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重要意义实用13篇

端午节的重要意义
端午节的重要意义篇1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是什么意思含义一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含义二

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本名端五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就叫做端午。

其他含义

1、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所端午节又叫“五月端”。

2、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为了避讳,改五为午,从此,端午之称更加普遍。

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端午节有什么寓意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是一个被我们逐渐遗忘的节日。实际上,我国的传统节日日渐淡化是近年来的一个趋势。这已经不仅仅是端午节所要面临的严峻局面。春节这么重要的节日不照样有人抱怨“年味不浓”了吗?比起圣诞节和情人节,传统节日普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对于端午节,在大城市的生活中,人们仅仅被简化为去超市买几只速冻的粽子,很多人除了知道它和纪念一位名叫屈原的诗人有关外,对它所蕴含的其他文化意义知之甚少。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功,引发的一场“端午节保卫战”,总算让人们高度关注了一下这个节日,但“**”过后,我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仍然没有明显的改观,通过节日复兴传统文化的想法,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我们太过于强调节日的文化内涵,忽视了人们参与其中的行动培养。就像端午节,如果仅仅是吃个粽子,那对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就是简单地测量了一下,大超市到自己家的那一段距离有多远而已。

端午节的重要意义篇2

一、端午节概述

(一)端午节的来源

目前关于端午节的来源,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纪念我国爱国诗人屈原,这是目前比较受大家认可的一种来源。相传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因受奸人陷害,最终于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这一爱国诗人,将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第二,纪念吴国的一名忠臣――伍子胥。在春秋时期,伍子胥是吴国的官员,当时他识破越王勾践的阴谋,向吴王夫差谏言,但是当时吴国的太宰伯陷害伍子胥,夫差听信谗言赐死了伍子胥,最后将其尸体在五月五日这天投入大江。因此,人们就用端午节来纪念伍子胥。

另外,关于端午节的历史渊源还有夏至说、恶日说、曹娥说、勾践说等多种说法,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但是,就现代人对端午节所了解的情况来看,属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一说法最深入人心。

(二)端午节的民俗民风

端午节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形成了我国特有的民俗民风。比如佩饰民俗中的戴艾虎、系彩丝、系长命锁、佩香包;饮食习俗中的喝黄酒和蒲酒、吃粽子、吃咸鸭蛋;卫生习俗中的悬挂白艾、挂菖蒲、沐兰汤;竞技习俗中的赛龙舟、划旱船、斗百草、跳钟馗、赛诗会;祈祷习俗中的画额头、躲端午、端午雨等。这些不同的习俗都在不同的地区传承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二、端午节的文化价值

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距今产差不多有两千多年,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丰富的民族精神

端午节的文化价值之一就是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一般表现为爱国主义精神。虽然关于端午节的历史渊源众说纷纭,但是大家基本上都比较认可屈原说。屈原是我国的爱国诗人,那么端午节自然就蕴含着我国人民对爱国主义思想的推崇,充分反映出了我国人民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就目前情况来看,端午节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它与我国的各民族已经紧紧融合在一起,在传承端午节这一重要传统节日时,其实也是我国人民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与此同时,它也体现了我国人民对民族文化的推广。

(二)丰富的文化价值

随着端午节在中华儿女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端午节文化中,反映出中华儿女对文化的认知。比如人们在赛龙舟比赛中的团结统一,顽强拼搏的积极态度,这是中华儿女文化价值的体现。此外,端午节还体现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祝愿,进一步说明了社会的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与西方国家的联系日益密切,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外国的各种新思潮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作为中华儿女,我们一定要摆正思想,不崇洋,看到世界各国都开始学习中国文化的潮流,坚持本土文化的传承,认真对待我国传统节日,充分尊重我国传统文化,坚持将我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三、端午节的文化意义

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背后其实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体现了我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一方面来讲,人们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提倡科学,但是依然是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大步前进。人们在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过端午节时,经常都会回顾爱国诗人屈原的这一段历史,告诉人们中国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文化。此外,人们通过节日的形式,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等多种情感充分表达出来,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端午节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形成了一种端午节文化,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文化,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良好沟通。比如在端午节这一天,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节目,进一步加强了人们之间的联系。此外,在端午节的良好气氛下,人们可以互相拜访,或是家庭团聚在一起,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尊老爱幼,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社会风气。人们在和谐的社会大家庭中快乐生活,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使我国社会朝着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

(三)体现人对理想的追求

在端午节到来之际,人们都会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项目,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赛龙舟、吃粽子等,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理想的美好追求,希望能够生活幸福美满,这也是人们对道德理念的弘扬。因此,在新的时期,我们一定要深度挖掘对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意义,充分利用这一文化资源,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和谐社会的良好发展,端午节这在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结束语

综上所述,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自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充分尊重和继承这一传统节日,这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因此,继承和发扬端午节,可以将各族人民团结起来,让人们形成良好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是我国繁荣昌盛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晓峰.端午节与东亚地域文化整合――以端午节获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端午节的重要意义篇3

端午节俗的来由历来十分复杂,人们对此看法也不尽相同,在端午节历史流变和传承的过程中,民间百姓普遍参与其中、历代文人又对其吟诗作赋,这些都强化端午节的传说和解释。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端午节俗的起源占了上风,有些习俗产生的真正根源却被掩盖。

(一)端午节俗起源于季候变化所引起的原始信仰

分析一个节俗的重要因素是对节俗的时间给予充分的重视,时间因素是构成了节俗核心内容的出发点,尤其是农业文化中的节俗更加如此。《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在中国,农历的五月正值春末夏初季候转换,空气中湿度增加,蚊虫病菌大量繁殖。在古代,人们生活方式简单、缺乏医疗常识,面对流行传染的病菌疾病,难免产生恐惧的心里。所以形成五月为恶月的观念,并形成一定禁忌。人们用巫术仪式和手段来进行预防和治疗,而节俗中的很多事项都与此相关,采艾蒿、菖蒲悬于门外,用其沐浴洁身。这些东西除辟邪除秽的功能也给予人们心里慰藉,所以五月季候变化引起的禁忌和信仰,才是端午节浓郁的驱瘟除疫的节日来源。

(二)端午起源于岁时节令夏至

夏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夏至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的快,降水也开始频繁,也说明了夏至竞渡的可能性。直到近代,端午节的节俗活动在江南的许多地方仍是在夏至日举行,足以说明古代端午节俗源于夏至,也决定了夏至乃至整个夏至所在的五月的性质。把五月中旬的某一天定为夏至节,既是农业节令,也是生活节令,更是人们开始有能力认识自然天象以从事生产的一个标志。所以人们要给予重视,并形成一些独特的习俗。

(三)端午节俗起源于图腾信仰

百越民族崇拜龙图腾的信仰和新年仪式,也是端午节俗的一个重要来源。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描述了端午起源于龙图腾。他在充分的文献考辨与民俗生活印证中,提出:端午节是从南方吴越地区传播开来的祭祀龙腾的民俗节日,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即竞渡和吃粽子,都与龙有关。从古越民族崇拜龙图腾,到古越民族将夏历五月作为自己的新年,表明了他们民族习俗与龙的内在联系。而如划龙舟、五色饭、五色彩囊和插柳庆贺新年都与端午相关节俗有关。古越民族的新年习俗是端午节俗来源的一个重要的来源。

二、 端午习俗传承发展中的附会与流变

端午节俗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就已经存在,迄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断的传承,节俗中插艾蒿、菖蒲、采药、斗百草等,已经形成了较为定型的节俗与规范。在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形成了具有全国共享意义的端午节节俗传统,那就是避瘟保健与追念先贤,这两大传统既是端午节的精神核心。

从最初远古时期强调了五月作为公共卫生事业的节日性质,以巫术方式被人们记忆和实践,后来又加入了人神祭祀的内容,端午节是祭祀先人的时节,如楚地的屈原、吴越地区的伍子胥等。一些地方还有瘟神祭祀与送瘟神的活动。这是端午神灵祭祀的早期形态孑遗。慢慢的竞技娱乐也成了端午节俗中不可或缺的项目之一,节日娱乐是传统节日构成的要素之一。汉魏时期围绕着夏至形成的端午节,吸收了南方民族竞赛传统,加重人文活动的色彩。竞赛游戏是端午节日娱乐的主要内容。具体民俗有龙舟竞渡与斗百草、斗蛋游戏等。这些竞技游戏在兴起之初,侧重于巫术与信仰意义。

三、 端午节俗在现代社会中发展及存在意义

端午节在中国传统社会是夏季的重大节日,由于时代的变化,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对传统节日有着重要影响,在现代科学观念与现代医学知识使端午避瘟保健的节俗主题自然降低。追悼先贤的主题也因与神灵祭祀融合与驱疫、凭吊相关的端午重要节俗和信仰在许多地方已受冷落。

端午节流传至今,其基本形态如食棕习俗和竞渡习俗变化较小,但这并不意味着端午习俗没有发生变化。目前在很多的城市,端午也逐渐沦为吃粽子的节日。在端午节俗中,有时人们直称端午为“粽子节”。食棕习俗已经扩展为饮食文化的展演习俗,即使是粽子,在当代社会它也成为四季常有的商业食品,其节日的提示意义也不再明显。而人们也从竞渡的龙舟中体会的也多是包裹着浓重的商业气息和经济效益在其中。

结语

端午的原始意义是避邪驱疫,人们通过对端午节俗的补充与再解释,加入了对高尚人物的崇敬,传承爱国的民族精神。传统节日习俗是保存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传统是我们民族的重要记忆,它是保障民族绵延的文化资源与前进动力。

我们需要既传统又现代的端午节,在端午节俗不断传承与流变过程中,在强调文化多样性,推动传统节日复兴的今天,我们应该从传承与建构民族文化的角度,来重新认识端午节俗文化,面对着韩国江陵端午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我们该反思和警醒,韩国的端午祭本是源于中国,我们是该保护我们的祖传的文化和民俗遗产,对于端午节及其传统节俗的传承与保护,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孙正国.端午节[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9月

[2]宗懔原著,谭麟译注.荆楚岁时记译注[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

[3]萧放.端午节俗的传统要素与当代意义[J].民俗研究:2009(4).

端午节的重要意义篇4

今年的端午节非同寻常。汶川大地震让中国人经历了刻骨铭心的洗礼,山崩地裂,不仅没有动摇中国人坚强意志,中国人的万众一心,却让世界为之瞩目。在奥运圣火传递与抗震救灾过程中,中华民族充分展示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温厚与崇高。

深沉的民族感情来源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育,传统节日正是培育优秀民族文化的沃土。端午也不例外。从今年起端午节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民间情感的一种尊重。

端午是中国传统大节,又名端阳节、天中节、天医节、香包节、诗人节、粽子节、龙舟节等等,从这众多的端午节名中,我们可感受到端午节俗的五彩斑斓。端午节历史久远,起源于先秦,夏至节令是它最初发生的时间依据,它最终脱离节令形成独立节日是在汉魏时期,真正成为民俗大节是在六朝以后。在千年传承积累中,端午节俗丰富,内涵厚重。中华各地虽然由于水土的不同、生活条件的差异,节俗各有特色,千姿百态,但总体上看,端午节俗可归为三大类别:避瘟保健,龙舟竞渡,追念屈原。

从端午节在今天的传承意义上来说,端午节有三大值得弘扬的主题,那就是关爱生命、激扬精神、眷念家国。

——关爱生命。珍重生命是人类的本性,也是社会得以延续的保证。中国传统节日自古就重视对人的生命关注,如大年守岁的祈寿、重阳登高的求福等等,而端午节在关爱生命的主题上表现尤为鲜明。

端午节时间在夏历的五月五日,此时正值仲夏,暑热潮湿、毒虫肆虐,人们易感疾病,人的生存环境出现季节性恶化。传统社会人们称五月为“恶月”,五月五日为“恶日”。人们为了祛除现实的健康危险与消解对死亡的精神恐惧,创造出了众多纾解身心的节俗保健活动,其中之一是采药。人们在端午节的正午上山采药,说这时阳气最旺,采回的药草治疗阴虚的病最有效。端午的药草最为人看重的是艾草与菖蒲,人们在门口挂艾,用菖蒲根簪发髻,艾叶、菖蒲煎水洗浴,五月以兰汤沐浴方法在《夏小正》中就已有记载,后来成为端午节俗之一。在北京旧时有端午捉蟾蜍入药的习俗,所以俗谚有蟾蜍最怕端午节的说法。保健节俗之二是香囊去秽。佩香去秽是古人看重的习俗,我们看屈原的《离骚》就能明白香草与健康的关系。在传统社会,医疗条件严重不足的仲夏时节,是一个充满危险的时段,人们不仅要门口插艾,兰汤洗浴,而且随身要佩戴驱邪去秽的香囊。外绣吉祥图案,内盛香草的香囊在民间称为香包。端午送香包,就是送去生命的关爱与祝福。保健习俗之三是喝雄黄酒。雄黄酒在传统社会是端午节的保健药酒,传说它有驱避毒害的作用。白娘子就是在雄黄酒的作用下,现出了白蛇的真容。其实从今天的药理分析看,雄黄有毒性,雄黄酒是不能服用的。

无论如何,人们对生命的关爱与呵护,体现在端午的细微节俗之中。所以现代社会人们一度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我觉得端午卫生护生的节俗在今天值得弘扬。

——激扬精神。人不仅要有基本的物质条件保障生命延续,同时人作为万物之灵长,还需要精神生存,精神是人的生存支柱之一。由于环境的恶劣与岁月的平庸,人们易于产生精神的疲乏与困顿,为了健全人类心灵,激发生命动力,人们发明了节日,以周期性的节日娱乐活动调剂个人与社会的精神需要。端午节就是这样一个激扬精神的民族节日。

中国的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是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一项水上竞技活动,至今仍是民族体育的重要内容。前时香港龙舟传圣火的创意就来自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中国的文化互渗与交融。其实在中国早期社会,端午节有两种趋向:一种是静养过节,人们认为夏至是阴阳二气变化急剧的时刻,在家隐居避免活动,这是早期社会主要的岁时避忌方式;一种是人们的活动应该顺从时气变化的需要,以人事助长生气,这种方式主要体现在端午竞渡上。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加深与生存能力的增强,人们的心态发生了从被动适应自然到主动应对自然的变化,端午竞渡逐渐成为主要过节方式(南方尤其如此)。端午赛舟本义是扶阴抑阳,水神祭祀,后来演变为水上军事训练方式。水上的激烈竞技与对抗,不仅需要勇气与力量,同时强调团体协作精神。在龙舟赛中,龙舟参赛者精神昂扬、齐心协力,观赏者夹岸欢腾,船桨声、舵手叫号声、观众欢呼声,击浪拍岸,这是一年一度地民众精神振奋的良机,民族的勇武、坚韧、团结精神在端午节龙舟竞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在竞技与观赏中实现了精神的升华。

端午节的重要意义篇5

端午文化高扬爱国主义的大旗,反对民族分裂,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和鲜明的现实意义。在民族团结月谈端午文化的现实意义,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端午节是一个和谐的节日。过端午,虽然各地风俗不同,但在节日到来时家人团聚吃粽子,敲响欢乐的锣鼓,唱喊嘹亮的号子,举行龙舟竞渡,其中透露出的祥和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节日的魅力和温情。其次,端午是一个民族团结的节日。一盘粽子代表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紧紧的粽绳象征着民族团结,晶莹剔透的心表达我们透亮的爱国心。在我国,有29个民族都过端午节,在这个多民族和谐发展的时代,对于弘扬爱国主义、反对民族分裂,建设和谐社会、加强民族团结,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端午节的重要意义篇6

一、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仅以所引诸多命名,就可见端午节起源之复杂。归纳起来,大致可分六种:一是纪念屈原。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曰:“屈原五月五日投泪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这是百姓中最流行的说法。二是纪念介子推。《琴操》曰:‘“介子绥割胖股以吱重耳。重耳复国,子绥独无所得。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之,终不肯出,文公令播山求之,子绥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三是纪念陈临。《初学记》卷四引三国谢承《后汉书》日:“陈临为苍梧太守,推诚而理,导人以孝梯。临微去后,本郡以五月五日祠临东城门上,令小童洁服舞之。”四是纪念曹娥或伍子青。三国邯郸淳写的《曹娥碑》:“孝女曹娥者,上虞曹吁之女也。……盯能抚节按歌,婆婆乐神,以汉安二年五月时迎五(伍)君(宋章樵注:伍子青为涛神)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五是祭图腾龙。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端节的历史教育》联系了《说苑·奉使》《战国策·赵策》所记的吴越之民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推论出吴越民族在五月份日照最长的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图腾祭,距今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六是夏至的演变。宗嚓的《荆楚岁时记》记载有夏至食粽的习俗,隋人杜台卿的《玉烛宝典》亦云龙舟赛为夏至节的主要活动内容。

端午节时值春夏之交,其习俗活动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里,我们把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分为三大部分:采药祛病、驱毒避邪;保生护命、爱国为民;龙舟竞渡,追思先哲。

(一)采药祛病、驱毒避邪

端午节时值阴历五月,气候潮湿多变,此时人体免疫力最低,也是瘟疫流行的季节。鉴于五月多禁忌,民间便相应产生了许多防瘟避疫的习俗。《养生要集》曰:“味苦,小温,生汉中南郑山谷,五月五日采之。”孙思邀《千金方》记载:“(五月)五日取葵自微炒为末,患淋者食前温酒服一钱,立愈。”另外,《艺文类聚》卷四引《夏小正》口:“此月畜药,以镯除毒气也。”人们为了顺利度过这个恶月,采药来驱除毒气。兰草在古代民俗观念中有避邪的功效,以兰草煎汤沐浴是古代一种常见的祛病方法。江苏《如皋县志》:“端午采泽兰煎汤沐浴,昔人所谓浴兰汤者是也。”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说:“香兰乃香草,能辟不祥。”在门上悬挂艾营,是另一种驱邪的方法。《荆楚岁时记》中写道:“五月五日,四民并蹋一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镶毒气。”

(二)保生护命、爱国为民

避兵灾是端午节的另一节俗。历代的战争给百姓带来无尽的灾难,因此,人们在端午节的各种活动中对避兵灾寄予了理想。《荆楚岁时记》谓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即指五彩丝有避兵灾的用途,故五彩丝亦名“辟兵增”。晋葛洪《抱朴子·杂应》说“以五月五日作赤灵符着心前”,可以避五兵。在《仙药》篇中又谓在五月五日日中时取万岁蟾蛛,“阴乾百日,以其左足画地,即为流水,带其左手于身,辟五兵,若敌人射己者,弓弩矢皆反还自向也”。这些带有超现实性质的理想,其实寄予了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和厌倦、对和平生活的无限向往。

(三)龙舟竞渡,追思先哲

龙舟竞渡活动是将端午节推向高潮的节目,宋代词人杨无咎《喜山溪·端午有怀新淦》词云:“崇仙岸左,争看竞龙舟,人汹汹,鼓冬冬,不觉金乌坠。”

到了汉末魏晋之时,关于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吴越传说是为了纪念军事家伍子青;会稽人以此日纪念孝女曹娥;山西传说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晋国的忠义之士介子推。《荆楚岁时记》言:“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泪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揖以拯之,炯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尧。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而观之。”该观点认为竞渡是为了纪念屈原。由于屈原的情操为人敬仰,此说很快取代了其他诸说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将节日习俗与历史人物的纪念联系起来,端午节的意义便在防瘟避疫的基础上,增添了祭祀屈原、追思先哲的新义,使得这一平常的夏季节日,在唐宋之后逐渐升华为一个全国性的民俗大节。

二、端午节文化在日本的传承

阳历五月五日是日本的“端午句”(端午节),在日本古时又称“曹蒲节”。端午节是奈良至平安时期由中国传人日本的。古代日本端午节的习俗大体上仿效中国风俗,日本对中国端午节文化的传承清况大体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采药祛病、驱毒避邪

在端午节使用营蒲这一行为出现在中国的《荆楚岁时记》等诸多图书之中。在日本奈良时代的天平胜宝五年(753年),该书开始被日本的贵族阶级所阅读。《荆楚岁时记》对日本的节日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端午节原先是宫中的节日活动,之后作为贵族阶级和神社、寺院的庆祝活动而传到了地方,并最终成为一般民众在家里举行的庆祝活动。在一千两百年后的今天,“端午的筋句”(端午节)使用富蒲的民俗依然保存着。

据史料记载,推古、皇极等各朝皆在五月初五举行特别仪式,即采草药和骑马射箭两项。在平安时代,宫廷举办的节俗活动日趋隆重。每年节前,天皇都要降旨采集葛蒲、艾篙等应季植物,各地官府则组织人员采摘并进献宫中。届时,宫中屋稽上遍插营蒲,柱子上张挂香囊,室内装饰营蒲、艾篙编织的花轿,御用裁缝编织首蒲冠进献天皇。此外,天皇还要在宫中设首蒲宴,赴宴官员头戴御赐的葛蒲冠,席间饮用雄黄酒,吃五色粽子,宫女们则要换上中国式服装侍候左右。这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营蒲的芳香可以祛除恶魔和瘟疫的缘故。

在现代的日本社会,每逢端午节临近时,人们会在屋檐下挂上营蒲;孩子洗澡时,家长会在小孩子的头上缠绕营蒲叶,希望孩子健康成长;有些妇人还会将其挂在头发上,或作为钗头。营蒲本身有浓烈的挥发气味,悬于门上或插在头发上,可消除异味,清洁空气,有益人们的健康。 (二)保生护命、爱国为民

古代日本举行的端午活动,其意义是以悬营蒲等为表现形式的“保生护命”。从飞鸟、奈良一直到平安时代,古代日本所举行的端午活动,大都出于“保生护命”的目的,基本上保持着中国端午的特色。尽管飞鸟时代的节俗内容尚不完整,但人们已经意识到端午节的意义并试图模仿。到了平安时代,端午节开始从一个非定期性节日发展为一年一度的定期性节日,并逐渐从朝廷普及到民间,节俗内容也随之愈益丰富多采。具有“保生护命”意义的端午节俗之所以为日本所接受,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生的欲望、消除其对于死的恐惧。

三、端午节文化在日本的发展

日本于昭和23(1948年)年7月制定了《关于国民节日的法律》,将端午节的名字改为“子供”(儿童节),成为现代日本的11个法定节日之一,全国放假一天。在这一天,全国各地举行各式各样的以孩子为中心的活动。另一方面,作为“端午箭句”(端午节),祈祷男孩子健康成长的民俗活动也进行着。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南方的龙舟竞渡,一直没有出现在古代日本的端午活动中,直到德川时代竞渡才开始出现在长崎等地区,属于地方性节俗。据此可以推断,传人日本的端午习俗可能源自中国端午的北方系统。龙舟竞渡自端午节俗中的脱落,意味着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中以屈原为对象的“追思先哲”意义在日本的消逝。然而其骑马射箭、崇尚武力和挂鲤鱼旗、祈求健康等含义则发展了出来。

(一)骑马射箭,崇尚武力

飞鸟时代的端午骑射由宫廷独自举办,到平安时代已经发展成为宫廷和贵族们都要举办的大规模的节俗活动。骑射之仪,是天皇在“武德殿”观看左右近卫府军骑马射箭的仪式,赛事在五月三日至六日间进行。参赛马匹由亲王、公卿们进献,数目依爵位之高低而有所不同。仪式结束后,乐队奏雅乐,获胜一方向天皇献舞谢恩,失利一方则将马匹如数献给天皇。除了宫廷举办的骑射之仪外,贵族们还要在私宅举行骑射比赛,其场面之热闹并不亚于宫中。

平安时代的骑射目的是为了比武练兵,这与应季植物“首蒲”有关。葛蒲叶子扁平,上尖下宽,形状似剑。镰仓时代的人们注意到这一特征并发现汉字“营蒲”的日语读音与汉字“尚武”和“腾负”的读音相同,于是,葛蒲成为了日本端午节不可或缺的植物,端午节也倍受武士阶级的青睐,被称为“尚武之节”。这一名称的改变,除了语音相谐这个原因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即新兴的武士阶级继承了宫廷骑射的传统,并为之注人了反映自身生活的内容。

(二)挂鲤鱼旗、祈求健康

端午节俗中原有的关注儿童的因素逐渐与日本固有习俗融为一体,日本端午从一个全民性的节日变异而成了一个男儿之节。鲤鱼旗,是一种布制或纸制的圆筒空心、_上绘鲤鱼图案、可随风飘舞的旗状物。它分为蓝、黑、红三种,蓝色为主,黑、红色为辅,分别代表男儿及其父母。

端午节的重要意义篇7

家乡的中端午是五月十五,也称正端午。顾名思义,这一天才是家乡人真正意义上的端午节,因为到这一天为止,家乡大部分人都把一年的希望播到了地里,农活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了,为了纪念他们播种的辛苦,为了庆祝他们阶段性的胜利,他们便借用了这个传统的节日,只是赋予了它暂新的内涵罢了。这一天,姑娘多的人家可就热闹了,因为在这一天,姑娘女婿都携着子女回娘家过节,其实也没有谁作出一个什么规定,只是大家都这样,于是便有了一种约定俗成的默契,后来在家乡便有了这样的一种说法,端午节便是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当然也就与屈原无关了。

家乡的晚端午是五月廿五,也称末端午或尾端午。也就是说到这一天为止,家乡的端午节才算过完了。据说之所以有这个末端午之说,一是为了与早端午相呼应,二是照顾那些田多劳少又无力请工的人家,他们往往在正端午这一天还在地里劳作,等到他们收工上岸,人家的端午早过完了,于是他们便在五月廿五这天过晚端午,也算是坐上了端午的末班车吧,只是节日的气氛淡了许多,但亲情依旧,庆祝的心情依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他们为端午节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只是,这样的端午节,依旧与屈原无关。

端午节的重要意义篇8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节现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端午节的别称。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3.端午节举行的一些活动。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端午节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4.各地的端午节习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

端午节的重要意义篇9

端午节因其传习已久,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一些相应的变化。归总而言,民众在端午节期间避祟驱秽的基本诉求没有变,而变化较多的是承载这一诉求的具体表现形式,这与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变化有直接关联。比如在农村,每逢端午在大门上挂艾草、大蒜、菖蒲等以避邪祟入门的做法依旧保留,不同的是艾草、菖蒲不再是自家去采,而是从市面上买来。端午吃粽子、划龙舟等习俗也有类似变化。

端午节的复兴首先是节俗传统的复兴,一些被忽视的端午习俗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也有了新的变化,比如,划龙舟更多的是一种水上的体育竞技,雄黄酒因为有害身体,人们也不再饮用。人们不仅重视端午节的家人团聚欢宴,还在端午节发展出赛诗会、游园会等公共活动。端午节的新节俗尚在形成过程中,目前,主要是在恢复传统的阶段。

吃粽子:文化符号不能省

提起端午节,很多人就会想到吃粽子,这说明粽子作为端午节节令食品的影响之深、播布之广,就像春节的饺子、年糕,中秋节的月饼一样。

在六朝以前,粽子是夏至的节令食品,它象征着阴阳的互相包裹,阴内阳外,人们吃粽子是“辅替时节”。后来吃粽子的习俗移到了端午,但其意义并没有改变。由于端午吃粽子的习俗悠久,人们又将端午节称为“粽子节”。这种文化符号,与文化内涵相互依存,久经岁月也改变。

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食品,但只是其一,不是唯一。黄鱼、黄鳝、黄瓜、咸蛋黄和雄黄酒合称“五黄”,是中国江南地区端午节的重要食品。端午节不仅节令食品多样,其他节俗内容也很丰富。藉由这些形式,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才得以充分展现。

有些现代知识分子否定端午节的“辟邪”内涵,用屈原传说涵盖所有端午习俗,这样端午活动就只剩下吃粽子、划龙舟了。当端午节涂雄黄酒、带香囊的文化象征——辟邪,被批判为封建迷信的时候,节日习俗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传承:责任在长者

中国很多传统节日都包含或浓或淡的信仰因素,在很长一个时期里,这些信仰意识被强行淡化,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一些传统文化等被贴上“落后”“愚昧”的标签。在推陈出新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被迫中断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成为家长、成为老师之后,他们很容易忽视对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节日的重视与传承。

由于我们长时间内给予传统以负面的评价,包括端午节在内的节日知识的传承在近代出现了断裂。年轻一代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没有节日体验,也没有相应节日知识教育,他们对端午节习俗缺乏了解,但责任在于长者。今天,有不少人正试图利用媒体与讲座,以及展览、节日活动体验的方式,让人们更多地感受端午这一夏日的重要节日。

怎么过:感受文化时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自由。端午是传统节日,也是现代假日,人们可以有多样性的选择,旅行、购物、聚会都是不错的选择。

旅游有旅游的享受,过节有过节的享受。旅游的享受是新奇感,去增加自己的见识。节日享受的是你对文化时间的感受,是对历史的体认,精神层次显然比旅游要高级很多。

如果你认同传统,要享受传统的节日文化,不妨郊野远足,采回艾草,插于门楣;或自己亲手包粽子,供家人亲朋享用;或者利用假期到有龙舟竞赛传统的水乡观赏或体验这一水上竞技活动;也可乘船游于江湖之上,或者到屈原祠凭吊屈原,吟诗作赋,神会先贤。

在有些人眼中,“传统节日要适应现代生活”是一个奇怪的问题。但对一部分人来说,传统太落后,不时髦,她们总觉得传统节日似乎不适合现代生活。这是长期以来的偏见。而事实是,传统并不需要某个人来拯救,而总有一些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用传统来填补。

海外华人:节日是身份标志

每逢佳节倍思亲。离家在外的人,对家的牵挂情怀因节而生,于是他们尽可能地借由记忆,增加周遭的故地节俗元素,即使现实中实在找不到对应物,也会通过电视、网络等现代通讯设备以饱眼福,因为故乡的习俗深深地存在于他们的记忆中。

海外华侨华人对端午节等节日的感受背后是对故国家园的牵挂,是对自己曾经的生命历程的怀恋。由于身处异乡,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是他们族群认同的精神纽带,是他们的身份标志,也是他们与其他族流沟通的文化资源,他们更加珍重母国的传统文化,这是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根基。

趋势:端午节不会消失

中国历史上确有一些节日随着时代变化而消失,但从传统节日看,自汉魏确定传统体系以来,传统的主干节日没有衰落,而是越来越丰富,节俗主题基本没有变化,相当稳定,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延续的载体。从这个角度看,端午节没有消亡的危险,除非中华民族文化脱胎换骨。

端午节关联着中国人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文化传统,其文化内涵仍然具有现代意义。第一,从节俗起源看,消灾避疫是端午时节的原始主题,也是流传最广泛、最持久的节俗。在当代社会,这一原始主题依然具有现实的意义。端午传统节俗中的戴五色线,门口挂艾草、菖蒲,用艾蒿煎水洗浴,佩戴装有药草的香包等等,这些避瘟保健的节俗有着实际的生活辅助意义。

第二,人是文化的动物,有自己的族群与特定国家意识,人们不仅需要有基本的物质生活,也需要有文化的延续。屈原的故事,因为有了端午节的周期性讲述,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在全球化时代,在世界文化融汇的大潮中,要守住自己的文化身份,增强民族的内聚力,传承屈原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十分必要。

中韩之争:误解、调整与促进

2005年,韩国端午祭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功,在中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中韩两国围绕端午节和端午祭的争端起源于双方交流不够导致的误解,同时也是双方各自文化中心主义过度膨胀的结果。很多中国人认为端午节是自己祖先的创造,传入韩国的端午节仍然是中国的,不承认韩国对端午节的再创造。随着中国的强大,这种心态应该逐步调整。

但客观上讲,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件。对于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有益的警醒与触动,我们由此开始认真考虑传统节日的复兴与重建问题,让传统节日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的端午节也在2009年申请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社会:自觉传承

端午节的重要意义篇10

以前人们对待端午节是非常慎重的,婚丧嫁娶、搬家开业等这些大事是一定不会选择在端午节期间的;就连无法选择的孩子出生,很多孕妇都担心孩子出生在端午,因为俗话中不仅有“没福的生在腊八端午”之说,更严重的还有”端午节出生的孩子男克父、女克母“的说法。

所以,最初的端午,与其说是庆贺节日,倒不如说是为了避开不利。只不过国人更喜欢用吉祥的说法表达。就好像过年的守岁其实又更深层的讲究一样。

为了让大家对端午节有更多的了解,不只仅仅局限在粽子、赛龙舟、屈原、雄黄酒、......等之上;更为了让大家能在每逢大事时避开端午节,以趋吉避凶。

首先,要告诉大家的是,端午节不宜进行的事情:诸如结婚、订婚、搬家、开业、开工、建造、装修,这些好事固然是不宜在;就连丧事、探病、住院等事,也不宜在端午节。

所以说,端午节可谓是诸事不宜。

那么,接下来,就和大家聊聊为什么端午节诸事不宜。

端午节诸事不宜原因一、“五”是一个特殊的数字

1、“五”代表全部,所有

“五”这个数字,在古代文化中有特殊的意义,几乎有涵盖所有、全部之意,很多理论、学说、称谓,都以“五”来归总。

比如我们熟知的,金木水火土被称为五行、心肝脾肺肾为五脏、耳眉眼鼻口为五官、青黄赤白黑为五色、甜酸苦辣咸为五味、稻黍稷麦豆为五谷、泰华衡恒嵩为五岳、仁义礼智信为五常、宫商角徵羽为五音,甚至连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也被称之为五毒。

2、五居中,为巅峰,表尊贵

在从一到九这九个数字中,“五”排在正中间,不偏不倚;在阳数中,五还是处于居中的位置,有调和之意。古籍记载“数有九,五居正中,若峰,在其之巅。具鼎盛之势。不偏不倚。”

皇帝被称为“xx之尊”,由此得来。

所以,“五”这个数字,不是一般人享用得起的。

端午节诸事不宜原因二、“恶五月”之称与天气、物候都有关系

端午时节,正是仲夏之时,湿气变重,浊气上升,蚊虫动物纷纷活跃,病毒瘟疫多有泛滥,可谓是五毒尽出。

因此,这一时节的天气、物候,对人们的健康都很不利。为了驱邪避毒,古时人们会在端午节进行一系列的活动,诸如门前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兰汤沐浴等等。

温馨小贴士:现在的年轻人不很重视传统节日,殊不知中国的很多传统节日,并不仅仅只是节日,而是蕴含着趋吉避凶之意。

端午节诸事不宜原因三、端午节前后,阳气最盛

端午节,临近夏至节气,此时白昼越来越长,接近一年中白昼最长的日子;而且又逢五月初五“重五”,五是阳数,重五也有“极阳”之意。

在传统文化中,讲究的是阴阳平衡,太过则为不吉。端午节阳气极盛,盛极就要变衰,在这盛衰交替之际,避开为吉。

端午节的重要意义篇11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大力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充分挖掘端午节的浓厚文化内涵,引导广大青少年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深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力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建设步伐,努力营造出欢快、祥和的节日文化氛围。

二、活动内容

1、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通过举办赛诗会、点评会、咏诗会等方式,吟诵屈原诗歌、中华历代经典爱国主义诗篇,掀起缅怀屈原爱国主义精神、歌颂和谐盛世的热潮,吸引社区青少年学生广泛参与,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过爱心端午。以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特困家庭、贫困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等为重点,组织广大群众、志愿者在节日期间大力开展送棕子、送温暖等慰问活动,弘扬社会新风,促进社会和谐。

3、开展节日民俗和文化娱乐活动,过文化端午。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探索和挖掘端午节的深厚文化内涵。注重与三河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相结合,积极打造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品牌。

三、活动要求

(1)把握节日主题,精心组织实施。要把开展好端午节主题文化活动作为丰富群众性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要把中国梦的要求融入到活动中去,研究制定具体详细的活动实施方案,周密部署、精心实施,保证活动稳步、有序开展。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大力普及端午节的节日知识,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相关新闻报道要标注二龙街社区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标识。

(3)立足基层实际,创新活动形式。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不断创新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形式和载体,积极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现代节日理念。要把端午节主题文化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与文明县城创建工作结合起来,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项目、开展活动,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社区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活动策划二

一、活动时间

20x年6月20日上午

二、活动地点

XXX社区

三、活动目的

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参与端午节的一些庆祝活动。同时,通过端午节来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促进邻里和睦。

四、活动主题

艾香端午邻里和

端午节的重要意义篇12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它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为什么称为“端午”呢?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最为普遍的说法有四种。一是历史人物纪念说,牵涉几个被纪念的对象,主要有屈原、勾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二是龙图腾崇拜说,据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是源自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三是恶日说,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四是夏至说,认为端午节源于夏至(详见刘德谦《“端午”始源又一说》)。关于端午节的别称也很多,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龙舟节、浴兰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等。这一天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等节俗活动。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端午节谱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并被广为传诵,为端午节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意蕴。本文拟从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词中蕴含的悼念屈原的精神意蕴美、避邪驱瘟的食俗佩饰美和龙舟竞渡的观赏、娱乐美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悼念屈原的精神意蕴美

一般来说,年节习俗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是日期,二是仪式活动,三是叙述这一习俗由来的富有某种文化意义的传说。其中“文化意义的魉怠笔谴统节日精神的体现,节日也依靠文化得以更广泛流传。在历史人物纪念说中,主要涉及五位悲剧性人物,他们或孝顺,或忠诚,或坚韧,或不贪功好利,或忧国忧民,但结局都很悲惨,但他们的精神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人们把端午节与这些人物联系起来,暗示着民众的集体无意识对美好品质的选择。而关于纪念屈原的说法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一是为适应节日纪念归一化趋势,人们必然会在传说人物中进行淘汰、选择;二是因为屈原最突出的精神品格是爱国忧民,行廉志洁,他在楚国国将不国时,写下了以《离骚》为代表的流传千古的佳作,表达了民众内心深处对自己所属国家的依恋与热爱,他爱国忧民的精神因而具有广泛而坚实的民族性。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对屈原的崇敬与赞扬成了深入人心的千古定论,使屈原成为民族的精神典范。以帝王将相为代表的统治阶层,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自然地接受了忠臣屈原这一形象并加以褒扬,在文化与政治权力的双重作用下,大约在隋唐时期,屈原成为端午节文化的核心。两千多年来,许多仁人志士以写诗填词的形式来纪念屈原,赋予端午节浓浓的诗情。

如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这首诗由端午节纪念屈原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后人百般歌颂、祭祀,像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毕竟发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简单地洗刷干净的。诗言近意远,言简意深,很有力量。

单纯悼念屈原的比较少,更多的是怀才不遇的诗人借屈原来暗喻自身。北宋诗人梅尧臣的《五月五日》借吊屈原抒发“不遇情怀”: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诗的意思是:屈原已沉江自杀,楚人为他的不被容纳而悲哀。人们江上竞舟,哪里能制止谗言,只不过试图驱赶蛟龙罢了。没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憾恨,只能追寻他死后的遗踪。只留下碧绿的沅湘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

诗人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借屈原沉江自杀来抒发自己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情感。

南宋词人陈与义在国家遭受兵乱,自己流寓湖南、湖北一带时,在端午节感慨万千,作了首《临江仙》来凭吊屈原,怀古伤时,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这些对端午有感而发的诗词,大多是借屈原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或者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失落情怀,或者借赞扬屈原的精神来表明自己的忠义之心,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对屈原的高尚人格和爱国精神都给予了最高的敬意,这个主旨赋予端午节古诗词浓厚的精神意蕴美。

二、避邪驱瘟的食俗佩饰美

端午食俗有吃粽子,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等,还有挂艾草与菖蒲、沐兰汤、栓五色丝线、戴香包等习俗。因为仲夏五月正值植物葱茏,生机盎然,天气渐热,蚊虫孳生,容易传染疾病。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加上科学知识的缺失,使古人对五月有了“毒月”“恶月”的印象。阴阳五行说认为夏历五月在午位,初五再逢午,就是重午。午在八卦中居离位,离属火,丙亦属阳火,所以遇到五(午)月初五(午)逢丙午,那就是太阳热到了极点,这天也就是“毒日”,古人甚至认为“五毒”(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都是从五月五日午时开始出现的。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用各种办法来除去瘟疫,因而出现了颇有节日特色的饮食和佩饰。在避邪驱瘟的传统习俗中,我们可以感悟到祖先遵从自然令律应对灾疫的生活智慧,体现一种别样的节日风情,古诗词中也有生动的描绘。

关于食粽风俗,唐代诗人郑谷“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宋代诗人韩元吉 “角黍堆冰碗,兵符点翠钗”的诗句,表达的都是对粽子的喜爱之情。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渔家傲》: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这首词把端午时节粽子飘香,人们共饮菖蒲美酒的美妙场景描写得栩栩如生,意境高雅,浪漫香艳,让人情不自禁地向往。

北宋大诗人苏轼的《浣溪沙》: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词中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将开展浴兰活动,节俗淳朴纯真,气氛浓郁;下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端午风俗宛在目前。

对于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来说,端午也是难得的闲适愉快。他的《乙卯重五诗》: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具体描写了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诗人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

节日习俗本身就是一种美育的载体,人们在过节时参与这些习俗礼仪,不知不觉中就会得到美的熏陶。古代诗人将这些习俗用艺术化的手法表现出来,让人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三、龙舟竞渡的观赏、娱乐美

龙舟竞渡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久远而广泛的民俗文化活动。据学者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的图腾祭祀节日。但是到了汉末魏晋时期,端午节被赋予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内容,龙舟竞渡也成了祭祀屈原的习俗。晋・周处《风土记》:“端午烹鹜角黍……竞渡。”可能是对“竞渡”的最早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龙舟竞渡从一种祭祀仪式演变成了端午节的民众娱乐习俗,龙舟文化的观赏性、竞技性、娱乐性和协作性特征决定了龙舟文化的大众化属性。哪里有龙舟赛,哪里就有激动的人群。赛龙舟也成为很多文人捕捉灵感、展示才华的大好机会。千百年来,关于端午赛龙舟的诗词佳句不计其数,从不同的侧面描写了赛龙舟的热闹场面,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竞渡美景。

唐朝时,被封为燕国公的诗人张说在岳州观看龙舟竞渡时,写下了一首为后人传诵的诗作《岳州观竞渡》,“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短短几句,就生动地再现了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中唐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扬扬百字,活灵活现地记述了一场龙舟竞渡,将自然景象的美好、竞渡魅力的无穷、争先气氛的热烈融为一体。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Z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

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

宋朝黄裳的《减字木兰花・竞渡》: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端午节的重要意义篇13

一、节前宣传活动

1、召开各类会议,要求各班做到节前有宣传、节日有活动、节后有总结。

2、做好宣传栏、板报、宣传报等,提高同学们的认知水平。

3、利用学校例会、国旗下的演讲、主题班(队)会,举行不同形式的诵读活动。通过开展诵读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真正把诵读活动变成了一次学生潜移默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

二、节日活动

1、不少同学对中国传统节日了解仍然较少,首先学校在周一升旗仪式中安排学生演讲关于端午节日的有关讯息。

2、学校宣传部作了以“欢乐端午”为主题的黑板报,为端午节到来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氛围。

3、学校组织各班召开班会,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宣扬理国。

4.、班级还召开了“传统节日之端午节”学习会,通过学习交流,增强了同学们对传统节日的了解,也培养了大家的兴趣。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