福利等结合,让受训者受到某种程度鼓励。再次要以特殊性原则安排。特殊性原则即要求高级人才培训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人员具有针对性。第一步根据保险业的发展特殊性和人才能力现状,人力资源管理者要采用科学方式方法结合企业发展阶段,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测定企业成员能力量和结构。第二步通过科学测定,对企业内具有不同能力的高级人才给以不同的待遇,能力高、结构合理的,给予其高待遇。第三步是关注能力实现。高级人才能力分为潜能力和现实能力。个人潜能力与职位的适应又分为:高度适应;低度适应;完全不适应。针对后两种情况,管理者就需要根据高级人才的个人潜能力适时变动其岗位。

构建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内容。基于胜任力模型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训体系由四个模块构成: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项目设计、培训实施与转化、培训效果评价。这四个模块在基于职位分析构建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人才培训体系。首先,培训需求分析。从2003年起,中国保险业“全员培训”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其高级人才培训暴露出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培训质量不高。究其原因,培训需求分析缺位是症结所在。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是以胜任力模型为基本框架,吸收了传统培训需求分析的三层次结构以及定性、定量的评价手段,通过对组织环境、组织变量与优秀高级人才关键特征来确定岗位培训需求。其次,培训项目设计与实施步骤。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训,要树立培训“胜任特质本位观”,以改善人特质和具备能力目标。培训设计分为以下步骤:第一步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结果,确定保险企业不同职位群胜任力模型。确定职位胜任力模型是人才培训的有效关键。我国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训常具备较强主观性,其往往作为一种被动行为或补救措施出现在公司管理工作中,利用客观数据参数确定培训目标与内容。第二步利用调整后胜任力模型,评估保险企业高级人才个体素质和胜任力现状寻找差距。第三步根据现有胜任特质与理想胜任特质之间的差距值,确立培训任务、培训内容与计划。第四步确定培训设计与开发方式。再次注重培训过程管理。培训计划制定后,就要有组织计划的实施。从实际操作面上应该注意几个问题:首先,执行培训时最好与考核结合,重视过程控制,观察参训者反应与意见。其次,培训计划执行时应当注重弹性原则和例外管理。对于一般性的训练,可以统筹办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对于特定性的培训,应采用例外管理,由各个单位根据情况弹性处理。最后,培训活动应注意事前沟通,塑造学习气氛,从而加强学习互动,逐步建立学习型组织。培训计划的实施包括挑选培训师,选定教材和制定教学大纲,选定培训时间、场地和设施等一系列步骤。第一步选定培训师。培训师能力与素质将直接影响培训效果。第二步确定教材和教学大纲。通常教材来源包括公开出版教材、内部自编教材、培训公司开发教材和培训师编写案例。教学大纲是根据培训计划,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知识和技能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特别是针对实践性教学环节步置。第三步落实好培训时间、场地和设施。最后培训效果评价。人才培训效果评价一方面是对学习者能力提升度测量,另一方面是对培训者及培训工作功效检验。人才培训成效评估结果交给人力资源部门决策者参考。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篇3

当前各国越来越体会到农业在本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农业人才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都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期望培养出更多更高素质的职业农民,进而培育本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增强本国的农业实力。

从国外发达国家现有的职业农民培养模式来看,有法国“证书制模式”,美国的“三位一体模式”,德国的“3年正规职业教育+3年学徒期模式”,日本的“农业者大学校+政府推广模式”。这些发达国家农民培训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立法支持农民培训,鼓励农业企业或农牧场主参与培训市场的竞争,注重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

我国的农民培训模式,是以中央有关部门为主导,政府上下联合推动农民培训;逐步形成“政府统筹,农业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农民总体素质偏低、缺乏接受培训及创新创业的意愿、培训认识尚不到位、对农民培训理论研究尚显薄弱、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陈旧、培训效果不佳、农民培训方式与农民的学习特性结合不紧密、农民的需求与培训方式之间不对等、注重技术培训而忽视非技术培训。

国外研究农民培训研究来看,其中以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为代表“培训投资论”比较流行。他认为,“农民所得到的能力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是头等重要的”。所以,“农民学会如何最好地使用现代要素,这既需要新知识又需要新技能。这种知识和技能在本质上是向农民的一种投资”。社会学家在秘鲁库斯科(Cuzco)的个案研究发现,人口流动还促进了教育的兴起。在城镇化进程中,通过教育培训使流动人口稳固在一个职业上,使一个产业拥有更高素质的人员,推动产业发展。

国内研究农民培训来看,研究内容比较多,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农民培训的基础研究:赵正洲《我国农民培训模式的内涵、结构及特点》(2005)认为农民培训模式是一个有机系统,它集中体现了农民培训的目的规划、方式选择、计划实施、过程运行、内容设置、效益评价等一整套方法体系。培训需求研究:姜长云《我国农民培训的现状及政策调整趋向》(2005)研究认为农民参加培训的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是农民参加培训的重要制约因素。农民培训机制研究:易仁森在《农民培训机制探讨与研究》(2006)认为农民培训机制是农民培训系统的内在功能及其作用方式的总和,建立健全农民培训动力机制、运行管理机制、调节机制、保障机制等是解决我国政府主导型农民培训问题的基本对策。培训模式研究:张亮在《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书中提出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应根据不同经济区域、不同产业领域和不同培训目标进行选择。韦云凤在《构建新型农民培训体系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2006)从不同角度将新型农民培训的模式概括为订单式、基地式、讲座式、精英式、参与式、示范式、自选式、“公司+培训班+学员”、“专业协会+农民”、现场技术指导和咨询、校企联办、综合教育、农民创业培植、绿色证书教育等模式。培训农业经营管理的研究:周应恒在《新型职业农民现状及培育途径》(2012)提出农民培训内容要从传统的种植养殖技术扩展到涵盖产前产后的相关领域,如农产品销售及服务,食品加工,农场管理等,以及从技术培训拓展到创业经营和就业技能培训。曹军在《农业高职学生经营管理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2005)提出重视培养农业高职学生经营管理能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研究:张桃林在《走中国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道路》(2012)提出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农广校主阵地作用,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周一波在《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的探索》(2012)提出分层次开设职业农民培训班、采取招标、议标等手段,邀请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共同参与职业农民培训。

因为我国的国情与国外不同,我国是地大人多,农业基础差,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很大不同,因此,西方学者的实践模式与研究成果只能作为研究上的参考,不能完全照搬。

国内农民培训国内的研究比较多,研究成绩突出,理论性与指导性比较强,但针对性不强。本课题站在这些学者巨人肩膀上,从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培训入手,针对不同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对应的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果,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

课题组预测未来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研究的趋势主要怎样运用新技术进行经营。提高农民素质,改变新型职业农民的观念,改变农业生产经营观念,进而改变人民的消费方式,形成低碳消费观念。

2.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意义

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加快培养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管理型人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内涵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事关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因此要加快形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和措施体系。

2012年11月8日,在党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归根到底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大批“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关键在于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理念与能力。

农民培训是农业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培训尤显重要。通过培训使农民成为文化素质高、科技素质高、懂得科技种田、能够进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时代的需要。在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职业培训,培训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与运用的同时,还需要对农民进行经营管理知识与能力的培训。农民在生产经营中确实缺乏农业科学技术知识,而具有农业科技知识和不具备农业科技知识的农民,其生产经营效益是大不一样的,因此,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很有必要,但是,在农民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要有效地发挥投资和技术的作用,农民还有必要学习一点经营管理知识。1963年美国的职业教育法案规定,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包括生产技术培训之外的其他内容,如农业企业管理、农产品运销等。多数发达国家的农民培训教育都将内容技术培训拓展到创业、经营和就业技能培训,教会农民如何决策和规避风险,如何掌握财金分析理论和商业操作技巧。因此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培训模式进行研究,对于提高农业的经验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实际意义。

3.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培养的思路

从分析现有的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状况与能力现状入手,调查分析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培训需求与期望,归纳总结现行的培训模式特点及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对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贡献作用进行分析,完善现有的培训模式以及提出发展一(下转第55页)(上接第53页)些新的培训模式,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类型,对应采取不同的培训模式。

(1)理清概念

根据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新型职业农民”概念和其他文件内容以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理清以下概念:1)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2)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3)新型职业农民范围与对象。

(2)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培训需求与期望

科学设计调查问卷,采用重点调查方法,通过调查表调查清楚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状况、经营管理知识与能力、经营管理培训的需求与期望。分析总结现行的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知识与能力情况,提出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培训的需求与期望。另外课题组也可以通过文献资料,个案分析,归纳总结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培训的一些需求与期望。通过现状与需求,提炼出培训的内容,进而也验证现行培训内容的改革。

(3)分析总结现行的培训模式

通过文献资料和调查分析总结现行的培训模式。现行的培训模式有:“项目推动型培训模式”、“能人培育型培训模式”、“农民讲习所”培训模式、“核心农户”培训模式、“农业远程教育及信息服务工程培训模式”、“手把手”培训模式、“现场传导型培训模式”、“自选式培训模式”、“订单式培训模式”、“讲座式培训模式”这些模式。分析这些典型模式的优缺点,如培训时间、培训的地点、培训效果等;分析他们的运行机制,培训模式中谁来参加培训、谁来组织、谁来培训、谁来投资、谁来监督。分析这些模式的培训师资队伍的特点,比如培训老师的聘任条件、培训老师的组成,培训老师进修。通过比较法,分析不同培训模式的特点。

(4)完善现行的培训模式与发展新的培训模式

根据以上的现行培训模式特点,结合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培训的需求与期望,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机制方面进一步完善,提高培训模式效果。准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展一些新的培训模式。

(5)新型职业农民对应选择培训模式

根据培训内容的层次与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地区实际情况,结合不同的培训模式的特点,相对应选择不同的培训模式。结合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与期望和培训的内容,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使培训效果更好,培训能够持续,培训效益好,是本课题重要研究的内容。

最后总结,对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培训事业提出对策与建议。

4.小结

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能否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关键要有制度和法制作保障。从长远来看,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抓好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积极营造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良好氛围。抓好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建设。农业的生产和经营也是一种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农民要真正迈向职业化,就必须参照其他技术性行业实施职业准入制度。在我国建立职业农民的职业准入制度,也有可行性和必要性。相对传统农民而言,职业农民代表了一种高层次的职业,实施职业准入并不是覆盖所有传统农民;农业也是国家的基础产业,涉及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建立职业农民的准入制度,有利于提高农业的地位,有利于国家对农业的扶植、监督和管理。抓好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法制建设。通过法律手段,将农业生产经营、农场继承和管理与接受农业教育的程度挂钩,建立起了严格的农民教育培训制度,通过法规、政策资金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民素质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民素质报告——新型农民素质调查评估与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9-11.

[2]郜艳丽,李峰.农村职业教育在培育新型农民中的意义和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34-835.

[3]孟凡.积极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三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

[4]倪慧,万宝方,龚春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国际经验及中国实践研究[J].世界农业,2013(3).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篇4

建筑结构识图能力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项基本技能,在施工现场,读懂结构施工图纸是做施工员,监理员,资料员,安全员等岗位的必备基础。然而,高职院校中,对于结构施工图的识读,尤其是查阅平法图集相应构造图掌握构件节点钢筋构造要求和排布次序对学生来讲依然是难点,也是识读结构施工图的重点。由此可见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结构识图能力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将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一、现状分析

如何解决学生识读结构施工图的困难的问题,通过分析学生学习结构施工图的现状和课程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以下:

1.理论教学的局限性

课堂理论教学,仅通过实际工程图片和绑扎钢筋视频等辅助手段,展示的内容依然不蛲暾。虽然有钢筋模型教具,但只是单一构件,不能够涵盖各种节点的构造,覆盖面过小。实训中心的建设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理论教学的单一,提高学生识图能力,但是班级学生较多,难以组织。

2.学生学习效果较差

学生对于平法图集制图规则掌握不好,记忆不牢,不会根据图纸查阅图集中相应的构造详图;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很难根据平面配筋想象出空间中节点钢筋构造与排布。在图纸抄绘作业中只是机械的抄图,并没有理解构造要求。

3.学生的兴趣引导

对于动手的作业,更能激发学生尝试的热情,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对《结构基础与识图》课程的兴趣,进而鼓励学生深入学习,提高学校效率。

二、结构模型制作实训

结构模型制作实训的引入,目的是学生通过完成模型制作的任务,能够熟练的识读结构施工图,能熟练的查阅平法图集,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的方式独立完成构件的钢筋算量、放样图绘制和钢筋模型绑扎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结构施工图的识图能力,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结构模型制作作为《结构基础与识图》学期末的集中实训,实训时长为一周。

1.实训任务

背景:某实验楼建筑,抗震等级为二级,框架结构,独立基础,三层。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本项目要求学生在一周内完成实验楼的构件放样图绘制及基本构件的模型(梁板柱基础、楼梯)制作,并进行成果汇报。

2.实训过程

(1)复习和引导学生回忆结构施工图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梁、板、柱、墙、基础等构件平面表达形式、配筋信息等。分组布置任务和制定进度计划。让学生对本周将要完成的任务有大概的了解,并且在头脑中构建出钢筋骨架

(2)分组绘制各构件的构造详图,根据各构件的平面配筋图绘制梁、板、柱、基础、楼梯等构件的配筋放样图,此过程需要查阅平法图集以及其他相关规范,是学生制作模型的前提,也是反复熟悉图集的过程。在此过程当中,学生一方面巩固了结构施工图制图规则方面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要考虑各构件节点构造要求,例如梁板柱节点钢筋排布和各构件在节点位置锚固长度的要求。通过这个重要的环节,加强学生对基础平面布置图,柱配筋图,梁配筋图,板配筋图和楼梯配筋图的识读方法和相关的构造要求的学习。

(3)根据绘制的构件配筋放样图准备材料制作结构配筋模型。根据绘制的放样图以及材料的总量,每组按照规定的模型比例,计算钢筋的下料长度,此环节建立在构造要求掌握良好的基础上。

(4)总结汇报。每组对实训周的成果和过程进行汇总展示,并定期汇报实训过程收获。

3.实训成果

每位学生独立完成上交一张A2幅面图纸的构件的配筋放样图、每组提交结构构件模型一个。

4.考核

每组提交成果并进行汇报,以答辩的形式考察每个学生在结构模型制作实训中学习的程度。教师进行点评和打分。

故模型制作是学生们边做边思考的实践过程,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空间思维创造能力。

三、建筑结构模型制作实训效果评价

建筑结构模型制作实训过程中发现,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学生结构识图能力的提高

1.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结构模型制作弥补了图纸、照片、视频这些方式的不足,让学生接触到了实际的配筋和钢筋绑扎的过程,见证了由图纸到实物的过程,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遇见的问题,也能够主动询问老师或者上网查阅资料。

2.增强学生空间理解力

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需要建立图纸与实物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更深刻的将G平法图集的构造知识融会贯通。在模型制作过程中,空间实物能够更加清晰全方位的表达节点构造也使得在模型完成以后,对结构施工图纸有了空间上的深入理解。

3.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培养了学生遇到问题查找规范、图集,解决问题的习惯。

4.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实践证明,团队意识和个人自豪感在总结汇报当中尤为凸显。

四、小结

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手段,通过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结构施工图的识读能力

高职院校就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建筑结构识图课程与建筑材料课程、施工课程等先关专业课程的联系,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也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快速提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基础知识、实际工程图知识、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全新的思维和最大的效率焕发老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郑晓丽.关于提高学生建筑工程识图能力的建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4).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篇5

二、成本会计实训模型教学法的应用

(一)粥店成本会计模型的教学要求

本文的粥店只生产皮蛋瘦肉粥。作为成本会计教学,模型教学法着重展示原材料名称、制作间名称,学生在模型前如同置身于粥店。采用粥店模型教学法有以下几个要求:一是每个小组独立开展实训,小组成员按要求完成自己的任务,先完成的成员可以帮助未完成的同学整理资料,未完成的同学应按要求完成自己的任务。二是小组模拟实训完成后,将实训成果交由教师初审,教师给出修改意见,并交小组讨论修改,定稿后再上交。以小组为单位将其学习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公开展示。三是成本会计实训结束后,要求每位学生根据小组综合实训结果,自己整理一份实训结果报告交给指导老师,以此消除岗位差异。成本会计实训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大约分为5小组,每小组9-10名成员,每小组的会计岗位及任务为:材料会计1人对应材料汇总分配表,往来会计1人对应应收应付账款登记,工资会计1人对应工资核算,出纳1人对应现金银行日记账,会计1人对应明细账、总账、报表。成本会计4-5人分别对应固定资产及折旧核算、半成品核算、基本生产成本核算。财务经理1人负责原材料、工资、明细账、总账、报表等审核。本模型利用逐步结转法的综合结转法来计算皮蛋瘦肉粥的成本。

(二)粥店成本会计实训模型教学法的应用

1.半成品材料成本的结转以皮蛋瘦肉粥制作间成本分配为例。首先,教师指导学生了解皮蛋瘦肉粥制作的工艺流程。皮蛋瘦肉粥的熬制需要的主要原材料有香米、糯米、咸瘦肉、鸡油、皮蛋、水。制作1份皮蛋瘦肉粥需要经过以下流程:(1)咸瘦肉的腌制:将鲜猪瘦肉、盐、姜葱拌匀腌制12小时以上(冷藏)。(2)将皮蛋和腌制好的咸瘦肉分别切成丝待用。(3)将香米、糯米洗净与水一起放入水中用中电饭煲煲。(4)将切好的皮蛋、咸瘦肉、盐、姜丝等辅料一起放入熬好的粥中烧开。2.水电费分配本模型中的粥店不设辅助制作间,所以不需考虑辅助生产成本。粥店所用的电、水都是外购的,制作1份咸瘦肉需要冷藏12小时,冰箱运行24小时需耗用1度电,则运行12小时需消耗半度电,电费的市场价为0.6元/度。外购水电费具体使用情况如表2所示:由皮蛋瘦肉粥的制作流程得知:皮蛋瘦肉粥用电饭煲50分钟,电饭煲的额定功率是1200W,则1份皮蛋瘦肉粥的熬制需要1度电。制作皮蛋瘦肉粥需要用水清洗三次,再加入7.5千克的水熬粥,所以共需50千克的水,工商业用水市场均价为4元/立方米,则皮蛋瘦肉粥共耗水0.2元。3.应付职工薪酬的分配皮蛋瘦肉粥的制作需要经过清洗、刀切、投入配方、熬制、传菜等人工过程。由于本模型只考虑制作1份皮蛋瘦肉粥,所以需要量化这些人工。假设服务员的工资福利是10元/小时,大厨的工资福利是25元/小时,则1份皮蛋瘦肉粥的洗、切、传等过程需要5分钟,成本为0.8元;咸瘦肉的洗切等约为2分钟,成本为0.32元;配方成本为1元。4.累计折旧及其他费用分配粥店的固定资产较多比如电饭煲、锅、刀、砧板、冰箱等。冰箱可按使用时间进行折旧,电饭煲、锅、刀、砧板等可按使用次数或时间进行累计折旧。由于1份皮蛋瘦肉粥使用这些厨具的损耗较少,这里可忽略不计。但教师可指导学生(折旧会计)填制记账凭证:借:制造费用(或基本生产成本)贷:累计折旧除了以上4种常见的费用以外,粥店也会涉及到财务费用、应收账款、营业税、所得税等其他费用,本文将不考虑这些费用。根据上述原材料可熬制5000克的皮蛋瘦肉粥,该粥店销售1000克皮蛋瘦肉12元,5000克总共销售收入60元。该皮蛋瘦肉粥的净利润=60-27.103=32.897元。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篇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163(2017)02-0105-03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crop data collected by the sensors are uniformly managed to establish data cluster pool, and after Map-Reduce model mapping classification preprocessing, BP network dynamic training are applied, further weights are summed up to output prediction results.Make full use of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advantages to dynamically adjust computing resources in network training, effectively shorten the training cycle, optimize and improve BP network structure, so a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the system and achieve crop accurate early warning. The experiment shows that this model which has good convergence speed and good stability,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 crop disease and disaster warning.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proposed construction is an effective model of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rop.

Keywords:cloud computing; BP network; Map-Reduce; crop warning

0 引 言

我国农业生产劳作形式呈多样化分布,致使作物生长受多因素影响,对作物生长状况探索推出准确的判定是农务工作者做好种植工作和实现作物大丰收的基础和前提。传统技术上采取人工干预的手段对作物进行必要的例行检查,随后对作物设计引入生长状况判定,一般情况下进行人工干预的参与人员大都是农业专业学者或从事农业生产多年、并具深厚经验的工作者。人工手段预警既费时又费力,而且往往由于专业人员短缺,多数情况下未能及时开展例行作物检查,使得作物遇到灾情警情时得不到最佳预警处理造成作物大面积病害,给农民将直接带来可观经济损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决策开发建立农作物数字化监测预警平台,利用数字化手段收集作物病虫害数据、分析定义后供专家学者参考预测,这种数字化预测手段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人工干预的依赖度,能够及时发现、精细调控受灾作物,而且随着物联网的兴起与发展,利用智能算法获得现场自动采集数据,同时利用云计算技术设计构建大数据平台,这就为智能算法事实推理提供有效技术支持。具体来说,BP网络集分布并行分析处理、非线性映射功能、自适应学习能力和强鲁棒性于一体,从而重点、全面地解Q了非线性系统模型预测问题。另据研究可知,云计算拥有的强大计算能力,能更加灵活、高效地组织、分配和使用计算资源;云计算拥有的海量存储能力,能承载大众参与的云计算中的海量信息和服务;云计算拥有的友好交互能力,还能为用户确保提供智能化、多元化的服务[1]。此外,Map-Reduce则是一种可扩展的通用并行计算模型,可以有效地处理海量数据[2]。

目前,国外部分国家采取农作物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的方式对作物进行评估、识别诊断、网络互联预警和数据样式的规范统一,通过建立病虫害诊断和综合治理体系、网络远程互联体系、病虫害信息系统实现农作物病虫害监测数字化、信息采集自动集成化和一线监测人员技能化[3-5]。中国已有数省也推广试行了农作物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但是针对我国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仍比较分散、独立性也有待完善以及信息资源多样化亦难以整合,省份间建立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的框架不同、功能各异、系统运行的软硬件配置存在较大差异而使得作物灾情数据无法通用共享等多重现实问题,数字化监测预警在全国进入实践应用也仍尚需一定时日,而物联网和云计算的研发运用则成功地解决了信息共享问题[6]。基于我国目前现状,本文则将打造海量作物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作为出发点,通过云计算技术与智能算法相结合设计实现一套农作物灾情预警机制,用户借助本机制可以方便获取到作物的生长情况,并依据由此生成的有效信息,定制形成完备结果预判[7]。

本文引入云计算优化BP网络训练结构,设计一个结构合理、运行效率高、预警速度快的模型,该模型能够辅助专家学者对作物的生长状况做出判定,最终得出预警结果。利用云计算的弹性伸缩和动态调配的优良特性,不仅解决了原BP网络训练所需计算资源动态调配和预警速度慢从而导致模型预测不准确、不及时等问题,而且更进一步改善了用户体验,同时还可显著突出地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1 模型系统设计

1.1 模型算法设计

考虑到以往由于使用智能算法推算事实根据时所使用的数据信息未臻充分客观,导致智能算法模型预测存在准确性差、偏差大的问题,通过传感器采集作物生长的信息,包括作物生长环境的温湿度和土壤情况、平均风速、光照强度、降雨量等,通过有针对性地采集存储影响作物生长的有关信息,在此基础上设计建立作物灾情数据集群池。

面向集群池中大样本、大数据处理,传统BP网络在计算资源的动态使用情况、训练周期长短等方面将面临严峻挑战,为了提高作物预警的准确度,本文对收集的大数据样本在加工经过了必要的数据预处理后,再利用BP网络进行动态训练,优化结构,算法流程如图1所示。

Map-Reduce模型ψ魑镌智槭据资源池进行数据映射归类预处理,研究给出的运作机制过程如图2所示。本文即是利用该运作机制处理海量作物灾情数据,满足网络训练对数据的处理要求。

1.2 模型总体结构

为了解析得到一个具备适应作物灾情海量数据处理能力的BP神经网络结构,本文采取在传统BP结构的基础上匹配指定一个数据处理模块和结果归总模块,前者是建立在海量数据并行处理上的,采用Google提出的分布式并行编程模型组织集群处理大规模数据集,即Map-Reduce模型,后者是建立在动态调整加权归总输出的基础上。至此,本文则基于开源Hadoop云计算支撑平台,研究设计BP算法的Map-Reduce并行海量数据处理作物预警模型。模型总体结构如图3所示。

由图3可见,这里将给出模型总体结构中各个关键模块的技术功能展示,可做如下论述。

1)数据处理模块。采用Map-Reduce模型处理机制,作物灾情数据经过设定操作后分割转换为互不相交、最小分解的Task,主服务器对这些Task分析产生,然后分配到不同的Map中展开并行处理,即映射过程,此过程主要是对作物灾情数据利用机器整理归类,如根据降雨量进行分割映射。Reduce对Map阶段产生的结果集在调取经过了外排序和归并等算法整合后,输出最终处理结果,即归类过程,此过程汇总数据后满足数据处理要求。数据预处理的手段可呈现出多样化选择,如引入专家系统,实现智能化处理。

2)网络训练模块。利用Map-Reduce模块输出的结果集,拓展加入了MATLAB必要的数据处理后将产生网络训练样本集,网络训练的目的也是为了得到最佳的权值阈值,利用误差反向传播调整权值。模型可以对后来数据进行预测判断。

3)结果归总模块。网络训练模块对多种数据构建自适应学习,得出预测结果集,本模块将根据网络训练结果预测集合按照权重归总得出最终预测结果,可结合专家意见后实现协同优化智能研判。

1.3 模型设计实现

1.3.1 建立数据采集中心

为了更好地对作物灾情进行准确预测,对传统数据采集个人使用的局面进行升级处理,在信息大爆炸时代,信息共享则显得尤为重要,建立作物预警模型的基础就是建立作物灾情数据集群池,在农作物生长环境中架设多类传感器实时采集存储影响作物生长因素,研发创立了数据采集中心。采集的数据主要有作物的受害部位图像、生长环境的温湿度和土壤情况、平均风速、光照强度、降雨量等,作物信息数据可根据用户的个人需求灵活选取、自主收集。

1.3.2 建立数据集群池

为了实现农作物灾情数据信息共享最大化和统一管理高效化,就要规划创建分布式数据集群模式化的存储模型。数据采集中心利用云计算技术灵活调度全网区域资源合理分配,并对数据采集中心的数据提供高效可靠、整体统一的存储管理,从而技术可行地实施建立了信息共享池。

1.3.3 数据预处理

数据处理模块是网络训练模块的前提基础,也是整个作物预警模型的核心关键。数据预处理对于模型建立更是具有首要地位作用,数据处理的好与坏直接影响模型建立的成败。本文提出采用Map-Reduce模型对数据共享池中的作物数据进行分类处理[8],以及运用MATLAB工具对数据集成设定加工处理及网络训练。

1.3.4 模型网络训练

数据处理后,网络通过智能算法自学习找到样本数据的自身规律,得到一般的非线性映射预测模型的权值和阈值。网络训练模块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优势,在网络训练时动态调整计算资源,明显缩短训练周期,高效快捷地得到准确度颇高的预警模型。

1.3.5 结果归总输出

为了准确预测作物灾情,综合多方面预测影响因素,即需对网络训练输出结果集进行归总处理,可根据准确度高低加进不同的权重对这些预测结果形成加权输出。确定权重是重点关键,模型初态取平均比例,后期根据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误差大小设计选择动态调整,调整规则可表述为:

1)初始状态采用平均权重的方式进行归总。

2)将输出结果与期望结果来构建对比,偏差大的,权重相应减小;偏差小或无误差的,权重相应增加;偏差不变的,权重保持不变。

3)若同一权重阈值的预测结果多次出现较大预测偏差,权重将会减小至零值,即该网络的权重阈值将舍弃不用。

2 结束语

本文在BP基础上融入云计算技术对研究模型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对预测结果综合切入了多方位、多因素的全面考虑,对预测结果的准确度设计展开了动态调整优化,对于预测结果差、准确度低的实际输出通过调整降权,使模型预测偏向预测准确度更高的一方,最终整体获得智能高效的作物灾情预测结果。经实践验证,模型呈现出良好的收敛性、较高的准确率以及较好的预测能力。作物灾情数据资源池和知识库的建立将为作物智能监控提供有力保障,突破传统信息采集模式,实现作物实时监测与控制,进而提升我国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科学化的发展水平。同时,模型还可准确地对作物灾情进行预测,给农耕者和专家学者们报送有价值的作物生长状况信息,并有利于及早做出合理的种植计划、以及制定正确的决策部署,模型应用具有广阔可观现实前景。

参考文献:

[1] 邓维, 刘方明, 金海, 等. 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新能源应用:研究现状与趋势[J]. 计算机学报, 2013, 36(3):582-598.

[2] 李成华, 张新访, 金海, 等. MapReduce:新型的分布式并行计算编程模型[J].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1, 33(3):129-135.

[3] 刘万才, 刘宇, 曾娟, 等. 推进农业有害生物数字化监测预警建设刍议[J]. 中国植保导刊, 2009, 29(10):11-15.

[4] 刘万才, 武向文, 任宝珍, 等. 美国的农作物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建设[J]. 中国植保导刊, 2010, 30(8):51-54.

[5] 刘宇, 刘万才, 韩梅. 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进展[J]. 中国植保导刊, 2011, 31(2):33-35.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篇7

1引言

1)课程地位

冷冲压模具是应用最广泛的模具类型之一,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技术课,是将冲压成形加工原理、冲压设备、冲压工艺、冲模设计与冲模制造有机融合、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2)学情分析

从课程角度,课程主要涉及冲压制品的冲压工艺基本原理和模具设计的基本方法,内容多、知识广、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讲授和学习都有较大难度。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模具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①教学过程过于强调课程自身系统性和完整性,相关课程联系和配合关注不够;②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足;③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相脱节。

从学生角度,目前在校高职生源入学基础较薄弱,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学习方法不对;部分学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加上对模具结构没有具体的感性认识,教学过程出现学生学不会或课堂上听得懂单个知识点但在课程设计过程仍无从下手的情况,不能真正学以致用。根据课程教学特点及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有必要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

2.课程改革

2.1岗位群分析及课程目标

冲压工艺在机电产品制造行业中应用广泛,而冲模是实现冲压工艺的主要工艺装备,在制造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先进的模具技术在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主要是冲压工艺师、模具设计师、加工工艺师、模具装配技师、模具维修技师、模具质检师等;根据模具行业调研及专家论证,目前冲压模具企业岗位(群)急需的人才能力如下:

1)一般机电产品及零部件的设计、开发能力;

2)模具数控加工设备、冲压设备操作与维护能力;

3)冲压制件成形工艺规程的编制;

4)模具制造工艺编制与实施;

5)中等复杂程度冲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

6)中等复杂程度冲压模具的装配、调试、维修与维护。

通过课程学习,需掌握板料成形的基本原理、冲压成形基本方法(冲裁、弯曲、拉伸、成形)和模具设计、各种模具结构、设计要点以及冲压工艺规程制定方法。槟>呱产一线的技术岗位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具备冲压的选型、冲压模具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维修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2工作任务及学习领域构建

经与企业专家共同对模具专业主要就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该课程的“分析、制定冲件成形工艺方案”、“冲模结构设计”、“冲模零件设计与制作” 和“冲模装配及调试”四项典型工作任务,贯穿这门核心专业课。课程通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作任务训练,使学生具有制定冲件的冲压工艺、设计模具和编制模具零件加工与装配工艺的能力。

2.3 学习领域构建

(1)分析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课程能力目标课程开发小组与企业专家一起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 确定课程能力目标为:

1)会分析常用的冲模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2)能够进行冲模工艺计算;

3)能根据不同的冲件确定合理的冲压成形工艺方案;

4)能设计简单零件的冲裁模、 弯曲模、拉深模和成形模;

5)会使用机械加工设备加工模具零件;

6)会装配和调试冲模;

7)会分析冲模在试模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出解决措施。

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社会交往能力、查阅资料、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持续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制定完整工作计划的能力。

(2)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

在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考虑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学院师资、实训设施及地方企业生产实际,将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训结合,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如下:①单工序冲裁工艺设计、模具设计制作;②复合冲裁工艺设计、模具设计、零件加工和装配;③弯曲工艺的设计、 结构设计制作;④拉深工艺的分析与计算、结构的确定与制作;⑤胀形工艺的设计、结构的设计与制作;⑥翻边工艺的设计与结构设计。

2.4学习情境设计

根据企业工作过程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具设计与制造工序如下图所示:

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作过程,设计7个学习情景,各情景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如下:

情景一: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导论

教学载体:冲压件、冲压模具、冲模零件、机床;学时:4学时;教学方法手段:讲授法、四步教学法、引导法、案例教学法、考察法等;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模具陈列与拆装实训室、模具实训基地等;考核评价: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占总考核5%。

情景二:冲裁设计与制造

教学任务一:中等偏复杂冲裁件(尺寸在IT11~13级、工序数量在3~5个):

学时:88学时(36学时讲授+2周实作实训);教学方法手段与资源利用建议: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设计法、四步教学法、引导文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设计室、专业机房、模具陈列与拆装实训室、模具实训基地、模具企业等;考核评价:本情景学习和训练内容,在总考核占50%。实训项目单独考核,过程评价与实操结果评价结合。

教学任务二:中等偏复杂冲裁件:学时:50学时(20学时讲授+1周实训);教学方法手段与资源利用建议:采用讲授法、四步教学法、引导文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专业机房、模具实训基地等;考核评价: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占总考核10%。

情景三:弯曲模设计与制造

教学任务:中等偏复杂弯曲件尺寸在IT12级以下;学时建议:72学时 (12学时讲授+1周实训);教学方法手段与资源利用建议: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设计法、四步教学法、引导文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设计室、专业机房、模具陈列与拆装实训室、模具实训基地、模具企业;考核评价: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本情景学习和训练内容,在总考核占10%。

情景四:拉深模设计与制造

教学任务:中等偏复杂旋转体拉深件直径50左右,尺寸精度IT12级以下;学时:12学时;教学方法:采用任务设计法、四步教学法、引导文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设计室、专业机房、模具陈列与拆装实训室、模具实训基地、模具企业;考核评价: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本情景学习和训练内容,占总考核10%。

情景五:其它冲压成形方法认知

教学任务:局部成形件及模具;建议学时:4学时;教学方法手段:四步教学法、引导文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模具陈列与拆装实训室、模具实训基地、模具企业;考核评价: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本情景学习和训练内容,占总考核5%。

情景六:典型冲压零件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

教学任务:中等偏复杂冲压件,学时建议:6学时;教学方法手段:采用讲授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多媒w)教室、设计室模具实训基地、模具企业;考核评价: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本情景学习和训练内容,占总考核5%。

情景七:多工位级进模认知

教学任务:多工位级进模具及零件;学时建议:4学时;教学方法手段:讲授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模具陈列与拆装实训室、模具实训基地、模具企业;考核评价: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本情景学习和训练内容,占总考核5%。

3.课程考核方式

为了更全面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课程考核包括学习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两部分。教学组织过程中,以教师和学生共同课堂学习表现、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工作态度、协作精神、完成结果等进行评定,作为平时过程性考核成绩;课程学习结束时,以个人课程作业和小组汇报与答辩两种形式为期末综合性考核成绩,以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共同评定,权重分别为2:2:6。具体考核成绩评定办法如下:

课程考核总成绩(百分制)=过程性考核×40%+期末考核×60%

(1)过程性考核成绩(40%)=职业素养×20%+项目完成情况×20%

(2)期末考核成绩(60%)=课程作业成果50%+小组汇报与答辩×10%

4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设计的课程内教学体系爱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职业素养,是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就业零距离接轨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篇8

1.固定翼飞机数据库

FDM(flight dynamics model)是为飞行训练装备和模拟器开发的一种实时的基于C++的飞机飞行动力学软件模型。它包括各种可重构的总成模型,如机翼、机身、发动机、地面、飞行仪器、起落架及增稳系统模型。飞行状态有滑行、着陆、起飞和爬升等正常状态及有风状态的实时模拟。FDM可以在宽泛的刷新频率下运行,为了获取稳定的模拟状态,一般可达到最高100H z的刷新频率。为了获得更好的保真效果,使用较高性能的计算机可以达到1000H z的刷新频率。如果可以的话,FDM还能在实时计算机系统上运行。地面模型可借助W G S84获得完整的地形应用在固定翼数据库上。

2.旋转翼飞机数据库

这个库包含了完整的直升机飞行动力学模型,并且允许用户和开发人员根据需要重新配置飞行动力学模型,来仿真不同形式的直升机。RTDynamics公司开发了这一实时交互式、简单易用的飞行动力学软件,主要用来进行飞行训练和工程仿真。

旋转翼飞行动力学模型FDM(flight dynamics model)是一种实时直升机飞行动力学模型,用来进行飞行设备的培训和模拟器的开发。

二、飞行动力学模型(FDM)

1.固定翼飞机FDM

FDM的架构组成基于许多数学模型集合而成,如机翼、机身、发动机和着陆系统数学模型等。并且具有方便拓展功能的接口,如可方便地集成已有的增稳系统控制总成等。

FDM支持基行控制系统架构的构成,在这种架构下,不同的总成通过彼此串联起来,一个总成的输出就是另一个总成的输入。通过调整开/闭(当总成没有激活时,仅仅传递数值而不对数值进行变化)和改变配置参数,开发人员可进行不同增稳系统和自动驾驶模式的运行。默认情况下,转动阻尼器和自动配平控制器供用户使用。飞行动力学模型的配置参数定义为XML文件,通过调整配置文件用户可模拟指定飞机类型的状态。

固定翼FDM通过修改XML参数可用来模拟大型商用班机以及小型或者灵敏的喷气式战斗机,如图3。如果现有的数学模型不足以模拟飞机模型,用户可添加新的或者换掉已有的数学模型。如用户可开发一种全新的发动机模型,并替换掉默认的发动机模型。

配置文件部分内容节选如下:

Iyy=”394068.00”

Izz=”5456747.0”/>

-180.0 0.4

-175.0 0.681

-170.0 0.881

-

2.旋转翼飞机FDM

旋转翼FDM具有完整的组成架构,里面有许多数学模型彼此相互作用。如转子动量理论模型、机身模型、稳定器模型、基于起落架的刚体动力学模型、控制系统模型(如稳定升推系统)、仪表模型和陆地模型等,如图4。

旋转翼FDM转子模型使用了动量理论和简化的叶片单元理论的综合方法,模型不仅生成力和力矩还包括相关的诱导速度和风轮尾流等信息,可用在其他模型上,如机身模型来模拟干扰效果,转子模型还考虑了风和地面的效应。

机身和稳定器模型可以使用风洞实验数据。这两种模型可以和主翼及尾翼或者其他模型综合仿真干扰效果。因为旋转翼的存在,在仿真过程中必须考虑风的影响。

旋转翼FDM具有默认的发动机模型,用来模拟带有调速器的通用发动机。这就是说,为了保持恒定的转速,发动机的油门需要根据变动的载荷自动调节。当然,大部分现代直升机都装配了调速系统,另外,程序也留有相关接口,用户可以使用不同的发动机,比如油门由飞行员控制。

旋转翼FDM有一套飞行控制架构,这一结构允许各种不同总成在同一级中彼此关联,这样,一个总成的输出是另一个总成的输入。通过开/关(当某个总成没有激活时,其只进行输入量的传递而不进行任何改变,再传往其他总成)控制及配置文件修改,开发人员可进行不同升稳系统及自动驾驶模式的开发。默认情况下,还提供转动阻尼器和自动俯仰角控制器。

旋转翼FDM飞行动力学模型目前已经过UH-60和CH-53飞行数据的测试与验证(图5)。不同种类直升机的建模可以通过修改X M L格式的参数化配置文件来实现,这样不需要C++编程知识也能完成用户化的直升机建模工作。对于用户想创建自定义直升机模型来说,通过查看Data\RotorLibFDM文件夹下的Example-GenHeli500-DesktopSim文件是一个重要的起点。

下面是部分内容节选:

Iyy=”6316”

Izz=”49888”/>

CoPY=”0.1397”

四、产品特性总结

1.计算机生成兵力库――CGF(Computer Generate Force)

主要用于无人直升机的实时动力学模型;

飞行状态的保存和加载;

确定状态模拟;

无人机高级飞行特技命令;

无人机低级飞行特技命令;

地形轮廓跟踪能力;

模型和控制系统采用可修改二进制格式保存(XML);

用户自定义飞行动作;

开放灵活的C++ API。

2.飞行动力学模型库――FDM(FlightDynamics Model)

主要用行设备训练、模拟器开发以及工程仿真;

高度逼真的直升机仿真模型;

模型和控制系统采用可修改二进制格式保存(XML);

高度真实的起落架模型(刚度阻尼、转向、制动);

飞行状态的保存和加载;

确定状态模拟;

基于动量理论的主、副旋转翼模型;

不同组件之间的气动干扰模拟;

开放灵活的C++ API。

3.RotorLibFDM for Matlab/Simulink

旋转翼FDM具有完整的组成架构,里面有许多数学模型彼此相互作用。

转子动量理论模型;

机身模型;

稳定器模型;

基于起落架的刚体动力学模型;

控制系统模型(如稳定升推系统);

仪表模型;

陆地模型。

4.RotorLib for VR-Force

在VR-Force环境能够实现:

兼容RotorLib CGF;

兼容RotorLib FDM;

兼容VR-Force中燃料消耗和损伤模型。

5.FixedWing CGF for VR-Force

在VR-Force环境能够实现:

战略、战术仿真;

编队、依地形飞行;

逼真的地面滑行、起飞、着落;

空战飞行特技动作;

垂直起降飞机的起飞、着落、盘旋。

bat Maneuvers Library

支持近距离空中支援,包含丰富的空战特技动作。

7.主要模块

高级飞行动力学模型库(旋转翼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

驾驶员操作动力学模型库;

两大类的C++A P I程序库,分别是飞行动力学模型

库――FDM(Flight Dynamics Model)和计算机生成兵力

库――CGF(Computer Generate Force)。

五、产品应用范围

FDM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因为其在保真度、计算性能和飞行难度方面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FDM可根据不同的配置内容应用到许多不同的仿真情形中。

(1)飞行员训练。

桌面训练器;

操作程序和训练制度训练器;

有屏幕的仿真器;

任务演练;

部分任务训练;

整体飞行训练;

无人机(UAV)操作训练;

仪表飞行规则(IFR)训练;

驾驶员座舱熟悉练习。

(2)工程模拟器。

飞机系统开发;

学术研究;

无人机系统开发。

(3)娱乐应用。

娱乐模拟器;

游戏。

(4)可以仿真绝大部分通用机型。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篇9

黄河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民办本科高校,主要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能在企事业单位和生产第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性技术人才。2006年,学校提出“本科学历+职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实践教学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1学校目前具有实训条件

黄河科技学院建有完善的工程实训中心和数控实训中心,不仅具有普通车床、铣床、刨床、磨床、钳工台、数控车、数控铣和加工中心等传统机械制造装备,而且还具有电火花线切割和电火花加工等特种加工设备。另外,学校还建有模具技术实验室和CAD/CAM实验室,拥有通用压力机、注塑机和正版的CAXA制造工程师软件等先进设备和软件。硬件设施能够满足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综合实训开设需求。在师资方面,学校从企业中聘请了多位长期从事模具设计和机械加工的退休师傅作为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师;另外还与西工机电达成合作协议,由西工机电部分工作人员配合学校完成部分专业的实训环节。

2实训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2.1 实训内容的选定综合实训是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途径之一[1]。因此,综合实训的模式应该是组织学生进行“工学结合、真刀真枪、真题真做”。实训项目选择采用“制件到制件”的项目教学方法进行设定[2]。

2.2 实训项目的实施

2.2.1 时间安排根据培养计划安排,综合实训安排在第7学期11-16周进行,即待所有专业理论课学完以后开设。实训具体时间安排见表1。

2.2.2 实施过程和实施方法实训项目成立项目小组,根据学生人数、学习成绩、学生兴趣、师资情况和实训条件等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实训小组,每个项目小组选定一个组长,负责改小组成员工作任务的分配和监督实施,并向指导教师回报实训进展情况。

实训项目实施过程中,首先由学生运用所用知识,完成模具设计、模具总装配图和非标准零件图的绘制,利用CAXA软件进行三维建模。经与指导教师讨论通过后,制定模具零件制造工艺和模具装配工艺规程。对于一般的结构零件,要求在普通车、铣、刨、磨等机床加工;对于要求较高的成形零件,则要求用数控铣、数控车、加工中心、电火花成形、线切割等机床进行加工,需进行电极设计或数控加工程序、线切割加工程序的编制;零件的热处理在热处理实验室进行。在模具零件加工阶段,学生应掌握各种机械加工和特种加工设备的操作方法和模具零件的加工方法。各种非标准零件加工完成后,根据模具装配工艺,选择相应的工具完成由模具零件到完整模具的过程。试模过程中,把装配好的模具安装到压力机或注塑机上,进行模具的调试,直至试出合格产品。

2.3 实训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是对学生的课程学习目标是否实现及实现程度的价值判断,是鉴定学生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的手段。实训的考核应是一个综合指标,包括过程考核和成果考核两大部分,其中过程考核包括:考勤、小组讨论记录、实训过程记录及对机床等设备的应用能力等,占总成绩的60%;成果考核主要依据所设计制造的模具成型出的产品是否符合技术要求,对模具进行全面质量评测,占总成绩的40%。

3实训发展方向

3.1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一方面学生能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训与实际生产相对接;另一方面,实训教师也可以经常到生产企业了解企业最新信息,充实教学内容。

3.2 加强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目前教师主要是由理论课教师、企业退休师傅和西工机电部分员工组成,存在一硬一软的问题,即理论教师理论水平较高,但动手能力较差,企业退休师傅和企业员工动手能力强,单理论水平不够,而且年龄、职称结构等方面也不够合理。要定期组织教师相互学习交流,另外,聘请本校或其他高校、企业具有双师型的教师来指导本校青年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使本校年青教师很快能够胜任实践教学工作,最终建设一支具有双师型的实践教学队伍,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提供保障[3]。

4结束语

综合实训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综合能力训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实训环节的好坏,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黄河科技学院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实训环节,在师资队伍和实训条件上都具有很大的优势,学校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篇10

原型目标流程实训教学模式运作的核心思想是:借鉴原型法的设计方法,在设置专业计划或课程教学计划时,从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培养目标出发,紧密结合专业所对应的工作流程,构建专业“原型”和课程“原型”;在教学实践中,将每一个教学任务的原型、即最核心的部分找到,不断完善和扩展;以学生培养的最终端点——技术技能培养为目标;遵循学生未来岗位的工作流程,体现教学规律;引入实例或实物说明,或者借助于计算机系统,进行仿真模拟教学,或是现场模拟实训,让学生在一种直观、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中理解抽象的专用名词,了解知识结构,进一步掌握核心知识,强化操作技能。

“原型”在教学中体现为专业教学计划、或课程教学大纲或真实或模拟实训平台。教学中的“原型”要充分体现和最大限度地实现培养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现状,结合专业对应的企业工作流程,充分采用实例、实训教学。同时,“原型”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学校、企业、学生的密切互动和沟通,不断地修复完善。“目标”包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实习实训目标。目标定位应立足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这个总体目标,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逐层分解。“流程”是实现原型目标的步骤。不管专业教学计划原型,还是课程原型,或者实习实训原型,其流程都强调操作性强和实效性高。具体体现为在教学操作时易于被学生接受,利于教学效果。“实训”是熟练掌握技能必须的手段。实训基于实验,但高于实验。是在实验基础上的进一步强化训练。实训从场地上分为校内和校外,从方式上分为模拟实训和实物实训。

二、原型目标流程实训教学模式的实践程式

原型目标流程实训教学模式突出“原型”、依据“目标”,结合“流程”,采用“实训”,达到学生核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在实践上,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确立“原型”

包括专业教学计划“原型”、课程教学大纲“原型”、实习实训“原型。”

2.目标引领

确立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培养目标、实习实训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目标确定要广泛吸纳来自企业的专家、来自培训机构的专家以及来自教学一线的专家的意见。目标确立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现状、认知规律和认知特点,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分享、共同完成的“蓝图”;目标表述要清晰准确,可操作性强。

3.流程步骤

顺畅的流程和步骤是确保目标实现的基础。专业教学计划流程要充分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课程教学流程要针对课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考虑教学执行的有效性和顺畅性;实验实训流程要充分考虑专业在实际中的操作流程。

4.实训操作

实训教学是提升操作能力、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劳动情感的重要途径。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是职业教育内涵的核心之一。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其实训的方式不同,要依据专业特点,确立科学的实训方式。

三、原型目标流程实训教学模式“原型”的建立

1.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原型”

专业教学计划是对教学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安排,既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的前提和依据,又是学校教育与人才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基础和保证。原型目标流程实训教学模式实践的第一步就是绘制专业教学计划“原型”。高职教学计划“原型”要充分体现以高素质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这一显著特征。围绕专业人才需求、专业工作流程、专业职业能力进行社会调研分析;同时对学生及潜在生源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进行分析,依据这两个方面制定或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依据培养目标,结合专业工作流程制定职业素质所需要的素质、能力、知识结构图;依据结构图,制定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对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课时分配和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做出规定。

2.制定课程教学“原型”

课程教学原型包括课程培养的目标,课程的核心点,课程的教学组织方法以及在组织教学中紧密围绕课程的核心素质、技能和知识要点。课程教学“原型”要体现以下特点:

(1)教学目标多元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主导教与学的方法与过程。原型目标流程实训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更加重视学生核心技能、核心素质以及个性化教育的设计。

(2)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意图

教学设计绝不仅仅是教师或教学管理人员的事情。学生作为教学实施的对象,是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因素。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知特点和认知现状。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吸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做为人才的接受者,要参与广泛意见。在设计教学时,要听取来自用人单位专家以及相应培训机构专家的意见,专业教师要深入实际,了解最新的技术技能需要,依此设计教学。

(3)构建以能力为目标的模块化学习单元

模块化是指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自顶向下逐层把系统划分成若干模块的过程。每个模块完成一个特定的子功能,所有的模块按某种方法组装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完成整个系统所要求的功能。在系统的结构中,模块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对模块单独进行设计、修改和应用,又是可自由组合的。模块的这种特性运用于原型目标流程实训教学模式中,将不同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成一个个模块,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实施教学组合,更具实效性,即可资源共享,又可分别利用。

3.制定实训“原型”

实训“原型”指的是实训课程的计划及实施。实训“原型”要充分体现学生对于职业技能操作和训练的需要,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特点,同时,引入操作竞赛、任务推动等教学方式。

实训是职业教育教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训从总体上分为校外实训和校内实训。

校内实训基地按照工厂化、车间式进行布局,主要以基础性、规范性、通用性技能培训为主,需要将岗位能力分解为一个个实训项目,对学生进行岗位基本技能的训练。校外实习是校内实训的延伸和提升,是全面提高岗位综合素质的平台,学生在校外基地实习主要是掌握岗位技能、了解岗位的社会属性,提高工作实战机能。学生经过校内实训和顶岗实习这两个实践教学的全过程,才能从一名普通学生转变为具备某一专项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四、原型目标流程实训教学模式实践总体效果分析

原型目标流程实训教学模式在我院物流、会计、电脑、计算机信息管理以及电气自动化等专业实践实施以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促进了专业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英语A、B级考证通过率由去年的35%提高到今年的65%;计算机统考通过率由原来的72%提升到93%;在ATA考证中,办公自动化高级、PHOTOSHOP操作高级的通过率由以前的20%提高到72%。学生毕业双证书比例达到98%。

2.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幅度提升

依据原型目标流程实训教学模式的思想,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课堂教学组织,特别是实训教学得到全方位改善。教学设计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认知现状,更加体现个性化教学。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教学双方行为一致,学生在学习中总能品尝到收获的乐趣。

3.促进了学生就业的显著提升

形成了我校毕业生供不应求的良好局面,不少单位主动上门向实践专业要人,甚至毕业生人还在学校,却已被用人单位“预订”一空。不仅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均达到了100%,而且还在工作岗位上实习的三年级学生已经有32%被企业提前录用,并签订了合同。

五、原型目标流程实训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以上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在天津城市职业学院红桥分院实践尽管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推动了职业教育向本质回归,显示了它的生命力、科学性和可行性,但在实践时还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同时也仍须进一步促其完善。

1.要正确处理好职业院校为“就业”服务和为“升学”服务的关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从领导到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即要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同时,也要及时地在社会上、在网上了解就业市场的信息,必要时还要外出调研。这样才有利于对学生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为学生就业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2.要注意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实施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教学模式的保证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不是低了,反而高了。这是因为作为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本身就应该首先是职业实践者,这对于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见,教师是保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但传统意义的教师将面临诸多复杂的挑战,其中最为突显的问题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学科单一,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完善,实践能力欠缺,难以应对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对教师跨学科综合知识结构以及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从我国目前教师培养体系来看,教师在师范院校中形成知识结构的分科(单一的系科)更甚于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分科(复合的分科)。而实施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既然当前教师的知识结构还处于离散阶段,那就必然会导致教师对学生进行以职业能力本位的教学在指导上的困难,如果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模式无法达到综合化与实践化,对学生的指导则会显得苍白无力。

(2)现行技工学校多数还采用传统的“三段式”学科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思维还停留在单纯的知识传授上,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往往会感到措手不及。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技工学校绝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真实的职业岗位上经受社会实践磨炼。因此,构建并实施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本身就意味着使技校的教育改革深入到了教学领域,它既要改变传统的知识授受模式,形成以实践促认知的新思维,又要求教师走出校门去参与社会实践获得真实体验,重新调整自己的知识架构。

(3)教师之间的群体合作意识不强。教师工作的个性化与个体化以及一个教室一个教师,教师控制教室,这种教学形式割裂了教师之间的协作关系,使教师养成了“单打独斗”的工作思维和习惯。而以职业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需要的是综合知识与综合思维,需要的是彼此间的补充与协作,这不仅是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更是对教师的要求,而这一点正是当前职业教育师尚未解决好的问题。

实践证明,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都要反映到教师身上。只有教师自身认为向学生提出的能力要求也是自身要求的时候,只有教师自身掌握了“对学生所提出的要求”的时候,才有可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有效指导和充分引导。因此,当要求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进行结构性变革的时候,首先就必须改变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思维模式,而这正是职业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具体做法上,我们应当采取各种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双师型”教师,鼓励在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公司)实习,还可聘请企业(公司)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职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3.有待于建立校企合作新机制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培养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因此,职业教育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的参与,结合企业的参与。学校应聘请企业长期从事职业工作、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承担职业能力分析任务。

总之,原型目标流程实训教学作为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的结合点,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与关键。原型目标流程实训教学模式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与企业开展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工作,突出“原型”,依据“目标”,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我们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承接的课题,探索“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特色化发展的基础之一。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发展力度,不断总结经验,把职业教育实训教学开发建设工作健康地进行下去。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篇11

一、湖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组织运行管理模式的分析

1.“两线四级”的组织运行管理模式

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建立了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两线四级”组织运行管理体系。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省、市、县、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培训基地,组织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各司其职,齐抓共管,保证培训工作的运行。

省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负责制定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划和政策;组织制定各类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计划;组织编审教材;审批全省高、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基地的办学资格并加强对继续教育基地建设的指导;检查指导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市(州)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省统一要求,负责制定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规划和措施;负责本地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及其基地建设,负责审批本地区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的办学资格;筹措和管理教师继续教育经费;考核、评估并指导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本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本县(市)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建设;筹措和管理继续教育经费;指导乡镇及学校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建立综合考评、奖惩制度等继续教育的驱动机制。

乡镇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任职学校有计划地选派、组织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并筹集相应的师训经费。中小学校长负有组织和指导本校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责任,把教师的继续教育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程,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省、市(州)、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依托教师进修院校和师范院校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协助教育行政部门抓好本区域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行成绩考核和证书登记制度。继续教育基地负责做好学员的培训、考核和登记工作。对完成了继续教育的规定学时并经考核合格者,颁发省教育厅统一印制的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结业证书。

2. “三位一体”的组织运行管理模式

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湖北省实施了“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下简称“工程”),此项工程主要采取三位一体运行管理模式。

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是湖北省教育厅为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从2005年开始,用5年时间,将全省现有的10万农村乡镇中小学教师(其中校长培训1万人),集中到武汉市进行免费培训10天。“工程”采取政府招标购买培训,受训者全免费接受培训,严格考核培训情况,根据绩效给予奖励的运作模式。在具体运作方式上做到“五统一”,即统一安排培训时间,统一设计培训课程,统一调配培训师资,统一规定培训方法,统一订购生活用品。在培训工作实施过程中,省教育厅、培训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了“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加强培训工作的管理和质量监控。

省教育厅负责培训方案的制定、实施和管理,培训师资的选配、资源建设,加强培训过程的质量监控。市、州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参训学员的选送、组织与协调。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按时组织好学员报到并提供交通便利,确保学员往返和培训期间的安全,敦促学员完成集中培训后的在岗研修任务。承担培训任务的院校按要求利用自身资源,提供优质培训服务,确保培训质量。“工程”参加单位及其领导都按照职责分工,切实承担起相应的工作任务。省教育厅领导高度重视“工程”的统筹与协调、实施与管理。

二、湖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组织模式的个案分析

1.“三型十环”培训模式

湖北省十堰市教育局在中小学教师培训实践中总结出“三型十环”培训模式。“三型十环”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是教师需求多元化和教师培训多样性理论。“三型十环”模式构建的实践依据是校本培训经验的总结。教师校本培训,必须充分考虑欠发展类、发展类、优先发展类的不同实际及多种需求,设计教师培训的多样性培训模式。“三型十环”模式的构架主要有三种模式:学习——岗练——考评——分层模式;分层——研训——师导——定向模式;定向——专修——独创——发展模式。十堰市实验区按照行动研究的基本思路,构建了九种校本培训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式、现场诊断式(微格式)、问题探究式、专题讲座式、示范——模仿式、情境体验式、自修——反思式、研训互动式、网络信息交流式。目前十堰市教育局总结提炼出了适合各种不同类型学校的校本培训“三型十环”模式,用于实验区的学校和县市部分中小学实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模式正由实验区向全市中小学辐射实施。 转贴于

2.“专家诊断”式培训模式

在教师培训实践活动中,武汉市洪山区积极试行“专家诊断”式培训模式。所谓“专家诊断”培训,即选出的专家组对参训教师进行培训前的调查研究后,针对不同的教师存在的问题,采取集中、分组、个人培训的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专家“会诊”,因材施训。“专家诊断”培训的理论依据是皮亚杰的“临床法”和巴班斯基的“教育会诊”理论;成人个性虽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也是可塑的;发展学生个性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具备鲜明特色与个性的教师。“专家诊断”培训遵循主体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实效性原则。“专家诊断”培训采取一看、二听、三察、四议的诊断形式与方法。诊断标准与内容一要以学员个性特征为依据,二要以骨干教师标准作为依据,三要以新世纪对教师的要求为依据。“专家诊断”培训的程序:①聘请专家,成立小组;②自我评价,提出问题;③专家诊断,确定目标;④制定方案,实施培训;⑤效果评价,总结提高。如此培训,形成了一批具有独特教学风格和鲜明个性的骨干教师。同时也遇到一些困难,如实践场地难找,工学矛盾,经费紧缺教材缺乏,给参训教师备课造成了困难,从而影响培训效果。

3. 校本培训能级模式

2004—2007近三年来湖北荆门东宝区教育局着力于具有“针对实际、强化实训、突出实效”特点的校本培训模式创新,展开了构建新型教师校本培训能级模式的初步探索与实践。所谓新型教师校本培训能级模式,是一种以培养适应新课程和学生素质发展新要求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为目标,以学校为单位,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能力发展为核心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体系。新型教师校本培训能级模式的总体构架是:构建三大体系,形成三大平台,达成三大愿景。

(1)目标与内容体系:首先是明确总体目标定位,达成三大愿景。一是以构建“能级模式”为支撑,切实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二是以发展教师“八项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职业表达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学生教育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特色争创能力)为支撑,切实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三是以优化师资团队“三型”(成长型、成熟型、成就型)能力发展结构为支撑,切实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其次是分能力项目、年度(学期)和具体实施培训活动项目,拟定明确的培训目标要求。形成培训内容菜单:一般可分A培训能力项目、B必修课程要目、C能力实训要点三级来编制,并相应附加必要的实施说明。

(2)途径与方法体系:搭建自主研修、岗位培训、远程教育三大平台,突出“主体化”、“一体化”、“信息化”特点。

(3)管理与评价体系构建要求:落实机构,落实常规,落实评价。

4. 课题驱动模式

2007年,蕲春县被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实验区,申报的子课题《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有效模式研究》已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总课题组审定批准。参与课题实验为该县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提供新的发展支点。以课题为载体,以校情为依据,进一步深入探索校本培训的新模式、新策略,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全县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篇12

一、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概况

集团管控是指母公司通过子公司董事会来影响子公司制度安排,从而对子公司运作产生规则和源头上影响的行为,其重点在于促进集团内部资源整合,加强规范治理,以达成母子公司的协同效应。人力资源管控作为集团三大战略管控体系之一,在规避子公司经营管理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实现人才的合理利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集团总部对下属企业用人的集、分权关系以及在实际运用中母子公司的人事管理控制,可以将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分为直管型、监管型和顾问型三种。为更透彻地理解人力资源管控的实际操作情况,文章将深入阐述A能源集团人力资源管控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

二、A能源集团人力资源管控的现状

A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A能源集团”)是主营能源投资、开发与管理的中部某省省属最大的能源企业,2010年实现整体上市后成为我国能源业务品种最全的整体上市公司。集团着力打造水电、火电、核电、新能源、天然气、煤炭和金融等业务“6+1”板块,同时投资参股多家企业,其下属子公司包括17家全资及控股企业。

A能源集团对公司所属企业的人力资源管控采取监管型与直管型相结合的管控模式,积极构建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政策、服务、信息三大职能平台,在人力资源六大板块的基础上展开。主要现状如下。

1.人力资源规划的集中化管控

(1)A能源集团实行母公司自上而下和子公司自下而上的双向人力资源规划制定过程。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定期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五年)下发到各子公司,对公司所属企业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集中化控制。各子公司根据公司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情况规划人员需求,负责具体落实母公司的规划。

(2)公司在对比同行业标杆企业的基础上,根据相关定员标准已建立起自己的人力资源配置标准化模型。

2.人员招聘集中化管控

A能源集团已遵循“集中招聘、分组实施”的原则,建立规范化的员工招聘体系。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是员工招聘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编制集团公司员工招聘计划、组织年度校园招聘和其它社会招聘工作。子公司人事主管部门是实施部门,配合落实公司员工招聘办法,拟定本单位员工招聘需求计划,协助集团人力资源部做好本单位员工招聘的具体工作。

3.人才培养与开发集中化管控

(1)两级培训体系。A能源集团建立起集团公司级培训体系和子公司级培训体系的两级培训管理体系。集团公司级培训由集团人力资源部带头组织实施,总公司各职能部门提供所负责业务的培训项目需求并负责组织相关培训;子公司级培训由各子公司自主组织实施本单位培训。

(2)人才差别化培养。A能源集团的领导班子成员培训、领导班子后备人员培训、重要管理岗位培训由总公司人力资源部统一组织实施;重要管理岗位培训、重要业务岗位人员培训、其他员工培训根据具体情况由子公司自主组织,总公司指导完成。

(3)培训流程环节集中控制。每年年初,子公司将各自的年度培训需求和培训计划上报总公司人力资源部备案,总公司人力资源部根据各单位培训计划统一制定下发公司年度培训计划。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不定期对各单位培训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和考核评价;各子公司培训经费使用情况也由总公司人力资源部统一备案。

4.考核、薪酬集中化管控

(1)分别考核,加强监督。集团总公司员工(部门负责人及以下员工)及子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的考核由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具体负责;所属企业员工(非领导班子成员)的考核工作则由子公司按照与集团公司总体目标相一致的原则独立完成。

(2)总体控制、监管检查。各子公司的工资总额、福利标准由集团公司集中控制,各子公司员工的工资、福利等货币化项目发放情况在总公司的控制范围内完成。总公司人力资源部会定期对各子公司执行年薪的工作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各种违规现象会纳入年终考核体系。

5.人力资源信息系统集中化管控

A能源集团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等板块的统一管理,加强人力资源管控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了人员进出流程化、薪资发放网络化、员工培训远程化和员工招聘筛选自动化的目标。

三、A能源集团人力资源管控现存的问题

目前,A能源集团人力资源管控具体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及组织结构不适应战略发展的需要。目前,公司业务种类逐渐增多,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子公司数量日益增加,各子公司发展参差不齐。集团公司目前采取的直线职能式的组织结构不再适应其“打造国内一流区域综合能源集团相匹配的人才品牌”的人力资源管理总体目标,如集团现有的“直管与监管”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选择混乱;在“直管”与“监管”之间界限不明确;对各子公司的管控没有形成一定的规律。

2.子公司岗位管理呈现较大自主性,集团范围内“人岗匹配”尚未实现。因历史原因,集团内部“因人设岗”现象普遍存在,集团人力资源部缺少统一岗位说明书标准来指导各子公司的定岗定编和标准化岗位管理。部分子公司虽然有自己的工作分析制度,内容形式各不相同;一些子公司则完全没有岗位说明书,岗位设置和人员安排呈现较大的自主性。3、子公司后备人才选拔任用标准模糊,关键岗位后备人才队伍的集中化管控有待加强。集团范围的调查显示,在后备队伍建设问题上,60%的参与者认为所在公司除领导班子外的关键岗位后备人员不足。目前,集团仅制定了各子公司领导班子后备干部管理办法,而各子公司其他重要岗位后备队伍的建立和培养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子公司独立操作的空间大,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打上各子公司自己的烙印。

四、A能源集团人力资源管控的完善

成为省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标杆、打造与国内一流区域综合能源集团相匹配的人才品牌是A能源企业未来五年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以集团公司发展战略为依据进行人力资源管控、选择适合公司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合理进行母子公司间的权责划分并形成协同效应将是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有力保障和支撑。

根据企业目前人力资源管控的现状与问题,企业要加强人力资源管控、实现其战略目标,必须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合理调整企业组织结构,选择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

(1)根据企业能源业务板块建立事业部式的组织结构。目前企业已形成“6+1”业务板块,集团组织结构模式应由直线职能式向“产业板块式”的事业部式转变,对产权管理幅度和经营层次作进一步优化,逐步形成水电板块、火电板块、核电板块等,加强业务板块间的战略协同和资源共享。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以进一步加强集团化管控力度为方向,逐步向扁平化方向发展。

(2)以公司组织结构和子公司特点为依据,进行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的权衡选择。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应依据集团组织结构的变化作相应调整,同时根据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股程度以及子公司对母公司的重要程度等因素,建立起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集团管控模式。在构建综合统筹的人力资源管理共享平台的同时,创建分级管理、各司其职的管理模式。

2.以集团层面的能力素质模型为依据,通过定岗定编进行标准化岗位管理

(1)优化工作分析,实现集团范围内的“人岗匹配”。集团人力资源部通过业务流程分析和岗位优化设计制定整体定岗定编管理方案,为各子公司全面推进定岗、定编、定级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同时定期对方案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实现集团范围内的“人岗匹配”。不断推进岗位标准化、规范化,明晰岗位职责和评价标准及其价值。

(2)形成集团层面的能力素质模型。母公司根据工作族群的不同建立相应的领导力(中高层岗位)模型、管理岗位能力素质模型以及专业技术岗位能力素质模型等,为集团范围内的岗位设置提供依据,为员工的职业发展和正确的职位选择提供帮助,为人才素质的客观评价提供统一量化标准。

3.建立集团人才培养储备制度,加强关键岗位后备队伍的集中化管控

(1)拓展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建立“三通道”发展路径。在集团总公司内部建立任职资格体系,设立不同职类、职种的职业发展通道,各子公司依此制定本公司的岗位序列对应表,激励员工按照本职种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同时,着重对后备人才跨职种的锻炼和培养,建立一支多元化的后备人才队伍。技术、技能、管理三条通道的平行层级结构中,相同层级人员具有同样的地位。管理、技术和技能人员既可以在自己所在的系列发展,也可以在满足任职条件的前提下,转入其他系列发展。

(2)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完善人才继任计划。集团核心管理岗位和重要业务岗位按1:2的比例形成后备梯队。根据后备人员的专业特点、发展方向和成熟程度,打破单位限制,通过工作轮换或者“上挂”、“下挂”等实行集团统一调配、交流使用,使后备人员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找准位置。

(3)分层次全方位培养人才。鉴于后备人才发展工作的重要性,对后备人才的发展培养坚持“分工负责、共同培养”原则,公司级后备人才由集团人力资源部统一组织评价、制定培养计划、协调资源并对其培养计划的落实情况进行监控。子公司后备人才由各子公司组织评价,制定和落实培养计划,总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协调集团范围内的各种培训发展资源。

(4)调整考核方式,动态管理。结合业绩考核、培训考核和违规惩处等情况,对后备人员每两年进行一次考核调整,保持后备人员的竞争力。根据考核中后备人才的淘汰和晋升等情况,及时对后备人员队伍进行补充,保证后备供给比例。

总体来看,A能源集团目前的人力资源管控已经从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等板块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能源事业和能源企业的发展吸引着所有人的眼光,2013集团“管控年”的背景之下,实现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目标对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源管控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李 沫:《国有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控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以A国有企业集团为例》,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年第7期.

[2]赵琛徽 胡 敏:《构建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控模式》,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年第11期.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篇13

综合航电系统是飞机的重要系统,随着飞机航空电子系统设备、功能不断增多,交联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软件呈规模化增长,导致航空电子系统的复杂度越来越高,需要工程人员不仅熟悉单个设备,而且要熟练掌握系统的交联,对工程人员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民用飞机航空电子系统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航电系统在总装车间的机上地面功能试验操作的复杂性及掌握内在机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对于总装上岗员工的培训则是非常必要的。

2 重要意义

在总装机上地面功能试验中,利用真实飞机培训代价大、培训周期较长,不能满足人员上岗的培训需求,并且使用真实飞机开展人员操作培训,存在误操作损坏飞机的隐患。因此,探索航电系统新型总装试验培训平台是非常有意义的,不仅仅可以提高上岗人员培训效果,而且可以降低总装飞机的低效占用,对于提高总装的工作效率、缩短机上功能地面试验的周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航电系统新型总装功能试验培训平台可以开展机上故障复现,系统内部工作机理理解等工具,从而提高民机总装测试能力。建立一套综合航电系统功能试验实训平台,对总装系统安装调试人员、机上功能试验人员的综合航电系统功能试验展开实训,可以大大的提高总装试验效率。

3 新型功能试验平台总体设计

基于对总装功能试验培训平台的应用场景,该平台具有以下几个能力:

(1)完成对总装系统安装调试人员、机上功能试验人员的综合航电系统功能试验实训,通过进行机上地面功能试验、开展操作实训,以便在早期掌握试验操作要领;

(2)要根据飞机各个系统之间的故障警告和设备自检信息模拟飞机各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并模拟机组人员按照操作程序对发生的故障按照预先设计的处理程序进行人机交互,该仿真系统能够初步培训新员工熟悉飞机驾驶舱仪表、面板的处理操作和人机交互的实物体验;

(3)受训人员利用该平台逐步培训技能操作人员按照机上功能试验测试程序和维修手册规定模拟飞机功能试验操作或进行维护和维修的程式练习;

(4)通过该实训平台的培训,最终使员工达到深入了解飞机各系统间的逻辑关系、熟悉驾驶舱仪表、面板的指示与操作以及分析和排除故障的能力。

3.1 平台组成

综合航电系统功能试验仿真平台以某机型为仿真建模对象,通过数字化仿真技术,依据机上功能试验测试程序和维修程序,实现的高逼真度的模拟训练平台。平台具有能够模拟飞行动态参数、飞行内外环境、驾驶舱人机接口、飞机告警、飞机测试监控等座舱内航电系统,通过模拟状态测试场景对系统总装、机上地面试验等的工作人员进行实训,从而达到支持新上岗人员熟悉航电系统及上岗培训的目标。

综合航电系统功能试验仿真平台主要包括驾驶舱操作程序仿真、环境仿真、参数仿真、告警及重要故障仿真、飞机重要参数监控以及数据互联平台等部分。

平台组成结构图如图1所示。

3.2 平台主要功能

平台主要用于完成对总装系统安装调试人员、机上功能试验人员的综合航电系统功能试验实训等。本平台将具备如下能力:

(1)通过数字化仿真系统,仿真飞行动态参数、飞行内外环境、驾驶舱人机接口、飞机EICAS、飞机测试监控等试验功能,同时模拟状态测试场景,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置;

(2)支持飞机多电系统的集成协同仿真;

(3)支持系统总装、机上地面试验等的工作人员熟悉系统和实训平台支持,完成故障的复现;

(4)进入服务后,支持新上岗人员熟悉航电系统及上岗培训。

3.3 新型功能试验平台的实现

为了满足学员实训的需要,新型功能试验平台在实现中应该紧密的结合应用场景,如OATP程序、ATP程序等,并使平台拥有较好的扩展性和灵活性,从而使平台满足多种用途的需要,并兼顾后续机型。

3.3.1 平台基本构成

新型功能试验平台由模拟驾驶舱部分、计算机仿真系统部分、飞行参数仿真部分、飞行外坏境模拟部分、断路器模拟部分、主控台等部分构成,各部分之间使用以太网进行连接,如图2所示。

(1)模拟驾驶舱部分。模拟驾驶舱部分是模拟驾驶舱环境,模拟驾驶舱舱体、显示仪表板、中央控制台、顶部操纵板、左/右操纵台、操纵杆及断路器控制板等构成,用于实现高逼真的驾驶舱试验环境。

(2)计算机仿真系统部分。计算机仿真系统部分包括飞行内环境仿真计算机、视景计算机、系统互联/重要参数监控计算机、故障仿真算机、显控数据管理计算机、以太网交换机、配电模块、UPS电源、机柜等,是软件运行、系统互联的重要部分。

(3)飞行参数仿真部分。飞行参数仿真系统包括工业计算机和ARINC429总线板卡、模拟量板卡、离散量板卡等,用于模拟真实的物理航电设备信号。

(4)飞行外环境模拟部分。飞机外环境模拟部分包括投影机、投影幕、音响系统等,用于模拟飞机飞行过程中的外部场景。

(5)断路器模拟部分。断路器模拟采用实物模拟的方式实现,能够模拟真实的断路器开关的通断状态,用于故障仿真过程中的排故操作。

(6)主控台。主控台主要包括显示器和键盘、鼠标操作设备,用于整个平台软件系统的运行控制和操作。

3.3.2 平台功能模块

平台软件由驾驶舱操作程序仿真软件集群、飞行环境仿真软件、飞行参数仿真软件、飞机驾驶舱告警及重要故障仿真软件、飞机重要参数监控系统和数据互联系统等部分构成,整个软件以数据互联系统为中心,分系统之间通过以太网通讯实现互联。主控系统负责各系统的统一操控调用,各系统之间依据培训任务、试验任务的不同,相互交联并与硬件系统构成完整的闭环系统。如图3所示。

整个软件系统由驾驶舱操作程序仿真、环境仿真、参数仿真、告警及重要故障仿真、飞机重要参数监控以及数据互联平台等部分构成,软件模块组成如图4所示。

3.3.3 系统总成

平台通过驾驶舱操作程序仿真、环境仿真、参数仿真、告警及重要故障仿真、飞机重要参数监控以及数据互联平台等部分的硬件与软件相互协同构筑成有机的整体,相互支持协同支持民机航电系统总装功能试验操作模拟培训。并根据试验任务和任务的需要,基于平台开发教学的课件及评估程序,不断地提高实训效果及上岗人员对系统工作原理的认知。另外,后续还可以结合信息化技术,对平台的功能进行扩展,建立1+N的网络化教学平台,让该平台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更多人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4 新型功能试验平台关键技术

该新型功能试验平台在平台的架构设计、人机交互式体验、底层通信互联、面向应用的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关键技术:

(1)架构设计方面,整个系统由模拟驾驶舱部分、计算机仿真系统部分、飞行参数仿真部分、飞行外坏境模拟部分、断路器模拟部分、主控台等部分构成,各部分之间使用以太网进行连接,即保证模块的独立性,又兼顾了系统之间的耦合与完整性;

(2)飞行参数仿真系统,可与机载航电设备交联,输出与真实设备一致的接口物理信号;

(3)断路器实物模拟,通过信号采集与故障仿真进行交互处理,融入驾驶舱试验环境;

(4)软件系统中各子系统通过千兆以太网交互及反射内存,有效的保证了系统之间信息传输的实时性;

(5)模拟驾驶舱显示器、CDU、RTU、CCP、FCP、DCP、RSP、ACP、电气断路器面板等均采用1:1的半实物功能替代件,有效提高学员侵入式无差别体验;

(6)采用新型的驾驶舱内部互联系统架构,采用以显控数据管理为中心的“一加多”模式,提供统一的数据管理功能,包括航线、航点、机场等信息数据库,多个显示仿真设备的数据同步,提高操作关联的协同性;

(7)计算机资源和线缆均预留50%的冗余,充分考虑后续的扩展,特别是与信息数字化平台的互联。

5 结语

在对民机航电系统总装工作中的机上地面试验、ATP、机上故障定位等的试验需求进行分析后,提出了民机航电系统新型总装功能试验培训平台的设计方案,并对其硬件方案与软件方案进行了论述,由于篇幅有限,未做全面展开。经过项目的实施,大大的提高了上岗人员对系统的熟悉程度。近年来,国外大型民机制造商及航空企业纷纷建设类似实训平台,此实训平台在我国的建设尚属首例,该平台的建设提高了我国民用航空总装生产线的调测水平和工艺水平。

参考文献

[1]曹全新,严林芳等.民机非航电系统模拟器综述[J].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2008,12(04):1-4.

[2]文彬,曹全新等.基于模块化设计理念的新型航空电子集成测试平台[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1(21):118-119.

[3]龚京忠.基于功能-行为-结构的产品概念模块设计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6(12):72-75.

作者简介

徐小龙(1986-),男,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现为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工艺技术组组长,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用飞机电子电气系统装配及调试工艺研究。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