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基因工程疫苗实用13篇

基因工程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篇1

2012年1月11日——一个原本并不特殊的日子,却因一份捷报而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科技部在这一天宣布:由厦门大学和养生堂万泰公司联合研制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大肠埃希菌)”已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于预防戊型肝炎的疫苗。

这是50年来,人类在经受了10余次万人以上的戊肝重大疫情后等来的一份捷报。

14年“磨”出世界第一

戊肝疫苗的成功研发,标志着我国在生物制药原始创新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它的面世让中国在基因工程病毒疫苗的原始创新上实现了零的突破。11.3万人、30余万针次的研究显示,该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保护性。

2月28日,疫苗研发团队的核心成员——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夏宁邵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重组戊肝疫苗是迄今唯一使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研制的病毒疫苗。它的成功研制扭转了国际医药界中‘原核系统不能用于病毒疫苗研制’的传统认识。”

“传统的疫苗研制方法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将病毒放在细胞内进行大量培养、灭活,再辅以佐剂,用这种方法制成的疫苗叫灭活疫苗;第二种是将病原体在体外反复传代,去除其致病性,但保留其免疫原性,用这种方法制成的疫苗叫减毒活疫苗。而我们这次是采用的基因工程技术。” 夏宁邵告诉记者,“与传统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比较,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不依赖于病原体的培养,因此对于大量尚未建立成熟体外培养技术的病原体也能进行疫苗的研制。在生产过程中,基因工程疫苗完全不涉及病原体,消除了由于病原体灭活不彻底或减毒不完全导致的安全性问题。不仅如此,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还可通过精心设计的纯化过程实现对生产过程中伴随的各类杂质的高效清除和残余成分的高度可控,降低了由于杂质导致的各类接种副反应的风险,提高了疫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同时还能提高不同疫苗生产批次间的均一性。”

从1998年开始,时任国家试剂与疫苗中心主任、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的夏宁邵便带领着他的团队,着手进行戊肝疫苗的研发。与所有的新药研发一样,重组戊肝疫苗的研发并非一路坦途。

历经14年艰苦研发,由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的200余名科研人员组成的课题组,在基础研究领域、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了保护性抗原识别及结构表征、病毒颗粒组装机制等多项发现成果,并突破了原核表达类病毒颗粒、高效纯化及体外自组装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障碍,创建出具有多项全球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

夏宁邵告诉记者,该体系的关键技术已在14个主要国家申请了12项发明专利,对我国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疫苗并高起点地参与国际竞争具有深远意义。基于该体系关键技术,团队研制的另一个疫苗“人瘤病毒16/18型二价疫苗”(宫颈癌疫苗)已经打破了美英技术封锁成为全球第3个、国内第1个获准进行临床试验的宫颈癌疫苗,目前已基本完成Ⅱ期临床试验,初步结果显示该疫苗安全并能刺激人体产生高滴度抗体。

夏宁邵说:“戊肝疫苗是国家工程的成果,也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果。”这份30微克的戊肝疫苗,不仅见证着研发人员的辛劳,同时也记录着我国重大科技专项自主创新的步伐:自2005年起,国家863计划开始对戊肝疫苗项目进行支持,有效地带动了地方、企业投入研发资金近5亿元,其临床研究也被列入“十一五”863计划重大项目中,这为课题组在国内外率先研制成功戊型肝炎疫苗提供了重要支撑。

谈及疫苗研发的前景,夏宁邵显得信心满怀。他的信心来自于国家对这个产业的大力支持:2007年,国家将生物医药确定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用于应对突发生物事件的疫苗及免疫佐剂等还被列入了公共安全领域生物安全保障方面的优先发展主题。

现阶段疫苗研发应以集成创新为主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菌种室主任王国治一直关注着疫苗领域的发展。对夏宁邵团队所取得的成功,他难掩心中的喜悦和激动:“我国能在世界上第一个研发出戊肝疫苗确实非常令人振奋!”

但就国内疫苗研发的整体水平,王国治直言不讳:“我国在疫苗研发领域的基础研究力量还比较薄弱,十个研发有九个都出不了结果。而国家又太过于强调疫苗研发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这与我国目前的疫苗研发水平不相符合。”

“中国的疫苗研发,前期工作几乎都是由大专院校的研究生在做,其可信度和创新性都不够,后期工作也往往跟不上。多数人的研究都以仿制为主,尽管拿了专利,出了蛋白,但真正要作出成果却很难,常常是实验完了,出来一大堆报废产品。”王国治认为,针对我国在疫苗领域现有的研发水平,“在引进国外成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创新、集成创新才是这个阶段的重点。”

王国治在考察了发达国家的疫苗生产企业后发现:在疫苗研发上,中国缺的不是硬件,也不是钱,缺的是技术和管理规范。中国对疫苗生产企业的硬件要求比国外更严格,可在软件方面比如管理规范上却放得比较宽。而事实上,疫苗生产过程中,后期主要是规范性管理的问题。

在王国治看来,目前整个疫苗产业还缺少一种系统的协作。他认为,“这与国家在疫苗研发领域和产业规划上缺乏一种整体的顶层设计有关。”

王国治告诉记者,受多种因素制约,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政府定价总体水平偏低,利润空间较小,以一支重组蛋白类的乙肝疫苗为例,国家定价只有3块多钱每人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进行产品升级换代的积极性。而第二类疫苗为市场调节价格产品,流通环节较多,市场价格偏高。

“疫苗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朝阳产业。”对此,王国治建议,国家在制定产业发展策略时,应当充分考虑产业自身的特点和不同的发展背景。在投入上,对与老百姓生命利益息息相关的和研发成本高、失败风险大的一类疫苗,以及共患病的疫苗,国家应当加大扶持力度,而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二类疫苗,则应当以引导企业生产为主。

加大投入优先发展疫苗产业

对疫苗产业的明天充满同样期待的,还有全球第一支甲流疫苗的生产企业——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尹卫东。

在甲流肆虐的2009年,尹卫东带领着自己的员工在短短的87天中成功生产出全世界第一支甲流疫苗。在他看来,接种疫苗不但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措施,同时也是保护他人的一种手段。

“然而目前,人们对接种疫苗的社会认知度却还远远不够。”尹卫东举例说,为了减少老年人群因流感并发症带来的死亡,北京市政府每年都为6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接种流感疫苗,然而却只有约50%的老年人进行了自愿接种。

基因工程疫苗篇2

通常所用的疫(菌)苗有两类:一是灭活疫(菌)苗,即把微生物培养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而制成。二是减毒活疫(菌)苗,即将有毒力的微生物用人工定向变异的方法使其毒力减弱,或从自然界筛选出来的弱毒或无毒微生物制成活疫(菌)苗。

灭活疫(菌)苗的优点是:在使用上可单独注射,也可几种疫苗按一定比例混合注射,较易保存。保存期限为1年,注射后较安全。缺点是:注射次数多,初种至少需接种2次以上,注射剂量较大。可能出现发热、全身或局部反应,其免疫效果也较差,不持久,常需数月或每年增强免疫一次。

活疫(菌)苗的优点是:其免疫作用较强,一般只需接种1次。接种剂量也较小,接种后反应小或无,接种后的免疫效果可靠而持久,一般可维持1~5年。缺点是:一般只宜单独使用;疫苗不易保存,在普通冰箱内两周即失效。

要特别注意制备活疫苗的病原减毒株的稳定性以及致癌等问题。因此,研制新发病原的疫苗时,由于对该病原的特殊性尚未完全了解,应先从制备灭活疫苗开始。

基因工程疫苗

基因工程是按照人类的愿望,通过基因重新组合得到新的生物品种的一种技术。这种基因工程方法制备生产的疫苗称为基因工程疫苗。以乙肝疫苗为例,就是用基因剪切技术将调控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这段基因剪切下来,装到一个表达载体中,表达载体可以把这段基因的功能发挥出来;再把这种表达载体转移到受体细胞内,如大肠杆菌或酵母菌等,最后再通过这些大肠杆菌或酵母菌的快速繁殖,产生出大量我们所需的乙肝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篇3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0年10月23至24日在吉州区随机抽取了315名儿童进行考核。

1.2 调查方法 经统一培训的专业人员担任调查员,每个接种点入户查阅儿童预防接种证、卡记录和询问家长。

1.3 判定标准 ①合格接种的判定标准:有接种证和接种卡的以接种证为准,无接种证有接种卡的以卡为准,无接种证和接种卡的视为未接种。对每名儿童的合格判定只能选择接种证或接种卡一种方式,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标准才能判定为合格接种:①有准确的出生年月日和接种年月日记录,内容填写齐全,记录清楚,不缺项。②免疫起始月龄不提前,接种针(剂)次间隔不缩短(≥28 d)。③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糖丸、百白破、麻疹、A群流脑、乙脑等基础免疫疫苗在12月龄内完成,甲肝疫苗在24月龄内完成,A+C群流脑、白破、和麻疹等加强免疫疫苗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②卡证相符判定:预防接种卡、证所填项目全部相符(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接种年月日等),有一项不一致或明显涂改者判为不相符。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共调查了吉安市吉州区3个乡(镇、街道)9个村(社区)级接种单位共315名儿童,建卡 315人,建卡率 100.00%;建证 315人,建证率 100.00%;卡证相符257人,相符率81.59%。

2.2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

2.2.1 原有疫苗接种情况 基础免疫卡介苗应种315人,实种315人,接种率 100.00%;脊髓灰质糖丸全程应种315人,实种315人,全程接种率 100.00%;百白破全程接种应种315人,实种315人,全程接种率 100.00%;乙肝疫苗首针接种315人,首针接种率100.00%;首针及时接种278人,及时接种率 88.25%;乙肝全程接种311人,全程接种率98.73%。

2.2.2 新增疫苗接种情况 基础免疫乙脑减毒活疫苗应种315人,实种304人,接种率 96.51%;A 群流脑全程应种315人,实种301人,全程接种率 95.55%;甲肝减毒活疫苗应种315人,实种 293 人,接种率 93.02%;加强免疫乙脑减毒活疫苗应种315人,实种287人,接种率 91.11%。

2.2.3 替代疫苗接种情况 基础免疫麻风二联疫苗(含麻疹疫苗)应种315人,实种307人,接种率97.46%;加强免疫无细胞百白破三联疫苗(含全细胞百白破疫苗)应种315人,实种 287人,接种率91.11%;麻腮风疫苗(含麻腮/麻疹疫苗)应种315人,实种289人,接种率91.75%。

3 讨论

实施免疫规划是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是国家惠民政策的具体体现。客观地掌握辖区内接种率现状是判断是否达到免疫规划目标预期效果的重要步骤,也是评价免疫规划执行情况的重要指标[3],我国免疫规划工作的重点在基层,影响基层免疫规划工作的因素复杂、多样[4]。张涛等[5]认为对不同类型的儿童,影响接种率及时性的因素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措施提高儿童照顾者对疫苗接种的知晓率。接种疫苗后因各种原因常常会发生异常反应事件,靳里平[6]认为疫苗接种风险因素主要有疫苗本身质量、接种者自身和疫苗接种过程中的风险因素等因素,并认为异常反应事件的防范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接种人员的业务素质。

本研究中,调查数据显示,吉安市吉州区抽样调查的315名儿童,建卡率 100.00%,建证率 100.00%;卡证相符257人,相符率81.59%。原有疫苗接种情况中,基础免疫卡介苗接种率 100.00%;脊髓灰质糖丸接种率 100.00%;百白破全程接种率 100.00%;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98.73%。新增疫苗接种情况中,基础免疫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率 96.51%;A 群流脑全程接种率 95.55%;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率 93.02%;加强免疫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率 91.11%。替代疫苗接种情况中,基础免疫麻风二联疫苗接种率97.46%;加强免疫无细胞百白破三联疫苗接种率91.11%;麻腮风疫苗接种率91.75%。提示通过各级免疫规划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吉安市吉州区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原有免疫规划疫苗合格接种率继续保持在95%以上,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新增疫苗合格接种率达到90%以上。

参 考 文 献

[1] de Jager SC, Kuiper J.Vaccination strategies in atherosclerosis.Thromb Haemost. 2011 Nov;106(5):796-803.

[2] 崔清荣,葛君华,陆英骅,等.天台县2008-2011年疫苗接种率调查.浙江预防医学,2012,24(01):32-34.

[3] 罗田发,胡德华. 2009年瑞金市儿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调查.预防医学论坛,2010,16(8):704-706.

基因工程疫苗篇4

活疫苗可通过从带菌者中分离毒力弱的菌株获得,也可通过人工培养,使微生物产生变异,从毒力弱的菌株中获得。接种后在体内有生长繁殖能力,接近于自然感染,可激发机体对病原的持久免疫力。活疫苗用量较小,免疫持续时间较长,免疫效果优于死疫苗。大多数的活疫苗都采用冷冻真空干燥的方式冻干保存,以延长疫苗的保存时间,保持疫苗的效价。病毒性冻干疫苗常在- 15℃以下保存,保存期一般为两年。细菌性冻干疫苗在- 15cc保存时保存期一般为两年,2-8℃保存时保存期为9个月。当活疫苗接种到猪体后,能在一定部位繁殖一段时期,但由于毒力弱,不会引发疾病,而能使猪体产生免疫力。活疫苗用量少,副作用小,只需接种一次,但不易保存。

2.区分不同情况选用活疫苗或死疫苗

疫苗从来源上又分为免费疫苗和自费疫苗。免费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养猪户提供,养猪户应当依照政府规定的强制免疫项目受种的疫苗;自费疫苗是指由养猪户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免费疫苗有3种:一是口蹄疫病毒疫苗。目前我县选用的口蹄疫疫苗是一种灭活的疫苗。二是猪瘟疫苗。常用猪瘟细胞活疫苗和脾淋活疫苗,60日龄前基础免疫可用细胞活疫苗,60日龄后加强免疫可用脾淋活疫苗。三是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生产实践证明,阳性猪群使用活疫苗效果更好。

基因工程疫苗篇5

免疫力是指识别自己和排除异己的生理反应。自身稳定—清除损伤/ 衰老细胞,维持生理平衡。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抵御感染—抵抗和清除病原体或其它异物。还有免疫记忆。

疫苗的研发过程:萌芽时期(12-18 世纪):人、牛疫苗;初级阶段(19 世纪):首次制备了鸡霍乱弱毒活疫苗,拉开了研发和应用疫苗的序幕;发展阶段(二战后):研发生产了大量疫苗如:ILT/MD/PP/IBD 等;新技术应用阶段(1986年后):基因工程技术用于疫苗研究与生产;下一代技术新佐剂、结构疫苗合成生物、DNA/RNA( 未来展望) :治疗疫苗生产阶段,值得注意的是2006.6.8 上市的宫颈癌疫苗打破了治疗病毒感染细胞的瓶颈,而非只用于预防。

疫苗的作用:疫苗是防控传染病的重要武器;疫苗接种是根除禽病计划的基础;疫苗接种不能100%保护禽群;疫苗必须给生产者带来效益;新型疫苗研制对禽传染病防治意义重大;有的疫苗可能会散毒或产生免疫抑制效应。

二、疫苗研发新动向

疫苗主要分为4 类:全微生物疫苗、纯化大分子疫苗、重组疫苗和未来疫苗。

1. 全微生物疫苗。(1)弱毒疫苗:异源疫苗-HVT ;非自然途径接种的疫苗-ILT ;鸡胚或细胞传代致弱的疫苗- 多数。(2)灭活疫苗:灭活剂;佐剂。研发新动向:基因缺失疫苗;转基因疫苗;标记疫苗。

2. 纯化大分子疫苗。(1)组分疫苗:荚膜多糖疫苗;外膜蛋白;病毒免疫原蛋白。(2)合成肽疫苗:人工合成、生物合成。(3)类毒素。研发新动向:纯化工艺;合适载体。

3. 重组疫苗。(1)重组病毒蛋白疫苗:病毒蛋白可在细菌、酵母、哺乳动物细胞及病毒中表达;杂交/ 嵌合病毒疫苗;稳定、廉价;易于大规模生产;可激发细胞和体液免疫。研发新动向:制备多价活疫苗;构建高效表达载体。(2)重组载体疫苗:免疫力强、不散毒;无副作用、稳定;适用于群体免疫;不需要佐剂;可鉴别免疫与感染动物。研发新动向:制备多价活疫苗;构建高效表达载体。(3)亚单位疫苗:安全性高;无抗原竞争;定向免疫位点、标记疫苗(DIVA);需要佐剂、免疫期短;如为多肽,则需载体。研发新动向:制备嵌合多肽,广谱;重组微生物生产;自培养物纯化。(4)DNA/RNA 疫苗:不散毒、返强、污染环境;全面免疫应答、免疫期长;制备简单、费用低、不需纯化蛋白、适于难或不易培养的病原;多联/ 价DNA 疫苗容易构建;不受母源抗体干扰;可进行胚胎免疫;可制成标记疫苗(DIVA);性质稳定,便于贮存和运输。

4. 未来疫苗。(1) 多价/ 多联亚单位疫苗:固相基质抗原抗体(SMAA)复合物;微胶粒Micelles ;脂质体Liposomes ;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S) ;可诱导强烈的体液与细胞免疫;促进吞噬细胞吞噬,提高免疫原性。(2)抗独特型抗体疫苗:不含传染性物质;可大量制备抗Id的McAb ;模拟碳水化合物抗原决定簇;能诱导更有效的T 细胞应答;诱导抗原决定簇特异性的抗Id 疫苗;异种蛋白的副作用;弱免疫原,单独或辅以佐剂。(3)菌蜕疫苗:菌蜕具有优良的免疫原性;固有免疫佐剂性;免疫系统靶向性;新型非变性灭活菌苗;递呈异源抗原的重组疫苗;DNA 疫苗的递送载体。(4)病毒样颗粒疫苗:空衣壳结构;免疫原性好,不需佐剂;不含遗传物质;安全性好,稳定;NDV、IBV、ALV。(5)可饲植物疫苗:易于遗传操作,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生产成本低,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和设施;易获得多价疫苗,无须提取纯化过程;能准确地进行翻译后加工;无病原污染,易于贮存、生产和运输;使用方便,产生体液和黏膜免疫反应,易于推广普及。

三、疫苗的应用

1. 影响疫苗接种效果的因素。家禽生产/ 饲养模式(集约化、庭院)、本地疫病流行情况(病原/ 抗体监测)、接种策略(常规、应急、预防)、不同类型疫苗的效力(活苗、灭活苗)、用法(接种途径、方法、次数)、疫苗性质、家禽体质、免疫抑制因子、成本- 效益分析(疫苗成本、劳动力、检测及评估)。

2. 疫苗接种计划的监控。(1)接种计划的有效性:发病率、死亡率、生产性能。(2)野毒感染与接种疫苗的鉴别:标记疫苗及匹配的识别试验(DIVA)、哨兵禽。

3. 主要疫病的控制。(1)免疫计划与程序:随机应变、随鸡应变、随疾应变、随季应变。(2)群体免疫与根除:社会、政治、经济、企业多方共同努力。

基因工程疫苗篇6

人们在研究减毒苗的时候发现活疫苗由于残留强毒和弱毒反强的危险,又重新研制灭活疫苗,尤其当有了理想的免疫佐剂之后,种类不断增加,如猪丹毒灭活氢氧化铝疫苗、禽霍乱灭活氢氧化铝疫苗等。特别是以轻质矿物油为佐剂的油佐剂灭活苗,由于免疫期长,十分安全,无副作用而深受用户的青睐,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免疫血清的研究

在免疫血清研究方面,贝林和北里二氏(1890)发现破伤风毒素免疫的动物血清中有中和相应毒素的能力,卡尔默特(1894)研制成功了抗蛇毒血清,并开辟了血清疗法,为制备各种免疫血清提供了根据。

由于免疫血清有产量小、价格贵、免疫保护期短等特点,而不能大面积推广。目前只有抗破伤风血清用量最大。人们常利用成年禽类(鸡、鸭、鹅)等同种动物或一种动物(猪、牛、羊)制备高免血清,用以防治畜禽传染性疾病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给成年禽类进行超免处理后采集所产生的蛋,制成超免卵黄抗体来防治这些疾病效果也极其显著。跨入20世纪,兽医生物制品取得了迅猛发展。卡尔默特和介林二氏(1923)研制成功了卡介苗;威尔斯提德(1923)发明了铝胶佐剂;拉蒙(1923)利用加热与甲醛溶液处理毒素,可使其脱去毒力类毒素,利用类毒素免疫动物同样获得免疫保护;拉蒙和施米德二氏(1936),以及福罗德(1935)分别研究了明矾、氢氧化铝和矿物油的佐剂效应,对兽医生物制品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伍德拉夫和古德帕斯特(1931)在鸡胚内复制痘病毒获得成功,以及后来的组织与细胞培养复制病毒,为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入一个较高层次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疫苗的生产仍处于手工操作阶段,但产量逐步扩大,质量也不断改进。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疫苗的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近30年来,特别是60年代以后,随着基础科学的发展与进步,推动了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研究促进了兽医生物制品生产的大发展,无论数量与质量上都有很大提高,由于发酵工业的兴起,带动了疫苗生产向工业化规模发展。同时由于各种抗菌药株的产生,使得已经停产多年或被重视的疫苗又重新受到重视,亦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我国兽医生物制品发展现状

兽医生物制品是控制和消灭畜禽传染病的重要武器,对畜牧业经济的发展,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兽医生物制品的研究,从1928年起虽然开始作了一些工作,但政府极不重视支持,解放前此方面工作进展缓慢,疫病不能控制,听其自然。新中国建立后,新政府对动物免疫工作日渐重视。经过60余年的发展,我国已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与水准的兽医生物制品厂25家,共生产猪、禽、牛、羊、马、经济动物、犬、猫和鱼类疫苗系列100余种,基本上满足了国内需要,有的疫苗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如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和马传染性贫血疫苗等。

兽医生物制品的发展趋势

1第二代疫苗—基因工程疫苗

百余年来,虽然疫苗的生产不断改进与创新,但就其性质来说,仍然属于第一代疫苗。自基因工程技术引进疫苗研究领域之后,使疫苗的研究与生产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于是便产生了第二代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在兽医领域已研制了口蹄疫基因工程疫苗和犊牛、仔猪下痢大肠杆菌基因工程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的载体已由质粒改为痘病毒,并可将几种基因片段重组在一个痘病毒的载体,并可将几种基因片段重组在一个痘病毒的载体上产生一种基因工程联合疫苗,使制造疫苗的技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合成肽疫苗

合成肽疫苗为第三代疫苗。具有抗原性的肽段完全用生物化学的方法进行人工合成后,再与高效的免疫佐剂相配合制成疫苗,其特点是,可以大量人工合成,并且抗原性专一,无副作用。这种疫苗的生产是由基因工程阶段进入了分子工程阶段,是高科技产品,它将代表着21世纪生物制品的发展方向。

基因工程疫苗篇7

1 妥善保管疫苗

妥善保管疫苗是能否提高免疫效果的决定因素。但这在基层实际工作中是容易出现问题的一个环节。此环节出现问题会造成整个免疫工作失败、免疫效果不好,为此做好疫苗的保管十分关键。

在疫苗保存方面基层容易出现以下这些问题,一是疫苗在从县到乡镇的运输过程中缺乏制冷设施。基层所从县疫控中心冷库领取疫苗后,不加任何制冷材料直接将疫苗放到车里,使疫苗升温、效价降低。二是不按要求存放疫苗。基层动监所或村防疫的冰箱,有的超期服役,制冷效果不好,达不到冷冻、冷藏的要求温度。有的基层业务人员,由于不认真阅读说明书,不按要求存放疫苗,该冷冻疫苗不冷冻、该冷藏的疫苗不冷藏,这样也会是疫苗的效价降低。三是极个别基层动监所由于受农村电力供应紧张的问题,时常面临停电的影响,造成冷藏设施不能正常运转,使疫苗效价降低。

解决疫苗保管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要提高基层业务人员对疫苗保管重要性的认识,把疫苗保管当成抓免疫质量的重要环节来抓。二是在疫苗保管细节上做到专人管理。疫苗运输备好冰袋等物品,偏远山区的基层所做到勤拿勤取,不要在基层动监所内大量存放疫苗。三是加大在疫苗保管方面的投入,及时淘汰制冷性能不好老旧冷藏设施,保证疫苗的保存条件。

2 狠抓免疫注射工作的各个环节

免疫注射的各个环节是能否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的直接因素。基层防疫人员容易在以下几个方面出现问题。

一是注射剂量不够。基层业务人员在开展免疫注射前,往往要排除注射器内的空气,使疫苗造成一定量的损耗,进而使注射剂量减少。二是人为的减少注射量。在一些基层防疫员头脑中存在着注射量少就不容易出现过敏反应的误区,一些基层防疫人员苦于家畜出现过敏反应与畜主纠缠的困扰,在进行免疫注射时人为的减少注射量。三是注射不确实。牛、育肥猪、种猪等大中型家畜在开展免疫注射时不好保定,甚至是捕捉都很困难,加上基层业务人员工作态度不认真、注射不确实。四是注射部位选择不正确。注射部位不一样,免疫效果也会不一样。不同的部位皮肤和脂肪层的厚度不一样,如果注射到臀部等脂肪层等较厚的部位,如果再加上注射器的针苗短或注射深度不够的话,疫苗很可能就注射到畜体的脂肪层,造成疫苗不能吸收。五是疫苗使用不规范。基层防疫人员在开展集中免疫时往往要携带多种疫苗。大部分基层防疫人员保温盒里无冰块等制冷材料。农村居住比较分散,有的一个村绵延5km左右,开启的疫苗很难做到连续使用,经常是开启一瓶苗后隔很长时间才使用,疫苗开启后与空气长时间接触效价会降低,造成免疫效果差。

以上例举的都是基层在防疫注射工作中容易忽略的细节问题,以上细节注意到了,才能提高免疫效果。

3 按免疫程序开展免疫工作

规模化养殖户业主和基层防疫人员要严格遵守免疫程序,切莫图一时省事省力,简化或篡改免疫程序。另外,还要切实要搞好首免动物的加强免疫工作。

4 结束语

基因工程疫苗篇8

第一,病虫害检疫工作的实践,可以更好地补充《植物检疫条例》以及《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在技术上的相关规定,完善其具体的实施细则,使理论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

第二,可以强化原有的植物检疫技术、病虫害处理技术。并且通过不断地将新技术应用到苗圃检疫工作的实践中,可以加快新技术成果的转化过程,提升苗圃病虫害控制的水平。

第三,将病虫害检疫的工作与植物检疫标准的修订相结合,通过国内外新成果、新经验与新技术的吸收,可以有效地促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对与提高苗圃的植物检疫水平,做好病虫害的科学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2 当前我国苗圃病虫害检疫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苗圃苗木植物检疫工作起步较晚,检疫标准数量较少。我国苗圃标准化的工作于1955年起步,但是苗圃的标准化检疫工作却比其晚了整整40年的时间,直到1995年才开始发展,并且发展也很不顺利,在后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处于时断时续的状态。因此,取得的成果相当有限,仅在2000年了第三项国家标准——《林木种子检验规程》。

第二,缺乏科学、系统、完善、与苗圃实际发展状况相适合的苗圃发展形势的标准体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苗圃每年在修订、制订标准时,无据可依、无章可循,从而使得整个标准的申报与制订都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并且还存在新标准制订不及时,以及制订的标准不能及时公布的问题。另外还有很多标准,包括苗圃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检疫技术标准、基础性管理工作的标准等都未得到制订。

3 无检疫对象苗圃病虫害的控制措施

第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机率做好病虫害的无对象检疫工作,我们应该从防治入手,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将病虫害扼杀在摇篮之中。要从有抗病虫的母树上采集种子或者插穗进行育苗,再对其进行抗病虫试验,通过观察,拔除没有抗病性的苗木,保留抗病虫苗木,以获得最优良的种子。在对育苗所需的种子以及插穗进行选择时,必须保证其适宜当地的气温、气候等条件,否则种子在离开母树后极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蚀。苗圃基地要尽量建在病虫害的多发地段,要定期对苗木进行喷药,以提高苗木的抗虫性,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另外,苗圃基地不可以连续使用,要定期对土壤进行消毒,发现病株要及时清除,切除病树的病瘤,用波多尔液对其伤口进行涂抹消毒。

第二,建立完善、系统的无检疫对象苗圃病虫害调查与控制档案无检疫对象苗圃,拥有当地主要的苗圃病虫害的生活史的标本、图画,具有完整的病虫害生物学特征,病虫害流布规律的相关资料以及相关防治措施的记载。因此,对苗木的产地进行调查是防治苗圃病虫害的重要手段。具体来说,可以由基层检疫委员会联合苗圃基地的检疫员组成调查小组,一年中于6、9、11月3次对产地进行抽查和详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形成具体的表格,为以后的检疫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第三,建立苗圃植物检疫标准的数据库。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因此,在苗圃植物检疫工作中,我们也可以利用苗圃植物检疫委员会的网页建立苗圃检疫标准数据库,逐步实现苗圃标准服务的网络化、信息化,使使用者都可以及时、准确、高效的搜索到相关信息。另外,在经费允许的条件下,还可以建立苗圃植物无对象检疫的信息平台,实现苗圃植物检疫标准的网上申报以及及时信息的反馈,从而优化标准的修订程序,提高植物检疫标准工作的效率以及透明度,实现信息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

第三,完善苗圃检疫工作责任制度,实现科学化、系统化管理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是提高病虫害控制工作的关键,因此,必须要建立科学化的管理制度,代替以前的经验管理。这就需要我们建立规范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将行政目标分为若干小目标,并且为每个目标的实现建立合理的目标值以及评价制度,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如信息论、运筹学、控制论等,实现实际工作的科学管理。

4 结语

为了做好无检疫对象苗圃病虫害的控制工作,为城市的绿化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植物,我们必须从预防、建立信息平台以及加强科学化管理等多方面下手,唯有如此,苗木的质量才可以得到保证。

基因工程疫苗篇9

我国是乙型肝炎发病大国,乙肝不仅严重影响人体健康,而且给家庭给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乙肝是贫困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一个重要因素,乙肝病人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入托、入学、就业、婚姻等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卫生部和财政部已联合下发了“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的通知”,乙肝疫苗成为继卡介苗、白百破、麻疹疫苗、小儿麻痹糖丸之后,又一种纳入全国儿童计划免疫的疫苗。为了全面落实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工作,提高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控制乙肝的发病率,我市开展了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1日-2010年6月30日出生的所有未接种乙肝疫苗、或未完成乙肝疫苗全程免疫的儿童。

1.2 方法 采用统一印制的《HepB接种情况调查表》,集中培训调查人员,详细询问调查对象,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统计;对接种史不详、无接种证的儿童按未接种乙肝疫苗进行补种。

2 结果

本次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儿童总数38724人,其中流动儿童4953人,无免疫接种史儿童2709人。乙肝疫苗接种率93%,首针及时接种率82%,全程免疫率89.3%。

乙肝疫苗漏种原因:(1)未完成乙肝疫苗的全程免疫主要原因:①接种地点太远占20.13%;②流动或超生儿童占16.71%;③接种费用高占16.24%;④儿童患病未去接种占14.45%;⑤不知道要接种占12.04%;⑥不知道要进行2、3次接种占9.87%;⑦对接种缺乏信任占4.67%;⑧认为没有必要接种占3.87%;⑨其他占2.02%。(2)未及时接种乙肝疫苗的各主要原因:①出生地无接种条件(含在家里生)占21.87%;②计划外生育或流动儿童占17.97%;③经济困难占14.82%;④基层医院妇产科未开展此项工作占12.26%;⑤不知道要接种占11.87%;⑥家长认为接种乙肝疫苗不重要占10.54% ;⑦新生儿患病未及时接种占7.64%;⑧无疫苗供应占1.65%;⑨其他占1.38%。

3 讨论

通过这次对儿童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发现了以下问题:(1)个别教育部门和一些幼儿园对该项工作的配合不够。(2)有些接种门诊对大年龄组儿童接种的原始资料有遗失,给接种史的追溯带来很大的困难。(3)部分接种单位摸底调查和查漏补种工作进展缓慢或不够深入。(4)流动儿童家长对乙肝疫苗免疫史回忆不清者较多。(5)部分家长在接到告知单后应答率低,卫生部门反复催促,效果仍不理想。(6)民办幼儿园大部分是流动儿童,存在“三不管”现象,是免疫规划的空白区。

为确保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工作顺利实施,我市有关部门应做好以下工作:(1)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财政部门要落实相应的经费,卫生部门要落实相应的人员、场地,做好工作衔接。本着谁接生、谁负责接种首针乙肝疫苗的原则,妇幼保健机构、有产科的医疗机构要积极配合做好新生儿乙肝疫苗的首针接种工作以及第二针的转卡衔接工作,各接种门诊更应做好新生儿的第二、第三针的全程接种和统计上报工作。(2)同时各地公安部门、街道居委会也要配合做好流动人口的管理登记工作,向疾病控制部门提供流动人口的线索,以便及时掌握流动儿童动态,尽力做到一个不漏地给予免费接种,对于流动儿童要一视同仁,共同享受免费接种的权利。(3)采取恰当形式(如新闻机构的介入)通知广大儿童家长及时带领孩子到居住地所在的接种门诊进行乙肝疫苗的全程接种。

几点建议:(1)由于对群众缺乏针对性的宣传活动,群众对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的认识不足;普遍基层防疫人员年龄老化,加上目前基层医务人员工作量大,任务重、培训次数少,针对性不强,完成全程接种工作难度大,因此要通过与医院、计生等多部门的合作与交流,以孕妇为重点,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乙肝防治知识覆盖面,切实提高我区孕产妇的住院分娩意识,提高住院分娩率,从而提高首针及时接种率。(2)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在狠抓首针及时接种率的同时,还应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加强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1],使儿童家长变被动接种为主动接种,促进目标人群及时接种和全程接种行为的形成。(3)我市全程接种率89.3%,还不是很高,因此要加强预防接种的规范化管理工作,充实基层防疫队伍,加强宣传培训力度,加大督导力度及完善考核机制;解决相关工作经费,提高基层防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4)加强常规免疫接种工作及开展查漏补种工作,提高全程免疫接种率,力争使我市全程接种率达100%。

要做好接生单位,特别是在家分娩儿童的首针接种以及首针与第2,3针的衔接,同时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加强关于乙肝危害性及其可预防性知识的宣传,尤其要加强对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同时也要加强基层卫生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规范计划免疫工作,实行预防接种人员资格证制度[2],对预防接种人员进行培训合格上岗,提高基层预防接种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为更好地完成计划免疫工作,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作贡献。

基因工程疫苗篇10

乙肝疫苗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乙型肝炎疫苗经历了从血源性疫苗到基因工程疫苗两个阶段。血源性疫苗是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血液中经纯化灭活等严格工序制备乙肝表面抗原,作为疫苗使用。因恐有引起其他血源性疾病之虞,目前血源性疫苗已基本被淘汰,代之为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是利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含有乙肝表面抗原基因的重组质粒,然后转染相应的宿主细胞,如酵母、中国仓鼠肾细胞(CHO),生产乙肝表面抗原蛋白。由于并非完整病毒,不具备感染性和致病性,但保留了免疫原性,即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的能力。它可以用于预防所有已知亚型的乙肝病毒感染。目前,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技术已相当成熟,国内使用的有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CHO乙肝疫苗,经多年观察证明安全有效,都可以放心选用。

2

接种乙肝疫苗前为何要化验乙肝两对半?

乙肝两对半是一组常用的检测乙肝感染状况和免疫状况指标的简称,包括乙肝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和核心抗体。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代表已感染乙肝病毒,伴e抗原和核心抗体阳性即俗称的“大三阳”,伴e抗体和核心抗体阳性即俗称的“小三阳”,此时再注射乙肝疫苗无效。表面抗体阳性代表已有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可以是乙肝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此时其他指标均阴性;也可能是自然感染已经康复的标志,此时伴有核心抗体阳性。这两种情况下均不需要再接种乙肝疫苗。因此乙肝疫苗接种前一般先化验乙肝两对半,可决定是否需要接种。由于乙肝疫苗安全性非常好,根据各地携带率的不同,也有地方推荐不化验,直接接种乙肝疫苗。

3

乙肝两对半是定性好还是定量好?

定量检查优于定性检查,因为定量检查除可判断阴性或阳性外,还有助于判断乙肝表面抗体的滴度。一般认为,健康人乙肝表面抗体10单位/升,表示有免疫力;乙肝表面抗体>100单位/升,表示有很好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持续时间较长(父母为慢性乙肝或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子女为高危儿童,应除外)。

定量检查的缺点是价格高,许多基层医院不开展。此时定性化验也可粗略判断。

4

是不是所有儿童都可免费接种乙肝疫苗?

全国范围内,所有的新生儿都可免费接种乙肝疫苗。近年来,国家扩大了免费接种范围,既往未接受过乙肝疫苗接种的儿童也可免费接种乙肝疫苗。

5

乙肝疫苗能纳入医保费用支付吗?

各地的情况不同。大部分地区对易感人群都免费接种,因此不再需要医保支付。

6

老年人要不要打乙肝疫苗?

乙肝病毒可感染各年龄人群,包括老年人。因此老年人也需要打乙肝疫苗。最初规定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是因为当时疫苗的生产能力有限;其后又将免费接种人群扩展至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儿童,是基于财政负担能力的考虑。实际上,所有未接种过乙肝疫苗及未感染过乙肝的人群,在经济条件许可时都应该接种乙肝疫苗。

7

孕妇能打乙肝疫苗吗?

可以。孕期和哺乳期并不是乙肝疫苗的禁忌证。实际上由于乙肝病毒可在家庭中传播,并且母婴传播是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主要因素,对家庭中有乙肝病毒感染者的高危孕妇和乳母应推荐乙肝疫苗接种。可在接种前先化验乙肝指标,没有感染乙肝病毒的孕妇,尽快注射乙肝疫苗。已感染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不需注射乙肝疫苗。

8

乙肝病毒携带者能打乙肝疫苗吗?

一般讲的乙肝疫苗是预防用的乙肝疫苗。健康人注射这种乙肝疫苗会产生抗体和细胞免疫,可预防乙肝感染。而乙肝病毒携带者体内有大量的乙肝病毒,对乙肝疫苗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不会产生我们所需要的抗体或细胞免疫,即乙肝疫苗对这些人起不到任何保护作用,只是浪费疫苗和经费而已,故不必注射乙肝疫苗。目前,治疗用的乙肝疫苗正在研制过程中,经过严格临床试验后可望用于乙肝病毒携带者,起到治疗作用。

9

有慢性病的人能打乙肝疫苗吗?

有慢性病的患者,往往容易感染乙肝病毒,且感染后常会引起更严重后果,因此一般情况下,如果慢性病患者病情稳定,应及时进行乙肝疫苗接种。由于某些慢性病还会影响免疫功能,进而影响疫苗效果的持久性,因此还应定期监测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及时加强接种。个别专家提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以不接种为宜,但多是基于理论上的推测,并无确实的依据。但须注意,疫苗说明书中注明:患有慢性严重疾病患者(如心、肾疾病等)、严重脏器畸形、严重皮肤湿疹等患者,不能接种乙肝疫苗。

10

感冒发烧能打乙肝疫苗吗?

感冒发烧时最好不要打乙肝疫苗。乙肝疫苗是生物工程方法制备的乙肝表面抗原,疫苗注射是为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或细胞免疫。虽然乙肝疫苗是目前世界上最安全的疫苗之一,但也偶有接种者有发热或不适的反应;在发热时注射,很难将原有的感冒发烧和疫苗引起的发热相鉴别。再者,乙肝疫苗注射全疗程要3次乙肝疫苗接种,第一针一般在新生儿生后立即进行,第二针和第三针在1月和6月后注射。有研究表明,第二针和第三针适当推后对免疫效果无影响。因此感冒发烧时最好不要打乙肝疫苗,可待痊愈后再注射更安全。

11

接种乙肝疫苗后可保护多长时间?对于新生儿而言,目前推荐的免疫程序为0、1、6月,也就是说,半年内打3针,从打第一针的当天算起,满月时打第二针,满半年打第三针。儿童和青少年剂量为每次5微克(ug)。国外研究表明使用2.5微克或10微克的酵母乙肝疫苗可在正常儿童体内诱发产生抗体,但10微克剂量可诱发更高水平的乙肝表面抗体。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在完成全程免疫后1~6个月最高,以后有逐渐下降趋势。接种酵母乙肝疫苗的婴儿在10岁时约有一半儿童的血清抗体滴度降至10单位/升以下,但抗体滴度降低或转阴的儿童在加强注射一针后可快速产生高滴度的抗体。因此,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对正常儿童的保护效果一般认为至少可持续10年以上。

12

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所生婴儿怎么办?

母婴传播是我国形成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最主要原因。酵母乙肝疫苗5微克,0、1、6月程序的保护效果达60%~80%,其第一针免疫要尽早进行,最迟也不要超过生后24小时。若母亲携带乙肝病毒,国内外专家多要求对其婴儿采用主被动联合免疫的方法,即出生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至少100单位(IU),同时在不同部位注射乙肝疫苗。

13

全程打完乙肝疫苗后多久可以抽血验抗体?

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母亲的正常新生儿和免疫功能正常的儿童、成年人对乙肝疫苗应答良好,因此接种后不需常规监测乙肝表面抗体。而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婴儿和其他有潜在危险因素的人群(如家里有乙肝患者等),应在完成3针接种程序后1~6个月检测乙肝表面抗体,对乙肝表面抗体阴性或抗体滴度低于10单位/升者应及时加强注射,以保持其乙肝表面抗体在保护水平之上,尽可能减少乙肝病毒感染的发生。对乙肝表面抗体、抗原均阴性者,也应加强接种以使其产生免疫力。

14

接种乙肝疫苗后无抗体怎么办?

医学上把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乙肝表面抗体仍阴性,称为乙肝疫苗无反应。其中绝大多数并不是“真正”的无反应者,经加强接种后多数仍能产生保护水平的乙肝表面抗体。若仍不产生抗体,建议定期随访,防其感染乙肝病毒。

15

乙肝疫苗多久需要复种?

接种后5~10年,虽然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中,有相当部分的人乙肝表面抗体消失或低于保护滴度,但发生乙肝病毒感染的情况极少见,因此多认为无复种的必要。而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婴儿、免疫功能抑制或受损的人群、大量受血者因感染乙肝病毒的机会增加,且感染后容易成为慢性,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对这些高危人群进行抗体滴度监测,必要时复种,使乙肝表面抗体保持在10单位/升以上。

16

乙肝疫苗剂量越大越容易产生抗体吗?

目前国内使用的乙肝疫苗规格主要有酵母重组乙肝疫苗5微克和10微克,以及中国仓鼠肾乙肝疫苗20微克。早期的研究发现,不同剂量的乙肝疫苗对乙肝病毒的预防效果相当,但产生乙肝表面抗体的滴度会有区别。国外曾比较过酵母重组乙肝疫苗5微克和10微克用于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每次10微克剂量的抗体滴度显著高于每次5微克,但还没有大规模权威调查研究证明,每次乙肝疫苗注射量和免疫保护效果成正比。对于加大注射剂量的方法,没有试验证明对人体有害。

17

乙肝疫苗剂量小儿与大人一样吗?

根据疫苗种类和使用人群的不同,疫苗剂量也是不同的。最初的血源性乙肝疫苗,一般儿童按0、1、6月,每次注射10微克/次;成人接种可按0、1、6个月,每次注射20微克/次。基因重组疫苗的一般剂量为5~10微克/次,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及18岁以上成人,疫苗剂量应大一些,可根据对象不同给予10~20微克为宜。对成人剂量国内通常用每次20微克,美国的推荐剂量为每次20微克。

18

打乙肝疫苗会过敏吗?

乙肝疫苗过敏罕见。少数过敏反应可出现各种类型皮疹,以荨麻疹多见,也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但国内用的乙肝疫苗都含有防腐剂硫柳汞,难免会残留微量的酵母成分,少数对酵母成分或硫柳汞过敏者,在接种后可出现过敏反应,因此对以上疫苗成分过敏者禁用乙肝疫苗。

19

还有其他哪些不良反应?

人体对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有很好的耐受性,一般无严重的副反应。其他不良反应包括一般反应、非变态反应和精神性反应。一般反应包括接种部位出现红晕,浸润并有轻度肿胀和硬结,稍有压痛;部分人接种疫苗后8~24小时有轻度发热。非变态反应大多与自身存在免疫机制有关的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精神性反应包括晕厥和急性休克反应,这类反应并非疫苗直接引起,而是精神或心理因素所致。

20

如何应对乙肝疫苗的不良反应?

对于一般反应大多无需特殊处理,注意适当休息,多饮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他疾病。对于较重的局部反应可用清洁毛巾热敷每日数次,可以帮助消肿减轻疼痛,2~3天后即消退。对于晕厥要保持安静和空气新鲜,平卧,头部降低,解开衣扣,注意保暖,口服温开水或温糖水。对于精神反应,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大多用针灸、暗示疗法即可恢复。由于极个别人可有过敏反应,疫苗接种后最好在接种地点观察半小时以上,无异常后再离开。

21

漏打乙肝疫苗多久需要从头复种?

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分为3次,在0、1、6月进行,一般认为每次延后1~2个月不会对免疫效果有任何影响。美国有学者曾研究发现,将3次乙肝疫苗每次间隔1年接种,对抗体产生无太大影响。实际上,0、1、6的程序是当时根据大多数接种者的反应以及当时的成本-效益分析得出的。每个人对乙肝疫苗的反应都不大相同。少部分儿童注射1次就可产生抗体,也有部分儿童多次注射都不产生抗体。因此并无漏打疫苗后多久一定要从头复种之说。可去医院检测一下血液中乙肝表面抗体,如果抗体呈阳性且滴度高,可以不再接种;如果抗体滴度不高可以接种1次;如果抗体持续阴性,则可重新接种2~3次。

基因工程疫苗篇11

在中国,80%以上的乙肝是通过家族内的母婴垂直传播而感染的,另有20%左右是通过吸毒、性接触、血液透析等医源性感染和其它媒介途径感染。预防乙肝的关键是保护好那些乙肝患者(包括HBV携带者)的亲属、新生儿以及其它高危人群,尤其是新生儿。工作中,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及时实施主动免疫(接种乙肝疫苗)和被动免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相结合;对特殊人群和高危人群先检测体内乙肝表面抗原和抗体(抗-HBs)水平,根据检测结果和暴露危险程度再制定个体化的、科学灵活的主动、被动免疫策略等方法预防HBV的传播,效果显著。人群HBsAg携带率由1992年的9.75%下降为2006年的7.18%;5岁以下儿童HBsAg携带率将至0.98%。

1 乙肝疫苗的免疫策略

接种乙肝疫苗是目前世界公认的预防乙肝最科学最高效的措施。针对不同的人群,我们采取不同的乙肝疫苗免疫策略:①对HBsAg阴性孕妇所生婴儿,采用重组酵母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按0,1,6月3针间隔接种法,“0”指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1针,疫苗剂量5vg/剂(0.5ml),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②对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采用出生后12小时内肌肉注射HBIG 100IU(被动免疫)和重组酵母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主动免疫)按0,1,6月3针间隔接种相结合的方法,疫苗剂量10vg/剂(1ml)。③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及其他人群,之前无乙肝疫苗免疫史或免疫后抗-HBs低、无应答者,采用重组酵母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按0,1,6月3针间隔接种法,“疫苗剂量10vg/剂(1ml),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之前有规范的乙肝疫苗免疫史且免后抗-HBs滴度10Miu/ml者,则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是否加强免疫接种第4剂乙肝疫苗。④有职业危险的医务人员,如传染科、手术室、口腔科、妇产科、检验科、血液透析室和注射室的医护人员,包括实习和进修的医护人员、新就业的医护人员,保育人员及其他高危人群等,采用重组酵母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按0,1,6月3针间隔接种法,“疫苗剂量10vg/剂(1ml),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

2 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观察

上亿人次的乙肝疫苗接种证明这种疫苗是非常安全有效的。新生儿按0,1,6月程序接种3针乙肝疫苗后1-3个月检测抗-HBs阳性率可达95%以上[3],表面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30mIU/ml[2],效益成本比172:1。单用乙肝疫苗的母婴阻断率85.97-91.08%,乙肝疫苗与HBIG结合应用的母婴阻断率达到95%以上。

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①疫苗的免疫原性和接种剂量是决定免疫效果的关键因素。同种疫苗不同剂量免疫效果不同,剂量大者免疫效果好于剂量少者,新生儿10vg-10vg-10vg 3针次免疫与10vg-5vg-5vg 3针次免疫、5vg-5vg-5vg 3针次免疫比较,表面抗体阳转率和抗体几何滴度都有显出差异,后者的低、无应答比率明显高于前者。①授种者的年龄和接种部位是影响免疫效果的另一重要因素。接种同样的5vg乙肝疫苗,新生儿的抗体阳转率100%,GMT97.07IU/ml,显著18-60岁的成年人,后者抗体阳转率89.25%,GMT18.88IU/ml。而65岁以上老人抗体阳转率只有50-60%。疫苗接种上臂三角肌的免疫应答显著高于臀部接种的免疫应答率。

3 乙肝免疫预防的工作体会

3.1 接种乙肝疫苗前是否需要做检查 对孕妇实行产前乙肝“两对半”检测确有必要,有了这一检测结果医生才能决定对新生儿采取哪些防护措施,实施不同的乙肝疫苗和HBIG接种方案,以期达到最好的免疫效果。对意外暴露于HBsAg阳性材料的人员(医务人员为主),有必要立即检测体内抗-HBs水平,无应答者注射HBIG200IU的同时按“0、1、6”月程序接种20vg或60vg乙肝疫苗,低应答者只要接种10vg或20vg乙肝疫苗,高应答者不需采取任何措施。对其他人群不需要在接种疫苗前做任何检测,因为即使授种者是潜在HBsAg感染者或者已经是抗-HBs阳性者,接种乙肝疫苗都是安全的。

3.2 初免成功后是否需要加强免疫 疫苗的免疫持久性是决定授种者是否需要加强免疫的关键。有研究表明疫苗诱生的抗-HBs水平5年后显著下降,在免后初期高应答者中,5年后,低应答占30-40%,无应答占10-15%,因此,实施加强免疫确有必要,加强免疫1针次后,授种者抗-HBs水平显著回升至高应答水平,对授种者形成很好的保护。

3.3 乙肝疫苗的安全性 重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在制备过程中不含有活的HBV和其他感染因子,安全可靠。

正确识别疫苗接种禁忌症,对提高疫苗安全性至关重要。新生儿发热、严重皮肤湿疹、早产儿体重低于1700g、严重脏器畸形时,要暂缓接种乙肝疫苗,待上述症状消失后及时给予补种。对疫苗成分过敏者禁止接种乙肝疫苗。对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的儿童来说,乙肝疫苗与麻疹疫苗不可同时接种,至少间隔4周以上。

参考文献

基因工程疫苗篇12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6.003

[中图分类号]G250.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6―0016―08

十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作为提高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我国产业乃至国家经济发展将处于创新驱动为主的阶段,产业竞争力及国家核心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创新能力的大小。产业竞争情报需求与服务策略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服务于产业,推动产业发展,提高企业、产业乃至整个国家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产业竞争情报需求和情报内容也会发生变化,传统的竞争情报服务模式将不能满足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企业及产业竞争情报的需求。在创新驱动产业及国家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产业竞争情报需求与服务研究应以创新为切入点,以更全面、准确地满足特定区域某一产业的情报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战略决策支撑。基于此,本文根据波特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及国家时政方针,总结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产业特征,分析新背景下产业竞争情报需求的特点,然后将创新链理论引入产业竞争情报服务中,探索基于产业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服务策略,以期为产业竞争情报机构提供新的服务视角和思路。

1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产I新特征

波特认为国家经济繁荣与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产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国家经济的发展过程,国家经济表现可以体现该国产业及产业集群的竞争特点。波特将国家经济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财富驱动阶段。其中,要素驱动阶段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所有产业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业竞争力;投资驱动阶段,政府和企业对投资的需求和重视程度大,投资活动较为活跃,国家、产业和企业倾向利用投资获取国外先进技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创新驱动阶段,国民收入增多,需求增强,高等国民教育普及,国内竞争激烈。该阶段的企业、产业面临巨大的压力,单纯依赖生产要素和投资已经不能保持竞争优势,更多的企业乃至产业开始转向自我创造力的提升,以创新促进发展。创新成为国家、产业乃至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财富驱动发展阶段,整个国家依赖已有的财富驱动发展,创新活动止步不前,经济开始衰退。

十以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一系列国家政策方针指出,创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驱动力,推动经济格局和产业形态深刻调整,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通过科技创新增加产业转型的技术供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完善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联合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同时,要发挥科学技术研究对创新驱动的引领和支持作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和工信部三部委联合印发《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的通知,文件指出要推进科学、技术、教育、产业等深度融合发展,建立创新要素资源的联动机制,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和增强产业联动,推进产业结构演进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

根据波特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结合当前的国家政策方针,可以看出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产业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科学、技术生产等方面的创新,以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产业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产业发展要由传统生产要素主导转变为创新要素主导;技术和产品的差异化是产业竞争的关键,而产品的差异化体现在产业技术的高低;产业技术多依赖于国内自我科学技术创新;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研究机构和大学的支持,产学研主体问的联动增强,科学、技术、产业之间深度融合;产业发展的链条延伸,产业发展更加依赖产业活动的上游――科学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2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产业竞争情报需求特点

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产业特点,尤其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的产业也具有与此背景相适应的特点和竞争优势来源。产业竞争情报是一种受社会环境制约,且具有意识性的社会活动。产业竞争情报的内容、作用对象等都应与所处的社会环境相适应。产业特点和竞争优势来源的不同决定了产业竞争情报需求的不同。

2.1情报需求的新特点

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产业发展具有新的特点,相应地,与以往相比,产业竞争情报需求也会具有新的特点。

1)从产业竞争情报的服务对象来看,既要服务于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也要满足大学、科学院所等科研机构的情报需求。当前,产业竞争情报服务是满足产业集群中企业的共性竞争情报需求j的过程,产业竞争情报的服务对象还是多面向企业。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科学技术作为产业转型的技术供给,大学、科研机构应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掌握产业竞争态势,为产业提供技术竞争优势。因此,产业竞争情报要满足产业产学研主体的情报需求。

2)从产业竞争情报的内容来看,既要关注产业生产要素情报,又不能忽视产业创新要素的情报。通常,产业竞争情报的内容多以技术、资金、资源、市场等传统的生产要素为主,忽视了创新对产业竞争力产生的重要作用,因此,少有研究将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等创新要素作为产业竞争情报的内容。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产业发展要由传统生产要素主导转变为创新要素主导,因此,产业竞争情报的内容应不仅限于传统的生产要素,更应将创新要素纳入到产业竞争情报的内容中,以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背景。

3)从产业竞争情报的关注对象来看,既要关注产业或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竞争态势,又要关注大学、科学院所等科研机构。当前,多数产业竞争情报活动关注的对象为具体的产业领域,如风能产业、工程机械产业、太阳能电池产业等。产业竞争情报的关注对象仍然局限在传统的产业对象本身,较少的产业竞争情报活动关注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科研机构。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产业创新发展离不开国内科研机构和大学的支持,产学研主体间的联动增强,更重视和需要产学研协同创新。因而,产业竞争情报要兼顾“产方”――产业和“学研方”――大学、科研机构。

4)从产业发展链条来看,产业竞争情报既要面向产业链,也要涵盖产业技术链。当前,研究人员多从上游的原料供应到中游的产品生产再到下游的市场销售等诸多产业链环节来获取产业竞争情报,尚未考虑上游产业技术链对产业竞争产生的影响。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科学、技术、产业之间联动能力增强,并且成深度融合趋势,产业发展的链条逐渐向上游延伸,产业发展更加依赖产业活动的上游――科学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因此,产业竞争情报要兼顾产业链和技术链。

2.2创新链理论

国内学者蔡翔对创新链下了一个定义,即创新链是科学知以、技术知识经过技术创新转移转化从而实现商业化、产业化的过程。其实质是系统分析优化创新过程,创新链的驱动力主要来自需求,是以需求为导向的功能性链节网络结构模式:该定义所提到的“功能性链节”主要是指具有可以满足有种需求功能的节点链接。

20世纪末,不少学者依据创新职能对创新链的结构进行划分,他们一般将创新链分为3部分。如Tinmers将创新链分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应用部署3部分,Turkenburg认为创新链涉及研究、示范和扩散3个阶段。之后.有学者对创新链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从微观的角度来看,Bamfield认为创新链由试探研究、工艺开发、试制、市场、生产及销售5个阶段构成。Sen指出创新链包含创新思想、发明、研究论文、许可、产品。从宏观的角度来看,Larson和BrhmakulamJ为创新链涵盖三大环节,首先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其次是把应用转移到企业中去,最后是将企业利益及用户对象由地方扩张到整个国家。

基于创新链的创新活动是知识转化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需要依附不同的创新参与主体。创新链的参与主体是多元化的,如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构成有利于创新的链式流程,共同推动创新链的发展。其中,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并不实际参与创新链活动,主要负责宏观调控、政策支持及指导。

综合上述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将产业创新链定义为涵盖将问题设想转化为科学理论、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将实际应用转化为可生产产品、将产品转化为商品、将商品转化为产业化生产的一系列有产业创新活动目标集合的链式流程。根据产业创新链中不同创新活动的目标,可将产业创新链条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转移转化、商品化和产业化5个环节的创新活动。其中,本研究将基础研究定义为将问题设想转化为科学理论,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应用研究是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已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转移转化是将实际应用成果由实验室转移到企业(市场/产业),转化为可被生产的产品形态;商品化是指转移转化后的科技成果以独立存在的产品形态,通过市场交换,将产品属性转换为商品属性,从而实现商品价值的过程。产业化是指商品化后以商品形态存在的科技成果,其销售和生产达到规模化程度的过程。产业化涉及的创新活动范围要远大于商品化的范围。因此,不同的产业创新活动环节有不同的创新目标,这些创新目标之间是上下衔接的,通过这种衔接,将整个产业创新活动串联起来(图1)。各个环节的产业创新活动有若干功能节点组成,他们之间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创新。企业、科研机构(大学)、政府、创新活动参与人员,甚至各种创新要素,只要对各环节的创新活动产生相应功能作用的,都应纳入节点的范畴内。

产业创新链是一条由知识供给、技术供给和产品供给等产业创新活动链接起来的功能链接。首先,产业创新链可以兼顾技术创新活动和产业创新活动,实现知识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面向产业创新链的产业情报研究,可以既包括产业分析,又兼顾技术创新分析,兼顾生产要素与创新要素。其次,产业创新链的参与主体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决定产业创新链不仅面向整个产业,而且涵盖大学、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面向产业创新链的情报研究,可以满足产学研主体的情报需求。再次,产业创新链贯穿产业创新活动的全过程。一方面,产业创新链具备向产业创新活动上游延伸的能力,即涵盖以知识和技术产出为主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环节;另一方面,产业创新链也具备向产业创新活动下游拓展的能力,即涵盖产业活动的商品化和产业化环节。综上,面向产业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研究符合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产业竞争情报的需求特点,可以全面、系统分析产业活动全过程,全面、准确把握产业竞争情报。鉴于此,本文在创新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基于产业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服务策略,以期提供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产业竞争情报服务的新视角和思路。

3基于产业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服务策略

3.1产业竞争情报的服务对象

根据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情报需求的新特点,本研究将产业竞争情报的服务对象划分为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大学)。企业是传统的产业竞争情报服务对象,在此基础上,将政府、科研机构(大学)纳入产业竞争情报服务对象范畴。一方面,政府需要以产业竞争情报为决策依据,高产业政策的科学性。同时,科研机构(大学)也需要利用产业竞争情报,开展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学技术研究;另一方面,这3类对象作为政产学研的主体,利用产业竞争情报,可以提高协同创新的效率,促进产业的发展。

3.2基于产业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分析模块

产业创新链是由5个具有不同创新目标的产业创新活动组成的链式流程,各产业活动环节的创新目标不同,决定了不同环节的创新活动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活动内容,将产业创新链引入产业竞争情报服务中,本研究将产业创新链的各个环节作为产业竞争情报的分析模块,以全面满足产业竞争情报需求。

基础研究环节的目标是将问题设想转化为科学理论,应用研究环节的目标是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基础研究环节和应用研究环节所涉及的活动都与科学技术相关,主要参与对象为科研机构(大学),分析产业在这两个环节的创新活动,可以满足产业技术相关的情报需求。同样,转移转化环节和商品化环节的活动与市场相关,可以满足市场相关的情报需求;产业化环节可满足产业相关的情报需求。基于产业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分析模块具体如表1所示。

基于产业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分析模块可以较好的满足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产业竞争情报需求。首先,企业、科研机构(大学)是产业创新链的主要参与者,利用产业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分析可以更为全面的关注企业、科研机构(大学)相关情报。其次,产业创新链既涉及传统的生产要素,又涵盖各类创新要素,同时,涵盖技术、市场、产业相关的活动内容。所以,基于产业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分析内容更为全面;最后,情报结果呈现上看,可以将某一模块的情报分析结果单独呈献给用户,满足个性化的情报需求,还可以将整个产业创新链的分析结果呈现给用户,以掌握产业发展的整体态势。基于产业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分析在情报结果呈现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3.3产业竞争情报的服务策略

依据创新链理论,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基于产业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服务策略具体(图2)如下:

首先,将产业创新链的各个环节作为产业竞争情报的分析模块。

其次,根据产业创新链各环节的创新目标及活动内容,确定各模块的情报分析内容。其中,基础研究分析模块可以提供科技文献为主的相关产业技术的情报服务;应用研究分析模块可以提供以专利为主的相关产业技术的情报服务;转移转化分析模块可以提供相关产业技术转移转化的情报服务;商品化模块可以提品的市场潜力、市场规模等方面的市场情报服务;产业化分析模块可以提业集群内的生产和销售规模和布局等方面的产业情报服务。

再次,本研究利用多来源数据满足不同分析模块的情报服务内容,基础研究分析环节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内外学术资源数据库。应用研究分析环节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内外专利数据库。转移转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分析环节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网站以及经济数据库,再根据不同的分析内容从数据源获取和组织情报服务所需的数据。

然后,将文献计量法、专利计量法、统计分析法、专家意见法等多元信息分析方法应用于各个分析模块,完成不同模块的情报分析。

最后,根据政府、企业或科研机构(大学)的情报需求,可以将某一模块的情报分析结果单独呈献给有不同需求的用户,或将整个产业创新链的分析结果呈现给用户。

4应用案例研究

基因工程疫苗是新型疫苗类型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医药领域的重点发展分支之一。基因工程疫苗产业关乎国家的战略安全,受到了各国的广泛关注。因此,本研究选择国内基因工程疫苗产业作为案例,受篇幅所限,本研究仅对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产业竞争情报服务策略进行简单应用,考察基于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服务策略的可行性与效果。

本部分研究的分析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知识平台中的核心引文索引数据库和德温特创新专利索引(DII)数据库以及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数据库。基础研究环节采用文献计量法,应用研究环节采用专利计量法,这两个环节以从事基因工程疫苗研究的科研机构(大学)为对象。其他环节采用统计分析法,以基因工程疫苗企业为对象。最后,利用专家意见法对产业竞争态势判断,实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元信息分析。

4.1基础研究分析

国内基因工程疫苗领域SCI论文排名前19的机构中(表2),科研院所有5所(因为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国家纳米中心已发论文的引文量较大,本研究特把2所机构列出作为独立机构分析主体),占26.3%,其论文总量为72篇,占44.4%,篇均引用量为10.36,表明国内基因工程疫苗领域研究的科研院所数量虽然较少,但是其基础研究成果数量多、影响大,是基因工程疫苗领域的研究中坚力量。

除5所科研院所外的14所高等院校中,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的论文总量为16篇,占9.9%,篇均引用量为12.65,表明这4所农业类院校虽然论文数量很少,但是其研究影响力大,他们在国内基因疫苗领域基础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外,剩余的高校绝大多数为国内实力一流的“211”工程院校,表明国内基因疫苗的基础研究仍然依赖科研实力较强的院校,这些高校成为基因工程疫苗研究的主要参与力量。

4.2应用研究环节分析

分析拥有10件以上基因工程疫苗相关专利的国内机构(表3)发现,国内共有3l所机构(科学院具体到各个研究所)拥有10件以上基因工程疫苗相关的专利,共有539件专利数。这些机构可分为3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其中,高等院校14所,占45.2%,专利270件,占31所机构专利总量的50%;科研院所12所,占38.7%,专利200件,占37.1%;企业5家,占16.2%,专利69件,占12 8%。这表明国内基因工程疫苗应用研究的主要参与者仍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但是较之基础研究,企业数量和专利数量占一定的比重,企业开始在应用研究中发挥作用。

14所高等院校中,农业类院校有5所,占16.2%,专利80件,占14.8%,其他院校全部为“211”工程院校,说明农业类院校在应用研究中仍然发挥重要作用,国内基因疫苗的应用研究仍然依赖科研实力较强的院校。

国内基因工程疫苗领域SCI论文发文量Top19机构中(图3),中国科学院、中农业科学院、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的论文数量和专利数量都处于领先地位,表明这3所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实力非常强。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的论文量和专利数量差别不大,说明这5所机构在基因工程疫苗研究方面兼顾基础和应用研究,综合研究能力较强。第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专利数量较多,论文数量相对较少,说明这些机构基因工程疫苗应用研究较强,基础研究相对要弱。

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四川大学论文数量大于专利数量,说明这6所机构偏重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相对基础研究较少。其中,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没有申请基因工程疫苗方面的专利,表明这3家机构对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主要在基础理论层次,涉及或开展基因工程疫苗相关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

4.3转移转化分析

国内现有58家符合资质的疫苗生产企业,81种疫苗,其中基因工程疫苗仅有5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汉逊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0细胞)、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大肠埃希菌)、重组B亚单位/菌体霍乱疫苗(肠溶胶囊),占5%,而对比国内数量较多的基因工程疫苗相关专利,说明基因工程疫苗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为疫苗产品的水平不高。

当前国内有4家疫苗生产企业拥有基因工程疫苗相关专利(表4),但是仅有1家企业生产基因工程疫苗,这也说明疫苗生产企业将其拥有专利转化为基因工程疫苗的水平很低。

4.4商品化分析

国内商品化的基因工程疫苗中,商品化产品数量规模比重最大的为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占61.9%(表5),表明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已成为国内基因工程疫苗市场使用最广泛的商品。

国内实现基因工程疫苗商品化的企业有10家,其中深圳康泰、北京天坛生物、大连汉信、华北制药金坦的基因工程疫苗商品化程度高,占90.4%,说明国内基因工程疫苗商品化集程度高,绝大多数的商品化集中在少数几个企业中。葛兰史克和博尔纳生物为国外企业,商品化规模总量比重比重仅占4.3%。这表明本国企业是当前国内基因工程疫苗的商品化的主要力量。

分析2007―2015年基因工程疫苗与传统疫苗批签发数量发现(图4),基因工程疫苗占全部疫苗的比重一直在25%以下,表明传统疫苗仍是国内主流的商品化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的商品化规模一直不高。

4.5产业化分析

4.5.1生产规模分析

通过对国内基因疫苗生产企业分析发现(图5),国内现有58家符合资质的疫苗生产企业,但是可生产基因工程疫苗的企业只有10家,占17.2%,表明我国疫苗生产主体规模不大,但是基因工程疫苗的生产主体规模更小,这可能会制约基因工程疫苗产量,易导致疫苗供不应求的局面,直接影响基因工程疫苗的产业化。

4.5.2销售规模分析

通过对已获得数据分析,全国共有447家疫苗销售企业(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平均每省约有14家企业(图6),其中,共有14个省份的企业数量高于平均水平,占45%,表明我国疫苗行业的销售主体整体数量水平不高,销售主体数量少也表明当前每个销售主体面临的销售市场份额大,无论是传统疫苗还是基因工程疫苗的销售市场潜力巨大。

分析疫苗销售企业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分布,企业数量介于10~19之间的省份数量最多,占39%,其次分别是介于1~9、介于20~29以及数量在30以上的省份,分别占26%、20%、9%,无疫苗经营企业的省份有2个(新疆、青海),占6%,表明多数的省份存在10家以上疫苗经营企业,约1/3的省份的疫苗销售企业数量不足10家,疫苗销售企业几乎遍布全国,但是各省份之间的企业数量存在一定差距,有相当数量的省份的疫苗销售市场潜力巨大,需要进一步开发。

4.6基因工程疫苗产业的当前态势

通过对国内基因工程疫苗产业的定量分析,首先国内基因疫苗工程疫苗产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具有一定的实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主要力量,但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转化为商品的数量很少,转移转化水平低;本国企业主导国内基因工程疫苗商品化,但是较之传统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的商品化水平一直不高;国内疫苗产业,乃至基因工程疫苗产业的生产主体规模很小,我国各省(直辖市)以及各地级市的拥有的疫苗销售主体数量水平不高,且分布不均衡,销售市场潜力巨大。同时,领域专家认为当前段受生产成本和技术水平的制约,基因工程苗使用量和种类较少,短期内或是常规疫苗的补充。但长期看,基因工程疫苗优势明显,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传统疫苗的替代产品。总体上,国内基因工程疫苗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基础研究成果数量多,整体影响力还不大,应用研究成果有一定数量,但是转移转化为可生产产品数量较少,市场化和产业化不足,发展空g较大。

基因工程疫苗篇13

生物反应器是生物工程的一种重要生产方法,是指利用生物体所具有的生物功能,在体外或体内通过生化反应或生物自身的代谢获得目标产物的系统、细胞、组织器官等。生物反应器通常分为植物生物反应器[1]、动物生物反应器[2]、微生物生物反应器[3]等,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使外源基因在不同的反应器中表达变成现实, 利用转基因植物、菌株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动物疫苗变成可能,与传统疫苗生产过程相比,因其具有生产便捷,安全性高,生产周期短等优点被广泛推崇。现今通过生物反应器已成功生产出人们所需要的具有活性的生物制品,如抗体。这些技术手段被进一步应用于工业化生产中。早在1992 年Mason 等利用植物反应器人类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之后又有许多相关的报道。目前,利用生物反应器开发新型疫苗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一、生物反应器开发新型疫苗的优越性

1.成本低,易于进行大规模生产

与传统疫苗相比,利用生物反应器生产的新型疫苗优越性明显。在利用基因工程等分子生物学手段对植物进行改造后形成了植物生物反应器,它可利用绿色植物生产具有活性的蛋白,植物抗原可引起免疫反应,而且细胞壁的存在可能会作为临时保护伞使其在为分泌物中稳定的存留,在肠道中溶解激发免疫反应,并可以起到缓释的作用。[4]而利用微生物反应器生产的基因工程菌同样可表达具有活性与免疫保护性的抗原蛋白,通过优化可进行大规模发酵,如蛋白,抗体等对纯度要求较高的大分子物质,改造后的生物工程菌株适合人工大规模培养,与传统疫苗的生产成本相比其成本大大的降低。类似于这样的植物反应器和微生物反应器生产的口服疫苗如果可以大规模的使用,对加快医学进展速度并简化防疫工作有重大意义。

2.生产周期短,产物利用价值高

现在各类传染病的肆意蔓延使得疫苗的开发迫在眉睫,如果我们可以利用生物反应器来开发新型疫苗,将大大提高疫苗的生产效率。基因工程菌生长周期短,很大程度上的节约生产时间,由于表达产物能在生物体或细胞内得到充分修饰且具有可遗传稳定的生物活性,所以表达出的代谢产物不需要在体外进行如糖基化修饰,磷酸化修饰等在体外耗时耗力的加工修饰。这样生产的疫苗纯度高,化学污染少,且纯化方法简单。一些利用细菌、细胞表达的外源蛋白由于在细胞内进行修饰加工从而获得免疫原性[5],如布鲁氏菌中已分离出的具有免疫保护性的蛋白RSα,有实验结果已经证明在细胞内进行糖基化修饰后的蛋白免疫原性有明显的提高,并可以激发细胞免疫通路。我们可利用其特性进行生物工程疫苗的研究和开发,现今利用DNA重组技术进行微生物发酵工程来生产的医用药用蛋白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推广。目前已有数十种外源基因在微生物、动物生物反应器中获得表达,以动物细胞作为生产活性蛋白的动物生物反应器已经变为现实,并显示出巨大的经济潜力。

3.生产的产品活性高,安全性好

基因工程改造过程中的植物和菌株等均有十分清晰的研究背景,确保其安全性好、可操作性高[6]。酿酒酵母生产出的蛋白对人体无害,且生产出的产品为食品级,可直接使用。动物生物反应器所生产的药物为纯的生物制品,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生物毒素的污染。现今,市场上已有利用生物反应器生产的蛋白产品,乳制品,其安全性高,活性与天然蛋白相比几乎无异。目前利用植物反应器开发的可食疫苗[7]也可称之为一种绿色食品,食用后通过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使人获得免疫,这些都为疫苗的生产提供了更加安全的生产体系,为疫苗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而且利用生物反应器可将性状遗传到下一代,使外源蛋白可在后代中持续的表达,稳定性好。

4.生物反应器生产疫苗的应用前景广泛

哺乳类动物细胞生物反应器是最常用的生产无毒性的疫苗和蛋白等大分子物质工具。利用生物反应器不仅可以生产难纯化又稀缺的医用蛋白,同时也可生产人们所需活性的目的蛋白,用于研究实验为科研的发展奠定基础,加快生物技术的发展进程。

综上所述,目前由生物反应器生产的生物制品已经触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更加完善的生物反应器理论和实践方法的建立,生物反应器可以发挥更大的潜在价值,以便更有效地服务社会。也许有一天,患病的人只需要咀嚼蔬菜和水果就可获得免疫,甚至在母亲吃了生物反应器生产的疫苗后产生的抗体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或者通过哺乳传给婴孩。人们正期盼着新型疫苗的新突破,终有一天会实现这一畅想。

参考文献:

[1]张丹凤, 余自青, 吴锁伟,等. 植物生物反应器在分子医药农业中的应用[J]. 中国生物工程s志, 2016, 36(1):86-94.

[2]刘帅, 刘长青, 包阿东,等. 动物生物反应器建立的主要方法与技术[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8, 8(12):2347-2349.

[3]佚名. 微生物反应器[J]. 技术与市场, 2007.

[4]杜小春, 何正权, 陈磊,等. 植物生物反应器表达药用蛋白研究新进展[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8, 28(9):135-143.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